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之路

2024-10-09

改革之路(精选12篇)

改革之路 篇1

高考,是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简称,是考生选择大学和进入大学资格的平台之一,是国家教育考试之一。高考制度是我国教育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考试形式改革历程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高考制度经历了高校单独招生、高校联合招生、推荐制度及全国统一招生这一系列的改革。表1所示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高考制度改革之路。

1977年是中国高考历史上非常有意义的一年,这一年,由于“文化大革命”而中断了10年的高考制度恢复,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中国由此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图1及图2分别为我国从1977年至2011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及录取人数柱形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全国参加高考及录取的人数由1977年的570万和27万增加到了2011年的933万和675万,录取率由1977年的4.74%增加到2011年的72.35%。因为高考参与人数众多,意义重大,所以从1977年开始,我国探寻高考改革之路的步伐始终没有停止过。

考虑到各个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教育背景差异, 本着高考公平、公正的原则, 1987年上海率先实行高考自主命题, 北京在2002年也开始实行自主命题。至2011年, 全国共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辽宁、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及陕西16个省市单独组织本省、市高考试题的命题工作。高考分省自主命题制度是我国高考制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举措, 是在充分考虑了我国幅员辽阔、全国各省之间文化差异巨大的基础上做出的一项改革。高考实行分省命题制度的主要目的是扩大高校和地方办学自主权, 以便于各省根据各自的文化背景制定有地方特色的教学大纲, 使高考对本地的素质教育起到更好的指挥棒作用, 让“考高制度”成为促进人才成长的手段而不是选拔人才的工具。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副主任应书增指出:“分省命题是有条件的, 首先是考试机构对考试命题的组织管理具备很强的能力和经验;其次, 本省要有足够的命题教师———他们既了解高等教育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和知识储备, 又必须了解基础教育, 还要对所命题的学科有较深的造诣, 而且学科门类齐全。”[1]这就决定了高考分省命题不能普及全国, 仍然有部分省、市由于没有重点综合类的大学, 高考试卷由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

二、考试内容改革

考试内容的改革主要变现为考试科目的变化,这也是考生们最为关注的变革。恢复高考后的30多年来,不管是国家教育部统一命题还是各省自主命题,对于考试科目的改革一直在进行,从开始的统一考试,到分科考试、到“3+”模式。表2为历年高考考试科目一览表[2]。

从整体趋势上看,考试内容改革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文、理分科考试至今。

从1977年恢复高考考试,基本上均是采用文、理分科考试的制度。采用文、理分科考试制度一方面可以减轻考生的负担,有利于各大高校按照需要选拔人才,但是另一方面也会导致学生出现偏科的现象。所以国家教育部和各省教育部一直在致力于研究如何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使高考制度成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工具。

2.“3+”模式。

“3+”模式的含义为考生必考“语文、数学、外语”这三门必修课,另外根据各省的特殊情况,设置一门或者几门选修课程。

由于各省的文化背景不同,高考考试科目设置呈现多元化的趋势,2011年6月份的考高考试模式共有“3+X”、“3+X+1”、“3+综合”、“3+1”、“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等五种。表3为2011年各省考试科目设置一览表。

注1:“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其中,“3”为语文、数学、外语,语文160分(文科160+40分加试题)、数学160分(理科160+40分加试题)、外语120分,满分480分。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考试含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信息技术等7科,考生需参加未选为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的5门必修科目。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考试含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6科,文科考生必考历史,再从化学、生物、政治、地理中选一门;理科考生必考物理,再从化学、生物、政治、地理中选一门。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的成绩以等级(A、B、C、D),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的成绩以等级(A+、A、B+、B、C、D)表示,信息技术成绩以(合格、不合格)表示,参加高考志愿填报条件为:学业水平必修成绩+信息技术+综合素质测评成绩,经常表述为:4C+—合格。语文、数学、英语以分数表示,学生高考成绩以“语数外总分+政策加分+选修2科等级”表示。政策加分包含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有,A加1分,4A加5分。

三、结语

我国的高考改革之路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却一直未停止改革的步伐。从同一命题到分省命题,从同一考试到分科考试再到现在的“3+”模式,高考制度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大学选拔的人才也从“精英人才”向“大众人才”转变。虽然目前有部分人士对高考制度的不断改革持反对意见,但是我认为,只有不断地探索,才能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高考制度。

摘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对高考制度就十分重视,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 我国的高考制度在不断地改革与发展, 旨在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 为国家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本文从考试形式和考试内容两个方面回顾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考制度的改革历程。

关键词:高考制度,考试形式,考试内容,改革历程

参考文献

[1]堵力.教育部:高考在改革31个省份不会全自主命题.中国青年报, 2007-04-17.

[2]胡甲刚.建国以来高考科目改革历程.教学与管理, 2003-10-1.

改革之路 篇2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而公车的使用和管理,无疑是作风建设中最引人注目和敏感的问题之_。深圳领改革开放风气之先,是中国内地较早进入汽车时代的城市,自然,也是公车改革起步较早的城市。从1995年明17日决定对各党政机关270多名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不符合规定的工作用车进行全面清理,到党的十八大之后,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实行大规模公车改革,20多年来,深圳的公车改革之路,成为深圳政治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

20多年漫漫公车改革之路

1995年5月17日,深圳决定从即日起对各党政机关270多名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不符合规定的工作用车进行全面清理,当时在使用的奔驰、林肯、凯迪拉克、公爵王、劳斯莱斯、宝马和凌志7种进口豪华轿车,无论是何时购买的都将停止使用。停止使用后,除折价转让给党委、政府接待部门作为接待用车外,其余必须交汽车拍卖行或指定的旧机动车交易市场拍卖。

这次全面清理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不符合规定的工作用车,是因为此前一年(即199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颁发《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给公车使用确立了红线。

除此以外,深圳市政协委员梁文森也于1994年在深圳政协会议上递交了名为《行政事业单位暨国有企业的行政车辆应立例管制》的提案。梁文森在提案中表示,在经济高速发展之下,行政事业机构与国企的车辆剧增,涌现出不少值得注意的问题。这可以看作是深圳公车改革的“第一声呼喊”。

此后,关于公车改革的话题一直深受各界关注。2003年,深圳市体改办牵头成立“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调研组”,并初步上报方案。不过,因为补贴分歧较大,所以不得不搁置。2004年,深圳市成立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此后,深圳又出现过许多不同版本的公车改革方案,但都无疾而终。

2011年,深圳市改革办复出,并于当年8月举行改革专家座谈会。2013年11月25日,深圳市委副秘书长、市改革办主任乐正透露,深圳公车改革方案正在酝酿中,预计2014年正式出台。2014年1月19日,时任深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白天透露,深圳公车改革方案已基本成型。2014年明,深圳出台《深圳市直机关公务用车改革实施方案》。

迄今最为彻底的一次车改

深圳2014年这次车改,被认为是距今最为彻底的一次公车改革。2014年3月中旬,正式公布深圳市财政委制定的《深圳市直机关公务用车改革车辆拍卖办法》,对纳入车改的车辆采取网上拍卖,所得价款上缴财政指定账户并由财政统筹使用。公车拍卖采用网络竞价方式,即设有保留价的增价式拍卖,价高者得;具体保留价和起拍价在网络拍卖会现场公布。每次拍?u前,待拍车辆进行为期一周的展示,其间市民可现场看车。

2014年6月28日,深圳首次公车拍卖会在网上进行,第一场拍卖上午9时开始,第二场拍卖下午1时开始。最终,参与竞拍的有900多人,参与拍卖的100辆公车全部成交,总成交价688万余元,平均成交价约6.9万,多数拍卖车辆成交价格在6万~9万元。

据深圳市财政委透露,截至2014年12月31日,深圳市“限牌”前,深圳市共举行7期市直机关车改车辆拍卖会,上拍车辆2335辆,成交价款约8380万元。

公务员对公车改革很拥护

据悉,2014年深圳公车改革后,取消一般公务用车,依据行政级别给予公务人员一定的补贴,官员的一般公务出行采用社会化的方式解决。当时,深圳公务员的车补由深圳自行制定,分成不同档次,从科员每月1200元起,到正局级4000元不等,副处级2600元,正处级为3200元等。不过,此后国家出台新的车补规定,要求各级党政机关从实际出发,确定本地区公务交通补贴标准。根据交通成本等相关因素变化情况,公务交通补贴标准可适时适度进行调整。地方公务交通补贴标准不得高于中央和国家机关补贴标准的130%,边疆民族地区和其他边远地区标准不得高于中央和国家机关补贴标准的150%。国家规定出台后,深圳着手新的车补调整,各级别均大幅下调。据了解,目前深圳公务员的车补依据级别不同分成不同档次,从科员350元到局级1690元不等,其中正科600元。

发展之路始于改革 篇3

接下来的两年多时间,是紧张而充实的。

企业调研,实践专家访谈会,形成一体化课程规范,编写、修改、完善工作页,开展试点教学……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一体化课程开发小组横跨北京、天津、珠海、成都等地,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如今,一体化教学在这6所试点院校的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试点班中顺利推进,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2013年冬,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开发小组暨试点院校代表,在北京举行了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阶段性总结研讨会。回顾两年多来的探索,有挑战有成就,有汗水有笑容,有挫败有坚持,每一张工作页忠实地记录下一体化课改之路上的每一次探索与突破、每一步思考与实践。

探索之路:规程指引,规范推进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一体化课程开发小组顺应企业人才需求和行业发展需求,严格按照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规程开展工作,形成了人才培养层次包括中级、高级以及预备技师在内的一体化课程规范,编写了从第一学期到第四学期的工作页,并对课程规范和工作页进行了审定、完善、修改,得到人社部一体化教学方法专家的认可后在试点院校进行试点教学。

截至目前,试点班基本上完成了“电子产品组装”“电气布线”“电子设备安装”“模块电路装配与调试”“电子产品制作与调试”5门一体化课程中“2.1声道有源音箱组装”“套房线路安装”“舞台灯光系统的安装与调试”等20多个学习任务的学习,部分试点校根据教学条件和教学实际情况,完成了其中的大部分任务。每个学习任务都是按照一体化教学要求的资讯、决策、计划、实施、验收及评估6个步骤完成,通过以典型产品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将专业理论知识有机融合到具体的学习任务中。

为了保障一体化教学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试点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强化教学管理,加大投入,确保试点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完善学校教学和教师管理配套措施,适时进行一体化教学示范课、公开课等活动;加强一体化课程试点班日常教学的管理,通过内、外部质量督导加强教学过程的检查和督导。

改革如同一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阵阵涟漪,通过这些举措,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热力辐射到了试点学校全校上下,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逐渐成为这些学校转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抓手和推动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重要措施,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无限活力。

课改成效:教学相长,多方共赢

评估一体化课改的成效,是一体化课改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一体化课程开发小组6所试点院校也在一体化课改成效方面有了诸多发现。

一体化课改的第一受益人是学生。天津电子信息高级技术学校在试点班与非试点班总体成绩对比分析中发现,实施一体化教学改革模式班级学生的成绩分布较均匀,而传统教学模式班级学生成绩两极分化情况严重,不利于班级整体成绩的提高。这一发现与人社部组织的“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评价研究”课题研究成果相印证。在试点班学生整体成绩提高的背后,是学生学习状态的根本改变——学习兴趣显著提高,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特别是极大地调动了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整个班级的学习气氛和纪律较普通班有所改善;以及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交际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参加全国技能大赛成绩显著。

而与一体化课改进程同步成长的,就是教师。对于习惯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来说,适应并积极推进课改,并不是一个让人“舒服”的过程。然而教师一旦突破了自身的教学定势,则会发现教学进入了另一个境界。参与一体化课改的教师都明显感觉到,通过学中教、教中学,自己的知识面明显扩大,教学把控能力显著增强,在材料整理和总结方面明显优于其他课程的教师。同时,参与一体化课改的教师也给试点院校的整个师资队伍带来了新鲜空气。试点院校电子教研组的一体化课改教研工作带动了学校其他专业教研组纷纷加入到一体化的研究和应用中,促进了全校教学教研工作的有效开展。一体化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也为传统教学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例如珠海市技师学院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采用了人“云”结合、扩散式的教学方法,人“云”结合的含义有两层:一是指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方式的“云”化;二是指学生与人沟通的“云”化。

师生双方的转变,也使曾经让不少中职教师头疼的师生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师生互动增强,教师通过课堂交流、课后座谈等多种方式,花更多的时间与学生待在一起,交心、谈心,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建立了融洽的师生关系。

这些教育教学层面的一点点变化汇聚起来,最终对试点院校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推动力量。课改推动了各试点校一体化教学硬件水平不断提高,教学成果不断显现,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建设和示范校建设工作获得助力。同时,一体化教学吸引了企业与院校合作。北京电子信息高级技工学校与航天电子和北京北广科技等7家企业合办定向培养班,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一体化教学的典型工作任务、课程标准、学习工作页、评价方案,建设学习工作站等,2013年该校定向班招生规模超过400人。

深入推进:改革在继续

这次的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开发小组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阶段性总结研讨会,也是一场围绕课改下一步工作如何开展进行探讨的“头脑风暴”。

大家认为目前在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开发中,还存在以下一些现实问题需要解决。例如由于地域和学校差异等原因,学生工作页并不能完全适应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教材知识衔接不够紧密,学生工作页有待修改及进一步完善;教学资源,特别是网络资源以及教学设备还需完善,一体化教师还需多参加培训;教学成本较高,学生制作成果如何合理利用等问题还需要深入探究。endprint

针对课改中的难题与挑战,与会的教师们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对策与建议。例如加强课程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完善每门课程的知识结构以及课程内容之间的有序衔接;加强校际交流,定期互派教师进行教学交流,开展教研、教学观摩、共同备课等工作,学生之间开展技能竞赛与展示活动;从政策层面给予一体化教师以倾斜和支持等。

改革的道路从来不是一马平川,但有付出就会有收获。参与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开发的6所试点院校已经初尝改革的益处,纷纷表示,一体化课改为学校提供了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也更加坚定了他们深入开展一体化课改的决心和信心。

试点院校谈一体化课改

我们通过教学对比发现,一体化试点教学班的学生发展更均衡,在技能比赛中更有优势。同时,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一体化教学在学习任务讨论内容的时效、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习任务实施时间的把握等三个方面存在困惑,需要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让兼职教师参与到一体化教学中来。

——天津电子信息高级技工学校 李爱丽

通过实施一体化教学,对学校教学促成了四个变化。一是教学组织形式由满堂灌输知识转换到启发式教学,教师由授课的主体转换为组织、引导的角色,学生由被动转化到主动实践来;二是学生学习热情和参与度由被动转为主动,增强了团队协作;三是教学手段和呈现方式增加了感性认识;四是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江西省电子信息技师学院 方 军

我们通过分析学生,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思路,针对不同教学任务活用六步法、四步法组织教学,过程实施利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微观教学法提高效果,采用Expert Choice 等软件优化教学评价;通过塑造工学结合的教学环境,聘请企业专家到校指导教学、引入6S 的管理要素强化学生的职业素质,打造对接岗位的教学内容和实训环境,促使学生“零距离”上岗。

——珠海市技师学院 梁国均

我们每54学时实施一个学习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实用性;通过开展过程性考核、学习能力测评、企业实习评价形成完整的评价系统。通过组织教学,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得到强化,课堂秩序得到改善,教学方法得到改进,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加快了教学改革,推进了示范校建设,打造了优秀的师资队伍。

——成都市技师学院 冯 松

在一体化教学中,师资是重要的因素,对承担一体化教学的教师综合能力要求很高,老教师、新教师一般都不合适。学校经过开展一体教学,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方法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主意愿提高,综合能力得到提升。与传统教学相比,一体化教学效果呈现出明显优势。

——襄阳技师学院 朱周春

我们在开展教学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试点教学班成立后组织了宣讲,重视一体化教师培训;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营造教学氛围、环境,让学生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融入计算机办公软件的使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实施一体化教学,教师的业务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

论丹剧的改革之路 篇4

一、探索发展闯新路

(一)政府的支持

戏剧团的成功改革,有体制创新的原因,有市场力量的推动,有剧团自身的努力,同时更离不开政府及有关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政府部门需要宣传文化部门和媒体加强对评剧等地方剧种的宣传普及推广,营造良好氛围。有关部门和社区加强对戏迷队伍的关爱倒闭扶持,搞好戏迷队伍和专业丹剧团的沟通协作,走与群众联合共同发展振兴丹剧之路。

设立丹剧创作政府奖励专项资金,加大丹剧创作力度。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加大对丹剧艺术院团改革管理建设力度,大刀阔斧地改造重组,遣散安置无用人员,招聘新的专业艺术人才,给政策,给经费。加大对丹剧等地方剧种的保护扶持发展力度。

(二)面向市场

没有产品就没有市场,在向市场。丹剧的发展壮大,不仅要有吃饭谋生存的戏目,更要有精品产品,做到吃饭与精品并重。丹剧的语言音调柔和,曲调朴实优美,既有清新的抒情色彩,又有浓郁的地方韵味。在省、市文化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重视扶持下,经过丹剧四代人的努力,丹剧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有关行家评论,丹剧既有京剧的阳刚之气,又兼有越剧的阴柔之美。

迄今,丹剧上演的剧目达一百多部。改革开放以来,丹剧团常年在沪宁线及苏北城乡演出,并屡次进上海演出,演出范围愈来愈大。据统计,每年排演新戏2—3台,演出200场左右,观众近2 0万人,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近年来,丹剧团新建了团部大楼和宿舍楼,艺术生产逐年增加,步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丹剧团所到之处,普遍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和喜爱。

(三)优化管理凝心聚力,增强活力

演员队伍严重老化,活力不强,也是当前丹剧和市戏剧总团面临的重大难题。

该团现有演员平均年龄达3 9岁,严重缺乏编导,作曲、舞美等专业人才。

由于待遇较低等因素,难以招聘和引进年轻、专业的人才,这个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不仅直接影响剧团更快更好发展,几年以后丹剧会后继无人,剧团将自生自灭。改革中优化措施,加快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对专业,特殊文艺人才的引进要给予正式编制,或者可以采取编制放在教师队伍,人在剧团使用;加紧培养新人,还可从现剧团中选拔有经验的中年演员充当师资力量,每个人做到一职多能,培养复合型人才。鼓励人人参与角色,让人人有事干,人人有危机感。

二、丹剧进入丹阳市中小学的设想

任何一门艺术都是表演给人看的,观众是其生存之本,传承和繁荣丹剧艺术离不开广大观众的支持,更需要年轻人的加入。不谈喜欢,80后的同龄人中接触、了解丹剧的并不是很多,这与丹剧艺术在青少年中的宣传普及不够有很大关系,现在丹阳人从小到成年的正规教育阶段,严重缺乏丹剧文化的熏陶。为此,我认为应该在中小学阶段的语文、艺术、音乐等相关教学中(课外活动也可)增补丹剧的内容,可包括常识介绍和剧目欣赏等,既可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也可培养热爱家乡的意识。

三、农村才是是生存繁荣的土壤

2004年一2005年,丹阳市戏剧总团完成了事业单位转企业的改制,王金锡办了第二件大事,排出一台集歌、舞、戏曲、小品、乐器为一体的大型综艺节目,下乡演出。

“广大的农村才是让丹剧生存繁荣的土壤。”自2 0 0 6年开始,丹阳市戏剧总团独自承担全市“三送工程”的送戏下乡任务,把戏送到乡镇、企业,把舞台搭到农民家门口。当年完成下乡演出1 3 0多场。此后,剧团又陆续排演了丹剧《莲花庵》、《叔嫂怨》、锡剧《哑女告状》、《珍珠塔》、音乐情景剧《回来吧,孩子》。省委宣传部闻讯奖赠了流动舞台车。流动舞台车展开就是一个7.6米×8.6米×4.6米的舞台。演员、节目单在乡间流动演出。剧团自带舞台、灯光、音响、吃在村头,住在农家,走村串巷,每到一处,各地就像过节般热闹,出现了多年未见的万人空巷齐看戏的盛况。剧团演出被当地农民赞誉为丹阳的“同一首歌”。

艺术生产是根本。剧团在提升传统剧目质量的基础上,不断推出新剧新戏,同时多方筹集资金,广邀名家名导,向精品剧目创作高地进发,以期走出一条以大投入产出大剧目、以大剧目占领大市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丹剧需要振兴,也有条件振兴,要恢复往日的繁荣,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改革,探索发展闯新路。从濒临到如今重焕生机,丹剧团在市场化的进城里走得平稳健康。在当今专业艺术团体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起死回生,唱响了小剧团的改革大戏。

参考文献

《丹剧音乐的地方特色》作者陈国庆郦银龙

《试谈丹剧艺术生产》作者于建平

复兴之路--坚持改革开放 篇5

------【复兴之路】观后感

摘要:为了让国人更清楚的了解历史、了解我国国情;在党的十七大召开之际,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自觉地“用历史感悟未来”,在中国未来应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重大问题上,进行了有说服力的论说;片子主要从千年局变、峥嵘岁月、中国新生、伟大转折、世纪跨越、继往开来六个短片来介绍一百七十多年来中国人民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前赴后继地奋斗追求的历程,清新的勾画出中华民族从倍遭屈辱、奋起抗争到走向复兴的历史脉络!

关键词:辛亥革命、文革、改革开放、正文

一、辛亥革命

为了一个民族地梦想,我们从1840年的海面出发;为了一个不变地追求,我们在岁月深处写下光荣。全球视野下展现中国道路之抉择;全景历史中浓缩民族复兴之历程。

(一)1840年6月,集结在澳门沿海之外的英国舰船,出发北上,入侵中国。此后两年中,清政府屡战屡败,最终被迫议和。那么,中英之间,这场战争爆发看起来似乎是与两种植物有关的贸易引起的——英国人的鸦片和中国人的茶叶。历史学家称这场战争为“鸦片战争”。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1900年,清政府地战争赔款总额高达7亿2450万二白银,帝国主义列强强迫中国政府签订地各种不平等条约总数达几百个之多。清王朝已经完全沦为一个对内不能保护国民尊严,对外不能捍卫国家主权地腐朽没落地政府。20世纪地中国,一个声音变得越来越响亮,那就是革命。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大清王朝土崩瓦解了

(二)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中国人的思想也由此而获得了一次巨大的解放。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然而,辛亥革命是一场不彻底的革命,它只是赶跑了一个皇帝,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

(三)袁世凯很快就窃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 1916年辛亥革命以失败告终,中国依然处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20世纪早期的中国已到了国将不国的地步,军阀之间为争权夺利混战不断,四处可见城头变幻大王旗,百姓生活在兵荒马乱的恐惧之中,报刊上常见的描述是大肆劫掠,惨不忍言。1919年梁启超来到欧洲,贫富差距和尖锐的劳资矛盾让他十分震惊,他在《欧游心影录》中描述道:全社会人心都陷入怀疑、沉闷、畏惧之中,好像失去了罗针的海船,迎着风遇着雾,不知前途怎生是好。就在这个时候,从俄国传来了十月革命成功的消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了,中国的先进分子在反复比较中坚定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同时也宣告了自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第一项历史任务的基本完成,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为实现第二项历史任务: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中国历史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一)建国初期有这样一首歌曲来歌颂毛泽东----《东方红》,咱们来回顾一下建国后毛泽东的一些作为。新生的共和国仅用了半年时间就使全国物价基本稳定,治愈了旧中国无法医治的顽症,农村则继续实行土地制度的改革,先后共使3亿多农民无偿获得了约7亿亩土地,但是,建设一个新国家的路途却山高水长,1949年的中国铁路主干线没有一条能够全线通车,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7美元,相当于亚洲国家平均值的三分之二,4000万灾民等待救助。面对旧政权留下的满目疮痍,冷战格局下诞生的新中国,在建设的进程中将经历怎样的艰难曲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将领导人民如何开辟一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道路。

(二)文化大革命是由于毛泽东对当时国内阶级斗争形式以及党和国家形式评估的错误造成的,甚至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整个国家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只有实行“文化大革命”才能解决问题。导火线是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刊出《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这次文革给国家和人民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国民经济遭到严重损失,民主和法制遭到践踏,科技水平在一些领域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党风和社会风气遭到严重破坏。但文革期间建设新中国的探索也完全没有停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在与亚、非、拉国家的友谊不断加深的同时,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新中国开始摆脱冷战思维的禁锢,一步步打开西方世界的封锁,为国家发展赢得了国家广阔的空间。于此同时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三、改革开放

万物都在改变,中国也在近代翻天覆地的变化着.我们从封建国家,因为落后被打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一度差点走向了资本主义的道路,最后还是通过战火搭上了社会主义的班车。中国的命运是曲折的,是艰难的斗争历程,人们一路呐喊,终于走到了今天。

(一)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曾经有这样一个描述:“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春雷啊唤醒了长天内外,春辉啊暖透了大江两岸、、、、”这首歌词中提到的老人指的是邓小平,圈指的是珠三角地带,那里被邓小平南巡后就开放了,指定为特区,经济发展快,;改革开放是邓小平在三中全会上提出来的,同时提出建立了经济市场主导地位,我们国家在这一上面有了一个很大的转折点。思想的突围带来了实践的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闸门逐步打开,一个个围绕着市场而生,充满活力的经济细胞诞生了,继四个经济特区后,14个沿海港口城市先后开放,开放的逐步扩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新的生活方式开始进入普通中国人的家庭,一个思想空前活跃的年代到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新的观念,对成功的渴望正汇聚成一股创业的热潮

(二)“总想对你表白我的心情是多么豪迈,总想对你倾诉我对生活是多么热爱,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意气风发走进新时代,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这是《走进新时代》当中的一部分歌词,歌曲歌颂的是我们当代伟大领袖江泽民主席,亲切深情反映了对祖国、对人民和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热爱!进入改革开放后,一曲《走进新时代》,为我们展现了党和国家三代领导集体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决心和信念。1997年中国国旗在香港冉冉升起,这片一百年前被迫割让的国土重新回到祖国,两年后,澳门也顺利回归祖国,作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越来越成为国际舞台上一个重要而积极的力量,在一场不期而遇的危机中这份力量更是赢得了世人的尊重。2001年北京时间2001年11月10日23时38分,随着击槌敲响,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此时,距离中国递交复关申请已有15年,有人说中国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到加入世贸组织这一刻,实现了一次历史性的跨越。世纪之交,中国人不仅在市场经济的风浪中强壮了筋骨,初步展现出一个发展中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而且还创造性地践行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赢得了举办世界上最重要体育赛事的荣耀。

(三)“打天下,坐江山,一心为了老百姓的苦乐酸甜;谋幸福,送温暖,日夜不忘老百姓康宁团圆。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共产党永远的挂念;老百姓是山,老百姓是海,老百姓是共产党生命的源泉、、、”几句歌词来自于歌曲《江山》,歌颂的是我们现任第四位了领导人胡锦涛主席;在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主席提出“科学发展观”,在科学发展观当中既有来自对中国这会发展阶段的清醒认识,也是中国基于全球发展的一种选择。而要在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在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的确是一个举世公认的世纪难题。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圆满成功,在神秘的太空中迎来了第一个中国人的访客,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中国人在2003年拥有了一份新的珍贵记忆。2005年底国家取消征收农业税,中国农民告别了已有2600多年历史的“皇粮国税”给全国农民带来了更多的实惠,让更多农民感受到中国金鸡发展的成果;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的全线开通打破了“有昆仑山在铁路永远到不了拉萨的神话”,青藏铁路的开通不仅揭开了世界屋脊的神秘面纱,同时也给牧民们带来更多的财富;2007年春《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的颁布更好的维护了个人合法私有财产、中非合作论坛和作峰会是一个推动建立和谐世界的历史性会议!2008年在北京成功举办了第二十八届奥运会,中国已经张开了拥抱世界的臂膀,一个全面开放的中国正一步步走近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改革之路 篇6

得先从1979年回顾起。1978年底之前的30年,中国走的是(1)计划经济、(2)公有体制、(3)闭关锁国三合一的体制模式,这条路让八亿老百姓解决不了最基本的民生问题,明显走不通。所以邓小平说,摸一条路,“摸着石头过河”试试看,摸的这一条路,就是“改革开放”——改革就是将计划经济改向市场经济,将公有体制改向民营体制,将闭关锁国改向开放外向。当时,市场经济(为了避讳,只能称“商品经济”)及民营体制显然不为旧思想所接受,邓小平因此讲了一句名言:“不管黑猫白猫,能抓耗子的就是好猫。”作为第一步,把思想解放了一些。

毕竟由于没有经验,靠摸索,加以体制的转型的确并不容易,1979年以后的改革开放初期,尽管经济与生活出现了显著的改善,但改革开放出现的问题也着实不少,如贫富差距拉大、物价开始上涨、权力寻租现象普遍等等,终于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持续积累,发生了1989年的事件。1989年之后,连续三年,经济气势明显转弱,邓小平于是决定要作出一些扭转,特别是在经济改革方面。然而当时已出现思想上“左”的势力的返潮,对一度勉强接受的“商品经济”及“个体户”等所谓资本主义色彩的事物相当排斥。很明显,这样的社会氛围是不利于改革的推动的,邓小平不得不在重新启动经济改革之前把这些障碍与阻力排除,这即是1992年南巡的背景。

邓小平南巡讲话中的经典句子是:“资本主义可以有计划经济,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经济。”又说:“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这一南巡,终于把“反改革”的“左”的声音及势力压制了下去,为邓后来起用的朱镕基铺平了进一步改革的道路。朱也不失时机、不负使命地全面展开了金融体制、财税体制、投资体制与外汇体制的改革;稍后,还推动了难度更高的国企改革与军企分开改革。但必须看到,相关改革基本上均属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范畴,属于社会及政治体制改革的部分很少。这种经济改革一马当先,社会及政治体制改革相形滞后的现象也未在后邓小平时代出现明显变化,以致二十多年来,中国的发展又再度出现许多发展上的麻烦与问题:贫富差距、环境污染、社会矛盾、群体事件、贪污腐败等等现象,普遍而又严重,说明社会与政治体制改革的迫切性与日俱增。不仅如此,许多表面上属于经济性质的问题,例如拉动内需、住房问题、民企发展等等,之所以未见根本的改善与解决,核心关键亦多与政治体制改革有关。最近世行提出《中国:2030》报告,向中国政府含蓄地建议必须推动“深层次改革”,亦为同一思路。

但也必须看到,由于社会矛盾积累,贫富差距恶化,无论社会民间及党政内部又再度出现了“左”的思潮的返潮,加以当前形势与20年前相比,还多了一股来自于既得利益集团对于任何进一步改革的抗拒,由此对改革而言,无疑更为复杂与艰巨。但中国别无选择,温家宝说,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经济改革的成果必将得而复失;《人民日报》也有评论文章指出,“改革有风险,但不改革有危险”,说明中国的改革形势,在十八大前后,又到了关键时刻。2012,继1979及1992年之后,或将又是一个中国改革关键年。

国有煤炭企业改革创新之路 篇7

关键词:转型发展,人才管理,社会责任

一、对当今国有煤炭企业形势的分析

(一) 煤炭市场形势

1、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仍然疲软, 2014年的欧洲和日本经济都不乐观。到2014年年底, 欧日经济不见起色。2015年欧洲或许会在3, 000多亿欧元的基础设施投资计划的带动下有所振奋, 但动力不足, 加上老欧洲的痼疾, 前景依然不妙。

2、2015年国家中央经济会议总体要求是坚持稳中求进, 延续了2014年对能源过剩的举措, 2015年煤炭能源、原材料行业需求仍将低迷, 难以有大的增长。

(二) 煤炭行业形势

1、产能过剩的影响。

我国煤炭产能过剩已经成为常态, 国内煤炭供过于求, 再加上进口煤炭, 产能将严重过剩。

2、下游行业的影响。

钢铁产业一直存在产能过剩的束缚, 而电力行业虽然在2012年煤炭价格下跌后扭转了亏损局面, 但是煤炭下游行业的疲软现状将一直存在。

3、环境制约的影响。

从2012年起, 国家加大了环境保护力度, 重点扶持新型能源, 将进一步约束煤炭行业的发展。

二、当今国有煤炭企业存在的问题

(一) 国有煤炭企业机构臃肿, 冗员过多, 转型难度大。

国有煤炭企业下属企业及公司较多, 下属企业及生产矿井有的可达20多家。作为煤炭企业, 一是矿区范围大, 点多面广, 层次不同, 发展不均衡;二是矿区后勤系统冗杂, 附属性福利机构较多, 拖后腿现象严重;三是职工人数多, 一个矿区职工少则数千人, 多达上万人, 加上离退休职工、工伤职工、工亡家属, 安置成本高, 是企业改革创新最大的包袱。

(二) 管理机制落后, 改革创新缺乏经验和财政自主保障。

国有煤炭企业是计划经济下的产物, 计划经济痕迹较深, 国有企业长期的运营机制和管理制度根深蒂固, 职工观念比较落后, 改革的适应性不强, 大锅饭的观念没有彻底改变, 而且主要权力还是集中于公司高层, 自身拥有的职权范围十分有限, 大大制约了下属企业改革发展的灵活性和自主性。

(三) 煤炭企业经营管理机制存在先天缺陷。

我国大部分国有煤炭企业的形成都是出于政府协调及产业政策的结果, 经营形态粗放, 产品结构单一, 自我发展能力差。一是管理理念不超前, 模式固定, 难以突破自我;二是成本管理不细致, 可控成本和人力成本压缩空间有限, 材料消耗大, 回收复用率低;三是经营发展战略缺乏长远目标, 没有一个长远的定位, 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 盲目的追求短期利益。

(四) 煤炭管理人才匮乏, 科技力量不足。

在现今的国有煤炭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 特别是由于煤炭行业的特殊性, 危险系数高、整体薪酬福利水平较低使得煤炭行业普遍存在人才流失, 面临技术人员缺乏、科技力量不足的问题。由于历史遗留问题, 煤炭企业录用人员一方面是从矿工子弟里招录, 技校生及专业不对口的大中专毕业生都可以招聘录用;另一方面录用定位较低, 一般是从二流煤炭学校招录, 难以引进更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

(五) 国有煤炭对企业社会责任不够重视。

国有煤炭企业在获取利润的同时, 忽视了对社会责任的落实:一是对职工的社会责任, 包括提高工薪水平, 改进职工福利, 改善劳动条件等多个方面;二是对环境的社会责任, 在煤炭开采过程中, 造成地下水渗漏、植被破坏、雾霾等环境问题。社会责任落实不到将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

三、对国有煤炭企业改革创新的建议

(一) 精简机构, 努力实现产业调整。

针对国有煤炭企业机构臃肿问题, 第一, 以淘汰、关闭、拍卖的方式清除扭亏无望的企业;第二, 要努力发展支柱产业, 着力培育企业非煤支柱产业, 构建新非产业格局;第三, 煤炭企业后勤系统实行企业监管承包制, 自负盈亏;第四, 要稳定煤炭基础产业, 处理好新项目与基础产业的冲突;第五, 改革要实行“渐变式”模式, 逐步处理好失业人员, 保证社会稳定。

(二) 借鉴先进管理模式, 推进机制改革。

由于国有煤炭企业存在尾大不掉的现象, 改革创新之路难之又难, 但一些国有煤炭企业明确了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比如山西焦煤建立了以围绕“煤电材”和“煤焦化”两个循环经济产业链条, 转变发展方式, 效果初现。因此, 我们可以以煤炭为龙头, 形成多元化发展的格局。对于权力集中问题, 我们可以借鉴政府权力下放模式, 摒弃大锅饭, 转变企业经济运行模式和管理职能, 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三) 定位长远, 全面转换经营管理机制。

国有煤炭企业针对历史遗留问题, 要大胆破旧立新, 努力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通过靠大联强、技术合作、破产兼并、资产重组等运作方式, 推进内部市场化管理, 促进经济高效发展。

(四) 健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国有煤炭企业要健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在人才资源安排上, 尽量做到专业对口, 避免人才闲置与浪费, 坚持“任人唯贤, 只认成绩, 不认感情, 只认能力, 不认关系”。同时要重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把年轻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选拔任用到适合其发挥特长的重要岗位上, 将原先占据要职的不能胜任工作的人员逐步清理下来。在职工教育培训方面, 根据煤矿企业发展的需要, 开展多元化的人才培训和再教育, 培养造就一大批复合型人才。在人员聘用方面, 职工自身转变“铁饭碗”观念, 废除录用子弟制度, 采用竞争岗位制度, 实行专业对口招聘, 同时招聘热爱矿山、成绩优异的高材生, 扭转人才流失断档的被动局面, 实现煤企的科学发展。

(五) 重视社会责任, 构建和谐企业。

在职工的社会责任方面, 要为其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条件和职业发展空间, 提高工薪水平, 改进职工福利, 改善劳动条件, 这不仅关系到国有煤炭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而且也关系到社会的发展与稳定。

改革之路 篇8

在腾讯、苏宁等巨头的热捧下, 民营银行赚足了眼球。但是, 民营银行能否承载公众的厚望?它们的战略空间在哪里?它们应该走怎么样的路线?如何对民营银行进行有效的监管?发展民营银行, 配套制度准备好了吗……本期文章将对这些问题一一探讨, 精彩不容错过!

Though the fears still fi lled the market after the cash crunch in June, reform to lift the cap on the lending rates had been launched since July, LPR also followed.These measures, which seen like being implemented casually, are actually crafted carefully.Chinese fi nancial reform has been on the road, something regarded not accord with the basic economic system in the past, such as private banks, should be treated as indispensable parts of the fi nancial reform.

中国电力供给侧改革之路(上) 篇9

习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1次会议上提出“供给侧改革”。2015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当前供给侧改革的五大重点任务。笔者看了一些专家、官员写的关于电力工业供给侧改革的文章, 其认为目前中国电力工业出现了阶段性电力过剩, 火电利用小时数下降, 出现了弃水、弃风、弃光问题, 电源结构不合理, 主要是煤电比重过大, 原因是“十一五”“十二五”电力规划没有发布实施, 客观上对电力工业科学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其认为供给侧改革的任务就是: (1) 要加强统一规划, 加强电源和电网的统一规划; (2) 要优化电源结构布局, 严格控制煤电, 加快核电、水电, 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发电, 加快抽水蓄能和燃气电站建设; (3) 加强电网建设, 包括主网建设和配电网的升级改造; (4) 大力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的消纳, 包括就近消纳和外送消纳; (5) 积极开展电能替代。

党中央提出供给侧改革要解决什么问题?很显然, 是要通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 减少无效供给, 扩大有效供给, 提高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多供给适合需要的产品给消费者。为此, 我们需要弄清楚中国电力工业怎么会走向过剩?中国目前电力工业过剩的程度如何?中国电力工业过剩怎么办?总之, 就是要制订出中国电力工业供给侧改革的路线图, 明确该干什么, 应当怎么干。

1中国电力工业怎么会走向过剩的

中国电力工业在计划经济年代, 出现了持续20多年的缺电状况, 从2002年开始的厂网分开, 在发电侧引入竞争机制年代, 逐步解决了缺电问题, 近几年进入了略有过剩的时代。电力工业由垂直垄断体制走向竞争性市场体制时, 在英美等发达国家由不缺电走向缺电, 而中国却由缺电走向不缺电, 继而走向略有过剩时代。这是什么原因?中国电力工业由于长期缺电, 中央和地方政府、电力公司的领导和员工, 都想加快电力工业的发展, 解决缺电问题。2002年厂网分开时, 中央电力企业成立了5个发电集团, 当时传出要减少发电集团的数量, 促使各发电集团都想做大做强, 避免被兼并淘汰, 更促使电力工业向做大发展。另外, 在电力工业领域, 存在着计划与市场并存的双重体制, 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 银行和市场向电力企业提供了充足的投资、设备和材料, 而电力企业不必担心投资回收和盈利水平, 使电力企业具有快速发展的条件。像2014年和2015年电力供求已趋于平衡条件下, 这两年电力需求增长乏力, 而装机容量新增数量都达到1亿千瓦以上, 年增长率达10%左右, 这种情况在计划经济国家或者市场经济国家都不可能发生, 只有在计划和市场并存的双重体制下才有可能发生。电力企业绝大多数是国有企业, 在贷款、征地有许多优惠政策, 这些政策虽然加快了电力工业发展, 但也推高了国有电力企业的杠杆, 同时也推高了电力成本。

对于中国电力工业近年来出现的问题, 有的专家认为是“十一五”“十二五”电力规划没有发布实施, 客观上对电力工业科学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我国从2005年开始, 党中央决定将“计划”改成“规划”, 从“十一五”开始国家应当编制电力规划, 但“十一五”“十二五”由于电力工业的特殊性, 名为电力规划, 实际上还是电力计划。“十一五”“十二五”电力规划虽然没有正式发布, 但国家在审批电力工程项目时还是按规划办事, 规划里有的工程项目可以搞, 规划里没有的项目不允许建设, 所以规划还是起作用的。因此, “十一五”“十二五”这10年在电力资源配置上市场不仅没有起决定性作用, 甚至连一般作用都没有起到。市场仅仅在工程招标、资金供应、设备材料供应起些作用。电力工业在计划和市场并存的双重体制下加快了发展。再说, 在2005年以前, 我国曾经搞过10个五年计划, 这10个五年计划并没有解决缺电问题和电力工业中存在的其他某些问题。所以问题不在于“十一五”“十二五”电力规划有没有发布实施, 而在于市场化改革进展太慢, 市场在电力资源配置上没有起决定性作用。

2中国目前电力工业过剩的程度如何

长期以来, 中国对于电力供应短缺、平衡、过剩没有一个客观的统计指标, 过去用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 主要是火电设备利用小时数来衡量。例如, 火电设备年利用小时数达6000小时甚至7000小时, 就是缺电;火电设备利用小时数5500小时为平衡;小于5500小时为过剩。有的用利用小时数来估算过剩容量。近年来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逐年下降, 2015年燃煤火电发电小时数在2014年基础上进一步下降至4329小时, 比上年下降410小时 (注:这两个数字是火电, 火电包括煤电、气电和油电, 我国没有煤电利用小时数的统计) , 比平均5500小时的统计值要低1200小时左右。用利用小时数降低来计算火电设备过剩容量, 2015年为21586万千瓦。这里把火电利用小时数降低全算作电力过剩, 显然是夸大了电力过剩。

其实, 用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来衡量缺电或过剩很不可靠。火电的利用小时数不仅与缺电和过剩有关, 还与电源结构有关。在计划经济年代, 那时电源就是煤电和水电, 火电的利用小时数要受水电是丰水年还是枯水年的影响, 丰水年水电多发多供, 火电利用小时数会下降。相反, 枯水年水电少发少供, 火电利用小时数会上升。进入21世纪,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 对火电利用小时数的影响因素更多了。 (1) 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 工业比重下降, 特别是耗电量大, 连续生产的三班制企业减少, 三产、服务业比重上升, 居民生活用电比重上升, 用电负荷峰谷差拉大, 调峰调频需求不断增大, 会使火电利用小时数下降。 (2) 这几年加快了水电、核电开发, 一个是利用小时数降低, 不能满足用户的需要, 年内供电不均衡, 丰水期电多, 枯水期电少。多年来看, 丰水年电多, 枯水年电少。核电则相反, 电多, 年发电小时数可达7000~8000小时。这两种电源都要火电配合运行, 调峰、调频。目前我国在非化石能源中, 这两种电源有3.4~3.5亿千瓦, 比风电、太阳能电还要多, 他们需要的配套电源最多, 但往往被忽略了, 配套火电不足, 水电就要弃水。可是在讨论如何解决水电站弃水问题时, 人们从来不提配套火电不足问题。水电、核电加快发展对火电的影响也会降低火电的利用小时数。 (3) 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快速增加, 2015年底, 两者合计已达1.7亿千瓦, 看来很快能超过水电+核电。风电和光伏发电不同于化石能源电力, 存在着间歇性、随机性, 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蓄能、用户响应 (面向发电的耗电, 也就是风电、太阳能光伏怎么发电, 用户就怎么用电) 、火电配合运行3种办法。我们主要采用火电配合运行, 会使火电利用小时数下降。 (4) 电力需求下降, 发电设备容量过剩, 首先要让水电、核电、风电和太阳能光伏发电, 火电尽量少发, 这样在电力过剩时, 火电利用小时也要下降。 (5) 灵活电源的多少。灵活电源指燃气发电, 大容量蓄电设施。我国目前配合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运行的电源主要是煤电, 因为我国天然气电厂少, 最近几年才有所发展。但好多天燃气发电厂为追求效率, 一是搞冷热电联产, 二是搞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 不适合做非化石能源发电的灵活电源。配套电源最好是以天然气为燃料的单循环发电厂。现在有一种误解, 以为抽水蓄能电站可以作为灵活电源, 其实抽水蓄能电站只适应火电、核电调频、备用和移峰填谷的需要。由于抽水蓄能电站库容极小, 存蓄能力有限, 对水电、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难以发挥作用。对于大容量蓄电设施, 技术尚未成熟, 造价高, 能耗大, 尚难大规模发展。天然气发电厂和储能等灵活电源的多少也影响煤电的利用小时数。 (6) 用户响应开展的好坏。用户响应是指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怎么发电, 用户就跟着怎么用电。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发出的电能, 恰好被用户消纳掉, 这样风电、太阳能电就不需要火电和储能配额和, 就能100%的消耗掉。我国目前在三北地区将风电用于冬季采暖供热, 就属于用户响应。如果我们能把冰箱、冷库、洗衣机、电淋浴器、电锅炉等用电都能转移到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时用电, 那就可以减少火电配合运行, 可以提高火电的利用小时数。 (7) 煤电数量的多少。如果燃煤电厂数量多, 除了满足非化石能源配合运行容量之外, 还能建设很多超超临界机组承担基本负荷, 还有为数众多的热电联产机组, 那么燃煤电厂的利用小时数就可能高。如果燃煤电厂数量少, 燃煤电厂除了满足非化石能源电厂配合运行容量之外, 就没有基荷容量和热电联产机组, 那么燃煤电厂的年利用小时数就可能下降。如果风电、太阳能光伏电站多, 灵活电源少, 火电的利用小时数可下降到2000~3000小时/年, 比现在火电利用小时数4000多小时还要低。

资产整合:广州国企改革之路 篇10

通过这种广州模式,依照行业属性划分、以资产整合为核心的国有企业改革模式,使得广州近年来在汽车制造、钢铁、医药、机械装备、轻纺日化、能源交通、商贸旅游和建筑房地产等领域催生出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通过资产证券化,整合国有资产

在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方面,广州一直走在广东省前列,国资体系资产证券化率最高,广州国资委拥有省内最多的上市公司平台资源,国有资源整合的经验也最丰富。

首先,就目前广州国资的体量来看,广州市国资委监管企业资产总额超过5000亿元,在广东省内占比达到20%以上。

其次,广州市国资委旗下一级市属国企平台有28家,拥有12个A股上市公司平台,放在全国来看,广州国资控股上市公司的资产总额也是名列前茅。

然后,广州市国资委先于广东省国资委提出国资证券化目标——由20%左右提至60%,目前广州市国资体系资产证券化率超过50%。可以看出广州国资委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方式来整合国有资产的历史是非常成功的,在这方面运作的经验有利于其接下来的改革。

国企改革有天然优势

第一,从广州市政府对广州国资委的资源倾斜程度来看,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广州国企改革的助推器,而且未来操刀广州国企改革的相关人士大多数都具有产业界的经验,这两点因素决定了广州国企改革不缺乏重要的“推手”。

第二,广州国企以竞争性企业和公益性企业为主,特大国企数量不多,资源相对比较分散,这既是广州大力推动国企整合重组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广州国企推进难度较低的现实有利条件。

第三,以广州现在的国有资产证券化率(50%以上),资源整合平台(上市公司)也是现成并且优质的,通过上市公司平台整合国有资源符合国企市场化的方向。

广州市领导对国企改革十分重视,对于广州版国企改革的指导意见是从可行性的角度出发,遵循“务实的态度”来推动国企改革。广州国资委未来将获得更多的资源来主导推进本轮广州国企改革,这种自上而下的推动模式,使得广州国企改革之路所受到的阻力更小,相对扁平化的决策机制有利于其集中力量迅速做出一到两个具有“示范效应”的国企改革方案,这种务实的思路是推动广州国企改革的最重要“加速器”。

2013年初,广州市政府在其工作报告中就提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加强统一监管。广州市发改委随后又出台深化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定由广州市国资委牵头国企改革,并提出要建立“大国资”监管体系。2013年9月30日,广州市推进市属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监管会议召开,广州市市长陈建华在会上指出,实施国资统一监管是实现国资规范管理、保值增值,国企做大做强的迫切需要,明确了广州市推进国企改革的决心。

此外,广州国资委很多人员都来自于产业界,做产业的经历使得他们相当了解国有企业的运作状况,并且有足够的经验来运作国有企业的资源整合,因此由“门内人”来操刀广州国企改革必定是务实、高效的。

“大国资、小部门”推动国企资源整合

广州市“大国资、小部门”的格局,是广州国资委推动国资资源整合,提高国资集中度的客观要求。广州市国资委直接监管的市属国有企业有28家,另外91家由广州市财政局监管,13家由广州市国有经营性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监管。

按照广州市国资战略谋划初步构想,广州将力争将市属企业由目前130多户调整至40户左右。原因在于,财政局、国文办监管的102家国有企业将逐步纳入广州市国资委监管体系,届时广州国资委直接管理的国企市值规模将由现在的5000亿增加到1.5万亿。而目前广州国资委旗下仅有60余人的编制,未来监管国企的数量多、资产重是广州国资委必将加速整合国资资产的客观要求。

从国企分类的角度来看,广州国资委旗下的国企以竞争性企业和公益性企业为主,涉及行业以消费类企业和公共服务类企业为主,自然垄断性企业大多数集中在省国资一级的平台。以上市公司为例,广州国资委实际控股的上市公司中,大多属于下游消费类行业,而且分类明晰,从汽车、机械制造到商贸、传媒都有涉及。

广州国资委目前认为,竞争性国有企业的资产整合难度、阻力不会特别大,大力提高竞争性国有企业市场化程度也完全符合中央的精神,这是广州未来整合国资的主导方向,并且广州方面表示,还会加速推进公益性国企的资源整合。

此外,与上海不同的是,广州特大型国企数量不多,资源相对比较分散,这也是广州大力推动整合重组的重要原因之一。

广州国资委旗下的集团公司拥有的13个上市公司平台,大多数有过资产注入、重组整合的历史经历,这方面广州利用上市公司平台进行资源整合的效率很高,并且不乏成功案例。因此,广州已经上市的国有企业是未来国企改革中最优质的资产整合平台。

目前,在医药、汽车、计算机、商贸、地产、机械制造、传媒等行业,广州均有自己的龙头企业,未来依靠这些企业继续进行同业资产整合、集中,进一步消除同业竞争问题,是广州国企改革一直在坚持的路子。

这轮广州国企改革最大的特色在金融和公共事业方面,广州目前仍然缺乏金融行业的上市公司,这部分资源未来进行同业整合并且寻求上市的预期很大,并且广州拥有较多的公共事业性质的国企,这次广州国资委也明确提出要推进公益性国企的市场化进程,预计一部分运营良好的公共事业企业存在注入现有上市公司的可能。

金融资产整合作为突破口

2013年12月,广州市《关于全面建设广州区域金融中心的决定》出炉,这是全国各大城市中首个以党委、政府“决定”形式出台的金融政策文件,不难发现金融产业是广州市力图壮大和突破的重点所在,几乎得到了空前的重视。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广州国有金融资产主要集中在越秀集团和广州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州金控”)这两个金融平台下面。两个金融平台公司金融牌照齐全,旗下均拥有银行、券商、信托、基金和保险等控股企业。

为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广州对金融的支持力度空前,试图打造多个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金融机构,以支撑广州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作为广州国资旗下最重要的两家金融机构,广州金控、越秀金融能够获得政府的大力支持,通过推动旗下金融企业上市寻求金融资产整合的突破口,这意味着广州市属金融资产的整合在国资改革中将率先探路,成为“广州版国企改革的特色”。

探索推进公益性国企改革

广州探索推进公益性国企改革,据公开资料,广州有很大一部分公益性质的公共事业国企,其中天然气资产这一块已经注入上市公司(广州燃气集团有限公司注入到广州控股),剩下的水务、固废处理类国企未来整体注入上市公司的可能较大。在探索公益性国企市场化这方面广州有可能走在全国的前列,成为广州版国企改革的特色。

探寻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改革之路 篇11

一、作业设计方面

1.以多元化作业来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应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质,从而为其未来更好地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而,在坚持传统性作业的同时,应更注重其与其他类型作业的补充结合。(1)观察性作业: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丰富其生活积累。积累的前提是观察。教师可结合教学目标布置对应的观察类作业。让学生尝试观察家用电器的外形及功能,周边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家长干家务的情景;可以让学生去超市、影院、车站等做专题观察。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并采用写日记、小作文等方式把观察成果记录下来,从而强化观察兴趣,丰富生活积累。(2)操作性作业:深化学生的知识理解,激发其探究意识。为了丰富学生的理解与想象,增强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操作性作业,使课文静态的文字变成学生脑中鲜活的人物、优美的图画、生动的场面,让学生在“动中学”。(3)表述性作业:促使学生口语交际,锻炼其表达能力。表述性作业无疑是一座贯穿前后教材、沟通课文与生活的桥梁,把已学的语言与本课学习的语言相融会,联系现实生活,加以运用和创造是表述性作业的重点。①鼓励学生演一演,内化课文语言:对于有较强故事情节或动作场景的课文,可以引导学生自愿组成小剧组编成课本剧。学生在生动的角色扮演中加深了对课文角色的理解和情感体验,积累了课文的语言。②指导学生说一说,学习与人交往。口语交际课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待人处事能力,使其在自身的言谈举止中获得充分体验。(4)调查性作业: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培养其合作精神。调查性作业以学生的实践体验为基础,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布置调查性作业时,可以变个别性作业为合作性作业,让学生在合作中互动完成。

2.以多层次作业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的智力都各具特点并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明显的个人学习风格和倾向。每个学生的知识储备、智力发展水平和人格特征都存在着较大差异,所以他们所需知识的程度也不尽相同。在作业设计和布置时必须考虑这些差异,选择一些多层次的作业。如对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适当减少他们的作业量或适当降低作业的难度,让他们做一些抄写、简单动手、趣味性较强的作业。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应适当拔高要求,设计一些积累语言文字、扩展课外阅读、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的作业。学生是有差异的,作为教师必须充分肯定以及尊重这种差异性,以更富层次性的设计引导他们吸取、探究知识,让每一个学生在自己最近发展区里获得成长。

3.以趣味性作业来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大都依赖于兴趣。”教学实践证明: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行为的不竭动力。过于机械重复的作业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语文作业的设计首先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针对学生的教学实践,设计作业内容:学了《让我们荡起双桨》,学生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歌,跳起了舞;学了一些故事性强的课文,如《狼和小羊》则让他们排演成课本剧;学习《秋姑娘的信》之前,先让他们去找秋天;学了《蘑菇该奖给谁》之后,讲讲小白兔和小灰兔后来发生的故事……相对常规的机械作业,这些作业的难度提高了,可是完成的情况却比想象要好很多,学生不但不把它们看成是负担,而且愿意花更多的时间,把自己的作业完成得与众不同,可以说以作业为乐。

二、作业评价方面

1.从单一的对错评价到家长、学生、小组、教师共同参与。在批改作业时,既要客观公正,又要灵活艺术地评价。摒弃“单一”的对错评价这种过于单一的评价方式,采取教师——学生——小组——家长多种作业评价方式相结合。老师们的作业评价不单单是对错,或等级,而应丰富评价的主体与方式,例如增加与学生的纸上互动;或可以让学生自主评价,并说说理由;小组内其他成员给予评价,发现优点,树立榜样。通过书信或电邮等方式与家长共同评价学生的作业等。

2.从“单一评改”到“人文互动”。积极的互动能提高作业评价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善于发现并欣赏每个学生的创新活动。教师的每一次作业批改,都应当及时抓住学生的思想动态,主动介入其学习生活乃至心灵世界,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解答学生的疑难困惑,为学生提出合理建议,分享学生的成功快乐,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学习。

3.从“终结评价”到“多元评价”。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全面科学的作业评价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在评价方式上应提倡多元的、形成性评价,淡化单一的、终结性评价,发挥作业评价的教育发展功能。

浅析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之路 篇12

20世纪70年代末, 我国结束长期的混乱局面, 转轨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改革开放,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 我国迈入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期, 共和国的长子———国有企业的改革始终处于经济转型的中心地位, 为实现不同时期的国家战略和社会使命做出了巨大贡献。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1年年底, 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不含金融类) 14.47万户, 资产总额85.4万亿元, 上交税金总额3.45万亿元, 占全社会工商企业的38.4%, 在关键技术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整体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2年, 中国内地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进入世界500强企业有64家, 覆盖了20多个行业, 大型国有企业是跨国公司竞争的主要力量。

创新能力大幅提升。“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 通过政企分开、以242个行业研究所企业化转制为内容的科技体制改革、集团化经营, 国有企业的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尤其是显著提高的技术装备水平, 集中表现在:一是,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进一步消化吸收, 掌握了大量重大技术装备的核心科技;二是, 利用科技改造升级传统产业, 坚持自主创新, 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工业装备。

现代企业制度初步确立。30多年的改革, 国有企业的经营方式、运行机制、管理体制和企业形态深刻变化。目前, 全国有超过90%的国有企业已完成公司制股份制企业改革, 中央企业改制面由2003年的30.4%提高至2015年的80%。在境内外资市场, 大批企业先后上市。

经过三十多年的经济转型与社会发展, 我国的国有企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国有企业作为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支撑力量, 对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定和履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充分体现了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卓越成效。

二、国有企业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就增强了进一步发展、壮大国有企业的坚定信心, 但是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 国有企业也积累了一些问题、存有一些弊端。科学地认识并分析国有企业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是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 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题中应有之义。

股权结构相对单一, 社会资本参与程度低。我国国有企业的产权产权制度改革, 经历了从承包制到两权分离再到股份制的过程。过度单一的股权结构意味着国有资本的过度投入, 会对国家经济运转造成沉重的财政负担, 出现过高的资产负债率, 企业资金的得不到有效缓解, 过于紧密的政企关系会加剧国有企业对行政权力的依赖程度;股权多元化程度低, 容易造成员工对于公司运行的参与度低, 影响员工的积极性, 制约企业的长期发展。

政府干预程度高, 抗风险能力差。作为“共和国的长子”, 国有企业自诞生之日起就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建设中的中流砥柱, 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密不可分。一方面, 国有企业天然的与政府密切相关, 大多有中央或地方的国资委直接出资设立并且管理, 为国企控制国家的经济金融资源预留了“寻租”的空间。另一方面, 国有企业虽然处于市场经济大环境中并且参与市场竞争, 但是各地政府部门承担着竞争规则的裁判员, 国有企业作为运动员往往凭借其特有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关系难以遵守规则。

三、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的实践路径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三期叠加的新常态, 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面对这一时期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不断出现的新变化, 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不仅关系企业未来的发展命运, 是坚持我国公有制经济的基础地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策、保障全面深化改革的支撑力量, 更是继续做大做强作用中国制造业、加快实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强有力基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明确指出将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作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总思路。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 进一步明确了深化国企改革的重点, 有利于推进经济新常态下国有企业创新发展, 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依据国有企业功能定位, 分类深化改革

科学分类是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重难点。只有科学地定位国有企业的性质、功能和作用, 才能够真正提高监管的针对性、考核的科学性和改革的有效性, 推动国有企业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2013年,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 要“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 对不同类型国企进行分类改革和监督的理念。

不同国有企业定位, 不同改革方向。公益类与商业类的不同定位, 是国有企业分类的基本标准, 决定了新一轮深化改革的方向。“我国国有企业, 既有其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保障人民利益的特殊公益性, 又不可避免的处于市场经济中而具有商业性。”国有企业要想兼顾公益性与商业性, 就必须将商业性业务剥离出公益类企业, 打破利益藩篱。

(二) 提升国有企业市场化程度, 加快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

进一步破除行政性垄断。李克强总理在讲到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时, 多次强调政府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进一步简政放权, 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 以政府的减法换市场的乘法。计划经济的时代需要国有企业依托行政性垄断发挥主体作用, 而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 过度的行政性垄断已经限制了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 因此必须以“壮士断腕”之勇气坚决破除。破除行政性垄断, 最重要的就是实行政企分开, 减少政府对企业不必要的行政性干预, 将企业的行政与市场的双重属性相区分, “公益类”企业坚持重点领域的监管, “商业类”企业全面放开进入市场, 剥离其行政特权, 国有企业充分参与到市场经济竞争中, 真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

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当前的国有企业主要集中于工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业等传统行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比重较低, 有待进一步向高端产业链迈进, 国有经济的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 促进国有资本向新兴领域迈进。

(三) 完善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 提升经营决策科学化水平

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坚持国有企业的公有制属性, 借鉴西方企业治理结构的构建模式, 探索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要按照《公司法》的要求, 建立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 实现法人治理结构的权责明确、运转有序。”注重国资委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和董事会自主决策的有机结合, 明确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各自职能.

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国有资产的有力监管, 有利于保障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 进一步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然而, 当前有相当一部分经营性国有资产尚未纳入统一监管, 需要继续完善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 保证国有资产监管切实有效。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国社会正式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 新一轮的国企改革已经全面展开, 只要正视问题、理清思路, 一定能够适应市场化、现代化、国际化形势, 乘改革之势成就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高端国有企业, 为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实现全面小康的决战决胜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清泰.国企改革:过关[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3.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人民出版社, 2013.

[3]刘斌, 程雅琪.从世界500强看国家竞争力[J].经济师, 2015 (10) .

上一篇:初中英语作业的创新下一篇:发挥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