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之路

2024-10-25

职业之路(共12篇)

职业之路 篇1

爱尔兰诗人叶芝曾说过:“奈何一个人随着年龄增长, 梦想便不再轻盈;他开始用双手掂量生活, 更看重果实而非花朵。”或者你认为谈理想过于高大上, 你只期望有一份稳定工作, 然后过着柴米油盐的生活。但理想职业并非与你无关, 它是一个梦想, 也是我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理想与年纪无关, 与决心相系, 理想犹如天上的星星, 我们犹如水手, 虽最终不能到达天上, 但是我们的旅途可凭它指引。

理想, 是每一代年轻人都挥之不去的话题。于祖辈而言, 国难当前, 中华崛起成为共同责任, 而温饱是最迫切的愿望, 脱贫则是最现实的理想;到了父辈, 适逢改革开放初期, 社会责任是最常被谈论的事, 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就成了他们最崇高的职业理想;而当下, 物质充裕、社会繁荣, 我们有了实现真正理想的资本, 于是形形色色职业理想应运而生, 它更多表现为自我价值实现。也正因为职业理想的多样, 选择的多样, 不同年轻人也有了不同的际遇。

要果实还是要花朵?

张斌的经历正是当下许多年轻人的写照。西南政法大学法律系毕业, 张斌有着让人艳羡的起点。他也以第一名成绩考取了家乡检察院科员职务。

受家庭环境影响, 在张斌心里已种下律师梦种子, 考取公务员纯粹是他司法考试不及格后的美丽意外, 也被他看作是曲线救国的开端。头顶光环, 张斌开始了他的公务员生涯。

这之后, 张斌开始了公务员生活的周而复始:上午十点和下午三点, 广播体操的钟声就会响起, 提醒着办公室的员工是时候锻炼身体了;午饭统一由单位饭堂提供, 饭菜虽谈不上豪华, 但绝对饱肚, 饭后还有免费的益力多和酸奶供应;科里工作清闲, 加班是罕见的事。

工作氛围闲散考验着我们信念。目标坚定者, 加强进修, 勤恳工作, 谋求晋升机会;目标游离者, 着眼当前利益, 甘于原地踏步。张斌显然是后者, 他开始认定自己起初目标的稚嫩, 特别当他结婚生子后, 公务员的稳定收入让他割舍不下。“我曾经也想过像父亲一样成为律师, 维护社会公义。但现在结婚了, 各方面的支出都很大, 即使通过了司法考试, 现在离开了单位, 家人也不一定同意。”张斌说。

爱尔兰诗人叶芝曾说过:“奈何一个人随着年龄增长, 梦想便不再轻盈;他开始用双手掂量生活, 更看重果实而非花朵。”可能从张斌开始备考公务员开始, 他就已经认同“稳定”的价值观。而安逸生活慢慢消磨了他的意志, 在理想和现实间, 张斌的处境如同困兽。

特别当我们步入社会, 结婚甚至有了小孩, 在高房价、高物价压迫下, 理想成了最不值钱的东西, 我们开始为自己的庸碌找借口。理想和现实之间, 是妥协还是不放弃, 或者我们中的大多数会选择前者。

曾经踌躇满志的我们, 为生活奔波劳累, 也渐渐忘记了当初的梦想, 在飘摇的生活中游离。

立足理想, 一步一天空

相对而言, 阿国是幸运的, 他有坚定的职业理想, 尽管过程跌跌撞撞, 但他一直走在记者的道路上, 这一走就是十年。

阿国笑说, 上大学前的自己是典型的“理工男”, 按照常理大学专业也离不开电子信息和计算机类的。但现实往往出乎意料, 阿国高考考砸了, 鬼使神差般被分配到了广东某知名大学新闻专业。“当收到录取通知书那一刻, 有种从高处坠入谷底的落寞, ”阿国回忆, “那时我唯一的念头就是, 上大学以后要转专业。”

“上大学以后要转专业”成了阿国大一生活的主基调。但阿国最终没有选择换专业, 原因很简单:通过专业学习, 他发现新闻专业课程很有趣, 很适合他外向的性格, 而学院老师对他作品的肯定, 更加让他开始爱上这位本来即将被抛弃的“情人”。

“记得那是大一下学期电视采编课程, 老师领我们到郊外采风拍摄, ”阿国说到, “我第一次独立完成一段片子的后期制作, 熬了两个通宵, 就像产妇产子, 片子生成后有种虚脱的感觉。”而阿国的第一个“儿子”获得了老师的认可, 因为付出得到了回报, 他开始喜欢上新闻专业, 并将记者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

目标确立让阿国学习和生活有了方向, 大学生活也因此有了主旋律。阿国是“理工男”, 理科强, 文科弱, 为了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他选修了多个文学院的课程, 还加入了校报采写组;为了制作出更有水平的片子, 他和班上的几个同学, 组成了小型影视工作室;为了加强自己实操能力, 他利用寒暑假参加了多个课外调研活动, 他还在校外找到一份视频制作兼职, 隔三差五地到公司里赶片子, “那期间也翘了不少课。”阿国笑道。

大学四年的积累, 刷亮了阿国的简历, 却并没为他扫除求职道路上的所有阻碍。早前有报道指出, 新闻专业成为近年来大热专业, 不少院校纷纷开设新闻专业。随着新闻院校毕业生人数激增, 媒体不得不将招聘门槛抬高, 而且大多数媒体的一般编采人员数目亦已经接近饱和。在从业人员饱和的背景下就业, 阿国求职困难重重。在大四上学期, 阿国就将简历投到了广州日报、羊城晚报、南方电视台等广东主流媒体。和大多数同学一样, 阿国的简历石沉大海, 甚至没收到一个笔试的通知。

家境殷实的阿国就业其实有很多选择:回家跟父亲学做生意, 承继塑料厂的家业;又或者到企业里做宣传, 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但他依然心无旁骛地走着“新闻人”的道路。海投无果, 他选择了先到媒体实习, 等待机会。

“新闻媒体实习生人数之多, 是你没办法想象的, ”阿国介绍, “每个人需要向实习单位交300元实习费用, 一个正职记者就带着几个实习生。”实习生中的大多数, 都是像阿国一样, 希望通过实习留在单位的。但阿国没想过, 这一等就是一年, 这期间, 阿国跑过突发, 也做过如广州亚运会、春运等重大事件, 他的头衔也从“实习记者”变为了“见习记者”但始终没有等来一个正式编制。

退一步或许真的能海阔天空, 阿国也把求职地点从广州转移到了佛山, 并顺利进入了佛山日报。就这样, 阿国走上了正职记者的路, 这一走就是六年。这期间, 遭遇过暴力, 被强行夺走相机, 甚至被打到头破血流;经历过生离死别, 雇主面对工业意外死亡员工的冷漠拷问着人性的良知;在最现实的金钱问题上, 阿国也迷惑过, 身边不乏靠勤劳的双手成功创业致富的朋友, 阿国不免开始有想法, 甚至一度自卑。但当他真的要离开记者行业时, 阿国又割舍不下, “不舍得。我就是喜欢这个身份, 喜欢传统报纸的油墨香味, 喜欢文字传递的正能量。”阿国说。

阿国的职业理想并不是一开始就树立, 而是在专业学习中, 在实践中慢慢形成的。阿国的新闻路可谓荆棘满布, 但正因为坚定的职业理想, 让他闯过一关又一关。

理想并无褒贬

年少时的我们都有着或大或小的梦想, 有的希望长大后能成为科学家, 有的希望成为警察, 有的则希望成为老师。当然, 大多数梦想最终只成为童年轶事。随着年岁增长, 我们越发不敢触碰“理想”这个词, 它仿佛成了我们心上的一道伤痕, 掀开会刺痛, 却又难以遮掩。

理想是什么?理想就是我们自己未来的愿景, 是一个目标。若理想足够坚定, 它会是我们克服困难, 面临抉择时的指南针;若理想游离, 我们最终只会随波逐流, 在这个纸醉金迷的世界里, 在一些光环笼罩下, 迷失自己。

有人觉得, 校园的墙, 束缚了我们的自由。校园的墙, 却又在复杂的环境里, 为我们围起一个单纯安全的天地, 我们可以在校园里释放激情, 挥洒青春, 构筑职业理想。

告别残酷的高考, 迈入大学校园, 我们有了喘息和思考的空间, 开始寻找适合自己的兴趣和能力的职业理想。随着社会实践不断深入, 我们可以对职业理想进行调整。最终梦想成真固然好, 但妥协也不代表失败。梦想与现实间落差, 是所有人都要面对的问题。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 最终能否成功往往我们难以左右, 但努力了就没有后悔。

职业无分贵贱, 理想并无褒贬, 轰烈如阿国, 平庸如张斌, 其实都是生活方式选择, 并无对错之分。但若在职业生涯中迷失, 放弃职业梦想追寻, 就会错过人生最重要的一次成长机会。

或者你认为谈理想过于高大上, 你只期望有一份稳定工作, 然后过着柴米油盐的生活。但理想职业并非与你无关, 它是一个梦想, 也是我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理想与年纪无关, 与决心相系, 理想犹如天上的星星, 我们犹如水手, 虽最终不能到达天上, 但是我们的旅途可凭它指引。

职业之路 篇2

第一节职业园长经营难点及对策

一、职业园长工作难点分析

当一名幼儿园园长在外人看来似乎是一件挺简单的事。事实上,每一位园长心里都很清楚:只想得过且过,当园长并不特别困难,但是,如果你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职业园长,有谁又敢轻言容易呢?幼儿园工作之所以称其难,难就难在:

其一、它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组织规模虽然小,但其职能要求却一个也不会少。有职能要求却没有人员配备,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园长被要求成万能人物,身兼多职,既要会规划,又要会执行;即要懂教学、会领导、能管理、善协调,又要能识人、用人、激励人;即要擅长于招生宣传(幼儿园营销),又要能与各色人等的家长打交道;同时,还要与方方面面的部门去沟通。何等奇才也!这就是当今园长们所面对的现实和挑战!

其二、幼儿园的定位不清。这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在传统体制中,幼儿园是社会公共福利机构,它根本不会有生存压力,只要一门心思做好保教工作也就万事大吉了;现在面对市场环境,不但民办幼教机构要接受市场的考验,公办园也要面对竞争带来的压力。幼儿教育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幼儿园即便走向市场,但它的社会公益性质并没有改变。这就为民办幼儿园的定性带来两难选择(当然,部分公办幼儿园所面对的压力可能较少,它们相对来说有一定的经费来源)。目前,幼儿园依靠政府的补贴和民间的慈善捐赠还难以维持,因此,它需要社会资金的支持,而资本的性质决定了它一定会追求经济回报,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幼儿园需要经营的性质,但是,政府和社会心理无法接受这一现实;另一方面,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幼儿园的举办者绝口不提营利,而投入却是需要经济回报的,这给介于其中的职业园长们带来双重压力:

1、有些事不得不做却不好提;有些事不得不提却又怕难以兑现。

2、举办方要合理回报(合情合理,但法律界线模糊)与家长们要质量、要服务之间的成本矛盾。这就需要一个职业园长必须具有高度的平衡艺术。

其三、幼儿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由于对民办幼儿园定性不清的原因所带来的法律法规对其不明确的界定,以及社会大众对它的矛盾心理,造成了一些幼教管理专家学者们不敢轻易介入幼儿园经营问题的研究,因此,人们只能用过去福利性质幼儿园的管理方法来面对今天早已面向市场环境的幼儿园,这给园长们的管理工作带来不少的困惑。其

四、缺乏实用有效的管理技能训练。大多数园长都是学幼教出身,对管理比较陌生,而管理是实践性极强的与人打交道的艺术,对它的掌握不仅需要对管理知识有深刻的了解,更需要在这些知识的指导下进行充分的训练和实践。比如,管理沟通,它不但要对人的动机、性格、思维模式、利益关系有充分的把握,更要在把握的基础上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并能有效地对外表情达意,从而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而人的思维惯性用语习惯常常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一再犯错,特别是在掌握批评艺术、激励下属、招生时与家长的谈话艺术(专业上称之为营销话术)时,如果缺少专业人士的指导与训练,让园长们独自在错误中蹒跚前行,这会让他们走太多的弯路,付出太高的管理代价。

二、职业园长工作挑战的应对

第一、要认清现实、调整心态、把握趋势。幼儿园依靠社会力量办学的趋势在中国已经无可逆转,难以回避(当然,当社会高度富裕之后,幼儿园对纯粹的经营资本的需求可能会相对减弱)。既然如此,园长们为什么不能坦然地面对呢?家长从社会福利的分享者转变为今天的教育消费者,他们既已付出,当然希望能获得良好的服务质量和教育成果的回报,这样的要求无可厚非,园长可以借助这些来自教育消费者的市场压力,从新整合教育资源,转变教职工的思想认识,提升教育价值观,从而使“尊重孩子、服务家长”的现代幼儿园管理

理念深入人心,为实际管理工作扫除教职工的心理障碍,为建立全新的幼儿园文化打下心理基础;同时,也为幼儿园的发展和最终提高幼儿园的竞争力指明了方向。

第二、要为园长个人能力与素质的提高创造机会,触发园长提升自身能力的内在动力。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竞争的压力可以促使园长们从一个全新角度来审视自己的工作,冲破固有思维框架的束缚,为自己的工作找到新的着力点。如有的园长通过管理沟通训练和换位思考训练后,招生宣传工作变得容易为家长所接受;与教职工的沟通与交流变得顺畅起来,教职工们更愿意敞开心扉,与园长分享自己的得失体会;与家人、亲友、社会关系也得到较好的改善。通过管理策略的学习与训练,增强了应变和把握趋势的能力,为幼儿园的竞争提供全新思路,使压力真正变成动力和能力,升华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同时,也为办好现代幼儿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节重新认识幼儿园的科学管理

人们常常把科学管理和严格的规章制度划等号,事实上规章制度只是管理的一个方面,管理涵盖了组织活动的所有方面和不同层次,如,组织的发展规划、组织的文化建设、组织的架构设计、流程设计以及具体的管理,如教学管理、人事管理、安全管理、后勤管理、班级管理等。当然,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会以制度的形式出现,园长——作为幼儿园管理的总设计师,更应该了解管理的基本原理,明白制度制定的理由以及制度所要传达的管理含义,即制度所体现的价值取向,将制度的内在含义准确地传递给广大的教职工,让教职工明白为什么要制定这一制度,使制度真正发挥其作用,而不仅仅是惩治教职工的罚款手段,更不能因为制度的缺陷而使其走向教职工的对立面,进而激化幼儿园的内部矛盾,使幼儿园的管理产生重重阻力。

由于在现实中,有些园长对管理理解的片面性,导致了许多幼儿园滥用规章制度的现象。在一些园长眼里,管理制度是万金油,顺理成章地变成了“规定”。在与许多园长的沟通过程中园长们发现,她们是这样管理幼儿园的:开学初,除了制定一套教学计划外,园里还会修改或出台一些新的规章制度,这样,幼儿园就开始运转起来了,每当幼儿园在运转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后,她们会吸取教训及时修改和完善幼儿园的管理制度;之后,再运行;再出现问题,再次修改,如此循环反复,日复一日,称之为科学管理。

是的,完善制度的行为本身并没有错,问题是这种仅仅依靠制度的做法会出现以下问题:首先,制度永远落在问题的后面。不断的亡羊补牢只能是事后补救,但是,幼儿园能够承受得起这么多“亡羊”的代价吗?当然不能。

其次,制度可以涵盖幼儿园的一切行为和事件吗?这种单向思维的结果,只能将制度引向管理的死胡同。

最后,这种千疮百孔的“补丁式”制度能够保证各项制度相互之间的有效衔接吗?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有很多重大的问题和事故都是在外人看来是极不应该发生的,可是,却在幼儿园发生了,园长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无处说:如果这些发生的事件都是在制度范围之内的话,园长至少可以找到责任人,如果问题出在制度衔接上时,园长却连责任在谁都无法确定,更何谈追究责任了,剩下的只能是园长自己难堪!虽然表面看来,制度已经如此完善却要承担这般的结果,令园长叫苦不叠。

幼儿园该如何管理呢?

1、制度制定的预见性原则

当然,很多园长会说,谁不希望在制定制度时考虑得周全一些呢?问题是如何能够让制度有预见性。那么,让园长们来寻找一些增加预见性的方法吧!

·与其他园长有针对性地对幼儿园的制度问题进行交流,不同的幼儿园总是会碰到不同的问题,这样相互间的交流,可增加你对该类制度的使用广度和深度的了解,使其他园的教训成为自己的间接经验。

·参阅国内外的幼教管理制度的权威范本,以开阔视野。

·虚心向幼教管理专家请教。

·倾听教职工的真实想法;同时,应包括私下的会谈了解,以获取园长们真正想了解的信息。

·向法律界的朋友特别是律师朋友请教。

·尽力挖掘家长中可能存在着教育管理资源。

2、管理制度的系统性原则

解决管理制度支离破碎的问题,使制度都能够有机地衔接起来,具体内容参见“管理平台的建设”。

3、让制度后面的思想和精神充分显现出来

园长们经常可以听到教职工对家长咨询的答复:“园长也没办法,这是幼儿园的规定”;礼貌一点的说法是:“实在对不起,这是幼儿园的规定,园长们不能违反,请您谅解”。话说得虽好,但如果你是家长,当你听到幼儿园的教职工总是这么答复你的提问时,你会有何想法呢?经常可以看到老师与家长之间的冲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逐渐升级的。

让制度的内在思想,或者说制度所要追求的价值取向充分显现出来,使教职工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没有体现价值观的制度如同一个没有头脑的人一样,如果让一个个“没有头脑”的教职工去与家长打交道能获得家长的信任吗?因此,每当园长们听到一些幼儿园教职工总是把“规定”两个字挂在嘴边时,园长们就知道这所幼儿园是没有思想的,即使幼儿园装修得再高档,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所没有竞争力的幼儿园。

4、学会两条腿走路,制度建设与文化建设并举

制度是规范,文化是引导;制度是基础,文化是升华,只有将教职工的行为从不该干什么引向园长要干什么(即要园长这样干,变为园长要这样干),些时,幼儿园的管理才算真正开始起步。

5、认识制度的隐性成本问题

制度是一把双刃剑,制度的过度也会带来过高的管理成本(当然,安全制度的管理成本则有其另外的考量标准),因此,把握好制度的“度”,是园长们所面临的又一挑战。

6、园长要学会接纳不完美

这个问题也许超出了管理界限,但是,作为一个园长经常要面对这一困惑,所以,园长们也一并提及。管理的第一层安全带是制度、第二层安全带是文化,即便拥有了双保险,管理也总会出现管理科学本身无能为力的时候,这就是园长的职业风险。明白了这一点,当你面对无法避免的问题时,这一道个人压力安全阀就会自动开启,保护你的心理安全,帮助你及时渡过事业危机。

第三节人本导向与目标导向的平衡

很显然,一个组织的规模越小(例如幼儿园)其领导者对该组织的影响就会越大,并会逐渐影响该组织的文化,最终形成了这一组织的独特个性。

在幼儿园的发展过程中,同样也会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但是,这种特色无论其如何丰富多彩,都离不开这样两种倾向,即人本导向和目标导向。这两种导向都有其自身的优点和不足:

(一)人本导向的优点

1、文化氛围比较宽松,同事之间的关系较为融洽,教职工对幼儿园比较信任和有归属感。

2、园长容易为教职工所信任、理解和支持。

3、教职工能够感觉到集体的温馨,同事之间能比较开诚布公,以诚相待,形成了幼儿园的凝聚力。

(二)人本导向的不足

1、目标不明确、责任不清晰,缺少积极向上的进取氛围。

2、难以按时完成相应的工作指标。

3、服务意识比较淡薄。

4、工作协调的时间成本较高。

5、幼儿园的发展目标比较模糊。

(三)目标导向的优点

l、目标与职责明确。

2、幼儿园的目标任务比较能够按计划实施和完成。

3、工作协调的时间成本较低。

4、对家长的反应比较快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

(四)目标导向的不足

l、文化氛围比较紧张,人们之间的信任和理解较少。

2、人们对待工作的态度比较斤斤计较,个人和小集体的利益看得较重,不能顾全大局。

3、幼儿园的高压政策容易形成与教职工之间的对立,幼儿园的凝聚力较弱,人员流动较大。

4、频繁的评价会对教职工造成过分压力,而影响教职工的心理健康,严重的会造成难以协调的人际冲突,反而阻碍了目标的实现。

园长们应如何实现人本导向与目标导向的平衡呢?作为园长,应首先对自己的领导风格进行准确评估,看看自己的风格倾向,再进行相应调整。

(五)人本导向的园长应注意以下事项:

1、要敢于承担责任。幼儿园和任何其他的社会组织一样,并非是一个可以逃避工作责任的安乐窝,它必定有自己特殊的历史使命和管理目标,否则,幼儿园也就会失去其存在的价值和基础。对员工的体恤和关怀是组织的义务和责任,但是,这并不能成为过分迁就人性中消极的不作为心态的理由,允许幼儿园的无效存在,是园长对幼儿及家长、教职工、幼儿园举办方都极其不负责任的表现,因为,当幼儿园由于达不到社会的预期要求而无法在社会中立足时,教职工也就随之一起失去了立足之地了。

2、制定明确的幼儿园发展规划、阶段性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具体时限,并将这些目标和时限作为一个指标对外公布以督促自己去实现目标。

3、配备互补型助手。提拔一位业务能力强的目标导向者作为副园长或教学主任,形成一个互补性强的工作团队,并充分授权给对方,园长则发挥其协调人的优势,这样的组合在实际运作中是非常有效的。

4、在磨合中完善自我。这样的团队组合要求园长必须自觉自愿地在团队的磨合过程中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在公开和正式的场合一定要给予助手言论上的支持,避免越级指挥。

5、事先与助手进行沟通,统一认识,让助手的声音与幼儿园的价值观一致,避免造成教职工思想的混乱。在关键和重要问题上,在对内(教职工)的沟通、对外(家长及有关部门)的沟通前应实行严格的预演制度。

(六)目标导向的园长可以注意以下事项:

1、尊重教职工的心理需求。幼儿园的任何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全体教职工的勤奋付出、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而人又具有丰富情感和精神需求的,教职工身处工作场所并不仅仅是为了一份工资收入,他们同时也强烈期望获得他人的尊重、理解,领导的赏识、信任和重用。如果全然不顾教职工的这些心理需求,而一味只盯着目标不放,以至于伤害了他们自尊的话,教职工们就会采取不配合、不支持的态度;或者表面上配合与支持,实则出工不出力,做事不用心;或者当领导者在场时工作就认真,领导走后就应付了事。这些问题虽然表

现在教职工身上,但其根源却常常是由于领导者的行为不当引起的。

2、理解、关心教职工。有些园长总认为一个职场中的成年人一定是理智的,如果真是这样认为的话,那说明该园长的管理思想还相当天真。教职工在幼儿园应该是理智的和教职工在幼儿园确实是理智的完全是两码事,抱有这种认识的园长常常会对教职工大喊大叫:“你怎么可以这样呢?”“你怎么可以那样呢?”“这样的行为真不可思议”。事实上,真正不可思议的是园长自身的行为,在中国文化中,“面子”有时比一个人的生命还重要,园长触犯了人类的“逆鳞”,坏了他(她)人的“面子”,而她们不坏你的事才怪呢?作为一个中国人、一个幼儿园园长,如果连中国人最基本的心理和民族文化特征都不明白,还有资格当园长吗?不懂得尊重、关心理解他人,只咬着目标不放的人,常常是欲速而不达。

3、不断完善计划和目标。计划和目标只是对未来状况的某种假设,因此.它在实施过程中必定会与实际状况有不相吻合之处,这就决定了计划和目标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调整和修正,因此,保持一定的弹性是有必要的,也是客观的态度。同时,由于人的个性差异和认识差异等,也会形成人们各自不同的行为方式,对于这些方式与方式之间的不同也是应该为领导者所理解。凡此种种,都要求领导者对下属拥有宽容和理解他人之心,将心比心,体恤下属的难处。

4、建立互补性强的工作团队。提拔一位业务能力强,人本导向者作为副园长或教学主任,形成一个互补性强的工作团队,并充分授权给对方,园长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计划性优势,这位副园长或教学主任就成了管理的纽带和制度的缓冲空间,这样的组合在实际运作中也会非常有效。

5、支持助手的工作。这样的团队组合要求园长自觉自愿地在团队的磨合过程中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在公开和正式的场合一定要给予助手言论上的支持,避免越级指挥。

6、搞好沟通、协调工作。事先与助手进行沟通,统一认识,让助手的声音与幼儿园的价值观一致,避免造成幼儿园思想的混乱。在关键和重要问题上,在对内(教职工)沟通、对外(家长和相关竞争)沟通前一定要实行严格的预演制度。

当然,把握人本导向与目标导向的平衡是管理工作中的高难度动作,不论是领导者,还是管理者,他们都不得不面对这一现实问题。领导艺术与管理科学的平衡难以量化,把握起来就比较困难,但管理实践又迫切需要这一平衡的力量。这就是为什么真正意义上的管理史(指公司管理史)已走过百年,而管理学界对领导艺术与管理科学之间的比重把握还是莫衷一是,争吵不休,究其原因也在于此。

同时,不论科学的管理方法多么完善也无法否定领导艺术的价值,MBA教育可以培养出无数的高级管理者,但却难以培养出真正的企业家,其原因也在于此。

如何走好职业之路 篇3

It’s an honor to be here today to address HBS’s distinguished faculty, proud parents, patient guests, and most importantly, the class of 2012. Today marks a distinct and impressive achievement for this class. So please everyone join me in giving our warmest congratulations to the class of 2012.

It wasn’t really that long ago when I was sitting where you are, but the world has changed an awful lot. It used to be that in order to reach more people than you could talk to in a day, you had to be rich and famous and powerful. You had to be a celebrity, a politician, a CEO. But that’s not true today. Now ordinary people have voice, not just those of us lucky enough to go to HBS, but anyone with access to Facebook, to Twitter, to a mobile phone. This is disrupting traditional power structures and leveling traditional hierarchy2). Voice and power are shifting from institutions to individuals, from the historically powerful to the historically powerless. And all of this is happening so much faster than I could have imagined when I was sitting where you are today.

As the world becomes more connected and less hierarchical, traditional career paths are shifting as well. In 2001, after working in the government, I moved out to Silicon Valley to try to find a job. After a while I had a few offers and I had to make a decision. One of the jobs was to become Google’s first Business Unit general manager, which sounds good now, but at the time no one thought consumer internet companies could ever make money. I was not sure there was actually a job there at all; Google had no business units, so what was there to generally manage? And the job was several levels lower than jobs I was being offered at other companies.

So I sat down with Eric Schmidt3), who had just become the CEO, and I told him that this job meets none of my criteria. He looked at me and said, “Don’t be an idiot.” Excellent career advice. And then he said, “Get on a rocket ship. When companies are growing quickly and having a lot of impact, careers take care of themselves. And when companies aren’t growing quickly or their missions don’t matter as much, that’s when stagnation and politics4) come in5). If you’re offered a seat on a rocket ship, don’t ask what seat. Just get on.”

About six and one-half years later, when I was leaving Google, I took that advice to heart6). I was offered CEO jobs at a bunch of companies, but I went to Facebook as COO. At the time people said, why are you going to work for a 23-year-old?

The traditional metaphor for careers is a ladder, but I no longer think that metaphor holds. It doesn’t make sense in a less hierarchical world. Lori Goler, a 1997 graduate of HBS, who runs all of People Operations at Facebook has a great metaphor for careers. She says they’re not a ladder, they’re a jungle gym7). As you start your post-HBS career, look for opportunities, look for growth, look for impact, look for mission. Move sideways8), move down, move on9), move off. Build your skills, not your resume. Don’t plan too much, and don’t expect a direct climb.

You are entering a different business world than I entered. Mine was just starting to get connected. Yours is hyper-connected. Mine was competitive. Yours is way more competitive. Mine moved quickly, yours moves even more quickly.

As traditional structures are breaking down, leadership has to evolve as well—from hierarchy to shared responsibility, from command and control to listening and guiding. You’ve been trained by this great institution not just to be part of these trends, but to lead. As you lead in this new world, you will not be able to rely on who you are or the degree you hold. You’ll have to rely on what you know. Your strength will not come from your place on some org chart. Your strength will come from building trust and earning respect. You’re going to need talent, skill, and imagination and vision. But more than anything else, you’re going to need the ability to communicate authentically, to speak so that you inspire the people around you and to listen so that you continue to learn each and every day on the job.

中职教师的职业发展之路 篇4

关键词:中职教师,职业定位,责任心荣誉感

在升学为主导的意识影响下, 社会上对中职学生、中职教师和中职学校有着较低的认可度。在对中职教师和中学教师的对比中, 中职教师对社会的价值往往被忽视掉。同时, 中职教师在工作上与普通中学和高职有着很大的差异。中职教师面对着文化基础薄弱的学生, 在教学中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中职教师还要涉及招生与就业, 必须走出校门, 走村串户, 面对各种不理解的目光。在这种社会与学生现状的双重影响下, 中职教师对职业定位以及职业价值的认识情况, 会影响到中职教师的职业发展。

一、正确定位中职教师角色

教育工作是塑造学生完美个性的工作, 是在知识教育的过程中, 塑造出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 而不是用自己的教学习惯把学生打磨成批量生产的产品。教师的工作是用心灵去影响心灵的过程, 这也决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扮演不同的角色。中职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 又是学生道德的引路人, 也是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辅助者。

(一) 做好知识的传播者

教育的目的无非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劳动经验、科学知识、思想观念, 行为规范传递给下一代。教师正是把人类文明薪火相传的执行者。中职教师的工作更是把学生转化为准员工, 教会学生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由于专业需要和岗位需求, 中职教师往往要教授多门课程。同时, 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较弱, 许多知识与技术学起来难以理解。这就要求中职教师不仅需要掌握知识与技术, 还需要把它们以浅显易懂的方式讲述给学生。中职教师只有不断学习, 提高专业知识水平, 提升教学能力, 才能把最新的技术知识用最适合的方法传授给学生。

(二) 做好学生道德的引路人

教育归根结底是一项道德事业, 培养“人”比培养“才”更为重要。针对中职院校学生对教育的认可度较低, 叛逆思想较重的现状, 中职教师要用自身的道德水平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正所谓“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教师的学识魅力、人格魅力以及高尚的情操, 会对学生产生终生的影响。教师一方面要具有高尚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 实现身教胜于言教;一方面还要具有较强的德育工作能力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能够在学生的思想进步和品德形成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

(三) 做好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辅助者

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三者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缺一不可。社会教育日益注重对正能量的传播, 中央电视台越来越多的公益广告便是很好的例证。中职教师同样担负着把真理和知识传递给下一代的责任, 同样需要是一个社会正能量的传播者。

家庭教育对于学生的影响在很多情况下会超出学校教育的影响。通过对中职学生的问卷调查, 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导致他们学习成绩不理想, 道德修养欠缺的重要因素。在中职教育中, 学生家长干扰正常教学的情况屡屡出现。中职教师需要帮助家长理解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区别, 做好家校合作的工作。

二、提升教书育人的责任感

在中职院校中, 一些原本成绩优秀的学生, 在中学阶段由于不喜欢某个教师的授课方式和做事风格, 从而放弃这门课程的学习, 连锁反应导致学习成绩整体下滑。这些学生不能明确上学的目的, 抗挫折能力差。客观上要求中职教师具有高度的责任心, 帮助他们调整学习目的, 提升适应社会的能力。

(一) 对学生尽力做到一视同仁

教师不是圣人, 普通人对人对事的好恶在教师身上同样也会体现出来。但教师的责任感要求我们对全体学生负起责任。在工作过程中, 教师应当做到处理问题对事不对人, 对规则不对人。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公正平等, 不偏袒, 少私心。在幼儿教育中, 会出现“会哭的孩子有糖吃”的现象。在中小学教育中, 乖巧而且成绩优秀的学生会更多地得到教师的青睐。但在中职院校中, 教师应当从培养一个合格的社会人的角度, 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 不以偏概全, 善于找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二) 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

中职教育是对学生专业技能和道德修养的全面教育。一个具有责任感的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情况, 也要关心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而且更多地侧重在学生的行为习惯与身心健康方面, 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教师对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会通过与学生相处的几年间, 影响着学生进入社会后的发展。在中考、高考的指挥引领下, 对教师的评价唯成绩论,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是唯成绩论。在中职院校里, 更注重地应当是让学生拥有在未来持续发展的动力, 教师更需要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社会责任感, 创新与实践的能力、科学与人文素养等, 这才是学生在未来社会生活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核心素养。

三、提升教书育人的荣誉感

中职教师的待遇、中职教师的社会地位、社会上一些人对中职教育的主观评价、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和谐音符等, 使一些中职教师无法正确看待自己的教师职业, 不能实现对职业的自我悦纳, 找不到职业荣誉感。而荣誉感是一个职业的魅力资本, 是我们爱岗敬业的基础。职业的荣誉感, 也是我们把职业做成事业的动力之一。一个没有职业荣誉感的教师很难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为了避免教师荣誉感的丢失, 我们在工作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 敬业

在教师队伍中, 有些人是被家长或其他原因推上中职教师岗位的。他们对中职教师的工作缺少认同感, 容易产生得过且过的思想。相反, 有一些教师是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走上教师岗位的。只需要短短的几年, 这两类教师的工作业绩就会产生很大差距。可见热爱教育事业, 是做好中职教育工作的前提, 是提高教师工作能力的基础, 是教师无私奉献的动力。

(二) 爱生

教师积极的工作态度还表现在尊重与爱护学生方面。师爱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从而使教育取得成功的前提和基础。学生只有亲其师, 才会信其道。当学生乐于把自己的苦辣酸甜告诉教师时, 教育就无需再刻意为之, 教师的成就感与荣誉感也随之而来。

四、正确处理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表现为精神萎靡, 工作安于现状, 不思进取甚至消极懈怠, 无创新力和成就感, 对事业追求失去信心。中职教师工作重复而烦琐, 对学生的影响往往又是隐性的, 很容易让教师缺少成就感, 产生职业倦怠。要想避免职业倦怠, 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 用职业荣誉感督促自己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职业倦怠在每个人身上都可能出现, 我们不用逃避它存在的现实。只是当你感觉到自己出现了这个问题时, 先用职业荣誉感要求自己尽力把工作做到完美, 而完美的工作会给自己带来成就感与荣誉感。从而用这个良性的循环把自己带出工作的低谷状态。

职场新人的职业生涯之路 篇5

那么,职场新人在这90天里应该学什么?干什么?交什么作业?得到什么?是不是应该好好规划一番呢?

首先要解决目标定位问题。根据职场目标的生存、积累、发展实现三个职业阶段的划分,90天的目标就是生存,更高的目标预期是危险的。有人想要一鸣惊人、有人想要被刮目相看、还有人急于一显身手。但任何与新人身份不符的愿望、举动却都是愚蠢的。

其次就是解决心态问题(职业成熟度)。低姿态、主动才是生存心态。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未必会像对待下嫁的公主一样提供员工培训流程,也未必会像对待客户那样准备好你学习所需的资料、文件,更未必会像对待专家那样安排一个你理想的工作环境。面对这样的现实,职场新人不具备挑剔、评价、质疑或解释规则的资格,只有主动适应的权利。

最后就是具体操作的五个要点:

1、建立人和,熟悉环境

在10天内认识你同部门的所有人,在30天内认识与你工作有关的绝大多数人,以20人为底线。不仅仅是你认识他们,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认识你,这个并不容易。在这个过程中观察工作流程、组织环境,找出你的职场贵人。

2、进入工作

工作环境内的打杂、任务、挑战、意外、客户、加班、会议甚至是别人推过来的杂事等等,都是有益的机会,能为你带来操作经验和小小的成功体验,甚至会带来表现的机会。

浅析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之路 篇6

摘 要:中职院校近年来招生数量减少,毕业生质量不高,这种现状无法满足目前企业生产所需的技术人才,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如何改变这种现状。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前景;中职

身为中职院校的教师学校的发展前景和我们的命运息息相关,所以职业院校的发展深受我们的关注。中等教育阶段的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与职业连接的主要桥梁之一,它既具有教育的一般属性,也有与职业相对应的产业属性。而如今的中等职业教育,由于受社会发展形势和周边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影响,其发展更是参差不齐。就陕西的大多数中职院校来说,基本都经历过90年代初的辉煌后,从90年代末的衰落到现阶段发展的彷徨不知所措。近年来虽然国家政策对职业教育不断倾斜,但职业教育发展形势还是不容乐观。

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发展不容乐观,其原因很多。就目前的情况看,一方面许多中职学校在招生难、毕业生就业难的两难中苦苦挣扎;另一方面企业需要的技术人才,中职院校培养出来的技术人才很难上任,企业苦于找不到理想中的技术人才。许多初中毕业或者高中毕业想学一技之长找不到合适的中职院校。这种强烈的反差表明:需求不足和供给不优的问题同时存在。这是制约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如何改变这种矛盾现象呢?这就要了解中职院校的现状,根据现状来解决问题。中职院校的现状具体表现为:

1 社会认可度不高

目前相关人士做过一个调查,该调查主要是面对九年级学生进行的,结果显示:不足7%的学生想上职业院校,25%的学生有点想上,68%的学生一点都不想上。面对这一调查结果让从事职业教育的我们感觉很没有安全感,没有学生愿意上中职院校,这一调查结果对中职院校的冲击很大,尤其是我们这些中职教师,以后给谁上课呀,学校怎么办呀,谁管我们这些人的生存呀。正是因为社会认可度不高,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就业方式已被打破,职业教育发展也受到一定冲击,导致职业学校招生连年出现滑坡,虽然招生时分数一再降低,收费一再优惠,但生源仍然不足。

2 学生自信不足;厌学的多

一般来说,来中职院校就读的都是初中没有考上高中的学生。再加上中职院校门槛低,入学特别容易,基本没有要求,初中毕业想来就可以入学等诸多原因,使得学生综合素质偏低。他们在入学不久,便暴露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学习上由于基础差,上课听不懂,作業不会做,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思想上组织纪律观念淡薄,生活学习没有目标,总是认为来学校就是混日子。中职在校生年龄小自我控制能力及自学能力十分有限,入校后不能适应新的学习环境。由于没有了升学的压力,再加上学生的心态问题,因此在校的中职生就成了“60分万岁”一族。他们认为只要考试及格就有毕业证,有毕业证就可以找到工作;学生这样的心态毕业后很难适应社会,也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

3 中职师资方面的问题

中职院校的课程一般包括基础课和专业课,这就是说教师应该主要是教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师,然而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的教师是从普通教育改行过来的,特别是专业课教师很难达到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很多学校专业课教师不专,同时带三四门专业课,教师社会实践机会少,以至所教的课本上的专业知识和企业的生产相脱节。好多新兴的专业课没有能够上任的教师,教师在教学生的时候自己对这方面的知识也不是很了解,只能照本宣科。近年来中职院校不断受到各方面压力的冲击,生源不断减少,好多以前的万人名校生源不过千,教师的收入不断减少,教师的付出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这里的回报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长此下去,多数教师对于教学工作失去了积极性。

综上可以看出要改变中职院校的发展状况首先要改变其社会认可度。职业教育成为同普通教育并驾齐驱的教育体系已是大势所趋。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最重要的是要整个社会转变认识,国家政策要不断向中职教育倾斜,让职业教育也有择优录取的权利,改变目前中高考筛选下来的学生没办法才进行职业教育,改变传统观念,让整个社会都知道职业教育出来的学生是真正的技术人才。这就需要进一步提高一线职业工人的待遇和社会保障,让劳动者更体面,更有尊严。我国相对其他发达国家来说完整的职业教育起步较晚,目前整个体系仍然不完善,对企业劳动者的培训成本国家和企业如何分担,目前终身职业教育只是口头说起,工人的晋升体系和收入分配的合理性还需进一步完善,如何提高中职院校的认可度还需要持续努力的完善。

其次,对于已经走入中职院校的学生学校要下狠功夫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这一点必须突破。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自信心,会影响他们一辈子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细心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注意引导他们“扬长避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不同的学生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班主任乃至代课教师必须主动接近学生,深入到他们中间,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中职院校提升学生自信心的同时还要开设相关课程,比如德育课程的开设很是重要,让他们学习好专业课的同时还要学习好如何做人。学校要定期为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比如篮球比赛、羽毛球比赛等体育活动,歌唱比赛等文艺活动都可以展开。让他们在学习之余也有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浅析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之路 篇7

1、职业教育的内涵

职业教育是指在一定普通教育基础上, 为适应某种职业需要而进行的专门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教育, 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职业所需要的应用人才。现代职业技术教育, 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也是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重要渠道。

2、我国职业教育的兴起

我国职业教育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 清政府的洋务运动使我国出现了近代军事工业、燃料工业、采掘工业、交通运输业以及民用工业等。

(1) 左宗棠创办船政学堂

为了适应工业生产的要求, 晚清时期开始在工厂中设立学堂, 培养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1866年由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附设船政学堂, 船政学堂设制造、航海两班, 要求学员分别达到能按图造船和担任船长的能力;并派学员留学英国和法国, 学习驾驶和造船技术, 这是我国最早新办的职业技术教育学校。

(2) 李鸿章创建机器学堂

1867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建的江南制造局附设了机器学堂, 该学堂除了机械制造学习之外, 还附设有广方言馆 (即语言学校) 、翻译馆以及工艺学堂, 用以介绍西方知识, 以及培养语言和科技人才, 对于晚清的知识分子吸收西方知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成为上海职业技术教育的开端。

(3) 晚清时期实业学堂开创了我国职业教育之先河

以后, 在天津、福州、唐山、湖北等地, 先后设立了水师、电报、电气、铁路、矿业、工程等学堂, 培养了我国第一批技术力量。这一时期的职业技术学校虽然数量少, 规模小, 没有统一学制, 在国内尚属首创, 但是它适应了时代的要求, 以强大的生命力冲出了旧教育思想、内容和模式的轨迹, 以“中体西用”为准则, 以“自强”、“求富”为目的, 在创办的30多所新式学堂中, 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学堂从教育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 已具有了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的雏形。这些学堂的创办, 冲击了传统的科举制度, 开创了近代新教育的先声, 培养了大批实用型技术人才, 为后来的职业技术教育奠定了基础。

二、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中国最早的职业技术教育, 从1866年船政学堂的实业教育算起, 已经有140多年的历史。那时的职业教育以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要内容。

1、“壬寅学制”的制订

1902年, 即光绪二十八年, 清朝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 亦称“壬寅学制”, 是我国教育史上正式颁布但未实行的第一个学制。《钦定学堂章程》, 由管学大臣张百熙拟订, 他将赴日考察教育的内容和成果, 很大程度地反映在《壬寅学制》之中, 规定了一套较为系统的实业教育制度。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次法定学校系统。

2、“癸卯学制”的制订

1903年11月清政府在张之洞等人的主持下颁布了我国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奏定学堂章程》, 这年为癸卯年, 所以又称《癸卯学制》。除规定学制系统外, 还订立了学校管理法、教授法以及学校设置办法等,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且在全国普遍推行的学制, 它奠定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基础, 打破了儒家经典一统天下的局面, 建立了统一的教育行政体系, 为结束科举制创造了条件。

3、民国时期中华职业教育社推进了职业教育的实践活动

1917年, 黄炎培发起创立了中华职教社, 得到了官、绅、学、商各界名士的响应。其后, 陶行知、晏阳初、梁漱溟等人创立了不同的平民教育社团, 它们使中国职业教育之树“根深叶茂”。但在旧中国, 由于经济发展缓慢, 现代工业不发达, 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据统计, 1949年以前, 全国只有中等技术学校561所, 在校生7.7万人, 技工学校3所, 在校生2700人, 整个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数占中等学校在校生总数的4.2%。

4、建国初期的职业技术教育之大变革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在这之后的60多年里, 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经历了从落后走向进步、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巨变, 进入了职业技术教育大变革阶段。

新中国建立初期, 政府陆续接管了旧的公立和私立职业学校, 为了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 对旧的职业技术教育进行了革命性的变革, 从根本上否定了20世纪初建立的职业教育体系, 按照前苏联的模式从新建立了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办学形式是中专和技校, 发展了上千所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中专培养中等专业干部, 技校培养技术工人, 招生和毕业分配都是高度计划性的。1953年, 国家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需要千百万的技术工人, 于是, 技工教育随之创建并陆续发展, 根据前苏联的经验, 教育部于1953年发布了《关于中等技术学校设置的原则的通知》, 要求各业务部门在制定所属技工校专业设置计划时, 要以中央各业务部门集中统一计划为原则, 学校之间适当分工, 所设专业力求集中单一。六十年代加速培养各行业急需的人才, 技工学校和其他职业中学发展迅速。

5、“文化大革命”对职业教育的摧残

但在后来, 由于发生了“文化大革命”, 中国职业教育的正常发展受到很大影响。建国以来, 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虽然走过了曲折的道路, 经过解放初期的接管改造和以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为中心的教育改革, 把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事业转变成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依靠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 职教事业取得了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巨大的发展, 成绩很显著。但是, 从五十年代后期开始, 由于受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思想的影响, 全党工作重心一直没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职教事业受到了“左”的政治运动的频繁冲击。“文化大革命”更使这种“左”的错误走到否定知识、取消教育的极端, 技工学校、农业中学和半工半读学校绝大部分已经停办, 从而使职教事业遭到严重破坏, 耽误了整整一代青少年的成长, 使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同世界发达国家之间在许多方面本来已经缩小的差距又拉大起来。到1976年, 我国整个高中阶段教育中绝大部分就是普通高中, 当时留下的中专学校比例很低, 教育结构严重失调。

6、新时期职业教育的恢复和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经过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 党中央对教育工作做出了一系列新的决策, 我国教育事业得到了恢复, 开始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这时的职业教育被称为成人教育, 是对在文革中被耽误了的一代人的补课教育。1981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职工教育的决定》, 在全国青壮年职工中掀起了一个“补文化、补技术”的热潮。1985年, 中共中央做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明确指出:要建立“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这一年, 全国有3000多万青壮年职工取得了补课合格证, 他们成为各自工作岗位上合格的当班人, 其中约有四分之一的人参加了更高一层的文化技术业务学习, 为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生源。党的“十三大”把发展科学技术教育事业放在经济发展战略的首要位置, 同时还特别强调:“必须下极大的力量, 通过各种途径, 加强对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和在职继续教育, 努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纪律严明的劳动大军。”1996年, 我国第一部《职业教育法》正式颁布和实施, 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法律保障。在这一时期, 我国职业教育无论在学校规模, 学员数量以及教育质量等方面, 都有一个大的发展。

7、21世纪职业教育成为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

在世纪之交, 我国职业教育经历了一段调整之后, 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出台, 指出:要“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教育内在规律相适应、不同类型教育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教育体制”, “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积极发展包括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内的高中阶段教育”。同时, 为了实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的“高中阶段教育的专任教师和校长中获硕士学位者应达到一定比例”的战略目标, 培养一批跨世纪的学科专业带头人, 提高职业学校教师总体水平, 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大发展, 从2000年开始在全国实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这一举措对我国职业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产主了深远得影响。中央重申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 加大了经费的投入, 出台政策扶持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进入了又一个发展期。

8、国家级职教示范校建设成绩斐然

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要求, 200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三部委发出《关于编制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规划的通知》, 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建设示范性中职学校1000所和高职院校100所, 中央财政重点支持1000所中等职业学校和100所高等职业学校改革创新, 形成了一批代表国家职业办学水平的中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国家级中高职示范校的建设, 是实现职业教育发展从注重扩大规模到全面提高质量这一关键性环节的重要转变, 对于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 提高职业教育的市场针对性, 进一步争强其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我国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

1、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中国教育的根本出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要将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需要大量的普通劳动者。科教兴国, 首先应该是实业兴国, 即职业教育兴国。没有职业教育的优先发展, 没有大量普通劳动者, 科教兴国就只是一句空话。职业教育的发展要靠全社会人才观与教育观的转变, 靠就业环境的改善, 靠普通劳动者待遇的提高。职业教育不能固守职业的同质性, 职业教育必须主动将自身纳入终身教育的体系, 与普通教育携手发展, 才会形成共荣局面。职业教育在培养人才的同时, 还应该在技术创新、产品开发、技术推广等方面做出贡献, 从而走出学校狭小天地, 多方位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

2、发挥示范校的示范辐射功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是改革创新之路, 职教示范校的建设, 就是职业教育改革的一大举措。作为国家级示范院校, 要示范正确的办学理念, 传播先进的教学教改经验, 要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项目资金支持, 着力建设共享、开放的教学资源库, 主动承担起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中的责任, 为当地职业学校提供教师培训、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帮助。

3、积极推进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

中高职教育的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 要做好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 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要从顶层决策环节入手, 建立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统筹管理机制;二是要从体系源头入手, 建立科学合理的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协调衔接的原则和依据;三是要从微观操作层面入手, 解决中高职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总之, 要实现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转变, 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 规模是基础, 质量是关键, 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有效衔接, 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事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刘子云;蒋国平;职业教育升学“立交桥”建构研究[J];职教论坛;2011年16期

职业之路 篇8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素质,技能型人才

当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 创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职业教育在教育事业中的重要性也凸显而出。职业教育在未来中国现代化大局中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 随着人口的增长, 社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则更大, 据统计:光深圳就需要89.1万岗位需要职业人才去填补, 而与此同时全国有200万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为何会出现这样状况呢?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就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情况在全国各地进行调研时发现, 当前社会上重普教、轻职教, 重研究型人才、轻技能型人才的现象仍很突出。成才的观念仍然是初中毕业升普通高中, 高中毕业升普通大学, 往往是报考普通高校无望的学生才报考职业院校。

“十五”期间, 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到2009年初中阶段毛入学率99%, 初中毕业生升学率85.60%,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4.2%。但是,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24.2%的入学率意味着还有一大批高中毕业生未能升入大学。虽然招生数每年都略有增加, 但普通高等院校的发展空间毕竟是有限的。另有报道, 近两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约为70%左右, 也就是说, 有30%的大学生毕业即失业。人们在追求高学历的同时, 却忽视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这便造成了当今中国社会, 技术性人才缺乏, 产业工人不受重视。阻碍了中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在国外, 首先以德国为例:先进的制造业, 是德国经济的象征产业。而在德国的制造业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正是产业工人 (技术性人才) 。据统计, 中国和德国是世界上出口额最大的两个国家, 直到2009年中国出口额才首次超过德国。从德国联邦统计局2010年一季度的数据看, 加工制造业工人的时薪为22.11欧元, 金融行业时薪最高, 也就比加工制造业高5欧元不到, 政府公务员的时薪17.88欧元, 属于中等偏下水平。再如美国某大学的加速器实验室供许多教授使用, 但工资最高者却是管理加速器的一位工程师。这位工程师的工作能力很强, 他对加速器的维护、改进基本能满足各位教授研究工作的需要。数据显示, 发达国家技术性人才的工资比公务员还高, 仅次于金融行业。正是如此, 才促进了其职业教育的发达。而中国如何能改变现今技术性人才缺乏的现状, 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

表1为世界各国家和地区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在校生占全体高中生百分比, 从此不难看出, 我国职业教育与欧洲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表二为多一年教育可提高技术工人年收入百分比, 总结表一、表二职业教育发展前景一片光明。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和谐社会的建立, 职业教育应如何适应社会和谐的发展?如何为快速发展的当地社会主义经济提供高职业素质的职业人才?那就是走职业教育的和谐发展之路。

首先, 增加职业教育吸引力。由于传统的重知识轻技能思想的影响, 加上地方上的职业学校投入少, 办学条件得不到保证, 导致职业教育无法得到广大学生和家长的青睐。针对这种情况, 一是要扭转观念, 树立职业教育也是成才之路的观念。二是要加强学生的管理, 要增加职业学校的吸引力加强学生管理非常重要, 可以说加强管理也是提高竞争力的手段之一。三是要关心学生的后续发展。还应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资力度, 宣传力度, 保证高质量的办学条件, 以吸引更多的家长和学生。

其次, 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相关性、灵活性, 整合资源。教育质量的提高, 当今社会许多职业学校办学的目的并不是为社会提供人才, 而是为了敛财, 这样的学校教育质量低下, 软硬件粗糙, 是职业教育界的毒瘤, 除掉毒瘤从根本上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 除了提高软硬件质量, 更重要的是以学生为本, 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这样才能使教学质量有本质的飞跃。再者, 为职业教育提供较大的空间, 由于参加职业教育的人们来自各个人群, 存在着认知水平, 心理素质之间的差异, 这就要求职业教育要有相对的灵活性, 调整个不同人群的适合的教育方式以达到最佳的效果。例如:针对性强的职业培训, 要尽量的缩短课程, 增加实际操作和应用方面的培训。整合资源方面, 要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为职业教育服务:职业教育的资源匮乏是现阶段不可争议的事实, 如何充分整合利用这些有限的资源呢?笔者认为应保证资源的流向, 全是为学生服务。还要保证, 资源的利用的力度达到最大, 避免闲置。也可以整合不同地区, 不同学校的教育资源, 大家综合利用, 形成一个学校和用人单位之间, 学校和学校之间, 乃至用人单位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强大的教育资源整合体系。这样即可保证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

工业的快速发展导致了社会对技能性人才的迫切需要, 而当前职业教育供给不足的矛盾特别突出, 加强针对性的培养, 以培养出社会上需要的技能性人才为目标而努力!

第三, 职业教育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来看,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制度的变革与创新必须充分考虑各利益相关者的不同利益诉求, 以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最终实现利益共赢。为此, 政府应该从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就业导向、构建利益对话机制、重组职业教育管理机构、完善高等职业教育投入体制和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大力推动高职集团化办学、构建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等七个方面对高等职业教育制度进行变革与创新。而机制创新水平直接决定着高职教育发展水平。教学创新机制的研究, 旨在探索高职教育各个机制要素及其组合的创新方法与途径, 促进高职教育教学的深化改革, 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质量更高的职业教育。

第四, 职业教育的全球化策略。目前, 世界经济全球化渗透的各个领域中, 职业教育也不可避免。随着,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产生了许多新兴行业, 新兴行业还引发了新的就业方式的出现, 例如, 德国有不少妇女生孩子之后不回公司上班, 而是在自己家中办公, 以便照顾孩子。另外, 办公手段和办公场所更具灵活性, “一张桌子, 一个员工”式的工作方式已成为历史, 而使用灵活的办公手段以及“活动的办公室”已成为时尚。而职业教育要针对这种状况, 制定与时俱进的发展战略, 以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需要的人才建设。同时推广现代的教学方法, 不仅仅是老师课堂式的教学, 还包括在企业中实践的学习。不仅仅是有目性的学习, 也有非目的性的学习;有靠老师教育的学习, 也有靠自己的自学的学习;有近距离的手把手的教学, 也有远程的通过计算机等媒体技术教学的远程课堂。以多元化的教育方式, 打造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化。

第五, 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的职业教育模式。从现在起改变升学就是出路, 建立以就业为目标的观念。职业学校中建立起就业为导向的技能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 培养出知识、品德、能力各方面具备的人才为目标, 不论学历、职称和身份, 建立别具一格的选拔人才的方式。总之是一切都是为就业服务。

综上所述, 人才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而职业人才的短缺在一定的范围内不利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 着眼社会, 着眼发展的眼光为职业教育探求出一条和谐发展的道路, 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技术性人才, 在未来建设和谐社会, 发展社会经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利秀多元契约性利益整合机制探析——构建和谐社会的思考.学术论坛, 2006 (8) :57.

[2]范铁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利益协调问题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8:139-141.

[3]董仁忠.“大职教观”视野中的职业教育制度变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8:115-117.

[4]叶春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展望[J].江苏高教, 2002 (3) :5.

[5]黄艳芳.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创新机制研究.广西广播电视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2006.4.

[6]张剑波.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河北政法职业学院, 2010 (11) :151-153.

商贸企业与职业教育合作共赢之路 篇9

一、商贸企业合作开展职业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必要性

虽然我国的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当前人才培养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人才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不小的差距。 体现在商贸企业方面,典型的现象是企业很难招到完全符合企业要求的新员工。 企业与新招的员工双方之间也不太了解,导致员工的工作效率不高,人才流失较多,影响了企业的经营效益和发展的稳定性。 因而商贸企业需要与职业教育机构开展合作,把自己的个性化需求信息传达到职业教育机构,与其共同培养企业需要的个性化人才。

2、可行性

从国家的层面上看, 有关职业教育发展的文件和政策都是鼓励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 从我国主要的职业教育机构高等院校来看,高校(尤其是高职)都很看重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地位,高校在实训实习场所、实践教学师资、行业发展信息、 岗位工作技能要求等方面都需要企业的支持, 因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在高校普遍会受到欢迎。 由于商贸类企业用工规模或商业秘密等方面的原因, 企业与高校的合作远不如工科类专业广泛, 因而商贸类企业与高校的合作更会受到高校的珍惜。

二、商贸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共赢的模式

目前商贸类企业与高校浅层次的合作方式包括企业专家到学校开讲座、 企业接受学生实习、企业接受高校教师挂职、企业专家参与高校专业建设等,但这些方式的校企合作规模不大、学生受益面不广。 商贸企业可以开展的与高校的深层次校企合作包括以下几种模式:

1、“订单班”模式

(1)运作特点。 企业根据自身业务发展需要,与高校合作组建订单班。 订单班的学生由相关专业学生报名申请,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考核录取。 录取后, 订单班学生由学校和企业根据校企共同设计的教学计划共同进行教学和管理。 订单班的多数课程的教学地点安排在企业,学生以实习生的身份在企业真实岗位上进行顶岗操作,学生毕业后由企业与学生双向选择决定学生的去留。 目前这种模式的应用范围最广,成功的实例也最多,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首选。

(2)企业受益 之处 。 这种模式 下企业最 大的好处是可以按自己的个性化要求和人力资源规划培 养人才,从授课师资到授课内容及课程考核,都可以针对企业实际需要来设计和安排,做到商贸人才的“私人订制”。 因此,从订单班中录用的员工一般都符合企业的要求,实现了人才供给与需求的无缝对接。 其次是降低了企业员工的培养成本。 如果企业按传统方式招聘毕业生或社会员工,一般企业都会对新进的员工进行培训,新员工在初始阶段工作效率和质量都不会高,但支付给新员工的薪酬远高于类似情况的订单班学生。

2、“引企入校”模式

(1)运作特点 。 企业把自 己的营业 场所搬入 学校, 在校园内按学校的相关政策开展经营活动,并与学校合作开展实践教学,即企业的营业场所同时是学生的实习场所和教学场所。 学校向企业提供营业场地, 企业配备营业所需要的硬件和软件设备。 企业在开展业务活动的同时,要协助学校开展学生轮岗实习、现场实践教学、教师挂职锻炼。

(2)企业受益 之处 。 这种模式 下企业最 大的好处是因免费获得学校的教学场地作为自己营业场 所从而降低了固定资本投入, 消减企业的经营成本,从而提高经营收益。 其次是获得部分人力资源。 由于企业要容纳学生的顶岗实习,虽然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管理和培训负担,但学生掌握技能之后并不是马上离开,还会为企业工作一段时间,优秀学生还可以在毕业后进入企业工作,因而可以给企业带来低廉甚至免费的人力资源。 再次,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可以获得一些学校的社会资源,为自己的经营活动增加更多的发展机会。 此外,企业入驻学校经营,无形之中会形成一定的广告效应,对在校的学生及社会都会有一个很好的宣传效果。

3、“双育工程”模式

(1)运作特点 。 浙江商业 职业技术学 院国际贸 易实务专业在开展校企合作中实施 “双育工程”模式,其核心理念是“育学生成才,育企业发展”。 一般的贸易类企业不适合开展订单班模式的校企合作, 但能接受个别学生的实习。 不同的企业与学校分别签订协议,由在校学生以实习业务员的身份帮助各企业开展市场推广和信息搜集、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等工作。 企业提供产品和业务指导师傅,学校提供学生和专门的工作室、实习指导老师,学生利用学校和企业的资源进行真实的业务操作。

(2)企业受益 之处 。 这种模式 下企业最 大的好处是能获得免费的人力资源,学生在校内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业务工作,可以帮助企业开展一些基础性工作,对企业来讲没有任何坏处,并且有可能为企业打开或增加一些产品销售渠道,促进企业销售业绩的增长。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生对企业的了解逐渐深入, 企业也可以优先发现部分优秀学生,因而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企业还有可能招聘到优秀学生到企业工作,省去了针对新员工的培训时间和成本。

4、“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模式

(1)运作特点。 由学校提供实训场所和管理,由企业提供与一线生产一致的实训设备、技术,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 学校根据企业的业务操作需要, 组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全真的实训操作,完成企业下达的操作任务,达到企业开展实际生产或经营活动的要求。 与“引企入校”模式不同的是,这种实训基地并不是企业的营业场所, 而是训练场所,但一般都以赞助企业的名称加以冠名。

(2)企业受益之处。 在该种模式下,企业可以节约自己的经营场所空间,把部分培训或经营场所迁移到学校,减少了自己的固定资本投入。 其次,企业收获的是其冠名实训基地所获得的广告效益,并可以将自己的企业文化理念渗透到实训基地的日常教学之中。 同时,企业可以按自己企业的特点与学校共同修订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标准,也能做到人才的“个性定制”。 此外,企业也能在学生实训过程中发现、培养自己心仪的学生,在其毕业之后即录入企业工作。

三、促进商贸企业与职业教育合作共赢的措施

1、政府方面

(1)建立统一 的机构和 制度 。 国外成功的职 业教育体系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有全国统一的职业教育管理机构,并且有相应的关于职业教育的法规和制度。 我国存在教育行政机构、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行业企业、职业学校等机构,但没有一个专门统一管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的机构。 我国各行业的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教指委)对各高校职业教育的指导作用很有限,且只针对本行业领域。 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是为了更好地协调、引导相关各方参与职业教育, 并制订全国统一的职业技能校准, 监督考核各方校企合作的实绩等。 在制度方面,我国的“职业教育法”对校企合作各方的权利、义务没有清楚的界定,操作性不强。 因而建立统一的职业教育管理机构和相关制度是促进校企合作走向深化的前提条件。

(2)尽早实施鼓励措施。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等国家引领性文件都明确指出要采取一些鼓励措施,但目前这些措施仍然未开始实施。 因而政府方面需要做的是尽快出台具体的鼓励校企合作的措施, 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税收优惠措施,对于按政策开展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企业,根据其在职业教育中的投入相应抵扣的应纳税额;二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优惠措施,对于有合作开展职业教育实绩的企业,根据其合作业绩程度享受不同的管理优惠措施,例如融资优惠等。

2、企业方面

(1)认清形势。 企业应重视到人才在企业经营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认清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充分利用我国职业教育大力发展校企合作的良好契机,探索适合自己的校企合作模式,与高校等职业教育机构开展合作,深度参与我国的职业教育。

(2)成立专门部门。 在与高校的合作过程中,企业需要成立专门的责任部门和人员负责与高校的联系工作,科学分析企业发展特点及与高校合作开展职业教育的切入点,在互相尊重、充分交流的基础上与学校共同研究业务合作事宜。

(3)加强与学校 沟通 。 由于校企 合作项目实施 的主体是在校大学生,因而企业也必须掌握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时掌握学生的动态,以使合作项目更好地进行与发展。 为此企业必须与学校加强沟通和联系,以便掌握学生的信息。

3、学校方面

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主要实施者,高校要充分重视校企合作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从学校、 系部、教师三个层面促进校企合作的良好开展。

(1)学校层面 。 学校应设立针 对全校各 系部的负责校企合作管理的专门部门,制订全校统一的校企合作监督管理制度,督导各系部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并考核校企合作的实际效果。 对外则利用学校的资源寻求和考查可以合作的企业或项目,指导各系部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 此外,学校对教师挂职锻炼、继续教育或进修等也要形成制度,以鼓励教师与行业企业有更多的接触和合作。

(2)系部层面 。 一方面各 系部或二级 学院要积 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模式和路径,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着力建设好校内外实训基地,为校企合作的开展做好准备。 另一方面,对于已经在开展校企合作的项目, 系部要做好师资配备,完善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修订用于实践教学的配套教材,保障校企合作项目的顺利开展。 此外, 系部还应督促校内教师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各项工作,把校企合作的参与工作与“双师型”教师考核和教学业绩考核挂钩,引导教师在校内教学中积极应用校企合作的成果和经验。

职业之路 篇10

一、社会大背景

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是和农业、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受到知识经济的到来的影响的首先是教育,而高等职业教育处于社会经济系统和教育系统的交联部位。但对高等职业教育,它一方面受到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深远影响,诸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另一方面也有力地冲击着文化体系,使其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但只要我们稍作分析,就不难得出结论:知识经济呼唤高素质的高等职业教育,也需要高素质的高等技术人才。

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从本质上说,如果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是知识的生产工厂的话,那么高等职业教育就是知识、信息使用的教育形式,与经济建设实践紧密相连。

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是就业教育,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依赖高等职业教育。知识经济带来的发达的第三产业是吸纳大量中等及以下就业人员的主要领域,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更需要多样化、高质量的高等职业教育。

知识经济的本质是以科学技术为生产力的经济,而科学技术本身并不是生产力,只有当其运用到生产实践中时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这种转化环节正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和使命所在。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人在从事低级或较低级的生产,必须通过完善的高等职业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才会给知识经济的到来铺平道路。因此,顺应知识经济发展的唯一选择便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二、个人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

个人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求职谋生,二是寻求发展。“谋生”常随时代、地域和对象的不同表现为不同的需求。譬如,经济落后地区的农家子弟希望通过高等职业教育学得一技之长,走上致富之路;经济发达地区的职工及其子弟则希望能获得一个报酬丰厚、社会地位高的职业岗位。但求职谋生与个体发展有时是相矛盾的,在目前人们的物质需求未得到较大满足的情况下,往往会舍弃个人的兴趣和特长去谋求高报酬的职业。目前,人们通常把科学家、工程师、教授、医生等称为“人才”,而把普通工人、农民等称为“劳动力”;用人单位也常以学历作为选拔、聘用人才的标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当然,个人和家长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也会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发生变化,用人单位亦将越来越重视职业资格和工作经验,“学历社会”将逐渐转向“职业资格社会”。可见,在不久的将来,个人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很快会实现求职谋生和个体发展的统一。

三、企业对高等职业教育价值取向

企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是随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变化而变化的。在计划经济下,企业依附于政府,重在完成计划下的生产任务,其价值取向侧重于完成眼前的生产任务和职工子弟的入学和就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企业将转为独立发展型,成为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企业要在市场上赢得竞争优势,就会自觉地引进技术、人才,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企业也会越来越重视职工教育和培训,以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将转到职业素质和经济效益方面来。

四、高等职业院校的价值取向

学校作为以育人为核心的办学实体,无论在计划体制还是市场体制下,都基本上服从于社会价值取向。如果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而导致价值取向偏移错位,不但有碍自身发展,更不利于社会进步。

扑面而来的知识经济使得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做出相应的战略性调整,而从各国教育改革的趋势来看,应从以下几点加以思考:

第一,必须由狭义的高等职业教育观向大职教观转变。

传统的高等职业教育观往往被理解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学历教育,而大职教观则认为高等职业教育纵向上包括高、中、初级教育;横向上包括学历教育、培训、继续教育等;时间上包括职前、职中和职后教育;空间上与社会、经济、市场紧密联系,发展的速度、规模和水平上适度超前于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这样就给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招生渠道、专业设置、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第二,必须由适应观向超前观转变。

农业经济时代人们推崇经验,工业经济时代人们关注现在、强化适应,而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着眼未来、追求创新。如果我们的高等职业教育仍停留在“适应”上,专业设置仍以当前市场为导向,由教育周期长和市场变化快的现实所决定,必然造成“热门上,冷门下”。超前观则要求我们增强预见性,预测经济发展方向,为经济建设超前培养人才。

第三,必须由教为主导向学为主体转变。

职业之路 篇11

关键词: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3-00087-02

创新就是要以国家教育方针为指导,以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为重点,并以创新作为主要内容,重在十个方面创新,注重引领思想,启发思维,走出切合青岛恒星职业技术学院自身实际的创新发展之路。

一、办学理念创新。

树立“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培养感恩品德”的素质教育观;“人人有潜能,教育个性化,个个都成才”的成长观;从以“教”为中心走向“教”“学”“做”并重,以“学”和“做”为主的教学观;“听课是学习,读书是学习,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的学习观;“民主平等,互相依赖,教学相长”的师生观。

二、发展目标创新。

围绕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新追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盼,精心谋划学院的发展。以社会的美誉度,教师的幸福度和学生的满意度作为学院发展的出发点,检验发展的标准。努力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我们要在创新实践中搞好三定(定方向、定规模、定特色)工作,科学定位,各按其位,办出特色。

三、学校制度创新。通过制度和程序设计,强化学院的学术权力。虽然我们是民办大学,也应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使学校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各种利益的行为主体都能平等地享有权利,分享发展成果,共同承担责任。我们学院要通过创新活动的开展,积极推进“校企合一”恒星模式向前发展。

四、育人模式创新。

教学改革要回到学、思、知、行四个方面的结合。学思要联系,知行要统一。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一项研究任务,一次专题采访,一个调查报告,一次社会公益活动,一次汇报演出,一套摄影作品等等,都是锻炼学生设计、分析、思考、行动诸方面能力的机会,都应当是学生“学会自我学习”的重要途径。

五、教学内容创新。

我们的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人共处。教材、教师、学校不应是知识的唯一源泉,大自然、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世界都是人生的教科书,要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坚持学习书本知识和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开阔视野,增长才干,培养出“身手不凡的人”。

七、技术手段创新。

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进一步完善学院的计算机网络,加快音像电子图书、多媒体教室、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建议学院向笔记本大学发展,学生人人配备笔记本电脑,学生带笔记本电脑上课,课后又可复习课程。

七、评价方式创新。

要认真研究如何评价教师和教师的教学工作,如何评价学生和学生的學业,实现评价为学生发展服务,进一步完善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八、管理方法创新。

学院要充分发挥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在学校建设和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我们要建立教师学术评议会和教授评议制度。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基础及职业倾向选择所学专业。

九、学生工作创新。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采取各种有效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一是在工作理念上由管理学生向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转变;二是在工作导向上由专业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三是在工作方法上由空洞说教向搭建有型教育载体转变;四是在工作机制上由学生工作系统孤军作战向全员育人转变;五是在工作策略上由教育管理为主向以学生三自教育转变。

十、教师自我创新。

教育创新的根本在于教师的观念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教师的教学活动创新。教师应该具备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成为热爱学习,善于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

所谓教师教育观念创新:一是教师要从善讲会讲爱讲向指导学生愿学、会学、学会方面转变;二是课堂教学过程由学生知道掌握确实如此,向指导学生懂得原来如此方面转变;三是师生交流由单向交流向双向和多向交流转变;四是师生关系由教师是师者、长者向教师是学者,亦师亦友转变;五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由学服从教向教服从学转变;六是教师备课时从设计一堂课向设计为学生一生服务转变;七是教师要由教给学生一杯水、一桶水的知识观向教给学生自己汲水的能力观转变;八是学生由原来的我要学生学转变为学生我要学的观念转变。

参考文献:

[1]山东省委宣传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宣传提纲》

[2]刘献君《高等学校战略管理》2008年11月北京人民出版社

职业之路 篇12

一、语文教学应当为学生铺设一条通向职业之路

大多数职业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较差, 要养成一种职业意识, 深入领会自身今后的职业选择, 难度较大。而语文教学作为母语教学, 学生易于接受, 容易理解, 那么, 我们显然就必须充分地利用这一点为学生铺设一条通向职业之路。

1、唤醒“人”的自我意识, 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

要想培育学生的职业能力, 首先得强化其职业意识, 而要强化其职业意识, 首先得唤醒他们的“人”的自我意识。只有充分唤醒“人”的自我意识, 才能极大地解放“人”的最大潜能, 有益于学生个人结合自身情况, 选择自己适合的专业, 有助于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因此, 语文教学中必须树立这种以“人”为本的观念来开展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首先要调动学生的自我意识, 作为“人”的自我意识, 充分认识自我, 认清自身在社会中应占何种地位, 应发挥何种作用。其次要让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认识“他人”, 认清他人的优劣长短。再次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人”的意识, 认清社会发展趋势。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 可以利用教材, 加强师生互动, 多提问鼓励学生回答, 逐步培育学生的自我意识, 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首先要利用教材, 巧设疑问, 调动并唤醒“人”的自我意识。其次要加强双边合作, 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萌发、成长。再次要加强大语文教学观念结合专业开展语文实践学习, 促进学生职业意识的萌发。

2、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作为一门最易让人理解, 最易于让人接受的教学课程, 必须要起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要坚持化枯燥为有趣, 化单纯的理论知识为实际运用知识的传授, 化单纯的课堂教学为全面的课内外相衔接的语文教学活动,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各门课程的浓郁兴趣。扬州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 笔者在教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时就充分利用了相关资源, 将学生带出去, 跳出书本来学习。例如学习《荷塘月色》, 将学生带到朱自清纪念馆参观, 大大加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又是旅游专业学生语文学习与职业得到有机结合, 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引导学生养成职业意识, 为职业之路做准备

语文教学中应当寓职业养成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于课堂教学活动之中。首先结合教材篇目集中开展职业意识养成教育。其次可以结合课堂教学活动生发职业意识教育。还可以利用课外教学活动培育学生的职业意识。例如在讲课过程中, 笔者就有意识地选出梁启超先生的《敬业与乐业》, 大讲特讲, 梁先生的文章本是一篇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作的一次讲演, 结合学生未来职业去向实际, 引导学生养成职业意识。

二、语文教学应当促使学生培养自身的职业技能

语文课程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工具性, 是开展各门类学科学习的一项重要工具。语文学科的学习, 是学好其它各门学科的基础工具。只有学好语文知识, 掌握好母语, 才便于其它各学科的学习。如果字词不认识, 不理解, 其它学科的学习就无从谈起。同时, 语文学科的学习对于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学习能力、学习方法都有着极强的作用。教学中应注重利用教材合理地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逐步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创新的学习能力, 并且逐步将之推广到其它各学科的学习活动之中。为进一步突出语文教学的工具性, 加强语文教学与职业能力的结合程度, 我们主要从如下方面着手:

1、大胆取舍教材, 改变课程内容设置, 突出职业性、专业性特点进行教学。例如, 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 在相关科目教学中, 我注重从旅游管理专业特点出发, 引导学生大胆“说话”、演讲, 使学生充分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2、实行分层次教学, 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突出语文的实用性。同一专业, 学生文化层次也有高低, 我们有必要划分知识模块, 划分掌握层次, 层次可划分为合格、良好、优秀三部分, 然后根据层次, 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这样有利于大部分学生掌握必备的语言知识, 形成必备的语言能力,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3、教学中必须树立为就业服务的意识, 要力求创新, 不囿陈见。教学活动必须围绕“改革”、“市场”、“发展”来展开, 只求突破, 不求全面。

三、语文教学应当成为学生职业能力体系中的重要因素

1、职业能力应当包括语言运用以及写作能力

职业能力不仅包括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 而且还应当包括基础文化知识、交际礼仪知识等, 尤其是语言运用能力和写作能力, 更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基本要素。不管从事何种职业, 语言运用乃至书面写作能力都不可或缺。各行各业都必须使用语言, 都必须具备写作能力, 都必须不断地探索、总结工作方法和经验。

2、语文教学活动必须突出职业特点

为真正体现语文教学在职业能力体系中的地位, 职业类学校的语文教学活动必须突出“职”字特色, 不囿陈见, 大胆求新。必须改变教学中存在的一些误区。

(1) 改变单纯的理论知识教学。大多数学生是为谋求一技之长来校参加学习的, 只有少部分学生是想升学, 如果单纯地传授枯燥的理论知识, 如讲授语素、音素等知识, 只会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 浇灭学生的求知欲望。

(2) 改变“满堂灌”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方式。“满堂灌”完全不顾学生的接受现状, 是完全违背客观规律的, 而在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中, 对学生学习影响更大。学生易于形成被动学习思维, 这些对于学生培养职业能力造成恶劣影响。他们往往满足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传授, 缺乏探索精神, 不利于形成职业能力。

(3) 改变脱离实际或专业特点的教学活动。现阶段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必须结合各专业的特色选好题。例如:在学习《鸿门宴》中, 文秘专业可以选定“秦汉时的礼仪”这一题目来开展研究性学习。又如学习《荷塘月色》, 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可以选定“绘制‘荷塘月色图’”这一题目。现阶段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必须结合各专业的特色选好题。

3、构建职业教育的大语文教学观

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我们必须构建具有职教特点的大语文观。首先, 我们必须树立教学为就业服务的意识, 树立为市场服务的意识。其次, 我们必须开展课内课外相衔接的语文教学活动, 将语文教学活动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 进一步加强对专业科目的实验报告、总结等的写作进行指导。再次, 我们必须进一步密切语文科目与专业科目教学的联系。最后, 我们必须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类教学活动, 进一步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以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养成。

综上所述, 语文教学只有全面完成上述多重任务, 才能最终完成职业学校培育学生的目标, 服务于社会经济。只有深入研究、探索语文教学在职业教育领域中的特性, 才能真正实现最终目标, 全面提升语文教学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著,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年。

[2]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程改革方案》, [E].http://www.jsve.edu.cn/othershow_list.asp-pid=55&fid=25, 2000.

[3]赵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促进山区劳动力转移》, 《求是》, 2006 (2) 。

[4]刘来泉译:《世界技术与职业教育纵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

上一篇:寻找丢失的密码下一篇:栈桥结构的优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