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图书馆读者服务创新

2024-07-18

论图书馆读者服务创新(精选11篇)

论图书馆读者服务创新 篇1

论图书馆读者服务创新

文章从更新服务理念、满足读者需求,创新服务方式、运用现代科技,创新服务手段、增强人文关怀,创新服务环境等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

作 者:李艳红 作者单位:内蒙古图书馆,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0刊 名:内蒙古科技与经济英文刊名:INNER MONGOLIA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CONOMY年,卷(期):2009“”(7)分类号:G252关键词:图书馆 读者服务 服务创新

论图书馆读者服务创新 篇2

在大数据时代, 各种知识和信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充斥着整个世界。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供需关系也正发生着变化。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服务已显然不能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随着科技发展, 读者的阅读习惯也在不断变化, 信息获取渠道也越来越广, 而不是受传统阅读方式中时间和空间局限性。同时, 又由于高校图书馆服务对象都是对资源要求严谨的高端读者, 服务个性化、内容多元化、形式多样化、特点多维化等正是这部分读者对网络信息环境下图书馆服务的要求。因此, 高校图书馆应当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服务模式, 根据所属院校学科发展情况, 充分从读者角度思考, 打造具有核心价值的高品质特色服务。

2 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现状

由于高校图书馆普遍存在人、财、力等多方面资源不足的共性, 因此, 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也具有现实意义的难度, 主要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2.1“空降兵”与原管理团队之间的矛盾

服务创新的目的在于提高高校图书馆科研服务能力。创新能力强弱也直接反映了高校图书馆在业务能力、员工信息素养、团队协作、领导层管理绩效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而在我国, 绝大部分高校并不重视图书馆的管理队伍建设, 其中之一就表现在图书馆高层领导很大一部分是定期更换的且不具备图书馆专业技能的“空降兵”。任何一个团队, 尤其是对专业技能要求高的组织, 高层领导除了应当具备相应的管理技能外, 还要具备一定专业技能要求。图书馆在其发展中, 到目前已经形成了自身完整的理论知识, 诸如图书馆学基础、图书馆管理、信息管理概论、文献资源建设、文献分类法、文献编目等系统的学科, 而“空降兵”往往为其他专业人士, 在任务独立性、专业性较强的情况下, 必然导致空降兵与原管理团队之间的冲突。在这种情况下, 也势必影响到整个团队服务水平和其管理绩效。

2.2 缺乏过硬的业务技术能力

业务技术能力是服务创新的根本条件。图书馆服务创新正是要打破传统服务的格局, 运用新兴技术为读者带来更准确、更便捷、更人性化的信息技术服务。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具备过硬的业务技术能力的人才。然而, 普遍存在缺乏过硬专业技术人才也是国内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的现状。图书馆是学校的教辅单位, 长期以来, 国内各高校都普遍存在不重视高校图书馆自身发展这一情况, 尤其是在人才队伍建设上。由于缺乏一定的政策支持, 图书馆内部员工很难获得外出进修的机会, 而在人才引进上, 学校也几乎不会考虑图书馆专业方面人才, 使得图书馆在自身人才队伍建设上几乎固步不前。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 图书馆一方面作为知识管理机构, 另一方面却又极度缺乏过硬的专业技术人才。

2.3 读者服务意识不强

服务创新是所有以服务为目的的工作的最终目标, 也是最高境界。只有真正以读者为中心, 处处为读者着想才能做到不断改进服务模式, 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然而, 在我国高校, 大多数图书馆员工, 都还不具备如此服务意识。主要原因笔者归纳为两点:一是现有职工来源问题。目前很多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引进人才配偶解决工作和现任学校领导干部配偶的集中地, 这部分人很多都有着或多或少的“优越性”, 这也使得其在日常工作中, 对读者服务的主动性不强, 服务热情不高。另一方面, 高校图书馆的特殊性。高校图书馆虽然以服务教学科研为目的, 但又不等同于一般的服务性行业, 它既是高校教辅单位, 是知识聚合地, 同时也是科研工作的重要支柱。作为高校图书馆馆员, 也很难将自己的身份等同于一般的社会服务行业, 因此, 在工作中, 也容易造成被动服务、官方作态、情绪化对待, 甚至是态度傲慢等诸多弊端。

2.4 缺乏核心竞争产品

作为教辅单位, 高校图书馆应当肩负服务本校教学与科研的使命。然而, 从目前现状看, 高校图书馆绝大多数仅仅是提供纸质图书借阅、电子资料下载、文献传递、学科馆员等服务, 当然一部分业务能力比较强的高校图书馆, 比如211、985类等高校图书馆, 已开展了文献查新业务。但整体而言, 还是只能提供面向一般读者层面的、宽泛的常规化服务, 并没有形成具有所属院校学科发展特色的核心服务与个性化服务, 没有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图书馆自有品牌服务。而在这一点上, 高校图书馆无论在人力资源还是科研资源上都是具备一定优势的。首先, 经过长期的发展, 每所院校, 无论人力资源还是在相关领域的科研方面, 一定是具备其特有实力的, 而这正是高校图书馆完全可以依托的独一无二的资源, 将这些资源加工整合, 不难得到属于高校图书馆自己的核心服务产品。因此, 打造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核心产品对于高校图书馆在实践上是完全具备可行性的。

3 如何解决目前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创新中所存在的问题

高校图书馆为广大师生读者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资源, 是高校教学与科研活动得以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随着时代的发展, 高校图书馆无论是馆藏资源布局、信息提供途径、服务手段、服务对象等都有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这使得高校图书馆有必要对以往过去传统的读者服务模式进行创新。笔者结合图书馆发展现状, 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3.1 创建高效、和谐、灵活的管理模式

提高业务水平、创新服务模式, 这一切都离不开一支高效的领导团队和与该组织相匹配的管理模式。高校图书馆是高校重要的知识储备仓库, 作为高校图书馆领导的管理职责, 不仅是人的管理, 更重要的还包括知识的管理。但同时由于高校图书馆管理层的特殊性, 使得高校图书馆并不能真正实现先进有效的管理方式, 这大大影响了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效能, 因此, 有必要对高校图书馆原有比较固化的管理模式进行创新。

首先, 高校图书馆高层管理在人事任命上具有其特殊的政策性等原因, 馆内的员工很少有提拔的机会, 这大大降低了原有职工的工作热情度。作为高校图书馆管理者, 应当充分认识到这点, 积极争取本馆职工应有的升职的可能性, 充分维护员工的权益, 帮助员工们实现个人愿景, 调动其工作积极性。除此之外, 在工作上, 还应该充分发挥每一位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在管理目标上也应化整为零, 每一位员工既是具体任务的执行者, 同时又是个体组织的管理者。真正做到以个体为运营核心, 通过激发员工创造力和领导才能, 达到实现共同愿景的最终目的, 创建高效、和谐、灵活的管理模式。

3.2 充分利用现有人力资源, 打造专业技术团队

高校图书馆是高校的文献情报中心, 是高校开展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学术性机构, 作为高校图书馆馆员, 就必须了解最新的科技信息和学科发展动态, 只有这样才能够向读者用户提供最新最全面的信息资讯。同时因为受到人才引进政策的制约, 高校图书馆往往缺乏专业的信息技术人员。但是, 另一方面, 我们也应看到, 高校图书馆具有员工流动性相对较小、员工队伍相对稳定的特点, 因此, 作为管理人员也应当充分利用现有人力资源, 在为员工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调动员工工作热情外, 还应积极安排员工外出学习的机会, 有规划、有目的的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打造本馆的专业技术梯队。在提升图书馆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基础上, 加强团队建设, 提升各团队整体合力, 提高决策水平, 凝心聚力, 全面推进图书馆各项工作。加大对馆员的专业培训力度, 提高馆员的服务水平, 遵循“以人为本、持续发展”原则, 科学合理设置岗位, 以适应图书馆的发展需要。努力创造各种条件, 充分利用现有人力资源, 打造自有专业技术攻关人员。

3.3 深化服务, 创建品牌

高校图书馆是一个团队, 一个以服务教学科研为己任的团队, 这个团队的服务绩效将直接影响着高校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近年来, 高校图书馆在服务上已不仅仅是为传统的读者服务, 还承担了科技成果查新、参与学术研究、进行信息产品开发、学校发展和校领导决策服务等更多更深层次的服务。但是, 在整体服务意识上, 仍然相对被动, 没有树立品牌意识, 缺乏特色服务。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 高校图书馆依托于高校, 完全有能力也有实力提供某领域内的权威资源。因此, 高校图书馆应当凭借这个得天独厚的优势, 创建特色服务, 提供品牌服务, 才能更好的集中现有资源服务于高校事业, 服务于我国科研事业。在资源配置上, 也应该充分考虑读者阅读习惯的变化, 顺应时代, 不断优化馆藏纸质资源, 增加采购种类、减少复本量, 提高文献采购质量;围绕所在院校学科建设, 突出数字化资源建设, 更新、补充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设备。加强馆际协作, 通过文献传递、参考咨询等多种形式实现资源共享。在保证主干专业文献需求的同时, 加大新专业的文献保障和开发力度, 提高读者的文献需求满足率。另一方面, 还应当加强馆员读者服务意识, 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 比如建立KPI体系, 对读者服务的关键指标进行定时评价, 引进客服关系管理系统即CRM, 同时, 对接受过服务的用户作定期回访, 通过顾客的反馈对服务质量作出评估。

3.4 提高科研水平, 主动参与学校科研任务

长时间以来, 许多高校图书馆在读者服务方式上主要体现在为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 高校师生读者是其服务的主要对象, 这也充分表露出其具备一定的学术性机构功能。同时, 高校图书馆的学术性机构身份也为其承担科研任务定位奠定了必要基础。提高科研水平, 主动承担学校科研任务, 是其肩负重要使命之一。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 图书馆必然担负起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建设服务重任。实践表明:高校图书馆的实际工作、业务水平和绩效成果均以不同的形态展现其学术价值, 并且与学校的需求紧密关联。

4 结束语

高校图书馆是高校教学科研重要的信息保障重地, 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和水平直接关乎着高校的教学与科研活动。随着信息化的全面推进, 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也有了很大改变。传统服务已无法更好地满足网络环境下读者需求。如何提高服务水平、创新服务模式正是当下每位图书馆人思考的问题。如何正确对待“空降兵”与原管理团队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图书馆缺乏过硬的业务技术能力的现状、如何提高馆员服务意识、如何树立品牌意识等等, 都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申艺苑, 袁曦临.So Lo Mo环境下图书馆本科生微信服务模式探讨[J].情报探索, 2015, (01) :85-88.

[2]韩翠峰.大数据时代图书馆的服务创新与发展[J].图书馆, 2013, (01) :121-122.

[3]刘皓.浅析高校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以石河子大学图书馆为例[J].科技视界, 2015, (02) :222.

[4]孟祥保, 叶兰.首届全国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案例大赛获奖案例的分析与思考[J].图书情报工作, 2015, (03) :42-49.

论图书馆服务理念创新 篇3

关键词:创新;服务;理念;图书馆

关于图书馆服务理念创新,国内学者已有不少论述、归纳。图书馆作为公共服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服务理念,最大限度满足不同层次、不同读者群的精神文化要求。基于观念创新是创新的关键,只有思想观念上产生了变革,才会带来其他方面的创新。笔者试从“观念创新”这个角度来简述图书馆服务理念创新。

一、现代图书馆理念创新的内容

1.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普世价值。自由、平等、博爱是国际社会倡导的社会公义,也是国际图书馆界倡导的服务理念。图书馆界重视人的尊严与价值,包容人的弱点,注意为残疾人和其他弱势群体提供特色服务正是“自由、平等、博爱”精神的体现。自由、平等、博爱这些普世价值在图书馆服务中的体现,更多地表现在“平等”获取知识的权利上。

2.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笔者认为,“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与前面提到的普世价值有相同之处,但也有其区别。图书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主要包括人性化的服务观和人性化的规章制度,以满足人对文献资源的需求为核心来开展服务。它体现在人文关怀的物理环境、文化环境、功能布局、服务设施等多个方面。在图书馆工作中,更多的体现在图书馆特有的行业规范和特有的价值追求,如中山大学图书馆的“服务不是僵化的条文,也不是冷漠的循章办事,而是面对活生生的读者,投入相当的情感和思考,对各种规章之外的需要,给予富于人情味的关注和作出富于创造性的应对”。这样的特色服务不仅衬托了图书馆服务的文化品格,更体现了图书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3.树立竞争意识,提高馆员素质。随着社会文明与技术进步,图书馆形成了多层次的服务理念,图书馆不同服务理念的相继提出,要求图书馆员从多角度出发,用更优质的服务来最大限度的满足信息用户多元化的信息要求。为此,对图书馆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图书馆服务理念创新的实质

图书馆服务理念创新,首先要更新图书馆人员的服务理念,使图书馆人员主动为信息用户提供信息服务,从而提高服务质量为标准的更新和创新。创新的实质是“一切为了读者”的推陈出新,主要体现在其服务内容的丰富和完善。

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为用户提供的信息内容只有具备了“快”“新”“精”“细”的要求时,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服务创新。因此,图书馆必须深化信息服务内容,充分挖掘馆藏实体资源和虚拟网络资源的内在价值,传统与现代互为促进,满足不同层次读者需求,这是图书馆服务理念创新的实质内容。

三、图书馆服务理念创新的必要性

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看,图书馆亟待进行服务理念创新。进入新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知识交流、传播、创造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网络资源成为用户获取信息的首选,信息用户将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技术跨过传统图书馆这一媒介直接获取信息。在应对挑战和顺应时代潮流的过程中,图书馆需要通过不断解放思想和开拓创新来实现自身的科学发展。由于服务是图书馆的生命线,理念是一切行为的基础和先导,图书馆只有创新服务理念,在服务中凸显其竞争优势,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四、图书馆服务理念创新的途径

1.用知识管理理念指导图书馆服务。图书馆引进知识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知识的价值和服务价值,不论是对显性知识的管理还是隐性知识的管理,落到图书馆的实处,都是为了以知识为内涵,以服务为中心,走知识服务之路。

2.对读者实施人性化服务。(1)尊重和关心读者。图书馆对读者应当建立平等的服务理念,平等对待每位读者,同时对读者要有同情心,要有接纳读者、关心读者的意识,以一种积极和服务的心态去对待读者,耐心倾听读者的意见。对读者如能做到多一分关心,少一分冷漠;多一分尊重,少一分歧视;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冲突就可以提升人性化服务的整体水平。要善于换位思考,做到事事处处关心体贴读者。在服务工作中要衣冠整洁、神态端庄、谈吐文雅、谦虚和气、举止得当,把自己最阳光的一面和敬业精神呈现在读者面前。对身体残缺或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弱势群体,要给他们多一些同情、多一些理解、多些关爱。只有这样才能让读者到图书馆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工作才能得到读者的信任和配合。(2)服务环境人性化。优雅的环境和浓厚的文化氛围,能给读者的学习带来超乎预想的效果。图书馆在环境建设中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把读者的需要放在首位。图书馆的建筑格局和家具的摆设上要体现贴近读者的人性化理念,如图书馆的建筑应具有自己的文化内涵,其造形应应与所处地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和谐统一、融洽,使读者进到图书馆就有一种身心愉悦的感觉。在馆内空间环境方面,可在走廊和阅览室内,用一些盆景、花卉点缀其间,墙上装饰一些名人名言字画,营造一种和谐、优雅、整洁的环境。所有这些都能够散发出文化的气息,激励读者的学习热情和求知的欲望。(3)服务方式多样化。图书馆要将可用的信息转化为读者使用的资源,为读者开展多层次、多方位的服务。第一,有条件的图书馆可设展览厅、演讲厅、学术厅、剧场等文化娱乐场所,以方便读者开展多元化活动。第二,改变服务方式,把被动服务变为主动服务。如文献信息咨询服务、网上信息服务、课题跟踪服务等。第三,利用网络、宣传栏等形式介绍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图书馆的工作与布局等,为读者推荐优秀图书,帮助读者确立阅读目标和范围。第四,加强与读者的交流与沟通。设置读者意见箱,召开读者座谈会,在图书馆网页上设立读者反馈栏,倾听读者的心声。接受读者的监督,帮助读者解决疑难问题等。第五,建立读者联系档案。要重视读者的个性差异,以便满足不同服务对象、甚至是特殊对象的要求。第六,实行藏、借、阅一体化,采用三合一管理方式,实行开架服务。第七,开通网上续借通道,方便读者办理续借节约读者来馆时间。第八,让读者参与图书的选订和采购,提高文献入藏质量和图书的利用率。第九,延长开馆时间,满足读者的借阅需要。图书馆的开放时间要做到双休日、节假日不闭馆,网上信息全天候开放。这样,图书馆才能把丰富的馆减信息资源,以最便捷的服务方式、最优良的服务质量、最充足的服务时间为读者提供最有用的信息,才能充分体现图书馆读者人性化服务的真谛。

3.结合本馆实际开展创新服务。不管是传统图书馆还是数字图书馆,服务是我们不变的宗旨,也是图书馆永恒的主题。而搞好服务的根本是创新。新技术的应用是创新,管理的改革是创新,服务方式的改变是创新。而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也在于以创新的服务满足读者的需求。

五、结语

服务理念决定服务质量,决定图书馆自身的建设规模与发展方向。图书馆除了在硬件上要有所提高外,更重要的是服务理念的创新。研究和探讨图书馆服务理念创新,并将它运用于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全过程,是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是当代图书馆发展的主流方向和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宁宁.关于图书馆创新服务理念的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2(10).

[2]徐洪升.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内涵、方式及运营模式[J].商业时代,2010(5).

[3]于良芝.图书馆学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3).

少儿图书馆建设和服务创新论文 篇4

我们祖国的未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就是少年儿童,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十多年后祖国现代化建设的中梁砥柱,国家的发展与少年儿童的发展关系密切,少儿图书馆作为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最大课外活动场所,对少年儿童成长的影响十分重大,所以说少儿图书馆做好自身的建设与服务创新工作十分重要。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通讯技术、数字化技术无处不在,广大的少年儿童身在其中,大受影响。作为以少年儿童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少儿图书馆,也必须认清形势,找到工装侧重点,努力将少儿图书馆工作做到最好,将少儿图书馆地位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一、精心选择馆藏文献

作为图书馆运行的资本,馆藏文献一直是图书馆正常、顺利运行的重要保障。从过去到现在图书馆的馆藏结构一直是印刷形式的,例如:图书、期刊、报纸等等,文献的载体相对比较单一,并且有着诸多的缺点,在这个经济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由工业化慢慢转向信息化,信息开放的现代化社会每天都有数以百万计的信息不断被刷新,信息的流通的渠道也越来越多元化,信息传播的载体越来越多样化,各种各样的文献资料质量参差不齐,而少儿图书馆的毕竟运行资金有限,不可能和原来一样只追求信息量的增加。新的时代,对图书馆的发展又有了不同的要求,必须对馆藏的文献形式作出相应的探讨。面对不断变化的`信息社会以及不断发展的少儿读者,少儿图书馆应当与时俱进,加强自身现代化建设提高馆藏质量以及改变馆藏方式,从而满足不同读者的不同要求。

我们今后要注重文献的完备性、稳定性等可保存性,我们更要注重专门性、时效性等可利用性、可组织性,要有精品意识,有效益意识,杜绝盲目性,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到那些有普遍性的基础文献以及新颖适用、易于、乐于为读者接受的文献材料的采选管理上,要从重“量”转到重“质”上,广泛采选少儿电子文献、音像文献、实体文献等容量大效果好的新型非书文献。这些信息媒体相对于纸质文献,信息传递速度快,信息存储量大,信息内容丰富,检索便捷,更能提供联机存取,提高文献传递效率和效益。

二、推动少儿图书馆的建设

在网络信息时代下,图书馆的资源可以分为信息资源和图书馆馆藏资源,充分开发网络信息资源,少儿图书馆[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现在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合理开发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使网络信息得到合理有效的运用。

现代社会开放的网络资源位图书馆信息资源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少儿图书馆不仅仅可以拥有实体馆藏图书,更可以将发展的双手伸向更便捷并且海量免费现代信息资源上。少儿图书馆应当结合自身发展特点以及少儿读者不同需求,在广阔的现代信息中寻找有益于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并可以出色完成馆藏任务的优良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进行整合有效开发并且合理利用,将这些免费信息变成自己的,从而增大自身信息储备,提高馆藏质量。

不同于成年读者,少年儿童阅读的方式比较注重形式,他们的接受能力有限,更加喜欢简单、新奇、乐趣、游戏的阅读形式。少儿图书馆要做的就是对那些良莠不齐的现代化网络资源进行专业的收集、处理、编排,并要与相关数据专家达成共识,共同建立数字共享工程,更深的更广地加工收集的网络资源。促使少儿图书馆的广大少年儿童读者更充分地利用网络信息,完成对少年儿童启蒙引导的作用,帮助少年儿童走好人生的学习之路的第一步。

三、完善少儿图书馆的基础建设

在知识信息化的现代社会,少儿图书馆承载着为社会提供优秀人才光荣使命,在整个图书馆发展发展过程中有着打基础的作用。

少儿图书馆的管理人员与少儿图书馆的服务质量息息相关,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会直接影响图书馆少年儿童读者的阅读质量,一个优秀的图书馆管理人员,一定要有较高的社会责任心与责任感,使广大读者对少儿图书馆产生良好的印象并充分发挥少儿图书馆在少年儿童心中的召唤能力。一个优秀的少儿图书馆管理人员必须心中有读者,心中有图书馆,将能更好的为读者服务作为一种光荣,一定要以图书馆的兴旺为自身光荣,将自身素质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用自身的创新服务去赢得更广泛少儿读者飞认可,做好少儿读者的正确向导,陪伴少儿读者迈好人生学习的第一步。

如何提高少儿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建议让图书馆管理人员接受继续教育,并针对不同的管理人员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并在资金、资源、时间上给予帮助和支持。有计划有条理地对各类图书馆管理人员进行分类培养,要清楚的认识到少儿图书馆管理人员不单单是少儿读者服务者,更是少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重要导航,做好日常服务工作中的信息管理、维护、查询等工作。

四、结束语

知识管理与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创新 篇5

知识管理与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创新

阐述了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基本理念,论述了高校图书馆引入知识管理的.必要性,对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实施进行了探讨.

作 者:谢丽华 XIE Li-hua 作者单位: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罔书馆,河南郑州,450052刊 名: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英文刊名:SCI-TECH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 ECONOMY年,卷(期):200919(12)分类号:G258.6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知识管理 服务创新

慕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 篇6

摘 要: 慕课以全新的学习模式给高校图书馆在角色定位、服务模式和管理方式上带来机遇和挑战。文章从提供慕课教学场所、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指导多媒体课件制作、开发慕课课程等方面探讨高校图书馆应对慕课进行的服务创新。

关键词: 慕课 高校图书馆 服务创新

1.慕课的发展

“慕课”是英文缩写M00Cs的音译中文名称,英文全称为Massive Open 0rIline Courses,一般翻译为“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本质是通过在全球范围内开放在线优质课程资源,最大限度实现名校名师最优质课程资源的大规模学习共享。

“M00C”代表的四个词汇表达了慕课的主要特征:Massive(大规模):有成千上万规模的学习者;Open(开放):有学习愿望的人都可参与学习,体现的是“创用共享”的理念;0nline(在线):通过网络进行学习,打破时空限制;Courses(课程):全新的知识组织方式和学习流程的优质网络课程。慕课为促进传统学校教育优化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建立混合式教学体系创造了条件,更为无数难以进入校园接受优质教育的人们获得高品质学习机会提供了可能。

2008年,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大学、加拿大国家人文教育技术应用研究院、阿萨巴斯卡大学技术增强知识研究所,共同设计和研究了在线课程《连通注意与连通知识》,提出MOoC这个概念;曼尼托巴大学的25位付费学生和两千多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免费学生在线参与了课程学习;2011年秋,来自世界各地十六万人注册了斯坦福大学的《人工智能导论》免费课程,掀开世界顶尖大学通力合作的慕课浪潮;美国专门提供慕课平台的供应商纷起竞争,CourSera、edX、Udacity是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三巨头,慕课被誉为自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史上的最大革新。

我国慕课亦迅速兴起,2013年重点高校广泛开展,开启中文慕课元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加入慕课三大组织之一EDx;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加入coursera;本土化的中文慕课联盟平台雏形出现,上海30多所高校成立了“高校课程共享中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内的九校联盟也建立了高水平在线课程平台。

2.慕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1高校图书馆的新机遇

高校图书馆是读者学习的重要场所,慕课课程学习必然影响图书馆服务,高校图书馆具备的开发和提供信息资源、传授信息素养技能、倡导资源开放获取等职能使其成为教学研究信息资源的聚集地,图书馆将是慕课教学模式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2013年3月18日,OCLC(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举办了主题为“M00Cs和图书馆:巨大机遇还是颠覆性挑战?”的研讨会,对慕课和图书馆发展进行了全新的讨论,给高校图书馆的角色定位、服务模式和管理方式等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2高校图书馆面临的挑战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消亡论顿起,慕课的来临使悲观的情绪又浮出水面,如Gremmels认为慕课环境没有给图书馆员留下位置;Dillt认为在作为三大慕课提供商之一的Udacity平台上,受设计理念、技术架构、运作流程和自我满足性能的限制,图书馆馆员根本无法参与。我国一些图书馆专家认为,高校图书馆在慕课环境下的角色定位、用户需求、版权壁垒、服务模式等面临挑战,迫使图书馆积极探索与慕课学习相适应的新型服务体系。

3.基于慕课的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

3.1提供慕课学习场所

近几年,高校图书馆的转型与创新在实体与虚拟形式上已发展成为信息共享空间(Ic),配备有研修室、视听室、电子阅览室、多媒体工作站和虚拟参考咨询服务,这些资源使得图书馆成为慕课的有益补充。作为拥有大量资源和良好学习空间的信息中心,图书馆是学生参加慕课学习的最佳场所。

3.2创新信息素质教育

在慕课中,图书馆馆员的作用是支持慕课学生评估自己的信息需求,判别有用的资源,提高在在线学习环境中查找、评估、获取、管理和综合使用信息的技能。图书馆馆员可以和教师―起共同制订课程计划和课程指南,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帮助指导,培训文献检索技能,在明确学生可以利用的信息资源基础上,提供本馆网站“教程”和研究指南,引导学生获取可以参考的优质学术资源。

3.3指导多媒体课件制作

慕课背景下,教师希望将课程上网,需要制作和编辑视频方面的课件,需要视听教学的装备以录制慕课,安装适当软件的计算机以编辑原始视频,以及如何使用这些设备,等等。图书馆可以通过信息共享空间的多媒体工作站进行技术辅导,或以嵌入式学科馆员的方式提供这种支持。

3.4自我开发慕课课程

图书馆可以自己制作慕课课程,首先可以将现有信息素养教育内容制作成课件,加入一个成熟的慕课平台,并通过社会化媒体和解决问题的练习丰富它。可利用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资源和人才资源,制作发布不同专题的慕课,如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制作了“汉学101”慕课课程,向用户介绍如何利用馆藏丰富的中国历史研究资料,维克森林大学图书馆的慕课课程“普通网络症状的治疗”,这些都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论21世纪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 篇7

一、图书馆传统服务模式的特点

传统图书馆主要收集印刷型文献信息, 它的服务围绕着印刷型文献的利用和图书馆自身条件展开。图书馆往往把管理放在第一位, 将读者利用放在第二位。图书馆设施建设往往只注重如何管理, 而忽视读者使用。传统图书馆长期以来形成了固定的服务模式、服务观念、服务结构、服务组织、服务重点等, 服务模式相对单一, 服务方法简单, 具体表现为:被动型服务方式、单纯型服务对象和浅层次文献型服务。

二、高校图书馆具备服务创新的优势

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性体现了它在高校的存在价值以及发展方向, 与其他系统高校图书馆相比, 具有以下优势: (1) 高层次专业的参考咨询人员数量较多, 这是开展信息服务最根本的基石, 没有这一必备的软件基础, 信息服务只能是空中楼阁, 根本无从谈起, 即使勉强开展, 也是事倍功半, 只能半途而废。 (2) 21世纪高校图书馆有的已经进入了宽带时代, 还有一批专业水平较高的网络维护、软件开发人才, 这些为高校图书馆开展网络信息服务提供了必备的物质和人员条件。 (3) 网络信息资源的优势, 随着近几年国家投入的增加, 高校图书馆资金条件有明显的改善, 网络信息资源亦得到了较大完善。

三、高校图书馆应如何进行服务创新

不管是传统高校图书馆还是数字高校图书馆, 服务是我们不变的宗旨, 也是高校图书馆永恒的主题, 而搞好服务的根本是创新, 新技术的应用是创新、管理的改革是创新、服务方式的改变是创新。而高校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 是以创新的服务满足读者的需求。

(一) 服务观念创新。

服务创新, 观念先行。信息化时代, 人们对知识、信息质量本身和与此相对应的服务要求越来越高, 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要改变传统的价值观念, 彻底抛弃“小而全”、“大而全”的闭门办馆观念, 更新“借借还还”、“上架下架”的服务观念以及“重藏轻用”的藏书观念等陈旧观念, 真正树立“信息化”、“开放办馆”的高校图书馆意识, 虚实并重的“二维藏书观”以及“用户至上”、“读者第一”的服务观念, 为高校图书馆全面实施服务创新打下一个良好的思想基础。

另外, 在高校图书馆中“以人为本”就是以读者为本, 应明确高校图书馆业务流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围绕着“人”而展开。读者是高校图书馆的真正主人, 急读者之所急, 想读者之所想, 设身处地为读者着想, 满足读者每一分钟的需要, 面对读者应该做到“百问不倒, 百问不烦”。

(二) 服务内容创新。

信息化时代, 知识更新速度加快, 为用户提供的信息内容只有具备了“快”、“新”、“精”、“细”要求时, 才称得上真正意义的服务创新。因此, 高校图书馆必须深化信息服务内容, 充分挖掘馆藏实体资源和虚拟网络资源的内在价值, 改变传统的信息服务模式, 扩大服务内容, 这是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实质内容。

(三) 服务方式创新。

在服务方面, 应建构立体服务框架, 首先要充分利用好传统的纸质文献资源, 针对不同对象做好导读和参考咨询工作, 同时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数据库, 或通过馆际互借等手段为读者提供非馆藏文献信息资源, 甚至提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服务产品, 如数据库和参考书等, 并为读者提供阵地服务和网络等多种方式的服务, 最大限度地放大和实现文献的潜在功能和价值。

高校图书馆传统的读者服务主要是书刊的借还、实体文献的查检、简单的参考咨询, 服务形式单一。随着信息环境的变化, 高校图书馆新颖多样的信息服务形式不断应运而生, 如动态服务、双向服务、横向服务等, 这些信息服务新形式的出现, 标志着信息服务的新发展。

(四) 服务手段现代化。

服务方式、手段的更新是服务创新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服务手段现代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是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发展方向, 除传统的外借、代译、复印等方式外, 高校图书馆强大的网络检索功能为用户提供了灵活多样的服务方式。在21世纪知识经济中, 高校图书馆应该把服务的重心放在对知识的挖掘、整合与揭示, 促进知识的生产与传播, 使之创造出新的知识并付诸新的用途。

四、图书馆服务与创新对策

(一) 做好馆员角色转变工作。

从图书馆内部来说, 每一位图书馆员在为读者服务这一点上是一致的, 但在实际工作中, 他们往往将自己定位为管理者而不是服务者, 这样一来, 所有的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制度、服务流程较多地是从图书馆内部出发, 从图书馆管理的既定业务流程出发, 而较少从读者的需求出发、从方便读者出发、从图书馆不断创新给读者以知识导航出发。在相当程度上, 目前图书馆更多的是管理而非服务;更多是让读者来适应图书馆而不是让图书馆去适应读者。因此, 图书馆的思想观念必须及时进行转变, 把原先固有的“管理者”角色转变为读者的“服务者”。

(二) 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

在传统思维模式的支配下, 图书馆服务机制更多地从行政、专业、习惯模式出发, 强调上级领导的主意、制度的强制执行, 而作为个体的人的作用与价值往往被忽视。建立以人为本的服务机制, 就是要以人为中心, 强调通过建立完善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指导馆员树立全新的服务理念, 以馆员价值的实现促进图书馆服务体系的落实。

馆员是图书馆服务的主体, 是提高服务质量、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的实践者, 图书馆服务理念、组织目标的实现, 都依赖于全馆人员的共同努力。在新世纪, 作为个体的人, 馆员更崇尚职业归属感、成就感, 关心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 图书馆必须以馆员为根本, 将馆员作为重要资源, 通过感召、凝聚、激励, 对馆员进行全方位地潜能开发, 将图书馆所追求的目标与馆员的个人愿景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而激发馆员更大的参与热情和奉献精神。

(三) 努力提高馆员素质。

坚持“以人为本”,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稳定图书馆人才队伍的根本。作为一名图书馆员, 知识的摄入是无量的, 图书馆应给馆员进修学习创造条件, 以此来更新他们的知识。过去图书馆员进修是业务水平欠缺的需要, 或是通过进修到达一定资历借以晋级提职, 现在则是广大图书馆员适应科学发展形势的需要, 因此图书馆要抓好骨干馆员的培养, 建设综合能力过硬的图书管理人员队伍, 以适应现代图书信息服务网络化、自动化发展的需要。

试论党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途径 篇8

【关键词】党校图书馆;服务优势;服务创新;途径

党校作为党委的重要部门,是培养党员干部的重要基地,党校不同于党政研究机械和普遍的高等院校。由于党校能够第一时间了解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决策信息,而且学员多来自于基层和一线的党员干部,掌握着第一手的材料和实践的经验,这也使党校能够为科学决策研究提供重要的素材和情报,这些信息的获取主要来自于文献信息,因此党建需要创建现代化图书馆,充分的开展图书馆服务,使党校拥有丰富的馆藏信息资源,同时加强数字资源建设工作,不断挖掘优质数据库资源,加快对自有资源进行整合,为党校图书馆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有效的提高知识的服务能力,充分的发挥党校图书馆的特色和优势。

一、建立图书馆用户档案,推送更为精准的服务

在当前信息时代,党校图书馆用户对信息的需求也呈现也多元化及复杂化的发展特点。这主要是由于当前党校学员学习需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同时党校教师教学科研任务和目标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就需要党校图书馆需要加快转变管理理念,以服务作为志向,采取主动的服务方式来对用户行为和习惯进行分析,并建立用户档案,有效的掌握用户的信息行为需求和规律,进一步提炼和总结知识,为用户提供更精准及更具针对性的知识服务。通过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从而真正的体现出用户至上的服务理念,有效的提高图书馆服务的水平,同时馆员信息服务的能力也能进一步得到提升。

二、建设专题数据库,提供资源的增值服务

党校图书馆需要加快推动专题数据库的建设,这能够为党校图书馆服务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利用专题数据库能够有效的开展数据分析和研究工作。党校图书馆需要紧紧围绕中央及各级的重大决策部署,针对经济、文化和政治等的发展情况来开展专题数据库建设,深入挖掘和整合资源,打到一個特色鲜明及内容丰富的数字资源体系,从而为图书馆用户提供更多的便利。

三、合理规划空间布局,为图书馆用户创建学习空间

图书馆用户开展学术研究和探讨,切实需要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场所,而图书馆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环境优势。图书馆可以开辟出相对独立的功能区域,作为个人或小组、团队的学习研讨室,为学员者营造一个思想和创意的孵化空间。面临网络资源很大程度上取代了纸质资源、读者到馆率逐年下降的状况,图书馆通过合理优化配置空间布局,可以大大提升实体空间的存在价值。构建学习空间,让不同专业、学术背景的学者,通过开放、协作、共享资源和研究成果,碰撞出新的火花,激活沉淀的隐性知识进行重组再造,有助于完善学员的知识体系、创新协作交互的学习模式、培养图书馆团队的凝聚力,分享和传播图书馆服务成果,也为推动图书馆的改革创新,增强图书馆的多元化服务注入了新的活力。既为用户提供“一站式”无缝服务,又有效地利用图书馆的空间资源。“教学出题目,科研做文章,成果进课堂,资源作保障,实现教学科研互动一体化。

四、以图书馆建设为契机,完成馆员的转型升级

开展知识服务、提供决策信息,对图书馆的人员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化的图书馆,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而党校现有的图书馆员的学科背景、知识结构、业务能力还远远不能满足图书馆建设的要求,因此,建立引进来、推出去的机制。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党校现有的高端人才的“传、帮、带”作用,聘请校内各学科专家担任特约顾问和业务指导,聘任年轻的骨干教师担任兼职研究人员,以弥补图书馆员数据分析、研究能力的不足。另一方面,鼓励图书馆员主动走出去,嵌入学科,参与到各教研部的研究课题和项目中去。通过优化人才配置,使图书馆员逐步融入科研的环境和氛围。

同时,党校还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来加强对党校图书馆馆员的培养工作,可以组织业务培训、专题研计及学术沙龙等活动来提升图书馆馆员的业务水平,进一步增强其职业道德素质,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队伍,为党校图书馆馆员的转型升级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利用相关的图书馆评价指标,开展成果评价推广

在党校图书馆开展服务工作中,主要是为决策者提供高水平、高质量及专业化的研究成果,这是党校图书馆服务领导决策的最直接途径。在成果产生后,成果的成功推广和评价会对成果的应用效果带来直接的影响。其实在具体工作中,相关党委决策的部门采纳的只是少部分优秀成果,这也使大部分成果无法直接进行庆用,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想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还具有较大的难度。对于党校图书馆来证明,需要承担起成果归档保存的工作,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对图书馆的服务范围进行扩大,使其扩展到成果的整合、评价和推广,可以通过出版物及构建相关议题等来充分的发挥成果的影响力,加快促进成果的评价推广。

六、结束语

党校作为党员干部培养的重要场所,在地方经济发展及服务政府决策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党校图书馆具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这也使其在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能够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知识服务。而且当前党校图书馆加快了与教学科研的融合度,同时充分的依托于自身资源优势,并借助于各方的力量,加强了信息资源的共建工作,这也使党校图书馆在不断挖掘自身潜力的基础上,为推动党校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唐章林.党校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的构想与构建[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0-03-15.

[2]朱满良.关于党校图书馆发展战略的思考[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3-01-30.

论图书馆读者服务创新 篇9

运用Lib2.0技术,创新图书馆服务方式

本文概述了Lib2.0的基本情况,详细阐述了目前图书馆利用Lib2.0开展文献信息服务常用的几种方式,同时介绍了图书馆在LIb2.0时代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作 者:王琪 作者单位:许昌市图书馆刊 名:科技信息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G25关键词:Lib2.0 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

论图书馆读者服务创新 篇10

阿曼古丽,艾则孜

(新疆教育学院图书馆,新疆乌鲁木齐830054)

论图书馆读者服务创新 篇11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公共图书馆 服务创新

中图分类号: G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1)06-0038-04

Library Service Innovation in the Vision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Zhang Xiping Chen Jianliang (Hunan Business College, Changsha, Hunan, 410205)

Abstract:To accelerates the establishment in the whole society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is the necessary requirement to protect the cultural rights of citizens,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s to improve the national quality, and the important guarantee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 It has important strategic significance.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important role of public libraries in the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in terms of important carriers, the dominant platform and the base station, and then explains the direction of the public libraries services innovation: to innovate the service concept, to expand the services space, to improve the service levels, and to meet the people's spiritual and cultural need which is multi-aspect, multi-layer and of diversity.

Key words: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public libraries; services innovation

CLC number: G252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003-6938(2011)06-0038-04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开拓思路,加强创新,努力增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和服务能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1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战略意义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共财政为主要支撑,以公共文化设施、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为主体,以传播先进文化和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为目的、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体制和系统的总称。当前,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公民文化权利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客观需要,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1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公民文化权利的必然要求

“文化权利”是“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体现在政府对广大民众的文化关怀和基本文化权益的保障。人类有史以来第一个提到文化权利的正式文件是1948年12月1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该《宣言》第27条规定:(1)人人有权自由参加社会的文化生活、享受艺术,并分享科学及其产生的福利。(2)人人对由于他所创造的任何科学、文学或美术作品而产生的精神的和物质的利益,有享受保护的权利。《宣言》还指出,人人有权通过国家的努力和国际合作,实现自己的文化权利,文化权利是他或她的尊严和人格自由发展中不可剥夺的一部分。1966年,联合国大会经过长达十余年的讨论,最终于12月16日通过了《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确认并发展了文化权利,其“序言”指出,“只有在创造了使人可以享有其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正如享有其公民和政治权利一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自由人类享有免于恐惧和匮乏的自由的理想”。[1]我国政府于1997年10月27日签署了该公约,2001年7月1日在我国开始生效。保障公民的基本权益,是对一个健康文明社会最起码的要求,而作为公民的基本权益之一,文化权益的实现与彰显,则既是社会走向文明的必然过程,也是社会进步的基本动力。保障公民的文化权利,必须大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设施和载体,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拓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提高公共文化单位的服务能力,扩大服务范围,完善服务机制,向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确保人民群众享受、参与和创造文化的基本权利。

1.2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客观需要

民族素质是一个民族在经济、政治、文化、心理、身体方面诸因素的综合,作为一个发展着的动态系统,它既是历史发展的传承,又有现代社会的新定位。在当代,民族素质主要包括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以及身体素质。提高民族素质,通常主要是指教育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能有力地促进科技水平的提高,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英国经济学家F·H·哈比森在《作为国民财富的人力资源》一书中强调:“人力资源……是国民财富的最终基础。资本和自然资源是被动的生产要素;人是积累资本、开发自然资源、建立社会、经济和政策组织并推动国家向前发展的主动力量。显而易见,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发展人民的技能知识,就不能发展任何别的东西。”[2]思想道德素质能激励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的内心的“自律”,成为人们前进的精神动力,从而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马克思曾经指出,“在再生产的行为本身中,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这就是说,人的素质是社会实践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产物。然而,人的素质又给历史以巨大的影响。一个国家的发展,不仅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而且取决于公民的素质。一个民族的腾飞,不仅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上,而且表现在人民素质的提高上。提高民族素质,必须大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一个民族,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历史、现实与未来。民族的振兴,必然伴随着文化的繁荣;国家的富强,必然要有强大的文化来支撑。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文化建设,不仅可以潜移默化地陶冶人的情操,改变人的气质,端正人的思想,提高人的道德,净化人的心灵;而且可以开发人的智慧,增强人的能力,开阔人的视野,拓展人的胸襟,从而提高民族的整体素质。

1.3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本世纪前二十年对我们来说,既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及个人之间产生出越来越大的发展与分配差距,在人均GDP不断增长的同时,基尼指数在提高,社会和谐程度有所降低。国际经验表明,任何一个国家从一种体制转变为另外一种体制时,最为脆弱,最容易发生的问题,都可能会使社会矛盾不断泛化、分化和细化,给社会管理带来相当难度。面对这种复杂的社会形态,以什么方式来感化人、凝聚人、激励人、引导人,进而维系整个社会的和谐运行,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现实问题。中国历史表明,优秀文化是维护社会稳定、打造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受优秀文化熏陶的民众才有可能超越自身物质利益的困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凝聚力量,形成浩然正气和厚重人格,才能在当代社会转型时期心态平衡,行为规范。有学者形容: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通过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谐文化,确保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内涵,培育人们的文明风尚,提升人们的道德情操,引导人们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社会,培养人们用宽容、友善的态度看待和处理各种问题,避免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和极端化,形成尊重劳动、关爱他人、维护公平、相互关爱、团结互助的社会风尚,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从而奠定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础,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2 图书馆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在性

公共图书馆是搜集、整理、保管和利用书刊信息资料,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服务的文化教育机构。作为一种典型的社会公共产品,图书馆的社会使命是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对知识和信息的获得权、接受权、利用权的实现,从而为民众平等读书、学习提供保障,这就决定了它天然地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重要的基础设施。

2.1 就其社会功能而言,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载体

公共图书馆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文化设施,它广泛存在于城市社区,是政府实现面向广大群众的文化关怀、文化享有、文化提高、文化创造的重要方式。图书馆的社会功能主要是四种:(1)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是民族文化的宝库,是知识和信息的聚集地。有了图书馆这一机构,人类的社会实践所取得的经验、文化、知识和信息就得以系统地保存并流传下来,成为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2)开展社会教育。图书馆是“知识的宝库”,是“没有围墙的大学”。人类的思想成果和各学科的知识成果源源不断地汇集到这里,经过图书馆员的组织和整理后,形成一个有序的信息资源集合,为人们学习知识、了解信息、完善自我提供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使用便捷的学习资源。现代社会,图书馆成为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基地,担负了更多的社会教育职能。(3)传递科学情报。丰富、系统、全面的图书信息资料,成为图书馆从事科学情报传递工作的物质条件。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图书馆的科学情报功能越来越重要,人们把图书信息资料看成是一种国家资源,是无形的财富,它同材料、能源一起,构成科学技术的三大支柱,许多生产科研人员,通过利用图书馆收藏的大量图书信息资料,解决了生产关键问题,攻克了科研难关。(4)开发智力资源。图书馆收藏的图书信息资料,是人类长期积累的一种智力资源,图书馆对这些资源的加工、处理,是对这种智力资源的开发。同时,图书馆将这些图书信息资料提供利用,是开发图书馆用户的脑力资源。换言之,图书馆承担着人才培养的职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过,“教育不专在学校,学校之外,还有许多机关,第一是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终极目标就是要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物品,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人民的文化素养。作为社会公共服务机构的图书馆是人类公共需求的产物,图书馆所提供的同样是一种公共物品。

2.2 就其价值取向而言,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追求公益性质的主导平台

公共图书馆作为人类公共需求的产物,它所提供的服务实质上就是一种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一个经济学概念,私人物品是满足个人需要的物品或服务;而公共物品是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公共图书馆属于公共物品,是由政府基于保障公民平等、自由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权利,通过全民税收支持其经费开支而面向全民开放、免费为全民所利用的文化教育设施。1876年,美国芝加哥图书馆馆长普勒在《公共图书馆的起源与管理》中指出,“公共图书馆是根据国家法律建立的,是受地方税收与自愿捐赠支持的,是被当做公共信念管理的,每一位维护这个城市的市民都有平等地享有它的流通与服务的权利。”这已经被认为是对公共图书馆下的最经典定义,其中“平等”已为大众和图书馆与生俱来的权利和义务,在知识面前人人平等,在图书馆面前人人平等。1996年,国际档案理事会与国际图联共同发表了《北京宣言》指出两个专业“都肩负着共同的责任,那就是保护人类社会的文化知识延绵繁衍而不被割裂,并为其免费利用提供服务”。 [3]公益性是图书馆的立馆之本,我国公共图书馆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结果,因此,图书馆有义务为广大社会成员提供优质的无偿服务。尤其是针对社区中的弱势群体(老人、残疾人、农民工、贫困者等),图书馆要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学习和发展机会,消除由于各种社会差别而出现的信息阻碍,确保他们的基本文化权益。2011年1月,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出台《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要求于2011年底之前,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免费开放图书馆就是“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社会民生”的生动体现 ,也是政府责任的具体体现。政府向公众提供公益性产品义不容辞,图书馆的免费开放将释放和引领更多的社会公共产品向完全的公益性转变,也必将会有更多的公共场所走向完全无障碍和零门槛的开放之路。

2.3 就其构建主体而言,图书馆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兴办者大都是各级政府

公共图书馆具有正外部性和德优产品(merit goods,又译为“有益产品”或“有益品”)性质,决定了它市场供给的非效率性、非公平性和不可能性,也决定了它的投资主体只能是政府,而不可能是市场。[4]《公共图书馆宣言》明确指出:建立公共图书馆是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责任,必须专门立法维持公共图书馆,并由国家和地方政府财政拨款。可见,公共文化建设作为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责无旁贷的职责,需要靠政府投入予以保障。在西方国家,地方政府往往被法律指定为发展公共文化事务的主要责任主体,因此公共文化团体或机构的日常性经费主要依靠地方政府的公共资金拨付,而中央政府则以项目经费的方式予以支持。以美国为例,在1948年发布的《全国公共图书馆工作规划》中提出,图书馆经费15%由联邦政府提供,25%由州政府提供,60%由地方政府提供。[5]在我国,国家图书馆年度事业费由国家财政预算拨款,省、地、县三级图书馆经费主要由同级地方财政拨款。国家图书馆所需经费由中央财政统一安排,省级图书馆所需经费全部由省级财政负担。中央财政重点对中西部地区地市级和县级公共图书馆开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所需经费予以补助。东部地区所需经费由地方财政自行解决,中央财政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予以支持。各省级财政部门也要合理划分省级和市、县级财政的支出责任,对财力困难的地区给予适当补助。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政府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诸多举措,为社会全体成员提供公共物品的自觉行为,其目标是不断缩小区域、城乡之间人民群众享有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对差距,实现人民群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使全社会人人享有基本文化生活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3 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发展路径

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经济与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图书馆应把握机遇,开拓创新,努力提升服务水平,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3.1 创新服务理念

先进的服务理念,是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基础。在服务理念上,首先,要树立“读者第一”的服务思想。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扩大公众参与是必由之路。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平台,图书馆应努力营造以人为本的服务环境,一切从读者利益出发,尽最大可能方便读者,满足读者对文献信息的需求,忠实履行“为人找书”、“为书找人”的职责。其次,要平等对待每一位读者。普惠性是公共服务的基本要求,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方面。《公共图书馆宣言》明确指出:每一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而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的限制。在服务过程中,图书馆人必须对每一位读者一视同仁,不因其经济、身份的差异、身体的残疾、缺陷而厚此薄彼或区别对待,特别是对农民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和特殊群体,决不能表现出轻视和反感的态度,相反,更应该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让其感到受尊重和被重视。再次,要做到“用”“藏”并重。文献的真正价值是在被利用的过程中产生的,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使馆藏文献最大限度地被读者利用。印度图书馆之父阮冈纳赞曾说过,图书馆是一个成长中的事物,它的职能也将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变化和发展。在馆藏文献上要改变以往“重收藏轻利用”的观点,实现从单一的文献收藏机构向民众教育机构的转化,使图书馆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6]

3.2 拓展服务空间

公共图书馆在完成本身主要职责的同时,应该拓宽服务空间,丰富服务内容。一是特色服务。特色服务是在传统服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深度服务。任何一个公共图书馆都处在特定的地区,有特定的地方文化。因此,每个公共图书馆都应该而且可以建设自己的地方特色。[7]同时,图书馆还应从自身特定因素出发发展其他特色,如对特色文献进行深层次开发,开展定题服务、跟踪服务、查新服务,编制专题目录、专题汇编等。二是信息服务。通过搜索引擎收集各种信息,并将各类信息分门别类,编制与之相同的二次文献、三次文献,形成序列化的有效信息资源;也可以采用在网上建立专业性的信息源指引库的方法,帮助用户集中查找网上相关的专业信息;还可以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提供数据库检索服务、网站导航服务、网络阅览服务、网络培训与教育服务等,使图书馆的服务进入办公室和家庭,形成藏书、借阅、咨询一体化的服务模式。[8]三是个性化服务。如为读者提供一对一的、更深入和个性化的咨询服务、预约服务,针对专门的科研人员,可以采用电话预约,网上预约等多种形式,送服务到家;针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草根群体”,如外来工、农民工等,可以为他们开设“特殊通道”,举办各类活动,开展各种咨询服务等;还可以针对盲残人、老年人、青少年等开展特殊文化服务,如“对面朗读”等。在美国,儿童和学生是公共图书馆最主要的服务对象之一,针对不同年龄的孩子,图书馆设有不同的阅览区;图书馆员给孩子辅导家庭作业外加讲故事……透过这些个性化与差异化的服务,图书馆就像家一样亲切、舒适、便捷,真正做到以用户的需求和感受为第一。[9]四是文化休闲服务。图书馆可以开展音乐会、书画展览、珠宝鉴赏等艺术休闲活动以及适当的文体活动,如各种棋牌类活动等;也可以适当举办讲座报告、知识竞赛、专题研讨会、各类培训班、科技成果交易、音像视听等;还可以为读者提供影视欣赏等现代化多媒体娱乐,开展“电影广场”活动。[10]通过文化休闲服务,使读者在休闲中体验到读书的乐趣,缓解心理压力,品味生活情趣,提高文化素养。

3.3 改进服务方式

在服务方式上,首先要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图书馆要面向社会、面向读者、面向未来,定期进行读者调研,组织读者座谈,及时根据读者的意见和建议改进工作,尽可能地做到文化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图书馆教育人、熏陶人、鼓舞人的作用。其次要变静态服务为动态服务。图书馆应结合自身的特点,举办各种形式的辅导活动,开设热门话题讲座,组办读者沙龙,就时事、政局等问题发表意见,交流思想;具备条件的城市图书馆应采用通借通还等现代服务方式,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社区和农村延伸,积极开展送书下乡、送科技下乡,同时深入部队、社区、学校、企业,设立书刊流通服务点,定期更换书籍,方便基层群众的阅读。再次要变封闭式服务为开放式服务。向读者开放图书馆的所有馆藏资源(包括实体馆藏和虚拟馆藏)和所有设施(如书库、展览厅、视听室等),最大程度延长读者利用图书馆的时间,把方便读者,提高图书利用率,开发文献信息资源放在首位,使读者服务工作和开发文献信息资源,真正成为图书馆工作的中心和重点。四是变单一服务为综合服务。图书馆不仅仅是一个阅读场所,而是要利用现代网络平台,提供各种数据库服务、知识库服务以及多种信息服务,如信息推送、知识发现、网络呼叫、智能代理等服务,使其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文献中心、信息中心、咨询中心和研究中心;同时,图书馆应成为人们交谈、娱乐的场所,成为具有综合功能的社会文化中心。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图书馆要积极主动地盘活各种资源,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

[1]毛少莹.“实现市民文化权利”再造观念优势[N].深圳商报,2010-11-23(02).

[2]董克田.人力资源管理概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7.

[3]赵龙.公共图书馆必须坚持公益性原则[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30):142.

[4]蒋永福.政府与公共图书馆——关于图书馆制度的一种规范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4):18-22,34.

[5]宫占凤.美国图书馆管理模式研究[J].情报杂志,2002(8):81-83.

[6][10]王荣国,刘晓霞.文化休闲服务:图书馆功能拓展的重要内容[J].图书馆学刊,2005,(4):9-11,21.

[7]颜务林,李亚芬.地方性是公共图书馆的基本特色[J].图书情报论坛,2006,(4):17-19.

[8]钟声,许云文.论公共图书馆的特色服务[EB/OL][2011

-08-10].http://www.ceiea.com/htlm/200904/2009042017

5537f4gf.shtml.

[9]邵燕.一位中国馆员眼中的欧美图书馆——国家图书馆邵燕赴OCLC美国总部和欧洲分部学习见闻[N]. 新华书目报,2009-8-12(02).

上一篇:人与狗的差距600字作文下一篇:鹤洲学校中学部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