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研究(精选11篇)
读者研究 篇1
引言
英语写作历来是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题, 同时也是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互动写作论和社会建构写作论认为, 写作是把自己的论点和想法传递给读者的行为活动, 若不对写作产生需求, 那么就很难写出优秀的文章。而学生在英语写作时, 大部分是出于完成一项任务或作业的想法。这种想法就反映出英语写作的一个重要缺陷——缺乏“读者意识”。著名修辞学家Bruke (1969) 曾提出, 写作时, 最核心的应是明确内容是写什么, 表达何种思想和观点, 当明确目标后, 再确定阅读对象, 即写给什么读者看。这样, 写作者只需把要表达的观点、思想向理想中的读者表达清楚就可以了。本文针对上述讨论, 探讨英语学习者在写作过程中对读者意识的关注程度;研究读者意识对英语写作的影响力;并提出在英语教学中, 通过加强学习者对读者意识的认知来提高英语写作水平的方法和思路。
一、读者意识
读者意识是指写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对读者信息需要的关注 (Kirsch&Roen, 1990) 。早在2000多年前, Aristotle就已提出演讲中应把读者视作一个关键因素来考虑, 强调为使读者更容易接受演讲者 (作者) 的观点, 应对读者进行分析。随着当代修辞学的发展, 美国修辞学家Burke提出了“同一理论”, 此理论把读者放在了首要位置, 他认为读者是存在于写作活动中的, 是写作者必须考虑的因素。为实现交际目的, 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必须不断寻找自身与读者在情感、思想、理智、态度等方面的统一。
语言学家Berlin (1984) 曾提出, 在教师教授写作的过程中, 无论采用何种方法, 都应考虑以下四个因素: (1) 读者 (reader) ; (2) 作者 (writer) ; (3) 行文中的语言渊源 (sources of language in written texts) ; (4) 写作内容的真实性 (reality and truth) 。可见读者在写作中的中心地位已受到语言学研究领域的广泛关注。
在写作理论的发展过程中, 读者意识和认知的重要性已受到了关注。在最初的“过程写作理论”中完全将作者看作是一个创作者, 把写作看成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该写作教学模式把写作分为8个步骤, 这样表面上使写作教学拥有良好的操作性和实践性。此后发展起来的“互动写作理论”把写作看作是“与读者的对话”, 因为阅读文章本身就是一方与另一方的对话。教师要求学生把他们的标题、论点、论据、文章结构清晰地展现给读者, 这正是互动写作理论显现出来的实践作用。目前的“社会建构主义写作论”认为, 写作是作者针对某一特定读者和语言环境的社会行为。因此, 文章的语言、结构、形式等都来源于差别各异的语区, 而非作者自身的发明创造。如果文章作品想获得某语区的接受和认可, 那么它一定要遵循和了解该语区的表达特点, 而不同的语区正是由不同的读者构成 (Ivani, 1998) 。从以上写作理论的三个发展阶段中可以发现, 随写作理论的不断发展, 对读者的关注程度也正在逐步提高。“过程写作论”对读者的关注度较少, 它把写作行为看作是单纯的个人行为, 写作过程也被单元化、过程化, 从而形成了以作者为中心的写作教学方法。“互动写作论”和“社会建构主义写作论”则侧重关注读者在写作中所起到的作用, 他们不仅把读者视作接受者, 还视作写作过程的参与者。但是, 作为和语言、语境密切相关的读者还是时常得不到应有重视。因为读者在写作过程中并不总处于被激活的状态, 仅仅在某一特定语篇或运用某些修辞时才被想起 (Kirsch&Roen, 1990) 。
二、写作者的读者意识
写作是人类有意识地使用语言和文字来纪录资讯、表达意向, 通过所表达的意向和信息来影响读者的一种行为活动 (蔡基刚, 2001) 。从表面看, 似乎写作是由写作者决定, 与读者无关, 读者是被动接受的位置。实际上, 文章只是写作活动的结果, 而写作活动的价值则要通过文章的可接受性和可读性来实现。任何一个写作者同时也拥有读者的身份, 这一点作者在写作时必须要意识到。当写作者在写作中创作语言、描述形象时, 他读者的身份也会同时出来检阅作者的创作和描述。 (黎保荣, 2007) 。
由此可知, 写作者的读者意识就是指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的读者身份。他和现实中的读者不同, 现实读者的阅读是被动的, 阅读的是已经完成的文本, 而作者的阅读身份是主动的, 阅读的是未完成的文本, 阅读不是写作的结束, 而是写作的进行。写作者的读者意识可以归纳出以下三个特征: (1) 同时性, 写作者既是作者也是读者。 (2) 异构性, 一方面是写, 另一方面是读。 (3) 同质性, 阅读也是一种形式上的创作。“写”侧重生产, 而“读”侧重检阅。作者创作作品的过程同时也在阅读作品, 这种阅读中形成的潜意识会在创作中来检验和指导作品的完成, 这两种阅读在写作过程中是同步的, 是领悟旧阅读与创作现时作品的融汇 (黎保荣, 2007) 。因此, 在写作过程中, 应对写作者的读者意识予以重视。
三、读者意识对英语写作的影响
读者是写作的动力源泉。心理学家Edward Deci (1996) 曾提出, 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学习的动机是内在动机, 获得他人的赞赏、认可则是外在动机。作者通过文章表达思想、观点并与人交流是内在动机;同时通过文章获得读者的认可、赞赏属于外在动机。培养读者意识, 不仅利于激发写作的内在动机, 而且利于激发写作的外在动机。
读者意识对写作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具体可分为三步骤。第一步是选材, 树立读者意识有利于学生选取合适的写作素材, 只有知道读者是谁、读者是否了解文章的话题之后才能知道写作的目的, 才能筛选出对写作有用的素材。第二步是谋篇布局, 就是将前一步中搜集到的素材组织起来, 并加以合理衔接和论述, 使文章成为一个完整的逻辑整体。这一步骤, 读者的思维模式会影响文章布局、衔接、论述的逻辑顺序。如:中国读者是螺旋型思维模式, 进入主题前习惯先做铺垫;而西方读者是线型思维模式, 通常会开门见山、目标明确、直切主题。因此, 在写作的谋篇布局阶段作者要充分考虑不同读者的思维方式。英语文章所面对的读者通常是西方读者, 因此, 作者应该遵照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来写文章。读者的认知水平对文章的谋篇布局也起很大影响作用。若读者对文章的题材不熟悉, 作者就应该在论述要点时, 进行提前说明或解释。例如, 在西方新闻写作中, 对写新闻有一个遵循为读者服务的做法:读者最想知道的最先说, 想知道的接着说, 还想知道的继续说, 不想知道的就不说。这些说明了服务意识对写作的有利影响。写作的第三步是修改。虽然修改是在文章初稿完成之后进行, 但此阶段在整个写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读者意识在该阶段就是指导写作者依据读者的反应、反馈信息进行修改, 即是否使读者认同并接受你的观点, Burke (1969) 曾提出, 寻求并争取与读者最大程度的统一。
四、读者意识对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
读者意识在改进英语写作教学和提高学生英语写作水平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笔者根据前文的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 改变传统单一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 加强对读者意识的理论学习
目前, 在写作课上, 教师习惯先向学生灌输写作理论, 虽说这些理论不缺乏精华之处, 但老师传授理论的目的总是指向应试写作, 为学生讲解应考作文的写作对策, 剖析文章结构, 建立写作模板, 有的甚至要求学生背诵经典范文, 进行仿写 (许恒, 甘文凝, 2007) 。其实要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树立读者意识, 首先要弥补相关写作理论教授的缺失, 使学生能真正从理论的高度认识读者在写作过程中的意义与重要地位。对学生而言, 读者意识是一个崭新的概念, 因此, 教师在写作课上应加强对读者意识的理论学习, 阐明培养读者意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读者意识实际上是一种观念,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观念, 并意识其重要性, 教师们在教授写作时可给学生提供同一个话题文章进行论述, 但由于针对不同的读者群, 而风格迥异, 以此来帮助学生们充分意识到读者意识在写作过程中的作用。
(二) 改变传统的作文评价方式, 扩大文章的读者群
首先, 教师应以读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写作训练, 认真阅读学生的文章, 把自身的阅读体会反馈给学生, 从而强化学生的读者意识。值得一提的是, 文章阅读中的教师评语与读者阅读反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前者重在以“师者”的身份从具体语言点和文章结构等角度对文章加以评阅和指导, 而后者则重在以“读者”的身份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表达进行信息反馈, 体现了读者与作者间的平等交流 (李莉文, 2011) 。这样, 才能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始终意识到他背后有读者, 意识到写作是他在跟读者进行心灵间的交流, 从而在写作构思中把读者因素包含进来。这样能促进他们更好地学会组织与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 鼓励学生发表文章, 激发写作动力
缺乏读者反馈使学生体会不到写作的价值, 不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而发表文章是学生面对真实读者的有效途径。发表途径可以丰富多样, 教师可鼓励学生向各类杂志报刊投稿, 实现作者与读者间的真实互动。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 将文章传到自己的博客、空间、论坛, 或者通过教师把学生的文章在班上公开朗读、展示等。学生的文章一旦被公之于众, 便拥有了读者。学生普遍十分关心来自读者的肯定或批评、否定意见, 这样, 写作时就会全心投入, 尽量发挥自身的最佳水平, 而这就是“读者效应”。让学生置身社会这个写作的大环境中, 了解读者需求, 对学生树立读者意识与提高写作水平都是大有益处的。
五、结语
读者意识的建立和运用是一个长期学习和积累的过程, 学生需要通过不断的语言学习, 逐步掌握和运用深层次的语言表达特点和使用习惯。英语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可有意识地从读者意识角度培养学生对写作的把握能力, 引导学生从读者意识的角度积累写作技能, 有意识地运用读者策略, 合理构思。总之, 读者意识的认识和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 并为英语写作教学提供一个实际有效的思路和方法。
摘要:读者对于写作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读者意识也是影响和制约写作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探讨读者意识对英语写作的影响, 论述了在英语写作教学中, 应把培养学生读者意识视为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 提出如何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 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关键词:读者意识,英语写作,写作教学
读者研究 篇2
【关键词】图书馆 读者活动 档案管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c-0101-02
图书馆读者活动档案是指图书馆在开展读者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纸质、光盘、声像、实物等多种载体、多种形式的历史记录。它是读者活动过程如实完整的记录,也是图书馆档案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图书馆服务水平的状况。因此,做好图书馆读者活动档案管理工作,不仅是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图书馆管理水平的需要。本文拟结合笔者多年来的工作实践就图书馆读者活动档案管理的意义、档案管理现状、档案管理的做法等方面提出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图书馆读者活动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深化读者服务工作。图书馆活动文件通常包括活动文件、计划书及活动过程原始记录材料等多方面,是图书馆举办每项读者活动最真实的记录,这些材料能真实的反映出图书馆服务工作的状况。图书馆可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反思,总结本馆工作中的成败得失,了解读者的实际需求,为今后举办读者活动乃至推进图书馆整体工作发展提供参考。
(二)档案的有序归档,便于档案资料的再利用。图书馆读者活动档案的再利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一是归档文件通过分类、排列,便于存取利用。二是为今后图书馆制定读者活动方案提供借鉴。在制订方案时,通过对以往举办的活动档案进行深入分析,借鉴先前的成功做法,并汲取经验教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可以通过分析以往读者活动在时序方面的安排,从中寻找规律,有效把握活动安排的频率和密度,制订图书馆新学年或近期读者活动的整体计划;可以结合以往某一活动中读者反馈的意见和建议或有关工作总结的档案记录情况,进而确定出今后此类活动的规模大小;在组织活动的宣传发动工作方面,可以通过分析档案资料中有关于宣传发动工作的总结和方案,结合当前实际情况,把宣传方案制订得更为科学、合理、完善,等等。
二、图书馆读者活动档案管理工作现状
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高校图书馆读者档案管理工作确实存在许多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据了解,当前大多数图书馆没有设立独立的档案管理部门,一般由馆办公室兼管。对读者活动档案的归档范围、收集、管理、保存、利用等各个工作环节也没有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可遵循,管理人员职责不够明确,普遍存在档案多头管理或者无人管理的现象,档案的归档收集呈现出明显的“三不”特点,即不及时、不完整、不系统,严重影响了活动档案管理质量。
第二,思想不够重视,认识上存在误区。一是图书馆领导层面的认识问题。馆领导对加强重大活动档案管理工作档案管理工作缺乏应有的认识,认为承办重大活动是大事,档案工作是小事,可抓可不抓,造成活动档案管理工作往往滞后于图书馆活动或者其他业务工作业务。二是馆员本身的认识问题。部分馆员认为,举办读者活动过程中,各种事务繁杂,光是应付于活动的组织和策划往往已经感到力不从心,根本无暇顾及档案资料的收集;另外,个别馆员对档案上交管理存在私心,认为重大活动是自己一手安排和组织的,纯属个人劳动成果,应作为私人工作档案资料留存,因此拒不上交,等等。这些使认识上的误区给活动档案的收集归档整理工作带来不良影响,使图书馆读者活动档案管理工作难以正常开展。
第三,不重视档案的开发利用,只藏不用。从调查中,大多数图书馆不重视对读者活动档案的开发利用,多数采用的还是单一的纸质文献和传统的管理模式,对档案文献管理和利用手段也没有能与图书文献信息资源的现代化开发同步进行,使得档案的开发利用率不高。
三、图书馆读者活动档案管理的对策
(一)健全读者活动档案管理制度。建立程序规范,内容全面,措施适用的档案管理制度,用制度建设来保障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进,是使档案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的必然选择。图书馆在制定读者活动档案管理办法时,应以学院档案管理的有关制度文件为指导,根据读者活动的性质和特点和规律制定出具有可操作性便于执行的制度,档案规范管理制度的内容范围包括立卷归档制度、档案保管制度、档案保密制度、档案利用制度、档案人员岗位责任制等,应做到详尽全面。只有健全建立制度,才能使图书馆活动档案管理工作做到有章可循。
(二)明确读者活动档案内容构建。图书馆读者活动档案基本内容构件大致应该由下列项目组成:一是关于开展读者活动的文件材料。二是关于开展读者活动的领导机构、工作职责、成员分工和活动计划、安排、总结、整改措施以及向学院或相关部门报送、报审的文件材料。三是有关领导或嘉宾出席活动指导工作的讲话(或发言稿)等材料。四是读者参与活动过程产生的原始记录材料,如读者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汇总以及对读者进行的各种专项调查摸底形成的材料等。五是开展活动的各种照片、录音带、录像带、光盘等特殊载体材料。六是活动各阶段情况统计表和汇总材料、成果材料、经验交流材料和检查验收材料等。只有划定出图书馆读者活动档案的基本构建,才能使工作人员在收集档案资料室目的更为明确。
(三)做好特殊载体的档案整理工作。由于各类先进电子设备的介入,图书馆在开展活动时,记录活动过程的技术手段和设备也随之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即举办读者活动中所出现的档案资料除了纸质的档案以外,还涉及声像档案、照片档案等。因此,图书馆对于这些特殊载体档案的管理和保存也应做出相应的制度与标准:如为保证数码照片的清晰度,像素应在500万以上,单幅照片不小于3m,并标识有准确的摄影日期;归档的数码照片一般要求为 jpeg、tiff 格式;而对于重大活动,同一场景的照片选取最佳的1-2张归档,涉及重要活动和重要人物的可视实际情况多保留几张。档案目录编制应包含档号、题名、拍摄时间、摄影者、张数、主要人员等几个基本要素。
(四)加强对重大读者活动的档案移交、管理工作。图书馆的读者活动除常规性读者活动外,还有一些大型或重大活动。这类活动具有涉及部门多、参与人员广、载体形式多、时间跨度大等特点,活动资料的归档整理难度较大。因此,应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网络,要求联合举办活动的部门指定出档案管理负责人,明确职责,负责做好重大活动档案的收集、整理和保管工作。同时,各部门的档案负责人还应成为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全程参与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开展,这样才有利于档案馆员做到事前了解,事中跟踪,事后检查,全面掌握活动的全过程,有效确保档案收集及时、归档完整。
四、图书馆读者活动档案管理工作的应注意的方面
(一)注意做好档案资料的编研,最大限度地挖掘档案资源的价值。一是各种档案资料汇编成册,汇编分类方法可以时间段进行分类,如按学期或者学年等,还有可以按照活动类型进行归类整理等方法进行,档案汇编成册不仅方便过往资料的查找利用,还可为馆领导决策发挥参谋作用。二是编研工作是开发档案信息的途径之一。为加大图书馆活动档案信息开发力度,根据实际需要,将分散的档案材料加工整理进行综合分析、有条件的图书馆最好撰写出专题调研报告,为今后改进工作,提高活动质量提供依据。三是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如通过计算机录入、扫描等多种手段将档案资料转化成数字信息,使其变成多载体上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档案信息,实现档案信息开发利用全程现代化。加工后的数字化档案资料,便于档案信息的检索、网络传递、咨询服务以及开发利用。
(二)应探索建立高校共同开发利用档案信息的合作关系,实现档案资源共建共享。在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的今天,各种资源的共建共享势必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因此,图书馆在搞好本馆读者活动档案管理的同时,可借鉴档案管理中共建共享的经验,积极探索建立起馆际之间共同开发利用档案信息的合作关系,如将各馆读者活动的档案资料通过科学整合后,进行馆际间档案资源的交流,由此实现档案管理由单一开发利用型向联合开发利用型的转变。而馆际之间通过展示双方编研的档案资料,互补互学,有利于取长补短,互相沟通,共同促进图书馆读者活动水平的提高,以吸引更多的读者走近图书馆,关注图书馆,满足读者持续增长的文化需求,更好地体现图书馆的社会价值。
读者满意度驱动因素研究 篇3
[关键词] 《包头晚报》 读者满意 驱动因素 回归分析
[中图分类号] G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3) 03-0047-06
当前我国报纸行业发展迅猛,特别是各种信息技术和营销手段的充分运用,更促进了报业的繁荣。然而受到同质化和部分报纸恶性竞争的影响,读者满意度逐渐下滑,因此,如何提高读者满意度已经成为报纸行业面临的关键问题。国内学者针对报业读者满意度的研究大多局限于理论推导和定性分析。本研究试图在相关理论综述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因子分析、回归分析方法,找出影响我国报纸行业读者满意的驱动因素,并从中挖掘读者的真实需求。这对于实现读者满意和提高报纸竞争力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 文献回顾及研究假设
1.1 国内外研究文献回顾
顾客满意(CS,Customer Satisfaction),是指顾客通过对某个产品或某项服务的感知价值与其期望值进行比较,所形成的愉悦或失望的心态。顾客满意或不满意存在程度的差别,顾客满意度是顾客满意水平的量化[1]。福内尔(Fornell)等人认为顾客满意源自顾客的心理比较,顾客期望则是比较的标准[2]。卡多佐(Cardozo)通过实证分析,得出顾客期望对消费者满意与否的总体评价具有直接的积极影响。奥利弗(Oliver)在“期望——价值理论模型”中认为顾客满意取决于顾客期望与顾客对价值的感知,当感知价值大于期望时,顾客会满意,当感知价值小于期望时,顾客会不满意甚至抱怨[3]。龙金·W.安德森(Eugene W.Anderson)等(1994)从瑞典国家顾客满意度调查出发,得出顾客期望、感知质量和价格与顾客满意度有着紧密的联系[4]。
沈蕾和邓丽梅(2006)将因子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运用于商业银行顾客满意度的实证研究之中,分别从银行形象、服务流程、口碑宣传、网点及设施、职员服务水平五个方面进行研究,发现这些因素对银行客户满意度具有显著影响[5]。
赵彦华(2004)将读者满意度定义为读者需求得到满足的状态与程度,而读者满意度的各项指标是将读者满意度进行数值化。他分析了报纸的市场占有率与读者满意度的关系,得出“读者满意度的高低,对扩大报纸的市场占有率影响重大”的结论[6]。
1.2 研究假设的提出
综合以上文献的观点,本文研究集中于以下四个方面对报纸读者满意度的影响。
1.2.1 报纸质量对读者满意度的影响
报纸质量包含印刷质量和内容质量两方面。报纸作为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新闻载体,其印刷质量必然会引起读者的关注。而报纸的内容质量即产品的使用价值,直接影响读者对报纸的总体评价,进而影响读者的满意度。
基于此,本文做如下假设:
H1:报纸质量对读者满意度有正向的显著性影响。
1.2.2 报纸服务质量对读者满意度的影响
与其他服务行业不同的是,报业与读者直接接触频率较低,但这并不意味着报业的服务不重要。报纸的发行量大,阅读人群广泛,报纸能否准时送到读者手中、读者的诉求能否得到快速有效解决,将影响读者对报纸的评价,因而如何把服务做得更周到、更完善、更贴近顾客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此,本文做如下假设:
1.2.3 报纸价格水平对读者满意度的影响
瓦尔基和高露洁(Varki and Colgate)(2001)以美国纽西兰银行的顾客行为意图作为研究对象,发现价格认知对顾客行为倾向和顾客满意度都有正向影响。拉纳维拉和尼利(Ranaweera and Neely)(2003)在对电信服务业的实证分析中,采用内心参考价格比较的定义探讨了价格的影响作用,其研究结果显示价格水平对顾客满意度有直接影响[7]。
基于此,本文做如下假设:
H3:报纸价格水平对读者满意度有正向的显著性影响。
1.2.4 报纸品牌形象对顾客满意度的影响
布朗斯福德等(Brandsfordet.al)(1972)认为品牌形象会影响顾客的行为,因为品牌形象反映了商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意向和购买决策,进而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企业品牌形象与顾客满意度二者间的正相关关系。关辉和董大海(2008)将品牌形象划分为“公司形象”“品牌表现”“品牌个性”三个维度,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品牌表现”直接影响顾客满意度,“公司形象”与“品牌个性”间接影响顾客满意度[8]。
基于此,本文做如下假设:
H4:报纸品牌形象对读者满意度有正向的显著性影响。
2 读者满意度驱动因素分析
2.1 数据采集
在前期预调研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与《包头晚报》工作人员探讨,本研究采用五级李科特(Likert)量表设计,1代表“很不满意”,2代表“不太满意”,3代表“一般”,4代表“比较满意”,5代表“非常满意”,分值越高,说明读者对该测评项满意度越大;反之,越小。问卷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受访者的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包头晚报》读者满意驱动因素的具体测量,共包括16个题项,其中前15个题项分别命名为Q1—Q15如表3所示,第16项Q16为总体满意度。
拟定问卷后,针对订阅《包头晚报》的读者,以随机抽样的方式展开正式调研,共发放问卷200份,正式调研剔除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183份,有效回收率达到91.5%。
nlc202309022212
2.2 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研究样本性别比例,女性∶男性为0.536:0.464;年龄集中于40—60岁和20—40岁两个年龄段,二者共占样本总体的92.9%;受教育程度,大专、本科及以上学历共92人,占总数的50.3%;所从事职业,各类职业均有涉及,其中商业以及服务业、公用事业、房地产共109人,占总数的59.5%;收入水平,较集中于1000—4000元,共121人,占总数的66.1%。描述性统计分析说明样本特征符合本次研究要求。
2.3 数据分析与解释
本研究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3.1 因子分析
KMO(kaiser-Meyer-OLKin)检验用于检验变量间的偏相关系数是否过小,一般情况下,当KMO大于0.9时效果最佳,小于0.5时不适合做因子分析。巴特利特(Bartlett)球形检验用于检验相关系数矩阵是否是单位阵,如果结论是不拒绝该假设,则表示各个变量都是各自独立的。
用样本数据对测量顾客满意度的15个题项进行KMO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KMO系数为0.840,适合因子分析;巴特利特球形检验的卡方值为1273.081,显著性水平(Sig.)取值为0.000,代表母群体的相关矩阵间有共同因素存在,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为了验证已提取公因子的正确性,需要进行碎石图分析。碎石图是按照特征根大小排列的主成分散点图。如图1所示,该图中横坐标为因子序号,纵坐标为各因子的特征根。根据点间连线坡度的陡缓程度,可以清楚地看出因子的重要程度。较陡的直线说明因
子的特征根差值较大,较缓的直线则对应较小的特征根。从图1中可以看出前四个公共因子的特征根很大,变化明显,进一步说明保留四个公共因子是适当的。
本文采用方差最大化(varimax)正交旋转,根据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3)分析可知:从15个题项中提取四个公因子。
报纸质量因子X1:包含Q1、Q2、Q3、Q4、Q5五个题项,反映读者对《包头晚报》印刷质量与内容质量的评价。
服务质量因子X2:包含Q6、Q7、Q8、Q9四个题项,因其与服务有关而命名。
品牌形象因子X3:包含Q13、Q14、Q15三个题项,因这三个题项内容体现报纸的品牌影响力而命名。
价格水平因子X4:包含Q10、Q11、Q12三个题项,这三个题项明显体现价格水平。
2.3.2 信度与效度检验
为了进一步了解上述要素及提取的各因子在测量读者满意度上的可靠性,需进行信度检验,以得出项目之间是否具有较高的内在一致性。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各因子的Alpha系数均大于0.7,说明模型的信度符合标准。
一个优秀的测评模型应具备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构建效度。所谓构建效度是指量表或测评指标能测量理论的概念或特质的程度。从因子分析中得知,调整后的四个因子能够累积解释的变异量达67.439%,说明本研究具有较好的构建效度。经过信度和效度检验,得出《包头晚报》读者满意度驱动因素模型,如图2所示。
3 读者满意度回归分析
3.1 回归分析
在确定了《包头晚报》读者满意度驱动因素为报纸质量、服务质量、价格水平和品牌形象之后,本研究通过回归分析进一步确定驱动因素对报纸读者满意度的影响。
本研究以报纸质量X1、服务质量X2、品牌形象X3、价格水平X4为自变量,以读者满意作为因变量Y,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复相关系数R用来描述Y与Xi之间的线性相关程度,R越大表明相关性越好。如表6所示,模型中复相关系数R的值为0.596,决定系数R2为0.355,调整后的决定系数为0.341,说明读者满意的各个因子能够解释读者满意34.1%的变化,可以认为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相关性较好,即所有影响因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读者满意度的构成。
D—W值(标准—估计误差值)是用来检验误差的独立性的指标,当D—W = 2时相邻两点的残差毫不相关,本研究中D—W值为1.788,接近2,表明残差几乎是相互独立的,即前后两点的残差几乎无线性关系,四个因子能较全面地反映读者满意度的变化。
4.2.1 追求报纸合理的性价比
通过回归分析可知,价格水平对读者满意度影响最大,这也凸显了在网络信息冲击和报纸同质化的今天,合理的定价策略对一份报纸的重要性。目前,低价竞争已成为我国报业价格竞争的主要形式。虽然,低价策略能暂时为报纸缓解销售困境,但从长久而言,低价竞争很可能会扰乱报业市场秩序,甚至导致报业公司亏损。所以,报业公司应当在充分考虑生产成本、市场结构、行业政策、读者数量与广告收入等因素的基础上,合理定价。为读者提供物美价廉的报纸的同时,保证其利润率稳定。
4.2.2 提升报纸质量与服务质量并重
报纸是以刊载新闻和时事评论为主的定期向公众发行的印刷出版物。报业公司在报纸发行之前,必须要研究读者的购买动机,不仅要追求印刷质量,更要在版式版面、信息内容、见解观点等方面与众不同,努力形成自身特有风格,吸引并巩固读者阅读。
报业公司与读者的低接触频率,限制其服务质量的提升。报业公司必须做到以下两方面以提升其服务质量。首先,要为读者提供便捷服务,使他们能够方便及时地购买报纸。其次,投递员在送报过程中应当态度热情、有责任感,将读者的切实问题做到充分记录、及时反馈并妥善处理,使其感到报纸真诚的服务。
4.2.3 树立报纸品牌形象
随着买方市场形成,报业竞争趋于白热化,报业公司必须塑造自身的品牌形象。通过树立报纸的品牌形象,能够巩固已有读者,促使其再次购买,并通过老读者的口碑宣传,赢得更多新读者,增加读者忠诚度。
高校图书馆读者奖励机制研究 篇4
高校图书馆读者奖励机制是以高校读者为对象, 由设奖主体通过对优秀读者给予物质或精神的一系列配套奖励措施。目的是促进读者走进图书馆, 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源在学术论文和科研方面有突出成绩。同时, 也能加强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相互沟通, 为图书馆改进工作, 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大力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在国外, 以美国为例, 从读者奖的申报及评选, 对读者奖获奖成果的管理等, 就有一套健全而完善的图书馆读者奖励机制。高校图书馆读者奖不仅种类多、数量大, 覆盖范围广, 而且内容多体现在利用图书馆文献而有一定研究成果的读者。对读者奖的要求较高, 主要包括优秀论文奖、优秀成果奖、专项研究奖、数字化学术研究合作奖和访问学者奖等以科研为主的5 种奖励, 设立的奖项多要求读者基于特定资源开展深入研究, 而其中很多奖项是基于纪念目的设立的[1]91。通过各种读者奖的设立, 一方面, 激励读者积极利用图书馆的文献资源, 在学术上创造出优异的成绩;另一方面, 让获奖者带动与引导其他读者进行学习和研究, 从而推动图书馆事业的迅速发展。
在我国, 很多高校图书馆为了鼓励和引导读者多读书、读好书, 加强学风建设, 营造浓郁的书香文化氛围, 共建书香校园, 构建和谐社会而开展了许多优秀读者评选活动。如很多高校举办了系列读书活动, 设置了优秀读者奖的评选, 包括讲故事、演讲比赛、优秀读书笔记展示和在一定期限内借阅册次排行等, 在读者奖的评选中, 建立了一套适合本馆实际和特色的奖励机制, 这些读者奖励机制设置主体大多是高校图书馆, 对象侧重于本校读者, 各高校间呈现出一体化的独立格局。但不定期的, 简单、粗放、单一的读者奖励形式, 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读者利用图书馆的热情, 到图书馆的读者明显增加, 读者借阅册次明显上升, 但当评选结束后, 图书馆很快就归于平静。且大多高校组建的评审委员会不够权威, 使社会对高校读者奖的认可度和重视度不够, 无法在成功就业及以后的工作中增添筹码, 所以建立一套完善的高校图书馆读者奖励机制十分必要。
二、高校图书馆读者奖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1.设置主体单一, 无统一评定标准。由于高校图书馆读者奖励机制的设置主体大多是高校图书馆, 奖励范围多限于利用本校图书馆的读者, 缺少纵向由的中央、政府、部门和横向的校企联合、校校联合的奖励机制, 主体的单一性, 使在学术上有显著成果的读者奖在权威性和学术的鉴定上难以于其他奖项抗衡。况且, 各高校设置的评选委员会成员大多是本馆成员, 很少聘请校外同行专家, 学术权威不够, 缺乏对读者成果的科学评价体系, 评奖标准各异, 致使无论是政府、地方部门, 各高校及民间等都难以对评选出的读者奖给予肯定, 使读者奖在社会的价值和意义不大, 禁锢了读者对读者奖评选的热情, 使读者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源越来越少, 在学术研究成果方面越感不足。
2.奖励资金不足, 导致物质奖励畸重畸轻。高校图书馆的读者大多是本校学生, 作为这一特殊的消费群体, 要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源进行各种学术研究就需要大量的资金做后盾。而我国高校大多是公立院校, 政府投入到图书馆的经费是图书馆的主要资金来源, 除用于各方面的费用外, 用作读者奖励的经费少之又少。再加上高校图书馆缺乏宣传与引导, 在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团体和个人筹集的资金较少, 资金短缺使高校图书馆在给予读者物质奖励时畸重畸轻, 无法激励读者有效利用图书馆, 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阻碍了图书馆事业发展。
3.奖项设置简单, 重点不突出。高校图书馆奖项设置多为借阅册次较多或在系列读书活动中获奖的读者, 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读者利用图书馆的频率, 但对读者利用文献的结果缺乏深层次的调研与追踪, 评定标准简单, 对读者在学术价值上的成就、利用特定文献的创造性、在论文研究过程中对图书馆资源的定位、选择、评价等能力方面表现不突出。从美国高校图书馆读者奖的类型不难看出, 其设立奖项主要以科研为主, 这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其他读者利用图书馆文献进行学习研究的作用。所以, 奖项设置既要全面, 又要突出重点。
4.奖励形式单一, 认可度低。高校图书馆优秀读者评选活动大多由图书馆自行组织, 与学校的其他单位和社团组织的协作较少, 对优秀读者的评定也由图书馆内部评委确定, 缺少有声望的专家参与, 对有一定学术价值的科研成果不能及时运用。针对获奖的优秀读者, 多采取在图书馆网页上公示并在图书馆内部召开颁奖会, 范围窄、规模小, 使奖励形式过于简单;加上缺少和学校其他部门的沟通, 使获奖读者无法获得学校的学分, 在毕业就业时更无优越感可谈。认可度低使读者对简单的奖励形式激情不高, 导致奖励机制的激励性不强。
三、高校图书馆读者奖励机制的完善策略
1.设奖主体多元化。在纵向方面, 寻求政府引领, 社会参与的长效机制。由中央、地方、高校、团体或个人为主体设置不同等级的读者奖励机制。由中国政府或文化部对有突出贡献、卓越成就或重要影响的读者颁发最高优秀读者奖, 彰显国家与政府的意志, 首肯读者奖的重要性或权威性, 地方政府、团体或个人, 可在一定时间内对有一定贡献的优秀读者给予奖励, 增强读者奖的影响力与社会认可度;在横向方面, 构建校校图书馆联盟、校企或团体联盟等为主体的读者奖励机制, 特别是具有类似专业设置、类似馆藏体系的高校图书馆之间的合作, 特色专业能为企业、团体或个人服务的联盟合作等, 不仅能够促进高校图书馆读者的学习交流, 也能够实现优秀成果的广泛传播。
2.设立以评选委员会为主的评奖机构。为了使图书馆奖项得以公平、透明、高效地有序开展与评选, 应设立评选委员会担当专职机构, 由专业人员担任评选委员会成员, 对分属不同专业学科或研究方向的论文成果进行准确、客观而权威的评价。评选委员会成员可以由高校图书馆馆员、专家、教师与读者构成, 其功能主要包括优秀读者奖项的设置、评奖的标准、材料的审核、评选的过程监督与评选成果的管理等。评选委员会根据奖项实际情况评奖需要, 有针对性地设置多种评奖部门, 包括负责管理与协调种类常规奖励项目的评奖委员会, 根据评奖标准履行评审义务的评审委员会, 发挥秘书处职能的联络处及附属机构和分支部门等。科学合理的评奖机构的设立, 有利于体现高效的评选机制、清晰的评选政策和透明的评选流程, 达到读者奖评选的公平、权威性的真正目的[2]86。
3.加强宣传机构职能, 提升读者奖的影响力。在针对读者奖评选的过程中, 宣传机构应加强职能, 并由专人负责开展各项具体工作, 采取多渠道的宣传, 最大限度吸引读者注意力和参与力, 取得理想的宣传效果。在评奖活动前, 通过各种新媒介技术、网络、海报、BBS、评奖主体网页、微博及QQ等平台预告信息、吸引读者, 便于读者提前掌握活动的时间、内容及相关情况, 并对评奖的各项指标进行宣传, 使读者明确评奖的各种要求, 形成设奖主体与读者的互动[3];在评奖活动中, 通过各种媒介及时做好现场宣传与报道, 让读者了解评奖动态;评奖活动后, 通过各电视台、广播、手机及各媒介作及时进行全面的新闻报道, 对获奖读者及其获奖成果加以介绍及宣传, 使活动的影响更深远、持久, 从而提高读者奖的知名度、美誉度、可信度, 使读者印象深刻, 调动其他读者参与的热情, 提升读者奖的影响力[3]58。
4.全面与重点相结合, 读者奖呈现特色。在读者奖励机制构建时, 应尽量覆盖设奖主体开展的各项活动和读者取得的各项成绩。如很多图书馆把读者在一定期限内的借阅量、读者到图书馆的次数和系列读者活动参与者等作为评定读者奖的一个标准, 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读者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源的热情, 但活动一结束, 图书馆就日趋平静。所以在考虑全面性时应有所侧重, 对于某些能够突出反映的优秀论文、科研成果及科研贡献的读者, 应充分肯定, 在物质奖励时也应有所权重, 使读者了解设立读者奖的目的, 并根据本校的性质和特色开展不同的研究, 使读者奖呈现不同的特色。
5.开拓多元化的筹资渠道, 形成稳定的经费保障。在国外, 社会各界的资助成了读者奖励资金的主要来源。而在我国, 奖金来源主要还是财政拨款, 社会各界资助相对较少, 资金缺乏导致读者奖在评选过程中的各项活动受到很大限制, 如读者奖的策划、宣传等, 资金不足使读者奖的物质奖励畸重畸轻。所以高校图书馆读者奖的评选, 一方面必须要得到政府的支持、参与和认可, 加大政府对图书馆读者奖评选的单项经费投入;另一方面, 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 如争取企业赞助、接受社会捐款、热爱图书馆朋友的个人资助或由个人捐助而成立的专门基金会等多元化的筹资渠道。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为辅, 形成稳定的读者奖励的经费保障, 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采取各种方法、措施和手段筹集充足的读者奖励资金, 为高校图书馆读者奖励机制的建设和持续发展提供充足可靠的经费保障。
完善有中国特色的高校读者奖励机制, 使读者奖励内容覆盖各个学科领域, 发挥读者奖励机制的导向与牵引作用, 使读者奖励常态化、规范化, 解决阻碍读者奖励机制的设奖主体单一、资金来源不足、政府参与不够等问题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郑洪兰.美国高校图书馆读者奖探析[J].图书馆建设, 2013 (5) .
[2]刘兹恒.美国图书馆协会的奖励制度及对我国的借鉴[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2 (5) .
读者研究 篇5
摘 要:采访工作少不了读者的参与,读者参与图书的选购为图书馆文献资源质量的提升给予了很大的帮助。该文从现有选书模式出发,研究和分析了读者选书心理及其成因,明确指出了读者不应当是一个选书的操作者,应是一个指导图书馆采访人员学会选书的老师,只有立足于读者的指导,文献资源建设才能得以持续稳定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G25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09)04-0023-03
The“reader”positioning in Library acquisition of book titles in research
Chen Ying,Huo Zhulian
(Library,Chang’an University,Xi’an 710064,Shanxi,China)
Key Words:library;Library acquisition of book titles;readers
Abstract:Library acquisition of book titles cannot do without the participation of readers, readers’ participating in choosing books for the library greatly help enhance the quality of literature resources。 The essay studies and analyses the readers’ psychological elements in selecting books and the cause of it from the existing mode of selection of books。It explicitly points out the reader should not be the operator in book selection,but a teacher for library staff in the library acquisition of book titles。Only based on the reader’s guide,literature resource development can be sustained and stable。
采访工作是图书馆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图书馆工作的第一步。而采访工作少不了读者的参与,没有读者的参与图书质量就无法得到保证,读者参与图书的选购为图书馆文献资源质量的提升给予了很大的帮助。随着图书馆工作的不断深入和观念的转变,读者的定位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有些读者对图书馆全部依赖读者选书的状况提出了不满,这种变化使图书馆不得不重新审视和研究当前读者的定位和作用。本文基于此现象的出现,通过其成因的分析,对读者的定位进行探讨。
1 “读者”参与图书采购模式
读者参与图书的采购现在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且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图书馆为提高文献资源的质量,纷纷邀请读者参与选购,且参与方式各有不同,大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走读者路线”[1]。即广泛征求读者意见,如问卷调查,召开读者座谈会,设立读者意见箱,从流通部门收集读者的借阅信息等,成立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学生图书馆管理委员会等机构征求他们的意见;新书目录到馆后,请他们到馆审定所需图书等。
二是各专业读者负责各自专业的图书选购,买什么书,不买什么书全由读者决定,采访人员不参与选书,主要根据读者提供的书单进行汇总、平衡、订购。
三是由采访人员、学科馆员、读者组成选书团队。“选书团队”是一支以图书馆采访人员、学科馆员为主导,以读者为主体的团队,团队成员包括各个院系的教师,教辅人员、学生、校外与本校重点学科相关的读者、图书馆采访人员、学科馆员等,其中学科馆员、本校师生是此团队的主力队员[2]。
2 “读者”选书心理及利弊分析
2.1 责任型
这类读者本着负责的态度以及为图书馆和本学科专业发展的高度负责的态度,不计个人得失,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和空闲时间为图书馆选购文献资源,并利用教学和科研中查阅文献资源的便利了解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情况,并提出意见。同时利用图书选购帮助采访人员了解本学科专业的现状、发展方向、学科范畴、交叉学科等知识,为采访人员今后的图书采购质量的提高提供帮助。如我馆在北京图书订货会上邀请一同前往的我校某地学专家,在去北京前就已了解了图书馆地学文献资源的建设情况,在此次图书订货会前后对我校地学专业的发展状况、地学各专业的学科范畴、相关学科、发展动向等进行了交流,并根据其多年的经验对关于地学图书的出版单位的图书质量进行了评述,不仅使我们对今后地学专业图书的选择有了明确的认识,还对地学专业的“核心出版社”的选择提供了帮助。
2.2 兴趣型
这类读者在选书时以兴趣为主,除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图书关注外,对自己其它兴趣点表现的浓厚而热烈,并随着自己兴趣点的转移而转移,全然不考虑图书馆此类图书的馆藏情况和自己阅读的能力,在选择图书时针对自己的兴趣点来进行选择,有时甚至不考虑自己所学专业的图书选购。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周国华老师在现采中所遇到的一名数学系研究生,其兴趣点在佛学上,挑选了大量的佛学书籍;一名统计系的教师认为图书的品位非常重要,采购了大量的文艺类经典图书[3]。这类读者的参与将使采访人员左右为难,选用则违反采访原则和制度,破坏采购计划,不用则影响和打击读者参与的积极性。这种现象在各图书馆普遍存在。
2.3 应付型
这类读者一方面碍于面子不好推脱图书馆的邀请,另一方面又因工作繁忙或其它事情而对选书工作无心参与,在选书工作中以速战速决为特点,对质量考虑不多,多为应付差事,书目圈选中要不全选,要不不选,或委托给别人来替自己完成这部分工作,在现采中的表现为别人推荐什么就选什么。这类读者在各图书馆采访工作中并不少见,如我校图书馆在书目圈选中经常发现交由学院专家或教师圈选的图书中有的只是零星随笔圈选几本,有的基本不选或全选,有的圈选图书中专业图书很少,却选有大量的烹饪、编织等类图书。这类读者的参与将直接导致影响采访工作的进度,延误和浪费大量宝贵的时间,加大采访人员的压力,影响图书的采购质量。
2.4 以我为主型
这类读者在选择图书时以自己有用为主导思想,无论是否与自己所学专业有关还是其他学科,以服务于自己为宗旨,只从自己需求的角度考虑,而不考虑本学科中其他学科方向读者的用书,只选择对自己有用或自己今后可能能用的上的图书,选书成了为自己而选。这类读者的参与将直接导致专业布局上的不平衡,使许多与其相关专业的好书漏选,从而降低本学科专业图书的质量。
3 读者选书心理成因分析
当前,随着学校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工作量及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图书馆选书工作对教师和科研人员而言完全属于工作以外的工作,许多教师和科研人员已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专心挑选图书,而更希望图书馆自己培养专业馆员来为教学和科研提供完整、丰富、专业的文献资源,以支持和满足他们的文献需求。经过我们近一段时间对我校教师采访工作的了解,专家直接参与图书选购的人数和比例越来越少,绝大多数专家因工作繁忙将选书工作交由学院办公室或自己的学生来完成,这种看似专家所选的图书实际上已参杂了太多的水分。笔者对我校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一年的工作量进行了统计和分析,首先,他们要完成学校安排的本科生教学任务;其次,还要完成几名甚至几十名博硕士研究生的阶段培养工作;第三,一年还要完成少则几万,多则上百万的科研项目以及新项目的申请工作;另外具有行政职务的专家还要考虑学院的建设和发展以及应付各种检查和接待工作,怎么可能有多余的时间来专心选书,就是借还书和查阅资料都由其学生代劳。目前,在采访中有部分专家必须提前预约采访时间,而更多的是专家因业务繁忙而将采访工作委托给其他教师。而其他教师也同样肩负着繁重的工作任务,除完成学校的教学工作外,为提高自身的学识和学校的要求,许多教师都投身于深造的行列,而为自身的发展又使教师在科学研究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些现实中的矛盾都在逼迫图书馆转变观念,重新审视“读者”的定位,理顺读者与图书馆的关系,与时俱进,调整和完善图书馆文献资源的采访策略,培养自己的“选书专家”,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提供更好的服务。
4 “读者”定位分析
目前,国内许多图书馆为提高图书采选的质量而邀请读者参与图书的选购工作,这些工作的开展目的都是为提高图书采选的质量,意义有以下两点:第一,具有指导意义。众所周知,图书馆安排读者参与图书的选购就是利用他们的专业特长来弥补采访人员在专业知识上的不足,故读者的参与对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第二,学习意义。图书馆采访人员通过与读者的共同选书可以及时了解当前本学科专业的发展状况,了解本学科专业领域中的发展方向,了解本学科专业的前沿成果和著名专家的情况和专著出版等信息,同时通过他们对图书的选择掌握相关出版社关于此专业的图书出版质量,为今后修订“核心出版社”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
目前,认可读者选书的观点普遍认为读者选书就是让读者亲自去圈选具体的书,这种观点在图书馆界被普遍认同。但关于读者选书中出现的问题却越来越多,除上述选书心理造成的问题外还表现为:第一,教师选书一般眼光较高,注重研究价值高的图书,对教学用参考书或自己不看重的图书选用不多,同时对图书馆馆藏情况和经费支出了解不够,故对图书的专业性要求过高,造成所选图书不适合学生或其他读者使用,使采访人员对其选过的出版社图书进行二次复选,这种现象在现采中尤为突出;第二,由于专家的专业性、学术性突出,相应地缩小了文献的收集范围,而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大量涌现,同样给专家带来挑战,容易造成误选和漏选[4];第三,因不了解图书馆馆藏的情况,对修订版、再版类图书选购尺度把握不好,同时因对图书馆馆藏图书的不了解而容易选购较多的内容相近的图书。如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图书,不仅修订版、再版图书多,而且不同作者编写版本也较多,编写水平参差不齐,重复内容比比皆是,大量的采购会造成图书的重复购买。
专家也好,教师也罢,他们和我们一样都不是万事俱通,当他们脱离自己所熟知的学科专业时,他们的选书水平和我们一样甚至还不如采访人员,面对琳琅满目各种各样的图书,难免也会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去选择自己喜欢的图书,在选择完专业图书后,会不自觉的关注自己喜欢的其他类图书,有时会影响到其专业图书的选购,这样势必要影响图书的质量。故图书馆应深刻认识人的共性和差异,不要片面夸大读者选书的正确性,将图书选购当成读者的工作,当成读者的责任,那就大错特错了,这种想法的人部分是对责任的推脱,是对图书馆工作的不负责任,是当别人提到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水平不高时,有理由推卸自己的责任,美其名曰是读者所选,是尊重读者,是读者的需要,什么都和自己无关。而更多的是对“读者”的定位产生了误区,读者是来利用图书的,读者参与图书的选购是为了找到自己有用的信息,是图书馆为弥补专业知识的不足而采取的一种手段和方法。“读者”的定位不应当是一个选书的操作者,而应当是一个专家,是一个学科专业的指导专家,他的责任和任务不是给图书馆说应该买具体的哪本书,而是同图书馆采访人员在选择其精通的学科专业图书时指导采访人员什么该买,什么不该买,哪些书是本学科专业的范畴,哪些书是伪专业图书,目前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和延伸的领域以及怎么鉴别本专业图书的质量好坏。这些知识的传授才是一个合格“读者”真正应该做的,否则换个“读者”其不是又要做前人的重复工作,而图书馆采访人员还是原地踏步,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而没有进步。采访人员是肩负选购图书的责任者,选购图书是自身应该做好的工作,向读者学习,和读者交流是做好本职工作,提高工作能力的一种策略和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选择“读者”就是选择图书的质量,因为读者的责任心和专业水平对采访人员的工作质量和目标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故图书馆“读者”的选择一定要慎重,要选择那些能真正成为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专家和顾问,以保证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质量。
5 结束语
文献资源建设需要读者的积极参与,同时又要服务于读者,为读者所利用。读者的参与是一种高尚的、负责任的劳动,是图书馆应该尊重和倡导的,但图书馆应当正确认识读者的定位和作用,认清读者的责任和义务,尊重读者的劳动和付出,为读者提供多层次的服务以弥补“读者”在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中投入的精力和花费的时间,如提供免费的文献检索、文献传递、文献配送、文献带借等服务,以提高“读者”的积极性,为“读者”争取更多的时间来完成他们的工作和研究。只有这样,图书馆才能建设和稳定出一支负责任、讲诚信、高水平的专家队伍来为图书馆建设献计献策,同时培养出自己优秀的选书专家,为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提供坚实有力的人才保证。
参考文献:
[1] 黄波.论高校图书馆采访工作的质量控制[J].图书馆建设,2000,(1).
[2] 崔红伟.选书团队化与文献资源经费利用效率的优化[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7,(2).
[3] 周国华,田乐胜.反思“现采为主”的图书采访策略[J].图书馆杂志,2008,(10).
智慧图书馆读者服务途径研究 篇6
目前科学技术迅速发展, 国家经济水平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 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的发展引发了图书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提高, 现代化信息技术在现代图书馆中的运用越来越多, 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也越来越依赖于现代信息技术, 从而使得现代图书馆的信息整理工作实现了信息化管理, 大大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那么针对当前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广泛性, 如何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呢?这是值得图书馆管理者深思的问题。本文主要结合当前图书馆的日常读者服务的方式与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的优点, 从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和影响方面切入, 对转变智慧图书馆读者服务方式展开分析与论述。
1信息技术和图书馆读者服务信息技术的概述
信息技术 (Information Technology, 简称IT) , 是通过应用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传感技术进行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等一系列的工作, 它是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 常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 。
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广泛性, 信息技术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各行各业早已普遍运用IT系统和软件, 并且各类用户逐年提升IT系统的使用, 各项工作越来越搞的依赖于IT系统。在这种环境下, 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也逐步的依赖于信息化技术, 那么图书馆又是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为读者提供服务呢?首先图书馆利用计算机程序和信息技术, 通过依托于Internet网络来建立一种数字化图书馆, 即把传统图书馆中的各种文献信息资源通过特定的、专业的格式和要求, 准确地转变成一种数字化馆藏资源;然后再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 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即可精确地、合理地、高效地对图书馆的相关图书资源进行各种配置, 最大限度为每一个图书馆读者提供独特的查找和借阅服务。
2智慧图书馆概述
目前图书馆主要是提供一些文献信息服务, 而有关知识服务、智能服务和智慧服务的研究还不普遍, 更不用说广泛的推广应用了。但在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 人们越来越倾向于智能化、智慧化的使用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在此情况下, 引出了“智慧图书馆”这一说法。智慧图书馆能够成功打造一种精确满足读者需求的理想化的图书馆, 所以, 在图书馆今后发展历程中, 学者们会进一步把对客观知识的认识和人类智慧进行辨证转化, 将智慧作为未来图书馆学的发展学科方向, 推动图书馆学更快更好的发展成熟。
所谓智慧图书馆, 就是指在专业图书馆员和具有信息素养能力的高素质读者共同努力下, 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 通过感知的智能信息环境和操作平台, 智能化分析数据, 打造智慧化的资源网络, 为校园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提供形式多样、方法灵活而且高效率的智能化服务。
由此可见, 智慧图书馆主要依赖于现代信息技术, 从而使得读者服务能够跨越时空的限制, 对读者而言是更方便、更快捷的一种图书馆服务方式。
3构建智慧图书馆所运用的信息技术
云计算在智慧图书馆中的运用
云计算机实质是把多个成本相对较低的计算实体整合成一个具有强大计算能力的完美系统, 并在此基础上通过Iaa S (基础设施即服务) 、Paa S (开发平台即服务) 、Saa S (应用软件即服务) 等服务模式把这些强大的计算资源提供给终端用户。云计算的出现, 既可以有效地融合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和数字信息资源, 又可以利用云平台环境下庞大的信息资源, 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挖掘分析, 从而可以为读者提供主动、灵活和智能的按需服务。
移动互联网在智慧图书馆中的运用
移动互联网就是把移动通信与互联网技术联合起来, 使用户可以通过移动网络访问信息, 从而摆脱了时空的限制。目前移动互联网在图书馆的使用, 读者可以通过移动通信设备访问图书馆, 享受图书馆的服务, 出现了移动图书馆;同时移动通信的短信服务、微信等方式也逐渐应用于图书馆中, 极大地节约了读者时间, 同时也满足读者的个性化服务。
物联网在智慧图书馆中的运用
物联网技术可以管理不同物理载体的信息资源, 并将能够最大程度的融合这些信息资源, 从而为用户提供智慧化的知识服务。目前, 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图书馆中可以用于读者管理、自主借还、安全门禁、在馆读者统计、读者行为分析、等等方面。从而可以极好的掌握读者信息、分析读者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这样既为图书馆的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又可以主动服务于读者, 把适合读者需求的信息资源推荐给读者, 提高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利用率。
4基于信息技术的智慧图书馆的服务途径
跨越时空的图书馆服务方式
物联网技术在图书馆的投入使用, 更新了图书馆自动化管理, 实现了用户与用户、用户与图书馆、用户与信息资源及信息资源间的通信联接。而互联网技术的加入, 使得图书馆向读者提供服务时, 更加如虎添翼。读者不必到图书馆, 就可以随时、随地享受到图书馆的任何馆藏资源, 打破了传统图书馆地域式服务的限制, 开创了跨时空传递信息的新时代。
高智能、人性化图书馆服务方式
当今图书馆各种信息资源载体趋于多样化发展并逐渐转向新型载体, 在此情况下, 智慧图书馆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和物联网技术, 进行有效地组织、分析、揭示和管理, 从而最大化的融合图书馆中具有不同物理载体的信息资源物, 如图书馆的纸质文献资源和数字图书馆的数字资源, 使得图书馆的智慧程度得到大大提升。这样智慧图书馆就根据读者的需求特点, 智能筛选, 量身为读者进行知识的检索和推送服务, 使读者快速获取有效的信息资源。
同时,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智慧图书馆可以合理规划图书馆的环境, 如温度的控制、灯光的调节等等, 读者均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进行智能的操作, 享受更好的环境。
精确的信息服务方式
智慧图书馆那可以在RFID标识系统的基础上, 与OPAC系统相结合, 从而建立文献定位导航系统, 进而在OPAC的馆藏信息中标明文献的具体位置和寻找路径, 这样读者可以利用Internet, 通过检索方式, 不管在任地均能查找到所需图书的具体位置, 读者可以准确的借阅到该本图书。同时, 在此基础上, 利用3G/4G技术, 开发智能手机系统中的应用导航技术, 将更加方便读者的阅读和查找。
智慧图书馆作为图书馆界的新生儿, 要不断创新, 与时俱进, 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图书馆的服务和管理结合起来, 建立面向用户的全方位感知的智能化管理服务体系, 让读者无论何时何地都能通过智慧图书馆轻松获取有效的信息资源。
国外图书馆视障读者服务研究 篇7
一、国外图书馆视障服务现状分析
(一) 从视障服务发展历史角度分析。国外图书馆进行视障服务建设的历史极为悠久, 如, 美国在1897年设立的盲人阅览室, 发展至今已逐渐趋于完善;而英国所开设的盲人图书馆也具有悠久的历史, 据统计其大约早于美国20年;再如日本, 以1915年所设立的点字文库成为其图书馆视障服务体系的开端, 并在此基础上增设许多盲文文库以及盲人阅览室等;另外, 在多伦多市由加拿大政府组织成立的免费盲人图书馆至今也有110年之久。
(二) 从信息技术角度分析。信息时代的到来, 使国外许多发达国家更注重数字技术的推广, 以俄罗斯与日本为典型代表。其中日本国会图书馆通过DAISY有声读物的制作, 将录音带全部向DAISY格式进行转化, 而且还形成了专门的Sapie管理服务系统, 使视力残疾人士能够通过盲文与DAISY获取更多的信息服务, 所涵盖的点字数据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俄罗斯也利用了DAISY技术进行有声读物的制作, 并构建了书加密数据库, 为实例残疾人士提供更便捷的服务。另外, 在信息资源方面以韩国、加拿大、俄罗斯及美国为代表。据相关数据统计, 韩国盲人图书馆每年出版的盲文图书达900个种类, 具体包括教育、文学、康复、哲学以及其他许多领域中的信息内容;而加拿大盲人图书馆利用DAISY进行制作的有声读物也达30万之多, 其收录的读物大约有10万本, 而且针对盲文图书馆相应的技术提供专项的资金;在俄罗斯方面, 基本的盲人文献来源主要来自其三大出版社, 大部分图书馆的书籍都被转入盲人文献中, 以保障盲人读者能够获取更多的信息;另外, 在美国方面, 图书馆主要提供有声读物、音乐盲文书刊以及其他录像带等。
(三) 从国家政策保障角度分析。图书馆视障服务的完善很大程度取决于国家政策上的保障。首先, 以英国为例, 其制定的行动计划《未来的框架》, 将图书馆中涉及盲人服务的内容全部囊括其中, 而且对于盲人图书馆的建设以及资源数据库的完善都提供了相应的资金援助, 并规定其国内多家图书馆进行盲人资料的提供工作。其次, 在视障服务体系方面如日本的Sapie管理服务系统的成立, 帮助视障人士不出门便可享受图书馆的服务;美国“肢体残疾人与盲人服务部”的设立, 负责协调各地图书馆服务网的工作;俄罗斯设立的流动图书馆、盲人图书馆、盲童寄宿学校图书馆等。在法律保证方面, 国外发达国家也颁布了许多关于图书馆进行盲人视障服务的法律, 如美国的《残疾人法案》、俄罗斯的《关于残疾人的科学与信息保障》、加拿大的《安大略省残障人士便利法案》以及日本颁布的《著作权法》等, 都使图书馆视障服务具有法律保障。
(四) 从对外合作及推广角度分析。在对外合作方面, 以俄罗斯与英国为典型代表。俄罗斯政府曾明确规定地方政府及企业单位应配合盲人图书馆工作的开展, 尤其在社会发展部门、文化部门以及经济计划部门等都需与盲人图书馆保持合作, 以此使残疾人社会舆论得到正面宣传;再如英国, 地方协会联合会可直接与国家盲人图书馆进行合作, 并开发了Revealweb资源数据库, 使视障人士能够获取更多的服务。另外, 国外盲人图书馆也更注重推广与宣传工作。例如日本所推行的资料外借服务、盲童文库服务以及数字图书馆服务等;俄罗斯盲人图书馆举办休闲活动与比赛, 并在网络媒体中进行广告宣传等;再如英国定期组织的年度宣传等。
二、我国图书馆视障服务发展现状分析
(一) 国内图书馆视障服务现状。我国目前的中国盲文图书馆是仅有的盲文图书馆, 其余信息服务工作主要通过公共图书馆进行。尽管现阶段已建立的盲人阅览室已有300多个, 但与国外相比, 无论在服务质量方面或服务内容方面都落后许多。而且与地方政府或社会企业间的对外合作也极少, 无法真正共享与共建视障资源。
(二) 国内图书馆视障服务主要问题分析。1.匮乏的盲人文献资源。当前, 国内公共图书馆在制作与购买盲人文献经费方面, 基本来源于上级部门的拨款, 缺少相应的专项经费, 也无从谈及社会的捐赠等, 致使盲人文献资源极为匮乏。而且很少有公共图书馆具备视障资源数据库或采用先进的DAISY技术进行有声读物的制作, 大部分有声读物集中在医疗保健方面, 使视障读者的阅读需求无法得到真正的满足。2.不完善的基础设施。国内大部分公共图书馆在无障碍设施方面, 并未按照标准规范进行设计, 也缺乏能够提供给视障读者的硬件设施, 即使部分图书馆已逐渐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 却多流于形式, 缺少相应的技术人才。尤其在许多盲人标志、自动感应门、盲人专用卫生间以及红外线语音提示等建设方面都不够完善, 无法为视障人士提供基础性的服务。3.较低的信息技术水平。在信息时代背景下, 国外发达国家的视障人士已基本实现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收发邮件、网上冲浪以及上传下载信息等内容。但相比之下, 国内公共图书馆无论在相关网站或数据库以及DAISY有声读物等方面都极为落后, 视障人士并未真正享受图书馆中的信息及服务。4.不完善的服务体系。由于视障人士本身属于特殊群体, 图书馆为其提供的服务应更加主动与细致。然而国内大部分公共图书馆仍未实现针对性的送书上门服务, 而且能够开展视障读者活动的图书馆亦是寥寥无几。另外, 尽管部分图书馆引进了相关的盲用设备, 但由于缺乏对视障人士相应的培训, 其利用效率并不高。
三、国外图书馆视障服务对国内图书馆完善启示分析
(一) 国家政策上的支持。图书馆视障服务的开展需以国家政策作为保障。这就要求国家应据此进行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与完善, 使视障人士在享受图书馆服务及获取信息方面具有法律依靠。同时, 对于图书馆视障服务的完善, 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 尤其在盲人文献的制作与引进以及相关设备的更新与购置等方面。另外, 对能够进行盲人文献与盲人专用设备制作的企业或厂商也需给予一定补贴, 确保盲人文献资源的充足。
(二) 资源共享与技术的应用。图书馆视障服务的载体为公共图书馆, 因此公共图书馆首先应实现盲人文献资源的共享。具体可对视障人士兴趣爱好及阅读特点进行综合分析, 并以此为根据, 制作或引进相应的盲人文献及专用设备, 并加强数据库以及数字化技术应用方面的建设。另外, 在公共图书馆内, 也可为视障人士专门开设相应的网络平台, 使其可进行聊天或获取更多的服务信息。
(三) 加大宣传力度。关于图书馆视障服务的建设, 我国大部分公共图书馆当前并没有进行长期性的广告宣传, 使群众对视障服务了解得并不多。因此在通过多媒体网络或报刊等方式宣传的同时, 也应在盲人学校或社区进行图书馆视障服务宣传与推广服务。同时还需加强与地方政府与企业的合作, 实施开展公益活动或其他比赛, 使视障服务的意义深入人心, 获取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
四、结论
相比国外图书馆视障服务, 我国当前公共图书馆的视障服务建设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 政府部门、公共图书馆自身以及社会群众应相互配合, 借鉴国外成功经验, 促进视障服务水平的提高, 为视障人士带来更多的便利, 也因此促进我国社会的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王林军.俄罗斯盲人图书馆宣传活动的特点及启示[J].图书馆建设, 2013, 12:46~49+54.
[2]肖雪.国外图书馆协会老年服务指南的质性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4, 05:82~97.
[3]张玉琢.国外图书馆个性化特色服务及对我国的启示[J].情报探索, 2010, 07:105~106.
[4]周吉.公共图书馆社会影响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0.
读者研究 篇8
所谓唤醒文本, 就是解读出美文中的文化昧及独特的魅力, 使之有色彩、有温度, 吸引学生眼球。所谓唤醒学生, 就是通过点评, 唤醒学生沉睡的阅读兴趣, 激发阅读欲望, 使学生亲近文本, 走进文本, 达到“人读书, 书读人”的文化化人的境界。
读者定位:小学中、高年级。
组稿原则:以学生发展为本, 从学生实际出发。在组稿过程中, 一是要考虑学生应该读什么;二是要考虑学生喜欢读什么。本刊竭诚希望得到广大小读者和教师的关爱、支持, 并为本刊荐稿、撰稿。为此, 温馨提示几点:
1.推荐文章, 请在文尾处注明文章出处, 在标题页右上角注明建议本刊什么栏目用;写清推荐人的姓名、地址、邮编。
2.撰稿提倡千字文, 注明拟发本刊的栏目、作者姓名及详细地址、电话、邮编, 以便联系。
3.稿件可邮寄:江西省吉安市教研室刘武德先生, 邮编343000, 也可从网上发至邮箱:jxjalwd@163.tom
征订方式:本刊从2008年1月正式出版向全国发行, 每月一期, 每期定价4.00元, 全年48.00元, 欢迎广大教师宣传, 并组织学生订阅。订阅有两种方式:
(1) 2007年10月开始可到当地邮局订阅, 邮发代号44—81。
(2) 可以直接与杂志社联系。
联系地址:江西省南昌市抚河北路291号《小学教学研究》杂志社
邮编:330008
联系人:王芸王颖
联系电话:0791-6706054 6710421
读者研究 篇9
“读者意识”写作教学观在实践中能否“有效”?“效果”如何?是否“高效”?本人尝试用“读者意识”的理念在写作教学的拟制标题、习作行文、优化修改三个环节上指导学生进行实践, 同时, 结合自己在写作中的反复摸索、不断改进, 初步验证“读者意识”可以较好地改善学生的写作思维习惯, 明显提升学生的习作行文水平, 显著提高参与写作修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现将实践体会概括于后, 祈请方家指正。
一、聚焦“读者”靶子, 弱化习作标题的随意散漫
1. 抓住聚焦性阅读重点, 拟制准确简明的标题
读后感类文章的标题是否准确、鲜明、简洁, 谁说了算, 显然是读者而不是作者。只有读者认可了、肯定了标题, 才能最终让读者聚焦文本、不忍释卷。
试比较读后感类文章选用“实题”与“虚题”之间的差异。《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经典文章, 邹忌与齐王都可以作为“读后感”赞扬的对象。诗人臧克家写了“实题”的读后感《纳谏与止谤》, 是立足“赞齐王纳谏”的。如果将邹忌作为赞扬对象, 从课文中可以概括出哪些方面的读后感“实题”呢?深入研读课文, 观察邹忌的一系列行为———三问其美、忌不自信、孰视徐公、窥镜自视、暮寝而思, 至少可以从“认真观察”、“自以为非”、“深入思考”、“善于婉讽”, 找出四个“感点”———《成功始于“孰视之”》、《邹忌“窥镜”的启示》、《可贵的“暮寝而思之”》、《学习邹忌的“讽”劝艺术》等[2]。显然, 以上四个“读后感”“实”题, 就比“读……有感”之类的“虚”题, 来得聚焦、来得深透、来得精彩。
这些“实”题关注了阅读的重点, 既体现了围绕思考点“邹忌”进行发散思维, 又包含着辐合到思维原点“邹忌”的思维过程, 比“虚”题更准确、更鲜明、更简洁 (不仅仅是字数的多少) , 体现出前后两者对“邹忌行为”认识程度的深浅之别、效能差异, 传达出发人深省与平淡无奇之间的思考能级。这些“实”题浮出水面的过程, 不可避免地与习作者的思维水平深浅、宽窄幅度相伴相随, 这些读后感的“实”题, 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决定了行文思路旋律和节奏的基调。
阅读者面对经过辛苦提炼、新鲜出炉的读后感“实”题, 已经行进在读者和作者心中架设起的相通彩虹之上, 初步建立了文本与读本指向一致的对话机制。在蕴涵富矿的标题引领下, 读者在一定程度上会包容和完善“文本”中涉及的信息、联想和想象。习作者也决不甘心辜负精心所得的好题目, 总是会千方百计地调动和挖掘自己的潜能和积累, 甚至不厌其烦地对已经成型的文本进行增、删、换、调, 长时间地激发作者写出货真价实的读后感热情, 有理由相信作者不愿意舍此而图“套子作文”。
2. 扣住选择性阅读特性, 拟制新鲜生动的标题
读者是否选择阅读文本, 标题无疑是选择指向考虑的首要因素。在阅读热点层出不穷, 阅读材料大量涌现, 甚至“信息爆炸”之时, 如何让读者选择阅读你的作品, 或者满足读者在阅读文本中的某种期待, 首先也要看标题, 看它能否吸引读者的“眼球”, 从而顺利通过读者筛选的“第一关”。所谓“看报看题, 读书读皮”, “题”和“皮”都是指与标题新鲜生动要素密切相关的吸引力因子。
新鲜生动的标题, 至少表现为“言人之未言”、“言人之欲言”方面的特点。例如, 作文题《谁是成功之“父”?》让读者立刻联想到是对成语“失败是成功之母”的质疑, 容易引出“失败后是否一定会获得成功”的思考。显然满足于此还仅仅停留在“怎样看待失败”的层面, 仍然难以明确揭示“失败+□□→成功”的奥秘。继续思考才可能深入到“成功之父”便是“总结”:只有不断总结才可能成功的层次。再深入一步, 光知道“总结”还不够, 还应该进一步探讨它是怎样的“总结”:生活中是否能真正获得成功, 既不决定于是否失败过, 失败过多少次, 也不取决于是否知道失败是“成功之母”, 它取决于失败后是否能正确总结[3]。这个标题无论是思考的深度还是选用的语词都体现了新颖脱俗的特点, 读者没有理由放弃选择阅读如此发人深思文题之下的文本文字!
一看到文题《好男须当“兵”》, 读者只要稍作思忖, 就容易体会“言人之欲言”背后的深意。“兵”, 极易让读者明白千百年间“普通战士”的地位相当卑贱, 而且生命安全难以保证, 因此, 稍有地位、有些办法的人就千方百计地去逃避当兵的基本意思。进一步联想, 更有优秀人才就根本不必去当兵, 否则就是大材小用、极大浪费的错误观点。文题《好男须当“兵”》, 尤其是加引号的“兵”字, 迫使读者在看似平淡的文题之后, 触发联系思考近年来许多人对当“兵”———包括各条战线、各类岗位普通一“兵”的光荣感、使命感在逐年淡化的现实, 彰显出文题和文本有极强现实意义的主旨所在[4]。
作者和读者在心灵契合中收获的愉悦, 引领习作者在拟制标题时放弃选择“粗”制“懒”造的简便方法, 而愿意在比较诸多候选标题之后的优中选优、精益求精。反复提炼、不轻易出手背后, 作者付出的“自讨苦吃”越多, 就越有可能给读者更多“眼前一亮”的精彩。读者心中清楚, 标题的打磨, 折射着作者在立意不断提升、措辞反复推敲、思路逐渐清晰的“否定之否定”, 甚至包含文章成型之后不断修改的“艰难历程”。
二、瞄准“读者”靶心, 明晰习作行文的流畅详略
1. 挤压言之无物的空话, 写出反映读者心声的实话
不少习作者存在一种误解:不抄报纸, 不跟着人家说几句大话, 文章就没有“质量”, 政治性就不强, 就没有深度。久而久之, 习作思想愈见贫乏, 习作内容愈见空洞, 说空话、套话逐渐变成了一种习惯甚至“时尚”。具体而言, 习作难见作者的真实思想, 多是蚂蚁搬家———搬用他文的现成思路、观点。更有甚者, 套用别人的细节、袭用他文的语言。面对面目可憎、味同嚼蜡的文本, 读者岂有不退避三舍之理?
按照惯常的行文方式, 文题《为“丧家之犬”而“额手称庆”》极易写成淡而无奇的“教训 (说理) 文”———空话充斥习作, 读者厌读不已。习作者为了摒弃空话, 写出实话, 注意从日常细致观察到的宠物小狗所受的百般呵护切入, 极写吃罐头、细食, 睡沙发, 套毛衣, 洗温水澡, 甚至还有的享受了焗油染色的“特殊待遇”。习作行文至此, 读者期待的可能是宠物似乎应该“受宠若惊”, 由此而感到欣慰, 获得极大的满足。可是习作者笔下那条伤心的小狗却偏偏不领“人情”, 居然从“另类”的脑袋里想到了另一个方面:“丧家之犬”比家犬有更大的自由度, 借题发挥地表达出对“野性”的渴望, 并且仿佛是充满黑色幽默地在代“犬子”呼唤:“还我自由”[5]。读者在寓言式的文本阅读时充分享受愉悦, 也在忍俊不禁中生发深思。习作者走出空话连篇的窘境, 开辟了现身说法、实话实说的成功之路。
“文似看山不喜平。”读者希望看到文本中怎样的“不平”呢?读者固然不愿意在文本中看到寡淡如水的语句, 其实更不愿意看到新意缺乏的思想。习作者缺乏多姿多彩的生活阅历, 固然制约了色彩斑斓的文字和深刻睿智思想出现。实际上, 读者的“愿接受心理”告诉我们:读者是相当宽容的, 读者决不会苛求在习作中看到波澜壮阔的沧桑巨变, 而更倾向于了解习作者平凡生活背后不平淡的一面, 分享习作者发掘出的当下部分独生子女生活状况与文中之犬产生的通感。
撰写行文时要反复引导习作者花大力气对素材作深刻而反复的挖掘, 让习作者充分认识到, 我们日常生活是琐碎的, 是需要习作者提炼、概括、类比的, 将生活中的片段加以整合, 找到事物与事物、人与人、事物与人之间的联系点、共同点、相关点, 写出一类事件中的共通点, 就让文章产生了张力, 让不同的读者阅读时产生回味、咀嚼, 习作者的实话就像投进读者心湖中的石子, 在读者的心中激起波澜。
2. 抛弃言不由衷的假话, 写出吸引深度阅读的真话
考场作文为了突出“不平”, 习作者的捷径是杜撰一个破碎的家庭以凸显主人公的奋发, 或编造死去亲人突显生活的艰辛, 或设置一场车祸或火灾营造世事的艰难……似乎非如此, 就没有办法走出平淡的阴霾。殊不知, 此法看似走进新天地的同时, 又陷入更深的泥沼:都采蚂蚁搬家之法, “读者”见第一次面尚有新意, “似曾相识反复来”, 读者眼中的新鲜感必将减退, 直至荡然无存, 这些都是假话惹的祸。
跌宕起伏的故事固然可贵, 但是凡人小事对于习作者来说更是常态, 只要用心来描摹, 同样可能写出它的“真”精彩。前者是“核”武器, 后者是认识和思维水平提升、写作能力质变的“常规”武器。“核”武器威力大, 但可遇不可求;“常规”武器威力小但实惠, “近身防御”和“短兵相接”时屡建奇功。
文题《握住________的手》, 大多数的习作者难以有机会握住伟人的手、名人的手或是明星的手, 鲜有机会与他们发生动人一幕的机缘。那么, 是编造自己与名人的邂逅, 或是设计与明星的握手?“编”行不行?那要看你的“编剧”水准了, 若是还未到炉火纯青地步, 其中的破绽可能击穿高分的期盼。指一条路, 劝你握住最亲近人的手, 或者是爷爷, 可能是妈妈, 也许是舅舅, 抑或是姑姑……他们虽然是平凡人, 但是他们也许都有只属于自己的“独特”故事。你的任务就是花点功夫深入挖掘, 将蕴含的独特魅力呈现在“读者”面前, 你发掘出来的闪光之处绝对不至于与别人“撞车”。不论习作者发掘出来的手多么平凡:哪怕是做馒头的手、哪怕是开绞车的手、哪怕是扦脚工的手……只要是习作者用心在观察、用心去体会、用心来倾诉, “不平” (独特) 的故事都将触动读者心中敏感的神经末梢。电影《那山、那人、那狗》中乡邮员的质朴和坚韧, 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母亲的那份执着和坚守, 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 有的只是凡人深藏心中的“纯真”, 不是同样让大江南北的读者为之动容、动情?
熟练掌握和娴熟运用“防身”“御敌”的常规武器, 立足对凡人小事的深度开掘, 平凡人的敬业, 身边人的体贴, 左邻右舍的友善, 陌路人的举手之劳……都隐含着感人的片段和精彩的瞬间。既然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 那么每个人就是一个独特的世界。这些“不同”和“独特”, 就是真实而生动的素材源泉。在写人之前, 需要直接或间接跟他交朋友, 深入了解他的个性;在写事之前, 就要周咨博访, 深入挖掘, 写出这件事情的独特之真。比如, 写风景, 不能光写山是如何的青, 水是如何的绿, 要写出它之所以能叫人留连忘返的奥妙。这是读者关注的, 想深度了解的。
三、校正“缺位”偏差, 优化习作修改的耗效比例
1. 教师多做“读者”:变“评判者”为“建议者”
长期以来, 教师批改作文, 花力气最多的是判分和写终结性评语。尽管教师兢兢业业, 学生获益寥寥, 但是教师却始终难以走出这些“既定规则”所划之牢。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 教师首先是一个“读者”, 在习作未“发表”前, “第一读者”的教师将“阅读障碍”告知作者, 作为习作修改的参考凭据。习作者有了清除“阅读障碍”的清晰目标, 加上“建议者”适时的点拨, 有利于习作者找到适当的工具和材料 (带动学生在寻找“材料”中的大量阅读) , 通过增、删、调、换, 砍、削、修、剪, 铲除、填平和清扫“障碍”, 让第二读者、第三读者, 乃至更多的“读者”享受无障碍阅读的乐趣。
教师由“评判者”转变为“建议者”, 可以先区分“类型”, 然后再根据症状轻重进行快速诊治:同是感冒, 但是各人康复方案不同:或多喝水, 或多休息, 或吃感冒药, 或打点滴……显然, 开出的“药方”就不再只是清一色的吊盐水, 更不需要都去住院。习作者心中有数了, 自然会遵照“医嘱”, 找药来治, 争取早日康复, 进而或注意保养, 或坚持锻炼……
教师批改习作的生产力解放出来, 就有“下水”和理论提升的时间保证, 教师的专业发展始终处在充电状态, 处理写作疑难杂症的“医术”就有望不断提升。教师指导能力与指导效率的“水涨”, 带动的是习作质量的“船高”。角色与观念的转变, 带来的是“读者”与“作者”平等对话, 帮助教师走出自主权丧失、顾此失彼, 以及学生得益不多、兴趣和动力衰退的恶性循环怪圈, 有望快速步入教师掌握写作教学主动权、学生积极投入的良性发展之中。
2. 作者也做“读者”:变“旁观者”为“参与者”
目前的终结性评改“模式”, 学生大多只是看看总批和分数, 批改的地方越多越懒得看。因为不少的评改意见是点到为止, 或不得要领, 而且时间滞后的评语与习作者基本已经淡忘的事实, 可以想见其收效甚微。习作中存在的缺点未能得到有效改善, 下一篇习作仍然处于自我摸索状态, 结果是:低级错误重复犯, 思维训练难实践, 习作质量转圈圈。
“读者”与“作者”平等对话机制未能建立, 制约了习作修改的质量和热情。虽然习作批语中不乏“建议”性评语, 但是, 因为缺乏继续修改的要求和机制, 教师有心出力但聚焦不够, 或者教师有心指导但学生不知情、更不领情, 效果难以实现。其结果, 教师疲于奔命、低水平重复, 愈感作文难教, 习作进步不显、应付的烦恼多于“创作”的愉悦, 厌倦、头痛或痛苦萦绕其中。缺乏“动力”的写作专列, 缓慢前行、艰难跋涉, 甚至熄火“罢工”不足为奇。
教师不妨换一种做法:习作者兼做“读者”, 在修改环节变“旁观”为“参与”, 首先扫清习作中存在的低水平障碍, 提升水准后的习作让教师再指导, 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益。事实证明, 学生真正成为写作、修改的主人, 在修改时才能较真, 变“甩手掌柜”为“勤快伙计”, 在“字词句篇语修逻文”上反复打磨, 引进“发表” (更多读者阅读) 目标, 鼓励编撰作文集交流, 或在网上发表。学生的修改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更多的“读者”意见成为修改环节的积极因素, 事半功倍之效不再是纸上谈兵。
修改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处方”。因为, 学生习作者与学生读者的思想认识水平, 基本上处在同一水平线上。学生习作者要写出让处于同一水平层次的学生读者有所感、有所得的习作, 一挥而就肯定难以做到。因为客观事物是复杂的, 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企图一次就认识透、写得好, 是不符合认识规律的。“文不厌千回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更何况是学生习作呢?有了习作修改的思考点, 就有目标、有方向、有标准, 再写深、写透每一个题材, 反复修改好每一篇习作, 咬定“每篇”不放松, 最终与拟题、立意、行文等其他环节形成合力, 享受习作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的愉悦和成功就不再是奢望。
参考文献
[1]林一平.读者意识写作教学论.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3.
[2]李杏保.作文评析与扩展训练.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1.
读者研究 篇10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信息检索竞赛 信息素养教育
分类号 G252.7
Abstract Information retrieval competition, a reader information retrieval level competition is widely held in university library in recent years. Based on the current university library’s information retrieval competi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significance, from the information retrieval form, question topic and exam content of university library information retrieval game design, all are analyzed in detail by this paper. And from the readers’ selection, the hierarchy of the game and micro media marketing in such aspects, it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need to be aware of in the future information retrieval competition carried by university library.
Keywords University library. Information retrieval skills competition.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当前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如火如荼,高校图书馆信息检索技能比赛也顺势升温,笔者身边的高校图书馆基本都在举办,很多高校图书馆甚至将其做为读书节保留项目,年年举办。为了解国内高校图书馆信息检索技能比赛相关成果,总结经验,笔者以信息检索比赛、信息检索大赛、竞赛、技能比赛等作为关键词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平台对图书馆学专业期刊进行检索仅查找到2篇相关文献,相关研究成果偏少。由检出文献可以看出最早对图书馆读者信息检索技能比赛进行研究和论述的是《图书馆论坛》2012年第1期发表的广州医学院邓小茹、朱培毅的论文《竞赛模式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的实证分析》,文章阐述开展学生利用图书馆知识技能竞赛模式是图书馆拓展信息素养教育成功的有益尝试,此后2013年湖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刘敏在情报探索2013年第1期上撰文《从信息检索大赛看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对该校信息检索大赛的开展情况进行详细介绍。
对信息检索技能比赛的研究资料较少与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检索技能比赛热现象引起了笔者的注意,为进一步收集图书馆信息检索比赛开展情况资料,笔者以“首届信息检索比赛”“第一届信息检索比赛”等做为关键词在百度搜索引擎进行查找,通过对搜索结果浏览发现,高校首届信息检索比赛举办较早的年份为2006年,代表性的为武汉大学首届“中国移动杯”网络搜索大赛,该大赛由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主办,但是武汉大学图书馆并没有参与。步入2009年,高校图书馆逐渐成为信息检索比赛主办的生力军,由高校图书馆主办的信息检索技能比赛开始逐渐增多,如韶关学院图书馆首届信息检索比赛、三江学院图书馆首届信息检索大赛等等。高校图书馆大规模开展信息检索比赛应始于2010年,自2010年开始,一些重点院校和数据库服务商也参与进来,如南京大学图书馆首届暨“百度杯”信息检索比赛、湖南农业大学图书馆首届信息检索比赛、青岛科技大学图书馆首届信息检索比赛、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首届“读秀杯”信息检索比赛、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首届信息检索比赛、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我身边的图书馆”信息检索大赛、上海大学图书馆2011“Just搜搜”信息检索大赛、安徽大学首届大学生信息检索技能大赛、第一届北京大学图书馆搜索达人大赛、第一届中央财经大学图书馆信息检索技能大赛、南京师范大学“爱上图书馆”信息检索大赛等等。
1 高校图书馆信息检索技能比赛活动现状及特点
1.1 高校图书馆举办热情较高
做为竞技比赛,信息检索比赛强调了信息检索技能的重要性,这也是图书馆一直大力倡导推广,而读者不以为然、广为忽视的一项本领。图书馆传统的信息检索课程教育无法深入人心,近年来,不断探索的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也推行得甚为艰难。究其原因,还是图书馆在宣传方面有所欠缺,从而造成学生认识不足,教学部门疏于指导,职能部门缺乏了解,只能单靠图书馆一己之力,勉为其难地在高校推进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而通过竞技模式,则大大拓展了图书馆的宣传渠道,调动了馆外可以团结的一切力量,竞技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读者需要,必将引起读者的广泛关注,随着参与学生规模的不断加大、在正式比赛前还可以通过一些简单培训达到图书馆宣传信息素养教育的目的。通过初赛、预赛,复赛,层层选拔的模式,也让读者充分认识到信息检索能力有高下之分,优劣之别,对图书馆后续开展信息检索讲座吸引读者不无裨益。
1.2 赛事规格不断升级
随着举办高校、举办届数的不断增多,除图书馆外,高校相关职能部门也不断加入,如学院团委,学院教务处、学院学工处、学院科研处,甚至部分高校信息管理教学单位等,此外,众多数据库厂商和网络公司也跃跃欲试,纷纷加入高校图书馆信息检索比赛行列,为大赛冠名并提供奖品,各方面的合力,使得信息检索大赛已经不仅仅是图书馆举办的简单比赛,而变成学院层面的重要竞技赛事,甚至扩展到不同院校之间的一项团体比赛(如“超星杯”首届江北高校大学生信息检索大赛),从单纯的图书馆主办到多部门协办到区域联合举办,信息检索比赛赛事规模不断扩大,规格不断升高,也逐渐引起高校校级领导层面的重视。
1.3 比赛形式灵活多样
笔者通过对部分高校图书馆信息检索比赛规则浏览发现,目前,信息检索比赛形式灵活多样,在赛事规则上有初赛、复赛、决赛之分,在竞赛试题上,有填空、多选、单选、判断、简单等诸多题型,一些学校的比赛还有选答题、必答题和附加题等众多环节,在初赛和复赛的选拔形式上,各个学校也是迥然有异。比赛形式的灵活多样对读者形成了一定吸引力,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信息检索比赛在图书馆界还是个相对新鲜的事务,仍处于不断探索和创新中,随着信息检索比赛从校内扩展到校外,从个人扩展到团体,信息检索比赛的形式也会在发展中逐步规范化,在创新中不断增强稳定性。
2 高校图书馆举办信息检索比赛的意义
南京大学图书馆将信息检索比赛定位为:立足于大学生,向整个社会发起提高信息检索能力的号角。对于图书馆而言,信息检索做为获取知识的捷径、科学研究的向导、终身教育的基础,以竞技模式与大学生互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1 提高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途径
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首次提出信息素养概念至今,信息素养培养已经成为高校图书馆信息检索课程的教育目标。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认为信息素养与基本学习技能、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实践能力同等重要并将其作为21世纪人的能力素质构成的重要部分。在我国,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早在1984年就对高等学校开设信息课程专门发文。1992年,国家教育部将开展多种形式的信息素养教育列为高校图书馆的重要职能责任在肩,使命使然。引入竞赛模式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是对课堂教育模式的补充和完善,这种模式挑战性和趣味性兼备,寓学于乐,可以把相对枯燥的纯理论知识转变为可触可及的实际应用,是一种效果明显的“学习快餐”,很多高校在活动中惊喜地发现,它不仅可以引起轰动的效应,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
2.2 评估读者信息素养水平的有效手段
信息检索比赛可以有效评估参与读者的信息检索能力,针对参赛者的比赛成绩进行分析,还可以从中发现不同读者信息检索水平的不足之处,同时,通过对参与读者的年级、院系专业、班级个人信息与其答题情况进行分析可以为图书馆信息检索课堂教学提供方向,提高信息检索课教学的针对性。如我馆在2012举办的信息检索比赛中就发现计算机软件学院的读者对图书馆数据库的使用方法知之甚少,相关答题答错率较高,在比赛结束后,我们就主动与系部联系,在该系开设了一次图书馆1小时讲座活动,有针对性地对图书馆数据库资源进行详细介绍。除对读者信息检索水平进行评估外,有时我们还可能有意外的收获,如我馆2013年第二届信息检索大赛举办期间,我们发现在所有的参赛选手中艺术设计院系基本无人报名,经过调研了解,原因是因为图书馆数字资源中与该院系专业相关的资源偏少导致读者参与热情不高,为此,我馆今年拟参加江苏省高校图工委联合采购,在我院开通credo数据库,同时积极向艺术设计系推荐该数据库丰富的图片资源。
2.3 为开展分层次信息素养教育提供数据支撑
信息素养的层次性教育已经得到共识,实践证明,针对不同对象不同层次的读者给予不同的等级和要求,开展分阶段的信息素养教育是科学的,卓有成效的。目前信息素养教育可分为基础教育(包括基础的图书馆应用知识和基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普通教育,专业教育及综合信息素养四个层次,各个层次的信息素养水平不同,信息素养教育内容迥异[3]。信息检索大赛的举办为图书馆了解各个层次读者的信息素养水平提供了重要的支撑数据,通过必答题,以及针对读者身份设计的选答题、附加题等,考察不同层次读者的信息素养能力,从而为图书馆有针对性地开展分层次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佐证材料。
3 图书馆信息检索比赛赛制和试题设计分析
3.1 图书馆信息检索比赛赛制分析
相对灵活的比赛形式使得各个学校图书馆的信息检索比赛赛制有很大差别,所制定的比赛要求、比赛流程等具有较大区别,同时为了创新,吸引读者,有的图书馆每年举办的信息检索比赛的形式都略有不同,这种现象的存在也不利于图书馆搜集读者比赛相关信息,实现信息共享,科学评估读者的信息检索能力。针对现有情况,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1 加快赛制的规范化
一项竞技活动要有旺盛的生命力,体现在源源不断的创新中,但是创新不等于天马行空,让读者摸不着头脑,要在规范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如比赛模式的规范化,比赛时间的规范化,比赛评分的规范化,甚至在比赛时间上的选择也可能会影响到比赛的效果等等。笔者建议,现有由单一高校独自制定起草的信息检索比赛赛制规程应逐步取消,依托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下属的信息素养教育分会推行信息检索比赛赛制的相关规范性研究,并组织行业专业学者对各高校成员馆的信息检索比赛进行指导,以期用比赛为契机,切实推进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工作。
3.1.2 个人竞赛和团队竞赛并存
现有的图书馆信息检索比赛主要侧重于个人赛。大部分高校图书馆比赛规则都是针对个人读者设计,团体赛在现阶段仅仅在一些重点高校图书馆信息检索比赛中出现过,这也是当前赛制的不足之处。由于信息检索多为解决实际问题而来,它是科研、项目申报等诸多团队合作工作的基础,因此未来可逐步开展基于团队合作的信息检索比赛,引入团队比赛考察选手的个人信息检索技能和团队合作技能。
3.2 图书馆信息检索比赛试题设计
图书馆信息检索大赛试题设计主要围绕信息检索的三个主要内容:事实检索、数据检索和文献检索展开,部分学校在比赛前组织参赛选手进行简单培训,并制作了一些课件供参赛选手学习,如安徽大学图书馆在首届信息检索比赛中,针对所有参赛选手做了特别培训,并制作了相关网页提供了读秀、超星数图、CNKI中国知网现用平台课件、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培训资料、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等图书馆常用数据库培训课件,除课件资料外,一些图书馆还制作了信息检索比赛大纲,如湖南农业大学图书馆信息检索比赛大纲从基础篇、服务篇、资源篇和比赛题型四个方面对比赛内容进行了说明[2]。
3.2.1 信息检索比赛试题内容范围
(1)基础题:考察读者对图书馆的熟悉程度。这类题目主要围绕图书馆图书分类、馆藏分布、功能布局和主要服务展开,一般仅仅出现在初赛和选拔赛中,且所占比重较少。
(2)专业学术文献搜索试题:这类试题主要围绕图书馆数字资源检索为主题,注重考察参赛者对数据库检索的熟练程度,具体内容有三个方面。①数据库的使用方法考察:此类题目主要考察参赛者对数据库的熟悉程度,如数据库的收录范围,提供的检索入口,高级检索的各项功能等等。②专业数据库文献检索:此类题目只要求给出检索式,列出检索结果即可。③利用数据库学术文献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察:此类题目不仅需要读者熟练使用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还侧重考查读者的文献信息的归纳、评价能力。
(3)网络信息检索试题:这类试题主要是事实和数据检索,综合考察参赛者利用网络信息检索工具进行信息查找的能力。此类题目一般内容比较新颖,涉及面广,大致可从四个方面出题。①生活常识、历史文化考察试题,②时事热点聚焦试题,③重大活动的常识考察试题,④参赛者综合运用网络信息检索工作对信息进行评估和有效利用的能力考察试题。除上述试题设计范围外,部分高校图书馆在试题设计中还有意加入了图书馆历史方面试题,引导读者了解、认识图书馆。
网络信息检索试题贴近读者日常生活,趣味性较强,通过比赛可以增加参赛者的日常生活知识,这类题目的设计有助于引起读者参与比赛的热情,同时,此类试题的新颖性也对设计者提出了很高要求,设计者的思维要与时俱进,试题要紧扣热点,引起读者共鸣。
3.2.2 信息检索比赛试题题型分析
目前,由于缺乏相对统一的标准,高校图书馆信息检索比赛试题的题型设计、题量和比赛时间上具有较大差异,在比赛不同阶段试题的设计形式也有很大不同,如初赛一般是选择题和填空题,判断题居多,多采用发放与回收试卷模式,主要是因为初赛人数众多,这些题型有助于快速选拔。而到了复赛和决赛,试题的形式就会发生明显变化,填空题基本没有,选择题的难度加大,简答、论述题成为主流,重点从考察读者信息检索能力向综合评价读者查找信息,运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倾斜。目前,高校图书馆信息检索比赛的试题特点如下。
(1)题目类型多样:高校图书馆信息检索比赛试题从传统的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简单题到一些综合性必答题、多选一选答题(即多个题目分值一样选择一个解答即可)及附加题均有涉及,且各个高校图书馆的题型差异很大。
(2)分值权重及评判标准有较大差异:部分高校图书馆在试题设计中尽在初赛试题中有分值,在复赛或决赛汇总多采用当前比较流行的网络答题模式,以最终得分情况分配名次,如南京大学图书馆暨“百度杯”首届信息检索大赛中决赛就通过四轮激烈的角逐较量最终确定获奖参赛选手名单。实行总分制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检索比赛试题在分值的权重分配上也各有侧重,大部分高校均以试题的答案为标准评分,但也有部分高校对信息检索的速度也给予一定分值。
4 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4.1 有效开展参与读者的选拔工作
信息检索比赛如火如荼的势头吸引了众多参与者的目光,随着报名人数的增加,对图书馆对参赛选手的选拔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如南京大学图书馆暨“百度杯”首届信息检索大赛就吸引了800多学生参加。如何从众多的报名者中进行公开公正、公平选拔也考验着大赛组织者的智慧和水平,现有的信息检索比赛初赛模式多为笔试或在线答题模式,所有参赛者试题相同,有一定的不足之处。图书馆可以在参赛者选拔工作上多做有益尝试,如可以尝试开通专门的信息检索比赛网站,开发相应的竞赛选拔系统,设置海量题库,采用在线注册答题的模式,让读者随机抽取题库试题作答等等。
4.2 注重信息检索比赛的参与层次性
针对不同层次读者举办不同层次的信息检索大赛,应该是图书馆信息检索大赛未来发展的趋势,让本科生和研究生通过一样的试题去测试读者的信息素养这本身也有违信息素养分层次教育的特点[4],只有针对不同的层次读者设计不同的比赛规则和题型,才能更切实有效的了解他们的信息检索水平,所收集的信息和数据才更有益于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工作的开展,同时,分层次的比赛,也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赛事的公平、公正。
4.3 善于利用新媒体进行信息检索比赛宣传与推广
图书情报专业人员在竞赛模式的设计和改革中处于战略决策者和革新者的主导地位。当前、微博、微信、微电影等新媒体已经渗入学生读者生活的方方面,如何通过微电影宣传,开通微博、微信平台营销,扩大图书馆信息检索大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增加图书馆信息检索大赛的受众人数,值得图书馆相关人员进一步探索和研究[5]。
5 结语
信息检索技能比赛做为高校图书馆推动用户信息素质教育的一种创新手段,得到了众多高校图书馆的认可,通过引入竞技模式,为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提供了一种可操作性较强、读者参与度较高的活动形式,在高校图书馆界已经蔚然成风。随着举办院校的不断增多,赛事规模的逐步扩大,高校图书馆信息检索比赛将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发展势头,相关的研究成果也将不断出现。
参考文献:
[ 1 ] 邓小茹,朱培毅.竞赛模式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的实证分析[J].图书馆论坛,2013(1):61-63.
[ 2 ] 刘敏.从信息检索技能大赛看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J].情报探索,2013(1):79-81.
[ 3 ] 张晓娟,张寒露,范玉珊,等.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基本模式及国内外实践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2):95-100.
[ 4 ] 杜红.研究生与本科生信息素养教育比较[J].图书情报工作,2013(4):96-97.
[ 5 ] 高协,宋海艳,郭晶,等.面向创新的信息素养教育规划与实践[J].图书情报工作,2013(2):10-12.
马 坤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咨询部主任、馆员。江苏常州,213164。
王勋荣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助理馆员。江苏常州, 213164。
读者研究 篇11
关键词:大数据,出版企业,满足,读者需求
随着个人计算机、互联网的普及, 移动通信技术的更新换代和云技术的发展, 大数据已悄然进入出版界并成为出版界关注的话题, 而研究大数据时代下出版企业如何满足读者新需求的文章很少。本文主要从大数据背景下读者阅读需求的变化和出版企业应如何满足读者新需求两方面进行研究, 旨在帮助出版企业在大数据背景下做好转型升级工作。
1. 大数据时代悄然出现在出版业
1.1 大数据时代的特征
大数据是指大小超出常规的数据库工具获取、存储、管理和分析能力的数据集, 其主要特点概括为4V, 即Volume (数据体量巨大) 、Varity (数据类型繁多) 、Velocity (处理速度快) 、Value (价值密度低, 商业价值高) 。 (1) 大数据开启了新一轮的信息搜集与抢夺战,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 谁掌握了数据, 谁就向成功迈出了第一步。而大数据不仅在于数据量大, 更要关心数据的完整性, 即在掌握大量数据的前提下, 对搜集来的数据进行细致的分析加工, 把隐藏在众多数据中有用的数据甄别出来, 为我所用, 建立自己完整的数据分析中心。
1.2 大数据对出版业的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发展、标准化知识系统的建立与管理科学的健全, 继数字时代后, 大数据时代又悄然出现在新闻出版行业。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给出版业带来许多新的变化:出版企业由凭借经验的传统感性行业向凭借科学分析思维的科学实证行业转变;由表面的企业信息化向真正的出版信息化企业转变;大数据时代出版企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严重考验着出版企业的信息搜集、分析与整理能力, 为出版企业的生产模式带来新的变化; (2) 大数据时代, 传播方式的改变为出版企业的营销模式带来新的挑战, 大数据还深深影响着读者的阅读行为, 读者需求的变化为出版企业带来许多新挑战。
2. 读者需求的变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各种网站、APP和社交软件操控着人们的生活与行为习惯, 也必然改变着人们的阅读兴趣、阅读方式与阅读习惯。
2.1 读者阅读兴趣的变化
大数据背景下, 读者的阅读兴趣发生变化, 他们对手机阅读、网络阅读、手持电子读物等数字阅读更感兴趣, 这种现象尤其集中在年轻人中, 相比拿一本厚重的图书找一个固定的场所阅读他们愿意在手机上下载电子书随走随读, 相比买一份报纸埋头苦读, 他们更愿意在手机上搜索相关新闻, 相比买一本杂志, 他们更愿意在手机或电脑上订购一份杂志, 现在的年轻人已经离不开手机或电脑, 他们一有时间就会拿出手机搜索和阅读相关信息。当今人们的阅读兴趣正在由纸质阅读向网络数字阅读转变, 而数字阅读的人群也逐渐向大龄化、老龄化方向发展。 (3)
2.2 读者阅读方式的变化
阅读方式向浅阅读转变。大数据时代下, 海量信息出现在读者面前, 阅读海量信息占用人们大量的时间, 使人在有限的时间内难以获取有用的信息, 但由于计算机检索技术的发展, 使得数字出版物的阅读变得更加高效与便捷, 点击或链接有关目录或词条等, 便可在大量的信息中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 并且可以根据搜索到的信息获得更多的相关推送信息, 这就使得读者的阅读方式向浏览、搜索等浅阅读方式转变。
阅读方式向读图读网转变。随着数字出版的发展, 出版企业能方便地将厚重的文字转化为更容易理解的图片、漫画等, 使得文字与图片相互补充, 方便读者的阅读。相比难以理解的印刷文字, 读者更喜欢读图, 人们的阅读方式向读图读网转变。
2.3 读者阅读习惯的变化
阅读时空发生变化。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手持阅读器的发展与普及, 人们可以通过随身携带的手机进行随时随地的阅读, 改变了之前阅读时空一致性的特点, 阅读时空变得越来越随意。
阅读的享乐化、休闲化。由于人们的阅读方式向读图读网转变, 出版企业也为了在海量信息面前迅速抓住读者眼球, 会更注重图书的装帧设计, 在封面上下足功夫;在出版物的推广上也会选择大众易得的方式, 往往选择把出版物放在超市、咖啡店等休闲场所。读者在品尝咖啡的同时阅读一份拥有大量光鲜图片的时尚杂志, 相比埋头苦读一本专著更轻松愉悦。据调查, 现在大多数大学生没有看过四大名著, 可以发现读者在阅读习惯上越来越追求享乐化与休闲化。
阅读的快餐式。随着大数据进入出版界, 出版企业掌握大量信息, 出书速度变快, 出书品种增多, 加上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 人们阅读途径越来越便捷, 因而大多数人们选择快餐式阅读、浏览性阅读。人们读书往往浅尝辄止, 不求甚解, 看今天的贴吧、QQ、豆瓣等人们片断式的评论, 就会明显发现如今人们的阅读习惯是快餐式的。
3. 大数据时代出版企业满足读者需求的措施
3.1 提升数据挖掘能力
大数据背景下, 为出版企业带来众多数据, 如出版系统、发行管理系统、作者管理系统里的生产记录、财务记录、管理记录、资源统计等数据和客户、客服信息及用户的注册、行为记录与评价等。 (4) 在海量的数据面前, 比拼的是数据挖掘能力。大数据时代下, 要想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 出版社需要在海量的信息中找到满足读者需求的信息, 通过加工整理, 为读者推送满意的服务。首先, 出版企业要建立有明确目的的、明确读者对象的、不能只是宣传窗口的自己独立的网站, 做好网站的市场调研, 本身的运营、更新与推广工作, 以吸引更多的用户参与获得更多的用户信息, 通过建立这个具有个性的连接消费者与出版企业自身的数字化信息平台, 搜集读者的阅读时间、地点、方式, 图书的点击与销售情况、读者的讨论数据、编读往来沟通数据等, 并找出这些数据的相关性, 整合零散的信息为以后的出版工作做出方向性指导, 还可以通过大数据挖掘平台, 发掘竞争对象的出版信息, 分析比较最终为读者推送满意的出版信息。其次, 出版企业还需要从利用第三方平台、客户端产品的开发等方面出发, 对海量信息进行筛选, 充分做好大数据的搜集、处理、应用工作, 实现数据价值的最大化。
3.2 建立精准营销制度
大数据时代, 如何满足读者的多元化阅读需求, 为读者推送满意的服务?这需要建立精准的营销制度, 针对不同的读者推送不同的阅读内容与服务。针对年龄、性别、学历、宗教、地域等基本读者信息, 及读者的下载、浏览、购买等信息, 对同一种图书信息进行不同的整合、编辑加工, 为不同的读者推送与之相适应的内容与服务。经过大量的数据挖掘与分析, 可以把握读者的阅读喜好与习惯, 甚至可以了解到读者对作者的选择。出版企业只要做好这些方面的工作就不难做到精准营销, 从而在投其所好的基础上做到资源的充分利用, 明确自己的市场定位, 建立自己的品牌形象。
3.3 探索新型出版模式
大数据时代, 读者的身份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与, 越来越多的读者参与到图书的创造过程中, 这样就需要出版企业探索出一种把读者从单一被动的读书角色解放出来, 使他们参与到图书的选题创意过程中的新型众包出版模式, 通过这种众包模式, 由大众参与创作, 为读者提供更符合胃口的内容, 并能充分调动读者的阅读积极性。
出版企业还应该开发一种新的预测语义与精准推送的按需出版模式, 即在充分利用知网、万方提供的语义应用技术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语义分析技术, 让机器理解、加工、分析读者信息, 然后精准地为读者提供服务, 实现个性化按需出版模式。当然, 在按需出版的情况下, 要注意把握文化引导和需求迎合的平衡。
出版企业可以建立一种基于开放数据的可视化互动出版模式。大数据时代, 数据公开度很高, 在充分分析、利用这些数据后, 为读者提供可视化的互动出版物。豆瓣书评、中国互动出版网就是一个成功的可视化互动出版模式。
注释
11郭亚军.大数据时代数字出版服务模式变革研究经济研究导刊[J]., 2014 (4) .
22吴赟.产业重构时代的出版与阅读:大数据背景下出版业应深度思考的五个关键命题[J].出版广角, 2013 (23) :32-36.
33曾振华.浅析数字出版背景下读者的阅读变化[J].中国出版, 2010 (10) :47-48.4.[N]., 2013-10-30
【读者研究】推荐阅读:
《读者》研究情况概述10-24
读者阅读倾向分析研究10-08
免费开放环境下的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研究05-14
社会读者08-28
读者意见07-17
读者信息05-17
农村读者05-20
读者07-03
读者发展07-11
读者工作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