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实践

2024-08-04

“求真”实践(精选12篇)

“求真”实践 篇1

1996年, 我到一职业中学任教。逐渐接触了陶行知先生的思想。我发现陶先生的思想同职教理念极其相似, 乃至完全相通。其思想与当今社会提倡的素质教育不谋而合, 如出一辙。我有意识地把陶先生的思想精髓运用在我的教育实践中。以望加强自我, 教学互长, 也望能为陶先生的未尽之理想略尽绵薄之力。

一、追求真理做真人

社会在前进, 文化也在交融。东西文化的差异, 不同的社会价值观, 不同思维角度, 影响刺激着社会发展。部分人的信仰、理念发生了变化, 滋生了许多不健康的思想。追求名利, 追求金钱, 追求享乐腐化, 成天陶醉于虚拟的世界里, 虚假的作风盛行等不一而足。在这样一个动荡变化的社会环境里, 加强学生的素质培养, 教育学生“言行一致, 实事求是”, 正确面对是很重要的。

要达到这一目的, 用陶行知的“追求真理做真人”的观点教育学生非常可行。何谓“真理”“真人”?记得1940年夏陶行知的公子陶晓光在一家电修厂工作, 厂里向陶晓光要一张学历证明, 于是, 他私自找到育才学校副校长出据了一张晓庄学校的毕业证明。陶行知知道后, 马上写信给陶晓光并教育他:“宁为真白丁, 不做假秀才”, 同时给陶晓光出据了一张真实的学历证明书。看到这件事, 我震动很大。“真理”“真人”都是从生活中点滴积累而涵养而来的。由此, 我要求学生要实事求是做人, 老老实实做事, 要敢干讲真话, 做真事。并且把这一思想贯穿于语文教学之中。特别是在作文教学中, 我总是要求学生写真实的事, 不要胡编乱造。这样要求是为了让学生写出真正的好文章。记得有一次, 我要求学生写一篇复杂的记叙文, 该文要求做到有叙有议、有描写、有说明、有抒情, 综合性较强。有位学生就写了初恋的事, 这篇文章写她如何同那位同学相识相知, 最后发展成难舍难分的恋人的过程。文章写得很好, 声情并茂, 详略得当, 很有文采, 更重要的是很真实。我大加赞赏的同时委婉指出应如何正确看待青春期异性间感情的问题。后来在与这位学生的交谈中, 我发现他知道了写真事, 做真人的乐趣, 也感受到了该做不该做的界限, 初步懂得了怎样做人的道理。

另有一个学生在日记中声色俱厉地批评教师不该强制要求学生写日记, 更不应该强制要求学生上交并修改学生的日记, 认为那是对学生个人隐私不尊重, 忽视学生个性化发展, 变相地培养了学生瞎编乱造的不良作风。我对这个学生敢说真话, 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和见解大加赞赏。同时, 我再次讲了老师的用意。通过这件事, 学生不但能认真地写好日记, 而且乐于把日记上交给老师查阅, 希望通过日记的形式跟老师交流思想, 交流看法, 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陶行知先生说:“真我与伪我之战场, 真我驱伪我不遗余力。”陶先生认为要做真人不易, 也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完成的。我也有同感, 我在教人求真的路上只做了很微不足道的一些事, 还很不够。但我知道百炼成钢的道理。教学中, 我利用读报课、班会课加强学生的革命理想教育、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教育, 不遗余力地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这些教育素材。另外, 我还利用当地的教育基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比如合川的古战场钓鱼城、人民英雄纪念碑、少年英雄刘文学的墓地等。带领学生去瞻仰、游览, 要求学生写出观后心得, 进行交流。或为写游记、散文、诗歌等积累素材, 以望加强学生的心灵教育, 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 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这些活动, 逐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使学生自然地摒弃不良思想的影响。另外, 我还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学校或班上的各种纪念活动、文娱活动、竞技活动等, 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集体主义的高尚情操, 培养其健康健全的人格, 使其成长为社会发展祖国需要的具有良好的善恶标准、是非观念并具有远大理想的新一代接班人。

当然,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 还应该不遗余力地给学生做好榜样, 做好楷模, 让学生在不断自我完善中成为真实的人, 也能从老师的为人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发展成为真实的人。这将成为我永恒的教学追求。我始终牢记陶先生所说:“以身作则就是要学做真人”。在追求真理方面, 陶先生是在黑暗中摸索, 最终成了“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和党外布尔什维克陶行知的完全统一”。今天, 我们有这光艳照人的灯塔, 难道还不如在黑暗中摸索的陶行知先生那样坚定和稳健吗?

二、破除名利有他人

陶行知先生的“教人求真”的“真”的含义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反对追求名利。他说:“若不破出名利之见, 决无不为伪之理。”他本人不但是这样说的, 也是这样做的。

大家都知道, 陶先生完全可以享受荣华富贵, 当时他任教授时月薪是400块银元。蒋介石同冯玉祥合作时, 国民政府要请他当教育部长, 教育厅长和武汉高等师范学校 (今天武汉大学前身) 的校长, 但他却断然拒绝了。他毅然脱下长袍马褂, 穿着布衣草鞋到劳动大众中去, 一心为工农服务。在今天, 这种思想对教育学生尤其有重要的意义。现实的社会里有一种金钱至上、地位至上的某些暗流思想冲击着当今的中国教育。提倡陶先生的这一摒弃名利观的思想尤为重要。通过教育应使学生具有“破出名利之见, 心中装着他人, 眼里装着世界”的良好精神品德。

在这方面, 我利用了语文教学中的论说文单元强化学生这一教育。在驳论文习作中我给学生布置了《驳“雷锋精神”过时了》、《我看焦裕禄》、《今朝有酒今朝醉》等文章。要求学生不但要知道什么是雷锋精神, 怎样去学习雷锋精神, 焦裕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们应学焦裕禄的什么等内容, 而且还应使学生在写中学在学中写, 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品德和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此外, 我还带领学生到铜梁洞, 张弓滩等地去感受大自然, 使学生在感受中学会帮助别人, 体会到集体的力量, 并且能让学生从教师的言行中从活动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我在班上还建立了慰问制度, 只要班上同学生病住院, 班干部就派同学义务到医院去伺候他 (她) 、慰问他 (她) , 同学们自愿捐款购买慰问品到医院去看望。这样的活动培养了学生具有爱心、同情心和一切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心灵。充分发扬学生互帮互助精神, 使学生养成心中有他人, 眼里有世界的良好习惯。

我认为学习陶先生的“学做真人”的目标, 不但应具有视功名利禄为粪土的胸怀, 还应该具有“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这种精神也是雷锋精神, 焦裕禄精神的具体体现, 也是共产主义风格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表现。是我们时刻都应该遵守的准则。

展个阶新段的义”历务, 史教以时育提期从高普。教然及育到而质提, “量高教为使师核得”心基和的础“基教教础育学教进”育入是发了提展“高到内教涵了育发一新质量的核心要素的职业道德和社会, 责任感这对新时, 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和超越功期教师素质提出了“要有良好时一利的道德、新时期教师魅力三特征情操以及富有感染的人格魅力”的高要求。期验选, 择积了第累一教经特师验征这就是个是生职不活业断的, 地。就创生选新活择自就了己是一。变种教化人师, 格变也类化是型就人。是, 教只累师不积过经这人的人“人”, 外人不是、而是自信的人自傲的人上人、中人不是。自卑的人下人、不是自闭民第二特征且是一门艺术, 更是一门是智慧的。科学教师。有智慧的教师应体现三的工作不仅是一种技术, 大而教核善天心感于思动从想学最:生困 (的难一思的) 想教学。师生同是身时发上要展发做学现到校美:的好爱第希心一望倾资的注源思一的想点思; (、想三方; (法) 二天科) 师第学一点、评价灵活一点三个特征是建构、的与。教师对事业的付出主学生交流沟通勤一点。要在于的和思考“情感”与“思考的头脑在平”, 凡的工作中教师的工作, 从事不平凡的事业特点是带着对事业的。教育情感魅需价是值要思在情考于感者探, , 情索思感, 考在的者于基就础思是在考教于。育教热观育爱念者, 和就教教是育育思需方想要法科者的学, 建思, 构科想者学者。的就力

二、魅力在于修养, 修养需要激情和动力

修养从何开始, 从日常学习中加强修养, 从社会实践中加以磨合, 从人际交往中陶冶情操, 从实际工作中提升价值。

修养需要激情。富有激情的教师充满着理想的色彩, 常常表

三、重实践求创造

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核心就是“教人求真, 学做真人。”他的“求真”就表现在革命的坚定性上, 具体就表现在实践、发展和创造上。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就是在教中学, 在学中做, 在做中学, 做是中心, 是关键, 是落脚点。陶先生说:“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他把自己的名字由文“睿”改为“知行”, 最后改为“行知”, 给人签名时签为“行知行”, 实际上就是强调的实践。陶行知先生本身就是一个勇于实践, 求真求实的人。不仅如此, 他还非常重视创造。他说:“创造主来完成之工作, 让我们接过来, 继续创造。”他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 让我们至少走两步, 退一步, 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他本人就是一个在不断实践着创造的人。他把杜威先生的“教育即生活, 学校即社会”的观点, 创造性地改为“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的生活教育理论。他提出“小先生制”, 创立“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社会大学”。简朴的话语, 踏实坚定的行动, 无不透露着他的创造精神和实践意识。陶先生的这种人格力量, 让我无时不提醒自己。催我奋进, 促我自省。

实践中, 我坚持让学生在班会上、读报课上自己表演, 充当小先生, 组织学生搞一些主题班会、小型的故事会, 演讲赛和其他游戏等等小而有意义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组织能力, 也培养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自我参与意识。我还放手让学生干部管理班上的事务, 让他们去协调同学之间的关系。我鼓励他们大胆工作,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 让他们按照班委、团支部干部讨论的管理意见和办法去执行。坚持一段时间后, 我觉得我所带的班的学生组织能力特别强, 进步特别大, 为他们将来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另外, 我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带领学生进行一些研究性教学。指导学生自学、领悟、现为教师的精神力量。富有激情的人才有积极的心态, 心态则决定一切。修养需要激情, 激情促进修养, 争做一个激情与理性同在, 热情与真诚并存的教师。

修养需要动力, 动力源于爱岗。当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所奉献的, 既是精神的也是物质的;既是知识的, 也是智慧的;既是毫无保留的, 也是不断创造的。爱岗敬业是当代师德的第一标志, 作为教师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 但爱别人的孩子才是神圣, 重要的是要以为人父母心, 行为人师表之实。

动力来自于知足, 知足才有良好的心态。控制自己

□欲望的有效方法就是知足。”知足就有信心, 有信心就

吴有动力。知足才能心态平和, 作为教师只有在知足的心

有态下, 才能在学习研究中感悟做教师的快乐, 才能在常

明态教学中体验做教师的乐趣, 才能在平和的心态中寻

找教师的幸福。知足才能明确个人行为的四大制约。关于人性善还是人性恶的问题, 理性告诉我们, 人人都有善恶的两面性, 正是因为人有善有恶两面性所以需要制约, 扬善抑恶。第一, 利益制约。市场经济就是典型的利益制约, 没有免费的午餐, 欲要取之必要争之, 竞争不相信眼泪, 命运也不同情弱者。第二, 道德制约。这是一种舆论制约, 一个人的行为如果违背了人们普遍承认的道德规范就要受到舆论的谴责。第三, 法律制约。这是一种强制性的制约, 一个人的行为如果违背了国家的法律规范, 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第四, 信仰制

约。一个人心中必有一种信仰, 这种信仰无处不在, 无时不在, 发自内心起自律的作用。所以信仰至今仍然起着不可替代的劝善作用。

动力来自于忧患意识即居安思危。危机感既是潜伏着的灾谈出自己的感受, 以此增长自己的知识, 提高自己的能力。比如, 在学生学了新闻的文体知识后, 我要求学生把班上同学自愿捐款买东西去看望生病住院同学一事, 用新闻的形式写出来, 并在本期的黑板报上择优录用一名同学的新闻稿件。同时也鼓励学生把稿件上交学校广播站和学校校报编委会, 强化他们的参与意识, 培养其创新能力。在学习简报后我要求学生自愿组合分组, 要求各组模拟成立为一个单位的各个机构, 然后按简报的要求编写简报。用实践的形式培养学生撰写实用性应用文的能力。在学校组织的各种纪念性文娱活动中, 我让学生自己定题目、定参加人员、定表演形式, 自己编写表演的内容或自己去寻找表演内容。每次活动下来, 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明显加强和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观念, 团结协作意识明显增强。

胡晓风先生说, 集体主义和自我教育是创造精神的两个必不可少的要素。学生本身就是处于学知识、长技能的阶段。他们的经验、知识、能力还很有限。我们要培养其创造精神, 就应从其创造精神必备的条件入手, 强化基础, 作好准备。这样, 他们有创造条件的时候就得心应手。或者说, 他们才知道努力的方向和创造的方向。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 陶行知的人格力量也同样博大强劲。“教人求真, 学做真人”是其思想上的核心, 是其思想的精髓。我只领略了其精神实质的皮毛, 要把陶先生的教育思想研究深入, 取得成效, 还得不懈努力, 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在我的教学生涯中不但应把这种思想付之于教学之中, 更重要的是遵循陶先生的教导:“身教重于言教, 教师以身作则, 既要教书又要育人, 真正达到教人教己的目的。”只有这样才不负古人, 又不负来者。

摘要:我在职业学校从事语文教学已有十三年了, 在此期间, 我不断地思考着中职语文的德育功能, 也不断地研究着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我发现这二者之间不仅相通, 可以说完全一致。由此, 我尝试着在教学中运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受益匪浅。现将其感悟形成文字与同行分享。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语文教学,感悟与运用

“求真”实践 篇2

尊敬的党组织:

当前,我们学校正在开展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们每一给人都积极投身其中,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气氛。那么如何使学习实践活动开繁花、结硕果?我认为,关键是要坚持和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和作风。

头脑要充实。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头脑空空,华而不实,就可能找不到重点、抓不住要害;“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就可能被动应付、流于形式。这与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必然会使活动的效果大打折扣。学习实践活动,为我们提升思想水平和境界提供了极好条件。我们必高度重视、认真对待,要通过学习实践活动,进一步用科学理论和群众智慧充实头脑,以提高理论水平、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

学习要踏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首先是抓学习。抓学习,固然要向书本学,这样才能系统地掌握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但是,不能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学习的目的在于实践,在于运用,在于用所学知识指导工作、推动发展。因此,学习科学发展观不能关起门“空对空”地学,而要边学习、边实践,边实践、边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尤其要放下架子、眼睛向下,甘当“小学生”,在实践中向群众学习,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也只有这样,学习实践活动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工作要扎实。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是为了让我们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因此,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重在行动,贵在实干。实干,就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农村、企业和社区,广泛接触群众,广泛调查了解基层群众的困难和发展愿望;就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系统、本单位的实际,查一查究竟有哪些方面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并及时整改;就要严禁搞“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实事;就是要不折不扣、实实在在地解决百姓关心的民生问题。

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去掉浮躁心,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学习实践活动就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我一定要用实际行动证明我踏踏实实学习的决心。请党组织看我的实际行动吧!

此致

敬礼!

求真绘美中规 篇3

真正的好记叙文,应在作文做人的良性循环发展中追寻真挚的性情、美妙的情境和明确的体裁。因此,我们应立足于这些方面去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否则长远下去,必然会偏离作文教学的正常轨道和人文目标。

具体到中考记叙文写作的训练中,我们应切实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思想情感进行疏导、引流和提升,并注意作文的体裁适中、选材适当、表达方式合理、记叙详略得当等等。回归本真,应以我们在课文教学中涉及到的经典美文为依托,以基本写作规律为准绳,先“入格”后“出格”。如何回归本真,笔者以为有以下几点。

一、求真——直面生活,寻觅挚情

“真”是写作的基础,真情、真人、真事其实是无穷无尽的写作资源。写作必须面对生活,这是写作的有效方法,也是写作的根本规律。现在很多学生在追求所谓新、奇、巧、特的同时,往往凭空想象、脱离实际,在所谓的“作文宝典”中,拾人牙秽、东挪西凑。可以说,生活离学生的写作实际越来越远。

其实,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背景,也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记叙文写作训练,首要的义务就是要养成他们直面生活、寻觅真情的习惯。唯有真实的,才是有生命力的;唯有真情的,才是动人的。学生大可不必借所谓的作文选中的“范文”来作为自己的写作储备。我们应树立这样一种认识:只有属于自己的生活题材,才会流淌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自己的家庭、学校,以及周围的社会生活都是写作的源泉。虽然有许多事情看上去很平常,但只要我们用心去品味深思,我们往往能挖掘出真情和哲理。而且,观之愈细,思之越深,常能平中见奇,旧中翻新。因此,就学生而言,我们应擦亮他们发现生活美的眼睛,经常提示他们不要对生活中的人和事视而不见,引导他们学会直面自己的生活、观察自己的生活、感悟自己的生活、写下自己的生活。只要用一颗寻觅真善美的心去对待生活,生活必然对写作有所馈赠。那点滴真实的细节,那怦然心动的瞬间,那挣扎求索的心理,那令人难以释怀的往事,反映到记叙文中,必然是性灵佳作。

二、绘美——营造情境,彰显诗意

许多语文教师常常反映,在最近几年不限文体的考场作文影响下,不少学生的记叙文写作偏离了正常的要求,造成了叙议混杂不清、概括叙述与具体描述模糊的现象。对此,我们称之为“四不像”文体,阅卷时很难定调给分。

事实上,作为传统记叙文,除了讲究叙述的六要素之外,它还非常讲究情境的描述,作者情感以及语言文字的魅力往往从这里面得到淋漓的体现。营造情境的关键是要突出细节描写,它是文章绘美的关键。没有细节描写,文章必然索然无味,一味地、自始至终地概括叙述一般是缺少活力的。世界很大,我们要以小见大;生活很杂,我们要见微知著。

事实上,目前初中生写作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缺少细节描写。由于没有细节描写,作文从前到后显得干巴巴的,没有血肉可言。更重要的是,以细节描写来表现美与学生作文的现状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距离,教师在这方面确实要做更细致的引导和训练工作。

一般来说,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至少应该有一到两处集中的描写和若干分散的细节描写,这样的文章重点才会突出,文学的情味才会流露。如阿累的《一面》,就很适合初中生学习模仿。如果我们以这样的思路来引导训练,那么记叙文写作便会有一个良好的构架。基于此,笔者经常让学生进行细节描写训练。实践证明,这是训练写作基本功的良好途径,而且针对性强、效率高、反馈快。无论是写人绘景,我们应力求让学生写出自己的观察发现,坚决摒弃套话和流水账似的语言。此外,也可以穿插变换训练其他的写作技巧。这样有重点、有目标的写作训练对学生来说应该是有收益的。

诗情画意是营造情境的产物。为了达到表现美的目的,初中生写作记叙文除了在细节描写上努力之外,还可以吸取诗词营养,把一些好的手法融会贯通到自己的笔端,在写景方面,这种做法尤其值得学习。洋溢着诗意的文字,对阅读者来说是无尚的精神享受。

告别没有生命的堆砌,告别没有魅力的单调概述,告别缺少情感体验的枯燥素材,告别缺少美感的情境构建,中考记叙文写作必然会迎来一片新的天地。

三、中规——强化文体,落实要素

虽然一些中考作文不限制文体,但不是不要文体。单纯叙述一事的记叙文与叙事散文是有区别的,夹叙夹议的记叙文与议论文是有区别的,好多学生一味赶时髦,不顾文体差别,邯郸学步,结果必然是东施效颦。

例如,在叙述方面,单纯叙述一事的记叙文是讲究事情的直接起因、经过、结果的,特别是经过一定要详写清楚。而叙事散文,在形散而神不散的前提下,不是每件事都要从头至尾交待清楚,有的次要事情只须截取画面和片断进行略写即可。至于议论文中的叙事则应扼要概括,能简则简。在议论方面,记叙文中的议论一般应是晴蜓点水或星星点点式的,而议论文中的议论则要逻辑严密,一一道来。

实际上,对于这些基本的文体常识,学生把握的“度”不是很到位。甚至有人认为,不限体裁就是随想随写,任意而为。其实在很多时候,抱着这种观念进行写作往往会将文章写成一种“四不像”文体。笔者在教学实际中,经常看到一些学生这样进行写作:作文前半部分是具体叙事,后半部分则大议特议。还有的学生整个文章构架像议论文,但中间叙事论证却如小桥流水,不伦不类。这些现象不能不让我们去反思中考作文训练的返璞归真问题。我们在中考作文训练中不能放弃记叙文六要素等常规训练,因为这关系到文章的基本框架和体裁认同。

“求真”实践 篇4

学知于掌握真理

多年来, 有人认为党在高校的宣传思想工作与人才培养过程联系不密切, 因而不宜对教学管理工作干预过多。然而, 宣传思想工作与教书育人工作不可分割, 不能置身教学科研工作之外。《意见》明确, 做好宣传思想工作要“坚持党性原则、强化责任”。这项工作对接班人的培养起着政治引领和目标把关作用, 对引领和激励师生通过知识传承掌握真理, 以及养成学生学知求真的素质等均至关重要。为做好工作, 高校应配套建立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师生员工也要自觉响应相关精神, 并使之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真理, 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师者于知识传承, 根本在于通过知识教学引导学生掌握真理。学生通过知识学习掌握真理, 需有全面系统的知识构成作保障。否则, 就可能因所学知识的组合无序或相对单一而学无所成。知识传承的全面系统, 不仅包括专门知识技能, 更包括掌握真理。爱因斯坦认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 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 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教书育人, 离不开教师、学生和介质的三者互动。所谓“介质”, 泛指师生用于传承的知识。其指向绝非独门绝技或东拼西凑的东西, 而是由自然而社会、由实践而理论、由东方而西方、由基础而专业的知识立方体。这个立方体以“金字塔”型的基础和专业知识为基座, 以理论联系实际和素质养成过程为框架组合而成。众所周知, 世间任一事物均非孤立、无序或静态的方式存在, 也离不开此事物与彼事物的关联关系。现实中, 师生于知识传承, 既要掌握组成知识的客观规律, 也要掌握真理。否则, 就可能因对知识体系缺乏系统完整的了解而至形成认识的缺憾。因而, 知识传承的目的应系于掌握真理, 以免人才培养过程无序。基于这点, 宣传思想工作内容正是这一立方体系的组成部分, 不可或缺或栖身世外。

“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 必须有中国特色。”这句话的关键在于高校办学既应放眼世界, 亦应立足中国。师生间的知识传承亦应以此为重, 既要体现中西合璧, 也要突出“中国特色”, 更要以服务中国的建设和发展为本。虽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但我们不能数典忘祖, 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 也绝不会接受任何外国颐指气使的说教”。中华文化绵延五千年不衰, 就在于先辈们能够立足本土内化人类的聪明智慧。新中国成立后, 无论是前17年借鉴苏联的办学模式, 还是改革开放后学习欧美的办学模式, 其成功之处均在能奠基于传承中华优秀知识文化, 同时汲取他国的先进文化以丰富和升华我国的知识传承。这包括:内容上注重知识传承的全面系统、方法上注重知识传承是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规律, 从而做到使学生于学知中既懂得所学意义, 又养成掌握真理的习惯。

创新于追求真理

知识传承离不开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作用的发挥, 理论创新同样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 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先师孔子提倡“游学”, 并以身作则;今人提倡理论联系实际, 目的均在于使学生懂得所学为所用, 在于有利学生检验和发展真理。在高校, 师生既不能止步知识传承, 也不宜摆脱理论创新。在教书育人过程中, 理论创新的成果当属唯一性科研成果, 它迸发于知识传承所产生的思想火花, 成就于对客观规律的反复认识, 呈现于追求真理的研究过程。近年, 有人喜用“钱学森之问”秀“创新”, 或是方法的以旧换新, 或是概念的别出心裁, 这就难免失之偏颇, 不利育人。钱学森先生说:“改造客观世界, 就必须运用人类通过实践认识客观世界所积累的知识, 而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现代科学技术的整个体系。”这个体系“目前暂分为10大部门”, 并且“整个知识体系各科学技术部门之间都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 人的创造性成果往往出现在这些交叉点上, 所有知识都在于此”。他认为:“不同学科知识间的跨度越大, 创新程度也越大。而这里的障碍是人们习惯中的部门分割、分隔、打不通。”这就“促使我们突破障碍, 从而做到大跨度的触类旁通, 完成创新”。可见, 师生求解“钱学森之问”不能忽略知识传承的系统性和理论创新的关联性, 这是完成创新的原则。正如《意见》强调要“坚持改革创新、注重实效”一样, 师生在实践理论创新时务必要坚持追求真理, 切忌标新立异。这样才可能收获实效。

“大学之道, 在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高校实践“止于至善”, 需要师生追求真理的态度。这一态度应体现于育人过程, 即:在育人方向方面, 明确国家、高校和学科专业等三级培养目标;在教学理念方面, 确立知识传承、理论创新和追求真理的三者结合;在资源配置方面, 依据教学优先的原则匹配人力资源, 建立党政合理分工协作的育才管理体制, 形成生源合理分流和遴选机制, 科学调整教学工作量, 合理配给学科专业及其教学工作发展的支持条件;在学籍管理方面, 优化学科专业学习过程, 发挥知识学习、素质养成以及辅修、转专业、二专业选修、跨专业选学、国际交流、继续深造和就业等信息管理作用;在教学设计方面, 按照由全面而具体、由基础而专业、由理论而实践、由教学而养成等设置课内外教学管理的立体育人方案;在教学规划方面, 扬弃“学时制”, 发挥“学分制”及“选修课制”等全时空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过程育人的综合效益;在知识传承方面, 协调知识的全面、系统稳固组合, 建立课堂内外、理论实践和师生互动的教学管理方式;在课外育人方面, 构建“书院制”学生业余生活学习及综合服务的育人环境和软硬件条件, 等等。所有这些工作均应协调配合, 使师生携手追求真理于实践理论创新。

师生追求真理的过程需以理论创新为基础。为保证这一基础的有效性, 高校一般应按学科专业的设置和组合课程分类 (公共基础课、学科专业课) 。但无论哪类课程, 师者都应谙熟相关课程间的关联, 以利教学内容符合客观规律和及时给予学生指导, 并为其理论创新和追求真理铺垫基础。为此, 高校师生员工宜做到科学构建知识传承的教学、控制和服务机制, 以利综合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合作性, 让学生养成自觉实践理论创新、追求真理的习惯。

师生求知于掌握真理, 意在遵循客观规律从事实践;师生创新于追求真理, 意在发现客观规律解决疑难问题。在高校, 无论是知识传承, 还是理论创新, 师生都应沿着掌握和追求真理的目标前行, 不能随心所欲, 我行我素。多年来, 有人盲目倡导“学术自由独立”, 因而放弃教书育人的原则, 在组织推进教学改革和开展教学科研活动时重形式和表象, 轻内容及实质, 忘却了学生于学习过程中应掌握和追求真理的本义。当今世界, 无论是在研究型、教学型, 还是在职业技术型高校, 以追求真理为本, 实践理论创新就不能忽视服务人才成长的规律和需求;不能简单地以技能或兴趣培养为由, 贬低系统的知识传承和理论创新作用;不能因慕课 (MOOCs) 、微课和翻转课等手段新颖, 就试图以此替代人才培养的应有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实事求是, 就要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和“理论创新”三者密不可分。“追求真理”和“理论创新”是“实事求是”的行动, “实事求是”是“追求真理”和“理论创新”的原则。三者互动才可能使理论创新切实落到实处, 使师生始终逐鹿于追求真理的路上。与师生掌握真理的要求一致, 宣传思想工作的内涵亦应贯穿于师生理论创新和追求真理全过程。尽管专职宣传思想工作者不便具体承担这些工作, 但是, 师生携手实践追求真理, 且自觉于“学知”“创新”过程中具体落实《意见》的要求, 也能很好地体现宣传思想工作精神。

求是于学知、创新

《意见》要求, 落实宣传思想工作就应“坚持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在高校育人过程中, 实践掌握和追求真理是师生知识传承和理论创新的内在动力, 也是宣传思想工作的潜在动力源。因为, 办好世界一流大学, 方式是通过知识传承和理论创新实践认识、发现和掌握、追求真理;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也是宣传思想工作落实于人才培养过程的实质内容。

子曰:“士志于道, 而耻恶衣恶食者, 未足与议也。”无论古今中外, 国家都需要高校培养真正能够掌握和追求真理的人才。这也是党所以重视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本意。如今, 党和国家期待高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师者就应引导学生确立科学的认识观, 完成知识传承以掌握真理, 实施理论创新以追求真理。

师者育人既需“教书育人”, 又需“养成育人”。师者育人的责任, 不仅包括知识传承和理论创新, 也包括养成优良的德行品质, 并且师者育人不能只满足“伯乐相马”, 而忘记“为人师表”。因为, 师者德行恰恰是学生实践掌握和追求真理的要件。在现实中, 有人以保护学生的“独立人格”为由, 逆反宣传思想工作对学生的素质养成, 甚至用以干预教学管理者对学生怠于学业、自由散漫和无政府行为的管控工作, 或以口舌鞭笞, 或以弄权阻拦。结果, 直接受影响的是学生的学业, 以致贻害一代又一代的人才。《意见》要求“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就是要激励师者以“为德育人”, 律己及人, 把育人工作作为关系国家千秋万代的事业去做, 而不是任学生随心所欲, 自由散漫。为此, 既应规范师者, 自觉做到以“教书育人”为本, 以“立德树人”为义, 以“德行示范”为行;亦应制约学生, 自觉做到以“以德成才”为本, 以“德行为师”为义, 以“以德自律”为行。同时, 高校应具体要求师生:不仅在社会行为方面以社会公德自律, 且在教学行为方面以育人道德相约。这样, 才可能真正使师生做到以求是为学业品质和实践方式培养优质人才。

“求真”实践 篇5

一、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的极端重要性

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我们党一贯倡导求真务实

二、紧密联系加强和改进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第一,切实加强思想教育,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求真务实的自觉性。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使广大党员干部在行动上做到求真务实,首先要使广大党员干部在思想上深刻认识坚持求真务实的极端重要性,打牢求真务实的思想基础。第二,切实抓好工作落实,把求真务实体现到各项工作中去。求真务实,要紧紧围绕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来进行,最重要的是付诸实践、见诸行动,取得成效。

第三,切实建立健全制度,为坚持求真务实提供体制保证。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坚持求真务实,不仅要从思想上强调,而且要从制度上落实,以制度建设和创新来保证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一是要激励干部做到求真务实,必须建立健全一整套科学合理的制度、标准和方法,形成科学评价体系,全面准确地评价干部的工作成绩,为正确识别和使用干部提供科学依据。

二是要激励干部做到求真务实,必须按照德才兼备原则和干部的工作实绩选拔使用干部,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使勤政为民、求真务实的干部得到褒奖和重用,使好大喜功、弄虚作假的干部受到批评和惩戒。

崇德修身 奉献求真 篇6

大家上午好!同学们,从今天开始,你们就是光荣的南大学子,相信你们也会像一代又一代南大人一样,为自己选择了这所大学而感到骄傲与自豪。

南京大学之所以能让我们感到骄傲,根本原因就是它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真正履行了大学的核心使命,为国家和人民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杰出人才。

上学期,学校开展了向杰出校友程开甲院士学习的活动。程开甲院士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是中国核试验科学技术的创建者和领路人。他1952年来到南京大学,先后任物理系教授和系副主任,为南大物理系的建设与发展付出了辛勤的汗水。1962年,为了祖国国防建设的需要,他受命北上,在不为外界所知的情况下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核试验工作。因为核试验事业的保密性,他20余年未公开发表一篇学术论文,为中国核武器的研究和核试验事业的奠基和发展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才智,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获得了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程开甲先生的科学生涯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他的成功之道就在于他一生追求奉献。其中有几点我想在这里和同学们分享。

一是要登高望远,立志成才。古往今来,每一个对国家做出贡献的人都具有远大的理想和志向。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强调,“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在他看来,“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学生时代是立志成才的黄金时期。青年时期树立远大的理想,人生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无论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都能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坚持远大的理想,就是要把个人的成长成才融入祖国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之中,以实际行动创造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程开甲先生在英国师从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玻恩,他一直怀抱学成回国后实现科学救国的理想。他说:“常有人问我对自身价值和追求的看法,我说我的目标是一切为了祖国的需要。我对回国的选择一点也不后悔,如果当初我没有回国,可能会在学术上有更大的成就,但绝不会有现在这样的幸福。因为我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的话让我想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立下一个志向就是我们漫漫征途的开始,如果起点缺乏远见或是模糊不清,那么,在将来的路上就会留下遗憾甚至悔恨。

二是要脚踏实地,虚心求知。求知识、求真理是大学生的基本任务。大学的青春时光,人生只有一次。这个时期有老师指点、同学切磋、书籍引路,可以心无旁骛地求知问学,必须倍加珍惜。为学之要贵在勤奋、贵在钻研、贵在有恒。鲁迅先生说过:“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程开甲先生在年轻时,把他能找到的所有数学习题都做了一遍。日后,他在物理方面的工作没有因为数学方面的问题而带来困扰。到南大的第二年,他就在系主任施士元先生的领导下组建了“金属物理教研室”。此前,程先生一直从事理论物理的研究,为了了解这一全新的研究领域,他放下教授的架子,主动找专家、到外单位去学习。为了学习金属学,他每个星期都会去南京工学院两次,听当时金属学的专家高良润教授讲金属学。为了学习锻压加工等知识,他远赴沈阳金属研究所,学习金属内耗的理论和实验以及材料测试等。

程先生的经历告诉我们,虚心求知,就要谦默自持,静心读书,老老实实地求学问道;要成就大学问、大事业,就必须保持平静的心态、练就专注的本领;还要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方式要从相对而言略显被动的“中学模式”转换为主动学习、善于学习的“大学模式”,特别是要适应研究型大学的探究性、研究性学习方法,及早形成批判性思维习惯,勤于学习、敏于求知,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丰富自己。

三是要崇德修身,以德润才。立德树人是大学的根本使命。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对当代青年而言,更要坚持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南京大学孕育诞生了一批甘于奉献、不为名、不为利的杰出校友,他们诚朴雄伟,有“敢为天下先”、追求卓越的壮志,却无哗众取宠之心。他们以奉献作为人生的目的,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了科学探索的需要,心甘情愿地奉献一生,赢得了世人的敬重。程开甲先生就是其中的一员,他为了国家的需要,不断改变自己的专业方向,甚至长期坚持在戈壁滩上工作。他说,“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应该具备的最重要的素质就是奉献。只要国家需要,就要义无反顾。”

这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就是可贵的南大精神,需要我们去不断地发扬光大。不同的人生追求决定着不同的人生态度。以享乐为人生目的,将庸庸碌碌,空虚一生;以名利为人生目的,将狗苟蝇营,迷乱一生;以奉献为人生目的,将通往成功,快乐一生。很多事物看似平淡无奇,却不可或缺。那些在基层一线、平凡岗位无私奉献,做出不凡业绩的人,才是可亲、可敬又可学的。在现实生活中,甘于奉献的人才是快乐的、幸福的。

同学们,创办世界一流大学是历代南大人的梦想,欢迎你们加入这个逐梦的行列。你们要努力学习、不辱使命,更要记住前辈先人开山铺路的艰辛,秉承实事求是的作风、踏实进取的态度和为国为民的情怀,齐心向前,放飞梦想,逐梦圆梦,开创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

守正求真出特色 篇7

一、突出一种价值观念:让“文化自觉”成为学校的精神追求

学校文化本质上讲是教师文化。完善教师的人格, 提升教师的思想境界, 实现教师对学校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的默契与自觉, 是学校工作的首要任务。换句话说就是, 学校以教学为中心, 首先是以学校精神为核心。我们的做法如下。

1.引领教师深悟教育内涵———教育是“静”的事业、“慢”的艺术、“做”的哲学。

教育不能看谁变得快, 而要看谁守得住。当社会陷入于喧闹, 应该沉静;社会空气被一些杂质污染, 应该洁净;社会变得浮躁, 应该有定力。

教育是实现自觉的过程,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才是教育的本质。我们要学会期待和等待, 学会理解和包容。要循序渐进, 不可急于求成。

实践出真知, 无论任何一个行业, 都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需要积极探索、激情投入、大胆实践。

2.引领教师追求人格高尚。

教师的职业“是以教师的人格决一胜负的职业”, 对学生来说教师本身就是一门“隐性课程”。我们认为, 教师可以不是干部, 可以不是党员, 可以不是劳模, 但是教师的人格一定要求高尚。我们坚持文化立校, 制度先行, 健全并严肃各种规章制度, 让制度成为自觉, 让自觉成为习惯, 让习惯成为传统, 让传统成为文化。

3.引领教师树立正确的质量观。

教育质量评价有社会性、行政性和实质性的属性。作为教育工作者, 心里既要有百姓观———孩子放在学校放心、家长易于与学校沟通、孩子上了一个好大学, 又要有行政观———追求高考成绩、关注社会的反响、看重平行学校的比较, 更要有教育观。

所谓“教育观”, 应该强调以下三个方面的内涵:充满人格尊严与生命活力的教育, 符合教育规律与课堂效率的教育, 现实发展与终身发展结合的教育。教育就是做学生愿意做, 也应该做的事;教育就是做学生不愿意做, 但必须做的事;教育就是做学生还没有做, 而以后一定要做的事。

二、坚持一种工作理念:让“研究状态”成为工作的常规方式

作为学校管理者, 要让教师具有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 实现教师的“想发展”;为教师创造适应发展的环境氛围, 实现教师的“能发展”;使教师拥有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 实现教师的“会发展”。“在研究状态下工作”正是抓好队伍建设, 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途径。

1.坚持特色建设研究。

多年来, 我校坚持不懈地强化“自我发展教育”的特色建设, 促进学生“自尊、自律、自主、自理”能力的提高。我们深入认识“自我发展教育”的目标内涵:增强自我发展的意识, 养成自我发展的习惯, 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 培育自我发展的品质。我们不断完善“自我发展教育”的课程体系:拓展学科课程, 发挥“必修课程”的主导性;规范系列教育, 增强“活动课程”的多样性;彰显研究优势, 突出“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我们努力突出“自我发展教育”的工作重点:在德育管理中, 突出学生的“主人”地位;在课堂教学中,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体育教学中, 彰显学生“主动”精神。

2.坚持有效教学研究。

有效教学的核心理念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而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 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是学生主体性确立和发挥的重要体现。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 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情绪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 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 真正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我们借助各种教研平台, 扩大开放办学, 加强交流合作, 提升教学水平。

3.坚持教学模式研究。

我校围绕构建“多元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构建“自然和谐、互动生成、开放可持续”的多元生态课堂, 已有9 个学科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目前, 我校正在向“特色学科”建设的方面发展。

4.开展科研课题研究。

我校已经有20 个“十二五”市级课题立项, 形成了“科科有课题, 人人在参与”的科研氛围。我们将落实好区教育局“全面总结‘十二五’课题研究成果, 组织开展‘十三五’课题研究申报工作”的工作要求, 进一步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 将“研究状态”工作的理念引向深入, 不断促进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三、强化一种目标追求:让“现代意识”成为教育的永恒思考

大港一中建校30 多年来, “培养什么样的人、依靠谁来育人, 怎样育人”始终是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们也从三个方面进行着不懈的追问和求索, 探寻现代学校的灵魂归依。

1.深刻认识高中教育的本质定位。

要把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国家责任、国际视野”作为教育的着力点, 弘扬传统文化, 增强现代意识, 树立未来理想。这也是我校不断努力的方向。

2.不断完善学校的制度。不断完善和修订办学章程, 规范办学行为, 推进依法办学, 依法治校, 制定科学合理的奖惩方案, 保护教师的工作热情, 提高教书育人工作的积极性, 是现代学校建设的必然途径。

3.整体构建学生自主的教育体系。“选择课程在一定意义上意味着选择未来”。通过精选的、充满时代气息的知识技能的学习, 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 是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共同追求。

4.提升学校信息化的整体水平。实现教育信息化是时代的潮流, 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信息化作用从提高工作效率向育人方式变革转变;从提高教学质量向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转变;从课程的实施向课程的开发转变。

习作:在表达中求真 篇8

一、给“机会”

孩子们观察到新鲜、有趣的事物后, 总是乐于与人交流, 而良好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将直接影响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能大胆地当众说话, 在瞬间思维下能准确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图, 能让别人了解, 这对提高表达能力不失为一种良好的举措。因此, 我每天开设了二十分钟的“谈天说地”课, 培养学生们当众说话的能力与习惯, 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有多少次, 学生们兴奋地诉说他们的“世界”:

“老师, 我的黄豆发芽了, 胖乎乎像个小逗号。”“我的小蝌蚪长出了两条后腿。”“猫的眼睛白天总是眯成一条缝, 晚上却又圆又亮……”“我把一块石头扔在水中, 它嗤嗤地响着, 还冒着热气……”

此外, 我还让学生参与拟题与评价。注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一定的基础上, 由学生讨论决定观察的范围、内容, 然后指导学生的自主拟题、自主行文, 特别重视把自己的感受写进去。这样的作文写好后, 还有自读、自批、自改的过程, 互读、互改的过程。这样的训练不仅能较好地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和发现生活、表达生活的能力, 而且调动了学生作文的自主性、积极性。

二、给“钥匙”

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再三强调说话训练的自然性和日常生活性, 反对过早地动用语法和修辞来限制学生口语的发展。杭州大学教授朱作仁也指出, 在说话训练上首先要集中让儿童说连贯的、有条理的、合逻辑的话。即训练他们的语流、语脉、语理, 不能只注意他们语言的完整性。让儿童在极其自然的无拘、无束的环境中进行科学的说话训练, 谈论日常生活中他们感兴趣的东西。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说话, 发展连贯的语言, 丰富学生的词语。

三、给“自由”

1. 给写作内容的自由。

语言大师叶圣陶先生这样说过:“写真经历、真体会、真感受, 这是解决写什么的最好办法。无论谈话或写文章, 最要紧的是拿出自己的真实东西来。”传统的作文教学不管是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 总是定好题目, 安好框架。由于有些事物学生没有接触过, 他们只是痛苦地编着, 使学生对作文失去兴趣, 缺乏信心。由于受作文命题的限制, 学生往往需要应付基础训练上的作文命题, 违心地述说着苍白无力的话语, 真正精彩纷呈的生活却被埋没了。我尝试不出题目, 不定框框, 鼓励学生用心诉说, 于是学生的笔下处处闪耀着生活的光彩。从调查的结果看, 学生愿意写、乐于写, 习作中流露出的“孩子气”“童稚语”随处可见。广大教师认为, 自主命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倾吐环境, 做到了“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

2. 给表达形式的自由。

学生之所以会说假话空话, 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教师事先给学生定好了框架, 学生没有表达形式上的自由。综观小学习作教学, 小学生习作在表达形式上往往有许多人为的壁垒。只要稍稍翻一翻各种作文指导类书籍, 就会发现这些书内容都是些“怎样开头”“怎样过渡”“如何照应”;或是“审题五法”“立意六招”“选材七条”“布局八要”, 这些本身并没有错。但是过多的条条框框、规矩法则, 使学生作文处处受约束、时时受限制, 无从下笔。即使作文写好了, 也常常是已经模式化的作文了。为了让学生说真话、表真情, 教师要淡化文体, 提倡自由表达, 开辟更多符合小学生生活实际和感兴趣的作文样式和内容, 使他们容易找到自己的兴奋点, 提倡不拘一格地把观察到的事物写下来。加强学生自主拟题习作练习, 让他们真正享有自由表达的权利。这不仅仅为了作文, 更是为了学生生命的自主发展。

3. 给表情达意的自由。

作文本来是表情达意的, 而真情是金。作文教学理应发挥其教育引导功能, 理应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伦理等内容的教育。但这种引导或教育不等于可以代言人的口吻向学生发出话语指令, 不能因此简化了学生个体的自主的思维过程与情感体验过程, 不能满足于把信仰与精神追求的娇艳花蕾接在虚伪之上……否则, 作文教学只不过是无思想交流、无心智地对抗、无真情投注的话语游戏!比如在指导学生写关于春天的作文, 我没有照本宣科, 强迫学生非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不可, 而是让他们自由表达。结果, 出现了“老实说, 我根本不喜欢春天, 因为雨爷爷太贪玩了, 一到人间就耍个没完没了, 白白的墙壁被他弄哭了, 路面被他泼上了‘润滑油’, 害得我们不得不穿上笨重的雨鞋, 时不时要提防摔个‘大马趴’……”这样的真情习作。

史记求真:《左传》的贡献 篇9

1《左传》:“史记求真”的新典型

在此有必要对成为千古美谈的两个“史记求真”典型做进一步分析。齐太史兄弟不惜牺牲生命而直书“崔杼弑其君”事件是个“本然之真”“应然之真”一致的事件。崔杼虽未直接手刃齐庄公, 但他是主谋与组织者, 亲自组织并指挥别人杀死了庄公。齐太史兄弟只要不怕被权贵崔杼杀头而如实直书即可。晋太史董狐直书“赵盾弑其君”的事件则不同。晋灵公是赵盾的族人赵穿所杀, 而且当时赵盾逃亡在外, 既未参与谋划, 更不知情。董狐之所以坚持记录为“赵盾弑其君”, 他认为, 根据周礼规定, 赵盾应负弑君之责。也就是说, 董狐如此记述, 不是按照事件的“本然之真”, 而是追求事件的“应然之真”。由以上分析可见, 有些史实是“本然”与“应然”、“本然之真”与“应然之真”一致的, 有些史实则不一致。因此, 先秦史官史家在记述史实时就出现了或求“本然之真”、或求“应然之真”的两种典型。

《左传》则是追求“本然之真”的典型。古今学者都认为《左传》的贡献在于对《春秋》有“备事”“足史”之功。这是就显而易见的事实得出的结论, 无疑是对的。但是, 却低估了《左传》的贡献与价值。如果跳出经学藩篱, 摆脱《春秋》是“经”而《左传》是“传”的成见, 从史学角度看, 则《春秋》与《左传》 (也名《左氏春秋》, 表明是左氏所编纂的、与鲁史《春秋》同类的史书, 区别只在于一是官修一是私纂) 在史学发展史上各有其独特的贡献。就“史记求真”而言, 《春秋》是追求“应然之真”的典型, 《左传》则是追求“本然之真”典型。

《左传》打破传统的史官记史的一些陈规, 利用新时代提供的一些条件, 在记述史实时, 重视真实记述史实的“本然”状况、重视求“本然之真”。例如《左传》记述“赵盾弑君”事件时, 从晋灵公如何残暴说起, 然后讲赵盾如何劝谏, 如何劝谏无效, 灵公如何派人暗杀赵盾而未成, 赵穿如何愤而杀灵公, 最后讲述史官如何坚持记为“赵盾弑其君”。总之, 《左传》面对史实的“本然”与“应然”、“本然之真”与“应然之真”不一致时, 首先按史实的“本然”、“本然之真”加以记述, 表现出重视史实“本然”、求“本然之真”倾向与特点。因此《左传》成为追求“本然之真”的典型。

《左传》这种典型是一种新典型。《左传》与之前产生的《春秋》这种典型不同。已有研究者指出, 《春秋》是追求“应然之真”的典型。它在记录史实时, 追求史实的“应然”与“应然之真”。例如, 《春秋》把“赵盾弑君”事件记录为“晋赵盾弑其君夷皋”, 与董狐所记基本相同, 只增加了国名与君名。又如, “吴、楚之君自称王, 而《春秋》贬之曰‘子’”, 在一些诸侯已自升为“王”时, 《春秋》仍按他们最初的爵位来记录。再如《春秋》所记“天王狩于河阳”事件的“本然”情形是:公元前632年霸主晋文公大会诸侯于温, 而且召唤周襄王到会。因为当时周王室式微, 所以霸主晋文公竟敢召唤周襄王参与盟会, 周襄王也只好应召到会。但按照“周礼”规定, 周王是君, 晋侯是臣, 臣不能召君 (“应然”) 。因此, 《春秋》记为“天王狩于河阳”, 重视求“应然之真”。总之, 当《春秋》面对史实的“本然之真”与“应然之真”不一致时, 一律舍弃史实的“本然”与“本然之真”而追求“应然之真”。因为《春秋》是追求“应然之真”的典型, 所以《左传》作为追求“本然之真”的典型, 便成为一种新典型。

2 新典型的重要意义

《左传》这种新典型的产生, 意义重大。这里仅就促进“史记求真”进一步发展略述两点于下。

1) 启示人们兼顾“本然之真”与“应然之真”。《左传》已有既重“本然之真”又关照“应然之真”的苗头。例如, 在记述“赵盾弑君”事件时, 不但详述事件的“本然”情形, 而且记述了史官为何坚持把责任归于赵盾而记为“赵盾弑其君”。在记述了“天王狩于河阳”的“本然”情形后, 引用了孔子“以臣召君, 不可以训。故书曰:‘天王狩于河阳’”的话, 说明《春秋》之所以记录为“天王狩于河阳”, 是按照事件的“应然之真”记述的。可惜《左传》中只有极个别的此类现象, 所以《左传》没能成为兼顾“本然之真”与“应然之真”的典型。要兼顾“本然之真”与“应然之真”, 需要与《春秋》“相待而成”。

虽然《左传》没能成为兼顾“本然之真”与“应然之真”的典型, 但是, 当《左传》继《春秋》而面世以后, 求“应然之真”的典型与求“本然之真”的典型便同世并立, 相映生辉, 昭示人们, 当追求史实之真时, 应该对“应然之真”与“本然之真”兼顾并重, 不能重此轻彼, 取此舍彼。

因此, 后人既肯定《春秋》与《左传》的重要贡献, 又对其偏颇与缺陷提出批评。对于《春秋》, 人们既肯定和表扬其贡献, 又对它只重视史实的“应然”、只求“应然之真”而舍弃“本然”、“本然之真”提出批评。认为《春秋》流于偏颇, 容易导致“本然”信息的流失 (如无《左传》、《史记》等后起史籍对客观真实状况的记载, 后人将无法了解事件的本然状况和原委) 、史记之真的缺失, 甚至于走向“史记求真”的反面。例如, 后世学者批评说, “曲笔”是《春秋》的一大特点, 违背了“直笔”、“直书”、求“真”的“义例”与原则, 甚至认为《春秋》“说谎”、“造假”, 违背了史家基本之德。对于《左传》, 人们既肯定和表扬其贡献, 也对它流于另一偏提出批评。例如, 有的批评说:“《左氏》虽曰备事, 而其间有不得其事之实。观其每述一事, 必究其事之所由, 深于情伪, 熟于事故, 往往论其成败而不论是非, 习于时世之所趋, 而不明乎大义之所在。”有的批评说:虽“事迹莫详于《左传》”, 但对圣人 (指孔子) 的“笔削之意”却“无甚发明”。 (朱彝尊《经义考》第169卷引罗舜钦语)

2) 促进人们探索如何把“本然之真”与“应然之真”有机统一起来, 并探索出相应的史实记述方式, 推动史记求真的发展。受《左传》影响, 后人对如何处理“本然之真”与“应然之真”的关系、如何使两者有机统一以及相应史实记述方式等进行了探索。因此, 成为史记求真发展史上第三个典型的《史记》, 已可较好地处理“本然之真”与“应然之真”的关系, 并探索出相应的史实记述方式。

参考文献

[1]程兴爱.春秋史记求真探论[J].当代学术论坛, 2009 (3) .

以德兴校 尚德求真 篇10

一、以德育为首, 落实德育内容

1. 加强队伍建设, 强化育人意识

首先, 抓领导班子建设。成立了以德育校长为组长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 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 并做到以身示范, 我们在班子成员中树立“三种意识”, 即科研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要求做到“六点”, 即上班早来点、下班晚走点、困难面前靠前点、荣誉面前靠后点、对待他人公道点、同志之间支持点。“勤正廉正自身正、拼命奉献干实事”成为我校领导班子的班风, 为下步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 抓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 狠抓师德建设, 尤其是注重加强班主任队伍的管理。倡导“四种精神”, 即对事业的奉献精神; 对岗位的敬业精神; 对学生的负责精神; 对业务的创新精神, 逐步形成讲师德树正气的良好风气。第一方面, 抓好德育科研工作, 注重理论培训, 以科研促教研带动学校德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学校先后承担了三个德育科研课题: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课题、经历教育实验研究课题, 中国家庭教育科研课题, 其中传美课题和经历教育课题取得可喜成果, 受到了四平市和公主岭市教育局的表彰, 并被国家总课题组评为先进实验学校。

2. 落实德育课程, 实现全程育人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学生的道德素养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提高过程。多年来, 我校按市教育局的布署, 通过开展“四课”活动, 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 在实践中注意找准思想教育的切入点、结合点, 使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在各类课程实践中、在各种经历活动中, 如涓涓细流滋润学生心田, 达到教育无痕、润物无声的效果。

( 1) 德育学科课, 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在学生思想中的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以灵活多样、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 起到蒙学导行的作用。

( 2) 学科渗透课, 把道德教育寓各学科教学中, 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要求老师认真钻研各学科的教材, 挖掘蕴涵在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 并按着“预习感知———讲读渗透———讨论激情———总结导行”的步骤, 努力做到传知与渗透相结合, 发挥了思想道德教育在学校实施的主体性。

( 3) 德育活动课, 以省编《中华传美故事丛书》和四平市《经历教育活动指导》为实验教材, 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美德应该学习和传承下去。并形成了“学知———激情———明理———导行”的特色模式。5年来, 有11节传美课和26篇经验材料在各级刊物上发表, 为我校德育工作深入开展推波助澜。

( 4) 校本课, 自2005年起, 我校开展了“开展经典诗文诵, 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校本德育课程, 目前不同年段的学生已经完成了《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和《论语》的诵读任务, 这项活动的开展使孩子们在其人生的起始阶段, 用经典文化涂亮人生底色, 用中华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滋养他们的心灵, 让生命在此奠基, 人生从此起航, 收到了蒙学导行的效果。

3. 丰富常规活动, 突出实践育人

把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贯穿于学校的艺术活动、体育活动以及重大节日、纪念日等教育活动中。精心设计并开展了: ( 1) 六字传美系列活动, 即“讲、背、看、读、说、诵”, 就是讲传统美德故事, 背中华名言警句, 看爱国主义影视、读中华优秀图书、说文明礼貌用语, 诵经典诗文。 ( 2) “六个一活动”, 即一式, 规范的升旗仪式; 一站, 红领巾广播站; 一台, 校园电视台; 一室, 图书室; 一会, 三结合主题班队会; 一厅, 少年模拟法厅。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 既陶冶了情操又培养了能力, 一批批校园“小播音员”“小演讲员”“小节目主持人”“小法官”“小歌手”“小乐手”脱颖而出。 ( 3) “三个五活动”, 即“五心”“五旗”“五自”。“五心”, 就是开展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人民、孝心献给父母、关心献给他人、信心留给自己的活动。“五旗”, 即开展爱国旗、党旗、军旗、团旗、队旗活动。“五自”, 就是在学生中开展自理、自学、自律、自立、自强的活动。

4. 夯实养成教育, 增强育人实效

“播种行为, 收获性格; 播种性格, 收获命运”。良好的行为习惯, 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也是学生成才的奠基工程。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促进由他律向自律转化, 学校制定了《年段养成教育目标》, 把《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作为学习重点, 要求人人熟知并指导言行。开展主题教育班会、评选文明班级、文明学生、纪律卫生评比等活动, 把评选出的文明学生确定为光荣的升旗手并在学校光荣榜上刊登事迹和照片, 用榜样示范力量带动全校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

二、以家庭教育为基础, 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是学生道德实践的重要场所, 家长的耳濡目染和教育方法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致关重要。为使家庭教育能和学校教育协调一致, 我们充分挖掘家庭教育的潜能, 提高家教水平, 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在家庭“小课堂”教育中, 我们形成了家庭教育的系列化、制度化、规范化。几年来, 相继采取了开放课、咨询日、致家长一封信、家庭调查问卷、家长座谈、家庭教育科学研讨会、艺术节、运动会、主题班队会等形式, 把孩子和家长联系在一起, 把家长和学校联系在一起, 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这些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家长的素质和家庭教育水平, 增强了家长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 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必要的保证。我校被评为“全国标准化家长学校”, 家长学校的经验材料6次在全国会议上交流。

三、以社会为依托, 优化德育环境

社会是育人的大课堂, 也是人生的大舞台。社会环境对学生品行、习惯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积极争取社会的参与, 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合力是消除教育死角, 堵塞教育漏洞的必要措施。我们充分发挥了社会的育人功能, 我校与铁北街道建立了“区校共建”; 与省农科院建立了“厂校共建”。与市交警大队建立了“警校共建”; 采用“请进来, 走出去”的方式, 聘请法制副校长来校做法制教育报告和遵纪守法讲座使学生的法律意识明显增强, 定期把学生带出校园与共建单位开展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为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 长大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创设了必要的条件和环境。

发现与求真 篇11

零零散散地在报刊上读心海先生这些很”有料”的文章,总觉意犹未尽,不够痛快,偶欲重读某篇,奈何书报杂然,难觅所在。好在心海先生从中遴选出19篇,编成《故纸求真》一书,收入徐雁先生主编的”全民阅读书香文丛”第二辑,今年3月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遂得以畅览无虞。这是心海先生在内地出版的第一本专著。2013年7月,他曾在台湾出版过专著《文坛遗踪寻访录》,惜未寓目。《故纸求真>黄绿色封面,上有一幅极富”杏花春雨江南”意境的写意画,透着朦胧的诗意美,令人可喜;32开,206页,分”发现篇””颠覆篇””求实篇”三辑;书前有陈子善先生的长序,书后有作者的后记。

心海先生系名门之后,乃父是现代著名诗人,学者吴奔星先生,家学渊源。他复旦新闻专业毕业后,从事报纸、网络新闻编辑20余年。真正子承父业,则是在2004年他父亲去世之后,因当时父亲的首个研究生溘然病逝,他不得不独自承担起为父亲编辑纪念文集和整理遗著的重任。从2005年至今,他先后编订出版了《别:纪念诗人学者吴奔星》(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暮霭与春焰:吴奔星现代诗钞》(昆仑出版社,2012年)《从”土改”到”反右n一一吴奔星一九五O年代日记》(台湾秀威资讯,2014年)《待漏轩文存》(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年)四部书,还编纂了<吴奔星著述年表1913-2004》。因长期浸淫于故纸堆中,故而对现代文学史料产生了兴趣。2008年后,他开始业余从事现代文学史料研究,成果斐然,作品散见于<万象》、《博览群书》、<出版史料》、《新文学史料》、《现代中文学刊》、《名作欣赏》、<老照片》、《开卷》、《新文学评论》、《中华读书报》、《文汇读书周报》等名刊名报,影响颇巨。他以新闻工作者的身份从事现代文学史料研究,不受n学院”派系意识和清规戒律的束缚,故能客观看待文学史上的一些人和事,又能以训练有素的新闻笔触发而为文,独出机杼,自然教人耳目为之一新。

以编选父亲民国时代的诗文为契机,心海先生接触和阅读了大量原始报刊,视野豁然开朗,一些现代文学史上闻所未闻的人扣事,鲜活地跳跃在他眼前,让他欲罢不能,竭尽所能去探个究竟。于是惊觉现代文学史上的有些人、有些事和当下坊间出版物上的描述颇有出入,讹误殊多;洞察出现代文坛上的有些人、有些事无端湮没多年。这些促使他在工作之余,以上网、泡图书馆、写书信、打电话、发邮件等多种形式,广搜博采各种资料,甄别扬弃,阐幽发微,努力还原最接近历史的真相。

《故纸求真》”发现篇”中的六篇文,发掘出文学史上久被遗忘的作家、作品,如胡金人、林丁、周小舟、沈圣时,纪弦的新诗《二月之雪》《傍晚的家》《散步的鱼》,卞之琳的集外文《”当毕”》。”颠覆篇”中的四篇文颇多颠覆性的独家披露和独家见解,揭橥胡适因看重与何家槐的师生情谊,而在“徐何创作之争n中失察;给白话诗人谢楚桢泼污水的反倒是当年支持他最力的朋友;纪弦先后写了三封信向好友吴奔星喊冤,他并非”主张横的移植,否定纵的继承”,乃台湾论者断章取义而不肯细读他的论文所致。而《王老九抄了吴奔星?——<新湖南山歌>和<想起毛主席>》则没有轻易下断语,让读者通过作者提供的大量史料自己做出符合历史实际的判断,体现了心海先生端正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不欺不媚的精神品质。“求实篇”中的四篇文最见考辨功力,两篇一组,—证”唐圭璋拒批《沁园春·雪》遭中央大学解聘”之说之伪,一证上世纪三十年代末延安柳青与重庆柳青实各有其人,均引证周详,考辨精到。

年过天命的心海先生多年埋首故纸,潜心向学,厚积薄发,新著《故纸求真》的出版实在可钦可贺。阅读《故纸求真》,跟随心海先生在故纸中穿行,领略了别样的风景,其间充满发现的惊喜和阅读的愉悦。

求真——小学作文教学的核心 篇12

一、学会观察是真实作文的基础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流, 泉源丰盈, 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告诉我们, “生活是写作之本。”这很值得我们今日的为“作文而作文者”学习。学生在写作中往往会遇到“无米下锅”的问题。学生的生活范围是极有限的, 这种有限的生活范围又很容易造成学生感悟上的迟钝和麻木。为了让学生能有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 让他们能从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到不平常, 从司空见惯的人和物中, 要努力找出一点使你心动的东西来。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做一些正确的引导,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因而, 引导学生学会真实的写作首先是要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学会观察。

比如, 要写周围熟悉的人, 首先要选定目标, 注意观察。这个人在外貌上有什么特征?在行为习惯上有什么特征?有没有与别人特别不一样的地方?什么地方最引人注意?类似的问题教师要经常提醒。有很多观察体会, 很多灵感往往是转瞬即逝的, 一不留神就会溜走。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写观察日记, 写自己的新发现, 写生活中的事物, 写脑中偶尔蹦出来的灵感。教师更要注意引导那些没有观察意识、对眼前现象熟视无睹的学生, 慢慢培养起观察兴趣, 逐步形成观察的习惯。

二、接触实践是真实作文的途径

教师可以借鉴西方学校的一些做法, 让学生跨出教室、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 在充分接触各种人和事之中进行有感而发的写作, 这样做更能发挥写作的功能: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

美国学生写作文的生活材料比中国丰富。美国的作文课不要求学生当堂完成写作任务, 而是可以在图书馆查资料或调查访问, 给学生充分思考和准备的余地。美国作文课关注人生、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 与社会、与生活是沟通的, 注意处理好作文与生活源头的关系, 并且追求真实和实用。这样, 学生就会在作文中寻找到乐趣, 不会像中国孩子那样“为了作文而作文”了。

如同样的作文题《我的爸爸》, 中国是课堂交稿, 逼得有些孩子胡编乱造, 而且大多是千篇一律, 心目中的父亲毫无个性可言。而美国是一周内交稿, 让孩子们去采访父亲、母亲、祖父、乃至伯伯、叔叔、邻居和同事, 使孩子们更深刻地了解自己的父亲, 从而写出一篇生动而深刻的调查报告或纪实文学。

因此, 我们很有必要学习美国作文教学的人文性、实践性和趣味性。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不仅仅只局限于课堂教学, 而要鼓励学生多走出课堂, 多角度地看待身边的一切事物, 学会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品德、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的写作, 会比仅仅在课堂上完成一篇作文有意义得多。

三、学会倾吐是真实作文的前提

书读多了, 生活积累丰厚了, 就会引起倾诉、表达的欲望, 只有敢说真话, 才能写出好文章。例如, 上心理疏导作文课, 对于引导学生敢于说真话、诉真情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如《我生气了, 怎么办?》《我有烦心事, 怎么办?》这种类似的作文题教师可以通过例举一些身边遇上的不顺心的事例, 引导学生把自己为什么要生气, 为什么会烦心以及生气时的表现, 烦心时的表现都说出来。通过向全班同学的倾诉, 再经过教师的积极引导, 让学生自己想出一个合理的解决办法。通过这样的引导, 学生会有一种情溢心间, 不吐不快的感觉。教师就要抓住火候, 让学生趁此宣泄自己的感情, 表露心声, 并让学生把这种感受写出来。

孩子们的童年是梦的季节, 这时候往往会有许多不切实际的想法。当孩子愿意把这些心里话都说出来时, 不论孩子的想法是多么可笑, 孩子的行为是多么幼稚, 只要是真实的, 教师都应该加以表扬。因为, 高尚的、美的情感都出自真实的事情、发自内心的感受。这些真实的感受成为了写作的第一手材料, 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 还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让学生们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

四、创新命题是真实作文的动力

作文命题有时与学生的积累不一致, 与学生的兴趣不一致, 与学生的思路不一致, 这样, 学生的信息被深锁在大脑里, 作文时就会无从着手。为此, 应让学生参与命题, 给学生写作的自主权, 写他们自己想写的东西, 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有真实性可言。

作文命题不在乎“大”与“小”, 而在乎能否给学生发挥“真情实感”的空间, 能否给学生提供“我手写我口”“我手诉我情”的题目才是关键。

1.规范命题的范围

对于规范命题范围这个问题, 叶圣陶先生早有理论, 他曾说, 凡是圣明的国文老师, 他出的题目应当不超过学生的经验范围, 应当站在学生的立脚点上替学生设想, 什么材料是学生的经验范围内, 是学生所能写的、所要写的, 经过选择才定下题目来。断不可出一些离奇的题目, 离开学生经验十万八千里, 叫学生搔头挠肋, 叹息说没有意思, 没有材料。因此, 作文命题应贴近学生, 贴近社会, 方式要灵活多样, 表达要新颖生动, 最好在学生下笔前, 教师先亲自“下水”试试, 以便知深知浅, 知难知易, 使得作文更加贴近生活, 让学生有话可说, 有情可诉。

2.让学生自由命题

给学生写作的自由空间, 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找寻材料, 把自己的真实所见、所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这样才能写出真情实感, 才能让作文回归于生活, 反映真实的生活。学生想写什么写什么, 爱写什么写什么, 没有任何的束缚, 不断鼓励他们把自己的心里话, 哪怕是对事物一点一滴的感悟写出来。这样一来, 大大提高了学生写作的兴趣, 可以充分表现他们的童心、童趣、童真。这时, 教师也要以一颗童心去理解他们, 欣赏他们, 尊重他们作品的原意, 学生就会不断产生创作的灵感, 同时对他们的写作也会有推动作用。

生活是真实的, 作文也应当是真实的。摒除虚假浮夸, 才能写出真实之文。所以, 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 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说真话, 诉真情”的条件, 强调是什么写什么, 想什么说什么, 不虚假、不矫饰。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要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引导学生从“要我作文”转变成“我要作文”, 在以表达自己真实思想和心理情感为中心的写作中, 发展提高写作能力和思维水平。

摘要:作文, 就是对认识到的生活的真实反映。“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写出真实的、独特的感受, 才是真正的作文。因此,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说真话、诉真情, 是作文指导的核心。让学生写出真实的生活, 写出独特的感受, 作文才有生命力。

上一篇:既有建筑下一篇:围护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