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CI知识管理模型(精选9篇)
SECI知识管理模型 篇1
7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信息和通讯技术的推动与发展,世界经济正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知识已被认为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的推动器。知识管理(KM, Knowledge Management)就是对应这一新经济时代的新兴管理思潮与方法。它通过知识共享和运用集体智慧来提高组织的应变和创新能力,即为企业实现显示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共享提供途径、制定管理办法。知识管理的实施目的在于建立激励员工参与知识共事的机制,培养企业创新和集体创造力。企业的创新活动从表面上看是一个个单一活动的集合,事实上这一集合中已经伴随了知识的流动,因为创新的过程就是对相关知识的获取、创造、整理、交流以及应用的过程。所以企业的创新流程和知识管理又是密切相关的,知识管理是高效创新的基础与保障。因此,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分析设计创新流程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和运用创新的工具,从而在实现技术、产品与服务创新的同时积累知识、推动企业发展。
1 知识的分类与转化
知识的构成有两个层面 ,即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传统的信息管理主要是对显性知识进行组织和处理 ,未将隐性知识纳入管理的范畴。在实际工作中 ,隐性知识往往比显性知识更完善、更具创造价值 ,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和创新都更有赖于他们所固有的隐性知识,因此隐性知识的开发和利用才是知识管理的核心。
1958 年, 英国物理化学家和哲学家波兰尼(Michael Polanyi)在其代表作《Personal Knowledge (个体知识)》中将知识划分为两类: 显性知识( 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 Tactic Knowledge,又译为默会认识或默会知识)。显性知识是指那些能够以正式的语言明确表达的知识, 表达方式可以是书面陈述、数字表达、表格列举、文件报告等, 因此能够在不同的场合下方便地交流。隐性知识是指建立在个人经验基础之上、并涉及各种无形因素的知识, 一般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技术方面的隐性知识, 包括那些非正式的、难以表达的技能和诀窍等, 二是认识方面的隐性知识, 包括心智模式、信念和价值观等[1]。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知识的分类是目前最权威的一种。1997年, OECD在发布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一书中,将知识分为四大类: Know-What(知道是什么, 事实知识)、Know-Why ( 知道为什么, 原理知识)、Know-How (知道怎么做, 技能知识)、Know -Who(知道谁有知识, 人力知识)。前两类知识被归纳成为显性知识, 后两类知识被定义成为隐性知识。
1995年, 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与竹内广隆(Hirotaka Takeuchi)在波兰尼知识分类的基础上, 在《创造知识的公司(The Knowledge Creating Company)》 一书中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定义“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概念。隐性知识是未经正式化(Formalize)的知识, 包括个体的思维模式、主观信仰的观点, 是属于个人经验和直觉的知识,难以用语言来沟通和表达, 如经验、技术、文化和习惯等。隐性知识是知识创新中最为基础的东西, 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主观性[2]。
在此基础上,野中郁次郎进一步提出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转换的过程,即SECI模型(图1)。他提出企业内新知识的创造是经过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四个转换过程的不断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这四个过程是:群化(Socialization)、外化(Externalization)、融合(Combination)、内化(Internalization)。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群化过程是在个人间分享隐性知识,即知识社会化的过程。隐性知识的传递主要通过观察、模仿和亲身实践等形式得以实现,这其中师传徒受就是个人间分享隐性知识的典型形式。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外化过程是通过对隐性知识的显性描述,将其转化为别人容易理解的形式,通常转化所利用的方式有类比、隐喻和假设、倾听和深度访谈等。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融合是一种知识扩散的过程,通常是将零碎的显性知识进一步系统化和复杂化。当这些零碎的知识被整合并用专业语言表述出来时,个人知识就上升成了组织知识,能更容易地为更多人共享并创造组织价值。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内化过程意味着企业的显性知识转化为企业中各成员的隐性知识,即知识在企业员工间传播。员工接收了这些新知识后,可以将其用到工作中去,并创造出新的隐性知识。团体工作、干中学和工作中培训等都是实现显性知识隐性化的有效方法。
这四个过程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的。整个转换的过程也不是单一的,而是周而复始不断循环的。在过程中,由于企业的知识被不断积累,在此基础上,新知识被不断创造出来。因此实现了一个在总体上不断上升的趋势,即知识从个体、到团队、到组织、到社会的上升。因此SECI模型实际上展示的是一个通过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转化而实现的知识创造与积累的螺旋式上升的模式。
2 企业的知识创新过程
在企业的实践中,由于设计的思考推动了设计的创造与实现,因此企业设计创新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企业内部新知识创造的过程。就如同Maurício Manh?es阐述的:“设计与创新都是知识创造的过程[3]。”这使得野中郁次郎所提出的知识转化的SECI模型也可以同样应用在设计创新流程中[4]。本文比较了各类设计创新流程与SECI的对应关系,通过比较其所包含相似的知识转换与创造过程,提出了对企业创新管理的重新认识。
分析-综合桥梁模型(Analysis-synthesis bridge model)、Kumar创新模型(Kumar innovation model)、Kaiser/IDEO model、Suri/IDEO model四个模型是研究设计创新过程的主要代表性模型,而他们又恰恰与SECI一样是以2x2的矩阵方式来分四个阶段表述整个过程,因此他们与SECI模型的比较也是十分直观有效的。
分析-综合桥梁模型主要是用来连接设计创新四个阶段的沟通断层(见图2)。它从第一阶段直接发现现有状况开始;第二阶段在现有观察发现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代表性元素的反映模型;之后,第三阶段中,一个新的改进模型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来,以对应未来改进的状况;最后,在第四个阶段里,新的模型被具体物化成产品模型等形式。在实际的设计创新过程中,通过这一模型,设计师可以从现在和改进后的状况中抽象出主要特征,并形成研究框架以指导设计实施。该模型对复杂环境下的创新实践能起到非常有效的沟通和连接作用,尤其针对软件设计、服务设计、系统设计等从研发到实施的路径不够清晰的创新过程。
Vijay Kumar提出了创新流程的模型(图3)[5]。他也同样是以2X2的矩阵为框架,从研究、到结构洞察、概念发现、到制定计划。他解释“结构洞察”是指建立模型,用以描述我们对于现实认知的抽象心智图像。而“概念发现”和“制定计划”都是在描述性模型基础上进一步实施的。与桥梁模型强调的是模型在不同阶段的不同角色所不同,Kumar侧重的事模型的发现、建构与运用。 Christi Zuber发表了Kaiser Permanente(KP于1945年开始营运,目前是美国最大之非营利、整合性健康照护系统)的创新中心和IDEO在2004年共同发展的创新模型,即Kaiser/IDEO模型(图4)。该模型是KP内部创新系统工具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虽然和Kumar模型类似,但是它更强调的是以故事讲述和脑力激荡为主要方法的创新流程。不久之后,作为对Kaiser/IDEO 模型质疑的回应,Jane Fulton Suri提供了一个新的模型。该模型介绍了用以阐述Kaiser/IDEO模型的逻辑与思路。从综合到策略的过程,其关键点是在于把发现与综合的模式与策略和新产品中的规则相结合[6]。
这四个设计创新模型中,Suri/IDEO是对Kaiser/IDEO的核心思想的阐述,因此两者的流程是一致且对应的。和桥梁模型相比,Kumar的创新模型和Kaiser/IDEO模型更侧重在具体的设计创新流程上,而桥梁模型更强调的是设计创新中的知识传递与沟通,因此和SECI也最为接近。就总体而言,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四个设计创新模型与SECI的知识转化阶段都有着相似度极高的对应关系(表1)。这一对应关系同样可以通过四个阶段 分别阐述。
第一阶段,对现有状况的发现与研究事实上就是隐性知识的群化或是社会化的过程。在设计创新中,该阶段通常强调的是运用问题发现、数据收集的方法获取对于特定的情景隐性知识的认识。这与SECI中隐性知识的直接传递是对应的,就如同野中郁次郎所阐述的,“获取隐性知识的关键是经验。如果没有经验的分享,一个人很难把他或她投映在另一个人的思考过程中。”而在设计创新过程中,这些研究方法的运用就是为了获取、通过学习去了解“现实”。
第二阶段,把现有状况以模型表述的过程也就是隐性知识外化的过程。野中郁次郎解释,“隐性知识的外化是典型的知识创造过程,在这过程中,隐性知识以隐喻、类推、概念、假设、模型等方式显性化。……要想把隐藏的概念或技巧从积累的隐性知识中显性化,假设或推理比归纳或演绎更有效。”而创新设计过程在这一阶段在对现状的研究基础上提出模型,该模型就是基于现实的假设或推理的产物。
第三阶段,针对未来状况所设立的新模型就是显性知识的融合过程。该模型是在第二阶段现状表述的模型基础上,通过对知识的综合而提出的,具体对应的设计方法有脑力激荡与概念提案。野中郁次郎提出,“综合知识是把不同的来源知识放在同一个情况中。知识转化的融合模式也包括概念的‘分解’。分解一个概念也可以创造系统的显性知识。”在实际的创新过程中,设计概念是该阶段的产物,而它正是设计师在综合了自身的知识、研究发现,以及其他多方面的知识后提出的。这种设计概念通常又是具体的,多以产品、空间等形式出现。
第四阶段,把新设计概念模型进行实物化的阶段就是知识外化的一种方式。模型的实现就需要定义各类细节和各种关系,本身也代表一个新知识层面的产生。正如野中郁次郎所写的,“诸如产品概念或是生产流程等显性知识必须通过行动、实践和反映去实施,只有这样它才能真正变成一个人自己所掌握的知识。”
如前所述,设计创新的模型与SECI模型有许多相同点:他们都分为四个阶段;各阶段知识转化的内容相似;都可以以2X2的矩阵方式表达。但是,他们之间也有着不同点:1)起点不同,设计创新模型都是以矩阵的左下角象限为起点的第一象限,而SECI模型的第一象限在左上角;2)时间及发展趋势的表达不同,桥梁模型中时间的推进没有很明确的表达出来,而SECI则明确阐述了其螺旋式上升的发展态势;3) 侧重点不同,桥梁模型等四个设计创新模型更着重在设计创新的执行流程,以及过程中的知识创造,而SECI模型代表的是企业内部整体知识创造的过程;4)知识管理的层面不同,桥梁模型反映的是创新知识,而SECI模型针对的是企业整体的知识管理。
通过对SECI模型和设计创新模型的对比可以发现,虽然设计创新模型是设计人员在实际工作和研究中自己发展建立起来的,但和企业知识创造的SECI模型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这同时也说明了,设计创新的过程本身也就是一个知识创造的过程,它是企业内部创新管理和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SECI模型中,以螺旋式的上升趋势很好的体现了知识的不断创造和积累过程,形成了一个持续发展的系统。这也为企业创新管理带来一个启示,即从知识积累和创造的角度上去看待设计创新的持续性。虽然在设计创新模型中的四个阶段也涉及到了现在到未来的发展方向,但是仍旧只是局限在单个的设计项目或流程中,而缺乏整体的连接性与持续性。如果在设计中能够有意识的把单个的设计创新过程连续起来,则无疑对企业内部设计创新知识的积累、设计力的提高、产品形象甚至品牌形象的建立都是十分有益的。
3 结语
在当今经济与服务业的发展中,设计创新无疑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而在实践中,很多设计创新的观点还停留在之前的工业经济时期,即设计创新是以项目为单位展开的,是可以“完成”的一个流程或活动。,它还没有对应现在的信息经济和服务经济形成一个持续进步的有机的成长过程,在这种过程中,设计创新是永远不会“完成”的。在未来,不论是产品形象、组织形象,还是服务设计都将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我们需要在过程中不断地捕捉和积累相应的知识,这也是对应知识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与认识,而SECI模型概念在设计创新过程中的应用就是迈向这一正确方向的关键一步。
设计创新模型与SECI模型的对比结果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与设计实践都有着启发与帮助。对于企业实践而言,企业管理者要认识到知识创造和设计创新都是企业的核心活动,同时设计创新还是企业知识与价值创造的主要方式。对于设计实践而言,设计师只有通过对于知识创造与知识管理机制的深入学习,结合已掌握的设计方式与方法,才能在实践中发展并应用符合知识经济发展需求的创新模式。
摘要:SECI模型中的知识转化过程直观的反映了企业知识创造的途径,其四个过程的内容与涵义都和设计创新流程有着很好的对应性。这一方面说明企业设计创新的过程本身就是新知识创造的过程,另一方面启发我们以持续发展的视角重新审视整个创新过程的管理。
关键词:隐性知识,显性知识,设计创新,知识管理,创新管理
参考文献
[1] POLANYI M. Personal Knowledg [M]. Taylor & Francis Group, 1998
[2] NONAKA I, TAKEUCHI H.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3]MANHa ES M,VARVAKIS G,VANZIN T.Designing Services as aKnowledge Creation Process:Integrating the double diamond processand the SECI spiral[J].Touchpoint,2010(2):2
[4]DUBBERLY H,EVENSON S,ROBINSON R.The Analysis-Synthe-sis Bridge Model[J].Interactions,2008,15(2):57-61
[5]KUMAR V.Design Innovation Process[R].About,With and ForConference,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Institute of Design,Chi-cago,2003
[6]FULTON S J,GIBBS H S.Going Deeper,Seeing Further[C]//Advertising:What’s next?Conference,San Francisco,December 2006
SECI知识管理模型 篇2
[关键词] Blog群组; SECI循环; 学习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一、研究背景
作为一种开放的、低壁垒的交流媒体,Blog给广大一线中小学教师提供了一个网上学习、生活的平台。教师以Blog为媒介,用文字、多媒体等方式,将自己日常的生活感悟、教学心得、教案设计、课堂实录、研究成果、课件等上传发表,形成属于自己的资源积淀,构建了一个彼此交流和共享思维火花的教育信息化生命环境。目前,典型的Blog 群有上海师范大学的“东行记” 、苏州教育博客、海盐教师博客以及广州的天河部落等。这些Blog 群成为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的新平台。
二、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福州某中学教师自主发展管理平台上英语组教师的Blog群为研究对象。该群共有26名成员,其中一名(成员1)是该群组的负责人。
(二)研究方法
本文利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和NETDRAW,每位博主就是一个节点,成员间的访问及留言作为该Blog群成员链接的依据,以该Blog群组中的26位成员的互动情况作为研究内容,通过分析矩阵、绘制社群图、计算相关参数、分析Blog群组中社会网络的各种指标,描述该Blog群组间的社会网络构成情况,以期找出群组间互动关系,形成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良性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
(三)数据收集
本研究的关系数据集合包括:
1. 该Blog群组中成员的真实姓名、性别、身份属性等。但由于涉及到个人隐私问题,故本文用序列号代替真实姓名。
2. 该Blog群组中数据的特征值,即关系方向、关系强度等。采用非二值矩阵来收集和存储关系方向和强度,其中矩阵中的数值表示为两个行动者之间的关系强度,且规定矩阵中的“行”为行动的发送者,“列”为关系接受者。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Blog群组基本属性
1. 社群图
应用NETDRAW软件,将英语Blog群组的交互情况生成互动网络社群图(如图1所示)。
2. Blog群组基本属性值
从表1可以看出:
(1)该校英语组教师的Blog群组中共有26名成员,形成了258个链接对。该社群网络中每个节点平均拥有9.92 个连结;
(2)该社群网络中17.86%的关系是互惠性关系,即双向交互程度不足;
(3)该社群网络聚类系数比较高,为0.864,说明存在小群体(如凝聚子群)的可能性很大;
(4)该社群图表明有25名成员参与了互动,存在一个孤立节点,即编号为22的成员,他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没有与其他任何人联系过,处于网络的边缘。
(二) Blog群组密度
梅优和勒文革认为,实际能够发现的最大密度值是0.5。[1]因为在网络交互中,个人能用于维持某些关系的时间是有限的,而实际投入到维持某个关系的时间更加有限,并且随着接触人数的增加,每个人投入的时间就更少。而通过对该英语Blog群组网络密度的测量,网络密度达0.3908,表明该Blog群体中成员的交互比较频繁,信息流通顺畅,合作有效。在学校教学工作中该群组的工作绩效实际上也较为优秀。
同时,为了分析成员1(Blog群组的负责人)的参与对整个群体交往的影响,本文在社区矩阵中把成员1删除掉,再分析整个群体的密度。其中发现Blog群组负责人的加入使得群体交互密度提高了5个百分点,说明了群组负责人加入增加了群组成员交流的机会,促进群组互动的频率,提高了该群组的团体工作绩效。
(三)Blog群组中心性
1. 点度中心度
在基于Blog群体的交互过程中,某一成员对其他成员的关注与响应,作为该成员的节点入度(Indegree)。其他成员对该成员的关注与响应,称为该成员的节点出度(Outdegree)。一名成员的节点入度与节点出度之和,即该成员的点度中心度的值。
从图2可以看出,该Blog群组成员2在整个群组互动过程中,点入度高于点出度,说明其博文吸引了最多的成员响应,是整个互动群组中的意见领袖,主导着学习进程。而成员1(群组负责人)的点出度高于点入度,是最积极响应其他成员的参与者,说明他可能出于激发其他群组成员的兴趣需要,在该Blog群组中跟其他成员有主动的联系。另外成员23、25、8、17等也都有非常高的点度中心度,他们都居于中心位置,对群体间的信息传播有很大的影响。他们不仅在群组资源共享互动中贡献最大,还拉动了该群组互动的积极性。
2. 中间中心度
中间中心度是测量Blog成员对资源控制程度的结构参数。其中图3可以看出,Blog群组成员2、25以及群组负责人成员1与群组的其他成员相比,都具有较高的中间中心度,说明他们处于这个群组大部分成员网络交流的路径上,很多成员在进行联络时要通过他们才能与其他人发生互动。这些成员是该群组网络中拥有很高控制能力和终结性的重要人物,起到了意见领袖的作用。而14、6、13等人的中间中心度值为0,说明他们不能控制该群组中的任何成员,处于网络的边缘。
再者,该Blog群组的中间中心度为18.16%,说明该Blog群组的中介性适中,信息分布较为合理。
3. 凝聚子群分析
凝聚子群是Blog成员之间具有相对较强的、直接的、紧密的、经常的或者积极的关系。[2]本研究通过派系方法对该Blog群组的26位成员间相互收发帖子的多少(即节点的点入度和出度)加以分析。由于群组人数不多,故将凝聚子群的最小数目设置为4,即每个小团体至少由4位成员组成,其中的任意两个成员两两相关。
从图4可以看出,在13个子群当中,成员2、25、8、23在6个以上子群中均出现,表明他们在整个Blog群组交互过程中,与较多的学习者都发生了较为频繁的交互,并通过Blog群组中帖子的响应关系进行了较多的讨论与交流,是群组的核心人物。而成员1作为负责人只在3个子群中出现,参与程度不多,说明该群组负责人并没有起到引导作用。同时,图5左侧的群组成员并没有出现在任何派系当中,说明这些成员在整个群组交互过程中参与度不足,是交互群组中的边缘人物。
另外,在这13个子群中,第6个小团队的密度最低,为1.4167;而第11个小团队的密度最高,为3.75。
由上述研究分析结果可知:
(1)由Blog群组互动情况可知,群组负责人即成员1引导着整个群组的互动,使得该Blog群体中成员的交互较为频繁。但负责人在该互动群组中出现了 “在舞台边缘进行指导”的特征。显然,这样的引导是远远不足的。该负责人应明确自己责任,充分发挥专家型教师的作用,通过对教育问题的敏锐性和洞察力来指导Blog群组其他成员进行更深层次的互动。
(2)群组中较为积极活跃的成员23、25、8等作为熟手型教师在整个群组互动中是中坚力量,他们充分发挥“经纪人”的作用,合理调节和控制Blog群组中的信息分布,使得该群组的信息流通较为顺畅,促进了教学合作的有效性。
(3)该Blog群组还存在个别的旁观者、静默者,参与积极性不高,多以新手型教师居多。他们具有较强的教学动机,但更多的是以自我为中心,关注外界对其教学成功与否的评价,而对教育的认识还不深刻,对教育的情感不稳定,教学技巧的掌握也还不熟练,故无法就一些教学问题与其他教师展开深入探讨与互动。
(4)该Blog群组互动缺少相应的管理制度,致使该群组的探讨互动还处于较为混乱、无秩序的凌乱状态。Blog内容出现重复现象,致使无法形成较为清晰明确的教学思路,满足不了教师们共同发展的需求。
四、信息技术环境中教师
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策略
教师学习共同体是以教师为主体,基于教师的共同愿景目标,通过建立一个合作关系来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解决问题。构建有效的教师学习共同体,了解其构成要素是重中之重。构成要素是学习共同体建设的骨髓,支撑起整个学习共同体的发展。本研究基于知识管理SECI模型结构,从环境、愿景、资源以及机制等四个角度来分析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成。
(一)基于知识管理SECI模型构建交互环境
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与竹内弘高提出的SECI模型进入教育者的研究视野, 它衍生了“教育知识管理”、“教师知识创新”等新概念,认为教师应当在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两方面促进专业发展。这就是知识转换的SECI 过程,也就是知识转换四模式的依次交替: 社会化(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外在化(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组合化(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和内在化(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3]这四个转化模式分别在原创场、对话场、系统场和演练场等四种场类型中一一进行。每一种场类型支持一种知识转换模式,并为知识螺旋上升过程的具体阶段提供平台。
这一理论说明了意会知识与明晰知识不断地互动, 经由共同化、表出化、联结化、内在化等四种知识转换模式, 并透过个人、群体、组织等不同的层次逐渐扩散,形成了“知识螺旋”, 以促成知识的扩散、嵌入与累积。[4]
为促进教师Blog群组互动,基于知识管理SECI模型,本研究将知识转换划分为四个阶段(如图6所示):
1. 隐—隐性知识间的转化
Blog群组交互的情境化阶段即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某成员在Blog群组中分享经验,其他群组成员通过观察、模仿及实践等方式共享经验及情感,转而创造新的隐性知识。Blog群组交互学习过程的情境化阶段主要可以由群组中专家型教师来推荐文章或者较为优秀的课堂实例,这样更容易被Blog群组中的成员所吸收,从而无形之中吸收相关隐性知识。
2. 隐—显性知识间的转化
Blog群组交互的表达交流阶段即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将隐性知识表达成显性概念的过程,是个体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的预备阶段。群组成员通过比喻、假设、演绎、归纳、对话等方式完成知识的外在化阶段。该中学Blog群组成员中,1、10、23的点出度均大于点入度,表明这些成员在该阶段较迁移阶段更为活跃,他们更倾向于对某教学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思考,并乐于与其他群组成员展开探讨,此时这些成员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
3. 显—显性知识间的转化
Blog群组交互的系统整理阶段即显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把外在化产生的概念转化为一个知识系统。它可以通过群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把不同的显性知识结合起来整合成系统化显性知识, 包括研究论文、教学案例、电子教学档案、课件等。通过Blog平台上的探讨与交流来传递知识,并把已获得的信息和知识进行排序、增减、分类、综合。在上述研究中的第11凝聚子群的交互最为频繁,密度最大,有较高的成员参与程度,查阅这个子群讨论过程能够发现他们正在不断地产生新的、更加系统化的认知,将个体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
4. 显—隐性知识间的转化
Blog群组交互的实践体验阶段即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是Blog群组交互的核心。个人通过内化过程不断积累和丰富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当前面三个阶段所获得的知识被内化成个人隐性知识,形成一种共享的心智模式和技术诀窍,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时才会变成有价值的资产。但这样的内化过程并不能直接观察到,它需要通过不断研习某些教学实践中的思维方式、原创作品并配以心得感悟等(如作品展示、实践心得等模块)的表现才能判断。在Blog群组中,需要由群组中有较高控制能力、终结性的“守门人”(如成员1、2、8、25等)带动群组的其他成员进行深层次交流,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感悟并提出新的观点。
在Blog群组交互环境中,成员可根据群组自身的情况,进入相应的学习阶段,并且不断循环各个阶段,实现自身学习的螺旋上升。
(二)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创建共同愿景
学习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参与者拥有共同的愿景。无论是对新手型教师、熟手型教师,还是专家型教师来说,他们的共同愿景就是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5]而本研究中的英语教师两年多来就是试图利用该Blog平台的共享资源和交流互动等活动,不断反思教学、创新教学,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求得自身知识的提升和教学技能的提高。
(三)借助成员互动完善平台资源
基于Blog群组的学习共同体并不是要求群组所有成员在相同的时间内学习相同的内容。[6]在教师学习共同体中,伴随着问题的产生和主题研究的不断深入,为了尽快完成主题、问题和人物,教师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尽快搜寻与问题和主题相关的信息。Blog平台是该群组教师们共同建设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每一位成员都可通过Blog平台提出教育问题、发表感悟,或者借助教学案例来反映教学问题,其他教师通过订阅特定项目、主题相关的新增内容,动态追踪他人的知识建构过程,让他们也进入到该教师所构建的情境下,深刻感受和体验自己无法亲身经历的教育现象。通过与他人的探讨和自身的总结分析,阐明自己的观点与建议,而这些资源均通过一对一会话方式被分享。通过梳理这些见解条目,教师们可充分利用、内化,使这些知识得以再放大成为新型资源,以创建新的实践体验。
在此过程中,该平台还记载着成员奉献出的知识,以及自己的学习和资料收集过程,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电子学习档案袋。教师们通过平台上的资源来改变自身教育理念和行为方式,借此实现一种新的迁移机制。这不仅促进资源在平台上的扩散与转移,使整个系统不断地演变和进化,也让整个平台构成了一个巨大的知识管理系统,促进了平台资源的完善。
(四)为教学质量创建保障体系
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组织者在组建、发展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客观条件,开展一系列的行为组合,激励参与者跟随其行动和发展,从而以最小的成本提高办事效率。其中,建立相应的制度是必需的。现代化的教学质量服务体系是保证教学互动质量不断提高的手段,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 建立教学管理服务机制
一个完善的教学管理服务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可以使得教师的教学互动有章可循。教师学习共同体成员应在服务、督导、评价教学互动质量过程中,规范教师在互动平台上的操作。同时管理人员的设置不仅使平台运行更为顺畅,方便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进程,也为科学的教学互动提供了依据。
2. 建立级别教师连带责任制
首先专家型教师应作为学习共同体的助学者,及时有效地引导群体内其他学习者进行学习;其次熟手型教师要通过借鉴专家型教师深刻见解来解决当前遇到的教学难题,同时带动新手型教师熟悉和适应教学环境;而新手型教师应借助自己较为强烈的教学动机尽快融入整个教学氛围之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促进自身向熟手型教师转变。
五、总 结
基于Blog平台的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大大弥补了我国传统教师培训方式的不足,为教师构建专业知识提供更为纯净的沃土,提升了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能力,也为教师的移动学习和终生学习创造了及时性条件。不过,当前我国的教师学习共同体更应致力于建立一个学习、反思、创新的知识管理SECI模型,通过其源发场、互动场、练习场和体验场为教师教研提供良好的学习情境、协作及会话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教师在学习共同体中实现自我认同、自我控制、自我适应以及自我发展,[7]保证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开放性,促进动态平衡中教师共同体的进一步形成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罗家德.社会网络分析讲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 王陆,刘菁.信息化教育科研方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 黄琰.多元建构小学数学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实践与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1.
[4] 杨南昌,谢云,熊频.SECI——一种教师共同体知识创新与专业发展的模型[J].中国电化教育,2005,(10):16~20.
[5] 张彦美.网络环境下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6] 徐升,孙玉环. 基于SECI 模型对虚拟学习社区非正式学习过程的研究——以ExcelHome 学习社区为例 [J].电脑知识和技术,2010,(30):8664~8666.
供应链知识转移的SECI模型 篇3
野中郁次郎 (2000) 提出了知识转移的SECI模型, 该模型认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分别经社会化、外在化、融合化、内在化4种模式交互运作进而实现知识创新, 本文借鉴其SECI模型具体分析供应链的知识转移过程。
1 供应链知识的社会化过程
社会化是指社会成员间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个体在社会活动中, 感知到社会其他个体的有价值知识, 采取观察、模仿、实践等行为从其他个体中获取相关知识, 这些知识都是需要通过领悟才能够吸收的隐性知识。个体在获取这些隐性知识之后, 依靠自身的知识基础和解码能力对该知识进行理解和吸收, 转化成自身的隐性知识。在供应链中, 知识的社会化过程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企业的社会化过程;一个是企业与供应链外部知识源互动的社会化过程。首先, 供应链内部的社会化过程表现为企业通过培训、师徒制、讲座、观摩等方式将企业固有的核心知识转移给本企业员工。企业员工在接收到知识后, 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使企业转移的隐性知识转化成自身的隐性知识, 帮助其更好地胜任工作。其次, 企业与供应链外部知识源的社会化过程表现为, 某节点企业通过派遣员工出去学习、引进新的设备或技术等方式从供应链外部知识源中获取企业所需的关键知识。
2 供应链知识的外部化过程
外部化过程是指个体的隐性知识转化成群体的显性知识。在个体吸收到知识之后形成自身的隐性知识之后, 需要对其显性化, 使其成为组织的显性知识, 从而实现更大的效益。对于供应链来说, 所有节点企业的员工, 为了能够使自身获取的知识发挥更大的作用, 需要使根植于头脑中未编码的知识能够更加清晰地呈现出来, 传播到组织的其他成员当中。例如, 企业的员工通过研讨会、专项汇报、学习小组等方式, 逐步将自身的隐性知识转化成新的概念性知识。企业管理者与普通员工的共同的对话和思考, 是管理者将自身的成功经验、战略方针等隐性知识推广到组织中。企业需要将这些外显出来的知识通过语言、文字、数字、图表、公式等形式具体化并记录和保存下来, 这些具体化的知识才能促进知识的转移和创新, 因此, 促进组织成员知识的显性化和具体化是促进组织进行知识转移的重要手段。
3 供应链知识的融合化过程
融合化过程是指群体的显性知识转化成组织的显性知识, 这是显性知识从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化的过程。供应链知识的融合化过程包括知识的交流、转移、创造, 通过这一系列的知识活动使得供应链群体层面的知识归纳、整理成为整个供应链的知识。知识融合化过程是整个供应链知识存量增加的重要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节点企业不仅从个体、群体、组织中获取新的知识, 同样也在知识转移中实现知识的创新。例如, 核心企业的工作人员搜集各供应商的经营信息和数据, 并通过相关软件对这些信息和数据进行分析, 以发现供应商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同时也能够通过数据分析结果更好地找准解决措施, 预测企业未来的经营轨迹。又如, 制造商的研发团队开发设计的新产品经过实践的试行成功之后, 将其纳入企业的知识体系之后, 并通过制定新产品或服务的手册、操作说明等在整个供应链范围内推广, 这也是供应链知识的融合化过程。供应链知识的融合在组合化过程中, 供应链的知识被真正创造出来。
4 供应链知识的内化过程
知识的内化过程是指组织的显性知识转化成个体的隐性知识。内化过程其实是个体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的过程。通过知识的内化过程, 个体对知识进行吸收, 增加自身的知识存量, 并将之应用到具体的实践中。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通过知识的社会化、外部化以及融合化等过程实现了知识存量的增加, 固化成企业的组织惯例、行为规范、经营手册等显性知识。因此, 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可以通过学习的方式直接从目标知识源中获取相关知识, 并通过自身理解和领悟逐渐转化为自身的隐性知识。简单地说, 供应链企业的内部化过程就是供应链各节点成员对其他成员企业转移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应用的过程, 采取的主要方式为“干中学”, 即通过个体的实践领域知识, 并使其为个体的工作所用。例如, 制造商的操作手册或经营流程的学习, 对组织战略方针的思考以及对核心技术的学习和模仿。
综上所述, 供应链系统内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经过社会化、外部化、融合化和内化不断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知识转移的4个阶段, 这4种模式循环转换形成一个螺旋型知识创新过程, 每一次螺旋上升的过程都是一次知识的量增和质变。
摘要:借鉴知识转移的SECI模型, 分别从知识的社会化、外部化、融合化、内化等4个过程探讨供应链知识转移的具体过程模式, 并且推演供应链知识创造的实现机理。
关键词:供应链,知识转移,SECI模型
参考文献
[1]苏明芳.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知识转移模型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2012 (3) :59-63.
[2]王文平, 张苏荣.产业集群网络演化中知识转移研究[J].管理学报, 2011, 8 (9) :1372-1377.
SECI知识管理模型 篇4
摘 要: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与应用,如何设计出适用于iPad终端的移动学习资源促进学习者知识的学习与吸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从SECI模型知识转化的视角并结合iPad终端特性,从移动学习资源的知识性、情境化、人性化以及交互性四个维度提出基于iPad终端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的重点。
关键词:SECI模型;iPad终端;移动学习;资源设计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1-0041-03
近年来,随着移动计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尝试,使得学习者能够通过各种移动终端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移动学习资源是移动学习的媒介,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可利用的所有显性或隐性的条件,即用于学习的一切资源。iPad作为一种智能移动终端对于移动学习来说有着其独特的优势,然而目前针对于iPad终端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的研究较少,大多倾向于对移动学习技术的研究。本文基于SECI模型知识转化的思想,设计了适用于iPad终端的移动学习资源,以期待学习者移动学习效率的提高,推动iPad终端教学价值应用的最大化。
一、SECI模型
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规范的系统的可以用语言文字、数字图形等描绘出来的,隐性知识是难以规范的非正式化的,常伴有个人色彩不能直接描绘出来的。SECI模型是由野中郁次郎提出的用来描述显现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转化的社会化、外在化、结合化、内隐化四个过程,如图所示。
(1)社会化(Socialization)指新产生的隐性知识通过经验共享并创造共有心智与技能的过程。
(2)外在化(Externalization)指将隐性知识表达出来逐步转为显性知识的过程。
(3)结合化(Combination)指把已有的显性知识转变为更系统复杂的显性知识的过程。
(4)内在化(Internalization)指通过实践把显性知识逐步转变为隐性知识的过程。
四个过程不断转化相辅相成处于螺旋式上升发展的状态。
二、 iPad终端特性
移动学习终端主要有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其中笔记本电脑相对较大不宜随时携带、不宜在移动中进行操作且开关机时间较长;智能手机因其携带方便与易用性较为常用,然而其屏幕较小,不宜操作与使用且电池续航能力较差,存储容量较小。iPad是由苹果公司发布的平板电脑,定位于智能手机与笔记本电脑之间,融合了两者的优势,屏幕大小适中易于携带,具有高精度的电容多点触摸屏便于操作,存储容量适中可满足对移动学习资源的存储,续航能力较强可连续使用十小时保证了学习者在一天内的学习时间,开关机速度较快让学习者较快地进入移动学习的状态,享受移动学习的乐趣。
三、SECI模型视角下iPad终端移动学习资源设计
1.知识性设计
基于iPad的移动学习资源设计应该针对具体的知识目标。在SECI模型的视角中,学习是知识呈螺旋式不断更新与创造的过程,通过这个螺旋式的过程也说明了知识具有可进化、可共享以及可应用这三种属性,而其核心的目标就是促进学习者知识的产生、构建、管理与共享。移动学习属于一种非正式的学习,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在设计针对iPad终端的移动学习资源时,不仅应该考虑其非正式学习的特点同样还应该考虑学习者对以往积累的学习资源的调用,可广泛使用微信平台、iCloud、360云盘、教学平台等软件通过练习、资源分享、转发等方式为学习者提供使用资源解决问题的机会,同时通过学习者对学习资源的评价,使得设计者能够更好地修改移动学习资源,从而保证了移动学习资源的可进化性、可共享性以及可应用性。
2.情境化设计
基于iPad的移动学习是学习者利用iPad终端进行学习探索的过程,是在一定情境中展开的,需要设计者创设利于学习者学习的情境。在SECI模型的视角下,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同时具有情境依赖的特点,不同知识的转化需要借助不同的知识场,而知识场的本身也具有情境依赖性。我们应该充分利用iPad终端的优势,为学习者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学习者知识的转化与迁移。
(1)创设游戏动画情境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游戏是学习新事物巩固和扩大概念技能的方法,主张在玩中学。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人们最好的老师。在iPad移动学习资源的呈现上,教师应该善于利用游戏动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愤怒的小鸟”这一游戏应用通过逼真的游戏动画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抛物线”、“惯性”、“机械能”等物理概念,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创设视频音乐情境
在iPad终端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上,利用视频、音频等媒体,给学习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例如,在诗歌《天净沙秋思》一文中,在呈现“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一段文字的时候,如果能配上一段小桥流水的音乐声,再加上枯藤老树,小桥流水,夕阳西下的动态图片的效果,则能够更好地将学习者引入文章的情景中去。
因此,在基于iPad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上,充分利用游戏动画、视频、音乐、图片等应用媒体,勾勒出所学知识相配的完美情景,为学习添加更多的乐趣,使学习者获得友好的用户体验,为移动学习过程中知识的转化提供相对的知识场,同时促进知识在知识场中完美的转化。
3.人性化设计
在SECI模型的视角下,社会性个体是每一个知识转化环节的主体,知识的转化是通过个体的投入与实践或个体组成的团队或组织内部深层次的交流所实现的。SECI模型视角下基于iPad移动学习资源人性化的设计,目的在于满足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作为知识主体的个性化需求,以下分别从iPad移动学习资源的呈现方式、操作方式以及表达方式三方面的人性化设计来满足在移动状态中知识主体的个性化需求。
(1)呈现方式
由于iPad终端屏幕分辨率高、尺寸相对较大等优势,相比其他终端完全可以像使用电脑一样方便清晰地使用,然而在移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注意力通常处于高度分散的状态,学习环境也复杂多变,因此布局简洁且搭配合理的呈现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在页面布局上要注意凸显重要的知识点,对主次知识点的布局有良好的分布规划。在信息资源呈现时要注意速度适中,不宜过快也不宜过慢,要充分满足学习者的接受程度,提高学习的效率。在色彩搭配上要利用知识点与背景颜色的差异度,差异越大知识点的关注度越大,可视性越大越可突出重点。
(2)操作方式
在iPad终端对学习资源的操作方式上,我们可以充分利用iPad上相应的设置,制定对于学习者学习习惯的个性化操作方式,例如习惯左手操作的学习者可以设置成左手操作,习惯右手操作的学习者可以设置成右手操作;习惯横向浏览的学习者可以设置成横向浏览,习惯纵向浏览的学习者可以设置成纵向浏览,满足不同学习习惯学习者的不同要求;同时可以支持多种手势,按学习者的习惯进行设置使用。
(3)表达方式
在iPad终端上移动学习资源的表达方式上应充分利用游戏动画、图片、视音频、网页等富媒体,使学习者感受到移动学习的趣味性,为学习者提供动力,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要注意表达方式上情感化的特点,例如优雅动听的音乐、舒服和谐的色彩搭配以及生动鲜明的画面能引起学习者积极的情感反应,促进知识的吸收转化;反之,嘈杂狂乱的声音效果、杂乱无章的色彩搭配、不恰当的图案画面会引起学习者消极的情感态度,不利于知识的吸收转化。
4.交互设计
SECI模型的核心是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包括社会化、外在化、结合化、内在化这四个过程,社会化与外在化过程体现在个体与个体间的交互,外在化与内在化过程体现在个体与知识资源间的交互,结合化体现在知识资源与知识资源间的交互。注重移动学习资源的交互性设计有利于促进移动学习中知识的转化。iPad终端相对于其他学习终端而言,在屏幕尺寸,数据处理能力及操作方式等有着巨大的超越,这些功能可更好地支持移动学习资源的交互性设计。在基于iPad的移动资源交互性设计中需充分利用iPad强大的交互特性。以下从操作性交互设计、内容交互设计、界面交互设计三个方面展开SECI模型视角下iPad终端移动学习资源的交互性设计。
(1)操作性交互设计
iPad终端所具有的超大屏幕、支持多种手势操作以及可触屏的数字技术,为实现移动学习资源的操作性交互性提供了必要条件。操作性交互是移动学习资源交互设计的基本表现手段,其目的是让学习者与学习资源间能够实现信息知识的交互。学习者可以选择自己爱好的操作方式获取资源,例如在输入方式的选择上,学习者可以选择按键输入、语音输入、手写输入等输入方式。同时需要注意交互操作滥用的情况,例如学习者在利用iPad终端学习时,不停地做与学习无关的操作,如随意开关页面,点击屏幕等,易使学生分散注意力,产生干扰,因此在操作性交互设计中,应限制学生的无关交互操作,把注意力集中在知识内容的学习中去。
(2)内容交互设计
在移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通过利用音频、视频、邮件等多种方式与同学、教师以及学习资源进行同步或异步的活动交互,在内容交互活动中,可以采用操练型、咨询型以及指导型、游戏型模式进行设计。同时在交互活动设计的过程中应根据学习者特征,以学习者为主体,激起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另外可采用操练型与游戏型相组合的模式,通过制定游戏规则,让学习者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参与其中,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在轻松欢悦的氛围中吸收知识。
(3)界面交互设计
在基于iPad的移动学习资源界面交互的设计中,尽管iPad拥有超大屏幕,但交互界面依然应做到简单整洁的特点,以方便学习者的操作浏览。首先在界面导航的设计上应分级明确,简单易懂,避免使学生迷航。其次在界面布局的设计上应对应iPad屏幕尺寸,把屏幕分为菜单栏、导航栏和内容区,按学习者习惯,将菜单栏导航栏设计在屏幕上方,内容区显示学习内容,方便学习者对知识内容的查看学习。最后在界面风格的设计上要讲究一致性,界面与色彩搭配要和谐,给学习者一种美的享受。
四、总结
目前,平板电脑作为新时代的媒体终端,在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中有着其独特的优势,很多学校与教学机构已纷纷开展基于平板电脑的移动教学。本文从SECI模型视角结合iPad终端分析满足学习者需求的移动学习设计,以望为今后基于平板电脑的移动学习资源设计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王建华,李晶,张珑.移动学习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徐永波.移动学习及其资源建设的策略思考[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4).
[3]李芳媛,李法敏.论平板电脑时代的电子教材[J].现代教育技术,2011(12).
[4]杨建锋,朱海洋,吴昊,高垣,宁玉文.基于SECI模型的本科教育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设计[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1).
[5]陈明选,刘翠.基于智能手机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5(4).
[6]孙艺.基于iPad的移动课程的交互研究[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6).
[7]郑燕林,李卢一,王以宁.SECI模型视角下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0(3).
SECI知识管理模型 篇5
早在20世纪80年代,知识管理的概念就出现在了企业管理当中,在知识经济时代,学者们认识到知识本身是具有价值的,并且知识还能够创造更高的价值。而隐性知识被认为是企业创新的原动力,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咨询类企业对隐性知识的管理水平已经上升为衡量企业运营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隐性知识”与 “显性知识”的概念是由英国著名的物理、化学及哲学家波兰尼于1966年提出的。隐性知识是指高度个体化的、难以形式化或沟通的、难以与他人共享的知识,通常以个人经验、直觉、印象、洞察力、技术诀窍、组织文化等形式存在[1]。显性知识是指编码过的、 能够以一种系统化方法来表达和转移的、正式而规范的知识,是客观有形的知识,通常以语言、文字等结构化的形式存储,表现为标准作业程序、文件、规则、程序等形式[2]。隐性知识管理是社会知识经济全面发展的产物, 其核心是通过制度设计、激励、文化营造等手段克服障碍以实现隐性知识在企业内部的共享[3]。日本学者竹内广隆和野中郁次郎[4]所提出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的模型,即SECI模型。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该转化模型认为知识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即通过一些方式与手段,可以将隐、显性知识互相转化,并在该过程中创造出新的知识。该模型将这种转化分成四个循环往复的阶段,即: 表出化 ( Externalization) 、 联结化 ( Combination) 、内在化 ( Internationalization) 以及共同化 ( Socialization) 。国内的许多学者,比如周芬借鉴了SECI模型来描述隐性知识管理的运作机制,并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8]。本文就试图选择管理咨询行业,利用SECI模型深入分析知识管理的问题,从而对管理咨询行业的隐性知识管理措施提出意见。
2基于SECI模型的隐性知识管理问题分析
根据野中郁次郎的SECI模型,管理咨询公司在四个阶段隐性知识转化会存在问题,具体描述如下。
2.1隐性知识表出化的问题
SECI模型中指出,将拥有特殊知识或能力的人专门组成一个小组,通过各种工具和手段,让小组成员之间充分互动,促进隐性知识的转化,从而实现对隐性知识的管理。其理论前提是小组成员都具有将隐性知识贡献出来的意愿。否则,隐性知识无法转化为显性知识。
管理咨询公司的隐性知识管理就存在着这种问题,公司都曾尝试通过建立小组互动的方式使隐性知识显性化, 但由于多数员工并不愿意将个人的知识贡献出来,导致这一活动无功而返,转而强制要求员工提供咨询项目报告, 并配以相应的绩效考核,来推动隐性知识的转化。即使这样,许多员工对上交的各种报告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改,将诸多知识隐匿,导致公司对隐性知识的管理几乎处于停滞的状态。
深入分析发现,每个管理咨询师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和逻辑来感知情境,这成为了他的核心竞争力。如果将自己的一套方法和逻辑贡献出来给大家分享,让在业务上存在着竞争关系的同事受益对自己是最不利的选择。因此, 管理咨询师就会选择尽可能地隐藏自己的知识,咨询公司也很难获得员工的隐性知识,更无法将它们表出化,阻碍了公司对隐性知识的管理。
2.2显性知识联结化的问题
显性知识联结化的优点在于,将零散的知识纳入到一个体系中,用良好的逻辑将其贯通,有助于知识的传承和学习。管理咨询公司通常会成立知识与信息化部门,负责公司的知识管理工作。然而,显性知识联结化仍然存在着问题。
这主要是因为在隐性知识表出化过程中,员工不愿意将自己的隐性知识贡献出来,而出于公司的要求,员工可能会提供许多无用的知识来应付,从而无法形成科学的知识体系,造成显性知识的联结化的困难。此外,从事显性知识联结化的专门人员对于其他人贡献出来的知识并不都能彻底的理解,就更难以将其按照逻辑有效的形式纳入原有的知识体系,显性知识联结化的效果不明显。
2.3显性知识内在化的问题
根据SECI模型,隐性知识在转化为显性知识之后, 要通过各种方式来让员工学习,从而实现知识传播的功能。在这一转化过程中,由于信息传递的衰减和个体理解能力的差别,对于显性知识的接受程度并不一样,从而造成理解的错误和偏差。
由于隐性知识的表出化和联结化基于工作人员的知识体系和相关经验,管理咨询公司通常会采用内部培训活动,实现组织内部知识传播的目的。但是,参训员工不能完全理解和接受这些来之不易的显性知识,对公司前期隐性知识表出化和显性知识联结化这两方面的工作来说,都是一种打击。
2.4隐性知识共同化的问题
隐性知识共同化的过程是创造新的隐性知识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个体结合自身知识体系和环境影响,不断的体悟和感受,形成了新的隐性知识。对管理咨询师来说, 公司提供的培训并不能让他们完全掌握管理咨询的核心技能,很多的真知灼见蕴涵于实际的管理咨询项目实践过程。所以,让管理咨询师在一线边工作边学习,通常是最好的方式。但这种非标准化的学习过程,恰恰给隐性知识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公司完全无法控制隐性知识的形成,不能有效探测到隐性知识的出现,无法建立完整的隐性知识管理体系。
3对策建议
根据SECI模型,管理咨询行业的知识管理在四个阶段会出现不同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3.1构建鼓励知识交流的企业文化
在SECI模型的四个环节中,最为重要的是表出化环节,困难原因是员工担心失去核心竞争力。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从企业文化上着手,构建有助于推进知识交流的企业文化。
笔者认为咨询公司的企业文化非常重要的,应该强调员工的事业导向,员工在公司不是仅仅获得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而是追求一份热爱的事业。在这种企业价值观的感召之下,员工更加倾向于在工作中磨炼自己,而不是像惯常的企业一样只是单纯的雇佣关系,即员工付出劳动获得金钱。由此,员工对于金钱的欲望降低,从客观上减少了对分享知识所可能带来的核心竞争力丧失的担忧。
3.2加强对“精英”团队的管理
咨询公司的组织结构通常是项目负责制,可以让项目负责人、高级咨询师和资深员工组成 “精英”团队, 并引导团队内部知识交流的氛围,让 “精英”团队能够更广泛地接触到他人分享的知识。由于 “精英”团队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对于隐性知识的敏感度较强,能够敏锐地发现这些隐性知识的存在,并可以将其总结提炼出来。
咨询公司可以帮助 “精英”团队定期出版原创性思想的书籍,或者要求他们发表一定数量的原创性的文章组成内部杂志,借此将他们身上的隐性知识真正转化成为公司的知识。此外,公司还要强化对隐性知识贡献者的激励,通过不断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促进 “精英”团队在公司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
3.3开展多层面的深度培训
当前很多公司都非常重视员工培训,内容很多,方式也不同,但是管理咨询公司员工的工作非常繁忙,他们很难有时间筛选学习内容和方式,他们所需要的是针对自己所在层级深度的培训。因此,笔者认为咨询公司应针对不同阶段的员工设计多个层面的深度培训体系,其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通过多层面的深度培训,实现知识的传播和交流。这其中既包含了公司将已经总结提炼成型的知识传递给员工,同时也包含了员工通过培训交流来继续发现和总结更多的隐性知识。二是通过多层面的深度培训, 不断地向员工宣传企业文化。通过开展针对性的分类培训,关注不同发展阶段员工的实际诉求,保证培训的效果。这样就能让处于不同层次的员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项目,促进隐性知识有效利用。
3.4构建项目实践互动学习体系
根据SECI模型,员工在一线工作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把培训中所获的知识完全得到吸收,并且形成新的隐性知识,丰富公司的知识库。因此,咨询公司应该构建项目实践互动学习体系,让员工能够在项目实践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在项目实践互动学习体系中,咨询公司首先要明确在各个项目团队中,每个员工应该向哪些人、学习哪些知识,这样不仅有助于公司对隐性知识的管理,也是提高学习针对性的重要方法。在项目实践互动学习过程中,不论学历高低,都要相互尊重,虚心求教,不懂的问题要及时求助,不断增强工作能力,努力掌握一技之长。
总而言之,根据SECI模型,管理咨询行业的隐性知识管理在四个阶段会出现不同的问题。在表出化的过程中,由于利益相关的考虑,人们并不希望将自身掌握的隐性知识拿出来贡献分享,就造成了知识转换链条的断裂; 在联结化的过程中,不同的个体拥有不同的 归类方法和关联逻辑,这就导致了显性知识的联结千姿百态,这就给接下来的内在化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在内在化的过程中,由于信息传递的衰减、偏差以及个体之间理解能力的不同,造成了不同的个体对已有知识的掌握有所区别,就导致接下来的共同化的环节更为困难; 在共同化的过程中,个体对隐性知识的理解不同,导致隐性知识难以发挥作用,从而使得知识的转换无法继续循环。作为公司的管理者,要采用针对性的措施,增强隐性知识的管理水平,提高知识转化效率,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摘要:管理咨询业知识型行业的典型代表,企业知识管理尤为重要,而对隐性知识的管理和利用是其知识管理的核心。日本学者竹内广隆和野中郁次郎所提出的SECI模型,用表出化、联结化、内在化和共同化四个阶段描述了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的过程,对于企业的知识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以某管理咨询公司为例,探讨企业如何更好地利用该模型进行知识管理,寻找咨询行业隐性知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
SECI知识管理模型 篇6
创业教育主要是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一种能够持续创新成长的生命力,它不仅仅存在于企业之中,对于个人而言,创业精神代表着一种不拘泥于常规,勇于冒险和积极坦荡的行为处事与思考的方式,这种精神和能力正是当代中国发展所需要的。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为大学生实现创业提供了可行性。主要体现为: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正在从“保增长”向“调结构”转变,这样的发展趋势,将带来职业岗位的结构性调整,与之相关的新岗位会应运面生,这些新岗位的从业主体很大一部分是大学生,而且大学生无疑是最具潜在优势的创业者。另一方面,从当前民间资本存量和投入意向来看,有了更多的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愿意对大学生创业予以支持。有一项调查发现想要创业的大学生比例高达75.22%,但全国大学毕业生每年真正创业的人数只占到1.94%,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为1%~5.13%。而欧美的这个比率达到20%~30%,中国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比较低。这和中国创业教育的缺失有一定关系,而创业教育是启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动力。为此,探索如何在工商管理教学中构建创业教育体系,是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对学生创业所需的基础知识、基础能力、基本素养、以及应用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专业知识主动地转化成相应的技能,并为其提供相应的平台进行实际应用,让学生形成创业的思想意识和创业的基本能力。从这一角度分析创业教育是以知识为加工对象,在内充分利用大学的人才、信息、文化氛围及实验设备等因素,在外部环境共同作用下,通过获取知识、整合知识、深化知识、验证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以及应用,不断地完成知识创新过程。基于此,本文借鉴野中郁次郎的知识创新系统理论,探索性地构建以创业教育为核心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期望能进一步丰富知识创新理论,并为培养工商管理类创业人才提供参考。
2 SECI模型和“Ba”理论
日本知识管理专家野中郁次郎,提出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的SECI模型。根据知识获取的方式,将知识分为两大类: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显性知识可以通过语言、书籍、文字、数据库等编码方式传播和学习,人们可以通过口头传授、教科书、参考资料、期刊杂志、专利文献、视听媒体、软件和数据库等方式获取和学习。隐性知识通常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获得的知识,与个体的体验和经验紧密相关,往往不易用语言表达,也不易通过语言和文字等传播方式来学习,需要实践与体验才可获得。野中郁次郎提出,新知识是通过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的相互转换创造出来的,并以此为基点提出了著名的知识创造SECI模型,并用“知识螺旋”一词来形象地描述新知识被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来的动态过程。
知识的创造通常会有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在化(Externalization)、组合化(Combination)、内在化(Intemalization)四种不同的模式,使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交互作用与转换,同时在不断地类似螺旋状反复进行的过程中达到知识创新的目的。
如图1所示社会化(群化)阶段,知识实现了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转化,通过共享经历建立隐性知识的过程,而获取隐性知识的关键是通过观察、模仿和实践,而不是语言。外在化阶段,是一个将隐性知识用显性化的概念和语言清晰表达的过程,采用隐喻、类比、概念和模型等一些转化手法,将组织成员的想法或心意利用文字、概念、比喻性文字与图片或影片等形式或以交谈、对话等方式加以清楚的表达出来,使隐性知识变为可重复的显性知识。是一个知识质变过程。这是知识创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组合化阶段,是将群体的显性知识转化为组织的显性知识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收集并整合显性知识的过程,知识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文档、会议或交流等形式在组织成员之问进行交换和再造。内在化是一个将显性知识形象化和具体化的过程,通过汇总组合产生新的显性知识被组织成员吸收、消化,并升华成他们自己的隐性知识。它实质上是一个实践学习的过程,个人通过内化过程不断积累和丰富自己的知识。这四个阶段归纳起来就是:经过个人之间隐性知识的传递,转变为显性知识;显性知识加工改造为知识体系,再转变为具体的个人的隐性知识。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形成了丰富、扩展、增值、创新的循环拓展。SECI模型存在一个基本的前提,即不管是人的学习成长,还是知识的创新,都是处在社会交往的群体与情境中来实现和完成的。因此,关于“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互转化SECI模型的“社会化、外在化 、组合化、内隐化”过程,完成一次螺旋上升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场(Ba)”存在。相应于知识转化四个过程阶段的“场(Ba)”,分别为“创始场 (Originating Ba)、对话场(Interacting/Dialoguing Ba)、系统化场(Cyber/Systemizing Ba)、练习场(Exercising Ba)”它为SECI模型提供了知识分享、应用与创新的环境平台。
虽然SECI模型最早是应用在管理领域,但SECI理论对创新人才的培养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3建立SECI模型中知识有效传播和转化的巴
创业教育过程是一个知识传递和知识转化的双重过程,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是构成知识的不可分离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与两类不同知识的掌握,并有效地实现其相互转换密切相关。创业教育,在教学过程和知识转化中具有自己特点,是从知识获取到连接能力的过程。这一过程能得以有效实现,需要提供知识传播与知识转化的场所,即SECI模型中相应于知识转化四个过程阶段的“场(Ba)”本文以创业教育中的知识创造为主体,按其所处的内外环境,将巴区分为校内巴和校外巴。
3.1 校内巴
校内巴是指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中营造知识传播和转化的校内环境和要素,它主要包括:大学生创业的原动力,知识结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等。
3.1.1 建立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营造宽松的创业教育环境
首先,良好宽松的育人环境和教育氛围,是开展创业教育和培养创业人才的土壤和长效保证。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育人环境,为大学生营造一种创业氛围,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其次,通过入学教育、专业导论、就业指导和专业讲座等形式向学生强调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人才市场前沿的最新信息,把握学科发展的最新动向,树立坚定的专业理念,明确就业的方向。在隐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创造过程中有一些基本的条件,新的知识总是来源于个人,个人的知识在组织间传播,扩大,并且对整个组织产生价值。从创业者(学生)角度,应该建立“我要学,我要用,我要参与”学习观,将创业教育过程作为完备自我、丰富人生的重要途径。
3.1.2 创业教育中的知识结构体系
系统规划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创业教育内容,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举,加强创业教育课程与学科其他课程有机融合。①加强通识教育,拓宽创新主体的知识面,夯实个体知识基础。与专业教育相比,通识教育注重更为一般的、基础的、普通的知识教育,它特别强调作为承担一定社会责任的人所必要的培养和训练。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最主要的区别在于,通识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在知识和能力方面是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在知识方面是综合的、基础的而不是专业的。这种知识获得方式有利于个体知识的全面丰富,有利于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②创业教育与学科课程有机结合。通过将创业教育与学科课程有机结合,合理设置创业教育课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和能力。整合若干门主干课程,突出重点,重在应用。设置专门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块。此外,还可以设置有集体性质的专题活动课、个体性质的项目活动课程以及模拟实验和社会实践的创业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开创型的个性。提供促进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的平台和环境。
3.1.3 采用有助于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接受、转化的教学方法
加强隐性知识的交流与共享,激发创新能力。由于每个人的知识背景不尽相同,个体的隐性知识也各有所长,在这种情况下,一个组织内的所有成员加强沟通、交流,促进隐性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对激发个体的创造力将起到重要的作用。沟通理论表明,人际交流互动能使思维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通过对各种观点和结构的重新组合提供建立新联系的机会。创新能力也可以通过人际间的交流和互动得到激发,那么加强隐性知识的交流和共享,将成为激发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心理历程,加强情感交流与理解沟通;关注教学的互动过程。这点也是培养创业人才非常重要的一点。
3.2 校外巴
校外巴指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中,所营造的外部环境和要素,包括大学生创业的各项比赛活动,校际、校企合作办学,政府对大学生创业提供的政策等。
3.2.1 开展推动创业教育顺利发展的科技和创新活动
通过推动开展各式各样的创业实践活动,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创业论坛、创业骨干培训班,积极组织和鼓励大学生参加全国挑战杯大赛、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营销策划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等。邀请创业者进行学术讲座等科技和创业培训活动,开阔学生视野,丰富体验。这类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显性知识加工改造为知识体系,再转变为具体的个人的隐性知识,即培养创业个性心理品质和创业能力。
3.2.2 建立创业教育的实践基地,实行开门办学
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创业人才不可缺少的措施。从国外高校来看,“校企一体”、“高档位的专业实验室”和“设备先进的模拟公司”是学生参加创业实践的根本保障。高校在实施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走校企联合,校际联合的模式推动学校之间的实质性合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及课程建设、技能型课程教学实施、实践实训基地建设以及生源组织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实质性合作。其次,要加强模拟实验室建设,改革实验内容,创新实验教学方法,提高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的比例,并增设科研专题实验,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与创新的能力。实践过程是一个将显性知识形象化和具体化的过程,通过汇总组合产生新的显性知识被组织成员吸收、消化,并升华成他们自己的隐性知识。它实质上是一个干中学的过程,个人通过内化过程不断积累和丰富自己的知识。
3.2.3 创业教育不仅仅是单纯的学校行为,而且还是政府、社会和学校的共同行为,它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
就目前的经济体制而言,创业环境的创设更多的是政府行为。政府应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鼓励和扶持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制定推行创业的扶持政策和措施,为创业提供相应的法制和制度保证,并对要创业的大学生提供专门的创业培训,进行开业指导、政策咨询、项目论证、跟踪辅导、创业基金和信贷金融服务等服务,提高其创业能力。
4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系统模型
4.1 模型建立
根据前文对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校内巴和校外巴的分析,我们将野中郁次郎等人的SECI知识创造模型,充分运用知识转化的一般规律,结合学生培养创新能力和创业技能过程,改进并构建了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系统模型。见图2
这个模型有四个部分和两个活动过程组成。四个组成部分分别为SECI模型、校内巴、校外巴和创业能力。通过校内巴、校外巴对知识输入,经过SECI模型转化,最终形成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技能。实现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动态的交互作用、知识的持续、螺旋上升。
4.2 模型的功能
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系统模型具有三大功能。一是知识获取功能,通过校内巴和校外巴提供的各环境要素输入于创业教育相关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二是连接能力功能,两类知识通过SECI模型相互转化,不断螺旋式上升形成大学生创业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技能。三是信息反馈功能,反馈功能可以帮助输入知识的参与者及时了解并解决输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例如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成功或遇阻等信息进行反馈,以利于学校和教师可根据信息适当对输入系统进行调整或更新,从而为SECI模型高效运行提供更好的服务。
5结语
创业教育的本质,是向学生播撒创业精神的种子。创新是他的灵魂,实践是其本身。创业教育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与素质。创业教育是终身教育相对于丰富的创业实践,中国的创业教育和研究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创业意识需要从小培养。在西方发达国家,创业教育往往从义务教育阶段就开始培养,比如日本从小学就开始实施就业和创业教育,法国从初中就开始加强创业教育,而我国却把创业教育重点放在即将面临就业的大学阶段,义务教育阶段则明显不足。目前中国各个阶段的教育都未摆脱应试状态。在这种背景下,创业所需要的智力因素和人格特征自然难以养成。本文模型只是一种探讨,为高校培养创业人才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袁志勇.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堪忧[N].科技日报,2010-4-2.
[2]郭偌伶.通识教育是创造性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J].药学教育,2005,(1).
[3]张向群.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5):86-89.
SECI知识管理模型 篇7
1986年竞争情报从业者协会 (Socie ty of Com pe titive Inte llige nce Profe s s ionals, SCIP) 的成立标志着竞争情报活动正式兴起[1], 竞争情报也迅速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的应用之中, 成为企业、组织以及个人获取优势的重要手段。竞争情报被公认为是有关竞争环境、竞争对手、竞争策略的信息, 同时也是获取这些竞争性信息的过程。竞争情报可以充当企业预警工具、决策支持工具以及学习能力提高的工具。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 以知识创新为主要特征的新知识经济到来, 这对企业在知识收集、知识储备、知识应用以及知识共享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知识管理 (Knowledge Management, 简称KM) 也应企业对知识的需求成为管理学家和企业管理者们的焦点。
自2001年“新世纪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专题讲座暨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之后, 国内情报领域的专家开始对两者的关系展开研究。以北京大学教授秦铁辉为代表的学者引用竞争情报专家杰拉德的观点, 提出竞争情报与知识管理的互动说, 认为竞争情报是知识管理在内容构筑上相互补充, 工作过程中相互交融, 实施方法上相互借鉴, 目标相互推动, 应该是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而以武汉大学邱均平教授为代表的学者则提出系统论, 从概念层次和系统建设上的共性与差异对两个系统做出比较分析, 并阐述了两者共建的意义, 给出了一个共建模型。
笔者发现学者们对其两者关系的研究仅仅停留在理论、概念层面, 而且理论基础也较为薄弱, 并没有形成可以指导实践的成果。因此, 本文引入日本知识管理专家竹内弘高与野中郁次郎提出的SECI模型, 将其导入到竞争情报流程中, 并设计在SECI模型导入基础上的新竞争情报流程, 使竞争情报与知识管理在竞争情报的实践过程中得到完美的结合。
2 知识管理中的SECI模型
SECI模型的最初原型是野中郁次郎 (Ikujiro Nonaka) 和竹内弘高 (Hirotaka Takeuchi) 于1995年在他们合作的《创新求胜》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一书中提出。野中郁次郎提出, 在知识管理中知识共享、知识创新以及知识利用等任务可以通过知识转换实现, 知识转换有共同化、表出化、联结化及内在化四种模式[2], 整个模型称为SECI模型、SECI螺旋或SECI过程 (如图1) 。
SECI螺旋原始模型在一维层面上论述了知识管理中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基本转化过程。随后野中郁次郎同竹内弘高一同提出了组织的创造知识螺旋模型 (如图2) , 他们将SECI螺旋扩展为两个维度:认识论维度与存在论维度[3]。组织SECI模型揭示了知识通过纵向的原始SECI螺旋的转化达到增值的目的, 同时再通过横向的传递, 将增值的知识从个人传递到整个组织, 形成组织的智力资本, 反过来组织的智力资本也可以通过这个螺旋传递转化为个人的能力。此模型将知识的收集、存储、共享以及增值的过程描述为一个即可前进又可后退的螺旋结构。
3 导入SECI模型的竞争情报流程框架设计
只有对竞争情报的流程有了清晰的认识后, 我们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实施竞争情报战略。根据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定义, 可以把竞争情报的流程分为5个不同的阶段, 分别是情报的规划、情报的搜集、情报的处理、情报的分析、情报的扩散。根据上述SECI模型导入基础, 结合竞争情报基本流程, 笔者设计新的竞争情报流程框架如图3。
新的竞争情报流程框架包括情报场与竞争情报流程两个部分, 其中情报场由两个维度的内容来概括, 一方面显性情报与隐形情报维度, 另一方面是情报源维度。情报源维度中包含了企业内情报源、第三方情报源与企业外情报源。该框架是以情报场为基础, 以螺旋竞争情报流程为机制所构建的。螺旋竞争情报流程是在传统流程的基础上, 导入SECI螺旋的理论, 在横向维度上完成竞争情报的收集、整理、分析以及分发过程, 在纵向维度上连续的实现显性情报与隐形情报的转化, 并且该螺旋在整个情报场以循环的模式运行。
在该流程框架中, 显性情报与隐形情报的转化是螺旋竞争情报流程顺利实施的有效保障, 而知识管理的SECI模型已经给出了其两者之间转化的工具, 如表1。
新的流程框架是在以情报知识化为基础的, 因此整个情报场中情报暂时的失去了其竞争性特征, 这大大的加速了竞争情报的传递。由于在情报场中不仅仅包含情报部门的分析人员, 企业内的员工、企业外的人员、该行业的专家等都包含在其中, 这自然加大了竞争情报流程在情报场螺旋运转时智力资本的注入力度, 尤其有利于情报的多样性分析, 提高情报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最后, 情报人员将没有竞争性的情报产品进行深度提炼, 形成带有竞争性且对企业战略发展起至关重要作用的情报产品。
4 结论
本文以竞争情报的基本流程为基础, 引入知识管理中的SECI模型, SECI模型揭示了隐形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 同时阐释了知识在个人与组织间的相互传递的原理。在遵循情报知识化、情报源内部化、情报分析公开化以及情报系统流程化的基础上, 将SECI模型导入竞争情报的流程中形成了新的SECI情报螺旋模型。该模型对于竞争情报分析质量的提高、情报源范围的扩大以及形成的情报产品转化为企业自身竞力争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包昌火, 谢新洲.企业竞争情报系统[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1.
[2]野中郁次郎, 竹内弘高.知识管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2 (10) .
SECI知识管理模型 篇8
关键词:培训模式,SECI模型,显性知识,隐形知识,转化
目前我国各地教师培训水平参差不齐,主要存在不重视训前需求调研,培训内容脱离教师专业和教学实际;培训方法以传统的集中授课与听评课为主,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培训优质师资匮乏,教师培训者与组织者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培训监督和评价主要停留在学习结果层面,较少关注教师培训给学员带来的长远影响[1]。《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根据实际情况,增强培训针对性,确保按需施训,提高参训实效。目前针对教师研究的文章多数是经验的总结与分享,而要解决以上问题靠经验总结显然是不够的。本文依据知识创造模型原理,挖掘教师知识创造的客观规律,构建教师培训的科学模式,为教师培训的组织、监督、评价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一、SECI模型原理概述
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与竹内弘高在1955年合作的《创新求胜》一书中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与隐形知识。显性知识是指能够被人类以一定符码系统加以完整表述的知识,一般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隐形知识则是指经过个人或组织长期积累的,高度内化的,用文字、语言、图像等形式难以表述和沟通的非编码知识,它主要以个人感觉、印象、精神、经验、技巧、信念等形式存在。
野中郁次郎与竹内弘高在显隐性知识相互转化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知识创造模型即SECI模型[2]。SECI模型呈螺旋上升结构,阐述了组织学习过程中知识创造的社会化S、外在化E、整合化C、内在化I的四个转换过程。四个知识转化过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四个转化过程前后连贯起来,就构成一系列不断自我超越的程序,也显现了知识转化的螺旋式演进的过程[3](见图1)。
二、SECI模型原理在培训组织中的应用
知识创造过程可以概括为:个人的隐性知识通过共享化—概念化—系统化—内化的过程。教师培训最终目的就是将知识与技能通过共享化、概念化和系统化,在整个教育系统内传播,以达到对教师现有知识进行显、隐性知识转化与再建构过程。通过研究知识创造的客观规律可以科学设计教师培训的课程、教学模式、交流平台等。培训课程与模式的设计直接决定了教师知识转化与创造的条件,也就直接决定了培训的实效性与科学性。
在社会化阶段,目的是传授者的隐性知识向学习者的隐性知识的转化,由于隐形知识的难以表述和沟通的特征,学习方式应以个人顿悟为主,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方式进行。主要采取的培训方式为:跟岗学习、下校顶岗、听示范课。 要为学员与优秀教师之间提供一个扁平化、柔性化的组织平台,便于隐形知识的交流与共享。除了导师的展示、讲解与传授,主要还是靠学员个人观察、 模仿、实践与顿悟为主。这种学习的收获可能不仅仅是实践操作的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教学或管理实践中的经验、处理问题的原则、对待工作的态度、处理难题的技术窍门、课程设计的思维模式、 师生关系的处理方式等。在这一阶段主要以个人顿悟为主,不同学员跟同一位名师,由于观察角度不同或是悟性不同学习的成效差异可能很大。
在外在化阶段,目的是学习者将获得的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采用模式是外部明示。主要是指参训教师经过导师的言传身教,将自己学习的隐形知识提炼为零散的显性知识。学习者通过暗号、隐喻、类比、模型构建等方式将学习到的隐性知识表达出来。在表达过程中可能产生歧义,在培训组织中主要就是搭建平台让大家在分歧中交流、碰撞,这是知识创新的主要来源。组织者采取学习反思、阶段小结、学习研讨、辩论等方式进行。在这一阶段学习方式以组织共享与个人顿悟并存,主要以组织共享为主。学员思辨、表达与建构能力的强弱决定了学习者知识创造力的大小。
在整合化阶段,目的是新的显性知识向系统化显性知识的转化,采用模式是汇总组合,主要学习方式以组织共享为主。主要是指参训教师通过采集、梳理、提炼、归纳等方式,将自己从隐性知识中提炼的琐碎、零散的显性知识进行体系化与共享化的过程。这一转化过程主要通过教学反思—梳理整合—实践—交流—归因—再梳理整合—再实践的方式进行共享与交流。主要采取自我梳理、教学反思、教学公开课、同课异构、翻转课堂、专题小讲座、 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等方式进行。在这一环节教师主要是提升教学理论、教学技能、教材教法应用、 教具使用、新教学手段的应用等显性教学知识与技能。 这一环节参训学员的收获与成效与培训组织者的策划、安排息息相关,培训组织者要根据参训教师的需求精心策划,这是培训组织工作的重点环节。
在内在化阶段,目的是使学习者获得的新显性知识转化为自身的隐性知识,采用模式是内部升华,学习方式主要以个人顿悟为主。这一阶段的学习主要在参训老师训后的教学实践中有意识的自觉进行,不断进行自我总结、反思、提升、内化的过程。内化后教师的知识技能提升程度就反映了培训的成效。在这一阶段的知识转化过程会延伸到训后的一段较长的时期,由于实践、反思、交流程度不同成效差异可能较大。组织者要进行训后跟踪和回访用以检测培训设计方案的合理性与实效性。
三、案例分析与反思
以“某省中小学名校长培养工程的培训方案” 为例。
1.培养目标
推动一批名校长人选成为教育家型校长。
2.培养对象
“某省中小学名校长培养工程”选定的108位校长。
3.培训内容
国内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理念、新政策与新动态,国内课改实施的状况;国内外基础教育机制体制对比,提升素质教育先进经验和做法等;对当前基础教育管理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进行调研、交流与研讨。
4.培养模式
(1)专家会诊。先由参训校长进行自我诊断,再由专家对名校长人选及所在学校进行现场诊断,设计有针对性的个体培训方案。设计目的:不同情况的学员要侧重不同知识转化阶段的模式设计。
(2) 任务驱动。确定培训阶段性任务和时限并为参训校长配备2位导师进行指导。设计目的:明确目标并成立导师制。
(3)理论研修。以集中授课的形式为主,将名校长人选集中到省内外知名高校学习进修、深造提高,全面提高理论素养。设计目的:促进省内外优秀教师的显性知识向参训校长显性知识转化。
(4) 影子培训。选送名校长人选到省外知名中小学进行跟岗学习又称影子培训。了解省外教育发达地区的教育现状,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制度建设、管理模式和办学特色。设计目的:促进优秀教师的隐性知识向学员的隐性知识的转化。
(5)读书笔记和教育反思。为名校长人选开出读书书目,书目以“必读书目+ 选读书目”组成,要求每位校长写好读书笔记,养成思考、感悟、分析、判断、归纳、主张的习惯,并要求名校长人选结合学校工作和个人成长写教育反思。设计目的:以文字表达方式促进学员自身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
(6) 科研课题立项。鼓励参训校长围绕学校建设管理的热点、难点问题系统而深入地挖掘和提炼自身教育教学与管理思想、方法和经验,申报课题、 发表论文、著书立说。设计目的:以课题探究方式促进学员自身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
(7)校长论坛。每年举办一次“校长论坛”,鼓励脱稿演讲和互动问答,培养批判精神和思辨能力, 为参训校长交流教育思想、传播教育理念、研讨现实问题搭建优质平台。设计目的:以语言表达的方式促进学员自身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
(8)网上论坛。开设网上“校长论坛”专栏,每月提供一个热点专题引导名校长人选展开讨论并给予指导。还包括读书心得交流、学校管理经验交流、 教育热点研讨交流、教育反思报告交流和工作室学习交流等内容。设计目的:创造参训学员间隐性知识共享化平台。
(9)跟踪回访。教师知识创造的过程会延续到培训结束后的一段时期。特别是培训后在教学实践中对新增知识技能的应用、反思、类比、交流,是教师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转化的重要阶段。因此,要特别注重训后的跟踪回访工作。设计目的:训后的收效程度即是知识转化的延续,也是评价培训质量的重要指标。
5.成效与反思
为了提高培训质量、提升培训水平,并检验本期培训班的效果,培训结束后就培训的收获与成效分别设置了调查问卷,对全体参训学员进行问卷调查,并随机抽取部分参训学员进行访谈。受访谈的大部分学员表示:本次培训提供的教学观摩和实践活动环节设计比较合理,对学员有一定的启发性与引领带动作用;培训中老师注重与学员进行有效的交流与研讨,建立了学习共同体;培训中老师引导各位学员将经验总结与反思体验相结合,有助于经验传授向理论提升的转化;通过系统的培训对参训校长更新办学理念、交流教育思想、补充教育教学知识、改进教学设计、提升课堂教学能力、增强反思能力、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等方面起到了较大的提升作用。
以上的评价说明了培训课程安排符合学员的培训需求、特点和目标任务,较好地达到了学员知识再创造的目的。创建教师培训的科学模式,能更好地为教师培训的训前教学设计、培中监督、训后评价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但是目前培训组织者自身的专业化水平、训前针对参训对象需求的调研和培后跟踪回访等工作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这些没有落到实处,创建再好的培训模式也是无根之树。
四、研究结论与启示
1.研究结论
隐性知识的显性化与共享化是培训模式探究的难点,而显性知识的整合化是组织者工作的重点。教师显性知识的提升以组织共享为主,是可控、 易检测的;隐性知识的提升以个人顿悟为主,是难控、难检测的。针对不同特点的人群要侧重不同知识转化的环节设计。教师知识转化的四个阶段可不按顺序进行,也可能在某一环节两种转化同步进行。知识创造过程是一个系统,教师的知识创造过程包含培训后的一段时期。
2.研究启示
SECI知识管理模型 篇9
近年来,随着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以微信公众平台为代表的移动学习资源逐步受到了教育学界的追捧,特别是由于其契合成人学习者碎片化的学习模式,泛在性的学习环境,已经成为当前成人学习者进行移动学习的重要媒介。学习资源作为移动学习的支撑,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移动学习效果,我们在设计微信公众平台学习资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融入学习资源的教育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同时,与其他移动学习媒介,微信公众平台的学习资源也要体现出自身的特点。SECI模型常常用以描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的转化过程,[1]它是知识管理领域的重要模型,强调“知识场”对于知识转化的重要性。本文将结合SECI模型及以微信公众平台为代表的移动学习自身的特点,进一步探讨在SECI模型下微信公众平台学习资源的设计特点。
二、微信公众平台
微信公众平台是微信应用的重要模块之一,自2012年8月推出以来,主要为名人、政府、媒体和草根一族等扩大影响力而开展自媒体服务。[2]作为社会媒体来说,微信公众平台设计的初衷并没有是专门针对教育行业的;加之采用微信公众平台发布学习信息的机构或个人,由于缺乏具体的教学经验,于是出现了当前微信公众平台学习资源设计方面普遍问题:知识点呈现形式单一,知识点之间没有很强的逻辑关系,看不出教学设计的元素。微信公众平台的学习资源设计方面的问题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课程资源重复建设
部分微信公众平台的学习资源直接照搬照抄教材,或者是将远程教育平台的电子化资料简单解构,切割划分为零碎的知识点,这与移动学习的目的和设计初衷相违背,沦为教育平台和教材的手机版。整体来说,微信公众平台的学习资源还是存在不系统和资源匮乏的状况。
(二)课程资源表现形式单一
限于资源设计的时间和精力成本,大部分微信公众平台的学习资源多以文字、图片形式为主,且在知识点的呈现形式上,多以文章形式出现,较少出现音频、视频等因素,较为单一的素材形式难以满足学习者多样化的学习需求,降低了移动学习的兴趣。
(三)学习资源交互性不强
当前公众平台的学习资源多为静态或者伪动态的形式,仅仅支持简单的学习交互,例如统一显示题目和答案的测试题。这样缺乏交互性的学习资源一方面完全埋没了微信公众平台作为移动学习的优势,大大影响了资源的使用效果。
三、SECI模型
SECI模型将知识换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并描述二者之间转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重视未经系统化、科学化处理过的经验类知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前者是规范化和系统化的,而后者是难以规范的,带有浓烈的个人色彩。要想完整的将隐性知识从头脑中提取有难度,但许多隐含的知识还是可以通过文档、知识库、报告等方式进行传承。[3]
SECI模型是知识管理领域的重要模型,认为知识转化有四个阶段:知识的社会化(Socialization)、知识的外化(Externalization)、知识的联结化(Combination)和知识的内化(Internalization)。具体来说,知识的社会化是指通过分享经验,创造共有的心智和技能等隐性知识的过程;知识的外化是指通过比喻、类比等方式将隐性知识转化成显性知识的过程;知识的联结化是将已有的显性知识通过文件、会议、数据库等媒介整合在一起,从而组成更为系统的显性知识体系;知识的内化是指显性知识转变为隐性知识的过程,是演变成个人或团体能力的过程。知识转化的这四个过程是相辅相成的,是螺旋式发展的过程,共同趋于知识转化效果的最优化。在知识的转过过程中,新知识随即产生,例如共感知识可以在知识的社会化过程中产生,概念知识可以由知识的外化过程产出,系统知识可由知识的联结化过程产生,操作性知识则由知识的内化过程生成。[1]
“场”是SECI模型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用来描述知识创造和构建所需要的共享域。SECI模型知识转化的四个过程需要不同的“知识场”:知识的社会化是“原生场”(originating ba)进行的,这是创造知识的起点,个人之间由于相互的信任得以排除自我与他人之间的障碍;知识的外化是在“互动场”(interacting ba)进行的,“互动场”主要是通过组建一些小组,邀请有特殊知识和能力的人参与进来,使大家以开放的态度将隐性知识转变为显性知识;知识的联结化是在知识的“虚拟场”(cyber ba)进行的,“虚拟场”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在虚拟世界中可以促进显性知识的联接与系统化,从而产生新的显性知识,是知识的“组合”阶段;知识的内化是在知识的“练习场”进行的,它代表的是知识的“内化”阶段,能够促使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
四、SECI模型下微信公众平台学习资源设计
(一)SECI模型下微信公众平台学习资源的“知识性”设计
微信公众平台学习资源的设计应该有明确的知识目标。在SECI模型下,学习是一个螺旋过程,是知识构建和创新的过程,其目的在于促进学习者对于知识的产生、管理和共享。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学习模式是一种非正式的移动学习模式,在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上无限制,可以做到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学习,这与远程教学学习者的泛在性的学习特点非常契合。因此我们在设计微信公众平台学习资源的时候,要考虑到其微型化、非正式、碎片化的学习特点,同时还要考虑到对其他学习资源的调用,比如远程教学平台软件、360云盘等软件进行共享整合,为学习者提供多方面可供选择的学习资源,由此提高微信公众平台学习资源的可共享性、可应用性。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随着微信公众平台作为教育媒体逐步在教育界的应用推广,相关的微信公众平台学习资源设计的整合研究也相应在增加。
(二)SECI模型下微信公众平台学习资源的“情境化”设计
SECI模型视角下微信公众平台学习资源的“情境化”设计,应该要考虑到微信公众平台学习资源的情景化设计和微信公众平台学习情境的微型化设计。从微信公众平台学习资源的“情境化”功能设计方面来说,我们认为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移动学习是学习者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学习的过程,具有一定的情境性,这就需要我们设计者在设计的时候,要注意设立有利于学习者学习的情景。学习资源的设计者要通过创建和提供交流的情景,特别是微信公众平台作为一个开放的社会媒体,更适合于设计和提供相应的学习知识的“知识场”。就面向“微信公众平台学习情境”进行“微型化”的设计而言,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移动学习往往是在零散的时间中进行的,碎片化特点比较强。此外,大部分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媒介往往是移动终端,限制于显示屏幕的大小,学习资源的设计特点应该体现出微信公众平台的学习资源“微型化”的情境。微信公众平台学习资源“微型化”的设计有利于学习者可以主动选择学习内容,并进行组织和整合被选择的信息。
(三)SECI模型下微信公众平台学习资源的“人性化”设计
SECI模型视角下知识的转化是藉由个体、小组或者组织的主动投入和知识性实践基础,因此,SECI模型视角下微信公众平台学习资源的“人性化”设计,主要就是要满足学习者个体的个性化需求。
微信公众平台学习资源的“人性化”设计可以分为表达方式、资源呈现方式和学习资源利用方式三个方面的“人性化”。从表达方式上来说,微信公众平台有着区别于正式的移动教育平台的优势,资源内容上来说不适合大段正式的语言,应该偏重于趣味性较强、非正式的方式的文本语言来表述学习内容,更能提高学习效果。微信公众平台作为当前应用面较广的一款社会媒体,依托微信应用已经积累了相当大的用户基础,在学习资源的设计方面要注意资源内容的情感化特征,例如与文本搭配恰到好处的色彩、画面、声音等其他形式的资源,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兴趣。
从资源呈现方式来说,当前的微信公众平台的学习资源在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到微信公众平台的应用工具,一般即为移动手机。根据移动手机锁具有的显示屏幕小、计算能力低、文本输入复杂、图形界面受到限制等问题,我们在设计微信公众平台学习资源的时候,学习资源本身的图片、文本尺寸不宜过大,表现方式不能太复杂。在微信公众平台的界面同时出现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内容时,要注意做到资源的整体布局要突出主题、要注意相关内容呈现的时机和要注意资源呈现的速度。[5]从微信公众平台学习资源的利用方式来说,要能够让学习者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方便的对学习资源进行查找、浏览、复制等操作,对于学习资源的分享和再加工也是一个很好的推广。此外,微信公众平台学习资源要注意完善相关的链接和说明,为学习者提供自主管理的功能。
(四)SECI模型下微信公众平台学习资源的“交互性”设计
SECI模型的核心是知识的社会化、外化、组合化和内化,这几个过程的本质都在于各种类型的交互,包括人与人之间、人与知识之间、知识与知识之间的交互。从微信公众平台的学习资源设计来说,重视学习资源的“交互性”设计将有利于学习知识的转化。其中,SECI模型视角下的微信公众平台学习资源“交互性”设计主要体现在学习资源本身的设计、社会性交互和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自身的交互优势三方面。从微信公众平台学习资源的本身的交互性设计来说,我们要注意给学习者提供多种方式的资源获取方式,比如在微信公众平台的信息交互方面,我们可以选择手动按键输入查询信息,或者是语音输入等方式;此外,还要注意微信公众平台学习资源的学习界面的友好性,即每个微信公众平台每个学习资源都应该被分类;微信公众平台学习资源本身应该可以及时的动态更新。
从依托微信公众平台进行的移动学习的社会性交互来说,我们往往通过声音、指示、邮件、图标、视频等多种方式和学习过程参与者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比如,我们可以在微信公众平台的学习资源中添加标签,指明学习资源的来源,以促进学习者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也可以在微信公众平台的后台统计这些资源的使用情况,以方便学习资源的使用者与开发者之间的交互。此外,从微信公众平台自身媒体的优势来说,是一种跨多种设备的适用性极强的社会媒体,借助微信这一当前热门的应用已得到广泛学习者的接受。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在SECI模型视角下,要注意搭建微信公众平台的多种渠道的传播,要实现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多种形式的互动传播网。
五、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借助微信公众平的台进行的移动学习越来越受到学习者的青睐,然而当前微信公众平台学习资源的设计也存在着资源重复建设、表现形式单一、缺乏教学设计的支持和学习资源的交互性不强的问题。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我们引入SECI模型这一知识管理理论的相关知识,在SECI模型视角下来探讨微信公众平台学习资源设计的特点,提高微信公众平台学习资源的有效性是本文的重心。依据此要求,本文认为在SECI模型视角下微信公众平台学习资源的设计要注意“知识性”、“情境性”、“人性化”和“交互性”设计,期望为今后微信公众平台学习资源的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摘要:微信公众平台作为当前移动学习平台的一款热门应用,在远程教育领域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但是当前在微信公众平台学习资源设计方面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SECI模型是揭示知识转化和创造的内涵和本质的重要理论模型,运用相关理论到微信公众平台学习资源的设计方面来说,在微信公众平台的学习资源设计的时候要注意“知识性”、“情境性”、“人性化”和“交互性”设计。
关键词:SECI模型,微信公众平台,学习资源,设计
参考文献
[1][4]Nonaka Nonaka,I.,&Takeuchi,H.The Knowledge Creating Company[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2]柳玉婷.微信公众平台在移动学习中的应用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3.
[3]郑燕林,李卢一,王以宁.SECI模型视角下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0.
【SECI知识管理模型】推荐阅读:
知识管理模型06-20
教师隐性知识管理模型06-20
虚拟企业知识管理模型09-05
知识螺旋模型07-29
知识元模型10-27
基于知识的模型08-20
知识共享扁平化模型10-28
管理结构模型07-21
管理数学模型05-13
通用管理模型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