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反应论

2024-07-21

读者反应论(共8篇)

读者反应论 篇1

一、从不同版本电影和小说的比较读不同导演眼中的简爱

从电影产业兴起的最早的那天开始, 将经典文学原著改编成电影就一直是电影制片人的设想。很多影片都完全地讲述着与原著相同的或类似于原著的故事。电影改编不仅仅满足了改编者的欲望, 也让很多制片人和演员出名了, 同时也影响了文学原著和原著中某种文化的普及。随着电子时代的到来, 写作的类型和方法增多了。一方面, 他提供了来自不同阶层的人们一个从电影或电视剧中了解文学作品的机会, 扩大了每个人从欣赏高层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喜悦和满足, 提高了社会的文明程度。但是另一方面, 有人说视听产品的改革是对文化遗产保留的一个最大威胁。看电影会限制观众的构想, 而原著文本的读者却可以任意构想。

尽管如此, 《简爱》仍然被改编成了很多版本包括八个无声版本, 超过十部的电影版本, 六部音乐剧和七部电视剧。大多数都和原小说的故事情节密切相关。也有一些和小说有着少量的关联。因为时间有限, 读者不可能从电影中要求太多, 但是他们希望电影从三个方面忠实于原著:时间和地点的场景布置, 主要演员的外形和性格特征, 主要的故事情节。在小说《简爱》中, 很多场景都和作者夏洛特自己的真实经历有关。小说中可爱的小姑娘海伦的形象, 就是以她的姐姐玛丽亚为原型的。以及小说中简爱的经历大部分也都是作者经历的重现。小说是源于真实世界的, 所以讲小说中形象化的人物和事件改编成电影搬上荧屏时, 观众就会觉得他们是真实生活的再现, 是作者经历的再现。在电影改编中, 场景和感觉的改编也同等重要。但是, 当小说家们致力于这些工作时, 电影制作者和演员们却看重其他东西。不同的观众总是有不同的需求, 很难满足每一个观众的需求, 但是电影改编忠实于原著和正确的理解原著是必须的不可或缺的条件。所以, 每个导演对于小说的不同理解, 会导致他们想观众展现不同情节及不同特点的男女主角。

二、小说中火的意象展现阅读行为与意义标志的阐释

在阅读的过程中, 读者是离不开想象的。根据伊瑟尔的“意义未定和空白”理论, “未定性和空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让读者把作品与自身的经验以及自己对世界的想象联系起来, 产生意义反思。

翻开《简爱》, 读者总能找到具有模糊性同时又具有某种导向性的意义标志。《简爱》的阅读过程, 很大程度上就是读者通过想象对于这些意义标志的识别和阐释的过程。火贯穿于《简爱》的始终, 并深深牵动着主人公的命运。第一章中, 表兄约翰里德的毒打激起了简爱心中的怒火, 她不畏强暴, 拼命反抗。这一幕一下子触发了读者的想象活动, 读者似乎身临其境, 激发了读者对里德太太及其子女的厌恶, 憎恨, 对简爱的同情。痛斥当时英国资产阶级的冷酷无情。接着, 到了洛伍德学校后, 简爱的好朋友海伦无端被斯凯切德惩罚, 头上被戴上一块大大的“邋遢”标牌。软弱的海伦忍辱负重, 而正直的简将其一把撕下扔进火里。这一幕让读者看到了直心热肠, 侠肝义胆的简爱, 增强读者对简爱的喜爱。来到桑菲尔德后, 在教堂婚变后, 伯莎一把火烧掉了禁闭伯莎多年的桑菲尔德庄园, 不仅自己葬身其间, 她的丈夫罗切斯特为了救她也变得又瞎又残。这场火在此时的读者看来似乎暗示着简爱和罗切斯特关系的彻底破裂。但是, 夏洛特笔锋一转, 小说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完全出乎读者意料。在大火的意象背后, 读者仿佛可以看到火焰伴随着伯莎的大喊大叫熊熊燃烧, 闪烁着复仇的狂喜, 也可以看到一个女人在痛苦中的挣扎与反抗, 在绝望中凄厉的呐喊与疯狂。这场火究竟是象征着伯莎的复仇之火还是两位男女主人公爱情的重生之火是读者面临的一次不确定性和模糊性。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理解和需求去想象。

三、简爱的主体身份建构之“他者”形象

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 是离不开心理体验的, 而由于各阅读阶段的未完成性不断引起读者强烈的阅读欲望, 使作品在读者的意识中不断地得到转化, 不断构建成为其主体认识。“他者”是西方后殖民理论中的一个术语, 暗含着强烈的自我中心主义体验, 由于“他者"的存在, 主体意识与权威才得以彰显。《简爱》是在维多利亚时代 (女性是作为男权中心的他者而存在) 为背景下创作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 可以清晰的体验到她未继承其叔父的遗产前的十足地位。自幼失去双亲, 寄养在舅母家, 受尽欺凌和歧视;在伪善的洛伍德学校, 饱受折磨;到了桑菲德庄园, 与罗切斯特相爱时, 她只是一名卑微的家庭教师。不论是共时还是历时的读者, 在阅读过程中都深深地被简爱的坚强不屈与自尊独立的人格魅力所吸引, 虽然生为“他者”, 却能通过后天努力不断超越与颠覆, 构建“自我”的主体身份。读者在阅读过程中, 通过文本与意识的不断转化, 与简一同经历了对他者的颠覆之路。在小说的结尾, 桑菲尔德庄园被烧毁了, 也烧毁了象征罗切斯特父权世界, 而男主人公双目失明, 并身体致残, 被命运推到了他者的地位。可是到底谁是他者?小说的结局虽然简从叔叔那里得到了一笔遗产最终回到了罗切斯特的身边, 照顾他陪伴他。可是从现实生活的角度, 读者不禁也会考虑到罗切斯特也是有自尊的, 个性如此强烈的两个人在这片烧毁了的废墟中, 面对可能终身的残疾, 真的可以一直幸福的生活下去吗?而且,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 他们真的平等了或者是他们真的可以平等吗?这同样又是读者面临的一次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其实, 我觉得就当时的社会而言, 这样的家庭里, 两者都属于他者的地位。

四、结论

随着历史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 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有其历史存在性和社会性, 无论是电影还是小说的《简爱》都留给了大众深刻的印象, 有人会认为她只是一部单纯的爱情小说, 也有人她更意在刻画女性主义的形象, 夏洛特在《简爱》中留下的不确定性和空白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 让读者可以开放地去依据自己的阅读经验和价值取向, 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想象;同时又具有模糊性, 作者表面上完全退出叙述, 作者的立场让读者捉摸不定, 却又通过各种手法影响着读者的判断;同时又具有导向性, 读者在作者的影响下从作者给出的多重解释中主动进行选择, 从而赋予文本以意义。正是这种开放性、模糊性和导向性和简爱的他者形象向读者发出召唤, 使《简爱》展现出巨大的容量, 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经过分析、推理、想象等一系列复杂的意识活动而得到美的娱乐, 这个过程正是《简爱》能够超越时代、魅力不衰、吸引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和阐释者的主要原因, 也正是这部经典文学作品的意义建构的过程及其美学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英]夏洛蒂·勃朗特著.简爱[M].吴钧燮, 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0.

[2]Bronte, Charlotte.J ane Eyre[M].London:Penguin Books, 1994.

[3][法]莫尼克·卡尔科-马赛尔, 让那-玛丽·克莱尔著.电影与文学改编[M].刘芳, 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5.

[4]黄源深.简爱[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5]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第2版 (增补版) [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287.

读者反应批评视阈下的《简爱》 篇2

关键词:读者反映批评论;《简爱》;文学形象

中图分类号:I561.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2-0164-02

文学作品所隐藏的深刻主题与作者本人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夏洛蒂·勃朗特的文学名作《简爱》所展现出的空洞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的思想被读者所洞察,并在不知不觉中将读者引进文学的陷阱中,吸引读者去想象、去期待。

一、读者反应批评论

(一)读者反应批评论的含义

读者反应批评注重的是读者的思维和眼光,该理论以美学为主要视野的新思维,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和鲜明的对比倾向。作者、作品和读者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原有的文学理论分割了读者与作品、作者的关联,忽视了读者的意义思想[1]。美国的学者挑战了以往对于文本的解读模式,重新将这三者有机结合到一起。因此,读者是参与文学的关键因素,以读者为中心的文本的解读模式使得文本多元化的阐释形式成为可能。

(二)读者反应批评论的重要意义

1.体现作品的价值与意义

传统美学视野下作品的质量取决于作者的文学功底,然而这种思想很快受到冲击,没有读者欣赏的高水平作品也只能称为作品,无法达到如《简爱》一般直击人心灵的程度[2]。文学著作所呈现出来的意义往往是被读者所发掘的,到最后,读者所看重的往往不是作者的文学艺术功底,而是作品带给他们的情感,情感才是恒古不变的客体。

2.影响作品的阐释

文学作品的本身一直是读者反应批评论兴起之前所阐释的关键,作者才是确定文学作品中心的唯一因素。读者反应批评论打破了这一观点,文学作品中书籍的表达并不再是黑漆漆的文字了,读者反应批评论下的文学富有了新的意义,黑漆漆的文字变得鲜明,读者能够自由的发挥言论[3]。读者本身的文化背景、水平存在差异,因此,读者反应批评论下的文学阅读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从而达到全社会的共鸣。

二、以电影和小说的译本比较不同人眼中的简爱

将热门的文学作品或者受到读者喜爱的作品翻拍成电影一直以来是电影界所热忱的事情,多数翻拍文学作品的电影基本都是将文学情节、主旨以及背景原封不动的展现出来,很钟情于原著。可以说,将文学作品进行电影改编并不仅仅是满足导演对于文学的热爱,更深刻的是大众对于文学著作的热爱。电影人士也不例外,相比于其他题材的影片来说,他们更加喜爱去接拍这样翻拍的影片,不仅仅可以亲身演绎文学作品的人物,演出成功还能名利双收[4]。

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普及应用,电影剧本的类型逐渐在增多,这种改变为大众开拓了视野。在一定程度上,为诠释简爱提供了一种新型的角度,满足了大众的认知和精神需求,不同文化程度的人都可以接触高深意义的文学作品,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去看待《简爱》这部文学名作。

遗产申遗现今以各种角度出现,文化遗产的申遗对于保护历史文学名作有着不可小觑的意义。有些忠诚于文学名作的读者认为,将简爱翻拍成电影无疑破坏了文学原有的美感,电影导演所诠释的含义和想法会阻碍观众以及读者的思维,这一想法引起人们的怀疑和批评[5]。

然而,根据《简爱》所翻拍的电影以及音乐剧就多达10余部,电视剧就多达7部。可以说,不同翻拍剧的任务和情节基本是与作品息息相关的,然而不同导演所要表达的意义却有所不同。《简爱》主要描述的是简·爱与罗切斯特的爱情,追求自由,远离家庭物质的爱情。在夏洛蒂·勃朗特的作品里,以五个主要人物为规划决定了简爱对世界的无所适从,却又不得不服从的人生命运[6]。文中主人公的背景可以说和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极为相似,作者实质是以书中简爱的人生形象显现出自身所受的困境与不得不屈服的无奈。作品的表达主要是展现世界的无奈,电影翻拍过后,也许我们所认为书中的本质就变了味道,电影翻拍所表现的更加功利化,很难符合大众的审美观念[7]。

三、读者反应批评论下的小说阐释

想象是创造未知事物的动力,读者在进行书籍的阅读时,对书中描绘的景象以及人物的心理想象是必然的。读者身处任何一个环境中都能对文学的意义进行联想,通过将自己情感的想法和想象相融合。

当读者打开书籍的第一页,就能通过简易的目录感受到此篇著作的要点以及它的象征意义。在阅读《简爱》的过程中,一大部分就是读者通过自己脑海中所构造的想象來进行阅读,从头到尾亲身感受主人公的命运坎坷。从最开始简爱奋起抗争,读者就像身临其境般对资产阶级的贵族产生厌恶的心理,再从文中简爱热心帮助自己受欺负的朋友,读者也感受到了其中的友谊与心头升起的暖意,读者此时的内心已经完全被简爱所带动了,她的一言一行直击读者的内心[8]。然后,读者跟着伯莎痛苦的反击来到了火焰里的挣扎反抗,在火焰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难道仅仅是伯莎个人的斗争吗?在一场大火中,毁灭的是罗切斯特的身体,凄凉中无助的绝望挣扎,也是暗示着爱情之火的重燃。这一切画面读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感觉以及自己的需求进行想象描绘,这也是批评论所能诠释的画面。

在小说的最开始,小简爱寄人篱下,忍受艰辛与不安,看着整个世界的浑浊与污气却束手无策,想要反抗却不知从何下手,安于现状的日子没有办法自己做决定。简爱是这个家庭的外来者,她不算是这个家庭的一份子,却只能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简爱所被灌输的思想是世界上没有善良的人,每一个人所表现出来的善良都是建立在条件之下的,善良的白茜也是如此,她的善良不会突然的表现出来,往往是带有目的性的。

后来的后来,长大了的简爱、经历了变故的简爱已经不是在桑菲尔德的简爱了,当她投入到芬丁的怀抱时,她就已经变成了读者心中的另一个简爱。读者读到这里都会心存疑问,读者所怀疑的是简爱到底挚爱着谁呢?如果没有发生那场大火,如果一切都没有变,她会选择伯莎?还是罗切斯特?其实,作者的观点已经很明了,拥有独立特性的简爱即使挚爱着罗切斯特,也不会去当她的情妇。简爱会在罗切斯特孤独、悲伤的时候来安慰他,但绝不会限制他的自由和他的想法。

《简爱》展示了生命的波折和波动,每一个人就如简爱一般,不断的追寻,不断的回头,越来越体会到人性的悲凉与无奈。读者可以把这部以爱情为主线的小说,实际上是一部女性奋斗史的小说进行完整的解读与思考,在读者反应批评论下的简爱,依然不逊色。读者大概也想做这样的一个听从命运的安排,但绝不服输的心态,在重压之下也能坚强反抗斗争的女性吧,这也是读者喜欢简爱的原因。

四、简爱所构建的主旨形象

心理的反应是读者最直观也是最清晰的感觉,文学作品分为初期、高潮以及结束,根据不同阶段的未知性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和决心,读者每阅读一个部分就不断地激发心里的感觉,想要尽快知晓后一部分的内容以及主人公的经历。在西方国家的理论中,有一种论述被称作西方化的殖民主义,西方殖民主义所宣扬的是个人中心理论的男权思想,《简爱》的创作背景正值此期,女性的所有抗争都是徒劳,女性只有不断的为男性服务,臣服在男性的权势下并服从才是王道。

简爱无依无靠,受到亲人的凌辱与虐待,生活在满是谎言与虚假的世界里,然而,简爱却在极其世俗与男权之上的时代拼死反抗,找寻自己的幸福,坚持做自己的女王。小说结尾中的大火烧毁了简爱丈夫的身体,烧掉了束缚自由的桑菲尔德庄园,看到这样的结尾,读者不禁质问,简爱会平淡的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过一生吗?这是她所要追求的自由和幸福吗?文学片段的模糊性再次确立了读者所推崇的《简爱》。

簡爱追求自由、追求成功的内心是盖茨海德赋予的,盖茨海德是残酷的,也是冷血的,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上他带动了简爱所要追求的梦想,简爱在盖茨海德的剥削下,懂得了独立的意义。简爱的人生是不断抗争与不断的出走,最后简爱实现了她的人生意义,找到了挚爱,至于最后是否能够修得百年同船渡,也只能靠读者自身的遐想了。

五、结语

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推动了人们对于文学作品的兴趣。每一部文学著作都有它本身的特性,无论是以何种方式所呈现在大众眼前的简爱都有它独特的意义。简爱以爱情为主线,思想浅薄的读者也只会认为《简爱》只是一部优雅完美的爱情小说。殊不知,在爱情线的背后,作者想要刻画的则是男权时代下的女性经过层层抗争、反抗、拒绝约束最后所实现的自由。夏洛蒂·勃朗特所著作的简爱留下了很多空白和引人联想的环节。作者的立场和归属让读者说不清、道不明,不同情感的读者思考作者模棱两可的态度得到的答案都是不同的,在一定程度上正是这种文学的模糊性奠定了它的文学地位。这也是《简爱》经久不衰,吸引一批又一批读者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许家凤.论读者反应批评论下的《简爱》[J].青春岁月,2012,(22):14.

〔2〕史小平.论《简爱》中女权主义反抗意识[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1):106-107,128.

〔3〕杨谦.《简爱》中人物的特点分析[J].城市地理,2014,(24):256-257.

〔4〕冯桢鸣.《简爱》中的永恒魅力——解析小说《简爱》中女性反抗性格的形成[J].环球人文地理,2014,(14):196-196.

〔5〕刘鸽.《简爱》——自卑情结造就了简爱鲜明的人格魅力[J].金田,2013,(9):69,65.

〔6〕黄小娟.海伦的人生哲学对简爱的影响[J].文学教育(中),2014,(9):31-32.

〔7〕才仁拉毛.浅析《简爱》的人物形象赏析及当代意义[J].进出口经理人,2014,(1):294-296.

〔8〕田恩波,龙占芬.浅析简爱的尊卑意识——影响简命运的潜意识[J].鄂州大学学报,2015,(1):58-59.

读者反应论 篇3

关键词:博物馆展品翻译规范,读者反应论,信息传递物,源语,目的语

近年来, 伴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 中国与世界其他各国交往日趋频繁, 进入中国的外国游客与日俱增, 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渴求也日益高涨。作为反映当地文化的重要窗口和获取知识的益智家园, 博物馆旅游炙手可热, 其展品的直观形象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 展品译文更是外国游客接触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的重要渠道。本文以省博的展品英译为例, 指出译文要考虑目标读者的接受水平、文化背景、语言习惯和审美情趣, 否则会影响游客的参观体验, 阻碍中国文化传播。

1 理论背景

1.1 读者反应论的提出

翻译是有文本参照的跨语言、跨文化的有目的的人类社会交际行为。译文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交际的顺畅和文化的传播。长期以来, 人们习惯将原文和译文进行对照, 从词汇、句法、修辞等方面进行分析, 而忽略了译文读者的具体反应。尤金·奈达认为交际是翻译。只有以接受者为出发点的任何话语才能达到有效之交际。奈达的翻译理论采用语言学的方法, 侧重挖掘语言的深层结构, 选择自然流畅的译入语表达源语的意思, 即“读者反应论”。

1.2. 读者反应论的主要内容

读者反应论是美国翻译学家尤金·奈达的重要翻译理论之一。他认为文本生命力是读者赠与的。文本意义在于读者的阅读理解及阐释。奈达认为, 目的语读者是翻译的服务对象, 译文优劣的准绳是阅读译文后, 读者对作者表达信息的反应程度。若译文读者的反应大致与原语读者一致, 则是佳译。目的语读者与所接收信息之间的关系应在实质上等同于源语读者与其所接收信息之间的关系 (Nida, 1964) 。功能学派学者贾斯塔·霍尔兹-曼塔利认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 是一种“移译行为”。在整个翻译行为过程中, 译者是一位专业人士, 根据委托人要求设计“产品规范”, 并生产符合目的语读者耳熟能详的“信息传递物”。所以, 翻译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是“进行市场调查, 测验公众对市场产品的反应。即使某种产品陈列美观, 如果公众反应不好, 也终将惨遭淘汰。除非生产厂家要的就是这种反应。” (谭载喜, 2000:141) 。因此, 目的语读者是否能像源语读者一样正确理解和欣赏译文, 能否感受到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信息, 是衡量译文的重要标准。

2 博物馆展品介绍分析

2.1 博物馆展品类型

博物馆展品是各项业务的中心环节, 标题、说明及综合性内容简介构成文字说明三大要素。标题由部题和组题组成, 部题是展品各大组成部分的标题, 组题则是小组的标题, 是部题的分支。陈列品的文字由文物的出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构建而成。其自然属性囊括名称、时间、质地、功用及特点等, 其价值、意义和作用当然是社会属性。文物原件要标注其出土地点;非原件要附上“复制品”字样, 并说明出土原件现存何方;捐赠文物要标注何人何地赠送。解说词即综合性内容简介, 用语言文字简明扼要表述文物的主要内容。通过简介, 观者对展品陈列的主题、内容和背景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从而激发他们的参观兴趣。

2.2 博物馆展品功能

博物馆陈列具有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其译文文字说明常常伴有展品名称、出土日期和地点、文物年号或所有者头衔, 还要凸显展品背后隐藏的来龙去脉, 让外国游客能够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底蕴, 实现其文化传播的功能。因此博物馆展品介绍英译对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 对中国文化真正走出国门作用不容小觑。博物馆内陈列介绍英译的任何歧义、误解、滥用都会影响外国游客的参观体验, 影响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解读。因此, 从目的语读者出发, 以读者反应论为准绳, 规范博物馆内陈列介绍的翻译至关重要。

3 博物馆展品介绍的翻译策略

湖北省博物馆是重要的文物珍藏、展览与宣传的机构, 各类馆藏文物已有20余万件, 镇馆之宝有享誉世界的郧县人头骨化石、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元青花四爱图梅瓶。馆内的中文陈列介绍都配有英文译本, 以方便外国游客参观欣赏。这种对外宣传的文本“其目的是吸引更多海外游客, 译介上强调可读性, 以求信息接受的最大效应, 但又有其特殊性” (曾丽沙, 2005:19) 。博物馆文物是浓缩的精华, 是文化的载体。博物馆陈列物品一目了然, 可意蕴丰富, 许多文化概念对于今天的源语读者来说很陌生, 所以译文必须具备可读性。只有把读者反应放在首位, 译文才能让读者理解和接受, 达到译语文化环境中的预期功能和目的 (贾文波, 2004) , 单纯的翻译很难传达一个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 而语言服务本地化要求译文要符合当地的语言习惯, 因此, 译者要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感受, 巧妙地运用翻译策略, 使目的语读者尽可能在短时间内获取最大信息量, 最大程度上达到功能的对等。

3.1. 增补法

根据博物馆文字信息功能, 译者需提供准确而充足的信息是其首要任务。中国观众由于对中国历史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其汉语文本往往略去了一些背景知识介绍, 而外国游客却对中国历史文化知之甚少, 因此, 译者在博物馆陈列介绍英译过程中, 需要常常借助增补法, 即适当添加不为目的语读者熟悉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 填补期间的文化“空缺”, 有效地发挥其介绍信息传递和文化传播的功能。例如:

(1) 白瓷是我国传统瓷器, 胎、釉的铁含量都比较低。白瓷出现于北朝, 盛行于唐宋。唐代北方的白瓷与南方的青瓷双峰并峙, 史称“南青北白。”

译文:White porcelain is a traditional type in China, with low iron content in body and glaze alike.It appeared in the Northern Dynasties and became widely used in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In the Tang Dynasty, white porcelain was prevalent in the north while Celadon in the South.

在本例中, 历朝历代都得到凸显, 目的是突出瓷器的兴衰过程。在处理朝代年号时, 译文将“北朝、唐、宋”直译为“in the Northern Dynasties,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在汉语中, 不需要进一步明确交代, 但译成英语时, 由于外国游客并不了解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更替, 直接翻译出朝代名称, 他们会不清楚各个朝代所处的历史时期, 给参观者造成了不便, 影响他们的参观体验。译者可以采用添加公元纪年的方式, 改为“in the Northern Dynasties (386-581) , the Tang (618-907) and Song Dynasties. (960-1279) .”, 让外国游客更直观地了解历史的大致框架, 感受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使得译文在信息性和可读性上达到最佳。比如

(2) 墓中随葬以九鼎八簋和编钟、编磬为主的礼乐器, 遵守了周代诸侯的身份, 反映出先秦社会严格的礼乐制度, 以及人们对天地、神明和祖先的敬畏。

译文:The ritual vessels are dominated by musical instruments including the nine ding (the vessel to hold animal meat) and eight gui (container to hold grain) , bianzhong (set-bells) and bianqing (stone chimes) .Their number and arrangement are proper for the owner’s rank as a feudal monarch in the Zhou Dynasty, refl ecting strict rules as well as the reverence for Heaven and Earth, gods and ancestors in the pre-Qin period.

文物名称的作用是将一种文物信息明白无误地传递给读者。文中的鼎、簋、编钟和编磬对于原语读者来说都不知所云, 因此译者除了音译之外, 还添加了注解补充说明。实际上, 九鼎八簋为礼器而非乐器, 编钟、编磬即为礼器也为乐器;同时还补充了原文中“其数目和摆放形式。”因此, 此句前半句应为:The ritual vessels aredominated by the nine ding (the vessel to hold animal meat) and eight gui (container to hold grain) as well as bianzhong (set-bells) and bianqing (stone chimes) , among which bianzhong (set-bells) and bianqing are also musical instruments.这样不光照顾了原语读者感受, 目的语读者也能分享这些器具的奥妙。

一般来说, 文化专有项的英译最宜使用增补法补充文化背景信息, 着重添补不同年代科技成就和发展轨迹, 让目的语读者了解历史变革, 饶有兴致地欣赏出土文物。

3.2. 删减法

博物馆除了实物外, 还有图片等, 他们是文字的重要补充。有时候信息全译并不能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反而过多的历史追溯会让英文读者混淆视听, 不能取得对应的呼唤功能。因此译文需要的是有效传递原文实质性信息, 使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英语重形合, 注重外在形式的严谨, 用词表意, 在表达上逻辑性, 而汉语重意合, 表达上常常逻辑松散, 靠上下文的语境意义来弥补意义层次模糊和逻辑松散的不足 (袁晓宁, 2011:106) 。由于中英两种文本在语言风格上的差异, 其译文应适当删减冗余信息, 保留主要信息, 用简练英语直接传文达意。例如:

(3) 古人以佩戴芳兰美玉明己德行高尚。楚人有佩用香草的喜好, 并将玉璜、环、瑗、珠、管串联成配合配饰垂挂与衣前。

译文:The ancients wore fragrant flowers and jade to suggest their virtuousness.The Chu people were particularly fond of sweet grass and would string jades of different shapes together to wear on top of clothing.

译文将“玉璜、环、瑗、珠、管”统统翻译成“jades of different shapes”, 避免了一一赘述, 减少了臃肿, 而形状上的差异正是这些玉器最大的区分, 因此此译文体现了不同玉器的特点, 去繁就简, 实在是妙。

删减法同样适用于描述性介绍。对于某历史时期展品简介, 可适当减译叙述中形容词和四字结构等的形容性描述。例如:

(4) 楚墓出土的日常生活用品造型精巧奇特, 装饰工整华丽, 且轻便适用, 世俗化的味道浓厚。

译文:Daily utensils unearthed from the Chu tombs featured exquisite in design, elegant in decoration, light in carrying and worldly in practice.

原文有华丽的四字结构, 纯粹出于汉语行文的考虑, 以渲染气氛, 感染读者。如果全盘托出, 译文必将行文啰嗦, 语义重复。本句没有直接进行翻译, 而是将句式表语化, 将四字形容词“精巧奇特, 工整华丽, 轻便适用”, 只取“精巧, 华丽, 轻便”, 让英文译文更为简练达意。译语句式工整对仗, 用词准确美观, 气势恢宏, 读起来朗朗上口, 目的语读者和汉语读者都能感受到出土文物的珍奇, 实为上乘之作。例如:

(5) 青白瓷又称影青、映青、隐青、罩青等。其釉色白中闪青, 青中显白, 介于青白二色之间故名。

译文:Greenish white porcelain is also known as shadowy blue, and is named after the color of its glaze.

比照原文, 意思重叠, 译文寥寥数语, 合二为一, 将青白瓷的其他学名和由来, 巧妙地隐藏期间, 这种信息减损不会走样, 反而言简意赅, 刻骨铭心。例如:

(6) 明朝革带是身份性饰物, 使用有极严格的规定。帝、后礼服, 一品官员服玉带。二品花犀, 三品金花, 四品素金, 五品银花, 六七品素银, 八九品乌角。

译文:In the Ming Dynasty there were strict rules on the use of belt ornaments.Jade-studded belts could only be used by the emperor, the empress and the fi rst-rank offi cials.

在本例中, “二品花犀, 三品金花, 四品素金, 五品银花, 六七品素银, 八九品乌角”全部省略了, 因为中国的服饰源远流长, 特色鲜明。原语读者都分不清这些革带代表什么身份, 只知道他们有身份的寓意。因此, 在处理不同官位佩戴什么样的革带, 大可不必费劲周折, 这样一带而过, 避免了繁冗累赘, 目的语读者和原语读者都有一样的反映即可。这样译文的可读性大大提高了。

3.4 语篇调整

自古以来, 汉语语篇受骈体文影响, 讲究行文的整齐对偶、声韵的和谐以及辞藻的华丽, 表现为大量使用排比结构、四字结构、修饰性语言和烘托性语言, 而英语语篇则注重写实, 强调内容上的信息性和表达上的生动平实性 (陈小慰, 2006:267-268) 。加上中英语言上的差异, 即中文抑或惯于按年代先后顺序介绍展品, 抑或采用先形态后意义的描述方式;英文则不然, 其表现是先切入重点, 再描绘展品文化意义。因此在博物馆陈列介绍英译中, 应调整汉语思维惯性, 遵循英文语言特性, 深挖篇章结构, 采用目的语独特的语言表现手法和目的语读者喜闻乐见的写作风格和美学标准, 突出重点, 更好地传承我国文化。比如,

(7) 芍陂始建于春秋时期, 原周长有60公里, 相传为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 是我国最早的人工水库。芍陂施工技术讲究, 选址合理, 蓄灌关系考虑周全, 被誉为“神州第一大塘”。它的建造对后世大型陂塘水利工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译文:The Quebei project was the earliest artificial reservoir in China, built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with60km in perimeter.It was said that the construction was presided by Sun Shu`ao, the prime minister of Chu state.With its careful construction technique, reasonable selection of location and thoughtful plan for dealing with the relationship of water storage and irrigation, the Quebei project was touted as the grandest conservancy project in China, offering valuable experience for later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译文抓住了原语的思路, 把重要的信息“我国最早的人工水库”放在句首, 突出了水库的伟大。此水库不仅规模大, 而且年代久远, 很好地宣传了楚国文化, 使得游客期望值和兴趣大增。再如:

(8) 漆器小巧轻便, 耐磨、耐酸、耐腐蚀, 容易修饰, 所以它一出现, 很快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成为食、住、行必不可少的典型用器。

译文:Lacquer wares are light-weight yet highly durable.They are resistant to abrasion, corrosion, decay and are easy to decorate.Thus, lacquer wares quickly became indispensable in many aspects of daily life.

这个例子主要讲述了漆器的特色及其重要性。译者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首先进行概述, 突出了漆器的主要特色:轻巧耐用;然后分述其耐用性:耐磨、耐酸、耐腐蚀, 最后总结归纳。这样总——分——总的篇章架构更符合英语读者的习惯, 即:英语信息重点在前, 汉语信息重点在后, 传神到位, 更好地理解漆器这一典型用器, 实为简洁明了。

叙述性陈列介绍也可采用篇章重构策略。译者按照英语语言特征, 重组信息, 前移重点信息, 这样译文才引人入胜。例如:

(9) 乾隆皇帝酷爱各类工艺品, 使得各种工艺美术都有长足的发展, 乾隆官窑的制作技巧也达到了空前的水平, 但在装饰风格上, 盛行大红大绿, 金银辉耀, 缺少静雅之作。

译文:Crafts and arts experienced great development in the reign of Emperor Qianlong, who was extremely fond of handicrafts.Qianlong-period official kiln achieved an unprecedented level in skill, but its products are some-what gaudy in decoration, lacking elegance.

本句属于在理解的基础上重新整理内容写出来的句子, 没有按中文的顺序翻译, 这个例子中, “乾隆皇帝酷爱各类工艺品”是背景介绍, 因此, 把这一背景置于段中, 作为补充说明, 这样一来, 意思全部表达到位了, 也更符合英语读者的习惯, 能让他们快速捕捉到重要信息。例如:

(10) 但因瓷胎中杂质较多, 釉料配制简单, 加上烧制工艺原始, 导致烧结度偏低, 釉色不稳定, 所以称之为原始瓷器。

译文:It is called“primitive”because of the impurity of bodies and simple formula of glaze, plus primitive baking techniques, which led to a low degree of sintering and unstable glaze color.

一般说来, 汉语因在前, 果在后, 而英语则相反, 因此译文按照目的语读者习惯, 重新调整语序, 使得英语的句子结构更严谨、更具逻辑合理性, 值得借鉴。

4 结语

通过省博译文研究, 博物馆陈列介绍翻译要以目的语读者理解为中心, 遵循一致性原则, 译文表现形式必须为他们所喜闻乐见。任何生涩堆砌的表达都是读者难以接受的。对原文信息的选择, 一定要根据译入语读者的需要来决定。在读者反应论的指导下, 查找平行文本及其相关的背景资料, 多方求证, 以确保译文信息的正确性。同时, 还要注意译文要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 符合目的语读者的审美期待, 从措词、语言表达、逻辑性等方面灵活地采用变通的翻译策略, 规范展品的翻译, 确保展品翻译的可读性、客观性和严谨性, 提高译入语读者的接受度。只有外国游客所获得的体验满足了他们的期望值的时候, 才能积极推进他们对中国历史文化有更充分的理解和更深切的尊重, 让中国文化真正走出去。

参考文献

[1]Nida, E.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Leiden:E.J.Brill, 1964.

[2]陈小慰.新编实用翻译教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3]姜倩, 何刚强.翻译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

[4]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出版公司, 2004.

[5]谭载喜.翻译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

[6]袁晓宁.谈形合与意合研究中存在的不足[J].东南大学学报, 2011 (5) .

论高职图书馆读者服务 篇4

【关键词】图书馆;读者服務;教育

中国分类号:G250

一、高职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图书馆除了具有保存文献的职能外,其它职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开展读者服务工作,则是发挥图书馆教育职能的重要催化剂。如何搞好读者服务工作、是否最大程度地满足广大师生对文献信息的需求,成为了高职院校图书馆的中心工作,是检验和衡量图书馆工作水平高低的尺度。一切从满足读者的需求出发,已成为整个图书馆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并得到了图书馆界的一致公认。

读者服务工作的开展,将有利于读者更多地了解图书馆,最大限度地利用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提高读者素质,促使潜在的读者转化为现实的读者,使更多的读者将他们的阅读需求转化为阅读行为,提高读者的文献鉴赏能力,自觉吸收先进的思想营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使得读者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取得较理想的阅读效果,从而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和丰富的知识储备。因此,如何审时度势,思变创新,是高职院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在新形势下思考的课题。

二、高职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存在问题

1、观念守旧。评价图书馆的重要指标一般是看馆藏量的大小,在传统的观念上,图书馆只重视了对文献资源的收集,却忽视了发挥其使用功能,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各大高职院校图书馆中。现在各高职院校图书馆对网络化、数字化的建设比较注重,但是却容易忽视对读者服务工作的创新。所以即使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去建设图书馆,也没有真正意义上使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得到创新。

2、文献资源结构不合理。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是开展读者工作的物质基础,文献资源的质量如何、文献资源的结构是否合理都直接影响着读者服务工作的效果。各类高职院校图书馆围绕学校的专业设置,有计划、按比例地采集和收藏文献资料,经过多年积累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文献结构。但是,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各高职院校不断扩大办学规模,增加了一些新兴的专业学科,而图书馆相应的文献资料收藏滞后,导致文献资源结构不尽合理,文献结构单一、老化,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

3、服务质量不佳。由于高职院校在校学生日益增加,致使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加大,而有的学生对图书馆服务工作的不理解,使得图书馆工作人员在服务态度上明显表现得欠缺热情,与读者缺乏交流和沟通,服务质量有所下降。

三、完善高职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对策

1、树立为读者服务的新观念

图书馆是人类智慧的宝库,它蕴藏着人类共同的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财富。在当今科学技术与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图书馆那种坐等读者、简单的借还服务观念和方式已不适应现在读者的要求,需要图书馆工作人员转变服务观念。

首先,图书馆工作人员要提高对图书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看中自己的工作岗位,树立事业心和责任感,自觉增强自身的工作积极性。这样才能从传统的被动服务转向主动服务,真正做好读者服务工作。其次,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普及,网络技术在参考咨询工作中的应用,做好读者服务工作不仅要具备传统的参考咨询能力,还要树立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观念。因此,高职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顺应形势的发展,不仅树立主动服务的观念,还必须增强自己的服务能力,强化服务职能,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2、优化馆藏,提高质量

高职图书馆是教育教学、科研的辅助部门。对于过时的旧书、失去收藏价值的图书要进行剔旧。由于种种原因,以前图书馆只追求图书种类多,而忽视了图书品种、质量,使一些非专业图书占有很能大的比例,图书的重复量很多,缩小了图书馆的储存空间,也浪费了读者的查找时间,给图书馆工作人员增加了很大的管理难度。为了优化馆藏,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准确性,对发现有破损、缺少书标或条码、条码重复的图书应及时下架,定期进行书目数据库的维护,提高书目数据库的可靠性。

高职图书馆要逐步向数字化图书馆转变,文献资料信息的编目、著录、索引、借阅以及办理借阅证等,都要以电子网络系统代替人力工作,比如读者要查询借阅书籍,读者想查询某种图书种类及所在位置等,图书馆工作人员将查询的信息输入电脑借阅管理系统软件,所需查询的数据很快就显示出来,一目了然。所以高职院校图书馆要进一步改善馆藏结构和提升馆藏文献质量,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才能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3、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

图书馆工作人员是高职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实施者,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职图书馆服务功能的发挥。高职图书馆作为收集人类知识的宝库,它是服务读者的窗口,是输出文明、传播信息的窗口。图书馆工作人员通过这个窗口将人类的精神文明、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丰富的文化知识传播给读者,其德行素质就像一种无形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读者。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摒弃重管理、轻服务的观念,做到以读者第一、服务至上为宗旨,以"一切为了读者"为高职图书馆的奋斗目标和方向。

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具备牢固的基础知识,深厚的专业技能和宽广的知识面,具有驾驭高职图书馆所有业务工作的能力,掌握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对文献进行收集、整理的能力,熟悉多方位、多视角地位读者提供各种服务的能力等。

还有,高职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具有创新意识,具备创造性的工作方法,探索有利于高职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新理论、新机制,使高职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不断迈上新的台阶。只有不断的创新,高职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才能不断地发展。

综上所述,要做好读者服务工作,高职图书馆工作人员在长期的工作中要不断进取、更新知识、强化信息意识,不断完善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从而更好地服务于读者和社会。这样,高职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

参考文献

[1]孙玉坤,论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J].科技信息,2009

[2]卢文红,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新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

读者反应论 篇5

自从《奈达论翻译》编译本80年代前期在中国出版后, “读者反应”论便在中国流行起来, 为众多学者、批评家、分析家反复引用。奈达认为“翻译的重点不应当是语言的表现形式, 而应当是读者对译文的反应”;“要判断某个译作是否译得正确, 也必须以译文的服务对象为衡量标准”。

当代台湾学者黄文范说:“而我强调要译得‘中国’些, 只因我是中国人, 出于华夏到华夏, 外国的东西译成中文, 要站定自己的立场, 从字的地方说, 英文中的哩啦、码啦, 我一概算成为公里、公尺、公分 (实际上这些也是外国传入中国的东西) , 这不是不忠实。而是既译成中文, 就要守中国的制度。我们有世界上最先进最广泛的公制, 为什么要屈己从人, 一译书就用他们的衡制?” (张兰熙, 1979:34) 这就印证了孟老夫子所说“吾闻用夏变夷者, 未闻变于夷者也” (孟子, 滕文公上) 的论断。这字里行间, 无不透露出华夏文明的优越感, 这种优越感由来已久, 根深蒂固。郭沫若把英国16世纪诗人纳什的《春》的第一行“Spring, sweet spring, is the year’s pleasant king”译为“春, 甘美之春, 一年中的尧舜”。虽然这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译品, 但是这种译法“求民族化以至达到了十分庸俗化的流风”。 (王克非, 1997) 这种以华夏文化中心论为基础的归化译法, 强调迁就读者、取悦读者, 应该把原文译得具有中国风味。殊不知, 这也正破坏了原文的信息传递。奈达强调:“为了保留信息内容, 形式必须加以改变。”在他看来, 只有“说什么”才是信息, 而“怎么说”却无足轻重, 可以弃之不顾。他的一个经典的例子即为“白如雪”。他说:“许多语言具有与‘白如雪’同义的比喻表达法……如果没有类似的表达法, 人们则可以采用非比喻形式来表示‘白如雪’的概念, 比如可以说‘白极了’。要说明的问题是, 在‘白如雪’这个表达法中, 雪作为一种物体对传达这个信息并不是关键所在”。这种只关心“说什么” (如“白极了”) 却不关心“怎么说” (如“白如雪”) 的论点显然是不面的。“怎么说”, 即形式, 诚然是媒介, 但形式是内容的载体, 没有了形式, 内容就不完整, 并且往往形式本身也传递着一种文化信息, 它本身就是文化。比如在“白如雪”这个比喻中, 为什么用雪来与白作比, 说明在这种文化里, 雪是纯白, 洁净的象征, 而不是其他别的什么东西。为什么不说“白如纸”、“白如银”等等, 这是有一定文化内涵的, 而这也正是文化差异之所在。如果统统采取归化的策略, 译为“白极了”等等, 不仅减少了文化信息的传递, 还会给读者以错觉, 即别人的文化同自己的文化是一样的, 根本没什么差异, 那也就没有引进外国作品的必要了。

过分采用归化手法, 考虑译入语读者的感受, 舍弃“怎么说”的表现形式, 采用译入语的语言形式表达, 那么译入语读者永远也了解不到原语文化的真实面貌。而文化传播才是翻译的根本任务。译者不是为了翻译而翻译, 而是要从外国作品中汲取养料, 介绍到译入语国家, 为读者所接受。比如, “龙”, 在中国近乎于图腾的标志, 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现在把它译作“dragon”, 而dragon在西方文化中是“传说中的有翼, 能喷水巨大怪物” (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1987:309) 。那么, 为了译入语读者可以接受, 就舍弃“龙”的说法不译, 那么译入语读者永远也不能了解“龙”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 以及他举足轻重的显赫地位, 又怎能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然而, 翻译正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从我国的翻译史来说, 从古老的佛教翻译, 到“五四”时期译事的发展, 无不是为了介绍异族的文化, 促进本土文化的发展。就佛经翻译而言, 它极大的丰富了汉语词汇的内容, 促进中国声韵学的形成和发展, 如“浮屠”。梵语词多为多音节词, 音译时难以使用汉语的单音节词;意译时, 单音节词数量又有限, 而且表意很难准确。由此梵汉对译时, 无论音译或意译, 均以复音词为主。于是, 多音节佛教词语便应运而生, 成为佛教词语的一大特色。通过佛经带入汉语的一种完全不同质素的语言的冲击并激活了汉语自身的多音节构词的潜在机制, 逐步出现了类推能力强的四字格词语。如此说来, 当初了佛经翻译没有采取完全归化的手法, 通过长期的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 中国读者不仅理解了这种手法译出来的佛经, 并且对这种四音节的词语也越来越能够接受, 使之逐步发展、繁荣, 融入中国文化。

再到“五四”时期的科技翻译, 文学翻译, 无不以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文化为目的。所谓“师夷长技以制夷”。沈雁冰在《新文学研究者的责任与努力》一文中说:“介绍西洋文学的目的, 一半是欲介绍他们的文学艺术来, 一半也为的是欲介绍世界的现代思想——而且这应是更注意些的目的。” (《小说月报》第12卷第2期, 1921年2月10日) 在近代翻译文学的兴起过程中, 译人在选择外国诗进行翻译时, 注重的是其思想性, 他们要从外国诗的民主主义、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获得鼓励和安慰。如果一味考虑中国读者的感受, 抛弃“怎么说”的“表现形式”, 采取归化的策略, 可是要知道, 那时的中国社会可是没有什么民主主义思想的, 这又怎么采取归化的手法介绍西方思想呢?如果只考虑“译入语读者与原语读者有相似的感受, 那着实是没有办法了。正因为如此, 才有了“德先生”和“赛先生”。这是采取了音译的手法。如果不这样, 每次说到民主科学的时候就用中国的概念叙述一翻, 那翻译又有何用?这也就不能称之为翻译了。这种词不正是因为中国文化中没有“民主”和“科学”这样的对应词才产生的吗?起初, 也许不为读者所理解, 但是经过长期渗透, 这些词被中国人民接受了。如果一概采取归化的策略, 把这些思想译成中国风味, 那么如此众多翻译家的心血可要白费了, 西方思想又何以来拯救世人的灵魂!

这里, 我们就要注意一个问题。语言的异化现象在增多, 许多曾被担心“行之不远”的外来语言成分, 今天已在汉语中扎了根。1991年出版的一本书中还有人批评“的士”代替“出租汽车”, 说“在群众和语言工作者的积极干预下……终于没有流行开来” (王铁昆, 1991:94) 。可是没过多久, “的士”就卷土重来, 现已用遍大江南北。尤有甚者, 人们还把“的”当作语素、创造了“打的、面的”等新词语。“巴士”也经历了同样的语言命运悲喜剧, 现在由新语素“巴”构成的“中巴”、“小巴”、“大巴”, 连《新华文摘》那样的严肃刊物也通过转载承认了其“合法性” (1988年第1期103页) 。正是这种不舍弃形式的译法, 让中国读者领略了外国文化的五彩斑斓, 加速了文化融合, 更好的达到了文化交流的目的。

另一方面, 持这种“读者反应”论的人显然低估了读者的认知能力。台湾学者黄宣范在评论《林以亮论翻译》时说, 林以亮先生竟认为“白如雪”“对热带的非洲国家人民毫无意义可言”这显然低估了人类理解语言的能力 (黄宣范, 1974:273) 。人类对于毫不具象的域外抽象事物 (如中西对“个人主义”理解上的差异) 都能了解和适应, 对于“雪”等具象事物虽未见到也能够理解是绝无疑义。但是“读者反应”论者却不这样认为。国外的一位“读者反应”论者曾说,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如果译入语国家的夏天并不柔和可爱, 那么夏天不应该按词义译出。可是纽马克却正确指出:“读者是有想象力的, 读这首诗可以获得鲜明的认象, 认识到英格兰的夏天是美好的, 所以不会误会, 反而可以加深他对英国文化的理解。正如, 从来没有人把雪莱的《西风颂》因考虑中国读者的接受心理而改译为《东风颂》一样, 读者照样可以接受这样的译本, 从中了解异域文化的不同。在跨文化交际中, 文化碰撞是难以避免的。然而, 只有通过这种碰撞, 才能达到融合的目的, 这也正是译者的根本任务。

奈达的翻译理论传入中国, 命运坎坷:起初是人人“言必称奈达”, 后来则有不少人“言必称奈达理论之缺陷”。笔者认为, 缺陷不在理论本身, 关键在我们怎样运用他, 如果把他的“读者反应”论作为文化中心论指导下的归化译法的理论基础, 那着实是我们的不是了。如果一定要达到“为读者好”的目的, 大可加之注释, 让注释最大得发挥文化传播的功能。但是, 有些学者却批评注释妨碍读者的正常阅读, 破坏其连贯性。殊不知, 正是注释传播了许多译文中不可能包含的大量的文化信息。要知道, 我们在阅读中文作品时也免不了要遇到注释的, 又怎能剥夺注释在译文中出现的权利!文化的渗透性是文化交融的前提, 而翻译中的注释法是文化渗透的最重要渠道之一。当然还有其他的方法“为读者好”, 但是舍弃形式, 只重内容的观点却实在是不可取。形式是内容的载体, 同时也是一种文化信息, 为了达到文化交流、传播的目的, 为了给读者以认识异域文化的机会, 译者切不可盲目的采取归化的手法, 把作品译得完全中国风味, 那翻译也就失去了他真正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包惠南、包昂编著:《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 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4[1]包惠南、包昂编著:《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 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4

[2]黄宣范:《翻译与语义之间》[M], 台北: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1974[2]黄宣范:《翻译与语义之间》[M], 台北: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1974

[3]沈雁冰:《新文学研究者的责任与努力》[A], 《小说月报》第12卷第2期, 1921年2月10日[3]沈雁冰:《新文学研究者的责任与努力》[A], 《小说月报》第12卷第2期, 1921年2月10日

[4]王克非:《翻译文化史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4]王克非:《翻译文化史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5]王铁昆:《新词语的规范与社会、心理》[A], 语言·社会·文化[C], 北京:语文出版社, 1991[5]王铁昆:《新词语的规范与社会、心理》[A], 语言·社会·文化[C], 北京:语文出版社, 1991

[6]张兰熙等:《翻译艺术》[M], 台北:台北国际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1979[6]张兰熙等:《翻译艺术》[M], 台北:台北国际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1979

[7]Eugene A.Nida, Towards a Science of Translaion[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7]Eugene A.Nida, Towards a Science of Translaion[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读者反应论 篇6

我们现在的阅读教学,大多是教师的独角戏,学生被当作可扩充的容器,受教育的被动对象。教师往往会忽略学生主体的参与,个体之间阅读体验的差异,忽略了因经验的不同而造成的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差异,硬性的用自己从参考书上得来的只言片语作为权威去规范学生的体验和结论,硬性的把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个体经验从心灵上抹去。而这种统一的标准的阅读模式导致学生在今后自己的阅读中沉溺于一种既定的话语体系之中,有意无意地扼杀掉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所以学生一步步远离阅读,阅读教学一步步走向尴尬。基于读者反应理论的观点,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体验,只有如此学生才会对阅读产生兴趣,也才能使我们的阅读教学焕发蓬勃的生机。

一、本理论对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的学习方式的指导

学生是学习的主休,每个学生均有自己的知识沉淀和认知水平。就像每个人,只能靠自身吸收物质营养一样,学生也只能通过自身吸收精神营养,任何人都无法替代,教师也不例外。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心智活动,靠理性分析或他人言传难以奏效。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和知识强加给学生,强加只会挫伤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扼杀其阅读兴趣,窒息其思想,甚至引起其抗拒。学生只有亲自阅读,亲自感知,亲自思考,才能真正积累知识,感悟事理,进而受到美的熏陶。

1. 重视学生对文本的首次阅读体验

有些教师在讲授新课时,总是让学生在课下提前预习文本,然后再在课堂上共同讲授讨论学习。从读者反应理论的观点来看,重视读者体验,教师应将首次阅读文本放在课堂上。我们知道,个体首次干任何事情印象都会特别深刻,阅读也不例外,第一次,学生的阅读体验是新鲜有趣或者刺激的,此时让他们谈谈自己的体会或者见解,会有意想不得的收获。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个体面对新的事物产生感受也有与人交流的欲望。教师应抓住这个时机,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让他们各抒己见,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做,学生能感觉到教师的重视,体会到交流的愉悦,从而大大激发他们继续阅读的兴趣,交流的愿望。

2. 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特体验

同一文本不同的读者进行阅读会产生不同的反应,而同一读者在不同时期阅读同一文本也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因为每个读者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是存在差异的,同时也是不断变化的,所以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特阅读体验。同时,文本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驰骋自己想象力的广阔空间,学生对作品的感受和阐发就是把自己的人生体验和精神智慧,融合到作品的空白之处。学生可以从多角度、多层次地尽情玩味、阐发。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抛却教学参考书的标准意见束缚,给学生提供宽松民主的课堂环境,对学生的异样声音表示宽容并作出恰当的评价,不能损害他们的自尊心,保护他们发言的积极性和热情。如果一旦我们不注意对学生的态度,使他们的自尊心收到伤害,以后花费多少努力也不一定再次赢得学生的课堂信任,当然让他们再说出自己的阅读体验就真是比登天还要难了。

3. 师生、生生之间进行体验共享

从读者反应理论来看,课堂中的读者,不仅仅是学生,还有教师。教师既是合作者,也是参与者。教师应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进行讨论与合作,作为学习的同伴共同解决问题;彼此可互问互答,互争互辩,质疑争鸣,和学生一道阐发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对有意义的独特见解要扩大,让全班同学共赏分享;对“节外生枝”而确有生成价值的,可以改变课前预设的教学方向,实现对文本、对教师的超越;对一些不同意见、歧见、误见,可引导展开争辩,既尊重独特体验,又形成共识。再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教师应把部分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开展自我交流评价,让学生在交流评价中丰富体验,锻炼思维。

二、本理论对教师首席地位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指导

新型的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合作者,而教师又是平等中的首席。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首席地位的指导作用。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1. 对学生的阅读反应进行整合

尊重学生阅读反应的课堂是开放性的、平等的、合作的、互动的,其特点就是“杂”,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声音”,而且充满了变数。这是必然的。那么,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相比较照本宣科而言,对教师的业务水平要求更高了。教师不仅仅要让学生畅所欲言,而且还要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循循善诱,点拨迷津,不能脱离文本的宗旨而使阅读体验变得虚无缥缈。

2. 对课堂教学灵活组织

尊重个体阅读体验的课堂,要求教师既要善“导”,组织教学又要求“活”,因势利导,适时调整教学思路,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统一起来,而不能死抱教案,机械刻板。

读者反应论 篇7

1 读者反应批评理论的发展与应用

读者反应批评的一些基本观念, 对英美文学的教学会有积极的作用。比如, 读者反应批评理论认为, 文学史更应该是一部接受史。这个观念是接受美学家姚斯提出的。他指出, 文学史作为接受史, 其主角是接受者——读者。读者由此成为他的思想的主角。姚斯认为, 一定时期的读者和作家的阅读和写作都要受到这一时期人们所特有的看法和文学成规的规约, 这些看法既包括对文学本身 (如体裁、风格、形式等) 的看法, 也包括对文学产生背景的看法。在作家 (创造者) 、作品 (述说行为) 与读者 (接受者) 三者之间的关系中, 读者是主动性的, 创造性地因素, 而不是被动地、单纯地做出反应的环节, 读者“本身便是一种创造历史的力量”。完成了文学作品不能脱离其接受、阅读和阐释的语境而存在, 它对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中的读者提供不同的艺术图景。因此, 读者的存在, 不同环境 (时代、文化、民族) 下的读者, 就会对特定的作品做出不同的解释。不经读者阅读的作品, 就是尚未最后完成的作品;读者的阅读实践使作品从语词变成现实中的作品, 使之现实化。因此, 作品的意义和内涵不能局限在作者身上, 也不像新批评和结构主义那样把它局限在文本内部;意义最终完成在读者的阅读活动中。

2 英美文学弱化的原因

近年来, 各高校的英美文学呈现出弱化现象, 学生们产生了一种英美文学“无用论”或“过时”等说法和想法。从短期收效的角度看, 英美文学的学习对于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的提高确实作用不大。虽然老师布置阅读的小说会成为学生的负担, 语言晦涩难懂, 以及中文译本的普遍存在, 使得更多的学生完全放弃了阅读, 而转向阅读中文小说或是上网了解梗概了。

高校在英美文学的教学中应当适当增加西方文艺批评理论的知识, 帮助学生增加知识, 开拓视野。文论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审美水平, 帮助他们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标准;学生只有掌握了基本的文学批评理论才能够对自己所读的文学作品发表评论, 更深层次地了解作品的内涵。

3 将式读者反应批评理论运用于英美文学教学的方法和模

读者批评理论的一些观点与方法恰好能够解决高校英美文学教学所遇到的学生参与度不高的问题。读者反应批评的“期待视野”和“隐含读者”的概念正好满足了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缺乏阅读兴趣, 不知道如何做文学评论的课堂上普遍存在的问题。

“期待视野”是姚斯在海德格尔“前结构”和伽达默尔“视野”的影响下提出的一个新概念。读者在阅读活动之前并不是空白, 当他面对一部文学作品时, 即刻生成的阅读经验和存留在脑海中的阅读记忆, 会立刻参与到阅读活动中, 使自身沉浸在一种特定的情感状态, 并且产生阅读期待。阅读期待对于阅读活动的展开方向具有指导意义。在某种程度上, 它决定了阅读活动所产生的意义。据姚斯描述, 当一部作品与读者的期待视野相吻合, 就易于被人理解;如果读者的期待视野与作品不一致, 为了完整地认识它, 读者在阅读时只好调整或打破旧有的期待视野, 从而形成新的期待视野。阅读期待和阅读实际或者一致、和谐或者偏离、矛盾, 巨大的张力将使得阅读过程生气勃勃, 读者也不再是一个受动的角色。

4 结论

学习英美文学是一条通往西方文化的重要途径, 可以深入到西方文化的核心层面。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为活跃课堂气氛, 深入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有着重要的作用,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视角和切入点, 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

摘要:本文就近年来英美文学课程渐入边缘化的尴尬境地进行分析;同时指出学生对英美文学失去学习兴趣与陈旧的教学方法存在一定关系。在功利主义的影响下, 学生更愿意把语言学习的重点放到应试以及考证上, 却忽略了英美文学阅读对学生提高语言综合能力水平起着重要作用的事实。本文针对这一现象, 探索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引入读者反应批评理论, 尝试构建互动式英美文学教学模式, 由传统的“老师传授, 学生接受”转变为“教师引导, 学生交流”。以提高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主动性。

关键词:英美文学,读者反应批评,教学,引入

参考文献

[1]Raman, Selden.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2]邱运华.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读者反应论 篇8

1. 读者反应批评理论背景

读者反应理论是二十世纪中后期在接受美学思潮中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文学理论。读者反应批评是以注重对读者接受为研究对象而非作品本身的一系列现代文学批评理论的概称, 重点研究读者在阅读过程对意义存在于文本和读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认为读者是使文本产生意义的关键, 应将诠释权交给读者。强调读者根据个性主题主动地理解文本, 不同读者对同一文本有不同的反应。强调文学作品是读者和文本共同作用的结果, 注重对两者双向交流过程的分析研究, 实现了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由作者与文本中心向读者文本中心的转向, 开启了文学批评的新范式, 其中以沃尔夫冈·伊赛尔理论为主。伊瑟尔认为“20世纪以来的文学愈来愈突出读者在审美接受过程中的创造作用。阅读不是被动的感知, 而成为一种积极的创作性活动。读者角色的这一转变无疑是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次划时代的转折”。[2]

2. 更新视域

读者是阅读作品的二次创造者, 在阅读之前已经对作品有预设。在阅读过程中, 会出现符合作者的提前预设, 即产生共鸣;也会出现与预设不符, 读者会产生很多疑问。随着阅读的深入, 读者的疑惑会逐一被解开, 进而形成不同的阶段。每一阶段都要在现有意象的基础上建构对象, 从总体和整个过程来看, 具有不完整性和未完成性。正是这种阅读阶段的不完整性和未完成性不断引起读者追根穷源的内在心理动力, 形成强烈的阅读愿望, 使作品在读者的意识中不断得到转化, 从而推进阅读的进程。[3]

在弗拉多最终把魔戒扔进厄运山脉的火焰之前, 读者对弗拉多是否可以完成销毁魔戒的使命始终是持怀疑态度, 因为弗拉多与读者所熟知坚毅果敢的英雄人物截然不同。一部分人认为他不是英雄, 因为最终他没有抵住想要拥有魔戒的欲望;一部分人认为他是英雄, 因为他使魔戒坠入火焰山最终销毁, 世界从精灵统治时代转到人治时代;一部分人认为他虽是英雄, 但是失败的英雄, 因为他受到魔戒的诱惑。弗拉多究竟是不是英雄或是怎样的英雄, 取决于读者已有对英雄的认知和在阅读过程中参与其中不断向作品本身发问和回答过程中产生。

2.1 人物形象的更新视域

读者读到弗拉多是个身材矮小、喜欢吟诗作曲, 最好天天宴乐、过着逍遥快活的生活的人。在整个霍比特人的历史中只发生一次战斗, 即1914 (霞尔历) 的傍水镇之战。魔戒远征队中的灵魂人物刚多尔夫说:“霍比特人身材矮小, 并不适合迎战。”因为传统的英雄人物给人的印象是身材高大, 英勇善战。读者不禁问:弗拉多是否可以完成使命?对于这个问题, 读者可以在故事的发展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因为在小人物霍比特人身上, 他们淳朴、憨厚、无纷争, 无困扰。唯有这样, 才有可能摆脱魔戒对灵魂的腐蚀。罗琳精灵女王说:“或许弱者也能完成这个任务, 只要他拥有一颗强者的心。”

2.2 人物性格的更新视域

当读者形成了一种“期待视域”, 将小说理解成是弗拉多虽“身材矮小”但是充满自信、果敢、坚毅的成功的英雄。但是读者读到的却是缺乏自信, 内心犹豫, 性格软弱的弗拉多。弗拉多始终对自己能否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充满怀疑, 他没有把握一定能完成销毁魔戒的任务。当山姆担忧他们带的干粮能否维持到完成使命时, 弗拉多说:“我说不上多久算完成使命……我认为没必要想以后的事。谁知道以后会怎么样?就是想到了, 谁又说以后怎么样?就是想到了, 谁又说的清到底会有什么结果?结果那玩意儿投进火山口, 我们又会怎么样?你说, 山姆, 我们还需要面包吗?我想用不着。要是我们能坚持到火山口, 我们就算是尽了力了。我开始觉得有点儿力不从心了。”弗拉多天性排斥暴力行为, 他性格内向, 喜欢休闲的生活, 他是个梦想家。他会表达他的伤心、恐惧和无助。站在安达因河旁, 弗拉多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我真想毁掉它呀!我天生就承担不了这艰巨的使命。要是我从未讲过这枚戒指该有多好!为什么它要落在我的手里?”[4]此外, 弗拉多在面对比自己强大的敌人时往往产生惧意, 从而不愿向前。在即将到达厄运山口的时候, 他被两个奥克斯 (半兽人) 俘获了, 在被自己忠心的仆人山姆救出时, 弗拉多说道:“只有一天吗?我觉得好像已过了好几个星期。”“我坠入了黑暗和噩梦中, 醒来后却发现情况更糟。”“我想, 我快要疯了。”在销毁魔戒的路途中, 弗拉多不止一次发生过抱怨和叹息, 他几乎在一开始就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这沉重不堪的人物, 而这些特点在传统英雄身上是绝对没有的。这样, 读者不得不打破原有的期待视域并构成新的期待视域。读者已经开始不确定弗拉多是否可以完成重任———销毁魔戒。这种不确定性自然而然地向读者发出邀请, 给予读者思考的机会, 留出想象的空间, 从而促使阅读行为的继续进行。

2.3 内心世界的更新视域

随着故事的进一步发展, 弗拉多在销毁魔戒的路途中, 他缺乏自信, 性格懦弱, 而且内心世界是黑暗的, 读者又会担心弗拉多是否可以完成使命。但是在销毁魔戒的路途中, 一直有忠诚的伙伴山姆, 弗拉多的内心世界也发生了变化, 读者又开始重新更新视域, 期待着弗拉多可以完成使命。在销毁魔戒的途中, 魔戒时时诱惑着他, 而魔戒被销毁后, 弗拉多心理受到了极大的创伤。为此, 他不得不告别中州, 前往西方。尽管如此, 弗拉多依然说道:“我也曾那么想过, 但我受的伤太重, 山姆。我努力拯救霞尔, 现在已经如愿以偿, 但这不是为了我自己。事情往往就是这样, 山姆, 在危险降临时, 就得有人去牺牲, 不顾自己, 这样, 其他人才可以留下来。”通过这段内心的独白, 我们可以看到弗拉多高尚的人格。

对于弗拉多是否可以完成销毁魔戒的使命, 读者已经明确, 尽管他不能算是成功的英雄, 但是可以称他为失败的英雄。之前关于弗拉多的意义未定与空白, 通过读者的阅读和思考得到现实化和具体化。

3. 结语

以往批评者在分析作品时大多将注意力集中在作品本身, 一般从作品出发分析作品中的社会、个人命运, 等等, 忽略了读者对作品的关注, 从而放弃了读者对作品中人物分析的探究, 也没有注意到探究作品对当时及以后读者的影响。本文力求从读者角度出发, 把以作品为中心变为以读者为中心, 从读者的角度探讨作品的意义, 读者不再是作家道德说教的接受者, 而是文本为定点和空白的确定者和填补者, 读者与文本共同构成作品。托尔金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弗拉多的塑造就是很好的体现。读者正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对弗拉多进行思考、认识、再思考、再认识, “消解文本中出现的不同观点之间的矛盾或用不同的方式填充不同观点之间的空白”。

摘要:本文运用读者反应批评理论的更新视域从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和人物内心世界三个方面分析《指环王》中的弗拉多。

关键词:读者批评理论,更新视域,《指环王》

参考文献

[1]Humphrey Carprenter Tolkien:A Biography[M].Boston Houghton, 1977:26.

[2]郭宏安, 章国锋.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上一篇:职业学校幼师专业下一篇:产业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