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组织建设

2024-05-12

党的组织建设(精选12篇)

党的组织建设 篇1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中, 对加强党的建设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报告特别强调, 要加强农村、城市社区基层组织建设, 这为我们如何在基层组织中发掘党建资源, 强化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提出了新的课题。笔者认为, 要“遵循一二三一”的规律, 充分利用各种有利资源, 强化党的基层组织, 强化党的基层执政能力, 向人民群众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一、围绕一个主线

就是围绕“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

我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这是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失去了这个根本, 党就失去了活力和动力。加强党的建设, 就是提高全党“为人民服务”的能力、水平和效果。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 谈到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时, 首次提出“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因此,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进一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最根本的, 就是要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 按照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要求, 进一步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 确保党在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和制度上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 使我们党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 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二、开发两个党建新资源

一个新资源是农村、社区党组织资源;另一个新资源是“两新组织”资源。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全党必须牢记, 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 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党的基层组织是党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最直接、最根本的纽带, 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因此, 充分发掘农村、城市社区党组织,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党建资源, 在新的历史时期, 尤为重要。

(一) 党的基层组织最具活力。党的一切理论成果都源于实践,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党的基层组织在与人们群众共同生产、共同劳动、共同生活、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践中, 不断探索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认识, 是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实践源泉, 最具活力,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不断完善和补充。

(二) 党的基层组织最具潜力。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我党的终极目标是带领人民群众实现共产主义理想, 这也是人民群众的追求。在目标的实现和追求中, 总是会有更新更好的指导方法和实践, 指导基层党的建设。

(三) 党的基层组织最具创造力。办好中国的事情, 关键在党。我们党拥有8600多万党员, 40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如果基层党组织始终充满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就会不断得到增强, 就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凝聚广大党员发挥应有作用, 我们党就会始终充满蓬勃的生机和旺盛的活力, 就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我区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首创的“农村基层组织考评办法三诺一考”, 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好做法, 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近年来, 江源区在基层组织建设中, 做了大量的探索, 基层组织建设日益加强, 有能力做好党的工作, 也有干劲做好群众工作。因此, 开发好两个党建新资源, 对密切党同群众的关系, 增强党的执政能力, 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畅通三个途径

(一) 充分畅通基层党组织在党的建设中的途径, 带动各类组织建设。全面推进各领域基层组织党建工作, 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 深入到群众当中去, 深入到生产一线当中去, 倾听群众的呼声, 真切与民同甘苦共奋斗, 坚持为民分忧、为民解忧, 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组织建设。

(二) 充分畅通企业党组织联系广大工人的途径, 促进企业改革。畅通群众表达渠道、实现职工利益诉求, 既是企业一项重要的党建任务, 也是企业一项复杂的管理工程。企业党组织要把握全局, 协调各方, 按照科学、务实、有效、便捷的要求, 进一步拓宽职工利益表达渠道, 解决和处理内部各类矛盾, 加强和改善党群干群关系, 推动和促进企业改革发展稳定。

(三) 充分畅通各种生产合作组织中党组织联系农民的途径, 带动农村发展。农村实现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 很多党的基层组织受生产方式转变的影响, 作用弱化, 脱离群众, 充分畅通各种生产合作组织中党组织联系农民的途径, 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 要在各种生产合作组织中建立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 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 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制度, 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 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带领人民群众把思想和行动作为实现党的十八大描绘的宏伟蓝图的动力。

四、实现一个统筹

一个统筹, 即党内资源和党外资源的统筹。我们党已经走过了94年的光辉历程, 在全国范围内执政66年, 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也已37年。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 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 中国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中华民族才能实现伟大复兴;同时, 历史和现实也充分证明, 我们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是合格的, 并且在实践中还在不断地提高和增强。

统筹党内党外资源, 要进一步发扬党内民主, 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 疏通和拓宽党内民主渠道, 充分发挥全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更好地发挥地方党委同级各种组织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统筹党内党外资源, 要进一步吸收各界力量。民主人士对治国理政的意见和建议, 也是党提高执政能力建设的有益补充, 我们要充分尊重党外的意见, 要认真倾听党外人士的声音, 永葆党的执政理念、执政方法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党的组织建设 篇2

王艳艳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组织基础,是党的一切工作的落脚点,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因而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在党的建设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的一大基础工程。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必将削弱和动摇党在农民群众中的根基,影响党和国家的大局,经济建设也搞不上去。本人经过在乡镇基层多年的工作经验,针对农村基层的党建工作进行调查研究,并针对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应遵循的原则和对策措施等方面,作了粗浅的探讨。

一、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突出矛盾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广大农村的生产组织形式、经营方式和行政管理体制等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一部分乡镇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出现党员年龄老化、党员难集中、工作难开展等问题和矛盾,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党员年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干部后继乏人。现在党员年龄在逐渐老化,文化程度偏低。如我镇现有农村党员330名,35岁以下(含35岁)党员29人,36-40岁党员38人,41-45岁党员93人,46-50岁党员89人,51-55岁党员60人,55岁以上党员10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党员229人,从年龄结构看,35岁以下青年党员仅占党员总数 1

8.7%,而且青年党员往往不愿担任党务工作,这在相当程度上造成党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不强。

2、部分基层干部的现有素质与领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基层党组织发挥更强的领导和服务的作用,而部分农村基层干部尤其是经济相对贫困地区的干部在这方面的素质相对较弱。主要表现为:从思想素质看,一部分基层干部的传统思想观念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情势不相适应;从政治素质看,在部分基层干部中存在着淡化政治的不良倾向;从能力素质看,少数同志领导工作水平与所肩负的历史重任不相适应;从作风素质看,一些基层干部的领导作风与群众的期望和要求不相适应。

3、农村党组织的设臵模式与农村的多元经济形态之间的矛盾。目前村党组织设臵基本停留在按地域划分的模式上,党组织设臵形式与多元化的经济组织形式不相适应,给党组织活动和党员的教育管理带来诸多不便,影响了农村党组织和党员作用的发挥,也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4、党建工作的传统方式已难以适应新世纪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需要。目前部分农村党组织对变化了的形势仍然认识不足,研究不够,改进不力,还习惯于“单打一”,就党建抓党建的现象仍很突出。有的党员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陈旧单一,适应不了党员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的需求;有的在评价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三重三轻”的现象,即重形式、轻内容,重过程、轻结果,重共性、轻个性,既影响了对党建工作的正确估价,也容易产生错误的工作导向。

5、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弱化与市场经济对农村党建工作的更高要求之间的矛盾。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党员干部以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现实要求都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既需要市场经济知识,又需要实用科学的技术,既追求丰富的物质生活,又追求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与此同时,市场经济对农村党员尤其是广大农民的思想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标准,也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特别是少数富裕起来的农民集体观念淡薄,精神生活空虚,有的甚至热衷于宗教迷信活动,这些都给农村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但近年来,农村的思想政治工作却出现了相对弱化的趋势,一些基层党组织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抓得不紧,对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教育重视不够;一些地方机关“会多为患”;一些党员干部在传达上级的指示精神中也层层打“折扣”,结果是群众“有一半听不懂”、“听懂的有一半不会做”、“会做的有一半没效果”。

从实践来看,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方面的因素,也有客观环境的影响,主要可以概括为“四个不足”:一是农村改革开放发展势头迅猛,在干部的思想的准备上显得不足;二是对市场经济产生的负面效应以及市场经济对农村党建工作的挑战认识不足,相应的措施没有跟上,已有的措施也不配套;三是少数基层干部“两手抓”的能力素质具备不足,农村党建工作摆不上位臵,削弱了党的领导,造成了实际工作中的“一手硬、一手软”,出现“两张皮”的现象;四是党的建设理论上准备不足,党建工作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在实际工作中产生了一些偏差。

针对新时期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矛盾,结合农村实际,作为农村一级政府,乡镇党委更应发挥好自己的作用。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反复证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必须坚持领导抓,抓领导,必须从切实提高乡镇党委领导能力做起。

1、要继续坚持和完善党委管党的建设、书记带头抓党的建设的责任制。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通过实行“党建工作责任制”,把“关键在党”的思想变为工作制度,用以促进和规范党委和党委书记抓党建的行为,推动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落实,党委和书记要常抓、抓好党的建设。

2、要组织各方面力量进一步形成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整体合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牵动全局、涉及方方面面,必须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各有关部门及群团组织分工负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要继续实行县以上机关部门帮村制度,既负责抓整顿,抓基层组织建设,又负责抓扶贫,促发展,不改变面貌不脱钩。部门帮村,必须有领导干部负责,有专人下去工作。领导机关的职责之一,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工作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的决定贯彻到基层,推动问题的解决。负责帮村与履行部门职能是一致的,要舍得投放力量。实践证明,这不仅是改变后进村面貌、推动扶贫攻坚和农村改革、发展的有效办法,也有利于转变机关作风、密切干群关系和锻炼年轻干部。

3、要经常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不断提高抓农村工作和基层建设的水平。无论做什么工作,都必须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逐步加深对客观事物规律性的认识,提高解决矛盾的思想水

平和工作能力。领导农村工作和基层组织建设也是这样。提高领导水平的基本途径有三条:一要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并用以指导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工作。二要经常发现和重视吸取别人的经验,结合本地的实际加以借鉴。三要善于总结推广本地区、本单位的成功经验,不断有新的创造、新的进展。对基层解决新问题的经验,特别是加强新经济组织中党的工作,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素质,搞好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等经验,要及时总结推广。

如何加强党的建设 篇3

【关键词】党的建设;思想;组织;作风

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的科学稳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豪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的根本保证。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党的自身建设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纯洁性建设做为主线,增强自我净化能力、自我完善能力、自我革新能力、自我提高的能力,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加强党的建设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加强思想建设。党的思想建设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改造和克服党内一切非无产阶级思想;对党员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教育,保证党的基本路线的贯彻执行;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有效手段。要把思想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始终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以思想建设确保和推动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强调从思想上建设党,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在实践中加强党的建设的经验总结。理论和实践证明,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是我们党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的根本保证。

第二,加强组织建设。党的组织建设是党的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包括民主集中制建设、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等内容。它是党的建设中最具经常性、普遍性的基本建设,是实现党的纲领及党的各个历史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物质保证,也是党深入进行思想建设和政治建设的物质基础。

第三,加强作风建设。党的作风建设就是端正党组织和党员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树立与党的性质和宗旨相适应的良好风尚的工作,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命”。纵观我们党的历史,作风建设始终是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一项“基本功”。党的干部及全体党员自身的执政能力所必备的各种作风是否优良,直接影响着党在群众中的形象,直接影响党的组织执政能力的效果。因此,无论是党的领导干部或普通党员,应该牢固树立群众意识,服务意识,大局意识,积极为干部职工群众排忧解难,以良好的作风服务群众,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支持。

第四,加强制度建设。党的制度建设就是党为了建立健全党内规章制度所进行的一系列工作。它是党的建设中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是巩固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各方面建设成果的保证。加强党的制度建设既是引领推动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党组织用科学发展引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就发扬党内民主,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到党的制度建设中去。着眼激发党员个体活力、营造党内和谐氛围,健全完善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维护党员利益等方面的制度机制,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供制度保证。

第五,加强纪律建设。党的纪律建设就是为加强党的建设在纪律方面所进行的一系列工作。加强党的纪律建设,既是关系到党的基本路线能否顺利实现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党的建设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党的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党员必须自觉遵守党的纪律、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纪律建设”这个概念,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还是第一次。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加强纪律建设的高度重视,表明了我们党维护党的集中统一的坚定决心。

党的组织建设 篇4

一、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必要性

1、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关键所在

回顾我党走过的革命和建设历程, 经过二十八年的革命斗争, 毛泽东让中国人站起来;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 邓小平让中国人富起来, 今天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中国强大了起来。改革初期, 西方学者对“经济发展道路的中国模式”是不认可的, 现在基本认可了, 以至于对政治体制也是认同的。《纽约时报》就2008年金融危机反思美国的政治体制, 说美国的救市方案总是一党提出来而被另外一党否决, 运作很慢;而中国的4万亿应对金融危机方案很快就见效了。说明社会主义制度有其自身的优越性。所以, 邓小平同志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讲过, 我们的民主集中制好就好在它灵便、有效。今天, 世界在重视中国发展, 关注中国模式能不能在世界上推广, 可不可以供发展中国家借鉴。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世界的贡献, 而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与党的领导是密不可分的。

2、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 是应对国际形势挑战和风险的需要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 我们取得了很大成绩, 但经济实力不如发达国家。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我们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挑战。如:面对2008年金融危机, 我们出台了措施, 取得了一定效果, 仍存在出口下滑、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农民持续增收压力增大、就业压力增大等一系列问题。所以, 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 解决好后金融危机阶段的经济、社会等一系列问题, 要求我们把党建设好。

3、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 是实现十七大蓝图的需要

十七大在十六大确立的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五大建设”新要求。为实现五大建设, 四中全会又提出“五化”, 即通过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 进一步促进目标的实现。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 我国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社会主要矛盾也没有变, 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今年我们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调整结构, 这个任务是很艰巨的。另外一个方面就是维护社会稳定。2008年的“314事件”以及2009年的“75事件”都告诉我们, 维护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是同等重要的大事。

4、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 是解决党内问题的需要

89个春秋, 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 当前党的建设状况总体是好的。同时党内存在不少问题。比如, 一些领导干部不重视学习, 学用脱节,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是真学、真信、真懂、真用, 导致一些人理想信念动摇, 不信马列信鬼神;贯彻上级政策问题, 一些干部普遍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 合意的就执行, 不合意的就不执行, 叫“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不能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总之, 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损害了党的形象, 影响了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和执政使命的实现, 因而必须认真解决党的建设问题。

二、提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意义

科学是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的正确认识和把握。党的建设科学化, 就是按照党的本质特征及其发展、运行的内在规律开展党的建设。从社会科学研究的领域来看, 科学化的基本要义就是“求真”。即探寻并遵循党的建设和党的发展的客观规律。规律性是科学化的本质。

1、党的建设科学化是一个全新的重大命题

党的建设科学化为党的建设打开了全新的思想空间。以前我们讲马列、学马列多强调政治性。今天提出科学化命题, 就是讲马列, 不但讲政治性, 还要讲科学性。我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党, 马克思主义不但是一种政治, 更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978年底开始经济改革, 30多年的经济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改革要求政治改革与之相适应, 而政治改革的关键和核心内容是党自身的改革。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就开始思考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拉开政治改革的序幕, 受1989年苏东巨变的影响, 90年代政治改革的步子放缓, 到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党的建设科学化命题, 至此, 为党的建设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思想空间, 党的自身建设实现科学化就是政治改革的关键所在。

2、党的建设科学化是对执政党建设深入思考得出的重大结论

毛泽东1939年10月, 首次把党的建设作为与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并列的三大法宝之一。并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首次提出了党的建设“伟大的工程”这个命题。这是我党从革命党建设向执政党建设思想的重大转变。

邓小平1956年“八大”作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 首次提出“执政党的建设”问题, 把党的建设“伟大的工程”与“执政”联系起来研究。据考证, 这是第一次把我们党称为执政党而不是革命党。1962年邓小平又再次指出“执政党也不是很容易当的。”的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1980年2月, 邓小平提出了“执政党怎样才合格”, 邓小平一直在思考执政党建设的问题。

邓小平提出的问题, 为江泽民所高度重视。1994年, 江泽民根据毛泽东提出的命题, 对党的建设“伟大的工程”做了深入的阐述, 提出了“新的伟大的工程”, 初步把它与“执政能力建设”联系起来。

2002年十六大之后, 2005年胡锦涛进一步提出“新的伟大的工程”就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其根本目的是要达到永保党的先进性。所以, 通过几代领导人对执政党建设问题的深入思考, 我党才提出党的建设科学化问题。

三、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根本途径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根本途径是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 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 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

1、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

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 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关键。科学的理论体系, 包括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思想。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 就存在一个怎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问题, 即理论创新问题, 基本要求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2、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

制度建设既是党的建设的自身内容, 又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保障。首先, 要有系统的总结和反思, 在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进程中推进制度建设。创造性地落实已有的, 创造性地健全没有的, 创造性地完善残缺的, 创造性地纠正违规的。其次, 要在健全制度体系上下功夫, 增强制度的系统性和严密性。这个体系的基础是党的根本制度即民主集中制, 在根本制度基础之上是党内的具体制度, 即, 党的代表大会制度、集体领导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党内监督制度。再次, 要建立健全严格的落实制度的保障和监督机制。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 贵在经常、重在落实。

3、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

坚持科学方法的运用, 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途径。所谓科学方法, 是指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科学的工作方法。毛泽东说:我们的任务是过河, 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加强党的建设的科学方法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创造性的工作。一是继承和发展长期实践中积累的成功方法。二是积极探索运用现代科学手段和方法, 重点是提高党建工作的网络化水平。三是借鉴外国政党的有益做法。

摘要:面对世情、国情和党情的深刻变化, 为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开展党的建设,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关键词:党的建设,科学化,创新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 篇5

强调要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是毛泽东党建思想中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个内容。1942年5月,他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了:“有许多党员,在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上并没有完全入党,甚至完全没有入党。”而“思想上没有入党的人,头脑里还装着许多剥削阶级的脏东西,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无产阶级思想,什么是共产主义,什么是党。”所以,“首先需要在思想上整顿,需要展开一个无产阶级对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斗争。”[1]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来武装全党是思想入党的内容。毛泽东指出:“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2]但“在全党中提高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水平是完全必要的,因为只有这种理论,才是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指南针。”[3]毛泽东把党的思想建设同能否完成中国革命斗争任务联系起来,把党的思想建设摆到了党的各项建设的首位。

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4]。毛泽东关于“思想上入党”的论述,是对思想建党的形象表述和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一个创举。

二、开展整风,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1942年2月,毛泽东相继在延安中央党校和干部会上作了《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的重要报告,提出整风的任务。通过整风运动,基本达到不仅在组织上入党,而且在思想上入党的目的,大大提高了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水平。1945年4月24日,在党的七大《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毛泽东指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新的工作作风,这主要的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5]集中体现了党的世界观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对于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保证党的思想建设的正确方向

思想路线的问题的明确提出是在毛泽东的《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和“中国革命斗争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国情”的著名论断。第一次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这篇报告中,毛泽东使用了“实事求是”的概念,并向全党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任务。1939年10月,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毛泽东进一步明确指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第一次对实事求是作了科学的解释和说明。在党多年的建设中,实事求是的路线保证了革命的胜利,推动着建设的发展,是我们思想路线的保障。

四、与党的其他方面的建设相辅相成

党的建设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政治建设、作风建设等方面,他们之间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思想建设贯穿于其他几项建设中,所以要求把思想教育和思想领导放在党的领导的首位。党的思想建设是政治建设的前提,如果没有正确的思想建设和思想路线,就不能保证政治上的一致和组织上的巩固。从组织建设来看,党的思想建设是它的基础,只有保证了党的思想建设,才能以共同的思想基础,巩固党的组织和纪律。从作风建设来看,只有通过思想教育和思想改造,才能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的思想,以此来保证作风建设的顺利实现。

党的组织建设 篇6

摘要: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与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思想上培育制度建设与创新的观念,组织上加强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选举制建设创新,作风上强化党内监督体制建设,不断完善与创新对基层组织制度建设的领导,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制度建设 创新 执政能力

0 引言

胡锦涛同志在中纪委六次全会上讲话指出,“要加强党内制度建设和创新,不断完善党内各方面的体制机制。提高制度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做到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推进党的建设和党内生活制度化、规范化。”实践证明,只有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与创新,才能不断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才能使党具有与时俱进的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不断把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推向前进。

1 党的制度建设与创新的重大历史意义

制度建设的内涵并非单纯指文字上的某些制度条例,而是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指党的领导体制、工作机制,主要是权力配置和运作的方式;二是指具体规章制度。这两个层面共同构成党的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形成一种大的制度环境。从第一个层面的意义来看,体制与工作机制起着支撑制度环境的作用,保护具体的制度不被随意践踏。比如,党内制定的各种各样的廉洁自律的规定,各种监督的规定,如果没有特定体制的保护,这些具体条文能否被忠实地执行就具有不确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就要依赖各级领导干部的素质来执行;而在特定体制下,不管各级领导干部是否愿意,都必然受到体制的相应制约,都不得不去执行各项具体制度。从第二个层面的内容来看,如果只有大的体制性框架而没有具体制度,那么,权力的运作也是无章可循的,人们的行为也就缺少预见性和确定性。因此,具体的制度是制度环境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是充塞于体制性框架中的具体内容。

制度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不仅贯穿于执政能力建设的各个环节,而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1 党的制度建设与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与创新,是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反映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时代发展的要求,能够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和工作制度,使党的各项工作充满活力。锲而不舍地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各项工作的始终,才能使党具有与时俱进的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从根本上加强和保障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1.2 党的制度建设与创新的目标要求 一是制度的科学性。制度的科学性既包括制度合理性又包括制度合法性,它是一个制度有无生命力的主要标志。党的制度不仅要符合客观实际需要和事物发展的规律,也要符合人类政治生活所追求的理想和价值,即获得了合理性;符合绝大多数人民的意愿,从而获得广泛的支持,即获得了合法性。

二是制度的系统性。制度的系统性是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制度权威性的必要条件。党的制度是一整套约束和规范党的组织、行为及运行机制的规则,确保党的各项工作和路线按照既定的方向发展,因而要有很强的系统性,同时也要强调党的各项制度的稳定性、长期性。

三是制度的权威性。制度的权威性即制度的有效性,是指制度的强制约束力和制度的有效执行情况。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是衡量制度建设成败的关键,党的制度如果缺乏权威,那这种制度也就失去了实际存在的意义。

1.3 制度建设与创新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是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用制度管党,用制度治党,用制度保证党的政策全面反映人民的利益,巩固党的制度建设成果,把党的先进性建设贯穿于制度建设的各个方面,促进和推动党的各项工作,为人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提供制度性的保障。

2 目前党的制度建设的缺陷

2.1 旧制度的诟病 目前,党的许多旧制度的一些弊端还没有完全革除,新体制尚未完善,不可避免地要在社会生活中发生摩擦和冲突。例如,一些对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教育、管理和监督等方面的制度相对滞后,基层党组织的各项民主制度不够健全,不能充分反映党组织和党员意愿,造成党员和基层党组织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缺乏首创精神,致使政策贯彻不力,工作进展缓慢,进而影响到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效果。

2.2 过分强调制度的经济作用 当前,党的各项制度还存在着过分强调经济增长,忽视关注社会管理和服务的现象。例如,不少地方在选拔任用干部问题上,还存在着只重视发展经济能力,忽视干部的道德品质和服务精神的现象,使得许多干部在工作中,只重视管理区域内的经济增长,而轻视资源和环境保护、社会治安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等更多关系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服务人民、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工作。

2.3 对构建高效、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的影响 目前,党的一些制度配置结构不合理,导致党领导下的行政体制机构重叠、职能不清、权责混乱等现象长期存在。建国以来,历次机构改革都不能跳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致使行政效率和行政法治难以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政府的管理成本逐年加大,损害了社会的公共利益。

3 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与创新,切实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3.1 思想上培育制度建设与创新的观念,建设社会主义制度 普遍的制度观念认同是制度文化的前提和条件,社会主义制度文化又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础,建立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制度文化,充分保障人的基本权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现制度的建设与创新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同时在保证公共权力正常运作的前提下,加强对公共权力的领导和约束,切实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真正体现为人民服务的本质。

3.2 作风上强化党内监督体制建设与创新,完善对领导干部的问责制度 进行党的监督制度创新,赋予监督机构足够的权威。各级纪检机关要在党的领导下,具有相对于同级党政机关更多的权威性,保障其独立发挥监督效能;疏通监督渠道,使广大党员充分履行自己的监督权利,增加办事的透明度,拓展对领导机关的监督面和监督力度;加强宏观监督,增强对事关全局的决策和大政方针的监督,防止造成决策失误;增强主动监督,形成事前防范、事中约束、事后查处的监督机制。

3.3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与创新对基层组织制度建设的领导 各级党的基层组织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适应新形势的各项工作制度,改革和创新原有已不适应工作实际的制度,培育制度建设与创新的观念,加强在思想、组织和作风等各方面的制度建设,领导和规划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使社会的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实现和谐发展。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加强以执政能力为重点的党的建设,比任何时候都重要。我们要按照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要求,不断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为加快推进主城区现代化建设新进程提供坚强保证。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

[2]桑玉成,董幼鸿.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的制度设计与制度创新[J].东岳论从.2003.(4)

党的组织建设 篇7

一、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夯实党建基础

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是党的建设的要求和根本宗旨。所以首要任务就是要夯实党建基础, 完善党建机制。具体做法是:一要紧扣发展主题。基层党建工作千头万绪, 但根本目的, 就是为了促进发展。企业发展了, 党建就有了基础。二要着眼于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拓展基层党建工作的空间, 延伸基层党建工作链条。要出经验, 出成果, 树榜样, 推典型。三要执行基本制度不放松。党课学习不能放松, 组织纪律不能放松, 组织生活不能放松。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夯实党建工作基础, 保持党的先进性, 发挥党的引领作用。

当前党建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工作开展不平衡, 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二是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表现为部分党员干部忽视理论学习, 思想僵化, 缺乏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少数党员干部事业心、责任感不强, 工作飘浮, 作风不实;个别党员干部脱离群众。三是面对新情况、新形势, 对党建工作研究不透, 创新不够。这将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 必须下大力气认真加以解决。

各级党组织要以民主评议党员和“创先争优”为动力, 继续组织支部和党员对照《党章》、《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标准和要求, 对自身工作进行认真总结和理性思考, 查找不足, 分析原因, 改进工作, 提高水平。结合当前形式发展的要求, 突出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 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我们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 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这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因此, 要进一步端正学风, 重视抓好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一是真学, 力戒浅尝辄止、敷衍应付;二是真信, 力戒言行不一、口是心非;三是真干, 力戒坐而论道、照抄照搬。要理论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 切实依靠真理的力量解决好我们所面对的丰富生动、纷繁复杂的新情况、新矛盾、新事务。

二是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要按照干部“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标准, 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加强各级领导班子的建设。必须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 要把“三讲”教育的成功经验运用到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经常性工作中去, 推动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经常化、制度化。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 担负着直接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 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的重要责任。江泽民同志多次告诫全党, “基础不牢, 地动山摇”, 因此, 我们一定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好, 使每一个支部成为一个堡垒, 每一个党员成为一面旗帜, 每一名干部成为一个示范, 使一脉正气贯注企业上下。

三是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共产党员要时刻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当好人民的忠实公仆。要经得起改革开放、市场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考验, 时刻清醒地认识到:无论客观条件如何变, 共产党员的党性不能变。自觉把自己置于党组织之中, 接受党的纪律约束和群众的监督。

四是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 加强党的制度建设。江泽民同志指出:“总结多年的实践经验, 从严治党, 关键在于建立起一整套便利、管用、有约束力的机制。”因此,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我们必须完善和发展民主集中制, 正确处理民主与集中的关系, 发挥民主集中制优势, 在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坚决纠正无视党的纪律, 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

二、大力加强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哪里有工作, 党的工作就开展到哪里;哪里党的工作开展的好, 哪里的工作就有了根本性保障和明显的进步;哪里的党员干部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 哪里的面貌就大不一样。把握当前重点工作, 寻找重点环节突破口, 是每个党员的一种责任和使命。结合当前工作, 全体党员干部必须提高三个方面的认识:

一是以坚定的意志勇于承担工作重任。党员干部要做到有理想、有信念、有精神、有风貌、有志向等, 以坚定的“不怕吃苦、不怕吃亏、不怕挨批评、不怕受委屈、不怕得罪人”五不怕精神和“不做假、不做秀、不浮夸、不盲从、不察言、不奉迎、不媚俗、不唯权、不讨好、不推诿”的“十不”行为准则, 主动承担工作重任, 带头深入现场, 查实情、出实招、办实事, 使工作不断档、不停顿, 不延误, 落实工作在基层, 作用发挥在基层。

二是以良好的素质敢于发扬创新精神。党员干部要具有团结、友爱、奉献、忠诚的高尚品格和良好的身体素质、业务素质、理论素质、心理素质等。“团结奉献、务实创新、争创一流”是我们的发展理念。而这个理念的基础与内涵就在“创新”二字上。我们的工作再上一个水平, 需要有创新的动力。但我们创新的程度远远不够。如果我们局限于现有的发展局面, 不去寻求大的突破, 一些既定发展目标就有可能落空, 所以我们要认真总结过去的工作, 进一步分析形势, 找出差距, 抓住重点中的重点, 抓住关键中的关键, 研究措施, 狠抓落实, 用创新的理念、想法和做法确保完成全年的各项工作任务。

三是以严明的纪律善于培养务实的作风。党员干部要带头遵守严格的规章制度, 做到执行、服从、遵守、自觉等, 进一步培养过硬、务实的作风。提高效率是我们当前工作一个重要环节。开展机关作风整顿, 根本上就是要增强工作责任心, 加快工作节奏, 提高工作效率。在一些部门和同志中, 越来越明显存在着浮躁的风气。在办公室打牌, 玩游戏, 上班期间串办公室, 拉家常。更有甚者领导安排的工作不落实, 不部署, 不反馈, 我行我素, 工作成了应付, 推一推, 动一动, 这是很可怕的。浮风不治, 不能兴企, 浮风不堵, 不能发展, 浮风不除, 不能强企。我们每位党员干部一定要远离浮躁, 在日常工作中积累点滴, 时刻培养良好的工作品质。

所以, 企业的事情能不能办好, 改革发展能不能坚持, 事业能不能再快一点发展, 企业的职工能不能同心协力、团结奋进, 关键在于共产党员, 特别是各级党组织的负责人。所以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发展企业的各项事业, 是党赋予我们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的神圣使命, 我们责任重大, 任重道远。让我们更加珍惜时代赋予我们的宝贵机遇,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坚定信念, 振奋精神, 锐意改革, 团结进取, 在企业改革发展的进程中“创先争优”;在“创先争优”的竞争实践中, 推动企业工作不断进步, 以更加出色的工作、更加优异的成绩和崭新的精神面貌, 谱写企业新的辉煌。

摘要: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是党的建设的要求和根本宗旨。如何完善党建机制。如何做好企业党建工作, 在本文从这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和分析。

党的组织建设 篇8

关键词:社会组织,基层党建,创新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新的社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社会组织已成为我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组织领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也相应成为基层党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社会组织的基本内涵

社会组织是指包括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社会中介组织以及城乡社区社会组织等。截止2015年底,在各级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组织共有42万多个,专家预测到2020年中国社会组织数量将达到88万个以上,其全职雇员年均增长人数需达到226.82万人。由于党组织分布在各个地方和各行各业,党正是依靠广泛的组织网络,才能够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顺利实现其领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要按照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要求,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通过服务贴近群众、团结群众、引导群众、赢得群众。

二、社会组织基层党建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组织对基层党建的作用认识不够

由于社会组织生长时间不长,而且大多数社会组织结构比较松散,约束力不强,所以人们往往忽视基层党建在社会组织中的作用。即使有的社会组织表面看起来有组织设置,但实际上只是一种形式,缺乏真正重视。

(二)基层党建顶层不够完善

社会组织基层党建存在的问题有很多是由于顶层设计的原因造成的。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普遍缺少专职党务工作人员,党支部书记大多由主管单位的机关干部兼任,致使社会组织党的管理缺乏活力。社会组织党建经费、办公场所和设备等方面缺乏有力保障。

(三)党员人数少,基层组织覆盖率偏低

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基础差,党员人数比例很小。从近三年发展看,有5万多个组织没有发展党员,占总数的73.3%。这是由社会组织人员组成及特点所决定的,相当一部分社会组织中没有设置党组织。

(四)基层组织开展活动单一

由于受本身性质和特点的影响,社会组织党组织对党员教育、管理和监督严重缺失,因而导致社会组织党支部活动开展不力,党的活动基本处于停顿状态,党的建设流于形式。

(五)基层组织工作方式太陈旧

由于重视不够,社会组织党建基本还是停留在管理型的工作方式上,没有能够改进工作方式。

三、创新社会组织基层党建

(一)大力宣传教育,提高对社会组织基层党建重要地位的认识

通过对党的性质、党的宗旨的宣传,让社会组织从业人员了解共产党是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代表,历史选择了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保证全国各个领域各个行业都必须朝着这个方向迈进。社会组织虽有它的特点,但也要方向正确,社会组织也不能没有党组织,不能没有党的影响。

(二)完善顶层设计,发挥党建功能

明确职责,理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管理体制。拓展社会组织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的途径。

比如:(1)党工委管理模式。在登记管理机关设立同级党委派出的党工委,负责没有业务主管单位的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指导其搞好所管理的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2)业务主管单位管理模式。有明确的业务主管单位的社会组织,其党建工作由业务主管单位党组织负责。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出台社团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管理条例或章程,要明确成立专门的部门,负责社会组织党建工作。

(三)加强党员管理,健全组织设置

摸底调研,了解现状。对社会组织已建立党组织数量,逐个建立党建工作台账,实现社会组织党组织全覆盖。因地制宜,灵活组建。在社会组织中采取一建二联三挂方式,扩大党组织覆盖面。

(四)以活动为载体,丰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

社会组织作为社会自治主体,是联结政府与公民的桥梁和纽带,发挥它们在公共危机治理中的作用,让其成为党和政府治理社会的有力助手。社会组织以其发展特点,更易了解掌握不同群体利益要求,使民众利益与表达能够顺利通向党的决策层。要扩大畅通社会组织利益表达渠道,为它们参与政治生活创造条件。选拔党性强的干部开展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党建水平不断提高。

(五)创新活动方式

党的组织建设 篇9

胡锦涛同志在中纪委六次全会上讲话指出, “要加强党内制度建设和创新, 不断完善党内各方面的体制机制。提高制度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做到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 推进党的建设和党内生活制度化、规范化。”实践证明, 只有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与创新, 才能不断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才能使党具有与时俱进的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 才能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 不断把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推向前进。

1 党的制度建设与创新的重大历史意义

制度建设的内涵并非单纯指文字上的某些制度条例, 而是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指党的领导体制、工作机制, 主要是权力配置和运作的方式;二是指具体规章制度。这两个层面共同构成党的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 形成一种大的制度环境。从第一个层面的意义来看, 体制与工作机制起着支撑制度环境的作用, 保护具体的制度不被随意践踏。比如, 党内制定的各种各样的廉洁自律的规定, 各种监督的规定, 如果没有特定体制的保护, 这些具体条文能否被忠实地执行就具有不确定性, 在很大程度上就要依赖各级领导干部的素质来执行;而在特定体制下, 不管各级领导干部是否愿意, 都必然受到体制的相应制约, 都不得不去执行各项具体制度。从第二个层面的内容来看, 如果只有大的体制性框架而没有具体制度, 那么, 权力的运作也是无章可循的, 人们的行为也就缺少预见性和确定性。因此, 具体的制度是制度环境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是充塞于体制性框架中的具体内容。

制度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不仅贯穿于执政能力建设的各个环节, 而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1 党的制度建设与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强党的制

度建设与创新, 是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反映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能够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和工作制度, 使党的各项工作充满活力。锲而不舍地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各项工作的始终, 才能使党具有与时俱进的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 从根本上加强和保障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1.2 党的制度建设与创新的目标要求一是制度的科学性。制度

的科学性既包括制度合理性又包括制度合法性, 它是一个制度有无生命力的主要标志。党的制度不仅要符合客观实际需要和事物发展的规律, 也要符合人类政治生活所追求的理想和价值, 即获得了合理性;符合绝大多数人民的意愿, 从而获得广泛的支持, 即获得了合法性。

二是制度的系统性。制度的系统性是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的基本要求, 也是制度权威性的必要条件。党的制度是一整套约束和规范党的组织、行为及运行机制的规则, 确保党的各项工作和路线按照既定的方向发展, 因而要有很强的系统性, 同时也要强调党的各项制度的稳定性、长期性。

三是制度的权威性。制度的权威性即制度的有效性, 是指制度的强制约束力和制度的有效执行情况。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是衡量制度建设成败的关键, 党的制度如果缺乏权威, 那这种制度也就失去了实际存在的意义。

1.3 制度建设与创新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提高党的执

政能力的关键是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用制度管党, 用制度治党, 用制度保证党的政策全面反映人民的利益, 巩固党的制度建设成果, 把党的先进性建设贯穿于制度建设的各个方面, 促进和推动党的各项工作, 为人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提供制度性的保障。

2 目前党的制度建设的缺陷

2.1 旧制度的诟病目前, 党的许多旧制度的一些弊端还没有完

全革除, 新体制尚未完善, 不可避免地要在社会生活中发生摩擦和冲突。例如, 一些对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教育、管理和监督等方面的制度相对滞后, 基层党组织的各项民主制度不够健全, 不能充分反映党组织和党员意愿, 造成党员和基层党组织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缺乏首创精神, 致使政策贯彻不力, 工作进展缓慢, 进而影响到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效果。

2.2 过分强调制度的经济作用当前, 党的各项制度还存在着过

分强调经济增长, 忽视关注社会管理和服务的现象。例如, 不少地方在选拔任用干部问题上, 还存在着只重视发展经济能力, 忽视干部的道德品质和服务精神的现象, 使得许多干部在工作中, 只重视管理区域内的经济增长, 而轻视资源和环境保护、社会治安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等更多关系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服务人民、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工作。

2.3 对构建高效、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的影响目前, 党的一些

制度配置结构不合理, 导致党领导下的行政体制机构重叠、职能不清、权责混乱等现象长期存在。建国以来, 历次机构改革都不能跳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 致使行政效率和行政法治难以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 政府的管理成本逐年加大, 损害了社会的公共利益。

3 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与创新, 切实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3.1 思想上培育制度建设与创新的观念, 建设社会主义制度普

遍的制度观念认同是制度文化的前提和条件, 社会主义制度文化又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础, 建立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制度文化, 充分保障人的基本权利,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体现制度的建设与创新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同时在保证公共权力正常运作的前提下, 加强对公共权力的领导和约束, 切实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真正体现为人民服务的本质。

3.2 作风上强化党内监督体制建设与创新, 完善对领导干部的

问责制度进行党的监督制度创新, 赋予监督机构足够的权威。各级纪检机关要在党的领导下, 具有相对于同级党政机关更多的权威性, 保障其独立发挥监督效能;疏通监督渠道, 使广大党员充分履行自己的监督权利, 增加办事的透明度, 拓展对领导机关的监督面和监督力度;加强宏观监督, 增强对事关全局的决策和大政方针的监督, 防止造成决策失误;增强主动监督, 形成事前防范、事中约束、事后查处的监督机制。

3.3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完善与创新对基层组织制度建设的

领导各级党的基层组织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立适应新形势的各项工作制度, 改革和创新原有已不适应工作实际的制度, 培育制度建设与创新的观念, 加强在思想、组织和作风等各方面的制度建设, 领导和规划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 使社会的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 实现和谐发展。面对新形势、新任务, 加强以执政能力为重点的党的建设, 比任何时候都重要。我们要按照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要求, 不断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 为加快推进主城区现代化建设新进程提供坚强保证。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 (第二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

[2]桑玉成, 董幼鸿.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的制度设计与制度创新[J].东岳论从.2003. (4)

谈谈党的作风建设 篇10

“中国共产党执政素质和执政能力的提高是在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中实现的。” (肖光荣, 《执政之脉—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执政思想比较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第103页) 其中, 树立良好的作风形象, 保持清正廉明的本色, 是提高共产党执政素质和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关于这一点, 我们国家的早期领导人很早就有了清醒的认识。早在七届二中全会上, 毛泽东在他的报告中就明确指出, 党员干部要在建立新中国后警惕糖衣炮弹的袭击。共产党人不怕战争年代的枪风弹雨, 也要顶得住和平时期糖衣炮弹的诱惑。

(一) 党不变质, 国才能不变色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也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党的形象关乎广大人民群众对党的拥护, 关乎党的执政根基。中国共产党只有永葆先进性, 不断以先进的理论武装自己, 密切联系群众, 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永不变色。苏东剧变的沉痛历史教训告诉我们, 不注重党的作风建设, 就必然失败。毛泽东一再告诫共产党人进城后不要学李自成, 并在延安整风时期把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作为整风文件, 要求大家仔细阅读, 借鉴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历史教训, 强调共产党既要打江山, 更要坐江山。1950年5月1日, 毛泽东签发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在全党全军开展整风运动的指示》, 开始了建国后第一次大规模的整风运动, “严格地整顿全党作风, 首先是整顿干部作风。”毛泽东指出:“全党整风运动即将来临, 这件事已成为当前一切工作向前推进的中心环节。这一环节不解决, 各项工作就不能顺利地向前推进。”在这里, 他把党的建设看作推动其他一切工作的中心环节, 准确地阐明了党的建设, 尤其是党的作风建设同党领导的一切事业的内在联系。这一高屋建瓴的认识和看法, 依然值得我们在当前形势下深刻思考学习。

(二) 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是党的作风建设的重中之重

邓小平在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 特别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苏共垮台的沉痛教训时指出, 中国要出问题, 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关键是我们共产党内部要搞好。

首先,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就必须加强党的理论建设。邓小平针对改革开放之初, 党内和社会上出现的企图削弱、摆脱、取消党的领导的倾向, 特别强调坚持党的领导的历史依据和现实意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根基是党执政的重要思想武器, 它是反对西方和平演变, 镇守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珍贵法宝。1992年初, 在谈到我党自身建设的重要性时, 邓小平指出:“帝国主义搞和平演变, 把希望寄托在我们以后的几代人身上……我们这些老一辈的人在, 有分量, 敌对势力知道变不了。但我们这些老人呜呼哀哉后, 谁来保险?所以, 要把我们的军队教育好, 把我们的专政机构教育好, 把共产党教育好, 把人民和青年教育好。”可见, 只要把共产党内部搞好, 把人民和青年教育好, 内部不乱, 外部就不能改变我们, 这是一条重要的结论。怎样把党教育好, 把人民教育好, 把青年教育好?关键就是首先把党教育好, 用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我们的党, 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作用, 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 以此来教育我们的人民和青年。现阶段,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要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坚持科学发展观, 永葆党的先进性, 在理论上充实自身。

其次, 新形势下, 党的自身建设和作风建设必须以反腐倡廉工作为重点, 坚决打击和惩治腐败。作风建设的关键是搞好党的内部, 而党的内部的重点又必须是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坚决反对和制止腐败, 这才是树立良好的党的形象, 永葆党的执政根基的重要之处。

邓小平指出廉政建设具有长期性。1986年他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的讲话中谈到:“开放、搞活, 必然带来一些不好的东西, 不对付它, 就会走到邪路上去。所以, 开放、搞活政策延续多久, 端正党风的工作就得干多久, 纠正不正之风、打击犯罪活动就得干多久, 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要贯穿在整个改革过程之中, 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开放、搞活政策的正确执行。”我国脱胎于有几千年历史的封建专制社会, 明显带有旧社会的痕迹, 贪婪、腐败、特权等现象会在长期内存在;同时, 我国处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关键时期,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使东西方逐渐融为一体。我们既要处理政策转换中问题, 又要应对外来腐朽思想的侵蚀。因此, 搞好党风廉政建设是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 也是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建设的长期任务。

廉政建设具有战略性和复杂性。邓小平把廉政建设放在事关党的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来考察, 指出要一手抓改革开放, 一手抓惩治腐败。他警示我们, 反腐倡廉关系全局, 关乎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败。我们要建立反腐倡廉的长效机制, 重点抓以教育、制度、监督三者并重的惩治体系建设, 使廉政建设逐步体系化、正规化、制度化。但反腐倡廉工作是一项非常特殊的工作, 具有很大的复杂性。腐败现象涉及高层, 由于党的领导制度的不健全, 一些干部为腐败现象充当保护伞, 加大了反腐败的难度。同时, 由于法制的不健全和党员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意识淡薄, 导致了腐败现象层出不穷, 屡禁不止。我们应从相关制度和机制建设着手, 培育有效防止和惩治腐败的有效机制, 认真学习, 深刻领会党中央关于反腐败建设的精神实质, 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 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 强化权力制约和监督, 深化改革和创新体制, 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 努力形成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监控机制, 切实提高反腐倡廉建设成效。

搞好作风建设必须密切联系群众。中国共产党成长于人民之中, 人民群众是它扎根的土壤, 中国共产党同人民群众是舟与水的关系。毛泽东特别强调群众的重要性:“必须明白,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 不了解这一点, 急不可能得到起码的知识。” (6) 他还深情地告诫全党:“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的中国共产党人, 相信自己的事业是完全正义的, 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 随时准备拿出我们的生命去殉我们的事业, 难道还有什么不适合人民需要的思想、观点、意见、办法舍不得丢掉的吗?……难道我们还有什么个人利益不能牺牲, 还有什么错误不能抛弃吗?”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 毛泽东把密切联系群众作为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和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

新的历史条件下仍不能忘记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正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教授李晓林所说:“新时期的艰苦奋斗应建立在精神层面的自我节制与自我激励有机结合上。具体地讲, 生活上要适度节制、事业上要不断激励。”在物质条件相对较好的当前, 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除了在物质层面的提倡节约, 反对浪费外, 还体现在精神状态的昂扬和斗志的长盛不衰。

努力探索党的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完善相关的法律合法规。加强作风建设既要注重解决当前干部作风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更要注重加强制度建设。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 建立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 推动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 切实推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学习教育机制、作风建设预警机制、作风建设奖惩激励机制和效能提升机制, 不断探索完善党的作风建设的有效机制, 确保党的作风建设常抓不懈, 富有成效。

党的作风建设是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 它是一项复杂、紧迫而又重大的历史任务, 需要我们做好长期作战的心理准备。

参考文献

[1]肖光荣, 执政之脉—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执政思想比较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2]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第1册,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1年版.

[3]邓小平文选[M].第3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

党的纯洁性建设初探 篇11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纯洁性;党的纯洁性建设

十八大报告在党建的主线中首次增加了“纯洁性建设”这个关键词,明确提出“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这标志着我们党把“纯洁性建设”提到一个新高度,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针对性。这对于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又深远的意义。

一、党的纯洁性的含义

纯洁一词本义是指纯粹洁白、没有污点,经常被用来形容一个人或一个组织洁净纯正,不沾浑浊。党的纯洁性具有丰富的内涵,是个体与整体的统一。

思想政治纯洁是前提,组织纯洁是基础,作风纯洁是关键,同时,党整体的纯洁是靠每位党员个体的纯洁构成和体现的,每一名党员都是党的一份子,只有保持每一名党员的纯洁才能保持党员队伍的纯洁,才能保证党的纯洁性。

二、党的纯洁性建设的必要性

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保持党的纯洁性,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应对和经受各种考验、化解矛盾和战胜困难的正确举措。

(一)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需要

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因为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有坚持先进性,才能从全局上和战略上制定适应时代发展潮流和社会发展进步要求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才能反映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从而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支持。

(二)继承并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的需要

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依然要继承并发扬党保持纯洁性历史传统,这是由我国特定的国情决定的。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决定了不同的的社会阶级、阶层将长期并存,也就必然要求我们党一方面必须制定和实行适合国情的战略和策略,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另一方面要始终保持党的纯洁性。如果任由非无产阶级的思想、观念和作风渗透进党内来,腐蚀党的肌体,最终可能导致党的根本性质发生改变。所以,当前我们必须继承并发扬这一历史传统。

(三)应对新时期复杂局面的必然选择

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世情、党情国情都发生了深刻地变化,社会局面也尤为复杂。新形势下强调保持党的纯洁性,就抓住了党的建设的关键。我们要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高度,从应对新形势下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出发,切实解决这些不符合党的纯洁性要求的问题,从而有效应对当前复杂局面带来的挑战。

三、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的途径探析

当前,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就要广泛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最新理论成果来武装全党。同时,加强马克思主义学习和教育,必须要把学习理论和改造世界观结合起来,必须以提升能力与否为标准。不断提高共产主义觉悟,逐步树立起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使广大党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不断增强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经得起执政的考验,全面推进党的事业健康发展,使马克思主义教育经常化、制度化。

(一)在完善组织制度中增进党的纯洁性

(1)完善党员的成长机制

党员的成长机制主要包括进入机制、培养机制、关怀机制和退出机制等方面内容。对于党员的进入机制而言,要从控制数量、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发挥作用的总体要求完善党员进入机制。

完善干部的培养机制也是推进纯洁性建设的重要路径。完善培养机制应着眼于干部的选拔与任用,建立长期考核机制。同时也应注重对不称职干部的教育与惩治。

此外,建立并完善党员的关怀机制与退出机制也十分的重要。从现有的成长机制上来考察,利于纯洁性建设。同时,为了保持党的纯洁性,退出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

(2)强化多重监督制度

实施多重监督,首先就是党自身的监督,即党内监督。当前,搞好党内监督,一是要广泛宣传;二是要充分认识到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是各级领导干部;三是要深刻理解党内监督的主要内容是保证党组织牢记宗旨,正视权利。最后还要注重党内监督的权威性与有效性。

实施多重监督,完全靠内部监督也是不科学的,我们还应该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当前,要深入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以及公共事业单位办事的公开,以便给社会提供更多的舆论渠道和监督的空间,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实施多重监督,还应该拓宽人民群众的监督渠道,进而给党的纯洁性建设注入强大的动力。扩大群众的政治参与,开辟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监督渠道,就能给党的纯洁性建设注入强大的生命力。

(二)在端正作风中增进党的纯洁性

(1)切实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我们党必须强化宗旨意识,坚持群众路线。就是要尊重群众,摆正自己和人民群众的位置。落实心系群众、服务人民,围绕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多办实事、多解难题,从解决群众最现实最关心的问题入手,抓住不放,直至抓出成效,让群众真正受益。

(2)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端正作风

习近平强调,“保持党的纯洁性,关键在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领导干部要时时、处处用党的纯洁性要求对照自己、检点自己、修正自己、提高自己,要求别人做的自己带头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带头不做,以率先垂范的实际行动充分体现党的纯洁性。” 这一思想表明,保持和增进我们党的纯洁性建设,必须从自我开始做起,从自身的工作失误反省自我,提高自我,以实际行动为人民谋福利,进而端正自己的自我批评与求真务实的作风,更好地体现出我们党的纯洁性。

尽管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我们也在新时期下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但只要我们高度重视保持党的纯洁性建设工作,从思想上、组织上和作风上有针对性地解决新时期出现的问题,就一定会使党的纯洁性建设工作有所突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扎实做好保持党的纯洁性工作》,载学习时报,2012

[2]毛泽东.《毛泽东文选》(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党的组织建设 篇12

近年来, 网络反腐越来越受到公众的重视和官方的关注, 已经成为了一种监督政府及公职人员的新兴手段。笔者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到2004年1月至2013年2月的一些网络反腐事件, 并对其进行实证分析。总体来看, 对于网络反腐的研究是滞后于实践发展的。而且, 目前关于网络反腐和网络监督的研究成果大多数是针对网络这一新型的媒介在反腐倡廉中的作用和地位作出一些具体解释, 对规范的研究偏多一些, 并且大多集中在网络反腐的意义和现状上。

二、目前网络反腐的特征

(一) 网络反腐的发展势头愈加迅猛

对2004年1月至2013年2月发生的网络反腐事件做相关汇总和分析, 发现2010年之后网络反腐案件的增速明显加快, 近十年来网络反腐事件发展速度迅猛。网络反腐的蓬勃发展, 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中央高层和对于网络反腐的作用越来越重视。中共中央总书记和中纪委的主要领导都在积极推动相关制度建设和网络监督平台的建设, 并十分重视网络监督在整个反腐倡廉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2013年9月中纪委监察部网站的开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二是网民规模持续扩大, 互联网的普及率已上升至一个较高水平, 这为网络反腐迅速发展提供了重要前提。

(二) 网络反腐聚焦官员奢侈消费和道德败坏

通过实证研究发现, 网络反腐信息的内容很容易涉及暴力、金钱、性或其它故事性情节。这是因为网民对曝光腐败案件大多数时候都是以新闻构成要素作为价值标准来进行选择的, 他们的选择有一定的倾向性。

官员生活渎职枉法、职称学历造假、奢侈消费、作风不端等是网民揭露比较多的违纪违法行为, 分别占网络反腐事件总数的26%、35%、5%、20%。官员生活作风不端行为广泛流传于网络的有很多:如新疆乌苏市公安局长齐放的“双胞胎”情人照片、重庆北碚区区委书记雷政富的不雅视频、山东省农业厅厅长单增德的离婚承诺书, “表叔”袁占亭、“表哥”杨达才和“房爷”叶伟民、“房婶”李芸卿、“房叔”蔡斌等被广大网民曝光。网络反腐之所以对官员奢侈消费和生活作风问题格外关注, 是因为其依赖公众舆论的反腐模式和诉诸新闻范式具有局限性。

(三) 被网络曝光的腐败高官逐渐增多

公众凭借网络匿名、传播速度快和关注度高等特点, 先后将兰州市长袁占亭、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刘铁男、四川省委副书记李春城、福建省交通厅长李德金等一大批高官拉下马。可见, 网络反腐覆盖范围不断扩大, 网络反腐正在向公共部门的中上层迅速扩展并发挥作用。这个趋势跟微博等网络反腐工具的飞速发展有很大关系。被网络曝光的腐败高官不断地增多, 表明网络反腐不是仅仅可以拍“苍蝇”, 也可以打“老虎”,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政府治理高官腐败的期待和坚定信心。

(四) 网络反腐事件处理率达到较高水平

对于180个案例网络反腐事件处理的结果进行分析发现, 网络反腐事件处理率达到85%。其中受政纪处分的19%, 移送司法和党政机关处分的为5%和8%, 有关部门正在调查的23%, 党内给予党纪处分或法院已经判刑各有15%。当前网络反腐事件比较高的处理率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网络反腐证据及表现方式内容具有一定特殊性, 自曝不正当关系、奢侈消费照片和不雅视频等, 都是网络反腐主要证据形式, 而且上传的网络证据是确凿的, 不容易被别人销毁。二是网络舆论给纪检监察机关和涉案人员所在的部门施加的压力大, 必须尽快公布相关的处理结果, 快速回应。一旦出现“失真”、“失察”或纵容、包庇等违法行为, 必然引起广大网民“围观”和抨击。然而, 同时也应承认网络反腐事件受理还存在一些问题。自2008年以来, 每年有15%的案件都是自始至终未处理的, 每年都有案件还处于调查之中, 官方对案件处理情况作的回应非常慢, 并且在给予党纪或行政处分的众多案例中, 罪责罚不相当情况大量存在。所以, 网络反腐依然任重道远。

三、结论与建议

网络反腐的作用越来越凸显, 是一种势大趋势。在推进网络反腐的进程中, 以下几个问题是值得关注的。

(一) 官员廉政领导力建设迫在眉睫

廉政领导力内容共有两方面:一是使组织中的成员也保持廉洁, 搞好组织上的廉洁管理。二是本身的廉洁自律。廉政领导力、领导人魅力、能力和权力等等, 对廉政的建设产生的结果和过程所具有的正的影响力。目前看来, 官员在对自身的要求还需要提高。在当今社会, 网络可方便快速的传递官员的正能量和负能量, 官员必须比以前更加重视提升自身的廉政领导力, 加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品质的培养, 保持优良的工作、作风生活, 树立勤政廉政好形象。从实践来看, 国际上廉洁搞得好的国家, 其官员的廉政领导力也大都有很好表现。官员奢侈消费和生活作风不端是我国网民们关注的焦点问题, 这表明目前很多政府官员的廉政领导力处在极低水平上。

(二) 重视网络反腐的规范化

网络反腐的规范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官方对一些网络反腐信息的处理要规范。二是要减少陷害诬告事件发生, 规范网络举报内容。避免腐败案件通过网民网络曝光之后, 就不了了之。限制每个环节所需时间, 对大众关心的网络反腐事件要做到及时处理和回应。明确由什么部门负责网络反腐信息鉴定、收集、调查等各个环节的处理, 确定好网络反腐信息处理的主体。在监察部网站上可以建立起网络反腐信息处理的公共平台, 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通过授权就可以登录, 并在大型的网站设置好链接, 实时公布信息处理详细情况, 为网民的监督提供方便。

(三) 对于网络反腐的作用要客观对待

中纪委和监察部于2013年1月9日召开了新闻发布会, 会上通报, 2012年立案的案件中, 线索来源于办案中发现占7.1%, 来源于公检法和审计机关移送占20.9%, 来源于信访举报占41.8%, 三个方面相加是69.8%。可见, 尽管网络反腐功能强大, 但其功能的发挥是不稳定的, 非制度化的, 在一定程度上受领导人的意志的制约, 反腐主渠道主要还是靠纪检监察机关。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同志就加强新形势下党的纪律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然而一些党员干部仍无视党纪, 腐败频发, 如何杜绝腐败现象是当今世界难题。近年来网络反腐异军突起, 但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对网络反腐案例进行分析, 归纳了当前我国网络反腐的主要特征, 最后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网络反腐,网络舆情,组织纪律

参考文献

[1]程金福.传媒反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

[2]杨金卫.网络:一种新的反腐利器[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2.

[3]袁峰.网络反腐的政治学:模式与应用[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2.

上一篇:肉牛规范化养殖技术下一篇:《谒金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