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城市

2024-11-27

煤炭城市(精选11篇)

煤炭城市 篇1

自2016年入汛以来, 连续的大暴雨使我国多个省份遭受严重洪涝灾害, 北京、武汉等诸多城市进入“看海”模式, 由此联想到近几年我国多次出现旱涝交替, 城市逢雨必涝, 与此同时, 我国400多座城市供水不足, 其中110个城市严重缺水, 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居民生活不便。根据2013年习总书记提出的“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和2014年住建部发布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试用) 》, 在此背景下, “海绵城市”理念应运而生。煤炭型资源城市面临城市经济衰退, 生态恶化, 产业结构单一, 大量工业厂房荒废, 大量棕地闲置、裸露, 存在严重的生态隐患, 亟待城市改造。将“海绵城市”理论应用于煤炭型资源城市的棕地生态改造, 本着变废为宝、因地制宜的原则, 运用低影响开发技术, 改善煤炭型资源城市的城市水资源短缺、生态恶化的问题, 通过改善城市生态促进城市转型。

1 海绵城市理念

海绵城市是指像海绵一样, 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的城市, 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 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理念从内涵上与国际上已经广泛应用的低影响开发技术 (LID) 极为相似, 是一种通过植被浅沟、下沉绿地、雨水花园、屋顶绿化、透水路面等技术实现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的生态技术体系。海绵城市就是在城市中打造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突破过去“以排为主”的落后观念, 将建筑、道路、绿地、公园、广场、水体等城市基础设施纳入低影响开发系统, 通过渗透、阻滞、过滤、蓄积等技术, 把降水最大化地留在城市“海绵体”中, 减轻城市雨水管网排洪压力, 降低甚至消除洪涝灾害对城市的危害, 再将净化后的水资源缓慢释放, 缓解城市水资源紧张局面。

2 煤炭型资源城市棕地生态问题

煤炭型资源城市是以煤炭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类型。煤炭的开采、加工和利用, 不可避免地造成环境污染, 同时伴随煤炭工业发展产生大量棕地。棕地 (Brownfield Site) 最早是由1980年美国的《环境应对、赔偿和责任综合法》界定:棕地是一些因为现实的或潜在的有害和危险物的污染而影响到它们的扩展、振兴和重新利用的不动产。棕地以开发过的工业用地居多, 可大可小, 规模不等, 重新开发和利用存在困难和障碍, 但按照城市规划政策或城市复兴目标有再开发的可能。在煤炭型资源城市中, 长期以来“掠夺式”的开采, 产生了大量棕地, 随着矿产资源的不断衰竭, 大量工业厂房闲置, 开采区塌陷沉降, 废弃物暴露, 对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破坏,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植被破坏, 水土流失严重

煤炭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挖掘地表、堆积渣土, 产生了大量的松散固体废弃物, 严重破坏了地表植被覆盖, 改变了地表径流和地表糙度, 大大降低了土壤抗蚀指数, 加剧了水土流失, 为周边带来了严重的安全威胁和环境污染。

2.2 地质环境问题严重

在大规模开采煤炭资源过程中, 地表植被被严重破坏, 原有地质结构被掏空形成巨大采空区, 经常引发大面积地表沉降、塌方、山体滑坡等地质环境灾害, 造成环境破坏和人员伤亡。

2.3 水资源污染严重

煤矿开采产生大量矿井水、洗煤水、煤矸石淋溶水等成分复杂的废水, 不仅污染地表水体, 损害水生生物, 而且渗入地下后, 污染地下水体和土壤, 造成难以挽回的危害。

2.4 大气污染严重

煤炭资源开采与利用过程产生的大量粉尘颗粒是造成PM2.5爆表的主要元凶, 煤炭燃烧产生含有SO2等的有害废气, 严重损害人体健康。

煤炭资源在开采、运输、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等有害物质已经导致了城市资源的衰竭、退化和大气、水源等一系列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 上述问题严重破坏煤炭型资源城市的生态环境。制约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 矿竭城衰引发的城市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同样突出, 煤炭型资源城市棕地生态的修复、改造和保护等问题迫在眉睫。

3 海绵城市理念下煤炭型资源城市棕地改造策略

将海绵城市理念应用于煤炭型资源城市棕地生态改造, 首先要改变以往“大拆大建”的城市建设理念。充分发掘煤炭型资源城市优势, 通过变废为宝, 运用低影响开发技术改造棕地生态和工业建筑, 把城市打造成“滞、蓄、渗、净、用、排”六位一体的“海绵体”。

3.1 变废为宝, 转变城市建设的观念

海绵城市理念下的煤炭型资源城市棕地生态改造, 首先要转变观念。煤炭型资源城市传统建设模式中, 硬化路面面积较大, 大量的雨水被当做废水直接进入城市排水系统。以往“快速排除”的规划设计理念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的状况, 使本就严重缺水的城市雪上加霜, 而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则要求给城市赋予吸收、存储水资源的弹性, 让城市回归自然, 利用植被浅沟、雨水花园、下沉绿地等低影响开发设施对径流雨水进行导流、过滤、阻滞、净化和存储, 最终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同时, 矿渣、煤矸石也是煤炭型资源城市可以变废为宝的巨大资源。矿渣、煤矸石是我国排放量最大的工业固体废弃物。煤矸石是采煤、洗煤过程排放的废弃物, 比煤坚硬, 含碳量低。大量煤矸石长期堆存, 侵占大量宝贵土地, 极易发生自燃, 污染土壤、大气、地下水, 对环境构成威胁。垃圾是错置的资源, 运用新技术, 合理利用矿渣和煤矸石, 可以助力海绵城市节点建设, 将煤矸石粉碎、分类, 富含碳部分可用于发电和供热, 剩下部分可用于生产矸石水泥、混凝土工程骨料、耐火砖等建筑材料。煤矸石燃烧形成的矿渣经过粉碎, 同时加入色素和少量混凝土进行高温压缩, 制成廉价环保的透水砖, 可大量用于城市地表硬化、城市绿地下凹式渗水沟铺设, 为城市打造可渗透路面, 激活城市道路、广场和绿地, 最大限度实现雨水在城区的积存、渗透和净化, 让城市变成一个巨大的“海绵体”。

3.2 建设湿地公园, 扩大城市“海绵体”的规模

煤炭型资源城市存在大量开采沉降区和废弃矿坑, 因为有地质安全隐患和重金属污染, 其中很多地块不适宜通过地表土壤修复用作建筑用地和耕地, 但经过科学论证和景观规划设计后, 在采沉区和矿坑注入水体形成人工湿地, 同时对周边地块进行系统地修复和景观点缀, 既防止矿坑裸露的岩土污染大气, 又保持了水土, 并形成湿地公园。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 大片湿地犹如一个巨大的“海绵体”, 有很好的生态涵养功能。在中国资源型城市的棕地改造实践中, 唐山南部采煤沉降区生态治理项目做法值得借鉴和学习。河北省唐山市是中国煤炭工业的源头, 经过130年的开采后, 资源在带来福祉的同时带来了巨大困扰。紧邻市中心方圆29 km2的南部采煤沉降区垃圾成山, 污水横流, 严重制约城市发展。从1997年开始, 唐山市通过对垃圾山进行搬迁、清理, 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及无害化处理, 并防止垃圾渗液破坏河流水质。对煤矸石场与粉煤灰场进行植被修复、土壤改良, 使其满足种植景观植物需求, 搬走的大量粉煤灰和煤矸石还可用作建材生产原材料。排尽污水后在充分利用收集雨水的同时, 引入污水处理厂的中水, 以保证湿地水量充足。引入适宜本土生长的湿地植物, 增加了荷花、睡莲、芦苇等植物品种, 净化了水质, 为营造湿地生物多样性创造条件。2009年, 唐山南部采沉区彻底变为南湖城市中央公园, 并正式对外开放, 成为具有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控制污染和调节气候的城市海绵体, 实现了凤凰涅槃。

3.3 运用低影响开发技术, 提高现有“海绵体”的质量

首先, 在对煤炭型资源城市原有河流、湖泊等自然水系进行充分保护的基础上, 同时对环境受到破坏和污染的“海绵体”通过生物、物理的手段进行生态修复, 恢复“海绵体”生态功能和水文特征。其次, 打造生物滞留设施、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植草沟、屋顶绿化、透水铺砖等低影响开发设施, 对雨水进行过滤、积存, 补充城市地表水系和地下水, 削减地表雨水径流, 将雨水分散于海绵城市, 缓解涝情, 以削减径流峰值, 防止内涝。运用低影响开发技术, 对煤炭型资源城市棕地进行改造, 将闲置的工业建筑打造成“海绵节点”, 将道路打造成“海绵轴线”, 融入城市“海绵平面”, 最大限度的吸收、存蓄、渗透、净化和调节雨水, 兼顾生态、经济、景观设计三者统筹协调, 才能将棕地转变为生态良好、景观优美、社会效益高的城市“海绵体”。

4 结语

海绵城市理念是在长期城市建设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得出的, 可以有效防止城市内涝、干旱的发生, 并对改善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有重要意义。变废为宝, 因地制宜, 促进棕地生态恢复,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激活城市空间, 将废弃土地转化为城市经济发展的积极要素, 助力城市海绵城市建设, 实现煤炭型资源城市由工业型城市向生态型海绵城市的嬗变。

参考文献

[1]王国荣.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J].山西建筑, 2014, 40 (36) :5-7.

[2]俞孔坚.“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J].规划研究, 2015 (6) :126-136.

[3]郝卫国.采煤沉陷区的嬗变——唐山南湖生态公园规划建设刍议[J].新建筑, 2011 (3) :49-54.

[4]霍海鹰.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资源枯竭型村镇生态植入研究[J].煤炭工程, 2015 (7) :107-113.

[5]张文忠.中国资源型城市的城镇化特征和发展路径选择[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14 (6) :12-17.

煤炭城市 篇2

山西是国内最为典型的煤炭资源型省份之一,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煤炭资源的长期持续开发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形成了一批高度依赖煤炭的资源型城市。山西省境内约有11座资源型城市,119个县(市、区)中94个有煤炭资源分布。但经过长期大规模开采,“一煤独大”的城市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这些县、市已经越来越靠近“资源枯竭城市”这个概念,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的“转型”,成为山西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基地和经济腾飞的一项战略任务。

2009年3月5日,国务院确定的第二批32个资源枯竭城市名单公布,山西省的孝义市名列其中,孝义成为山西省第一座资源枯竭城市,2011年12月,国务院确定的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名单公布,山西省的霍州市名列其中。众所周知,煤焦是孝义市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2007年8月24日,孝义市凭借煤焦优势在当年2002个参评县(市)中跻身全国百强,名列第96位,成为山西省继河津市之后第二个进入全国百强的县(市)。一年以后,孝义市再次跻身全国百强县(市),并由2007年的96位前移到88位,但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光环不再,取而代之的是被列为山西省第一个资源枯竭的城市,同时这也提醒了我们更多的“孝义”上榜只是时间问题。1 山西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必要性

1.1 各煤矿由于长期开发,大部分面临资源枯竭

资料显示,在“十五”期间,由于山西部分重点煤矿出现衰老造成矿井关闭,其衰减生产能力达1 600万t。而据预测,在“十五”以后的15年内,山西省还将有更多的矿区出现资源枯竭。其中包括近1/3的地方国有矿井资源枯竭,其减少的生产能力将达1亿t。大同和阳泉,有数字显示,同煤集团本部的15个主产矿井中,有4个已经关闭,两个正在实施关闭破产;而位于阳泉市境内的盂县煤矿的“服役”年限最多为16年、郊区煤矿不到10年,平定煤矿稍好,剩余“服役”年限为30年。

1.2 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方式粗放

产业结构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和经济竞争力强弱的反映。从行业构成来看,它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之间和各产业内部的数量比例关系及构成状态。人均GDP是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综合质量指标,我们引入美国当代着名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所研究的产业结构变化理论,用国际上流行的按人均GDP水平分组方法,分析山西省产业结构现阶段应达到的水平和问题所在。

表1显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在人均GDP达到一定水平时,三次产业的比重也将随之达到一个相应协调的水平。2006年山西省人均GDP为人民币14 106元,折合1 389美元,与表中第8组水平十分接近。山西城市名称 行政级别 发展阶段 主要矿业

省2006年三次产业的比重依次为5.8%、57.8%和36.4%。根据经济发展一般性规律,总体来讲山西省的第一产业效率偏低,第三产业份额相对不足。

生产方式粗放,浪费严重,山西省是中国最大的煤炭产区,煤炭平均资源回采率只有40%左右,该省的乡镇煤矿回采率仅为10%~20%,每挖1 t煤要消耗5 t~20 t资源,这是中国社科院近日发布的《2007中国能源蓝皮书》披露的。

山西省产业结构以能源、原材料为主体,产业结构初级化现象十分突出,初加工产品多,深加工、精加工产品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少;小规模产品多,有规模的产品少;普通的产品多,优质名牌产品少;这种产业初级化的现象导致了山西省产业始终处于产业链末端,产业竞争力薄弱。

1.3 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生存条件严重下降

山西煤炭资源型城市是依煤而兴的城市,产业多以“煤”为主,采煤、选煤、煤化工等行业的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尖锐,单位GDP能耗超出全国平均水平1.6倍。煤炭开采引发大面积地表的下沉和塌陷,引起城市建筑物、道路、桥梁的损坏,使城市地质与生存环境恶化;煤炭城市是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形成以烟尘和SO2为主要危害物,严重污染城市的大气环境;煤炭开采引发地下水的输入、输出和内部结构的变化,采矿中大规模地下水的疏排,导致地下水位的下降,矿井中高污染水的排放,造成周边水质的污染,从而使煤炭城市水资源遭到破坏;煤炭开采引发矿区水土流失、土壤侵蚀、植被破坏,从而导致煤炭城市生态绿地的贫乏;尾矿、煤矸石、粉煤灰的露天堆放,使煤炭城市耕地面积减少,人地矛盾突出。生态环境质量的日益恶化已成为制约煤炭城市社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数据显示,2007年,山西省临汾市的财政收入就已经突破120亿元,其中资源性产业的贡献占很大一部分。不过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山西临汾更被众人所熟知的,是其全球首屈一指的污染,被称之为“居民不能穿白衬衣的城市”,由此可见环保代价不容忽视。据山西省社科院的一项研究,从改革开放到目前,煤炭资源开发带给山西的生态环境直接损失高达三四千亿元。2 对策与建议 1 建立产业的创新预警机制

煤炭产业是资源型产业,随着煤炭资源的不断开采,煤炭资源型产业的资源日趋枯竭,其增长出现有规则递减,收益递减规律也越来越明显。收益递减规律是商品经济中一个普遍规律,这一规律对特定产业来说,一旦技术进步停止,在超过一定点后,每单位追加生产要素投入所带来的产出递减,边际产出递减必然带来平均产出的递减。这已经表明该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已经开始逐步下降,该产业将步入衰退产业行列。煤炭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创新,是对实现产业的接替与转型至观重要的。着名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在研究产业增长问题时,通过大量的资料分析后

得出结论:产业减速的原因在于技术进步速度的减慢。由于科学技术的产业化具有一定的时滞性,所以技术进步的减缓或停止,并不等于产业的同步发生,而是预示着产业衰退将必然发生。现代创新理论认为, 创新就是科学技术产业化的过程, 也是产业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所以山西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的转型,技术创新是重点但也是难点,如何提高农业的技术创新、提升服务业的创新,推动服务业的大力发展、提高节能减排,资源环境的创新能力等。2 发展可循环经济,改善生态环境

山西是我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煤炭资源型城市很多, 污染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压力大,所以可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延长产业链,孕育和发展新产业,顺利完成煤炭资源型城市的产业接替与转型。在推进转型发展中,要以企业、产业转型为重点,优化产业结构、推进节能减排、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走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同时推广一批可再生能源和高效节能技术,大力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产业,如潞安煤矿大力开展煤矸石再利用,利用煤矸石制烧结砖,制造出一种新型墙体材料,既是大量利用煤矸石有效途径,又是传统黏土砖的理想替代品。由此可见发展循环经济是山西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和必然选择。3 开发绿色产业、和谐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业

“努力探索走出一条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的新路子。”2009年3月10日,全国两会山西代表团审议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对山西发出这样的期望。旅游业是典型的绿色产业、和谐产业、阳光产业,被称为“永远的朝阳产业”,不但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符合人居环境的要求,而且又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5 000年的灿烂文明给山西省留下了各种宝贵的文物35 000多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6 068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9处,位居全国第一,现存各类古建筑18 118处,古代彩塑12 700尊,古代壁画24 000 m2,在全国位居前列。在如此丰富的旅游资源下,可对旅游业加大投资,将对煤炭资源投资的一部分转移到旅游业的开发,可改变现有支柱产业单一的局面,实行两条腿走路,从旅游业获得新的增长点。如三佳集团投资开发的绵山,让三佳集团成功地实现产业的第一步转型。让我们的资源能尽可能的留在地下!因此,旅游业将是山西的未来支柱产业。

2.4 加强人员的培训,促进劳动力的再就业

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的转型就要导致大量人员的失业,由于这些人员从事简单劳动的比较多,掌握的技能比较单一,文化素质比较低,不适应产业转型和发展新兴产业的需要。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对转业者进行有效的技能培训,根据再就业和产业发展的需要,组成若干不同类型、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培训中心。培训中心根据受培训者的文化、技术基础、将要从事的工作和国家将要发展的新产业,有针对性地进行分门别类的培训。建议:①培训期不易过短,这样不足以掌握再就业的一门技能,培训费可由国家支付。②培训内容要与社会的发展紧密联

系。③建立一个中介机构把培训与就业联系起来,随时提供就业信息,把培训与推动新型产业有机的结合起来。④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培育发展中小企业,尽可能的开辟就业岗位,更多的吸纳下岗人员,为产业的顺利转型提供良好的基础。5 政府进行干预,给予政策与法规的支持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作,涉及到面非常广,也是一项艰苦而长期的工作。王继军说:“山西建国以来累计输出煤炭70多亿t,当前面临八大问题:矿难、私采乱挖、环境生态恶化、劳资关系紧张、干部入股****、税收流失、汽车超载路桥损毁、煤老板高消费。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矿产资源的无权属性定位错误,这一制度,没有将矿产资源本身确定为有价值的商品,没有将矿产资源确定为法律关系的客体;国家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形同虚设,矿主的使用权与矿主的长远利益没有关系。”可见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的转型不但需要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支持与重视,还需要有相关配套政策体系作保证,既涉及到内部,又涉及到外部,没有一个强大的政策法律、法规支持系统做保证是不可想象的。结束语

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的发展不可分离,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将会影响经济的发展,由此,产业的转型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山西省发展的战略重点。山西省要通过不断地积聚人才、技术、资金、管理等要素资源,凝聚各方面的力量,加快推进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步伐,并乘着国家实施中部崛起和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试点的有利时机之际,把山西建设为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构建成一个充满活力、富裕文明、和谐稳定、山川秀美的新山西。

浅谈山西煤炭

资源型城市产业的转型

煤炭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篇3

【关键词】山西 煤炭资源型城市 可持续发展

一、山西省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概况

山西省矿产资源丰富, 其中, 煤炭是最重要且储量最多的矿产资源, 地质储量达8700亿吨, 已探明储量为2700亿吨 ,占全国煤炭探明储量的30%之多, 并且有分布范围广, 煤种齐全, 煤质优良, 煤田地质结构简单, 易于开采的优点, 素有“煤炭之乡”之称。目前,煤炭产业已经成了全省的支柱产业。

随着煤炭工业快速发展,山西省一大批煤炭资源型城市已经形成、发展起来了,所拥有的资源型城市位居全国首位,占全国的 13%,占全国同类 31 个典型资源型城市的 27%。这些城市经济结构普遍单一,重工业突出,过分依赖煤炭相关产业,第一、第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弱,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就业压力大,社会问题突出。

二、山西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中面临的现存问题

煤炭城市缘矿而建,城市的发展强烈地依赖于煤炭资源的储量和分布。山西作为煤炭资源型大省,城市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严重。其中包括产业发展,生态环境,资源利用等煤炭资源型城市所面临的多个现存问题。

(1)产业发展方面的问题

1、三次产业的结构不合理

煤炭资源型城市存在产业结构单一、比例严重失调、三次产业比例结构不协调等诸多问题。在煤炭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中, 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过大, 一、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

2、产业结构单一,对自然资源原始加工的产业依赖性强

山西煤炭产业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煤炭开采业发达,煤炭加工业滞后;产品初级加工较发达,深加工、精加工较欠缺,产业链条短;产品品种单一,产业发展过于依赖初级产品;煤炭加工转化率低,投入产出率低,产业自我积累能力低下,其结果使煤炭资源城市的经济效益远低于其他类型城市。

(2)生态破坏严重, 环境问题突出

1、地质灾害。煤炭资源型城市由于地下煤炭的开采, 使土层丧失了稳定的支撑,在重力作用下, 地表往往会发生崩塌, 滑坡, 沉降, 裂缝和塌陷, 以致会诱发小地震和引起地层活化。

2、大气污染。随着人口的迅速增加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山西煤炭资源型城市加快了对自然资源开发的强度以及资源消耗的速度, 从而使山西产生了大量的大气污染。

3、水资源污染。山西煤炭资源型城市多年形成的煤炭产业不仅减少了水资源的可利用量,并且下排出的矿井水含有大量有毒有害物质而污染着水源。

(3)开采技术落后, 资源利用率低

目前山西省的煤炭综合开发利用技术落后, 资源利用率低, 造成了严重的价值流失。从目前看, 筛选、洗选、炼焦、发电在全省煤炭加工转化的整体数量中占有绝对比重, 深度加工产品所占比重较低。型煤、洗煤等煤炭深度加工转化和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绝大多数没有达到经济规模, 规模小、档次低、抗市場风险能力差;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清洁能源产品和技术基本上停留在初级阶段。

三、探索山西省煤炭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

煤炭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 现存储量已十分有限, 终会枯竭。近五十年高强度、大面积、粗放型的掠夺式开采, 使山西的煤炭资源日益减少。因此, 山西资源型城市必须实现可持续发展,其关键是要寻找一种适合山西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模式。

(1)发展多元化的主导产业,实现产业升级

煤炭资源型城市最大的弊端就是主导产业仅是煤炭相关产业,产业结构单一,,其发展最核心的是要摆脱单一经济, 发展多种经营,多元化主导产业,逐步完成经济结构调整转型, 实现产业升级。山西的煤炭资源开发应大力发展煤炭洗选和深加工, 逐步提高煤炭转换成电力的比重, 实现改输煤为输电的转变, 实施煤电联营战略等。

(2)提高煤炭资源利用率,寻求清洁能源

对于煤炭资源型城市 最重要的就是摆脱对煤炭的依赖,寻求更加清洁的能源。对于煤炭产品的开发, 最重要的是节约, 即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率,充分利用煤炭的热量潜力。山西煤炭资源开发必须把合理适度开发和节约放在并重的位置, 搞好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提高煤炭行业经济效益。

(3)改善生态环境, 提高服务质量

对于山西资源型城市因资源过度开发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应该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改善, 要避免走以前那种“先污染, 后治理”的老路, 运用标本兼治的办法, 从根本上改变生态环境的状况。其中根源上是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的升级换代,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生产和治理同时进行, 采取谁污染谁治理的办法;推行清洁生产。

结语

我国丰富的煤炭资源造就了众多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它们的兴起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重大的支持,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问题。残酷的现实就是,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无法再生,走向衰竭,与之同步的是我国大多数资源型城市正在走向衰退,严重影响到当地乃至全国的社会稳定。因此支持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促进我国和谐社会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越来越重要。

参考文献:

[1] 王青云.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3 .

[2]王聪.山西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M〕,硕士论文

[3]山西省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课题组.山西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 J] .晋阳学刊, 2003

煤炭城市创新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篇4

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文化、政治与经济相互渗透和交融,关系越来越紧密。文化对政治和经济的深远影响让我们意识到文化建设是保障政治稳定、强大,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措施。我国大部分煤炭城市正处在经济发展的转型期间,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就是进行创新,而创新的持久动力则来源于创新文化的培养和建设。

一、知识、创新与创新文化

知识是文化的一部分,是创新的基本条件。但有了知识而没有创新文化的引导,创新则缺乏主动性和持久的动力。创新文化是能够激发和促进组织内创新思想、创新行为和创新活动产生的,能够适应复杂环境变化的组织文化,它是组织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的统一体,主要包括有利于创新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制度体系以及组织氛围、领导风格等内容。创新文化的核心是促进组织知识共享[1]。创新文化的作用渗透在创新的产生、创新过程和创新结果应用的整个生命过程中。Meng-lei MonicaHu,Jeou-ShyanHorng,Yu-HuaChristine(2008)[2]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团队的创新文化有利于知识共享,知识共享的结果又形成了更高的组织创新绩效。李前兵(2009)[3]通过对山东、江苏、浙江、安徽4省范围内多家处于成长期或成熟期的企业的问卷调查研究也证实,企业的创新文化与企业的创新动力正相关。

基于以上概念和原理,将组织创新文化延展到城市区域的范围,研究创建怎样有利于知识创造、知识共享的创新文化环境是煤炭城市通过创新进行经济转型的关键所在。

二、煤炭城市创新文化的特征

孙建国、李晓轩等(2006)[4]认为,创新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价值观念、制度行为和环境条件3个方面。这与前面提到的创新文化的概念是一致的。从这3个维度来观察,煤炭城市的创新文化具有以下特点。

(一)价值观念落后,缺乏知识创造的源泉

价值观念包括价值观、自信心、合作意识与创新氛围。

随着煤炭资源的逐年递减和当前经济社会转型的剧烈变革,煤炭城市中的每个人都感到了压力,也期望自身能够尽快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但多年来煤炭城市依托煤炭企业,煤炭企业依托煤炭资源和国家政策下的发展模式,致使大多数人把煤炭城市的转变寄期望于国家政策的扶持,员工缺乏竞争意识、商品意识和创业精神。例如,大多技术部门只能完成引进管理和维护的功能,无力、也懒于对引进技术进行改造实现再创新,一味要求交钥匙工程,将知识创新转化成本和风险转移给研发方,从根本上抑制了科研方创新的积极性和知识共享的动力,破坏了合作共赢的氛围。

煤炭城市急于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进行迅速转型的目标与人才匮乏的矛盾突出,创新能力薄弱。最近5年,黑龙江省4个煤城平均每年考入其他省市的大学生大约1 500名,而同期毕业返回的却不足1%;煤炭城市区域内的许多高等学府相继搬迁到哈尔滨、大庆等经济较好的地市;4个煤城的教育、卫生、科技等部门的专业科技人员3年外流450多人。所以,即使有好的高新技术项目,但由于缺乏相应的人才,新的项目也无法启动。

(二)制度落实不到位,阻碍知识溢出和共享

制度行为包括产权制度、激励制度、组织发展和领导行为。

当前,市场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模式。而占煤炭城市主导力量的国营大型煤炭企业虽然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至今其所有制结构也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产权分配中,国有股比重仍偏高,部分主管部门还是对企业“不放手”,企业没有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生产经营组织,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运营机制等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

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制定了一系列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但要真正落到实处,让人们无形中都能遵守和执行这些约束还有待时间的积累。不但人们知识产权意识淡薄,地方政府对知识产权制度的执行也不到位。因此,煤炭城市缺少对知识创造的激励和保障。

煤炭城市由于创立之初由国家直接调拨资金、技术和专业人员,发展过程中主要依靠先天的资源禀赋,企业的日常生产主要依赖已有的技术装备,生产是企业的核心任务,企业领导主要关心的是产量指标,对技术,特别是先进的技术需求并不迫切,因此,对技术人员的点滴创新并不关注,企业内部缺乏鼓励冒险、容忍失败的组织制度和创新氛围,想搞创新的人也缺乏相对的自由和充分的资源。虽然近年国家开始关注煤炭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投入部分资金鼓励煤炭城市的产业改造和经济转型,但对其需求来讲,只是杯水车薪。

(三)环境条件恶劣,创新体系及运行机制不完善

环境条件包括工作条件和区域环境。

煤炭城市大多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畅,城市硬件设施较差,科技、教育、医疗整体水平与普通城市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城市整体水平发展缓慢,又面临着资源枯竭的硬性约束。

虽然各煤炭城市为摆脱困局,提出了以创新为动力来实现产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在科技创新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行政职能弱,市场化运行机制不建全,市场竞争无序,市场法规得不到有效执行,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得不到保护,创新成本高、风险大;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能力有限;企业科技自主创新缺乏制度和机制保证,风险投资渠道不畅等因素严重制约了企业科技自主创新。因此,各煤炭城市的创新文化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三、煤炭城市创新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通过创新文化建设来推动创新的发展,选择依据创新文化内容从不同维度制订创新文化建设措施,分别在个人、组织和社会3个层次进行创新文化建设的路径,构建完善的煤炭城市创新文化体系是实现煤炭城市产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如图1所示)。

(一)以提升价值观念为核心,构建个人、组织和社会的创新文化

1. 个人创新文化

个人创新文化强调基于对实现自我价值不断追求之上的不安于现状、勤于探索、勇于冒险的精神。

个人创新文化的培养可从教育、培训和社会宣传3个方面构造。教育是文化的基础,中国的传统文化顷向于求同,这种文化适合工业化社会的密集型大规模生产。但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人们的需求已转向追求个性化的服务。紧跟时代的步伐,个性化的培养应从学校教育就开始。走出校门进入社会工作状态后,人们每天接触的人和事大多是重复性的,思想观念也会固守在某一个模式。改变这种状态最好的方法就是走出不断重复的活动范围,去接触新的人、新的信息和事物。围绕工作的各种培训是个人创新文化培养最有效的手段和方式。通过组织和社会各种媒介宣传标杆性人物,树立典型,营造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文化氛围,让有追求的人提高自信,看到希望,变被动创新行为为主动创新,这无疑是提高创新效率的持久动力。

2. 组织创新文化

对于组织来说,创新往往意味着改变多年习惯的用人模式、工作方式和做事方法。领导干部首先要转变观念。只有着眼于长远的发展战略,紧跟时代的步伐,明确组织成员共同的愿景才能保持组织健康的生命力。其次,对待组织中才华出众但个性鲜明的人所表现出思维活跃、见解独到、创新意识强的特点持赞同和鼓励的态度,形成鼓励变革、支持冒险、宽容失败的良好创新氛围。

管理机制上,实施人性化管理,实现文化与管理的融合,从制度管理过渡到文化管理,为创新主体营造自由、宽松的创新环境,提供努力可得的创新资源。管理实现上做到既有纵向的部门分工,又有横向的项目合作,提供地理临近、认识临近和组织临近的机会,创造有益于知识溢出和共享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机制。

3. 社会创新文化

在社会文化中,儒家思想的长期统治给人们的创新行为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中庸之道的哲学、“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平均主义思想等造成人们做事墨守成规、循序渐进,因而很少产生新思想、新观念。此外,传统社会文化中论资排辈、等级森严的现象,严重打击和压抑了人们的个性及天赋,扼杀了创新精神[5]。

创新就意味着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路上必有荆棘、坎坷乃至失败的风险。应当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尊重人才、尊重知识、激励创新、尊重不同意见、鼓励不同见解的创新氛围,引导人们主动创新,激发人们不断学习和创新的热情;提倡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破除安于现状、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此外,在创新实践中要大力倡导学术的平等民主和创新的公平竞争,鼓励自由探索、百家争鸣,营造支持创新、支持革新和允许试验、宽容失败的宽松和谐、健康向上的创新氛围[6]。

(二)完善制度环境,构建煤炭城市创新文化体系

在处理制度环境与创新之间关系的时候,首先要肯定的是良好的制度环境在促进创新方面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制度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是,将一个人的努力及其成果完全归本人占有,从而能激励他们有充分的积极性来从事生产性活动。

其次,在积极推进创新制度建设的时候,应明确制度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和鼓励创新,对创新者的利益、其他竞争者的利益、消费者的利益以及社会的利益等各个方面要统筹兼顾,不要将制度建设变成维护创新者既得利益的工具。

最后,制度是动态的,制度建设不是一劳永逸的,制度要根据创新的需要不断变更。

1. 产权制度改革

煤城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通过机制转换、制度创新、资产重组、资源整合、合资合作等方式对国有企业进行彻底改革,推进国有企业的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公有制实现形式多元化,建立起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

2. 知识产品保护体系

知识创新活动的最终结果是知识产品,如专利、版权等,知识产品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外部属性、信息不对称属性和不确定属性。

知识产品的属性决定了创新具有先天的风险性。这种现象不是通过市场调节能够解决的,必须依靠政府的引导和干预以及科技中介良好的联络和沟通。因此,政府必须通过制订一系列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并主动与科技中介机构配合,肩负起桥梁纽带作用才能保证创新网络体系的完整性[7]。

3. 教育培训体系建设

教育培训体系是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是知识创造的源泉。教育培训任务除由大学和专业培训机构完成外,企业和社会各阶层组织都应注重对创新主体的培养,尤其是企业更应该注重培训制度建设,推行终身学习的理念。政府也应将“创新文化建设”的各种策略落到实处,完成并保持政府每年在教育上的财政投入不断增长。

4. 创新组织机构建设

首先,要考虑各类从事研究开发的基础机构(如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高校及科研院所)与本地产业的融合程度以及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逐步建成以高新技术研发中心为开发基地、政府孵化中心和行业专业孵化器为中试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化园区为转化基地的创新平台系统。其次,要鼓励企业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设专业孵化器,提升整体孵化功能。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优势行业积极支持企业建立专业孵化器。构造出能够进行知识创造,有利于知识共享的组织结构。

结束语

创新文化是知识和创新的本质所在,煤炭城市的创新、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有懒于创新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煤炭城市的创新文化可从价值观念、制度行为和环境条件3个维度,分别在个人创新文化、组织创新文化和社会创新文化3个层次上构造创新文化体系。

参考文献

[1]水长青,许庆瑞.企业创新文化理论研究综述[J].科学性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3):138-142.

[2]HUMENG-LEIM,HORNGJEOU-SHYAN,SUNYU-HUAC.Hospitality teams:Knowledgesharing and serviceinnovation per-formance[J].TourismManagement,2008,(3):1-10.

[3]李前兵.企业内部创新动力来源的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220-223.

[4]孙建国,李晓轩.科研机构创新文化建设评价方法研究与思考[J].科学学研究,2006,(2):172-176.

[5]常璐.创新环境因子分析及创新环境建设[D].北京:中国石油大学,2011,(5).

[6]陈乃醒.中小企业创新体系建设问题与对策[J].中国科技投资,2006,(12).

煤炭城市 篇5

台城煤矿工作票管理试点推进

工作总结

经过一个月的推岗,我矿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使本次推广工作圆满完成。总体来说,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是为了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做到更好,特对本次接待中有些不到位和可以做得更好的部分进行总结,以便吸取教训。

首先,是本次推广方式流程,是在月初才确定下来的。虽然最后由于组织得当,现场管理好,并没有出现什么差错。但是希望各科室能够吸取教训,在以后如有参观任务时,要提前勘察线路,制定确实可行的推广方式。

第二,推广工作票工作,有些事以后要注意。本月推广由于经验不足,推广工作不能很好的完成。

第三、我矿将继续推行工作票工作

煤炭城市 篇6

关键词:经济发展;环境污染;绿色GDP;煤炭资源性城市

1.引言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在取得了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我国经济主要是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尤其是一些依靠丰富的资源发展起来的地区。目前我国主要以煤炭作为工业的能源基础,煤炭工业是经济发展的能源支柱,煤炭资源的过度利用和不合理开发等问题对我国的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的危害。在环境与资源的约束日渐严峻的今天,这种增长方式与资源和环境的矛盾越来越尖锐[1]。因此,在目前资源环境的约束下,转变资源型地区经济的发展模式,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是资源型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2]。

1.1.2研究意义

本文通过对大同市绿色GDP的核算,可以看出环境污染在GDP中所占的比例,分析主要的污染物是什么以及污染物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以期对我们进一步减少污染和遏制资源浪费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1.2研究方法

本文对大同市2007~2012年绿色GD进行实证分析,统计和分析大同市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并且利用恢复费用法对污染物进行货币化的核算,从而得出这些污染物的损失占GDP总量的比例。

2.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经济与环境现状

目前,我国煤炭资源型城市有64个,大多分布在我国的北方城市,山西省的煤炭资源性城市分布最多,其次是河南、山东、内蒙古等地。据统计得出,我国煤炭资源型城市2012年原煤开采总量为38.96亿吨,2011年的原煤开采总量为45.7亿吨,原煤开采总量呈减少状态,煤炭资源逐渐减少。我国煤炭资源型城市综合能耗消费总量为23.5亿吨标准煤,占全国综合能耗消费量的近2/3。而且近些年来,经济发展对煤炭的需求稳步增加,煤炭资源大省的煤炭产量还在上升。

2012年,我国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生产总值为42902.86亿元,我国总的生产总值为471564亿元,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生产总值占全国生产总值的近1/10,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较大的作用。

2012年,我国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生产总值和为42902.86亿元,其中,煤炭工业生产总值的和为18315.75亿元,占煤炭城市生产总值和的1/3多。可见,煤炭资源型的经济发展对煤炭产业的依赖性很大[4]。

煤炭型资源城市,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空气质量大多处于轻度污染与重度污染之间,各地雾霾现象时有发生,我国煤炭型资源城市环境污染严重,改善环境问题刻不容缓。大同市是我国最大产煤地区之一,由于丰富的煤炭资源,因此有“煤海”之称。

大同市多年来由于煤炭的大量开采,以及现代化采煤技术的综合利用,使得采空区面积迅速增加,地面裂缝加速形成,严重影响了地下水水质。大同市的大气污染属于煤烟型污染,其主要污染物为二氧化硫、烟尘、粉尘等。

3.大同市绿色GDP的实证分析

3.1绿色GDP的内涵

绿色GDP能真实地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水平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可以显示出一个国家的综合福利水平和外部经济效益的高低[7]。

3.2选取污染物排放量并对污染损失进行货币化

根据大同市是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具体特点,选取了大同市典型的污染物,对环境污染中部分污染物:二氧化硫、烟尘、粉尘、废水、固体废弃物(工业固体废物、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的值进行了统计和计算。并利用间接的方法对环境污染损失的货币化,具体采用的是恢复费用法,通过计算这些污染物的治理费用来计算环境污染损失。本文参阅国家统计局国际中心王磊《中国绿色GDP的核算方法与应用》一文,固体废弃物、废水、烟(粉)尘、二氧化硫的治理成本分别为每吨225.78、2.44、2248.08、4219.73元。计算出大同市2007~2012年主要污染物排放的治理成本,计算结果如下表

3.3具体分析

通过计算各项治理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可以清晰的看出各项污染物从2007年到2012年对城市污染的影响,从图一中可以看出:

(1)大同市在2007~2012年间,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含硫煤燃烧是大同市二氧化硫排放的主要来源。

(2)废水的排放量虽然总体上比较低,但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这是由于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现代化的建设,用水量也在不断增加,同时由于开采造成地表破裂,废水的排放严重影响了地下水的水质。

(3)粉尘排放在污染物中的排放比例居于第二而且总体上居于逐年下降的状态。说明大同市对粉尘、烟尘的排放进行了有效的控制。

(4)固體废弃物的排放量在污染物中所占的比例最小,同时在2007~2012年间,呈不断下降的趋势。这说明大同市在固体废弃物排放量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比如2011年新建的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

为了更形象的反应污染物对经济造成的损失,可计算得出大同市2007~2012年需要治理环境污染的成本(环境污染损失)占GDP的比例。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环境污染损失占大同市GDP总值的比例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说明大同市在2007~2012年在治理环境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与近些年国家和大同市不断倡导煤炭行业的清洁生产与是分不开的。

4.实现大同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对策

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解决环境问题的本质就是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问题。

4.1构建市场运作制度

将环境保护纳入市场竞争的范畴中,构建一个环境保护的市场交易平台,将环境保护转换为一种竞争优势;企业作为主体,在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考虑环境治理成本,政府监管部门构建环境准入机制,保证企业能够真正得到投入环境保护中的市场回报,以此来鼓励企业进行更多的环保投资。

4.2构建财税政策

企业要承担环境污染,这种公共物品的外部性所带来的损失,对环境污染大的企业,采取关闭和征收高额的环境治理费用,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以此来限制企业为了盈利,对环境所造成的无节制的破坏。

4.3提高人民的环境思想保护意识

人们和企业还是普遍的“经济人”,看重经济利益,忽略了社会环境利益。一方面,积极宣传环境保护,增加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为地方的可持续发展营造较好的外部条件,另一方面,指导企业对环境保护采用实际行动,不仅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还有效提高了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兰明慧,廖福霖,罗栋粜.生态文明研究综述[J].绿色科技.2012(12):88-91.

[2]蒋良富,杨英.低碳背景下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路径研究一一以贵阳市为例[J].现代商业.20110 1):36-37.

[3]钱诚孙,墨琳.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13。(2):62—65.

煤炭城市 篇7

煤炭地质结构勘探中所采用的相关技术,例如微动技术、浅层地震勘探技术以及横波地震勘探技术等,在煤炭地质结构勘探以及煤层结构处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煤层落差、断层、褶皱等结构特点的探明,为保证煤田开采计划顺利进行、确保煤田产量、保证煤田安全生产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城市土木工程建设过程中同样需要对地层结构特性进行分析,尤其是随着城市高层建筑数量的增加,城市住宅建筑建设过程中需要对地基结构有清晰的认识。为了提高城市建筑工程的安全稳定性,在城市土木工程建设过程中使用合适的煤炭勘探技术,对保证城市土木工程建设的安全稳定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从几种典型的煤炭勘探技术出发,探讨煤炭勘探技术在城市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展现煤炭勘探技术对城市土木工程地质勘探的影响。

2煤炭勘探工程中的典型技术

2. 1浅层地震勘探技术

浅层地震弹性波探测技术的发展与地球物理力学、岩土工程的发展等直接相关,而且随着相关技术的迅速发展,浅层地震弹性波探测技术不但在煤炭地质勘探中得到了大量应用,而且在城市土木工程建设中也得到了一定的使用。浅层地震弹性波探测技术包括地震反射波法、波速测量井、折射波法、地脉动测试方法、桩基检测方法以及多波地震映像方法等测试方法。另外,还有我国独创的多道瞬态面波法,该方法通过使用频散特性以及传播速度与地层岩土特性的相关方法来解决地质勘探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当采用高密度的地震图像处理技术时,通过使用纵向反射法单点激震、多点接收数据的方式,在相关计算机软件的支撑下,使得地下剖面能够以彩色形式展示出来,而且勘察效率很高。

2. 2微动勘测技术原理

微动勘测过程中所应用的信号形态以及微动振幅等都是随着所测量的时间、空间而不断变化的。但是,在对应的时间和空间内,微动测量技术又具有一定程度的稳定性,所以可以采用具有时空属性的平稳随机过程对该现象予以描述。煤炭勘探技术中的微动勘探技术将平稳随机过程理论作为基础,从测得的微动信号当中得到相对应的面波波频曲线,再通过对应的反演得到地层结构中弹性波的速度结构。

2. 3横波地震勘探技术

浅层横波地震勘探过程中,波速通常控制在纵波速度的0. 2 ~ 0. 6倍,因为浅层横波具有传播速度较低、波长较短的特点,使其得到的勘探结果具有较高的分辨率,这对于浅层地质勘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国内研究结果以及工程应用来看,这对于城市土木工程勘探中的浅层断裂勘测以及不同工程地质分区等有一定的作用。尤其是在城市防震规划、地震安全性能评估、建筑工程地址选择、 地基工程勘探等中有重要应用。实践过程中,通过与钻探工程合理配合,是工程地质勘探以及浅层地质勘探的有效手段。

在城市土木工程勘探过程中,为了避免地震带来的危害性与破坏性,需要对城市内潜在的活动断层位置及地层结构属性进行查明,这对于城市土木工程的防震减灾以及城市土木工程的应用可靠性有一定的作用。

3煤炭勘探技术在城市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3. 1浅层地震勘探技术在城市人防工程中的应用

3. 1. 1地震映像技术在城市人防工程勘探中的应用

某市区中有一座山洞,该山洞在新中国成立前作为人防工程使用,属于一个天然的溶洞,且洞内地形复杂,小型溶洞四通八达,洞内总长累积数千米。随着该人防工程的建设改革,建设部门将其规划成为餐饮与娱乐场所。按要求,在对该溶洞勘察的过程中,首先是摸清勘测区域下部10m范围内存在溶洞的情况。由于探测区域都是裸露的灰岩,而且覆盖有少部分的碎石,因此勘探工作中拟采用地震映像技术。

勘测过程中,因为检波器不能直接插入其中,因此采用石膏进行固定处理,且检波设备是频率为4. 5Hz的专用低频检波设备。因为受到场地的限制,而且探测深度较浅,将偏距设置为5m,并采用直接在岩面锤击作为勘测振源。勘测过程中,对每一条溶洞进行两条测线观测,并勘测得到其中一个溶洞出现异常,发现其中波形经过多次反射,且层状清晰,推断其中存在溶洞,且洞内充填了土壤。后续的具体施工验证了该推断。

3. 1. 2城市土木工程地基勘探应用

在城市工民建的工程勘察过程中,为了保证施工速度,提高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以及经济回收效益,在工程勘探过程中采用煤炭勘察中的钻探与面波勘探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地基勘探,不但满足工程建设需要,而且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经济投入。

例如,在对某市的城市安居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对地基进行勘察,采用了地基面波勘探技术。因为该建设工程勘察时旧房没有拆除,通行空间限制了钻机的进入,给工程勘探带来了麻烦。为此,勘察过程中采用了煤炭勘探中常用的方式,即在勘察区域设置四个面波勘探点、三个钎探孔进行勘察,将其中两个钎探孔作为面波点的测试结果。通过分析该面波点资料,测试得到频散曲线的各个转折点与钎探勘察得到的地层界限吻合,最大误差在0. 3m以下,满足了地质勘察的基本要求。按照实际面波频散曲线岩性的具体分层情况,可以对工民建的地基类别进行具体分析。

在勘察过程中,测试得到地基的等效剪切波速为291. 5m /s,是中硬场地土质,且场地类别是Ⅱ类。之后可以根据勘察特征周期,结合该区域的抗震烈度设计分组情况并由场地的具体类型查表得到Tg为0. 4s。同时,还可以采用对剪切波速与饱和砂土地层的比值来确定地层的液化状况,确定该地基0 ~16m范围内没有液化情况。

3. 2微动勘探技术应用于土木工程的应用特点

城市土木工程勘察中使用微动勘察技术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首先,工程勘察所采用的设备较为简单,且操作起来十分方便、快捷。通常在勘察施工中可以使用三台以上的设备进行地震勘察。若施工中采用七台地震仪按照二重同心型正三角形进行排列组合时,只需要3 ~ 5个工作日就可以勘察得到地层深度为数百米的横波速度分布情况。

其次,勘察施工对施工环境的要求较低,尤其适合人口十分密集的城市土木工程施工。由于微动技术与通常所采用的反射法勘探技术相差较大,城市中行驶的车辆、噪声等不仅不会影响勘察结果,还可以为勘察施工提供更加丰富的信号来源。

再次,微动勘探技术是典型的被动式勘探方法,其对勘探环境不会构成任何影响,十分适合城市土木工程勘探中环境复杂、障碍物较多的工程勘察。

最后,采用微动勘探技术能够得到可靠性较高的勘察结果,而且分辨率较高,在与钻孔技术结合之后,可以得到地层中清晰的二维,甚至三维结构图形。从具体的施工应用情况来看,通过微动勘探技术得到的地层构造与测井方法得到的结果吻合度较高。

3. 3横波地震勘探技术在城市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以某次在市区及周边的城市土木工程勘探工作为例, 因为市区范围内环境噪声较大,因此在采用横波地震勘探技术时难以排除其对勘探结果的影响。而在郊区施工时, 所受到的噪声影响较小。同时,考虑到对干扰信号的控制,需要提高地震信号资料的信噪比,这时需要采用抗干扰能力更强的横波勘察设备、技术。虽然所采用的横波勘探技术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但是城市中较强的环境噪声还是会使得测试的信噪比下降,因此在施工过程中需尽量避开车流高峰期。

在勘察过程中,可以将地震测线沿着市区街道或者是城乡结合部的街道予以布置,考虑到这些地方都是硬化处理了的混凝土路面或者是柏油路面,使得地震波的激发、 接收等都较为困难,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加激振次数,并通过特制的能量耦合板增加所激发能量的下传量。当不能在混凝土路面或者柏油路面设置检波器时,则可以将检波器的尾椎去除,并将之固定于一个特制的金属板上,再将之置于路面,同样可以获得良好效果。

4结论

煤炭城市 篇8

但煤炭在开采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工业垃圾,包括固体废弃物 (煤矸石和灰渣) 、工业废水、有害气体 (矿井瓦斯) 等。据统计,全国有大型煤矸石山1500多座,已积存30多亿吨,占地5万亩以上,而且每年新增煤矸石1亿吨以上;矿井污水排放18亿吨 (污水中有高量铅、镉等有害元素) 。除了数量上巨大以外,开采过程中还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比如煤炭在洗选加工中排放的洗矸会污染水源;煤炭在加工利用燃烧中排放出的有害气体、微尘和废渣,会破坏大气臭氧层,造成酸雨蔓延;露天堆置会释放大量有害气体,会污染空气和水源;填埋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然而这些工业垃圾有利用价值,充分有效地综合利用,完全可以变废为宝。

利用循环经济模式,综合治理煤炭工业垃圾,一直受到企业与政府的关注,但实施的过程是艰巨而又复杂的。现阶段应用循环经济模式对煤炭工业垃圾治理存在以下问题:对于循环利用垃圾进行产品加工的技术力量薄弱;现有管理体制不利于工业垃圾治理;对减少垃圾的数量和再加工利用投入的资金缺乏;相关法规不完善,政府执行力度不够。为了实现循环经济综合治理煤炭工业垃圾,需要我们从更高的战略角度来建立一个综合治理和控制工业垃圾的体系,提高工业垃圾利用价值和减少环境污染。

1 最大程度减少煤炭工业垃圾的产生量

思想观念的转变。无论是管理者还是生产者必须意识到工业垃圾的危害,政府-企业-个人开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学习和宣传,使大家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对煤炭工业垃圾污染物排放总量进行宏观控制,实施煤炭工业垃圾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简称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根据环境单元的具体情况,采用容量总量控制或者目标总量控制。范围是限定的时间和空间环境,其对象是环境单元及其在环境单元中排放污染物的一切煤炭工业单位 (简称排污单位) 。污染物总量控制实质上是一项环境管理系统,由六个子系统构成:环境功能区划;排污总量申报核定及评价;总量预测;总量控制指标的确定及分配;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的削减;监督考核。

实施煤炭清洁开采煤炭。清洁开采主要指在煤炭生产过程中减少废物的排放和做到废物的循环利用,在提供优质煤炭的同时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降低到最小程度,其原则是从源头削减污染。

矿井水的资源化及污染控制。减少矿井水涌出:当煤系顶板上一定距离外存在较大含水层时,尽可能采取采后顶板移近量较小的特殊开采技术,使煤层顶板冒落的高度不致导通上覆的含水层;当煤层底板有强含水层时,应将井下巷道布置在这些含水层上方的安全距离处;当矿区地面有水体时,应在地下相应的范围留设保安煤柱或采用特殊的采煤法;对于实现水力化采煤的矿井应采用闭路循环供水系统。

矿井水清污分流排放:矿井下排水60%为岩溶水,经采煤工作面会受到煤尘及岩尘的污染,使井下排水中的悬浮物含量增高,因此井下实行清污分流措施,可以将采空区洁净的岩溶水单独收集后直接利用;有些矿区存有奥陶纪灰岩、太原组灰岩、茅口灰岩等丰富的岩溶、裂隙水,水质较好,一般不含有毒有害离子,只需在矿坑内的源头处妥善截流,通过专业管道将其排至地面,经简单的消毒后即可作为生活饮用水或工业用水。

减少矿井水的污染:定期对井下水仓进行清理;完善井下排水系统,水沟规范并严加盖板;以水介质代替乳化液或尽量采用油路系统的闭路循环。

控制或减少煤矸石排出量。煤炭开采过程中排放的煤矸石主要来源于岩石巷道掘进、煤层顶底板岩石、煤层夹矸,其产生量主要与矿井的开拓系统、采区巷道布置和生产工艺等有关。

使用合适的采煤方法和生产工艺,是提高煤炭质量,减少排矸的清洁开采技术。提高各种技术措施将巷道掘进煤矸石和工作面煤层夹矸用于井下充填,煤矸石在井下就地破碎加工成为充填材料,然后用设备充填到采空区、废弃巷道,这既能消除煤矸石的危害还能大大减轻地表塌陷和变形的影响。

减少控制煤井废气和粉尘排放?矿井废气抽放与利用:煤炭开采中,废气主要是来自煤层及围岩中释放出的煤层气以及煤岩层爆破过程,采用柴油机设备排放出的有害气体等。其中煤层气中含有可利用的可燃成分CH4、CO等,在煤层开采前或开采中通过人工控制、钻孔抽放、浓缩,可变害为利,综合利用。

严格控制井下煤炭的自燃:大力推广无煤柱采煤法;优化回采工艺,尽量减少采空区遗煤;及时对采空区密闭并实施黄泥灌浆;对煤柱壁及采空区喷洒阻燃剂或采用注氮防灭火技术。

2 充分对煤炭工业垃圾进行利用,建立完善的生态工业体系

目前的工业生产体系中煤炭资源基本上是一种单项流动,即人们从自然界中索取大量煤炭资源,在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求后,又将大量的垃圾排放到环境中。虽然在化工生产中存在部分物质循环利用,但比例相对很小,其原因主要有:煤炭企业规模小、技术工艺落后、单位产量的产品能耗高、资源和能源利用率低;能源、动力和化工生产基本上是两条平行的线路,没有交叉点,缺乏物流和能源的交换。

充分重视现有煤炭工业体系的种种缺点,调整产业结构,完善生态工业体系:

生态工业园是一个包括自然、工业和社会地域的综合体,是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理论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是生态工业的聚类场所。它通过成员之间副产品和废物的交换、能量和废水的逐级利用、基础设施的共享来实现园区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建立煤炭工业生态园应遵循生态效益、结构优化、技术先进、高效利用,总体协调发展等原则。生态园总体目标:园区以循环经济和工业生态学理论为指导,依托煤、电、石灰石、农产品等优势资源,在现有产业基础上以国内市场为导向,扩大生产规模开发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品,延伸产业链,推动科技攻关,提高技术含量,加强园区企业的关联,进行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产业发展中的物耗、能耗和污染。

3 建立和完善工业垃圾排放标准的法律规范体系和管理体制

3.1 如今国家对煤炭工业垃圾治理的技术经验选择、垃圾处理的责任分配及置放标准等现行法律没有明确的标准,因此急需建立起具体的法律法规,并明确地方政府、煤炭企业的社会责任。

3.2 规范煤炭工业垃圾的管理体制,做到政企、政事分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规范煤炭工业垃圾的管理,做到相应的行政部门监督和管理,开办专业处理工业垃圾的企业,进行科学有效的利用开发,打破政府控制、垄断经营的局面。从长远角度看对工业垃圾的运营必须实行产业化和市场化,垃圾的利用、加工、生产由企业负责运营,政府只需通过工业垃圾的收费和贷款等优惠政策保障投资企业的正常运营。

真正做到通过循环经济彻底治理煤炭工业垃圾是一项任重道远、复杂艰巨的工作。这要求政府和企业要充分配合,各自发挥其职能,才能起到实质性的效果。

通过管理关系、合作关系等相互的循环配合,引导有利于循环经济的生产和市场行为;通过运用循环经济理论对煤炭工业城市生产垃圾的综合治理,运用循环经济的思想和煤炭生态工业的实践,是有效处理煤炭工业垃圾的必由之路。

摘要:煤炭工业城市以重工业生产为主, 城市污染严重, 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更是触目惊心, 由于受到传统产业结构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影响,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 煤炭开采及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工业垃圾逐渐增加, 这些工业垃圾的治理不仅是环境治理问题, 更是一个与经济、社会各方面都有密切联系的系统工程, 它直接影响到煤炭城市的建设和经济发展。通过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对工业垃圾实现减量-利用-再利用的运作过程, 最大程度提高工业垃圾利用价值和减少污染, 达到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增长。

关键词:煤炭工业城市,循环经济,煤炭工业垃圾,系统工程

参考文献

[1]朱志红.生态城市建设中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的探讨[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2006, (1) :70-72.

[2]孟赤兵, 苟在坪.循环经济要览[M].北京:航天工业出版社, 2005.

[3]樊杰.我国煤矿城市产业结构转换问题研究[J].地理学报, 1997.

煤炭城市 篇9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煤炭资源型城市,低碳可持续

2014 年习近平总书记三谈“中国经济新常态”,就新常态的主要特点、发展机遇、战略举措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系统性论述,要求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煤炭资源型城市现有的发展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发展需要。从宏观角度来看,经济的中低速发展和对能源消费量的控制将对煤炭行业带来新的挑战。如何认识宏观形势,如何认识煤炭行业新常态的特征和表现形式,对于煤炭城市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朔州市为例,就如何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实现转型升级,从发展现状、转型的必要性、发展瓶颈和解决对策四方面入手进行探究。

一、煤炭资源型城市朔州市现状概述

1.经济结构特征。朔州市三次产业结构的基本情况和变化是符合产业演进的一般规律的。从下图中可以看出,自2003年以来第一产业的产业比重呈稳步下降的趋势,八年间下降了8.5 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比重虽有小幅波动,但仍居高不下,保持在50%以上;第三产业每年基本呈现小幅度上升的趋势,有良好的发展态势。朔州市经济仍以第二产业为重,产业结构单一,经济结构不平衡,长此以往,会形成经济“断层”。

2.能源结构特征。朔州市矿产资源丰富,煤电工业实力雄厚,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工业基地。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煤炭、石灰岩、高岭土、铁矿石、铝矾土、长石、石英等28 种,其中煤炭储藏量430 亿吨,分布面积1 603 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4%。2008 年煤炭开采数量、产量和销量在全国名列第二,仅次于鄂尔多斯。从能源结构来看,如下图所示,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86.58%;电力占能源消费总量的4.56%;煤矸石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05%;石油制品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93%。从行业消费上来看,在规模以上工业46 个中类行业中,能源的消费主要集中在煤炭开采和洗选业。规模以上工业能源加工转换效率为39.2%。

3.环境结构特征。全市大气和水环境质量处于高污染状态。2004 年全市4 个监测点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超过国家二级标准0.35 倍,二氧化硫年日均值超过国家二级标准1倍,2004 年市区大气环境二级以上天数达199 天,全市大气综合污染指数为4.26;全市地表水污染严重,6 个监测断面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和石油类的年均浓度分别超过国家标准的2.6 倍、0.08 倍和4.4 倍,除神头泉监测断面为中度污染外,其余5 个断面均为重污染。

二、朔州市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步入以中高速增长为标志的“新常态”,煤炭行业的发展也出现新的常态,城市转型发展压力陡增。以煤炭企业为主导的朔州市实现低碳可持续的转型发展亟不可待。

1.国内煤炭需求增速放缓。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煤炭行业大约以十年为周期呈现峰谷交替的发展状态。自2001 年始,山西迎来煤炭发展黄金十年,年均增速达12%,一煤独大的经济格局形成。到2012 年,山西煤炭再次进入低谷,增速呈现逐步回落态势,未来增长潜力已弱化。

2.环境制约的强化作用加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尖锐,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制约资源型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高能耗,高污染”的煤炭企业已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损害,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地污染的损害无法挽回,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由此看来,传统的、粗放型的煤炭生产和利用方式将面临巨大挑战,推行煤炭绿色开采,向社会提供洁净的煤炭产品,保护和改善矿区生态环境,任务十分艰巨。

3.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艰巨。经济新常态强调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在这个方面,朔州市近些年已经做出了一些努力。一方面,从2008 年开始,全市大力推进实施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优化资源分配,优胜劣汰,对生产效能低下的小煤矿进行了整改,淘汰了一大批小煤矿,煤炭经济不断复苏,然而小煤矿数量减少,大煤矿、大企业之间的竞争却越发激烈,结构调整难度加大,继续依靠行政手段淘汰落后产能的难度加大。另一方面,随着现代化煤化工技术产业化发展,必将进一步拓展行业发展空间,给煤炭产业机构调整也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4.产能过剩和库存的压力加大。煤炭产业发展的“黄金十年”吸引了数十多个行业进入该领域投资,仅八年的时间里,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就达到3.1 万亿之巨。全社会煤炭库存大幅增加,连续30 多个月保持在3 亿吨以上,市场不断加剧的压力正在逐步击垮煤炭企业。

三、制约朔州市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探究

1.资源问题。煤炭的开采无法避免水资源的破坏,据统计,每开采1t煤,就要造成2.48m3水量的流失,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合适的解决办法,而与煤炭紧密相关的电力工业也是用水大户。因此,水资源紧缺成为制约朔州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2.环境问题。随着煤炭资源开采程度的增强,煤炭城市烟尘、粉尘、大气、水体污染、煤矿过度开发造成地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地表塌陷等日益严重,就目前来看生态环境的治理工作做得非常少,远远不能满足环境恢复的需要。煤炭城市生态环境日恶化,严重阻碍了煤炭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产业结构问题。从目前发展状况来看,煤炭产业仍旧是朔州市的支柱性产业,主导产业过于单一。新兴产业的增长相对于能源产业的增长仍显得微不足道,整个工业的构成甚至更趋于重型化,自从建市以来经济的发展态势与煤炭产量密切相关。

四、经济新常态下朔州市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建议

1.提高煤炭附加值,延伸产业链。煤炭资源型城市依赖于煤炭资源而生存发展,而煤炭资源又是不可再生资源,任何资源都是有限的,滥开滥采,不合理的、粗放的利用必将导致资源过早枯竭,随即煤炭资源型城市将走向衰竭。

2.发展多元化经济,优化产业结构。长期以来,朔州市以煤炭经济为主导经济,产业结构单一,“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减少了产业间的互补互利,使得朔州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延伸空间极其有限。在经济新常态下,发展多元化经济,增强经济活力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大,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大力发展服务业,发挥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物流、信息、旅游、文化等产业,推进本市“商、旅、文”联动发展。逐步形成健康、合理的多元化产业结构,为经济转型奠定基础。

3.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加强生态建设。为有效应对经济高速发展和产业重型化给城市带来的环境的压力和困难,朔州市应在节能减排方面加大力度,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使得城市的发展和周围环境相适应。

五、总结

经济新常态下,朔州工业经济运行面临着“煤炭需求放缓,结构转换加速,生态环境限制,创新能力不足”等诸多挑战。为此,应该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争取战略主动,找到新的突破口,实现低碳可持续发展,在转型发展中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参考文献

[1]李世玲.资源型地区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研究——朔州发展循环经济案例[J].时代金融,2013,(35):372-376.

[2]任菊香.山西省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态势及对策——以朔州市为例[J].资源科学,2008,(2):169-176.

煤炭城市 篇10

关键词: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产权明晰

20世纪90年代,东北地区部分资源型城市开始探索经济转型的路径。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资源开采型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因此,黑龙江省煤炭资源型城市正处于城市发展转型的关键期,应当给予特别的关注。

一、产业转型的内涵

目前,理论界尚未形成一个比较权威和统一的关于产业转型的定义。徐振斌(2004)认为:“产业转型就是指一国或地区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根据国际和国内环境,通过特定的产业或财政金融政策,对其现有产业结构的各个方面进行调整。就当前来讲,产业转型即指从旧的产业结构布局转向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新格局,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邓伟根认为产业转型可以定义为在一国或地区的国民经济主要构成中,产业结构、产业规模、产业组织、产业技术装备等发生显著变动的状态或过程。它包括了产业在结构、组织及技术等多方面的转型。一般来说,产业转型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转型。笔者研究的产业转型以产业结构转型为主。

产业转型是一种产业演进和发展的方式,产出结构、技术结构和产业组织的变动、调整和优化。从产业角度看,产业转型就是产业类型或是产业发展阶段的转变,但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产业转型的本质就是原有要素在环境变化下的一种优化配置与重新组合。

二、黑龙江省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城市布局缺乏聚集效应

黑龙江省煤炭资源城市城市设施大多按照“地上服从地下”的原则进行建设,以避免地表建筑物压矿,由于煤炭矿产资源分布的不连续性,围绕煤炭资源矿区建设的各个行政区相互之间联系微弱,形成了资源城市布局的“点多、线长、面广”等特点。

由于资源城市布局不合理,导致黑龙江省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工业布局混乱,功能分区不明确,环境质量低劣,城市铁路与矿区铁路专用线相互混杂,影响城市交通,限制城市发展。矿区管辖范围与当地政府管辖范围既重叠又分离,造成市政建设既争利又相互推诿责任,商业区与居民区规模小,难以形成集聚效应,不利于增加非生产性建设投资,缺乏继续发展的吸引力。

(二)三大产业发展的非均衡性突出

黑龙江省煤炭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黑龙江省煤炭资源型城市第一、二产业占城市工业中相当大份额。2008年黑龙江省煤炭资源型城市三次产业GDP构成与2001年相比,第一产业鸡西、鹤岗降低了3.5个百分点,双鸭山提高了1.4个百分点,七台河降低了1.8个百分点。在煤炭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是主体,与2001年相比,2008年第二产业鸡西、鹤岗提高了5.1个百分点,双鸭山提高了2.2个百分点,七台河提高了11.2个百分点,鹤岗、双鸭山、七台河每年二产增加值基本上占GDP的40%以上,仅鸡西从2006年到2008年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略有下降。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与2001年相比,2008年第三产业鸡西、鹤岗降低了1.6个百分点,双鸭山降低了2.6个百分点,七台河降低了8.3个百分点。

(三)环境破坏严重

水污染突出,由于煤研石长期堆存于地表以及由于管理及工艺不完善造成的洗煤厂未经处理大量外排煤泥水,造成了严重的水体污染。与2003年相比,2006年鸡西、鹤岗市的工业废水排放量减少,鸡西市2006年工业废水排放量比2003年减少47个百分点,鹤岗市2006年工业废水排放量比2003年减少29个百分点,双鸭山市工业废水排放量略有增加,四年来基本保持稳定,七台河市工业废水排放量显著增加,2007年比2003年增加了107个百分点。

注:资料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大气污染严重,煤研石山造成严重的大气烟尘污染,大量繁衍的土法炼焦、煤炭运输过程中的粉尘排放以及煤炭燃烧所导致的大气污染,无论是发电用煤还是工业用煤,每年都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CO2、S02和烟尘等污染物。四市工业SO2排放量在近几年里增长较快,工业烟尘排放量也略有增长。与2003年相比,2007年鸡西市工业SO2排放量增加了14个百分点,鹤岗市工业SO2排放量增加了185个百分点,双鸭山市工业SO2排放量增加了153个百分点,七台河市工业SO2排放量增加了139个百分点。与2003年相比,2007年鸡西市工业烟尘排放量增加了10个百分点,鹤岗市工业烟尘排放量没有增加,双鸭山市工业烟尘排放量增加了20个百分点,七台河市工业烟尘排放量增加了68个百分点。

三、黑龙江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对策

(一)完善城市整体布局规划

1. 要加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空间指导和约束功能,明确主要区域的主体功能和空间布局,在空间上引导区域内城镇体系重大基础设施网络、产业聚集区、生态保护区等不同空间功能的合理布局。

2. 做好城市发展容量、城市扩展方向,新老城内部的住宅区、工业区、商务区、绿化区的功能分区和基础设施布局,通过规划体系的完善、规划内容的改进以及规划实施机制的强化,使城镇布局、城镇主体功能、城镇规模等与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环境和生态约束等相互适应,形成合理的城市规模格局和城镇体系布局。

(二)加快改造传统产业

1. 要继续加强煤炭资源的勘察工作。为了避免矿竭城衰,实现多元化发展,必须加强资源勘查工作,增加资源储备,促进支柱性资源产业的发展。同时要处理好资源开发强度与经济规模效益两者之间的关系。根据城市拥有的可采资源量,制定适当的年度开采水平,进行适度开发,尽量延长资源开发服务年限,为资源型城市和企业发展替代产业以及产业转换转型赢得时间。

2. 要实行煤矿的集约化经营开发。加大煤矿联合改造力度,提高资源采收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快中小型煤矿的整顿、改造和提高,实行集约化开发经营。积极推进中小型煤矿采煤工艺改革和技术改造,规模以上煤矿必须做到壁式正规化开采。继续淘汰布局不合理、不符合安全生产标准、不符合环保要求和浪费资源的小煤矿。坚决取缔违法经营的小煤矿。

(三)实现接续产业与替代产业的优势互补

1. 在资源开发的基础上,延伸拓展产业链,发展下游加工业,建立起资源深度加工和利用的产业集群。煤城可以实行煤—电、电—铝、煤—铝以及煤—电—建材联营,发展非金属矿产品深加工。进一步拉长、做强煤电产业链,坚持按照煤电一体化的模式,加快开发建设高产、高效煤炭项目和规模电力项目,特别是煤电一体、煤电化一体项目,积极发展矸石发电、风电、生物质发电项目,推进煤电产业结构优化、层次提升。

2. 进一步做强非煤产业。以服务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发展为契机拉长钢铁产业链,围绕粮食作物、畜牧产业和农副产品综合开发深入延伸产业链条,根据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的旅游资源的特点,发展旅游产业和第三产业。根据四个城市的地理区位条件,发展物流产业以及配套的商业设施建设。

(四)完善资源开发补偿机制

1. 明晰的产权关系。要加强对国家资源的管理,对不易统一管理的国家资源可以按照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思路,对资源进行有偿转让和使用,把产权转让给依赖这些资源生存的地方或集体,并给予有效的权力来管理资源的使用。集体所有的资源可以承包的方式委托给个人经营和管理,并考虑承包期限,尽量避免掠夺式经营的短期行为。

2. 坚持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原则,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生态环境治理与恢复的监督管理。贯彻“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投资、谁受益”的方针,实现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发展,提高矿区的生态功能。开展矿山生态环境状况的调查评价,积极推进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与土地复垦工作,并实行优惠政策,坚持“谁造林种草,谁经营,谁依法拥有土地使用权与所种林草所有权”的原则,逐步建立环保型矿业,改变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徐振斌.新型工业化与产业转型[J].经济研究参考,2004,(17):31-32.

[2]邓伟根.20世纪的中国产业转型:经验与理论思考[J].学术研究,2006,(8):19-21.

煤炭城市 篇11

1 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1.1 城市工业总产值中煤炭产值比重过大

由于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过程中过度依赖煤炭资源的开采以及初级加工,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造成了产业结构的整体单一性甚至畸形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这样三个方面:①第一产业以传统的粗放式传统农业生产为主, 生产效率较低, 而第二产业则以煤炭资源的开采及初加工为主, 三产业则主要是针对煤矿区域的初级商业性服务为主;②城市整体产业发展结构表现为“第一产业发展较轻、第二产业过度、第三产业不完善”的特点;③煤炭产业是整个城市GDP贡献来源, 导致城市产业结构表现为明显的“中间大, 两头小”的问题, 使得城市经济结构比较脆弱。

1.2 煤炭产业以开采和初加工为主, 技术含量较低

当前, 我国大多数的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煤炭产业主要是以煤炭资源开采以及初加工为主, 通常以煤炭筛选与洗选、炼焦、发电等工业为主, 而且煤炭的初加工行业在城市的煤炭加工与生产过程中占较大的比重, 其他技术含量较高的煤炭深加工、精加工产业则相对落后, 清洁产品开发利用效率低、综合利用率低以及产品附加值较低的问题。这直接造成了城市产品在市场竞争能力低下, 利润空间较小的问题, 不利于整个城市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另外, 弱小的市场竞争能力也使得城市的煤炭产业在抵御市场风险及宏观调控方面的能力处于劣势。

2 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主要目标

2.1 实现主导产业链的逐步延伸

主导产业链的延伸主要是实现产业的上下游发展, 即在单一的资源采选基础上进行下游的深加工。长时间的发展使得煤炭资源型城市具有产业的积累优势, 应该在既有的资源优势基础上通过分析市场的实际需求, 利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改造的方式实现煤炭产业的纵向发展, 并逐步提高产品的加工深度, 使得既有的产业链得到拓展, 实现煤炭产品附加值的提升。因此, 煤炭型资源城市应该发展除燃烧、电力、炼焦产业之外的其他产业, 逐步向煤炭液化、气化、煤制甲醇、二甲醚等化工产业发展, 并逐步形成新的产业。

2.2 实现产业多元化发展

对于煤炭资源开发成本较高或者资源相对枯竭的资源型城市, 应该首先摆脱对资源的过度依赖, 逐步建立起具有独立生态结构的新兴产业, 实现煤炭主导产业的升级和转型。发展过程中, 利用煤炭资源开发过程中长期累积的资金、技术以及人才, 也包括国家政策与资金支持等相关因素, 在城市产业发展转型的时期, 选择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兴产业予以支持和发展, 彻底改变传统的单一煤炭资源型产业结构形式, 形成多个独立经济生态结构并存的格局, 实现资源型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2.3 实现工业产业园区经济的循环发展

煤炭产业园区的循环经济必须基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基本原则, 通过将资源的高效利用作为基本核心, 采取低消耗、高效率以及低排放的产业发展技术, 形成符合基本科学发展理念的可持续经济发展形式。煤炭资源型城市应该采取合理配套的方式耦合工业产业园区之间的生产方式, 依据自然的生态方式进行循环, 并逐步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流动的整体结构, 使得能源、物料以及产品在各个园区中顺利循环流通, 实现对工业废物的再循环利用, 在促进园区经济发展的同时, 减少能源消耗与排放。

3 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制约因素

3.1 城市区位的限制

所谓的城市区位就是指该区域的人类活动, 尤其是以人类活动为基础的经济活动的具体组织状态和形式。它囊括了城市地理位置、交通形势以及在更大区间内所处的地理位置等元素形成的一个复杂概念。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中, 企业在投资以及组织生产的过程中是基于成本的最小化以及利润的最大化为基本原则进行区位选择的。而煤炭资源型城市因为随着资源的消耗以及人们消费意识的改变, 使得他们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在成本和利润方面不再具有优势, 而且缺乏新型的人才和技术的支撑, 导致其他的高科技行业不愿意进入到煤炭资源型城市中。基于此, 煤炭资源型城市应该通过资金、政策以及技术支持等予以优化, 提高城市区位的软实力。

3.2 沉没成本的制约

所谓的沉没成本就是指在投资承诺之后没有得到完全补偿而造成的成本损失, 即投资之前的机会成本大于投资后的机会成本的差额。包括两个基本含义:①承诺的投资成本没有通过价格转移或者再出售价格的方式得到有效补偿而损失的成本, 即经济性沉淀成本;②契约安排下权利承诺, 终止之后没有得到补偿的相关利益, 即制度性沉淀成本。正是因为沉淀性成本而导致在煤炭资源型市场中出现了新型产业投资不足、投资过度以及产业刚性等问题, 具体表现为:①专用性资产逐步累积形成的沉淀成本;②国有煤炭企业巨额的经营负债造成的沉没成本;③地方政府制止传统煤炭资源企业推出造成的沉没成本。

3.3 科技水平的制约

首先, 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导致城市功能的缺失。因为资源型城市在建立之初是基于国家集中投资而建立起来的, 根据资源的发展形势而建设, 这直接造成煤炭资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表现为煤炭产业过重, 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较轻的不合理格局。这种产业结构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正逐步成为城市发展的障碍。同时, 煤炭资源型城市在建设初期还承担了整个城市的部分建设功能, 在城市管理、城市建设以及城市功能建设方面具有一定的功能。但是, 随着煤炭资源企业效益降低, 其对城市建设功能开始逐步弱化, 导致煤炭资源型城市功能开始缺失。

其次, 新型技术人员缺失, 技术储备严重不足。煤炭产业的大部分劳动力主要来自于城市周围的农村地区, 其接受教育程度较低, 而且技能主要以体力劳动为主, 大多数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以引进为主。但是, 煤炭资源型城市工作具有生活环境差的问题, 尤其是在资源枯竭的情况下, 人才自主择业和流动的最终目的都开始偏离煤炭资源型城市。这直接造成了城市产业转型人才缺失的问题, 使得产业转型过程中的技术消化与吸收能力、自主研发能力不能得到保证, 限制了煤炭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

摘要:进一步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 努力实现城市产业经济转型, 已经成为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当务之急。本文首先以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目的为出发点, 在探讨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 分析了当前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 结合当前市场经济发展基本模式, 提出了煤炭型资源城市实现产业转型的三个可行性目标;最后, 分析了影响煤炭资源型城市实现产业转型的制约因素, 以期可以为煤炭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的顺利实现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煤炭转型城市,产业转型,产业制约

参考文献

[1]张文进, 马秋芳.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探析——以淮南市为例[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 16 (4) .

[2]王静峰.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路径研究——以云南省曲靖市为例[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12, 31 (6) .

上一篇:农民工需求下一篇:自动射流灭火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