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文化(共10篇)
怀旧文化 篇1
作为香港地区的著名导演,陈可辛的作品反而带有比较浓厚的作者属性,这与商业化为主的香港电影也有着不小的区别。1996年出品的《甜蜜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仅是一部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电影中两个人历尽千辛万苦最终终于相遇的过程、两人身份的象征,在1996年这个节点下显得意义十足。它更可以被看作是在爱情神话下的有关于文化、政治和命运的电影寓言。在1997即将到来的时候,导演陈可辛用两个外来人(电影主角黎小军和李翘)来看待香港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的变化。
1 文化符号与归乡的命题
就《甜蜜蜜》而言,观众直接看到的是黎小军和李翘绵延十年的爱情,而导演不仅要表现爱情,所以还看到了影片中的各种文化符号。其中,最重要的符号就是邓丽君。首先,它成为了黎小军和李翘爱情发展、见证的一个符号,在重要的叙事进程中,导演总是会适时加入邓丽君的歌声,如两人在市场贩卖的邓丽君的卡带、两人再度相遇时的《再见,我的爱人》,结尾处因邓丽君过世的新闻导致二人再次见面。对于爱情电影而言,流行音乐的加入是件正常的事情,但在整部影片中将其与电影叙事完美契合,她的歌声便与电影讲述的时空之间形成了不可拆分的关系,或者说,这时邓丽君音乐的出现便更加凸显了它的含义。在电影讲述内容的80年代到90年代,邓丽君的歌声对于黎小军和李翘这样的大陆新移民来说确实意义非凡。就像影片中主角说的那样,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邓丽君的歌声。在这样的语境下,邓丽君的音乐就变成了一种属于中国人的文化符号,虽然在影片中李翘表示自己不喜欢听邓丽君的原因是怕被认为是大陆人,但这只是影片故事中的一个小插曲。就整个电影叙事而言,在邓丽君的音乐下,地域等因素纷纷退场,只剩下情结。
在《甜蜜蜜》爱情外衣的包裹下导演更深层面希望表现的则是在历史变迁和文化、政治环境下个体人物的微妙情感与情结。首先,影片中主角所处的位置在香港,而主角的身份则是大陆来港的新移民,李翘与豹哥后来的移民生涯。邓丽君的音乐让1997年的回归不仅是香港人这么简单。导演想要表现的是在大的文化环境下整个中国人对于历史的读解和对故乡的依恋。1997年,香港回归大陆是一个既定的事实,而香港的回归不仅是遭受屈辱的殖民地回归祖国这么简单,还是香港人对于大陆祖国永远的乡愁回忆这一情感话题。值得注意的是,导演选取了两位大陆人作为回归的直接见证者。首先,大陆代表着传统文化、历史等一切的根源,算是台湾、香港,甚至是海外华人思乡的他者。其次,黎小军和李翘的身份是香港的新移民,于是黎小军和李翘便成了以前的大陆移民(比如香港地区、台湾地区和海外华人)的现代代表,他们所面临的困境和情感波折也在这里被指代为真实情境下的有如此遭遇的普通人。一部个体化的爱情寓言在这里成为了远离大陆的普通观众怀念故乡的全新主题。
2 标志与怀旧的情绪氛围
如果说《甜蜜蜜》中黎小军与李翘的爱情进展是叙事上的功能元素,那么影片中还存在许多标志性的元素,这些元素累积在一起构成了整部影片中浓浓的怀旧情绪。首先,在影片中一个最大的标志元素就是邓丽君代表的音乐。台湾歌手邓丽君对于80年代的大陆人来说不仅是一个歌手而已,她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情感记忆。最关键的是,这个标志性的元素与电影叙事的高度契合也是让影片充满着怀旧氛围的原因之一,让观众回到那个刚刚开放台湾的流行乐进入大陆时的年代。故事的主角也正是这样一个单纯的少年,穿着老土,不会说粤语,把单车也叫做车子,时刻哼唱着大陆流行的歌曲。这个形象会让经历那个年代的人瞬间找回那份记忆。影片结尾时,有关于邓丽君的情感记忆再次出现。1995年,年仅42岁的邓丽君因哮喘辞世,让歌迷和大众叹息,影片把这一真实生活放到了电影中,远在美国的李翘和黎小军的相遇正是因为在街边的电视节目中看到了邓丽君的死讯,比较有意思的是两岸三地因为文化关系在80年代才逐渐解冻,而邓丽君的音乐也是促进其交流的重要因素,或者可以说,她的歌声是弥合情感创伤的有力的文化现象,她死亡的消息还促成了影片叙事中两人的完美爱情,而邓丽君的歌声变成了其他元素消隐之后用以凝聚华人的文化象征,她的歌声也升格为一代人的情感符号。
除了邓丽君的歌声外,影片叙事的环形设计中也满含着怀旧的氛围。影片中的李翘一直以香港人自居,而在影片结尾处时间再度倒回1986年,两人其实是坐同一辆车来到香港,两个人的座位背靠背,但二者却并未谋面。
爱情终归是爱情,影片最后黎小军和李翘终于在纽约街头相遇。在这一点上,影片对这段文化与历史的慰藉和遮蔽作用尽显无疑。邓丽君的歌让这一切都成了这片古老土地上美丽的话语,可以感受,但无法言说。
摘要:近年来,陈可辛导演因为《中国合伙人》等影片再次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对于以往他影片的研究也开始更多呈现。本文选取了他早期的影片《甜蜜蜜》作为分析对象,从文化符号、归乡的命题和标志性的怀旧氛围入手谈影片的特征,并总结影片的深层内涵。
关键词:文化符号,怀旧时代,《甜蜜蜜》
文化语境中的怀旧营销 篇2
英国知名糖果商吉百利(Cadbury)之前发起了一场怀旧运动,以“怀旧能给人带来更美好的感觉”作为诉求,它重新将吉百利Wispa巧克力棒投放市场。早在4年前,吉百利Wispa巧克力棒初次被投放市场,后来因销售业绩不佳以及生产问题最终在市场上消失。而这一次,消费者对该产品的拥护热情却很高,2008年12月,该产品的销售额惊人,创下了一个星期100万根的纪录。
其他产品品类也在追随怀旧潮流,包括冰激凌、咖啡、奶蛋饼和汉堡。
事实上,似乎没有一种商品品类能够对怀旧免疫,品牌总有复苏的时候。面对一些品牌正在大张旗鼓借着怀旧潮流做文章,那些已经快被挤到市场外面、触到出场边线的营销者开始变得警觉起来。
英国肉汁调味商Bisto刚刚举办了自己的100周年庆典。这家调味商在过去的12周里销售额增长了20%。还有别的一些品牌,像健力士啤酒(Guinnessbeer)和英国伦敦面包品牌Hovis,也因为实施怀旧策略促进了市场销售的增长。这些商家充满怀旧风格的广告勾起了消费者的怀旧情绪,将消费者的需求和产品的供给联系起来,从而拉动了市场购买力。
国际化趋势
这种怀旧趋势的兴起并不只是局限在英国。比如,在美国,一些行业的强势品牌企业,比如通用磨坊公司(General Mills)、百事可乐公司(PepsiCo)和康胜啤酒公司(Coors),这些企业都已经再次投放了以往的老样式产品,在包装上也着重按照激起人们怀旧情感的思路进行设计。
在前不久召开的一次国际品牌会议上,几乎每一个营销人都表示希望涉足怀旧领域,而且几乎每一个人都在问同一个问题:“如果我们现在才追逐怀旧趋势,会不会太迟了?”
就广义而言,对于品牌,若是从怀旧趋势入手通常会有一些新的发展机会。主要的一点是:怀旧之情从不会过时。如果我们把时钟拨回到5年前,我们就会发现,在自己身边有许多不同品类的品牌,它们都在“怀旧”,但同时它们的“怀旧”方式也不一样。
怀旧是一种潜在的趋势,每三到五年怀旧潮流便会表现出自己的主导地位。一旦某个文化语境(Cultural Context)逐渐处于主导地位,而这种文化语境又联系到某一个相关的品牌真理(Brand Truth),那么,此时运用怀旧策略便是该品牌最有效的战略思路。因此,产品似乎注定要符合时代的发展精神,这样才能让消费者重新参与到品牌故事中。
由于经济低迷,当前文化语境主要的内容是关于节俭,以及像社会评论家、《星期日泰晤士报》专栏作家因迪雅·奈特(India Knight)所称的一个“凑合修复将就一下(Make Do and Mend)”的社会。但即使是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中,在过去的6个月中,英国的消费价值观转变得非常快,而商家也将重点放在为消费者提供温暖、舒适、亲密感和安全感,以及倡导一种积极的亲英思想。
一方面,我们一直吃着由马莎百货(M&S)供应的果酱三文治,因为这种三文治让我们想起了美好的童年时光;而另一方面,怀旧本身在表现上会有更多预想不到的形式,比如说,缝纫在当前已经成为一种复兴的流行现象。时装设计师保罗·史密斯(Paul Smith)利用了这种趋势带来的好处,通过销售面料和服装型板,让人们能够用优质布料制作自己的衣物。
消费者信任那些怀旧品牌带来的客户体验,因为这些品牌本身象征着一定的含义,具有权威性。如果一个品牌想通过怀旧策略让消费者参与到品牌互动中,那么要非常注重这些特性的培育和发展。就像是提到针线活和果酱三文治,能激起我们对与祖母相处时光的回忆,从而打动我们的心。
一些战争时期的海报在当前十分流行。招贴画上的一些字体能唤起人们对过往时代的回忆,因此被广泛使用到人们参与的各种食物中,从政治(巴拉克·奥巴马的“希望”招贴海报)到购物(自由论者对于宣传英国本土流行时尚开展的运动)。但是品牌在当前的怀旧风气能持续多久?这种怀旧行为能走多远?
若是仅以当前这样的形式走下去,或许走不远。为了能和消费者更快地达成更多的交易,一个品牌必须切合现代化的需求以开拓怀旧潮流所带来的机会。
即使对于成功运作怀旧策略的品牌也需要悉心经营。一些旧的样式(尤其是食物和饮料产品)再度被引进市场时,没有像如今的消费者预期的那样对产品做任何改进—而当今的消费者倾向选择的商品必须更符合当今的生活方式:当今的产品不应当损害营养价值、口味和质量。你可以让一个品牌复兴,但是却不能让它一成不变保持原样。而且,如果你想结合怀旧潮流,并且利用完美的设计风格和传播手段复兴产品,但若是产品质量低劣,那么该产品在市场上同样无法存活。一个贬值的品牌必须致力于重建品牌资产,这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崭新的“旧”
如果我们处于怀旧趋势的顶峰,那么这趋势的下一步会如何发展?为下一个新的怀旧趋势做好准备。这意味着企业必须将更多的工作重心放在研究周围更广泛的文化语境上,确认自己所在行业主要的流行趋势并朝着相应的方向努力,要紧紧围绕对企业的品牌和品牌客户影响最大的潮流趋势进行战略策划。
我们期望在英国的怀旧思潮能够保留其浓烈的英国情感性,但是,随着将在伦敦举行的2012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日益临近,这种怀旧现象有可能会偏离“保障性”和“亲密性”而转向“表现力”和“创意性”。这场将在伦敦举行的运动会,以及随之形成的盟友经济现象,预示着在未来1年到2年间对经济会有重大的恢复作用,而这些都将更有利于一种崭新的怀旧趋势发展,给它带来更强的外部驱动力。
想要为怀旧潮流做好准备,企业和品牌必须致力于确立自己的品牌真理,要对自己所在行业的市场机会有一个明晰的了解和判断,以及确保自己产品的特性能够与消费者的需求和预期紧密吻合。
一些品牌个性测试工具,譬如典型博弈(Archetype Game)就帮了企业的忙,它们能在某种主导地位的文化语境中为企业提供一个了解品牌的独特途径,让品牌可以在变化的大潮流中—譬如怀旧潮—更有效地将自己的品牌和别的品牌区别开来。
Archetype是一种思考品牌个性的通用方法,这个方法简单而又客观。我们最近为一个英国品牌执行一个项目,调查一些主要品牌在切合怀旧潮流上都有哪些个性体现,从而帮助我们的客户找出切合怀旧潮流而又能够权威、可信地表述自己品牌的途径。
我们发现,品牌主要的特性是“纯真”(Innocent)、“滋护”(Nurturer)和“靠得住”(Regular Guy)。所谓纯真,也就是说,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品牌仍然和消费者有着较强的情感联系,这一方面的例子包括亨氏公司(Heinz)。而著名面包品牌Hovis则是一个经典的滋护者,它为消费者提供了舒适而又令人放心的食物分享体验;英国零食生产商Walkers则是靠得住厂商的例子,它发起的“美妙英国风味”运动将人们聚集到一起。
在怀旧的文化语境中,这种典型博弈能够让企业界定自己品牌的特点,以及为自己的品牌定位建立一个独特而又切合实际的目标。一个品牌可以拥有一个鲜明的品牌定位主张,但若是该主张没有自己的特点,这将是一个缺乏内涵的品牌。
怀旧的标准
如果我们接受“怀旧是周期性的”这种观点,那么是否存在一些交战规则以便最大化这种怀旧潮流?我们就此做了分析,将品牌的得分和失分联系以下5个问题和原则进行探讨,意在帮助品牌抓住怀旧潮流所带来的机遇。
(1)某个市场空白是否足以驱动长期以及短期的需求增长?
(2)品牌真实性是不可或缺的。描述你自己的品牌都具有哪些优良品牌的传统特性,之后仔细分析选择,制定合理的产品组合策略,以确保你拥有有利的竞争筹码。
(3)积极的、与众不同的品牌个性对于品牌与消费者建立联系十分关键。
(4)保持对主导地位文化语境,以及怀旧大趋势等新兴价值观的关注,这些能让你的品牌、产品与消费者产生最深的共鸣。
(5)消费者期待高标准的产品运送,不管是食品和饮料类产品的味道或者是营养问题,或者是方便性、清洁性,还是服务的热忱程度,这些都密切相关。一个复古品牌必须展现21世纪应有的品牌表现。
怀旧文化 篇3
近年来,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审美需求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影视文化消费成为大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作品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在推动大众文化前进与流行的同时,呈现出越来越重的大众审美倾向,自从电影诞生以来,由于它的生产和传播是以现代视听科技为基础,同时,电影的制作、营销和影响力体现了它作为大众文化审美标杆的重要性,特别是那些获得大众的好评的电影都代表了当下主流认同的审美走向和思想观点,其中,青春怀旧题材电影在这两年的电影市场上中占有越来越多的关注度,这类题材电影的故事内容和情节大部分都在追忆青春、怀旧经典,受众范围十分广泛,越发具有发展势头,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明星是票房首要保障
人气明星的高知名度对于电影票房的贡献是不可否认的,在现代社会,拍电影更倾向于是一种审美与商业相结合的商业行为,在电影上映前就会通过各种方法吸引到大众的眼球,如电影《何以笙箫默》中就有黄晓明、杨幂等几位明星的出演,他们的合作和新闻从选角的初期到电影上映一直话题不断,不仅仅是演员,明星担任导演和制片人的噱头也会为电影赢得一定的票房收入,如电影《致青春》就因为赵薇的执导而赢得媒体的关注,不论明星的表现是否与电影的质量成正比,都证明了知名度高的导演、明星的出演无疑是一个成功的商业电影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二)情感慰藉的需要
青春怀旧题材电影顾名思义就是以怀旧青春为主题的电影类型,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这种题材的电影不仅可以给人们带来情感慰籍,还可以给当下的人们一个警醒,就是要珍惜当下、勿忘初心。这类影片的故事情节和内容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点,都会着重渲染主人公在学生时代与成人后的转变,从而表达对过去惋惜不舍的情感,引起观众的共鸣,传达出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鼓励当代人应该活在当下、乐于挑战。
(三)追忆青春、怀旧成风
怀旧是一种情怀,同时也是大众文化中的一个典型的情感表达,随着近年来复古风的兴起,怀旧与商业结合在一起,带着怀旧主题的各种商业电影也呈现出新的姿态,表现在会遵循大众的审美需求和市场的走向进行投资和制作,在现代产业和商业利益的推动下,从一种个人的情绪感染转变成一种社会群体性的情感追忆氛围,甚至形成一种社会风潮。当今社会流行的怀旧风潮,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的目的以及现代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构成了青春怀旧题材电影在大众文化中兴盛的原因。
二、青春怀旧题材电影的特征
(一)商业化特征
青春怀旧题材电影和其他类型的大众商业电影一样,选择商业化道路是青春怀旧题材电影的一个成功因素,为了获得电影市场的成功,一切向市场看齐,都是以争取票房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进行投资制作的,青春怀旧题材电影把大众审美需求倾向作为首要的选择标准,商业化特征的表现在于最大程度的符合大众的审美趋势,紧跟时代的潮流变化,获得高票房和大众媒体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带来了电影市场的巨大成功,也能形成对各种衍生商品市场的利益推动,促使怀旧风潮持续升温。
(二)类型化特征
在电影市场中,各种类型电影的区分决定了这类电影是否能够搏人眼球,也刺激消费者对于观看此种影片类型的选择欲望,青春怀旧题材电影的着重点就在于“青春”二字,其类型化特征主要就表现在故事内容能够深深触动着人们的怀旧情感,会联想带青春时期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带给观众既心动又惋惜失落的感受。校园、师生、友情、初恋成为了青春怀旧题材电影独一无二的标签,也是吸引观众的一大法宝,如近年来大热的《匆匆那年》《我的少女时代》等,都以学生到成人之间的转变为切入点,重点讲述了以学生时代为影片背景的内容,而且都把主人公们成人后的迷失与迷茫作为贯穿影片的主线,让观众的观影的同时,能从影片中找到当年的自己,也可以以这种方式纪念过去曾经失去的美好回忆。
(三)世俗化特征
青春怀旧题材电影的兴起有利也有弊,除了给现代产业带出了无限商机,也难免落入俗套,形成机械化的输出形式,不利于影片质量的提高。从叙事情节上看,主人公之间的感情纠葛是主要的表现内容,通常都会出现三角恋、出国、失恋、分手等等情节,虽然在叙事方式上是采用小故事代替大篇幅的形式,但是重复利用会容易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的负面评价,电影的主要消费人群是来自80、90后,这类人群往往是处于事业上升起或者刚刚走向社会,挑战与机遇并存,对于生活与工作中的压力无处释放,容易怀念过去单纯轻松的学生时代等等,于是,电影投资者正是利用了消费者容易被校园时光所触动的心理特点,纷纷对这类电影进行投资制作,也导致了这类青春怀旧题材电影落入俗套。
三、青春怀旧题材电影的审美功能
(一)心理宣泄功能
对于大部分消费者来说,青春怀旧题材电影是他们释放生活与工作压力的一种方式,尤其对于80、90后来说,人们总是愿意去怀念某些得不到或者回不去的事物,对于观影者来说,他们一方面是希望能够从影片中找到当年的自己,另一方面,也希望从影片中得到在当时所失去的东西。例如,在影片中出现某一年代标志性的事件或潮流,《那些年》中的大地震,《致青春》经典歌曲《红日》的出现,或者某种感同身受的桥段,如递情书、暗恋、追星等情节,都能够让观众在生动有趣的故事中得到放松,达到释放心理压力的目的,在人的青春期这一个成长阶段,人们都会经历许多难以忘怀的第一次,然而出了社会之后环境的巨大反差会让人觉得无所适从,所以,青春怀旧题材电影把这些或开心或遗憾的“第一次”重演,勾起回忆,引起观众的共鸣,实现社会群体的主流认同。
(二)意识形态教化功能
大众文化下的青春怀旧题材电影,拥有着固定的受众群体,同时也对这些受众群体产生意识形态教化的影响,人们可以从中找出合适的解决方法以及形成相对积极的情感认知,这包括正面和负面的两个作用。正面的作用表现在于能够提高观众的审美能力,满足观众的审美享受,这主要表现在电影中的服装、道具等等的精心安排都会让观众第一时间感受到电影所处的时代环境,符合他们的审美需求和期待视野,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观众的意识形态教化,然而,也存在着负面的影响,例如,在电影《我的少女时代》中面对老板的无情压迫,主人公选择在面前霸气地递交辞职信这一举动,虽然一方面可以表达出主人公重新获得自由的情感,让观众得到情绪感染,但是另一方面,对于处在相同环境的观众来说,也许是一种心理暗示和行为参照的对象,也就是说,青春怀旧题材电影可以起到心理疏导的作用,可以让人们回忆过去、回归当下、回到正常的生活工作状态中去。
(三)情感消费功能
青春怀旧题材电影对于大众的情感消费功能,也要借助于文化产业与电影市场机制的影响,特别是对大众提供追忆过去、怀念美好的文化服务,实质上是通过贴上怀旧标签的商业手段获得经济利益,是通过市场运作来实现的,因此,青春怀旧题材类型电影对于大众的情感消费体验,也需要遵循市场运营的规则来加以运作,随着大众文化中怀旧风潮的盛行,带动了各行各业衍生品的商业消费,现如今,贴上怀旧标签的各种商品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由于共同的时代记忆和情感诉求所带来的大众群体性的文化认同,从而被消费者所接受,甚至成为了一种现实需求时,商机也就随之而来了。例如,电影《致青春》的成功虽然少不了媒体的包装和炒作,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的成功成为了青春怀旧题材电影的一个标杆,引起了大范围的怀旧浪潮,之后上映的一系列类型电影大部分都赢得口碑,也收获了高票房。
(四)社会性功能
人类的社会是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的群体性组织,是需要维护和建设的,但是现代社会越来越紧张的生活与网络科技、通讯工具的快速发展,容易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得疏远和微妙,青春怀旧题材电影、一方面能够提高观众的审美品位,准确的把握市场走向,紧跟时代潮流走向,另一方面,通过对过去发生的人事物的细致描写,会比较容易让观众产生怀旧心理,从似曾相识的电影情节中联想到现实生活中所忽视的人际关系的维护,青春怀旧题材电影所产生的余韵比较持久,许多观众的看完这类型电影后,会重新反思自身和周围的一切,从而对现有的生活状态进行重构,产生重新建立或恢复自己人际圈子的意识,找到更好更安稳的生活状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青春怀旧题材电影能够对人们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进行重构,在比较短暂的时期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并对人们所处的社会结构产生影响。
四、小结
在现代社会,怀旧风潮上升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而应运而生的青春怀旧题材电影作为一种商业产品的同时,也是一种大众的审美工具,通过这几种相互交叉渗透的审美功能的分析,可以在满足观众审美体验的同时,也反映出它作为一种为大众而生、因大众而生的产业化商品所带来的群体性的文化风向标,以一种复古翻新的形式更加成熟的表现出其中的审美功能。
摘要:在现代社会大众文化流行的背景下,作为其重要部分的影视文化呈现出越来越重的大众文化色彩,越来越受到关注,其中的青春怀旧题材电影也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近年来,随着内地涌现的如《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匆匆那年》《我的少女时代》等一批青春怀旧题材电影,在赢得社会关注度的同时也得到了高票房的收益,改变了人们的审美习惯和潮流走向,所以,本文在大众文化的语境下,对青春怀旧题材电影的审美功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大众文化,青春怀旧题材电影,审美功能
参考文献
[1]朱沁.新媒体语境中大众文化新趋势[J].今传媒,2015(8).
[2]陈旭光.大众、大众文化与电影的“大众文化化”[J].艺术百家,2013(3).
怀旧与创新 篇4
近年以来,音乐会舞台上盛行怀旧,如“伏尔加之夜”音乐会上所演唱的前苏联歌曲,“永远的王洛宾”音乐会上所演唱的由王氏改编、创作的西部民歌与西部风格的歌曲等等都是。这些歌曲在过去人民的文艺生活中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许多50岁以上的音乐爱好者们提起这些歌曲来如数家珍几乎人人都能哼几句,今天,再由专业演出团体以较高的艺术水平将它们重新表现,的确能不仅仅是引起人们的美好回忆,也是一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创新,要唱出和听出新的味道来。唯有这样社会的文化生活才能够前进。不久前,我又欣赏了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新推出的一台“外国音乐剧选曲音乐会”,里面不仅有混声、女声合唱,还有各个声部的独唱,而于结尾处由特邀的国际儿童合唱团参加一同演唱的《音乐之声》中的“哆睐咪”将音乐会推向了高潮。
这次音乐会演唱了从20世纪2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美国和英国音乐剧杰作中的一些在西方早已脍炙人口的曲目,尤以30-60年代的作品为最多,实际上也是一场“怀旧”音乐会,只不过这些曲目较少为我国的音乐听众所知罢了,也有的曲目如许多音乐爱好者们都耳熟能说的《老人河》虽然早已在我国广泛传播,但是人们往往只当它是一首“黑人歌曲”,却不知它原来是美国作曲家杰罗姆·柯恩创作于1927年的音乐剧《水上舞台》中的黑人水手乔在剧中演唱的歌曲,由于它逼真、深刻地抒发了美国黑人在种族歧视的长期重压下的痛苦与抗争,尤其是经过了伟大的黑人歌唱家罗伯逊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方才成为了一首影响深远的音乐作品。这台音乐会对一部分曲目作了剧情的介绍,对观众是很有帮助的。中国人历来有爱“听戏”的传统,欣赏精彩的唱段时无不要求与这唱段所属的戏剧情节联系起来,合唱团的做法深得人心,如果介绍得再详尽一些就更好了。例如女高音独唱《窈窕淑女》里面的“我能整夜跳舞”,它非常生动地表现了卖花女艾莉萨在语言学家希金斯教授那儿接受了文化和文明教育,尝到了作一个文明人的甜头之后的愉悦心情,但是由于演员既是用英语演唱的,又没有将剧情和歌词大意介绍给观众,以至有的观众听后表示:“原来只觉得这首歌很好听,今天才知道它原来也是音乐剧里面的,如果能够知道歌词的内容和它在戏里面表现的哪一段故事就更好了。”这位观众是音乐爱好者、机关里的文艺活动积极分子、还学过声乐,如果连这样的观众都感到仍有未窥全貌之遗憾,那么对于更广大范围的观众就应该考虑得更周到一些才好。因为音乐剧在我国还是“新生事物”,需要更多地作普及工作,合唱团开了一个好头,希望他们坚持下去,而且越作越好!
至于“美声”唱法的合唱、独唱演员们演唱音乐剧会否影响自己的声音和演唱风格呢?有些一贯从事“严肃”音乐演唱的同志们曾经有过这样的提扰,我认为不仅大可不必,而且多演唱一些音乐剧之类的作品,还能够使自己的演唱更加活泼、生动。因为从表现看来,音乐剧在创作上也运用了一些流行音乐的手法和韵律,但是实际上它们的格调要比一般的流行音乐高出不止一个档次,美国作曲家格史温早在30年代之初就认为:音乐剧是用比流行音乐更好的材料制成的。更何况有些音乐剧中的角色还必须由受过严格的专业歌唱训练的演员方能胜任;例如上面提到的“我能整夜跳舞”便是全例,至于《歌剧院的幽灵》的女主角克里斯婷,则更需要有能够演唱高难度花腔技巧的演员方能胜任,就是在我国已经流行甚广的《老人河》,我不知哪一位“天王”能唱得好它?至于《悲惨世界》里面的主题合唱曲《听呵人民高声唱》就得用演唱《马赛曲》或是《国际歌》的气魄来演唱才行!创作了《西区的故事》的伯恩斯坦就因为不满足于百老汇的明星们对自己作品的演唱,尽管这一台演出已经获得了托尼奖,由这组演员拍摄的影片获得了奥斯卡奖,他仍然要请卡雷拉斯等“美声”唱法的大歌唱家来专门录制一套该剧的唱片,使自己音乐创作的意图得到更充分地体现。因此,我们受过专业训练的歌唱演员及演出团体演唱音乐剧不仅能扩大曲目和观众面,而且对演出团体及其成员也是很好的锻炼和提高,这次“国交”合唱团在不长的时间里以少量的投资,不到一个大型晚会一天的盒饭钱,就排练、演出了这样一台别开生面的音乐会是非常难能可贵的,除了希望他们继续发扬这样艰苦奋斗和勇于开创新路的精神,向人们多多介绍以前音乐会舞台上较少见到的曲目,也希望社会各界尤其是文化主管部门对这样的做法更加支持,使近年来音乐界和戏剧界关心音乐剧的努力和希望不至于落空!
怀旧文化 篇5
近几年, 中国的经济遭遇了比较困难的时期。在这种紧张的经济大背景下, 或多或少产生了较大范围的消费忧虑。这样的时期, 正是怀旧营销策略大展拳脚的时候, 许多商家开始在商品和服务中加入怀旧元素, 激发人们对早前相对宽裕生活的怀念而具备的消费冲动和消费潜力。
对于怀旧, 过往的研究大都认为怀旧情感与怀旧消费有理所当然的承接关系。然而, 近年来也有学者指出怀旧情感与怀旧消费存在一个复杂的情感转化过程。本文支持后一种观点。消费者购买怀旧商品的时候, 往往不是去消费怀旧源 (商品) , 而是购买经过一定包装的进阶产品。比如, 在购买怀旧音乐CD的时候, 不是购买原来的老歌, 而是购买翻唱的新曲。在摆设怀旧家具的时候, 不是真的摆上八仙桌、太师椅, 而是仅仅喜欢包含此类怀旧元素的家具。再例如在电影行业, 对于看过的电影, 消费者再看一次的兴趣远没有原先看新电影时那么高, 然而一些翻拍于经典老片的新电影却能一下子再次吸引原先的影迷。基于此, 本文在对怀旧主体进行了细分以后, 讨论怀旧消费者的心理以及对此采取怎样的营销策略。
回溯怀旧消费的思潮, 大约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 出现在了人们各种生活和消费领域。在我们的生活中, 不知不觉已经接触了不少怀旧商品, 比如让我们回忆起童年的爆米花、棉花糖、小人书、旧式实木的家具、各种怀旧风格的饰物等, 这些带有怀旧符号而生产于现在的商品清新质朴、隽永如斯, 在节奏不断加快的都市生活里给人们带来轻松。除了以上提到的小商品之外, 再比如怀旧餐厅, 像北京丽都饭店的老上海餐厅、全聚德老铺等。服装方面的怀旧就包含了材料和款式比如旗袍、中山装等。帕斯卡等人也曾经强调过:之所以很多企业在定位、品牌塑造、产品设计、广告设计及其他营销组合方面采取并且成功利用怀旧营销, 是因为市场对于怀旧情感的依赖度和可牟利点几乎无处不在 。
因为可以加强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联结, 怀旧对于老品牌的复兴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其战略手段中关键的一环。这一点在社会心理学和营销学的研究中都可以体现。品牌怀旧与保留品牌精髓可以实现同步, 在怀旧元素的添加前提下结合适当的更新, 就可以从情感和实用两个方面满足消费者的现实需求。
2 文献综述
怀旧概念的发展历程:怀旧概念的提出开始于1989年, 提出者是霍尔布鲁克和辛德勒 (Holbrook & Schindler) 。经过多年的努力, 在怀旧情感的定义、测量、对购买决策的影响等方面学者们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而未被完全挖掘的研究空间主要存在于怀旧情感的结构维度及其测量、怀旧情感的产生机制以及怀旧情感的营销功能等方面。
提到国外的“怀旧”理论, 就要提到“nostalgia”这个英文单词。因为在这个词的发展历程中, 它的概念不只是怀旧而已。Nostalgia的词源是希腊语“Nostos” (返归故国) 与“Algos” (痛苦与悲伤) 的组合, 后被理解为乡愁。因为这样的发展背景, “nostalgia”早期被许多医生和学者归结为一种心理失范。直到20世纪后期才得到了“一种社会学现象”的正名。再后来, 霍尔布鲁克和辛德勒 (Holbrook & Schindler) 给出了最被普遍接受的定义。他们认为, 消费者怀旧是一种对事物 (包括人、地或物) 的喜爱, 而且这些事物更常见 (或流行、时髦、大量传播) 于人们比较年轻的时候 (成年早期、青春期、儿童时代甚至出生以前) 还有贝克和肯尼迪 (Baker &Kennedy) 的定义。他们认为, 所谓怀旧是指对过去经历的体验、产品或服务的伤感、苦涩的企望。
从怀旧倾向或怀旧客体上看, 消费者基本上对于任何一种商品都可能产生怀旧情结。个人怀旧其对象从人物上可以是亲人、故人等;物品上有可能是玩具、书籍、家具、饰品等;事件上可以是重要的纪念日、节日、人生重大变故以及人生的重大转折等。集体怀旧的对象可以是时代、生活方式、社会风俗、传统文化、历史重大事件等。
在过去, 由于怀旧和家文化紧紧联系在一起, 怀旧更多的是融入到空间因素中去的。而随着现代交通技术的发展, 怀旧更注重的是时间因素。
3 不同怀旧类型的情感与消费之间的转化方式
并非所有怀旧的营销手段都能达到期望的效果, 怀旧营销策略必须更具不同的怀旧类型来加以区分和有针对性地制定。所以激发怀旧情感不是策略的全部, 而只是引发怀旧消费的导火索。
霍拉克曾经验证了怀旧情感的四个分类:个人怀旧 (Personal Nostalgia) 、人际怀旧 (Interpersonal Nostalgia) 、文化怀旧 (Cultural Nostalgia) 和虚拟怀旧 (Virtual Nostalgia) 。
但是由于一些情感形成方式和怀旧对象的类似, 本文会在其基础上用新的分类方式来分析怀旧情感转化成消费的方式:集体怀旧、个人怀旧与历史怀旧。
3.1 个人怀旧
而另一种分类——把怀旧分为真怀旧、伪怀旧与集体怀旧三种, 则是学者贝克 (Baker) 给出的结论, 集体怀旧区别于前二者, 因为它并非个体的情感体验, 而是一种文化、时代甚至于国家层面的怀旧现象。因此, 在讨论个人怀旧的时候, 本文只考虑真怀旧与伪怀旧两类。
真怀旧与伪怀旧之间的区别就在于, 个体是否真正经历过这样的一个生命时期。如果个人并没有相关经历, 而是通过他人转述或相关图文资料而产生的一种对于过去的惦念, 这样的怀旧即成其为一种伪怀旧。
而在真怀旧中存在着一个常被忽略的问题, 其实怀旧是有消极和积极的区别的。一个人的过往可以是顺风顺水的也可能是崎岖坎坷的。奇怪的是, 不管是消极还是积极的怀旧情感对于消费者的怀旧消费潜力都有促进的作用。这就涉及心理学里的“自我同一性”的问题。所谓自我同一性或自我认同感, 就是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 一种知道自己将会怎样生活的感觉, 是一种自然增长的信心, 即相信自己保持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能力 (心理学意义上的自我) 。在这种自我同一性的作用下, 一个人的消极记忆在接下来的人生当中逐渐被安抚、综合、开朗化与乐观化。这样, 也就不奇怪我们会在回忆起过往的困苦岁月之时有着许多珍惜与怀念。比如老一辈会怀念大炼钢铁、大跃进时期的生活, 有时也有在地摊上售卖赚不了几个钱的小物件儿的经历。基于此, 企业在制定怀旧营销策略的时候, 不应该只是把目标限定于对于相对幸福的过去的怀念, 而往往要考虑到人们有时也会产生的消极怀旧情感。
企业在商品中融入怀旧元素的时候, 一定要注意, 消费者的年龄并非一定是老年, 各个年龄段都能产生或多或少的怀旧。而在触发消费者怀旧记忆的过程中, 并不只是激发起他们对美好过往的怀念, 也可以是对珍贵的辛酸岁月的惦恋。而较年长者产生的往往是真怀旧, 年轻人则更多地表现为伪怀旧。即使年轻人产生的是真怀旧, 也不会单单只是对重复体验过往存在太多心理需求, 更多的是希望得到一些拓展和升华。所以, 针对老年人的怀旧产品的设计和针对年轻人的产品设计理念应该有所差异。同样, 性别和职业等消费者特征也都会影响到怀旧产品的设计。因此, 在怀旧产品设计中需要把怀旧消费的真怀旧与伪怀旧结合起来考虑。
另外, 由于消极的个人怀旧涉及的是负面的情感, 所以企业在制定营销策略的时候要加以适当的引导和选择合适的宣传方式, 加强消费者的自我认知以及自我肯定, 以帮助这种负面的情感正确转化为怀旧消费所需的怀旧情感。
3.2 集体怀旧
其实集体怀旧与伪怀旧曾被一些学者归结在一起, 称作虚拟集体怀旧诉求 (对过去的世代、事件、文化、民族等的偏好, 由于未直接经历, 故为虚拟) (Baker &Kennedy, 1994; Holak, Matveen & Havlena, 2007) 。
影响集体怀旧的因素归结在一起有以下几种:变故 (Discontinuity) 、异化 (Alienation) 和真实性的搜寻 (A Search for Authenticity) 。
对于怀旧应对变故的功能:在面对当前迫在眉睫的威胁时满足和填补一种情绪上的或者说存在主义上的落差的功能当面临或担忧将形成的不利形势时, 人们会希望能够“回到过去”, 这样所产生情感依托不仅安抚了人的情感落差而且也是对消费者归属需求的一种满足, 当归属需求是一个与购买行为相关的目的时, 一个人会购买怀旧商品。
提到异化, 在科技飞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今天, 出现了诸如“邻里相见而不相识”、“社会信任缺失”等问题。使得个体被异化, 逐渐脱离社群。异化后或感到被异化威胁的人们开始对先前和乐融融相聚在一起的社群有了怀念与向往而产生了一种集体怀旧情感。
在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三者中, 未来难以把握、现在也很难操控, 只有过去是既成事实最给人真实感, 而怀旧恰恰是对过去的一种依恋。人们在过去的真实性中得到对生活的正面联想, 增加了归属需求, 从而产生一种群体性的怀旧情感。企业在制定战略时, 一定要有效区分群体怀旧与个人怀旧。人有许多与社群动物极其相似的生存特征。因此在群体中存在着许多心理学、生物学、社会学的问题。在发生诸如异化、变故、真实性诉求这样的社会学问题的时候, 企业要善于观察、善于利用这样的机遇, 推出与问题发生前的生活相联系的怀旧产品, 来抢占商机。
3.3 历史怀旧
有必要区别历史怀旧与个人怀旧中的伪怀旧。两者的共通点在于, 当事人都没有亲身经历过相关事件。但历史怀旧所涉及的时间跨度显然要大得多。换句话说, 伪怀旧中, 虽然个人没有相关经历, 但事情是发生在当下, 而非历史。
提及针对历史怀旧的营销战略, 就不得不提历史品牌战略 (historical branding strategies) , 其中包括虚构历史品牌战略和怀旧品牌战略, 企业既可以选择为新产品建构一个合理的历史背景或传统形象, 也可以围绕新产品诱发消费者联想来刺激怀旧情感的产生。制定怀旧品牌战略的时候, 需要关注到一点, 历史怀旧往往是外部知识与环境触发而生的。
在制定战略的时候, 企业应该注意到历史怀旧的消费者具体怀旧来源以及相关社会、历史、环境背景下产生的怀旧营销商机。在中国, 由于鸦片战争以来, 中国社会体制不断变化, 伴随着的是社会、家庭环境的不断改变。这样的历史条件使得近代以来留存着许多怀旧的历史机遇。中山装和旗袍的成功设计就是服装设计行业的典型例证。企业要善于把握消费者在变化的环境中存在的不安与焦虑心理, 因地制宜地添加怀旧元素, 控制怀旧消费。
4 具体策略
事实上, 怀旧源不会直接成为购物热点。具体的方法是包装和广告。怀旧包装可以激发人们怀念过去的情感冲动。这样的包装可以考虑采用天然材质, 借鉴之前年代的包装, 并加上一些合理的装饰, 突出怀旧的核心元素。除了实质上的包装之外, 我们还应该考虑到产品的营销层面的包装。即赋予产品怀旧品牌的文化精髓, 比如各色主题公园、主题餐厅等。
怀旧的广告一定要注意把握消费者的情感诉求。其实怀旧说到底是一种消费者的情感。只不过在研究过程中涉及营销学和心理学更深层次的理论与阐释。但是企业在制定和设计怀旧广告的时候不应该忘记怀旧的情感初衷。而事实上广告学其自身也十分注重对情感的煽动。
另外一点需要关注的是, 怀旧商品的价值问题, 当商品或多或少地融入了怀旧元素以后, 商品的价值就不再只限制在其本身的实用性或者实用价值。更多的是为了满足归属需要的一种情感价值。人们在怀旧的过程中, 与其说是在怀念物品, 不如说是在怀念过去的自己或者过往的和自身紧密相关的历史段落和生活环境。但怀旧商品也要区别于奢侈品。因为怀旧商品在价格上并不像奢侈品那样出乎一般人的承受能力。当然有些奢侈品同样会采用怀旧营销的策略, 比如性能上根本不入流的怀旧老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 “古董车”已非市场需求。然而购买古董车的人并不在乎这一点, 因为古董车只不过是他们玩赏的一样怀旧物品。这时古董车的价值就很大程度地转移到了怀旧上了。
5 结论
十几年来, 关于怀旧消费的研究在不断地发展, 也取得了不少宝贵的成果, 不管是理论研究或是实证研究, 都在市场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证明。使得怀旧成为目前市场上极具说服力的一种营销策略。但关于怀旧内涵的具体划分以及怀旧消费的形成机理, 始终得不到可以服众的研究结论。就此, 本文提出以下未来研究空间。
未来研究空间一:怀旧营销策略在制定的过程中除了要区分怀旧主体类型之外, 还应该对怀旧对象进行区分。消费者所产生的怀旧情感, 可以是针对某种商品的, 可以是对于某个店家的, 也可能是对于某个品牌的。怎样才能根据不同的战略需要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来激发合适的怀旧情感将是未来的研究空间之一。
未来研究空间二:历史怀旧与个人怀旧情感形成机制的比较研究, 历史怀旧从霍尔布鲁克和辛德勒 (Holbrook & Schindler) 给出的定义中并不是很适合归到怀旧的种类中, 但事实是, 往往怀旧营销策略都会或多或少不自觉得包含有历史怀旧。所以怎样对怀旧情感进行新的科学分类, 也将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张义, 孙明贵.消费者怀旧情感研究评述[J].中国流通经济营销管理, 2011 (9) :94-99.
[2]赵静蓉.现代人的认同危机与怀旧情结[J].暨南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5) :31-37.
[3]卓素燕.怀旧消费行为模式及形成路径分析[J].消费经济, 2011, 27 (1) :69-72.
[4]柴俊武, 赵广志, 张泽林.自我概念对两类怀旧广告诉求有效性的影响[J].心理学报, 2011, 43 (3) :308-321.
[5]Altaf Merchant.Nostalgia drives donations:the power of chari-table appeals based on emotion sand intentions[J].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2010, 50 (4) :450-459.
[6]Loveland, K.E., Smeesters, D., Mandel, N.still Preoccupied with1995:The Need to Belong and Preference for Nostalgic Products[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010, 37 (3) :393-408.
[7]何佳讯.我们如何怀念过去?中国文化背景下消费者怀旧倾向量表的开发与比较验证[J].营销科学学报, 2010, 6 (3) :30-50.
[8]何佳讯, 秦翕嫣, 杨清云, 等.创新还是怀旧?长期品牌管理“悖论”与老品牌市场细分取向——一项来自中国三城市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 2007 (11) :96-149.
[9]朱丽叶.老字号独特性品牌资产的来源和构成[J].经济经纬, 2008 (1) :117-120.
[10]高辉, 卢泰宏.西方消费者怀旧研究评介[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6, 28 (8) :26-33.
怀旧 篇6
呀, 老信封里的点点滴滴
如血残阳点燃了
我的心火
烧红了脸庞
烧醉了心窝
望着城市里林立的高楼
我心中惦记的是
家乡生我的那一间小屋
如花白雪掩埋了
我的心思
洁白了衣衫
纯洁了心田
望着天空中飘舞的雪花我心中在意的是
早些年在我手中融化的那一朵
如锦繁花铺满了
我的心河
娇艳了河流
烂漫了山谷
望着大地上蔓延的芬芳
我心中喜欢的是
捧在手中带刺的那一束
如云的姑娘涌进了
我的心海
摇动了帆船
摇碎了星空
望着沙滩上无尽的靓丽
我心中留恋的是
从小村中出来找我的那一个
咦, 旧信纸上的唠唠叨叨
怀旧在湖南广电 篇7
阳春三月, 我两赴长沙做节目, 抽空去了趟湖南广电, 谁也不惊动, 只想去看看。个中原因, 我曾在《电视批评理论研究》的后记中写道:
我与中国电视的亲密接触, 在2002 年达到高峰。除了以专家学者的身份出现之外, 还以布尔迪厄称之为“快思手”的形象出现在屏幕上。其中出镜率最高的是在湖南卫视。这一年, 我六次飞赴长沙, 在湖南卫视的《今日谈》上当了二十多次嘉宾, 从世界杯到上海“申博”, 从电视剧的“戏说”到“个性化”的车牌号, 天南地北说了不少。印象最深的却是与两位编导的外出采访。干别的我都不行, 但我可以帮他们扛起摄像机架子。我以为, 我扛着摄像机架子, 也就放下了专家的架子, 也就更深切地读懂了中国电视。
很多年以后的去年, 我曾在一次全国性的会议上现身说法过与中国电视“高富帅”的两次大排档, 第一次就是和湖南卫视。2001 年秋天, 我第一次去湖南卫视做节目, 当时的湖南台还在城里那个逼仄的空间里。走进新闻中心化妆间的瞬间, 我有些震动和感动:太破了, 地上的瓷砖都坑坑洼洼的, 编导的办公室也十分拥挤。那一刻我明白了:挣了大钱的湖南卫视是在怎样的一种基础上完成了自己的资本原始积累。两期节目顺利做完后, 大家一起去湘江边上的大排档, 我说起在化妆间的感动, 并且说, 这些年来我是骂湖南卫视比较多的一个学者, 但看到真实的湖南卫视, 感动也很真实。
栏目组的弟兄们对我这种感动没有兴趣, 他们感兴趣的是:我是怎么骂湖南卫视的?我说大概的腔调是这样的:湖南卫视是以牺牲电视的文化品味和人文关怀为代价换来发展空间的, 一想到电视要有情怀和关怀, 再看看电视上灯红酒绿的奢华和哼哼唧唧的爱情, 我就难过地背过了脸去。没想到的是, 大家的反应是:你说的对呀, 我们也这么认为。于是, 我成了迁入新址的湖南卫视的常客。
又过了几年, 在有关《超级女声》的争议时, 当年我们栏目的一位编导以总编室负责人的身份打来电话, 我的心一下子软了, 和大家同吃同劳动的场景历历在目。也是在那一年, 我还去刚开播的“金鹰之声955”做过两档广播新闻节目, 开启了自己的“广播生涯”。所以, 怀旧湖南广电还真不是光有“电”。
十多年前我批评《超级女声》时, 曾经在相关的文章中留下过这样一个伏笔:最后, 我还是想为湖南卫视说几句好话。因为, 在《超级女声》的火爆中, 我们不能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又是湖南卫视?而这样的问题又联系着更深刻也更有趣的问题:自近代以来, 湖南人何以惊天动地?其实, 早有学者明示:文化的支撑力。如果有兴趣的话, 请了解一点湘楚文化 (也称湖湘文化) 的发展史。
这里, 以我有限的文史知识做个解读。有关学者的研究表明:近代中国之所以危而不亡,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有湖南、广东一批志士仁人。湖湘文化赋予湖南人一种独特的性格特征:刚、烈、蛮、倔。历史上的湘军的标志是:打脱牙, 和血吞, 所谓真刀真枪玩了命。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杨度的“若说中华国果亡, 除非湖南人尽死”, 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毛主席的“独有英雄驱虎豹, 更无豪杰怕熊罴”……无不以血性、生猛、阳刚、气贯长虹、视死如归而彪炳青史。所以, 在骂声中一路走来的湖南卫视, 是需要人们在骂过之后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的。
在怀旧中叛逆成长 篇8
我的童年充满暴力。我看见了很多大人在打, 他们动粗的方式有时能发挥到极致。滚动着热气的沥青可以朝人的脸浇过去。那人已经躺地求饶了, 可是还有人用大头棒朝他的肚子猛击。逼迫他们或者喊打倒王恩茂, 或者喊打倒武光, 还有伊敏诺夫。我看见那些高大的红卫兵们把一个女老师打死后, 还拖着她在学校游走, 就像是我们这些孩子们在乌鲁木齐冬天的雪野里拉着自己的爬犁一样, 让一个女人死后苍白的脸暴露在阳光下, 那真是阳光灿烂的日子, 最后把她扔在厕所旁的垃圾堆里, 还不让别人收殓她的尸体, 直到这个平时温文尔雅的女老师即使是冬日里也变得臭气熏天。所以, 每当今天有的人红卫兵情结很重的时候, 我就想起来他们杀人时的样子, 就觉得不是我的记忆错了, 就是他们的记忆错了。我们那儿有一个叫“七一酱园”的地方, 那儿有一个大院, 旁边就是喧哗的乌鲁木齐河, 河边有一个大棺材, 有一个人连续好几天跪在那个棺材前方。里边是什么人?外边的人为什么要对他下跪, 他下跪是为了忏悔吗?忏悔的是什么?被人逼着做出的忏悔说明了什么?是不是在每个时代里都有人逼着另外的人进行忏悔?
在我的童年里, 我家旁边的猪圈里, 总是发出杀猪的惨叫, 震天动地, 不知道那声音有没有传到北京。而与此同时, 大人们经常自杀, 那时整个乌鲁木齐都飘着一种薄荷的清香, 大人们死后的舌头总是和猪舌头一起朝我伸过来, 多年以后, 我在超市里, 总是分不清那是猪的, 还是人的。
在我童年时, 我们这些五六岁的孩子在教室里老师的批斗会上, 当灯关上时, 也会忍不住地冲到老师身边, 在黑暗中, 拼命踢她的肚子。
以后, 不让打人了, 我们就开始折磨动物。记忆中有一只猫, 让我们从楼顶上往下扔, 没有摔死, 大孩子就说:“猫有九条命”。然后, 我们把偷来的汽油浇到猫的身上, 点着, 看着猫在黑夜中燃烧。
梅耶霍尔德说如果在剧院里的排练场找不着他, 那就去看看周围有没有人在吵架, 他说他喜欢看吵架, 他说那能更多地看清人的性格和本质。梅氏最后被人打死, 而他的妻子也被人捅了四十多刀。梅氏在有着悠久艺术传统的苏联人之中的悲剧是不是与他喜欢看吵架有着内在的联系?
十二岁那年我开始吹长笛, 那是很女性化的乐器, 它的声音里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动情精神, 我吹过巴赫、柴可夫斯基、莫扎特、鲍罗丁等许多人的作品, 直到现在每当听到我曾吹过的莫扎特的C大调和D大调协奏曲, 我的内心里都充满了怀旧的情感, 可是这么些年来, 我在自己写过的小说和散文中却从来羞于提那些我所熟悉的西方作曲家的名字。就好像那一切真的很肮脏。在二十多岁的时候, 我可以毫无顾虑地说起米沃什或者亨利·米勒, 却羞于提到莫扎特, 我怕自己作为一个少数派而被耻笑。我回想起那个少年背着他的长笛走在乌鲁木齐的街道上, 泥泞的地面在春天融化的雪水中处处反着光, 十几岁的我在那时就发现自己内心里充满着莫名的忧伤。如果你们像我一样从小就熟悉莫扎特长笛或黑管协奏曲的慢板乐章, 那你就会理解我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忧伤。
所以, 我很宽容自己为什么快要动笔写《英格力士》的时候, 我的内心里却充满了软弱和卑微的东西。我才理解了为什么我那么热爱我的英语老师以及他的林格风英语。所有那些残忍我都不愿意过分地提及, 一方面是由于它们被满是伤痕记忆的人写得太多了, 受难者的脸和施暴者的脸由于早先的文学过于纵情的描写, 而显得无限清楚, 似乎中国的悲剧全都是由于好人太好了, 坏人太坏了……这种描写让我心生反感。另一方面我感到莫扎特与我共同的忧郁包容不了属于那个时代的轰轰烈烈的往事。
特别想说说《英格力士》中的父亲, 他是一个悲情人物。值得注意的是我认为他的悲剧不光发生在出现伤痕的时候, 在我的笔下, 每一个时代都在给他带来新的伤痕, 回头看他, 他真是运气不好, 是一个真正的彻头彻尾的倒霉蛋。在这部折磨我好几年的小说里, 我为好人祈祷, 为恶人说情。随着时光的流逝, 我的脑子真是越来越糊涂了。
面对现在十四五岁、十六七岁青春洁净的皮肤 (尽管在我童年的记忆里, 那时这么阳光的少男少女就已经会杀人了) , 我已经越来越多地发现了在自己身上显现出情不自禁的老奸巨滑。于是, 回忆中的温暖和仁慈就更是那么能打动我。在写这部小说时, 我经常停下来等待, 一方面我盼着新的细节到来, 另一方面, 我想仔细地体会一下, 一个类似于像我这样经历丰富思想复杂的人, 究竟能不能被《英格力士》的主要品质所打动。
怀旧的玩乐主义 篇9
StefanoPilati刚从TomFord手中接过YvesSaintLaurent的设计大权,便塑造出崭新的年轻形象,大胆的撞色设计,富少女味的款式,活泼的圆点图案,打造出今年春夏季最浪漫的女性形象,这也是TomFord不会有的设计。
而向来极受好莱坞明星欢迎的设计师MarcJacobs,也在与经典淑女主义大唱反调,展出了一系列色彩鲜艳、富甜美气息的时装,如缀蝴蝶结小外套配窄脚裤,再加上大玩撞色元素,令人赏心悦目;而由他主掌的LouisVuitton皮革制品也一反常态地显得异常花哨年轻化。
无独有偶,全球头号奢侈品集团LVMH的另一宠儿JohnGalliano,以一声尖利的汽车引擎声划破了蓄势待发的Dior春夏时装秀,并奉上融合了摇滚、牛仔、内衣外穿、迷你裙和卡通的崭新视觉呈现。
Prada一直钟爱的50年代精神,在她本季的T台上鲜明而强劲。几何色彩与复古修身的剪裁都成为最抢眼的元素,配套的针织的Polo shirt与左右摇曳的full skirt,显现怀旧古典美人的姿态。而能将颜色运用得出神入化,就不能不提几何图案与印花。简单却有些古怪的各种几何图形为春夏时装增添了几分嬉皮风情。几何图案今夏的特色在于“不规则”,六边形、圆形、条纹、三角形等有些抽象的几何图形在服装上各具特色,只要搭配简单的帽子、手袋或者配饰,就十分出彩。
Celine、Fendi、Pucci与Eley Kishimoto也将一件简单的Bold Print变得娇艳美丽,Chris-tianLacroix为Pucci重新设计了它在60、70年代的那些最佳流行款式。利用那些缤纷的色彩与不规则的线条,带领出多姿多彩的印花糖衣。色彩方面呈现出鲜艳的特点,饱和度高的蓝色、粉色、绿色等亮丽的色彩将代替含灰的色彩,成为新一季的流行色。
有“田园花花公子”之称的Paul Smith本季迷上徜徉在美丽茂盛的花园中、出身贵族且教养良好的纯真女孩,他以一贯剪裁优雅的针织外套、及膝裙等配以不同花卉图案组成的特色印花,还有花花上衣衬花花裙,混融出古典雅致的维多利亚风格,他在整个系列里用上大量的英式园林花卉作图案,兰花、玫瑰和甜豆全是他的素材。
Gucci的花朵绽放在米色系列的服装上,低调而优雅;LouisVuitton则将女人味十足的长外套搭配一条洋溢着村野气息的花布裙。一向高雅的Chanel也忍不住用蓝色、米色、粉色交织成质朴可爱的花朵连身裙。Dior则在短外套上点缀几朵盛开的花朵,别有风味。两对夫妻档二人组合EleyKishimoto及ClementsRibeiro所创作的富非洲色彩及印度特色的印花,令时装界异常惊喜。EmmaCook也推出了大量的碎花设计与清新甜美的风格。而在英伦之外的一边,JohnGalliano、MarcJacobs、ChristianLacroix、Kenzo等设计师亦在积极响应英伦的倡导,雅致的花裙、英式女学生气息、浓浓的古典英国味,让我们仿佛嗅到了最原始的英伦模样:传统、有教养的贵族形象。为了增多一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风韵,还使用了直条丝质半截裙作为主打,配以很chunky的绑带高跟鞋,令整体的感觉更怀旧、更有趣味。不过千万要注意的是花衫花裙更适合年纪较轻,皮肤较白的女士们所穿,这样才能把她们娇嫩的一面展露。皮肤颜色较深的女士可以选择暗花图案的服装,令整体感觉更健康及清爽。当遍地充斥着小碎印花时,人们仿佛被带进一个名符其实的英伦花园之中。
在歌舞升平中怀旧 篇10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电影界、文化界中的许多人来到了香港,促进了香港电影的发展和繁荣。当时的香港歌舞片具有两个特点。第:影片中插入若干流行曲,基本上一部电影有八到十首插曲。第二:香港本地电影开始是在各种类型的电影里用粤剧的唱法来唱对白,后来整本的粤剧被搬上银幕。这就是华语歌舞片的基础和起源,唱歌和戏曲。比如:我们熟悉的《三笑》,和同时期内地的《天仙配》和《刘三姐》等影片。
到了六十年代,受好莱坞的影响,歌舞片大行其道。为拍好歌舞片,香港电影人重点向日本同行进行拍摄、舞蹈等各方面的学习,从此开创并进入了香港电影乃至华语电影歌舞片的一个高潮。彩色歌舞片在香港风靡一时,以香港邵氏电影拍摄的《花团锦簇》和《千娇百媚》等影片为代表,其豪华的歌舞场面蔚为壮观,是着力模仿好莱坞金碧辉煌、歌衫俪影之风格的经典作品,堪与同期好莱坞歌舞片相媲美。
《干娇百媚》
导演:陶秦
主演:林黛陈厚范丽高宝树麦基
剧中,林黛饰演一随歌舞团远赴日本的年轻歌舞艺员,人在异乡,排遣寂寞,在征友广告中认识一年青男子,虽素未谋面,但在书信中互生情愫。谁知对方正是由当年首席喜剧小生陈厚扮演的舞蹈团团主。一场缠绵纠结的爱情故事就此展开。
看本片首用伊斯曼七彩阔银幕,水平直逼当年好莱坞歌舞片大制作,也是香港第一部国语彩色宽银幕电影。全片以“舞”为主,使用了一千位舞蹈演员,涉及的舞蹈有:中国花鼓舞、采荷扑蝶舞、日本樱花舞、扇舞、马来土风舞、泰国酬神舞、南美热浪舞、法国肯肯舞、西班牙斗牛舞、蜘蛛舞,、团圆舞、曼波舞、查查舞等舞种。
听随着影片形式内容的西洋、东洋化,作曲也加强了洋化的节奏与味道。这部电影被誉为香港电影史上最出色的爱情歌舞片。电影歌曲悦耳,由姚敏作曲,静婷主唱,风行半个世纪。本片获1961年第八届亚洲电影节最佳剪辑、最佳音乐、最佳录音、最佳美术设计等五项金禾奖。获1962年第一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导演及最佳音乐奖。
《香江花月夜》
导演:井上梅次
主演:郑佩佩、何莉莉
本片讲述了魔术师贾似真与三个能歌善舞的女儿在花都夜总会靠卖艺为生。贾因贪恋女色,导致女儿们相继离开,各自发展新生活。大女翠翠遇人不淑,一度意志消沉,直到遇上才华横溢的乐队领班方云泰,才重新振作。二女娟娟与作曲家陈子青结婚,并合组香江歌舞团继续表演。三女婷婷矢志成为芭蕾舞舞蹈家,在新生芭蕾舞学校过着半工半读的生活。香江歌舞团因表现出色,获邀往电视台演出。翠翠重遇父亲,发觉他已痛改前非,父女四人遂冰释前嫌。未料子青遇意外身亡,众人顿感生命变幻无常。为纪念子青,三姐妹决定重返舞台。
看&听本片也是邵氏电影的代表作之一,在由日本请来的导演、摄影及作曲家、音乐家们的助阵之下,通过歌舞、美术、摄影的结合紧密,场面更有气派。娱乐成分已从戏剧化的人情世故逐渐移向感官刺激、激烈动作、瑰丽景观、强劲节奏。而这都要靠先进的拍摄与制作技术提供,邵氏完备的片场与大量的技术人员成为它占尽上风的条件。
《花月良宵》
导演:井上梅次
主演:李菁
陈子新和张晓萍在避雨中误闯豪华大宅。晓萍被屋主认为她是其失散孙女,对她甚为喜爱,这引起富豪外甥的不忿,他开始设计害子新和晓萍。幸好,晓萍将计就计,揭发了富豪外甥的阴谋,并取得了富豪的支持,成功创办了歌舞团。
看&听《花月良宵》是张庆三重要而特殊的舞蹈作品之一,发表于1971年12月,取材于当时的一张德国名曲黑胶唱片。《花月良宵》的原文叫Wiener Prater leben。Wien是“维也纳”的德文,Wiener则是“维也纳的”或“维也纳人”的意思。Prater直译为“普拉特”,是维也纳最早设立摩天轮的著名游乐园。1873年的“世界博览会”在这里举办,让维也纳一夜之间成为全球注目的焦点。Wiener Praterleben的内容描绘人们在普拉特游乐园欢欣鼓舞的心情。
【怀旧文化】推荐阅读:
怀旧第一百五,怀旧第一百五文天祥,怀旧第一百五的意思,怀旧第一百五赏析10-27
怀旧心理11-13
怀旧展览策划10-21
怀旧情感论文07-23
香港怀旧电影09-16
青春怀旧的说说08-20
怀旧的诗句集萃12-11
怀旧作文300字01-15
经典怀旧电影名言01-20
西晋潘安《怀旧赋》原文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