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教学的一点体会

2024-10-27

德育课教学的一点体会(共12篇)

德育课教学的一点体会 篇1

技校的学生大多是初中毕业后进入技校学习的, 正处于身体与心理成长成熟的关键时期。是在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与转型时期成长起来的新一代, 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比如思维活跃、思想稳定性差、性格叛逆严重、好奇心强烈、富有朝气活力、学习基础差、学习动力不足等。由于受生源质量和其他因素的影响, 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 与用人单位的需要距离甚大, 这就需要仔细分析技校生思想品德现状, 讨论研究教育方法, 以适应社会对技校生的需求。

一、学生思想品德概况

1、缺乏学习兴趣。

班上有百分之八十的学生在初中时就是“不受欢迎的人”, 由于学习成绩差, 长期遭受老师和同学的歧视, 内心极度自卑。之所以选择技校, 是因为没有繁重的功课考试而且可以不努力就能找到工作, 因而在报考之处就存在对学习的逃避心理。

2、不良习惯居多。

由于长期的学习成绩落后因而养成了拖拉、随大流的从众心理行为习惯。在生活上大多以“自我”为中心, 为他人想的少, 集体观念淡薄, 贪图安逸享乐;在学习上往往“向后看齐”, 存在“随大流”的心理。班级几乎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吸过烟、泡过网吧, 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学管理秩序。

3、独立生活能力差。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90后, 是在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与转型时期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打扫卫生, 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很差, 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日常生活, 给学生正常学习带来极大不便。

4、个别学生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障碍。

通过与学生交流发现部分学生的家庭存在问题, 有的学生父母离异, 有的学生是单亲家庭, 自幼养成倔强、孤僻的性格, 爱走极端。如果不能及时发现疏导这些学生的心理障碍, 将给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二、德育课教学教育管理对策

通过与学生沟通针对技校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我浅谈以下几项心得体会:

1、提高德育课教学效果

德育课是技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要充分重视德育课的教学。一方面, 教师对政治课的教学方法要有所改变, 以平等友好的心态与学生进行交流, 着力通过教师言谈举止和教育案例去感化学生。放大教育教学中的正能量, 及时吸取社会与生活中的新鲜案例从而与学生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引导而不是单纯地靠书本知识。另一方面要真正了解学生的需要, 知道学生所想所需与学生进行深入交谈并以此为基础, 理解接受学生, 进而用正面的观念引导学生上进,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

2、营造良好教学环境

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以服务社会为办学宗旨, 应实施“以人为本”, 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在教学上对学生进行及时督促, 严格管理;在生活上开展有针对性的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 以不同的方式加强与学生的沟通, 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在社会与校园生活中渗透道德教育使同学们感到校园是温暖的大家庭, 对社会充满责任感。

3、对于突出问题进行针对性教育

技校学生由于自身素质不高, 对事情的是非辨别能力不强, 因而在社会各种思潮影响下容易产生自卑、自暴自弃、逞强好胜等现象。要根据这个时间段学生的心理特点, 充分考虑技校学生的自身特点, 突出心理教育。结合德育课程理论与案例教学进行心理教育,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分析社会现象, 培养其应有的人际协调能力, 继而解决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比如:在德育课程中第四章:学会和谐相处这一章即可根据现实状况对学生进行身心健康教育与正常异性交往的引导。

4、结合课程进行法制安全教育

通过日常德育课程教学加强对学生的法制安全教育。结合课程中的法律常识尤其是民法与刑法的主要内容, 对学生中出现的吸烟、酗酒、打架斗殴等不良现象结合法制案例进行讲解与分析, 做到防微杜渐, 常抓不懈, 有效遏制了校园中违法乱纪和安全事故的发生。对思想有障碍、行为有劣迹的学生在教学中进行重点强调监控, 以具体案例引导警示, 放大法律效力, 对其想法及时进行疏导。

以上是德育课教学的一点心得体会。职业教育是我国人才培养的有机组成部分, 还有很长的路需要去探索。德育教育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切入点与工作目标, 是贯彻学生终身的教育因而教师的作用非常重要。只有通过要切实了解技校学生的思想特点, 坚持与时俱进, 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课效果, 将技校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国梁.利用先进的红色文化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现代企业教育, 2006 (19) .

[2]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人民出版社, 2006.

[3]岳忠强.思想政治工作学[M].国防大学出版社, 2008.

德育课教学的一点体会 篇2

平时,一和朋友们谈论起孩子教育的话题,大家都感慨几多:有抱怨孩子被老人娇纵惯了不听话的,有抱怨孩子太顽皮爱动爱惹祸的,有抱怨孩子太胆小怕事害怕将来受欺负的。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到底应该怎样教育好小孩子?什么样的教育方法才是培养教育孩子的真理?相信很多父母也都有同样的疑惑,也相信大家也都会通过去查阅一些书籍、从身边的`人那里搜集一些经验、参加一些教育家的培训或是报告会等方式去学习、摸索,然而一旦说起来又觉得千言万语都无法系统描述吧。说实话,本人也经常苦苦思索这个问题,至今也没有一个令自己满意的答案。不过,看看孩子身上慢慢体现出的一些特点,回想回想这几年慢慢培养孩子的一些收获,自己也有了一些体会,在这里,通过校信通这个平台也拿出来和爸爸妈妈们、老师们交流一下。

我教育孩子的思想基础就是:坚持“德”字为先,注重孩子博爱、互助、宽厚、诚信等高尚品德情操地培养。其次,加强与孩子的沟通、理解和交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以小看大;以循序渐进、因势利导的思想、原则配合孩子的学习和兴趣培养;鼓励孩子多学好问、放飞思想;积极锻炼、平安成长。总之,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力求孩子全面发展。最终目的,是帮孩子逐步打造诚实、乐观、友善、多思、好学、蓬勃上进的性格。孩子成长的路是很长的,过程会很漫长、复杂,我始终认为,品德、性格的培养是整个过程的起点和基石,道理很简单:谁能想象一个自私、势利、狭隘的人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帮助?谁会相信一个冷漠、孤僻的人最终能跨越成功的巅峰?一个充满谎言和肮脏意念的人怎么可能乐观上进、与他人和平相处?我总觉得,在现实生活中,一个性格存在缺陷、思想意识淡漠的人的人是不可能成功的。众所周知,孩子的心灵好比一张白纸,生活的色彩大多是后天增添上去的,所以,我才一直坚持德育为先的教育思想。

基于此教育思想,我对安子龙的培养教育采取了下面一些方法:

第一,关注孩子;无论再忙再辛苦也要每天抽出时间父母陪孩子读书、学习、玩耍、交流。

第二,家庭和睦;一定要给孩子一个祥和、温馨、和睦的家庭气氛。

第三,身体力行;凡事身教胜于言传,为孩子树立榜样作用。在孩子心目中,父母和老师是最可信赖的人,千万不可让自己的形象倒下,孩子会产生怀疑和无助心理。

第四,循序渐进;耐心和细心是作为父母最好的心理,心态一定得平和,切忌拔苗助长、因噎废食甚至雷霆震怒。

第五,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可以尝试和孩子的学习一样,列个计划,循循善诱,引导孩子善于学习、乐于学习。

第六,善于激励;多采用赏识教育,树立孩子自信心;

第七,配合学校、老师;积极开辟第二课堂,激发孩子的好奇心,诱导孩子全面学习、善于学习。

第八,劳逸结合;毕竟,期盼孩子身体健康、平安长大是爸爸妈妈的第一愿望。

不知不觉也写了不少,其实有些说到了,但自己也还没做好,仅以此文,也算是再教育一次自己吧!

德育课教学的一点体会 篇3

关键词:思想;季节性;教学目标

经过几轮新课程改革的学习,对我思想触动很大,现就新课程改革下体育教学目标的设置谈几点想法:

首先我们来谈一下体育课应该教什么?以前我们的体育课教学注重竞技体育技能的传授,而新课程改革要求体育课教学转变为重过程、重体验,轻竞技体育技能的传授,我认为体育课不管通过什么途径来实现,它的功能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树立“安全第一,健康第一”的思想。(2)促进人的身体形态和生理功能的发展,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3)提高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人心理的健康发展,学会坚持、团结、合作等优秀的品质。(4)发展学生兴趣爱好及个性特征,使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好习惯。

所有的教学都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而进行的。过去我们的体育教学是先设定内容后确定目标,原因是我单纯注重“竞技体育技能的传授”。例如,这节课我要新教授“前滚翻”,那么我就可以想一想经过“前滚翻”练习可以给人体带来什么益处?既然是可以提高人体的协调性、灵敏性,所以它自然成了本节课的目标。然而新课程改革要求,体育课要先确定目标,后根据目标来设定教学内容而且可以是多项内容同时供同学们学习。例如,本节课我要提出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同学们的有氧耐力”,那么我的教学内容则可以设定为中长跑、小足球、小篮球等,同学们喜欢哪项就可以选择学习哪项,这样既迎合了学生兴趣,又达到了教学目标,不像以前的体育课内容那么死板,但是教师怎么来监控一堂体育课,学生的安全性、健康性、系统性、发展性在哪里?表面给人的感觉,新课程改革下体育教学目标的设定有很强的随意性。

新课程改革下体育课的教学目标究竟该怎样来确定呢?首先目标的确立要树立“安全第一、健康第一”的思想,其次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目标的确立要有系统性、发展性,目标的确立要考虑季节性、学生的年龄特征等诸多因素,目标的确立要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1.安全性、健康性:这是我们体育与健康教学课最主要任务,也是体育课永恒的主题,如果目标的确立违背了这两项原则,那么它就失去了一堂体育课的真正价值。例如,你在一堂体育课中设立了多项教学内容,过于繁杂,供同学们同时选择学习,不同的学生练习不同的内容,那么其活动过程中的安全性怎么去监控?科学的练习方法,教师同时怎么去兼顾和指导?学生能不能做到科学、健康练习?如果长期进行违背科学、健康的练习,会不会导致学生身体形态的变形?内容是否符合青少年心理认知水平规律?这都是需要考虑的。

2.系统性、发展性:任何体育技能的掌握和身体机能的提高都是要经过一定的过程,在体育课教学目标的设计中要有循序渐进的多层次目标,前后的目标在衔接上要自然,在设置体育课具体目标时应当考虑到目标实现的系统性和发展性。例如,本学期我设置了两个大的教学目标:(1)提高学生的有氧耐力。(2)提高学生身体的灵敏性、协调性。那么就要根据学期目标来考虑内容的设置和设置周期。首先要考虑内容的设置,提高学生的有氧耐力可以通过中长跑、足球、篮球等体育技能的学习和练习来实现;提高学生身体的灵敏性、协调性则可以通过基本体操、小游戏等内容的学习和练习来实现;其次具体到一堂课中则要考虑内容的合理搭配,要考虑到上下肢的搭配,要考虑到运动量大小的搭配,要考虑到学习内容相互的迁移性,还要考虑人体的某一机能提高和形成动作动力定型的周期性等诸多问题。

3.季节性、年龄性特征:目标的确立应考虑季节性因素,冬季可以安排有氧耐力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可以设置为中长跑、小足球、跳绳这样的项目,夏季可以安排提高身体灵敏性、协调性为教学目标,其内容可以设置为技能、体操、小游戏等;另外,目标的确立还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作为体育教师应该知道:什么样的年龄阶段是发展人体什么素质的最佳时期。例如,速度素质的训练,根据儿童少年生长发育规律,10~13岁速度发展最快,女子10岁后增长,那么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其体育课的教学目标就应该是以发展速度为主,而力量练习等就可酌情考虑。

4.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整个学年或学期教学目标的确立,要考虑到学生身体发展的全面性,要注意根据学年或学期目标设置所需要的教学内容来促进学生身体的全面发展,要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为主导思想。例如,通过体育课教学目标要促进学生上下肢的协调发展,身体素质的均衡发展,运动参与愿望、知识技能学习程度、身体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不断提高等。

参考文献:

[1]金钦昌.学校体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01.

[2]周登崇.学校体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05.

[3]张学忠.学校体育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1.

(作者单位 甘肃省金昌市金川有限集团公司总校)

阅读教学的一点体会 篇4

学生总是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知文本。为了让学生准确地把握文本内容, 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确培养阅读能力方面的要求。新课标为阅读教学指明了方向。新课标对课文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文学作品、科技作品、议论文的阅读都提出了明确要求。教师实施教学应准确把握, 以便根据具体的文本确定具体的教学方案。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自己在教学中要高瞻远瞩。既要把握教学的方向目标, 又要明确告诉学生阅读的要求, 在浏览文本时去发现自己应当发现的东西, 让学生有的放矢地去阅读, 有效地完成阅读任务。笔者认为教师至少要让学生养成下列阅读习惯: (1) 阅读前文体的识别; (2) 能够主动在阅读前查阅文章背景和文学常识; (3) 基本积累, 将雅词、妙句、段落在文内划出或将其抄于笔记本上; (4) 将含义深刻的雅词或妙句写一点赏析的文字; (5) 至少能品出一个美点 (从语言、修辞、结构、写作方法、情感体验) ; (6) 文本的人文价值, 对现实生活的启示。当然在此之前语文知识的传授和积累是必不可少的。精美的文本是阅读的源头活水, 扎实的语文知识才使阅读如虎添翼。只有夯实语文知识, 阅读教学才会事半功倍。

如教读七年级上册第9课《我的信念》, 根据新课程标准, 教师课前准备时要有明确的教学方向目标: (1) 学习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2) 明确科学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3) 重要词语及句子的体味推敲; (4) 名言的积累; (5) 用1—2句话表达学习本文的心得。对学生浏览时的要求是: (1) 积累至少十个你喜欢的词语; (2) 积累3—5条你喜欢的名言; (3) 发现1—3处含义深刻的词语句子并写出一点赏析文字, 如第3段“孤独”, 第5段的“梦想家”, 第7段的“优美”。 (4) 你认为做科研工作者需要哪些素质? (5) 居里夫人事业的成功经验使你感悟到应当怎样做人?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去读《我的信念》就会有的放矢, 不会空泛而谈, 一无所获。他们一定会在文中发现不少有益的东西, 发言时也会胸有成竹。在课堂上学生们提出的问题互相弥补, 答案不断充实, 只需老师适当的诱导、点拔、总结, 就会达到满意的效果。这样的课强化了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 阅读需求的多样化, 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个体体验得到了张扬。学生、教师与文本充分对话, 极大的发掘了文本的利用价值。

语文教学是一门技术, 教师需要把语文学习的技术传授给学生, 帮助学生总结思维方法, 答题方法。阅读赏析是需要技术的。阅读赏析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语言的表达方式; (二) 修辞方法及作用; (三) 写作方法 (表现手法) : (1) 抒情方式: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等。 (2) 表现方法: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先抑后扬、前后呼应、想象、联想、象征等。 (3) 结构特点:前后呼应、结尾点题、对比、衬托、铺垫、详略、倒叙、插叙等。 (四) 句子在文中的作用:为下文作铺垫, 承上启下;渲染气氛, 烘托人物的心情;衬托 (正衬、反衬) ;首尾呼应, 总结全文;照应开头, 深化或揭示主题;设置悬念, 总领下文或领起下文;起强调作用, 进一步突出主题;画龙点睛, 点明中心;开门见山, 点题;总结上文; (五) 品味词语的含义:代词的指代对象;词的语境义;词的感情色彩。教师要善于总结答题语汇, 上面第三、四项列举了一些。此外教师还应向学生适当传授一些答题方法。如表达方式的作用:肖像描写——以形传神, 写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动作描写——准确传神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语言描写———言为心声, 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心理描写———深刻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环境描写———渲染了……的气氛或烘托了人……的性格 (思想感情) ;细节描写———准确传神 (鲜明) 地写出了……的特点;插叙———丰富了……内容, 交待了……的原因, 深化了……主题, 使文章曲折有致;倒叙———设置悬念, 引发兴趣, 使文章波澜起伏;先叙后议———画龙点睛, 点明……的题旨或深化了……的中心。

学会探索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重要方法。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一位教育家曾经说, 教育的全部奥秘, 就在于使受教育者对自己充满信心, 对前途充满希望。在探索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态, 又深刻地挖掘了教材蕴藏的价值。教材的价值除了体现在文章的精美语言, 巧妙的写作方法, 更重要的是它传承着世界优秀文化, 泓扬着千古美德, 开启着人类新的文明史。下面试举几例:

例一:《苏州园林》

学生:我喜欢“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它突出了花草树木讲究映衬。

老师:“俯仰生姿”一词你们是如何理解的?

学生:有的向上, 有的向下, 形容美好的姿态。

老师:谁能更形象的解释这个词所反映的情态?

三名女生:我们上台表演。

老师: (高兴地) 好哇!

三名女生经商量后, 设计了一个造型:三人都伸展双臂;或蹲或站, 目光或仰或俯, 彼此交织, 脸上是关爱、仰慕的表情。 (全场掌声)

例二:《陈太丘与友期》

老师:同学们已经读完了这课, 对元方入门不顾, 是否失礼, 发表点看法。

学生一:客人已下车引之, 表示已向元方认错。元方“不顾”当然错了。

学生二:元方“不顾”, 也是无礼。但元方毕竟是个七岁的孩子, 我们可以原谅他。

学生三:友人来到主人家连车也未下, 并且张口骂人, 让人气愤。元方“入门不顾”也无可厚非。

学生四:我们中华民族是礼之邦, 应该懂得宽恕别人。宽恕别人, 就是爱自己。 (掌声)

例三: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

老师:同学们了解了戏曲知识, 听了一些优美的戏曲片断, 还练了几下嗓子。对中国戏曲文化应当有一些了解。同学们说戏曲好不好听啊?

学生: (齐答) 好听!

老师: (严肃地) 但老师要告诉大家一个坏消息, 唱戏、听戏的人越来越少了, 长此以往, 这样优秀的戏曲文化将从人群中消失了, 怎么办啊?

学生一:继承传统文化是我们的责任, 音乐课上我们将要求老师让我们学点戏曲。

学生二:成立戏曲基金会, 抢救戏曲文化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这样在探究过程中, 学生既学到了丰富的知识, 又提高了辨别鉴赏能力,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放眼未来, 使学生用前瞻的眼光来看待今天的社会。

语文教学的一点体会 篇5

知识无阶级性,而教育则是有阶级性的,教育从来都是从属于一个阶级的,我们的教育就是要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是要培养讲文明、守纪律的一代新人。而现行教材的编写正是体现了这一点。“文因道存,道以文显”,语文教学内容是言语作品,在言语作品中,思想内容决定语文形式,语文形式表现思想内容,文和道密不可分,德育因素在语文学科中很少是显露的直接的,往往借助于文学形式间接地表现出来,德育因素寄寓于描述的故事情节、刻画的人物形象、揭示的客观事实等具体的艺术性、形象性的文学内容之中。

就教学内容文体而言,语文教材的三大常用文体中,记叙文、议论文及说明文都具有思想性,都能在德育方面发挥影响。并且语文作为表情达意的信息载体,它又是涉及到从思想感情的一切领域的,负载着一定社会理想、政治信念、阶级观点、人生哲学、道德情操等等或多或少、或明或暗的德育成份,并且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训练中也包含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的教育。

文学作品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主要文体,作者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借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思想倾向,表现自己的审美理想和道德情操,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受到情感、情操、意志、志向等各方面的熏陶,从而接受教育。新编初中语文各篇无不是思想教育极强的活的教材。它无不在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着学生的情操,激励着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劳动。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依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向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爱国教育、传统教育、使之从小就懂得做人的道理。从我做起,从小做起,这样必能为他们的人生奠定下坚实的根基。

鉴于二者的关系,我们应将德育立足于:一是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情感;二是在教学过程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三是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培育爱美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德意志品格。

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目标是:学习和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培训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和生活中所遇问题的能力;在知识传授中渗透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教育;通过典范的文章,使学生热爱祖国,培养关注人民的情感,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初中作文教学的一点体会 篇6

一、让学生大胆写作,在写作中寻找快乐

巴金说:“只有写,你才能真正会写”。一开始不要怕写不好,在一次次写作失败后,不断积累经验,才能获得成功。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要求学生这样去做:

1.写好日记、周记,鼓励学生写真话、实话,不要求字数多少,只要表达出真情实感就给予表扬。利用自习课,以小组为单位检查交流,把优秀的作品做成小抄报,让学生交流学习,提高写作兴趣,使学生体会到只要说真话就能受到表扬的乐趣。

2.记录生活中的重要节日,写节日中的自己。鼓励学生多思考,汲取节日中的中国传统美德思想,在写作中表达出积极健康向上的情感,将作文和做人紧密联系在一起,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使其体会到写作中的快乐与成功。

3.用新颖的作文题目,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在具体的写作训练中,给出适合学生的作文材料,命出符合学生口味的题目来,让作文题目吸引学生,并结合当前社会中的流行语句,调动他们的写作热情。

4.使学生体会到写作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到作文对生活进行加工创造的乐趣。

二、制定循序渐进的作文教学计划和训练思路

1.每节课开始前三分钟进行阅读展示,有针对性地进行语言和表达能力的演练。要求学生选择一些古今中外的名篇片段进行演讲,并把阅读中的感受讲给大家听,还可将范文中的精彩句段写在黑板上展示,让大家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2.对课文中出现的优美语句、典型的句式进行仿写练习,从中选择演讲仿写好的句子在全班展示交流。

3.采取发现亮点及时表扬,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的原则,大力培养写作热情,养成有想法就记录下来的良好习惯。

4.注重作文的有序训练和逐步提高。从遣词造句、语言技巧,描写方法及修辞手法之间的互相映衬,到谋篇布局,一边写一边总结写作经验,再以经验指导写作,要求学生写别人想到了但没写出来的东西,写自己的内心感受。

三、从阅读中获得感受,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阅读是学生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随着学校办学条件的不断提高,我们兰州市各中学的图书馆的藏书已有相当的数量,完全能够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书籍。结合课堂练习,甘肃省教育厅又每一学期为学生配发了一本阅读教材,这本阅读教材的内容有经典的名篇,也有描述甘肃当地风土人情的内容。这些书籍和语文教科书完全能够满足初中学生的阅读需求,合理利用这些书籍就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在教学中除了用好教材这本范本之外,还要定期给学生推荐一些必读书目,介绍一些报纸杂志,如《语文报》《故事会》等杂志,范读一些美文华章,要求学生每天都进行阅读,闲暇时间能读多少读多少,并做到持之以恒。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实践告诉我们,大量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阅读其他相关书籍。既可以继续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拓宽知识面,又可以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提高鉴赏能力,还可以逐步丰富他们的语言、词汇、写作素材,领会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规律,从而在不断的阅读和不断的写作训练中提升写作水平。

四、改变传统的作文评改方式,做到老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相结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在作文评改的过程中,我注意做到师评、自评、互评相结合,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评改作文的活动中去,使每一位学生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改、小组合作互评、全班多向互动式评改交流等方法,让他们喜欢写作文,爱上评改作文。这样,学生通过自我诊断、共赏互评,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学习了别人的长处,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在互相学习中使学生的写作能力不断进步。每次作文讲评后把优秀的作文发表在班级小抄报,学校文学社的杂志上面,这样不仅可以全班进行交流,还能让全校师生共享,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创作的积极性及提高写作能力的迫切性。

总之,作文教学又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细致的系统工程。在这项工程中,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今后,我们要勇于开拓,继续探索作文教学的新路子,为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不懈地努力奋斗。

(作者单位 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周前学校)

德育课教学的一点体会 篇7

关键词:思想,季节性,教学目标

经过几轮新课程改革的学习,对我思想触动很大,现就新课程改革下体育教学目标的设置谈几点想法:

首先我们来谈一下体育课应该教什么?以前我们的体育课教学注重竞技体育技能的传授,而新课程改革要求体育课教学转变为重过程、重体验,轻竞技体育技能的传授,我认为体育课不管通过什么途径来实现,它的功能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树立“安全第一,健康第一”的思想。(2)促进人的身体形态和生理功能的发展,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3)提高人的社会适应能力, 促进人心理的健康发展,学会坚持、团结、合作等优秀的品质。(4)发展学生兴趣爱好及个性特征,使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好习惯。

所有的教学都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而进行的。过去我们的体育教学是先设定内容后确定目标,原因是我单纯注重“竞技体育技能的传授”。例如,这节课我要新教授“前滚翻”,那么我就可以想一想经过“前滚翻”练习可以给人体带来什么益处?既然是可以提高人体的协调性、灵敏性,所以它自然成了本节课的目标。然而新课程改革要求,体育课要先确定目标,后根据目标来设定教学内容而且可以是多项内容同时供同学们学习。例如,本节课我要提出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同学们的有氧耐力”,那么我的教学内容则可以设定为中长跑、小足球、小篮球等,同学们喜欢哪项就可以选择学习哪项,这样既迎合了学生兴趣,又达到了教学目标,不像以前的体育课内容那么死板,但是教师怎么来监控一堂体育课,学生的安全性、健康性、系统性、发展性在哪里?表面给人的感觉,新课程改革下体育教学目标的设定有很强的随意性。

新课程改革下体育课的教学目标究竟该怎样来确定呢?首先目标的确立要树立“安全第一、健康第一”的思想,其次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目标的确立要有系统性、发展性,目标的确立要考虑季节性、学生的年龄特征等诸多因素,目标的确立要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1.安全性、健康性:这是我们体育与健康教学课最主要任务, 也是体育课永恒的主题,如果目标的确立违背了这两项原则,那么它就失去了一堂体育课的真正价值。例如,你在一堂体育课中设立了多项教学内容,过于繁杂,供同学们同时选择学习,不同的学生练习不同的内容,那么其活动过程中的安全性怎么去监控?科学的练习方法,教师同时怎么去兼顾和指导?学生能不能做到科学、健康练习?如果长期进行违背科学、健康的练习,会不会导致学生身体形态的变形?内容是否符合青少年心理认知水平规律?这都是需要考虑的。

2.系统性、发展性:任何体育技能的掌握和身体机能的提高都是要经过一定的过程,在体育课教学目标的设计中要有循序渐进的多层次目标,前后的目标在衔接上要自然,在设置体育课具体目标时应当考虑到目标实现的系统性和发展性。例如,本学期我设置了两个大的教学目标:(1)提高学生的有氧耐力。(2)提高学生身体的灵敏性、协调性。那么就要根据学期目标来考虑内容的设置和设置周期。首先要考虑内容的设置,提高学生的有氧耐力可以通过中长跑、足球、篮球等体育技能的学习和练习来实现;提高学生身体的灵敏性、协调性则可以通过基本体操、小游戏等内容的学习和练习来实现;其次具体到一堂课中则要考虑内容的合理搭配,要考虑到上下肢的搭配,要考虑到运动量大小的搭配,要考虑到学习内容相互的迁移性,还要考虑人体的某一机能提高和形成动作动力定型的周期性等诸多问题。

3.季节性、年龄性特征:目标的确立应考虑季节性因素,冬季可以安排有氧耐力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可以设置为中长跑、小足球、跳绳这样的项目,夏季可以安排提高身体灵敏性、协调性为教学目标,其内容可以设置为技能、体操、小游戏等;另外,目标的确立还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作为体育教师应该知道:什么样的年龄阶段是发展人体什么素质的最佳时期。例如,速度素质的训练, 根据儿童少年生长发育规律,10~13岁速度发展最快,女子10岁后增长,那么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其体育课的教学目标就应该是以发展速度为主,而力量练习等就可酌情考虑。

幼儿教学的一点体会 篇8

凡是幼儿教师都知道, 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就必须善于对幼儿进行鼓励。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在激励的条件下, 其自身潜力的发挥是平时的2至3倍。这就充分说明了教育艺术的本质在于唤醒与激励, 所以, 教师对于幼儿的任何进步哪怕只是一点点, 都要给予鼓励、肯定和热烈的赞扬。

表扬一定要正确, 因为正确的表扬可以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 使其减少心理紧张。要做到对事不对人, 如果要评价活动过程中孩子所作的努力, 一定要让幼儿明白自己在什么地方得到了表扬, 不要只是简单地给孩子贴上一个“好孩子”的标签。比如:当孩子入学时见到了老师主动地说“老师您好”时, 其正确的表扬应该是:“你真懂礼貌!”而不是“你真是个好宝宝!”

老师作为一个成人, 一定要学会并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对那些散漫的孩子一定要更多地加以关怀和鼓励, 让每一个孩子懂得自己也有长处。只有让孩子从成人的赏识和夸奖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他才会觉得“我能行”“我一定能干好”。

二、设计情景活动, 提高幼儿自我保护的能力

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因此, 要让幼儿获得自我保护的知识和方法, 就必须善于给孩子们创设生动形象的情景活动。例如:在教孩子们认识“119”、“120”、“110”等电话号码时, 我就给孩子们设计了“神奇的电话号码”这样一项活动。我通过木偶表演, 给孩子们创设了这样一种游戏情景:森林小动物小山羊和小花鹿遇到困难和险境, 急切寻求帮助, 大家说说怎么办?孩子们情绪高昂, 你一言我一语, 在这一情景中分析讨论, 主动获取了知识, 并且得到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如何让幼儿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 又如何去发掘他们的潜在能力, 这是每一个幼儿教师都应该去深入探究的, 它的意义十分重要。在一次活动中, 我创设了“爸爸妈妈都上班了不在家, 奶奶把腿摔骨折了, 爬不起来”这一情境, 让小朋友分析讨论这时你该怎么办?通过讨论, 孩子们找到以下答案: (1) 寻求邻居帮助; (2) 给爸爸、妈妈、爷爷、叔叔打电话; (3) 拨打120电话; (4) 拨打110请警察叔叔帮助。这就充分说明孩子们已具有了一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具备这种能力, 才能真正做到自我保护。

三、开展角色游戏, 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

角色游戏是幼儿承担社会角色和遵守社会角色规范的一种自我教育活动, 是一种让幼儿模仿成人劳动和交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

“娃娃家”“娃娃超市”“娃娃医院”“小警察”等是我们在小、中、大班开展的一系列角色游戏, 在这些游戏中, 让幼儿通过扮演“爸爸”“妈妈”“售货员”“医生”“小警察”等角色。男小朋友的表现比较争强好胜, 很有正义感, 喜欢扮演交警指挥交通、扮演警察抓小偷;而女小朋友则体现得比较细腻, 在老师的引导下, 她们生动地表现出了“售货员”坚守岗位、热情待客;表现出“医生认真看病、热情关怀病人的态度……

在角色游戏中, 幼儿通过角色的模仿, 使他们的交往意识和角色规范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并把这种交往意识和角色规范自觉不自觉地迁移到幼儿的现实生活中去, 使他们愿意交往, 乐于交往, 进而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 培养幼儿观察能力

幼儿认识客观事物的主要途径就是观察, 幼儿对客观事物观察得越细致、越广泛, 获得的知识才能越清晰、越丰富, 在大脑中留下的印象也就越深刻、越具体。那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对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就独具优势。

例如, 在科学活动《观察小鸡》时, 我跟小朋友一起观看了课件《小鸡出壳》, 观察了小鸡从蛋壳里钻出来的全过程:先用嘴啄破蛋壳, 然后慢慢把头钻出来, 最后脚用力一蹬, 就从蛋壳里钻了出来……你设想一下:如果这一课用图片出示的话, 效果会像运用动画表现来得形象生动吗?答案无疑是否定的。这样集“声”“色”“画”于一体, 形象直观地演示, 将小鸡出壳的过程表现得活灵活现, 更能激发幼儿的观察欲望。在观察中, 幼儿获得了深刻的感知, 在脑海中留下了清晰的印象, 同时也丰富了幼儿的精神世界。

摘要:幼儿是祖国的花朵, 世界的未来。要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交往能力和观察能力, 就要多表扬、多鼓励、多肯定, 还要设计一些情景活动, 开展一些有益的游戏, 同时也需采用尽可能多的教学手段。

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点体会 篇9

一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享受课堂的愉悦

情境教学, 对于小学生而言, 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且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学生有了兴趣, 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自主地进行学习。语文课课前导入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形象、多样、新颖、简洁, 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驱动学生的学习需要。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求:教师要善于运用电教媒体、实物、挂图、游戏等手段, 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唤起学生参与的欲望, 激起学生参与的兴趣, 产生良好的教学心态和学习心态, 心理准备充分, 做到“课伊始, 趣亦生”。如在教学《各具特色的民居》一课时, 我先在课前精心地制作“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课件, 在导入新课时, 我采用了电视栏目《地理中国》主持人导入法:“中国民居具有古老而独特的魅力, 是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学生立即就被吸引住了, 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在此基础上, 揭示课题。这样的教学, 学生容易入情入境, 展开想象, 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 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二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知识, 发散学生的思维

教师要因势利导, 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 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 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 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这样, 课堂气氛很活跃。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 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 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如在教学《汤姆索亚历险记》一课时, 我问学生:“你觉得汤姆是个怎样的孩子?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在小组中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这样做, 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 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三多种形式品读课文, 让学生渐入佳境

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 其语境描述得美妙, 见解阐述得独到, 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 善于浓缩课文内容, 通过精练的语言表达, 达到使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发展思维的教学目的。同时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品读, 像开展朗读比赛, 组织课外读书会、朗诵会, 写读后感等, 以挖掘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 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在朗读过程中, 理解内容, 积累词句, 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如在教学《中华少年》一课时, 引导学生对课文语言进行反复诵读, 感悟中华少年奋发图强、积极向上的雄心壮志。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 开展赛诗会, 他们那逼真的形象、丰富生动的话语、声情并茂的表演手法, 充分体现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让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 进行具体表述, 让他们在各自品评中进一步得到升华。

有的课文比较浅显, 中心较明确, 教师可充分利用课件、音乐等教学手段编制信息传递情感, 来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比如, 我在教学《北京的春节》这一课时, 课件显示人们过春节时的热闹场景, 并放音乐《春节序曲》。让学生在隆重、热闹的气氛中品读课文, 感受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无需刻意讲解, 即达到教学效果。

四批判与创造的接受知识, 拓宽视野

课堂上, 营造宽松的环境, 要求学生坚持真理, 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的能力, 在不断论证的过程中去获取知识。如在教学《鲁滨逊漂流记》一课时, 让学生敬佩鲁滨逊的同时, 还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因为每个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会获得自己个性化的感悟。我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种出粮食, 他怎样做成食物?野人野蛮的宴会是什么样的?”“鲁滨逊是怎样驯化‘星期五’的?”学生谈出自己的设计、想法, 进行合理的想象、科学的思维。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了合理的分析, 大胆怀疑、敢于创造性地接受知识, 充分地展示了学生合理的思维过程。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一点体会 篇10

一、素材是作文的基础和条件

1、欣赏家乡景色, 寻找习作素材

农村是广阔的天地, 也是孩子们习作素材的宝库。我们的家乡, 人杰地灵, 物华景秀, 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 多少诗人曾经挥毫赞美这锦绣河山。

春天, 笔者带领孩子们仔细观察这广阔的田野的美好春光;夏天, 带领孩子们观赏校园的池塘, 体会“映日荷花别样红”、“彩虹飞架别有天”的奇丽景观;秋天, 带领孩子走出校门, 看那硕果累累的果园、满地黄金的田野, 感悟丰收的喜悦;冬天, 带领孩子们冲进大雪纷飞的雪野, 欣赏“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的银白世界。

孩子们走进大自然, 被这里的四季风光所陶醉, 习作素材源源不断。因为学生亲身经历, 切身感受, 写出了自己想说的话, 记录并提炼自己的观点, 具有真切的感受。学生的写作兴趣也不断提高, 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升华。

2、体验田间农活, 丰富习作素材

农村的孩子公园去得少, 汽车乘得少, 都市的繁华见得也不多, 更不用说都市的生活了。反之, 田园、菜园、果园, 他们去得多, 板车推得多, 他们的父母乃至祖辈, 都从事着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的农活。因此, 他们最熟悉的都是栽种、施肥、除草、松土、收获等农事。鼓励和引导孩子们利用放学后、星期天、节假日涉足田间, 走进菜园, 钻进大棚, 用眼去看, 用手去动, 用嘴去问, 用脑去想、去发现, 在充实生活的同时, 使学生趣味盎然, 创造了大量的习作题材。在习作课或语文课外活动课上, 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谈从田间生活中获得的感受:“我家的大棚”、“摘番茄”、“给番茄催红”、“插秧”、“拣香菜”、“栽大葱”……一个个绘声绘色地演说。学生的亲身经历, 亲自实践, 耳闻目睹的一件件新鲜趣事, 形象生动。写出来的习作就具有真情实感, 吸引读者。如:一位学生在《摘番茄》一文中, 有这样一段文字:“……我左手轻轻地托住一只大番茄, 右手握住剪刀, 只听‘咔嚓’一声, 剪断了花柄, 再把花柄剪短修平, 最后, 小心翼翼地把番茄放进筐中……”这段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摘番茄的过程, 若非亲自参加是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的。

二、把“听”、“思”、“议”结合起来, 增加学生阅历

“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学生不但要留心周围的人, 而且要留心身边的事。我每周都抽出一节课的时间, 让学生将看到的有趣的、有意义的大小事情讲给同学听, 大家听后思考展开评论。对于这类活动, 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 对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为写作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实践经验和丰富的写作材料。

三、注重“写”和“改”, 提高作文质量

读和记固然很重要, 但写更为重要。因而, 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

我要求学生除认真记好日记外, 每星期练笔一次。“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 在平时教学中, 要让学生养成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有限, 所以, 我不仅让学生自己给自己改作文, 还让他们互相修改作文, 让其通过自改和互改就能达到无错别字、无病句、条理清晰、结构完整的效果。这样, 不仅提高了写作水平, 还促进了学生的相互了解和合作, 使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大大提高。

四、简评以表扬为主, 激发写作欲望

对于学生而言, 教师对其作文的简评是很重要的。成功的简评可让学生备受鼓舞, 产生再次创作的欲望。我在作文简评上主张多肯定, 少改动。每次评改作文, 我都会耐心地从作文中找出优美的语句、新颖的词汇、先进的思想等, 对他们做出肯定, 并以此鼓励学生再次创作。

五、写作形式不拘一格

对高中政治教学的一点体会 篇11

关键词:政治; 学习兴趣; 民主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6-028-001

在高中的政治教学中,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堂己明显不适应时代的要求。教师要不断的转变理念方法,以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学生創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下面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一、学生兴趣的激发

1.精彩的开始

人们常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头应简洁有力,提纲挈领,直奔中心,并具有趣味性,引人入胜。因此,就政治课教学而言,如果一堂课老师能设计出诸如小品导入,故事导入,设疑导入,新闻导入,讨论导入等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参与热情,唤起学生学习动机,激活思维,则能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

2.巧妙的提问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问都是问号”。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效益。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一些精致的小问题。

3.丰富的融合

政治课堂可以充分利用语文历史地理音乐等其他学科为我们的教学服务。譬如在讲《文化创新的途径》时,先播放女子十二乐坊的音乐《追逐》,然后讲述她们在很短时间所取得的成绩,并适时提问为什么女子十二乐坊能在这样短的时间创造如此辉煌的奇迹?她们的发展过程体现她们是如何创新的?

二、政治课堂的多彩

1.个性差异,分层教学

学生由于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所处的文化环境以及家庭情况的不同,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教师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针对每一个或每一类学生的特殊情况实施分层教学。在设计问题和练习方面,教师要留意学生的差异,设计出有层次的问题和练习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得到共同发展。考虑学生的差异,可以设计三个层次的问题或练习。第一层次一般是基本的、单向的、带有模仿性和稍有变化的知识点。第二层次主要是带有综合性和灵活性的问题或练习。第三层次要重点体现思考性、开放性、创新性方面的要求,设计一些一问多答、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以及开放性的问题和习题,让优生进行思考、练习。

2.关注时政热点,讲求时代性

政治课的内容与时事、生活实际问题的联系十分紧密,所以在提问的过程当中,要经常与生活中的实际联系起来,与热点问题联系起来,带领学生了解生活,关注国内外事件,并能够运用所学政治理论知识分析具体现象和社会热点、焦点以及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从而能够从现象本身抓住问题的本质,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不会落入空洞的理论传授之中,才会生动。与实际相联系,学生才会感到有兴趣,才会积极地去思考,这样整堂课才会有气氛。

例如在讲“市场经济的缺陷”时可以播放一些食品安全问题事件,通过真实的、惨痛的教训,首先在情感上引起学生的共鸣。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你认为造成惨重后果的直接原因是什么?造成这种结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怎么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

这样学生从时事热点的直观感知中明确问题的缘由,然后通过进一步的追问,探究出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措施。

3.增设新课型,培养思维实践能力

我们在政治课中增设了新的课型,每两周举办辩论会。俗话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尽信师则不如无师。”在政治课教学中适当地运用辩论的方法,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首先在学生中征集辩题,然后由老师和学生代表最终确定辩题,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进行准备,辩论的整个过程从主持人到辩手到记时员到评委全部由学生担任,老师只负责组织、管理、确定评价标准和做最后的点评。我们的辩题有英雄失意是否应归罪于红颜、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中国式过马路”缘由国民素质还是制度问题等,理不辩不明,经过辩论学生不仅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而且协作精神得到了加强。学生自由辩论,各抒己见,辩论内容只要不违反原则,一律予以肯定。在辩论过程中,学生的扩散思维、逆向思维、辩证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都得到有效的锻炼。辩论法的采用为学生的自由思维和充分想象创造了条件。在辩论课上,教师完全给予学生平等、信任、尊重,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大胆探索、畅所欲言,使学生思维向新的深度和广度发展。

三、师生关系的和谐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应该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与积极性的高低,常依赖于对教师的情感。由此可见,高尚纯洁的爱则是师生心灵的通道,是启发学生心扉的钥匙,是引导学生前进的路标。教师除了要有人格魅力外,在教学中,还要以一颗火热的心爱护学生,真诚地对待学生。对学生要一视同仁,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在生活上关心他们,在学习上帮助他们,在课堂上注重多表扬少批评,经常走到他们中间,找他们谈心,参加他们的活动,为他们服务,这样才能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尤其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更应多给他们关爱,多找出其闪光点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只有这样,建立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知,对这科产生兴趣。这样,课堂不再是学生学习观点的束缚,课堂成了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学生的思维激发起来了,学生在课堂上“活”了起来。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着眼学生的能力培养,利用多种课程资源,扩展了学习的空间,进行创造性的教学,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加深了对生活的体验,更加关心生活、热爱生活,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总之,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教师只有大胆实践、不断探索,敢于突破陈规、打破思维定式,政治教育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成为建构学生成长所需知识体系的组成部分,才能提升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才能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立科.构建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J]教学与管理,2005(22)

[2]闫玉东.让兴趣成为学生最好的老师[N]文化时报,2007

推进生物有效教学的一点体会 篇12

一、对学生进行观察重要性的教育

观察是一种有意的知觉, 也是一种“思维的知觉”。观察能力是指全面、深入、正确地观察和认识事物的能力, 表现在生物学科上就是要善于观察生物体和生命现象的细微变化和本质特征。探究是研究和学习生物学的科学方法。观察是探究的第一步, 科学的学习要从观察入手, 观察是获取知识的门户, 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是“观察———直觉思维———想象——抽象思维———本质揭示”。培养观察能力是中学生物教学中能力培养的主要内容。初中生物教材有许多分组实验, 每章节都有观察、讨论、阅读、思考、实践的内容, 突出了观察的重要性。

二、影响学生进行生物学观察的因素

1.观察目的不明确。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 如果不知道要观察什么和通过观察要得到什么, 其观察活动就有较大随意性和盲目性。

2.观察的精确性较差。生物学观察是一种精细的观察。

3.没有随时随地勤观察的习惯。初中学生对自身或周围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生物和生命现象观察甚少。

三、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的途径

在教学中, 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是获得自然界中各种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现象, 认识生物体的各种生命特征, 进一步揭示其生命本质的重要途径。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 作为教师不仅要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更应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

1.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由于每个人的知识基础、个性特点、心理素质不同, 学生在学习和观察的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水平。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 加强分类指导, 有针对性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教会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

重点观察———观察中, 要把注意力集中到重点观察对象上, 这样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

顺序观察——进行观察时, 要根据观察的目的, 从宏观到微观, 从整体到局部, 仔细看一看观察对象具有的特征和特点。

对比观察———对比观察有利于迅速抓住事物间的共性和个性, 进而抓住事物的本质。

3.养成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首先, 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是一种具有很强目的性的活动。它要求人们能从纷乱的事物中, 迅速、正确地分辨出所要观察的对象。观察活动的这种特点告诉了我们:观察目的明确, 被观察的对象就完整、清晰;观察目的不明确, 被观察的对象就模糊不清, 一无所得。

其次, 观察要有科学态度。实事求是是进行正确观察所必需的重要科学素质。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时, 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培养。

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 对生物学的好奇心, 是激发观察兴趣、培养观察能力不可忽视的环节。在组织观察活动时, 要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鼓励学生深入、细致、全面地进行观察。

四、观察能力的培养对促进学生探索意识发展的效果

观察是和思维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的知觉过程。在组织学生观察时, 要求学生边观察, 边思考, 并启发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 如在讲授“根对水分的吸收”时, 我布置了家庭观察实验, 把萝卜条分别浸泡在浓盐水和清水中, 第二天观察现象, 学生明白了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我再让同学们用所学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用盐腌黄瓜, 黄瓜缩小变软, 把发蔫的菜浸在清水中, 菜会硬挺。把知识灵活地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 引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产生了好奇心, 激发了求知欲, 进一步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同样一个实验, 有的同学用马铃薯块代替了萝卜条, 现象一样。但有的同学经过观察, 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放在盐水中的马铃薯块为什么会变成深蓝色?”其实这又联系到了另一个知识点, 通过探索、实验、观察, 同学们知道了原来盐中有碘, 马铃薯的主要成分是淀粉, 淀粉遇碘会变蓝。观察能力的培养能引导学生通过对生物体和生命现象的细微变化的观察, 探索事物客观规律的活动, 获得新知识, 提高提出问题, 调动了学生主动进行探索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 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学会主动观察事物, 对所学的知识理解更深, 通过不断观察, 使学生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不断开拓思路, 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具有敏锐而精确的观察能力, 对发展学生智力有重要意义。如果我们教师长期坚持对学生进行科学观察方法的培养训练, 学生就会养成一种积极、主动、深入地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 促进学生探索意识的发展。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 生物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学生自主性和探究性为基础, 问题性为前提, 综合性为重要内容, 实践性为有效途径, 过程性为评价目标, 合作性为方式, 开放性为外部环境的一种全新模式。观察能力是众多能力的基础, 人类的一切探究活动就是从观察入手的。推进生物有效教学, 教师应当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上一篇:高血压β-HCG值下一篇:英语构词法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