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吉木萨尔(通用7篇)
新疆吉木萨尔 篇1
1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新疆吉木萨尔县位于天山东段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东经88°30′~89°30′,北纬43°30′~45°00′。自南向北为南部山区、中部平原、北部沙漠三大地貌单元。地处大陆腹地,远离海洋,属中温带大陆干旱气候,冬季寒冷,夏季炎热,降雨量少,昼夜温差大,空气干燥,春夏季多风。截止2010年末,常住人口达到13.84万人,国民生产总值249 121万元,农用地465 879.94 hm2,建设用地23 785.69hm2。
1.2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1.2.1 研究方法
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吉木萨尔县的土地利用及驱动力进行分析。主成分分析是将原来的多个指标重新组合成一种新的互相无关的几个综合指标,但同时又能够保留原变量大部分信息的一种降维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1] 。典型相关分析是把原来两组变量之间的相关转化为研究从各组中提取的少数几个典型变量之间的典型相关,从而减少了研究变量的个数。同时,典型相关分析把两组变量的每一组变量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因而它与单个变量间的相关分析相比,更能从全局上揭示研究现象的本质联系[2]。
本文通过统计软件SPSS17.0,对新疆吉木萨尔县2001年到2010年的影响土地利用结构及土地利用变化的因素进行主成分分析,找出影响吉木萨尔县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因素即主成分。通过典型相关分析得出各类型土地与影响因子之间的典型载荷,得出典型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1.2.2 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的基础数据来源于吉木萨尔县国土资源局提供的2001—2010年研究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详细数据,统计局提供的2001—2010年《社会经济资料》。
2 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吉木萨尔县15年间各地类面积变动状况见表1,土地总面积增加5.87×103 hm2,各类型土地变化中,农用地减少了-3 798.67hm2,建设用地增加了1 720.47hm2,其他用地增加了7 947.07hm2。其中农用地中,草地和林地的变化较大,草地面积减少153 343.56hm2,而林地增加了139 828.74hm2,土地年变化率分别为41.17%、53.31%;建设用地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变化较大,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减少了1 958.76hm2,交通运输用地面积增加了2 027.79hm2,土地年变化率分别为-0.95%、8.27%;其用地面积增加了7 947.07hm2,土地年变化率为0.25%。
3 吉木萨尔县土地利用驱动力分析
3.1 主成分分析
本文共选取了14个变量作为分析指标,包括总人口数(人)、城镇化率(%)、农业人口(人)、化肥施用量(吨)、农作物产量(吨)、农机总动力(千瓦)、农村用电量(万千瓦)、农民纯收入(元)、第一产业GDP(万元)、第二产业GDP(万元)、第三产业GDP(万元)、固定资产投资(万元)、财政支出(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万元)。将以上变量依次设为X1、X2、X3、X4、X5、X6、X7、X8、X9、X10、X11、X12、X13、X14。
数据来源:新疆吉木萨尔县国土资源局
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通过统计软件SPSS17.0,计算其特征值及主成分方差贡献率,得出表2。
根据主成分分析方法,特征值大于1且累计贡献率大于等于80%的可以选定为主成分。[3]从表2可知,第一、二主成分特征值分别为12.331和1.297,贡献率分别为88.075%和9.262%,累计贡献率为97.337%,因此本文选取第一和第二个主成分。在旋转平方载入栏中还可以看到,经过旋转后,贡献率虽然有变化,但其累计方差贡献率没有变化,仍然是97.337%。
主成分进行旋转后,得出表2,其载荷系数两级更加明显,第一主成分X10第二产业GDP(万元)、X4化肥施用量(吨)、X12固定资产投资(万元)、X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万元)、X5农作物产量(吨)、X13财政支出(万元)等具有较大的载荷,这一主成分可以归类于社会经济发展因素。第二主成分X3农村人口(人)、X2城镇化率(%)反应了吉木萨尔县城镇化的发展状况,这两个因子可以归类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因素。
3.2 典型相关分析
通过上一节的主成分分析,将第一和第二主成分作为一组解释变量,再将吉木萨尔县的土地作为目标变量,通过SPSS17.0进行典型相关分析。通过分析,系统提取了8对典型变量,且前7对的典型相关系数为1。表3中从左到右分别为Wiks的λ统计量、卡方统计量、自由度和伴随概率[4]。从表中可以看出,在0.05的显著水平下,8对典型变量中前5对典型相关最为显著,其余3对相关性均不显著,因此只对前5对作分析,后3对不做分析。
从表5和表6可以得出解释变量的第一典型变量W1和目标变量的典型相关变量Q1分别为:
W1=21.272X10-13.441X4-11.706X12+17.720X14-1.814X5-6.511X13-56.373X3-58.193X2
Q1=-76.296Y1+40.023Y2-2115.40Y3-1073.44Y4+17.978Y5+362.096Y6+575.130Y7+171.196Y8
经过以上分析,W1主要受X10第二产业GDP的影响,其次受X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影响。影响Q1的因素从主要到次要依次为Y7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Y6交通运输用地、Y8其他土地、Y2园地、Y5城镇村及工矿用地。
4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对研究区10年来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驱动力的研究,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
1)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得出研究区10年来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因素主要是人口、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2)通过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得出了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几个关键因子,包括第二产业GD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
3)现阶段合理利用土地要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对农用地和非农用地实行严格的用途管制,严格控制非农业建设用地,统筹安排各业用地,努力实现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加强水利建设,开源节流;保护现有土地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快城镇化进程,严格控制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对超标的应调低,实施合理的压缩归并及复垦措施;大力改造中低产田,要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大力争取上级部门资金,加大土地整理力度,以提高耕地质量。以设施农业为突破口,进一步加大财政补助力度,扩大规模,提高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朱德海.土地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0:274—275.
[2]徐辉,黎东升.教育型人力资本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典型相关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1(8):1-6.
[3]潘竟虎.基于主成分分析和GIS的统筹市域土地利用分区研究—以甘肃天水市为例[J].土壤,2011(4):1-7.
[4]周忠学.陕北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7):1-4.
新疆吉木萨尔 篇2
【摘要】目的 通过包虫病防治项目,了解人群对包虫病防治知识的知晓情况、中间宿主及终末宿主的感染状况,为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活动提供科学的依据,提高农牧区群众对包虫病及其危害的知晓率,逐步培养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 方法 按照2006-2015年全国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规划》的要求开展检测工作。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人群知晓率, 人群血清抗体水平的测定采用ELISA法,人群患病调查采用B超检查,家犬感染水平的测定采用粪抗原检测法,家畜患病情况采用剖腹内脏检查方法。结果 人群包虫病知识知晓率调查500人,知晓率34.6%;6-12岁儿童血清检测885人,感染率3.73%;人群B超检查10004人,患病人数36例,患病率0.36%;家犬感染率检测1003条,感染率2.39%;家畜感染率检测:屠宰场2岁以下绵羊感染状况检测500只,感染率5.60%。结论 调查结果显示吉木萨尔县人群包虫病知识知晓率比较低,人群感染率和患病率比较高,应加强包虫病防治知识宣传,定期对家犬进行药物驱虫,预防重点人群的传播,有效降低包虫病的发病率。对发现的包虫病病人开展药物或手术治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包虫病检测;吉木萨尔;新疆
为认真贯彻《2006—2015年全国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规划》,有效控制包虫病的流行,认真落实国家重大传染病免费救治政策,积極救治包虫病患者,减轻患者的医疗负担,进一步加强包虫病防治工作。2009年自治区将我县新增为中央补助地方包虫病防治项目县。项目启动以来我县严格按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包虫病技术方案》要求开展防治工作,结果分析如下。
1调查范围和内容
1.1调查范围 根据自治区项目实施方案要求,结合本县工作方案和工作计划,2009年在大有乡,新地乡,泉子街镇3个山区乡镇开展项目工作。
1.2调查内容 项目地区,采取传染源管理和控制为主的防治措施,并对发现的病人给予治疗。人群包虫病预防知识知晓率调查500人、血清学方法检测抗体阳转率885人、B超检测人群10004人、家犬感染情况调查1003条、2岁以下绵羊感染情况检测500只。
2 调查方法
2.1 人群包虫病知晓率调查: 项目乡镇,按户抽取125户500名10岁以上人群进行包虫病基本知识的调查,了解人群掌握包虫病防治知识的情况。
2.2 人群感染水平的检测(血清抗体水平测定):开展项目乡镇的小学全体6-12岁儿童血清抗体阳性率检测。
2.3 人群查病: 采用B超的方法进行人群查病10000人,对确诊的病人按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包虫病防治技术方案的包虫病病人药物治疗的工作细则》进行治疗。
2.4 家犬感染情况检测: 采用粪抗原检测法检查家犬粪便,计算感染率,在开展项目乡镇随机检查1000条犬。
2.5 家畜患病水平的检测:采用剖腹内脏检查方法,计算感染率;在屠宰场检查2岁以下绵羊500只。
3结果
3.1 人群包虫病知晓率调查: 人群包虫病预防知识知晓率调查500人,知晓率34.6%。
3 讨论
吉木萨尔县3个山区项目乡镇检测结果显示:(1)人群包虫病知识知晓率仅为34.6%,群众对包虫病预防知识了解程度不够。(2)人群感染率:血清抗体阳性率为3.73%,高于全疆0.3%的平均水平,累计治疗病人36例,治疗率100%。从感染者和患病人群不同的生活环境和询问接触史来看,本次检查出的36名患病者100%曾有家犬接触史。(3)绵羊的患病率为5.60%,家犬的感染率为2.39%高于平均水平。养家犬主要用于护院和牧养,而当地农牧区对家犬没有采取有效预防措施,犬粪便极易造成污染。
新疆吉木萨尔 篇3
随着农机补贴资金额度逐年增加, 享受补贴的农民也越来越多, 补贴的机具品目也越来越丰富, 所以农机补贴档案管理工作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档案局和农机局在农机补贴档案整理工作中, 高度重视、求真务实, 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有力地支持吉木萨尔县农业生产和设施农业建设, 提出了新要求, 采取了新举措, 探出了新路子, 主要体现了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分类汇总。将所有补贴户按照所补贴机具进行分类, 凡补贴有玉米收获机械的划为一大类, 凡补贴有小麦免耕播种机械的划为一大类, 以此类推。这样做的好处是, 通过分类汇总表, 对全年补贴情况可以一目了然。二是一户一档。将每一个补贴户从申请补贴到签订购机协议, 再到供货确认的全部个人资料一并归入一个档案袋内, 并在档案袋表面填写其个人信息和其享受补贴所购机具型号及数量等情况。三是统一编号, 即分类汇总表和个人档案袋上使用统一的编号。这样一来, 只要汇总表中找到某一补贴户, 就可以通过查找编号马上找出此人的个人档案, 方便进行检查对照。四是分类编号。通过分类编号, 可以将补贴了玉米收获机械或是补贴了小麦免耕播种机械等不同机具的补贴户的个人档案清楚地区分开来。
新疆吉木萨尔 篇4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思路, 指出要“弘扬中华文化, 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这为各地推动文化大发展指明了方向。
吉木萨尔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天山北麓东端, 准噶尔盆地东南缘。在历史上吉木萨尔县就拥有西域文化的精髓和活力, 汉朝时为车师后国, 盛唐时设北庭大都护府, 曾为丝路古道重要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 雄峙天山南北一千余年。目前, 吉木萨尔拥有汉唐时期的千佛洞、北庭古城、北庭西大寺等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古迹。
西域文化博大精深, 自古就在多民族“和谐共处、共同繁荣”融合交流中丰富和发展。吉木萨尔县如何充分挖掘和丰富西域文化内涵,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推进文化创新, 促进各民族文化融合, 营造各民族和谐友爱氛围, 提升文化软实力具有深远历史意义。为此, 本文将对吉木萨尔县打造“中国西域文化之都”进行探讨。
二、探讨将吉木萨尔县打造成“中国西域文化之都”
吉木萨尔县可依托悠久的西域历史文化, 努力打造成“中国西域文化之都”。
“中国西域文化之都”的基本含义:“中国”是指界定区域的范围;“西域”汉代泛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至中亚、西亚的部分地区, 清代改称“西域”为“新疆”, 特指新疆地域范围;“西域文化”是指西域同中原地区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 是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古代中华文明、古希腊文化、罗马文化、古印度文化、波斯文化和阿拉伯文化在西域汇聚融合, 是各民族之间文化大交融过程中, 逐渐形成的独具特色的西域文化。由此, 也促成了横贯东西的亚欧贸易通道, 后人统谓作“丝绸之路”。同时, 在各民族长期不断迁徙、交融中, 形成了独特的传统习俗、心理素质、生产方式、生活规律, 以及多民族特有的魄力、开放包容的气度和大无畏的开拓精神。如龟玆文化、于阗文化、高昌文化、天山以北地区的游牧文化等都是西域文化的重要分支;“之都”是指“中心”、“聚集地”之意。
“中国西域文化之都”不是惟一的, 可以是多个, 只要符合条件是可以冠名的。但目前, 在新疆还没有一个地方能够真正打造出来, 这对吉木萨尔县是个机遇, 同时也是挑战。吉木萨尔县可抓住打造“中国西域文化之都”这一难得机遇, 提升城市品位。同时, 也要认识到真正打造出全国乃至世界认可的西域文化之都, 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
打造“中国西域文化之都”对吉木萨尔县今后发展具有纲领性意义:一是“中国西域文化之都”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 集中体现了吉木萨尔县作为汉唐时期西域文化中心的悠久历史地位和为当今社会树立起历史文化品牌形象;二是打造“中国西域文化之都”能够延续吉木萨尔县的历史文化和当今社会发展的脉络, 指明吉木萨尔县发展方向, 是吉木萨尔县的灵魂和生命所在。
●案例专栏——以内蒙古乌兰浩特市为例
乌兰浩特市——“蒙元文化之都”
据专家考证, 今天的乌兰浩特地区, 曾经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定亲、完婚的地方, 也是他转战南北、征服世界、成为世界强人的发源地。同时, 成庙也是一座国际性的纪念成吉思汗的祠庙。蒙元文化是以展现蒙元时期蒙古民族文化为内容, 是成吉斯汗在统一蒙古族语各部、建立大蒙古国的伟大事业中留下的历史足迹。
乌兰浩特市的知名度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蒙元文化”。一个城市只有从历史文化、自然环境和经济基础出发, 才能因地制宜地作出科学定位, 确立正确的发展方向和模式, 从而形成独一无二的特色, 更好地在城市文化方面展示自身的竞争力。乌兰浩特市把发掘与弘扬具有民族特色的蒙元文化纳入城市体系中, 在城市建设中弘扬主旋律就是要取蒙元文化之精华与现代城市文化有机结合。
旅游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撑, 文化的注入有助于提升旅游的质量和品位, 充分发掘蒙元文化的内涵, 注重提升文化品位是推进旅游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乌兰浩特市注重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 把蒙元文化再现在旅游景点的形象设计上, 通过挖掘本地的文化内涵, 塑造一个个特色鲜明而又富有文化品位的旅游景点, 做到旅游环境与文化环境相和谐。
同时, 乌兰浩特市立足长远, 加大对蒙元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开发力度, 对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利用, 统一打造蒙元文化大品牌, 发挥品牌效应。此外, 将有开发前景的重点旅游景点尽早纳入旅游总体规划中, 找准发展文化旅游业的切入点, 既要突出本地民俗文化, 还要全方位系统性地展现本地民族、民风、民情和民俗文化的各种特色和风格, 将有限财力有效利用, 避免小规模的景区开发和浪费, 体现一景一品, 各具特色, 宁少毋滥, 避免旅游产品近距离、低水平重复和雷同。
三、吉木萨尔县打造“中国西域文化之都”的依据
将吉木萨尔县努力打造成“中国西域文化之都”, 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依据:
一是吉木萨尔县拥有西域文化的精髓和活力。吉木萨尔县在汉朝时为车师后国, 盛唐时设北庭大都护府, 辖天山以北、巴尔喀什湖以东和以南广大西域地区, 雄峙天山南北一千余年, 曾为丝路古道重要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连接丝绸之路南北道上的于阗、楼兰——鄯善、龟兹——焉耆和高昌等地, 曾是丝绸之路贸易兴盛时期, 经济最繁荣、交流最频繁的地区。这为吉木萨尔县积蓄了包容、延续、发扬的文化精髓, 拥有对“西域文化”的回归和倡导“海纳百川”的胸怀, 以及“团结、包容、开放”的气度, 具有弘扬西域文化和激发城市发展活力的气力。
二是吉木萨尔县具有众多体现西域文化的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吉木萨尔县拥有汉唐时期的千佛洞、北庭古城、北庭西大寺等历史文化古迹, 以及开发建设的文博中心、北庭园、野马繁殖中心、沙洲生态园、古海温泉、卡拉麦里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等现代人文景观, 已打造成的“丝绸北庭”、“侏罗纪公园”、“大漠奇观”等品牌, 可以体现西域文化的深厚底蕴, 可以充分发挥西域历史文化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
三是同吉木萨尔县精神相辅相成。吉木萨尔县政府提出的吉木萨尔县精神是“转变观念、创新思维、背水一战、争创一流、加快发展”, 同西域文化的“包容、延续、发扬、开放”有相同点, 其本身就蕴含着“创新发展”的精神, 也是“吉木萨尔精神”的真谛。打造“中国西域文化之都”符合吉木萨尔精神, 以及凝聚全县人民力量, 同心协力加快发展的意愿。
四是符合城乡统筹和营造民族和谐的氛围。西域文化自古就在融合交流中丰富发展, 多民族“和谐共处、共同繁荣”是历史发展的方向, 也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愿景。统筹城乡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的重大任务, 也是吉木萨尔县党委、政府关注的重点。为此, 将吉木萨尔县定位为“中国西城文化之都”可以借助西域文化概念, 围绕历史文化古迹以及文博中心和北庭园等, 大力发展旅游业, 从而带动农民向服务业转移, 增加农民致富的渠道。同时, 在城乡规划、道路交通、产业布局、教育文化、医疗社保、生活居住等方面考虑城乡融合, 并在新农村建设方面有所作为, 有助于夯实城乡统筹的经济社会基础, 促进民族和谐团结。
五是可以实现与周边地区的错位发展。吉木萨尔县与阜康、奇台、吐鲁番等相临市 (县) 资源优势相近、历史文化同脉。阜康早在汉唐时期就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 奇台是古丝绸之路新北道上的交通枢纽和重要商埠, 吐鲁番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 三者均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众多名胜古迹, 西域文化的重要区域。“西域文化”是广义文化, 其内涵远深于北庭文化和丝路文化。抢先抓住“中国西域文化之都”概念, 可以先入为主, 不仅弘扬西域文化, 带动区域文化旅游的发展, 而且提高了吉木萨尔县的品味, 从高度上实现了与周边地区的错位, 从广度上拓展了就“文化”发展“文化”的局限。
四、吉木萨尔县打造“中国西域文化之都”的关键举措
吉木萨尔县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以挖掘和保护文物古迹为契机, 以传承西域文化为重点, 以开发大型文化旅游项目为抓手, 以提高城市文化形象为核心, 努力实现打造“中国西域文化之都”的远大目标。其具体举措有如下:
(一) 成立“中国西域文化之都”领导小组
——建议由吉木萨尔县委书记或县长担任“中国西域文化之都”领导小组组长, 县发改委、经贸委、文体局、旅游局、广电局、教育局、规划局、建设局、宗教局、国土局、环保局、财政局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建议成立“中国西域文化之都”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发改委, 作为常设机构。县委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发改委负责制定工作方案、确定工作步骤;经贸委、文体局、旅游局、广电局、教育局、规划局、建设局、宗教局、国土局、环保局、财政局等为落实部门。
——建议成立“中国西域文化之都”顾问委员会。有选择的聘请全国、全疆的文化名人、历史学家和一些政府官员等作为顾问。
(二) 将“中国西域文化之都”纳入规划当中
——将“中国西域文化之都”纳入“吉木萨尔县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吉木萨尔县总体规划”中。
——在煤炭产业发展规划、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城乡统筹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基础设施规划等专项规划中, 将“中国西域文化之都”作为制定规划的重要思路予以体现。
(三) 制定打造“中国西域文化之都”的政策文件
——制定“关于打造中国西域文化之都的有关意见”的政策文件。
——围绕“中国西域文化之都”出台配套的政策措施。如出台资金保障政策、土地指标与土地使用政策、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组织保障政策、技术创新的鼓励政策、行政手续快速通道等方面的相关政策。
(四) 成立“西域文化协会”
——成立民间的“西域文化协会”。协会可以由企业、文化团体、民间机构和艺人组成, 负责联络社会人士、搜集民间故事、挖掘民间艺人、筹集社会资金。
(五) 注册“中国西域文化之都”商标并设计相关品牌
——在工商部门和网络域名管理部门注册“中国西域文化之都”商标和网络域名。
——围绕“中国西域文化之都”设计标识标志、品牌形象, 纪念品、纪念册、纪念邮票等。
(六) 挖掘西域文化历史、打造旅游景点和线路
——挖掘同西域文化相关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传说等, 编辑成册, 并通过展览展示、报刊杂志、广播电视、论坛研讨等广为宣传。
——打造西域文化景点和设计旅游线路。将千佛洞、北庭古城、北庭西大寺、车师古道以及北庭园、文播中心等, 作为主要景点重点打造, 同时, 围绕文化景点以及同北疆和东疆的重要景点相连接, 设计旅游探险观光线路。
(七) 开展拍摄宣传片、举办文化节等活动
——围绕中国西域文化之都主题拍摄宣传片, 如拍摄《话说北庭》记实电视剧、百集大型电视连续剧《车师古道大营救》等。
——在推出“第三届北庭千佛洞艺术节”、“第二届恐龙文化节”、“中国北庭国际野马节”、“第35界国际美丽小姐全球总决赛北庭才艺大赛”等系列节日过程中, 不断推陈出新, 充分展示北庭文化的厚重与生机和活力。
——开展“我为打造“中国西域文化之都”做贡献”等系列活动。组织居民参与西域文化挖掘、标识标志设计、展览论坛等活动, 并组织优秀活动单位和优秀活动个人评选等。
(八) 积极申请“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村) ”等称号
——选择吉木萨尔县域内景观特色明显、旅游资源丰富并已形成一定旅游规模、人居环境较好的建制镇、集镇、村庄, 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旅游局申报“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村) ”的称号。并选择具备条件的镇和村, 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称号。
(九) 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发行“城市建设投资公司企业债券”
——根据打造“中国西域文化之都”所需城市建设资金的需要, 在财政收入、固定资产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由吉木萨尔县城市建设投资公司为主体, 选择资信程度高的证券公司为债券主承销商, 适度发行“城市建设投资公司企业债券”。
(编辑:何乐)
摘要:文本以推动中国西部城市文化大发展, 提升文化软实力为方向, 探讨吉木萨尔县努力打造“中国西域文化之都”的内涵、依据和关键举措, 探索城市发展如何更好地挖掘历史文化底蕴, 促进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 并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 建立起相辅相成、互促共进的有机联系。
新疆吉木萨尔 篇5
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是指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质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1]。而牧民定居工程的实施必然伴随着土地资源的再配置,从理论上讲,新村建设过程中的游牧民定居将有利于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提高其生产发展水平。这也是各地大规模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的原因所在。
然而,资料显示,目前新疆游牧民定居点的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并不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定居工程建设着力点与游牧民的发展需要存在差距;刚进入定居的牧民感到以保障性住房为着眼点的定居工程建设并不能有效改善其落后的生产方式;②每户定居牧民住房建设标准也不能满足小康生活水平;新疆游牧民定居住房建设规划标准为:每户60平方米、每平方米的建设成本594元、砖木结构。这一标准侧重于为游牧民解决基本的居住条件,该标准已明显滞后;③资金缺口大。牧民定居建设资金需求量大, 包括游牧民定居房建设、定居点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④定居点牧民入住率低。本文以新疆吉木萨尔县为例,通过对影响牧民定居点土地集约利用的各因素进行分析和赋予权重,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对该县的牧民定居点土地集约利用进行研究,目的在于找出影响新疆游牧民定居点土地利用集约程度不高的原因,并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
1 吉木萨尔县游牧民定居点土地利用状况
1.1 吉木萨尔县游牧民定居点现状
吉木萨尔县的游牧民定居工程从2008年开始,经过几年的建设,已建成北庭镇三长槽子村、吉木萨尔镇白泉村、庆阳湖乡梧桐窝子村、老太乡阿克托别村、老太乡阿克奇村、三台镇红柳村、新地乡石场沟村等七个牧民定居点,以及在建的三台镇兴牧小区。各定居定的情况如表1。
1.2 吉木萨尔县游牧民定居点土地利用状况
1)规模小、布局散。
经过实地调查,吉木萨尔县已建成的和在建的游牧民定居点,分布在六个乡镇。而且牧民定居点规模较小,平均每个定居点只有101户,最小的阿克奇村只有61户,最大的三长槽子村也仅有189户。
2)规划缺乏科学性、布局不尽合理。
这最主要表现在,除了在建的兴牧小区,大多数的牧民定居点均没有实现人畜分离。已建成的定居点,只有三长槽子村实现了部分人畜分离,剩余定居的都没有实现人畜分离。
3)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人居环境差。
经过调查,已建的定居点里均没有建设卫生所和学校,造成居民看病和上学不方便;住房质量不过关,由于建筑上的偷工减料,造成住房质量低下,现已有住房出现漏雨的现象;并定居点饮水以井水、机井水为主,水源地环境卫生条件多数未进行净化处理,卫生标准很难符合要求,不利于农民的身体健康。
注:由于兴牧小区在建中,以下内容均不包含兴牧小区。
2 吉木萨尔县游牧民定居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1 游牧民定居点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的建立[2]
本文构建的指标体系包含三个层次的评价指标,即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
目标层是指标体系中的总目标。总目标是牧民定居点土地利用的集约度。目标层由准则层来反映,目标层是准则层和具体指标的概括;准则层也称判断层,即从哪几个方面判断指标体系的总目标。根据牧民定居点土地利用系统的组成特征,从牧民定居点布局紧凑度、牧民定居点土地利用强度、牧民定居点投入强度和牧民定居点利用效益等方面,对牧民定居点土地利用的集约度进行评价;指标层是反映准则层的具体指标。因此,吉木萨尔县牧民定居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2.2 游牧民定居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3]
考虑到游牧民定居点土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的多样性,本研究应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方法评价土地的集约利用程度。即首先设计指标体系,求取各指标的权重和指标值,在对各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后,通过加权评分求取评价对象的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Rj-准则层指标的权重,j=1 2 3 4
ri-指标层指标的权重,i=1 2
ai-指标层第i个指标的量化指标值
T-牧民定居点土地集约利用度
1)指标值的无量纲化。
一是对游牧民定居点土地利用集约度起正作用的指标,如定居点平均规模、单位面积定居点用地承载的人口数量、道路密度和每户拥有的水龙头数量、单位面积牧民纯收入;二是适度指标,即当指标实际值比这个指标的目标值小时,对游牧民定居点土地利用集约度起正作用,而当指标实际值比这个指标的目标值大时,则对评价结果起负作用,这类指标包括建筑密度、建筑容积率和定居点中心到最近镇中心距离。对不同类型的指标分别采取不同的量化方法,即:
正向指标计算公式:ai=xi/yi*100%; (2)
负向指标计算公式:ai=yi/xi*100% (3)
式中:xi-i项指标的实测值
yi-i项指标的标准值
2)指标权重的确定。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的基本步骤如下:首先,目标分解;接着,构建判断矩阵;然后,层次排序;最后,一致性检验。
3 吉木萨尔县游牧民定居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3.1 评价指标的确定
1)自治区或当地政府的标准。
通过对自治区、当地政府规定和相关文献的查阅,发现可以作为评价指标的标准,包括建筑密度、建筑容积率和单位面积居民点用地承载的人口数量。自治区牧民定居点用地规划控制指标为,人均建设用地≤70m2,户均宅基地≤170m2,容积率≤0.4。
2)合理值目标。
根据吉木萨尔县的实际情况,基本实现了每户一个水龙头,水龙头数量采用理想值作为评价标准,因此,该指标的标准值取“1”。定居点中心到乡镇中心的距离,确定为4千米为一个合理值。由于游牧民家庭住宅和牲畜棚全是平房,所以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取20%,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取110m2。在总体评价和村级评价中,根据当地农业局和畜牧局的意见,单位面积承载人口数量和单位面积牧民纯收入采用的是阿克托别村单位面积承载人口数量和单位面积牧民纯收入为标准值,定居点道路密度采用的是红柳村的定居点道路密度。从而得到表3。
3.2 指标权重的确定
根据层次分析法的计算步骤,游牧民定居点土地集约利用总体评价指标权重具体的计算过程为:
1)构造判断矩阵。判断矩阵是通过专家打分法获得的,在征询了4位专家的意见后,得到判断矩阵为表4。
2)计算权重。根据公式
3)一致性检验。计算得到λmax=4.1469,然后根据公式
CI=0.00,CR=0<0.1=0.0489,然后查表得到RI=0.90,根据公式
得到CR=0.0543<0.1,表明判断矩阵通过了一致性检验,得到以下结果表5:
同理,得到游牧民定居点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层对准则层(A2)的判断矩阵及权重值表、牧民定居点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层对准则层(A3)的判断矩阵及权重值表、牧民定居点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层对准则层(A4)的判断矩阵表,见表6。
λmax=2.00,经查表得CI=0.00,CR=0<0.1,表明判断矩阵通过了一致性检验。
λmax=2.00,经查表得CI=0.00,CR=0<0.1,表明判断矩阵通过了一致性检验。
λmax=2.00,经查表得CI=0.00,CR=0<0.1,表明判断矩阵通过了一致性检验。
经过计算,最终得到游牧民定居点土地集约利用总体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见表9。
3.3 评价结果和分级
1)评价结果。
根据式(1),可以得到游牧民定居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结果见表10。
2)评价结果分级。
根据吉木萨尔县实际情况和查阅文献资料,并且征求当地畜牧局、草原站和土地局的意见后,确定评价结果分级标准见表11。
吉木萨尔县的游牧民定居点土地集约利用的总评价值是0.71,因此依据评价结果分级标准,吉木萨尔县的游牧民定居点土地利用属于适度利用,土地集约利用还有较大潜力。
4 对策和建议
4.1 编制更具科学合理性、适度超前性的牧民定居点土地集约利用规划
科学合理性、适度超前性的土地利用规划是实现土地集约利用基础条件之一,制定合理的游牧民定居点土地利用规划,对牧民定居点的区位、规模、基础设施和道路密度等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引导作用。
4.2 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提高游牧民定居点的基础设施配套水平
由于吉木萨尔县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地方财力十分有限,县财政无法投入充足的资金建设基础设施完善的牧民定居点,所以必须多渠道筹集资金,建设牧民定居点。其中最主要途径是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和州政府政策性资金支持;其次是争取金融及其他社会资金的支持;最后是游牧民自己必要的出资投劳,用以完善定居点的基础设施。
4.3 县级以上的政府部门要在定居点建设过程中,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管
在实地调查当中,很多游牧民反映自己的住房和牲畜棚圈存在多方面的质量问题,例如房屋漏雨和地基松软,所以必须加强对建筑商的监管,确保游牧民定居点的建筑工程质量,切实将游牧民定居这项民生工程做好。
参考文献
[1]毕宝德.土地经济学[M].5版.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73-174.
[2]王梅,曲福田,等.昆山开发区企业土地集约评价指标构建与应用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4(6):22-27.
新疆吉木乃草原神石城规划研究 篇6
1 历史沧桑与文化沉淀
1884年出生于吉木乃县托斯特乡木合尔台地区的艾林郡王, 是钦授世袭公爵库库岱的第4代孙, 精恩斯汗之次子。艾林是延续600年的哈萨克脱列王位的继承人, 是中国唯一的哈萨克王。1914年10月31日, 艾林按照世袭制接替义王精恩斯汗公的位置, 承袭贝勒衔爵。1917年9月5日, 国民政府蒙藏院授封艾林为阿尔泰哈萨克郡王, 授予冠带、印信, 并由新疆都督杨增新给军衔冠带及一营部队。
艾林在执政的10年中, 阿勒泰先后调入3个大臣、两个道英, 政局形式动荡不安。身为阿勒泰十二阿巴克克烈部落的哈萨克王, 在外敌入侵的严峻形势下, 艾林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团结带领人民群众, 打退外蒙的入侵, 严防越境入侵的沙皇军, 并在哈拉苏、恰勒什海和木合尔台地区设立流动警哨, 扼制了各种严重事态的发生, 完成保卫边境的重任, 表现了对祖国、对人民的忠诚。
1933年, 为阻止军阀马忠英民族宗教势力在阿勒泰的破坏行动, 艾林带兵镇压军阀势力, 保卫祖国统一, 维护民族团结。同时, 合理解决萨吾尔地区的土尔扈特与阿勒泰地区的哈萨克之间的土地纠纷, 维护民族安定, 忠实地实行了君王、统领职责。
反共、反苏的盛世才的反动面目暴露后, 对新疆的爱国民主人士进行镇压, 在这期间艾林王和夫人哈德万被诬陷、被诱骗到乌鲁木齐市, 无故关押4年之久, 盛世才政府被推翻后人民群众仍无宁日, 国民党政府为平息阿勒泰的形势, 利用艾林在群众中的威信, 让他带领宣传团到阿勒泰工作, 回来后任命他担任省建设厅副厅长, 但艾林以在监狱关押期间身体被摧残未恢复为由, 拒绝上任, 也没有返回阿勒泰, 继续住在监狱内原先给他的住房。解放初期, 他拥护中国共产党, 不跟随乌斯满、加尼木汗, 并极力阻止乌鲁木齐市周围的哈萨克人外逃。他站在治忠、包尔汗、陶峙岳等人的立场, 发扬爱国主义精神。1934年, 根据他的历史和现实表现被聘为省政府顾问。1961年在乌鲁木齐因病逝世, 享年77岁。
2 规划定位与开发理念
旅游产业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正成为21世纪经济的强大牵引力, 日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吉木乃县把旅游业列为支柱产业来加以培育和发展, 产业地位愈来愈突出, 必须在发展旅游产业的观念上扩大思维半径, 统筹思考, 创新思维, 谋划全局, 才能实现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所以吉木乃县政府将该景区定位为打造西部边境旅游胜地, 中国哈萨克文化旅游圣地, 最终形成“北有喀纳斯湖, 东有可可托海, 西有吉木乃”的阿勒泰旅游空间格局, 丰富准噶尔旅游环线旅游。
在开发时, 保护并强化吉木乃草原神石城风景名胜区独特的“草原、石、泉、陵”景观特征以及创建自治区风景旅游胜地、吉木乃维护生态平衡基地和主要民俗文化展现园地的重要功能, 并使之具有方便舒适、设施先进、规模适度的旅游服务接待设施体系和顺畅有效的风景名胜区统一管理的组织系统, 成为社会、环境、经济3大效益协调发展的自治区内一流、国内著名的自治区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利用吉木乃县及周边地区的旅游资源进行合理规划、有序建设, 推动整个吉木乃县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 通过资源的整合形成旅游发展的合力, 对吉木乃草原神石城风景名胜区规划设计及建设实施, 打造精品景区, 利用交通线路集中的区位地理优势, 使其作为喀纳斯景区的延伸地, 成为阿勒泰地区上的一个重要的旅游节点, 参与全疆旅游市场竞争;力求通过合理规划, 有效地保护吉木乃草原神石城风景名胜区的生态环境, 实现资源的适度开发、永续利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布局构思与分区规划
吉木乃草原神石城风景名胜区主要是依托吉木乃县为旅游基地, 通过吉木乃县的交通路网与区域内外客源联系, 在充分利用现有旅游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前提下, 各功能分区依据景源所处的自然地理位置和景源自身的特点、独立性、完整性进行合理布局。
根据对场地现状用地适宜性的分析, 根据场地景源特色将吉木乃草原神石城风景名胜区分为艾琳郡王府景区、草原传奇景区、草原万花筒景区、天屿流芳景区、神石寻踪景区五大景区。本规划区域的开发相对集中在草原传奇景区、草原万花筒景区和神石寻踪景区的核心景区, 其它地域相对保持原有的生态环境, 为本地区的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保护提供保障 (如图1) 。
3.1 艾琳郡王府景区
以郡王府为景观主体, 自然山石地貌为基调, 融自然与人文景观为一体, 兼具有旅游、休闲、表演、民俗节庆、科普教育等多重主题, 同时也是草原神石城风景名胜区接待服务基地。
3.2 草原传奇景区
巨大的石群, 像天外飞石般, 静静地卧在草原上, 凝视着草原的风云变幻, 记录着游牧民族的迁徙。在天与地的映衬下, 展现着粗犷与自然之美。还将在该景区地形平坦之处设立跑马运动场、叼羊赛马场、射箭场、素质拓展训练营等游憩休闲活动场地。
3.3 草原万花筒景区
大自然的神力雕琢造就了千姿百态的怪石景观群, 各种形象逼真的怪石奇景, 使人浮想联翩, 游客可尽情驰骋思绪, 欣赏大自然鬼斧神工创造的奇石。山间林木丛生, 小溪蜿蜒, 景色秀美异常。登上山顶, 放眼远眺, 连绵草场, 尽显粗犷边塞之景。集雄、峻、奇、险、幽为一身, 是夏日消暑登山游玩的好去处。
3.4 天屿流芳景区
初次来观, 游客会被红花、绿草、唱鸟、神泉吸引, 被形态各异、妙趣横生的神石吸引, 被辽阔平坦的草原吸引, 返璞归真、追寻童年;再次来到该景区, 会被它蕴含的草原文化所深深吸引, 会被一个个神化传说所感染, 使人追忆历史、了解新疆, 这里的品味和魅力也随之提升, 更显神石的浩瀚苍穹。
3.5 神石寻踪景区
神石寻踪景区建于景区东北部, 道路穿梭于山石之间, 细细的溪涧在石缝间静静流淌, 悦人心怡。景区内奇石密布, 形状各异, 时而像森林中的猛兽, 时而像天空中的雄鹰, 步移景异。石, 集天地之大观、聚自然之神奇, 是大自然妙造的神工艺术, 游客可在观景的过程中, 获得高雅的精神享受, 体验草原神石始终如一、坚贞沉静的傲骨之气。
神石寻踪景区总体上分3个片区, 涵盖4个品位各异的区域。一个是哈萨克族文化区;一个是世界名人区;还有一个是通往石洞神泉的草原文化区, 在这3个片区中, 游客不仅能看到母子龟、畅想、天根、一线天、海豚问路、睡美人等形态各异的象形石, 还能听到妙趣横生、寓意深刻的神化、典故传说, 充分体验景区的美。
参考文献
[1]刘福智.风景名胜区与森林公园规划[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2]张国强, 贾建中.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J].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6)
新疆吉木萨尔 篇7
乌伦古河流域 (国内部分)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 总面积3.84万km2。东和东北部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 北同额尔齐斯河流域毗邻, 西与吉木乃县相接, 南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毗邻。
乌伦古河从大小青河段—青格里河段—乌伦古河上、中、下游段, 从上游到下游河谷地貌由高山峡谷到冲洪积平原, 高程从3500m~490m, 河流坡降渐小, 从5.0%~0.5%, 高程渐低, 河流流速逐渐变缓, 最终汇入乌伦古湖。
乌伦古河是流向准噶尔盆地的内陆河, 该河流水系较发育, 其较大的支流主要有大、小青河、布尔根河、查干郭勒河和强罕河等五条。上游为大、小青河和强罕河汇合以后为青格里河, 东面为布尔根河, 青格里河和布尔根河均为由北向南流, 在二台水文站以上汇合, 汇合后为乌伦古河, 二台水文站以上集水面积为18375km2, 上游呈树枝状水系, 流出山口以后, 折向西北流, 再没有支流汇入, 最后注入布伦托海。乌伦古河流经青河、富蕴和福海县, 全长821km, 其中富蕴县为中游, 河段河长210km。自河源达拉大坂至青河县, 河道比降11.38‰, 青河县至二台河道比降1.74‰, 二台至考勒湖口更为平缓, 为0.97‰。流域面积为6.14万km2, 其中国内集水面积为3.84万km2。水资源量为11.12亿m3, 为阿勒泰地区第二大河流。
二、灌区建设开发利用现状
㈠现状灌溉面积灌区控制范围包括阿勒泰地区行政区划内 (包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由乌伦古河供水所控制的范围。
根据对现状年的实际调查, 乌伦古河流域可开发利用总面积2683.50万亩, 其中现状总灌溉面积7.33万hm2, 占总面积的4.1%, 宜农地和可作为农用的后被土地56.44万hm2, 占总面积的31.6%;宜牧地111.71万hm2, 占总面积的62.4%;宜林地3.41万hm2, 占总面积的1.9%。现状灌溉面积中, 种植业4.07万hm2, 占总面积的56%;林业0.67万hm2, 占总面积的9%;牧业2.6万hm2, 占总面积的35%。在种植业中粮食作物小麦面积为0.65万hm2, 打瓜和食葵面积2.5万hm2, 其他面积为0.92万hm2。
㈡水资源利用现状根据对现状年的基础资料调查分析, 现状二台水文站实测径流量为4.66亿m3, 该年属于年径流量偏枯年份 (相当于P=89%) , 上游缺水情况较轻, 而中下游出现大面积灌溉缺水, 尤其是福海灌区受灾程度较大, 福海水文站全年较多月份处于断流状态。自萨尔托海枢纽节点以下, 总灌溉面积5.88hm2, 灌溉总需水量5.09亿m3, 其他各业需水0.38亿m3, 根据实际调查统计灌区实供水量3.90亿m3, 扣除其他各业的必须保证用水, 萨尔托海水库节点以下灌溉实引水量3.52亿m3, 缺水1.57亿m3, 灌溉保证程度为69%。
三、灌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㈠水资源缺乏统一管理当前由于水资源产权关系不清, 行业与行业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缺乏利益调节与协调机制。结果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中, 形成了各部门、各地方“谁发现、谁开发、谁所有、谁受益”的局面, 否定了水资源国家所有权的统一性和经济权益性。未能实现水资源的市场配置。我区虽然已经从计划经济体制步入市场经济体制, 但由于人们一直认为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水资源一直被无偿或低价使用, 价格背离价值, 不仅造成水资源严重浪费, 而且影响经济社会发展。
㈡缺少流域控制性工程乌伦古河二台站以上阿尔泰山区是乌伦古河的径流形成区, 二台站基本控制了乌伦古河的全部地表水资源径流量, 而该站以下主要为径流散失区, 故二台站断面处的径流基本能如实反映乌伦古河的地表水径流量。乌伦古河是新疆年际径流量变化最大的河流, 据二台站实测资料统计, 来水量最大的年份是1969年, 为20.6亿m3, 来水量最小的年份是1974年, 为2.57亿m3, 相差八倍。
流域内除建成的峡口水库为拦河水库外, 无其它控制性调蓄工程, 而现有拦河水库兴利库容小, 现状水利设施对水资源调控能力较差, 水资源利用率极低, 每逢连续丰水期大量水资源弃入乌伦古湖, 遇到连续枯水期则无水可引, 根据乌伦古河的年径流变化特点, 兴建该流域水资源控制性工程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㈢牧民定居对饲草料地的建设需求增加阿勒泰地区是传统的牧业区, 春秋冬草场严重不足, 长期以来草场严重过牧, 理论可载畜量已经有所下降, 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牧民定居是地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最大的民生工程, 是促进牧民转变落后生产方式、实现持续稳定增收的措施, 也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㈣工业快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增加矿业产业作为阿勒泰地区支柱产业的作用日益凸显, 已编制完成了富蕴县、青河县的《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和《工业园区产业发展规划》, 园区已入驻包括广汇煤制气、凯禹源等在内的多家大中型企业, 园区经济社会效益初步显现。随着地区经济特别是新型工业化的快速发展, 规划分配的水量已无法与现状相匹配。而今后几年乌伦古河流域通过积极引进外资、合资以及加大矿产资源的勘察力度, 矿产业和新型工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工业、农业、生态用水矛盾将会日益突出。乌伦古河流域作为我区重要的产煤、产油地区, 依据国家“一次能源就地转化为二次能源”的战略方针, 为缓解运输压力, 必然需要就地加工, 随着煤化工及电力工业 (属高耗水产业) 的快速发展, 乌伦古河流域工业总需水量将有大的提高, 工业用水的日益增加对水资源合理配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㈤用水结构不合理, 生产效率偏低且流域渠道防渗率较低乌河流域在水资源紧缺的背景下, 用水结构较为不合理, 长期徘徊在以农业灌溉为绝对成分的水平。2009年国民经济各行业总需水量6.78亿m3, 其中农田灌溉用水比例高达93.33%, 工业用水比例仅1.72%。全流域单方水GDP仅为3.65元, 是全国平均水平的约1/8, 水资源生产效率偏低。
四、灌区治理总体开发规划
㈠灌区治理开发原则一是要站在全局的高度, 统筹兼顾, 综合考虑流域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正确处理整体与局部、流域内与流域外、地方与兵团、近期与远期、治理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等关系, 依据水源条件合理安排工程布局;二是按照乌伦古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根据资源分布状况, 合理调整用水结构。调整用水结构是保护水资源的根本出路, 适当加大工业用水, 减少农业用水, 即合理发展节水灌溉方式, 建设配套完善的节水型灌区,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三是根据流域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协调好各个部门和产业间的用水矛盾, 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 明确节水灌溉工程。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要注重效益, 保证质量, 加强管理, 做到因地制宜, 经济合理, 技术先进, 运行可靠;四是要注意保护和改善灌区生态环境, 本着优先满足生态环境、城镇生活和工业用水, 以及提高灌溉保证率的原则, 对节水用途进行合理性分析和安排;五是结合近、远期规划, 着眼长远, 立足当前, 合理安排, 量力而行;六是根据流域规划配水方案, 确定流域内合理的分水比例。
㈡灌区规划任务一是为萨尔托海水库建设规模提供依据;二是为流域综合开发奠定基础, 不仅使流域内的农业得到最大化的发展, 更可以为该流域内的工业、服务业等发展提供可靠的水资源;三是为农牧业发展最大化奠定基础, 积极实施灌区农业结构及种植业结构调整, 使灌区农牧业发展逐步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建设高效、优质、高产的灌溉饲草料基地, 天然草地在适宜载畜量下, 实现科学合理利用, 实施生态置换工程, 因地制宜, 实施围封、禁牧、休牧、轮牧等手段, 消除天然草场的过牧压力和人为破坏活动, 发挥天然草地的自然修复能力, 使天然草地生态功能逐步得到有效恢复和改善;四是为整个流域合理配水奠定基础。开发利用乌伦古河流域水资源, 从整个流域协调发展出发, 统筹兼顾上下游、左右岸的利益, 统一管理规划水资源, 均衡合理配置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生态用水, 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较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五是在不调整流域规划的前提下, 解决工业用水, 在坚持以水定经济结构, 以水定发展规模, 以水定产业布局的前提下, 按照全流域工业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为工业发展适度预留水量, 适当超前配置工业用水量, 实现工业经济与水资源的协调发展;六是为老灌区的改造、新老灌区协调发展提供基础。流域内大多数灌区都是早年修建起来的, 受当时客观条件的限制, 很多工程设计标准低, 工程质量差, 又由于当时缺乏投入, 工程老化失修, 效益衰减严重。
㈢灌区治理开发总体规划乌伦古河流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应遵循流域总体规划水资源配置方案。乌伦古河上游灌区现状开发均为零星开发的灌区, 其中部分为扬水灌区, 而且是流域草畜矛盾较为突出的地区。阿苇戈壁是灌区内唯一具备自流灌溉条件, 集中连片, 且土壤、光、热条件是灌区内相对较好的区域, 作为流域开发的重点, 灌溉面积由现状1.75万hm2发展到2.42万hm2, 远期灌溉面积发展到3.22万hm2。
乌伦古河中游灌区, 由于额尔齐斯河上游灌区开发受限, 乌伦古河中游灌区主要为富蕴县饲草料基地, 峡口水库的建成为集约型开发两岸的饲草料基地奠定了基础, 主要建设黄泥滩灌区, 灌溉面积在现状1.92万hm2的基础上近期不发展, 远期灌溉面积发展到2.16万hm2。乌伦古河下游灌区是流域土地资源、光、热条件最好的地区, 也是流域内水资源供需矛盾最为突出的区域, 灌区内的开发主要以节水、挖潜、改造为主, 灌溉面积近远期均保持在现状3.66万hm2。
本次规划主要为萨尔托海水库下游灌区的工程规划。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