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领巾(精选5篇)
绿领巾 篇1
加入少先队、佩戴红领巾, 曾是每个学龄孩子的梦想与骄傲, 更是成年后难忘的儿时回忆和校园童趣。让差生戴“绿领巾”以示“激励”的做法有悖孩子成长和教育规律。无论校方出于何种善意的初衷和良苦用心, 这种将孩子分成三六九等的歧视性教育, 违反了孩子的成长规律, 违反了相关法规的规章设计, 无疑是对孩子人格侮辱和心灵戕害的“软暴力”, 其危害绝不逊色于打骂之类的身体处罚。
“绿领巾”扭曲了“红领巾”的政治涵义。作为少先队员标志的“红领巾”, 其真正涵义是代表用革命先烈鲜血染成的五星红旗的一角, 是孩子们渴望成为共产主义接班人的志向表达。这既不同于向学习成绩优秀者发放的“证书”和奖品, 更不是与“绿领巾”相对应的参照物, 把“绿领巾”作为差生标志与红领巾相提并论, 是亵渎红领巾圣洁、有违《中国少年先锋队队章》的荒唐之举。
“绿领巾”也有违教育部的相关规定。教育部在《关于贯彻〈义务教育法〉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办学行为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要严格控制考试次数, 不得按学生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排名。笔者理解, 教育部的这项规定, 不仅是基于对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考量, 也应该带有尊重孩子人格和自尊心的题中之义。试想, 连“按学生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排名”的行为都不允许, 更遑论对学习成绩不好的所谓差生强行附以“绿领巾”的标签。
“绿领巾”有悖孩子健康成长规律。儿童时期是一个人心理成长和品格塑造的重要阶段。现代心理学表明, 当一个人被某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 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做出自我印象的定格, 并下意识地使自己的行为契合所贴的标签符号。这种心理暗示被称之为“标签效应”。而好的标签催人奋进, 坏的标签却极易让人自暴自弃。因此, 被戴上“绿领巾”的学生势必会自我刻上“差生”的烙印而不思进取。自古就有“孩子是夸出来的”之说, 教育孩子当以正面鼓励为主, 靠为差生戴“绿领巾”而追求浪子回头的“反省”效果, 极有可能事与愿违。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有句名言:“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按照这个推理, 既然有那么多戴“绿领巾”的差生, 有关部门是不是给管理无方的校长和教育失当的老师戴一顶最差标志的“绿帽子”呢?
绿领巾 篇2
校方回应:校方称“绿领巾”实为“苗苗队”,意在激励学生上进。苗苗队员佩戴绿色标志,其寓意是用绿色来象征希望、健康成长、不断努力,意在激励孩子用实际行动争取早日加入少先队组织,争做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并没有对学生进行区别对待。
社会各界人士: 的创新,这样的创新属于伪创新
西安教育学会会长 许建国: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机制研究分会秘书长 施进军:做这个事情的老师他没有遵循有教无类的理念进行教育,不能简单地给他们贴一个标签。教育方法是可以创新的,但是他不能违背教育规律这个前提,它是违背了这个前提进行的盲目你说他们戴红领巾,当学生在入学第一个学期的第一个月以内20多天时间有的学校甚至十几天、几天就给孩子戴上红领巾了,而且要本人申请,班主任签字,少先队研究才能批准戴上红领巾,六岁的孩子刚刚入学,幼小的心灵几乎是没有任何辨别是非的能力,你说让他申请怎么写。而你同意或者不同意他戴红领巾,你的根据何在?你失去了一个衡量的标准,你还要把它做一个结论,改革非常必要。这个方向现在我们暂且恐怕还拿不出一个很好的方向出来,这要经过学校的一些理论上,首先要做研讨。
家长反应:大部分家长认为这是对孩子的一种侮辱和自信心的打击,但也有部分家长表示理解校方的做法。
记者了解到,有的家长表示,自己的孩子自己知道,孩子没带上红领巾在意料之中。部分家长认为校方给孩子们发绿领巾,把孩子们分成两个部分,会让孩子自尊心受伤,学生感受:“你学习不好,戴“绿领巾“,我才是真正的红领巾。”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门口,两个放学的孩子嬉闹着如是说。这就是近日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门前发生的真实的一幕。带绿领巾的孩子,一出校门就扯下带着的绿领巾。可见,孩子们并不愿意带着绿领巾,或者说,他们不愿意让人知道他们是带绿领巾的孩子。
网友反应:红网里这样一篇帖子---《绿领巾事件:到底是什么“变色”了?》
帖子里提到,“绿领巾”事件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上海、北京、武汉一些地方也曾出现过“绿领巾”,美其名曰是作为少先队员预备期的教育形式,暂且不论这种做法是对是错,是好是坏。此次,西安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出现的绿领巾竟然成了差生的标识,据了解,一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被老师刻意发放了区别于正常颜色的红领巾,以示激励。但是,绿领巾并没有赢得家长和学生们的欢迎,甚至是反感。
红领巾和绿领带 篇3
“早上好,皮蛋先生。”住在皮蛋先生对门的陶奇宝从楼道里走出来,不过和以往的早晨不一样,今天陶奇宝显得有点沮丧。
陶奇宝是东方不亮西方亮小学的四年级学生,和皮蛋先生是很好的朋友。
“小靓仔,怎么一大早就不高兴啊?”皮蛋先生关心地问道。
“唉,不想提。”陶奇宝垂头丧气地从书包侧面的袋里抽出一条红领巾来,不,是绿领巾来!
“哟,红领巾也改革了?”皮蛋先生说,“看来我真是老了啊,我小时候系的还是红领巾喝,现在都给改成绿领巾了。”
“什么呀!你就成心开我的玩笑!”陶奇宝生气了,“系红领巾的还是系红领巾,一点儿也没变!是系不上红领巾的变了,系绿领巾!”
“哦?”皮蛋先生觉得这可能不是件好事,“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校长说,考试成绩在班里是前十五名的;得过‘三好学生’的;作文比赛得过奖的;参加过唱歌跳舞表演的;一分钟可以做十道以上算术题的……这些同学以后在学校里系红领巾,其他同学就系绿领巾,我就属于‘其他同学’里面的。”
皮蛋先生歪着腦袋问:“你们校长有没有说爱看童话书的,想象力丰富的同学系红领巾?”
陶奇宝想了一会儿:“没有这一条。”
皮蛋先生皱起眉头来:“居然没有这一条!这是在学校里搞歧视,很不好的!这对系绿领巾的同学是一种很大的伤害,比方说你。”
“没错,我今天早上很郁闷,就不想吃早餐了。”陶奇宝指着自己瘪瘪的肚子。
“早餐还是要吃的。”皮蛋先生拍了拍陶奇宝的肩膀,“带我去你们学校,我想会会你们的校长。另外,我请你吃顿早餐。”
一路上有说有笑,陶奇宝很快就把绿领巾给他带来的不愉快抛到腦后了。东方不亮西方亮小学门口有一家汤包馆,是瓜棚镇的小吃一绝。皮蛋先生请陶奇宝在这里爽吃了一顿,陶奇宝一口气吃了三笼汤包,两碗豆浆!
走到学校大门口,就看见校长大人正站在那一个一个地检查学生们的领巾。
“嗯,你是红领巾,不错不错。你是哪个班的呀?”
“报告校长,我是四年级四班的班长林朵朵。”
“噢,我记得你的,四年级四班的班长嘛!继续努力!”校长脸上堆满了笑。
林朵朵走过去后,走来一个绿领巾。
校长的脸立马就拉下来了,“咦,你是哪个班的?”
“报告校长,我是六年级一班的。”那个大个子男孩说。
“都六年级了,还是个绿领巾!”校长摇摇头,“你要多多努力啊,要是在毕业前还没系上红领巾就很丢人了!到了中学里可不要说是我们小学毕业的!”
那个大个子男孩也觉得自己很丢人,快六年了,每天早晨从这里进去的时候都会被校长用同样的话教训一遍。
皮蛋先生很生气,“你们校长怎么可以这样和学生说话呢?这样多伤孩子的自尊心啊!”
陶奇宝耸耸肩,现在,该他硬着头皮走过去了。
皮蛋先生拉住了他,“我和你一起进去!”
每天早晨站在这里检查领巾的时候,校长是只看领巾不看人的。所以,他并没有注意到走过来的是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
“咦,又来了一个绿领巾……”校长不满意地看了看陶奇宝,但是很快,他注意到站在陶奇宝身边的这个“学生”,脖子上竟然没系领巾!
“逮到了一个忘系领巾的!”校长很生气地说,“在东方不亮西方亮小学,没系领巾就相当于上战场没带枪、上课没背书包!好啊,你居然真的连书包也没背!你本来应该系的是什么领巾?看你的样子就是个绿领巾!”
陶奇宝很庆幸,没系领巾的皮蛋先生转移了校长的注意力,让校长忘了教训他。
“校长大人,您这可真说错了。”皮蛋先生笑着说,“我上学那会儿,可是班里第一批戴上红领巾的。”
“哼,那你算是很走运了。要是在我们学校,我绝不可能让你这么调皮捣蛋的学生戴上红领巾!”校长气呼呼地说,“去我的办公室走一趟!”
校长室里,皮蛋先生与校长大人针锋相对。
“绿领巾算是红领巾的2.0版本吗?”皮蛋先生说,“我没有想到贵校的红领巾也会升级。”
“差不多吧,”校长说,“这可能是时下比较时髦的说法。”
“不过红领巾版本升级以后,功能倒大大不如以前了。”皮蛋先生说,“这个新版本的绿领巾分明充满了歧视色彩和糟糕的等级观念。”
“哦?我倒不这么认为,”校长说,“我坚信我们学校的‘绿领巾’教育方法会成为一个成功的创举,最终风靡全国!”
“好吧,道不同不相为谋。”皮蛋先生无奈地摇摇头,“也许,只有你亲身体会到‘绿领巾’孩子的尴尬与痛苦,才会理解我为什么会如此激动。告辞了!”
回到家后,皮蛋先生并没有善罢甘休,他想到了陶奇宝,想到那个在校门口被校长训了六年的大个子男生。他腦子里冒出了一个想法,他要给教育部长写一封信!
尊敬的教育部长先生:
或许您不知道,在瓜棚镇东方不亮西方亮小学,有这样一位校长:他在全国率先独创了“‘绿领巾’教育方法”——他给成绩优秀、有特长的孩子戴上了红领巾,给那些在学校里并不十分耀眼的孩子戴上了绿领巾。这种简单甚至粗暴地区别对待学生的教育方法不知道您是否赞同?不知道您是否会为那些系着绿领巾的孩子们打抱不平呢?
我有一计,如果可以的话,建议您……(此处省略200字)
不知您意下如何?
公民皮蛋
不久,全国各地的校长都收到了来自国家教育部长的一份礼物——一条红领带。唯有瓜棚镇东方不亮西方亮小学的校长,收到了一条绿领带。
部长大人在绿领带上贴了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
如果你给学生戴绿领巾的时候,请给自己也打上绿领带吧!
校长先生关上办公室的门,悄悄地系上绿领带,站在镜子前,怎么看自己怎么别扭。他在想,是不是应该给六年级一班的大个子男生和四年级四班的陶奇宝同学去道个歉呢?当然,得先换上红领带。
“绿领巾”岂能等于因材施教 篇4
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里, 学生被红领巾和绿领巾分成了两种等级, 戴红领巾是学习成绩好、纪律好、思想品德表现好的学生, 戴绿领巾的是学习成绩差、思想品德表现稍差的学生。按照学校领导和老师的意思是, 给差生发放绿领巾是为了激励他们, 让他们努力学习, 把成绩提上去。但是, 我们看到的是, 被戴绿领巾的学生, 在放学后迫不及待地摘掉绿领巾, 脸上没有孩子的童真, 没有放学后的期待, 有的只是尴尬、急躁、不耐烦以及对绿领巾的厌恶。这不得不让我们进行反思, 绿领巾真的能激励学生吗?答案显而易见, 绿领巾的作用是适得其反, 只会让学生不敢学习、讨厌学习。
在应试教育模式下, 升学率就是教师的绩效、学校的荣誉, 所以对待好学生和坏学生的态度差别就更严重了。虽然现在国家正在推行素质教育, 提倡并普及义务教育, 减少了升学压力, 但是, 应试教育和升学压力的影响还是存在的, 特别是近年来社会、家长对重点中学、重点大学、实验班、尖子班等的重视, 学校、教师为了自身光环, 着重培养出成绩突出的学生, 对成绩一般或稍差的学生都是漠不关心的。
当今社会是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 要求的是素质综合发展、各方面能力综合发展的人才, 新型教育模式下的学校对学生实行的教育是围绕素质教育、因材施教这些方面进行的, 是以人为本的教育, 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 是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所以在面对这些“心灵施暴”的时候, 我们要进行深刻反省, 扶正学校教育的理念和目的。
二、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根据学生的心理、身体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因材施教是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人的发展、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实施的教育, 是教师实施的有针对性的教学, 目的是为了发挥学生的长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国教学中实施的素质教育就是因材施教的衍生, 是从实际出发, 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心理特征、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让每个学生都能认识自己, 使自己的特长方面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同时在其他能力方面有所培养和提高, 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
(一) 学生的差异
1. 智力差异
学生的智力差异主要表现在接受和理解事物水平的差异。智力是人生下来就存在的, 而且在后天生活中受教育、环境、饮食、事物刺激等因素影响或引起变化的, 每个人的智力都不一样, 有的人擅长逻辑推理、有的人对文字表达情有独钟、有的人对事物的理解易于他人, 从其中的某一个方面判断一个人的智力高低、聪明与否是片面的。因材施教就是面向全体学生, 接受每个学生的智力差异, 不采用“成绩是唯一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的智力, 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智力差异, 对其实施适合其智力发展水平的教育,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 学习方法差异
学生在认知方式、学习态度、学习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每个人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感觉程度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他们在面对学校教学的时候, 表现出不同的状态:有的学生喜欢自己钻研理解知识, 有的则喜欢听教师讲授, 对声音传递的信息比较容易接受;有的喜欢在安静的环境下学习, 有的学生偏爱于动态环境等。因材施教就是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同中求异的教学方案, 让学生能较好地接受知识、应用知识。
3. 心理的差异
学生的心理差异主要表现在思维方式、注意力等方面的差异。环境对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思考方式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环境包括客观存在的环境、家庭环境、学习环境等, 不同的环境是引起学生心理差异的主要原因。在思维方式方面, 有的学生喜欢顺序推理, 有的学生则偏好逆向思维;有的人喜欢跟着教师按部就班学习, 有的人则经常思考别的快捷的方法去掌握知识等。在注意力方面, 有的学生喜欢专心致志地面对一个问题、一件事, 有的学生则在学习的时候三心二意、注意力不集中等。因材施教就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根据不同的学生的心理特征采取相对应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二) 因材施教的要求
因材施教要求教师尊重每个学生, 平等对待每个学生, 时刻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学习动态, 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更改教学方案, 以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对学生在作业中表现出的问题要第一时间帮助学生解决, 指引学生往正确的方向走。对学生的行为表现中出现的偏差, 要及时对其进行正确引导, 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因材施教要求家长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配合学校教育实施的方案, 关心孩子的成长。家长给教师提供孩子正确、实时的基本资料, 了解孩子的学习、活动情况, 帮助孩子正确认识其优缺点, 不要太过注重学习成绩, 鼓励、承认孩子的特长发展, 挖掘孩子的潜能, 给孩子一个自由成长的空间。
因材施教要求学校有相应的奖惩制度, 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 促进教师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实施因材施教。对学生要做到一视同仁, 不以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秉持教育的平等、公平原则, 建立科学的学生个性评测系统, 承认学生的个性特点, 接受学生的个体差异。
(三) 如何实施因材施教
1. 了解学生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实施因材施教就是为了让学生得到良好的教育, 实现能力全面发展、素质全面提升的目标, 所以, 实施因材施教首先要了解学生, 这样才能使教学变得简单、有意义。通过学生的资料对其家庭情况、学习成绩、生活环境进行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心理特征、行为习惯、学习方式、认知特征等方面进行深入了解。通过观察了解不同学生的特性, 对他们的学习动态有个大致方向, 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案。
2. 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
传统的“一刀切”教学方法存在很多弊端, 只对少部分学生有利, 很多学生在这种教学方法下没能有效获取知识。因材施教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智力差异、学习方法的差异、心理差异有所了解, 然后根据个人的认知水平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对学习成绩较好、较容易接受新知识、运用新知识的同学增加习题、实验等, 或者对他们提出较高的要求;对接受能力较低的学生, 要从浅显易懂的知识入手, 逐渐深入, 让他们慢慢提高成绩, 不能急于求成, 更不能放任不管。对有特长的学生, 要肯定他的特长发展。要以鼓励、赞扬的态度对待学生, 不管他的学习成绩如何。
三、当今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以成绩待人
对学校来说, 能否评上省级以上重点学校是比全面培养学生还重要的事情;对教师来说, 能否评上优秀教师、特级教师是比全面教导学生、传授知识还重要的事。学校和教师为了自身利益, 在对待学生的时候出现偏颇, 即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得到的是教师的悉心指导, 学习成绩稍差的学生不仅得不到教师的指导, 还会被教师冷落、嘲讽, 甚至被体罚。成绩第一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 轻视其他方面的培养。
(二) 不尊重学生
教师作为长辈, 总是给人一种高人一等的感觉, 认为学生应该完全服从于他们, 不能有自己的想法, 更不能违反他们制定的行为规范, 一旦触犯就要受到惩罚。人生而平等, 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个体, 都是应该得到尊重的, 但是教师虽然说了要相互尊重, 但实际上他们只是要求学生尊重他们, 他们却没有做到尊重学生。当学生做错事、考试成绩不好的时候, 教师不是挖苦嘲讽就是体罚, 写检讨、请家长的事常有发生, 这不仅达不到教育学生、激励学生的目的, 还导致学生排斥学习, 甚至厌恶来学校。教师让学生当众出丑, 不仅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 还给学生脆弱的心灵留下阴影。
(三) 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
很多教师都是把课程教学内容塞给学生, 不给学生思考、接受新知识的时间, 要求学生对考试内容死记硬背, 不管其是否了解是否能完全消化。教师不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 坚持“只有一个答案”的做法, 不给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的空间, 认为学生的想法都是没有意义的, 只要知道答案能通过考试就可以了。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创新答案等行为经常是给予否定的态度, 不允许他们在课堂上进行与教学无关的行为。学生在教师一再打压之下, 就不会再有什么创新性想法了, 也就成了学习的机器。
(四) 否定学生的其他能力
学校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的地方, 还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地方, 但是很多教师只看到学习成绩这一个方面, 完全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培养。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好, 但是在画画、唱歌等方面表现不错, 教师却没能注意到学生这些方面的特长, 没有肯定学生的特长发展。
四、学校教育改进措施
(一) 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教师是和学生直接面对的, 所以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好坏, 要全面贯彻实施素质教育, 首先得提高教师的素质。提高教师的素质, 旨在消除教师的偏见、偏爱、体罚等, 让教师对学生一视同仁。提高教师的素质还包括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因为因材施教对教师的要求相对较高, 要求教师有耐心对待每一个同学、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能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学生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教学方案等, 所以在素质教育要求下做到因材施教, 除了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还要提高教学水平。
(二) 承认个体差异
人生而平等, 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个体, 应该受到相等的待遇。承认个体差异是因材施教的前提, 不存在优劣之分。教师不能根据学习成绩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 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缺点, 不能因为成绩不好就否认他的其他优秀方面, 要看到他们潜在的能力和特长, 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教师要以鼓励、赞赏、关注的态度对待学生, 对任何一个学生都要抱有希望, 不能对所谓的差生漠不关心, 抛却“尖子生”、“优等生”、“差生”等观念, 让学生在平等、自由的氛围中学习。
(三) 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是实施教育的根本, 所以教学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 让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 从而降低教学传授知识的难度。在课堂中, 不能一味地讲授课程内容, 还要时常进行课堂互动,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进行课堂互动, 给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 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对问题进行思考和联想, 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高创新能力。
(四) 实施个性化评价
对学生学习成效的评价, 除了学习成绩, 还有对学习的态度、学习水平、学习方法、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变化和发展、人际关系、技能发展、素质培养等, 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以学习成绩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 要进行综合评价, 当然这个评价不是为了判断学生的好坏, 而是在肯定学生的特长发展的同时指引他全面发展, 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浩.谈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科教文汇.2010 (01) :50—51
绿领巾 篇5
2011年10月,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的老师称学习、思想品德表现稍差的学生没有红领巾,为教育其上进,该校便为这部分学生发放了绿领巾。这引起了家长和部分孩子的不满,认为这是一种歧视。但学校进一步解释这一做法是为了“激励上进,并非歧视”,他们也是借鉴的外地学校的做法。而在上海、北京、武汉等地,确曾出现过“绿领巾”,作为少先队员预备期的教育形式。但红领巾有其特定含义,两者本来不是同一事物,这些做法已经被叫停。相关媒体随后陆续曝光内蒙“红校服”、山东“三色本”、江苏“查智商”等事件,持续发酵为极其扯眼的重大话题,从《人民日报》到各种畅销报,从《中央电视台》到省市电视台,从各门户网到中小网站,还有许多个人的博客、微博等,不同程度提出批评与批判。
西安市教育学会会长许建国认为,佩戴红领巾是一项严肃神圣的行为,尽管佩戴绿领巾的出发点是激励孩子成长,但红领巾、绿领巾都在校园内出现,不利于孩子对红领巾的认知与尊重。绿领巾虽不是差生的标识,但客观上已变相给孩子划分了等次,这容易让孩子幼小的心灵产生自卑感,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在这次事件中,学生只能接受老师给予的评价,一条带着颜色的领巾就简单粗暴的给学生下了定义,从此,红领巾学生便带着“好学生”的帽子高人一等,绿领巾的孩子只能在旁人异样的目光中低人一筹,地位分级鲜明而直接。很难想象,一个从未感受到平等与尊重的“差生”,如何能够拥有适度的自尊自重意识、不以对立的情绪看人处世;也很难想象,一个仅因学科成绩优秀或拥有了“红领巾”、“五道杠”就被娇纵的“优等生”,即便日后成为“精英”,便会陡然懂得平等待人、体恤弱势人群。一位16岁的“神童”博士最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自己应当做“王者”、“人上人”,且要求并不富裕的父母付全款为他在北京买房,此等表现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这种单薄教育理念的缺失。这种按学习成绩和思想品德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说到底,就是按考试成绩将小学生分为好生和差生。这是学校急功近利的做法,实质就是对教育公平理念的颠覆。追溯源头,根子在现行的应试教育评价考核体制出现了扭曲。中国的教育正处在深化改革、谋划长远的关键时期。在急功近利的社会环境投射下,教育很难独醒,最容易被世俗“劫持”而沦丧根本的育人理念。但未来中国社会真正需要的,不是少数自我强大的精英,而是遍布各个阶层的一代健康、成熟的合格公民。
孔子提倡“因材施教”,决不是把学生分成好与差,而是指针对不同对象实施其可以接受的教育。反观现在唯分数论,人格歧视,以陈规陋习管理现代教育;嘴上喊教改,十年无效果;相当一部分教师人格有缺陷,既缺乏教学新理念,又缺少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学生在师生关系中一直以来都处于被动地位。其实,对于一个尚不懂事的儿童而言,当你把他真当成好孩子了,最后他可能就变成好孩子了,但你要真把他当成了坏孩子,最后他可能就真就变成了坏孩子了。过早贴上的标签很可能会在孩子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并且潜意识里影响孩子对自我的认知与评价,甚至影响终生。
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应该以健全人格的公民为培养目标,教育孩子“成人”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成才”。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明白,教育首先要唤醒孩子的自尊,自尊才能自信、自立、自强。
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把尊重人,理解人,爱护人,提升和发展人贯穿于教学的这个过程,重视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培养他们自尊自重,自强自立的意识,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
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要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要给予学生关爱,让学生感到老师给自己带来的爱,用爱去感化他们,同时让学生学会关爱他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知识的引导者,不仅要传授知识给学生,还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每个学生都有他们自己的特别之处,这就需要教师去发掘,观察发现。
2001年美国总统专门签署了一个“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旨在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公平教育与均衡发展的机会,并以此来考核评价教师和学校,这值得借鉴。要从改革教育方法和教师评价机制开始,不仅要求教师不单单做“教书匠”,从“教会知识”转向“教学生会学知识”,即所谓“授之以渔”,还要建立问责机制,禁止任何学校、任何年级的教师以任何借口将学生分为好、中、差;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尊重人的发展;尊重每个学生的特长;尊重学生学习能力上的千差万别;尊重学生的个性倾向和心理特征。
教师道德修养还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往往被广大的教师忽视了,不重视,现代教育理论提出,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打动学生,让学生对老师有一种崇敬之情,而不是害怕,恐惧。作为当代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用自己健全的人格去感染自己的学生,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及时做出必要的调整,真正把爱的教育给学生,让学生在快乐的环境中学习,体会学习带给他们的快乐。做一名学生人格的塑造者,学生心灵世界的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