培训机构的质量控制论文

2024-11-06

培训机构的质量控制论文(通用12篇)

培训机构的质量控制论文 篇1

为了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不仅要关注外在的检验机构业务流程, 也需要关注检验机构内部质量控制机制的建设。为此武汉食品化妆品检验所徐勤瑜工程师从四个角度深入探讨了这方面的问题。即建立内部质量监督网的监督评价机制、控制计划的评价考核机制、检验报告抽查考核机制、检验报告更改审核登记考核机制。

在检测工作中如何保证连续出具准确、可靠的检测结果, 降低和避免质量事故的发生一直是检验机构关注和探讨的问题。很多人从检验机构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和检测活动涉及的各要素等角度探讨过如何进行内部质量控制, 但就内部质量控制中的机制建设探讨的却很少。在本文中, 笔者将从四个方面探讨在内部质量控制工作中行之有效的机制建设。

建立内部质量监督网的监督评价机制

内部质量监督网是由检验机构质量负责人、质量保证部门负责人、质量管理员、专业检测中心的质量负责人和兼职质量监督人员组成。在质量保证部门设立的专职质量监督员和各检测中心设立兼职质量监督员由所长任命, 并对所质量负责人负责;同时明确质量岗位的职责和权限。专职质量监督员负责质量监督网的运行, 指导质量监督员开展质量监督活动, 组织开展质量保证活动。各检测中心的兼职质量监督员不定期对本中心开展的检验工作实施监督。监督内容包括检验过程中质量是否得到控制;技术文件和制度是否执行;检验记录和检验报告是否得到保证。比方, 对本中心检测人员的一次完整检测活动进行不定期的记录;对检测项目、检测所依据的标准代号、起止时间、操作过程、仪器设备、设施及环境条件、检验依据及方法、样品管理等几方面做好详细记录, 并做出符合或不符合的评价。如果这次检验结果不符合标准, 则需责令工作报告中心负责人停止该检测活动, 并进行处理, 以书面形式及时上交质量保证部门。质量保证部门汇总监督记录, 将情况报质量负责人, 质量负责人根据所反映的问题, 采取必要的纠正或预防措施。质量保证部门每年年终对监督人员的工作和监督网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建立内部质量控制计划的评价考核机制

通过制定内部质量控制计划可以使检验机构的人员、仪器设备、标准物质、试验方法、试验环境受控, 确保试验结果的准确性。每年年初由各检测中心的质量负责人制订本中心的全年内部质量控制计划, 通过质量负责人审核后, 由所长批准组织实施。计划中要详细列出全年对比试验的产品参数、比对类型、比对人员、评价标准、实施时间等。其中产品参数是取得资质的重要项目;比对类型主要采用人员比对、仪器比对、方法比对、留样比对、标准物质、测量审核等多种形式;比对人员要覆盖重要检测人员, 尤其新上岗检测人员要纳入计划。质量保证部门的质量管理员按月或季度组织实施计划, 相关检测中心质量负责人需进行督促落实。每次比对实验都要出具比对实验报告, 由质量管理员做出比对质量分析报告, 必要时 (出现不符合标准时) 提出纠正措施及建议, 交质量负责人。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定期由所长主持计划实施效果的评审会, 做出分析评价和得出评审结论。最后将对比试验的原始记录、实验报告、质量分析报告、定期评审结果等资料进行归档。在按计划实施中还要积极参加能力验证和实验室间比对。能力验证和实验室间比对不仅是监管部门判断和监控检验机构的有效手段, 也是检验机构通过外部措施补充内部质量控制计划的方法手段。检验机构应按规定积极参加国家质检总局、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CNCA、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等管理部门组织的外部能力验证计划及实验室间比对。对于获得实验室认可的检验机构, CNAS每年对参加的领域和频次都做出了规定。质量保证部门还可以自行开展各检测中心与相关国家、院校等检测中心开展实验室间比对。比对结果如出现疑问和离群, 质量保证部门应尽快组织查找和分析出现疑问和离群的原因, 开展有效的整改活动, 并将详细的整改报告及核查结果以书面形式提交质量负责人, 按内部质量控制计划的评价考核机制进行。

建立检验报告抽查考核机制

检验报告是检验机构的最终产品, 也是出现质量事故调查和追究责任的起点, 因此检验报告的质量控制工作致关重要。由质量保证部门的质量管理员对各检测中心每月签发的检验报告按一定比例进行抽查, 对相关的检验协议书、抽样单、检验记录、检验报告中存在的缺陷内容和类别做好详细的抽查记录。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影响检验报告的质量因素除了样品的采集、处理、检测外, 主要还包括业务受理时委托协议书上的信息是否和委托方提供的信息一致, 选用的标准是否准确;指令性检验抽样单上信息和录入系统中的是否一致;检验人员选用的检测方法是否符合产品标准、使用的仪器是否可靠 (在检定周期、精度符合需要等) ;主检对检验项目进行单项评定选用的产品标准是否准确等因素。因对这些因素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人, 所以对于制定各环节的允错比例, 进行量化考核来增强人的责任意识尤为重要。但前提必须明确各环节的责任。比方, 报告的三级审核制度在程序文件中要明确检验人员对检验数据的准确可靠、原始记录的完整规范负责;主检审查检验记录, 编制检验报告, 对其真实性, 对结论的正确性和数据结果的可靠性负责;审核人对依据和结论的正确性及检验报告编写质量负责;批准人对检验报告依据的正确性、结论的准确性负责等。明确了责任才能使相关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到位。

建立检验报告更改审核登记考核机制

对已批准的检验报告进行更改必须由相关人提出申请, 经业务部门进行情况调查, 做出处理建议后, 质量保证部门、质量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提出处理意见方可打回源头进行更改。最终流转回质量保证部门对申请相关资料归档, 才能发放新报告。对于未发出的原报告, 在新报告发出前收回原报告, 保留一份随申请单存档, 其他销毁以防误用;已发出的报告, 在新报告发出同时以书面形式通知客户并回收原报告。质量保证部门要对每次检验报告更改情况进行详细登记。比如, 更改报告的编号、主检、审核人、批准人、申请人、更改的原因、错误类别等, 便于质量控制工作中统计需要。通过建立检验报告更改审核登记考核机制, 质量保证部门可以判断全年报告最终审核差错率是否达到质量目标;为质量负责人找到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挖掘深层次原因做出质控决策提供了依据;与之相结合的人员量化考核增强相关人员的责任意识, 从而降低了检验报告出错率。

除了以上四个方面, 还可以从日常工作中的客户投诉、抱怨和复检、内部审核、管理评审、外部评审等多方面来探讨检验机构内部质量控制的机制建设, 以保证内部质量控制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推动检验机构质量体系的持续改进。

详细介绍建设内部质量控制监督网的监督机制中的人员组成、运行方式和内部质量控制计划的评价考核机制的实施要求。

对如何建设检验报告抽查考核机制和检验报告更改审核登记考核机制做了详细的介绍。认为通过完善以上几方面机制的建设会推动检验机构的质量体系持续改进。

培训机构的质量控制论文 篇2

电脑科技 2004-12-16 13:20:28 阅读203 评论1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国家电子计算机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罗洪元

内容提要:本文介绍了我国IC卡及读写机具产品的质量状况,IC卡及读写机具产品的检测项目和质量检测所依据的标准,国家对控制IC卡及读写机具产品质量采取的措施,我国IC卡及读写机具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的建设情况等,对企业进行IC卡及读写机具产品质量检测,控制产品质量有一定的指导和参考意义。一.概述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以知识经济为主题的、计算机网络化和信息化的时代。集成电路卡(IC-Integrated Circuit Cards)是信息化的产物。使用IC卡是一种将个人信息最有效地送入到信息网络并获取所需结果的最简便方法。因此,IC卡已经被称为是信息化时代人与社会接口最有效的工具。IC卡技术最好地满足了现代社会对信息的安全性和存储容量大的需求。因此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短短的几年就经历了从存储器卡、逻辑加密卡到CPU卡的发展阶段,各种类型的IC卡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在社会的各个领域。1.IC卡应用情况

IC卡自20世纪70年代问世以来,在近30年的时间里发展迅速。据统计,1992年到1997年国际上IC卡的发行量分别是2.6、3.2、4.2、4.7、6.9和9亿张。目前,国际上IC卡的应用已经进入高峰发展时期,据预测,2000年全球IC卡市场为36亿张,2003年为63亿张。IC卡已经广泛应用在电信(电话卡、GSM卡)、银行、医疗保健、娱乐、工交门票、门禁、识别、有线电视节目收视收费和顾客消费等领域。

我国的IC卡应用从1993年开始,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目前,IC卡在电信、银行、交通管理、医疗卫生、社会保险、人口管理、税收征管、城市建设等方面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据不完全统计,1996、1997两年全国共发行IC卡6000万张。1998年共发行IC卡8000万张。1999年共发行IC卡1.2亿张,2000年共发行IC卡2.3亿张。

IC卡的应用带动了我国IC卡产业的发展。国产IC卡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国产IC卡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1996年国内IC卡的生产量占总发行量的20%,1997年猛增到70%以上。目前,我国的IC卡产业已经从简单的IC卡封装发展到IC卡设计与制造、IC卡模块生产、IC卡读写机具生产以及IC卡应用系统的自主开发。IC卡产业已经成为我国信息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信息化进程必然加快,我国的IC卡应用与市场将会有更大的发展。

2.IC卡产品的分类

将一个专用的集成电路芯片封装在塑料卡片上,这就是我们常说的IC卡。IC卡的外形尺寸和磁卡相同。IC卡芯片具有写入数据和存储数据的能力,存储在IC卡存储器中的数据可以根据需要有条件的供外部读取、供内部信息处理和识别判断。根据IC卡内所封装的集成电路芯片的不同,可以将IC卡分成三种类型,即存储器卡、逻辑加密卡和CPU卡。根据IC卡的工作原理又可以将IC卡分成接触式(带触点的)IC卡和非接触式(无触点的)IC卡两种,现在已经有了将接触式IC卡和非接触式IC卡集成在一张卡上的双界面卡在使用。2.1接触式(带触点的)IC卡及其读写机具

对接触式(带触点的)IC卡而言,卡片上封装的IC芯片最多有8根线连接到芯片表面的触点上,其中包括电源线、地线和信号线等。带有触点的模块封装在卡片正面的左上方。这种IC卡通过触点和读写机具进行通信,卡内芯片电路工作所需的电源由IC卡读写机具提供到相应的触点上。因此,接触式IC卡和接触式IC卡读写机具是一组密不可分的产品。

接触式IC卡读写机具的种类很多,由于不同的应用有不同的需要,因此各种读写机具之间的差别也很大。接触式IC卡读写机具有两种基本类型,即专用的IC卡读写机具(如IC卡燃气表、IC卡水表、IC卡电表、IC卡电话机和IC卡POS终端等)、通用的IC卡读写机具。

2.2非接触式(无触点的)IC卡及其读写机具

对非接触式(无触点的)IC卡而言,在卡的表面上无触点。在工作时IC卡与读写机具之间没有机械接触,而是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工作,如发射和接受一定频率的电磁波达到通信的目的。因此,非接触式IC卡的使用依赖于射频识别技术的发展。

目前,非接触式IC卡射频天线的生产多采用金属丝天线(Wire Antenna)粘贴工艺、金属丝天线嵌入工艺、腐蚀天线(Etched Antenna)工艺、印刷天线(Printed Antenna)工艺等。

采用射频识别技术的非接触式IC卡具有无接触、工作距离大、信息收集处理快和应用环境适应性强等优点,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非接触式IC卡在我国的工交、门禁识别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非接触式IC卡与读写机具中均设置有发送和接受信息用的天线。由于卡内无电源,所以IC卡工作所需的电压和功率也是通过天线传送的。3.IC卡、IC卡机具产品质量检测涉及的内容

由于IC卡产品由IC卡和IC卡读写机具两部分组成。所以,IC卡产品质量检测的内容也应该包括IC卡产品的这两部分,其中: ⑴.IC卡部分通常包括:

①.微模块(电性能、抗外界破坏的承受力,如静电、磁场等);②.卡基(材料、生产工艺、印刷字符牢度、卡的尺寸等); ③.封装质量(封装牢度、模块的位置等); ④.卡片和模块对环境的适应性; ⑤.IC卡抗电磁干扰的能力等等。⑵.IC卡读写机具部分通常包括: ①.触点的电气性能; ②.卡座的插拔寿命; ③.卡座对卡的磨损程度; ④.卡座与卡的接触可靠性; ⑤.机械和气候环境的适应性; ⑥.电磁兼容性; ⑦.电气安全性; ⑧.接口标准等等。

⑶.与IC卡和IC卡读写机具有关的检测项目通常包括: ①.功能验证; ②.通信协议;

③.信息安全检测等等。

4.我国IC卡、IC卡读写机具产品的企业状况

1993年原电子工业部拟定了“金卡工程”总体方案。金卡工程得到了人民银行、各专业银行和地方城市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金卡工程首批12个试点省市的信息交换中心已于1997年10月全部投入运行,实现了银行业务联营,其中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海南、厦门、大连、青岛、杭州沈阳等十个省市实现了ATM/POS跨行联网,在江苏(无锡、苏州、南京)、济南二省市实现了ATM跨行联网。

几年来,非银行卡的应用发展很快,特别是IC卡在城市建设、交通、通信等领域的应用尤为突出。IC卡、IC卡机具产品的应用带动了IC卡产业的迅猛发展。目前,从事IC卡、IC卡机具产品生产、销售的企业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湖北、江西、四川等省市。国内的制卡生产线约有四十多条,生产能力过剩。具有一定规模的电话IC卡、煤气表IC卡、水表IC卡、电表IC卡、工交车IC卡、出租车IC卡和读写机具以及应用系统等产品开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有上百家。但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的综合能力有待进一步规范和提高。二.IC卡产品与IC卡产品标准

IC卡产品技术发展历经存储器卡、逻辑加密卡到CPU卡的几个阶段,随着技术的发展,IC卡材料、设计工艺和生产工艺的进步,IC卡产品所用的标准也在不断的修订,因此,从事IC卡设计、生产、应用和产品质量检测工作,需要不断跟踪、收集有关IC卡产品的国际标准,掌握IC卡产品的最新技术动态和发展趋势。目前,我国在IC卡产品的设计、生产和产品质量检测方面大部分采用国际标准,已经颁布执行的国家标准也是相应国际标准的等同采用。现将IC卡产品(包括接触式、非接触式)、IC卡机具产品采用的部分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列表如下(详见附录一),供感兴趣的读者参考。三.国外IC卡产品质量检测的几个例子

在组建信息产业部IC卡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原电子工业集成电路卡质量检测中心)的工作中,我们对法国电信、德国FORGA研究所开展IC卡产品质量检测方面的经验、有关标准的执行情况、IC卡研制开发技术的发展趋势、IC卡检测仪器设备等进行了具有针对性的考察,对国外IC卡产品应用情况和检测中心的运行情况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

法、德两国在开展IC卡产品质量检验方面注重实效,IC卡产品检测内容一般按照以下的原则确定:①.按有关标准规定检测全部内容;②.按有关标准规定检测部分内容;③.按照产品应用领域的特殊性,参考有关标准规定检测的内容对某些检测项目检测加严条件;④.根据产品应用和新技术发展的需要,开展有关标准规定检测项目以外的检测。

下表列出了德国FORGA研究所开展IC卡质量检测的部分检测项目(1998年的资料),其中有部分检测项目是国际标准中没有的。序号 检测项目 引用标准 抗磁场强度检测 ISO/IEC10373 6.10节 2 接触式卡抗静电检测 ISO/IEC10373 6.4节 3 触点电阻和阻抗检测 ISO/IEC10373 6.7节 4 抗X-射线检测 ISO/IEC10373 6.6节 5 卡的翘曲检测 ISO/IEC10373 5.1节 卡的尺寸:卡的厚度检测 ISO/IEC10373 5.2.1节 卡的尺寸:卡的高度和宽度检测 ISO/IEC10373 5.2.2节 8 卡的字符凸印高度检测 ISO/IEC10373 5.3节 9 卡的层间粘连牢度检测 ISO/IEC10373 5.7节 在指定温湿度下卡尺寸的稳定和翘曲检测 ISO/IEC10373 5.10节 11 粘合力或分块检测 ISO/IEC10373 5.11节 12 卡的弯曲强度检测 ISO/IEC10373 5.12节 13 卡的可燃性检测 ISO/IEC10373 5.13节 14 透光度检测 ISO/IEC10373 5.14节 15 动态弯曲检测 ISO/IEC10373 6.1节 16 动态扭曲检测 ISO/IEC10373 6.2节 17 抗振动检测 ISO/IEC10373 6.9节 18 抗紫外光检测 ISO/IEC10373 6.5节 19 触点位置检测 ISO/IEC10373 6.3节 20 触点表面轮廓检测 ISO/IEC10373 6.8节 21 抗化学性检测 ISO/IEC10373 5.8节 抗化学性(带盐雾)检测 ISO/IEC10373 5.8节 23 非接触式卡抗静电检测 ISO/IEC10536-1 4.2.9节 24 卡的可塑性检测 PRfGHIC 6.7.18节 在指定温湿度下卡尺寸的稳定和翘曲检测 PRfGHIC 6.7.11节 26 温度稳定性检测 PRfGHIC 6.7.11节 27 抗褪色检测 PRfGHIC 6.7.12节 28 单向动态弯曲检测 DIN32753-1 29 弯曲检测 PRfGHIC 6.7.15节 30 扭曲检测 PRfGHIC 6.7.16节

卡的印刷字符牢度检测 PRfGHIC 6.7.19节 32 抗磨损检测 PRfGHIC 6.7.20节

芯片模块的粘合力检测 FOGRA检测方法 34 抗刮伤检测 FOGRA检测方法 35 抗化学性检测 PRfGHIC 6.7.16节

抗化学性(带盐雾)检测 PRfGHIC 6.7.16节 37 抗汗渍污染检测 PRfGHIC 6.7.21节 38 元素迁移引起的毒性检测 DIN EN 71-3 39 发霉性检测 DIN 53739 40 芯片模块的粘合力检测 德国电信的检测方法 注:

①.PRfGHIC是德国健康保险卡的特殊需要;

②.某些检测项目是应用户的要求设立的,这些检测项目的具体要求与ISO 7816-1不一致。

美国Motorola公司对IC卡的质量指标除了按国际标准做的检测项目外,还提出了自己的特殊要求(1999年的资料),现将部分检测项目综述如下,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检测项目也是国际标准中没有的: 序号 检测项目 引用标准 物理特性要求 尺寸 ISO144433-1 4.2、ISO10373 5.10 2 加工边沿 ISO7810 5.3.3 3 表面边沿 ISO7810 9.2.2、ISO10373 5.2.1 4 毒性 特殊要求 翘曲 ISO7810 8.1.5,8.1.11,8.1.12,9.2.1、ISO10373 5.1.1 6 粘着力 ISO10373 5.11 7 易燃性 ISO10373 5.13 8 抗化学性 ISO 10373 5.8 9 表面印刷 特殊要求 透光度 ISO7810 8.1.10、ISO10373 5.14 11 分层 ISO10373 8.1.8、ISO10303 5.7 12 热耗 ISO7816-1(仅对接触式或双方式卡)13 触点电阻和阻抗 ISO7816-1 4.2.5(仅对接触式或双方式卡)14 I/O接触 ISO7816-3 4.2.2(仅对接触式或双方式卡)15 包装 Motorola特殊要求 环境适应性要求 工作温度 特殊要求 2 存储温度 特殊要求 3 湿度 特殊要求 冷热冲击测试 特殊要求 抗紫外光测试 ISO10373 6.5 6 X-射线 ISO14443-1 4.3.2 7 抗静电测试 ISO10536-1 4.2.9、ISO10373 6.4等 8 抗磁场测试 ISO7816-1 4.2.7、ISO10373 6.10 9 过压测试 特殊要求(仅对接触式或双方式卡)10 抗电磁辐射 ISO14443-1 para 4.3.5-6 11 抗水洗 特殊要求 12 抗干洗 特殊要求 可靠性要求 模块数据单元写寿命 特殊要求 2 数据的保存期 特殊要求 3 温度循环 特殊要求 4 温湿度偏移 特殊要求 5 耐高湿、高压 特殊要求 6 低温存储 特殊要求 动态弯曲 ISO14443-1 4.3.3 8 动态扭曲 ISO14443-1 4.3.4 9 环境应力测试 特殊要求 10 卡的撞击测试 特殊要求 11 图像的耐磨性 特殊要求

四.我国IC卡产品质量检测的状况 1.我国IC卡专业质检中心 国内专业从事IC卡产品质量检测的专业性质检中心还不多,多数IC卡产品质量检测只做与IC卡物理特性有关的部分检测项目。

目前国内从事IC卡产品质量检测项目比较全的检测中心有:中国人民银行所属的银行卡信息交换总中心银行卡检测中心,该中心按照国际及国家有关技术质量标准对进入我国银行业发行和使用的的各种金融卡进行质量检测,确保各商业银行所发行的金融卡能达到国际和国家标准的要求。

专门从事非银行IC卡及机具产品质量检测的质检中心是信息产业部IC卡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原电子工业集成电路卡质量检测中心),以下简称IC卡质检中心。IC卡质检中心是根据原电子工业部电子计[1998]1号文《关于电子工业部第十五研究所组建电子工业集成电路卡质量检测中心的批复》的精神,在充分利用国家电子计算机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简称计算机质检中心)现有资源、不另外增加编制的原则下,于1998年1月成立。IC卡质检中心和计算机质检中心是两个中心一套编制,IC卡产品、IC卡机具产品的检验业务已纳入计算机质检中心的检验扩项授权范围。

计算机质检中心和IC卡质检中心建有计算机性能及可靠性检测室、电磁兼容性检测室、气候和机械环境适应性检测室、安全检测室、电磁兼容检测八达岭开阔场、IC卡检测室和计算机网络产品检测室等,业务上受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信息产业部和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部门的归口管理和领导。

计算机质检中心和IC卡质检中心主要承担计算机整机、板卡、显示器、打印机和计算机网络产品的各种质量检验,承担IC卡、IC卡机具等产品的各种质量检验,承担微型计算机、显示器、打印机产品生产许可证产品质量确认试验,承担IC卡、IC卡机具产品生产许可证产品质量确认试验,承担计算机系统产品、IC卡产品、IC卡机具产品质量行业、国家监督抽查检验,承担中国电磁兼容认证委员会信息技术产品EMC认证的委托检验,承担计算机、显示器、打印机和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进出口商品的质量检验,承担用户计算机、显示器、打印机、IC卡、IC卡机具产品投诉的质量检验,承担用户计算机、显示器、打印机、IC卡、IC卡机具产品的技术咨询服务等等。

计算机质检中心和IC卡质检中心按照导则25的要求,建立了质量保证体系,实验室的资格和能力通过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组织的评审并得到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的授权。《授权证书》编号:国质监认字(179)号,有效日期:2004年3月10日;《实验室认可证书》(0180号),证书有效期:5年,发证日期:1999年3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认证合格证书》(99)量认(国)字(H0947)号,有效期限:2004年3月10日。

计算机质检中心和IC卡质检中心严格坚持“廉洁、公正、科学、有效”的原则,按照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的授权范围开展各项工作,所从事的业务受国家法律保护。此外,国家通用电子元器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信息处理产品标准符合性检测中心和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等机构也开展了IC卡产品的质量检测业务。2.我国IC卡、IC卡机具产品的质量状况

一些大中型企业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与发展,创立了自己的品牌,除了其产品价格比国外同类产品低外,产品质量也可以与进口名牌相媲美,在消费者心目中确立了良好形象,赢得了很好的声誉,已经有一批具备一定规模的企业在不断发展壮大。但由于IC卡产品具有市场需求量大,吸引了很多企业涉足这一行业。因此有相当一部分企业规模不大、生产手段简陋(如模块的手工封装等)、人员素质较差。还有一部分企业为了片面降低成本,有意简化生产过程的质量检验或者没有能力开展生产过程的质量检验,致使IC卡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据近两年的统计数据表明,IC卡产品因质量问题用户要求仲裁检验的呈上升趋势,已经引起信息产业部和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等部门的重视。1998年,国务院已经将IC卡产品列入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目录。3.IC卡产品已经实施生产许可证管理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集成电路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1997]22号文指出:“国家将依据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有关规定,对IC卡生产企业实施生产许可证管理,生产许可证由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主管部门会同国家电子工业主管部门组织发放。金卡领导小组要组织和协调有关部门加强对IC卡及相关产品的质量监督检查工作”。

为了进一步规范市场,确保我国IC卡产业蓬勃、健康的发展,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全许办(1998)06号文将集成电路(IC)卡产品列入国家实施生产许可证管理的计划。

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集成电路(IC)卡及读写机产品生产许可证有关工作的通知》质技监局质函[2000]338号文对集成电路(IC)卡及读写机产品实行生产许可证管理的工作作出了具体的部署。国家设立“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办公室集成电路(IC)卡及读写机产品生产许可证审查部”(简称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办公室IC卡产品审查部)。审查部设在国家电子计算机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IC卡产品审查部受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办公室的委托,承担集成电路(IC)卡及读写机产品生产许可证工作的有关事宜。具体职责为:

⑴、负责起草《集成电路(IC)卡及读写机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

⑵、组织对《集成电路(IC)卡及读写机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的宣贯; ⑶、审查、汇总各省(区、市)技术监督局受理的企业申请;

⑷、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并在各省(区、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的参与下对申请取证企业的生产条件进行审查; ⑸、对申请取证企业生产条件审查报告和产品质量检验报告进行审查汇总,将符合发证条件企业的有关资料,报信息产业部和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办公室; ⑹、将证书寄送有关省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⑺、承担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办公室交办的其他事宜。

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办公室2001年3月批准了由IC卡产品审查部负责起草的《集成电路卡及集成电路卡读写机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受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办公室的委托,国家电子计算机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于5月26日、27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IC卡及IC卡读写机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宣贯会,很多IC卡及读写机产品的生产企业正在按照国家有关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的要求,正在进行积极地准备,IC卡及读写机产品生产许可证的工作已经启动。

对IC卡、IC卡机具产品实行生产许可证管理的《实施细则》等文件,对从事IC卡、IC卡机具产品的生产企业的质量保证体系(按GB/T19002的要求)、人员素质、生产场地、生产设备、质量检验仪器设备,设计文件、工艺文件、检验规范、企业产品标准等提出了比较具体和明确的要求。

申办IC卡、IC卡机具产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必须具备独立法人地位,具有合法的经营范围,企业现场审查合格,同时产品抽检必须合格。国家对IC卡、IC卡机具产品正式实施生产许可证管理后,各级技术监督部门将依法对无证产品、伪劣产品实行查处,这对保护获证企业和用户的利益,促进IC卡、IC卡机具产业的蓬勃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五.IC卡产品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在IC卡、IC卡机具产品的质量检测方面,国外通常的做法是,企业只对产品的某些关键的项目进行检测,多数检测项目委托具有专业资格的检测中心进行,这样做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减少重复建设造成的浪费,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德国FOGRA检验所就是一个具有承担IC卡产品质量检测能力的综合性检测机构,它的经费来源为:政府资助三分之

一、会员企业资助三分之一,自身收入三分之一,会员企业具有享受产品质量检测收费优惠和共享科技成果的权利,很多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培训机构的质量控制论文 篇3

社会生产规模扩大需要更多特种作业人员,法律法规又对特种作业人员上岗提出了更严格的“准入”条件。两个因素共同作用,促使特种作业人员安全培训工作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一、我国特种作业人员安全培训质量管理的发展过程

《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考核管理规则》(GB5306-85) 是我国第一个特种作业人员安全管理的国家标准。该标准对特种作业的定义、范围、人员条件,及培训、考核、管理都做了明确的规定。该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提高特种作业人员安全培训和考核质量,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1991年,劳动行政部门对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技术考核与发证实施国家监察,相继颁布《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管理规定》、《特种作业人员安全培训考核大纲》,将厂内机动车驾驶人员等六大类岗位确定为特种作业人员。《矿山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操作资格考核规定》,将瓦斯检查工等十六种作业人员列为矿山特种作业人员。文件中对特种作业人员的基本条件、安全教育培训的内容及课时、使用教材、安全技术理论和实际操作培训考核的范围和方法进行了界定。特种作业培训考核工作在全国统一标准下,逐步展开。

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后,特种作业人员培训、考核管理职能划入国家经贸委。新的《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管理办法》规定,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技术培训考核标准和基本培训教材,由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制定和组织编写,特种作业人员考核单位应当具备相应资质。

2001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组建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2005年调整为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特种作业人员培训、考核、管理的职能也随之转移到安监部门。国家安监总局《关于开展安全生产培训机构资格认定工作的通知》和《关于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工作的意见》,明确了特种作业人员培训考核应实行教考分离制度。

至此,我国基本上形成了对特种作业人员培训、考核、使用的一整套管理制度。特种作业安全培训考核更加规范,教育培训质量也得到不断的提高。

随着特种作业人员培训考核工作的逐渐展开,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例如培训考核流于形式、培训时间不足、针对性不强等。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培训质量控制和评价体系亟待完善。

二、影响安全培训质量的几个要素

1.安监部门的监管是保证培训质量的关键

(1)对培训考核的监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培训具有教育活动和经济活动的双重属性。作为教育活动,职业培训的产品是技能人才;作为经济活动,又要追求效益最大化。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民办培训考核机构,为了尽量压缩教学成本支出,都有可能影响到正常教学。可见对培训和考核过程的有效监管,是保证培训考核大纲真正落到实处,提高培训考核质量的保证。

对培训考核过程的监管,还包括及时反馈有关培训效果的信息,指导培训、考核机构不断提高。

(2)对用人单位安全生产监管。必须规范企业对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使用行为,落实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的硬性要求。

(3)严把审核发证关,是监管的最后一道屏障。

2.培训机构资质及其教学管理直接影响培训质量

(1)培训机构的资质。国家安监总局对承担特种作业培训任务的教学单位有明确的资质要求,相应的教学场地、教学设备等至少应达到最低要求。师资力量也是培训机构保证办学质量的重要条件,目前培训机构大部分教师是专业理论教师,现场工作经验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安全生产培训效果。

(2)教学管理。培训机构要有完整的教学管理制度,按照培训大纲合理选用教材,制定周密的教学计划,精心组织授课。

(3)教学质量监控。培训机构的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可以有效激活教学过程的各种要素,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3.特种作业考核机构对培训质量的影响

考核机构对培训质量的影响来自两个方面:考核过程的严肃性、考核内容的科学性。

(1)为了保证考核的严肃性,需要制度规范,明确各环节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同时加强对考核过程的监管。良好的考核机构应该充分体现考核的公平性、真实性、权威性和实效性。

(2)考核内容是否科学,表现为考试能否真实地反映出培训质量及受训者能力水平,考试合格能否实现安全作业的最终目的。

考核机构的题库建设要服务于培训目标,突出特种作业特点,正确引导培训教学发展方向。要防止出现培训机构为了提高通过率,将考核题库作为培训内容的不良现象。

4.受训对象对培训质量的影响

培训的目的是使受训人员的安全生产知识、技能达到上岗要求,所以受训人员是培训活动的主体,对培训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要提高受训人员对安全生产培训的重视程度,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要考虑到受训人员来源多样,生活背景、社会阅历、受教育程度等各不相同,对培训内容理解和接受能力也不同,因此需要针对不同对象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5.用工企业对培训质量的影响

特种作业培训的最终效果,要体现在受训人员在实际工作岗位上的具体表现。用工企业也会对培训质量产生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用工单位执行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严格程度;企业安全文化氛围对合格的持证人员违章比例的影响;企业的设施设备、工艺技术与培训时所学习的内容是否能满足要求,对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规程要求是否规范等。

三、安全培训质量控制和评价体系建设

1.质量评价的意义

所谓培训质量评价,主要指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通过各种测量和相关资料的收集,对培训活动及其教学效果进行客观衡量和科学判定的系统过程。培训质量评价从本质上来讲,是对培训工作及其教学效果的价值判断,是培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培训教学过程中发挥着检验教学效果、诊断教学问题、提供反馈信息、引导教学方向的作用,能够起到保证教学活动向预定目标前进并最终达到该目标的效果。

培训质量评价是培训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新一轮质量更高的培训工作的开始。

2.安全培训质量控制和评价体系建设

特种作业安全培训的目的,是提高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生产知识和技能,防止人员伤亡事故,保证安全生产。受训学员是培训教学的中心,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培训质量评价的对象主要应该是受训学员。当然也要对培训考核机构、用人单位等进行评价,但评价的出发点要建立在是否有利于学员的“学和用”上。

特种作业培训质量控制和评价体系主要包括:质量目标系统、管理制度系统、监控管理系统、信息收集及分析系统、反馈和修正系统。其中每个系统相对独立运作,又密切联系,相互通信、互相影响,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1)质量目标系统。质量目标是整个评价体系的基础,集中反映在培训考核大纲中。构建质量目标,既要考虑安全生产所必须的知识、技能,又要考虑受训对象的接受能力,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会对培训质量产生不利影响。应该根据反馈和修正系统的数据,不断对目标作出调整,使之逐步趋向最理想的状态。

在需要考取特种作业操作证的人员中,除了受过专门职业教育的各类职业学校毕业学生,还有大量没有太多文化知识,又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农民工,尤其在中小型建筑、矿山等企业中更是农民工占大多数。实际培训情况证明:他们很难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达到现行大纲要求的水平。因此建议,条件具备时特种作业考试也可以分级,对从事不同级别岗位的人员,提出不同的安全技术要求。

(2)管理制度系统。经过不断制定、完善,特种作业安全培训已经形成由培训考核大纲制定,培训机构资质及教学管理,考核机构及考核程序管理,审核发证程序,特种作业人员使用管理等一整套比较完整的管理制度。

对特种作业人员取得操作证以后的管理相对薄弱,应该借鉴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机动车驾驶证管理办法,加强取证后的管理。

建立起根据质量评价结果对培训、考核机构评级制度,及时淘汰不能胜任工作的培训和考核机构。

(3)监控管理系统。为了保证质量目标实现,必须有高效的监控管理系统,包括对培训机构的监管、对考核机构的监管、对受训对象的监管、对用工企业的监管。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通过职能部门与专家的结合,定期检查与不定期随机抽查相结合,规范各个环节的行为。

(4)信息收集及分析系统。收集整个过程中各方面的信息,例如受训对象对培训的反应、对培训学习过程和学习内容的评价,培训是否使受训人员的行为发生改变,生产过程中存在特种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的原因等。争取通过对有效信息的分析,准确了解活动各环节与预期效果的差距,为其他各系统提供科学依据。信息收集和分析系统也要不断接受外部信息,及时吸收国内外先进的培训经验,促进培训质量不断提高。

(5)反馈和修正系统。将信息收集和分析结果及时反馈到相应环节,不断修正偏差,通过正确的行为消除问题的根源,最终达到预定目标。反馈修正系统是链接整个体系的链条,其运转效率是体系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

由上述内容可见,影响特种作业安全培训质量的因素很多,所以对培训质量的控制和评价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考核、使用等管理职责集中在安监部门,所以安全培训质量评价体系在借鉴其他教育通用方式的基础上,完全可以实现超越,形成实用性更强、更加科学合理的质量控制和评价体系。

教育培训产业的质量控制问题研究 篇4

关键词:教育培训,柔性化,营运战略,质量控制

教育培训产业是我国近年来兴起的一项新兴产业, 其发展速度相当迅速, 但同时对教育是否应当产业化的各种争论也是此起彼伏。在教育产业化实施的过程中, 既有好的经验又有坏的教训。教育培训作为一种服务, 应当以满足消费者的教育产品需求为出发点, 并全面提高教育培训的质量。我国教育培训产业的现状是教育培训项目众多、各类教育机构水平参差不齐, 教育资源匮乏。虽然教育整体质量不容乐观, 但其却以跨越式、超常规的发展速度前进。这是由于中国人对教育产品的需求迅速增长而形成的, 这种增长势头满足了一部分群体对教育资源的需求和对获取知识的要求, 但与此同时也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 其中尤其以高校扩招以后产生的问题最为突出。在各类教育项目中, 幼儿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在职培训各分天下。近年来实施的教育改革通过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建立了新的管理体制, 改革了办学体制, 建立了教育产权制度等方式, 使教育产业化的进程得以迅速发展, 但同时教育问题受到的社会关注度也大大提高。然而这也直接导致教育质量问题受到的质疑面迅速扩大, 它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反对者对教育产业化的讨伐力度。

笔者围绕这一尖锐的矛盾, 提出了提高教育培训产业培训质量的方式, 旨在找到一条解决现有矛盾的方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研究影响教育质量的因素

我国目前有各类注册教育培训机构数万家, 为了准确了解各级教育培训机构的教育质量状况, 笔者参考了许多案头资料, 同时笔者历时两年多的时间对南京地区幼儿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在职培训类的教育机构进行了实地调研。在实践中, 笔者发现:研究教育质量问题首先是要找到影响教育质量的因素。研究发现, 影响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因素众多。比如, 家长带孩子到某培训机构报名学习少儿舞蹈, 任课教师是某高校音乐系退休教授, 这是一个好的前提。教师的因素在所有外部因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但这并不一定能保证孩子的学习效果。因为影响学习质量的因素还有很多, 比如孩子自身的基本功是否好, 是否具有舞蹈方面的天赋, 等等。笔者对100多位家长进行了调研后发现, 他们普遍自身因素。它通常与过程分析结合在一起。笔者通过五年的教学经历对1000多位大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观察分析, 发现学生的学习效率主要取决于两个层面:一是技术层面, 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基础、学生上课时的集中度、学生的接受力。另一个方面是精神层面, 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学生的情商、学生的道德品质。这里面每一个因素都对最终的学习效果起着关键作用。因此, 培养一个成绩优秀的大学生需要从各方面努力, 特别是加强精神层面的控制改进, 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而要改进技术层面的影响因素则相对困难, 要从源头抓起, 这是一个长期过程。

这种对教育对象的研究和对消费者心理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综合以上分析, 笔者将影响因素用下表表示出来。这里的权数只是估算, 和赋值相乘用来对最终影响结果进行说明, 表中赋值根据实际情况打分, 最终合计分值表示学习的效果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

这种因素研究方式为我们找出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提供了有效的帮助。

二、实施6Sigma的教育质量革新战略

研究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 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还需要进一步实施更有效的质量控制, 如运用科学、全面、细致的教学管理模式。教育的质量是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 要控制最终教育产品的质量就必须保证过程质量。教育培训机构应该重视预防而不是通过检查和改正提高教育效果, 而是每一次都要把培训效果做好, 让“零缺陷”成为教育工作的标准。教育质量还应当用质量要求没有符合时发生的边际负效应来衡量。比如一个儿童珠心算兴趣班的教学效果达不到家长期望值时, 可能会失去更多的家长来报名学习。即使教师水平很高, 教学能力也很出色, 但教育效果却不一定理想。因此, 提高教育的质量, 首先必须认识到教育培训工作和在工厂里生产产品一样, 同样需要质量控制, 需要引进现代化的质量管理系统, 将实体性的质量控制系统运用到教学过程当中。这在我国的各类教育机构中几乎是没有一家能够做到的。

在此, 笔者提出了采用6Sigma质量革新战略。即从每一个教育培训进展环节中对教育过程进行把关, 对教育质量加以控制。

6Sigma管理是一种致力于监测和纠正流程设计错误, 提供独特的方法进行流程创新, 从而在根本上防止缺陷和错误产生的一种质量控制方法。它注重的是流程改造和质量革新, 在工业生产领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创立之初被运用在生产领域, 到后来被运用在服务领域, 6Sigma质量管理受到了广泛的认可, 而在教育服务领域目前还是空白。

以南京市幼儿培训教育为例。笔者针对南京地区几家儿童教育培训中心进行了调查, 搜集了南京市文联儿童培训中心、南京新起点双语艺术培训中心、南京新华培训学校、智多星珠心算培训学校及江苏省多元智能皮纹检测中心的部分教学信息, 并在南京市芳园绿茵幼儿园、佳佳幼儿园、73681部队幼儿园、江心洲中心幼儿园进行了调研。通过和100多位家长的访谈, 笔者发现他们都是鉴于种种原因而给孩子报了课外兴趣班, 但家长对课后兴趣班的满意度却不到30%, 其主要原因在于培训效果和家长的期望值存在很大差距, 教育质量不能保证。这里以13名读中班的小朋友学习儿童珠心算初级教程为例, 采用了致力于改进教育培训质量的6Sigma质量革新战略的DMAIC过程分析模式, 并提出了一套模拟的教学效果改进过程。

首先对学习过程进行定义, 进行问题描述, 问题确定和制定期望目标。

1. 问题材描述

孩子的学习流程如下:

每个孩子的最佳学习途径都经过多元智能检测, 发现其先天的多元智能优势、学习管道和ATD敏感值, 通过潜能激发后再实施教育培训过/程。就学习珠心算而言, 主要包括认珠、认数、掌握拨珠姿势和动作、记忆补数和几句口诀, 成象训练, 速度训练几个部分。而这些环节在目前情况下有的是完全没有做到, 有的是大打折扣。

2. 问题确定

对南京市示范幼儿园芳园绿茵幼儿园13个小朋友的学习过程进行跟踪记录, 发现学习效果差异明显, 由于学习时间不足等客观因素, 导致最终完成各阶段学习任务的人数如下图:

这样的结果很难满足家长对教学质量的要求, 其原因在于每一个教学环节出现的问题。

3. 目标陈述

依据教学目标, 将13个小朋友学习结果中达到100以上+-心算水平的人数增加1人, 能够进行百子连加的人数达到3人, 100以内加的人数变为4人, 20以上加减的人数保持不变, 最低水平需达到破10减的只有1人。

4. 改善控制

本项目属于对教学过程的流程优化改进, 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它的收益虽然很难定量分析, 但其潜在的收益却是巨大的。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损失的不止是在家长中的信誉度, 而且有时很可能影响到一个孩子的成长。

教学设计有缺陷, 未经严格测试或者测试结果达不到预期效果的孩子进入下一阶段学习过程, 导致学习效率低下。为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要解决的是提高每一环节测试力度和教学质量, 避免将上一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带到下一环节, 以提高工作效率。

在教学中要增加教学环节转移审查, 优化教学流程, 对教学控制提前介入, 前期渗透, 尽早发现教学中的缺陷和不足, 协助每一个孩子达到中期学习目标, 对教学工作者实行教学培养责任制, 完善审核制度, 提高工作效率。

通过以上流程可以使教学效果与期望目标更加接近, 使孩子的学习成绩有效提高, 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有了很大的改进, 为改进教学水平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三、选择柔性化的教育培训营运战略

从战略意义上讲, 柔性指的是企业为顾客提供多种类型产品的能力, 是一种个性化定制的体现。教育培训产业提供的是服务类的产品, 其顾客就是受教育的对象。将教育培训产业提供的无形服务看作有形产品, 根据受教育者的需求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是提高教育培训产业服务质量的关键。

笔者所提到的柔性化营运战略, 就是要借鉴工业生产领域的成功模式。柔性化制造系统在工业生产领域起到的作用是由于市场向“情感市场”或“关系市场”变化, 顾客对产品的服务的需求越来越个性化, 对产品和服务的要求也不断变化。因此, 企业必须能够用尽可能短的时间研制和生产出新产品并及早地投放市场。而教育产品作为提高教育对象自身素质的一项特殊服务, 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受教育对象个人的发展, 以及整个民族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因此, 引入柔性化教育模式不仅有必要, 而且具有重大意义。不可否认的是, 由于教育资源具有稀缺性, 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相当匮乏, 许多拥有较丰富教育资源的机构并没有将提高受教育对象的培训效果作为重要工作, 而许多教育资源并不丰富的机构为了获取利益往往进行无序的竞争, 更是忽视了提高培训效果。比如, 一些名牌大学的EMBA教育收费每年高达20万左右, 因为他们手中拥有一流的师资, 只要提供比较丰富的课堂教学就足够了, 至于每位受教育者最终取得的学习效果并不是他们所考虑的。某些考研辅导班、英语四六级辅导班动辄几千人的大课效果也是非常低, 他们更无法保证每位受培训的对象得到满意的培训效果。

柔性化体现在教育培训领域主要是指针对受教育者实行一对一的教育方式, 即订单式培养, 但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往往又决定着一对一的培训模式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有些提供一对一外教上课的英语培训机构或者小班化教学的培训单位往往将收费价格提得很高, 这实际上是变向地提高了教育成本, 抬高了受教育的门槛。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在于找到一种既能实施个性化教学又能产生规模效益的方式, 这就是实施大规模定制培训。

具体操作起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行教育培训产业的大规模定制。

1. 订单式培训模式

这类似于直销的渠道销售模式, 企业根据顾客需求直接将产品销售给消费者, 也就是订单式生产。提高教育培训机构培训质量的一种途径就是对培训对象实行订单式培养。比如培训中心采用现场确认、800免费电话和互联网等模式下载客户订单, 然后每隔一定时间将订单下发至分管教学的部门。在对受教育者基础信息进行检测的前提下, 再针对每个受教育者的情况生成一份培训目标, 由任课教师和教学管理员共同制作一份教学培训计划, 将培训过程细化到每一道细节, 以有利于进行质量控制, 从而为实现订单式培养目标打基础。

2. 教学系统的柔性

教学系统的柔性是指由统一的信息控制系统、教学资源储备系统和一批核心教师资源组成的, 以适应受教育对象各种需要的教育培训系统的性质。

柔性教学系统的教学基础是成组教育模式, 它按照成组的受教育者确定教学过程, 选择相适应的教师和教学资源储备系统, 并由教学管理部门进行控制, 故能自动调整并料现一定范围内多类受教育者的成批高效培训 (即具有“柔性”) , 同时能及时地改变培训效果以满足市场需求。柔性教学系统兼有技术培训和理论培养两方面优势, 因此能综合地提高培训效益。柔性教学系统的范围可以包括素质培训、应用技能培训、理论培训、兴趣培训等。

采用柔性教学系统的主要教学效果是:能按受教育者的需要, 及时安排所需教学资源和教师, 实现及时高效有针对性地授课, 从而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和相应资源占用量, 缩短培训周期, 提高培训效率。

3. 先进的技术支持

实施教育培训产业的大规模定制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首先是先进的网络技术。互联网可以使教育培训机构自如地同每一个需求者进行持续的一对一的对话, 确切了解他们的学习目的和基础水平并作出迅速反应, 以满足教育服务需求者的一切要求, 同时也便于培训中心在内部建立起处理客户订单的专门机构。其次是具备在管理信息系统控制方面的软件设备。教育不是生产实物的产品, 但同样需要质量检验。传统的教育督导制度主要包括听课、检查备课讲义、教学进度表、授课设计等方式进行的质量控制, 但这都是人工的低水平管理。有条件的教育培训机构应当运用一定的教育管理系统进行质量控制, 减少传统教学督导缺乏统一标准的弊端, 加强对每个学习环节的质量把关, 使教学管理更加流畅。再次是先进的教学资源统筹安排系统。解决当前教学资源稀缺的一种方式就是实现教学资源在各地区的相互交流。比如最近南京地区针对择校热的问题酝酿改革优秀教师固定在一所学校任教的模式, 将优质教师资源实现在一定区域内共享。又如在大学城内实施多种教育资源共享的方式:实现学分互认、图书互借、教师互选等。有些考研辅导中心、会计培训中心等社会培训机构也开始实现了任课教师在不同单位中的相互交流。因此, 充分运用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对教育资源实现合理配置, 是保证教育质量的一种重要方式。

以上三个方面是实施教育培训产业大规模定制培训的基础。具体流程可以如下图所示:

四、总结

提高教育培训产业的现代化水平和教学质量是行业本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是确保受教育对象个体利益的有利保证, 是提高全民族教育素质的有效方式。笔者对教学过程的细化研究主要从技术层面上加以分析, 调研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但整体上倾向于经验分析而非实证分析。对教育培训产业的质量控制研究问题将是今后教育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信一定会有更深广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称德.运作管理.南京大学出版社.

[2]卢勇, 陶鹏德.高职市场营销实践教学创新研究.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6) .

[3]高莉.教育培训业特许经营控制方式研究.发展, 2007.1.

[4]张华, 尚璐.信息技术推进现代教育智能化发展.办公自动化, 2008, (15) .

培训机构的质量控制论文 篇5

这次的培训班是在景观酒店举办。在培训的期间,我们先后学习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与预警,食品理化、微生物质控技术,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法律法规宣贯,疾控系统实验室管理的基本要求,相关法律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条件》、《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等。在这2天的培训中,我受益匪浅,现将此次培训总结如下:

一、对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与预警的学习。明确了风险评估是风险分析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监管的基础。在实施《食品安全法》一年来,我国风险评估在组织机构、能力建设和评估项目的开展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是与国际水平相比,差距仍然很显著,需要加强学习和国际交流。风险评估工作主要依据国家监测网的数据。我国各地行政部门应该高度重视,充分发挥地方技术力量,才能建成覆盖全国的高质量的监测系统。

二、对食品理化检验质控技术的学习。主要了解了分析方法的选择,包括ICQ的定义、方法验证的一般原则、方法验证涉及的内容;内部质量控制:包括内部质量控制与能力验证的关系、内部质量控制程序等;重点学习了不确定度评定,包括不确定度来源、AB类不确定度的评定、B类不确定度评定方法、不确定度分析等。

培训机构的质量控制论文 篇6

【关键词】校长培训 培训质量 培训策略

【中图分类号】G4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191-01

近年来,校长培训、校长专业化一直是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热点话题。如何提升校长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适应教育发展的新需要是教育培训部门的责任和义务。

一、强化校长培训的专业性

明确校长培训的目的:着眼于校长的专业发展,关注与校长专业有关的态度、知识、技能,关注校长现有的绩效与外在环境变化所要求达到的绩效之间的差距。根据校长培训的目的,校长培训应该更注重应用性和时效性。同时,根据不同的需求,校长培训的侧重方向也有所不同,因此,培训机构应加强自身的专业性。目前校长培训的方式和内容都比较高、大、全,较少考虑校长的个性和现实需求,实行一刀切的培训模式,针对性和专业行都不强。既浪费了公共、人力等资源,又无法让校长培训取得最佳效果。因此改革校长培训策略,加强校长培训的针对性和专业性,是提高校长培训质量一直坚持方向和必不可少的方法。

二、强化培训机构的功能

培训机构是校长培训中的主体,发挥着主导作用。校长的培训需求是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在这种行政化、一体化、全面化的培训过程中,反而制约了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使校长的能力无法得到最大化的提升。因此,去行政化、多元化、个性化的校长培训,才是未来培训机构的发展方向和主要功能。

要实现多元化的校长培训,就要强化培训机构,首先要对培训机构进行改革,对培训功能进行新的定位,加入研究、教学等新功能;其次,培训机构要突出自身的特点,舍弃过去大而全的培训模式,针对自身擅长的某一方面,做到专而精,不断创新、调整。

要实现个性一化的校长培训,培训机构就要深入实践进行调研分析,设计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培训课程和培训方式。按需施教,满足校长不同的培训需求。

三、对培训模式进行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校长培训模式也不能千篇一律,一味守旧。要不断创新,适应时代的潮流,使校长培训的实用性更强,提高校长培训质量。

开辟校长论坛、定期举办学术研讨、开展课题研究、案例研讨、专家跟踪指导、组织网络交流、校长社团等都是培训的新模式。开辟校长论坛是让参训的校长们对学校教育教学的热点问题和本地教育现状进行探讨和辩论;举办学术研讨,是参训校长之间相互交流,检验理论水平的良好方法;开展课题研究是让参训校长能够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思考学校现实问题的解决策略;案例研讨则是对具体案例进行综合讨论,检验校长解决实际问题的最好方式;网络交流是以互联网为平台,了解最新前沿信息的最快最便捷的方式,同时也方便了参训校长之间以及参训校长与培训机构之间互通有无;校长社团可以是有共同志趣的校长一起交流、分享、思维碰撞的最轻松的地方;专家跟踪指导的个性化培训是校长培训模式的新方向。

四、对校长评价制度进行完善

一个完善的校长评价机制,既是检查培训成果,也是检验校长能否胜任其工作的重要依据。评价关系到校长的选任、晋升、退出等,贯穿校长职业生涯的始终,无论是对校长本人,还是对学校都至关重要。而评价本身又是一种主观行为,要想使这种主观行为尽量事实相符,就需要完善的评价制度,以保证评价活动最终得出和评价结果是客观的,是与事实相符合的。

评价制度优劣的标准是公正和客观,一个良好的评价制度,能够使充满主观色彩的评价活动不受主观因素影响,客观的表达出事实。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就要不论完善评价制度。

保证评价客观、公正的另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完善评价机制。应尽快建立第三方校长专业化评价机构,运用科学评价手段进行评价。

五、结束语

校长培训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校长潜能的发挥,影响着校长能否在工作岗位是出色的完成工作任务。因此提高校长培训质量,一直以来都是培训工作者追求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培训部门和培训教师就要遵循培训规律和成人学习特点,不能因循守旧,而是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并在多方面进行调研。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根据校长的工作需求,制定培训内容、模式等,并随时做出调整和创新,不断满足校长的新需要。提高培训质量并不是一时的目标,而是长期的、永无止境的,干训工作者要清楚这一目标的性质,踏踏实实做好培训工作,不断创新,为提高校长培训质量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华根壮.关于提高校长培训质量的几点思考[J].文教资料,2013,(6):83-84.

质量检验机构检验室质量控制解析 篇7

1样品的采集, 样品的管理

抽取样品是检测工作的重要环节, 抽取的样品应做到真实完整, 具有充分的代表性。检验室应对样品的保管, 传送, 处理等过程进行严格管理, 以确保样品保持完好的原始状态。例如, 如不能在现场测定酚类, 可以在每升水样中加0.5g Na OH及1g硫酸铜加以固定, 保持原始状态。另外保证样品在运输, , 贮存过程中不受其它因素的影响。

2明确检测依据

接受检测任务后, 首先要明确检测依据的技术标准的技术规范, 在完全理确检测依据的基础上, 编制操作的检测程序方法。

3构建良好的实验室环境

光线, 温湿度, 震动, 空气, 用电等方面符合要求, 避免实验结果产生误差。操作有毒, 易挥发试剂时必须在通风柜内进行, 仪器不可与有挥发性试剂同处一室, 互相干扰试验不可一室进行。

4实验室管理要规范化

根据样品性质和测定项目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 制定合理的抽样和检验方案。主要从精度和准确度干扰情况, 费用节省人力资源等方面来考虑, 根据实验要求选择正确的分析方法, 避免产生系统误差, 对仪器和器皿进行定期校准, 纯水和化学试剂应保证符合要求。配备合格的标准溶液, 要定期与权威单位的标液进行对比, 制定符合要求的标准曲线, 并经常进行校对, 如发现问题要立即加以解决。

强化工作者分析操作的熟练程度, 杜绝个人观察器官不敏锐和固有的习惯所引起的对滴定终点颜色的判断错误, 对仪器刻度标线读数不准确等引起的测量误差, 增加平行测定次数是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 消除偶然误差的主要方法, 测定次数为3-5次, 如没有意外的发生, 基本上可以得到比较准确的分析结果, 如配制标准溶液, 平行试验不得少于8次, 两人各作4次, 每人平行测定结果的极差与平均值之比不得大于0.1%, 结果取平均值。在分析样品时可以用标准方法与选用的方法测定同一试样, 若测定结果符合公差要求则说明方法可靠, 如果测定结果超出允许的公差范围, 就应重做。加标回收率的检验方法也是控制分析质量的重要方法, 在相同的方法下进行二等份试样, 在其一份加入一定量待测组分的纯物质, 如测定结果和加入纯物质的回收率在标准范围内, 则样品的测定结果可靠, 如在标准值范围之外, 则应查找原因重新测定。分析样品时可以用回归分析法制定标准曲线, 用制做分析用控制图来确定样品的控制限和真值, 来验证分析数据的可靠性, 如数据在控制限外, 则应弃去此数据并查找原因, 加以改正。

除了以上实验室的基础工作以外, 实验室建设还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 抓好检验人员素质的提高:在建室中要任用有实践经验和掌握化验技术的人员担任负责工作, 对化验人员进行业务技能, 安全操作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教育, 经厂级, 车间级, 班组级培训合格后, 方可上岗作业。

二, 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相应的规章制度则是搞好各种检验工作的保障。近年来, 我厂为了搞好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围绕“稳定生产, 保证质量”先后制定了三级质量考核制度和标准物质管理制度, 样品管理制度, 业务培训制度, 等四十多种规章制度。使各级各项检验工作有章可循。使我公司投产以来无质量事故发生, 使出厂产品人工煤气合格率100%, “哈依牌”工业用甲醇一等品率大于95%, 煤中油, 粗轻油, 粗品酚, 液氨合格率100%。列于2007年中国化工五百强第285位。

三,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检验机构是具有权威性的机构, 要求分析检验人员具有清正廉洁的素养, 公正公平的科学态度, 因此要加强对检验人员的思想教育, 充分调动积极性使其以饱满的热情, 公正廉洁的态度投入到质检工作中, 这样公司才可生产出合格产品。

要使质量检验机构具有科学性, 公正性, 权威性, 就应从实验室建设抓起, 严格对质量检验工作进行质量控制, 公司才会生产出顾客满意的产品, 公司的前景才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刘珍.化验员读本.第四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1983, 9.

培训机构的质量控制论文 篇8

传统质量控制工具是相对于PDCA(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循环中,应用系统论和系统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解决质量问题的关联图法、KJ法、系统图法、PDPC法、矩阵法等新七种方法而提出的。因此,传统质量控制工具即是指常用于分析解决预防和控制航空维修现场质量问题的统计工具,主要包括调查统计表法、排列图、鱼刺图、直方图、散布图、控制图等。这些统计与分析工具中,统计分析表能够系统地收集维修现场故障数据资料;排列图能够找出在一定时期内维修机构出现故障或问题的主要因素;鱼刺图能够表示故障发生结果与发生故障有关因素之间关系;直方图能够初步判定故障数据的分布状况;散布图能够研究、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定性分析初选故障分布模型;控制图能够分析、判断故障数据的分布状况。

一、调查统计表法在基层级航空维修机构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调查统计表法是利用统计表来进行数据整理和粗略的原因分析的一种工具。主要用于维修原始信息的收集、初步汇总和进行粗略的原因分析,以便及时掌握维修现场情况。调查统计表一般分为调查表和统计分析表两类,调查表:记录原始信息。包括图表形式和卡片(表格)形式;统计分析表:初步汇总统计原始信息。

就其格式来说也是各种各样,一般因调查目的不同格式就不一样。目前航空机构有关维修工作的统计分析表已有几十种,大体可分为四大类:(1)航空技术装备实力统计方面。飞机、机上发动机情况报告表,飞机、发动机逐号统计表,航空发动机数量剩余工作时间统计表,飞机数量寿命统计表,枪、炮、瞄准具实力报告表,飞机上装备数量报告表等。(2)航空维修保障统计方面。在队飞机良好率统计表、飞机误飞千次率统计表、飞机可用率统计表、军械故障千次率报告表,机务责任事故率统计表、飞机平均故障率统计表、飞行任务保障率统计表等。(3)航空维修保障能力统计方面。机务人员年终业务技术考核情况报告表,机务安全技术档案,在职技术业务训练情况登记,飞机维修设施登记,飞机维修设备、仪器登记等。(4)航空技术装备可靠性统计方面。故障卡片、航空技术装备故障间隔时间登记、飞机故障报告表、机务责任问题登记、飞机发动机逐日工作登记、提前更换发动机情况登记、飞机停飞登记、影响飞行登记等。

例如,用于分析机务责任飞行事故统计表。假设某部队为了找出影响机务责任飞行事故征候的主要因素,对十年间因机务责任造成的102次飞行事故征候,按四个方面原因分类统计,绘出统计数据(表1)。从表1中可看出,错装、忘装机件,带外来物飞行是造成机务责任飞行事故征候的主要原因,解决了这方面的问题,就可以大大减少机务责任飞行事故征候。

二、排列图在基层级航空维修机构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排列图最早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巴雷特用来分析社会财富分布状况而得名的,他发现少数人占有大量财富,即发现了“关键的少数和次要的多数”的关系。后来,美国质量管理学家朱兰将这一方法应用于质量管理,作为改善质量活动中寻找主要因素的一种工具,即分析从哪里入手解决质量问题其效果最好,这是用来寻找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的方法。我们用它去寻找事故、故障、事故征候或其他维修质量问题的主要因素(原因、时机、单位等),以便抓住主要矛盾,有重点地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

1. 排列图的绘制

排列图的绘制非常简单,排列图的关键是确定主次因素顺序。具体绘制步骤如下:

(1)根据所需分析的问题确定分类项目;所需分析的问题可以是事故、事故征候、故障、维修质量、误飞、航材消耗、维修工时等。分类项目可以是缺陷种类、作业类型、机种型别、事故种类、故障成因、发生事故的时间和地区等。

(2)把收集到的数据按确定的项目分类,并按次数(概率)的大小依次列入统计表,计算出到每个项目的累积概率,通常认为:累积概率在80%~90%之间的因素为次要因素,累积概率在90%以上的因素为一般因素。

(3)绘制排列图。排列图有两个纵坐标,一个横坐标,几个直方形和一条曲线。左边的纵坐标表示频数(次数、件数、金额等),右边的纵坐标表示频率(用百分比表示)。有时为了方便,也将两个纵坐标表示到左边一个坐标轴上去。横坐标表示影响因素,按照其影响程度的大小,从左到右排列,直方形的高度表示影响的大小,曲线表示各影响因素的累计结果,这条曲线称巴雷特曲线。

例如,按表1机务责任飞行事故统计表绘制排列图,如图1所示。

2. 排列图的应用要注意的问题

(1)数据要有代表性。收集到的数据要和目前情况基本吻合,否则失去代表性,得到的结论会失真。数据总数要尽可能多,最好有200个,实在太少时,要进行全数据分析。如果数据很多,可以用随机抽样分析。

(2)因素、项目的分类,根据分析的具体问题来定,一般应着眼于原因因素,而不能仅看现象。必要时对一个问题还要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分别画出不同的排列图来加以比较分析,为决策提供更多的情况。

(3)主要因素不宜太多,一般只有一两项,最多三项,多了失去找主要矛盾的意义。当找到主要因素后,对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还可以用排列图作进一步的分析,直到可以确定措施为止。

(4)在措施实行后,要画对比排列图。为便于对比,前后两个排列图的纵坐标单位、刻度要一致。

例如,对飞行事故及事故征候的成因分析,可以先将它分为产品质量(含设计、制造)、指挥、操纵、机务责任和其他五类,再对机务责任分为机械、军械、特设、无线电和其他五类。如果对机械原因还要进一步细分,还可分为发动机问题、飞机问题,进而还可分为润滑油系统,煤油系统、操纵系统等。另外,对机务责任故障成因可分为飞机、发动机、军械、特设、无线电、雷达、干扰、照相等。也可像前面例题中所做的那样分为错装、忘装机件,带外来物飞行,机件超寿使用,排故不彻底等。有时为研究生活节律对事故、事故征候的影响,可依季节、月份、天、小时等为单位来统计,也可依气候条件等来研究。

总之,应该从多角度、多侧面来分析研究,才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了真正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还必须分层次地逐步深入分析,不宜—下子就列出几十个成因。否则,势必成因一大片,主要问题抓不住。

三、鱼刺图在基层级航空维修机构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1. 鱼刺图的应用

鱼刺图也叫因果图、特性因果图、树枝图,这种图为石川馨教授首创,故又叫石川图。在航空科学维修中,用它来表示维修结果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以研究故障或维修中发生的其他问题。利用鱼刺图解决问题的特点是,由“结果”出发,寻求产生这个“结果”的原因;从大原因、中原因找到小原因,追根求源,自到找到问题的症结,能采取措施为止。例如,以表1机务责任飞行事故统计表分析的某部队发生的102次机务责任飞行事故征候为研究对象作鱼刺图,如图2所示。

鱼刺图使用简便,实用价值比较高,但要全面、准确地画好鱼刺图也非易事。因为许多影响因素不是凭直觉观察出来的,特别对事故、事故征候成因的分析,如果没有对飞机、直升机本身的构造、设计、制造,材料,工艺,以及机务维护工作、指挥、飞行员的操纵和气象、空域等环境条件的深入了解和掌握,是画不好的。鱼刺图通常与质量问题分析会相结合进行,边开会、边绘图。为了绘制好鱼刺图,应注意以下几点:

(1)参与研究的人,对问题明确、熟悉,要有广泛性、代表性,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

(2)充分发扬民主,把各种意见都记录下来,不怕分歧,暂时统一不起来的意见,可以留待以后去研究解决。

(3)要刨根问底,原因要分析到可以采取措施,措施实行后要画对比图(排列图),一定要讲究实用。

2. 鱼刺图和排列图的配合使用

排列图法可以对某个层次的原因进行定量分析,找出主要原因。但一张图只能列出某一层次的原因,往往不够全面,不能具体到可以采取措施的程度。鱼刺图法可以对某一质量问题定性的列出各种层次的原因,直到可采取措施的具体原因。但它缺乏定量分析,不易分清主次、找到主要原因。所以在工作中要将两种图配合使用,取长补短。

配合使用的一般程序:先从排列图找出主要原因,再以主要原因为结果作鱼刺图,然后按鱼刺图得出的大原因或从另外角度重新归纳出的主要原因,再次作排列图,如此反复2~3次,通常就可以确定出优先采取的对策措施。

四、其他统计质量控制工具的形式与作用

直方图、散布图、控制图等根据分析的对象不同有不同的形式和作用。

1. 直方图

直方图是发生的概率与相应的数据点关系的一种图形表示,是次数分布的图形表示。直方图有助于形象化的观察数据分布、形状以及离差。直方图的一个主要应用就是确认故障数据的分布,常用于装备故障时间分布、装备停机时间分布、维修时间分布等情形。因此,直方图可用于确认重要的装备故障与维修活动的分布,可直观的观察和粗略估计出正常波动的统计规律或异常波动的特性。

2. 散布图

散布图是将两组有关数据列出,并用点子填到坐标纸上,观察这两组数据代表的两因素之间的关系,这种图叫散布图(或散布点图)。对它进行观察和分析叫相关分析。通过对散布图的观察,可以了解如下几个问题,并针对问题实施质量管理。

(1)了解到底哪些因素对有关质量特性确有影响。通过逐个研究每一因素变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对维修质量影响程度的大小比较出哪个因素是主要影响因素。这样就可以针对主要因素采取措施,提高质量,做到事半功倍。

(2)当通过散布图了解到某两个变量间存在着相关关系,并且确定了相应的因果关系后,就可以通过对原因变量大小的控制去控制另一个变量的大小。

(3)通过具有相关关系的两个变量,可以由已知的一个因素值的大小去预测另一个变量的估计值。

3. 控制图

控制图是美国贝尔电话研究室的休哈特1924年提出来的。因为它用法简单、效果良好、便于掌握,也是质量管理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工具。控制图可以实现掌握维修工作过程内变化着的情况,即维修工作过程是否稳定,工作质量平均水平如何。用图表表示其图表形式和在基层级航空维修机构质量管理中的作用,如图3所示。

五、针对基层级航空维修机构应用质量控制工具的建议

(1)依据维修实际合理应用维修质量工具。传统维修质量的控制工具,根据统计分析结果作用的不同,而有其一定的适用范围。在质量控制实践的过程中,应注重适用和效果的统一;层次和管理者素质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总结。依据在不同的维修机构和终端的装备资源基础、文化结构层次、执行任务能力、实际质量管理需要来选择适用的方法手段。

(2)提高维修人员的维修能力和管理能力。质量管理工具的合理应用不仅离不开使用者的管理能力和专业文化素质,也离不开维修机构的整体维修人员的素质水平。质量控制工作的优劣,直接反映维修人员的维修水平与维修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重视质量控制工作的深化过程,重视本维修机构的人才培养和外部人才引进相结合,提高维修能力和管理能力。

(3)质量控制工具实施规范化应用。质量控制是由质量管理部门由上到下实施控制管理的重要手段,是统计分析、研究评价机构维修能力的重要指标。在应用与统计的过程中,维修机构要选择适合的质量控制工具外,高级维修管理机构和级别较高的维修机构应重视质量控制工具的规范化、通用化、信息化建设等问题,从层次高的机构向层次低的机构科学的进行规范、普及和深化,使得维修管理质量工作得到推广、发展和深化。

(4)推广质量控制工具的应用价值。质量控制工具的应用,与科学实施维修管理的深化程度有很大关系。目前,低级别维修机构在科学维修管理方面,并没有得到广泛重视,在管理思路上只注重维修安全,轻视质量管理的科学发展占据一定的比例。推广质量控制的发展应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循序渐进的进行推广,必须注重维修人才的培养,加大培训力度;由上到下贯彻科学的维修管理理念,只也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和不断深化的、发展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王端民.航空维修质量与安全管理[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8

培训机构的质量控制论文 篇9

1 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及操作规程等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应在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不断修订与完善, 建立持续改进机制, 使其具有更强的操作性、有效性和适宜性[1]。质量管理体系覆盖范围内的每个部门、每位人员都有责任发现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的问题, 提出改进意见与建议。实验室应结合自身工作实际, 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动态管理, 及时收集和处理各方面的反馈信息, 认真总结分析, 不断完善管理体系文件。实验室可结合日常质量监督、内部、外部审核及管理评审中发现的问题、客户反馈的意见及认证认可准则的变化等, 对管理体系文件进行修订、补充和完善。

2 定期开展质量体系的审核、评审工作

定期开展质量体系的审核、评审是质量体系有效运行的标志, 也是不断发现问题、持续改进质量体系的基础[2], 包括质量体系的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

2.1 通过开展内部审核保证质量体系持续符合要求

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是一种自我约束、检查和完善的活动, 目的是检查检测活动是否持续不断地按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运转, 验证实验室的实际运作是否持续符合所建质量体系和评审准则的要求, 发现质量体系中的不符合状况并通过实施纠正和预防措施进一步提高质量体系的符合性和有效性。内部审核可采用现场检查验证、现场提问、查阅报告及各种记录的方式进行。对于发现的不符合问题, 现场开具不符合项报告, 并立即运行不符合检测工作控制程序, 制订切实有效的纠正措施, 并实施跟踪验证。内部审核应由获得内审员资格或计量认证评审员资格的人来承担, 在审核过程中应遵循“回避”的原则, 确保内审的客观、公正。

2.2 通过开展管理评审, 发现现行管理体系的不适宜或不充分, 为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管理评审由最高管理者主持、各部门负责人及质量管理体系中的管理人员参加。输入的内容包括管理监督情况、内审情况、纠正预防措施执行情况、参加实验室比对和能力验证情况、客户反馈情况 (包括投诉、服务质量分析) 、质量控制资源的培训、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的建议、培训情况、业务范围及工作量的变化情况、政策和程序的适用性等。按照预定的计划和程序, 参审人员对输入的内容进行充分讨论, 以确定如何在下一年度进行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改进、检测工作质量、服务质量的改进以及质量管理体系所需资源的改善, 并对现有的质量管理体系以及检测工作是否符合要求做出评价。

3 通过外部审核进行质量管理体系改进

在一个认可认证周期内, 要经历监督评审、复评审等。通过外部审核, 不同的技术专家及不同的视角发现质量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不足, 制订有效的纠正措施, 也是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有效方法之一。

4 加强日常质量监督和质量控制

质量监督工作是保持质量体系持续有效运行的重要措施。质量监督的主要内容是那些决定实验室结果正确性和可靠性的因素, 即人员、材料、方法和环节等, 详细记录质量监督的情况, 对于发现的问题提出可操作性强的纠正办法及纠正措施[3]。质量监督工作由熟悉检验方法和程序、了解检验工作的目的以及懂得如何评定检验结果的人员来承担。质量监督员应按文件规定, 分布在认可认证范围内各领域, 按照质量体系文件的要求开展有效监督。同时, 实验室应通过每年制订质量控制计划, 并定期利用有证标准物质进行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 参加实验室间比对和能力验证计划, 利用相同或不同方法进行重复检测, 对留样进行再检测, 分析一个样品不同特征结果的相关性等措施进行质量控制。

5 做好人员的培训考核工作

在影响实验室检测工作质量的诸多因素中, 人是最重要的因素。一支具有质量意识、强烈责任感和高水平业务素质的检测队伍, 是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有效运行的资源保证。

5.1 制订切合实际的人员培训计划并有效实施

积极参加各类业务培训, 不断提高检测技能和水平是至关重要的。针对不同岗位的人员, 要有重点的开展培训工作。对于质量体系中的管理人员, 强化其对质量体系文件的理解和灵活应用;对于质量监督员则强化加大质量监督的覆盖面和提高质量监督员的责任意识;对于新参加检测工作的人员, 重点在于强化质量意识、计量基本知识及对质量体系文件的理解和执行。

5.2 组织形式多样的人员考核, 以评价培训效果的有效性

可通过组织笔试、现场提问和实际操作等多种方式对检测人员进行考核, 确保提高检测人员持续的检测工作能力和水平, 并将考核结果记录与综合目标管理相结合, 在提高理论水平的同时, 注重实践技能的提高。

6 认真做好抱怨的处理工作

积极收集客户的反馈信息, 调查处理好每一个客户的意见是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提高实验室声誉的手段之一。在这一方面, 可每年度向服务客户发放“客户满意度调查表”, 也可以邀请客户代表召开座谈会, 加强与客户的沟通, 认真听取、分析客户的意见与建议, 以发现管理体系运行中的问题并加以改进。

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是提高检测工作质量、满足客户日常需要和市场不断变化需求的循序渐进过程, 是永无止境的。应以现代管理理念狠抓质量管理, 将质量管理贯穿于卫生检测工作全过程, 努力提高卫生检测能力。

参考文献

[1]冒小欧.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 2010, 7 (30) :169-170.

[2]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秘书处.实验室认可与管理基础知识[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 2003:264-282.

培训机构的质量控制论文 篇10

1 材料与方法

依据ISO/IECl7025:200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2]、《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 (国认实函[2006]141号) [3]、《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 (国认实[2010]49号) [4]的相关要求, 结合本中心微生物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工作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

2 结果

2.1 实验人员条件

2.1.1 客观方面

微生物实验室专业技术人员过硬的检验水平是保证实验结果准确可靠的重要条件。因此,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微生物实验室应根据工作需要, 从专业、学历和职称等方面合理配置足够的检验人员, 满足实验的要求;检验人员上岗前应经过专业化的检验技术和操作技能培训, 并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2.1.2 主观方面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微生物实验室的检验人员应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 认真对待每一次实验和每一份标本, 最大限度地避免实验误差, 确保检测结果客观公证、准确可靠。

2.2 实验设备配置

2.2.1 合理配置所需的仪器设备

先进优良的实验设备是微生物实验室实现检验工作的基本硬件要求。因此,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微生物实验室应根据本辖区的实际情况和检测工作的需要正确配置所需的仪器设备, 包括恒温培养箱、冰箱与低温冰箱、高压蒸汽灭菌器、生物安全柜、实时荧光PCR扩增仪等, 以满足当前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需要, 特别是要满足食物中毒、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检验的需要。

2.2.2 加强仪器设备的管理

为确保上述仪器设备能正常运行和高效地为实验工作服务, 应加强实验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 对影响实验结果的设备要进行有效的控制, 包括建立仪器设备档案、确定仪器设备保管人、制作仪器设备操作规程 (SOP文件) 、加贴仪器设备状态标识、规范仪器设备使用和维修的登记、对仪器设备进行检定/校准和定期维护等。

2.3 实验方法应用

2.3.1 尽量应用标准检验方法

应优先选用现行有效的国家、行业、地方、企业标准中规定的检验方法, 并对这类标准检验方法进行学习和受控, 编制标准操作规程 (SOP文件) , 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按照标准检验方法及其标准操作规程 (SOP文件) 开展实验工作。

2.3.2 非标方法应进行验证和审批

有部分实验工作确实没有现行有效的标准检验方法时, 可从知名的技术组织或有关科技文献、权威期刊公布的方法中选择合适的方法, 或者自行研制实验方法。但这类方法在开始正式使用之前应按相关程序对该方法进行准确性和精密度的验证和鉴定。

2.4 实验环境建设

2.4.1 建设规范的生物安全实验室

随着我国各种重大传染病监测力度的不断加强, 如艾滋病监测、流感监测、手足口病监测等, 我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微生物实验室已经面临越来越多的高生物危险性标本, 这就要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微生物实验室必须建设规范的生物安全实验室, 实验室的总体布局和各部位的安排要充分考虑减少潜在的对样本的污染和对人员的危害, 实验室内部设置明显的分区 (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 标识, 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防止交叉污染, 确保标本、实验人员和外环境的安全。

2.4.2 规范实验室的管理

根据工作流程和实验要求对实验室进行规范化管理, 室内温度控制在18~26℃, 相对湿度控制在45%~65%;利用沉降法定期监测无菌室或洁净实验室的空气洁净度及紫外线强度, 并要进行消毒效果监测, 以保证符合样品检测所需的环境要求。

2.5 实验材料选择

2.5.1 选用合格的供应商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微生物实验室需要用到的实验材料种类非常多, 包括各种培养基、诊断血清、染色液、生化及免疫试剂、试管、一次性吸嘴等。这些实验材料的生产厂家多、材料质量好差掺杂, 稍有不慎就会造成错误的实验结果。所以实验材料供应商的选择原则是国内外知名品牌和市场信誉度高的产品、有质量保证能力和服务保证能力的企业, 并且要求供应商应出具三证资质证明 (许可证、注册证、经销证) 。

2.5.2 加强实验材料的验收

验收人员在验收实验材料时, 应仔细核对实验材料名称、规格、批号、生产日期、保质期及密封状况等。对于一些特殊的实验材料还应进行相关的验收试验, 如革兰氏染色液应分别用革兰氏阳性和阴性标准菌株进行染色试验;各种生化试剂和培养基应选用已知特性的标准菌株分别进行性能试验等, 符合要求者才可使用。

2.6 实验过程质量控制

2.6.1 样品的采集和流转

实验开始前应按实验项目的要求正确采集样品, 并规范保存和运送, 否则会对结果造成很大的影响, 如进行艾滋病CD4检测的血液样品在采集时应使用抗凝剂且不能在冰箱保存、培养脑膜炎双球菌的样品应在室温下运送和保存等等, 只有熟悉各类样品的采集方法和保存方式, 才能确保下一步的实验能顺利进行下去。

2.6.2 实验及实验原始记录

要严格按照微生物实验的各项标准化操作规程进行实验, 不得随意改动操作程序;严格进行无菌操作, 并要做好生物安全防护;通过对照 (包括空白、阴性和阳性对照) 对PCR等分子生物学实验和血清学试验结果进行质量控制。实验过程应详细书写实验原始记录, 记录的信息包括检验步骤、检验结果、检验人、所用仪器设备、试剂、环境温湿度等, 以保证在必要时可以再现检测过程。

2.6.3 数据处理及报告核发

实验数据出来后应按规范进行科学的处理, 包括引用正确的计量单位、有效数字的正确修约及平均值的计算等;实验报告在发出之前要经过复核, 校核无误后, 实验室应及时编制、出具实验报告。

2.6.4 实验资料归档

全部实验结束后, 应及时将采样记录、实验原始记录、留底报告等有关实验资料整理归档, 按相关规定条件和期限保管。

3 讨论

实验室质量控制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 特别是对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微生物实验室而言, 由于其主要从事的是产品、公共场所等样品的卫生指标菌检验以及传染病监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相关病原微生物的检验工作, 所出具的实验结果是卫生行政执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效应对的重要技术支持和依据, 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 因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微生物实验室必须不断加强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工作, 确保实验结果及时准确和客观公证, 这样才能确保有关卫生行政执法能够顺利实施和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有效应对。实际上, 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微生物实验室的工作中, 影响实验结果质量的因素是很多的, 本文所讨论的“人、机、法、环、料+过程控制”这六方面是任何一个微生物实验室都必须认真抓好的质量控制工作中的最基本的也是最关键的要素, 只要这六方面做好了, 整个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工作也就上档次了。

参考文献

[1]刘晓明, 潘明亮.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卫生检验中心实验室的设想[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5, 11 (9) :124-125.

[2]《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 (ISO/IECl7025:2005) [S].2005.

[3]《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 (国认实函[2006]141号) [S].2006.

政府服务质量控制中人的控制问题 篇11

【摘要】 目前,我国政府服务质量控制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但影响了政府与公众的和谐关系,且影响了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进程。因此,探究政府服务质量控制中人的控制问题及解决措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政府服务质量;人的控制;措施

一、政府服务质量控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人的控制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加快政府职能改革已成为当务之急。为了提高政府的服务质量,我国也进行了许多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政府机构引入ISO认证,构建政府服务质量管理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政府公共服务质量管理的标准化进程,对规范我国政府行为、改善政府管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是,在政府服务质量控制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这都是因为没有通过对影响质量的人、机、料、法、环、测(6E)各因素实施有效控制,导致政府服务质量出现偏差。

由于政府服务本身具有无形性、沟通性等特点决定了政府服务质量控制中人起主导作用,政府服务控制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人的问题。要解决政府服务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最主要的是解决人的控制问题。人的控制问题是政府服务质量控制的首要问题。

(1)政府服务的主体是人。在政府服务管理过程中,政府服务管理职责要人去履行,政府服务资源需要人来管理和配置,政府服务要人去提供,什么都是以人为主体,都离不开人。

(2)政府工作人员是政府部门规章、政策、规划等的制定者和服务产品的提供者,是政府服务的执行者和服务计划的实施者,对他们的控制直接影响到服务质量。

(3)人的因素对其他因素具有一定决定作用。

二、人的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政府质量控制中对人的因素进行控制,主要包括工作人员、质量监督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质量意识和素质的提升,工作人员的技能水平和工作能力的提高,监督人员自我严格要求的自觉性,管理人员质量控制的思维思路等。尽管为了建设服务型政府,政府部门在这些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我们现在的政府服务质量控制中对人的控制仍存在很多问题,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1)服务观念陈旧,服务意识淡薄。一方面受传统行政模式及其服务理念的影响,政府部门和工作人员习惯于服从命令、接受等级制度的安排,热衷于行政过程而非结果,注重投入而非产出和效果,以致只注重自己做了什么,而不关心公众真正需要什么;另一方面由于受既得利益的影响,工作人员安于现状,认为任何的变动都会给他们带来损失,造成对服务质量观念的外在认同和内在排斥。因此,政府工作人员服务意识没有及时改进和提升,服务观念陈旧,服务意识淡薄。

(2)管理者和工作人员缺乏敬业精神。从政府行为看:一靠红头文件;二靠政策手段;三靠保护垄断。这种行政支配行为模式仍然广为采用,管理者和工作人员长期形成的“服务模式”也没有转变,没有形成与服务型政府相适应的服务意识和行为模式。在作政府服务决策时不能深入群众,进行需求分析,提供的服务也不考虑政府顾客——公众的需求和期望,形成华而不实、浮夸的工作作风,缺乏兢兢业业、踏踏实实的敬业精神。

(3)工作人员提供服务出现偏差。由于工作人员的个人理解能力、工作能力有限,使实际执行的服务质量与管理者所制定的服务标准不一致,出现政府服务的提供不符合事先所设定的标准,或出现工作人员对服务标准有不同理解,甚至不赞成、不执行这些标准。

(4)高层管理者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政府行政森严的层级制,高层管理者通常都重视政策的制定,然后交给下属去干,而忽视它的执行结果,这符合传统行政模式只注重过程而忽视结果的观念。另一方面这种层级制引起的渠道不通畅、上下级人员的信息传递阻塞、迟缓或者失灵,使高层管理者很难了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真实情况,导致重视不够。

(5)政府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在政府工作人员的来源和选用上,存在不足,致使现有的工作人员队伍存在素质差异。然而木桶原理告诉我们一个桶的容量大少是由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的,出现了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政府服务标准执行力差和工作效率低下。

(6)行业不正之风的存在。在政府部门长期形成“政府管理就是审批,就是收费,就是处罚”的管制思想,“官本位”意识在许多政府部门尚有广阔的市场,使政府工作人员有一定的优越感,甚至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7)监督职能不能得到有效发挥。现行的行政机制致使政府和监督机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常会出现两套班子,一套人马,监督机构形同虚设,很难独立行使监督职能。

(8)政府工作人员形象差。政府以往有故意夸大承诺承诺太多,或过度承诺的倾向,使承诺无法兑现,公众对其产生不信任感或失望。长期以来政府部门“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等现象仍然存在,不关心公众、不尊重公众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导致政府失信,政府工作人员形象差。

三、加强对人的控制措施

(1)改变落后观念,提高服务意识。在推进我国政府服务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必须重视政府工作人员观念的转变,让他们通过学习和实践接受服务质量观念,促进观念的转变,接受以绩效、效果、公共责任以及分权等为特征的新的行政模式和以提高政府服务质量为核心的服务思想。也要转变公务员中所谓的“为民做主”的观念,树立“为纳税人服务”的观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加强教育培训,提高整体素质。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有计划地对政府服务人员进行政治理论知识、行政专业知识、实际技能和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的培养和训练,以提高服务人员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更好地满足百姓的需要。通过教育培训,及时更新政府一线服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服务技能,规范服务行为,更好地为公众服务。

(3)树立敬业精神,提供公众满意的政府服务。要在政府服务人员中树立“做一行,爱一行,干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服务好坏并不取决于服务提供者一方,而是顾客对服务质量的感知才是服务质量的最重要衡量标准。政府服务也不例外,要兢兢业业,致力于公众满意,使政府服务不打折扣。

(4)完善选人用人机制,优化政府服务队伍。政府服务人员应该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较强的工作能力,还要有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在选人用人上,一定要严格选拔,严格按照公务员招用制度选人用人,完善考核测评机制。

(5)加强内部沟通,使政令畅通。政府部门内部应该通过内部营销,向工作人员促销组织政策和组织本身,让服务人员理解组织目标、组织政策,支持政府服务文化,使其能够以营销意识参与服务,履行政府服务标准,实现内部沟通,避免政出多门、信息失真等现象。并鼓舞人员士气,营造出和谐向上的服务文化,最终促进政府管理者和服务人员对公众期望达成统一认识。

(6)完善监督管理机制,提高服务质量。要建立全过程的监督,这里的监督不仅是对服务提供者的监督,还包括对现有服务标准、服务规范、服务计划、服务制度、服务机制等执行状况的全面监督。给政府服务人员以无形的压力,督促其树立责任意识,提高服务质量,能够从一线服务中直接发现问题与不足,及时进行改进,以提高政府服务的运营管理水平,提高服务质量。

(7)践行承诺,树立良好政府形象。政府对公众的服务承诺要保证切合实际,适度而为,增强承诺的真实性和可兑现性,避免过度承诺或承诺太多。只有合理的服务承诺,才有利于增强政府的亲和力,促成政府与公民之间形成信任与沟通、服务与合作的融洽的关系。对在职公务员要不断地进行专业知识与技能、职业道德的培训,规范公务员言语仪表,全面提升公务员的精神风貌。

参考文献

[1]肖陆军.论政府公共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建构[J].宁厦社会科学.2008(7)

[2]吴卫东.关于提高政府服务质量管理的思考 [J].改革研究.2007(4)

[3]魏想明.服务质量差距分析及改进对策研究[J].经济师.2005(4):23~24

培训机构的质量控制论文 篇12

一、来源数据库

从样本的来源数据库看, 109篇文献分别来自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特色期刊、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国际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4个数据库。期刊文献占比超过95%。见表1。

二、学科

从样本文献的学科分布看, 涉及到医药卫生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研究、档案及博物馆、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民商法、行政法及地方法制、生物医学工程、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7个学科。见表2。

以7个学科的文献量计算, 共有142篇次, 超过实际109篇文献33篇, 文献有30.28%的学科交叉性。

三、发表年度

从文献发表的年度看, 文献最早发表于2002年, 至2016年共15年。年平均发表文献均1.6篇。最高发表20篇, 最少1篇。详细情况及占比见表3。

从趋势上看, 相关研究整体上看是一个不断升温的过程与趋势。从2002年2009年间, 相关研究处于一个上升过程当中。2009年后到2012年, 研究在一个大的波动中达到了高峰。2012年到2016年又一个起伏, 而后明显下滑。整体上看, 还是一个上升态势。

四、研究层次

从研究的层次看, 109篇文献涉及到工程技术 (自科) 、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 (自科) 、行业技术指导 (自科) 、行业指导 (社科) 、基础研究 (社科) 、专业实用技术 (自科) 、职业指导 (社科) 、大众科普、其他9个不同层次。具体占比情况见表4。

从文献的大类看, 自然科学 (74篇, 占67.89%) 、社会科学 (31篇, 占28.44%) 、文献教育 (2篇, 占1.83%) 、其他 (2篇, 占1.83%) 。研究明显偏重于自然科学领域。

五、关键词

从文献共涉及的前40个关键词看, 共使用166次, 涉及使用频率在2次以上的有27个。内容主要集中在血站、档案管理、档案、管理、业务档案、采供血机构、血站业务档案等方面。从关键词看, 大部分内容与档案网站设计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具体内容见表5。

六、结语

从样本的来源数据库看, 109篇文献来自4个数据库。期刊文献占比超过95%。从样本文献的学科分布看, 涉及7个学科。文献有30.28%的学科交叉性。从文献发表的年度看, 文献最早发表于2002年, 共15年。年平均发表文献均1.6篇。最高发表20篇, 最少1篇。整体上看, 还是一个上升态势。从研究的层次看, 109篇文献涉及到9个不同层次, 研究明显偏重于自然科学领域。

从文献共涉及的前40个关键词看, 共使用166次, 涉及使用频率在2次以上的有27个。内容主要集中在血站、档案管理、档案、管理、业务档案、采供血机构、血站业务档案等方面。从关键词看, 大部分内容与档案网站设计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

摘要:为了解采供血机构质量管理与控制现状, 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 以文献作者、学科、机构、期刊来源分布情况为指标。通过计量学分析得出从样本来自4个数据库, 以期刊文献为最。文献涉及7个学科, 具有30.28%的学科交叉性。持续性好, 发展平稳。研究明显偏重于自然科学领域。内容主要集中在血站、档案管理、档案、管理、业务档案、采供血机构、血站业务档案等方面的结论。

关键词:采供血,采供血机构,质量管理,管理与控制,统计分析

参考文献

上一篇:消费征税下一篇:经费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