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癖好

2024-05-17

读书的癖好(精选5篇)

读书的癖好 篇1

不久前,承蒙作者潘裕民惠赠《读书是最美好的事》一书,闲暇之余信手翻之,便无法遏制自己的阅读激情,一口气读完了整本书。这是一本读书人写的好书,书中所言皆为读书之事。细细品味,该书具有以下几个显著而独到的特点。

一、以“境界”为最上,提升读书层次

在本书中,作者潘裕民从“读书是最美好的事”的议题入手,认为读书的意义有“宏观”和“个人”之分,进而指出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在他看来,“读书是一种快乐,是一种精神旅行”,诚然如此。世人皆在找寻快乐,殊不知快乐就在书中。

在谈到读书的作用和目的时,潘裕民认为应该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并引用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汪涌豪先生的一段话:“人可以带着目的读书,但不能太有目的,正如可以带着目的与人交往,又不能总带着目的,否则会很可怕。”应该说,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阅读快餐化、功利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种劝诫无疑是很有现实意义的。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潘裕民不仅自己坚持读书和写作,还积极参加各种读书交流或文学沙龙活动,为广大市民和学校教师作读书讲座和学术报告,希望每个人都能多读书,读好书。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他的一些观点和做法对当下推动“全民阅读”具有很好的引领作用。

毋庸讳言,现在读书的人越来越少。至于那些以读书混文凭、混官职,或以读书为时髦,为装饰的人,都不是读书人。严格来讲,只有喜欢读书、善于读书,并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人,才是真正的读书人。我非常赞同潘裕民的看法,他认为“读书人”是一个美好的身份。有道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我们每个人在一生中会有各种其他身份,例如学生、教师、公务员、作家、工程师、企业家等,但是,如果不同时也是一个读书人,这个人就肯定存在着某种缺陷或不足。

不仅如此,读书人还应该有自己的个性和气质,用潘裕民的话说,“读书是有境界与品位的”。有境界,自成高格。但是,由于书之不同,人之不同,读书的目的和方法不同,读书的结果和成效就有了不同,读书的境界与品位也有雅俗、高低之分。在这方面,本书分别以陶渊明、杜甫、苏轼、王国维、毛泽东、鲁迅、冯友兰等人的论述对读书之境界进行深入阐释,大大拓宽了读者的视野。

二、讲究“门道”,为读者指路

人间万事,都有方法,读书自然也不例外。在该书中,潘裕民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与体会,为我们提供了各种有效的方法和路径。首先,读书离不开思考。潘裕民说:“没有思考的阅读,不是真正的阅读。”这一观点,是在总结与分析古今中外贤者阅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尤其是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名言,至今不无启发意义。无独有偶,法国作家莫泊桑也说过:“天才不过是不断地思考。”书本上的东西是别人的,要把它内化为自己的东西,离不开思考。因此,我们要带着问题去读书。其次,“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深化阅读的有效方法。如果说读与思是写的前提,那么,写则是读与思的升华。实际上,古人已有“读写同源”的观点,读书和写作是互为依存,相得益彰的。只有将读书和写作融合起来,才能培养我们的问题意识,提高我们的思维与表达能力。再次,读书不能脱离实践。基于这一观点,潘裕民明确指出:“读书不是目的,写作也不是目的,掌握真理、指导实践是最终的目的。”从这段话中,我们更加明白了“学以致用”的道理。可见,在当下的意义,莫过于“做中学”“读中用”了。

三、重读“人文”,优化心灵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黄庭坚更是直言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这个“味”,实际上就是一种人文趣味。我觉得,作者潘裕民本身也带有这种文人的气质。他对文学情有独钟,曾在高校中文系任教,后来又在上海的区级培训机构从事教师教育和管理工作,是一名学者型、研究型的教师。在近四十年的教育生涯中,潘裕民讲授过《中国文学史》《中国传统文化》《文学概论》《古诗文欣赏》《古代戏曲与小说》等十多门课程,应邀在全国各地作文化与教育演讲三百多场,已出版中国传统文化和古诗词研究专著五部,在国家核心期刊和省级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两百篇,成就斐然。《读书是最美好的事》是他近几年写的读书随笔集,也是人文阅读领域的新收获。可以肯定,如果不是对学术研究的执著与痴迷,他是不会取得如此丰硕成果的。

如潘裕民所言:“我研读文学,一是工作的需要,二是我自己的喜欢和痴迷。”令人钦佩的是,他的学术研究和文化生活并不那么枯燥,也不那么拘谨。用他自己的话说:“读书是一件轻松愉悦的事情,文学创作和研究的更高境界是‘玩’。”从“苦”做学问到“玩”做学问,一字之差,却境界迥异。“玩”就意味着有兴趣。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一名教师,只有基于兴趣的研读,才能乐在其中,玩在其中,教在其中。说到这里,不能不提到潘裕民的著作,就是他在边读、边研、边“玩”中写出来的。

从书中“人文阅读”一辑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潘裕民具有浓厚的人文情怀和高超的文学鉴赏力。有阅读经历的人都应该知道,重读经典,是很有趣的。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其特点之一便是能经得起重读,经得起误读,经得起解读,且总会给人以常读常新的感觉。在论及阅读经典的价值与意义时,潘裕民指出,文学经典的作用在于净化心灵,丰富人的精神底蕴和生活品位,并鼓励人们要多读、重读一些纯文学的作品,这或许是他的经验之谈吧!

我注意到,潘裕民读的书很多,而他对于中国古典诗词的研读尤为精深。因此,在他的书里,也间或跳跃着饶有诗味的语句,如“一个人不一定要成为诗人,但一定要有诗性,应该像海德格尔所说的那样‘诗意地栖居’”“生活里不能没有诗”“没有诗的城市,是一座没有思想活力的城市;没有诗,人们将失去远方,失去未来”等,读之文情并茂,诗意盎然,给人以耐人寻味的启示。

润物无声,教育无痕,潜移默化的心灵感化,一直都是文学的重要功能。相比于抽象的知识,社会人心的塑造似乎更离不开文学。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言:“诗,让我们的心灵不死。”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平淡的生活里寻求感化心灵的诗意,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品质与修养。

四、“读写”有感悟,思想更深刻

细品本书的“感言”会发现,潘裕民在读和写的体验与感悟中充满着文人的闲情雅趣。这种“情趣”不是来自别处,正是来自作者的生活积淀与文化底蕴,有感性的,也有理性的。如他写《梦回“诗唐”》一书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话语:“懂得享受生活,才能珍惜生活”“人生在世,总是有舍有得”“有时候,放弃其实也是一种美”“生命的真正能源来自宁静”等。实际上,这已从阅读唐诗上升到了人生感悟,不能不说是一种思想上的超越。潘裕民常说,浮躁的年代,让精神获得沉淀的机遇已显得奢侈而珍贵,坐下来阅读经典,也许会给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思想启迪和人生感悟。又如在《从写<唐宋文学六十家>说起》一文中,潘裕民坦言:“说古道今,无非是想说明人是要点精神和品位的。”在他看来,“生存”只是一种物理事实,而“生活”才标示着生命的意义。因此,他在书里写道:“阅读古代文学经典是一种修养,或者是一种风雅,文学名著读得越多越好。”正是因为潘裕民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和文化积淀,使他的作品显得尤为扎实和丰厚。※

末代皇帝溥仪的饮食癖好 篇2

溥仪使用的饭碗是中号的,不大也不小,里面是白色的,外面是明黄色的,有一个圆圆的篆体“寿”字。使用的筷子是银的,他每餐只吃大半碗饭。

据毓山唐回忆说,溥仪每日两餐,开饭的时间不按常规。由于他常常过了中午才起床,早饭一般在下午两三点钟开,而晚餐则在深夜十一时左右开,甚至超过午夜。他在两餐之间以及起床后、入睡前,用茶点水果。因此,在溥仪每天就寝前,要在他的寝宫安放新鲜果品一食盒,备他随时选用。

溥仪对饮食是很讲究的。他既用中餐,也喜爱吃西餐。据“随侍”严桐江回忆说,溥仪在清宫时,一声“传膳”,便要摆出四张八仙桌,一会儿就在上面放满了菜蔬。菜品数量之多,有时饭已吃完菜还没有上齐。

早在北京皇宫,即有洋膳房之设立。最早教会溥仪用刀叉吃西餐的,是皇后婉容,那是大婚后不久的事情。从此,溥仪就对“洋饭”产生了感情。据毓山唐回忆说,溥仪任伪满傀儡皇帝时,仍很喜欢吃西餐,“有那么一阵子,几乎每天的晚饭都是西餐,端上桌的东西有:面包、蛋糕、奶油、龙须菜、荷包蛋、土豆酱、拌黄油以及在里边涂好了奶油的菜花等等。”

用癖好造句 篇3

【词目】癖好

【拼音】pǐ hào

【解释】对某种事物的特别爱好

【出处】语出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葛巾》:“ 常大用,洛人,癖好牡丹,闻曹州牡丹甲齐鲁,心向往之。”

癖好造句:

1) 秋又让人伤悲,这定格我印象中万木萧条的村沟荒野里扫落叶的老人,在空旷的原野中仿佛最能体现秋的凄清,每每看到这个场景,我不知道为什么总会心酸,我想不是在怨秋,可能是为这一个衰老的灵魂在哀怨,劳作是乡下人的癖好!

2) 建立起对于充分的准备工作和对大量图表进行现实分析的极端癖好。

3) 与其说阅读名着作者传记是为了借鉴成功之路,毋宁说是人类的天生猎奇和窥视癖好。至于不出着作的知名历史人物的传记,你当真相信?权当人生游戏阅读消遣吧。

4) 自负常使一些女人抛弃自己贫穷的丈夫而去跟有钱的男人勾搭,因为酷爱华美的衣饰、舒适的生活,这种癖好障蔽了她们的视线,诱使她们淫荡堕落。愚昧常使一些女子忘却廉耻,追逐淫欲,厌弃自己的丈夫,到另一个比她更下流、更无耻的男子身边去寻找肉体的欢乐。

5) 读书,对于一个有文化教养的人,是种高尚的享受;我珍视书籍,它是我热爱的癖好。

6) 我们要在这个辈分分明的文化背景中,不断地审视自己的信念、癖好以及依赖性的行为。

7) 个人现租有三房一厅房,空有一房诚意出租,环境光线好,需要,有固定工作收入,无不良癖好。

8) 藏书再多,倘若不读,只是一种癖好;读书再多,倘若不用,只能成为空谈。

9) 醉心于某种癖好的人是幸福的。

10) 对于数学,我有一种自讨苦吃的癖好,那就是喜欢找最难的题来演算。

11) 每个人的癖好不同,到处都有逐臭之夫,你何必大惊小敝?

12) 特别是对于重大的交通堵塞而言,许多人怀有某种窥阴癖好,因为我们多数都曾在某个时段经历过类似事情。

13) 为了满足个人的兽欲,和跟有同样癖好的人交流,确实有孩子遭受虐待。

14) 闻名中外的唐代杨贵妃也在美容方面有癖好。

15) 对啊,对啊,而且现在这种有特殊癖好的人愈来愈多了。

16) 把如此癖好变成勋号堂而皇之地大肆宣传……你真是一直没吃药感觉自己萌萌哒?话说紫月能记住这个奇葩侯爵,还真不是因为他是个奇葩。

17) 米万钟爱石头城癖好,当时的人都叫她石友先生。

18) 陈娟有一个令人难以费解的癖好,五冬六夏就愿一个人去海边闲逛。

19) 以一个饮食小癖好交换解魂仆之术,加上鹿尾酱的味道,确实让青鸢一尝则喜。

20) 即极罗织之能事,肆穷治之淫威,嗜诛杀如癖好,‘泽吻磨牙,噬绅缨若狗豚然。

21) 我们要在这个辈分分明的文化背景下,不断的审视自己的信念、癖好以及依赖性的行为。

22) 不甘、绝望、无奈一齐涌上心头,一想起宿草对我说的“特殊癖好”。

23) 也许算得上是臭味相投吧,越相处越发现,这小子总有那么一两个跟我一样的癖好。

24) 但为了表示尊重焦大,宋清决定拿釉子叶泡水洗澡,但此刻外面大亮,大白天洗澡,还不被当成有什么特殊癖好。

男人的四种性癖好 篇4

越遮隐越刺激

男性容易受到裸体照和脱衣舞的挑逗,但男性喜欢看女性裸体的这种性意识的强弱,是由个人固有的色情性和跟对象接近的难易程度来决定的。就是说,女性越遮隐的部位,对男性的这种心理越有刺激性。

一定要靠触摸体现亲密

男性的心理特征决定了他就喜欢触摸女性的性心理,男性先天就有强烈的“接触异性欲”。这符合动物学上的一个原理:“性爱的行为,只有雄性发挥其积极性方为可能。”恋爱中的男女,男性特别希望能触摸到女性,这是由于他希望能把双方的亲密感具体表现出来,希望在内心得到确认。

目光自然投向异性

生活中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在大街上,两组男女从相反的方向走过来,擦身而过时都向对方投去一瞥。这时,女性的一瞥是向同性投去的,男性则是向异性投射;女性一瞥是下意识的对抗、竞争、攀比心理,男性一瞥是无意间的“多视性”。

喜欢听女人的过去

处在恋爱阶段的男性总会直接了当或者装作若无其事地询问女方的过去,这是因为男性的独占欲强烈。男性有这样一种心理,当他爱上一个女人并想和她结婚的时候,他既希望从目前到以后独占她,也希望她的过去也被自己所独占。

趣谈癖好 篇5

什么叫做癖好?许多人把它误解了。癖好不是简单的普通的嗜好,乃是乖僻的特殊的专注;不是一时的偶然的现象,乃是根深蒂固的永久行为。尽管人类有同嗜性,可是嗜的情态各有不同。尽管所癖所好有变迁,可是老脾气终不会更改。这样的癖好,才值得人们的传说、褒贬,或形容尽致,描绘出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物来,在当时的社会问,在后世的历史上,增加了宝贵的数据。那些人,既不可诞生过多,也不可产生过少,多了便不稀奇,少了便觉得人生无趣,历史的趣味部分一定会大为减色了。

我们遍览古今中外史乘,博访穷乡僻壤土老,所见所闻,不患没有独立特行,奇奇怪怪的异人,不过有一点儿难处,就是以天地之大,品物之殊,真可说无奇不有,实在无从分析出他们的类别。如果勉强分析,反而嫌其单调,失掉癖好的意义。即如《清异录》上有一则说:“宣城何子华,邀客于剖金堂,酒半,出陆鸿渐像。子华因言:‘前世惑骏逸者为马癖,泥贯索者为钱癖,耽于子息者为誉儿癖,耽于褒贬者为左传癖,若此叟者溺于茗事,将何以名其癖?’杨粹仲曰:‘草中之甘无出茶上者,宜目陆氏为甘草癖。’”

饮茶可以成癖,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都是一般,杜牧有睡癖;米芾有洁癖;王羲之好鹅;陶渊明爱菊;辜鸿铭喜嗅女人小脚;张宗昌三不知,不知财产多少,军队多少,妻妾多少,这些都在癖好之列,例类甚多,不胜枚举,而且无条分缕析的必要。议癖好之不同,有如人面,从哪里说起?所能说的,只是寻常人无癖好,或者少,惟有畸人的癖好深,也许深得无以复加,可一而不可再而已。

癖好的特性

癖好的类别虽然难于区分,可是它的特性,倒可以归纳起来,获得一些概念,分述如下:

专一性:喜欢一件事物,用志不纷,精神贯注。

如:“时给事中刘缟慕王肃之风,专习茗饮。彭城王谓缟曰:‘卿不慕王侯八珍,好苍头水厄,海上有逐臭之夫,里内有学颦之妇,以卿言之即是也。’”(《洛阳伽蓝记》)

“司马君实无所嗜好,独蓄墨数百尔,或以为言,君实日:‘吾欲子孙知吾所用此物何为也?’”(《僧德洪题跋》)

“王希默简淡无他好,惟以对镜为娱。整饰眉鬓,终日无倦。”(《清异录》)

恒久性:具有历久不厌的意志,始终如一的态度。

如:“蔡鲁公喜接宾客,终日酬酢不倦。蔡元度禀气弱,畏见宾客。每不得已一再见,则以啜茶多,退必呕吐。尝云:‘家兄一日无客则病,某一日接客则病!’”(《石林燕语》)

“耶律嗜酒不事事,以故不获柄用。或以为言,答曰:‘吾非不知,顾人生如风灯石火,不饮将何为?’晚年沉湎尤甚,人称为酒仙云。”(《辽史·耶律和尚传》)

“李靖弟客师性好猎,从禽无暂息,有别业在昆明池,鸟兽皆识之。每出,鸟鹊随逐而噪,人谓之‘鸟赋’。”(《旧唐书·李靖传》)

特殊性:含有好奇立异,自以为是的神会。

如:“刘邕性嗜食疮痂,以为味似鳆鱼。尝诣孟灵休,灵休先患炙疮,疮痂落床上,因取食之,灵休大惊,邕日:‘性之所嗜。’灵休疮痂未落者,悉褫取以饴邕。南康国史二百余人,不问有罪无罪,递互与鞭,鞭疮痂,常以给邕。”(《宋书·刘穆之传》)

“长庆末权长孺留滞广陵,将赴阙,美公饯饮。有狂生蒋传言长孺有嗜爪之癖。乃于健步及诸铺保处得爪甚多,洗濯既清,以纸裹候长孺酒酣进献。长孺欣然,余涎流吻,连撮啖之。”(《负暄杂录》)

“王衍好戴大帽,每微服出游,民间以大帽识之,因令国中皆戴大帽。”(《五代史·前蜀世家》)

“王蒙好饮茶,人至辄命饮。士大夫皆患之,每欲往候,必云‘今日有水厄’!”(《世说新语》)

乖僻性:有性格离奇,固执不通,排除异我,独自鸣高而不怕人骂的意识和态度。

如:“王思远立身简洁,诸客有诸己者,觇知衣服垢秽,方便不前;形仪新楚,乃与促膝。虽然,及去之后,犹令二人交帚拂其坐处。”(《南史·王思远传》)

“庾炳之性好洁,士大夫造之者,去未出户。辄令人拭席洗床。时陈郡殷冲亦好净,小史非净姿新衣不得近左右,士大夫小不整洁每容接之。炳之洁反是,以此讥焉。”(《宋书·庾炳之传》)

“符昭远性不喜茶,强以一杯,则终日不食,终夜不寝。尝为御史,同列会茶。昭远叹曰:‘人凡有啜哺,皆以甘为上,此物面目严冷,了无和美之态,可谓冷面草也!”’(《清异绿》)

痴迷性:凡有所好,癖之既深,自然如醉如痴,不可以理喻,不可以法绳,不可以外物动,不可以他情挑。

如:“孙盛尝诣殷浩谈论,对食,奋投尘尾,毛悉落饭中,食冷而复暖者数四,至暮,忘冷竟不言,由是遂知名。”(《晋书·孙盛传》)

“李纳性辨急,酷尚弈棋,每下子,安详极于宽缓。有时躁怒,家人辈则密以弈具陈于前,纳睹便欣然改容,取子布算,都忘其恚。”(《世说补》)

“孙何任两浙转运使颇苛察,吏患之,乃求古碑字磨灭者揭之馆中。何至则读其碑,辨识文字,以爪搔发,往往至暮不复省录文案。”(《翰苑新书》)

自得性:嗜好假如成癖,其中之乐只有自己知道,外人是不能理会的。即使想象揣摩理会得—二,也是隔靴搔痒,皮裹阳秋,终难免似是而非,不能显明其真趣味。

如:“陶宏景特爱松风,每闻其响,欣然为乐。”(《梁书·陶宏景传》)

“谢几卿性通脱,会意便行,不拘朝宪。尝预乐游苑宴,不得醉而还。因诣道边酒肆停车,与车前三驺对饮,时观者如堵,几卿处之自若。”(《梁书·谢几卿传》)

“慎伯筠秋夜待潮于钱塘江上,露坐设大酒尊,对月独饮。颜子敦遇之,亦怀一杯,就其尊对酌,伯筠不问,子敦亦不与语,酒尽各散去。”(《古事比》)

狂妄性:一个人有癣好,必然有特长;有了特长,就不免于浮夸傲慢或怪诞狂妄的习气。

如:韩昌黎诗:“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把酒鬼李太白放荡形骸的样子描写入微。国学大师章太炎,他从来不识道路远近,计不清金钱多寡,只是学殖深厚,学有专长;因之盛气凌人,脾气大得不得了,不但袁世凯被他冷嘲热讽,攻击得体无完肤,就是当时的新旧文人都不在他眼里。这自是文人相轻,自古已然,可是他癖好典籍的确比别人用功之深且勤,所以他那傲岸自高的脾气,就给他带来一个绰号,叫“章疯子”。而且他爱写古字,文章完篇后,便翻查康熙字典,逐字勘对,有古字则改写古字,无则从俗。

癖好没有好坏是非

癖好只有异同,并无好坏是非。然吸毒嫟娼者不在此列。《晋书·阮孚传》载:“初祖约性好财,孚性好屐,同是累而未判其得失。有诣约见正料财物,客至屏当不尽,余两小篦,以著背后,倾身障之,意未能平。或有诣阮,正见自蜡屐,因自叹曰:‘未知一生当着几景屐?’神色闲适,胜负始分。”

这是晋人尚清谈崇风雅的习气,实在不足为训。好财而保守秘密是理财家的本色,不足为耻。若是聚财而不吝财,能够均富济贫,便是任侠行为,不可多得。好屐何尝不是坏习惯,若好屐还要亲自上蜡,如同现在皮鞋擦油一样,一寻常小事尔,有甚么了不得?所以癖好没有好坏是非,只有异同之分。

上一篇:怎样学好初中物理下一篇:纳米陶瓷涂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