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

2024-05-18

河南大学(精选12篇)

河南大学 篇1

河南大学那优美的环境、优良的校风以及“明德新民, 止于至善”的校训始终影响教育着每一个学子, 也深刻地影响着河南省的教师教育。

今年是河南大学的百年华诞, 作为河南大学的学子, 我深为母校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办学成就感到骄傲和自豪。现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材料, 就河南大学对河南教师教育的贡献谈一点认识, 以示对母校百年华诞的庆贺。

众所周知, 河南省的高等教育起步晚、底子薄, 能够拿出去与人家比比的东西不多, 但有一点却是我们可以引以为荣的, 那就是河南的教师教育。从现在掌握的情况看, 河南省的教师教育 (或称师范教育) 无论是从历史还是现在的角度来看, 其规模与水平在全国范围都堪称一流。

从历史上看, 早在清末河南就有优级师范学堂2所, 一为建于1905年的河南第一师范学堂, 二为建于1907年的河南第二师范学堂。1908年 (光绪三十四年) , 河南已有初级师范学堂11所, 还有103所师范传习所 (基本上各州县都设1所) 。[见王日新、蒋笃运主编:《河南教育通史》 (中) , 大象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第55~56页]。

到1912年, 河南有了由河南优级师范学堂改名的河南高等师范学校, 由豫南师范学堂改称的省立豫南师范学校, 由陈州府师范学堂改称的省立淮阳师范学校, 以及在汲县设立的河北道区师范学校, 在洛阳设立的河洛道师范学校等专门培养教师的学校。这些学校为河南当时的教师教育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也是现代河南省基础教育能够长期在国内保持领先水平的基础性因素。

从现在看, 河南省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教师教育体系, 不仅能够培养教育硕士与教育博士, 还可以培养从高中、初中、小学到幼儿园的各种类型的教师。而且河南省已经构建起了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有机结合的教师教育新机制, 培养规模与培训力度不断加大, 形成了国培项目与省培项目, 短期集中培训与置换脱产研修同步推进的喜人局面。

不仅如此, 河南省目前拥有河南师范大学、信阳师范学院、洛阳师范学院、安阳师范学院、南阳师范学院、商丘师范学院、周口师范学院、郑州师范学院等8所全日制师范本科院校, 还有河南大学、许昌学院、新乡学院、平顶山学院、黄淮学院等一大批承担教师教育任务的本专科学校, 承担教师教育的高校数量以及在学的师范专业学生的数量都在国内各省区中居于领先地位。

河南大学是我省最早设立的高等学校, 也是国内外影响很大的一所大学。从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到中州大学、国立第五中山大学、国立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学院、开封师范学院、河南师范大学, 再到恢复河南大学的名称, 学校的名字虽然历经变换, 但母校那优美的环境、优良的校风以及“明德新民, 止于至善”的校训始终影响教育着每一个学子, 也深刻地影响着河南省的教师教育。

河南大学对河南教师教育的贡献, 首先体现在她是河南现代师范教育的先行者。纵观河南大学的百年历史不难发现, 河南大学具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抗战期间, 河南大学由镇平北迁嵩县潭头, 为了发展教育, 河南大学先后创办了七七中学、伊滨中学、伟志小学、潭头幼儿园。1940年7月, 河南大学教育系在潭头成立附属简易师范学校, 为当地培养小学教师。教育系教授陈梓北精心研制出作曲工具第987型, 属全国首创, 被称为“陈氏乐尺”。1949年7月, 河南大学由苏州迁回开封复建后, 就首先接受了中原大学医药系和师训一班、河南行政学院900余名学员。同年8月下旬, 河南大学就以行政学院400余名学员为试点, 进而于9月初将全校2480人组成22个大队和3个师资训练班、1个研究班 (70余名教授参加) , 开始为期半年的政治理论学习。 (见徐玉坤主编:《河南教育大事记》, 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 第134~136页) 这说明河南大学在综合大学时期, 已经开始了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其次, 河南大学是河南省高等师范教育的领头羊。1950年, 河南省只有河南大学1所高等学校, 2月1日, 河南大学将院系调整为文教、理工、医、农四院, 又新建行政学院 (见《河南教育大事记》第139页) , 最早开展高等师范教育。同年10月, 平原师范学院建立, 1951年暑期招生。1952年12月, 平原省建制撤销, 平原师范学院划归河南省领导。1953年8月, 与河南大学合并为河南师范学院。这也是河南省最早开展高等师范教育的两所学校。1952年7月9日, 中南教育部决定, 河南大学进行院系调整。医学院、农学院分别独立设置成为河南医学院、河南农学院。水利系调往武汉大学水利系, 财经系调往中原大学财经学院, 畜牧兽医系并入江西农学院, 植物病虫害系并入华中农学院;行政学院单独设校成立河南省行政学院;其余中国语文、历史、地理、数理、化学、教育6系改为师范性质。1953年8月正式更名为河南师范学院, 设一、二两院, 分别在开封、新乡办学。

河南大学对河南省高等师范教育的引领作用主要体现在她更名为河南师范学院及以后的开封师范学院、河南师范大学等阶段。1959年4月, 河南省教育厅制定《关于郑州大学等7所高等院校调整的方案》, 决定将开封师范学院和开封师范专科学校合并, 使之成为文理兼备的高等师范学院。同年5月16日, 郑州大学、开封师范学院被确定为省属重点高等学校。母校以此为契机, 加大了学科专业建设力度, 积极探索教师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 不断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新成就, 许多成就在省内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为河南大学争了光, 也为河南人民争了光。譬如, 教育系主任王汉澜教授主持编写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教育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先后再版21次, 发行超过200万册。这部书曾先后荣获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全国高等教育学优秀教材奖、全国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奖, 是我国目前教育科学类图书发行量最大的一部教育科学著作, 在国内教师教育界产生了十分重要影响。

我是1978年秋季考入开封师范学院政治教育系的。4年的大学生活不仅使我学到了本领, 更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学校深厚的人文底蕴与名师的师德风范。当时的政治教育系已经会集了一大批省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 像周守正、吴祖谋、马佩、黄魁梧、张浩、陈忠雄、王天文、姜大卫、林婉芬、刘幼樵、刘象彬、王进国等, 他们都亲自给本科生上课, 使我们能够充分领略他们的风采。而且, 不仅是专业课如此, 就是外系老师开的选修课也是如此。譬如, 教育系王丕教授给我们讲的《教育学》, 中文系王绍令教授讲的《大学语文》等。这也说明河南大学在当时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视程度。学校还高度重视学校的学术文化活动, 努力通过这些活动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我至今都记得歌唱家蒋大为来校讲学、画家靳尚谊等人在艺术系举办画展的盛况。还有每个周末精彩的电影晚会, 着实令人难忘!一次为配合历史教学, 学校在大礼堂放映《山本五十六》《啊, 海军》, 我们竟守候到凌晨两点。学校还十分重视师范生专业素质的养成, 对学生实习派专业教师指导教案的写作与试讲, 教育实习地点由系里统一联系, 实习生集中下派。我记得我们小组当时安排在许昌三中实习, 刘幼樵老师亲自送我们去许昌。这给我们留下了终生都难以忘怀的印象。

回忆大学时光是令人激动的。如今我和我的同学们都已经是“奔六”的人了, 也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党的事业尽心尽力地工作, 但我们内心对母校始终心存感激, 是母校成就了我们, 给予了我们以做人、做事的本领和力量。所以, 在此要再一次对母校鞠躬致敬, 衷心祝愿母校在前进的征途上一帆风顺、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河南大学 篇2

校发„2010‟105号

关于表彰2010届优秀本专科毕业生的决定

今年我校有8601名本专科毕业生。2010届本专科毕业生在校期间刻苦学习、锐意进取,涌现出了一大批思想进步、成绩优秀、素质优良的先进个人。为了鼓励先进,弘扬优良学风,激励他们努力进取,全面成才,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根据《河南大学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学生奖励办法(试行)》(校发„2008‟172号)精神,学校开展了评选表彰优秀本专科毕业生工作。评选工作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经过“学生评选、学院推荐、学校审核、全校公示”等工作程序,共评选出王玉林等1748名学生为本专科优秀毕业生,现予以表彰。

—1— 希望受表彰的同学继续秉承我校的优良传统,珍惜荣誉,再创佳绩,为母校争光,为祖国建设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学校号召在校学生以他们为榜样,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顽强拼搏,早日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

附件:河南大学

—2 —

2010届优秀本专科毕业生名单 二〇一〇年五月十七日 附件

河南大学2010届优秀本专科毕业生名单

文学院(58人)

王玉林 王 宁 沈 倩 张瑞杰 蔡亚旭 路莉莉 刘 洪 王 超 张利杰 司金初 吕 曼 李 影 张晓慧 董艺伟 张 萌 许田田 赵军亮 胡玲玲

皇甫琨琨 买媛媛 成玉丽 吴梦佳 宋 颖 李伟伟 刘 锋 洪 光 齐心苑 朱晓亚 吕露燕 魏 桢 张步高 王允妆 陈 薇 历史文化学院(54人)

陶丹丹 李 瑾 张 聪 尚文文 吴钧君 王道歆 周子扬 方晓燕 李 瑾 王星照 刘建领 伍 伟 徐新星 杨 雪 李占胜 杜 宝 赵万武 寸永芳 教育科学学院(44人)

王永旗 李东河 巫江丽 赵 荣 王 磊 杨 洋 王程程 刘欢欢 柴照利 申佳佳 李欢欢 崔财艳 孙昌权 张 瑜 胡生婧 新闻与传播学院(58人)王 萌 张 梦 杨小玲 王 娇 马 莉 扈 菲 丁厚盛 张志冲 蔡 冲

马 骞 曹建明 邱 露 张 梨 林志敏 赵 晶 汤 莉 雷 萱 江培燕 蔡珍珍 洪华英 朱瑞锐 周丹丹 王 允 杨晓竹 杨芳芳钟宜娟 马娟娟 田孟月 梁小静 赵 妍 张 聪 董 强 张 雅 赵 林 李 豫 刘宇勋 张明明 杨建伟 闫升林 陈香茹 杨彦晓 汪翠翠 缪胜龙张 茜 姬 晨 黄 琳 孙 杰 刘 洋 燕 芳 刘 杨 钟立微 叶凤艳 姜姗姗 张 杰 江美娜 赵孟甫 薛 瑾 崔小迪 张誉维 徐 乐 贺万霞申 星 李 珍 蒋波沅 聂楠楠 郭燕春 曾 连 张 颖 李俊香 郝书康 刘 琳 范 倩 罗 芳 谢 丹 刘梓佳 付琳娜 代莎莎 耿 宁 杜 芳 陈阳阳 章水根 李连娣 曾 里 许好协 范 亮 王 珍 李 旭 秦 霖 许惠媛 张 怡 魏艺铭 王菲菲 陈文达 杨 雪 徐莉君 郭金英 袁 乐

李天姣 杨 林 曾文波 郑民令

周开玉 刘 辉 陈 露 毕莉莉 郭阳军 杜 娟 高瑞瑞 常玉洁 石玉含 程莉莉 范富霞 李永勤 苗静宇 孙建芳 韩丛珊

李晓露

—3—

郭 缨 李 真 盛 楠 胡 铁 茹家鹏 刘兰兰 张松涛 胡馨文 岑 涛 蔡 培 栾 鸽 岳 洋 黄和敏 景 晶 董 倩 张 琼 田 涛 李 京 黄雪娇 张立勋 崔冰冰 汪 巧 李东阳 孙 璐 王 蒙 明洪彬 孙聪利 万 姝 李东慧 高丽佳 王 珂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75人)

宋飞龙 王 洁 张京芳 李志娟 马彦银 李亚丽 夏威哲 李 坤 甄沛熙 苏 鹏 王文龙 陈士青 闫靖云 王春娥 王俊利 蔡开杨 董 雪 杜延延 张绍纳 吕双超 喻 辉 丁 菊 职韵秋 刘凯华 姜伟娜 杨 鹏 柏 媛 朱林伟 杨松立 张 焕 胡晓晖 毛利涛 李志文 工商管理学院(86人)

梁晓亮 葛艳茹 郝艳利 郭良静 郑梦晶 李 鹏 陈 岩 鲁 鹏 刘 辉 李 璐 师世敏 李 全 刘方可 伦会莹 任丽娟 张 琳 赵书文 武 杰 邵 洁 李 群 秦暠孜 曹梦歌 高刘涛 胡笑云 张超杰 蒙 昭 李 琳 章 静 叶康乐 魏 倩 经济学院(109人)

王 琼 陈 霓 赵 丹 郑国萍 单晨玮 杜 佳 —4 —

陈心慧 付云山冯 佼 付飞翔李 宁 陈怡梦赵超颖 孙长巍张媛媛 李青临张 姗 杨 萌李宏伟 李 绪 黄 伟 李 允王环彬 陈巍巍卢战春 程文广王慧娜 李佼洁宋亚楠 王春丽樊韶华 李豫贤张孝曼 何 花 司潘莹 商士超王 语 侯青霞张 松 王成林刘 鑫 李宁宁冯 欢 郑 婕郑欣新梁世洁杨 贝颜令帅罗玉华杜陈胜王超明屈铁毛陈久菊郑 妍杜晓萌王美花王贵霞谢正菊 刘丽娜冯超阳

代利娟赵 黎宋 杨 马彦豪 王伊晴 季卉慧 李曼曼 郭 琪 杨成浦 朱松茂 刘 柯 褚晓旭 黄 欣 王星星 贺 峰 樊 珂 刘敬娜 刘 伟 李仲夏 李盼盼 敬良君 杜晓东 张 华 姜耀辉 李红彬 冀凯涛 孙允铖 常 乐 张 倩 黄修谦 李承会 吴 思 陈静雅 侯欠欠 崔 鹏 刘振清 张振静 张莹莹 王延富 刘昕昉 吴小理 郭会娟 尚真洁 褚立伟 臧朋伟 李佳佳 赵晓飞 曹 猛 李红珊 张利娴 叶 威 黄少静 呼亚楠 周 宁 黄飞雄 罗 聪

罗金济 王梦云 韩丽梅 薛玲玲 张 婷 陈 妍 王军委 胡旭峰 陈小化 吕培源 牛亚楠 侯 魁 卫 强 田 怡 李星伟 刘 迪 尹 宾 李 娜 杨宁杰 李 硕 黄 敏 庞志云 徐 菲 刘 华 尚 珂 王珊珊 高云龙 李慧君 姜莹莹 刘志国 王 斌 魏永中 赵冬梅 白金娟 朱晓丽 陈少君 郭 倩 郭 睿 廖丽莎 史洁琼 冯丽苹 宋国娟 张 正 胡海燕 高晓阳 杨铮勇 刘迎春 王 乐 王一鸣 杨艳艳 魏 星 张净利 刘桂林 李 慧 康玲玲 韩 建 刘 扬 郑生辉胡晶晶 颜 桐 张晓娜 赵 伟王思路 姬树海 焦梦瑶 姚 瑶杜亚桢 白凌魁 胡 柳 王冬亚孙 方 法学院(45人)

陈蒙蒙 陈俊南 邓晓露 李林友杨川川 李 书 冯 超 李 超王 娟 王 鸽 李晨云 闫若男杨 柳 张 涛 张玉硕 苏严芍熊 威 张 丹 郭英杰 吴晔方外语学院(43人)

郭思琪 赵秋景 李嫣然 李冬青孟宇鸿 朱 聪 季晓蓓 许文君华晓辉 王 聃 张前亚 李 莎陈诗达 李龙龙 揣玉豪 李婷婷张丽静 张明闪 蒋敏双 张 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78人)

何 营 刘彩红 杨倩倩 王浩亮张晓丹 韩珊珊 余凤丽 王雪萍李亚涛 吕彦君 李 协 张俊芳白 薇 张 改 吴春杰 冯甘霖

陈 光 李 楠 代节花 吴换洁 刘 洋 鲁莹莹 袁 莹 陶 源 张鹏飞 孙 璐 闫 芳 陈波含 蔡彦婷 崔庆刚 蔡利君 马海涛 李晓妹 周瑞娟 余卓芮付梦姣成 博朱焕焕唐 亮莫 凡 清 李亚雷朱思懿符 阳冯瑞光张 婷刘 爽张晓娜任辉静廖李玮申 琳张 哲古淦耀 杨会香陈 岑 郑海燕杨子金 王翠竹李芊池 徐永娇路朝阳 杨 政顾全有 王 琛张丹莉 毛 志 王晓艳 郭 苗孙晓娟 王莎莎郭 晋 吴 瑞安亚伦 任岳涛曲 捷 黄聪慧余 哲 徐龙奎张 猛

许 铮 姬灿灿董 飞 张聪聪代 玲 陈 冲冷 旋 孙维佳荆薇薇 伦明雅 齐 悦 赵 聪 翟娇娇 赵 亮 王 含 王丽媛 庞建勋 常淑芳 曹 岩 耿华丽 王玉美 安国志 贺芳芳 何 洪 张 洁

—5—

赵 静 赵瑞敏 栗瑞志 范 娟 张 艳 李建伟 王云波 李高旗 张艳君 金玲玲 原玉静 吴 睿 张 鑫 方 圆 李 龙 董春玲 王青青 张陆艳 贾培涛 陈肖琳 张成闯 罗 飞 何荣荣 李倩男 李亚辉

物理与电子学院(74人)

孙永生 魏静静 夏东见 冯 飞 戚 飞 何从飞 李兵飞 江儒盛 张成悦 尚 磊 龙长贵 金保磊 王佳丽 田一岚 卢卫娟 冀秋月 张雅兰 修 静 贾阔宇 张巧玲 王艳霞 王 娟 樊智超 侯 玉 金玉川 李卫国 王理想 王 露 王伟华 武慧薇 王明良 牛爱苹 张淑芳 袁 森 程 超 李 鹏 何明钦 魏 爽 李雁波 徐 静 孙东洋 刘 岩 李浩峰 杨 雯

化学化工学院(69人)

郭 佳 张素娟 杨立国 卢 曦 张宗濮 张 琳 李宏伟 程 瑜 王维勋 任 佳 孔爱华 肖 琴 徐 英 张 静 赵云清 郭亚丽 韩 辉 张 雯 王弯弯 和凤祥 李晨英 吴 琼 高亚丽 黄林霞 刘小燕 卢守政 李文博 桑国锐 杨艳芳 刘振中 姚文涌 王 越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85人)

葛海建 郭连威 齐建新 尤聚军 郭志豪 胡玉芳 李 静 凌丽君 张 辉 张 莉 张燕枝 张瑜琦 董朋涛 冯东升 吕天然 罗晓丽 林仕锋 刘国斌 杜光明 张艳朋 —6 —

王 君 刘 森 杨 斌 李 勇 柴姗姗 刘 源 郭泓雨 朱焕霞 李 钢 李江楠 张留洋 魏依依 王谢焕 吕彩霞 丁超飞 刘 佳 赵亚萌 宋丽君 王荣耀 畅蒙蒙 马占刚 张瑞阳 翁海诠 李东生 黄 月 张津津 王铭纬 李华君 郭媛媛 李韵歌 任冬梅 孙 婷 王玉龙范永宁 马 超 周树静 王 璐 王绥满 陈文举 乔景锋 赵桢阳 周晨霞 王元鑫 周德让 张恩重 胡昭朝 王亚楠 扈晓艳 李焕利 陈静静 张展鸣

冯富有 宋晓静 温亚娟 吴建军 张君宝 陈晓雷 邱 楠 赵志娟 刘春宇 于红艳 陈 鑫 王杰静 肖亚辉 潘艳晓 吴延娟 余 静 袁琳琳 孙潇潇 高 爽 文翠萍 张 博 徐会川 张 鹏 杜燕燕 汪政伟 周晓鹏 韩长绕 于小河 高玉瑞 刘 雨 韩 霄 徐艳峰 余 洋 顾胜男 李 鹏 周林方 郭 方 杨 萍 韩春晓 赵文静 李 娜

董亚杰 汪 娟 钟 涛 蒋文均 张连春 郭柯杉 赵 阳 郭 莹 杨方方 常 霄 刘小艳 韩 青 何 聃 侯炳利 解银铃 林英豪 吕宁亚 穆浩然 汪柯陆 汪 滢 王 路 温国华 杨向前 张军辉 赵义红 朱文涛 陈朝阳 常玲慧 陈闻佩 谷丽芹 徐 霞 屈金娥 申 楠 王伯志 王 维 沈卫中 卢培然 白军伟 张永强 万志锴

软件职业技术学院(128人)

姬浩祥 李众山 黄玉茹 吴蒙蒙 张 帆 刘晓玉 李光玲 张士丹 李 华 盛冬泉 董红娟 刘贺辉 马小会 靳冠恒 赵博文 李 赫 安志娟 赵园森 袁笑龑 葛乐乐 蒋亚鹏 张登峰 程 鸣 李宝辉 宋继雨 周思胜 戴欢欢 宋 琪 付程程 李 兵 李晓龙 徐贝贝 毛留见 刘 敏 张 博 方 芳 张绮雯 刘 婷 齐彦鹏 赵永光 汪 骅 王 莎 黄 振 边瑞海 王君宇 张艳玲 闫晓先 王 娟 吕可可 牛克霞 万静沛 刘 旭 聂俊红 郜宝宝 秦培培 陈 良 陈 杰 杨 瑞

环境与规划学院(32人)

曹晓平熊付娟 杨 静 魏 李小江 张培增 谭琦方 张小庆 何 斐 王 统 王 海 郭世楠 刘 畅 刘青松 王艳静 冀亚哲 土木建筑学院(41人)

王凯正 海 鹏 辛璐璐 韩 博

王爱景 宋 丹 曾 俊 王 峥 宋 威 荆明明 田林燕 马战鹏 申 奡 宋春地 郑亚爽 王文静 程韵如 朱翠芝 孙金华 银 晶 李全文 常远勇 喻福东 何绍华 苏晓东 董文龙 申庆心 范向丽 袁 见 朱志光 朱静阳 何 兰 刘文娟 毛磊磊 李雯雯 路林云 刘 梅 刘晓静 孙庆尧 邱巨龙 张宏民 吴 发 路莉莉 黄 端 朱 伟 周 正 代聪聪 冯文凤 闫劭英 吴 森 赵明军 贾卫兴 谢琳琳 尚 杰 李齐超 李杨杰 杜晓丹 杨庆丰 赵 辉 贾璋衡 王小皖 聂楠楠 李向前 位静静 李 凯 张 瑞 付光裕 梁 晨 陈善华 段鹏聪 房 帅 高 飞 康晓鹏 王 静 焦 苗 刘星星 谭增辉 郑登耀 段 蕾 闫华威 朱宇宸 李 芬 许 闯 郑东征 张耀华 杨 率 朱科宁 李文彦 王建强 席恒榜 张 尊 张书飞 杜汜敏 邱永江 黄彦军

—7— 常垚伟 崔长彬 靳玉娟 朱 明 岳欢欢 陈 婷 李 洋 王高胜 许建立 简 洁 雷永辉 黄晓亮 葛全斌 来 强 袁石磊 姚星辉 蔡家磊 位俊俊 钱明生 张红霞 肖朋飞 毛克阳 余显扬 鄢 超 张成成 王 川 贺红伟 孙 越 翟世勰 邹 涛 王明朝 姬国强 生命科学学院(42人)

赵亚玺 何远洋 谷 璜 王 坤 张 茜 吴云鹏 史沙沙 李晓菲 李 靖 钱 深 高 磊 高艳霞 朱 钰 石书征 丁顺平刘 婉 周萌萌 马艳池 任海洋 刘 苗 郭飞飞 艺术学院(87人)

张雨婷 张朦朦 邢习萍 冯庆丛 陈中亚 裴新莹 吴 娜 李朵朵 张俊俊 王旖雪 高 远 杜丰芮 刘 贝 左明龙 张丽婷 马炎冲 张宾宾 王 檀 陈志辉 王鹏飞 王 磊 池小青 杨晓阳 聂文超 毛淑颢 严雅莉 李晓莹 刘 璐 张梦晗 张 雨 体育学院(69人)

李 隆 马孝煜 王 瑞 王光阁 牛 奔 赵 莉 尚长景 郭相杰 李 颖 刘 远 武亚娟 惠传新 张 璐 王 璐 杨 柳 付晶晶 卢五臣 尹 越 —8 —

刘亚楠 刘 鼎 赵乐晖 杨迎迎 张思齐 梁 冰 苏佩沛 冯 帅 吴玉东 王瑞雪 王东琦 马 赛 韩 钰 邱奇烁 张 婷 王 帅 李可刚 潘彦静 王 松 李 欣 雷希岭 赵 琛 梁 剑 许首芳 梁 盟 李春华 邱 涛 张新倩 孟庆晨 王 双 杨 磊 彭 倩 陈 璐 高 田 耿瑞楠 刘锦绘 王雪萍 罗 弘 侯 侠 芦 贺 韦俊刚 武二杰 郭艳伟 代春迎 何正贵 张优优 王威利 高 雅 范本浩 江 珊 张 朋 李晓可 时义娜 王畅宁 单海波 黄建青 胡一帆 李童童 陈秋润 涂德旭 杨 帆 马 可 李佳桐 白雪莲 郑方圆 端木一凡 宣启明 王 伟 刘 文 蒋 静 王 静 李宝华 马留杰 赵贝贝 唐雪辰 陈佩瑜 张 勇 王 夏 邢晓会 申鼎华 彭明亮 刘 斌 李浩恺 刘 雪 景江楠 吴佩佩 周春桃 茹 明 刘屹辰 闫晓宇 张 辉 祝 倩 李 锐 田晶晶 李 纲 赵桂丹 李 婉 杜 雷 宋利芳 崔金金 张 婉 王威威 常浩阳 赵香菊 刘 璐 王 晏 荆甜甜 赵云云 王娇云 张德相 郭 淼 焦珊珊 王梦媛 王 阳 刘艳秋 陈姝月 尹 楠 唐 东 胡 涛 马 丽 连 栗 刘韬光 孔 超 崔良芳 李 培 王宾华 初政澎 谢鹏昊 郭阿林娜 公共体育部(11人)

康 兵 吴善正 孙 晓 贾万亮 胡俊辉 李亚晓 梁庆斌 尚 腾 常威峰 李 洋 陈晓艳 药学院(43人)

杨 敏 成俊辉 姜晓芳 王秀秀 秦子飞 张贝贝 贾岩岩 孙 婷 王英英 李沿涛 高鹏飞 王 雁 杨莎莎 田英娜 孙自增 护理学院(30人)

吴 飞 宋庆利 康巧辉 文 洁 黄柳琴 王亚男 孟 亚 何红丽 赵 影 刘 倩 张 蕊 卢丹丹 软件学院(154人)

王 莉 王 伟 符岩岩 牛 婧 朱永恒 李碧莹 曹肖萌 邹 沛 王 隆 苏 双 李鹏飞 李 欣 牛丽娜 史珍珍 邱会宣 张利军 邵延涛 郝春丽 夏登攀 常 华 池 宇 张 坤 卢玲玲 郑艳慧 范慧敏 王思思 吕晓露 钱 芳 王 颀 崔守忠 位成党 任新文 唐艳君

崔满仓 朱亚楠 祝超慧 王春辉 梁敏清 章明阳 钱晓晴 朱志鸿

薛 竹 李 锋 屈应虎 赵 锋 袁丽雯 牛 原 李晓辉 黄志磊 黄遵琴 刘 香 余 冰 胡 强 王永超 黄秀曼 陈吓俤 贾冬冬 梁保军 刘 倩 董亚楠 黄嘉维 吴永召 李 攀 张利静 裴亚康 李志朝 马 溪 黄少侠 于圆圆 柏云天 陈 浩 张娟娟 闫冬雨 徐安娜 谢珊珊 郑君君 李 娟 邢小芳 李 雪 吴媛媛 周相征 张芳芳 王坤明 陈燕飞 韩 莉 祁 洋 司玲纳 郭元波 李 霞 曹世伟 高 森 孟 茜 聂春杰 任艳囡 范小燕 王 军 王立峰 罗阳锴 程 飞 丁 丹 程尚坤 王 静 孙 欢 刘风梅 乔高元 刘艳林 万选亮 史雪锋 李晓青 何 妞 李俊明 李 栋 邓蓉蓉 吴 敬 万 振 胡汝均 刘新红 王小博 陈纪兰 王卫东 张春雷 逯丽敏 涂金刚 万晓钦 王晓荣 李亚婷 田 琦 程 黎 张 赟 李佳桓 周松杰 胡海霞 张 浩 周 博 丁保光 刘 阳 谷云龙 孙朋朋 宗现花 李仕文 王 双 贾亚楠 李晓花 刘金梅 仵杰磊

—9— 齐流芳 张 宇 李 兰 郑慧杰 乔 璐 常春辉 王 艳 杜 乐 刘春奇 赵艳雪 李向阳 张旭邦 韩园园 郭霖骕 路 遥 马宝娣 刘君玲 谢丽兵 宋古铮 李海峰 李帅鹏 赵 琳 李喜龙 申东洋 王 鹏 张友全 陶 丹 蒋解放 张腾飞 金伶俐 任伟平王景涛 张泽英 张 扬 任海威 王 欢 申培丽 张银红 李应宏 曹 卿 肖幸福 时国庆 胡新盼 孔文婕 郑亚培 林 璐 王晓平张慧君 张婷婷 孙圣源 贺兆坤 王海礼 张世中 张俊杰 赵赛赛

国际教育学院(89人)

李 晓 赵 璐 袁 茵 李 晨 梁婧瑶 李 维 陈 灿 王 晓 赵 悦 赵 鹏 李 莎 朱 贺 赵伟宇 李 洋 王梦娇 张非非 李明泽 袁韶浦 张 茜 程 萌 陈子华 薛 兵 郭浩杰 曹佳丽 孟 圆 张 茜 闫 晶 董晨祎 陈豫章 李澳斐 文理实验班(20人)

朱春生 张 敬 彭松昂 李 征 曾 天 任 萍 黑 白 段訸甜

淮河临床学院(58人)

张保豫 和晓利 姚桂良 张磊磊 郭 芬 李 卓 王豪杰 岳 强 马 赟 赵 潇 单风晓 刘 培 王金铸 张田田 张 威 —10 —

郜 杰 姜 姗 高 原 王文晶 刘 莹 宋 翔 刘 青 杨 璐 梁晓晖 娄 矗 冯 洋 周 杰 邵艳敏 苏 醒 魏亚波 杨广达 张 鹏 师 迪 赵 立 伍 萌 顾原野 王 晶 赵 浈 王 茵 孟 迪 董 莹 邢涛涛 刘 政 杨甜甜 杨中原 李 帅 朱 媛 邹腾甜 祝福贵 李睿涵 申钰方 胡昭帝 张 承 衡 瑞 张东明 刘园园 党晓婉 臧 静 樊一格 程明亮 恒 星 朱传鹏 葛豪爽 陈 静 韩 帅 徐 峰 周 聪 黄燕华 赵 伟 韩艳玲 崔 灿 郭 青 景佳琳 牛 婧 李文婧 张泽宇 高 扬 王高阳 苏 皎 刘鹏飞 刘 双 牛飞玉 刘玉岩 胡永建 贾佳乐 丁 钰 王冉冉 高 雪 王 淼 田 莉 王 洁 程东阳 黄彦如 宋永杰 谢智敏 王朝阳 余 萍 郭琼雅 朱光耀 周甲思 徐翊莎 张 曦 孟 丽 魏诗隽 宁 丽 张艺帆 宋 阳 马相如 王盼盼 韩 雪 李菲菲 张凤海 张 伟 杨轶萍 张民凯 郑美娟 王挥斯 张昆鹏 胡 楠 楚光华 裴 晗 郝少飞 左永刚 赵静雅 张豪锋 李俊峰 张 璐 康 磊 董瑞娜

欧亚国际学院(40人)

袁 健 王 洋 吕雯洁 田 果 李 然 刘尚颂 李晗琦 孙 轩 刘 夏 王丽莉 蔡丹丹 黄丽瑶 雷 雯 郑 涵 王阳晓 乔稚雯 张 璋 宋 飏 陈 谦 苗 艺 曾 青 丁亚福 郭颖真 刘 媛 孟 歌 葛朝艺 丁 虹 汪靖博 冯 帆 苑伊彬 张玉龙 杨晓丹 马欣欣 人民武装学院(26人)

毛绪瑞 陈金鸽 李佳佳 刘 岩 王文涛 李晓倩 韩媛媛 刘华伟 陈厂子

李沛华 王天翔 杨晓宁 胡 莹 古林林 张利聪 郭新明 孙 岩 李 娜 苏倩倩 马金娈 葛晶晶 文佳佳 张琳卿 宋丽莎 李丽杰 娄利霞 贾天食 彭红欣 李俊峰 李 征

郭 莹 宋一狄 邵小军 —11—

主题词:学生

本专科毕业生

表彰

决定

主办:学生处 督办:校党政办公室 河南大学党政办公室 2010年5月17日印发

河南大学 篇3

本次会议旨在通过同学们对青春、梦想及其肩负使命的探讨与思考,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发起青春大讨论,获悉新时代大学生对自身的定位、对青春的定义、对梦想的诠释以及对社会的认知;了解当代大学生在青春时期实现理想的道路上所遇到的迷茫、困惑和付出。

座谈会由时代报告杂志社常务副总编郑旺盛主持,分别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青春、梦想”“使命、责任”三个部分展开讨论,三十几位与会人员在座谈会中积极发言,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会议期间,时代报告党支部书记、副总编孟玉玲向河南大学师生赠送30套“时代传媒·新闻实战教科书”丛书。该丛书由《你所不知道的——时代报告·特别报道集萃》(张富领)、《做有思想的媒体》(范庆锋)构成,真实记录了时代报告“做有思想的高端杂志”的发展历程。孟玉玲表示,希望这套丛书能够为河大师生带来思想上的洗礼,精神上的滋养。

河南大学校团委副书记李平代表河南大学师生接受了捐赠。

河南大学新闻中心副主任党鸿军说,他希望河南大学这所百年名高校能够在更广泛意义上进入媒体视野,在党的关怀下让新时代的大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使学生们的思想意识得到更大力度的提高。

时代报告杂志社社长张富领对本次座谈会给予高度评价,他表示,青年一代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让我们携手河大娇子,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追梦旅程中,激荡青春,放飞梦想,让中国梦因你而更加精彩!

河南大学 篇4

关键词:“双微”平台,大学文化,建设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 年初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14 年12 月, 我国手机网民有5.57 亿人, 占上网人群的比例为85.8%。其中, 高校师生成为微博、微信 (“双微”) 使用的主力军, 使用手机上网, 运用“双微”等社交媒体平台发布并接收信息、互通往来等新媒体生活方式已渗透到师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 对高校而言, 适应“双微”发展, 借助“双微”搭建传播教育矩阵, 着力建设主流、和谐、健康、文明的大学文化, 显得尤为重要。

一、利用“双微”拓展文化传播平台

新媒体时代, 为适应“双微”发展的新形势, 在高校内, 可以建立学校、部门、学院等三级管理运营的体系。在学校层面成立新媒体建设领导小组, 由主管意识形态的党委副书记担任组长, 学校各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成员, 全面指导学校新媒体工作;在部门层面成立新媒体管理科, 负责“双微”的建设与管理工作。新媒体管理科下设新媒体学生运营团队, 具体负责“双微”日常运营、梯队培养、栏目策划等工作。在学院层面成立新媒体联盟, 建立健全管理运行机制, 形成以官方微博、微信为中心, 多级别、多层次的校园“新媒体矩阵”, 充分发挥“双微”在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二、利用“双微”强化文化教育功能

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 深化文化建设内涵, 凸显学校气质, 始终是河南大学新媒体建设的首要目标。在内容设计上, 依托学校厚重办学历史, “双微”开设了“河南大学与抗战”“校友英华”“河大风物”等栏目;策划推出了“恢复校名30 周年”“大礼堂落成80 周年”等专题;挖掘了黄魁梧、吴雪莉、张晓辉等传承与弘扬河南大学精神的先进典型事迹;开设了“学院文化巡礼”专栏, 集中展示学院文化建设及学校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通过讲述河南大学故事, 倡导严谨笃学的教风学风, 激励铁塔学人奋发进取, 均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此外, 学校还通过微博直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讲堂”, 在微信推出“至善悦读”“书香河大”“文明先行”等内容, 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浓厚氛围,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河南大学师生的生活和精神世界。

三、利用“双微”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

近年, 河南大学借助“双微”平台, 依托学校特色文化, 围绕社会关注热点, 积极做好大学文化连接社会主流文化的纽带, 学校的社会影响力日渐扩大。2014 年毕业季, 河南大学准毕业生身着“民国风”服装, 在学校近现代建筑群前拍摄的毕业照, 受到网友广泛关注, 学校“双微”及时跟进, 在全国高校掀起了一股“民国风”的热潮, 央视四套进行了专题报道, “民国风”已经成为河南大学毕业生的一张名片。在河南大学103 周年校庆来临之际, 学校官方微信策划了“母校, 生日快乐”的特别报道, 海内外校友、在校师生及关注学校发展的各地网友纷纷表达对百年河大的美好祝愿, 浏览量近23万, 在全国普通高校单周文章阅读量排行榜中居于首位。此外, 学校“双微”还通过开设“一分钟览尽河大事”“权威发布”等栏目, 及时推送学校改革举措以及招生、科研等重要资讯;通过发布《王立群带你品河大》《烽火育才记》《杨洪基唱河大校歌》等百年河大系列视频, 展现百年老校的深厚底蕴和文化内涵, 引起师生、校友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树立了学校良好的社会形象。

加强“双微”科学化、规范化建设, 不断深化“双微”在大学文化建设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关系到学校文化建设的质量和水平。近年, 河南大学勇于创新, 积极尝试, 坚持融媒体工作理念, 打造特色活动品牌, 提升队伍素养, 为学校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有效提升了“双微”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助推力。为了更好地发挥“双微”平台在推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河南大学还做了以下尝试:

(一) 整合资源, 打造融媒体工作体系

随着“双微”的广泛使用, 传统媒体逐渐式微, 局限性也逐渐凸显。为适应新媒体传播规律, 提升传统媒体的影响力, 河南大学在做大做强“双微”平台的同时, 整合媒体资源、优化资源配置, 实现了新旧媒体之间的有机融合。在日常宣传工作中, 学校重视各个校园媒体间的协调策划和共同运作。学校党委宣传部根据校报、网站、广播站、外宣通讯组以及新媒体管理运行团队的不同特点, 整体布局, 统一谋划, 各个校媒发挥优势, 各展所长, 积极打造优秀作品, 通过“双微”进行展示。融媒体工作体系的搭建, 不但解决了新媒体内容来源问题, 同时也极大地拓展了传统校媒的传播空间。

(二) 加强策划, 打造“双微”活动品牌

借助“双微”传播优势, 策划开展系列活动, 是河南大学提升校园“双微”关注度和影响力的重要手段。一是精心开展线上线下活动。在每年开学季, 举办“奔跑吧, 河宝儿”系列活动。通过“奔跑之校史我知道”, 增进新生对母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奔跑之开学万步走”, 提倡健康生活理念, 使新生上好大学“第一课”。如今, “河宝儿”已经成为所有河大人的亲切昵称。二是设置议程引导粉丝互动。学校借助新年晚会、校园歌手大赛等校园品牌活动及中秋节、读书日等节日的影响力, 通过“双微”设置“抢票”活动, 牢牢抓住师生的兴趣点, 增强师生与“双微”平台的互动性, 进而提升用户黏性, 效果显著。三是设身处地为微友做好服务。学校“双微”运营团队每天安排专人24 小时轮班值守, 通过回复微博私信、微信评论等方式, 及时搜集师生普遍关注的问题, 并向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反映解决, 形成了良好的互动传播格局, 受到了师生的普遍认可。

(三) 健全机制, 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河南大学排名 篇5

无需置疑 211 谁让河南就一个211呢。河南大学

历史悠久 其中河南大学的老校区很有古典风味,外省的报考学生们一定要注意了,学文科尤其是历史法律的,一定要考河南大学。河南理工大学

河南省最有活力的高校,刚过完百年华诞,有博士学位,硕士学位授权点,培养出了河南省第一位两院院士张铁岗,现在已经有一些专业在一本招生,将来会更多。河南省只有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一个在郑大,一个在理工大。是河南省四所具有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学校之一。学校坐落在有北方小江南之称的焦作市,学校新校区占地面积宏大,风景优美,校园建设是唯一一所能和郑大新校区媲美的大学。其中采矿和安全专业全国排名前十,土木、机械、电器等专业已经在一本招生。校风纯朴,学风端正,绝对是莘莘学子学习的好地方。理工大今年的安全工程硕士研究生复试线是317分(国家A区工学分数线275分)!强!河南师范大学

河南省最好的师范类高校,也有专业在一本招生,和郑大,河大,理工大是河南省唯一四所有博士学位授权点的高校。5 河南科技大学

学校坐落在古都洛阳,是由几所大专院校合并升级新组建的本科大学,知名度目前没有河南理工大学高,学校校风听说还可以。学校发展速度近年减缓明显,洛阳的人都知道,这个学校是由几个大专院校合并,所以经常出现一些内讧问题,定会影响学校的发展。学校的特色专业是机械制造,是原洛阳拖拉机专科学校的老牌子专业,拖拉机专科学校合并后所以机械制造就成了河科大的招牌专业。学校有硕士学位授权点,但是没有博士学位授权点。河南农业大学

郑州的老牌2本高校,不过这些年农林专业不是很吃香,另外学校性质单一,非综合性大学,所以农大的发展受到限制。但是作为农业高校,农林方面的专业在河南还是屈指可数,对于希望在农业这方面发展的学生来说,报考河南农业大学绝对是第一选择。河南工业大学

刚组建的学校,因为是在郑州,地理优势明显,所以排名现在可以进入河南省前十,粮油专业不错,但是这个专业不是热门专业,所以学校总体来说不怎么样。新乡医学院

医学方面除了郑大医学院就是这个学校的医学类了。另外不得不提河南中医学院,之所以新乡医学院能排前十名而河南中医学院进不了前十名主要是就业方面的问题,大学本来就是通向就业的桥梁,而新乡医学院就业率很高,一些专业在南方知名度要比河南中医学院高,所以新乡医学院在就业方面力压河南中医学院,进入前十名。河南财经学院

学校以前不错,但是专业很单一,非综合性大学,另外学校太小,所以这两年发展不是很好。如果你的分数刚过2本线,想学财务、会计专业这个学校不错,但是能进入一个综合性大学还是要先选择综合性大学,这样对于将来的发展有一定的好处。信阳师范学院

除了河南师范大学,这个学校的师范类最好。现在学校积极响应“名字效应”,正在努力更改校名。

河南大学 篇6

首先,创新机制,积极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一是开展辅导员心理咨询技能培训,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专业支撑。二是建立学院二级心理辅导工作站,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搭建平台。三是建立“辅导员——心理服务委员——宿舍长”的工作体系,全面把握学生心理动态。四是加强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估督导,逐步形成辅导员职业发展的特色增长点。

其次,明确目标,充分发挥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优势。

一是坚持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月报制度,主动掌握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二是坚持特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周报制度,切实帮助严重心理问题学生健康成长。三是坚持主动约谈突遇重大生活事件学生,增强对心理危机事件的预防应对能力。四是坚持心理健康教育特色项目培育,积极开展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最后,追求实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效显著。

河南大学 篇7

卢展工书记提出的“三平”精神, 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既是一种品质修养、情操风范、思想境界, 又是对每一个河南人的基本要求。“平凡”“平静”“平常”, 看似普通, 却包含着务实执著的精神气质;“追求”“激情”“责任”, 说起来容易, 却意味着要付出勇气和智慧。“三平”精神集中展示了河南人的精神风貌, 是河南精神在新时期的生动展现和最新概括, 也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强大动力和加快中原崛起的重要保证。

“三平”精神提出后在全省高校引起了强烈反响, 成为近段时期广大师生热议的话题。“三平”精神既是对全省广大高校师生的道德要求, 又是我省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为进一步弘扬“三平”精神, 推动河南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为中原崛起提供更为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本刊编辑部特组织了“三平”精神与河南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笔谈, 邀请部分高校领导和教师代表畅谈“三平”精神对我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意义。

曾经, 一笔笔爱心捐款温暖了身患重症的她们, 让她们的生命得以延续;今天, 当她们走完了短暂的人生路, 她们的家人捐献出剩余的善款, 帮助她们完成最后的心愿。近日, 感人的一幕在河南大学上演, 两名已故学生侯艳丽、周晓明的家人向河南大学爱心传递基金和母亲助学金分别捐出善款4000元。这让我想起了不久前省委书记卢展工在河南进京务工人员座谈会上提出的“三平”精神——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三平”精神蕴涵着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是河南人精神的浓缩和提炼, 平实的语言放射着真理的光辉, 让人颇受启迪。侯艳丽、周晓明这两名早逝的学子用“最后的心愿”再一次诠释了“三平”精神, 彰显了百年河大的精神追求和“止于至善”的崇高境界。

一、“三平”精神的丰富内涵

求真务实。“三平”精神突出了河南人的朴实无华、胸怀坦荡、求真务实, 体现了河南人踏踏实实做人做事、不抛弃、不放弃、不夸张、不气馁的品质。中原大地悠久的历史塑造了河南人的这种品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我们要发扬传统, 顺应时代发展, 不懈努力奋斗, 用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艰苦创业。“三平”精神平中见奇、淡中有浓, 突出理想追求, 是自强不息、满腔热情和求真务实的有机结合。伟大的精神推动忘我的实践, 在外创业的河南人正是凭着艰苦创业的精神, 忠诚履职, 埋头苦干, 攻坚克难, 勇挑重担, 用一畦一垄的耕耘、一点一滴的努力实现事业的不断发展、不断进步, 在不同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

真诚奉献。“三平”精神直接体现了河南人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现实表现, 这既是一种品质修养、情操风范、思想境界, 又是对每一个公民的基本要求。“三平精神”与河南人民特有的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已经融入河南人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怀, 成为人们的理想追求和行为规范。

二、“三平”精神给我们的启示

“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鲁迅有一句名言:“天才人物呱呱坠地的第一声啼哭与平常婴儿一样, 只是哭声, 决不是一首好诗。”人生而平凡, 即便是伟人, 也是出于平凡而后超越平凡。一个人的存在状态大多时候是平平静静、平平常常、平平淡淡的, 但平凡并不是平庸, 平凡之中蕴藏着伟大。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 这包含着深刻的辩证法思想。每一个人都应该甘做平凡人、保持平静心、守住平常态, 不沽名钓誉, 不激狂浮躁, 踏踏实实, 孜孜以求。周晓明不惧病魔3次考研终成功, 侯艳丽截去右下肢只身求学成硕士, 她们用平凡的人生实现了自己不平凡的追求, 也折射出了河大人特殊的精神品质。

“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人生不可能总是晴空万里, 我们需要用平静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内心和谐、从容有度方能成就大业, 这是一种自信和勇敢。但平静不是所谓“看破红尘、心如枯井”, 谁说平淡中没有爱的热烈, 谁说平静的湖面下没有漩涡, 在平静中酝酿着蓬勃向上的激情, 在平静中怀有满腔热血, 在平静中蕴藏着岩浆般的炽热。归于平静并非意味着止步不前, 更不是碌碌无为, 而是对人生、社会和事业充满热爱, 是尽一己之能的无私奉献。每一个人只有把求真务实与满腔热情相结合, 把默默无闻的日常工作与激情澎湃的奉献精神相融合, 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才能实现对生命价值的创造、对人生境界的提升。“我愿意为河大做一切, 哪怕做一棵小树。”这是周晓明的母校情怀, 也是所有河大人的心声, 更是百年河大走向振兴、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精神力量。

“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梁启超先生曾说:“凡属我应该做的事, 而力量能够做到的, 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于我自己打主意要做的一件事, 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 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责任感是任何一个人在工作中都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我们都是平常人, 但平常之处见精神, 每一个人都应该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爱岗敬业、忠诚履职、拼搏进取, 在平凡中创造价值, 在平常中奉献精彩。“我已经给亲戚们发过短信, 欠他们的钱缓些日子还, 但学校捐的钱不能用来还账, 一定要善款善用, 钱虽然少, 但要用微薄之力帮助别人。”饮水思源, 知恩图报, 这就是两名年轻人弥留之际的责任寄托, 这种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必将赋予他人和社会别样的精神洗礼。

三、以“三平”精神推动百年河大振兴

在平凡中超越。有人问爱迪生, 你一生当中有1000多项发明, 而你最得意的是哪一个。他静静地说, 下一个。有人问导演李安, 在沉寂6年之后方有了让国际电影界惊叹的作品《卧虎藏龙》, 你的成功来源于什么。他淡淡地说, 坚持。有人问国学泰斗季羡林, 怎样才能像你那样留下大师级的学术成就。季老慢慢地说, 沉淀。河南大学在近百年的办学历程中,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教育真理, 坚守“明德新民, 止于至善”的校训, 秉承“团结、勤奋、严谨、朴实”的校风, 在平凡中谋求超越,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培养了侯镜如、袁宝华、王国权、赵毅敏、尹达、邓拓、白寿彝、杨廷宝、高济宇、姚雪垠、周而复、吴强、马可、赵九章、梁光烈等一大批蜚声中外的社会名家, 造就了40余万名各类专门人才, 在推动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经济建设和教育振兴的过程中实现了自身的价值。今天, 河南大学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在省部共建的平台上, 植根中原文化沃土, 着眼经济社会发展, 以“细雨湿衣看不见, 闲花落地听无声”的境界, 在平凡中追求伟大, “板凳甘坐十年冷”, 以稳定的心态和耐得住寂寞的勇气, 远离杂念, 超越世俗, 严谨治学, 乐学、敬业、恬淡、释然, 以非凡的踏实和坚韧追求学术的至高境界, 努力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在平静中奋发。毛泽东曾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干革命、搞建设, 都要有那么一股劲, 那么一股革命热情和拼命精神。”河南大学的历史就是一部自强不息的奋斗史。抗日战争期间, 河南大学先后辗转于信阳、南阳、洛阳、西安、宝鸡等地, 虽然图书、资料和仪器损失惨重, 但仍办学不辍。河大师生怀着满腔热血在党的领导下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抗日救亡运动。“四郊多垒, 国仇难忘。”日寇的暴行并没有吓倒河大人。“济济多士”在苍苍嵩岳下、泱泱黄河边, “风雨一堂”, 坚守“悠且长”的中原文化, 追求民主与科学, 为抗战和建设培养人才。如今, 河南大学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秉承“前瞻开放, 面向世界;坚持真理, 追求进步;百折不挠, 自强不息;兼容并包, 海纳百川;不事浮华, 严谨朴实”的办学精神, 注重内涵发展, 抢抓机遇, 自我加压, 心无旁骛, 锐意进取。这种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 汇成了以高水平大学建设为主线、促进河南大学全面发展和振兴的澎湃大潮, 学校顺利进入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新阶段, 人才培养体系日趋完善, 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 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学科建设进一步加强, 高水平大学的学科架构逐步形成。

在平常中升华。“我们今天已临着生死的歧路口头, 若是甘于从此灭亡, 自然无话可说, 不然, 则唯有努力奋斗, 死里求生, 复兴我们的民族……愿中央大学担负复兴民族的参谋本部的责任。”这是1932年10月11日国立中央大学 (即今南京大学) 校长罗家伦在其就职演说《中央大学之使命》中向全体师生发出的强烈呼唤和紧急动员令。大学, 崇尚理想与理性, 注重责任与践行, 只有那些勇于承担责任, 敢于对国家、社会、人民负责的大学才能坚守大学精神, 完成大学使命。河南大学在办学实践中时刻不忘大学使命, 紧紧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 紧贴中原崛起进程, 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和科技攻关, 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结构, 发挥人才智力优势, 大力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以服务求生存, 以贡献求发展, 在实践中育人。学校开展了“中原城市群”“郑汴一体化”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 开展了“黄河学”、宋文化研究、纳米材料技术研发、植物逆境生长发育调控理论和技术研究、奥运会保障项目——航空气象综合信息处理平台开发以及造纸污染治理技术推广等一批标志性理论研究和应用开发, 在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思想库”和“孵化器”的作用。

附背景介绍:

侯艳丽, 河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2002级本科生。2006年1月被确诊为“梭形细胞横纹肌肉瘤”。2006年2月17日, 河南大学校医院党总支组织“为侯艳丽同学献爱心”活动, 募得捐款3000余元, 化学化工学院师生捐款2万余元, 帮助她做了截肢手术。随后她考入武汉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 以超乎寻常的毅力坚持完成了学业。2009年8月, 侯艳丽的病情恶化, 离开河南大学三年之久的她收到了来自母校的3万多元的捐款和河南大学校领导的亲切问候。当时侯艳丽用颤抖的手执笔写下:“感谢河大, 我的母校, 是您在三年前给了我第二次生命。三年后, 又是您向我伸出了救援之手。我为自己是河大人而骄傲!”由于癌细胞扩散全身引发呼吸衰竭, 同年8月底, 侯艳丽离开了人世。侯艳丽在临终前曾经委托哥哥在她去世后将未用完的捐款回捐给无私帮助自己的母校, 为更需要的校友提供帮助。

周晓明, 河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2005年被确诊为双侧炎性乳腺癌后, 连续3次考研, 最终获得成功。2009年春节前夕, 河南大学得知她家里已经支付不起医疗费用的情况后, 在短短1年的时间里先后为她捐款4次, 共9万余元。周晓明在弥留之际给河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王凌发了一条短信:“我想如果我真的不行了, 我要把剩下的钱再捐给河大, 帮助学弟学妹。因为募捐的钱不属于我个人。如果我能好, 剩下的钱同样这样处理。我愿意为河大做一切, 哪怕做一棵小树。”

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记略 篇8

1 历史渊源

河南大学明伦校区位于开封城东北角, 占地750亩。后周时期国子监建于此地;清雍正九年 (1731年) 在此建河南贡院;清光绪三十年 (1904年) 清政府最后一次会试———甲辰科会试在这里举行。从此, 中国封建科举考试制度寿终正寝。辛亥革命翌年, 一批高瞻远瞩的有识之士呼吁在河南创办新式教育, 于是便有了开河南省高等教育之先河的高等学府, 河南大学前身———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

2 建筑格局

建筑群建成于1919至1936年之间。以校南大门向北至大礼堂一条约500米的道路为中轴线, 中轴线以东有六号楼, 东外侧有东一至东十斋房, 以西内侧有七号楼, 西外侧有西一、二斋房;西二斋西边有清代改建河南贡院碑和重修河南贡院碑各一通。

3 风格特点

建筑群集中国明清建筑风格和西方古典建筑造型、装饰手法于一体。总平面采取中国传统方式, 沿中轴线两侧对称布置。当您漫步在河南大学校园, 透过夏日晨曦或冬日余晖, 两旁的建筑宛如宫殿, 庄严肃穆、气势宏伟。其建筑形式既保留了中国古建筑传统造型中优美的歇山庑殿、飞檐斗拱、雕梁画栋, 又博采了欧式建筑中的柱形、窗式及浮雕, 堪称美仑美奂, 使人置身其中, 仿佛回到了民国初年。

4 文化载体

建筑群的建筑设计特色集中体现了当时中国第一代留学欧美的建筑师的设计理念。林徽因在为梁思成所著《清代营造则例》写的《绪论》中对中国传统建筑体系作过全面而深刻的评价:“中国建筑直至成熟繁衍的后代, 竟仍然保持着它固有的结构方法及布置规模, 始终没有失掉它原有面目, 形成一个极特殊、极长寿、极体面的建筑体系。”上世纪20年代以后, 这些学成归国的建筑师没有一味地照搬和模仿西方建筑模式, 而是在运用西方新的建筑科学技术的同时, 也接受了学院派的建筑观点和折衷主义的建筑创作手法, 从中国的传统建筑中吸取营养, 摄取精华。在以五四运动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影响下, 为了抵制帝国主义利用建筑文化为其侵略政策服务, 弘扬民族精神、民族文化, 他们以全新的结构方式、施工技术、建筑材料等, 创作了一大批前所未有的建筑类型, 给予了这一时期的建筑以强烈时代感和特殊的历史印记。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正是这一时期的典型建筑作品。

5 独具匠心

大礼堂是整个建筑群的精华和重心。这座重檐、歇山、庑殿多元组合式建筑落成于1934年, 气势雄伟、巍峨壮观, 其占地面积3932平方米, 南北长73.75米, 东西宽53.75米, 高24.40米, 总建筑面积4687平方米。大礼堂分上下两层, 设楼梯6座, 共有观众席2816个。可作报告讲演、放映电影、演出戏剧及举行大型会议之用。

大礼堂凝结了设计者和建造者的智慧和心血, 无论在建筑体量、造型艺术、使用功能、建筑技术, 特别是在建筑节能环保方面, 都堪称建筑文化的典范。

大礼堂的建造采用了大量新技术、新材料, 它综合运用了钢、木、钢筋混凝土砖石结构, 使用了钢筋混凝土梁柱、钢屋架、水泥、等现代建筑材料和大量传统的建筑材料及做法, 其工程质量上乘。虽经近百年风雨侵蚀, 历经5次5级以上地震的考验, 但至今仍巍然屹立, 以她那饱经沧桑的面容记录着岁月的年轮, 用母亲般的怀抱迎来送往一代又一代河南大学的莘莘学子, 其建筑功能还在充分发挥着作用。

大礼堂设计者充分利用自然光, 采光系数为五分之一, 当窗帘全部拉开时, 室内光线充足;大礼堂作为集会、演出场所, 要求具有良好的声音传导功能。由于室内声学功能设计合理, 大厅内音响效果很好, 据台湾出版的《学府纪闻》记载, “当时扩音设备尚不发达, 可是讲台上任何人讲话, 全声均能聆听清楚”。

大礼堂是师生集合的公共场所, 众多人员长时间聚集其中势必空气污浊。为解决这一问题, 在礼堂屋顶中部设有东西两个气楼。气楼深入礼堂, 通风管在天花板内盘桓, 每座独立的房间上部都开有气孔, 利用室内外自然的空气压差, 将室外清新空气与室内污浊空气进行交换, 在不耗用电力的情况下, 有效保证了室内空气质量。

大礼堂设计者将疏散走廊及辅助用房置于观众厅四周, 加之传统大屋顶及较厚的外墙, 大厅热工性能也极佳。至今每逢盛夏, 置身其中, 仍感身心凉爽, 毫无暑意;寒冬季节, 室外大雪纷飞, 室内则暖意融融, 由此可见前人低碳环保设计理念之一斑, 今天仍不失为建筑设计、研究不可多得的生动教材。

6 结语

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是中原大地第一个向外派遣留学生的桥梁与窗口, 它所具有的强烈的开放图强和融通中西文化的意识, 不仅体现在选派教师出洋留学, 引进外籍老师和外文原版教材上, 同时也体现在校园建筑上。近代建筑群采用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 反映了当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中西结合的指导思想。建筑群在中西建筑手法的结合上有独到之处, 如吸取中国古代的大屋顶, 斗拱等传统建筑要素的精华, 也采用西方古典建筑柱式以及多种装饰手法, 是中与西、古与今、新与旧等多种建筑手法的综合产物, 它集建筑学、教育学、历史学、数学、力学、美学、生态学于一体。这种继承、借鉴和融合反映出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的设计者对大学是知识创新发源地的深刻认识, 反映出他们对具有中国风格的近代建筑的创新和追求, 其意义远远超出了建筑本身。

参考文献

[1]陈宁宁.黉宫圣殿[M].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6.

[2]陈宁宁.河南忆往[M].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2.

河南大学 篇9

1 研究内容与目的

科学引文 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CIE)数据库是目前全球学术界公认的最著名、最权威的科技文献检索系统,收录国际上的重要期刊和高质量的数据,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SCIE只收录各个学科最优秀的学术期刊,许多国家和地区均以被SCIE收录及引证的论文情况作为评价学术和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2]。

本文通过SCIE检索,采用文献计量、数理统计、情报分析等方法,将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经过数据采集、筛选甄别、聚类整理、统计分析等环节,对河南大学化学学科2009-2013年度发表的论文数量、类别、作者、来源出版物、JCR分区、合作机构、国家与地区、学术影响力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了解化学学科的科研成果总体情况、科研能力、产出能力、学术影响力、国内外合作交流情况等学科发展水平及特点。

2 研究方法

本文根据数据检索和统计分析的方法来评估河南大学化学学科的研究人员2009-2013年间在SCIE检索期刊上的学术论文情况,通过几个指标进行判断和比较:SCIE收录的论文总量,论文不同研究类别,出版年,来源出版物,来源期刊JCR分区,论文作者,论文合作机构、国家和地区等。学术论文的影响力分析,通过发表文章的被引次数和h指数进行判断。

登陆web of science平台,选择SCI- Expanded数据库,检索字段为地址,时间范围限定在2009-2013年,输入(“henan univ*”or“he nan univ*”),检索结果出现后,再进一步进行机构精炼,排除含“henan univ of”的河南科技大学、河南财经大学等学校,仅选择“henan universi-ty”。检索结果显示河南大学2009-2013年被SCIE收录的文献总量为2 118篇,再通过学科类别进行进一步限制,学科类别选择chemistry,得到河南大学化学学科2009-2013年被SCIE收录的文献总量870篇。检索完成后,利用数据库本身的“分析检索结果”功能进行聚类分析。凡河南大学的作者未使用单位名称“河南大学”或“henan university”或“henan univ”或“he nan univ”的均不含在以上数据统计之列。检索完成后,利用数据库自带的“分析检索结果”功能进行下一步操作,将检索结果分别按照“作者”、“机构”、“web of science类别”、“国家/地区”、“来源出版物名称”、“出版年”等字段进行分析,将分析后的数据导入Microsoft Excel进行进一步分析。在检索结果页面,使用“创建引文报告”功能,则可以查看文献的被引频次和h指数等数据信息。

3 统计结果与分析

3.1发文总量统计

由表1可以看出,2009-2013年SCIE收录的河南大学及化学学科的文献量,其中,河南大学的总发文量为2118篇,与化学相关的论文有870篇,约占全校总量的41.08%,排名第一。由图1可以得到SCIE收录的河南大学文献的学科分布情况。

3.2 研究类别分析

表2给出了在SCIE检索的河 南大学化 学学科2009-2013年的科研类别,可以看出论文多集中在交叉化学、纳米、材料、物理等交叉学科方面,说明交叉学科处于发展和兴起阶段,研究潜力大。

3.3 论文作者分析

对某一学科的作者分析,得出该学科专家的科研产出能力和优势,可以看出该学科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及科研实践的趋势,对科研活动的组织、协调、管理均有积极意义[3]。河南大学化学学科中,约有90位作者被SCIE收录的论文超过10篇。论文数量前5名的作者牛景杨、马鹏涛、王敬平、赵俊伟、张治军来自化学化工学院和特种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发文总量达到466篇,约占论文总量的53.6%。

3.4 合作机构、国家分析

对合作的机构、国家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该学科或学术团队的学术交流能力和学术合作情况。通过对化学学科被SCIE收录的870篇文献分析显示,河南大学在该学科领域与17个国家和地区的209所机构进行了交流合作。合作最多的机构为中国科学院,文献量达81篇,其次分别为郑州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吉林大学、清华大学;与其他国家合作最多的分别为美国、新加坡、日本。

3.5 来源出版物及 JCR 分区分析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被用于评价期刊在学科领域的影响力,是多学科、综合性的期刊分析与评价工具,并且提供了期刊和学科分类的数据,具体采用Q1??Q4的方式来体现期刊档次。在Q1区的期刊通常是各领域的顶级期刊,处在同一学科的前5%,位于Q2区的是高水平期刊,位于Q3区的次之,Q4区则较普通。分区位置越高,期刊影响力越大,论文命中率也相对较低[4]。

2009-2013年河南大学化学学科被SCIE收录的870篇分别被171种期刊或出版物收录,其中被Q1区期刊收录的论文有48篇,被Q2区期刊收录的论文有202篇,被Q3区期刊收录的论文有229篇,被Q4区期刊收录的论文有391篇(见图2)。其中在Q1区、Q2区、Q3区、Q4区期刊发表的论文量分别占SCIE总论文数量的5.5%、23.2%、26.3%、45.0%。2009-2013年间,研究者在Q1区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逐年增加;收录论文的TOP期刊数量呈上升趋势,论文量2009-2012年逐年上升,2013年有所下降,2012年发表在TOP期刊上的论文量有41篇(见表3)。

3.6 学术影响力分析

河南大学化学学科2009-2013年被SCIE数据库收录的论文为的870篇,其中746篇论文被引用1次以上,总被引次数为7 155次,去除自引的被引频次6 313次,篇均被引8.22次,施引文献5 422篇,去除自引的施引文献5 062篇。(时间截止到2015年3月18日)。2009-2013年各年度被引频次呈现出明显的逐年上升状态。单篇被引频次超过100次的论文有3篇(见表4),均为与其他高校合作的非第一作者单位或的论文。

h指数用于衡量研究人员或机构的长期持续的学术影响力,是指在SCIE数据库中有h篇论文分别被引用了至少h次。河南大学化学学科2009-2013年发表的论文有35篇文献被引用超过35次,成为高被引文献。

4 结论

综合2009-2013年SCIE收录的河南大学化学学科论文的各项指标可以看出,河南大学化学学科发表的论文数量和影响力逐年上升,化学学科论文的整体质量和学术影响力也在不断提高。不足的是,从高被引频次的论文来看,被引频次最高的论文均为与外校合作的非第一作者机构的论文,这在一定程度说明河南大学化学学科的整体科研实力仍然偏弱,仍然需要科研人员的努力和学校政策的支持。另外,SCIE只能作为学科评价手段中的一种,不能代表学科评价的全部。由于年限跨度比较短,仅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河南大学化学学科的科研能力,并不能因此判断该学科整体水平优劣。

河南大学 篇10

校园文化建设, 构建移动新媒体平台势在必行

首先, 移动新媒体的应用已成为社会主流。进入21世纪以来, 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广泛普及, 有力激发了移动新媒体的发展, 以报纸、广播为代表的传统媒体, 以网络、视频为代表的“传统新媒体”受到巨大冲击, 移动新媒体发展掀起一轮新的热潮。数据显示, 2012年新浪微博注册用户突破3亿, 每日发博量超过1亿条, 微信面世后用户迅速突破2亿, 而全球移动互联网用户已达15亿。庞大的数据证明, 以微博、微信、二维码、GPS定位等为代表的移动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

移动新媒体以其即时性、便捷性、互动性、真实性更加迎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传播理念, 更加深刻地影响着社会文化、人际交往与思维方式。在这种背景下, 高校回避、忽视移动新媒体, 显然并非明智之举, 而应该积极适应新形势, 抓住移动新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提供的新机遇。

同时, 移动新媒体打破了校园文化建设瓶颈。就河大而言, 校园文化建设已经取得突出成绩, 同时也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建设主体不够广泛。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应该是一所大学的全体, 但受各种因素影响, 组织领导、实施参与的主体往往只局限于少数部门和部分师生。二是层次设计有待提升。校园文化对社区文化的辐射、引领作用, 对师生成长的导向、启迪、服务功能发挥尚不充分。三是品牌管理有待加强。河大在长期校园文化活动实践中, 形成了“品牌带动”的宝贵经验, 但跟踪管理不够到位。四是基础设施投入尚显不足。对于这些问题, 移动新媒体的诞生和使用就像一场及时雨, 打破了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期瓶颈, 河大校园文化建设借机、借势迈上了一个更新、更高的台阶。

校园文化建设, 利用移动新媒体前景美好

河南大学是河南省内最早利用移动新媒体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高校之一。

2010年10月, 河大官方微博在新浪网正式开通, 成为省内最具影响力的高校微博之一。截至2013年1月7日, 河大官方微博发布微博6356条, 粉丝151477人, 收到评论2万余条, 被转发7万余次, 受到《河南日报》、《大河报》、人民网、中国日报网等媒体报道30余次。在学校个人开通微博的基础上, 院系团支部、团干部、学生社团全都开通微博, 进一步完善了河大微博梯队建设。河大以官方微博为中心, 有效整合信息渠道, 适时转发、共享信息, 构架起了多级别、多层次的“微博矩阵”。

2012年11月, 河大首个手机客户端“河大在线”正式发布, 并由河大网站工作室自主开发和管理, 依托学校网站丰富的新闻资源, 开设新闻、娱乐、互动类栏目, 设计随时分享或转发功能。同年, 在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的支持下, “铁塔青梅”河南大学校园资讯手机客户端开始内测, 并由河大广播站管理和运营。“铁塔青梅”以服务学生为目的, 设有通知、生活、职场等6个板块, 内容丰富多彩, 关注热点话题, 力求成为河大人自己的掌上信息终端。

随后, “河南大学微信公共平台”正式开通, 由河南大学微博协会负责运营, 准确、有效、及时、主动地推送多元化信息, 并推出订制服务, 免除信息冗杂的困扰, 满足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方面的信息需求。

由此, 结合《河南大学报》、广播站、学校网站等校园媒体的基础优势, 综合利用不同新媒体的传播优势, 以官方微博为移动新媒体主力平台, 配套“河大在线”、“铁塔青梅”、微信公共平台等客户端, 搭建起更为快捷、更为广阔、更具交互性的“移动新媒体信息平台”, 河大校园文化建设迈入“移动新媒体”时代。

校园文化建设, 移动新媒体的重要意义日渐凸显

近年, 河大与时俱进、兼容并收, 准确、及时、有效利用移动新媒体工具, 抢占新媒体高地, 把环境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形象文化等方面建设推向新的广度、高度和深度。

首先, 拓展了环境文化功能。环境文化主要指学校的建筑、雕塑、教学器材等诸多设施与条件, 它是校园文化的基础。移动新媒体将环境文化的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进一步提升、拓展。河大官方微博及时公布博物馆、校史馆、图书馆等建设状况和使用方式, 通过开设《印象河大》栏目和发布《王立群带你品河大》视频等, 生动展现学校新老校区建筑组群的风貌, 传递百年厚重历史和人文情怀。“河大随手拍”等栏目还鼓励学生用手机拍摄校园美景, 激发师生校友对母校的热爱之情。

其次, 提高了精神文化普及。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办学理念、校风校训、教风学风以及学校全体成员的精神风貌、价值取向等内容, 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河大移动新媒体坚持传承河大精神, 官方微博开设“校史长廊”系列专栏介绍校歌、校训和百年校庆标识等具有河大特色的文化内涵, 《国学大讲堂》等栏目弘扬民族传统和爱国精神, 《校友英华》《河大人物》等栏目引导严谨笃学的教风学风, 而“河大在线”、“铁塔青梅”、微信公共平台等分别通过推荐经典书目、开设《学习不是事儿》栏目等提倡健康向上的和谐校园生活。

再次, 引领了行为文化新潮。行为文化是指师生员工在从业、为学、休闲娱乐时的具体行为展示, 它是校园文化的载体。河大移动新媒体注重加强互动, 全方位契合校园生活, 打造独特的品牌形象。官方微博通过新年晚会直播、校园歌手大赛直播等, 传递出独具特色的现场感;“转发有奖”“公益募捐”“我们一起看电影”等形式加强了粉丝的存在感、参与感和亲近感;“铁塔青梅”客户端则邀请校内知名人物访谈, 更注重内容深度;“河大在线”则设计网络电台在线收听等功能;微信公共平台推出“回复数字获取今日推送”功能, 各具特色。

最后, 丰富了形象文化内涵。形象文化主要指学校的视觉形象识别系统, 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表现。作为学校信息发布平台, 官方微博以其权威、厚重、温和、活泼的形象, 成为河大形象文化景观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舌尖上的河大”“一句话证明你是河大人”等活动也不断拓展学校的形象文化内涵。“河大在线”、“铁塔青梅”、微信公共平台注重设计具有河大特色的操作界面和话题活动, 如“爱河大, 我们在现场”“我爱上校选”“河大园初雪”等, 从各个侧面、不同角度丰富和完善了河大形象文化内涵。

校园文化建设, 移动新媒体彰显特色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河大利用移动新媒体平台, 一方面注重打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 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不断提高活动普及度和渗透性, 加强活动品牌建设与跟踪管理;另一方面注重联合传统媒体, 与落地活动密切互动, 充分挖掘媒体优势和渠道资源, 有效解决校园文化活动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等问题。

首先, 传统媒体与移动新媒体实现综合利用。2012年10月, 《河南大学报》开始启用二维码, 通过扫描可链接至网络收听美文朗诵, 传统平面媒体、移动手机客户端、网络实现了“三位一体”的综合使用。《河南大学报》开辟《微博连连看》栏目, 并开通微博, 与河大官方微博形成良性互动。官方微博则推出平面刊物《微博河大》, 展示微博品牌活动, 深入探讨微博新媒体发展。传统媒体和移动新媒体的渠道优势得到互补, 内容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传播效果进一步提升。

其次, 移动新媒体实现无障碍交互。官方微博、“铁塔青梅”、“河大在线”、微信公共平台的运营团队积极推动移动新媒体之间的“交互营销”, 如官方微博和微信公共平台的相互推荐和宣传。二维码的使用也普遍存在于所有新媒体的使用中, 进一步方便了客户端下载、用户注册、内容链接等。移动新媒体的覆盖面进一步拓展, 链接渠道进一步畅通, 用户选择和应用进一步多元化, 内容呈现更加丰富多样。

再次, 日常管理与重要活动实现灵活结合。移动新媒体在捆绑日常管理和重大活动时, 其交叉管理的运营机制和信息推广的操作方式更加突出和灵活。2012年, 河大迎来建校百年华诞, “河南大学百年校庆”微博应运而生, 与官方微博相辅相成, 开辟“校庆动态”等图文专栏, 发布纪录片《烽火育才记》《一个世纪的等待》等视频资源, 发起“校庆倒计时”“你心目中的百年校庆校服”“对百年校庆说”等话题, 推荐“百年校庆纪念版安卓应用软件”, 展示校庆网络媒体专题等, 进行校庆晚会图文直播, 充分利用微博墙和微博板等, 全方位利用多种形式开发多种功能, 及时传递校庆动态, 展现河大百年的积淀, 营造了浓郁的校庆氛围, 提高了河大校友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互动。仅校庆期间, 河大官方微博粉丝总量提升至12万, 相关评论、转发总量近20万次。

最后, 新媒体和落地活动实现无缝对接。移动新媒体对校方、院系、社团等各级活动的品牌建设与跟踪管理是其一大亮点。2012年9月25日, 河大百年校庆晚会成功落幕, 校庆微博发布信息:“现面向海内外征集百年校庆的图片、微博和文章, 以上稿件将有机会推选至百年庆典晚会表彰大会。”同时, 联合官方微博持续发布校庆期间独特的环境文化 (如面貌一新的大礼堂) 、精神文化 (如校歌的重新演绎) 、行为文化 (如校庆头巾的流行) 、形象文化 (如校庆纪念徽章) 等, 对校庆活动进一步实施有效的品牌建设, 实现了对活动效果和粉丝反馈的跟踪管理, 延展了校庆时效性, 增强了校友凝聚力。

清华大学 复旦大学 篇11

清华大学虽以理工闻名天下,但近年来逐渐加强了社会科学的建设,尤其是经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和新闻与传播学院,搞得很红火。

复旦大学

南方历史最悠久的大学,综合实力、人文学实力、社会科学实力在南方均位居第一。

中国大学的校名多以地名冠之,体现的是地域性特征。但也有一些大学的校名取材于历史典籍,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既典雅又“美听”,体现了其办学宗旨和人文精神。比如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

先来说说清华大学。清华原为清朝皇家园林,咸丰皇帝赐名“清华园”。“水木清华,婉兮清扬”,如果你看金庸作品比较多,大概会对《天龙八部》中诠释木婉清名字的这句话有印象。不过金庸也不是凭空自己创作的,后一句出自《诗经》就不多说了,前面的“水木清华”出自晋代谢叔源的五言诗《游西池》:“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所以清华BBS之名也是从这里来的。掉书袋一下,在四部当中,诗歌属于“集部”,在经、史、子、集中位列最后,所以出自集部的“清华”稍显纤弱。从1924起,清华大学正式开始用“清华”为校名。

就和北大被误解成文科院校一样冤枉,清华也被误解成是“工程师的清华”。孰不知,时下时髦的“国学”一词,第一个大张旗鼓说的正是清华。当时清华的国学研究院名振全国,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四大导师成就非凡,树起了一道无法逾越的丰碑,不知令多少学人向往。季羡林大师最后落脚在北大,但其实是清华毕业。清华还有很多大师,如一部《围城》让世人刮目的钱钟书,一部《雷雨》震惊中国戏剧界的曹禺,《七子之歌》的闻一多……清华的人文又哪里逊色了?

再来说说复旦大学。“复旦”二字来源于《尚书大传·虞夏传》中“卿云烂兮,乣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以日月光辉的永恒来象征“复旦”不朽的魅力。其实说起来,这首《卿云歌》也是首古诗,但因为出自《尚书》,而《尚书》又是儒家经典,是十三经之一,因此以四部论,“复旦”是出自经部,分量就很重了。

不过和清华类似,“复旦”也不是最早的校名,马相伯于1905年创办的时候是叫“震旦大学”,1917年改为“复旦大学”。这所人文色彩浓厚的高校,“如日之升,如月之恒”,曾云集了众多声名赫赫的大师:周谷城、陈望道、颜福庆、苏步青、谢希德等著名学者曾长期在校执教,为复旦奠定了雄厚的学术传统和基础;谈家桢、吴浩青、谷超豪、胡和生、王迅等一大批知名专家成为复旦当代学术精神的代表。建校以来,复旦毕业生涌现出于右任、邵力子、陈寅恪、竺可桢、童第周等在内的众多杰出人才。而今在复旦,每天都有非常精彩的大师级讲座,为学生讲解人文社科的知识。这就是人文风度,从骨子里透出来的气质。

河南大学 篇12

关键词:地方性大学,河南科技大学,借力发展,整合区域资源,校地合作

截止2008年底, 全国共有普通本科院校1079所, 其中90%以上为地方性大学。[1]在这些地方性大学中, 大多数由所在省级政府投资举办, 少数由地市级政府和社团或私人投资举办。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 办学规模急剧扩大与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已经成为我国地方性大学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矛盾。如何有效整合区域内社会资源为大学所用, 成为摆在当前大学领导者们面前的重大难题。在破解这一难题的过程中, “借力发展”成为地方性大学发展的战略之一。

所谓“借力发展”就是指借助除投资主体以外的力量促进自身发展。河南科技大学是河南省政府所属的地方性大学, 与全国大多数地方高校一样, 因连续多年扩招, 办学资源相当紧张, 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学校的日常教学与可持续发展。为缓解这一矛盾, 破解发展难题, 近些年, 河南科技大学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通过整合所在区域的社会资源, 走出了一条“开放办学、借力发展”的办学新路。本文以河南科技大学为个案, 挖掘其借力发展的内在机理, 以期为兄弟院校办学提供一些有益启示。

一、河南科技大学借力发展的实践探索

(一) 借地方政府之力, 极大地丰富了学校的办学资源

我国高校所在的城市或地区, 一般都有许多可以同高校合作共享的资源。河南科技大学通过借政府之力与洛阳市在共管共享体育中心、共建新区医院、共建新区图书馆和共建科研开放平台等方面充分合作, 在互惠共赢的基础上, 极大地丰富了学校的办学资源。

一是共管共享洛阳市体育中心。2004年, 洛阳市委、市政府为提升城市品位, 增强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和活动的能力, 同时为市民提供优质的健身和体育运动场所, 决定投资12.5亿元建设洛阳市体育中心。该中心占地1300亩, 拥有“四馆三场”, 即体育馆、游泳馆、射击馆、网球综合馆和综合体育场、运动场、自行车场, 是一个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少见的现代化程度较高的综合体育中心。因该中心与河南科技大学新校区相邻, 为有效整合社会资源, 弥补学校体育运动场地的不足, 河南科技大学党委在洛阳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下, 通过和洛阳市体育局等单位充分协商, 2007年9月双方签订了共管共享洛阳市体育中心的协议。根据协议, 洛阳市体育中心所有场馆均对河南科技大学体育教学开放, 同时学校大型文体活动也都可以在这里举行;洛阳市体育中心同时挂“河南科技大学体育中心”牌子, “四馆三场”加挂河南科技大学相应分馆标志;学校职工到体育中心活动享受洛阳市体育局内部职工优惠价;由学校推荐人员经洛阳市委组织部任命担任体育中心副主任, 参与体育中心的日常管理;河南科技大学每年提供管理维护费100万元。这种合作模式使学校在投入很少的情况下, 体育运动设施条件达到了全国高一流水平, 同时避免了重复建设和社会体育场馆的闲置浪费, 实现了资源共享、互惠双赢, 被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誉为“校地合作的典范”。

二是共建新区医院。2007年4月, 为完善洛阳新区城市功能, 进一步提高洛阳人民的医疗保健水平, 洛阳市委、市政府决定依托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建立洛阳市新区医院。洛阳市新区医院占地240亩, 规划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 设计床位1200张, 计划投资7.8亿元, 医疗仪器设备费从世界银行贷款且由洛阳市政府担保, 建成后挂“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区医院”牌子并由其经营管理。目前, 由洛阳市政府投资2.8亿元建设的医院一期工程已经投入运营。共建新区医院, 不仅使学校及洛阳新区在短期内增加了一所拥有1200张床位的大型医院, 而且为学校医学专业的教育教学提供了一个高级别的实践实习基地。

三是共建新区图书馆。2009年2月13日, 河南科技大学与洛阳市政府签订了合作建设图书馆框架协议。根据协议, 该图书馆选址在河南科技大学新校区内, 规划建筑面积约为7万平方米, 初步投资约为3.5亿元。洛阳市人民政府承担投资总额的1/3, 河南科技大学承担投资总额的2/3。依据河南科技大学图书馆和洛阳市新区图书馆的功能要求, 本着“共享共管、满足需求、方便使用”的原则, 图书馆划分为公用部分、学校使用部分、社会使用部分等, 河南科技大学是新区图书馆的建设主体和管理主体。图书馆的建设在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素质等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 也有效整合了洛阳市公共图书馆与河南科技大学图书馆的文献资源, 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四是共建科研开发平台。河南科技大学十分重视与地方政府在建设科研开发平台方面的合作, 以促使学校的科技成果走出“围墙”, 推动高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2005年5月, 河南科技大学与洛阳市政府联合举办了产学研合作暨项目对接研讨会, 积极为双方开展产学研合作搭建新的平台。截至目前, 河南科技大学已与洛阳市政府共同合作建设了15个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5个人文社科基地, 构筑了直接面向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的科研开发平台。

(二) 借企业和科研院所之力, 大大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水平

洛阳是国家“一五”期间打造的十大重工业基地之一, 也是新世纪科技部与河南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这里不仅拥有中国一拖集团公司等一大批在行业内占据龙头地位的大型国有企业, 而且聚集了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等14个国家级科研院所。河南科技大学借企业和科研院所之力, 在共享人才资源、共享科研平台资源、联合科技攻关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产学研合作, 这大大提高了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

第一, 共享人才资源。在高层次人才方面, 中国中铁隧道集团公司王梦恕院士、黎明化工研究院李俊贤院士、解放军总参三所周丰峻院士成为河南科技大学的“共享院士”, 王梦恕院士还担任学校机电工程学院的名誉院长;有61名大型企业和科研院所的高级人才受聘担任学校兼职教授。为使学校教育与企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 河南科技大学实行研究生培养“双导师”制聘任了97名科研院所的高级科研人员担任研究生导师, 共同培养研究生。在本科生培养方面, 学校从企业和科研院所选聘了大量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科研人员作为学生实习、毕业设计 (论文) 的指导教师, 仅2007年就选聘了272人。学生毕业设计 (论文) 和科研项目结合生产实际的比例也逐年提高。在2008届毕业生毕业设计 (论文) 的题目中, 就有93.9%的题目紧密结合了生产实际。这种合作方式使河南科技大学的学生从一开始就有机会在这些实力雄厚、全国知名的企业和科研院所得到实践锻炼, 从而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第二, 共享科研平台资源。河南科技大学以中国一拖集团公司、洛阳轴承研究所等一大批国家大型企业和国家级科研院所为依托, 建立了177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建成了轴承CAD/CAE创新设计室、轴承专业实验室、“恩派克”超高压实验室、河南省先进制造技术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等一批设备先进的研发实验基地。2004年, 学校在中国轴承行业协会和30多家行业内企业的支持下, 建立了中国轴承陈列馆, 该馆成为全国轴承行业产品和中国轴承发展史的展示中心。2008年, 河南科技大学与中信重型机械公司联合申报的“矿山重型机械国家重点实验室”已获国家立项, 目前项目进展顺利。学校与洛阳生产力促进中心、洛阳轴承研究所和中机十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申报, 总投资4500万元的“洛阳轴承产业发展服务平台建设”项目近日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和资助。

第三, 联合科技攻关。与企业和科研院所进行联合技术攻关是河南科技大学产学研合作办学特色的重要内容。这种合作不仅使学校的科学研究更加贴近企业、贴近市场, 而且使学校的科研能力不断增强, 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学校仅在“十五”期间就与企业和科研院所签订横向合作项目189项, 涉及机械、电子、冶金、石化、材料、生物工程、医疗、农业、畜牧等众多生产领域。学校与中铁隧道集团公司等单位共同完成的“长大隧道全断面岩石掘进机掘进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 研究成果使我国隧道施工技术实现了第四次跨越, 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并获得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与中信重型机械公司共同开发的重达520吨的世界第一铸件成为中国铸造史上新的里程碑;与中铝洛阳铜业有限公司共同开发的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用于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铜合金引线框架材料, 年产值逾10亿元, 这大大提升了我国大规模集成电路材料的综合水平, 改变了我国该类产品依靠进口的局面, 为国家信息产业的升级和加强国家信息安全作出了贡献。学校研发的基于机电液压控制技术的同步顶升运动控制系统, 与世界最大的液压装备公司——美国实用动力有限公司合作, 成功将具有73年历史、与维也纳金色大厅相媲美的上海音乐厅平移了70米, 得到了合作方的高度赞誉, 为加强与学校的技术合作, 该公司专门在河南科技大学建立了国内唯一的“恩派克”超高压实验室。学校开发的40马力至220马力“东方红系列轮式拖拉机三维设计”使中国一拖集团公司首次实现了拖拉机数字化设计, 所开发的产品成为中国一拖集团公司的主导产品, 仅70马力拖拉机一种产品每年就新增产值20亿元;新型背负式谷物联合收割机已在国内12个厂家投产, 年创利税数亿元。

通过“开放办学、借力发展”办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河南科技大学的整体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办学特色更加突出, 办学水平明显提高, 学校的社会形象和美誉度不断提升。[2]

二、地方性大学借力发展的内在机理

大多数地方性大学并非由所在地政府投资或者社会团体举办的大学, 他们没有直接投资或拨款的义务。那么地方性大学为什么还能够成功整合所在地区域的社会资源为己所用呢?

(一) 需求是地方性大学整合所在区域社会资源为己所用的动力之源

就地方性大学与所在地政府的合作而言, 从高校角度来看, 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逐步推进, 地方性大学原有的办学条件已经不能承担继续推进大众化的任务, 扩大校园规模, 建设教学楼、图书馆、体育馆甚至医院 (有医学类专业) 等教学和辅助性教学设施已经势在必行, 而投资主体所提供的办学资源远远满足不了高校规模扩张和质量提高对资源的需要, 高校对基础性办学资源的需求异常迫切。从地方政府角度而言, 近些年来, 在拉大城市框架, 促进城市发展理念的作用下, 各地方政府都不同程度地掀起了新城区建设运动。这一方面需要大批单位及人口进驻以填补新城区空缺, 另一方面需要建设诸如图书馆、医院、体育馆等公共设施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高校以其独特的文化优势和人口优势、人才优势等被城市管理者们看做是提升城市品位、汇聚人气的理想单位。

就地方性大学与所在地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合作而言, 从高校角度而言, 高校教学客观上需要企业和科研院所的生产设施作为教学实习基地, 同时还需要富有生产一线实际操作经验的兼职教师给予具体指导;地方性大学的科学研究同样需要企业和科研院所的任务、设备和资金注入。从企业和科研院所而言, 高校在基础研究方面长期的积累和人力资源优势正是他们自身所欠缺的。共同的需求成为校地双方成功合作的动力之源。

(二) 校地主要领导认识到位, 把校地合作纳入各自发展规划, 为地方性大学统筹所在区域的社会资源提供了思想先导和制度基础

由于种种原因, 大多数城市已有的公共设施如图书馆、体育馆、医院等存在着利用率不高、效益欠佳等问题。如果在新城区建设中仍然沿用原有模式, 不但会加大政府新城区建设的财政负担, 还势必会产生类似效益低下问题。高等学校是事业单位, 为社会提供准公共产品或服务, 不以营利为目的, 是区域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主导力量。在河南科技大学与洛阳市政府的合作过程中, 洛阳市委、市政府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因此, 在决策开发建设洛阳新区伊始, 洛阳市委、市政府就把大学园区建设纳入新区发展规划, 市政府从土地、规划、建设、财税、金融、市政配套设施等方面为高校提供减免优惠和一切便利条件;在高校入住后, 洛阳市委、市政府愿意把自己单独投资建设的洛阳市体育中心与高校共管共享, 把投资建设的洛阳市新区医院交给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营管理, 与高校共建共管图书馆和研究基地等。河南科技大学的决策者们也认识到这是难得的发展机遇, 在2003年前后, 把“主动融入洛阳新区建设, 拓展办学空间”列入学校发展规划, 其后积极在体育馆、医院、图书馆、研究基地等公共项目上与洛阳市政府充分协商合作, 争取到了更多的社会资源为办学所用, 促进了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

(三) 形成了灵活的校地合作协商机制

在河南科技大学与洛阳市政府合作过程中, 双方主要领导坚持平等合作、互惠互利原则, 一旦某一方主要领导就某一项目有合作意向, 即与对方主要领导沟通;在形成初步共识后, 再由双方相关部门论证协商, 直至达成协议。更为重要的是, 双方主要领导都能不囿于过去的合作模式, 根据项目不同, 灵活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 表现出高度的合作诚意和协商智慧, 使得双方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合作程度不断深入。

三、对地方性大学进一步借力发展的思考

(一) 省属大学应把与所在地政府合作摆在优先位置

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 北京、上海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阶段, 此阶段与精英化教育的一个显著区别就在于高校与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

省属大学与所在地政府合作具有天然优势。省属大学为所在省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首先体现在为所在地政府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上。因为, 所在地政府为所在省份的一部分, “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省属大学与所在地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地方性是其第一特性, 其次才是为所在省份的其他地方政府和省政府等服务。省属大学与所在地政府合作相比较与其他地方政府合作而言, 具有合作范围更广、联系更便利、情况更熟悉、成果更实用等得天独厚的优势。

更好地为本区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服务是地方性大学的价值所在, 是其自身发展的动力来源, 也是获得地方政府、企业、社区等各方面支持的保证。就教学方面的合作而言, 除了应继续加大为地方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之外, 在公共教育教学设施方面与所在地政府合作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合作领域。就科研领域的合作而言, 多数省属高校由于受人才素质、研究条件等方面的制约, 难以承担基础性、前沿性的国家层面的重大研究课题。地方性高校要拓展研究职能, 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结合, 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取得更具现实意义的科研成果。

(二) 校地双方应建立相对稳定而又注重实效的合作协商机制

在新世纪之交的高校规模扩张过程中, 全国大多数地方高校都能审势度时, 抓住机会, 与所在地政府在土地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 迅速地拓展了办学空间。但是, 其他领域特别是公共教育教学设施方面成功合作的案例却并不多。校地主要领导除了在认识上要把校地合作摆在优先位置之外, 还应在校地合作的组织机构设置和运行机制等方面有所作为, 例如, 建立校地合作的组织机构或在原有机构中增加其校地合作职能, 建立校地主要领导的定期会商制度, 建立一事一议、灵活高效的协商机制等, 以促进高校与所在地政府在更广的领域、在更深层次进行合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发布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9-07/21/content_11741791.htm, 2009-07-21.

上一篇:高层建筑火灾扑救对策下一篇:儿科静脉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