钡餐检查(精选6篇)
钡餐检查 篇1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习惯改变,胃癌在消化系统肿瘤中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对患者生命健康、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胃窦癌为胃癌常见类型之一,发生于幽门部位。早期发现并积极治疗为提高胃窦癌患者生存质量和5年生存率的关键,目前临床中辅助诊断胃癌方法主要有钡餐造影、胃镜及CT,不同检查方法有不同敏感性和特异性[2]。笔者在本文中,分别采用上述三种检查方法对胃窦癌患者进行检查,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经病理检查确诊为胃窦癌患者44例为观察对象,其中男28例,女16例;年龄44~73岁,平均年龄(55.9±4.6)岁。患者均经病理检查确诊为胃窦癌,其中腺癌32例,鳞癌12例。主要临床表现:上腹不适32例,食欲不振23例,恶心呕吐28例,消瘦21例,黑便20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分别行钡餐造影、胃镜和CT检查。钡餐造影检查:用硫酸钡Ⅱ型干混悬剂为造影剂,取150g融入200ml饮用水中喝下,并肌注20mg山莨菪碱,采用西门子胃肠镜进行检查。胃镜检查:患者于检查前日晚上开始禁食、禁水,保证胃排空后采用奥林巴斯电子胃镜进行检查,探头沿食管进入胃内后,由贲门部到幽门部逐一进行检查。CT检查:采用飞利浦64排螺旋CT,检查前患者禁食、禁水12h以上,于次日清晨空腹口服500ml葡胺稀释液,并肌注20mg山莨菪碱,服用后30min取仰卧位进行CT扫描。将检查结果记录并存档。以患者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判定钡餐造影、胃镜和CT三种检查检出阳性率和TNM分型符合率及检查表现特征。
1.3 统计学方法
本文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包分析,率表示检出阳性率和分型符合率并用χ2检验,如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种方法检出阳性率和分型符合率比较
钡餐造影、胃镜、CT在胃窦癌中检出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镜和CT胃窦癌分型符合率均高于钡餐造影(P<0.05)。详见表1。
注:*与其余两组比较,P<0.05。
2.2 三种方法在胃窦癌中检查的表现特征
钡餐造影可表现为胃窦部扩张度受限或狭窄,而狭窄上部表现为胃腔扩张,胃壁局部黏膜皱襞消失,同时典型表现可为充盈缺损或龛影,对于部分中、晚期胃窦癌患者可出现“肩胛症”。胃镜在病变累及胃黏膜诊断较明确,可直观观察胃窦部病变,并根据形态进行判定。CT在胃窦癌中诊断影响较全面,可表现为胃壁不规则增厚、界限不清、表面不光滑,可见胃窦部肿块或缺损或狭窄;还能对壁内病变进行检查及对周围组织、器官进行判定是否有侵袭或转移。见图1、2、3。
3 讨论
胃癌为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近年来随着环境、生活改变及医疗技术提高,胃癌发病率显著升高[3]。胃窦为胃癌好发部位,和其他癌症相同,胃窦癌在早期无典型临床表现,当患者出现相应症状就诊往往已为中晚期,失去最佳治疗机会[4,5,6]。临床中早诊断、早治疗为改善胃窦癌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生存年限关键[7]。目前,胃窦癌在临床中主要辅助检查方法包括钡餐造影、胃镜和CT,不同检查手段有不同检查适应证和禁忌证,同时其检出率不同。
本文中,笔者将我院收治44例经病理确诊为胃窦癌患者分别采用钡餐造影、胃镜和CT检查诊断,得出三者在胃窦癌中检出阳性率均较高,且无明显差异(P>0.05)。根据胃窦癌侵犯组织不同,三种检查方法均可表现各自检查优点,胃镜能直观观察整个胃黏膜层病变,对典型病灶能进行读取判定,同时能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8]。钡餐造影可观察胃黏膜皱襞,胃蠕动,是否有狭窄、缺损或肿块等,其诊断重点同样在于胃黏膜层病变[9]。而CT通过全腹部扫描不仅可观察胃黏膜病变,还能对肌层及胃周围组织和器官进行观察,具有一定优越性[10]。但CT扫描只能根据组织密度进行判定,且受胃肠道内气体等干扰,其诊断同样受到一定局限[11,12]。本文得出,胃镜和CT扫描在胃窦癌分型中诊断符合率高于钡餐造影,而胃镜和CT扫描符合率无明显差异。胃镜能直观对病灶进行观察和判定,对病灶可做出较为准确病理分型。CT虽不能直观观察病灶,但可对病灶周围组织和器官进行判定,在病理分型上同样具有独特优越性。
综上所述,钡餐造影、胃镜及CT在胃窦癌中检查均具有较高阳性诊断率,不同检查方法具有不同检查特点和优越性,钡餐造影对胃窦癌分型较差。临床中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适宜检查方法,对于高度怀疑患者应采用多种检查联合进行判定,以便提高诊断率,降低漏诊、误诊率。
钡餐检查 篇2
1病理及临床表现
1.1 病理
浅表性胃炎炎症限于胃小凹和黏膜固有层的表层。肉眼见黏膜充血, 水肿, 或伴有渗出物, 主要见于胃窦, 也可见于胃体, 有时见少量糜烂及出血。镜下见膜浅层有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深层的腺体保持完整。此外, 某些患者在胃窦部有较多的糜烂灶, 或伴有数目较多的疣状凸起, 称慢性糜烂性或疣状胃炎。
1.2 临床表现
浅表性胃炎可有慢性不规则的上腹隐痛、腹胀、嗳气等, 尤以饮食不当时明显, 部分患者可有反酸, 上消化道出血, 此类患者胃镜证实糜烂性及疣状胃炎居多。
2诊断和鉴别
2.1 诊断慢性胃炎症状无特异性, 体征很少, X线检查一般只有助于排除其他胃部疾病, 故确诊要靠胃镜检查及胃黏膜活组织检查。在我国约有50%~80%患者在胃黏膜中可找到幽门螺旋杆菌。
2.2 鉴别诊断 胃癌慢性胃炎之症状如食欲不振、上腹不适、贫血等少数胃窦胃炎的X线征与胃癌颇相似, 需特别注意鉴别。绝大多数患者纤维胃镜检查及活检有助于鉴别。
2.2.1 消化性溃疡两者均有慢性上腹痛, 但消化性溃疡以上腹部规律性、周期性疼痛为主, 而慢性胃为疼痛很少有规律性并以消化不良为主。鉴别依靠X线钡餐透视及胃镜检查。
2.2.2 慢性胆道疾病如慢性胆囊炎、胆石症常有慢性右上腹、腹胀、嗳气等消化不良的症关, 易误诊为慢性胃炎。但该病胃肠检查无异常发现, 胆囊造影及B超异常可最后确诊。
2.2.3 其他如肝炎、肝癌及胰腺疾病亦可因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而延误诊治全面细微的查体及有关检查可防止误诊。
3检查方法
3.1 钡灌肠检查前患者需做如下准备 造影前2 d不要服含铁、碘、钠、铋、银等药物;造影前1 d不宜多吃纤维类和不易消化的食物;造影前1 d晚上, 吃少渣饮食如豆浆、面条、稀饭等;造影当天早晨禁食, 包括开水、药品;检查前排空大便, 并做清洁洗肠, 再去做钡灌肠;有结肠活动性大出血暂不做钡灌肠检查。
3.2 慢性浅表性胃炎X线钡餐下可表现为胃黏膜纹理增粗、迂曲, 可呈锯齿状, 胃窦部出现激惹征。在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检查中, 胃小区 (胃小沟之间的黏膜示轻度平坦隆起, 称胃小区。胃小区可呈圆形、菱形等规则形态, 直径0.13~3 mm) 显示与否, 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诊断有一定意义。临床观察中发现, 在无胃小区显示的人群中, 包括了部分正常胃黏膜, 其余则为轻度或中度慢性浅表性胃炎, 一般来讲, 胃黏膜病变不严重。但应注意到, 当胃黏膜有急性炎症, 黏膜水肿时, 胃小区也不能显示。因此, 对无胃小区显示者, 有时一次检查不能明确诊断, 应进行随访。另外, 对于胃窦部显示胃小区者, 其病理检查均有慢性炎症存在, 因此有胃窦部胃小区的出现, 是X线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窦炎的可靠依据。
4讨论
慢性胃炎系成人消化道常见疾患之一。诊断的主要依据为胃镜和胃体组织检查。X线表现有典型改变时也能诊断。其病理改变主要是胃黏膜水肿、充血或伴渗出物、糜烂及出血。再进一步发展则黏膜皱襞增粗纡曲。如上皮增生严重、则有如息肉状凸出。如同时伴有胃腺体萎缩以至消失是为萎缩性胃炎;如伴腺体增生肥大, 则为肥大性胃炎。上述炎性改变仅限于黏膜表层者是为浅表性胃炎。其X线表现:浅表性胃炎X线检查常无阳性发现。糜烂改变时, 如作双重造影, 可显示靶征。在黏膜层增厚时, 则示胃黏膜纹增粗, 皱襞间距加宽, 排列不规则。重者, 黏膜皱襞呈息肉状改变, 但形态不固定, 扪之甚软, 胃壁柔软。不致误为肿瘤。在胃腺体萎缩, 腺外组织炎性浸润消退, 黏膜皱襞变薄时, 则示胃黏膜皱襞变细, 胃大弯缘皱襞可消失, 甚至管腔可变小。
上消化道钡餐造影致肠梗阻1例 篇3
1 一般资料
患者, 女, 58岁, 因腹胀腹痛伴呕吐6h来我院就诊。查体:T36.5℃、P88次/min、R18次/min、BP150/80mmHg。神志清, 精神差, 痛苦貌。腹软, 略膨隆, 右腹部压痛, 无反跳痛, 未触及包块, 无移动性浊音, 叩鼓, 肠鸣音活跃。以往有反复腹胀、消化不良、慢性便秘等病史。患者于2d前因健康查体曾行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目前考虑急性胃炎, 给予肌注胃复安、静点奥美拉唑、补液等对症治疗。治疗后患者病情未见好转, 遂行腹部B超检查, 显示肝胆胰脾肾均未见异常, 血常规示WBC15.7×109/L, N83.2%。给予哌拉西林舒巴坦抗感染、西咪替丁及654-2对症、补液等治疗。患者腹痛略有减轻, 但仍有腹胀、恶心、频繁呕吐, 仔细追问病史, 患者近16h内无排便排气, 立即行腹部透视, 结果显示右侧中上腹可见3-4个液气平面, 肠管无明显扩张, 肠腔内有大量钡剂潴留。诊断为钡石性肠梗阻, 转至外科治疗。
2 讨论
钡剂主要成分为硫酸钡, 另外添加一定量的阿拉伯胶和淀粉。钡剂不被肠道吸收, 具有较强的黏性和收敛作用, 容易滞留, 在肠道内浓缩蓄积, 同时与粪便混合形成钡石[1]。钡石沉重, 表面粗涩, 再加其刺激易引起肠管痉挛和局部肠壁水肿, 当其阻塞了肠腔即引起肠梗阻[2]。老年人胃肠功能减退, 蠕动减慢, 加之活动量少, 常有慢性便秘病史, 故行钡剂造影后易致肠梗阻。国内外报道的病例中也多为老年患者。所以老年人健康查体时不建议将消化道钡剂造影作为常规检查项目。
据报道, 行消化道钡剂检查后一旦出现肠梗阻, 若不及时处理, 极易并发肠穿孔、肠坏死、中毒性休克, 死亡率极高。为了避免钡石性肠梗阻的发生, 吞钡检查后应嘱患者多饮蜂蜜水或服轻泻剂, 进食易消化的食物, 鼓励患者多运动以促进钡剂排出。对年老体弱者, 胃肠功能减弱者, 有慢性便秘史者, 有腹部手术史者, 应避免做胃肠钡餐检查。对于钡剂检查后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的患者, 应考虑到肠梗阻的可能, 以免误诊。
参考文献
[1]袁洁璐, 费健, 王建承.老年人钡剂性肠梗阻致肠穿孔1例并文献复习[J].老年医学与保健, 2009, 15 (4) :232-237.
钡餐检查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进行放疗的95例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胸骨后疼痛、吞咽困难等临床症状, 经影像学及病理检查确诊为食管癌, 其中男性患者51例, 女性患者44例, 年龄 (54.82±3.76) 岁;其中鳞癌68例, 腺癌21例, 鳞腺癌6例, 胸上段食管癌28例, 胸中段食管癌43例, 胸下段食管癌24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所有患者放疗前后均行食道数字钡餐造影, 常规透视胸腹部, 并采集图片记录, 胸部CT模拟定位, 行三维适形放疗, 照射范围为病变上端以上3 cm, 下端以下4 cm, 两侧距离食管边缘3~4 cm, DT 1.8~2.0 Gy/次, 每周5次, 共进行6~7周, 总剂量为60~70 Gy。放疗结束后1个月内, 以5 mm的层间距、5 mm的层厚进行胸部CT扫描, 包括颈部、双锁骨以及胸腹部, 并测量CT图像中原食管病变区域内经放疗后食管的最大管壁厚度、相应残存淋巴结长短径及体积大小。
1.3 疗效评价标准
完全缓解:肿瘤完全消失, 造影显示管腔光滑, 边缘整齐, X线显示黏膜基本恢复正常;部分缓解:肿瘤部分消失, 造影显示管腔狭窄, 边缘欠光滑, X线显示黏膜有所改善;无缓解:肿瘤无明显变化, 充盈、缺损、狭窄显著[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钡餐造影近期疗效评价
完全缓解51例 (占53.68%) , 部分缓解42例 (占44.21%) , 无缓解2例 (占2.11%) 。
2.2 放疗前后影像学检查情况比较
放疗后影像学检查显示黏膜破坏中断、充盈缺损及龛影、管腔狭窄以及动力学情况与放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3 放疗前后淋巴结转移情况
在入选的95例患者中, 放疗前, 61例发生淋巴结转移, 31例无转移, 3例患者CT区域无法确定;放疗后, 72例发生淋巴结转移, 20例无转移, CT检测发现3例新病灶, 其中2例为锁上淋巴结肿大, 1例为肺转移。
2.4 CT结合钡餐造影近期疗效评价
对92例患者重新进行疗效评价, 其中完全缓解24例 (占26.09%) , 部分缓解65例 (占70.65%) , 无缓解3例 (占3.26%) 。
3 讨论
放射治疗不良反应小、且能应用于食管癌中晚期或无法进行手术的患者, 被临床广泛应用。食管癌放疗后的复查可有效的观察病变部位是否缩小, 有无新的转移及并发症等, 评价患者的放疗效果。食管钡餐造影是临床公认的食管癌放疗近期疗效评价最为简单的一种方法, 能准确地反应病变长度、解剖分段定位, 但却无法评价食管癌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 具有一定的局限性[4]。CT图像不仅能观察放疗前后管壁厚度的变化, 还能有效的反应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情况, 弥补了食管钡餐造影的局限性。临床上多以CT图像食管管壁厚度>5 mm作为勾画肿瘤靶区的依据[5]。大多患者放疗后肿瘤细胞会被射线杀死, 但放疗后食管黏膜因发生充血、水肿、炎细胞侵润, 结缔组织、胶原纤维组织、肉芽组织等增生使病变区域的食管管壁厚度难以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 依然会>5 mm[6]。本研究采用CT结合钡餐造影评价食管癌患者近期放疗效果, 结果表明放疗后影像学检查显示黏膜破坏中断、充盈缺损及龛影、管腔狭窄及动力学情况均低于放疗前。在入选的95例患者中, 3例患者CT区域无法确定, 放疗后CT检测发现3例新病灶。对92例患者采用CT结合钡餐造影重新进行疗效评价, 其中完全缓解24例 (占26.09%) , 部分缓解65例 (占70.65%) , 无缓解3例 (占3.26%) 。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壮大, 多种手段联合应用评价食管癌放疗近期疗效已成为一种趋势。综上所述, CT结合钡餐造影能有效的评价患者的放疗效果, 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对于进一步建立及完善食管癌放疗近期疗效评价科学体系, 还有待于临床的进一步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CT结合钡餐造影评价食管癌患者近期放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进行放疗的95例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 在患者放疗前后均行CT及钡餐造影检查, 评价其放疗效果。结果:放疗后影像学检查显示黏膜破坏中断、充盈缺损及龛影、管腔狭窄以及动力学情况均低于放疗前 (P<0.05) , 在入选的95例患者中, 3例患者CT区域无法确定, 放疗后CT检测发现3例新病灶。对92例患者采用CT结合钡餐造影重新进行疗效评价, 其中完全缓解24例 (占26.09%) , 部分缓解65例 (占70.65%) , 无缓解3例 (占3.26%) 。结论:CT结合钡餐造影能有效的评价患者的放疗效果, 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CT,钡餐造影,食管癌,放疗效果
参考文献
[1]Wang JJ, Fang ZX, Ye HM, et al.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overexpressed cyclin-dependent kinase subunits 1 and 2 in esophageal carcinoma[J].Diseases of the Esophagus, 2013, 26 (7) :729-736.
[2]黄拔群, 刘耿淳, 李青, 等.应用CT结合钡餐造影确定食管癌靶区长度的研究[J].现代肿瘤医学, 2013, 21 (11) :2587-2589.
[3]袁晔.钡餐造影结合CT评价食管癌放疗近期疗效的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5, 14 (18) :29-30.
[4]许金坨, 林宽荣, 李光海, 等.食管癌的X线钡餐造影与CT影像诊断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4 (20) :41-42.
[5]洪振刚, 张团委, 吴开春.上消化道钡餐造影与螺旋CT对胃底贲门癌的诊断价值[J].中国现代医生, 2012, 50 (23) :66-67.
胃内海绵状血管瘤X线钡餐诊断 篇5
关键词:胃内海绵状血管瘤,X线钡餐表现
胃内海绵状血管瘤是胃内的良性肿瘤之一, 在临床上极其少见。笔者搜集了3例,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内海绵状血管瘤X线钡餐资料。分析其影像学的征象, 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
1资料与方法
本组3例中男1例, 女2例, 年龄在23~32岁。这3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腹胀、呃逆及上腹隐痛不适等上消化道症状, 疼痛大多与进食无关。病程约2~5年。这3例均先进行钡餐X线检查, 然后经胃镜证实, 手术、病理确诊。
口服硫酸钡混悬剂约100mL, 加服产气剂一包。使胃充分扩展, 然后进行各种体位观察摄片。体位主要为仰卧位、俯卧位、立位及斜位。
2结果
这3例中均在胃窦内区有一较大的类圆形缺损区。在缺损区内黏膜消失, 而周围黏膜正常。缺损区边界较光滑。未见有龛影。整个胃壁柔软、胃蠕动及排空正常。当变换体位及对腹部加压时, 发现缺损区形态出现改变。仰卧位及对腹部加压时, 缺损区范围增大, 如图1;俯卧位时缺损区范围变小, 如图2, 另外在俯卧位时缺损区显得异常清晰透亮。
3讨论
血管瘤多为先天性, 它随着身体的发育而长大, 在成年时即停止增长。在年龄尚小时, 瘤体也小, 多不引起症状而被忽视, 瘤体呈浸润性生长, 使该区域胃黏膜被破坏, 故而出现上消化道症状。海绵状血管瘤, 血管管腔较毛细血管瘤粗大, 其形态也较大, 它具有胃良性肿瘤的一般特征, 如边界光滑、周围黏膜正常、胃壁柔软等, 同时也具有本身的特点。它的组成多为液体成分, 所以在腹部加压及体位改变时容易出现形态改变。仰卧位时腹部高于俯卧位, 所以仰卧位时缺损区范围较俯卧位大。对腹部施以外压时也是同理。另外因其瘤体多为液体, 所以在俯卧位时显得较一般良性肿瘤更为清晰透亮。
4结论
钡餐检查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我院进行胃肠造影的患者共200例;其中男性114例, 女性86例;年龄在12~80岁, 平均年龄42岁;主要症状为腹痛、腹胀、反酸、便秘及腹部包块等, 而进行全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1]。
1.2 方法
常规方法为应用于全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食管、胃及十二指肠的患者, 在服钡餐检查后, 即刻服用普瑞博思, 儿童5mg, 成人10mg, 顿服。分别在30、60、90、150min各检查1次;机动服药方法用于幽门不开放的患者, 发现胃出现停滞状态时服用普瑞博思, 当胃出现明显蠕动时, 便可以观察钡剂通过胃肠情况及病变检出的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1.0软件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
2 结果
200例患者中195例采用了常规服药方法口服普瑞博思, 服药后30~60min, 胃内钡剂排出量为60%~80%, 为检查小肠最佳时间;90min胃内钡剂基本上全排空, 90~150min为检查结肠最理想时间;150min钡剂已充盈全结肠段;3h内185例全部完成全胃肠道检查, 较以前未用药时共缩短检查时间2倍以上。只有5例表现为胃停滞状态, 即刻应用普瑞博思口服, 约15~30min后, 5例全部幽门开放, 十二指肠充盈, 最终顺利结束检查, 详见表1。
3 讨论
普瑞博思是通过阻断多巴胺Dz受体和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两方面的机制, 不仅能刺激乙酰胆碱的释放, 还能抑制其降解, 从而发挥促胃肠动力作用。它可以促胃肠动力, 可增强食管蠕动和下食管括约肌张力, 防止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 增加胃及十二指肠收缩性与胃窦与十二指肠的协调性, 减少十二指肠胃返流, 改善胃和十二指肠排空, 加速肠的运动并促进小肠运转。临床上用于胃度轻瘫、上消化道感觉饱胀不适、胃食管反流及食管炎及运动功能失调相关的假性肠梗阻而导致的推进性蠕动不足和胃肠内容物滞留, 还用于恢复结肠的推进性运动, 有时也作为慢性便秘患者的长期治疗药物[2]。
胃肠道是一个较长的运动着的器官, 钡剂通过需要一定的时间, 普瑞博思是一种服用方便、安全、高效的胃肠道促动力药, 在胃肠钡餐造影检查中应用它, 可以缩短检查时间, 提高工作效率和检查质量。口服普瑞博思后可使钡剂通过胃肠道速度加快, 以达到减少检查次数和缩短检查时间的目的。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且弯曲的器官, 常规不服药的钡餐检查常常需要2~4h才能完成全部的检查, 并且检查次数多, 患者受X线辐射量大, 再有还存在着肠管迂曲重叠难以显示病变等缺点。普瑞博思药不同于胃复安和吗叮啉, 后两者主要作用于胃部, 而普瑞博思不但有增强胃部动力、促进幽门开放的作用, 而且还具有很强的促进小肠动力作用。我们通过对普瑞博思的应用, 明显的促进了幽门管的开放和胃排空, 进而快速的充盈小肠, 明显缩短了检查时间, 一次就可完成了对全部小肠的检查, 并且还避免了小肠的相互重叠导致的病变显示不清等缺点[3]。
通过本文的探讨, 普瑞博思服用方便、安全、高效, 全消化道钡餐造影时只要合理应用它改善胃肠动力, 便可达到缩短检查时间, 提高检查效率和质量的目的, 并且还减轻了患者的思想和经济负担。因此, 普瑞博思可作为小肠、结肠病变时钡餐造影检查中的常规应用。
摘要:目的 总结和评价胃肠动力药在全消化道钡餐造影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全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200例患者, 195例采用常规服药方法口服普瑞博思, 分别在30、60、90、150min各检查1次, 5例采用机动服药方法, 观察钡剂通过胃肠情况及病变检出的情况。结果 185例在3h内完成了全消化道道检查, 检查时间缩短较未服药2倍以上, 病变检出率提高20%, 有显著性差异 (P<0.05) 。结论 普瑞博思服用方便、安全、高效, 全消化道钡餐造影时只要合理应用它改善胃肠动力, 便可达到缩短检查时间, 提高检查效率和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胃肠动力药,普瑞博思,全消化道钡餐造影,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陈晏湖, 钟智慧, 李初校, 等.广东城镇居民消化不良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内科杂志, 2007, 37:312~314.
[2]贾博琦.胃肠动力障碍的药物治疗[J].中华内科杂志, 1995, 34 (3) :151.
【钡餐检查】推荐阅读:
长春妇科检查检查08-28
铜都镇检查小组到野牛新村检查06-08
州市检查组到勐龙镇检查农机补贴工作07-10
市综治检查组莅临招商局检查指导工作09-08
矿长检查07-02
专项检查10-21
检查技巧10-14
检查检测10-14
机械检查10-14
检查电路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