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选秀

2024-09-09

电视选秀(共12篇)

电视选秀 篇1

电视音乐选秀节目是一种让具有一定音乐表演能力的参与者, 按照预先设置的竞赛规则进行音乐才艺展示, 专家和观众对参与者进行淘汰和选拔的电视节目。创办于2001年的英国《流行偶像》可是说是世界上最早的音乐选秀节目。该节目在英国一推出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决赛期间观众达到了1400万, 占英国总人口的23.8%。

我国的电视音乐选秀节目兴起于本世纪之初。2004年3月湖南卫视推出了声乐比赛节目《超级女声》, 节目的运作成功使其核心理念迅速得到认同。同类型的电视节目, 如中央电视台的《梦想中国》, 东方卫视的《莱卡我型我SHOW (秀) 》、《雪碧我型我SHOW (秀) 》等纷纷推出, 之后, 湖南卫视又成功推出了《快乐男声》, 同样取得了不凡的收视的业绩。这种综合性的电视歌唱娱乐节目迅速成为近几年来播出最为火爆的电视节目。2006年, 我国电视上的几档娱乐类选秀节目, 几乎都是将演唱作为主要的舞台表现。除了上述节目, 还有江苏卫视的《绝对唱响》、江西卫视的《中国红歌会》、湖北卫视《极限高歌》、山东卫视《联盟歌会》、东南卫视《风云新人》等节目。

一、电视音乐选秀节目关键元素

1、海选

“海选”最先是一个政治用语, 用来描述全体村民自由提名村委会候选人。这个政治术语用于娱乐, 其影响力甚至已经超过了原先的意义。大多数电视音乐选秀节目以不分唱法、部分外形、不问地域的互动性、参与性超强的海选为主要特征, 只要符合一定年龄或者性别要求, 大众均可报名参加。通过层层淘汰选拔, 选出真正具备培养前途与明星气质的歌手。

海选具有很强的心理接近性, 让观众产生一种归属感, 达到“全民参与, 全民同乐”的收视效应。从受众角度来说, 普通人与他们的距离更近, 能满足各个阶层观众的需求。

2、“唱”与“秀”结合

电视音乐选秀节目主要的选择标准毫无疑问是唱功, 但唱功并不是衡量选手的唯一标准, 突出选手个性的表现“秀”也是很选拔重要的标准。正因为如此, 《美国偶像》让唱歌素质平庸但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华裔青年孔庆翔成为《美国偶像》的冠军;被评价为唱功并不是选手中最好的李宇春获得了2005年《超级女声》冠军。

3、互动

电视音乐选秀节目之所以在国内获得巨大市场, 得到受众的喜爱, 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它强调互动性和全民参与性。在选秀类节目中, 观众不仅是节目的接受者, 更是节目的参与者, 他们的投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甚至可以改变节目的整个进程。这种重视“民意”的规则改变了以往电视媒介仅仅是在做单向度传播的局面, 极大地拉近了电视机前观众的心理距离, 同时也拉近了收视率的攀升。

4、“PK”环节

目前PK的渊源仍不能完全确定, 主要有两种观点:一个是源于网络游戏。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流行的各类MUD (一种文字网络游戏) 中, 玩家的死亡被粗略的分为两类:Player Kill和Nonplayer Kill, 即28 (被) 玩家杀死和 (被) 非玩家杀死。由于它过于拗口, 就用“PK”作为它的缩写来表示。后来衍生出PKer (玩家杀手, 表示专门猎杀玩家的玩家) 、PK区 (可以主动攻击玩家的游戏区域) 等名词。另一个来源是指足球里的罚点球, 也就Penalty Kick的缩写, 引意为一对一单挑, 只有一方能赢。

术语是某一专门领域或学科中所使用的专门用语, 语义上有严格的限定, 要求精确和明晰, 因而具有单一性的特点, 适用范围因受领域或学科的限制往有局限性。但是由于表达的需要, 我们经常将它们掷用于非专业语境, 那么它们的语义就会发生变异, 从而出现专外的新和新用法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 那么此时专业词语就扩大了原有的使用范围, 形成新义项。

“PK”经过《超级女声》强有力的“宣传”和“激活”, 迅速突破其专业语境的限制, 广泛运于非专业语境, 在这个引申式泛化过程中, “PK”直接衍生出各种新意义, 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含义:1.对决、对打、对抗、单挑;2.击败、干掉、淘汰;3.打架、斗殴;4.泛指两件对等事物的对比。

“PK”环节是音乐选秀节目最为残酷也最刺激的环节。每一位观众都成为节目运行轨迹的决定者。比如, 在《超级女声》节目中, 观众可以行使自己的权利, 在每轮比赛之后, 短信票数低的选手就得被“待定”, 与专业评委选出的选手进行“PK”。一次次的“待定”、“PK”、“投票”将比赛残酷性放大, 同时也音乐选秀节目充满了戏剧张力、刺激与悬念, 将节目的娱乐本质体现的更加充分。

二、电视音乐选秀节目规则

电视音乐选秀节目除了节目的制作者 (导演、制片人) 和节目的参与者之外, 还存在着第三者的影响——那就是规则, 它无处不在, 甚至是个杠杆, 规定着节目内容的整体框架和决定着情节发展的大致走向。电视音乐选秀节目的规则有如下特点:

1、规定环节+自选环节+配对环节的结合

几乎多有的音乐选秀节目都会采取规定环节和自选环节相结合的方法。规环节可以带来标准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增加公平性和说服力。而自选环节可以展现选手的个性, 增加趣味性和差异性。

2、海选+训练营+淘汰赛+总决赛的结合

电视音乐选秀节目的一般采用淘汰制的方式进行。或由内部投票决定, 或由观众投票决定, 知道最后剩下一个人、一对或一组。

3、专业评委+大众评判+市场评判的结合

传统的音乐选拔赛常常是选取专业领域的权威做评委, 在评价时评委要给出专业的评估或给出分数;电视音乐选秀节目则不同, 节目强调观赏性和娱乐性, 注重收视率而非比赛结果, 因此在考核方式上注重专业性的同时更设置了观众的选择权, 也就是说, 节目的娱乐性和音乐专业性相当, 评委的主观感受要强于理性分析和评价。

摘要:近年来, 中国电视市场上音乐类电视娱乐节目占据了越来越重的份额, 其影响力也日渐扩大。本文对音乐类电视娱乐节目进行探析的过程中, 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对这一类节目形态进行了从历史发展到现状分析以及未来走势的全方位的关注、新角度的思考。根据不同的内容和形式把我国大陆以及港台地区的音乐类电视娱乐节目进行分类, 并通过针对不同类别的音乐娱乐电视节目的现状, 从大众音乐传播和电视音乐传播以及受众接受心理等的多个角度探讨其特点、关键元素以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电视,音乐,选秀节目

参考文献

[1]申波.审美意识与音乐文化[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5.

[2]汉斯·罗伯特·耀斯.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 2006.

[3]汪流, 编.艺术特征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4.

[4]保罗·贝克.音乐的历程[M].江西高校出版社, 2009.

电视选秀 篇2

1.为什么电视主办方会举行电视选秀节目?他们有何心理?

2.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参与其中?他们的内心动机是怎样的?

3.为什么有这样多的人喜欢收看这类选秀节目?人们从中得到什么?

4.这类电视选秀节目对受众有何影响?

电视选秀节目主办方的心理

每一个电视选秀节目在节目过程中都会运用各种手段来提高选手的曝光率,进而增高其节目收视率,

“绯闻”和煽情是电视选秀节目主办方惯用的心理战术。用心理学的理论可以这样说:“绯闻”的扑天盖地就如行为主义的“强化说”一样,不断的给你呈现选手的报道这一刺激,让你在无意识之中有些印象,接受了这个刺激,在一定的情景下,作出投票和收看的反应。“煽情”,也就是赚够观众的泪水,同时也要你的同情心发现,去投票,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同情弱势群体的心理。

究竟主办方用什么心理战术来抓住人们的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看看:

(一)劝导方法的运用。第一,流泻式的劝导,在主办方举行的选秀节目中,时不时的广告里就会插播他们选手的广告及投票方式,以此来劝说观众参与。第二,冲击式劝导,在选手面临PK时,主办方就会运用墒情心理战术介绍选手,再而进一段广告,让观众像高压水龙头的水冲出一样来给自己喜爱的选手投票,

第三,浸润式劝导,它的特点是作用缓和而持久,不易形成表面的对抗。在潜移默化中对观众的心理产生影响。主办方会把选秀节目与一些公益活动联系在一起,并专门制作一档节目来推行,在网上开博、贴吧宣传。他的支持者也会上街为其拉票。还有电视广告、报纸、杂志等宣传方式。

(二)暗示方法的运用。民间有一个“孔子访老子”的寓言,说孔子拜访老子,问老子身体如何。老子先问孔子“我牙齿如何”、又问“我舌头如何”,孔子答“牙齿都掉了”、“舌头很好”,说完孔子马上告辞。孔子的学生不解,孔子告诉学生:“老子已经给我上了一课,他告诉我柔弱胜过刚强”。在这个寓言中,孔子从老子那里获得了暗示,也获得了启迪。同样,选秀节目的主办方也知晓“柔弱胜过刚强”这一招。在比赛中,运用如上文介绍的“煽情”这一暗示心理,让观众来投票。主办方会在其开的网络上公布选手的得票数,这也就是暗示喜爱选手的观众给选手投票,否则他的票数低而被PK下去就怪不了谁了。

我国电视选秀节目的出路和发展 篇3

电视表演选秀节目所面临的激烈竞争环境

表演选秀节目是在节目以受众为本位,“以观众喜爱为重要指标”的时代诞生的,是满足受众与市场需求的大众传媒产品。①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激烈的市场竞争是在所难免的,作为电视市场新宠的电视表演选秀节目也不例外,它的发展同样处在一个十分激烈的竞争环境之下:

电视表演选秀节目与其他类型的娱乐节目之间的竞争。如电视剧,在电视仍在大众媒体中占强势地位的今天,收看电视剧仍会是老百姓最主要的娱乐消遣方式。同时,游戏娱乐节目、体育娱乐节目、娱乐资讯与娱乐谈话类节目,以及电视晚会等也会对表演选秀节目构成一定的威胁。

电视表演选秀节目与其他类型的真人秀之间的竞争。对于表演选秀节目来说,其他真人秀节目也是它们强大的竞争对手,如以《走入香格里拉》、《生存大挑战》为代表的生存挑战型,以《幸运52》、《开心辞典》为代表的益智闯关型,以及类似于《金苹果》的游戏比赛型。这几档真人秀节目大都已经有了品牌效应,对选秀节目发展有着很大的竞争压力。

电视表演选秀节目大同小异,缺乏创新。随着《超级女声》、《梦想中国》、《加油!好男儿》等选秀节目的火爆,各大电视台竞相效仿,纷纷推出自己的选秀节目。盲目跟风,直接导致各电视台的节目大同小异,令观众提不起胃口,没有新鲜感。同时,这些选秀节目在取得高收视率和高广告回报率的时候,也遭到一些人的质疑和批评。

面对这样一种内忧外患的生存条件,表演选秀节目要想在众多的娱乐节目中脱颖而出,笔者认为走品牌化经营道路是电视表演选秀节目的最佳选择。

电视表演选秀节目的出路和发展——品牌经营

品牌的意义和作用:首先,品牌栏目容易吸引和巩固电视观众,品牌效应对于受众是十分有吸引力的。当一档电视栏目形成了自己的牌子,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无疑会更容易吸引受众并得到他们的认可。再加上品牌栏目在资金、人才、设备、管理上往往都有一定的优势,能保证节目的稳定性、精品性、创新性,容易形成固定的受众群。①其次,品牌栏目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和潜在的开发价值。电视机构出于收益最大化的考虑,往往都会把品牌栏目安排在黄金时段播出,或是安排在其他比较好的时间段,以对其市场价值进行充分的利用。尽管其广告价格比较高,但在收视率高的节目中穿插广告是富有影响的,因而具有更高的市场价值。像《超级女声》、《梦想中国》、《非常6+1》等节目就取得了高收视率和巨额广告回报率的可观成绩。同时品牌栏目的开发潜力也是很大的,一档品牌栏目往往可以拓宽节目领域,为副产品的开发提供基础,这样也有利于品牌栏目的品牌延伸。再次,品牌栏目的生命周期比较长。②任何产品都是有生命周期的,通常包括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一般来讲,品牌栏目的导入期、成长期较短,而成熟期和衰退期则比较长,湖南卫视的品牌娱乐节目《快乐大本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它的节目内容从一开始的明星加娱乐的方式转换到现在的全民娱乐,每一期都有一个不同的全民娱乐主题,这种节目的改版,让《快乐大本营》从衰退期成功地进入到下一个生命周期,稳坐同类娱乐节目收视冠军的宝座。

电视表演选秀节目发展成品牌的巨大潜力:第一,电视表演选秀节目具备打造品牌的观众基础。电视表演选秀节目是一种帮助普通人实现舞台梦想的真人艺术化节目形态,它除了娱乐性外,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平民化。节目方式和节目内容都贴近民众,大众不仅仅是节目的观看者,更多地成为节目的直接参与者和记录者,这就为栏目的品牌建设打下了观众基础,从而也就有了收视率的保证。

第二,电视表演选秀节目的真实性使其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同其他类型的娱乐节目相比,电视表演选秀节目不是专业表演,而是让许多普通人来表演,让观众通过这些普通人产生一种真实感,消除了观众在观看专业表演时产生的职业距离感和神秘感。这种以人为本的真实性,满足了当代电视观众日益求真的文化消费心理,拉近了镜头前主人公和观众的心理距离。竞争者的广泛代表性,也让更多的观众在竞争中得到了认同感。这种真实感和认同感使电视表演选秀节目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也为品牌打造打下了基础。

第三,电视表演选秀节目拥有打造品牌所必需的市场空间和市场推动力。首先表现在它的高收视率与巨额广告回报率。从国内外成熟的电视产业看,没有哪一种节目形式能像真人秀那样,从问世之初就一直得到观众的青睐。如2005年《超级女声》的收视率位居同时段全国排名第二位,总决赛收视率一度超过央视春晚。惊人的收视率带来巨额的广告收益,湖南卫视的合作伙伴蒙牛集团盈利2.5亿元人民币就是一个明证。这种互动双赢的合作让很多厂商都想与大众选秀节目挂钩,这就让电视台有足够的资金来运营整档节目。其次,电视选秀节目所带来的连锁经济发展潜力大。如一个名为“职业粉丝”的新行当,正在随着电视选秀节目的火爆而日渐热门。2005年11月成立的粉丝网被称作挖掘“粉丝经济”的“急先锋”。现在“粉丝网”已有3000多个俱乐部进驻,庞大的粉丝群吸引了百事可乐、耐克、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知名大公司前来投放广告。粉丝网的CEO王吉鹏认为,运用互联网可以打造“粉丝经济”的财富链条。如湖南卫视推出的超女娃娃,就是《超级女声》产业链的延伸。

第四,电视选秀节目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扩大品牌效应。一个品牌栏目不仅需要自己发展良好,而且还应该起到较好的社会作用和影响。电视表演选秀节目作为一种娱乐节目类型,很好地带动了信息业、传播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电视选秀节目可以最大限度地联合网络、报刊、电信、短信平台等现代媒介与观众进行互动,通过这些方式与观众互动,不仅可以拓展节目宣传渠道,而且可以产生更多、更新的利润增长方式,实现合作双方的互利共赢。同时,报刊、网络等媒介也会对娱乐选秀活动进行跟踪报道,从而使报纸、电视、网络等不同媒介在对同一事件的关注中取得一种整合的效果,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

对电视表演选秀节目品牌经营的几点建议

要有一套完整的品牌经营战略。当前的各种表演选秀节目在与观众见面之前,都要经历选择场地、物色选手、媒体造势等复杂的前期准备工作,如海选、概念及品牌推广一系列运营环节,不断地扩大自己的品牌知名度。节目生产者和品牌推广者只有具备经营意识和完整的经营战略,采取更可能多的营销方式,这样才能使产品产生出更多的经济效益。不过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要警惕过分追求市场效益的庸俗化倾向,把握节目尺度,不以怪异和低级的感官刺激取胜。

精心策划节目内容,科学设计节目环节,严格实施精品战略。在品牌推出前,务必要先进行细致的市场调查、策划设计和组织准备,对受众需求进行科学分析。同时还应当科学地分析目前的表演选秀节目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长避短,推出精品。

突出个性,精心打造,注重宣传。在这个内容为王的时代,一档节目如果没有自己的特色,仅靠形式上的“克隆”是难以有生命力的,因此我们在打造品牌栏目时要彰显自身的风格和个性,强力打造节目的核心竞争力。可以从本地实际出发,在节目中加入地方特色,不斷创新节目内容和形式,如江西卫视的《红歌会》就很好地利用了江西的红色资源,取得了很大成功。同时要注重宣传。“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早已过去,我们只有通过宣传将栏目的风格和价值向外推广,才能获得观众和客户的接受和认可,使观众及时全面地了解所推出的品牌栏目。

培养风格各异的主持人。对于一个想把选秀节目打造成品牌的频道来说,一个风格独立的主持人也至关重要。一个优秀的节目主持人往往可以成为一个节目的标志,提到李咏,我们就会想到《非常6+1》及《梦想中国》;提到毕福剑,我们就会想到《星光大道》。观众往往会因为喜欢某位主持人而喜爱他所主持的节目,反之亦然。节目主持人作为品牌的代言人,是构成品牌的人格化符号,应当作为无形资产加以培育和保护。③因此我们应根据栏目自身的定位和风格选择恰当的主持人,重视主持人在节目中的地位。

要善于在变化中把握观众的需求,因时而异。观众、市场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品牌栏目也应该要适时进行调整和改变,不断满足观众要求。一个栏目品牌的形成并不意味着只要进行工业化式的批量生产就可以了,相反,要维持和提高品牌的影响力,就必须不断创新,制作出更多的有影响、符合观众娱乐需求的节目,否则品牌就可能消失。

注释:

①②韩青、郑蔚:《电视娱乐节目新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

③刘洁:《电视节目主持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

(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论电视选秀节目的策划 篇4

徐舫州等学者在《电视节目类型学》中将选秀节目隶属于“真实表现节目”, “‘真人选秀’是一种帮助普通人实现走上舞台的梦想的真人艺术化节目形态。它或以普通人海选为开端, 借鉴‘真人秀游戏’中的层层淘汰制度, 最终的胜利者成为名副其实的明星。或是给普通人短暂的专业化包装和培训, 最终实现在舞台上展示非生活常态的‘明星’光彩的梦想” (1) 。这个定义把“电视选秀”的概念基于“真人秀”的概念之上, 体现了普通人在电视舞台上“秀”出自己本来面目的这一特点。

电视选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以电视媒体传播为主, 融合网络、报纸、广播等多种媒体的大众娱乐化节目形态;2.以普通大众为主要参赛者, 演艺圈专业人士为主要评委, 普通大众尤其是年轻人为主要受众和参与主体;3.制作方让选手通过预先设置的程式展示自己, 并采用层层筛选、晋级淘汰的方式选拔选手;4.活动战线长、范围广, 以期达到“造星”的效果。

总结起来, 国内电视选秀节目应该指这样一种电视节目样式:普通大众作为主要参与者, 通过预设的层层环节, 真实地展现自我。该节目形态有完整的晋级淘汰方式, 最后胜出的选手经过专业训练, 将成为活动打造的平民明星。

电视选秀节目的元素和程式运用

电视选秀节目多得让人眼花缭乱, 各式各样的选秀活动充斥着荧屏, 要想能在众多节目中脱颖而出、不落人后, 得从节目的包装和策划、环节的设置上入手, 这些要素是抓住观众眼球的首要因素。

选秀活动参与主体。这里说的参与主体主要是指电视选秀节目画面中出现的人物, 他们主要包括主持人、参赛选手、评委、现场观众等。

主持人一般在复赛和决赛中出现, 担当重要的角色:一方面他们担当某一场活动现场调控者的角色;另一方面, 他们也担当表演者的角色, 娱乐节目主持人要能带动现场的气氛, 做到和选手、评委以及观众及时互动。

参赛选手作为活动的主体, 要尽可能地立体化展示自己, 除了要展示多样才艺外, 还要能挖掘选手“背后的故事”:一个能反映选手勤学苦练的感人故事、一段能反映选手不怕困难的成功经历、一句能感动观众的话……这些都能成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才艺大家都有, 关键就是要如何塑造选手不同的个性, 突出选手的差异性, 哪怕适当暴露一下选手的小毛病、小缺点也是可以制造出吸引人的噱头的。

评委一般有专业评审、大众评审、观众投票等, 笔者在这里主要就专业评审来谈一谈。专业评审老师一般3至5位不等, 他们对选手的表演作出评价、给出分数。在一个大众狂欢的活动中, 评审正襟危坐的形象并不是那么深得人心, 相反, 专业评审的“惊人”评论却能起到很好的娱乐效果:“这又不是脱衣舞比赛, 跳得太难看了!”“不论你唱得怎么样, 你的长相好我就喜欢你。”这些话都是制造娱乐的因子。

电视视觉元素包装。节目的包装是观众区分节目差异性的一项重要依据。首先舞台的设计要有创新, 打造出一个多维空间、多方互动的舞台格局。舞台的布景、表演者的服装、道具、灯光等舞台元素要协调统一、有花样, 打造华丽震撼的舞台视觉效果。例如湖南卫视的《超级女生》, 在舞台设计方面颇具匠心, 特别是在进入十强赛之后, 每场比赛都会根据不同曲风的需要, 为每一位选手精心打造一个新颖、独特的舞台背景, 让身着华服的歌手置身其中, 融于舞台, 歌美、人美、场景美的视觉效果给选秀节目增添了不少看点。其次, 对于电视节目包装来说, 主色调的选取要统一。《超级女声》自创办以来, 一直沿用“玫红和灰色”的主色调, 节目LO-GO、宣传片、海报、字幕, 都坚持使用这种色调。玫红的主色调正好暗合年轻女孩儿的内在气质:青春、亮丽、活泼;而江苏卫视“2009雪碧飞扬新声名师高徒”则是采用了绿色为主色调, 一方面是配合了赞助商雪碧产品的一贯颜色;另一方面也暗含了歌手创造力、创新力的萌发, 就像绿色一样充满勃勃生机。娱乐节目之所以如此在意视觉包装, 是因为长时间下来, 观众就会形成一定的视觉习惯, 不容易对众多节目品牌产生混乱的感觉。节目上, 除了呈现舞台表现外, 一些精心制作的宣传片, 如有的是海选的画面、有的是历届选手的回顾、有的是选手的自述, 等等, 这些宣传片也起到了很好的造势作用。此外, 在节目包装上, 要注意细节, 一个小的角标、一个动画卡通都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总的来说, 在技术发达的今天, 观众对电视画面的视觉效果越来越挑剔, 电视选秀节目的制作者在这方面不得不费一番心思, 制作精良的节目总是比粗制滥造的节目更有看头。

活动程序安排。首先, 每个电视选秀节目都需要一个能吸引大众的主题, 像《快乐男声》、《超级女生》主要是围绕唱歌;《舞林大会》、《名声大震》是舞蹈竞技;《赢在中国》、《绝对挑战》是专业选秀等, 具有震撼力的主题名称更能吸引人们的好奇心。其次, 活动中时时保持互动才能有号召力、影响力。像电视选秀节目, 门槛设置太高, 报名参加的人自然就少;相反, 如果门槛设置太低, 则会影响活动的层次水平, 落入俗套。此外, 在活动过程中, 每两个群体之间都得有互动, 主持人和选手的互动、选手和“粉丝”的互动等, 像美国选秀节目《美国偶像》, 当选手在舞台上展示的时候, 穿插评审、观众、选手亲友的画面, 能很好地渲染节目的气氛。另外, 在活动流程当中穿插“意外”的因素也是个亮点, 比如《快乐男声》里的吉杰先是宣布退出比赛, 之后又加入, 让观众投票决定其去留, 这让《快乐男声》受到了更多的瞩目。观众喜欢看“惊喜”, 悬念的因素放在电视选秀节目叙事结构中能很好地满足观众的胃口。当然这种意外因素不能过多, 否则会使观众产生厌恶之感。

电视选秀节目的市场运作要用立体眼光

湖南卫视著名电视人龙丹妮曾说过, 做节目要用立体化产业化的眼光, “在国外, 一个节目播出之后, 还有发行、广告、艺员的开发、手机媒体以及网络, 所以, 我们不能只是在制作一个个单一的节目, 从策划开始, 就要考虑后面整个产业链条的搭建。” (2) 现在做电视选秀节目正是需要这种长远的市场化策略, 打造品牌, 制造轰动效应。

首先, 多元合作, 互利共赢。“一个巴掌拍不响”, 电视选秀节目需要多方合作, 以期共赢。《超级女声》的成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湖南卫视联合多家地方台进行海选, 一下就覆盖了整个中国。2005年的《超级女声》活动, 湖南卫视和蒙牛乳业合作, 蒙牛集团提供超过亿元的资金鼎力支持超女活动, 让超女选手担当代言人, 还把销售系统和媒体系统紧密结合, 最终打响了“蒙牛酸酸乳·超级女声”的牌子, 双方都收到了很好的效益。2009年的《快乐女声》和时尚杂志《ELLE》合作, 《加油!东方天使》的后续节目《明星学院》和《mina》杂志合作, 这些新的合作方式也让节目增加了不少看点。

其次, 媒体宣传, 打造品牌。电视选秀中媒体的宣传造势必不可少, 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多种媒体强势推出, 尤其是要利用网络。现在选秀活动的承办方都会帮助选手建立博客, 和网民进行互动交流, 在给选手拉选票的同时也是给活动增加人气。

再次, 创造衍生价值, 加大后续推广力度。选秀活动的时间跨度也不可能持续太久, 如何推广影响力, 不至于只是昙花一现?像国外《美国偶像》节目结束后, “美国偶像”们的服装和使用过的水杯、手表、CD包等许多产品都在“美国偶像”的网站在线销售。目前“偶像”系列品牌产品的全球累计销售额已经高达10亿美元, 产品涵盖玩具、糖果、图书等35个大类。此外, 歌迷还可下载“美国偶像”的铃声、手机小游戏等。 (3) 这些措施也可以嫁接到中国本土加以利用, 《超级女声》声势如此浩大, 影响力广泛, 也是利用这一方式推出了一系列节目衍生产品。

结语

国内的电视选秀节目主要是在引进国外选秀节目模式的基础上, 加以本土改造而成的, 真正完全独创的微乎其微, 这和国内外电视媒体的生存环境有关, 往往新的电视节目的尝试需要强大的经济来源做后盾, 这在国内是不大可能的。因而如何改造国外模式, 创制出适合中国人口味的电视选秀活动成了电视圈关注的焦点。此外, 如何在规制的前提下做到创新、进步, 也是令众多电视策划人头疼的问题。总的来说, 中国国内电视选秀节目在经历了几年的火热之后, 也遇到了发展的瓶颈。中国的电视选秀活动将会在竞争中不断有新的突破, 以满足中国观众的需求。

注释

1徐舫州、徐帆:《电视节目类型学》,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第133页。

2徐琳玲:《“镇台之宝”龙丹妮, 让别人拷贝不了》, 《南方人物周刊》, 2007年3月。

电视选秀 篇5

电视选秀方案

一、活动介绍

“职场达人秀 · 快乐向前冲”活动旨在打破传统招聘模式,让企业深度了解求职者能力,为求职者打造立体化自我展示的舞台。通过前期海选,确定参赛人员名单,参加“职场达人秀 · 快乐向前冲”,直面名企高管,挑战自我,获得名企现场录用的机会,并有机会获得平板电脑等大奖。

二、时间地点:

时间:海选日期:11月20日—12月20日

“职场达人秀 · 快乐向前冲”:12月26日(暂定)

地点:电视台演播大厅

三、活动对象

有求职意向且勇于展现自我能力的求职人员,应届毕业生亦可。

1、报名要求:性别不限,年龄20—45周岁,大专以上学历,形象气质较好、语言表达能力较强、思维活跃、反应敏捷。

2、报名须知:报名时请携带个人简历。接到海选通知时请将电子版个人简历及生活近照2张发送至邮箱。

四、报名渠道:

线上:xxxx人才网www.xxxx人才网www.Xxxx网www.组委会邮箱:E-mail:

线下:每周三、周六人人才市场招聘会现场报名处

每周一至周五劳动力人才大厅报名处

五、活动流程

1、报名海选阶段

11月20日—12月15日个人报名海选:

通过各报名渠道汇总个人报名信息,进行职场达人秀个人海选工作。

要求通过海选人员形象气质较好、语言表达能力较强、思维活跃、反应敏捷,每场达人秀参赛选手预计20人,储备80-100人。

12月20日前确定名企及其代表人名单企业:

通过RPO部门招商信息反馈,进行邀约、筛选工作,要求参加达人秀企业在本行业内具有一定知名度,企业代表在活动现场具有点评选手、提出积极性建议的能力,并拥有人事决策权。每场达人秀活动预计参加企业6—8家,确定至少20家参加活动的企业。

2、比赛阶段

环节一:崭露头角

选手自我介绍,向企业展示个人基本情况、工作经验和自评能力,形成初步印象。

环节二:显山露水

选手抽题作答、展现个人专业知识、理论水平以及与应聘岗位要求相符的各方面技能。

环节三:锋芒毕露

选手接受企业或HR专家现场提出的测评题,结合个人以往工作经验或实战案例进行答题,展示个人综合能力素质。

环节四:沙场点兵

选手发表最后的自荐宣言,与企业进行双向选择,有机会当场获得企业入职通知书或复试推荐。

3、奖项设置

(1)成功过关者将当场获得现场名企入职通知书或复试推荐。

电视选秀 篇6

关键词:话轮  话轮转换  话语标记  重叠

一、语料转写

《中国好声音》是由浙江卫视在2012年播出的大型励志专业音乐评论节目,源于荷兰一著名电视节目《The Voice of Holland》。节目播出后,引起了全社会的热烈反响。这一节目的第一阶段是“导师盲选”:明星导师背对学员,仅选择声音,不受其他任何因素的干扰。如有导师在学员演唱时按下选择按钮,则标志着学员被该位导师纳入旗下。当有多位导师同时选择同一学员时,选择权便握在了学员自己手中,此时导师间的“你争我夺”将是非常有趣的看点。导师“你争我夺”的过程,包含了许多语言现象。笔者节选了较具代表性的一小段,对其进行了话语分析。

运用剧本式记录法(dramaturgical notation)对《中国好声音》第二季第三期中一位选手演唱后的导师抢人过程进行了转写。在这位选手唱过之后,四位导师都转了身,展开了十分激烈的争夺。

(汪:汪峰  庾:庾澄庆  选:选手  那:那英  张:张惠妹

:  停顿;

……省略内容;

话语的重叠

(0.2) 停顿0.2秒)

1.汪:你是第一个让我们四位导师循序渐进地最后都这样了的。

2.庾:好样的。

3.选:谢谢。

4.汪:介绍一下你。

5.选:我叫李秋泽,家乡在天津,今年三十岁。

6.庾:你知道,(1.0)这一开始啊,万万是没有想到……

7.那:你先喘一喘。

8.庾:我喘不过气了,(0.5)我好紧张。因为他后面在玩一些嘻哈、饶舌的东西,但大部分的嘻哈饶舌歌手,唱功都没有那么好。

9.张:对,我其实刚刚蛮激动的。因为原本想再更早一点转身看看。但刚刚哈林哥讲得对。如果会唱一个R&B的歌手,我们的想象大概就是(0.2)

10.庾:

11.张:然后,后来我看到你的节奏的时候,那个律动性非常的好,我整个人,我是背对,但是我被你的声音已经带到(0.2)快要跳起来了。

12.选:谢谢。

13.张:所以我几乎是用“飞”的转身。

14.庾:哎呦。

15.选:谢谢。

16.庾:那你在音乐上有任何的学习或者表演的经验吗?

17.选:我差不多十五岁的时候就有出来唱歌,然后(0.5)在音乐这条路上,差不多走了十五个年头。

18.庾:十五岁一直到现在,刚刚那个编曲是……

19.选:是我自己在家里完成的。

20.庾:厉害!太爽了。

21.张:太厉害了!

22.汪:你可以让我们跟着你,这样疯狂,包括哈林已经快不行了。

23.庾:啊?

24.汪:                    这已经足够了。因为音乐要达到的就是这个。这个时候不需要评说,说你哪一种唱法该怎么样,事实上这都是对的。因为我能感觉到你心里那股劲,在台上。这就是我觉得你最有光彩的那一面。

25.庾:那(0.2)大家都需要你。可是(0.5),谁能跟你一起玩,我想, 做决定。

26.那:

因为我这个队,没有你这种类型。我需要你(0.5)李秋泽,帮我队加分。

27.选:谢谢那姐。

28.庾:她让你帮她加分,我让你跟我一起玩儿,这是不一样的哦。

29.那:来了我的队一样玩。(舌头打卷)

30.庾:你刚这是饶舌。

31.那:

32.庾:

33.那:停!而且,我觉得,李秋泽,李秋泽说话的声音,也很有魅力。而且你的心态,非常的好。

34.汪:我拍下去,就是因为你那个节奏,我觉得,我可以给你更多你所需要的。

35.张:小泽,我在这边。

36.选:阿妹老师,你好。

37.汪:你的表白里可不可以不说Family。

38.庾:(大笑)

39.张:峰哥,我正要说。

40.汪:OK,好。

41.张:我的Family需要(0.2)你,像你这样的非常男人的声音加入。因为呢,我们需要有一个镇得住脚的声音,那就是你了。而且,其他老师,也许可以教你怎么唱歌,我可以教你怎么又跳又唱。

42.庾:额……我们健身院需要一个有氧教练,我觉得你很适合。你整个肢体,音乐形态……

43.张:(笑)

44.庾:我不能开“健身院”啊?

45.张:你可以。

46.汪:你为什么来到这里。

47.庾:来来来,说说看。

48.选:因为我刚刚有讲到,其实我十五岁的时候,很早就出来唱歌。然后没有靠过家里面,其实经历过很多。然后,每次我觉得,当一件事情快要接近成功的时候,仿佛总是与“幸运女神”擦肩而过。但是我今天觉得,我站在这我已经很幸运了,而且四位导师都为我转身。我觉得今天晚上,“幸运女神”已经站在我这一边。

49.庾:哇……

50.张:哈林哥,你有没有听到他讲两次(0.5)“幸:运:女:神:”,可能范围缩小了,        戏了。

51.那:

52.庾:

想要,我也可以当“女神”的

53.汪:可能我和他们的方式不太一样。我只想告诉你,对于一个像你这样的男人,我可以让你更棒,让你更有劲儿。(1)你现在可以做出你的决定了……

二、话轮转换(turn-taking)分析

(一)话轮的概念及话轮转换的方式

日常生活中,许多的会话活动都是多人进行、十分混乱的。但会话都存在一种普遍现象,那就是通过话轮转换(turn-taking)不断地进行下去。目前,对话轮(turn)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我国学者普遍采用的界定是由李悦娥、范宏雅提出来的,她们认为:话轮是指在会话过程中,说话者在任意时间内连续说的话语,其结尾以一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角色互换或各方的沉默等放弃话轮信号为标志。话轮没有固定的长度,既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段话,会话参与者的话轮顺序也没有明确规定。但通常,同一时间内只有一个参与者在说话。话轮从一个参与者转移到下一个参与者时,会产生一个转换点,这个点叫过渡关联位置(transition-relevance place)。通常话轮的转换会有以下的三种方式:

1.如果当前说话者选择一个人作为下一个说话者,那么这个被选的人有权利作为下一话轮的说话者。

2.如果当前说话者没有选择下一个说话者时,那么其他会话参与者可采取自我选择的策略主动争取发话机会。

3.如果当前说话者没有选择下一个说话者,而其他的会话参与者也没有主动争取发话,那么当前说话者可以继续说话,或结束话轮。

在上面导师抢人的环节中,四位导师都十分想将这名选手收到自己的麾下。为了引起选手的注意,四位导师都使出浑身解数,争夺下一个话轮的发话权,整个过程进行得激烈紧凑,这53个话轮是在短短的四分钟内完成的,其中还包含多次观众的欢呼声。整个过程中包含多种话轮转换的方式。在对选手提问时,如4、16、49,都是导师选择选手作为下一个话轮的说话者,选手也就获得了开始下一话轮的权利。而除此之外,导师之间的话轮转换,则大多数都是以第二种方式进行,即自我选择、主动争取发话机会。

会话是一种互动的交际活动。在会话过程中,受话人在聆听说话人说话的同时,会不时地给予一定的回应,表明受话人的赞同或反对观点。这在案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话轮9开头,在庾澄庆说完自己的观点之后,张惠妹紧接了一句“对”,表示对庾澄庆所说的十分赞同。话轮12中,选手的“谢谢”,是对导师夸赞的回应,表明了对导师的尊重,也表现出自己谦虚的态度。话轮20、21,庾澄庆和张惠妹同时对选手表示了赞赏。话轮23,庾澄庆的“啊?”表示对汪峰所说话的疑惑,引起了汪峰之后的解释。会话就是在这种发话——回应——再发话的过程中一轮一轮进行下去的。

(二)话语标记(discourse marker)的使用

四位导师使用了各种方法,来争取下一话轮的发话权利。整个过程中多次出现话语标记(discourse marker)。话语标记广泛运用于各种语言,在语篇中起着停顿、过渡等作用,有助于形成语篇的连贯性与条理性,并起到一定的指示与提示作用。话语标记不充当句法成分,去掉它们,不影响整句话的意义。

话轮6开头,庾澄庆的“你知道”就是一个典型的话语标记。在这里,“你知道”并不是表明受话人真正知道后面的信息,而是说话人为引起其他人的注意,增加交际双方的认知共性而使用的一种信号。通过这一话语标记,庾澄庆成功地吸引了其他导师的注意,获得了话语权。话轮24中,汪峰在说话过程中被庾澄庆打断,他说了句“就是”,这也是十分常用的话语标记,通常表示对前面所说的话进行解释说明,常发生在话语中间,表明话语未结束,帮助说话者将话语继续下去。在这里,汪峰使用这一话语标记,将发话权重新争取回自己手中。“然后”作为话语标记,也有同样的作用。在话轮48中,选手在叙述自己的经历时,多次使用了“然后”这一话语标记。在这里“然后”已丧失其原有的概念意义,而仅仅作为话语标记来保持话轮的连续性。话轮25开头,庾澄庆使用了话语标记“那”引起了新的话轮。“那”字表明了对之前所谈论话题的终止,引起了对上述内容的总结,表明说话者试图将谈话引入下一话题,或终止谈话。在这里,庾澄庆就是试图终止谈话,将进程推向下一环节。

通常话语标记的前面或后面都会伴随着片刻的停顿,表示说话人想引起他人注意,或是说话人利用其来思考、组织语言。案例中的许多话语标记都是如此。话语标记除了文中列举的几个,还有许许多多,有连词、副词、感叹词、介词短语等等。话语标记通常很短,但蕴含的意义十分丰富。研究话语标记对理解潜在的语义关系、判断说话人的态度具有重要作用。

(三)会话中的打断(interruption)与重叠(overlap)

在日常会话交流,特别是多人同时参与的情况下,经常会出现话语打断(interruption)与重叠(overlap)现象。话轮的打断或重叠表现为:在当前说话人还未结束话轮时,其他会话参与者就对下一话轮进行抢夺,强行争取发话权,开始讲话。这时,可能会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发话人同时说话的情况,这就发生了话语的重叠。这种抢夺话轮的方式被认为是一种非常态的话轮转换方式。

话轮的打断和重叠在案例中多次出现。话轮9与10出现了重叠。张惠妹说到“就是”之后,有片刻的停顿,庾此时正和张的想法相同,于是就接过话轮,而张此时也组织好了语言,于是就发生了话轮的重叠,此时庾所表达的是对张赞同。话轮25与26又出现了重叠。在庾说完“谁能跟你一起玩”之后,他原本是想结束导师间的争夺,让选手自己做出选择。但那英为了争取这名选手,马上就抢夺话轮,说“我想跟你一起玩”,表达自己的意愿。这时庾和那的意愿就发生了冲突,那夺过话轮,阻碍庾的意图顺利进行。话轮31与32,庾试图用B-box搞怪阻碍那英为争取选手所进行的话轮,而那为了将话轮持续下去,将想说的话说完,在话轮33的开头,用了语气十分强硬的“停!”,打断了庾的B-box搞怪,从而将话轮成功地进行了下去。话轮50、51、52则发生了更为复杂的三人话轮重叠。话轮51中,那英发现张所说的话对自己有利,于是进行了附和,对“两位”进行了强调。而庾此时为了反驳张和那,迅速抢过话轮,表达自己对争取选手的决心。

由此可见,打断与重叠现象显示了会话的复杂性,其目的也是不尽相同。理解这一语言现象,有助于加深对会话的了解,促使人们更有效地进行会话交际。

三、各导师的话语风格分析

虽然这个案例只有53个话轮,但也在一定程度体现出了各个导师的心理活动和话语风格。首先,汪峰和庾澄庆在整个过程中都表现得较为理性,他俩也担当了推动整个事件进程的角色,如话轮4、16、25、46、47,最后话轮53也是汪峰将整个过程画上了句号。而张惠妹和那英则表现得更为感性,多数时候都是在表达对选手的赞赏及对选手的争取。我对四位导师的发言次数进行了统计:

汪峰 9次

庾澄庆 19次

那英 6次

张惠妹 10次

从发言次数可以看出,庾澄庆占据着绝对的优势。而且有多次都是对他人的回应,可以看出他是四人当中最为活跃的,也是对全场的气氛控制和调节最为关键的角色。那英发言的次数最少,而且还包含几次没有什么实质内容的发言,如话轮7、31、51。可以看出那英在这一轮的争夺中并没有太大的信心,也许是因为她觉得自己并不能够给予这位选手太大的帮助与指导。汪峰虽然发言次数也不是很多,但每次发言都很关键,既表达了对选手的赞赏和自己能够对其有所帮助,如话轮1、22、24、34,还多次推动了比赛进程的发展。我认为汪峰是四位导师中最为理性的一个,虽然心情也很激动,但整个过程思维清晰,说话很有逻辑。张惠妹在整个抢人过程中表现得也十分积极,较为强势,可以看出她非常渴望将这位选手纳入麾下,在这轮争夺中也颇具信心。她用词较为夸张,如“快要跳起来”“用‘飞的转身”等等。最后,张惠妹也如愿,成功将这位选手纳入了她的family。

四、结语

日常交往会话中,包含着丰富的语言现象。会话语料尽管复杂、多样、随意,但还是有规律可循的。规律都是来源于实际,都是从实际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普遍现象。我们在日常的会话交流中,其实也有意无意地遵循并实践着这些规律。好好把握住这些规律,在实际生活中恰当地使用它们,能够使我们的交流更加流畅、顺利。

参考文献:

[1]Jan Renkema.语篇研究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2]代树兰.电视访谈话语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3]高丽娟.话轮转换与会话交际中打断现象解读[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4]冉永平.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学研究综述[J].外语研究,2000,(4).

[5]谢世坚.话语标记语研究综述[J].山东外语教学,2009,(5).

[6]许力生.话语风格上的性别差异研究[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7,(1).

[7]于海飞.话轮转换中的话语标记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8]张廷国.话轮及话轮转换的交际技巧[J].外语教学,2003,(4).

电视选秀节目的社会责任探微 篇7

近年来, 从中央电视台的《梦想中国》、《直通春晚》到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快乐男声》, 再到今年火爆荧屏的浙江卫视娱乐节目《中国好声音》, 全国各级各地电视台的选秀节目共同开创一片全民狂欢、娱乐至上的热闹景象, 中国大众传媒显然已经进入“全民秀时代”。电视选秀节目在迅速发展繁荣的同时, 也引发了来自不同方面、不同声音的讨论、质疑, 甚至是非议。在电视选秀节目将创造娱乐文化的作用发挥到极致的同时, 其在承担和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 转变节目开办思路, 增强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 探索拯救自身、服务大众、回报社会的有效途径, 是当今电视选秀节目应该努力的方向。

1 当今电视选秀节目在价值追求上的缺失

1.1 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商业利益的过度追求

如今,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众传媒并不是主动放弃了物质追求的“精神贵族”, 它必须依附于一定的经济基础才可以生存下去。因此, 为了实现持续发展, 电视选秀节目必须追求一定的商业利益。在开办过程中, 选秀节目往往使尽浑身解数追求一定的关注度和收视率, 努力追求包括广告利润等在内的所有经济效益。为电视选秀节目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的是赞助商, 他们的想法、观念和意图往往影响着节目的策划、制作、播出甚至临驾其上。所以, 在电视选秀节目策划过程中, 必须考虑赞助商及其消费者的喜好、口味。在这一迎合的过程中, 有可能导致部分选秀节目缺少了对审美价值和社会责任的关注和追求, 导致节目内容低俗、形式僵硬冗长、社会责任感降低。

1.2 在迎合大众口味的过程中审美价值观出现偏差

众所周知, 大众传媒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是十分广深的。如果它背离了自身的行业操守、一味盲目迎合观众偏执的审美需求, 传播和宣传不健康的审美价值观, 必定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因此, 电视选秀节目如同其他电视节目一样, 应将满足观众文化需求、提升文化品位作为根本目标。而电视选秀节目能否实现这一目标, 能否创造出真正美的东西给观众们带来美的享受, 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做支撑。当下部分电视选秀节目失去了“世俗化”与“低俗化”之间的平衡, 没有真实再现普通大众的生活状态, 展示的不是人们坚强、奋斗、上升的一面, 而是投机取巧、虚伪做作, 甚至为了名利出卖肉体和灵魂的一面。这些就是在审美价值观上出现了偏差, 过度“世俗化”而引发了“低俗化”, 造成了思想深度与品质格调的降低。与此同时, 电视选秀节目应在技术环节, 如舞台设计、灯光配置、音乐舞美、服装造型等细节上创作一种独特的艺术之美, 给观众以感官上的美的享受。

1.3 电视选秀节目社会责任意识有待加强

作为大众传媒主力军之一的电视, 自诞生以来就深刻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电视节目既影响着人们的认知, 又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改造着人们的人身观、世界观、价值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电视选秀节目的受众多为青少年, 他们极容易对选秀节目所表达的行为模式进行观察、学习、模仿。因此, 选秀节目就成为青少年进行社会学习、塑造社会行为方式的主要途径。然而, 部分电视选秀节目在实现自身经济价值追求的同时, 社会责任意识弱化, 缺乏对社会效益的重视, 没有在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重塑民族灵魂等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例如, 一些选秀节目存在潜规则、虚假宣传等负面问题, 直接误导了广大受众特别是青少年的对社会的认识和感悟, 对其健康成长造成了不良影响。

2 电视选秀节目应当履行的社会责任

2.1 倡导健康向上的价值观

当今, 电视选秀节目的价值观应当立足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 彰显时代精神, 透露出一种催人上进、奋发努力的精神气质。选秀节目应该宣扬健康向上的价值观, 坚持鼓励选手积极进取, 不怕失败, 同时将这种精神力量传递给观众。特别是一些来自底层社会的“草根”选手, 他们通过参加各类选秀节目用实力改变了命运, 这一成功模式无异是触动人心的、励志的, 他们的经历在无形中传达给观众以信心和勇气。因此, 反映普通大众的生活百态、肯定并鼓励底层“草根”的拼搏进取, 倡导健康向上的价值观, 是电视选秀节目应履行的社会责任之一。

2.2 提升社会大众文化生活品位

大众媒体有自身的社会责任, 这种责任要求媒体在实现自身经济价值的同时, 注重社会效益的实现。电视选秀节目也是如此, 娱乐选秀只是手段, 而不是目的。电视选秀节目的根本宗旨应该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体育包罗万象, 体育电视节目同样也急速发展, 通过电视播音的整体融入, 将播音主持与体育之间架设起一座更为宽广的桥梁, 形成体育节目创新发展, 播音艺术全面进步的良好模式, 同时, 在播音与体育的关系分析中, 针对当前播音与体育之间的有些脱节之处, 深入探讨播音艺术在体育节目中的具体应用, 促进两者的全面融合。

1简述体育电视节目以及播音艺术

的运用

1.1体育电视的全面发展

在相对于其他的电视节目而言, 体育项目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媒介的参与, 尤其是播音艺术的融入。在体育的分类中, 既有要对全部赛事的现场描述, 也有对现场的整体评论, 还有相关人员与技术参数的解说等等, 因此, 对于体育项目的各个种类, 尤其是体育项目中的游泳、赛马、排球、足球等各个运动项目, 都要播音人员对基本知识的全盘掌握, 因此, 在体育项目与体育节目的发展中, 由单一的变换模式转换为综合性知识与体育知识的融入分析, 对于每一项体育, 都要形成精彩的评说和全盘的分析, 这样才能构建更为完善的体育项目与电视画面以及声音艺术的结合。

1.2播音艺术的整体发挥

在播音艺术的全面形成上, 既需要语言表达、知识能力以及对语言与非语言的融合, 对于各项综合性的新闻事件或者体育赛事都能形成及时、准确的播音, 并且配合相关人物、实践以及各种有关的说法, 在突出整体性的基础上, 从播音的语言节奏、情绪运用, 既不能带一些有任何煽动性的倾向, 也不能消极抵触的播音, 在综合健康向上的仪表、精神十足的形象、饱满丰富的知识, 通过这一系列的综合因素融合, 这样就会形成播音艺术的全面化、科学化, 更好的与主题画面相融合, 并且对于人物专访、事件回顾、竞赛解说等能形成不同的播音风格, 才具有效的对策, 根据画面与主题的需要, 显示灵活的播音变化, 突显出更为丰富的播音内涵。

2分析播音与体育之间相脱节的不

足之处

2.1体育语言的表达欠佳

在体育播音的过程中, 往往需要更

体育电视节目中播音艺术运用探讨

文丨范明月

摘要:随着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与电视融合的不断提高, 体育电视节目以及体育本身都与播音主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性, 尤其是大众体育体育精神的全面提升, 体育收视群体与播音有着直接的相关性, 在体育节目的播音中, 既有体育明星的个人专访, 也有大型体育赛事的全程播放, 还有各种赛事的现场解说, 各种样式体育综合节目, 都离不开播音艺术的整体运用, 因此, 从播音与体育的关系来进行深入分析, 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旨在从体育电视节目的发展趋势以及播音艺术的表现出发, 分析播音与体育之间的关系, 更好的推动播音主持在体育节目以及体育运用中的整体效果, 形成良性互动的发展模式, 促进两者的共同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播音;体育;艺术;关系

提升社会大众文化品位, 丰富广大电视观众的精神生活。因此, 除了音乐、舞蹈等领域之外, 选秀节目应该涉足更为宽广的艺术领域, 特别是中国传统艺术形式更应该成为今后选秀节目的新宠儿。同时, 电视选秀节目应加强自身修养, 努力创造出更优秀的节目内容和形式, 提升社会大众的文化品位。

2.3 传播知识, 寓教于乐

当下, 电视选秀节目越来越多, 越来越成熟。在节目发展起来后, 更应当坚持开拓创新, 注重节目的丰富性和多元化。媒体具有“教育引导”功能, 人们在观看选秀节目时, 不仅是一名观众, 而且是一名学习者, 很多知识、信息都是收看节目时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的。因此, 电视选秀节目要想担负起社会责任, 就不能固守“娱乐至上”的教条, 要增加节目文化内涵, 在轻松娱乐的氛围中传播各种各样的知识, 让人们在娱乐中受启发、受教育, 从而实现“寓教于乐”的重要作用。

3 结语

在当下的社会文化语境下, 电视选秀节目因其“平民化娱乐”的创新宗旨而获得了巨大成功。然而, 随之而来也产生了引人担忧的问题, 部分节目滥办乱播、“娱乐至死”精神和拜金主义泛滥, 破坏了大众传媒在节目创新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和平衡, 损害了大众传媒的公信力, 遭到了广电总局、专家学者、普通受众等社会各界的广泛质疑与非议。因此, 转变节目开办思路, 增强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 探索拯救自身、服务公众、回报社会的有效途径, 是当今电视选秀节目应该努力的方向。

摘要:近年来, 随着电视事业的不断发展进步, 电视选秀节目从无到有、从少到多, 发展之势愈演愈烈。在电视选秀节目将创造娱乐文化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时, 其在承担和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 转变节目开办思路, 增强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 探索拯救自身、服务公众、回报社会的有效途径, 是当今电视选秀节目应该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电视,选秀,节目,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陈鸿秀.电视选秀节目的文化思考[J].四川戏剧, 2009 (2) :104.

电视选秀 篇8

1“海选”是对大赛原定风格的一次重塑

安徽卫视曾举办了一场选秀类节目《猫人超级魅力主持秀》,在北京的“海选”中,出现了一位非常有争议的选手——师洋。因为当时的师洋与电视台原先设定的电视主持人要求相差甚远,不淘汰他的重要原因便是他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他搞怪的主持风格深受年轻人的喜爱。同样《超级女声》中的李宇春的出现到后来的成功,离不开她独特的个性魅力,吸引了大批的观众。

其实在设计这些选秀类节目时,主办方在前期设计时,是有一定要求的。而“海选”中出现的选手与当初的设计有时会存在一定的距离。比如在《猫人超级魅力主持秀》中,很多选手对以电视剧为频道特色的安徽卫视并没有多少了解,同时很多广播影视类院校毕业的科班生,更多地选择了参加电视台的直接招聘,参加大赛的少之又少。所以很多选手都是合作伙伴从其他艺术类赛事中拉入的,这类选手有着极强的艺术细胞,却不懂得如何做一名主持人,缺乏主持的经验和技巧。面对这样的选手,主办方必须更改原先的设计,降低对选手语音的要求,更加看重选手的临场反应和个人风格,将艺术与时尚元素注入到比赛中,收视效果远超预期。在这次比赛中获胜的几位选手,后来在演艺界发展得也是如鱼得水。同样,《超级女声》在“海选”之初是为了选择青春靓丽的歌手,但是后来也一改当初的设定,究其原因也正是因为在“海选”中出现了一批个性鲜明、备受追捧的选手,如李宇春、周笔畅等。

2“海选”给选手和评委提供了“原生态”表现的平台

2.1“海选”的节目应该是“原生态”的

其实像CCTV《星光大道》等栏目的“海选”一经播出就引来了观众议论纷纷,因为节目的“海选”形式是未经修饰的“原生态”。其实很多节目在开设之初受到观众质疑也很正常,因为我们认识了解接受一档娱乐节目也需要一个过程。比如上世纪90年代末,在观众还对娱乐节目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湖南台就以港台模式制作了《快乐大本营》,在令观众耳目一新的同时,也让观众对电视娱乐有了初步了解,率先将这种娱乐节目的概念带给了大陆的观众。接下来很多类似的节目频频出现,比如安徽台的《超级大赢家》、CCTV《星光大道》、湖南台的《我是歌手》、浙江台的《中国好声音》。这些节目的收视率居高不下,因为观众在这样的节目中看到的都是观众和评委“原生态”的表现和发挥,这样的节目令人倍感轻松。

2.2评委的表现要符合其身份和节目风格

在《超级女声》的“海选”中,评委也成为了节目的一部分。选手可以无掩饰地发挥,评委可以无遮拦地点评。这种模式在港台的娱乐节目中比比皆是,但在内地却很少见,有人喜欢有人反感,但后来《超级女声》收视率的提高,很大程度上离不开评委的参与。在很多选秀节目中,评委也是一大看点,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对评委的选择也很重要,评委体现出了活动定位。比如在《中国好声音》中,节目设定要一改以往选秀节目以炒作、毒舌、绯闻为卖点的方式,要以正面、励志的态度去选拔,周杰伦、那英、刘欢、庾澄庆担任了节目评委,他们精彩的点评也成为了节目的看点。

3“海选”向什么方向发展

目前国内的大赛很多还是选择《超级女声》的海选方式,认为参加者越多越好,也出现了《中国好声音》这样的真人秀方式,其实“海选”的方式要取决于自己的特点,舞蹈、歌唱类比赛,由于卡拉OK的兴起,应该是全民参与。但是像电视剧演员或者是主持人之类的海选,还是要注重选手的专业性。在美国或者欧洲,一些“海选”节目参与形式已是多种多样,既有人海战术也有真人秀。电视选秀类节目与日俱增,但是究竟成功的有几个?大赛的重要组成部分“海选”已成为广大电视制作人研究和关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姚少宝.当好安徽农民的办事员——访安徽日报农村版报社总编辑陈伟[J].新闻世界,2013,(8).

电视选秀 篇9

一、选秀模式拓展:从表演选秀到技能选秀

一般认为,选秀节目主要是表演选秀。表演是一种通过人的演唱、演奏或人体动作、表情来塑造形象、传达情绪、情感从而表现生活的艺术活动,代表性门类通常是音乐和舞蹈,有时将杂技、武术、魔术等划入表演活动的范畴。例如,《美国偶像》就是典型的歌唱表演主题,表演内容以流行歌曲为主;而《美国达人》中的表演则是广义上的、泛化的才艺表演。以《美国偶像》、《美国达人》为代表的选秀节目以平民百姓为“海选”对象,其特点是草根和造星;与“平民选秀”理念反其道而行之的,是“明星选秀”,英国BBC的《快来跳舞》(Strictly Come Dancing)、美国ABC的《与明星跳舞》(Dancing with the Stars)、FOX的《与明星滑冰》(Skating With Ce le britie s)等皆为此类。无论是“平民选秀”,还是“明星选秀”,都是表演选秀。而与此同属海外热门节目的是技能选秀。在这类节目中,最具盛名的是由纽约地产大亨唐纳德·特朗普主持的《学徒》,其参与者是来自美国各地的年轻的职业经理人。由于此类节目的出现,电视选秀的对象也由艺人(或具有某项特殊才艺的普通人),扩展到各行各业无处不在的职业人士。

经过精心策划,现实生活和日常生产劳动中的各项技能都可以成为电视游戏的内容。例如:《天桥骄子》(Project Runw ay)是关于“衣”的选秀,12位设计新人为即将到来的纽约秋季时装周展开激烈竞争;《地狱厨房》(Hell’s Kitchen)是关于“食”的选秀,脾气暴躁的名厨戈登·拉姆齐将在一群厨艺爱好者中选出一人担任新餐馆的厨师长;《创意巅峰》(Top Design)是关于“住”的选秀,室内设计界的新秀为最终胜出而施展浑身解数;《极速前进》(The Amazing Race)是关于“行”的选秀,由双人搭档进行环游世界的比赛和冒险。从最早的表演选秀到今天的“无不可秀”,欧美电视选秀的节目模式已日趋多元化。

电视选秀的本质是一种娱乐游戏。唯物主义认为,游戏源于生产劳动。将生产、生活中的现实场景或竞争角逐进行游戏化的加工,以戏仿的方式获取娱乐体验,这就是游戏。现实生活充满竞争,各行各业,每个领域,人与人的竞争,人与环境的斗争无处不在,日常生活和生产技能是比表演更为普遍也更贴近大众的技艺。只要精心设计,从中抽象出一个游戏框架来,哪怕是“衣食住行”之类的日常琐事,也能设计出选秀节目。

作为一种艺术行为,表演与日常生活(如职业技能)有所区别。表演天生具有娱乐性和被观看的属性,重在审美;技能则常以日常生活为对象,强调实用。正因为如此,虽然两类节目都会融入选拔或竞技元素,但节目模式有所区别。以《创意巅峰》为例,参赛者将直面各种设计任务,如为神秘嘉宾打造专属房间,设计儿童房的游乐世界,主题聚会设计,都会饭店房间与豪宅设计等,他们的作品将受到设计界名师的检验及评论,整个过程真实展现在观众面前。通过严苛的选拔,最终获胜者将获得现金奖以及著名设计工作室的职位。与此类似,大量技能选秀节目选用“完成任务———记录”或“情境体验———偷窥”的节目模式,而表演选秀多选用“才艺表演———观看”的模式。在我国,央视的《互动空间·电视超人》先后策划了“火锅超人”、“筷子超人”、“品茶超人”等多个竞技主题,打造出常态化的真人技能选秀赛。虽然从节目模式的选择上看,其保留了表演类节目的一些元素,但仍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

二、选秀主题创新:从流行主题到民族主题

民族性是电视文化的重要属性,电视节目可能是最民族化的文化产品。原Fremantle传媒公司CEO汤姆·格特瑞奇认为:“《美国偶像》就好像麦当劳或者星巴克一样,已经成为美国文化的一部分。”[1]虽然《美国偶像》等选秀节目在世界范围热播,但流行文化并非电视选秀的唯一主题。当流行歌舞选秀风靡世界的时候,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选秀节目也开始风行。

与欧美热衷于唱歌跳舞的纯娱乐选秀节目相比,阿联酋阿布扎比电视台近年推出的诗歌选秀节目《百万诗人》,则以传播和弘扬阿拉伯民族文化遗产为宗旨。没有绚丽的舞台,《百万诗人》演播现场典雅素净,参赛选手们一律着传统的阿拉伯白色长袍,吟诵原创的奈伯特诗歌,在语言感染力、文学才华乃至思想境界等方面一决高下。节目共设置5位专业评审,由他们对选手的语言表现、诗歌内容和思想内涵进行点评,其中有3位是来自中东等国的著名演讲家,另外两位则是专门从事阿拉伯诗歌研究的学术权威。该节目在海湾各国设置分赛区,以观众短信投票作为评选依据。由于契合民族传统和文化精神,该选秀已成功播出5季,吸引了数千万中东观众。负责策划《百万诗人》的编导马兹鲁阿表示:“阿拉伯民族素有崇尚文学、喜好诗歌的传统,但是近年来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侵入,很多年轻人已经渐渐丢弃了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这是很令人担忧的。作为媒体工作者,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弘扬阿拉伯诗歌艺术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事实证明,国际风行的真人秀模式不仅仅适用于娱乐节目,同样也可以体现出艺术品位和人文深度。”[2]

除去形式,选秀节目的价值取向完全在于主题的设置,完全可以根据某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来设置节目主题。人类社会是由多种不同文明、不同文化组成的多元共同体,各种异质文化之间不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组成了一个多元文化和不同文明的人类社会共同体,在这个过程中,也形成了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精神生活方式。在这一共同体中,源自西方的流行文化借助强有力的商业运作,以及对人基本需要的满足而体现出一定的传播强势。随着大众传媒的全球化经营,《美国偶像》、《老大哥》等西方真人秀节目在世界范围持续流行,但即便是在美国本土,非流行文化主题的电视节目也依然受到欢迎,由《美国偶像》策划团队打造的另一档选秀节目《美国发明家》(American Inventor)便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这一节目以“美国梦”为主题,成千上万的各年龄段的发明家、修理爱好者、白手起家者纷纷报名参赛。他们在屏幕上展示自己最有价值的发明,从古怪的小玩意,到心脏升温器,一旦获胜,参与者成为发明家的梦想便能成真,他们的灵感、想象力、创造力,也将转变成真实生产的商品。这档海选草根科技发明的电视节目堪称流行文化与民族性格巧妙结合之作。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崇尚发明与探索精神的国度,《美国发明家》正是因为契合了美国国民垦荒、创新的性格而受到好评。

中华民族素以深刻的文化内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相对传统的伦理观念著称,而选秀节目则是大众娱乐与草根文化的代名词。那么,如何把流行的现代娱乐节目形态与发掘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有机结合,让电视选秀与中华传统文化“同频共振”,让普通大众在参与电视娱乐的同时获得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熏陶,已成为中国电视人亟需正视的现实课题。近年来,我国电视界先后推出了以“功夫”、“红歌”、“师道传承”等为主题的选秀节目,在探索选秀节目主题的民族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突破。

三、选秀规则变革:从常规票选到另类游戏

规则直接决定着选秀节目情节的走向。从这个角度看,电视选秀节目的关键在于游戏规则的设计。不同的规则产生不同的效果,在某种程度上,选秀节目的规则与体育比赛有一定的共同之处,它不设定具体结果,却决定了由它产生的悬念是否吸引观众,以及包括观众在内的全部节目参与者的最终命运。

从规则设计的角度看,《美国偶像》的成功可以归结为“三合一”模式的成功。首先,在海选阶段,各类水平参差不齐的平民选手本色表演,搞笑场面无不令观众捧腹;其后,在进一步的淘汰遴选阶段,观众通过各种互动方式介入到评选过程中,热线电话和短信参与不断激发收视热情;最后,在紧张激烈的决赛阶段,选手竞争扣人心弦,节目如期达到高潮。《美国偶像》成功之后,世界上有超过30个国家和地区以此为蓝本,推出了自己的选秀节目。如今,这个集娱乐、参与和艺术为一体的规则模式已成为电视才艺选秀的标准模式。当然,在“三合一”选秀模式大行其道的同时,各国电视机构也在嫁接和移植的过程中完成了选秀规则的创新,于是,《美国达人》、《X元素》等相似却又不同的后继者不断出现。

当前,电视选秀正在进入类型化制作的时代。类型是惯例与经验的系统。之所以出现某种类型,是因为某种形式已经获得成功,而成功的产品必然引起更多仿效,成为惯例;同时,观众根据大量类似的经验,养成一种期待,随着期待的增强,最后转变为规则。但是,类型化制作绝不等于原样“克隆”。从策划与创意的角度看,对节目形态中那些客观存在并容易模仿的要素及规则,进行多元组合,便可能产生出一个新的节目,只有不断错位设计,推陈出新,才能跟上受众不断变化的口味。例如有一档名为《美国最差车手》(America’s Wors t Drive r)的另类节目便颇吸引眼球。每周,来自美国某座城市的4位司机被亲朋好友推荐到节目中,通过一系列驾驶方面的测试,确定其是否是“本市最差车手”。一旦被评为“最差”,他的汽车将在众目睽睽之下被残忍地销毁。当季节目的最后,来自全美的“最差车手”们将会聚洛杉矶,通过比拼车技,赢取一辆新车,而排名最后的倒霉鬼将成为名副其实的“美国最差车手”。这档节目的成功要诀在于创新规则,变选优为选劣,反其道而行之。

一般说来,选秀节目的淘汰与选拔环节有四种常见机制。“一是达标淘汰;二是评委裁定;三是观众票选;四是同伴裁决。达标淘汰,即事先确定游戏‘过关’的标准,如果竞争者无法达标则遭淘汰,达标者进入下一轮;评委裁定较为传统,是竞技类节目最常见的淘汰与选拔方式;观众裁决多使用互动手段,由观众投票决定,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选手的人气状况;同伴裁决则由内部投票进行表决,是游戏残酷竞争性的集中体现”。[3]当前,不少海外流行节目综合使用上述多种方式,以强化节目的悬念和竞争性。在规则“变脸”的过程中,也有的节目采用记分方式,变“汰劣”为“选优”,最后获胜者获得大奖;还有的游戏规则是在淘汰的同时进行选拔,让被选拔出来的人具有豁免权或投票权,如让优胜者获得豁免权,被淘汰者从非优胜者的群体中产生,甚至,优胜者最后有淘汰别人的特殊权利。在选秀节目策划与生产的过程中,规则之变既是适应社会文化风潮进行的调整,也是对观众不断变化口味的迎合,更是对同质化节目竞争压力的反抗。

综上所述,海外电视选秀正朝着更贴近受众日常生活体验,更注重民族文化传统,更强调规则与形式创新的方向发展,其中暗含的节目形态变化值得关注。在国内,优秀的选秀节目创意可谓凤毛麟角,大多数娱乐节目低层次拷贝,互相撞车,进而造成重复投资、带来资源的浪费。在原创能力相对低下的当下,国内电视机构模仿和引进欧美的电视版式无可厚非,但只有善于在改造加工的过程中求新、求变,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受众的认可。

参考文献

[1]王亚雪“.美国偶像”:造钱机器[J].互联网周刊,2005(30).

[2]李震.诗歌文化选秀节目火爆阿拉伯世界[EB/OL].(2007-09-06)[2011-08-15].http://news.sohu.com/20070906/n251986806.shtml.

电视选秀 篇10

与其他机构组织的少儿选秀不同,由电视台参与录制的少儿选秀必须考虑电视观众的观看感受,在声画俱佳地呈现少儿才艺展示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表演和环节设置引导正确的少儿教育价值取向,传递富有时代感的社会教育使命。主持人作为整场活动的关键环节,不仅需要将活动团队、栏目组的意愿很好地表达出来,做好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寓教于乐;还需要做好选手与评委之间的桥梁,通过自身积累将观众想看的、想知道的花絮内容更好地呈现。

与演播厅的主持录制不同,电视少儿选秀的主持工作多伴随着活动同期进行着,大多是在观众聚集的户外或商业场所进行,没有提词器,也不适合反复重来。少儿选秀活动的主题多为孩子们的才艺展示,选手、评委、现场观众等各类群体之间既有合作又有竞争,而纯真的孩子又是最容易直接表达情感的类别。现场可变因素多,突发状况出现的几率较高,在这样较为复杂多变的环境下,主持人不仅需要有清醒的头脑,积极调动现场观众的情绪,共同营造一个热烈的氛围,更需要有较强的现场把控能力,在突发状况出现时开启编导导演思维模式,变身现场导演,把控全局。

1 真

真,意为与客观事实相符合,结合少儿的特质,我们可以理解为真实和童真,这也是少儿选秀最大的特色所在。作为一名少儿选秀活动的主持人,应准确定位主持风格,与参赛选秀的少儿主体保持一致的真实与童真,做到亲切自然,平等交流,不扮嫩做作。

首先,要做到第一时间拉近与少儿选手的距离,主持人在外型上就要考虑到少儿审美的特点,用亲切活泼的笑容、阳光健康的气质和青春靓丽的外形吸引少儿选手的目光。主持人的造型特点也将潜移默化地引导少儿选手积极健康的审美情操。

其次,少儿选秀主持人应该富有一颗童心,感同身受地站在少儿选手的角度展开思考。作为少儿选秀节目主体的孩子们,他们渴望展现自我,渴望成为舞台的焦点,渴望得到评委老师和主持人的肯定。在笔者主持少儿选秀活动时,遇到参赛选手忘词怯场的情况非常多,其中有一位小选手讲故事忘词,在台上紧张得流泪,这时笔者上台蹲在孩子的身边,一边安抚她的情绪,一边对现场观众说,刚才小选手表演的是一个“变脸”的节目,并用手稿挡住她的脸,保护小选手用最快的速度调整心情,当手稿拿开的那一刻,孩子破涕为笑,展现出最具童真的笑脸,现场观众也用热烈的掌声给予女孩鼓励,缓解紧张的情绪。这样一个看似与孩子讲故事的内容不相干的创意,正是发散思维与少儿心理特色结合的产物。

再次,主持人还应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少儿选手,将电视策划意图转化为孩子易于理解和表达的形式,设计不同的互动内容,敞开心扉与之交流,一问一答间展现真情,体现童真童趣,从而更好地吸引和感染观众。喜欢孩子、容易被孩子亲近,对于一名少儿选秀节目的主持人来说还不够,在与少儿选手平等交流的过程中,主持人是与选手最接近的,所承载的是全场对选手的态度,许多主持人都会蹲下身来,与孩子们平视互动,这样不仅能快速拉近彼此的距离,更能稳定少儿选手的紧张情绪。甚至是选手面对比赛结果不适应时,主持人还应适时给予情感疏导,引导少儿参与者与家长更注重参与的过程,传递积极健康的价值观。

作为一名优秀的少儿选秀节目主持人,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多与孩子接触,深入了解少儿的内心,与之产生共鸣,才能在舞台上亲切自然地流露所蕴含的童真。

2 专

专,意为单纯、独一。结合主持人的特质,我们理解为专业。随着各类选秀节目的发展,导师评委功能的日益强化,主持人的工作正在悄然发生转变,作为专业的主持人,必须加强自我专业技能的积累,站在节目制作团队的高度,统领全局,把握进程,积极调动各个环节,做到尽量专业,方能使自己在节目中的地位不被削弱。

首先,必须有过硬的播音基本素养。标准、清晰、流利的吐字发音,恰当得体的语言描述,亲切自然的语言表达,是每一位节目主持人必备的基本素养。而少儿选秀节目主持人在与少儿选手交流的过程中,会对在场的少儿受众产生潜在的影响,这就要求主持人的表达必须精准到位,不可浮夸随意,不标新立异地使用网络用语和潮流词汇等,在总结归纳时多使用富有正能量的情绪、语言进行正面肯定和积极引导。

其次,必须熟悉电视节目制作流程,具备一定的现场把控能力。控场能力是综艺节目主持人主持艺术的核心,主要表现在“常规控场”和“应变控场”两个方面。

“常规控场”方面,主持人需要根据活动制作团队的要求熟记主持稿件串联流程,看似简单的串场主持,也是最能体现主持基本功的环节,部分主持人会采用流水线式的“报幕员”串场方式,或将话语权过多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语气缺乏少儿特色,具有浓郁的商业气息。想要成为一名优秀、专业的电视少儿选秀节目主持人,则需要根据节目内容的不同巧妙组织语言,根据节目内容进行承上启下,融合个人的理解引发观众的思考和共鸣。

“应变控场”方面,在少儿选秀活动的现场,表演流程、设备器材、现场组织等方面随时都可能出现突发状况,主持人需要做好突发“救场”准备,巧妙地圆场,让现场活动得以顺畅进行。除此之外,主持人还需要根据活动现场的气氛,不断调动观众情绪,助推节目高潮。笔者在担任少儿选秀节目主持人期间,曾经遇到一位小选手在比赛舞台上,讲述家庭故事用情至深,哽咽到无法进行。当天恰逢父亲节,正是情景交融的时刻,笔者走上舞台与女孩互动,并将女孩的父亲邀请到舞台上,女孩见父亲上台不禁扑到他怀里痛哭起来,父亲更是心痛自责,说出了为了城市建设所做出的不得已的决定及更详细的幕后故事。最后笔者对女孩父母辛苦工作为城市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加以赞赏,并呼吁现场观众对这样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行为给予掌声鼓励时,全场情绪达到最高点并得以合理释放,为节目增添了富有人情味的温暖画面,同时也顺理成章地成为该期电视节目中的最大亮点。这样看似随机的发挥,也是笔者结合多年主持电视少儿选秀节目的经验,融合新闻采访技巧,根据现场氛围等多方面因素才得以实现的。

3 奇

奇,意为特殊、不常见、出人意料的。结合主持人的特质,我们可以理解为主持个性。如果说“专”是主持人工作钻研的主体内容,是所有主持人的共性,那么“奇”则是主持人工作需要广泛涉猎的辅助综合内容,是个性的体现,只有做到一专多能,方能实现出奇制胜。

主持人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会积累大量的工作经验,形成一套完善的主持风格,或语言幽默风趣,或权威正义,又或是富有童真童趣,这都是主持人的个人特色和魅力所在。由于少儿选秀主持人在活动中要接触到各类少儿表演,在艺术涉猎方面主持人虽不需要做到与评委一样富有较高的艺术造诣,但对于各个艺术门类和表演形式需要有自己的见解,这样在评委点评之后,才能加入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创作出富有个性化的主持内容。对于多才多艺的主持人来说,在与少儿选手互动的过程中适当加入自己的互动展示,还能更好地突出主持人的个性特点为节目增色。

少儿选秀节目形式多样,“真”“专”“奇”三个方面体现了对少儿选秀主持人的素养要求,也要求主持人用生活的积累、渊博的知识、娴熟的技巧以及真诚的人格,去加强自身的素质培养,与节目真正融合,创造出健康向上、真诚美好的少儿选秀节目。

参考文献

[1]罗莉.实用播音教程:电视播音与主持[M].2版.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

[2]杨松桥.选秀类节目主持人应该把握的四种关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5(1).

[3]王强.电视娱乐节目主持人“把关人”角色探究[J].新闻爱好者(下半月),2009(2).

选秀的归选秀,爱情的归爱情 篇11

相亲选秀节目成功地设置了社会议题。能够设置议题的节目,在传播学上就是成功的。这个议题便是:中国人今天的婚姻到底值多少钱?

在没有理想主义的年代里,什么都可折算成市场价值。电视相亲沦为“富二代+拜金女”,最能说明中国的现实。这个现实就是:中国人爱钱却怕人说。电视相亲节目戳破了阿Q头上的疮。

传播社会学上,电视节目尤其是真人秀节目的一个重要社会功能,就是受众的自我定位作用,即通过观看电视节目找准或调节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相亲节目无疑让观众心理“鸭梨大”,甚至让他们觉得自己“很惨”。相亲节目暴露出贫富差距或嫌贫爱富的“难以面对的现实”,遭“封杀”是必然结果。

公平地说,相亲选秀节目并无“造假”,每位嘉宾都“忠实地”扮演着他们的社会角色。谁也不会相信凭10分钟就能定终身。但这不妨碍嘉宾们的反应与应对是真实的、直言不晦的。正是这种直言不晦让大家不舒服。

电视相亲从羞羞答答到直言表白,用了20年时间。这20年间,成功主义已然上升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于是,银屏上的红男绿女大谈拜金,“我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车后笑”、“我的手只给我男朋友握,其他人握一次20万”……这些不过是成功主义的戏剧化表达罢了。

在现实中,我们早就承认金钱是一个人的成功标志了。路透社在2010年2月22日发布的一项对世界23个国家的民调显示,中国69%的受访者认为金钱最能象征一个人的成功。在2万多名受访者中,有65%的人表示,如今金钱比以往更重要,特别是中国人、日本人和韩国人,他们更相信“金钱万能”的说法。相信金钱是成功标志的人中,年龄越轻,对金钱看得越重。这岂不是与现实很吻合?

在职场上搞定老板,在商场上搞定客户,在情场搞定对方,小三搞定老男人……这些不都常常是畅销书内容或报刊都市版头条吗?最近,中国人甚至普遍相信喝绿豆汤能包治百病甚至癌症,于是,就有说法称,这引发了绿豆价格飞涨……连批评相亲节目急功近利的央视不也是高调宣扬广告标王?

如果《非诚勿扰》“拜金女”出言过分,那么总比不上一次出台费数千上万的“天上人间”女陪侍们吧?这高昂出台费又是谁给的呢?男嘉宾再炫富总比不过报纸上富二代招亲广告吧?至少电视候选男嘉宾没提出“处女”要求吧?

总有人跳出来捅破社会伪装的窗户纸。只是,这回是以作秀的方式,高调曝光现实的虚假。

据报道,美国的相亲节目不会考察对方收入,相亲男女的职业各式各样,从飞行员、消防员、销售人员,交流最多的是各自的爱好、性格、信仰及个人经历等等。有时,他们会考察配对成功男女的性生活,也就是说美国相亲节目是要上床的。

中国式婚姻从文学作品中的卿卿我我,到相亲市场上的论斤吆喝,不过走了几十年功夫。我们虽没有露骨到美国人那样考察房事,但谈婚论嫁时,另一种“房事”是必被论及的,所谓住房的“丈母娘需求”取代了“三大件”,婚姻市场上的拜金主义早已是社会潮流。那么,为何又不能容忍电视节目上的逗逗嘴皮子呢?

不过,我们确乎应该让自己更“崇高”一点儿。《非诚勿扰》上的两个小老外Samual鲁志焰和Alex王豆腐着实给我们上了一课。通常,男嘉宾个个是“精品男”、“炫富男”,当自称“处男”的美国男孩Samuel鲁志焰和喜欢“捡垃圾”的英国小伙Alex王豆腐出现时,我们的女同胞惊叹之余,还是投了否决票。“处男”鲁志焰希望找到一个传统的中国女孩,最后只是为我们留下了一个巨大的问号:今天还有传统中国女孩吗?而英国“富二代”王豆腐的“捡垃圾,爱地球”行为,则足以让我们汗颜。

这个世界已经够乱。如果相亲选秀节目不能增添和谐气氛,那么不如去做公益节目,号召人们去捡垃圾、爱地球吧。

电视选秀 篇12

遭遇了“限秀令”的电视娱乐节目何去何从?曾给电视台带来利润与收视率的选秀节目褪色之后, 各地荧屏又有哪些新招再度把观众拉回到电视机前呢?更多的电视台在是继续跟风还是重新思考娱乐节目的定位两者之间, 经过艰难抉择之后, 选择了后者。

然而, 娱乐节目的重新定位, 并不意味着娱乐节目的行将死亡, 而是意味着电视台开始寻求能够更多发挥本土创意, 打造更加富有本土精神的娱乐方式的“小众化”之路, 这对于引导娱乐节目向正常、多元化的轨道前行, 无疑是有利的。

“大众狂欢”:回顾“选秀时代”

有一段时间, 打开电视, 铺天盖地都是“选秀”节目, 这些由各式娱乐节目脱胎出的一种被称为“选秀”的节目形态, 逐渐演化成一场声势浩大的全民造星运动。如果说, 2004年的“超级女声”作为“选秀时代”开启的“序曲”, 尚有些不温不火的话, 那么到2005年, “超级女声”则在一夜之间横扫中国, 红遍大江南北。在此后的几年, 有影响力的选秀节目还有中央电视台的《梦想中国》、上海东方卫视的《加油好男儿》和《我型我秀》、江苏卫视的《绝对唱响》等。从中央级电视媒体到地市级电视媒体, 各种电视选秀节目遍地开花、风起云涌, 大大小小有200多个电视选秀节目蜂拥而上, 选秀节目进入了“大众狂欢时代”。

娱乐是人的天性, 也是大众传媒的重要功能。费斯克认为, 娱乐是一个具有意识形态性的概念, 似乎将普遍接受的、源于印刷报刊与电子媒介的, 包括视觉与听觉、叙事与表演等类型的主流产品轻而易举地归结为一种饮食起居制度。然而, 它不过是个人满足、文本形态与工业组织的一种复杂的聚合过程。 (1) 在政治挂帅的年代, 我们的新闻报道重视宣传功能, 强调教化、灌输, 对娱乐是忽视的, 那时的文化报道里面没有娱乐的位置。随着人们生活的多样性以及娱乐业的发展, 娱乐已经成为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甚至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特别是在进入21世纪之后, 人们对电视娱乐的渴求愈演愈烈。下面一组数据可以清晰地显示出观众对电视娱乐节目的需求增长:2002年电视娱乐节目开始呈现逐年递增趋势, 2002年电视娱乐节目占总节目量的4.50%, 2003年为5.70%, 2004年为6.70%, 2005年为7.40%。正是受众对娱乐的需求, 为大众狂欢的选秀节目创造了条件。 (2)

不难看出, 选秀节目的红火, 的确是占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 并且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它们以“造星”为口号, 参与性强, 收视面广。低门槛, 选手草根化、平民化, 受众群巨大, 节目以直播形式为主, 节目流程则主要是淘汰赛, 而在赛制上基本大同小异, 采用评委、短信等多种评判方式相结合, 力图公平、全面, 并希求造成较强悬念, 通过先进的营销方式走向市场, 综合利用多种宣传方式方法, 形成较大影响。在电视的发展过程中, 选秀节目的出现是电视节目类型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毋庸讳言, 这其中也包含着巨大的商业目的, 蕴藏着广阔的市场空间以及盈利的冲动。

然而, 在经过三年“大众狂欢”的激情期后, 人们在铺天盖地的选秀节目中又重新恢复了清醒, 曾经是荧屏最大热点的电视选秀节目在运作过程中出现的片面追逐商业利润、唯收视率马首是瞻、以低俗为卖点、用娱乐来淘金等商业化的弊端, 逐渐开始显现并日益引起业界的关注。随后, 广电总局先后制定下发了10多项规定, 为选秀节目下了一道道“紧箍咒”, 把抵制低俗之风作为广播电视宣传管理的重要内容。同时, 广大受众也在激情过后, 对选秀节目产生了审美疲劳, 期待欣赏到更具审美价值的节目。

重新定位:在“小众化”中开拓空间

失去了选秀节目这一曾经无往而不利的“法宝”, 很多媒体逐渐认清了这一残酷的现实:一味地“拷贝”和“模仿”, 只会让电视栏目失去更多的收视群体。电视台是否重视娱乐节目的创新、是否对常态娱乐节目进行新的定位, 将会直接影响到“后选秀时代”里各大频道排位的洗牌结果。于是, 电视媒体开始思索不再试图争取所有的受众, 而是锁定特定的目标受众, 集中精力办有特色的电视节目。在传播学中普遍认为, 传媒日益明确地认识到某些节目就要用来吸引确定而有限的受众, 锁定特定的目标受众的传播形式, 就是“小众化”。与“大众”的宽泛、无限、不确定相比较, “小众化”更加有目标、更加明确且有针对性。 (3)

于是, 或是不知不觉, 或是自发自觉, 各地电视台的电视娱乐节目制作在“后选秀时代”逐渐开始摸索着走上了“小众化”之路。

综观2007年下半年到2008年我国各地电视台的节目制作, 电视娱乐节目的小众化倾向主要表现在节目设置本土化和节目设置的多样化两方面上。

首先, 节目设置本土化。节目设置本土化是大众传媒小众传播的一种方式, 电视媒体立足本土, 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 按照本地电视媒体自身发展的情况和规模以本地区的受众为主体, 以当地的风土人情为内容, 以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来组织、制作电视节目。如何发现和获得本土资源并将其运用到当地娱乐节目的制作上, 需要电视节目的制作人有敏锐的创新思维和浓郁的地方文化意识。

这一方面, 体现最明显的当数各地电视台栏目剧升级换代为“真人秀”并引发的收视热潮。在选秀类节目陷入低潮后讲述家长里短小故事、制作成本低而又无须广电总局审查的栏目剧日渐受到关注, 并在原有“讲故事”的基础上升级为“真人秀”。目前, 江苏卫视的《人间》及湖南卫视的《真情》和江西卫视的《传奇故事》等, 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栏目, 以故事化、娱乐化的形式赢得了较高的收视率。升级换代后的此类节目大多采用了剧情式拍摄, 以“真人秀”的模式展现, 主持人在主持过程中或设置悬念, 或营造氛围, 情节充满了戏剧性, 当事人在讲述过程中或嬉笑怒骂、或欢笑悲歌, 展现形式充满了真实性。观众看这些节目犹如看电视剧般津津有味, 更为重要的是, 这些节目本土化味道浓厚, 以选取当地题材为主, 有些甚至保留了方言的形式, 因此在当地的影响往往最大, 成为当地电视台的主打品牌。

其次, 节目设置的个性化。突出娱乐电视节目在主题上细化和有针对性是小众化传播的主要表现, 个性化的节目设置既实现了着眼于特定的受众群, 为其提供符合口味的信息和服务, 同时也体现了媒体自身的独特魅力。这一方面, 体现最明显的当数各地卫视对选秀节目脱胎换骨的改造、创新和细化。2008年, 同样是选秀, 但不少电视台独辟蹊径, 在选秀节目上进行了脱胎换骨的尝试。一向以选秀节目著称的湖南卫视, 在《舞动奇迹》、《名声大震》将分别推出升级版的基础上, 在“后选秀时代”再次创新, 搭上了奥运主题的快车, 制作了《快乐向前冲》、《勇往直前》等节目, 以运动为娱乐的主题, 再次打造出了一种全新的“运动娱乐秀”形式。

“后选秀时代”的来临, 并不意味着选秀节目的死亡和彻底消失, 各电视台在创新的基础上对以往的选秀节目进行改造或细化, 使之避免了同质化弊端, 其鲜明的个性展现, 已经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小众化”倾向。

小众之路:期待更广阔的发展

电视节目的小众化传播趋势的产生源于受众文化需求的复杂多样及个性化色彩, 同时, 也是电视业适应社会和市场需要的必然结果。综观2007年下半年到2008年我国各地电视台的节目制作, 电视娱乐节目的小众化倾向的传播特点非常明显:首先小众化传播不再追求受众数量上的庞大, 而是着眼于特定的受众群, 为其提供符合口味的信息和服务。其次, 小众化受众的主动性增强, 传、受者之间的互动频繁, 传、受者之间的区分模糊。

做好目标受众的定位, 创办出有自己特色的精品节目, 并在传播过程中注意协调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才是小众传播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也只有这样, 电视媒体的娱乐节目制作才能在小众化传播这条道路上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来。

参考文献

[1].徐俐:《大众选秀节目文化价值的理性分析》, 《新湘评论》, 2007 (12) 。

[2].姚斐:《从平民明星化到明星平民化》, 《东南传播》, 2007 (4) 。

[3].方一琪:《平民选秀还能走多远》, 《今传媒》, 2006 (12) 。

上一篇:安全的兴奋点下一篇:言外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