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流管理

2024-08-28

工作流管理(精选12篇)

工作流管理 篇1

在进行产品研发时,高效地利用有限资源,在规定的时间内,以尽可能高的质量和较低的成本完成产品研发始终是被关注的课题。在对产品研发所涉及领域的理论、技术、工具等手段被充分开发利用后,产品的研发过程管理即从另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研究项目开发效率问题,形成了项目管理的相关理论和方法。

项目管理是为了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完成一个既定的项目目标,通过一定方式合理地组织有关人员,有效地管理项目中的资源与数据,控制项目进度的方法[1]。工作流管理主要管理当前用户对数据进行操作时的员工之间或活动之间的数据流,并在一个项目的生命周期内跟踪所有事物和活动的数据;结合产品数据管理,工作流管理可对项目开发过程进行有效管理,以最大限度地提升项目开发效率。

产品开发过程是指从新产品的定义到产品的批量生产之间的全部过程,它包括与新产品开发有关的所有信息、技术活动以及管理活动[2]。针对产品开发项目,工作流管理主要包括产品开发全过程的工作流建立与控制、流程更改与审批、过程状态及资源的协调控制[4]。而建立在工作流管理基础之上的项目管理,以任务为研究对象,根据产品开发全过程中各任务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任务分解[3];利用资源分配与进度控制功能进行有效的项目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并且产品的批量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实时追溯到产品开发阶段,在项目管理中寻找偏差、解决问题;最后在项目信息与意见反馈中实现协同环境下的信息共享。

1 项目管理系统模型的建立

1.1 项目分解结构模型

从项目的观点看,新产品开发过程是一个项目的实施过程,新产品开发的每个阶段可分解为该项目的子项目,每个子项目又可按层次进行细分,最后就把复杂的项目分解成若干个可执行的任务,管理系统再将这些任务作为信息输入发送给流程管理模块[4]。任务分解机制(WBS)就是将项目分解为可控制的工作单元,以确定这些工作单元的资源、进度、成本、反馈信息以及定义的质量要求。项目主管在通过项目定义模块新建一个项目后,就要通过项目分解模块来建立项目分解结构树,以此来确定任务之间的树状层次关系;树根节点是项目节点,叶节点即是一级子任务、二级子任务等逐级任务。项目分解结构模型的建立要依据项目各任务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任务之间的关系为例,任务分解中各任务之间的相互关系有3种,如图1所示。

(1)串行依赖关系,此关系中B任务在A任务完成后才执行。对任务AB的关系定义一个3元集(Ta,Tb,S),TaTbAB这两个任务或是它们的任务集,此时Tb必须在Ta完成后才能执行,S表示TaTb执行的时间间隔,当S=0时即Ta执行完,Tb立即执行。

(2)并行依赖关系,此关系表示ABC等任务全部执行完才能执行后续任务。对任务AB的关系定义一个6元集(Ta,Tb,Tap,Tbp,Tn,S),TaTb是两个任务或是任务集,TapTbp分别表示TaTb的前序任务,Tn表示AB执行完成后的后续任务,即TaTb必须都完成后才能启动后续任务Tn的执行,STaTb中时间较长的那个任务的执行时间期限。另外当并行关系数大于两个时,对任务BC的关系同样定义一个6元集(Tb,Tc,Tbp,Tcp,Tn,S),后面的并行关系即以此类推。

(3)交互耦合关系,定义一个6元集(Ta,Tb,Na,Nb,Da,Db),TaTb是两个任务或是任务集,在交互关系中TaTb两任务的信息交流是相互的,即Ta执行时需要Tb的信息,Tb的执行也需要Ta的信息,其动态表现就是要经过TaTb两任务间信息的多次迭代和反复,才能完成这两项任务而进入后续任务。NaNb则分别表示两任务间信息的循环交流次数,如Na=3时则表示Ta在执行时需要3次从Tb提取信息。Da=(Da1,Da2,…,Dan)表示Ta每次从Tb中提取信息的节点或时间点,Db=(Db1,Db2,…,Dbn)表示Tb每次从Ta中提取信息的节点或时间点。分解时可尽量从它们信息交流时的节点或时间点处将这种交互关系解耦为串行或并行依赖关系。

根据项目分解结构进行具体任务分解的一般步骤有:

(1)依据各任务的复杂程度以及它们的相关资源判断任务能否分解,分解时就将A任务分解成一系列的子任务即Τa={ti|i=1,,n},并将这些子任务加入到整个任务集中,若不可分解则可直接分配于项目人员执行。

(2)当有新加入的子任务tiTa,要分配其相应的资源,再根据其与前序或后续任务之间的串行或并行关系用3元集或6元集表示,当其前序任务完成后执行该任务。

(3)任务分解时检查任务之间有无闭环关系存在,若有,则为交互耦合关系,或是两任务都无法执行的错误。此时应查看分析原因并进行重新分解,若是交互耦合关系则用6元集表示,分配给工作人员任务时注意两任务的同时进行以及节点处及时的信息交流。

(4)任务Ta分解完成之后,对于每一个任务tiTi(i=a,b,…),依次对其从步骤(1)开始从头分解,直到项目结构树完成。

项目分解完成后根据项目计划、项目任务之间的关系、人员以及资源分配,采用一定的方法制定任务实施进度计划,常用的方法有横道图法、关键路径法、计划评审方法和平行作业法[5]。横道图即直观地展示进度和完成目标所需要的工作方式,也称为甘特图法。关键路径即项目中最重要活动的集合线,这条集合线的活动持续时间和搭接时间决定着总工期。计划评审方法即任务之间逻辑关系是事先确定的,但任务的持续时间却无经验数据可遵循,只能给出最乐观时间、最可能估计时间和最悲观时间,再对它们进行分析计算。平行作业法在实际中应用最多,即平行地执行各种任务,例如在结构设计项目时就应考虑工艺的问题[8]。

1.2 工作流管理与项目管理的集成模型

在项目任务计划制定工作结束,项目成员及材料资源分配完成后,项目管理工作就进入任务执行阶段。任务执行阶段是以工作流的各流程任务为对象进行实时的控制,项目管理与工作流管理在此时的任务信息管理上应是相互结合。构建工作流管理与项目管理的集成结构模型是设计项目管理功能模块的基础。

在集成方面,可以将项目管理归结于企业管理,而将工作流管理归结于使能技术[6]。集成原则有:(1)项目管理控制全局,站在项目全局来围绕项目目标进行实时监测、控制项目的执行;而工作流管理是以某项具体业务流程为研究对象,缺少纵览全局的视角。(2)项目管理进行较高层次的规划管理。具体有静态和预测式的规划以及资源的分配,这有利于实现企业能力的最优化;而工作流管理进行现场实时的管理与规划。保证在规定的时间、成本、质量等约束下,实现效率的最大化。依据项目管理与工作流管理之间的集成原则,建立项目管理与工作流管理的系统集成实现模型,如图2所示。

从图2中可以看出,在工作流管理与项目管理的集成实现模型中,项目的整个组织过程是有先后顺序的,并且每一项工作都与其他工作及数据相关联,每一工作也只有在其前续工作完成后才能激活并执行[7]。为更直观地说明集成系统中每一步工作的状态以及该状态的激活次序,使用UML技术建立集成系统项目组织流程的状态图,如图3所示。

图中方框表示项目组织过程中每一步的动作,在从一个动作到另一个动作的有向线段上说明了从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的原因和操作,箭头则表示两个状态之间的转换,(1)~(6)即转换条件,用于表示每个动作激活决策点的情况。在状态图中定义状态标志State,并有3个取值为0、1、2。比如当项目信息状态标志iState=0时,指项目信息编辑阶段还未进入工作状态;当iState=1时,说明这个阶段已经进入工作状态了,但还没有得到进入下一步工作状态的激活决策点;当iState=2时,说明此阶段工作已经完成,并有了可进入下一阶段工作的激活决策点。转换条件(1)~(6)的具体定义如下:

(1)表示项目信息状态标志iState=0,且项目成员状态标志pState=0,项目材料状态标志mState=0,此时就可以开始对选中项目的初始化信息进行操作。

(2)表示项目组织成员的状态激活条件,此时若项目信息状态标志iState=2,则激活了项目的成员组织工作。

(3)表示项目成员组织的状态标志pState=1,此时可对已安排好的成员组织进行调整。

(4)表示项目材料的组织状态标志mState=1,此时可对已组织好的材料资源进行更新,在此之前项目材料组织的激活决策条件iState=2已经达到。

(5)此时项目材料组织的状态标志mState=2,即项目的材料组织工作已经完成,进入下一阶段任务分解工作所需的激活条件减少一个。

(6)此时项目组织成员的状态标志pState=2,即项目的成员组织工作已经完成,进入下一阶段所需的激活条件再减少一个,此时便激活了项目的任务分解工作。

用项目组织流程状态图说明的各个状态之间的转换以及激活条件来解释图2所示的项目管理与工作流管理的集成系统实现模型:(1)用户先通过定义工具对项目信息进行初始化,即iState=1。(2)当项目信息状态标志iState=2,便可对项目的成员以及材料进行组织,此时pState=1,mState=1。(3)在项目组织工作完成后即pState=2,mState=2,任务分解工作所需的激活条件减少到零,根据成员以及材料等项目信息用任务分解机制(WBS)完成对项目的任务分解。(4)任务分解做出的计划结果传递到数据库进行维护并为工作流管理服务器提供控制数据,工作流服务器通过这些控制数据来辨别每个时间点上每个过程或活动的状态信息。(5)在项目计划制定后开始具体任务的执行阶段,此时任务的执行需要项目管理的计划控制,以及工作流管理依据计划进行的实时跟踪、流程监控与调度。在流程监控中工作流服务器通过关联数据从数据库获得过程实例的静态信息和用户输入的数据,并通过工作任务表向工作人员派发任务。

2 项目管理系统的功能设计

基于工作流管理的项目管理是以任务为管理对象,管理过程可划分为产品规划、产品设计、任务分解、计划实施、信息反馈等阶段,在每个阶段共享与管理信息。所以项目管理与产品数据管理系统所追求的信息共享的目标是一致的,并且相互依存。图4显示了项目管理系统的功能与产品数据管理系统的其它功能之间的联系。产品数据管理系统中基于工作流的项目管理在具体实施时的功能如下:

(1)在项目定义模块要先创建并定义一个新项目,创建新项目内容包括项目编号、名称、类型、开始及结束时间、项目负责人以及项目的描述等。在查询和调用一个已定义的项目时,可以通过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等条件来进行查询工作。

(2)创建项目后在项目分解模块依据项目总目标划分项目任务,并根据项目各任务之间的串行、并行或是交互关系对项目进行任务分解,之后根据项目的任务实施计划设置任务启动与结束时间。

(3)资源分配模块为项目管理分配各任务所需的人员、工具材料、资金、时间等资源,并通过产品管理调用和分配零部件配置信息以及文档图纸,结合系统权限管理对任务成员角色进行权限控制。

(4)任务执行阶段也就是基于工作流的项目管理与流程管理的集成点。在任务执行中系统可显示项目在流程中的具体环节,工作流管理会将任务执行的实际进度时间与任务计划时间相比较,若出现延误就会自动弹出对话框提醒工作人员进行处理。项目负责人要随时记录项目任务的执行进度、成本以及质量系数。根据进度的超前与滞后、成本与预算的对比以及质量的合格度来分析项目实施中产生的问题,找出偏差,分析原因,研究纠正偏差的对策并实施。

(5)在项目信息模块中可以进行员工意见的反馈及建立工作日志,以此作为员工绩效评价的依据。项目信息模块结合协同环境也可以实现项目信息的实时共享与沟通,提高工作效率。

3 项目管理系统的实例应用

在大多数制造企业实际的产品生产项目管理中存在几个问题:(1)产品设计与生产项目缺少系统的规划,导致项目执行的效率低。(2)项目进度缺少系统的监控机制,导致项目经理不能及时了解项目的进度情况。(3)项目组员构成不明确,可能造成内部矛盾,进而降低工作效率。(4)缺乏系统的信息共享与反馈机制,影响项目运行效率。根据以上实际问题设计了基于工作流管理的项目管理系统的各项功能,并在某空调企业的产品设计项目中实施应用,改善了以上问题。

以企业改装项目的新样机产品开发过程为例,如图5所示,在该产品数据管理系统中,基于工作流管理的项目管理可对项目进行定义,对项目进行逐级分解,设置开始时间与任务关系,系统的资源分配模块可对任务所用到的文档、人员、零配件等资源进行分配;在任务运行后,进度控制模块可对项目进度进行监控;系统具有对项目运行过程中产生信息进行查询的功能,如图6所示,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记录,作为问题分析及绩效考核的依据。

4 结束语

产品数据管理系统提供了产品研发数据集成的平台,基于工作流技术的流程管理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工作流管理为项目管理提供了任务处理的运行机制,项目管理也为工作流管理提供了目标方向、任务计划及信息资源上的支持。文中在面向新产品开发过程的数据管理系统应用上,对项目管理与流程管理的集成进行了研究,并设计了项目管理的项目定义、项目分解、资源分配、进度控制和项目信息功能模块,在某空调企业的新产品研发过程中得到了实际应用,使得产品研发过程得到了信息技术的支撑,数据共享程度提高,冗余减少,研发过程更加清晰、直观、可控,从而提高了研发效率。

摘要:在建立基于工作流管理的项目管理组织模型的基础上,研究项目管理中的任务分解机制。针对产品开发过程,运用面向对象的思想、计算机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构建工作流与项目管理的集成结构模型,设计PDM系统中的项目管理功能模块,最后,结合某空调企业的PDM系统,说明了基于工作流管理的项目管理模块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工作流管理,项目管理,产品开发过程,PDM

参考文献

[1]CAI C L,BAI Y W,XIA Y C.Application study of productdata management practices in medium-sized manufacturingcompany[J].Industrial and Information Systems,2010(1):472-475.

[2]赵亚利.产品数据管理系统中的工作流技术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

[3]郑鹏飞.PDM系统在产品开发过程及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煤矿机械,2009,30(3):216-218.

[4]WU F.The methodology for PDM applications:from manufac-turing requirement specification to product database imple-mentation[J].Intelligent Control and Automation,2010(8):4503-4507.

[5]陈性攀.PDM中面向产品开发过程的项目管理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

[6]HEBERT J E,DECKRO R F.Combining contemporary andtraditional project management tools to resolve a projectscheduling problem[J].Computers&Operations Research,2011(38):21-32.

[7]王佳.基于工作流技术的中小型企业项目管理系统的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5.

工作流管理 篇2

某些事情让我们心里有了一些心得后,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有利于培养我们思考的习惯。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心得体会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管理工作基层管理工作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管理工作基层管理工作心得体会1

近来工作做了不少,每天也忙忙碌碌,好象还是理不出太大的头绪,如何有效的推进车间基层管理工作?要改善工艺,要降低成本,生产现场如何有效发现问题,持续改进?计划跟不上变化,如何提高生产车间应变能力,有效的保证生产进度?

经过再三结论各部门生产过程不稳定的原因是,机器故障和产品质量问题经常发生,没有如何有效的控制、提高质量和提高设备利用率!(尤其是数控车间!)现场很多事情需要依靠下属和同级部门共同努力,可是经常是出了问题后,人人相互推脱,事情一误再误!

目前的工作应该是如何有效的与他人沟通和协调,如何激发基层管理人员的主动性和责任心?对基层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进行全方位的培训,岗位操作技能、生产现场管理、质量监控点、设备检修、工艺改进、劳动组织、定额管理、成本核算、班组管理等。车间管理应以市场为主导,生产责任为核心开展其它管理。对现场时刻进行检查,预防事故的发生。在日常的工作中必须清楚地了解下属的每一位员工的工作能力,采取因材适用的方法,不要总以自己的工作水平和能力来衡量和要求员工,更不要刻意地去挑员工的毛病,要找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从各个方面启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注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对待他们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所犯的错误,应当给予耐心诚恳的帮助,多给他们以鼓励,使他们从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领导靠的是自己的真正能力。领导力针对的是团队而不是个人。然而目前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争取在技术、沟通能力、用人、工作思路等方面提升自己,言前三思。指令一定要合理,下令前要征询意见,慎重思考,使指令更具有操作性。避免草率决策、仓促下令,然后朝令夕改的情况。丑话在前。清楚表达命令的附加内容。言出如山。一旦指令下达,就必须照章办事,决不徇情。不怕怨,不怕冤,考核是管理手段,不能带丝毫的主观意见。而一次不公的惩罚,很可能破坏员工长久积攒的积极性,而失去人心。根据目前的情况作为一名领导者要想做好工作,首先要做好协调各种关系的能力,搞好服务工作,但是这些工作也需要各方面的配合。

沟通是为了一个设定的目标,把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个人或群体间传递,并且达成共同协议的过程。根据目前的情况好像就这么多了!

管理工作基层管理工作心得体会2

进入加油站这个行业快两年了,我从加油员、计量员到站长,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了过来,从中初步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特别是经过中国石化公司的几次培训,使我思想素质有了质的飞跃。中国石化规范的服务,先进的管理,整洁的站容站貌,和谐高效的团队,让我深受启发,对今后的工作也有了基本的轮廓。总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想法;

一、抓落实

作为基层管理人员,要将上级的指示精神宣贯到基层,坚决执行,保质保量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指标任务,同时将加油站的问题及时反馈到上层。要不断总结加油站的各项工作情况,经常为员工通报这些情况,鼓舞士气,推动油品销售工作。

二、抓销售

1、要深入研究本地油品市场客户需求特点,对市场进行深入调查和理性分析,不断捕捉市场机会,扩大油品销售,一是固定客户群。这个群体是加油站的“铁杆”合作伙伴。他们是加油站的义务宣传员和编外营销员,为加油站形象起到一定传播作用。所以对固定客户群,要定期沟通以了解情况,经常交流以完善服务,增进了解,促进友情,巩固合作。二是零散客户群。他们虽然不是固定客户,却应受到特别关注。因为只有关心他们的利益,以热情的服务感动他们,才能使他们逐渐成为加油站的常客,由零星加油的散户发展成为新增的固定客户。三是新增客户群。随着私家车和商务车的增加,这个客户群每天都在扩大。这个群体有着选点咨询、选站加油的迫切需求,正需要加油员耐心指导,热心帮助和真心服务。他们一旦认可你的产品和服务,就很有可能成为固定客户,对提升加油站的经济效益大有好处。四是潜在客户群。这是一个不容易看出来的客户群,他们今天路过加油站,也许明天就到这里加油。也许他们不加油,却可能影响着家人、同事和朋友们的选择。所以,要赢得这个群体,首先要保证整洁的站容站貌,热情规范的服务,要使服务被全社会赞许,赢得所有人满意。

2、深入研究竞争对手优缺点,明确自己的主要竞争对手,了解竞争对手的主要营销策略,做到知己知彼扬长避短,对市场进行深入调查和理性分析,制定详细具体的实施方案,制定有针对性的营销策,取长补短,不断捕捉市场机会,扩大油品销售,切实把终端销售搞好,3、充分结合石化品牌的质量优势,品牌优势,管理优势,服务优势,塑造自身独特优势来更好的满足消费需求。一是纵向创新,对现有市场的挖掘和深化,并积极开拓新市场,全面提高油品的市场渗透率,二是横向创新,对非油品业务的重视与开展,主动引导消费,以便利店的非油品经营激活加油站油品经营,实现两项业务的相互促进。

三、抓管理

一是规范操作和规范服务,按标准按流程规范操作,不但能保证安全经营,还能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二是示范作用,自身业务过硬,才能更好地指导站上其他员工,管好员工,首先要成为工作的榜样,打扫卫生,引导车辆,提枪加油样样能行,为员工树立一个学习的好榜样,长此以往,才能带动员工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三是以人为本,要经常关心员工的身体健康、生活和家庭,培养与员工的感情,用情动人,只有和员工建立起真诚的感情,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那么管理效果将会明显提高。四是安全第一,严格安全管理,严格操作规程,坚持勤检查,及时处理,及时汇报,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必须把安全管理工作做深、做细、落到实处。

四、主要工作方法,一是依靠骨干,发扬民主,统一思想,行动一致。

二是切实发挥带头作用,“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凡是自己提倡或要求员工做到的事情,自己都要身体力行,带头去做,并努力做好,才能有说服力和号召力。

作为基层管理人员,除了以上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要不断完善提高,首先要严于律己做到公正廉洁,实事求是,有全局大局观念,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进取心和实干精神,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树立以站为家的思想,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全力以赴抓好各项工作。努力学习,不断提高业务能力、营销能力、决策能力、管理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我相信,做一个优秀的基层管理人员并不是多难的事,难的是坚持,难的是持久地用心经营、用心管理,把中国石化的成品油销售事业当作我自己的事业,做一名优秀基层管理人员的目标将不会遥远。

管理工作基层管理工作心得体会3

一、求真务实的原则

基层管理工作必须立足于本单位、本岗位的实际,脚踏实地,求真务实,来不得半点的虚假或含糊。这是因为,基层岗位往往都是一个单位或一个部门实现职能、产生“成品”最后的“关口”,体现出的必须是“实打实”的东西。如果在这个“位置”不按既定的程序做,务虚、玩花样、搞“创新”,那它所生产的`不是“废品”就是“伪劣”!

二、规行矩步的原则

规行矩步,成语的意思就是严格按照规矩办事、毫不苟且的意思。成语的解释虽然含有贬义的成分,但如果把它用在基层岗位的管理上,它是再合适不过了!如前所述,因基层岗位是实现职能、产生“成品”最后的“关口”,“位置”的特殊性,就决定了它必须是严谨、有序、规范的。而如何保证它做到这一点?这就需要严格的贯彻落实规章制度,用规章管理,用制度约束,并且做到制度目前,人人平等,奖罚严明!特别是奖罚严明,它即是管理程序中的必须的环节,又是保证规章制度得到最大化贯彻执行的唯一保障!它们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三、身先士卒的原则

俗话说得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打铁还需自身硬”!而且,这也是我党多年以来一直在努力倡导并曾卓有成效的好传统、好作风。只是这些年来这些优良的传统和作风在有些人的眼里不再“时尚”、不让人“待见”、传承的少了……现实的表现虽然如此,可并不能说她就是糟粕或“out”了,甚至还可以这样的说,当今的一些问题和矛盾的根源就在于此……!!所以,要做好包括基层管理在内的各项工作,解决现实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坚持身先士卒、以身作则的传统工作作风,要求同志们做得到,自己首先要做得好,以德服人!

四、弘扬正气的原则

工作流管理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 篇3

关键词:工作流;产品数据管理;企业资源计划

中图分类号:TH1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3-0104-02

工作流(Workflow)管理技术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生产组织和办公自动化领域,提出的目的是通过将工作分解成定义良好的任务、角色,按照一定的规则和过程来执行这些任务并对它们进行监控,达到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竞争力的目标。由于受到当时水平的限制,最初的工作流系统主要以企业内部的文档处理为主。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Internet技术的发展及应用,促进了信息管理技术的发展,使得公司与公司之间、公司内部部门之间以及子公司之间的业务相互处理成为可能,这为工作流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深入与发展,以及贸易全球化的催生作用,中国传统企业要在未来空间范围更广、提供产品的时间更短、竞争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企业信息化刻不容缓。企业信息化是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实现传统产业现代化、信息化的突破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快,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正在进行,信息化无疑将成为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的最佳选择。企业信息化建设不仅带来运作效率和经营业绩、市场竞争力的提高,而且推动了企业管理和业务模式的变革与创新;带动企业由传统向现代企业发展和转变。目前,电子商务(EC),企业资源计划(ERP),产品数据管理(PDM),客户关系管理(CRM),计算机集成制造(CIMS)等应用软件系统都使用了工作流管理功能,使系统支持过程管理。这样可以增加系统的适用性和灵活性。本文主要讨论工作流管理与ERP、PDM软件系统集成及相关问题。

一、工作流管理与PDM

市场竞争的加剧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企业信息化成为必然,PDM作为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企业的信息集成、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及产品开发效率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在欧美地区的发达国家中,PDM已经得到较为广泛地应用,实施也比较成功;在国内,随着计算机技术在企业中应用的不断深入,许多企业也开始意识到实施PDM的必要性,部分企业已经或者正准备实施PDM。目前已进入我国的世界著名的PDM产品包括:

CV(已被美国PTC公司并购)公司的Optegra;

EDS公司的IMAN;

IBM公司的PM;

PTC公司的WINDCHILL;

MatrixOne公司的eMatrix;

SDRC公司的Metaphase等。

PDM需要将所有与产品相关的信息和所有与产品有关的过程集成在一起。与产品有关的信息包括任何属于产品的数据,如CAD/CAE/CAM的文件、物料清单(BOM)、产品配置、事务文件、产品订单、电子表格、生产成本、供应商状况等。与产品有关的过程包括任何有关的加工工序、加工指南和有关批准、使用权、安全、工作标准和方法、工作流程、机构关系等所有过程处理的程序。它包括了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方面。PDM能使最新的数据为全部有关用户应用,包括工程设计人员,数控机床操作人员、财会人员及销售人员都能按要求方便地存取使用有关数据。在PDM系统中,产品数据从生成到报废往往要经过一系列的状态如概念生成、设计、审批、发放、生产、试用、变更、投放市场及报废等,这些状态构成了产品数据的生命周期。在PDM系统中,工作流管理系统必须很好地描述这些业务过程,而流程的主要使用者是企业的工程设计部门、制造部门以及企业领导。

数据对象从一个生命周期状态变换到下一个生命周期状态应进行的操作以及处理规则构成工作流的活动(任务),因此:

(一)PDM系统的工作流管理的首要功能是活动管理。即主要管理何人、在何时、用何种权限、对何种数据对象进行何种操作,以及对何种数据对象产生何种影响

在进行产品设计时。设计人员经常要创建新的或编辑修改旧的数据对象,这就要维护数据的版本,保证不同角色能在需要的时候所得到的数据的正确性。同时产品设计的下游设计者也需要上游数据的合适版本,诸如此类的数据访问应在工作流模型定义中给予准确的描述。

(二)PDM系统的工作流管理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对工程变更管理的支持

工程变更是生产过程中频繁出现的重要事件,需要有规范的过程约束和控制机制,利用工作流管理可以实现工程变更的顺利执行。

(三)PDM系统的工作流管理也将支持设计数据的审批流程

PDM系统与工作流管理的集成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直接将工作流管理做为PDM系统的功能模块,另一种是应用第三方的嵌入式工作流引擎。目前绝大多数商用PDM产品都自行开发了工作流管理模块。由于技术及商业利益等因素,流程互操作还有很大的局限,也影响了产品的协同开发,不过WFMC和BPM/正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进展。

二、工作流管理与ERP

企业资源计划(ERP)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是在MRPⅡ的基础上发展而来。ERP为制造业企业产供销人财物的管理提供了一整套优化企业资源利用,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体的现代化管理工具。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企业普遍以ERP系统作为内部流程资产集成的主要工具,并且它已经成为我国目前企业信息化的重点和难点。它同时也是企业实施电子商务和客户关系管理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已经有很多国外的ERP软件出现在中国市场上,比较著名的包括:SAP公司的H/3,SSA公司的BPCS,OAD公司的MFG/PRO,FOURTH SHIFT公司的MSS,ORACLE公司的ORACLE Ap-plication等。但是,缺少工作流技术作支撑的ERP系统在过程集成和企业间集成方面将存在不足,具体表现在:

(一)ERP是一个面向功能的事务处理系统

它为业务人员提供了丰富的业务处理功能,但是每个业务处理都不是孤立的,它一定与其它部门、其它人、其它事务有关。缺少工作流技术支持的ERP系统,对企业业务流程将缺乏有效的控制和管理。一些业务流程仅仅依靠业务规则的约束,由人工离线完成,对业务流程无法进行监控。ERP产生了许多报表、文件,这些材料被打印装订成册,按流程规定交给有关领导审批。这样的工作方式把企业领导置于系统之外。他们进不进入系统都无所谓,即使进入系统也只是查询企业生产经营信息,而不是用系统来行使领导职能。其后果就是:其一,领导不关心系统的运行,使系统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其二,信息化本该向无纸化方向发展,一切信息

都已存放在系统之中。完全可以通过在线电脑进行查询和处理办公业务。但是由于没有业务流程的控制,业务人员必须把需要领导审批的报表、报告、文件经过打印,装订成册,呈送有关领导审批。从而使得现行ERP系统不是省纸化、无纸化,而是多纸化、有纸化。这不仅增加了系统的运行成本,而且大大降低了办公效率,降低了业务流程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和控制。

(二)依靠业务人员离线完成的业务流程,非常不利于业务流程的改变

我国企业正在从区域经济向世界经济转变,由传统制造向敏捷制造、虚拟制造发展。为了应对激烈的竞争环境,企业要不断地改进自己的管理,实施流程再造。这就意味着企业的业务流程是需要改变的。所以ERP系统必须是功能可重构、流程可改变、高度柔性的系统。为此将工作流管理技术引入ERP系统就成为必然的结果。

工作流管理系统为企业进行业务流程重组、过程管理与过程自动化以及为企业之间或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技术手段。以工作流为基础可配置可重构的ERP系统,可以将工作流和ERP的事务处理结合在一起进行考虑,将具有更好的集成性,具有更长的生命周期。以业务流程为出发点,结合企业建模、构件化技术,通过实施系统化复用,面向不同类型的行业快速构建可定制的、与企业业务持续改进相适应的ERP系统,对于降低ERP系统的产品及实施的复杂度,提高ERP的适应性及成功率有十分现实的意义。工作流技术与ERP系统之间的结合必然会为企业带来诸多益处:

1.工作流管理技术可以使企业内部各部门间,或企业间的业务交流更加容易。例如采购流程包括:采购申请、申批、定单、验收单、入库单等,他涉及到组织、角色、任务和过程的定义和管理。工作流管理系统恰如其分地将办公审批、流转、发布等流程控制与ERP系统结合在一起,让企业过程管理随时得到监控。

2.工作流与BPR的概念,已经被几乎所有的研究者联系在一起研究和应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需要企业不断地改变自己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兼并、内部重组、工作流程改变是经常发生的事情。一个基于工作流、可配置、可重构的ERP系统对于BPR十分重要。企业组织的运营都包含了许多的业务流程,而建设ERP系统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对用户的工作流程的分析、建模和实施。工作流是支持企业业务过程重组和ERP系统动态重构的关键技术,工作流技术可以支持应用程序按用户定义的流程或路线进行运行。基于工作流的ERP系统,可以通过流程的再定义,灵活地将应用系统的功能连接在一起,快速完成企业BPR和ERP系统的搭建。

工作流管理 篇4

1 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内涵

1.1 工作流的概念

工作流就是工作流程的计算模型, 即将工作流程中的工作如何前后组织在一起的逻辑和规则在计算机中以恰当的模型进行表示并对其实施计算。在行政管理上, 工作流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实现某个行政业务目标, 在多个参与者之间, 利用计算机, 按某种预定规则自动传递文档、信息或者任务。

1.2 工作流管理系统在行政管理的作用

工作流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就是行政管理中通过计算机技术的支持去定义、执行和管理工作流, 协调工作流执行过程中工作之间以及群体成员之间的信息交互。工作流管理系统是支持企业行政过程高效执行并监控其执行过程的计算机软件系统, 包括定义、测试、分析、仿真、集成、使能、监控、跟踪等内容。在很大程度上, 工作流管理系统为企业的行政系统运行提供一个软件支撑环境。同时工作流管理系统可以用来定义与执行不同覆盖范围、不同时间跨度行政过程。在工作流管理系统的支撑下, 通过集成具体的业务应用软件和操作人员的界面操作, 才能够良好地完成对企业行政过程运行的支持。

1.3 工作流管理系统的组成

1.3.1 工作流过程建模

工作流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作流过程建模, 过程建模方法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的是为企业行政过程建模提供一套完整有效的描述行政过程的建模语言。对流程的描述需要提供逻辑顺序结构, 如顺序、分之、汇合、条件、循环、并行的描述。使用者可以通过这一套语言来对企业的行政过程进行形式化描述。

1.3.2 工作流引擎

工作流引擎是本系统的核心软件。它的功能包括:解释过程定义:创建过程实例并控制其执行;调度各项活动;为用户工作表添加工作项;通过应用程序接口调用应用程序:提供监督和管理功能等。工作流执行子系统可以包括多个工作流引擎, 不同工作流引擎通过协作共同执行工作流。

1.3.3 人机交互套件

在工作流管理系统的运作过程中, 人和应用是完成整个业务过程的主题。其中人机交互是按照工作流任务管理器提供的任务项, 完成具体的业务处理工作, 这个工作由企业的各个业务部门的人员完成。这个工作由具有较高职务的系统管理人员来完成。所以工作流任务表管理器、流程监视器、业务表单工具等都是为完成业务过程和支持人员工作提供的运行环境和工具, 都是工作流管理系统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基于行政管理的工作流管理系统的设计

2.1 总体设计目标

提供一个流程定义工具, 对企业的行政业务过程模型进行图形化建模, 并使规则达到数据库相关性。提供一个流程运行引擎, 可以对流程定义进行装载, 并解释执行流程。提供流程运行桌面工具和可进行二次开发的一套比较规范的外部接口。

2.2 结构设计

本文所设计的基于行政管理的工作流系技术架构采用MS.NET+Delphi多层体系架构。.NET体系支持项目级的分布式应用开发, 在MS.NET体系中可以实现两层、三层、多层分布式应用。本系统基于MS.NET技术架构的解决方案采用三层的分布式架构, 三层模式采用B/S结构分为表现层、业务层、数据层。表现层:表现层提供应用程序的用户界面。这通常包括Windows窗体和ASP.NET技术的使用。业务层:业务层实现应用程序的业务功能。业务层通常由使用一种或多种支持.NET的编程语言实现的大量组件组成。这些组件可能为实现可伸缩的分布式组件解决方案而以Microsoft.NET Enterprise Services进行扩充。数据层:数据层提供对外部系统 (如数据库) 的访问。该层涉及到的主要.NET技术是ADO.NET。但是, 在这里也经常用到一些.NETⅫL功能。和一些MS.NET功能。采用DELPHI开发的工作流建模工具可以分布式的定义XML流程模型, 与业务数据库都是数据层的重要数据。

2.3 模块设计

2.3.1 工作流建模工具

为实现使用图形化的方式, 让开发和维护者在直观的环境下用最少的时间设计或修改行政管理工作流程, 建模工具需要提供相当丰富的流程元素、数据类型、逻辑表达方式等, 可以表示非常复杂的流程, 与业务建模工具相结合可以轻易的设定每个流程每个步骤设计数据域及要执行的功能, 和管理工具相结合, 可方便准确地选择每个活动执行的参与者。本系统提供了流程自动模拟功能来测试与检测流程的准确性与合理性, 主要实现以下功能:图形化拖拽方式:使用图形控件实现业务过程模型图形化拖拽。提供过程元素对象控件:开始活动、中间活动、终止活动, 路径等元素。活动属性设置:可以设置活动的通知类型、参与者人数、活动的参与者、可收回环节、可退回环节、业务事限、激活条件等。简单的操作功能:实现过程元素的剪贴、复制、粘贴、删除、操作的撤消、对象控件的全选、图形元素自动排列等功能。过程模型存储:采用统一的XML格式储存工作流模型文件。参与者设置:可以从业务表中获取有关的系统角色或用户, 也可以定义有关的活动处理的参与者角色或用户。

2.3.2 业务建模工具

业务建模工具主要实现行政管理业务的数据库设计和业务界面的设计, 即数据建模和页面建模, 是流程平台的为了支持企业业务流程的额外工具。其中本系统的数据建模实现表格化的定义方式, 采用统一的模式使开发人员或维护人员在不必精通多数据库语法的情况下进行数据库对象的设计, 使数据对象建模快捷, 方便, 具有向导特色。

2.3.3 流程运行引擎

本系统的流程运行引擎服务是行政管理核心, 是应用控制和运行的中心, 负责解释、控制并协调各种复杂工作流程的执行并且同步各个客户端的反应, 如:工作流激活、任务分配、任务接收、任务终结、任务回退、并发控制、同步控制等;为客户端和监控管理提供所需服务。运行服务器包括监视自激活服务, 装载服务, 数据库服务、工作项服务、消息服务、日志服务、垃圾回收服务, 主要的实现的功能有:过程定义的装载解释;过程实例的创建:人工创建, 自动创建;过程、活动以及工作项的控制:创建, 运行, 挂起, 恢复, 终止;流程自动激活工作;系统时钟管理;自动回收垃圾过程;系统日志服务;数据存取服务等。

本行政管理系统工作流平台在我公司行政管理系统中内部测试应用中, 使得行政业务流程得以快速、稳定的进行流程, 行政业务完全实现了网上处理。

参考文献

[1]梁方明.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J].发展研究, 2005, (11) :51-53.

[2]王雪梅.加强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途径[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07, (3) :68-70.

[3]龚莉莉, 魏长升.我国政府会计基本理论框架构建的探讨[J].社科研究, 2006, (2) :46-48.

工作流管理 篇5

一、推进网格化巡逻防控工作的总体思路

以全面提升街道综合管理能力,打造和谐、有序的社区环境和社会治安秩序为目标,以整合街道管理资源,建立街道办事处与辖区单位、各专业管理部门统一协调的工作运行机制为核心,通过联手、整合、再造流程、强化监督,大力推进网格化巡逻防控,从而使管理中的服务、管理、执法、监督等四个环节,真正形成有机衔接、科学合理、高效有序的闭合系统,全面提升综合管理的能力与水平。

二、网格化巡逻防控的目标和工作准则

网格化巡逻防控的目标是:推进辖区环境改善,保障辖区安全稳定,提高服务公众的质量和水平、加强应急反应能力。

网格化巡逻防控的准则是:做好基础数据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及时上报,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活动发生。

三、网格化巡逻防控实施办法

1、强化组织领导。为了加强和实施此项工作的领导,大力推进社区网格化巡逻防控工作进程,街道成立网格化管理领导小组并成立了办公室,负责此项工作的管理和督导。各社区要高度重视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结合实际明确工作职责和要求,科学整合机构。社区按照街道的总体部署因地制宜、精心策划、严密组织、狠抓落实,按时完成各阶段的工作任务,稳步推进街道、社区网格化巡逻防控的全面实施。

2、合理划分网格。辖区内所有居民住宅楼、驻辖区单位、商业网点、公共场所等均为社区网格范围,每个单位为一个网格格员。街道按照“任务相当、方便管理、界定清晰、责任明确”的原则,根据社区的具体情况(物管小区、单位小区、流动人口),同时考虑居民住宅、商业网点、驻辖区单位、社区共用设施(广场、绿化带、道路)等分类,合理设置社区网格,各网格之间有机衔接,不留空白。原则上每个网格以150-200户。

3、加强学习培训。分层次、分类别持续不断地开展学习培训工作,提高网格责任人的素质和能力,有计划地开展政策法规、业务知识、职业道德等方面的专题培训。网格责任人要自觉加强相关政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完成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任务。

4、确定网格责任人。各社区在街道的指导下,根据各网格工作难易程度等因素,按照网格责任人专一行、通全行,情况熟、政策清的要求,由街道武装部部长直接担任网格巡防队总队长。

5、建立制度、运行机制。街道解决社区网格化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网格设置、人员配置、运行体制、工作流程等方面的问题。检验和评估社区推行网格化管理后履行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的效果,进一步完善各职能部门工作融入网格化管理的运行机制。

6、组织总结。街道网格化领导小组定期组织自查推行社区网格化巡逻防控工作,对存在的问题严格整改。切实做好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台账整理和资料归档工作,认真总结街道推行社区网格化工作得失和经验教训。

四、今后工作打算

进一步加强巡防工作,建立更为有效的社会面治安控制网络,是今后努力和发展的方向。

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

一是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树立长远发展的战略观念,切实加强对网巡工作的组织领导,慎密谋划,超前设想,精心组织,严密管理,扎实工作,切实把“网格化”巡逻工作置于突出位置来抓;

二是要不断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强化责任落实,加强工作指导和监督力度,注重建设,提高素质,全面提高网巡工作管理水平;

工作流管理 篇6

关键词:工作流;工作流管理系统;人力资源考核

人力资源考核,即绩效评估。是企业为了能够公平地进行人事决策而对员工的工作绩效进行评估的过程。其意义在于,能够充分地发挥企业的人才优势,提高竞争力,帮助员工在最适合的工作岗位上发挥其最大效益,为人才的合理规划和岗位分配提供有效依据,为企业内部员工晋升、调动、解聘提供指导性意见。同时,也能使员工实现其自身价值,调动员工积极性,形成良好的企业氛围。

工作流管理联盟(WFMC)对工作流给出的定义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有关业务活动依时序或逻辑关系相互连接构成业务流程。在业务开展过程中,文档、信息或任务,依据组织规范在参加者之间传递、处理或执行,实现了基于计算机自动化的全部或部分称为工作流。

1 人力资源考核的方法

在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进行绩效考核时,主要是通过确认工时、自评绩效、评分、确认的方式进行最终的绩效评估。人力资源管理中,绩效评估的方法有多种,各企业根据其自身特点选择适当的考核方法,在此阐述三种常用的人力资源考核方法。

1.1关键事件法 关键事件法是指在绩效评估过程中,选择员工在工作中进行的最重要和最关键的部分进行评价,得到最终考核结果。这种绩效评估的方法有利有弊。关键事件法注重员工在职务范围内做出的突出事迹,易于观测,并且影响力大。其缺点在于,搜集员工工作中的关键事件费时费力,并且关键事件是指在工作中对动作绩效有效或者是无效的事件,以关键事件为人力资源考核标准,会导致部分员工的间接性懈怠心理,在达成一个有效的关键工作效益之后,可能部分员工便会产生工作懈怠的现象。

1.2 评分表法 评分表法是在绩效考核时利用一系列的考核因素进行评分,考核因素主要有工作时长、工作质量、出勤状况、企业忠诚度、专业能力水平等,在进行逐一评分后实现人力资源的考核。这种方法比较容易实施,易于考核人员对考核结果进行量化、分析和比较。

1.3 行为定位评分法 行为定位评分法的人力资源考核方法将关键事件法和评分表法中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综合,但更加侧重的是具体而且可衡量的工作行为,在各项指标中,评分者需要评分的项目是企业员工在某项职务的具体行为的事例,而不是单纯的对员工的个人特质进行描述,在此基础上,根据某一序数值尺度对员工的工作绩效进行考核评分。

2 工作流模型中的相关概念

上文中已经对工作流的定义及工作流系统进行了阐述,在此不做赘述。在此仅对过程、活动、实例、参与者、角色、资源、工作项这七个概念进行说明。

过程,是由一系列为共同目标联系起来协同的活动组成,是业务流程的规范视图。

活动,是工作流中的一个环节,即一个逻辑步骤,活动既可以由计算机自动执行,又可以通过人来完成动作。在过程中,可以被工作流系统机器调节到的最小工作单元就是活动这一环节。

实例,是在某个工作流的工作过程中的一次执行。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实例都代表一个线程,这个线程能够独立地控制执行,并且具有内部状态,通过识别可以被外部存取。

参与者,即在某个活动中参与执行部分或全部的人员。参与者都具有某个或某些角色的属性。

角色,就是在某个活动中所处位置扮演的角色。

资源,是将某个活动部分或者全部执行的资源。

工作项,即在某个活动中,由工作流的参与者进行的某项具体工作。

3 工作流管理系统的人力资源考核

本文中将以Creative WFMS工作流管理系统为例,该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工具,分别是组织定义工具、角色定义工具、管理工具。并且在该系统中采用的工作流模型分为两种,活动有人参与的称为人力工作流模型,反之,活动没有人参与的称为非人力工作流模型。在人力模型中,活动中的每个工作项中,有且仅有一人以某种唯一的角色参与。工作项以一个表的形式将工作流在数据库中进行保存,而这个工作项的ID就是其键码。某一个明确的工作项上只能记录一个评分值,即员工在该项上所获得的分数。在这里,某一工作项使用WorkltemID进行标识,某个特定的方面用Metewand表示。

这样一来,就可以站在不同的评价角度对不同的工作项进行评分,满足不同的评分要求。但是这样做也可能导致系统分析的速度变慢,原因主要是在这个过程中查询语句的复杂程度增加了。所以在分析的时候,对于同一类的评分需要用Matewand字段进行分析,再进行综合的分析。

在运行中是否为其中的工作项进行评分可以在实例运行之前进行选择。若需要,则由管理人员在每一个工作项运行完成之后,对该工作项的完成情况进行一个评分,这个评分还可以是多角度的。评分结果产生后,将其保存在之前提到的数据库中,即完成了对企业人员的绩效评估。

4 结论

本文通过对人力资源考核的三种方法以及工作流管理系统的介绍,进一步确定了基于工作流管理系统的人力资源考核时可行的,并且简单阐述了基于Creative WFMS工作流管理系统的人力资源考核方法,但其科学性和精确度仍需要研究和改进。基于工作流管理系统的人力资源考核是时代的需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其应用也将科学化、精确化和普及化。

参考文献:

[1]丁晶,曹健.基于工作流管理系统的人力资源考核[J].计算机工程,2004(S1):402-404+469.

[2]黄倩.基于工作流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浙江工业大学,2009.

[3]张琦.基于工作流的电力企业绩效考核系统设计与实现[D].厦门大学,2013.

浅谈工作流管理系统 篇7

工作流程管理系统 (Workflow Management System, WFMS) 的主要功能是通过计算机技术的支持去定义、执行和管理工作流程, 协调工作流执行过程中工作之间以及群体成员之间的信息交互。

工作流管理系统将业务流程中工作如何组织协调在一起的规则抽象出来, 从而分离了具体工作的逻辑和流程组织的逻辑。在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协助下:开发人员遵从一定的编程接口及约定, 就可以开发出更具灵活性的事务处理系统;最终用户无需重新开发事务处理系统, 就可以自己更改工作流程, 以适应业务变化的需要。

二、工作流参考模型

工作流参考模型 (Workflow reference model) 是由工作流管理联盟于1995年提出的工作流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模型。

工作流参考模型标识了构成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基本部件和这些基本部件交互使用的接口。这些基本部件包括:工作流执行服务、工作流引擎、流程定义工具、客户端应用、调用应用、管理监控工具;基本部件交互使用的接口包括:接口一、接口二、接口三、接口四和接口五。这个模型很大地影响了人们后来对工作流技术的讨论。如图1所示:

参考模型中的各部分功能如下:

工作流执行服务是工作流管理系统的核心部件, 它的功能包括创建、管理流程定义, 创建、管理和执行流程实例;在执行上述功能的同时, 应用程序可能会通过编程接口同工作流执行服务交互;一个工作流执行服务可能包含有多个分布式工作的工作流引擎。

工作流引擎是为流程实例提供运行环境并解释执行流程实例的软件部件。

流程定义工具是管理流程定义的工具, 它可能通过图形方式把复杂的流程定义显示出来并加以操作;流程定义工具同工作流执行服务交互。

客户端应用是通过请求的方式同工作流执行服务交互的应用, 也就是说是客户端应用调用工作流执行服务;客户端应用同工作流执行服务交互。

调用应用是被工作流执行服务调用的应用;调用应用同工作流执行服务交互。为了协作完成一个流程实例的执行, 不同的工作流执行服务之间进行交互。

管理监控工具主要指组织机构、角色等数据的维护管理和流程执行情况的监控;管理监控工具同工作流执行服务交互。

参考模型中的接口如下:

接口一 (工作流定义交换) , 用于在建模和定义工具与执行服务之间交换工作流定义。主要是数据交换格式和API。数据交换通过XPDL, API通过WAPI。

接口二 (工作流客户端应用接口) , 用于工作流客户端应用访问工作流引擎和工作列表, 通过WAPI完成。

接口三 (被调用的应用接口) 用于调用不同的应用系统。

接口四 (工作流系统互操作接口) , 用于不同工作流系统之间的互操作。

接口五 (系统管理和监控) 用于系统管理应用访问工作流执行服务。

三、工作流管理系统结构

一种工作流管理系统结构设计如下图2:

其中:

定义工具:用来定义工作流, 它生成工作流定义。在定义时可能会参考组织或角色数据, 还会引用外部应用程序的编程接口。

工作流执行服务:用来执行工作流, 可能包含多个相互独立、并行运转的工作流引擎。它可能会参考组织或角色数据, 还会调用外部应用程序, 维护工作流控制数据, 使用工作流相关数据, 生成工作列表。

工作流引擎:用来执行单独的流程实例。

用户界面:用户操纵工作流列表的界面, 可能会调用外部的应用程序。

四、工作流建模语言

在工作流管理系统中描述工作流一般使用标准的工作流建模语言。

业务流程建模标记 (BPMN, Business Process Modeling Notation) 是对象管理组织 (OMG, Object Management Group) 维护的关于业务流程建模的行业性标准。它建立在与UML的活动图非常相似的流程图法 (flowcharting) 基础上, 为“业务流程图” (BPD, Business Process Diagram) 中的特定业务流程提供一套图形化标记法。BPMN的目标是, 通过提供一套既符合业务人员直观又能表现复杂流程语义的标记法, 同时为技术人员和业务人员从事业务流程管理提供支持。BPMN规范还提供从标记法的图到执行语言基础构造的映射, 尤其是业务流程执行语言 (BPEL, Business Process Execution Language) 。

五、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应用

业务流程管理是当今业务活动中的一个热点话题。大多数公司报导他们正在业务流程管理方面加大投入。其中一些公司关注建立业务运作的模型, 而另一些则关注于过程绩效的测量。一些公司热衷于六西格玛改进成果, 而其他公司则描述信息技术如何在一个关键的业务过程中运用。基本上, 每个人都认同业务流程管理是关于管理科学的, 但是, 实际上只有少数一些公司将所有各个环节整合起来, 并真正实现了一个有效的工作流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Workflow Management Coalition:The Workflow Reference Model (WFMC-TC00-1003Issue1.1) ;1995.

[2]Workflow Management Coalition:Workflow Management Coalition Terminology and Glossary (WFMC-TC-1011Issue3.0) ;1999.

工作流理论下仓库管理对策 篇8

关键词:工作流,仓库管理,库存控制

一、工作流的内涵

工作流是经营过程的一种计算机化的表示模型, 定义了完成整个过程所需要的各种参数。这些参数包括对过程中每一个步骤的定义、步骤的执行顺序、条件, 以及数据流的建立、每一步骤由谁来负责及每个活动所需要的应用程序。

二、仓库的作业流程

1. 订单处理。

仓库与其他经济实体一样, 具有明确的经营目标和服务对象。因此, 在仓库规划建设、开展仓储活动之前, 必须根据订单信息, 对顾客分布、商品特性及品种数量、送货频率等资料进行分析, 以此确定所要仓储的货物的种类、规格、数量和仓储时间等。订单处理是仓库组织、调度的前提和依据, 是其他各项作业的基础。

2. 进货。仓库进货主要包括订货、接货、验收入库三个环节。

(1) 订货。仓库收到和汇总用户的订单以后, 首先确定仓储商品的种类和数量, 然后查询现有存货数量是否满足仓储需要。如果存货数量低于某一水平, 则必须向供应商发出订单、进行订货。仓库也可以根据需求情况提前订货, 以备发货。

(2) 接货。当供应商接到仓库或用户发出订单之后, 会根据订单的要求组织供货, 仓库则必须及时组织人力、物力接收货物, 有时还必须到站 (港) 、码头接运货物。

(3) 验收。货物到达仓库, 即由仓库负责对货物进行验收, 验收的内容包括质量、数量、包装三个方面。验收的依据主要是合同条款要求和有关质量标准。验收合格的商品即办理有关登帐、录入信息及货物入库手续, 组织货物入库。

3. 储存。

在仓库活动的运作过程中, 仓库的储存作业是为了给仓储提供货源保证, 仓库可以集整条供应链企业的需求, 集中采购, 储备一定数量商品, 享受价格上的优惠。在储存阶段主要任务是保证商品在储期间质量完好, 数量准确。

4. 分拣。

分栋作业即拣货作业人员根据客户订单要求, 从储备的货物中拣出用户所需要商品的一种活动。对于小体积多品种商品可以采取摘取式拣选, 工作人员拉着集货箱在排列整齐的仓库货架间巡回走动, 按照拣货单上的标明的品种、数量、规格挑选出用户需要的商品放入集货箱内, 再按一定方式进行分类, 或采用人工作业配合自动传输系统拣取, 也可以采取自动分拣设备拣取商品。而对大体积或大数量的商品出货, 也可以采取播种分堆的方式分拣。

5. 流通加工。仓库所进行的加工作业主要有:

初级加工活动, 如按照用户的要求下料、套裁、改制等;辅助性加工活动, 如给商品加贴条码、拴标签、简单包装等;深加工活动等, 加工作业不仅是一种增值性经济活动, 而且完善了仓库的服务功能。

6. 配装出货。

为了充分利用运输车辆的容积和载重能力, 提高运输效率, 可以将不同用户的货物组合配装在同一辆车上, 因此, 在出货之前还需组配或配装作业。有效地混载与配装, 不但能降低送货成本, 而且可以减少交通流量、改变交通拥挤状况。

三、工作流理论下仓库管理策略

1. 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指所有的社会用户订货单、提货章或供货合同, 也包括下属子公司、下属各地区仓库的订货单。这些需求都按品种、需求日期进行统计整理成市场需求。如果没有这些预先签订好的订货单、供货合同等, 则市场需求就要靠预测来确定。

2. 库存列表。

这是指仓库的仓库里所有商品库存量的列表。仓库根据库存确定什么商品可以从仓库里提货、送多少, 什么商品需要订货进货。仓库里有的商品, 应从仓库里提货送货, 送货的数量不能超过现有的库存量:仓库里没有的商品则要立即订货进货。

3. 生产企业资源。

这是商品生产企业的可供资源。它包括可供的商品品种、生产企业的地理位置情况。生产企业资源主要为制定订货进货计划用的。

4. 订货进货计划。

进货计划是对于生产企业委托储运、委托经营的商品而言, 这些商品的所有权在生产方, 仓库只是代理经营服务, 货物没有了, 就直接到生产企业进货即可。而订货计划是针对仓库自己买断经营的商品, 所有权属仓库, 货物没了, 需要重新订货进货。对用户需求的商品, 如果届时仓库里没有库存量, 则需要向生产企业订货进货。当然订货进货也需要根据具体品种、具体供应者高设定订货进货提前期, 这由生产企业资源提供。

5. 送货计划。

这是对用户的送货计划。对于用户需求的物资, 如果仓库里有, 就要出仓库里提货送货。由于仓库与用户、下属子公司、子仓库 (统称为需求者) 都有一定路程, 所以提货送货需要有一个提前时间, 才能保证货物能够按需求者的需求时间及时送达。对于大批大量需求的需求者应实行直送, 对于小批量的需求者则应实行配送。

四、结论

工作流理论下仓库管理对策的目的是根据仓库管理预定的目标, 找到合适的方法和手段优化工作流程, 工作流理论下仓库管理对策的应用会给单位带来巨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1]瞿毅:综合仓库管理方案的研究.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8.13

[2]贾桂珠:仓库管理在物资管理中的重要性.辽宁经济, 2008

[3]李目洪:浅谈仓库的日常管理.当代经济, 2008.02

基于工作流管理技术的研究 篇9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日益普及,现代企业信息系统的分布性、异构性和自治性特征越来越显著,这种特性对企业组织结构及组织中的工作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各个企业部门之间的协同工作越来越重要,为了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增强决策能力,必须要优化办公流程,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构建高效电子办公系统。工作流管理技术作为一种过程管理的核心技术,不仅强调某个环节的完成情况,而且还要求从整个流程的角度来看待该环节的义务管理过程,把完成最终的服务管理目标作为流程管理的目标。

1. 工作流与工作流管理系统

1.1 工作流技术

工作流的概念起源于生产组织和办公自动化领域。它是针对企业日常工作中具有固定的程序活动而提出。通过将工作分解成定义良好的任务、角色,按照一定的规则和过程来执行这些任务并对其进行监控,达到提高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工作流是业务的自动化处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根据预定义的规则将文档、信息在过程参与者中传递,最终完成业务的处理。工作流管理系统(WFMS)是通过计算机软件来定义、执行和管理工作流。

1.2 工作流管理系统

工作流管理系统是支持企业业务过程高效执行并监控其执行过程的计算机软件系统。通常,工作流管理系统指运行在一个或多个被称为工作流机的软件上的用于定义、实现和管理工作流运行的一套软件系统,它和工作流执行者(人、应用)交互,推进工作流实例的执行,并监控工作流的运行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工作流管理系统为企业的业务系统运行提供一个软件支撑环境,非常类似于在单个计算机上的操作系统。在工作流管理系统的支撑下,通过集成具体的业务应用软件和操作人员的界面操作,才能够良好地完成对企业经营过程运行的支持。所以,工作流管理系统在一个企业或部门的经营过程中的应用过程是一个业务应用软件系统的集成与实施过程。

工作流管理系统主要有三个功能,如图1所示。

(1)工作流定义:对业务处理过程的计算机定义,提供一种或多种分析、系统定义和建模技术。

(2)运行控制:工作流管理系统的核心是工作流管理控制软件,即工作流引擎。

(3)运行交互接口:提供与人员或IT应用程序工具进行交互接口来处理各种活动步骤。

2. 工作流管理系统参考模型

工作流管理联盟推荐的工作流参考模型,描述了各个模块之间的相关接口,见图2所示。

工作流参考模型中涉及到几种数据。

(1)工作流控制数据:工作流执行服务/工作流引擎通过内部的工作流控制数据来辨别每个过程或活动实例的状态。

(2)工作流相关数据:工作流管理系统通过工作流相关数据确定过程实例状态转换的条件并选择下一个执行的活动。

(3)工作流应用数据:这种数据是指那些由应用程序操作的数据。它们是针对应用程序的,是企业完成具体的业务功能所需要的数据。

3. 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实施

工作流管理系统与ERP和普通的管理系统不同,ERP与普通管理系统的主要目的是满足企业业务操作功能,提高事务处理的效率和水平。工作流管理系统的核心是面向市场、面向客户,其目标是在整个企业的业务层提高企业的业务处理水平、强化企业的市场意识以及提高对市场的应变能力。

由于工作流管理系统与普通事务处理系统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别,工作流管理系统在实施方法上也与普通的事务处理系统不同。要实施工作流管理系统首先要在战略层次上对经营目标进行分析,确定战略目标和组织要求。

在完成了战略目标分析和工作流实施后,工作流管理系统才能够进入真正的实施阶段。工作流管理系统在实际中的应用一般分为模型建立阶段、模型实例化阶段和模型行阶段。模型建立阶段通过利用工作流建模工具完成经营过程模型的建立,将实际经营过程转化为计算机可处理的工作流模型。模型的实例化阶段完成为每个过程设定运行所需的参数,并分配每个活动执行所需要的资源(包括资源、人员、应用)。模型执行阶段完成经营过程的执行,在这个过程中重要的任务是完成人机交互和应用的执行,并对过程与活动的执行情况进行监控与跟踪。

4. 结束语

本文对工作流管理这个研究领域建立了一个全局的概述,对工作流管理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并具体介绍了企业中工作流管理系统实施。采用面向服务的架构(SOA)是最佳的执行模式,利用不同的服务组件来构建一个异步分布、再生性强的系统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

摘要:本文针对工作流技术的起源,对工作流的概念、研究的技术内容及工作流管理系统作了深入的介绍,对工作流管理这个研究领域建立了一个全局的概述,介绍了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参考模型,并具体介绍了企业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实施过程。

关键词:工作流,工作流管理系统,工作流参考模型

参考文献

[1]范玉顺.工作流管理技术基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18-27.

[2]张琪.工作流技术在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5.10.

工作流管理 篇10

但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尚处于摸索阶段, 在处理一些基础工作时, 仍存在很多障碍。本文介绍了影响档案管理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因素, 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高校档案管理基础工作中主要问题

目前, 我国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大都采用计算机进行档案管理, 但面对海量数据的管理工作, 效率却不令人满意。其原因在于信息处理过程中, 对于数据的输入格式以及准确性要求严格, 任何一点误差, 都会造成信息无法识别或无法处理, 甚至常常会出现错误的处理结果。因此做无用功, 降低了工作效率。此外, 信息收集工作要严格认真, 若出现不匹配, 则必须重新收集。这样的信息处理系统, 过于机械化, 令工作人员身心疲惫。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保存的档案十分复杂, 材料种类繁多, 很多更是时间久远。然而, 进行管理工作的部门人员很少, 很难对如此庞大的档案库进行详细分类管理。所以往往只是简单的保存, 同时为防止档案丢失, 会选择封存的方式。这使得档案现代化管理的实现存在难度。具体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1.建国以来, 我国的档案管理标准每个时期都有所不同, 使得档案的管理工作更加复杂。很多档案都是一卷多册, 或缺少一些重要的标题, 增加了查找难度。此外很多档案的内容与标注并不一致, 参杂了其他人的基本信息。2.档案在编制的过程中, 工作人员经常会遗漏页码编写工作, 或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编写。这些档案即使缺损也很难被发现。除此之外, 标准的不统一, 也会造成混乱。3.很多档案采用的外观标准不同, 有的案宗内容过于冗杂, 而有些档案, 页数有少的可怜。这些档案都存在着问题, 前者内容复杂, 工作人员需花费大量的时间提炼出有价值的部分, 工作量大;后者有用的内容太少, 需要与当事人沟通, 添加新的相关资料, 这一过程需要花费很长时间。

二、建立标准化的工作程序, 提升档案基础工作管理

通过对建国以来档案管理工作的调查分析, 我们认识到, 只有实施标准化与规范化管理, 才能真正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因此在档案收集过程中, 必须严格执行统一的标准, 从而做到规范化与标准化, 在根本上提高高校档案管理的工作水平。

(一) 彻底核查过往档案, 精简档案信息

要想做到高校档案的现代化管理, 不仅需要对新增档案执行统一的标准, 还要全面核查过往档案, 将其中繁杂而无用的部分剔除, 并及时补充缺失的内容, 确保档案的简洁、标准。对于历史久远、甚至参杂了不少已过世人员档案的资料, 工作人员应将超出保管期限的档案及时清理掉, 为计算机管理工作减轻工作负担。

(二) 对档案实行规范化分类

工作人员需对卷宗冗杂的档案进行精简, 使其具有规范性。重新排序是要将相关内容归为一类, 标注统一的页码, 并重新制定目录, 以便于日后查找。

(三) 结合档案管理部门实际, 规范著录工作

计算机管理工作中, 档案电子目录是查找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 目录的制作是现代化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 其直接关系到档案的查找效率。早在八六年的时候, 我国政府就已经颁布了《档案著录规则》, 这是著录工作最重要的依据。但由于各个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存在局限性, 为了更好的满足计算机管理技术的需求, 各个高校应在自身特点基础上, 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著录细则。

(四) 档案题名规范化, 确保检索的准确性

建立档案的分类号查找只能查处档案的所在范围, 而不能做到精准查找。只有通过题名查找, 才能保证档案的查准率。因此在著录过程中, 要做到题名统一规范, 需遵循的原则是:机构要用统一的简称, 避免出现多个机构简称混淆, 以及统一题名中应具备的要素。结合计算机检索, 需要将题名中责任者、事由、文种, 必要时加上人名、地点和时间等要素, 都填写完整。若给出的题名要素部分缺失, 要进行补齐, 冗长部分要及时删减。

三、加快数据准备, 推进档案现代化管理进程

高校档案管理基础工作中的每个环节, 都需为计算机数据统计收集大量信息, 由于档案馆里保存的档案数量相当庞大, 其著录工作十分繁重, 情况十分复杂。若工作流程不具有科学性与规范性, 最终会导致计算机统计工作因缺乏充足的数据而失败, 而之前的大量工作将毫无价值, 直接影响到现代化档案管理工作的进程。在著录工作中, 应注意以下几点, 以确保著录工作高效快捷的完成。

(一) 分清轻重缓急, 循序渐进

档案管理的一个重要目的, 是要使档案为社会所用。而实现计算机管理档案的目的, 是为了提高档案的利用率。在推进计算机管理的过程中应先根据各卷宗的重要程度、价值大小、利用率高低, 和是否开放等情况, 对所有卷宗进行排队, 将可开放的核心档案和社会利用率较高的档案进行优先加工整理。这将加快档案管理计算机化的进程, 提高社会利用的效率。

(二) 分级次著录, 省时省力

在著录过程中, 可以将案卷分为三个层次进行著录, 即对反映问题单一或查考价值低的档案进行案卷分级著录;对文件涉及内容重复, 且排在一起的档案进行文件组合级著录;而对重要文件或反映问题庞杂的文件则进行文件级著录。这样处理不仅能揭示档案的主题内容和特征, 还可以减少著录条目和录入条目, 节约了人力、财力又提高了效率。

(三) 分门别类, 充分利用档案原基础

对于案卷基础较好又具备全引目录的案卷, 可以直接在全引目录上分类标引, 而对于特殊形式的档案, 则可用计算机程序将人名、地址、时间, 用案卷目录直接录入, 然后统一给出分类号。这样的分门别类可以减少著录环节, 提高著录速度。

四、小结

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管理, 大大提高了我国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 从而降低了管理的成本。信息化的档案管理工作尚处于摸索阶段, 在实施中面对着很多困难。我们要不断加快制度改革, 促进现代化管理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邱戈红.信息技术在高校档案管理中的有效运用[J].办公室业务, 2012, 03.

[2]兰琴.浅议信息化时代高校档案管理的一些问题和对策[J].商业文化 (下半月) , 2012, 04.

[3]李小平.对加强高校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的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2, 04.

[4]吴热.论提高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综合版) , 2009, 01.

[5]许月英.探析《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对成人高校档案管理的影响[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24.

[6]金江梅.浅谈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现存问题及改善措施[J].黑龙江档案, 2012, 01.

[7]潘君.浅析成人高校档案管理的问题与创新[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下旬刊) , 2010, 07.

工作流管理 篇11

关键词 高校 学生管理 柔性管理 研究

所谓柔性管理,实际上是针对于传统的刚性管理模式提出来的,该种模式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以人本”的人性化管理模式。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柔性管理模式主要是基于对人的心理状况和行为规律进行研究,采用一种非强制性的管理方式时被管理者产生潜在的说服力,使他们能够自觉的进行某种行为。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以及为了一切学生的管理理念,实际上正是柔性管理理念的最好诠释,同时也是新教育理念的重要表现形式。

一、柔性管理理念

对于柔性管理理念而言,正如上文所言,它是相对于传统的刚性管理理念而提出的。所谓刚性管理,实际上就是一种以事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它主要依靠当前已经成文的相关规章制度及组织规范,在外界约束力的影响下,提高管理工作之效率。与之有所不同,柔性管理理念坚持的是以人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它是一种建立在共同价值观、文化基础之上的人性化管理。基于此以上分析可知,柔性与刚性管理二者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存在着差异性,前者采取的是以人为中心的非强制性管理模式,其对学生的影响也表现出潜在性、持久性特点。在当前的高校学生管理实践中,柔性管理工作的核心在于强调以生为本,构建人性化的现代管理模式。“以生为本”是当前各类高校最重要的一条办学理念,高校教育教学活动应当以学生为根本,在实际教学管理过程中应当更具人性化,注重人性与人格的尊重。由于柔性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注重的是学生的情感、欲望、个性以及能力等因素,尤其关注的是学生的内心情感,比较突出人性化,而且还允许存在个性上的差异,因此其对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更为有利,在不断开发与挖掘学生潜能的基础上,实现学生管理工作的最优化。

二、柔性管理理念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启示

基于以上当柔性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的分析,结合它与传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刚性管理之间的差异性研究,笔者认为在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应当广泛应用柔性管理,以提高学生管理效率。

第一,观念上的人本化。实践中要想真正的实现以生为本,最关键的就是要转变当前高校的管理理念,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以对话型取代权威型管理。在当前民主理念和思潮的影响下,大学生不在唯命是从、畏惧权贵在学生的眼里传统的制度模式已经不再具有新引力和禁锢性,传统的那种仅靠发号施令的权威管理模式只能适得其反。基于此,高校学生管理人员应当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放下架子,与学生做朋友,通过亲密接触与沟通的方式,赢得学生的信赖,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第二,以发展型管理模式取代传统的限制性管理模式。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应当以发展的眼光去审视学生,在保证原则的基础上允许学生为成长而付出一定的代价或犯一些小的错误。在此过程中,管理人员应当多换位思考,对学生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指责、限制。真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更喜欢有亲和力的管理者,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学生皆效仿之。

第二,制度上的人性化。对于传统的管理规章制度而言,其制定过程中不仅强调的是应当有章可循、照章办事,同时还要求学生按部就班地做好学生该做的每一件事,这种制度未免显得强人所难。据调查显示,当前高校的大学生在思想上既有接受传统管理规章制度的思想,又有反对传统非理性管理制度的潜在表象,因此可以说在学生的眼里,二者是一对矛盾的共存体。对于学校制度的一切管理规章制度,学生既会有习惯性的去遵从,同时也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尤其是那些不合理、非人性化的机械性规章制度,最容易引发学生的抗议。基于此,根据柔性管理理念的内容,就制度的具体执行而言,管理人员者应当满足学校整体需求的情况下,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即在制定规章制度时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群体特点及个体差异性,以保证制定出的规章制度能够得带学生的认可,这样即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同时,高校在执行部分规章制度时,可以适当的让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深切地感受都自己的使命与责任。通过学生进行自我调整、自我实现,将高校的合理制度逐渐演化为日常的自觉行动,学生管理工作也从传统的管制模式逐渐转化成服务模式,由传统的命令变成现代的沟通与引导,从而将管理制度变得更加的人性化。

第三,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从实践来看,高校环境会对学生产生一种相对比较稳定、持久的感染力与约束力,因此高校管理人员在实践中应当针对不同的环境要素进行有针对性的控制。内部环境因素可通过对其加强控制,使环境朝着管理工作需求的方向发展;外部环境要素则应当采取引导与教育的方式和方法。环境创设主要包括两种,即软环境与硬环境。其中,软环境主要是对现代高校中人文精神创设,可让人感知到学校的厚重文化底蕴,其主要包括全校师生的共同的价值观念以及人际关系;硬环环境主要体现的是现代高校柔性管理过程中的以生为本理念。学校墙壁、角落以及每一处可利用的空间,都可以布设名人字画、雕像雕塑;通过让学生仰视中华文明的绚烂多姿及格言警句,让学生深切地感知时代发展的脉搏。

柔性管理实质上就是在具备刚性管理框架的基础上,对高校管理理念与方法的升华,互动式的思维模式与宽松、包容的人文情怀是和谐校园构建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参考文献:

[1]全京.关于高校师资队伍柔性化管理的一点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1(01)

[2]崔冬翔.浅谈柔性管理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商贸,2012(02)

[3]密佳音,董亚男.人本与柔性:高校科研管理的理念与实现[J].法制与社会,2011(32)

[4]田红芳,司月秀.柔性管理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0(06)

信息管理平台中工作流技术的应用 篇12

1 工作流原理

工作流的实施基本上分为以下几步:

(1)定义活动。从实际的业务流程中提取出每个环节,将这些环节抽象为工作流的活动,包括的信息有:开始和结束的条件、参与该步骤的用户角色、完成此活动的数据、限制条件、外部程序等。

(2)指定路径。将活动衔接起来,及定义工作流的流经途径,即从一个活动到另一个活动的顺序。

(3)绑定规则。定义一个活动按照一个指定路径转移的条件。

(4)执行流程实例。即工作流流程的一次执行。它首先解释相应的流程定义,生成有关的活动实例,并根据一定的限制条件和规则协调处理各个活动实例。流程实例的实质是用户调用相应的外部程序处理他负责完成的数据,然后由工作流系统根据处理结果激活后续流程。

2 工作流管理系统

工作流管理系统是指运行在一个或多个工作流引擎上的用于定义、实现和管理工作流运行的一套软件系统。1994年11月,工作流管理联盟发布了工作流管理系统WFMS的参考模型,该模型定义了一个基本的工作流管理系统所需要的六个基本模块,并制定了各模块之间的接口标准。工作流管理系统参考模型见图1,其主要的功能模块包括:

(1)过程定义工具:为用户提供一种对实际业务过程进行分析、建模的手段,并生成业务过程的可被计算机处理的形式化描述。

(2)工作流执行服务:借助于一个或多个工作流机,激活并解释过程定义,并同外部的应用程序进行交互,完成工作流过程实例的创建、执行与管理,为工作流程提供一个运行环境。

(3)客户应用程序:处理过程实例运行中工作项列表,它表示当前需要该用户处理的所有任务。

(4)被调用的应用程序:在工作流执行服务的运行中,用来对应数据进行处理。

(5)管理及监控工具和其它工作流执行服务:工作流执行服务是工作流管理系统的核心部分,而工作流引擎则是完成这个核心功能的实际软件载体。

3 工作流引擎Shark

工作流引擎是工作流管理系统的核心。Enhydra shark是由Lutris公司在其开源网站www.enhydra.org上发布的,用J a v a语言编写的工作流系统框架。Enhydra shark是源码公开的,不带盈利性的,任何人都可以免费下载。它完全采用标准模块化设计,提供标准接口以方便系统改进和功能扩展。任何人都可以对其改进后为己所用,也可以将自己的采用标准化设计的功能模块发送给w w w.enhvdra.org,若是被采纳将作为Enhydra shark的一部分公开到www.enhydra.com上。正如Linux系统一样,这种源码公开性有利于系统功能的完善及应用的推广。

4 系统实现

4.1 Enhydra Ja WE建模工具定义工作流程

在包层次(流程层次)定义包名(过程名)并建立过程;在过程层次设置过程属性,包括过程名,工作流相关数据集,其中工作流相关数据集必设两个参数:P R O C_C O N T_A S S(活动参与者指派)和P R O C_N E X T_A C T(下一步活动),在活动属性里面设置活动名称,在衔接两个相互关联活动的转移属性里面设置后置条件。

上述流程及活动的相关属性设置完毕,一个流程定义就结束了。保存过后自动生成一个XPDL文件。图2为预开工申请流程的图形化表示。

(1)将X P D L过程定义文件发布到数据库

在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工作流设置模块里面将制作好的XPDL过程定义文件上传到服务器并加载到数据库。

4.2 工作流设置

(1)表和表单的设计:仍然是在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工作流设置模块里面,建立和每个流程相关的表,表经发布加载到数据库中;然后建立和流程相关的表单,绑定与之关联的表,表单用于活动参与者的填写工作,表单信息经保存写到与之相关联的表中。

(2)表单绑定:每个活动环节都有与之相关的将要填写的表单,根据需求将相应的表单与活动关联起来。

(3)活动参与者指派:关联和每个活动相关的参与者,有三种指派方式——手动设置,自动设置,动态设置。

(4)表单字段权限设置:表单在流程的传递过程中,对于不同活动的参与者有不同的填写和审批项,因此有必要指定每个参与者对表单各个填写项的可见及读写权限。

5 Enhydra Shark工作流引擎解释并执行流程

将上述设置完毕的工作流上传到Shark工作流引擎中,Shark自动解释工作流,当一个流程被一个指定参与者发起的时候,工作流引擎自动创建一个流程实例,这个流程实例根据不同参与者的决策(在流程图中体现为箭头,即转移活动;在平台界面上则体现为决策按钮)判断流程的走向,直到最后一个参与者办结使流程结束。

6 工作流的优化

现存的企业中信息管理平台中普遍存在一下缺点:

(1)企业内部的一些业务在某种程度上还不规范,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些不规范的流程和组织结构的存在,增加了流程运转的难度。

(2)一些部门的办公人员的操作意识水平有限,对电子办公不熟悉,领导外出出差的机会也很多,往往会造成流程运转到领导这个节点,由于领导不能及时登录系统处理待办事宜造成流程的等待。

(3)信息管理平台中的工作流程是固定模式的,企业不希望用户对工作流程的配置进行干预,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企业的业务流程经常会进行调整,工作流的配置和维护都交给开发人员来完成会加大后期的维护成本。

下面分别对这几个缺点提出改进思路:

(1)业务的不规范导致流程运转困难,改进的方案是从小的范围开始做起,并随着工作流的成长儿逐步做大。阶段性实施提供了转换到新的流程的平稳方法,只有用户看到了效益,才能使用户更易于接纳新的工作流程。阶段性实施的另一个原因,是用户不能承受一下子丢弃原有的全部流程,从零开始。组织机构在当前业务过程中最没有效率的地方,集中寻找他们的痛处,然后利用案例驱动原则影响他们。

(2)针对流程等待的问题,用三种方式进行改进:第一种方式是流程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一个办理期限,如果到期未办理则流程启动自动流转,根据预先设定好的规则流向下一节点,推动流程的继续运转;第二种方式是到期自动催办,启动短信模块发送待办信息到待办人手机,待办人可以及时登录系统进行办理,或者根据提示回复短信进行办理来推动流程的继续运转;第三种方式是通过领导对流程查看,督促所到环节的待办人员完成工作。

(3)针对企业中一些重复性不是很强或一些流程不太规范的工作,固定的流程定义显得很死板,改进的措施是,采用即时模式,即流程的下一个步骤事先无法确定,而必须推迟到过程实例运行时才能确定。比如领导签批完一个表单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工作的具体需求动态决定工作的流转,这里的选择不是指工作流事先定义好的条件选择,而是领导可以随时进行超越流程的选择。

7 结语

企业信息管理平台已经在多个企业中正式启用,该系统实现了中小企业中信息的有效管理和共享,提高了企业的整体办公效能,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今后,如何提高工作流的灵活性将是研究的重点内容。

摘要:工作流技术是解决诸多传统办公难题的关键技术,它的应用明显提高了企业的运营效率和核心竞争力。本文介绍了工作流的原理和工作流管理系统的结构,并重点描述了信息管理平台中工作流的设计方案。

关键词:工作流,工作流引擎,信息管理平台,办公自动化

参考文献

[1]杜传业,李茹.面向电子政务的轻量级工作了引擎.计算机应用,2008.6Vol.28.

[2]谭汉松,王颖,张海军.一个基于工作流的OA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机电工程技术,2006Vol.35(3):82-84.

[3]司徒伟俊.工作流引擎Shark的技术分析与改进探讨.S C I E N C E&TECNOLOGY INFORMATION,2008年第15期:388-392.

[4]吴朝晖,邓水光.工作流系统设计与关键实现.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4.

[5]Agaiwal R,Bruno G,Torchiano M.An Operational Approach to the Design of Workflow.Systems Information andSoftware Technology,2000,42(8).

上一篇:设计学科下一篇:语文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