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管理模型

2024-07-04

DNA管理模型(精选5篇)

DNA管理模型 篇1

摘要:借助企业品牌DNA管理概念构建医院护士长团队DNA管理模型。该模型以创新和规范化管理为骨架主链,辅以6大核心碱基对要素(发展目标、规章制度、情感沟通、激励机制、培训学习、团队文化)来培养医院护士长团队。实践证明,该模型可有效指引团队成员发展方向,形成积极向上的团队作风,充分发挥团队成员核心工作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有效提高团队整体水平和成员各种能力。

关键词:DNA管理模型,规范化管理,护士长团队

医院护士长团队是建设和巩固护理队伍重要支柱与脊梁,其稳健发展和高效运作尤为重要。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参照James Watson和Francis Crick在1953年提出的现代市场品牌运营DNA结构模型(图1)[1]构建了护士长团队DNA管理模型(图2)。该模型以创新和规范化管理为主链,辅以发展目标、规章制度、情感沟通、激励机制、培训学习和团队文化为核心碱基对,在医院实践运用中取得较好效果。

1 护士长团队DNA管理模型骨架主链

创新和规范化管理是护士长团队DNA管理模型的骨架主链。无论是企业品牌运营DNA管理模式,还是我院构建的医院护士长团队DNA管理模型都是开放协调的组合。我院在该模型理念上建立的护理质量考评体系,将医院管理创新与规范化管理融会贯通,在成功对接国家相关指标基础上,针对医院实际情况分为护理安全、优质护理、病区管理、常规物品消毒与急救车管理、特殊病室检查、护理五项文书等6大考核版块。该体系在实践考察方面进行了独特创新,进一步体现了搭建稳固核心主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 护士长团队DNA管理模型核心碱基对

2.1 发展目标

制定明确而清晰的发展目标是构建护士长团队新型DNA模型的最基础要素。针对我院护士长团队现状,在制定团队基础目标的基础上设定了成员发展目标和培养提升,包括头脑风暴禀议制、护士长岗位目标考评细则等多种形式。其中在护士长岗位管理中设计了三级指标:一级指标是指职业态度、管理能力、临床护理、人才队伍建设、护理教学、护理科研6方面能力;二级指标包括工作作风、执行能力、工作计划、业务管理、物资管理、突发事件管理、质量考评、满意度调查、不良事件管理、学术任职、教学能力、论文与课题、新技术新业务等多方面能力;三级指标则细分了前两级目标,使之更加具体。

2.2 规章制度

制定完善的团队管理制度可保证团队良好运作秩序。我院医院护士长团队规章制度来源于高层护理管理者和医院管理者,明确了个人工作基本标准与优异指标,如要求以患者为中心,提供优质护理服务,认真履职,以身作则,严格请销假,按要求完成业务查房、夜间查房和节假日查房,有完整工作计划安排并执行,定期按要求安排业务学习,按规定进行科研建设等。以此强调团队成员个人对制度实施控制的价值,一切以制度标准进行评判和奖惩,且做到公平公正和始终如一。

有效执行是完善规章制度的重要环节。我院制订的制度具体可行,且具备一定操作弹性,根据使用和环境情况可适时进行相应修改。在医院护士长管理团队DNA模型中,规章制度一经公布便必须严格参照执行,以保证制度的约束力和有效性。

2.3 情感沟通

情感沟通可增强成员家庭式归属感,有利于实现各类优秀人才的真正融合。作为医院高层护理管理者必须提前全面了解护士长团队成员的不同需求。首先,尊重是情感交流与有效沟通的基石。我院每月定期组织团队成员进行聊天谈话,动态了解和掌握她们各类需求,如果她们有任何需要和帮助,我们将随时提供情感支持和其他支援。其次,及时肯定这支队伍成员的各类各型成绩。当她们愿意并且成功为组织和团队做出贡献时,我们便会给予激励和欣赏,使之形成良好自我知觉。最后,在新型DNA管理模型中,双向真诚交流沟通,即用真心关爱每位团队成员,尤其是在她们遇到工作或生活困难时。我院新任护士长“双导师帮带”制便是面对面关爱交流的一种形式体现。

以家庭式归属感为标准来进行情感管理,是因为家庭是温暖、港湾的代名词,更具亲和力、凝聚力。医院中层管理团队中拥有家庭式归属感的成员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自身能力,同时也无形中增加了相互之间的信任感和亲切感[2]。

2.4 激励机制

团队管理者在实践中对成员进行适时有效激励可保证团队不断提升竞争力。首先,要深入了解团队成员,同时提供机会使之相互增进了解。我院设立主任沟通信箱和金点子信箱,开设医院护士长论坛,为护士长团队搭建思路汇报和沟通交流平台。其次,激励方式不应千篇一律。我院根据沟通交流结果判定其所属类型后,针对性地给予激励。最后,激励发自内心。及时有效的赞美会让她们更加充分了解自己的行为结果,是成员自我行为的反馈,是对其积极行为的肯定。

2.5 培训学习

传统培训侧重于知识传授,而我院新型DNA管理模型中提供的培训则是要为护士长团队营造最适合生长的外部环境,不仅包括了“施肥”,还包含了生长所需的“温度”及“土壤”等多方面需求。将团队成员学习变成一种习惯,并持之以恒,才能达到团队整体进步与成功。

我院建立了医院护理管理团队内训师队伍。该队伍成员全部来自于护士长团队,在承担护士长工作的同时内部兼职培训师,将外出学习和集中培训的收获与团队成员进行分享和交流,同时还轮流选派团队其他成员到相关部门和单位进行针对性培训学习。培训方式包括视听教学法、角色扮演法、观摩范例法、网络培训法等。丰富多彩的培训方式可有效提升培训效果。

我院每季度组织一次读书报告会,每年举办两次护理管理能力培训班,都是团队成员之间进行相互学习、交流成功经验的重要举措。我院进行定期但不定时危重患者护理查房和疑难病例讨论会,是用创新的方式将培训考核现场灵活搬到病房,不以考核为目的但起到很好促进作用。这些思维碰撞使得团队成员之间不断产生创新火花,产生了1+1>2的良好效果。

2.6 团队文化

研究表明,企业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善于给企业文化注入活力[3]。文化只能通过学习培养才能获得,因此必须不断向团队成员传播团队主题文化和核心思想。我院在护士长团队中努力营造“集体、真诚、学术、认同”文化氛围。

首先,团队是家的放大体,所有成员都是家庭中的一员,护士长团队成员是医院护理队伍这个家庭的重要成员。因此,医院护士长团队要具有强烈的大护理集体主义精神,不能仅仅以科室护理单元和个人发展为奋斗目标。其次,充分给予团队成员使命和鼓舞,以此来不断增加其责任感和荣誉感。其中,“真诚”这一文化氛围是使得团队运作更快更好的根基所在。此外,我院每年定期组织举办国家级和市级培训班及学术会议,让护士长团队成员接受知识更新培训。最后,营造成员认同的独特医院护士长团队文化。我院在制定医院护理队伍整体文化的基础上,每年护士节都会打造一个有意义的分支文化,如“共享成长、和谐绽放”等,让这一独特护理团队文化在拥有自己品牌的同时又不失交替更新活力。

参考文献

[1]Neilson G.Organization DNA[J].Strategic Finance,2004,86(5):20-22.

[2]刘义兰,胡豫,彭笑,等.护理管理者对护士实施人文关怀的举措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14,14(3):219-210.

[3]熊利泽.以“三个创新”提升研究型医院建设水平[J].中国医院,2013,17(9):15-17.

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篇2

1 模型创新点分析

原来的教具或模型要么是平面结构的, 要么是立体结构的, 与以往教具相比, 该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不但使学生真实体会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DNA的基本单位、基本单位的三种化合物组成、磷酸二酯键的位置、D N A单链结构、D N A双链的平面结构, 而且可以通过涡轮的调控将平面结构直接转为立体结构, 体验科学探索发现的一般过程。通过观察本模型, 使学生对DNA分子结构的认识由微观化变宏观化;由抽象化变形象化;由平面化变立体化, 便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 从而使学生更好地从结构了解其功能。所选取的材料均便于长久保存和携带, 非常适合班级教学。另外模型的牢固性, 适用性强, 还有物美价廉的特点。

2 模型作用分析

DNA分子双螺旋结构可由微观化变宏观化;由抽象化变形象化;由平面化变立体化, 便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 从而使学生更好地从结构了解其功能。在模型选材过程中, 学生们能够贴近生活, 亲近自然, 节能、环保意识显著提高。在模型制作的过程中, 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小组合作意识明显增强。

3 模型选材分析

3.1 废旧木家具——牢固性、永久性

选取木质家具的废料来做边框, 使模型更牢固, 便于课堂使用、携带和永久保存。

3.2 废弃项链珠——形象性、经济性

废弃项链珠能形象体现脱氧核糖的结构特点, 并能将生活中的旧物品重新利用, 可以变废为宝。

3.3 旧彩灯——经济性

选取生活废品旧彩灯作为磷酸, 能够充分体现模型制作当中废物利用的原则。

4 制作过程分析

4.1 框架

将废旧木家具做成矩形框架, 支撑整个DNA分子结构模型, 并在底座上安装涡轮, 可以将平面的结构转为立体结构。

4.2 基本骨架

4.2.1 脱氧核糖

将废弃项链珠填充脱氧核糖的内部, 方便控制脱氧核糖的大小。

4.2.2 磷酸

用旧彩灯当做磷酸, 生动形象, 而且通过彩灯的闪烁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3 碱基对

用四种颜色的硬塑料板代表A、T、G、C四种含氮碱基, 分别剪成碱基的形状, 内部填充泡沫塑料, 目的便于固定。用铜丝将嘌呤与嘧啶之间连接, 连接的次数表示氢键的数量, 把微观的知识形象化, 从而让学生从结构上理解AT碱基之间是两个氢键, GC碱基之间是三个氢键。

5 使用案例分析

在学习必修1中“第二章第四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及必修2中“第三章第二节DNA的分子结构”、“第四章第一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及“第二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等内容时, 我们都借助该教具从宏观角度展示了DNA分子的组成、结构、功能等, 特别是对学习将DNA的平面结构转换为空间结构的思维转换, 对教学起到了有效的辅助作用。同时在学习选修3“第一专题基因工程”内容时, 利用该教具有效地模拟了基因工程的相关操作, 对磷酸二酯键位置的理解及限制酶、D N A连接酶对磷酸二酯键的操作都有了直观的认识。

综上, 该教具对辅助必修及选修教材的教学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6 结语

通过制作D N 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学生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大大增强, 对以后能真正地将生物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而且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维, 引导学生充分收集利用身边的废弃材料, 尝试制作其他生物模型, 这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使学生对生物课的热爱程度与日俱增, 非常有利于日后的生物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

[2]朱正威, 赵占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 (遗传与变异)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3]张文韬.DNA双螺旋结构论文发表60周年[M].世界科学, 2013.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制作 篇3

一、思路与方法

关于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在高中生物课本上要求学生用纸片、牙签、曲别针等材料拼接成一个平面结构,然后双手提起旋转成双螺旋结构(见图1)。双手提起旋转成的双螺旋不稳定,而且不能摆放也很容易在连接处脱落。于是点燃我的创新制作灵性,动手制作DNA分子模型(见图2)。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此模型由塑料球、塑料泡沫、牙签、 铜丝、高密度板及吸管等组成。塑料球代表磷酸,塑料泡沫割成五边形代表脱氧核糖,4种不同颜色不同形状塑料泡沫分别代表4种不同的碱基,分别是腺嘌呤(A)、胸腺嘧啶(T)、鸟嘌呤(G)、胞嘧啶(C),用铜丝把塑料球和五边形塑料泡沫交替穿起来,排列在外侧,碱基排列在内侧,且碱基配对的互补关系是A-T,C-G。

二、DNA的制作过程

第一阶段:实验材料准备阶段

本阶段主要工作是准备该项目所需的材料、用具和网上搜索有关资料。根据DNA分子的结构模型的特点,选择的实验材料为塑料泡沫、塑料球、用过的笔芯、细铜丝、即时贴、高密度板、铁杆等,制作模型所需工具工笔刀、剪子、直尺等。

第二阶段:模型制作阶段

用工笔刀切割塑料泡沫,把塑料泡沫切割成五边形等。经过多次计算实验才切割出大小合适的形状,白色五边形塑料泡沫代表脱氧核糖,白色塑料球代表磷酸,4种不同颜色不同形状塑料泡沫分别代表4种不同的碱基,蓝色塑料泡沫代表腺嘌呤(A)、白色塑料泡沫代表胸腺嘧啶(T)、红色塑料泡沫代表胞嘧啶(C)、黄色塑料泡沫代表鸟嘌呤(G)。首先把铁杆固定在高密度板上,其次4种不同的碱基通过旧笔芯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腺嘌呤(A)一定与胸腺嘧啶(T)配对;鸟嘌呤(G)一定与胞嘧啶(C)配对,再把碱基对打孔串到铁杆上。另外用铜丝把塑料球和五边形塑料泡沫交替穿起来,排列在外侧,经过多次试验与反反复复计算,并且中间经历了多次失败,才把DNA分子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第三阶段:成果运用阶段

经过模型制作阶段后就转入了课堂生物实验教学探究实践,目的是检验该项目实际的实验教学效果和应用价值。

三、创新点

1.操作简单,取材广泛,价格低廉,使用方便。

2.结构牢固,体现新教学手段的科学性。

3.形象、直观,提高实验探究效果。

四、研究结论

DNA管理模型 篇4

在1990年5月至6月的HBR杂志上, Prahalad和Ha Mel发表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文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中特别是关于如何协同不同生产技能及整合多种技术的集合知识, ……它是沟通、包容以及对跨越组织边界工作的高度承诺。此后, 人们对这一概念有多方面的扩展、理解和界定。Mever和Utterback认为,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 是在产品族创新的基础上, 把产品推向市场的能力。Lenard-Barton则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使企业独具特色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国内许多刊物上也出现了对核心竞争力的不同见解, 总的来说, “形不同而质同”, 可归结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中那些最基本的能使整个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竞争力, 是将技能资产和运作机制有机融合的企业自组织能力, 是企业推行内部管理性战略和外部交易性战略的结果。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犹如人体的DNA一样, 它能够决定企业是什么, 像什么, 能干什么, 会取得什么样的市场效果等等;它是企业价值的核心, 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基因概念无论是在生命科学领域还是企业研究领域均有更为现实的意义, “突变”“复制”“遗传”等成为将企业视为生命体的理论家常常借用的概念。现代分子生物学指出, 控制生物性状遗传的主要物质是脱氧核糖核酸 (DNA) , 而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DNA的结构为双螺旋结构, DNA不仅具有一定的化学组成, 而且还具有特殊的空间结构, 也就是具有规则的双螺旋结构。这一结构的主要特点是: (1) 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核酸交替连接, 排列在外侧, 构成基本骨架, 碱基排列在内侧。 (2) DNA分子是由两条平行的脱氧核糖核酸长链盘旋而成的。 (3) 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结起来, 形成碱基对。这种基本结构就构成了生物个体遗传与变异特性的基础。

本文参照周晖和彭星闾等 (2000) 的企业生命模型初探, 结合核心竞争力理论和组织生态学理论, 引申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生命 (DNA) 模型, 模型中的双螺旋长链为两条基本链, 一条链为知识信息链, 它包括知识和信息;一条为市场资源链, 它包括有形资源和人力资源。这两条链排列在DNA外侧, 构成DNA基本骨架。根据核心竞争力理论, 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划分为企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企业的生产能力两项, 其中企业的组织管理能力包括内部组织管理和对外的协调能力;企业的生产能力即企业的生产效率。与企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企业的生产能力相对应的是制度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以上四项构成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 在此我们可以假定这些要素构成了企业核心竞争力DNA模型中的碱基, 分别排列在内侧, 并与知识信息链和市场资源链连接起来。生物DNA双链是互补的两条, 即从一条碱基可以推断另一条碱基, 它们与知识信息和市场资源两条基本链条相互循环匹配。

1.1 知识信息链

从认知的角度出发, 我国学者柳卸林将数据、信息、知识看作是对客观事物感知的三个不同阶段。数据是根据某种测度给出的, 有关某种事物现象的记录;信息可以看作是经过组织的有结构的数据, 它具有一定的意义, 即信息“内涵”;知识则更进一步, 它是指事物之间联系的原理、规律以及诀窍等等。因此知识是基于信息之上的有关事实之间的因果或相关性的联系, 它使我们可以预测未来的结果。根据知识与载体是否可以分离, 可以将知识区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类是一体化知识, 这类知识与载体不可以分离。第二类是可以分离的知识, 这类知识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能够与载体分离。

1.2 市场资源链

资源按其是否可以自由取得, 分为自由资源和经济资源。自由资源是指可以无代价地自由取得的资源。经济资源是指必须付出代价才能获得的资源。自由资源与经济资源的划分并不是固定的。有一些资源曾经是自由资源, 或在一些地区是自由资源, 但随时间和地点的转移, 这些资源会变成经济资源。随着时间的推移, 人类可以获取的自由资源越来越少, 绝大多数的资源都已变为稀缺的经济资源。经济资源又可分为人力资源和非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指各种形式的潜在劳动。非人力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存量资本。核心竞争力的市场资源包括有形资源和人力资源。

1.3 企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生产能力

能力和资源的区别在于, 资源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投入的要素, 这种要素本身并不能自动创造价值, 它只有通过企业某一特定的行为才能发生转化。而能力则不仅是资源集合或资源束, 更是人与人之间, 人与资源之间相互作用协调的互动关系。资源是可以在市场中交易获取的, 而能力则是在企业内部形成的。企业组织管理能力是指企业识别、获取、积累、运用和创造关于企业资源的知识的连续过程, 它依赖于企业的各种资源所包含的知识和信息而存在, 并随着有关资源的知识的累积数量、结构和品质的变化而增强或减弱, 依赖于有效的交流和运用所需的知识和信息去实现企业预期的产出 (A.Lado and M Wilson, 1994) 。组织管理能力的优劣主要表现在企业各种资源的潜能是否得到较大程度的发挥。企业的生产能力是指在计划期内, 企业参与生产的全部固定资产, 在既定的组织技术条件下, 所能生产的产品数量。每位企业主管之所以十分关心生产能力, 是因为他随时需要知道企业的生产能力能否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当需求旺盛时, 他需要考虑如何增加生产能力, 以满足需求的增长;当需求不足时, 他需要考虑如何缩小规模, 避免能力过剩, 尽可能减少损失。

1.4 企业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指人类为了一定的目的, 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 对事物的整体或其中某些部分进行变革, 从而使其得以更新与发展的活动。创新的本质是进取;创新就要淘汰旧观念、旧技术、旧体制, 培育新观念、新技术、新体制。而创新能力指人在顺利完成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建新事物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潜在的心理品质。创新能力具有综合独特性和结构优化性等特征。创新包括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所谓制度创新是指在人们现有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条件下, 通过创设新的、更能有效激励人们行为的制度、规范体系来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变革。所谓技术创新是企业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或为了给自身发展奠定更好的物质技术基础, 通过采取新技术、新工艺、新的管理组织等手段, 在生产经营体系中首次对新的或改进的产品 (或服务) 进行研究、设计、开发、生产、营销的过程。

2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DAN匹配分析

市场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为企业生命提供营养, 使企业的生命得以维持。知识信息是人类文明成果的累积, 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企业可以利用人类的文明成果进行创新, 大展宏图。这里的知识信息也包括企业自身的管理知识和技术知识的累积。简而言之, 这两条链排列在DNA外侧, 构成DNA基本骨架, 为维持企业生命特征、遗传和变异提供物质基础 (见图1)

作为DNA的碱基, 组织管理能力与制度创新相对应, 生产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相对应。市场机制之所以能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主要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和居民追求效用最大化这种利益驱动的结果, 作为经济运行的微观主体———企业, 必然面临着两个问题:第一, 调整企业内部职工或者企业与企业外部的经济利益关系, 为企业创造效益铺平道路, 这需要制度创新。第二, 每个职工积极性高涨为提高生产能力奠定了基础, 要想提高生产效率获得超额的利润即提高生产能力, 就必须进行技术创新。前者相当于通过制度创新调整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它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间接途径;后者相当于通过技术创新直接促进生产力发展, 它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直接途径。创新的动态机理大致可以做如下的表述:在创新过程中发挥作用的, 主要是那些已经定型的“旧有”科学知识信息, 而非前沿知识。只有当现有的知识无法解决问题时, 创新才会求救于新知识。人是创新的实施者, 也是创新的接受者。很显然, 在整个创新过程中, 人力资本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他们凭着自身的知识储备, 自己的智慧, 面对市场的需求进行创新或创新出新的市场需求。同时, 市场因素并非只在创新过程的起点和终点发挥作用, 它可以影响到创新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3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生命特征

以上的模型建构初看似乎略显牵强, 但是重要的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DNA模型要准确反映出生物DNA的结构。关键在于通过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DNA模型的研究, 来运用该模型把握企业核心竞争力演化过程的实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DNA模型因具有生物学意义从而暗示着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以下几种主要生命特征。

3.1 异质性和多样性

企业核心竞争力DNA的最主要特征是异质性, 每一个生物都有其特定的、与众不同的DNA, 同样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异质的, 从而决定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多样性。由于碱基排列方式的无限, 每个企业可能包含有多种不同的核心竞争力。而各种不同螺旋长链和碱基对的组合就构成了成千上万个不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异质性, 不仅仅是因为在一般情况下企业拥有的资源集合各不相同, 还因为即使企业拥有完全一样的资源集合, 也会因为核心竞争力的差异而产生异质的产品和服务, 体现出不同的核心竞争力。而且每一个企业特有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技术创新知识的累积很难从市场上购买, 其他企业也难以模仿, 这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异质性特征得以持续的主要原因。

3.2 可复制性和遗传性

企业核心竞争力DNA的第二个特征是可以被复制或遗传。核心竞争力的复制过程是创新知识在企业内部个体或团队间进行转移和分享来实现的。由于企业以往积累的创新知识会对其以后创新活动的选择和进行产生影响, 因此, 企业创新知识的积累表现出很强的路径依赖性。企业的创新路径总是包含在某个创新轨道中, 因此, 一种创新范式的形成离不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断复制。同时, 企业内部团队人员更替的过程中, 企业累积的创新知识一代又一代地遗传, 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生命特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3.3 可突变性和变异性

同生物物种一样, 企业核心竞争力也具有可突变性, 且往往以创新或变革的形式出现, 这种突变是为了适应环境变化的需要。前面提到, 企业核心竞争力会向企业的部门、员工和子企业展开不断遗传和复制, 该过程虽然保持了企业核心竞争力最根本的性状, 但或多或少会发生一些微小的变化, 这些微小的变化就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突变。不仅如此,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突变”并不只发生于复制过程当中, 企业的创新实际上就是强制企业发生核心竞争力突变。上述的变异是渐进的, 当渐变积累到一定的程度, 例如某企业在研发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这种重大的创新使企业打破了原有的技术惯例和模式, 也就是改变了企业核心竞争力DNA模型中的要素排列组合, 最终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向适应环境变化的方向进化。

4 结语

综上所述, 通过核心竞争力的DNA模型建构, 能够比较贴切地研究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多样性和异质性、可复制性和遗传性以及可突变性和变异性。同时, 这一生命模型也表明了构成核心竞争力的要素是什么以及应该如何构筑适应环境变化的核心竞争力。如果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出现了问题, 那一定是DNA出现了问题。能否充分利用好DNA, 弥补先天的不足, 直接关系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演化过程。同时我们也总期望通过创新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发生突变和变异, 诱导企业向着适应环境变化的方向发展。创新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标志永远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力量源泉。

摘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从生态学的角度提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DNA动力模型, 并对该模型的内部结构和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创新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标志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动力源泉。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创新,DNA模型

参考文献

[1]周晖, 彭星阊.企业生命模型初探[J].中国软科学, 2000 (10) .

[2]贾生华, 邬爱其.企业成长的知识结构模型及其启示[J].科研管理.2003 (2) .

[3]董俊武.基于知识的动态能力演化模型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 (2) .

[4]周浩军.基于技术追赶的企业技术能力微观结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5) .

[5]何巨峰, 邓晓锋.基于DNA模型的企业技术能力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08 (4) .

DNA管理模型 篇5

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是高中生物必修教材中构建模型系列活动之一。组织好构建模型活动是理解模型和领悟模型方法的重要途径。因此, 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活动一直是我们力求组织好的一个活动。在以往的教学中, 该活动课都是在实验室中进行的, 材料用具主要由学生自行准备。活动时, 学生人人动手, 十分投入, 在教师的引导下, 也能说出DNA分子结构特点。但课后检测时, 却发现学生对DNA分子结构特点的认识不到位。我们因此选用这节课为研究案例。通过观摩同行的公开课、阅读相关的课堂教学论文, 以及教研组的集体讨论研究, 我们认为活动结果不达标的原因是活动设计有几点不足:一是实验材料不统一, 活动中生成的问题多, 教师难以同时解答, 容易顾此失彼;二是不同小组间学生能力参差不齐, 加上制作材料不同, 导致制作出的模型差异大, 不利于分析比较;三是在分析DNA结构特点时, 教师只要求学生以模型为依据, 说明其特点, 导向不够明确。所以, 学生更多地是在关注哪种材料便于操作, 谁做的DNA分子长、美观、能否旋转等制作方面的问题, DNA结构特点的探讨反而被忽略了。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对活动方案做了改进。课前按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特点将学生分为四人小组;使用相同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具;将活动场所定为教室;将活动目标、材料用具、要求、以及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串做成幻灯片备用;在今年的高二年级中进行了新一轮的教学尝试。

二、案例过程

1. 以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DNA分子结构模型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合作建模的欲望。

2. 媒体显示问题串, 学生思考、讨论, 构建概念模型。

3. 媒体显示制作模型的顺序和时间, 学生分工合作构建模型, 教师巡回指导。

4. 检查与评价。

(1) 小组内自我评价:各小组对自己制作的模型进行检查、评价。重点是查DNA中脱氧核苷酸的结构、碱基配对方式、核苷酸长链的方向是否正确。

(2) 小组间相互评价:与邻近小组作比较, 重点关注DNA分子模型中碱基种类、数量、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差别。

(3) 师生共同评价:由公认模型制作最好的小组派代表说明DNA分子结构特点, 共同探讨需要商榷的部分。

5. 媒体显示问题串, 学生思考、讨论, 理解DNA结构和功能间的关系, 共同总结得出结论。

三、案例反思

本次活动达到了预期目标。学生通过建立模型, 不仅体验了建立模型中的思维过程, 领悟到建立模型是我们认识事物本质的一种手段, 而且借助模型, 学生对DNA分子结构特点的认识和理解由抽象到具体, 由现象上升到本质。我们认为本次活动的成功得益于五个方面。

第一, 我们将活动课放在教室进行, 既克服了因实验室少不能同步进行实验教学的困难, 又可以利用教室中的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使活动的实施过程变得有序和高效。

第二, 通过问题串, 启发学生思考, 明确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学生动手制作前, 帮助其在“已经知道的”和“需要知道的”知识之间架设起桥梁, 让每个小组都能顺利地将DNA分子结构的概念模型转变成为物理模型。

第三, 统一制作材料, 统一制作程序, 统一制作时间后, 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大致相同, 便于教师进行集体指导, 让教师有时间再对制作中具有困难的小组进行个别指导, 有的放矢地解决不同层次学生的问题。教师不再疲于应付, 提高了指导的有效性。也为后续的活动留足时间。

第四, 制作结束后, 学生的自我检查过程, 是一个将物理模型与概念模型相互映证的过程。评价的过程则是一个将知识深化和内化的过程。学生通过展示模型, 更加深入理解模型和被模拟结构之间的关系, 同时明白自己在制作过程中的不足, 并加以改进。

第五, 最后的讨论因为有明确的导向, 学生重点关注DNA的结构特点, 深入理解了DNA的多样性、特异性、稳定性、可变性与其结构特点的关系, 讨论过程让学生对DNA双螺旋结构的认识从现象上升到本质, 实现了物理模型与数学模型的转换。课后检测证实了这一点。

本次活动实施过程组织良好, 不仅让学生动手, 更让学生动脑。这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也为今后建模活动的组织提供了一些借鉴。

摘要: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是高中生物必修教材中构建模型系列活动之一。组织好构建模型活动是理解模型和领悟模型方法的重要途径。

上一篇:普通注浆法下一篇:急性脑梗死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