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业生产

2024-09-18

副业生产(精选4篇)

副业生产 篇1

近年来, 有些部队的农副业生产还是在低层次徘徊。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还停留在过去传统的种植思维和模式上, 对科技兴农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强化各级科技兴农的意识, 是提高部队农副业生产效益的前提。要通过各种宣传途径, 让科技兴农的观念深入广大官兵的脑海。

一、要转变思想观念, 加强科技兴农组织领导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 是做好工作的前进条件。各级要充分认识搞好科技兴农的重要性、必要性。要广泛深入进行思想发动, 提高认识, 坚定信心, 增强抓好农副业生产的紧迫性和责任感, 自觉搞好农副业生产。要加强农副业生产组织领导, 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农副生产工作, 把它当作部队的一件大事来抓;要关心农副业生产, 经常过问, 深入实际, 深入基层, 深入生产第一线检查指导, 后勤机关要把农副业生产作为一项主要职责, 经常分析研究, 定期检查总结, 对农副生产工作用大力, 使实劲, 求实效;各级单位要成立以单位主官为头, 有关人员为成员的农副业生产领导小组, 制定本级农副业生产发展规划, 实施对农副业生产的检查和指导, 深入进行技术指导, 推广先进和优良品种, 促进农生产的发展。

二、要完善设施建设是农副业生产的基础

没有好的生产设施条件, 就谈不上科技兴农。近年来, 部队在生产设施建设方面, 虽作了一定努力, 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离科技兴农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因此, 要搞好科技兴农工作, 就必须下大力抓好生产技术设施建设, 管长远, 见长效, 加强对科技兴的基础设施建设, 增强农副业生产发展后劲。要争取上级单位和地方共建单位的支持, 加大投入, 一方面要努力争取地方政府和援兵单位的支持, 采取不同方式, 多渠道筹集科技兴农发展资金。另一方面, 要舍得在人力、物力、财力、精力上的投入, 落实好生产用兵。要精打细算, 杜绝浪费, 尽量做到少花钱多办事, 使有限的经费发挥最大的效益。

三、实现科技兴农, 人才是关键

当前, 部分单位把文化程度低, 军事训练跟不上或是出现了这样那样问题的干部战士放到农副业生产岗位上来, 这个指导思想是不可取的, 要坚持把那些懂技术、会管理、能吃苦的官兵选拔到农副业生产岗位上来。提高专业技能, 通过采取走出与请进来教相结合, 办班集训与岗位自学相结合以及搞好传帮带等方法, 为搞好农副业生产提供了人才保障。同时要做好防止人才流失的工作, 有的单位每年都组织了种植技术员的培训, 可是到了老兵复退期的时候, 单位又没有重视这类人才的保留, 导致了人才的流失。

四、要坚持科学种养, 科技兴农

在硬件建设上, 要进一步更新科学种植设施, 伪科学化种植提供必须的保障;其次, 在种植上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 蔬菜的生产周期, 土壤的肥水情况, 合理调整种植结构, 达到品种多样, 成熟期错开, 保证四季正常供应;在养殖上, 要搞好计划, 实现均衡生产, 梯次出栏, 保证部队禽、鱼、肉、蛋的供应不断档、不过剩。

五、结合实际, 因地制宜, 搞好基层业余生产

搞好基层业余生产, 对改善部队生活最直接、最有效。因此, 各单位要从实际出发, 宜农则农, 宜养, 宜牧则牧, 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 因地制宜, 发展生产。基层业余生产, 重在业余, 功在平时, 利在官兵, 贵在经常。要牢固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要坚决制止农副业生产中的形式主义, “花架子”生产和“面子工程”。

市场经济为我国经济腾飞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 也是我们武警部队农副业生产发展创造了一个机遇, 我们必须抓住过个机遇, 在新世纪里, 解放思想, 拓宽渠道, 使基层农副生产向发展适宜, 管理科学, 效益优良的深入发展。这样才能使基层农副业的发展适应, 部队生活保障与改善的需要, 确保新的食物定量标准落实到实处, 为改善部队营养做出新的贡献。

摘要:武警部队基层从事副业生产由来已久, 已为提高武警部队自我补助能力, 改善中队官兵生活水平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新的形势下, 社会平均水平不断提高, 而部队伙食费增加不足, 造成部队实际生活水平相对下降。因此,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和受市场物价经济波动的影响, 为了保证部队在物价变动中生活水平不降低, 并随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改善, 农副生产必须向高层次发展, 生产出充足的高质量的农副产品, 满足部队所需, 有效地保障部队战斗力的提高。

关键词:武警部队,农副业生产,科技兴农

参考文献

[1]王正平、徐国建《农副业生产重在让官兵受益》[N];解放军报;2003年

[2]唐东华刘波《用兵少质量高效益好》[N];人民武警;2008年

[3]彭胤武《昔马边检站大力发展农副业生产》[N];云南经济日报;2008年

[4]首席记者王森;军地联手打造机械化农副业生产基地》[N];盘锦日报;2009年

[5]文森林、邬宝山;清远支队四中队农副业生产收效明显》[N];人民武警;2009年

[6]王博会、闫迎亚;北京总队十二支队《因地制宜发展农副业生产》[N];人民武警;2009年

[7]焦保文、蔡尚春 (作者单位:云南总队保山市支队) 《抓好农副业生产骨干的培养》[N];人民武警;2004年

[8]徐吉曹德允;济宁支队《依靠科学种养提高生活水平》[N];人民武警;2008年

[9]特约记者:高传开, 通讯员鲁冬民李国闯《在劳动中成长》[N];法治快报;2009年

[10]皮远志鲁冬民李国闯, 本报记者高传开《不差钱却种养仍酣》[N];人民武警;2009年

[11]吴荣书;徐育锐《刍议军队农副业生产队伍建设》[J];军事经济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副业生产 篇2

1推广施用有机肥的作用

1.1营养成分全面,促进作物吸收

有机肥含有的农作物所需的养分全面,经过完全腐熟的有机肥,可作为基肥施入田地,经过微生物的彻底分解,缓慢地向土壤中释放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各种养分。有机肥在释放养分的同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刺激农作物生长发育,促进光合作用,增强农作物的新陈代谢,使农产品个体增大、产量增加。

1.2改良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力

有机肥本身含丰富的有机质,在腐熟过程中养分在不断地转化,形成有利于农作物吸收的腐殖质。腐殖质有利于土壤形成结构合理的团粒,对土壤的理化性质有良好的改善作用,可促进植物呼吸,增强植物的保肥保水能力,改良土壤结构,增强土壤肥力。

1.3有机肥作基肥,化肥作追肥

有机肥养分全面,养分浓度较低,适合作物耕作初期施用,可用作基肥;化学肥料养分单一,养分浓度高、肥效快,可在作物生长中期集中施用,用作追肥。两种配合施用可起到互相补充,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

1.4积极开展堆肥,提高科学素养

部队很多单位地处偏远,施农家肥方式还较传统,训练工作之余组织官兵展开堆肥,耕作初期施用有机肥,有利于广大官兵树立劳动光荣的意识。体验劳动过程,分享收获喜悦,使官兵在劳动过程中强健体魄,锻炼意志品质,磨砺思想作风,有利于培育广大官兵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和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培养官兵科学的理念和素养。

2推广施用有机肥存在的问题

2.1消极思想蔓延,官兵重视不够

不少官兵认为,现如今国家经济发展了,没有必要再搞农副业生产,特别是施有机肥,传统施用方式费时费力,不如化肥肥效来得快;有的则认为日常战备值班任务重,没有时间精力搞生产,更不用说施用有机肥;还有的认为农副业生产种的是“样板菜”。由于重视力度不够,给有机肥推广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2.2发酵不够充分,使用效果不好

某些基层连队将不要的剩菜叶及杂草等随意堆在一片空地上,不经过任何处理措施,腐熟不充分,容易滋生有害菌,造成施用这种有机肥的蔬菜作物染病,使用效果大打折扣。

2.3操作方法不规范,肥料施用效率低

某些基层连队施用有机肥贪图方便省事,把有机肥直接施在土壤表层,没有进行深翻覆盖;有的虽然进行了翻压,但操作不够规范,翻压不彻底,造成使用效果不好,没有很好地利用在地力培肥上。

2.4重施化肥,轻施有机肥

化学肥料肥效快,施用相对简单方便,施用效果立竿见影,增产效果明显,因而某些基层连队的官兵倾向于大量使用化学肥料。而有机肥肥效慢,施用相对复杂,耗用人力较多,增产效果又较缓慢,因而重施化肥、轻施有机肥的施肥现象普遍存在。长此以往,将造成土壤板结,使用地和养地不能有效结合起来。

3推广施用有机肥的有效手段

3.1宣传推广教育,开发现有资源

部队基层连队可结合本单位农副业生产实际,广泛开展有机肥施用推广教育活动,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官兵学习有机肥的科学堆肥技术,搞好沤肥工作,宣传好用地和养地的重要性,使基层单位的农副业生产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3.2引进地方资源,展开技术合作

部队基层连队可利用地方的有利条件,邀请当地农业技术主管部门的技术人员来部队讲课,或选派人员学习地方有关有机肥的施用技术、堆沤技术等实用技术,使大家充分认识施用有机肥对农作物的品质、环境保护等的作用。基层连队之间也可展开相互学习交流,推广成熟经验,提高有机肥的施用效果。

3.3引种优良绿肥,加大畜禽粪便利用

合理引进适合当地种植的优良绿肥品种,学会种植方法。收集好部队基层连队的畜禽粪便,采用高效的有机肥腐熟技术,学会正确施用有机肥技术,提高施用有机肥的效果。

3.4推进使用先进技术,提高生产效能

要充分认识有机肥料的重要性,坚持以调整优化生产结构为主线,克服区域和资源劣势,大力发展现代化、标准化、生态化养殖,引进推广绿色、生态、环保、节约型种植技术,推进传统农副业向集约高效的现代农副业发展。遵循先进实用、简便易学、安全高效的原则,有计划、有重点地引进有机质栽培、反季节种植、无土栽培等实用技术。创新小拱棚、地膜覆盖等种植方法,提高农作物产量;积极推广喷灌与滴灌相结合的节水灌溉新技术。

3.5科学合理施肥,提高施肥效果

副业生产 篇3

一、传统的乡村副业

农村副业在农民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但传统的乡村副业却摆脱不了乡村农业的特征。费孝通指出:“在乡下,土地是农民的命根。乡下人离不开泥土,土地是他们的命根,在乡下住,种地是农民最基本的谋生手段。”[2]种地这种谋生手段,在生产力水平有限的传统社会意味着要靠体力借助于生产工具去征服自然,获得生存的资料。这种通过体力与大自然做交换的农业生产方式,深刻影响着农业生产之外的其他获得收入的形式。即使人们离开土地,从事不与泥土相接触的手工业,甚至农民离开土地走向城市,这种农业生产方式仍然圈定着人们的意识,使他们在离开土地之后,仍然以在土地上谋生的方式即依靠体力来获得生存和生活的资料。

湖北省某县市彭冲村,小丘陵地形,雨热充足,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优越,2005年以来开始发展果木种植,农民经济状况得到极大改善。之前的彭冲村历年来以水稻种植为主,超过九成的农户以水稻种植为唯一的收入渠道,副业收入十分有限。副业生产的渠道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采寻初级大自然产品。村庄的人通过体力劳动,从山上采蘑菇,从池塘边挖泥鳅等变卖,村民将之形象地称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二是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极少数农户前往外省务工,成为“农民工”的一员。如孙立平所言,“绝大多数农民工进入城市的时候,并没有从事投资经营的资本,他们有的只有劳动力。他们中的许多人只能从事那些城市人不愿从事的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作,特别是劳动强度大,劳动环境差或具有某些危险性的工作。”[3]三是以木工、泥瓦匠为主的手工业,其效用主要为补贴家用。如张柠所言,“农村手工业并没有完全进入现代经济体系。他们仅仅是用时间和体力换取报酬。农民用汗水和体力直接跟土地发生交换,手工业者通过跟土地上的其他资源发生交换。通过资源再利用,增加木头和石头的使用价值。”[4]

综上可知,该村的副业收入渠道历来十分狭窄,副业生产的方式和思维没有从农业生产中脱离出来,人们依然是以负荷极重的体力向大自然寻求基本的生存资源,与大自然进行体力与实践的交换。

20世纪上半叶,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初期,农民有自己的自留地,可以自由选择种植粮食之外的经济作物,作为集体分配不足的重要补给,这对农民的正常生活至关重要。但是合作化运动发展到人民公社时期,自留地的留存成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条路线的斗争,在害怕被扣上资本主义帽子的压力之下,自留地统统上交集体,从此,集体单一的农作物生产成了农民生存、生活的唯一资料来源。即使在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之后,国家重提家庭副业,经历了合作化运动的人们,出于回避风险,对副业生产的兴趣和投入都十分有限。

二、乡村副业的新貌

随着户籍制度的瓦解,城乡的界限逐步打破,农村农业以及副业生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笔者通过入户走访发现,该村的纯农户已经少之又少,仅有60岁以上的部分留守老人是一般意义上的纯农户。传统的务农收入即种植业收入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货币化需求,农民种植水稻只为了保证基本的吃饭需求,种植收入占据农民总收入的部分十分有限。该村的农业模式已经从传统的单一的水稻种植转向“果树+沼气+猪+鱼”的生态农业模式,农民的副业收入逐渐在总收入中占据重要位置,且副业收入的形式呈现多样性。

第一,生产与货币收入的象征———生产工具角色之变。生产工具是衡量一个时期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其角色突出反映了一个时期的农业生产模式。以耕牛为例,在传统农业社会,生产力普遍低下,单个农户家庭很难拥有单独的耕牛,因而耕牛作为生产工具的同时,更是财富以及社会地位的象征。“牛、骡、驴、狗被视为家庭的一部分受到特殊对待,农民对牛最有感情,因为失去这种动物会危及整个家庭的生计。牛的优劣反映了家庭的社会地位。”[5]甚至男女相亲,女方都要偷偷到男家打探牛的情况。1978年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农村劳动力得到极大的解放,在农民普遍高涨的积极性之下,农民的收入迅速增长,单家独户拥有耕牛显得较为普遍,此时耕牛由财富地位的象征性角色转变为了纯粹的生产工具。而当下,由于农村劳动力的流失,以及农村生产模式的转型,机械生产工具引入,耕牛的生产性功能退居其次,养牛的户数减少,其饲养目的不是生产,而主要用于以下两方面:其一,通过其产仔,喂养变卖,获得货币收入;其二,出租给他人使用,获得货币收入。显而易见,耕牛已经成为副业生产的重要来源,为人们的生活缓解货币压力。

第二,体力型到技术型———副业收入途径之变。农民逐渐改变祖祖辈辈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开始靠自己的技术获得收入。果业的发展为该村的村民带来了较高的经济收入,邻村的村民在看到该村的迅猛发展之后纷纷效仿,发展果树种植,该村的村民就以向他村提供果园管理的技术,例如修剪果树枝条、果木嫁接等技术,获得货币化的副业收入。由此,农民在自己的家乡,通过转让自己的技术,提供服务,也获得了货币收入。这改变了农民世世代代靠体力,甚至是在自己陌生的行业也要通过体力来获得货币收入的传统。由于在自己熟悉的生产、交往范围之内,农民也能获得可观的副业收入,农民务工途径的选择出现了转变。

第三,“离乡”与“离村”———副业收入半径之变。彭冲村本身的土地资源较为丰富,在历经产业转型后,村民重新规划土地的使用,大力发展桃树和橘树种植,引起副业收入半径的收缩。其一,务工半径的季节性收缩。五月和十月都是该村水果收获的季节,该村的果树小户以及邻村的农民,自发组成采果队,为果农提供服务,收取采果费。其二,务工半径的常年性收缩。在发展果木种植之后,农民收入普遍提高,副业收入选择更倾向于生产、务工两不误,于是农民的务工半径收缩到间歇性地在村庄周围的乡镇、县市务工,所选择的职业有罐头厂的工人、道桥建设工人、房屋建筑工人等。其三,被动务工角色的转变。少数乡土能人转变为县市工程建设的接头人,由他们来带头组建相应的施工队伍。继而,农民务工角色发生戏剧性逆转———农民由向城市被动求职,转变为城市建设者向农民的工程接头人求寻农民劳动力。

第四,“闲人”到“正业”———副业收入形式之变。传统乡土社会产生了散落于乡土的乡村艺人,他们或是擅长唢呐,或是擅长腰鼓,或是擅长长号。在传统缺乏流动的乡村,其封闭性决定了他们各自只能在自己的熟人圈子之类活动,范围甚至不超过一个生产小队。在村民家有红白事的时候,或是助兴或是唱丧。虽是有偿劳动,但因其活动范围有限,收入极为可怜。因而,这部分乡土艺人,往往被人称为“闲人”,意指其不务正业。然而当下,这部分乡土艺人,凭其技艺,却源源不断获得十分可观的收入。略述其缘由:其一,国家政策客观上对乡土丧葬资源进行了整合。国家出台政策规定农村实行墓地集中丧葬,由丧葬公司牵头,将散落于乡土的艺人整合。由于丧葬公司拥有所需的全套设备,能够提供一条龙的服务,因而也为乡土艺人带来了更为稳定的货币收入。其二,农民交往范围的扩大。乡土艺人提供服务的范围超出了小组的熟人圈子,超出村庄,走向乡镇,甚至远涉县市。这使得乡土的文艺爱好也成了农民的副业收入的来源。

第五,务工与留守———副业收入之代际差异。邓大才教授提出了三代农民打工者不同的行为动机,“农民外出打工的动机基本上有三个:为温饱而打工,为用钱而打工,为离开农村而打工。打工的目标有三个:生存最大化,货币收入最大化和利益最大化。打工的逻辑也有三个:饥饿逻辑、货币逻辑、前途逻辑。打工的伦理有生存伦理、货币伦理和身份伦理。”[6]这一逻辑在该村的第三代外出务工者身上得到印证,尽管该村在走向生态农业之后,农民的收入大幅上升,收入的渠道更加广阔,收入的劳力投入逐步减轻,但是只有第一代以及第二代打工农民的副业收入的半径收缩到村庄范围,第三代务工农民仍以利益化为导向,毅然背井离乡,走向沿海,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如此一来,农村生产的可持续性如何维持,国家粮食安全如何保证,成为人们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三、结语

彭冲村作为一个个案,代表着土地资源丰富的这一类型的村庄的发展趋势。由于农村在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农民的自身努力下,建立了高效的生态农业生产模式,其带来的较高收入令那些远离故土,到城市寻求谋生手段的农民又返回家乡。而此时,农民开始了依靠生产资料的价值,依靠生产技术的转让,依靠文化技能的服务来获取货币收入。农民的副业生产终于冲破了农业生产的框架。

参考文献

[1]费孝通.志在富民[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费孝通.乡土中国与生育制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孙立平.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的结构演变[J].转型与发展,2005,(1).

[4]张柠.土地的黄昏——乡村经验的微观权力分析[M].东方出版社,2005.

[5]杨懋春.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副业生产 篇4

一、提高认识,科学引导,充分认清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意义

东北地区土地资源丰富,在全国商品粮贡献总量中位居前列,对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率先实现农业机械化,才能成为坚实稳固的国家商品粮基地,从根本上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1. 推进农业机械化是部队农副业基地特点的需要。

几十年来,部队农副业基地在几代官兵的勤奋耕耘下,为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和补助官兵生活作出了积极贡献。部队农副业基地相对集中,土地一般都比较平整,生产组织程度较高,一般远离市区和工矿、企业,与地方一家一户的生产相比,具有一定的规模优势。部队农副业基地农机设备比较齐全,保养较好,机械化耕作水平较高,管理规范,定期的技术培训使生产人员技术水平相对较高,这也为加快和推进农业机械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推进农业机械化是积极支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党的重大历史任务,积极参加和支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新形势下党赋予军队的新任务。2007年农业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联合下发文件动员部队农副业基地积极参加支援新农村建设,并详细列举了主要任务。有的部队农副业基地开展的“四帮四送”,即春帮种、夏帮管、秋帮收、冬帮暖和送政策、送科技、送信息、送物资,具体形象地概括了支援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走出了新路子,这也是要有农业机械化作后盾,需要靠先进配套的农机设备来支撑。

3. 推进农业机械化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军队资源节约工作更要走在全社会的前列。部队农副业基地要节约使用生产资源,严格落实国家耕地保护制度,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发展集约种植、生态养殖,搞好生产资源循环利用,成为宣传现代农业的窗口,树立起绿色有机农业的品牌。要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手段,特别是比较成熟的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机械化深松免耕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生物防治病虫害和节水灌溉等技术,做好群众性的节水、节油、节肥等节约工作,加强生产消耗的控制。

4. 推进农业机械化是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需要。

就东北地区而言,据有关资料,2007年黑龙江省夏季遭遇了严重的干旱,秋季降雨严重偏少,加上冬天降雪偏少成为暖冬,导致旱情持续发展,土壤有机含量下降,土地板结突出。要增强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和农作物的抗旱防涝能力,就要推进农业机械化,用大型先进的农机进行深松整地作业。按黑龙江省土壤耕作标准,耕层深度应为16cm到22cm,现在许多农副业基地耕层平均深度都达不到此标准。耕层每增加1cm,每亩地蓄水能力增加6吨,经大机深松整地后的旱田耕层深度将达到25cm到30cm,这样,每亩地至少可增加蓄水能力60吨,相当于修建了一个“地下小水库”,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农作物抗旱、防风、抗虫灾的能力,也将有效增加粮食产量,提高质量效益。

二、以农为主、因地制宜,积极推广多种形式的生产模式

部队农副业基地要深化生产组织方式改革,积极适应新形势,充分借助社会力量组织生产,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1. 坚持自主生产。

这主要是指生产基础好、机械化程度高和管理能力强的农副业基地,特点是拥有大型、专业的农业机械,具备全程机械化作业的能力。通过逐步购买和引进先进大型农业机械,进行更新换代,全面提高机械化水平,同时可跨区作业帮助其他部队农副业基地开展生产活动。

2. 推广雇工生产。

这主要是指机械力量较强、技术水平较低的农副业基地,要充分发挥现有农业机械的力量,积极培训和保留农机技术骨干,加强农业机械的维护和保养。要制订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规化和目标,逐步淘汰老旧农机设备,通过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和“小革新”等活动,对部分机械设备进行技术革新改造,发挥效能,分步骤、分年度更新农业机械,逐步达到农业机械化。可根据生产需要,返聘自主择业干部和退役士官,或从地方雇请技术人员和临时工组织生产。

3. 试行合作生产。

回良玉2007年12月22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狠抓农业机械化发展,大力发展农机合作组织,扶持发展农机大户,组织好农机跨区作业”。对目前还不具备农业机械化的农副业基地,可按照自愿互利、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与地方政府农机部门或诚信可靠的农机大户合作,引进资金、技术、人才,联合组织生产。

三、发挥优势,强化措施,加强农业机械化推广体系建设

黑龙江省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地之一,耕地集中连片,特别适合集约化、规模化和机械化生产。要在部队农副业基地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实现以先进大型农业机械为主导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必须在政策扶持、示范引导和技能培训等方面寻求突破,进一步提升农机装备水平。

1. 积极争取并用好国家支持农业机械化发展政策。

2004~2006年连续3年中央1号文件都规定,对农民个人和农机服务组织购置农业机械进行补贴,2007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补贴机型和范围”。2008年中央1号文件规定“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种类,提高补贴标准,将农机具购置补贴覆盖到所有农业县”。国家对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已有法律法规作保障,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已于2004年11月1日起正式实施。部队农副业基地应牢牢抓住国家扶持粮食主产区的机遇,加紧调整农机装备结构,逐步实现以进口机械为先导,国产机械为主体,大中小型农机具结合,各种作业机型均衡发展的目标。现在部队农副业生产还没有享受国家补贴政策,有关部门正积极协调,努力争取。

2. 建立农业机械化试验示范基地。

选择生产基础好、农业机械化程度高的农副业基地,建立试验示范基地,加强组织协调和规范管理,通过政策倾斜、资金扶持和技术指导等方法,不断提高组织化程度,打造加强农业机械化推广体系建设的平台。大力推广先进适用、节本增效的农机新技术新机具,促进农机化技术与农艺、林艺的有机结合,切实起到带头示范作用,增强引领、示范效应。研发具有节能、节水、节肥、节种、保护土壤的新机具,争取在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牧业等机械化和关键环节、关键技术,以及农产品分级、加工转化等方面有新的突破,努力提高农业机械产品的研发质量和水平,营造现代农业发展氛围,树立现代农业形象。

3. 大力开展农业机械职业技能培训。

上一篇:酒店产业下一篇:企业环境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