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区域

2024-12-31

绩效区域(精选10篇)

绩效区域 篇1

引 言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 国家创新系统作为一种运用系统方法研究创新的重要理论框架, 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制定有关创新政策的重要依据。随着国家创新系统研究的逐步深入, 人们发现, 如果缺乏区域的支撑, 国家创新系统就显得空泛和笼统, 不能很好地解释区域层面生机勃勃的创新活动, 因而难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区域创新系统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RIS) 作为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日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1]。

世界经济发展愈来愈呈现区域化特征, 一个区域的创新能力和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日益成为该区域获取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区域创新理论能有效地将知识、学习、创新、社会资本、集群等技术资源和智力资本纳入到现代区域发展理论中来, 是区域发展理论的新思维。然而, 区域创新系统也可能存在着系统失效的问题。Cooke (2002) 指出, 区域经济发展实际的差异表明, 不同区域的区域创新系统在绩效方面确实存在着重大差别[2]。所以, 研究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评价, 可以发现现行系统存在的问题, 并找出解决途径, 使区域创新系统健康发展。

1 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评价体系

区域创新系统是在探索国家创新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所以在研究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评价体系的初始阶段, 学者们注重国家政策、企业之间的联系、企业与教育、研究机构的联系和资金来源等国家创新系统研究的方面 (Freeman1988, Lundvall 1992, Nelson 1993) [3,4,5]。随着对各区域创新系统具体案例的研究, 学者们已确认空间特有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创新的技术性能和专业化的区域模式, 并认为区域产业集中和区域环境是导致区域创新系统差别的原因[6], 所以在确定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评价体系时主要侧重这两方面。Autio (1998) 把区域创新系统评价体系分为两个独立的子系统即共同的社会经济区域 (产业集群) 和区域创新环境[7]。Mauro Silva Ruiz (2000) 等在研究巴西南部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评价时, 考虑到政府的作用, 将评价体系划分为区域环境子系统、产业环境子系统和产业政策子系统[8]。近些年, 学者们开始从区域创新系统的文化上研究它们的区别, 重点讨论了其文化起源和特征, 并认为这是区域创新系统拥有不同特征的原因[9]。Doloreux D (2002) 将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评价体系分为两个子系统即创新能力子系统和链接能力子系统[10]。Philip Cooke (2007) 把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评价体系分为知识子系统、创新子系统和学习子系统[11]。A Faggian和P McCann (2009) 在研究英国创新系统绩效评价时, 引入人力资本流动这一子系统, 研究大学生毕业和地区间移民流动对区域创新系统绩效的影响[12]。

国内学者在研究中国区域创新系统时, 由于其侧重点不同, 故其划分的依据存在差异, 评价体系也不尽相同。复海钧 (2001) 首先在理论上构建了区域创新系统评价指标体系, 从创新能力、经济实力、社会贡献、区位条件和国际化这5个方面综合进行考虑, 这为后来学者构建科技园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了依据[13]。

一些学者在体系建立时就忽视了区域创新系统是一个整体, 忽略了各个主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 只强调区域和创新, 而撇开了系统去做研究。朱海就 (2004) 在研究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评价体系时强调了这一点, 他认为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能力其实质是网络创新能力, 每一个主体的特征和行为影响整个系统中其他主体的特征和行为, 主体之间的这种联系的重要方面是主体之间的相互反馈。在理论分析基础上, 他把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评价体系设定为企业创新能力、网络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14]。彭建华 (2007) 在研究我国中部地区区域创新系统时, 从内因和外因两个维度来评价区域创新绩效:创新主体与创新环境。创新主体是内因, 包括大学、科研机构、企业及其相互联系;创新环境是外因, 包括基础设施、需求状况、金融环境、劳动力素质、开放与集聚性[15]。

2 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评价测度指标

由于不同的学者对区域创新系统的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各有不同, 在选取投入指标和输出指标上存在明显不同, 但都侧重R&D经费投入和R&D人力投入, 对其他因素考虑的较少, 输出变量一般考虑能反映创新的各种指标。

Michael Fritsch (2002) 运用知识生产函数方法测量和比较了11个欧洲区域创新系统的绩效, 他把R&D既作为输入变量又作为输出变量, 但输出变量R&D是输入变量R&D的资本输出形式, 因为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过程是一个动态循环的过程[16]。

虽然R&D投入是区域创新系统最重要的要素, 但只考虑这一个因素明显是不充分的, Furman (2002) 等采用创新能力的概念来评价创新系统绩效, 系统创新能力主要基于内生增长理论、国际竞争力理论和创新系统理论。他们用3个理论中的指标做输入变量, 用专利、资金和劳动资本、政策选择和特定的创新环境等指标做因变量考察其相关关系[17]。而更多的学者则希望找到一种将创新系统“定标”的办法比较创新系统的优劣, 从而更好地提高落后地区的创新效率。

Graciad (2005) 等学者选取地区人均生产总值作为区域创新活动产出指标, 选取R&D人员、科技活动人员、R&D经费以及专利申请量作为区域创新活动投入指标, 并且认为技术创新投入与产出之间无滞后期[18]。但专利转化为经济效益是有一定时滞的, 如在中国就需要3~5年, 所以, 如果需要得到更准确的研究结果, 还需要考虑时滞问题。

在国内, 罗亚非, 李敦响 (2006) 选取科技活动人员、科技经费内部支出、R&D人员当量和R&D经费4个指标作为投入指标, 选用国外三系 (SCI、EI和IETP) 收录科技论文数量、专利授权量、地区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和新产品销售收入4个指标为产出指标, 采用DEA方法对中部6省和京、沪、粤区域创系统新绩效进行了分析[19]。

为了更好的衡量区域创新系统的绩效, 官建成和何颖 (2005) 把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过程分为了两个阶段——技术产出阶段和经济产出阶段, 这样在每个阶段选取角度不同的输入变量和输出变量, 然后再综合评价整个系统的创新绩效。在第一阶段, 侧重技术的有效性, 选取R&D、外国直接投资、技术引进费用等指标, 输入变量选取了与专利有关的一系列指标, 接着用第一阶段的输出指标作为第二阶段的输入指标, 第二阶段的输出指标则选取人均GDP、新产品销售额等指标来衡量技术转化经济效益的能力[20]。这样很好的体现了创新系统创新的动态性, 成功的解决了技术转化为经济效益的时滞问题, 而且考虑了原本研究较少的因素, 如FDI等。

由于中国是世界三大FDI接受国, FDI的溢出效应对区域创新系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所以吴晓波等 (2009) 重点考虑了FDI对区域创新系统的绩效影响, 并通过计量模型, 把内资企业人均资本和外商直接投资作为投入变量, 内资企业劳动生产率作为输出变量, 但回归结果显示, 外商直接投资与内资企业劳动生产率的相关性并不高[21]。

3 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评价方法

进行创新绩效的研究, 目前广泛使用的评价方法有两大类:主观评价方法和客观评价方法, 其中客观评价方法包括参数方法和非参数方法。

3.1 主观评价方法

主观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层次分析法 (AHP) 、德尔菲法 (也称专家评判法) 、灰色关联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等, 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都需要主观的为各个指标打分或者赋值, 但主要是作为绩效评价的一个步骤, 如果要得到更客观的评价结果, 还需要结合客观评价方法。

Bovaird T.等学者在研究区域创新系统绩效时, 用成本收益模型代替传统的评价分析方法, 用货币的价值来分析经济活动的效益。但是由于经济活动中的成本和收益无法精确计算, Coulson等学者开始用主观评价方法, 或者更多的进行政治上而非经济上的评价[22]。

江蕾 (2008) 在我国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中, 遴选了90个评价指标, 采用专家会议等方法对理论评价指标进行了多重的实证筛选, 构建了包括自主创新投入能力、自主创新支撑能力、自主创新管理能力和自主创新产出能力4个评价模块25个评价指标的我国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23]。

3.2 客观评价方法

3.2.1 参数方法

该方法主要适用于单产出和多投入的相对效率测算, 它的最大优点是通过估计产出函数对投入产出的过程进行描述, 从而使对投入产出的效率估计得到控制。

(1) 计量方法

计量方法在研究区域创新系统的绩效时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方法, OECD国家在评价系统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时主要是通过计量的方法评价科技对经济增长的作用。OECD侧重R&D投入的各方面分析, 比如公共R&D投入对企业R&D投入的促进作用, R&D投入对促进生产率的增长, R&D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等[24]。

余佩馄、林水山 (2005) 认为专利数量能客观地反映出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产出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运用专利数量的时间序列数据作为区域创新系统绩效的衡量指标, 利用分形理论对中国各区域专利数量的时间序列进行分析, 计算出各区域创新系统绩效的Hurst指数, 发现各区域创新系统绩效具有分形结构, 而且具有反持久性[25]。

虽然这些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尚未具体地分析到各地区的技术差距, 而且被使用的衡量技术效率方法也还没考虑地区之间存在的差异, 如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等等。不同地区是在不同的技术下运营的, 所以它们之间的技术效率难以比较。白敏怡 (2007) 采用了共同前沿函数法和超级对数生产函数模型, 并使用中国大陆四大区域31个省市2000~2005年期间的面板数据, 对区域创新体系效率进行了评估, 解决了生产在不同技术之下, 技术效率以及技术差距的难以比较的问题[26]。

(2)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法

生产函数法把总产出看作是资本、劳动和技术3个投入要素的函数, 从总产出增长中扣除资本、劳动带来的总产出增长余值作为技术进步的作用。但是应用此方法必须满足其前提假设, 事实上这两个假设并不总是成立的, 正是由于这两个假设的存在, 限制了索洛余值法的使用范围。

Fritsch (2002) 运用知识生产函数方法测量和比较了11个欧洲区域创新系统的质量。研究结果表明, 区域间的R&D活动生产力差异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中心——边缘”范式, 的确存在显著的有利于R&D活动的聚集经济[16]。

王海盛、郑立群 (2005) 选择专利授予量为产出指标, 用R&D人员全时工作当量及R&D支出额为投入指标, 建立了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分析投入产出关系, 并以上海为例分析了该区域的创新绩效[27]。

(3) 因子分析方法

Carlsson (2002) 等认为测量技术系统的绩效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要求仔细考虑所分析的层次以及所研究技术系统的成熟度。他们认为多个指标比单一指标更为有效, 特别是在评价一个新兴技术系统绩效的时候[28]。由于区域创新系统的观测变量和衡量指标非常多, 而因子分析可以将大量的观测变量减少为较少的非观测假设变量, 所以, 许多学者从这个角度建立了评价体系。Baumert & Pellitero (2005) 就通过该方法建立了一个新的区域创新系统绩效体系, 该体系的特点在于包括了4个对创新系统理论来讲明显可辨别的非观测变量, 即创新区域生产环境、高等教育系统与研究、政府服务与风险资本, 以及创新型企业的作用[29]。

杨华峰和邱丹 (2007) 在分析区域创新系统绩效测度方法问题的基础上, 首先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多元数据进行因子分析, 然后解释各个因子的含义, 最后计算各区域因子得分并得出结论, 但得出的评价结果比较单一, 只是单纯的排序[30]。

3.2.2 非参数法

非参数法主要指数学规划法, 该方法利用一系列的线性规划构造生产前沿面 (转换前沿面) , 计算生产单位的效率指数。最早由Farrell提出, 后由Charnes、Cooper等人进一步发展, 即“数据包络分析”方法, 是线性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评价的主流方法。

Marla (2000) 在比较不同评价方法的差异的时候, 发现其中的共同点是都是着重创新过程中的相互作用, 因此他将非参数法引入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评价的研究中[31]。

在国内, 刘顺忠和官建成 (2002) 首次运用DEA方法分析了我国各地区创新系统的特点, 并对各系统的创新绩效进行了评价。他们根据各创新系统的特点和创新绩效, 将我国各地区的区域创新系统进行了分类, 并针对每一类创新系统, 提出了制定区域创新政策的建议[32]。

由于用单纯的DEA模型, 只能对各区域创新系统排序和评价, 而对导致这些差别的原因并没有给予定量的解释或分析。因此Nasierowski和Axcelus (2003) 运用DEA方法二阶段I/M/O模式探讨了世界竞争力报告中的45个国家和地区创新系统的绩效评价问题 (5项投入I, 8项中介变量M, 3项产出O) , 提出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 克服了简单实用DEA模型的弊端。在这一研究中, 45个国家被分作守旧群与创新群两组, 创新群是指该国对于新技术的发展有积极的承诺与实践。第一阶段是用DEA方法测算出各个国家的研发效率 (O/D) , 第二阶段主要用于评估中介变量M对效率的影响。该研究提出了许多有意义且可验证的假说并展现了一种新颖而又可行的研究架构[33]。

胡明铭 (2007) 针对已有研究在DEA评价指标选取方面较为粗糙、指标单一等问题, 提出了将“CSSCI (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收录论文”、“在校研究生”以及“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这3个指标引入区域创新系统评价中, 并综合运用多种DEA模型, 对我国各地区区域创新系统的绩效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 提高创新资源的使用效率是我国各地当前面临的普遍问题, 应该引起我国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34]。

4 简要评述

通过以上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评价研究成果的回顾, 综合分析发现, 现有的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评价研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由于区域创新系统的一些基本概念仍存在较多的争议, 所以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评价也没有形成统一评价体系; (2) 区域创新系统的绩效评价指标比较单一和概括, 只考虑表层因素, 对特定区域创新系统的影响因素考虑较少, 这不适合具体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 (3) 实证研究多以案例研究为主, 因此研究结果缺乏对实践的普遍指导意义。

展望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评价研究的发展趋势, 本文认为今后理论研究方向,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开展: (1) 在理论研究上应该形成统一的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评价体系, 这样有助于研究的标准化; (2) 深入分析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评价的影响指标, 在研究具体创新系统要具体选择, 不能只抓住普遍, 只研究R&D资金投入和人力投入的转化, 更要抓住特殊, 比如研究东部沿海城市应该注意到FDI对区域创新系统的溢出效应; (3) 从区域创新系统所处演化阶段实证分析入手, 分析系统不同演化阶段的不同建设经验, 以便总结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研究理论, 为构建和完善区域创新系统的实践, 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

摘要:区域创新已成为区域保持持续竞争优势和经济增长动力的决定性力量, 也是区域经济获取国际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 其有效途径是提高区域创新系统的绩效, 而如何评价区域创新系统的绩效又是研究的难点。通过对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评价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 从评价体系、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3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系统地回顾了近年来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评价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对现有研究进行了简单的评述, 并提出了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评价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评价,研究评述

绩效区域 篇2

战略区域市场的绩效管理一般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对战略区域市场上的制造商的市场业务的绩效管理,另一部分是对经销环节的市场运营的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手册 考评战略区域经销商

。在年第14期上刊载了第一部分,本文介绍第二部分:对经销环节的市场运营的绩效管理。

我们所操盘的大型酒类企业之所以成为该年度、该行业中唯一涨价成功的企业,就其外部市场而言,成功经验之一便是 “战略区域市场的绩效管理”。

我们将战略区域市场上的各种职能在战略联盟商、特约联盟商、制造商之间进行了科学、明确的分工,具体明细如表一所示(见表一)。

价格政策绩效管理

为了保证公司能按时、快捷、高效地给经销商发货,鼓励战略联盟经销商每月初(5号之前)先把本月业务任务指标的货款一次性打给公司,详细规定如下:

1.凡在该月1~5号一次性把该月任务的货款一次性打入公司的,享受公司规定的价格优惠政策。

2.凡在该月1~5号打款进货的联盟经销商享受一定比例的价格优惠(上述第一条仍执行),6~15号打款进货的联盟经销商享受另一比例的价格优惠,16号至月末打款的,按正常价格执行。

3.公司按该经销商实际业务情况,视具体市场上浮正常的增长幅度,依以上内容签订2005年合同,并分解到每个月,由该经销商、业务员、大区经理共同商定该经销商每个月的指标,按月按人落实。

鼓励超额完成政策

对时间过半合同任务超额完成的联盟经销商,按超额部分的多少实行一定的奖励,对超额完成全年合同指标的联盟经销商,按超额部分多少实行一定的奖励,具体细节如下:

全年合同数额分四个数段(600万、300万、200万、100万以上的),享受前半年超额完成部分的奖励、全年超额完成部分的奖励。

支持政策绩效管理

区域经销商转型为物流配送商

若联盟经销商签订合同连续两年保证一定比例的增长幅度,并完成三年的任务,该联盟经销商可以先一次性缴纳一定数量的资金给企业,企业给该经销商配统一品牌型号、统一车厢广告、统一集装箱式的运输车辆。合同完成后,返还该联盟经销商一次性缴纳的资金(签订详细合同)。

评定联盟经销商等级,给予不同业务政策管理支持

根据该联盟经销商的资金实力(满分10分)、年业务额(满分30分)、诚信度(是否砸价、窜货)(满分10分)、营销能力(满分15分)、品牌忠诚度(满分15分)、发展状态程度与阶段(满分20分)。综合评定该联盟经销商等级,分为AAA、AA、A级(见图一)。

评分标准:由市场部、业务员、主管、分管业务经理共同评价打分,

《绩效管理手册 考评战略区域经销商》()。综合加权后,90分以上并且业务额在200万以上为AAA级,80分以上且业务额在150万以上的为AA级,70分以上的为A级。

1.AAA级经销商享受的政策:配本土业务员1名,联系二批;解决部分新品进场促销费用;解决平面或门头广告;企业支持每年不少于10次的促销;

2.AA级经销商政策:配本土业务员1名,联系二批;解决部分新品进场促销费用;解决平面或门头广告;企业支持每年不少于5次的促销。

3.A级经销商政策:解决平面或门头广告;企业支持每年不少于5次的促销。

”联盟经销商转型为企业办事处”计划

战略联盟经销商成为企业的办事处,代表企业行使对特约联盟体系、二批商及零售商的管理职能。特约联盟商体系延伸到的地区范围:成熟地区建到乡镇;成长地区建到县市;开发地区建到地市,达到五千家左右。

对于建立特约联盟体系的联盟一级经销商,必须具备一定的操作条件:

1.有配送体系数据库的;

2.有必要数量的自我运输车辆;

3.有本土业务员的;

4.提供真实的最新的客户档案的;

5.不窜货、不砸价的;

6.不压库的;

7.同类产品中仅经销本企业一个品牌的;

8.具备上述AA级以上的客户 。

战略联盟商管理工作的内容:

1.二批商是否按统一规定价格执行,是否发生区域内砸价现象;

2.二批商是否发生区域间的窜货问题;以上两项以市场投诉和业务员确认为准。

3.二批商月任务完成;

4.零售商(超市、卖场)是否按上市要求陈列;

5.价格执行是否到位,是否有缺断货现象;

6.经销商或零售商是否配送货及时准确;

7.一批商的顺价业务(按公司规定执行);

8.一批商的窜货管理;

9.一批商月任务完成。

出现一次不达标的则取消当月战略区域市场管理费用。监督一批商二批商的激励活动执行到位,走内涵式发展,从管理到效益。

绩效区域 篇3

关键词:区域文化 绩效管理 联系 策略

绩效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绩效管理工作对于企业绩效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我国很多企业虽然在绩效管理工作方面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却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在于忽视绩效管理与区域文化之间的联系。绩效管理与区域文化之间关系密切,不同区域文化背景下的绩效管理模式往往有很大的差异,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在绩效管理工作开展中要充分考虑到区域文化的要素,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提升企业绩效管理效果。

▲▲一、区域文化与企业绩效管理之间的联系

区域文化与企业绩效管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区域文化是指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等方面的不同所呈现出来的具有特征差异的文化,区域文化本身带有较强的地域特色。绩效管理是指利用绩效识别、衡量工具来对员工的绩效进行评估,参照既定的绩效标准来进行评价以及沟通,确保个人绩效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的持续性改进过程。对于区域文化与绩效管理之间的联系的理解首先要从文化与管理之的关系进行阐述,管理本身就是文化的内容之一,任何管理理论、管理思想都是一定社会文化环境下的产物。根据制度学派的阐述,文化本身又是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在企业之间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文化成为了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实力的重要工具之一。区域文化与企业绩效管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在区域文化对于企业绩效管理模式、理念等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对于企业来说总是处于一定的区域文化之中,区域文化或多或少的都会通过企业绩效管理表现出来,这一点在不同地区之间企业绩效管理模式的巨大差别中也得到了证实。举例而言,美国文化与日本文化之间的有着极大的差异,美国崇尚个人主义,日本推崇团队协作,美国追求自由独立,日本要求服从忠诚,这些文化差异直接反映到了的两个地区企业绩效管理层面,美国采用的是基于业绩的绩效管理模式,日本采用的是基于忠诚、团结的绩效管理模式,由此可见区域文化与企业绩效管理之间的联系。

▲▲二、不同区域文化下企业绩效管理的模式

不同区域文化下的企业绩效管理模式有很多的不同,不同国家之间、不同地区之间企业绩效管理总是客观存在差异,每一种绩效管理模式本身并没有对错之分,关键是绩效管理模式要与区域文化之间保持一个匹配,这样才能做到绩效管理效果的最大化。

1、不同国家文化的绩效管理模式简述

不同国家在企业绩效管理模式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从世界范围内来看,比较典型的区域文化背景下的企业绩效管理模式主要有美国文化下的绩效管理模式、日本文化下的绩效管理模式等。美国公司的绩效管理带有更多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员工对于自我价值的实现比较重视,此种企业绩效管理模式的典型特征在于岗位职责清晰明确,根据岗位进行绩效考核,举例而言,美国福特公司在员工绩效管理方面就是采用的基于岗位的绩效模式,福特公司本身作为科学管理的发祥地,绩效管理模式中针对个人岗位的设置非常清晰,利用关键绩效指标方法实现了对员工个人绩效的准确考评;绩效管理各种对于个人业绩的考核;绩效管理主要是定量评价为主,定性分析为辅;绩效管理财务考核为主,追求短期业绩的上升。日本文化下的绩效管理具有的典型特征如下:岗位职责比较宽泛;关注员工各项业绩长期发展;定性评价为主,重点考核员工品行业绩;针对部门的考核比个人考核更多;根据绩效管理结果缓慢晋升,举例而言,日本的迅销公司(旗下有优衣库等品牌),该公司普通员工做到店长一般都需要十年以上。从上述两个国家绩效管理模式的来看,这两种绩效管理模式之间有很多的不同,这两种模式没有对错之分,而是不同区域文化背景下的产物。从背景来看,两个国家文化差异巨大,体现在绩效管理模式差异层面也就不难理解。

2、中国目前的绩效管理现状

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区域之间有着较大的文化差别,这客观上造成了不同地区企业在绩效管理模式方面的差别,从国内区域文化地域范围来看,我国华西、华东、华南、华北等地区的企业的绩效管理模式具有各自典型的特点:华西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区域文化的典型特点具有多元化以及原生态的特点,体现在在绩效管理方面就是粗放式绩效管理为主。华东地区经济比较发达,属于我国对外开放比较早的地区,这些地区的区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在绩效管理方面更多的侧重于财务绩效等。华北地区作为中部地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地,区域文化的典型特点就是中庸和谐,企业绩效管理模式呈现出来的更多的“随大流”特点。华南地区在区域文化方面的更加追求高效,重商主义氛围浓厚,体现在绩效管理模式方面就是讲究效率、效益。

3、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企业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绩效管理理念落后、绩效管理沟通反馈缺失以及绩效管理结果运用范畴狭窄等问题。绩效管理理念的落后是指在区域文化的影响下,很多企业管理者在绩效管理中侧重于对财务指标的考核,侧重于对员工既有成绩的考核等,忽视对员工其它指标以及潜力的考核,绩效管理沟通反馈沟通的缺失使得整个绩效管理深层次存在的问题难以得到及时的发现,不利于寻找到绩效管理与区域文化之间的不匹配之处。绩效结果运用范畴的狭窄对于企业绩效管理效果产生了很多的负面影响,在一些区域文化的影响下,绩效管理流于形式,结果运用明显不足。

▲▲三、区域文化视角下企业绩效管理开展策略

1、注重绩效管理理念的创新

在绩效管理理念的创新方面,需要企业根据区域文化的特点来进行绩效管理理念的一个创新,要树立全面的,面向未来的绩效管理理念,绩效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提升绩效,而不仅仅是的利用绩效管理工具对员工分出优劣。

2、做好绩效管理沟通及反馈

对于企业来说绩效管理沟通与反馈要贯穿整个绩效管理过程,通过绩效管理沟通反馈,结合区域文化的内涵,进行绩效管理的不断调整完善,毕竟对于绩效管理内外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区域文化本身也处于一个不断的变化中,这需要沟通反馈的跟进来进行绩效管理的完善。

3、强化绩效管理结果的运用

绩效管理结果的用途是多方面的,针对目前我国企业在绩效管理结果运用主要集中在薪酬分配这样一个层面,未来应进一步的拓展绩效管理结果的使用范围,将绩效管理结果运用进一步的运用到员工培训、员工晋升等方面,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要正确的分析区域文化的内涵,针对不良区域文化带给企业绩效管理结果运用的不理想问题进行改善。

总之,区域文化对于企业绩效管理有很大的影响,企业在绩效管理模式的选择中要全面的考虑区域文化的影响,建立起来与区域文化要求相符的绩效管理模式,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提升企业绩效管理水平,为企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苏敬媛.东方企业文化与我国企业绩效管理共融性问题研究[J].学术论坛,2013年7期.

[2]蔡皎洁.中美文化下企业绩效管理的对比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07 .

[3]倪洋.浅析绩效管理的几个基本问题[J].北方交通,2007年6期.

【作者简介】郑瑀(1983-) 男,汉, 四川人,人力资源高级管理师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人力资源管理 。

区域供水系统绩效评价研究 篇4

区域供水系统是指为保障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消减水资源供需不均衡,满足供水水质要求,提高供水保证率,而建立的城乡一体化联合供水网络。区域供水系统的工程状况和供水质量直接影响和决定区域的区位形成和定位,影响区域其他自然资源的利用,也影响区域劳动力资源的流向和区域社会经济条件的整合。区域供水系统在经济发达国家发展较快,而我国1990年才首次提出建立区域供水系统。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区域供水的相关理论做了系统的阐述和研究。徐淑芳[1,2]收集了国外有关期刊上发表的关于解决供水问题的文献,对加强我国城市供水规划和管理,解决城市供水不足问题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作用。崔延松[3,4]从区域供水系统的存在形式到区域水价的理论范畴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意义,进行了方向性探索。叶楠等[5]阐述了水量平衡原理在区域供水计量中的应用,结合盐城市市级供水计量工程,建立了水量平衡计算模型,对区域供水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要提高区域供水系统的供水效率,缓解区域用水危机,必须在把握区域供水系统存在主要问题的前提下,结合区域供水特征,对区域供水系统的投入产出运行效率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提高区域供水系统的绩效水平。

本文旨在对不同发展时期的区域供水系统进行绩效评价研究,从而进一步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提高区域供水系统绩效。

1 区域供水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了进一步加快区域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耦合系统的发展,我国已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资本改善区域供水系统,但由于供水工程建设投入不足、供水设施陈旧不健全、区域水资源管理不善等原因,区域供水系统依然效率低下。目前,区域供水矛盾主要集中反映在水质、水量和规模经济效应3个方面。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是导致区域水资源供应不足的主要原因。区域供水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为:

1.1 管理体制不完善,水资源利用效率低

我国区域水资源由水利、建设、环保、卫生等多个部门分别管理,导致开发水源与供水、供水与排水、排水与污水治理、污水治理与中水回用各阶段之间相互脱节,水资源管理无序,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

1.2 投入不足,供水保证率低,水质有待提高

由于区域供水设施基础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导致长距离输送水管线设施和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水源开发以及污水处理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从而降低了区域供水保证率;同时,由于区域工农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张,以及人类的不当行为,导致天然水体遭受大量生活、工农业污水的污染,部分出厂水水质达不到饮用水水质标准。

1.3 节水措施不完善,水资源浪费现象依然存在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人口的持续增长以及工农业等产业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张,区域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扩大。但由于区域节水器具和节水设施建设投入不足,雨水资源化利用技术、污水再生利用技术及海水微咸水利用技术等还不十分成熟,节水激励机制也还不完善,导致供水跑、冒、滴、漏等浪费现象依然存在。

针对区域供水系统存在的问题,必须将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厉行节约、有效保护以及强化治理等措施有机结合起来,在加强水资源管理的基础上,加大区域供水系统绩效评价研究,对区域各时期水资源供给状况和相对供给效率进行比较分析,以采取相应措施解决区域缺水问题。

2 区域供水系统绩效评价

2.1 区域供水系统绩效评价的意义

区域供水系统属于区域水系统的一部分。区域水系统是由水源、供水、用水和排水4个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系统,其中,供水系统作为水源和用水系统之间的连接系统,是影响区域水系统正常运行、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导因素。区域供水系统由取水、输水、净水和配水4个子系统组成,担负着对原水进行开发、净化和输配的责任,其主要功能是将水源系统提供的原水转变为质量合格的产品水并输送到用户处。

区域供水系统的绩效是指区域在加大供水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节水技术,完善区域节水措施和管理机制的基础上,以提高区域供水系统的供水保证率、提高区域水资源利用率为目标,通过加强与区域输水系统、净水系统和配水系统的耦合作用,全面反映区域供水系统的投入产出规模,衡量体现区域供水系统在一定时期的投入产出运行效率。区域供水系统绩效评价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不同发展时期区域供水系统的投入产出运行效率进行评价分析,从而为进一步改善区域供水系统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以提高区域经济社会的综合发展水平,满足区域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环境对水资源的需求,保障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目前,一些学者主要采用DEA(data envelope analysis,即数据包络分析)模型[6]评价城市供水绩效。邱林[7]和王志良等[8,9]构建了城市供水绩效评价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建立了DEA中C2R模型来评价城市供水绩效,并提出了混沌优化求解算法。许煦[10]通过DEA模型构建交叉评价矩阵,分别计算出各地区城市供水系统的自我评价效率和交叉评价效率,并进行排序,提出改进区域供水系统的建议。综上所述,目前许多学者主要是从定量的角度对区域供水系统绩效评价的方法进行探讨分析,而针对区域供水系统绩效评价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的构建还未进行深入研究,因此,区域供水系统绩效评价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以较全面地反映区域供水系统的投入产出水平。基于此,本文提出构建区域供水系统绩效评价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建立由改进的模糊灰关联分析(improved fuzzy gray relation analysis,简称IFGRA)模型与DEA模型相结合的IFGRA——DEA综合评价模型,对不同发展时期的区域供水系统绩效进行评价研究。通过IFGRA模型能够实现对定性指标以及适度型指标的量化处理,确定不同时期的投入产出指标与其最优母序列灰关联程度及其关联系数,在此基础上,以不同时期的投入产出指标的关联系数作为基础数据,代入DEA模型,体现不同时期区域供水系统的投入产出运行效率,从而进一步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提高区域供水系统的投入产出运行效率。

2.2 评价指标体系

采用频度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对我国若干区域供水系统的供水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可知,影响区域供水系统绩效(即区域供水系统的投入产出运行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可划分为3大类指标:①区域供水能力与用水状况;②区域供水服务质量与能耗;③区域供水成本与效益。反映区域供水能力与用水状况的相关指标主要包括水厂数量、综合生产能力、年度供水总量、平均日供水量、最高日供水量、年度售水总量、漏失水量、漏失率、供水普及率、年末用水人口总数、供水管道长度和在建水厂数量等。反映区域供水服务质量与能耗的相关指标主要包括管网服务压力、管道水水质合格率和年度耗电总量等。反映区域供水成本与效益的相关指标主要包括年度销售收入、年度利润总额、单位售水成本、年末固定资产总值、年末固定资产净值、售水价格、职工总数和千吨水工资含量水平等。

为了有效评价不同发展时期区域供水系统的投入产出运行效率,可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整理筛选。主成分分析也称主分量分析,是由Hotelling[11]于1933年首先提出来的,核心是利用降维思想,设法将原众多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指标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互相无关的综合指标,即将原众多指标作线性组合,得到新的综合指标。通过第一次线性组合,得到综合指标F1的方差Var(F1)越大,表示F1包含的信息越多,因此,可称F1为第一主成分。如果第一主成分F1不足以代表原众多指标的信息,可再选取F2,即选第二个线性组合。为了有效地反映原来信息,F1已有的信息就不需要再出现在F2中。当Cov(F1,F2)=0,则F2称为第二主成分。依此类推,可以构造出第三个,第四个,…,第n个主成分。限于篇幅,计算过程简略。为体现区域供水系统的投入产出运行效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将影响区域供水系统绩效的指标划分为衡量区域供水系统投入运行效率和产出运行效率的投入、产出2类指标,其中,衡量区域供水系统投入运行效率的指标主要包括:水厂数x1、综合生产能力x2、供水管道长度x3、年度耗电总量x4、职工总数x5、漏失率x6;衡量区域供水系统产出运行效率的指标主要包括:年度售水总量y1、年末用水人口总数y2、供水普及率y3、年度销售收入y4。

2.3 综合评价模型

区域供水系统绩效评价研究属于多目标综合评价问题,建立IFGRA与DEA模型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模型,对区域供水系统的投入产出运行效率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一方面,利用IFGRA模型以及模糊理论中的模糊隶属度函数,对区域供水系统绩效评价的投入产出指标加以量化处理,并考虑适度型指标的有效处理;另一方面,利用DEA模型对区域供水系统投入产出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得出不同发展时期区域供水系统投入产出运行的相对效率,从而判断在既定条件下,不同发展时期区域供水系统的投入产出配置是否合理,为评价方提供决策依据。

2.3.1 DEA模型

DEA模型是由Charnes等[12]学者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非参数统计方法,有C2R和C2GS2等多个模型。其中C2R模型对决策单元的规模有效性和技术有效性同时进行评价,即C2R模型中的DEA有效的决策单元既是规模适当又是技术管理水平高的评价方法,因此,采用C2R模型研究评价区域供水系统不同时期投入产出运行的相对效率。

评价j0(j0=1,2,…,n)年区域供水系统投入产出运行相对效率的C2R模型为

maxUΤYj0VΤXj0{UΤYjVΤXj1(j=1,2,,n)U0V0(1)

式中:UΤYj0VΤXj0j0年区域供水系统投入产出运行的相对效率;V=(v1,v2,…,vm)T,U(u1,u2,…,us)T,V,U分别为各年份区域供水系统的m种投入指标和s种产出指标的权重。Xj=(x1j,x2j,…xij,…,xmj)T>0,Yj=(y1j,y2j,…yrj,…,ysj)T>0,Xj,Yj分别为各年份区域供水系统的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其中,xijj年区域供水系统第i种投入指标,yrjj年区域供水系统第r种产出指标。

模型(1)为非线性模型,化为相应的线性模型:

maxuΤYj0{wΤXj-uΤYj0(j=1,2,,n)wΤXj0=1w0,u0(2)

式中:uTYj0为j0年区域供水系统投入产出运行的相对效率;w=VVΤXj0,u=UVΤXj0

由于式(2)的对偶形式具有经济意义,利用Charnes-Cooper变换及对偶规则,引入松弛变量s-、s+,得到式(2)的对偶线性规划模型为

minθ{j=1nλjxij+s-=θxij0j=1nλjyrj-s+=yrj0λj0(j=1,2,,n)s+0,s-0(3)

式中:λj为各年份的权重变量;θj0年区域供水系统DEA有效值。

2.3.2 IFGRA模型

由于DEA模型既未考虑对定性指标加以量化处理,也未考虑对适度型指标进行有效处理,因此,采用模糊理论中的模糊隶属度函数,并建立IFGRA模型,以弥补DEA模型的不足之处。IFGRA模型是对灰关联分析法的一种改进,即对系统发展态势的量化比较分析。该模型认为系统诸统计数据列与标准数据列构成的曲线几何形状越接近,则变化态势越接近,灰关联度就越大。计算灰关联度公式为

{xij=|xij-xi*|1mi=1m(xij-xi*)2(4)εij=minxij+ρmaxxijxij+ρmaxxij(5)

式中:xij (i=1,2,…,m;j=1,2,…,n)为xijx*i 的偏离度(当指标值xij与其最优值x*i 之间的偏离度越小,说明该指标效用越大);x*i为第i个指标的最优值。n个年份中各指标的最优值构成了指标最优集,即最优母序列x*=(x*1,x*2,…,x*i,…,x*m);εijj年的第i个指标值xij与最优母序列中第i个指标最优值的关联程度,称为xijx*i 的灰关联系数;ρ为分辨系数,且0<ρ<1,ρ的取值范围为0.1~0.5,通常取0.5,其作用在于提高灰关联系数之间的差异显著性。

公式(4)主要对定量指标进行规范化处理。定性指标可利用德尔菲法由决策专家确定各指标的等级,通过对等级按照5标度法进行打分,采用模糊理论中的模糊隶属度函数,对各指标加以量化处理。

注:资料来源于《城市供水年鉴》(2003~2007年)。

将DEA模型与IFGRA模型相结合,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判断区域供水系统不同发展时期的DEA弱有效性以及DEA有效性。方法如下:

a. 当θ=1且s+=s-=0时,则称该发展时期区域供水系统的投入产出运行效率为DEA有效,即该时期区域供水系统的投入产出比已达到最优;

b. 当θ=1且s-≠0或s+≠0时,则称该发展时期区域供水系统的投入产出运行效率为DEA弱有效,即该时期区域供水系统的投入产出比可以进一步优化;

c. 当θ<1,则称该时期区域供水系统的供水效率为DEA无效,即该发展时期区域供水系统的投入产出运行效率处于低效阶段,具有很大的优化空间。

3 实证分析

3.1 基本数据

根据2003~2007年城市供水年鉴的相关资料,以我国海河流域H区域供水系统的投入产出指标的原始数据为依据,综合评价分析该区域供水系统投入产出运行的相对效率,见表1。

3.2 计算结果

由于区域供水系统的投入产出指标数据具有不同的量纲,根据公式(4)和(5),利用IFGRA模型对指标进行量化处理,并将处理后的投入产出指标数据代入对偶线性规划模型。根据公式(3),求解出2003~2007年H区域供水系统DEA有效性的评价结果,见表2。

利用IFGRA和DEA模型相结合的IFGRA—DEA综合评价模型,最终得到2003~2007年区域供水系统DEA有效性的评价结果。由表2可知,2003~2005年区域供水系统的DEA有效值θ=1,且其松弛变量s-,s+都为0,证明2003~2005年区域供水系统的投入产出运行效率为DEA有效;2006年区域供水系统的DEA有效值θ<1,证明2006年H区域供水系统的投入产出运行效率为非DEA有效;2007年区域供水系统的DEA有效值θ=1,但s-、s+不都为0,说明2007年区域供水系统的投入产出运行效率为DEA弱有效,区域供水系统的投入产出运行效率相对较低,区域供水系统规模和技术有待提高。

3.2 结果分析

由2003~2007年H区域供水系统DEA有效性的评价结果表明:2003~2005年,H区域供水系统的投入产出运行效率为DEA有效,2006年,H区域供水系统的投入产出运行效率为非DEA有效,其主要原因在于反映区域供水系统投入运行效率的相关指标x1,x3,x4和x5的投入过大,而反映区域供水系统产出运行效率的相关指标y2和y4的产出相对较小;2007年,H区域供水系统的投入产出运行效率为DEA弱有效,其主要原因在于区域供水系统产出运行效率虽然得到改善,但反映区域供水系统投入运行效率的相关指标x1,x3,x4和x5的投入仍然较大。说明随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张,生态环境的恶化,区域供水系统已不能够有效满足区域水资源增长需求。

针对2006~2007年区域供水系统DEA有效性的评价结果,必须采取各种技术管理措施,加强建设水源相对集中、管网连成一片的多水源、多水厂并网的区域集中供水系统。区域集中供水系统通过强化调度功能,协调区域各行业水资源供需关系,使系统处于经济合理的运行状态,比原先分散的、单个的、小规模供水系统更加具有专业可靠性和经济合理性,可进一步改善区域供水能力,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增加水资源供给量,缓解用水危机。

4 结 语

区域供水是当前供水的主要发展趋势,评价和提高区域供水系统的供水效率对缓解我国区域用水危机意义重大。本文在综合分析构建区域供水系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了IFGRA和DEA模型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模型,对不同发展时期区域供水系统的相对效率进行评价研究,从而为区域供水系统绩效评价研究提供了合理的科学依据。

摘要:在构建区域供水系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改进的模糊灰关联分析与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建立了综合评价模型,对不同发展时期的区域供水系统进行绩效评价研究,并结合实证分析结果,建议加强区域供水系统的建设力度,以提高区域供水系统的供水效率,缓解区域用水危机。

绩效区域 篇5

1995年,巴林银行事件为全世界金融机构敲响了警钟,警示了操作风险时代的来临。自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操作风险已迅速演化为全球性的金融风险,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一起并立为银行业所面临的三大风险。随着银行业务规模的扩大、银行产品的增多、以及银行业务流程再造的深化,操作风险的危害性日渐增大,逐渐变为国际银行业所面临的首要风险。

操作风险同样对国有商业银行产生了严重的影响,降低了国有商业银行的运营绩效。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处于操作风险的多发期,风险事件频率上升,风险损失额加剧,风险波及面不断拓展,从而引起了相关金融管理机构的高度重视。2005年3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加大防范操作风险工作力度的通知》,有效地促进了国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控制的实施与开展。

流程操作风险是操作风险的重要类型之一,是由银行流程因素所引起,与人员操作风险、系统操作风险、外部操作风险一起构成操作风险体系。流程操作风险是西方商业银行的首要操作风险,危害程度最大,损失金额最高,由于国有商业银行与西方商业银行金融环境的差异性,流程操作风险在国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体系中的危害程度居于第二位,次于人员操作风险。然而,由于流程操作风险的防范是国有商业风险管理的一项长期性目标,因此,流程操作风险控制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有商业银行流程操作风险在形式上具有多样性,主要包括内部流程不健全、流程执行失败、监控和报告失败、文件或合同缺陷、担保品管理失败、产品缺陷、违约与泄密、客户纠纷等形式,因此,流程操作风险的防范机制存在着高度复杂性。由于受到我国经济环境地域差异性的影响,国有商业银行的运营机制及运营绩效在不同的经济区域之间也存在着显著差别,必然导致不同地域之间银行机构的流程操作风险防范策略与水平有所不同。

因此,基于我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区域差异性,流程操作风险防范机制的研究可以为不同地区国有商业银行提供有效的信息共享、技能交流与经验借鉴,从而缩小不同地区银行机构之间流程操作风险防范绩效的差距,进而全面提高国有商业银行流程操作风险的防范水平。

二、研究模型构建

根据Basel银行监管委员会《操作风险管理与监管的稳健做法》(2003)与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加大防范操作风险工作力度的通知》中关于流程操作风险防范的规定,并结合于国有商业银行流程操作风险防范的经验,可以发现,银行业务规模、银行产品类型、业务流程再造的实施程度、风险识别的准确性、制度执行的力度、以及內部监督的深度与广度等均对流程操作风险控制存在着影响。

第一,业务规模。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规模与业务流程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业务规模越大,业务流程的运作频率就越高。一般而言,在业务流程实施的初级阶段,随着业务规模的增长,业务流程失败的频率越高,而随着业务流程的逐步完善,流程失败的频率将出现下降趋势。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规模逐渐扩大,业务流程也逐渐增多,从而导致业务规模与流程操作风险之间的影响机制存在着较高的不确定性。

第二,产品类型。银行产品的类型越多,业务流程将越加复杂,从而导致流程操作风险事件的频率越高。长期以来,与西方商业银行相比,国有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较少,产品类型也较少,但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金融规模的扩大,国有商业银行逐渐重视中间业务产品的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而使中间业务量在绝对数和相对数上逐步提高。但是,相对于进入稳定状态的传统产品而言,新产品运用的初级阶段往往也是各种流程操作风险的多发阶段。

第三,流程再造实施。业务流程再造就是以流程为中心构建银行产品的业务环节,打破传统业务产品的条块分割的状态,最终建立与信息化发展相适应的流程型银行。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积极实施了业务流程再造战略,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业务流程再造战略在地区之间、不同的国有商业银行之间、同一商业银行的不同分支机构之间都存在着一定差异, 即存在着整体上的不平衡性。业务流程再造战略的实施程度对流程风险事件的概率存在着直接影响。

第四,流程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风险防范的基础,同样,操作风险的识别也是操作风险控制的首要环节。尽管国有商业银行近年来实施了一系列产品创新、机构整合和机制改革,许多业务流程并未进入稳定状态,但是,流程操作风险的风险识别仍然是必要的,可以使国有商业银行有针对性地进行突出性风险的控制。同一类型的风险事件在同一银行机构内部频繁发生,是国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事件的一个典型特征,已引起国内金融机构的高度重视。

第五,制度执行。制度执行就是对现有制度进行实施,从而提高现有制度的约束功能。无论在西方商业银行,还是在国有商业银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80%的操作风险事件的发生均源于制度执行功能的弱化。目前,尽管国有商业银行的制度设计方面还存在着诸多缺陷,但是,制度缺陷所导致的风险影响远小于制度执行不力的危害。制度执行是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要素之一,是内部控制的一个薄弱环节,一直是国有商业银行重点加强的管理领域。

第六,内部监督。内部监督是内部控制体系的要素之一,是内部控制体系的最高层次,能够全面促进内部控制其它要素功能的发挥,因而提高流程操作风险的控制绩效。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监督机制还处于不完善阶段,监督部门缺乏独立性,监督人员缺乏权威性,监督对象仅局限于中下层机构与人员,对管理层监督乏力,导致许多恶性案件与管理层行为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根据以上的理论分析,基于区域性差异的视角,构建国有商业银行流程操作风险防范的回归分析模型如下:

process=?茁0+?酌1middle+?酌1east+?茁1lnsize+?茁2type+?茁3ERP+?茁4iden+?茁5

exec+?茁6qudi+?滋

其中,?茁0是常数项,?滋是随机误差项,西部地区是基变量。变量符号的含义、类型、系数、以及系数预期符号如表1所示:

三、实证检验

其一,数据收集及说明。本研究根据模型构建的理论分析进行测度题项的设计,包括流程操作风险控制水平在内共设计出7个测度题项,然后采用李克特7点量表进行数据收集。样本单位为国有商业银行二级分行(市级分行),样本总体在地域分布上保持均匀分布的特征,即东部地区样本、中部地区样本和西部地区样本各占1/3的比例。同时,为了能够揭示国有商业银行的整体性特征,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样本比例均占样本总体的1/4。本次数据收集全部采用纸质问卷调查的形式,历时59天,获取有效样本81份。

其二,变量相关性检验。变量相关性检验可以判断变量之间的影响程度,从而判断模型设计的合理性,并判别是否存在共线性的影响。一般而言,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应小于0.7,否则将降低模型的有效性。利用SPSS11.5软件,得研究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如表2所示,因而,研究模型符合多元统计检验的基本要求。

其三,模型检验。模型检验分两步进行,首先进行虚拟变量的回归分析,然后进行包括虚拟变量和定量变量在内的解释变量的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分析工具是SPSS11.5。

四、研究结论

对于流程操作风险控制而言,从地区差异的视角来分析,东部地区控制绩效最高,西部地区控制绩效次之,而中部地区的控制绩效最低。因此,若仅从地区因素影响的角度来考虑,国有商业银行流程操作风险的控制水平在地域上呈现出高度的不平衡性。

我国幅员广阔,经济发展水平在地域上显著失衡,金融业的发展规模在地域上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一般而言,东部地区的金融发展较快,中部地区次之,而西部地区最为落后。然而,根据国有商业银行的现实性数据检验,从区域性影响的因素来分析,流程操作风险控制的发展却与主流金融规律相比显示出截然不同的特征,需要引起国有商业银行的高度关注。

东部地区国有商业银行业务规模较大、产品类型较多,流程操作风险事件的概率也必然较大,但是,流程操作风险防范水平的提高能够有效地抑制风险事件的发生,从而降低了流程操作风险的危害。中部地区国有商业银行在业务规模和产品类型上低于东部地区,但是,其流程操作风险的防范能力却存在悬殊性的差异,从而使其操作风险控制绩效最低。西部地区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规模较小,产品类型较少,新兴的流程操作风险事件类型不多,因此,传统的风险控制策略在流程操作风险防范上仍然能够产生实质性的作用。

国有商业银行在流程操作风险控制过程中,要基于本地区的现实性优势与不足之处,遵循地区差异性所导致的客观风险规律,有针对性地进行风险防范,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Bethell-Jones,R. Basel Committee tries to come to terms with operational risk[J].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Law Review,2005(5):10-22.

[2]张同健:《新巴塞尔协议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能力测度模型实证研究》,《贵阳财经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3]Hurlimann,W. Measuring Operational Risk Using a Mean Scaled Indivigual Risk Model[J].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Computation,2004,152(3):425-447.

[4]张成虎、李育林:《基于不对称信息理论的第三方电子支付产生机制研究》,《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5]张同健、张成虎:《国有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战略体系实证研究——基于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角度的检验》,《科技管理研究》2008年第10期。

[6]Andrew J.Leone. Factors related to internal control disclosure: A discussuion of A shbaugh[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7,44:224-237.

[7]Doyle J,W. Ge and S Mcvay. Determinants of weaknesses in 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6,44:193-223.

[8]张同健、李迅、孔胜:《国有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再造影响因素分析及启示》,《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年第6期。

[9]张成虎、吴发灿、陈宏伟:《银行与政府职能冲突的解决对策》,《经济纵横》2009年第11期。

[10]张同健:《新巴塞尔协议下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控制绩效评价系统研究》,《广东商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70472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绩效区域 篇6

知识产权又称智慧财产权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PR) 是指权利人对其所拥有的知识资本在有限时间期内所享有的专有权利。它是一种无形财产权, 是从事智力创造性活动取得成果后依法享有的权利。各种智力创造比如发明、文学和艺术作品, 以及在商业中使用的标志、名称、图像以及外观设计都可被认为是某一个人或组织所拥有的知识产权。根据我国现有知识产权法律规定, 知识产权主要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植物新品种以及地理标志等权利类型。

随着科学技术地快速发展、知识产权制度不断充实和完善, 知识产权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法律权利和无形资产, 而且也是经济主体一种强有力的竞争武器。在经济生活中具有巨大的商业竞争价值, 同时它也是一种日益重要的竞争资源。

2 文献综述

对于知识产权的评价方法多种多样。通常采用知识产权指数的方法来分析、评估知识产权的竞争能力。根据范围和内容的不同, 知识产权评估方法分为企业知识产权评估和区域知识产权评估两种。一些国家、地区或组织对区域知识产权进行了评估。

2000年3月, 欧盟理事会明确提出了建立欧盟创新评价指标体系[1]。以此作为提高欧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措施。该指标体系的最重要表现形式是强化创新, 突出“百万人口中高技术专利数”这一知识产权指标。该指标体系包括人力资源、新知识的产生、新知识的转移和应用及创新的投入、产出和市场等4类, 共计17项指标。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连续多年发表的《世界竞争力年鉴》 (简称《洛桑年鉴》) , 对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评价和排名, 已得到全球大多数国家的认同。在《洛桑年鉴》量化的科技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2]中, 包括R&D支出、R&D人员、技术管理、科学环境、知识产权等五个子体系, 共计25个指标。

2004年日本经济部产业政策局发布《知识产权战略评价指标》[3], 以专利的收益率、成果转化利用率、人均研究开发经费和知识产权的经济产出作为战略实施的评价指标。主要从三个层面进行评价;即国家宏观层面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情况;根据微观层面公开的数据对其优势产业的知识产权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价的战略指标;突出针对上市公司知识产权、资产成果而制定的战略评价指标。

2007年国际知识产权联盟 (International Property Rights Alliance, IPRA) 发布了第一版世界知识产权指数 (International Property Rights Index, IPRI) 。目前共计连续发布五版IPRI, 涉及的国家从2007年的70多个增加到2011年的129个[4]。IPRI由三部分, 共计10个指标构成, 即法律和政治环境 (LP) 、物质财产权 (PPR) 、知识产权 (IPR) 。其中LP指标包括司法独立性、法律制度、政治稳定性、腐败治理;PPR指标涉及物质财产权保护、寄存权、获得借款;IPR指标涵盖知识产权保护、专利保护 (1) 。

国内的学者对区域知识产权评价体系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成果。

黄庆等 (2004) [5]从专利数量、质量和价值三方面综合考虑, 构建了一套以数量类指标表征专利关注程度, 以质量类指标表征科技创新程度, 以价值类指标表征专利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作用的指标体系。对我国区域的知识产权状况进行了评价, 得出了具有一定意义的评价结果。

刘凤朝 (2009) [6]选取专利申请量、发明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和发明专利授权量作为分析评价指标, 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我国31个省市区和15个副省级城市的专利发展状况进行综合排序、等级划分和评价。

王正志 (2010) [7]建立了一套包含4个二级指标、15个三级指标、38个四级指标的中国知识产权指数体系, 对我国知识产权发展过程进行研究分析, 梳理和归纳出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2008、2009和2011年相继发布《中国知识产权指数报告》。

王鸣涛, 叶春明 (2010[8]) 采用AHP和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法, 提出以知识产权申请、知识产权授权、知识产权实施、知识产权效益、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管理和知识产权环境为一级指标, 涵盖27个二级指标的区域知识产权工作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雒园园等 (2011) [9]通过知识产权质量、知识产权数量、知识产权开发能力、知识产权运营能力、知识产权保护能力5指标构建了区域知识产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缺乏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 可见国外对知识产权指数的研究更多是从国家宏观层面上展开, 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国内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更加细致、具体, 涉及的层面和指标更多, 但对相关知识产权指数进行分析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本文将在此方面做一些尝试。本文依据《中国知识产权指数报告2011》的相关数据[10]整理。

3 2011年中国知识产权指数的区域差异

2011年我国知识产权的综合实力指数平均值是0.25, 标准差为0.1453, 其二级指标知识产权产出水平指数平均值是0.17, 标准差为0.1638, 知识产权流动水平指数平均值是0.18, 标准差为0.1734, 知识产权综合绩效指数平均值是0.41, 标准差为0.1470, 知识产权创造潜力指数平均值是0.24, 标准差为0.1321。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的知识产权的综合实力指数平均值是0.37, 高出全国平均值近50%, 高出中部地区85%, 超出西部地区近1.5倍, 标准差为0.1453, 差距非常突出。知识产权产出水平指数, 东部地区的平均值是0.29, 高出全国平均值70%多, 高出中部地区2.6倍多, 超出西部地区1.2倍多, 领先优势明显。知识产权流动水平指数, 东部地区的平均值是0.32, 高出全国平均值78%, 高出中部地区1.67倍, 是西部地区的4倍, 差距明显。知识产权综合绩效指数, 东部地区的平均值是0.54, 高出全国平均值近32%, 高出中部地区35%, 是西部地区的2倍。知识产权创造潜力指数东部地区的平均值是0.33。高出全国平均值37.5%, 高出中部地区65%, 是西部地区的2.2倍。就一、二级指标来看, 中部地区仅在知识产权综合绩效指数方面接近全国平均值外, 其余各项指标均明显落后于全国指标。而西部地区的指数平均值即落后于全国平均值, 也落后中部地区, 仅在知识产权产出水平指数方面, 超过中部地区 (见图1) 。

4 中国知识产权指数与区域经济发展绩效分析

知识产权指数的反映了地方在技术研发投入、知识产权成果获得、成果转让、经济增长及结构转型等宏观绩效的变化, 也体现为创新活动与经济发展绩效联系紧密的紧密程度。如果我们用人均GDP作为经济发展绩效的话, 可以发现:经济发达地区, 知识产权指数较高, 人均GDP数值也较高, 相反, 经济欠发达地区, 知识产权指数较低, 相对的人均GDP数值也较低。

2010年我国直辖市上海和北京知识产权指数超过0.5, 二市的人均GDP超过70000元人民币。天津市人均GDP也超过60000元, 但因其在知识产权产出水平指数方面得分0.213, 知识产权流动水平指数指数得分0.178, 知识产权创造潜力指数得分0.291, 其知识产权综合实力指数只有0.341, 而广东省人均GDP接近40000元, 但因其在知识产权流动水平指数 (0.592) 、知识产权创造潜力指数方面 (0.516) 的良好成绩, 其知识产权综合实力指数达到0.549。出内蒙古外, 共有6个省份的知识产权指数超过0.27, 基本都是沿海发达省份或资源丰富自治区, 其人均GDP在30000元~60000元之间。其余20个各省份的知识产权指数也较低, 有15个省市区的知识产权指数甚至低于0.2。其人均GDP均在25000元人民币以下。

以2010年31省市区的知识产权指数值为自变量, 人均GDP值为因变量, 利用Excel进行回归分析。

建立回归方程:y=9.9555x+0.3197, R2=0.7371, 相关系数r=0.8584, 通过线性关系检验—F检验和回归系数检验—r检验, 表明拟合关系较好。各地区人均GDP的增长中, 有73.71%是有知识产权指数的变动所决定的。即在各地的人均GDP的增加值中, 近四分之三来自于创新活动。创新是地方人均GDP增长的最大贡献者。知识产权指数增长0.1, 将产生人均近一万元GDP增长。加大投入, 鼓励创新, 提高知识产权指数值是提升地方经济绩效的最重要途径。详见图2。

我国东部、中部、西部的知识产权指数对经济发展绩效的影响有所差异。

依据国家统计部门的划分标准 (2) , 东部地区涵盖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和海南, 共计12个省区市。东部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因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知识产权综合实力指数变化显著, 人均GDP差距明显。2010年北京、上海知识产权综合实力指数超过0.55, 人均GDP超过70000元, 而经济较为落后的河北、海南和广西, 其知识产权综合实力指数低于0.2,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GDP在20000元左右。

中部地区涵盖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 共计9个省区。中部省区的知识指数产权指数似乎与其经济发展绩效呈现负相关。2010年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和山西省的知识指数产权指数低于0.2,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其人均GDP水平较高。如内蒙古的人均GDP达到37287元。安徽和湖南省的知识指数产权指数高于0.2。湖南省的指数产权指数是0.251, 是中部省区中惟一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而两省的人均GDP均低于20000元。

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 共计10个省区市, 其知识产权指数全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是我国的欠发达地区, 2010年经济实力较强的重庆和陕西的知识产权指数分别为0.236和0.214, 其人均GDP刚刚超过20000元。四川省因在知识产权产出水平指数、知识产权流动水平指数指数、知识产权创造潜力指数方面得分较高, 其知识产权综合实力指数为0.227。其人均GDP仅为17289元。其余省区知识产权综合实力指数均低于0.2, 甚至有2个省区低于0.1。2010年人均GDP低于20000元人民币。

5 结论

知识产权指数的区域差异突出, 东部地区的知识产权实力指数是西部地区的2倍多。在知识产权产出水平、流动水平、综合绩效和发展潜力方面, 东部地区明显处于领先地位。

尤其是反映知识产权产出水平的指标如知识产权产出人均指数、专利总量指数、驰名商标指数、“中华老字号”商标指数、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登记发证、商标总量指数、版权总量指数等方面, 东部地区领先中、西部地区数倍。在反映知识产权流动水平指标如技术市场交易指数、技术市场规模指数、技术市场开放指数、技术外溢度指数、技术国际竞争力指数、知识产权中介指数、专利中介指数、商标中介指数、企业技改、引进指数、技术改造指数等方面, 东部地区也领先中西部地区数倍。在反映知识产权发展潜力指标如创造投入指数、人才投入指数、资本投入指数、创造成果指数、论文指数等方面, 在反映知识产权综合绩效的指标如宏观经济绩效、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等方面, 东部是西部地区的2倍多。东部与中西部知识产权鸿沟巨大, 如何缩短和填平这个鸿沟是未来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以人均GDP作为区域经济绩效指标, 知识产权指数与人均GDP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从全国范围来看, 知识产权指数与人均GDP呈现明显的正相关, 随着知识产权指数的增大, 人均GDP值也在增加。各地区人均GDP的增长中, 有73.71%是有知识产权指数的变动所决定的。创新活动是地方人均GDP增长的最大贡献者。知识产权指数增长0.1, 将产生人均近一万元GDP增长。东部地区的知识产权指数较高, 人均GDP值也较高, 但中部地区例外, 知识产权指数的增大并未带来人均GDP值的增加, 反而表现为缩小趋势, 其中的原因, 有待进一步研究。西部地区的知识产权指数值普遍较低, 人均GDP值也较低。加大投入, 鼓励创新, 提高知识产权指数值是提升地方经济绩效的最重要途径。

摘要:知识产权是一种重要的法律权利和无形资产, 也是一种竞争资源, 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采用《中国知识产权指数报告2011》相关数据, 对该指数的区域差异及与区域经济绩效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知识产权指数的区域差异突出, 东部地区的知识产权实力指数是西部地区的2倍多;知识产权指数与人均GDP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知识产权指数增长0.1, 将产生人均近一万元GDP增长。

关键词:知识产权,中国知识产权指数,区域差异,区域经济绩效

参考文献

[1]杨平.欧盟建立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及其与美日的比较[J]科技经济透视, 2002 (8) :24-25

[2]陈昌柏.借鉴国际经验设置我国知识产权战略评价指标[EB/OL]. (2007-04-26) [2012-05-15].http://www.chinado.cn/ReadNews.asp?NewsID=935

[3]王绍媛.日本知识产权战略特点与借鉴[J]现代日本经济, 2009 (6) :40-44

[4]JACKSON K A, MARIUS D, JOSEPH Q, KRISHNA N, MARCOSH O, MARTIN K, NICOLE A.International Property Rights Index 2011 report[R].Washington, D.C.property rights alliance, 2011

[5]黄庆, 曹津燕.专利评价指标体系——专利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和构建[J]知识产权, 2004 (5) :25-28

[6]刘凤朝, 徐冠华.国家创新能力测度方法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7]王正志, 主编.中国知识产权指数报告2010[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0

[8]王鸣涛, 叶春明.区域知识产权工作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10 (21) :47-53

[9]雒园园, 田树军, 于小丹.区域知识产权竞争力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11 (14) :68-75

绩效区域 篇7

税收政策作为政府的宏观调控工具, 对企业的并购决策有着重大的影响。我国对于企业在并购重组中涉及到的合并分立、股权投资转让、资产收购等问题的相关税收政策多散见于国家税务总局的各种通知及暂行规定之中, 主要包括《企业改组改制中若干所得税业务问题的暂行规定》 (国税发[1998]第097号) 、《关于企业股权投资业务若干所得税问题的通知》 (国税发[2000]第118号) 、《关于企业合并分立业务有关所得税问题的通知》 (国税发[2002]第119号) 、《关于企业股权转让有关所得税问题补充规定的通知》 (国税函[2004]第390号) 等。这些法规对纳税人的主体、减免税优惠的承继、资产计价的税务处理以及企业亏损弥补的处理等方面作了规定, 同时在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的征收方面给予了满足特定条件的并购企业一定的税收优惠。它们基本上构成了我国关于企业并购的税收法律框架体系, 也为日后完善与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然而, 我国现行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分税制格局, 导致地方政府干预企业的并购行为, 阻碍了企业资本的流通: (1) 我国目前企业所得税按照企业的行政级别划分征收入库, 分别归属于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 因此企业由于并购带来的自身税负的变化, 将导致中央以及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格局发生变化。 (2) 通常情况下, 并购形成的企业集团应在集团总部集中缴纳所得税款, 这样一来企业的生产地政府就无法享有税收利益, 各级政府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就有可能利用行政力量干预企业的跨区域并购行为。 (3) 企业在进行跨区域、跨行业并购时, 极可能导致并购双方在税种、税额、税收优惠待遇等方面发生变化, 进而影响税负的增减变动。部分地方政府为保护当地的税收利益或者个别官员为实现个人的政治目标, 会从中干涉企业的并购进程。

政府干预的确对企业并购决策产生了影响。一方面, 各地政府积极引进和发展高新技术企业, 鼓励科技创新, 在国家规定的各项优惠政策基础上出台了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 形成了税收优惠竞争, 支持当地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带动本地经济腾飞。另一方面, 由于取得控制权的异地主并企业不受当地政府的牵制, 就会着眼于集团利润最大化的战略目标进行调整, 诸如转移优势产业、裁减人员等方案, 可能损害当地的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就业。

而同区域并购则能有效降低其他费用, 增加收入, 并带动当地产业的发展, 增加地区的GDP, 使得官员的考核业绩以及升迁机会大增, 地方政府出于自身的政策性负担或者政治晋升目标考虑, 会通过土地优惠、税收优惠和其他各种政策引导当地企业进行同区域并购, 阻碍跨区域并购。尤其当被并企业是当地的优质纳税企业时, 这种情况就更加明显。因此, 只要行政分权格局和以经济指标为主的地方政府官员考核机制不变, 企业在横向整合时受到隶属关系中行政条块分割的阻碍情况就不会有根本的改变, 跨区域并购就有可能带来地区之间的利益冲突, 地区封锁也就不可避免。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 企业税负与并购绩效的关系。

我国学者孙秀凤、王定娟 (2006) 通过对深市A股677家公司2000~2004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后认为, 企业的税负与绩效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企业面临激烈的外部竞争, 企业的税收负担越大, 对企业的绩效水平影响也越大, 就越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因此企业应当注意综合利用绩效管理机制以及税收激励政策, 从而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武立永、杨萍 (2008) 指出, 从整体而言, 公司的价值越高就会带来越多的税收, 而税率对投资者的收益率和企业绩效的影响是错综复杂的。目前我国的税制结构是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主要税种的“双主体”并行结构, 而企业的所得税税负直观反映了利润的分配情况, 在企业的税负体系中举足轻重, 直接影响企业的并购成本, 对企业的经营整合绩效有重大的影响, 因此我们根据企业是否享有所得税率优惠来衡量企业的税负。税收优惠较多的企业, 拥有的可支配收益比无税收优惠时要多, 由此我们提出:

H1:享有的税收优惠越多, 主并企业的并购绩效越好。

2. 政府干预、企业税负与区域属性的关系。

现行《企业所得税法》不仅统一了内外资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 而且体现了“产业优惠为主、区域优惠为辅”的新税收优惠政策, 有利于减轻企业税负, 提升企业竞争力。然而, 我国目前不同地区的企业甚至同地区但在高新技术区内和区外的企业, 其所适用的税收法规、所享受的税收待遇尚存在差异 (黄燕, 2004) 。地方政府为了保护自身利益, 一方面会鼓励有扩张欲望的企业进行同一辖区内的并购, 并通过税收优惠、政府补贴等方式降低企业的实际税负;另一方面会想方设法阻挠跨区域并购行为, 并通过税收负担等手段来给跨区域并购企业制造障碍, 或者即使跨区域并购成功, 企业也因此要承担高成本的税收负担。事实上, 被地方政府保护越多的同区域并购企业, 其所发生的所得税费用越少, 属地纳税的政策不利于跨区域并购。由此, 我们提出假设:

H2a:所得税费用与跨区域并购正相关。

H2b:所得税费用与同区域并购负相关。

3. 政府干预、区域属性与并购绩效的关系。

在国外, Morck和Yeung (1991) 经实证研究发现企业的跨区域扩张程度越大, 其经济价值越高。Tallman和Li (1996) 指出, 企业跨区域并购可以分散风险, 并通过扩大顾客群体获得范围经济性, 从而提高了多元化业务企业的绩效。然而, Moeller和Schlingemann (2005) 通过研究美国在1985~1995年的4 430个并购个案, 结果却发现跨国并购的公告发出以后, 其股价的表现不如国内并购的好, 而且业绩的提高也有限。

在国内, 宋献中、周昌仕 (2007) 通过研究沪深两市1998~2001年间的并购事件后得出结论, 主并公司在整体上并没有获得长期的超额收益, 且不同类型的并购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其中同区域并购后的超额收益比跨区域并购后的超额效益要低, 关联收购的超额收益几乎为负, 而非关联收购却有较大的正收益;周昌仕 (2008) 以我国沪深两市1999~2006年间发生的523起并购事件为样本, 研究了政府控制下的不同并购模式对于公司绩效的影响, 结果表明同区域并购绩效与跨区域并购绩效之间并无显著差别, 原因是地方政府对于本辖区的上市公司进行利益输送, 而把经济负担转嫁到其他非地方政府控制的企业中去。乐琦、蓝海林 (2012) 基于制度基础观的视角, 对123个企业并购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 相对同区域并购而言, 我国企业的跨区域并购并没有对并购绩效产生积极的影响, 原因在于跨区域并购的企业外部合法性受到挑战, 从而对并购绩效产生了负面影响。

地方政府推崇同区域并购带有“拉郎配”等色彩, 更多地体现了地方政府的政策性目标以及官员的个人私利, 它忽略了企业自由选择跨区域并购所具有的协同效益、产业链延长效益等, 忽略优势资源的组合, 降低并购的预期效益, 这也是我国企业并购后短期、长期经济效益低下的原因之一。事实上, 不管是出于“掏空”动机还是“支持”动机, 政府干预下的“拉郎配”式的企业并购都无助于公司绩效的持久改善, 无助于竞争优势的获得。据此, 我们提出假设:

H3:与同区域并购相比, 跨区域并购的企业绩效更好。

三、研究设计

1. 研究方法。

目前用以研究并购绩效的方法主要有事件研究法和财务指标法。其中, 事件研究法 (Event-Study Methodology) 是由Fama等在1969年提出的。事件研究法是通过观察并购公告发布前后的股价变动, 先后计算出公司的正常收益、超常收益、平均超常收益以及累积平均超常收益 (CAR) , 从而达到分析并购绩效的目的, 操作简单易行, 且有理论基础。财务指标法又分为单项指标评价法以及指标体系评价法, 其中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TOBIN提出的TOBIN’Q值法 (公司资产的市值/公司资产的重置成本) 是单项指标评价中最为简便科学的办法。此外, Morosini等于1998年指出, 最好选择两年作为研究并购绩效的时间区间, 这是因为企业实施并购后第一个两年是成败的关键, 且一般两年时间足够企业完成一体化的进程。

国外事件研究法运用较为广泛, 而国内学者则更多采用财务指标法进行对比分析。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股票市场尚不成熟, 使用事件研究法存在一定局限性。陈晓等 (1999) 提出, 尽管会计盈利指标常被操纵, 但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盈余数字仍然涵盖了较强的信息量。因此, 本文也采用财务指标法进行实证研究, 鉴于单一财务指标易受操纵或受其他因素的噪音干扰, 我们借鉴檀向球等 (1999) 提出的资产重组鉴别指标体系中的绩效评估体系, 从中选取了营业利润率 (OPM) 和每股收益 (EPS) 两个指标来衡量企业并购绩效。

2.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我们从CSMAR数据库中检索了我国A股市场在2009年间发生了并购实践的全部上市公司作为整体筛选样本, 其中利用资产收购或者股权转让方式获得其他公司的资产或者股权的公司为主并公司, 而出让资产或者股权的公司为目标公司。为了符合本文的研究目的, 保证实证分析数据的可靠性和可获得性, 初始样本按照以下原则进行筛选: (1) 样本公司必须是主并方; (2) 剔除金融类上市公司; (3) 剔除交易金额小于1 000万元的样本; (4) 一年内发生多次并购的, 取交易金额最大的为准; (5) 剔除关键性数据存在缺失以及中途退市、停牌的并购样本。经过层层筛选, 我们得到了2009年发生了并购的308个并购样本数据, 其中同区域并购205个、跨区域并购103个。本文主要研究企业发生并购前一年至并购后两年一共4年的数据, 因此样本总量为1 232个。

本研究中, 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来源于CSMAR数据库、聚源数据库, 其余相关数据为作者通过在巨潮咨询网、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等网站搜索并经手工整理得出。数据统计分析是在SPSS17.0软件下进行的。

3. 研究变量。

本文借鉴檀向球等 (1999) 提出的指标体系, 选取的研究变量具体见表1。

营业利润率 (OPM) 和每股收益 (EPS) 两个指标用来衡量并购绩效, 考虑到企业实施并购行为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公司的整体绩效, 选用财务利润指标既可以体现经济利益, 又能够反映企业的成长性。企业实施并购后, 营业利润率和每股收益的值越大, 表示企业的经济效益越好, 并购绩效越高。

税收优惠 (NPT) 是企业是否享有税收优惠的虚拟变量, 1代表享有税收优惠的公司, 0代表非税收优惠公司, 这里把名义税率为25%的企业定义为非税收优惠公司, 名义税率低于25%的为税收优惠公司。

区域属性 (PRO) 是一个虚拟变量, 本文借鉴周昌仕 (2008) 的观点, 并购的区域属性是指并购双方的企业所在地是否属于同一地方政府管辖 (以省、直辖市或自治区为界限) 。我们把属于同一政府管辖的并购称为同区域并购 (值为1) , 否则为跨区域并购 (值为0) 。

此外, 结合前人对并购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 我们在回归模型中引入了关联方交易、产权性质、资产负债率、企业规模、固定资产比率、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企业年龄、行业虚拟变量等控制变量, 来控制它们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4. 模型设定。

(1) 针对H1, 本文采用模型1检验企业税负与并购绩效之间的关系:

其中, 被解释变量Y分别用OPM和EPS代入, X为控制变量。

(2) 针对H2a、H2b, 本文采用模型2检验企业税负与区域属性之间的关系:

其中, X为控制变量。

(3) 针对H3, 本文采用模型3检验区域属性与并购绩效之间的关系:

其中, 被解释变量Y分别用OPM和EPS代入, X为控制变量。

四、研究结果及分析

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及Pearson相关系数。

从表2可以看出: (1) 统计总样本308个、同区域并购205个、跨区域并购103个, 区域属性所做的均值检验值为0.670, 意味着在地方政策利益引导下, 同区域并购约等于跨区域并购的2倍; (2) 从变量的相关系数可见, 营业利润率与税收优惠显著正相关, 但与区域属性没有显著相关; (3) 各自变量之间相关系数较小, 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相关分析结果是对变量之间关系的初步描述, 需要通过进一步分析来对假设中各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更精确的检验。

注:*、**、***表示在10%、5%、1%检验水平下显著 (下同) 。

2. T检验分析。

为了检验不同区域属性并购样本之间的并购绩效及纳税差异, 本文将主并企业在并购当年、并购后第一年、并购后第二年与并购前一年的数据作对比, 并进行T值检验, 得到了如表3所示的统计检验结果。

从表3可直观看到: (1) 选用营业利润率 (OPM) 、每股收益 (EPS) 两个指标来衡量企业的并购绩效, 整体来看, 企业并购整合后的绩效并不理想, 多呈下降趋势, 这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整体经济下滑有关, 也与并购未得到有力整合有关, 但在下降趋势中, 同区域并购比起跨区域并购其系数更高、下降幅度更大。 (2) 选用税收优惠 (NPT) 、所得税费用 (TAX) 两个变量来衡量企业的实际税负, 整体来看, 企业在并购整合以后税收优惠是先减后增, 而所得税费用则是逐渐减少, 企业的实际税负整体呈下降趋势, 这一方面与企业自身经济效益下降有关, 另一方面也体现企业并购后获得了地方政府一定的税收优惠, 但是与跨区域并购相比, 同区域并购的系数更高、下降幅度更大。这表明同区域并购享有的税收优惠更多。

3. 多元回归分析。

对模型1、模型2、模型3进行全样本回归分析, 可以得到表4所示的检验结果。

从表4看到, 模型1中, 税收优惠的回归系数均为正值, 其中当被解释变量为营业利润率时, 税收优惠 (NPT) 的回归系数为2.232 (ρ<0.05) , 即表明税收优惠能够显著解释并购绩效的变化, 而系数为正值表明税收优惠对并购绩效有正面影响, 因此H1获得支持, 即享有的税收优惠越多, 主并企业的并购绩效越好。模型2是检验区域属性与实际税负的关系, 结果发现:区域属性与所得税费用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 (-2.933, ρ<0.01) , 即区域属性能够显著解释实际税负的变化, 负值表示同区域并购与实际税负之间是负相关的, 因此H2获得支持, 即所得税费用与同区域并购负相关, 与跨区域并购正相关。模型3的结果表明, 区域属性与并购绩效的回归系数均为正值, 但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因此跨区域并购绩效与同区域并购绩效并无显著差异, 假设3没有获得支持。

同时, 从控制变量与并购绩效的回归系数中可见, 产权性质、资产负债率、固定资产比率、企业年龄这四个变量与并购绩效之间均为显著负相关, 这表明:主并企业是国有股时, 并购绩效较差;主并企业的财务杠杆越高, 越不利于企业并购绩效的提高;主并企业的固定资产比重越大, 越不利于并购绩效的提高;企业的成立时间越长, 越不利于并购绩效的提高。而企业规模、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并购绩效之间通过了显著正相关检验, 这表明主并企业的规模越大, 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 企业的整合能力越强, 越有利于并购绩效提高。此外, 控制变量对实际税负的影响与并购绩效类似, 这里不再赘述。

五、结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跨国企业的崛起, 国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我国企业在本土内进行跨区域并购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而政府的税收政策在企业的并购行为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本文运用我国A股2009年发生并购的308个样本, 检验了自2008年我国实施所得税调整后, 在地方政府干预下, 企业税负、区域属性与并购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

结果发现: (1) 政府给予税收优惠越多, 企业并购绩效越好, 这表明政府干预中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有积极正面的作用, 为“政府支持之手理论”提供了一定的实证支持。 (2) 因地方政策税收优惠等利益诱导引导使同区域并购两倍于跨区域并购, 且企业的实际税负额与同区域并购负相关, 与跨区域并购正相关。 (3) T值检验结果显示:并购后, 同区域并购与跨区域并购二者在绩效、实际税负上都逐年降低, 但是同区域并购的下降程度更严重。回归结论表明:由于上述原因, 使跨区域并购绩效优于同区域并购的假设没有得到验证。即跨区域并购的过程受到地方政府的干预, 承担了较高的税收成本。再加上跨区域并购的外部合法性相对较低, 不同区域之间的制度和文化差异也需消耗较大成本, 而绝大多数企业存在跨区域管理经验不足、人力资源匮乏、前期调研不充分等问题。

本文的研究表明地方政府具有较强的控制资源能力, 地方政府对同区域并购越支持, 跨区域并购纳税越重、绩效越差, 显示“政府掠夺之手理论”, 即行政权力阻碍资源在一个统一的中国大市场的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

参考文献

[1].黄燕.企业并购的税法问题研究.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

[2].席鑫, 谌昕.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工业技术经济, 2010;29

[3].方军雄.政府干预、所有权性质与企业并购.管理世界, 2008;9

沈阳经济区区域旅游合作绩效评价 篇8

区域旅游合作是指不同的区域之间或者区域内部不同地区之间的具有不同资源与优势的旅游经济主体 (主要包括政府、旅游企业) , 为了获得和把握某一市场机遇, 经过科学的选择方法找到适合的合作伙伴, 依据一定的协议、章程或合同将分布于各个运行旅游经济主体中的实现该区域所需的资源集成起来, 形成一个动态的最佳旅游经济组织, 以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旅游经济活动。区域旅游合作成为世界旅游业发展的一种趋势, 也成为各地提高旅游竞争力、改善区域旅游总体形象、实施旅游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

2 沈阳经济区区域旅游合作现状

为了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 为了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 辽宁中部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阜新、辽阳、铁岭八城市做出了“发挥辽宁中部城市群作用, 构建沈阳核心经济区”的战略选择。沈阳经济区是我国东北地区一个重要的经济区, 是继“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经济圈、武汉经济圈之后的我国另一大经济区。沈阳经济区是辽宁省城市密度和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 是辽宁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同时也是旅游业发展最具潜力的地区。沈阳经济区区域旅游合作就是通过沈阳的旅游经济辐射和吸引, 与周围旅游活动联系密切的地区形成“区域旅游经济共同体”。沈阳经济区内八个城市在空间上有很强的积聚性, 旅游产业上有互补性。因此, 无论从自然地理角度还是区域旅游经济角度看都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地域单元。这种客观的现实基础, 使在“优势互补, 互惠互利”原则下进行的区域旅游合作成为可能。

沈阳经济区通过加快区域旅游合作来大力发展旅游业, 八城市相关部门已经共同签署了《进一步推进沈阳经济区旅游圈区域合作方案》, 积极推进经济区旅游合作的快速健康发展, 旅游产业的规模效益已逐渐显现, 旅游外汇收入、旅游总收入均有明显的增长幅度。与此同时, 科学客观地沈阳经济区区域旅游合作绩效进行评价, 引导合作的可持续发展和多方共赢, 尤显重要。

3 区域旅游合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结合, 主要体现在将评价指标体系分成递阶层次结构,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然后分层次进行模糊综合评价, 最后综合得出总的评价结果。由于旅游业的特殊性, 其评价区域旅游合作绩效的指标体系又有别于其他行业, 区域旅游合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复杂、动态的系统。

当前理论界对于区域旅游合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尚未有定论, 在探讨建立沈阳经济区区域旅游合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 本文在结合区域旅游合作的特性以及借鉴其他行业合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结果的基础上, 遵守科学性、合理性、系统性和动态性的原则, 征询有关专家的意见, 对评价指标进行进一步筛选、充实、调整, 最终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区域旅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见表1) 。

3.1 区域旅游资源合作开发

无论是相邻区域或不同区域具一定文化联系的旅游资源的合作开发, 其合作开发的数量与比例、开发的有效性 (使各地旅游资源充分得到开发利用的程度) 以及旅游线路的设计, 反映了各地区域旅游资源合作开发的状况, 应特别关注。

3.2 区域旅游交通网络建设

旅游活动作为暂时性异地行为, 交通网络建设对区域旅游合作十分重要, 区域内各城镇、景区景点之间交通状况的数量、质量, 尤其是通往各主要景区的道路状况, 包括交通往来安排的合理性均应重点考察。

3.3 区域旅游合作市场开发

旅游市场合作开发的力度和成效包括:合作营销是否制度化、经常化, 区域内各地旅游市场的互补程度和区域外各地旅游市场的共享程度、合作开发的目标市场的客源增长率等, 这些因素反映了区域旅游合作的市场开发程度。

3.4 区域旅游形象塑造

理想的区域旅游形象应具有完整性、统一性、一定的市场认可度, 同时区域内部旅游形象又应有自身特色, 能够形成互补。这从宏观层面反映了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应纳入考察。

3.5 区域旅游合作政策与管理

区域旅游合作政策与管理在区域各地也应较为接近或统一, 如政府推进区域旅游合作建设的政策力度、是否建有常规性的旅游协调机制并有实质性运作、各地旅游投资环境和经营环境是否存在差异及其差异程度、区域旅游信息化建设水平, 这对旅游空间的一体化发展的推进具有实质性影响。

4 沈阳经济区区域旅游合作绩效评价过程

4.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构造判断矩阵

对沈阳经济区区域旅游合作绩效进行评价, 指标体系采用表1。在层次分析法中, 为了使决策判断定量化, 形成判断矩阵, 常根据一定的比率标度将判断定量化, 常用1~9标度法。由此, 采用专家法为各因素及指标打分, 构造判断矩阵。有关数据如下:

4.2 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使用乘积方根法计算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 即各指标的权重。确定的各项评价指标的最终权重用Wi= (wi1, wi2, …, wij) 表示:

W= (0.4147, 0.2382, 0.1665, 0.0708, 0.1098)

W1= (0.0827, 0.1581, 0.4094, 0.3498)

W2= (0.0940, 0.1428, 0.3029, 0.4603)

W3= (0.2772, 0.0813, 0.1960, 0.4454)

W4= (0.2717, 0.4832, 0.0882, 0.1569)

W5= (0.4444, 0.0898, 0.3061, 0.1597)

4.3 确定评语集

确定评价沈阳经济区区域旅游合作绩效的评语集V= (V1, V2, V3, V4, V5) , 在本评价模型中V= (优, 良, 中, 可, 差) 5个档次。

4.4 进行一级模糊综合评价

把沈阳经济区区域旅游合作绩效评价指标集Ai到评语集V看成是一个模糊映射, 可以确定模糊评价矩阵Ri。

undefined

根据FUZZY理论, 运用模糊矩阵的合成运算, 得Ai的综合评价向量Bi。

undefined

进行一级模糊综合评价: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B1=W1·R1= (0.2095, 0.2492, 0.2394, 0.2224, 0.0795)

B2=W2·R2= (0.2103, 0.2452, 0.2564, 0.1834, 0.1047)

B3=W3·R3= (0.2959, 0.2573, 0.1805, 0.2064, 0.0599)

B4=W4·R4= (0.1663, 0.2403, 0.3176, 0.1758, 0.1000)

B5=W5·R5= (0.2386, 0.3198, 0.2300, 0.1390, 0.0736)

4.5 进行二级模糊综合评价

将每个准则层指标集Ai看为一个指标, 用Bi作为它的单因素评价, 即得到沈阳经济区区域旅游合作绩效评价指标集B到评语集V是一个模糊映射:

undefined

所以二级模糊综合评价为:

undefined

4.6 综合评价结果

对评价结果作归一化处理, 按最大隶属度原则得:

undefined

则得出FUZZY综合评价结果对评语集中V2的隶属度最大, 所以沈阳经济区区域旅游合作绩效评价为V2=良。

5 结论

国内外关于区域旅游合作绩效的评价的研究还比较少, 本文对区域旅游合作绩效评价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在对沈阳经济区区域旅游合作现状分析的基础上, 初步提出了一套评价区域旅游合作绩效的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运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 对沈阳经济区区域旅游合作绩效进行综合评价, 以便能对沈阳经济区区域旅游合作绩效有一个较为准确的定量认识。并以此发现不足、找出差距, 有助于提升和强化沈阳经济区区域旅游合作绩效。

参考文献

绩效区域 篇9

轿车区域营销团队绩效评价财务指标

财务维度指标。财务维度体现股东利益, 是企业业绩的概括反映。企业战略的最终目标就是赢利, 科学的财务绩效指标能够引导被考核者创造良好的现金回流和投资回报率, 以促使经营团队中的经理人主动去寻找创造价值的机会, 这正是企业财务管理和绩效考核工作的核心价值。汽车行业处于不断的更新和淘汰各种汽车产品的过程中, 因此, 可以根据产品的生命周期选用不同的财务指标, 增强财务评价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在产品引入期和成长期的财务指标主要有收入增长率、新产品收入占总收入的比率、研发费占销售额的比率、投资周转率。产品成熟期的财务指标是销售利润率、经济增加值、投资报酬率、流动资金周转率。在产品的衰退期所应用的指标是现金净流入、返本期、单位成本、产品利润等。因此, 无论企业处于何阶段, 皆受到营收成长与组合、成本下降、生产力提高、资产利用及投资策略此三个财务主题所驱使。

财务角度主要关注的是我们怎样满足所有者的利益。公司在市场竞争中, 必然要通过盈利获取生存和发展, 因此, 财务指标是一个重要的指示器。需要完善内部运营流程, 关注学习与发展, 获取客户的满意, 最终都是为了提升财务方面的表现。

经济效益绩效综合反映了汽车区域营销的获利能力和竞争能力, 是汽车区域经理和其领导团队的主要关注焦点, 也是汽车制造商市场销售绩效高低的直接体现。我国学者对轿车区域营销的经济效益绩效一般都采用五种评价工具来进行衡量。这五种评价工具是:销售分析、市场占有率分析、渠道费用分析、渠道盈利分析和资产管理效率分析。本文沿着时间轴, 将轿车区域营销的经济效益绩效评价指标分为引入/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轿车区域营销团队绩效评价顾客指标

客户维度指标评价就是我们应该给客户一个怎样的形象才能实现我们既定的目标。企业经营成果的获得不仅取决于内部, 也取决于外部, 只有了解客户, 不断满足客户的需求, 企业才能不断扩大市场, 增加营业收入, 从而增长股东财富。随着汽车销量的增加, 汽车服务成为社会关心的主要问题之一, 作为大宗耐用消费品, 客户对服务的需要伴随产品整个使用过程, 只有建立提供良好的服务, 才能与客户建立长期稳固、互惠互利的良好关系、有利于增加企业价值。

客户角度主要关注的是客户如何看待我们, 我们在多大程度上提供客户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在这个方面最重要的指标有市场份额、客户满意度, 客户保有率、新客户开发等。

根据顾客满意的定义, 顾客满意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商品满意和服务满意。商品满意是指商品带给顾客的满足状态, 包括商品质量、功能、价格、设计、包装、时间等方面的满意。这种商品特性的确定主要是在商品的制造阶段就实现了。营销渠道对商品本身特性带给顾客的满意影响度很小。服务满意, 是指服务带给顾客满足状态。主要是通过营销渠道的传递给顾客。因此, 从这个意义上说, 营销渠道的顾客满意更多的指的是服务层次的顾客满意——顾客服务满意。顾客作为产品和服务的接受者, 主要关注的是商品整个购买过程中的服务情况。

不同行业顾客满意的标准和期望不同, 对于汽车行业而言, 对渠道服务水平要求很高。从过程管理的角度, 以时间纬度来分析, 汽车从购买到使用整个过程大致分为售前、售中和售后三个部分。

轿车区域营销团队绩效评价内部流程指标

内部流程维度指标。企业对外提供产品和服务, 而决定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就是企业内部的价值链各个环节。企业内部资源是有限和稀缺的, 因此企业要全面利用每个环节, 创造全面和持久的竞争优势。汽车行业的价值链主要是由生产、销售、仓储、售后服务、产品研发一系列流程构成。

因此, 通过分析汽车行业的价值链, 应该从生产能力、物流能力、仓储能力和研发能力四个内容对企业内部流程维度进行指标设计, 以此考察企业各项能力, 全面评价内部流程。

由于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协作, 以上流程有交叉的, 必须分清各部门承担的环节及相应权利义务。组织结构的设计以业务流程为基础, 按作业内容的相关性及业务量的大小划分部门或岗位并设计相应的权利和职责。

企业对外提供产品和服务, 而决定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就是企业内部的价值链各个环节。企业内部资源是有限和稀缺的, 因此企业要全面利用每个环节, 创造全面和持久的竞争优势。汽车行业的价值链主要是由生产、销售、仓储、售后服务、产品研发一系列流程构成。因此, 通过分析汽车行业的价值链, 应该从生产能力、物流能力、仓储能力和研发能力四个内容对企业内部流程维度进行指标设计, 以此考察企业各项能力, 全面评价内部流程。

轿车区域营销团队绩效评价创新学习指标

学习与成长维度指标。学习与成长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在如今已越来越为管理者所认同。在全球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 灵活、不断学习与创新的企业将会创造持久的竞争力。学习与成长维度强调企业未来投资的重要性, 但企业对未来的投资不应该仅仅局限在传统的投资领域, 比如新设备和新产品的研发, 而应该更多地关注提高对企业员工各种能力的开发和培养, 注重企业内部的团队建设, 增强团队合作与团队学习能力, 为企业的不断成长推出更多优秀的人才。因此, 针对企业增强学习创新能力的目标, 应该将企业内员工满意程度、员工综合素质和员工能力三方面指标作为对学习与成长维度业绩评价的指标。

学习与发展角度主要关注的是我们必须具备或提高哪些关键能力才能提升内部流程进而达到客户和财务的目标。

绩效区域 篇10

所谓的供应链管理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简称SCM) 是指在满足一定的客户服务水平的条件下, 为了使整个供应链系统成本达到最小而把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有效地组织在一起来进行的产品制造、转运、及销售的管理方法。包括计划、采购、制造、配送、退货五大基本内容。加上医药物流, 供应链管理下的现代医药物流应当包括药品的原材料、设备、半成品或成品的采购、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运输、存储及物流作业系统。

一、医药物流绩效评价现状

目前, 对于医药物流绩效评价的方法有很多, Gunasekaran等提出的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与战略、战术与运作三个层次分明相联系, 还进一步的将指标划分为财务与非财务领域;由美国运筹学家托马斯·塞蒂 (T.L.Saaty) 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正式提出的层次分析法, 即AHP, 是现在仍常用的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美国思腾思特咨询公司 (Stern&Steward) 于1982年提出并实施的一套以经济增加值理念为基础的财务管理系统、决策机制及激励报酬制度、新的财务业绩评价指标构成的经济增加值法 (即EVA法) 现仍在运用;20世纪90年代初由哈佛商学院的罗伯特·卡普兰 (Robert Kaplan) 和诺朗诺顿研究所所长 (Nolan Norton Institute) 、美国复兴全球战略集团创始人兼总裁戴维·诺顿 (David Norton) 所从事的“未来组织绩效衡量方法”一种绩效评价体系, 目的在于找出超越传统以财务量度为主的绩效评价模式, 以使组织的“策略”能够转变为“行动”而发展出来的一种全新的组织绩效管理方法———平衡计分法 (即BSC法) 依然是很多物流企业绩效评价的主要方法;1996年春, 两个位于美国波士顿的咨询公司———Pittiglio Rabin Todd&Mc Grath? (PRTM) 和AMR Research (AMR) 为了帮助企业更好地实施有效的供应链, 实现从基于职能管理到基于流程管理的转变, 牵头成立了国际供应链协会 (SCC) , 并于当年底发布了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 (SCOR) , 现被大多数国际供应链协会的成员企业所接受并运用。

但上述几种现在仍常用的方法, 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如Gunasekaran虽然将指标划分了财务与非财务领域, 却仍将绩效评价方法限定于一个企业内部;层次分析法提供的更多地是选择, 而不是评价;经济增加值法较好地完成了定量分析, 却在很多隐性指标上, 如管理成本、客户服务上优势不明显;平衡计分法则多用于团队或大企业的绩效考核上, 而SCOR更多用于供应链企业的个体评价。

二、湖北省医药行业区域物流绩效评价的可行性分析

1. 应当考虑的因素

在供应链管理下的现代医药物流物流绩效, 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企业或某一个时间内的物流绩效, 它必须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 在湖北省内, 医药物流的发展现状

随着武汉“1+8”城市圈的建立, 以武汉为中心城市的九个城市在旅游、交通、资源等方面得到了较迅速的发展。与此同时, 医药行业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从2001年开始建立“中国药谷”, 到目前拥有的较大规模的数十个医药产业园;从最初各企业的医药自营物流, 出现了较好的第三方物流港———中国医药物流港。在这些发展中, 我们不难发现, 湖北省内各医药生产企业和医药批发企业的自营物流开始向社会物流转变;第三方物流在获得准入资格后开始逐渐介入医药行业, 且份额越来越大;大规模的医药物流集成地也开始形成。但我们也得清楚地看到, 自营物流与社会物流并存, 并不是短期内能解决好地问题;医药物流的采购更多地在湖北省境内完成;药品第三方物流的发展仍离不开政府的干预;医药物流的标准化、现代化进程还有一定的困难。

(2) 依据现状, 发展湖北省医药行业区域物流

依据武汉城市圈划定的地理区域, 实现区域内的医药物流发展, 有一定的条件: (1) 医药物流标准具有地域性。2012年湖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出了药品第三方物流准入标准, 仅适用于湖北省境内第三方物流介入医药物流时使用; (2) 有利于有效地避免重复建设。医药物流作为“第三方利润源”, 引起了众多企业的关注。由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统一筹划, 则避免了个自为政、重复建设的可能性;㈢有利于早日实现供应链的信息共享。在推动医药行业发展的同时, 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要求省内各医药企业必须建立电子信息监控系统。这样, 进一步地推动了药品信息的标准化、电子化。对于省内的医药供应商、医药生产企业、医药批发企业、医药零售企业及医药物流企业而言, 更快地实现了电子信息的标准化、一致性及共享性。

2. 在进行评价时就考虑的因素

基于供应链的医药行业区域物流绩效评价, 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

(1) 经济性。作为供应链管理的根本目的就在于, 在满足客户要求下, 最大可能的降低成本。因些, 经济性作为绩效评价的第一要素。

(2) 功能性服务。医药物流的发展, 应利用自身的行业优势, 为医药行业提供更好地发展契机。

(3) 增值性服务。除了与医药物流相关的医药行业的发展, 医药物流在运行过程中, 也会给其他行业一定的启示。

(4) 社会效益。对于武汉城市圈建设的重点项目———医药物流, 除了能为城市圈建设带来经济效益外, 还应当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医药物流中心的建设, 可以为武汉城市圈的整体效益添砖加瓦。

(5) 对供应链的贡献。对于医药供应链而言, 医药物流企业类似于联络员, 将医药供应链上的各个节点联系起来。因些, 医药物流对供应链的作用不可忽视。

三、湖北省医药行业区域物流的绩效评价

选取BSC和SCOR两种评价方法的优势, 列出做为区域物流的湖北省医药物流的绩效评价方式。

依照BSC评价法, 将四个评价维度定为业务流程、顾客、财务、学习与成长。然后在每一个维度中加入内容:

1. 业务流程

将SCOR评价法的三个层次放入这一个维度中, 其流程为计划→采购→生产→配送→退货。在这个维度中, 较多地表现出了医药区域物流的经济性及功能性服务。

2. 顾客

内容包括客户服务 (询价反应时间、交货完成率、周转时间、客户满意度、客户投诉的处理) 及社会效益 (企业形象的提升、药品价格的下降、社会生产率的提高、药品供应链的良性循环、区域经济的增长) 。

3. 财务

这一个维度也包括两个指标, 一个是增值服务 (主要是资产的管理、医药物流控制体系的建立) , 另一个是药品信息的共享, 这是对供应链最大也是最有利的贡献。

4. 学习与成长

主要指区域内GSP、医药物流管理系统及相关政策的逐步完善, 及医药物流人才的培养。

作为区域内医药物流的绩效评价, 上述方法从企业的短、长期发展及供应链角度做出了一定的衡量, 对于建立一定时间内的湖北省医药区域物流有一事实上的指导性。

摘要:现代医药物流不仅仅体现在运输能力、存储能力, 更多的体现在客户服务能力, 以及对医药供应链的贡献力上。因此, 在进行物流绩效评价时, 定量与定性的指标都应当考虑。另外, 区域物流之所以区别于宏观或微观物流, 不是特指是某一个企业或某一些企业的物流, 而是特定区域, 或经济圈或地理圈, 之内的物流企业。湖北省医药行业的区域物流构建在武汉“1+8”城市圈的基础上, 因此在进行绩效评价时, 需考虑地理及地区内医药行业发展之类的区域性影响因素。

关键词:现代医药物流,绩效评价,定量与定性指标,区域性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Gunasekaran A., Paterl C.Performance measures and metrica in a supply chain environmen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and Production Management, 2001, 21 (1/2) :71-87

[2]摘自MBA智库百科.http://wiki.mbalib.com/wiki/%E5%B1%82%E6%AC%A1%E5%88%86%E6%9E%90%E6%B3%95

[3]摘自MBA智库百科.http://wiki.mbalib.com/wiki/EVA%E6%B3%95

[4]摘自MBA智库百科.http://wiki.mbalib.com/wiki/%E5%B9%B3%E8%A1%A1%E8%AE%A1%E5%88%86%E5%8D%A1

上一篇:创建学习下一篇:媒体营销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