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修钳工专业

2024-05-25

机修钳工专业(精选12篇)

机修钳工专业 篇1

一体化教学就是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上,在教学活动中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训进行一体化的设置,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训练充分结合在一起,并将课堂教学的教室和实践技能培训的场地等教学基本条件进行一体化的配置,然后再利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设备,让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得到完整的训练,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简单来说,一体化教学就是将教学、学习和实训结合在一起,从而系统性地完成对人才的培养。而机修钳工专业对理论和实践技能的要求都很高,所以加强对机修钳工专业模块式一体化教学的探索显得尤为重要。

1 教学内容模块化

根据我国机修钳工专业教学的现状,可以根据教学具体要求将钳工操作部分划分为12个模块,分别为錾削、画线、锉削、锯割、扩孔、钻孔、攻螺纹、综合实训、铰孔、刮研、套螺纹、制作对配件。在每个模块中,都有与之对应的图纸文件和资料,并且明确了每个模块操作的具体注意事项,还会对技术要求和工量具清单等进行明确。同时,还需要根据每个模块操作的实际情况,对工艺的理论知识进行合理的划分,然后将技能要求进行详细分解,并对操作方法进行明确,从而实现对每个单元的完整划分。然后,教学活动要针对每个学习单元的实际情况,完成对学生零件设计和加工方面的专项技能实训。在学生对各个单元的知识掌握牢固后,引导学生将所有的知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完成对教材内容的整合。

2 教学进度计划的编制

对于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方法在机修钳工专业中的应用而言,要让其发挥应有的效果,还必须要结合实际教学对教学进度计划进行编制。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每个子模块作为一个独立的单位,并制定与之相应的考核标准。即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针对每个子模块的实际情况,编制每个模块的教学要求和标准,然后完成对日常训练题目的设计,并对考核的题目进行选择。对于学生而言,其只能在完成该子模块的全部内容之后,才能进入到下个子模块的学习中。同时,在开展模块式一体化教学的时候,学生必须要完成每个子模块的达标任务。所以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对各个子模块的教学时间进行合理划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对对应模块的教学和训练,然后保证整体教学能够按时完成。

3 教学模式改革中的理论学习一体化

3.1 合理构建职业教育模式

根据我国的基本情况来看,盲目地引进国外的教育模式显得很不合适,如引进德国的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就不能满足我国的教育实际。而对于我国机修钳工的教学而言,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目前没有得到国家的支持,缺少必要的政策引导,所以使用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显得没有意义。而根据目前的钳工教学实际,其必须要尽快找到符合自身教学需求的教学模式,针对机修钳工专业课程中的扩孔、钻孔和套螺纹等实际操作,为学生架构明确的学习框架。其中最好的教学模式还需要学校在内部进行全面的探索和发现,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找到与钳工教学相符的教学模式。

3.2 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

(1)基本概念。在对具体课程进行设计的时候,要先将课程划分为若干个模块,其中每个模块中都包含有相应的子模块和子课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要逐个学习每个模块的内容。而对于每个模块中的子课题,其是由一个大的课题分解而来的。在教学活动中要对课题之间的衔接引起重视,这样才能保证综合性课题的教学顺利完成。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利用一个大的项目将知识有序地排列起来,从而保证知识的连贯性。对于学生而言,其在学习的过程中将会对课程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并且由于每次实训内容都是建立在之前学习知识的基础之上,通过对新技能和新知识的引进来完成的,所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效率将会得到有效提升。

(2)课程的模块化安排。学生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总共有16个模块的学习任务需要完成,平均每个学期完成4个模块的学习。对于学生的文化课程,需要在1个月的时间内完成。在完成对每个模块的学习之后,要对学生进行考核;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将实际生产与教学结合在一起,密切关注实际生产中对相关技能的要求,然后有针对性地对相应模块的教学进行合理的调整,从而保证教学活动能够满足实际生产变化的速度,保证学生能够在毕业后顺利上岗工作,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其中学校可以到工厂进行实际考察,对工厂的实际需求进行全面的了解,分析其可能的发展方向,然后对学校的教学活动进行有针对性地改进,通过先进技术的引进以及相应模块时间的调整,让学生能够与工厂的发展速度相契合,从而在毕业后能够迅速完成与工厂生产的对接。另外,学校还可以从工厂引进先进的技术,用以强化教学质量。

3.3 一体化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

对于一体化教学的有效开展,还需要解决三个问题。首先,一体化教学的师资问题,由于很多教师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较大,在短时间内很难适应一体化教学的要求。所以,在开展一体化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对教师的教学方式进行改变,这就需要学校引进一体化教学人才,并且定期对原有的教师进行培训,从而满足一体化教学的要求。在对教师进行培训的过程中,要着重强化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学水平,这样才能保证实践教学中能够让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其次,要让一体化教学需要的设备设施得到满足。由于一体化教学将钳工教学内容划分得十分细致,并且划分出的每个模块都需要相应的设备设施。而现有的设备相对落后,并且在数量上不能满足一体化教学的要求。所以学校在开展一体化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大量引进相应的设备,这样才能满足一体化教学的基本要求。另外,还要有一体化课题式的教材。一体化教学会将钳工教学划分为多个课题,而现有的教材基本上是整体的章节性划分,这样并不能让钳工专业的教学要求得到满足。所以在开展一体化教学的时候还需要根据教学需要对课题进行划分,并编制与课题划分相适应的教材,从而满足教学的根本要求。最后,由于中职院校学生的文化水平不高,在进入高职院校的学习后会因此而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在开展钳工专业教学的过程中,还必须要改变学生文化水平不高的状况,让学生能够在拥有足够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开展钳工专业的学习,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能够理解相应的知识点,从而将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到实践操作训练中,达到促进其专业学习效率提升的作用。

3.4 一体化教学的实际应用

对于一体化教学的理解,从不同角度看会得到不同的结论。在应用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时候,需要有一个教师对本班的各个专业课教学负责,其中包含机械基础、机床工艺和钳工实训等多个课程。然后教师需要在模块化的管理下,将理论与实训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完成对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案的制订,直到学生完成所有知识的学习。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本班当天的课程全部安排为钳工实训,教师则可以带着学生在前两节课进行车间实训,对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然后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需要根据学生掌握的实际情况,对教学计划进行合理地调整,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学习中重难点的强化训练,并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完成实训操作。

4 结论

模块式一体化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提升钳工专业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要求,在进入社会后能够取得长远的发展。但是根据全国钳工教学的实际情况,其中还需对师资、设备和教材等三方面进行不断地完善,这样才能保证一体化教学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何晓凌.一体化教学模式及其在机修钳工专业中的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1(8):156-157.

[2]陶勇.机修钳工的模块化教学探索[J].职业,2014(15):163-164.

机修钳工专业 篇2

机修二车间(张国庆)

本人从1987年参加工作,1987年至1989年在海局露天矿担任调车间,1989年至1997年在海局机电总厂从事钳工工作,1997年至2005年在海多焦化厂担任焦化车间设备主任,2005年至2009年在乌海煤焦化担任备煤车间设备主任,2009年至今,担任西来峰焦化厂机修二车间副主任一职,本人一直从事着设备检修维护及设备管理工作,工作的23年里,在领导的大力支持、热心帮助下,在同事们密切配合下,本着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工作的原则,很好的完成了上级领导下达的工作任务,个人思想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现将个人专业技能材料汇报如下:

一、思想政治表现、品德素质修养及职业道德

在过去的工作日子里我时刻从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学习,能够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在工作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加强自我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一个是向书本学习和上网查找相关资料,不断充实自己,改进学习方法;二是向周围的同事学习,虚心求教;三是向实践学习,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在实践工作中校验所学知识,查找不足,提高自己。

二、专业知识、工作能力和具体工作

作为检修车间,我们的工作就是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从而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根据我厂的实际情况,维修具有工作环境差,维修强度高,维修区域广等作业特点,并且还存在诸多的客观安全不可预测性,这就要求我们工作要时刻绷紧每一根神经,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方针。专业技术方面,设备由于自身的结构原理不同、工作环境不同等诸多因素,故设备出现的故障也是各不相同,通过实践的工作总结,对经常发生故障的设备进行检查,分析设备故障的主要原因,若是操作问题要求现场操作人员及时整改,对工艺要求上不适用的设备,与生产车间、生产技术部等相关部门讨论后进行改型试用,使其故障率大大降低。以圆盘给料机技改为例,以前的圆盘给料机由于结构问题存在撒煤严重、工作效率低的特点,这不仅增加了岗位工的劳动强度同时也加大了维修的强度,更重要的是影响了生产的顺利进行,针对以上问题,我们仔细的分析了设备的机构原理以及工艺流程及工艺参数,并通过与生产车间及生产技术部的平凡沟通,最终我车间决定对圆盘给料机进行了技术改造,增加了下料稍筒,通过实际证明,这个技改十分成功,不仅解决了撒煤的现象,同行还提高了设备的使用效率及降低了维修的劳动强度。

我们清楚地知道,企业只有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改进,才能发展、进步。只有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改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在2008年,《输焦移动刮板机改造项目》被获得西来峰焦化厂技术革新成果奖三等奖,勤于思考,善于专研都是我们高设备管理人员必备的专业素质。理论知识拓展方面,自己经常通过报纸、专业书籍、网络等各种渠道在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的同时还拓展了自己的知识,并使自己的管理水平有了新的提高,理论是实践工作的基础和前提,理论来源于实践工作,实践工作可以理论知识,两者相辅相成,只有武装好了自己才能去打有把握的仗。

三、工作态度和勤奋敬业方面

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能够正确认真的对待每一项工作,工作投入,热心为大家服务,认真遵守劳动纪律,保证按时出勤,出勤率高,有效利用工作时间,坚守岗位,需要加班完成工作按时加班加点,保证工作能按时完成。爱岗是敬业的基础,敬业是爱岗的具体表现,不爱岗就很难做到敬业,不敬业也很难说是真正的爱岗。每个人只有爱岗才能敬业,敬业才能将工作做到极致,才能激发对岗位无限的热爱之情,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

四、工作质量成绩、效益和贡献

在开展工作之前做好个人工作计划,有主次的先后及时的完成各项工作,达到预期的效果,保质保量的完成工作,工作效率高,同时在工作中学习了很多东西,也锻炼了自己,经过不懈的努力,使工作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开创了工作的新局面,为公司及部门工作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总结这些年以来的工作,尽管有了一定的进步和成绩,但在一些方面还存在着不足。比如有创造性的工作思路还不是很多,个别工作做的还不够完善,这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在新的一年里,我将认真学习,努力使思想觉悟和工作效率全面进入一个新水平,希望通过不断的努力,为神华西来峰焦化厂的发展做出更大更多的贡献。

机修钳工专业 篇3

关键词:模具;钳工;价值;专业发展;定位

目前我国所生产的模具无论从精度、寿命、制造成本还是制造周期来看都与其他模具制造先进国家有着不小的距离,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但是归根到底,我国模具钳工的的制作水平普遍较低才是主要原因。

1.模具钳工的重要性

为充分说明模具钳工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解析:

1.1.模具是进行产品生产的重要工具,制作模具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产品的批量生产,使用模具生产产品具有产品品质一致、生产效率高、生产消耗小、成本低等优点。因此,模具质量的好坏、效率的高低、使用的稳定性如何,都直接影响到产品的生产。把模具称为“工业之母”、“百业之母”是一点也不过份的。因此,抓工业生产,抓产品生产,从次序上讲首先就要抓模具生产、模具供应。同时在产品生产过程中还应该不断地抓模具的使用状态。

1.2.现代模具生产仍属于单件生产性质。尽管隨着CAD/CAM/CAE的出现和发展,随着数字化加工技术的发展,加工精度极大提高,使许多零件留给钳工的加工余量极少,有的甚至没有;分析软件使预测的效果也大大提高。但是模具的单件生产性质,现在依然没有改变,许多随着这一性质而来的工作和操作依然存在,在这种情况下,模具钳工人数将会随着手工作业量的减少而减少。

1.3.模具钳工技能主要靠经验积累。目前,我们在向高档模具进军中,遇到了包括模具钳工在内的高级技工奇缺现象即所谓“技工荒”。这是因为高级模具钳工不是光用书本就能培养出来的,除了书本知识外,还要靠实际操作中的经验积累才行。

1.4.模具生产中的问题总是层出不穷的。模具的单件生产性质,必然会带来模具生产过程中的层出不穷的问题。即便是干了几十年的模具钳工师傅,也还会不断地遇到新情况、碰到新问题。虽然对于已知的问题,通过总结能够得出很有实用价值的经验和数据,甚至上升到理论,并做成软件即专家数据,使人们进入模具的自由王国。但是,对于未知的问题,还是处于必然王国,还需要人们通过实践去认识、去解决、去掌握。这里碰到新问题最多的应该是模具钳工师傅,对于这些新问题解决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模具钳工的技术水平、责任心、细心和耐心。

2.模具钳工的专业发展定位

近年来,工厂的模具工人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老工人的退休和新工人的到来,加上部分企业对新进钳工培训的不到位以及模具制作工具配备的不足等情况,导致目前部分模具钳工制作的模具不合格,并且制作效率低下,对此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善。

2.1.对模具钳工的工作范围进行确定,不得身兼多职。按冲裁模、拉深模等划分专业,一个模具钳工在熟练地掌握了一种类型的模具后,再去掌握另一种模具专业的工作。

2.2.进行定期岗位培育。聘请模具设计制造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技师等给模具钳工定期讲课,使他们了解自己专业范围的模具结构特点、加工工艺及试模要求等。

2.3.对工具进行合理管理。工作场地应有各种工夹量具,并分门别类置放整齐,便于使用。例如:量具和切削工具分开放,各切削工具的刃口不要互碰;小锉刀分别放在盒中;图纸文件等放在书夹内。总之,所有工具的摆放应显而易见.随手就能拿到。

2.4.学习模具工具的使用。作为一个模具钳工,能否正确使用好各种型类的工量夹具,保质保量的完成工作任务,是衡量他技术水平高低的标志。个人认为:模具钳工应该有而且会使用以下工具:

2.4.1.老虎钳一台,钳口应该平行,移动钳口应平稳。钳口齿纹可以磨去,以免夹伤已加工面,有毛病虎钳应会自己修理。

2.4.2.应有工作台并带护网,且不能摇动。

2.4.3.应有各种断面的粗、中、细齿锉刀,有些锉刀可以磨光某一面的刀齿,便于较快地加工各种型面而又不锉坏已加工面。

2.4.4.自制或订购切口锉刀一套,供模具钳工加工标准观格范围内的尺寸时又快又好。

2.4.5.热处理淬硬的平行夹板一套,供模具钳工粗、中加工时将工件放置子夹板之间,再把该夹板用虎钳口夹紧,这样操作时可以放心大胆地加工而且效率高质量好。

2.4.6.夹持器一套,有大中小号规格供模具钳工选用。

为模具钳工用以夹持多个零件进行组合加工。

2.4.7.非标准角度样板一套,如0030,1130,等等,供模具钳工加工型腔、型芯拔模斜度和冲裁模凹模时测量之用。

2.4.8.圆断面研磨棒一套。三毫米以下尺寸,按孔精度数值分段制成固定型式研磨棒。大于三毫米的尺寸,也按孔精度数值分段制成可调节式的研磨棒。供钳工研磨孔之用。L圆柱形、圆锥形的测量棒各一套,可以放在工具室,供模具钳工测量尺寸时使用。L长柄钻头、铰刀各一套,供钳工加工深孔时之用。如塑料注射模上的冷却水孔和上下模销钉孔之加工。L各种型式的刮刀、契子各一套,供模具钳工加工、修理之用。如加工清角、分型面、组合型腔块结合面、滑块、斜槽面等。L喷枪一台,供模具钳工挽救次品和修理模具某些工作面之用。合金粉末喷涂工艺技术,使用效果好,设备简单,投资少,操作方便,容易推广。我认为在模具生产中,由模具钳工来掌握该项技术,是当前值得推广的一件事。数控机床等现代先进加工设备的使用,使模具的制作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准。所以说,模具钳工在保证和提高模具质量、精度方面的作用非常重要,要重视钳工的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邱宗轩.模具钳工实习课题研究[J].湖南农机,2013,(5):189-190.

[2]原国森,翟德梅,楚庄等.项目教学法在模具钳工实训课程中的应用[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0(1):99-101.DOI:10.3969/j.issn.1008-2093.2012.01.035.

[3]阳档.《机械制图》在模具钳工教学中的渗透[J].考试周刊,2009,(12):182-183.

[4]王玉玲.模具钳工专业的建设[J].机械管理开发,2009,24(2):120-121.

作者简介:

机修钳工专业 篇4

《专业计算》是德国中职双元制教学中的一门专业课, 课程目的是培训技术工人在今后的工作中有关专业计算能力。《专业计算》是一门既注重理论又注重实践的专业技术课程。学生在学习专业课和从事生产实践中, 需要有专业计算能力的支持。学生掌握的情况和熟练程度, 不仅关系到后续专业课程学习, 而且反映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和职业技术素质。《专业计算》课程在东风高级技工学校双元制教学中已经得到很好的应用。随着国家关于一体化教学改革的要求, 《专业计算》课程如何适应一体化教学的要求是该课程改革的重点。结合该课程特点, 改革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 使其符合一体化教学要求。

1 教学目标

东风高级技工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为东风公司培训合格的技术工人。通过向东风公司模具制造厂、车架厂、东风本田、神龙公司等企业专家进行咨询, 对东风高级技工学校毕业生发放问卷调查, 并分析《职业发展阶段与典型工作任务显示表》、《模具生产及维修各岗位工作任务调查问卷》、《模具钳工专业调查问卷》、《模具生产及维修各岗位工作任务调查问卷》、《实践专家引导问题调查表》, 总结出不同企业、相同岗位对本专业岗位工作所要求的共性需求, 同时根据模具专业技术工人所应具备的专业计算知识, 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实际计算能力, 为钳工加工和模具制作提供专业计算能力, 同时为今后的工作能力拓展打下基础。

(1) 知识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掌握基本的数学基础与模具专业的专业计算基础知识;了解一定的机械工程计算、综合应用计算和工厂管理计算相关知识。

(2) 能力目标。学生具备使用计算工具、利用计算知识解决模具加工的能力和知识归纳总结的能力, 最终在走上工作岗位后, 能较快地适应并承担本岗位工作。

(3) 技能目标。学生通过一定的作业练习, 不断培养和提高各种计算能力, 掌握专业计算的技能与技巧, 提高计算的质量与速度, 并逐步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作风。

(4) 情感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习信心;增强团队凝聚力, 共同学习共同提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德育修养, 不仅要求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 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团队精神, 包括工作态度、质量及安全意识等。特别是安全生产的意识, 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使学生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观念。

2 教学手段

为达到上述能力目标, 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拟进行下述课改措施:

(1) 进行本课程的教学时, 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程度、认识能力及今后就业状况等因素, 对教材做适量调整, 将与学生今后的工作岗位联系紧密, 同实用性强的内容加大比例, 对冷僻、深奥的内容进行删简, 例如, 夹具技术中的定位误差的计算等内容。

(2) 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加强学生的合作和相互沟通能力, 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 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如启发式教学、小组讨论形式、情境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 并尽可能运用教学模具、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使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情境中理解知识, 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并积极参与其中。例如, 在讲解冲压技术中有关冲裁模刃口尺寸计算时, 可以先出示制件图纸提出任务, 以小组为单位的形式进行冲裁模刃口尺寸的确定和计算, 在自主体验和探究中学生完成着某种隐性“任务”。学生在讨论中学会合作, 在交流中掌握知识, 在探究中提高研究能力, 不断地形成和积累着经验。例如, 在讲解热工计算时, 拿出一对少量过盈配合零件, 要求学生讨论装配方法, 这样可以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动, 活跃课堂气氛, 使枯燥的书本知识变得生动起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教学过程中时刻贯穿德育教育, 不仅要求学生上课认真听讲、遵守课堂纪律、礼貌待人等, 更要结合本课程的内容, 对学生经常进行有关生产规范、工作要求的教育, 使学生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观念。

3 课程考核与课程评价

采用百分制考核, 考核部分为两大部分。改变过去的单一试卷考试评价为主的方式, 现在更加注重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如纪律性、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

(1)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 (1) 作业:要求按时完成, 若有特殊情况, 须在下一次补齐 (10%) ; (2) 德育:课堂及课后的行为规范, 上课迟到、讲话、睡觉、玩手机、衣冠不整等, 酌情扣分;若有良好表现、积极参与讨论等, 可额外加分 (30%) 。

(2) 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试卷内容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和今后实际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出题。

摘要:《专业计算》是一门既注重理论又注重实践的专业技术课程, 培训技术工人在今后的工作中有关专业计算能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 掌握一定的专业机械工程计算知识;能利用计算知识解决模具加工中的计算问题;培养严谨的工作态度,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中等专业,专业计算,一体化课程

参考文献

[1]双元制培训机械专业理论教材编委会.机械工人专业计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模具专业钳工实习报告 篇5

转眼间,为期两周的钳工实习就要接近尾声了。回想两周以来,有过汗水,有过失败,有过伤痛,有过微笑。正是这些五光十色的生活片断拼凑成了我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实习的第一天我们进行的是车工的训练。第一次接触这种工作,技术不熟练,特别容易出错,而且还是站着工作。一天下来,整个人都有一种强烈的崩溃感。由开始的好奇转为后来的厌烦,只是有一个极短的过程就完成了。但看着一个光滑洁净的工件从自己的手中出来,还真的很有成就感。

很早以前就听师兄师姐们说,钳工实习是最辛苦的。由于以前没有亲身体验过,还没有什么感觉,这回有了亲身体验,不得不承认钳工的辛苦了。钳工几乎完全手工操作,对工人的技术要求比较高,而且为了工作需要,也要站着进行加工。虽然操作间有空调或者电扇,但我们还常常一干就一身汗,而一身汗还没下去,另一身汗又出来了。有的同学汗水都滴到了工件上,特别辛苦。看着自己亲手做的小锤子,小启子,虽然不十分完美,但还是很欣慰。以前觉得身边的东西都没有什么了不起,用习惯了。但现在才发现,原来很简单的东西里也包含着很多的智慧与辛苦在里面。

实习完车工后,我们又接触了特种加工。通过特种加工的实习,我们了解到了几种比较先进的加工技术,而且还亲手操作或者参与其中对试件的设计加工工作,制作出了很多漂亮的工件,都被我们收为纪念品,成为了永久的回忆。

只是小时候见过工厂里面工人电焊,由于那时候被大人告之一定不要去看电焊的弧光,所以一直对电焊比较恐惧。但没想到这次实习也有电焊的内容。开始对电焊很恐惧,不敢去点火,不敢去引弧,在师傅的引导与指引下,渐渐消除了这种情绪,逐渐适应了那样的工作环境与工作方式。虽然最后的成果焊得很难看,但毕竟也见证了我战胜自我的过程,虽丑由荣。

最后实习的内容是铸造,和前面的几项内容相比,感觉有趣了很多。每拿到一个模型,就想到怎样进行分形,然后造出砂形,把它铸出来。第一天的时间全是练习,大概铸了四个模型吧,基本掌握了制作砂形的方法和要领,看着完整光洁的砂型在零件取出后呈现在眼前,仿佛揭开了一个期待已久的问题的神秘面纱。铸造的实习,虽然也很累,但是很有趣,干活的时候都忘了累,收获的不仅有知识,还有快乐。

机修钳工专业 篇6

针对以上原则,笔者学校在深入展开调研之后,制定了机电专业《钳工基本技能》课程模块大纲,编写了以典型零件手锤加工为一大模块,以錾、锯、锉等几个基本技能为子课题的校本方案,并召开了机电专业课程改革会议,在进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组织了实施工作。

一、指导教师要求的改变

传统教学方式方法,过于注重实训指导老师的“技能”水平,对“知识”方面的要求不是很高,长期以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通过钳工基本技能模块化课程后,要使模块化教学卓有成效,实训教师起码应具备以下能力与意识:有较强的责任心和研究能力;熟知模块化课程内容、体系,能够正确把握理论与实践对接、穿插的时机;了解本专业工种生产一线的要求,能适时构建“仿真车间”情境;能了解学生未来从事的一个或几个相关岗位组成的职业群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排除课程束缚,不断完善课程内容;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能以特定的职业或专业范围实践活动为主线,用模块来组织安排教与学的过程等。否则,模块化教学只会流于形式。

二、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变

以往的课程设置,充分暴露出知识与技能严重脱节的弊病,而对应的教学方式方法,也是“应试”教育的翻版,具体表现为理论教师讲工艺,学生为统考过关背工艺;技能教师编工艺,学生为考工过关,按老师指定的工艺过程进行简单的技能重复。教学过程枯燥无味,单调被动。而实施项目教学法以后,整个过程围绕手锤加工这一特定的教学目标任务,将技能训练过程所需的理论知识适时、适度地融入到技能训练之中,充分体现了实用性、针对性和形式多样性原则,内容丰富,方式灵活,使理性知识与感性知识得到有机的融合。

三、教学组织形式的改变

在模块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打破以往单一的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采用课堂学习、学习小组学习、个人学习等多位一体、互补的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创造了多元化的学习途径,且在此过程中无形地渗入了协作精神、竞争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实施课题下料的过程中,学生能根据坯料的总长,自主安排下料的尺寸与顺序,并相互合作,整个过程宽松有序,学生各取所需,各有所获。

四、教学效果评价方式的改变

传统技能训练的教学,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是“一件”定能力,定成绩,也就是用一个工件或课题成绩,决定学生技能的优劣,显然具有偶然性与片面性,“应试”痕迹明显。在实施模块化教学法时,教师特别注重过程评价,每个项目、任务都由个人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组合而成,最后再根据整个项目任务的完成情况,来综合评定每个学生的成绩,充分体现了人人要发展,但不要求一样发展;人人要提高,但不必同样提高的原则。同时注重过程评价,每个同学都获得了较多的表现机会,加上教师适时地表扬与肯定,对培养学生自信心和抗挫能力大有好处。

五、师生角色的改变

单一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虽偶有互动,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中心地位被严重削弱,教师的主导往往演变为“专制”,课堂也为“一言堂”。而实施模块化后,学生的自由度得以大大拓宽,教师渐变成“导师”,学生有了自主思考、独立或小组解决技能训练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的时间与空间。例如在游标卡尺使用的内容学习过程中,教师稍作指导之后,小组集体测量,每人报出自己测量结果,发现问题,集体评议,对小组解决不了问题就请老师释疑。整个步骤轻松,气氛活跃,学生参与率高,主导与主体角色明确、互补。

六、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的改变

技校的学生群体,普遍被认为是形象思维好于逻辑思维,实践学习优于理论学习,动手能力好于动脑能力,这与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薄弱有关,而传统教学又把理论与实践相对割裂,这无疑是雪上加霜。模块化教学法,并没有抛弃理论,而是把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拉近,让枯燥的理论更加形象化、直观化,使学生易于感知与接受。笔者学校在通过问卷调查和学生座谈中发现,学生对完成手锤加工这一相对直观课题任务充满了新鲜感,在加工过程中经常可以看到学生在相互评议工件的优劣,共同发现问题,讨论热烈而充满激情。当每个人在最终完成一把漂亮的小手锤时,个个爱不释手,成就感溢于言表。一位学生更是迫不及待地将“作品”带回家,花钱镀铬,准备送给要好的朋友。由此可以看出,以往钳工实习,终日重复单调的锉配的技能动作,从“废料”到“废料”,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采用任务驱动的模块化教学,学生学习目标明确,零件加工仿真度高,再加上过程激励措施,最后形成“产品”或“作品”,给学生技能训练过程注入了活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同时也充分发挥了其自身潜能。

总之,机电专业钳工基本技能模块化课程改革,对学校的设备设施、师资配备、评价制度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值得探讨:

1.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过程受到等级考核的严重制约。等级考核内容从目前看依然是“指挥棒”,而考核的内容、手段很难与科技发展以及企业需求同步。如钳工中级工的技能要求,与现代化、高科技的生产设备极不配套。虽然在课程实施過程中可以进行知识与技能的拓展,但主方向不可能有较大改观。如车床、磨床、刨床、铣床、数控机床等常用机加工设备的使用,电焊、气焊、气割等适用性技能无暇顾及,偶尔补充相关技能培训,也只是蜻蜓点水。

2.代表性课题、工件或零件难以确定。模块课程的改革需要较强的实践经验,很显然不是所有课程、内容都要用模块来体现,但只要是模块化的内容,就不能仅是把原有教材换个模块化标题即可,而是要有典型的课题任务、典型的零件加工来支撑。从目前的师资状况看,模块化课程全面改革与推广还存在较大难度,双师型教师培养以及专业教师分批下厂锻炼势在必行。

3.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还无法实现。虽然我校加强了校企合作力度,开设了以企业命名的班级,分批派专业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且经常组织学生下厂参观或是在实习过程模拟企业班组模式,但还不能真正构建出“生产第一线”的真实情境。

另外,模块化教学的实施还受到了教师教学水平以及场地设施的较大制约。以上问题的存在将影响模块化课程的改革与实施。但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学习者为中心、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的工作过程为主线,以课题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并形成行之有效的实施办法是当今职业教育的必走之路。

机修钳工专业 篇7

一、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知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有多种知识的分类方法,我们认为知识可以分为:概念、事实、原理和经验,知识还可以分为公共知识和个人知识。所谓个人知识是仅某一个人或几个人具有的知识,还没有或不能被纳入教育领域。从实践的过程看,实践基本类型有经验型实践、半经验半科学型实践和科学型实践三种类型。掌握必要的知识是解决实践中问题的必要条件,但是掌握了某一领域的知识不等于具备从事该领域工作的实践能力。这是由于问题的要求、条件的千变万化和问题当中各方面的联系和关系的错综复杂,除非实践活动与实践者掌握的经验等知识完全吻合,如经验型实践,否则要解决问题,就要分析问题的要求、条件、发现问题当中各方面的联系和关系,从而寻找解决的方法,设想预期结果。也就是说,实践者常常不能从所掌握的知识中直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解决问题是应用知识的过程,知识的领会与应用是有联系的两个飞跃,且后者是更高级、更复杂的思维活动。还有,实际中某些实践活动的成功经验属于个人知识,在书本中、课堂上是学不到的,必须通过亲身实践才能得到。

二、传统教育模式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缺陷

笔者认为,中等职业教育传统教育模式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主要缺陷是,重视知识的传授,没有把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放在第一的位置上。在钳工专业的教学中,也存在上述问题。在中职教育中,大多数课程是按照学科课程论来确定的,教师课堂教学主要是知识的传授;受任课教师自身知识结构和某些教学观念的限制,理论的应用方面的讲授和课程设计的题目通常也被局限于本课程范围内。笔者认为,造成传统教育模式对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欠缺的主要原因是,对实践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知识和能力的关系认识不够深入,实践能力培养缺少系统性和独立性。认真研究实践能力形成与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培养实践能力的具体措施,将有助于提高中职钳工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三、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的措施

(1)转变教育观念。观念是指导人行为的主观意识。由于历史的原因,有的教师的教学重点还在如何把课本讲好上,不太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要采取各种措施,提高教师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重要性的认识,牢固树立培养能力是中职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的观念。在教学中把实践能力的培养纳入教学计划,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重视知识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不等于忽视知识的传授。理论是分析、解决问题的重要依据;知识是智力的物化,它本身包含了丰富的智力因素,正确传授知识的教学,必然带来智力的发展,智力发展又是掌握知识和提高实践能力的必要条件。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快速发展,机械工程师必须不断学习,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同时,由于在学习内容上有较大的选择性,在学习时间上有更多自由支配时间,中职生要具有批判性和自觉性。因此,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构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的教学模式。应当构建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并重的教学模式,以加强钳工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并重的教学模式是,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根据企业等用人单位对各个专业实践能力的具体要求,设计相应的实践环节,包括实验、案例分析与讨论、专题报告、项目设计、大作业、课程设计、实习等,形成一个与理论教学体系紧密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把实践能力培养目标分解到具体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去,系统地培养中职钳工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4)注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中职生要做好本职工作,要创业,必须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按照解决问题的手段可分为:①常规问题:指那些用常规手段便可以使问题得到解决的问题。②非常规问题:是不能按照人们惯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程序解决问题,而必须用新的方法与程序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是有规律可循的,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在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必要的知识、技能后,可以通过训练,可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是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思维策略,养成学生迁移与运用知识的习惯。主要手段是通过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

(5)加强热爱专业的教育,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应该使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必要的技能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学生要较好地掌握知识、策略和技能,离不开明确的学习动机;要解决问题,首先必须发现问题,能否发现取决于三个因素:主体活动的积极性、主体的求知欲望、主体的知识经验。所以,对钳工专业学生,要加强专业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发动机和动力源,是技术进步的主要舞台,国防安全的保障,发展现代文明的物质基础,以提高学生学习和实践的自觉性。

(6)改革对学生考核的侧重点,重视实践能力的考核。考核成绩应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吻合,即中职生应该具有社会需求的知识和能力。考核成绩还有对学生的导向作用。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该进行考试方式、内容的改革,重点是减少死记硬背的知识性题目,精心设计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题目,如设计制造类题目。方式可采用开卷、项目制作等,必要时可增加考试时间。

机修钳工专业 篇8

关键词:技校,装配钳工,技能训练,改革,途径

众所周知, 在机械制造业当中, 钳工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工种, 其相对工作范围比较广, 诸如零件加工, 设备维修和装配, 模具、工量具和专用的设备制造等几乎都无法离开它。在此, 我们就技校装配钳工专业技能训练改革的途径进行浅略探讨。

1 技校装配钳工专业技能训练概况

伴随着机械工业的飞速发展, 钳工工作范围是越来越宽广, 同时, 要掌握的操作技能和技术理论知识也是越发的复杂, 于是就必须进行专业性的分工, 具体分为机修钳工、装配钳工及工具钳工这三种。在技校就装配钳工的培养方面, 教师肩负着主要的责任。众所周知, 教师是一切教学活动中的直接教学者, 其自身技能和素质具体水平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决定了其学生最终所学技能和素质的水平。因此, 要想培育适应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的学生, 其教师是核心和关键所在。

众所周知, 技校里的装配钳工专业, 其生产和实习的教学大纲就为装配钳工及工具钳工这两种。大多技术学校其教学的特点是是将教学理论作为核心, 同时, 将实际的操作能力作为培训的重点, 在提高学生综合水平和能力的同时, 让学生基本能够熟练的掌握各项操作技能。

一直以来, 我国大部分的职业技术学校其钳工专业每个学期的技能培训都以锉配作为重点核心内容, 这是基于让学生在毕业之前能够通过相关的职业技能的鉴定, 这样的举措和目前生产实际存在着很大的脱节。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自动化设备、数控技术、加工中心机床等已经逐渐的得到普及, 新型设备、刃具也持续不断的涌现出来, 目前, 基本都已经不存在机器不能够完成, 以及其加工的精度不符合要求的零件, 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取代了让钳工来加工零件, 以及装配的时候进行补充加工和修配等各种工作任务, 大部分企业内的钳工都已几乎不再采用手工的工具来进行琴、锯、锉等等工作。因此, 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 让他们具备更强的实际工作和动手能力, 技校内的装配钳工技能训练其改革应该说是势在必行。

2 技校装配钳工专业技能训练改革的具体途径

2.1 制订出符合目前实际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实习课的实习计划

众所周知, 制订出更加符合实际的生产实习课的生产实习计划, 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和应用过程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的一个良好过程和方法。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 教学手段和实习计划是进行该项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关键所在。大部分学生在技能培训过程中所形成的规律都是由简到繁, 从一个单一技能发展到全面综合技能的一个过程。因此, 指定实习计划时就应该从这点出发, 与循序渐进的原则和理论教学进度充分结合, 分阶段、有步骤地来推展和进行。

装配钳工的具体技能操作内容包括:琴削、划线、锯削、钻孔、锉削、惚孔、扩孔、攻丝、铰孔、矫正、套丝、弯形、焊接、研磨、刮削、装配等等, 以次来制定出装配钳工的生产实习和具体教学大纲。大概而言, 就装配钳工的专业生产实习大纲来讲, 其第一学年的主要课程应该是以学习基本功为主, 可以运用一体化的教学的模式。到第二学年, 就应该偏重到装配和生产的知识, 其目的为全面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及操作能力。第三学年里, 就应该尽量的提前完成毕业考、教学等任务, 运用一个学期的时间让学生参加生产实际的具体操作, 为其在毕业后能够独立上岗进行操作做好基础。

当然, 除此以外, 还应该建立一支具有“双师型”特点的教师队伍。目前,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 大家对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意义基本已经达成了共识。目前, 就“双师型”的具体认识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双证书”, 认为具有技术等级证书或技术职务;二是“双能力”, 既能胜任理论教学, 又能指导学生实践;三是“双融合”, 既强调教师持有“双证”又注重“双能力”。据有关资料分析, 第一种缺乏明确的素质、能力的基本要求, 第二种虽明确了“双师型”教师素质、能力要求, 但很难量化和操作。第三种由于现有条件的局限, 能达到条件的教师为数不多。近几年来, 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不断增多, 但大多数属第一种。从“双师型”现状看, 缺乏针对“双师型”培养的系统的专业发展链。一方面, 由于缺乏完整的专业理论培养体系, 影响了教师理论的充实与专业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 由于缺乏完善的实践技能培训体系, 妨碍了教师专业教师与实习指导教师的相互结合, 由理论教师下车间指导实习, 并开展一体化教学, 使实习指导教师具备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理论教师在实习指导中不断提高实践操作技能, 完善实践技能理论, 并及时解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存在的问题。

2.2 改革考试内容, 研究教学方法

轮换带学生下厂实习, 掌握企业实际生产中的第一手资料, 并由带队教师对学生实习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 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利用教研活动, 研究更好的教学方法。要开发一套较为完善的考核试题, 考核是检验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 是鞭策、促进学习的一种动力。合理的考核试题能公正评价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然而钳工的应会考核内容每学期几乎是以锉配零件为主, 只是难易程度有所不同, 毕业前的等级考试内容也是如此, 这样的考试单一, 不能衡量学生掌握综合技能的水平。所以, 钳工的应会考核有必要进行改革, 更新考试内容, 使实习教学内容与考核内容相一致, 正确鉴定学生的技能技巧及实际操作能力, 完善考核内容的规范化。要使考试形式符合教学效果, 必须做到:第一, 主管部门、教师要重视, 努力创造条件, 为改革开路;第二, 尽快编制出具有专业特色的试题, 规范考试的要求、标准;第三, 实习配置完善, 符合科技发展的要求。

2.3 利用教研活动提高教学水平

充分的利用每个学期所开展的各类教研活动, 认真研究在实习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每个课题的具体教学要求和方法, 采用教师间进行集体备课, 互教互帮的方式, 以次来提高教师的具体教学水平。

在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 要大胆的通过改革, 充分改善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局面, 确保实习操作内容和生产实际的结合, 满足学生学习技能的需求, 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促进教师积极进取, 发展“双师型”教师队伍, 培养人才, 有效提高装配钳工专业的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少达.我国塑料模具工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题[J].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机修钳工专业 篇9

一、钳工专业相关教学现状分析

1. 专业学生的学习现状。

目前钳工专业学生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对专业性较强的理论知识接受能力较差。在学习过程中表现为专业理解和运用的能力弱,不能灵活运用。二是现在的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不愿意学习。

2. 课程体系陈旧。

在大力倡导课改和开发校本教材的今天,我们还没有开发出符合地区培养要求、地区学生基础特征和学校资源相配置的钳工系列校本教材,仍然沿用高教版教材。这样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最终的培养层次都是一个瓶颈。

3. 专业教师缺乏核心竞争力。

目前,大力提倡用双师型教师来提升学校培养优秀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这个方向没有错,很多学校近几年确实把双师比例提高了,可是没有多少真正具有高技能。另外,大部分学校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单一、机械,给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带来很大的制约。

4. 技能大赛评价导向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视。

现在中职校每年都有各级钳工技能大赛,而且上级把大赛成绩作为评价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这样往往导致学校的教学重心就是培养为数不多参赛人员,从而忽视对大多数同学的培养,因此出现真证书假技能的情况,这样迫使企业进行再次培训,造成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以上几方面说明现行的中职钳工专业教学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导致中职毕业的“中级钳工”与生产企业所需的“中级钳工”在操作技能上存在很大的差距,使企业难以接受这样的“中级钳工”,由此会带来社会对职业教育产生不好的评价。

二、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实现培养目标

1. 重构课程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1)厘清基础课功能,强化服务专业,精减部分与专业培养目标相距较远的理论教学内容,加强文化素质和科技文化类课程,将新时期思想教育活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文体社团等活动纳入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规划课程时应在遵循认知归律基础上(从专业意识建立到职业岗位能力形成)强化职业素养的培养和职业技能的提升。

(3)构建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应将源于企业的工作岗位要求转化为专业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确保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就业岗位实际工作紧密关联。即通过企业调研、毕业生回访、资深专业教师、学校教学管理人员组成的课程开发小组,对从企业获得的多个项目工作岗逐一进行分析,分析被加工零件、涉及到的工艺装备、工艺编制流程、零件的技术要求等,将相同的工作项目归纳在一起,作为一门专业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形成专业课程。

2. 重构课程体系的主要内容。

根据企业现行岗位群分布及专家归纳,工科类专业高技能人才的成长可分为从新学徒到普通技工、再到高技能人才的三个递进阶段,按此规划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框架,并根据各个阶段不同的培养目标特点安排合适课程,使校内学习阶段与高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相对应。即按新学徒特点、普通技工特点、高技能人才特点分别制定入门学习阶段课程、专项学习阶段课程、综合提高学习阶段课程,形成从入门学习到专项学习,再到综合学习的课程体系框架。其中,入门学习阶段要完成入门知识学习和基础技能训练,专项学习阶段要完成专业基础理论学习和专项技能训练,综合学习阶段要完成综合技术和技能训练。对于同一阶段内各课程,既要考虑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又要兼顾学校教学资源的配置与均衡使用,还应按专业教学要求,调整基础课程的教学安排。钳工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内容如下。

这样的课程体系,能把校内学习与校外实习相结合,便于工作经验的积累;能把显性的人文素养培养和隐性的专业技能培养相结合;辅以基础课程相互融合,最终实现专业培养目标。

三、改革钳工专业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益

1. 传统的钳工专业教学模式。

传统的钳工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口授、板书,学生耳听、笔记,采用“教师按教课书教,学生按教课书干”的注入式教学方法,这种模式注重的是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和专业教学的体系,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和管理,知识容量大,但是它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不能把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很好地体现出来。这种教学内容和模式显然已经不适应当前对创新人才的培养,与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不相符的,其结果是学生的理论知识往往与实习操作及实践应用脱节,担负不了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技能人才的重任。

2. 丰富钳工教学模式, 提高钳工教学效益。

(1) 实物教学

传统的理论教师习惯于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展示自己深厚的知识功底,对一些直观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或不屑一顾或条件不充分,不能适应学生的学习要求。实行“一体化”教学后,课堂教学可以展示多样的实物教具,并配以适当操作形体演示,提高听课的效率。如:讲刮削,老师进教室的时候拿着长长短短的各类刮刀,学生就开始议论:“这是什么?”注意力也就集中了。老师讲课时做示范动作,学生不由自主地比划,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接受情况良好。这种方法使教师面对实物讲得透彻、确切,学生面对实物看得清楚、听得明白。

(2)分层教学法

学生素质有差别,体质有强弱,接受能力也有快有慢,因此,要区分层次,根据学生的体能、素质的不同,制订不同的训练考核标准,实施分层次教学,既让体力充沛、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吃得饱”,又让体力不足、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吃得了”,调动和维护好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比如对体能较差的学生可以在教学大纲规定的范围内适当降低标准要求,要求体能好、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加大钳工量、提高钳工精度,等等。

(3)行为导向教学

主要内容是:根据钳工技能(及钳工职业技术鉴定考试)的要求,选择课题,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课题讲解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在讲述理论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结合实操训练展开学习,巩固知识。例如,以锉削“铸铁件”为实操课题,除讲解“锉削与锉刀”知识,同时围绕主题讲解“百分表”、“万能游标量角器”等量具知识,复习巩固(或加深理解)平行度、垂直度等公差知识。“课题式”的教学方式将几门课程或一门课程的几个部分融为一体,相互渗透,让学生跟着课题,边学边用,在培养职业技能的同时对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进行训练。

(4)“一体化”分组现场教学

“一体化”的分组现场教学与传统的“分组现场教学”是有区别的,从教学内容上,理论教学与实习操作完全同步、完全融合,即将工作原理、工艺特点,又讲操作要领,安全注意事项;从教学过程上,一个或两个老师交替讲解,或一个老师讲解与操作结合。“一体化”分组现场教学,“分组”使每个学生能够更好地看清老师每个示范动作、机床结构、刀具角度等,能够更好地听清老师的每一句讲解。“现场”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知识,克服一般现场教学的走马观花、理论与实际两层皮。这种教学方法我在“钳工常用设备”(钻床、砂轮机与钻头刃磨等)的教学中进行了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5)钳工案例教学模式

由于钳工工艺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一门课程,在教学中运用被加工工件经常出现的错误案例,可以加深学生对钳工工艺理论的理解和运用,从而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应变能力。钳工实习时加工的工件出错误很普遍,教师可通过归类讲解,这样运用实例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就案例进行思考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6)钳工技能多媒体教学模式

多媒体模拟教学模式是现代教学的一种趋势,将多媒体技术运用于钳工教学可以使钳工技能与理论的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教学互动更加活泼有效,课堂教学效益更加明显。钳工多媒体教学模式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一是运用电脑、电视录像进行教与学,二是多媒体技能演示教学系统的开发利用。

(7)互动式教学模式

在课题形式允许的情况下开展互动式教学。例如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制作技能和方法后,让学生根据图样要求和学过的知识与加工方法,设计出更多的加工工件的方法。然后,由教师对那些正确可行的方法加以肯定,对那些不正确的、需要改进的方法加以分析,并总结出可行的方法。也可以采用搞“小制作”、“小发明”的方法,让学生自己设计并制作多功能工具、家用工具、玩具等。这样,既能巩固、提高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技能,又能培养学生对钳工操作技能的学习兴趣,并能培养他们的想象力、洞察力,以及对所学知识变通性的发展和独创能力。

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差异,灵活选择方法穿插教学,很容易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学生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实习,在实习中去体会理论,检查理论,以实现学生较快的掌握钳工基本技能及钳工工艺相关理论,从而切实提高教学效益。

三、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 确实提高学生培养素质

一个学校学生的培养质量往往直接反映在教师的层次上,特别是职业学校的学生反映更为明显,因而职业学校教师教学水平要求尤为重要。

1.结合教学安排,努力培养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通过提升教师的水平去提升学生的水平。具体做法是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教师一体化统筹。按照教学要求,“一体化教师”应是“双师型”的,即除了应具有较强的政治素质、专业理论素质外,还应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持有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在专业理论教学时是教师,在传授操作技能时是“师傅”,是能工巧匠,能在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对教师、学生的培养是双赢。

2.改革师徒结对考核标准。以前的师徒结对更多地强调徒弟听多少课,最后上一堂汇报课,现在考核改为把师傅指导的结果评价放在徒弟上课的标准上,并且直接和师傅津贴兑现。这样师傅指导的得法与否,指导的多少与否,将直接反映在徒弟的业务水平上。

3. 创新教学活动安排,激励教师深层次提升。我校近几年一改以前的活动模式:教研活动采用同课异上比赛、编制导学案、举行评课比赛等形式,通过几轮下来,老师提升很快。

4. 在课务安排上,考虑教学梯队的建立。以老带新能继承传统,促进创新。这样有利于教师的自我反思和教学效果的优化提升。

四、加强钳工专业学生素质建设,培养素质精良的专门人才

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对学生素质要求也有新的内涵和标准。特别是在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今天,重视并采取方法得当的措施加强学生的素质建设,显得尤为迫切,也是职业教育赖以发展的必由之路。

1. 转变传统观念,牢固确立素质教育意识。

传统重知识观念尚存,而忽视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现在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已经不亚于普高,营造的重知识重能力的氛围也很浓厚,但社会对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认识上仍有偏差,从而导致学生职业目标和市场需求目标脱节。为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推行素质教育,突出能力本位的培养目标,着力培养学生自控力、创新力和社会适应性等各方面综合职业能力。

2. 立足课堂,拓展课外,全方位提升素质。

在加强学生常规德育素质培养时,还要加强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专业素养的培养。另外,充分利用学校的社团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同时结合专业实践课程让学生进入生产一线增加感性认识,提高技能水平。这样学生能够较快适应学校人向职业岗位人的身份转变。

机修钳工专业 篇10

一、讲清实训练习要求, 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学生知道了“为什么学”还不够, 还要清楚“我要学和学什么”。因此, 不仅要求学生要有掌握钳工技能的愿望, 还要让学生对总体实训的内容, 各阶段必须要掌握的技能要求和掌握程度制定一个目标。通过适时制定出每个训练阶段计划, 让学生对比找出自己技能的不足之处, 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实际操作技能水平。

具体来说, 在开始练习前, 先展示历届干得好的工件给同学们看, 从工件的形状、尺寸公差、形位公差、配合精度、加工的方法与过程、加工工时几方面给学生进行现场分析讲解, 先让学生初步对他们要练习的钳工技能有个总体了解, 然后把从开始实训到参加技能考试之间的时间进行分配, 指出在每个时间段内要掌握的技能程度。比如:第一周的课是锯割练习, 学生要做到基本掌握正确的锯割方法, 保证锯割尺寸误差小于正负一个毫米, 锯缝与基准面垂直度误差小于正负一个毫米。第二周锯割练习要控制尺寸误差小于正负半个毫米, 并向学生指出, 如果锯割尺寸误差不能控制在公差要求之内, 过小导致工件报废, 过大则增加锉削工作量和劳动时间及体力消耗, 对工件精度控制有直接影响。

二、训练感觉技能, 提高应变能力

感觉技能是指与感觉器官敏锐程度有关的技能, 不同专业有其特殊的感官要求。在钳工实训中, 仅掌握基本操作技能还不够。钳工的操作主要用手工来完成, 培养出一定手感非常重要。感觉是否正确与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加工工件的质量和速度, 体现了学生的技能水平。以锉削为例, 学生需要了解当自己分别采用大板锉、中锉与细锉、油光锉时, 每次锉削的锉削量的大概值, 以免下手不分轻重, 开始尺寸超出, 忍不住用力连锉几下, 就把工件尺寸锉小了。这就要求学生多锉、多测, 多思考, 多观察, 多总结, 通过科学训练, 循序渐进, 逐步培养出一定的感觉技能。一般情况下, 熟练的学生锯割后留下约0.2mm的余量, 使用 (10—12寸) 大板锉连锉十次左右, 将余量减少到0.1mm左右, 然后使用中锉 (6—8寸) 再锉削十余次, 余量控制在0.05mm左右, 最后用细锉和油光锉修整, 达到尺寸、技术要求。

三、强化单项基本功操作技能训练, 打好坚实牢固的基础

构成钳工技能的基础动作练习起来相对比较简单。通过老师的示范和对动作要领的讲解, 让学生从简单机械的模仿, 逐步过度到熟练地掌握。在学生开始练习时, 老师要及时巡视, 多注意观察学生操作姿势动作的正确性, 及时纠正指出不正确的姿势和动作。

钳工的基本操作技能中锯割和锉削是重中之重, 以锯割来说, 许多学生刚开始并不是太重视技术要求, 凭着一股子冲劲, 一口气锯下来, 锯条顿了不说, 一会儿就累的胳膊困、手发酸, 锯缝歪歪扭扭。而正确的锯割动作, 从工件划线、装夹、锯条的安装、起锯的方法、锯弓的握法、恰当的站立位置、身体与上肢的运动配合、用力的大小与速度、眼睛的注视部位等都有着密切关系。掌握正确的动作, 可以使操作者节省很多体力, 才能进行长时间的练习。刚开始学生要对这些要求进行反复练习, 逐步加强动作协调性, 形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在锉削加工时, 学生对锉刀的握法、站立位置与姿势动作的协调性、锉削时两手的用力、锉削方法等几方面的掌握也都需要大量的反复练习。锉刀是否端平, 是锉平的关键, 更需要用心去认真仔细体会, 通过反复观察锉刀的运行轨迹、反复正确检测工件平面度、垂直度等、反复纠正调整前后两手用力的情况, 并加上自己一定能锉平的意识后, 通过一段时间的正确反复系统练习后才能端平锉刀, 锉出平面。

四、注重综合课题训练, 全面提高实际操作水平

学生能熟练的掌握单项技能操作后, 就要有计划地把各种单项操作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进行综合训练, 培养学生的综合操作技能, 这是钳工实训的又一个重要阶段。教师应根据实训的内容和要求, 制定出有一定针对性的训练课题。这种训练应既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 又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加工水平, 促进学生技能迅速提高, 做到熟能生巧。

如:钳工技能训练中多数都要制作的一个扁嘴方榔头, 虽然个头不大, 但包括的练习项目很全面 (划线、锯、锉、錾、钻、扩、锪、攻丝) 就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对于技能考核的要求, 钳工的针对性练习课题很多, 如“凹凸T形配“”单角配”“方孔配”“八卦配”等。每个课题都包括:划线、锯削、锉削、钻孔、扩孔、锪孔、铰孔、攻丝等基本操作, 很全面。

五、结语

总之, 只要确立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 分解钳工实训目标, 做到心中有数, 打牢钳工基本操作技能基础, 训练感觉技能, 注重综合操作训练, 就能搞好教学工作。

摘要:钳工技能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电专业的学生必不可少的专业技能。但要学好、掌握好这项技能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基于此,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对钳工技能实训教学措施进行探究。

关键词:机械制造专业,钳工技能,实训教学

参考文献

[1]清华大学金属工艺学教研室:《金属工艺学实习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年。

[2]孙洪军、李仁强:《机电专业钳工技能的教学与训练》, 《职教论坛》, 2002 (10) 。

机修钳工专业 篇11

关键词:以就业为导向 模具钳工 教学改革

“以就业为导向”就是以学生的就业和创业引导教育和教学。目前我国高职毕业生就业处于尴尬境地,造成高职毕业生就业缺乏竞争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是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与就业市场需求的错位,没有真正在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和课程建设中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下面仅以五年制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钳工技能训练课程的教学为例,提出解决办法。

一、现状与问题分析

1.就业市场需求

通过对模具专业钳工技能市场需求的调研后发现,随着大量数控加工设备的使用,模具产品的零件加工已经基本脱离了传统的手工加工模式,而且零件的加工精度也远远高于传统手工加工。现阶段,企业对模具钳工的主要工作需求就是模具装配调整、维护修理等。

虽然零件的加工制造精度高,但是装配后的模具也不一定能够完全符合使用要求,这就要求模具钳工根据生产要求对模具进行装配调整、试模、修模,直至符合生产要求。所以模具钳工的锯削、锉削、孔加工等基本操作技能仍然是不可忽视的,而对模具的装配调整、试模、修模的能力培养更是钳工技能训练课中的重点学习内容。

2.模具专业钳工技能教学现状

目前,大多数模具专业的钳工技能教学仍然局限于传统钳工技能,并没有能够与模具专业的市场需求相适应,造成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的脱钩,使得学生在进入企业后不能迅速适应企业的用工。并且,学生在钳工技能训练中没有够感受到钳工技能训练对他们在模具专业实践中的具体作用,从而对实训感到枯燥无味,失去兴趣,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技能训练的质量。

二、解决问题的途径

面对就业市场需求和模具专业钳工技能教学的现状,我们在五年制高职模具专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以就业为导向”的钳工技能教学改革试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模具钳工教学指导方案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企业生产一线,其主要业务范围是:金属材料、塑料等制品的成型工艺规程编制,模具的设计和制造,冲压与塑料成型机械的安装、调试和维护,解决生产现场模具制造工艺及装备的技术问题,生产一线的管理工作,模具生产中技术性操作工作等。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就业市场需求,确立模具钳工技能教学课程的主要任务是着重培养学生模具装配、调试、检验及维修的能力所需的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建立模具制造钳工的框架,达到国家模具钳工中级工的考核要求。

2.开发符合企业需求的模具钳工校本教材

目前,钳工教材很多,但是能与学生实际相切合、与本地企业需求相切合的却寥寥无几。所以,教师必须结合学生实际和市场对学生的技能需求,开发出合适的校本教材。

根据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钳工技能训练课程的教学计划,设计校本教材的内容主要包括钳工基础训练、钳工锉配训练、单一冲裁模制作与装配以及塑料模的装配四个项目。通过前两个项目的设计,让学生在训练中掌握钳工的划线、锯、锉、钻铰孔、攻丝、套丝等基本技能,掌握开放式镶配、封闭式镶配的技能,为后续的模具制作与装配的项目打下技术基础。

在校本教材的开发中,教师要贯彻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思想,引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贴近职业实践的工作任务,将项目教学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能力的主要教学方法,把“适度”、“够用”的理论知识按照工作过程来梳理、编排。在校本教材的开发过程中,可以参考,也有必要参考更多的、优秀的资料。教师要灵活地运用“拿来主义”,不能做简单的 “搬运工”。教师要思考“搬什么”、“怎么搬”的问题。

3.模拟企业工作情境,实施项目教学

通过校企合作,深入分析论证,提炼模具钳工典型岗位工作任务;根据工作任务,创设学习单元;参照模具钳工中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选择课程教学内容;基于岗位工作过程导向,以企业典型实际案例为载体;尊重高职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由易到难、单一到综合,重组、序化教学内容。采取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灵活运用视频教学、演示教学等教学方法,学以致用,教、学、做一体,注重职业技能培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重在引导,以培养模具钳工技能为根本出发点,实现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与岗位工作过程一致性;采用“全方位、多角度、综合性”的考核评价模式。

(作者单位:栾玫华,泰州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机修钳工专业 篇12

一、整合教学内容

在钳工专业教学总体目标的指引下, 有机地将《钳工工艺学》和《钳工生产实习》统一起来, 建立相辅相成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注重钳工技能形成的内在规律, 突出单元模块计划的训练机制, 在“理论”与“实践”之中寻求平衡点, 在单元模块的教学目标下, 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删改, 提炼出对现实操作有益的信息内容, 强化钳工的实践性。譬如, 将《钳工工艺学》中有关麻花钻的辅助平面与切削中前角、后角、顶角、横刃斜角等理论知识, 与《钳工生产实习》中对钻头刃磨提出的要求与鉴定方法等, 整合起来进行教学, 暂时放弃常用的“每隔两周”教学的模式, 建构起整体性的教学模块。同时, 本知识目标中关于“各几何角度对切削性能的影响”等内容, 在理论教学中暂时不讲, 而将其挪放到有关钻孔内容中结合实际操作进行现场体验, 并开展教学。

二、落实教学环节

第一, 理解概念、感知实物。挂图、实物或模型是教学模式中最为主要的辅助器材。例如, 教学麻花钻几何角度时, 教师可以先讲授相关理论, 如基面、切削平面、主截面等概念, 然后引导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 依据实物建立测量几何角度的相关辅助平面, 再对照实物认识钻头的“六面五刃”, 最后结合前角、后角、顶角、横刃斜角等概念, 对照实物理解几何角度。教师在讲授过程中, 结合实物器材深入学习, 学生边听教师讲授, 边手执钻头进行实物认知和理解。

第二, 示范讲授。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需要“言传”加“身教”。比如, 在对麻花钻刃磨方法比较全面地“言传”的基础上, 将整个知识体系肢解为若干个细小的技能要点, 通过“身教”的方式示范讲解麻花钻刃磨的站立姿势、钻头握法、操作要领等。在教师示范下, 学生利用事先准备好的一些教具, 展开同步性的模仿训练, 当达到动作上的规范要求后, 再进行实际的刃磨动作尝试。

第三, 观看录像。教师示范教学之后, 学生反复进行自主操作尝试, 为避免在练习过程中出现随意性, 练习时, 应同步播放操作录像, 让学生在观看直观录像的同时, 进行对比操作, 进而获得更为深刻的认识。学生也可以在对比中纠正自己的动作, 提高动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第四, 个别指导。由于学生存在认知和动作协调性上的差异,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及时对个别同学加以指导。可以采取逐个过关的方法, 教师仔细地观察、监督每个学生的操作, 并一一指出存在的问题, 加以纠正。

第五, 综合总结。针对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践情况, 对教与学的内容进行模块化总结, 对知识点进行回顾, 指出教学的重点、难点, 并提出一些有益的意见与建议, 让学生在学习、训练中, 强化规范意识, 培养创新能力。

三、操作实践演练

毕竟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和操作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 教师有必要给学生提供实际操作演练的场所和机会。教师需做好技术支持和指导工作, 譬如, 如何保持钻头和砂轮之间的相对位置, 主切削刃的方位, 操作中双手的稳健、协调等。

四、模块技能评估

教师在一体化教学的阶段任务结束后, 需要对相应的理论知识与专业“应知、应会”展开评估。从理论上的概念到操作要领都要“应知”, 作口头的提问, 或书面的测试;“应会”主要是根据钳工技能的考核标准及考核项目来评估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以达到不仅理论上要懂, 而且操作中要会, 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上一篇:盈余信息治理下一篇:表观遗传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