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的有机之路

2024-05-13

丝绸的有机之路(精选12篇)

丝绸的有机之路 篇1

丝绸之路, 是欧亚大陆之间的一条主要贸易通道, 也是东西方交流的“经济运河”“文化运河”。丝绸之路在当时有着重要意义, 对后世乃至今天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为此, 我们对丝绸之路的研究要予以足够的重视, 以期使丝绸之路的现实作用愈益拓展, 使丝绸之路的“一带一路”在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丝绸之路大约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 尤其在张骞通西域和西汉击败匈奴后, 陆上交通大开, 出现了所谓南北通道。南道从长安西行, 出阳关, 经鄯善、于阗、莎车, 过葱岭到大夏、安息, 再从木鹿城出发, 过泰西封到达安条支。北道从长安西行, 出玉门关, 经龟µ、疏勒, 过葱岭, 向北到大宛、康居、安息, 进入罗马帝国境内。汉朝时, 中国的丝绸多由南道运行到西方。丝绸之路形成后, 因为政治和战争的影响, 商人们所选择的具体路线总会有一些变化, 如有时到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 有时则到拜占庭 (今天的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 , 或地中海东岸的某些城市。但总的来说, 路线并没有本质性变化。

在陆上丝绸之路出现的同时, 海上也出现了丝绸之路。海上航线主要是从南方的广州、泉州等港口出发, 经过马六甲到达印度和非洲。

丝绸之路上的贸易, 固然有不少属于官方行为, 如西域各国给中央政府的朝贡和中央政府给西域各国的赏赐等。但这一类的交流不占主要地位。东、西方之间的长途贸易, 更多是由民间商人据社会需要进行的。至于贸易商品, 由于当时制造业还不够发达, 只能以各个地区的土特产品为主。从中国输出的, 主要是丝绸、漆器、瓷器、铁器等手工业技术产品, 而从西方输入的, 主要有马匹、各种农作物和玻璃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丝绸之路上中国向西方出口的另一大宗, 虽然不是商品, 但其影响远远超过普通商品, 这就是中国的技术。如铸铁技术、凿井技术 (现在还在新疆地区发挥着灌溉重要作用的坎儿井就是这一技术的具体运用) 。特别是四大发明传到西方世界后, 给世界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巨大影响。

当然, 中国通过丝绸之路, 也取得了实际经济利益。在东西方贸易初期, 中国从西域各国所得到的主要是马匹。后来, 西方各种农作物, 如葡萄、苜蓿、胡桃、大蒜、胡萝卜等, 也先后传入中国。西方的一些奇珍异宝, 诸如宝石、珊瑚等, 也曾经是中国上层竟相追求的目标。西方的玻璃制造技术, 尤其是玻璃吹制技术, 是不折不扣的舶来品。在艺术上, 希腊人的艺术风格, 通过印度曾经影响中国。西亚和印度等地的宗教, 包括摩尼教、祆教、景教、佛教等, 也传入中国, 特别是传入中国的佛教在经济、文化、政治上有着广泛的影响。

通过丝绸之路形成的东西方贸易, 对欧洲和亚洲都产生了巨大影响。首先, 它促进了物质文化和生产技术的交流, 使东、西方在经济上相互取长补短, 改善了两大区域人民的生活。其次, 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把欧亚大陆东西两端的文明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使原本分散发展的世界史, 在孤立中又表现出一定的统一性和世界性。诚如马克思所说, 世界史并不是一直存在的, 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 是十五世纪地理大发现, 世界被紧密地联系成一个整体后才出现的。也就是说, 15世纪以前, 世界历史主要是分散发展的地区性文明史。游牧民族对农耕文明的的冲击, 虽然曾经加强过各地区之间的文化和经济联系, 但那毕竟不是经常性的。作为经常性的经济文化交流, 以丝绸之路为代表的东西方之间的贸易, 应当是历史的主流。这条大道, 不仅把欧洲和亚洲, 而且也把北非包括进来, 通过北非, 又和南部非洲有了联系。因此, 丝绸之路实际上把旧大陆的所有文明都从经济和文化上联系起来了。在这个意义上, 后来世界范围的经济联系的出现、世界史的形成, 恰恰是欧亚大陆已有经济和文明交往的扩大和外延。也正是因为欧亚大陆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才推动了西方的地理大发现和殖民扩张。14到15世纪, 西方人迫切希望直接到达东方, 以同印度和中国建立直接的经济联系。由于奥斯曼土耳其人的兴起以及对东西方贸易的控制和阻隔, 促使欧洲人下决心找到另一条通向东方的商路。他们努力的结果, 不仅找到了一条通向中国和印度的新航路, 而且无意中把美洲新大陆也纳入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历史之中。西方殖民者利用他们的政治和军事优势, 四处扩张, 在大大加强世界整体联系的同时, 也建立了近代殖民体系。如果没有更早时期以丝绸之路为代表的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这样一种局面是不可想象的。

历史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在实现“中国梦”的推动下,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年9月7日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概念, 这无疑是“丝绸之路”在今天的翻版。

“丝绸之路经济带”, 是在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中国与西亚、中亚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区域, 包括中国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西南四省区重庆、四川、云南、广西。新“丝绸之路经济带”, 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 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 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丝绸之路经济带”地域辽阔, 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和旅游资源, 被称为21世纪的战略能源和资源基地。在现代交通、资讯飞速发展和全球化发展背景下, 促进丝绸之路沿线经贸各领域的发展合作, 既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 也是对该区域蕴藏的巨大资源潜力的开发。

还有不得不提的是第二欧亚大陆桥。它指1990年与哈萨克斯坦铁路接轨的经我国陇海铁路、兰新铁路的新欧亚大陆桥, 由于所经路线很大一部分是经原丝绸之路, 所以人们又称之为“现代丝绸之路”, 是目前亚欧大陆东西最为便捷的通道。这条大陆桥跨越欧亚两大洲, 联结太平洋和大西洋, 全长约10800千米, 通向中国、中亚、西亚、东欧和西欧40多个国家和地区, 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大陆桥。新亚欧大陆桥的贯通不仅便利了我国东西交通与国外的联系, 更重要的是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积极影响。

另外, 2014年7月1日, 一辆满载着浙江义乌以及周边地区生产的小商品、机电产品的“义新欧”铁路国际联运班列开出了义乌。它的目的地暂定为中亚五国, 在9月份运行到了欧洲。这又一次打开了中国与西方国家贸易往来的大门。据不完全统计, 中国有郑 (州) 欧、蓉 (成都) 欧、苏 (州) 满 (州里) 欧、渝 (重庆) 新欧等国际班列借陆出境, 对接中国与欧洲进行贸易活动。

丝绸的有机之路 篇2

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古都长安(这天的西安)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它跨越陇山山脉,穿过河西走廊,透过玉门关和阳关,抵达新疆,沿绿洲和帕米尔高原透过中亚、西亚和北非,最终抵达非洲和欧洲。丝绸之路是古代贯通中西方的商路。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vonRichthofen)命名。但是他所指的是“从公元前1到公元127年,中国于河间地区以及中国与印度之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路线”。所谓西域则泛指古玉门关和古阳关以西至地中海沿岸的广大地区。

丝绸之路通常是指欧亚大陆北部的商路,与南方的茶马古道构成比较,西汉汉武帝时张骞首次开拓丝路和东汉时的班超经营西域并再次打通延伸了丝路,以及罗马人征服叙利亚的塞琉西帝国和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后,罗马人透过安息帝国、贵霜帝国和阿克苏姆帝国取得中国的丝绸。西汉时期由张骞首次打通的的丝路,被称为“凿空之旅”,西汉末年,在匈奴的袭扰下,丝绸之路中断。公元73年,东汉时的班超又重新打通隔绝58年西域。并将这条路线首次打通延伸到了欧洲,到了罗马帝国。罗马帝国也首次顺着丝路来到当时东汉洛阳。这不但是欧洲和中国的首次交往,也是21世纪初完整的丝绸之路路线。在透过这条漫漫长路进行贸易的货物中,中国的丝绸最具代表性,“丝绸之路”因此得名。丝绸之路不仅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如,出使西域的张骞,投笔从戎的班超,永平求法的佛教东渡,西天取经的玄奘,他们的一些故事都与这条路有关。

丝绸之路,在新疆按其路线分为南、中、北三道。史学家把沟通中西方的商路统称丝绸之路。因其上下跨越历史多年,涉及陆路与海路,所以按历史划分为先秦、汉唐、宋元、明清4个时期,按线路有陆上丝路与海上丝路之别。陆上丝路因地理走向不一,又分为“北方丝路”与“南方丝路”。陆上丝路所经地区的地理景观差异很大,人们又把它细分为“草原森林丝路”、“高山峡谷丝路”和“沙漠绿洲丝路”。

丝绸的有机之路 篇3

这是中国首次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概念。这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推行互利共赢的重要平台。2年来,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今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下午就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进行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通过了解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总结历史经验,为新形势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借鉴。

千年丝路:一条贸易和友谊之路

丝绸之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尽管在罗马帝国时期,通过这个通道来自东方的最珍贵、最有影响的商品是丝绸,但当时这条线路并没有冠之为“丝绸之路”。我国《史记》《汉书》和南北朝史籍里最早出现的丝绸之路名称是“西域南道”“西域中道”“新北道”“河西道”等。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并正式运用。

其后,德国历史学家郝尔曼在20世纪初出版的《中国与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一书中,根据新发现的文物考古资料,进一步把丝绸之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亚细亚,确定了丝绸之路的基本内涵,即它是中国古代经过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交往的通道。如今的欧亚大陆桥经由路线大部分是古丝绸之路。

古代丝绸之路,从空间上看,起自中国古代都城长安(今西安),经中亚国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而达地中海,以罗马为终点,全长6440公里。从时间上看,跨越2000多年,历经中国历史上先秦、汉唐、宋元、明清4个时期。丝绸之路的开辟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极为重大影响:首先,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商贸往来的重要通道。中国传入西方的主要商品有丝绸、茶叶、瓷器、漆器等;西方传入中国的主要有胡麻、胡桃、胡萝卜、胡瓜、葡萄、石榴、琥珀等。其次,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通过古代丝绸之路,在欧洲近代文明产生之前陆续传入西方,并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再次,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佛教、基督教、摩尼教等都曾在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广泛传播。

丝绸之路经济带: “世界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

专家指出,古代丝绸之路实现了亚欧大陆各国间的商品、技术、人员和思想交流,推动了各国经济文化和社会进步,促进了不同文明的对话与交融。而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主张的提出,以中国扩大向西开放为契机,促进与广大欧亚地区国家之间的相互融合,建立更加紧密的经济联系,为相关各国发展创造了新机遇,为其广泛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搭建了新平台,传承和弘扬了古代丝绸之路精神。

丝绸之路经济带延展的欧亚大陆包含四大区域,即中亚、南亚、西亚和中东欧国家,其中南亚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部。

在四个区域将形成“四个支点、四个辐射面、四条路径”,即以上海合作组织为支点,辐射独联体国家;以中巴经济走廊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为支点,辐射南亚国家;以海合会为支点,辐射西亚国家;以《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布加勒斯特纲要》为核心,辐射中东欧国家。在四大区域中,中亚地区为核心区、南亚地区为紧密区、西亚地区为延伸区、中东欧地区为拓展区。世界前十大经济体,除美国、日本和巴西之外都在这条经济带上。

按照我国政府公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规划,“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重点要畅通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主要内容是实现沿线国家间的“五通”:

“政策沟通”。各国可就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进行充分交流,本着求同存异原则,实现各国经济发展战略有机对接,协商制定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在政策和法律上为区域经济融合“开绿灯”。

“道路联通”。中国与有关国家需要积极探讨完善跨境交通基础设施,逐步形成连接亚洲各次区域及亚欧非之间的交通运输网络,切实解决不联不通、联而不通、通而不畅等问题。

“贸易畅通”。探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问题并做出适当安排,消除贸易和投资壁垒,提高区域经济循环速度和质量,让沿线各国在贸易投资领域的潜力充分释放,做大合作蛋糕。

“货币流通”。推广本币结算和货币互换,加强多双边金融合作,建设区域开发性金融机构,降低交易成本,通过区域安排增强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提高地区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民心相通”。中国与有关国家需要夯实国家关系的民间基础,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对话,加强各国人民特别是基层民众的友好往来,增进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

专家指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既是对古代“丝绸之路”的传承,又是对丝绸之路精神的发展。古代“丝绸之路”发端于2000多年前的中国,这是一条连接中国与亚、欧、非三大洲广大地区的商旅之路、文化交往之路和友谊之路。今天“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意义和内涵远远超过古代“丝绸之路”,赋予强烈的时代气息。“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涉及政治、经济、人文、国际关系等诸多方面,但其拥有的“和平、友谊、合作、共赢”的宗旨与古老“丝绸之路”一脉相承,没有改变。

“丝绸之路”上的艺术之旅 篇4

丝绸之路像一条飘带, 将东方文明、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波斯文明和欧洲文明串联在了一起。

先秦时期

丝绸之路开通以前, 中原与欧亚草原之间就存在着密切的文化交流。中原青铜器、车器、兵器等常常出现在中国北方地区草原民族的墓葬中。战国时期中原的丝绸、漆器、铜镜等经由草原民族远播至新疆、哈萨克斯坦阿尔泰地区以及更遥远的希腊, 欧亚草原流行的动物纹样由西至东传入中国北方地区, 被包括秦国工匠在内的中国工匠借鉴和创新, 形成一种全新的具有浓郁草原风情的神兽纹样。这种神兽纹样受到中原国家的的青睐, 被用来装饰马具、漆器、饰贝腰带的腰饰牌等, 甚至在西汉早期还形成为一种贵族时尚。同时, 西方的玻璃制品、金银器等也经由草原地区传入中国。汉代“丝绸之路”正是在古代的一条“玉石之路”上拓展出来的。

古代先民从昆仑山、和田一带, 由近及远地向东西两翼延伸, 把和田玉运到远方。向东经甘肃、宁夏、山西, 入河南;向西经乌兹别克斯坦, 到地中海沿岸的欧亚各国, 此即最早的“玉石之路”。周穆王西巡路线, 就是这条古道的东线。这一记述虽然不尽可信, 但可以得知纪元前的人们已经开始通过一条连接东西方的通道开始交流了。

西汉时期

西汉时, 把阳关和玉门关以西即今新疆乃至更远的地方, 称作西域。汉兴自汉武帝时, 中国始与西域相通, 西域本三十六个国, 后来分裂至五十多个, 都位于匈奴之西、乌孙之南。西汉初期, 联络东西方的通道被匈奴所阻。至汉武帝时期, 开始加强对西域的经略。

远播欧洲

“丝绸之路”早于前汉开辟, 中国和欧洲直接交往的条件业已成熟。在当时的国际上, 东汉和大秦均为繁荣富庶大国, 双方都渴望摆脱安息中间商人对“丝绸之路”的控制和垄断, 直接进行商业贸易, 以谋取厚利。

公元97 年, 班超曾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国 (罗马帝国) , 公元100 年, 罗马帝国属下的蒙奇兜讷 (今译为马其顿) 地区遣使到东汉首都洛阳, 向汉和帝进献礼物。公元166 年, 半个世纪之后, 古罗马大秦王安敦派使者来洛阳, 朝见汉桓帝, 标志着中西方文化交往的开始, 东西方两大帝国外交关系正式建立。

这条路线首次正式打通并延伸到了欧洲, 罗马帝国也首次顺着丝路来到当时东汉首都。这不但是欧洲和中国的首次交往, 也是21 世纪初完整的丝绸之路路线。

魏晋时期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 丝绸之路不断发展, 主要有西北丝绸之路 (又叫绿洲丝绸之路或沙漠丝绸之路) 、西南丝绸之路 (又叫永昌丝绸之路) 和海上丝绸之路三条。它具有由两汉到隋唐的过渡性、海上丝绸之路进一步发展、南北两政权同时与西域频繁交往三方面的特点。

北魏文成帝太安元年 (455 年) , 在直接的交往断绝了很长一段时间后, 波斯与统一了中国北方的北魏王朝建立了直接的联系。

这一时期, 中西之间的交流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这种交流, 在政治上, 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在经济上, 促进了双方之间经济贸易、生产技术的交流;在文化上, 促进了中国佛教的兴盛和礼乐文化的发展。

隋唐时期

隋炀帝即位后, 有经略四方之志。一方面进行军事扩张, 开拓疆域;一方面遣使与海、陆两道丝路沿途国家进行交通。大业年间, 隋炀帝遣使侍御史韦节、司隶从事杜行满出使西域各国, 展开了与西域的联系和交往, 从西域获得玛瑙杯、佛经等奇珍异物。韦节回国后撰有《西蕃记》一书。韦节等人的出使, 扩大了隋对西域的了解, 打破了中原地区与西域的长期隔绝状态。

随着隋王朝对丝路的开发, 尤其是大运河的投入航运, 极大地加强了江南富庶与中原地区的联系, 南方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源源不断地通过大运河运送到洛阳、长安两地并通过丝绸之路远销西方。

唐代的丝绸之路发展到了一个新时期, 实行“关中本位政策”的唐政府一直致力于西北地区的开发。

唐与中亚诸国的联系不断增强, 贞观十四年 (640 年) 粟特人将制造葡萄酒的技术传入中国, 大批犹太商人涌入中国, 丝路上的通使及商业往来活跃起来。受到这条复兴了的贸易路线巨大影响的国家还有日本。8 世纪日本遣唐使节带来了很多西域文物到日本首都奈良, 这些宝贵古代文物现今也在奈良正仓院保存下来, 日本最大的宗教佛教也是通过丝绸之路传来的。

唐代丝绸之路的畅通繁荣, 也进一步促进了东西方思想文化交流, 对以后相互的社会和民族意识形态发展, 产生了很多积极、深远的影响。

中西畅通

在蒙古西征之前, 中亚腹地范围内的国际商队贸易就有一定规模。成吉思汗为了征服亚欧大陆, 除了以武力掠夺邻近外族财富, 还大力借助回回商队的长途贩运来筹措军饷。他曾多次派遣一些商队前往中亚各国进行贸易。1218 年, 一支由蒙古帝国出资组织的四百五十人的商队, 装运大批毛皮、丝绸、金银制品前往中亚花剌子模贸易, 但花剌子模却劫夺了这批货物, 这次事件成为蒙古大军第一次西征的导火线。

在蒙元时期丝路畅通、欧亚大陆各种层次的经济交流駸駸兴旺之际, 作为东西方国际贸易枢纽或与国际贸易有密切关系的地区性、民族性商品市场和物资集散地的一批贸易中心相继形成和发展。当时从西方到东方, 有以下一些较大的贸易中心如元大都, 西方人称汗八里 (今北京) 。元代中外史籍几乎都记述了元大都作为东方国际贸易中心的无可争议的地位。

丝绸之路开启了古代中国对外交流的大门, 自汉代以来, 丝路贸易的繁荣带来了中西文化的不断交流。

抱布贸丝

在这条逾7000 公里的长路上, 丝绸与同样原产中国的瓷器一样, 成为当时一个东亚强盛文明的象征。各国元首及贵族曾一度以穿着用腓尼基红染过的中国丝绸, 家中使用瓷器为富有荣耀的象征。

此外, 阿富汗的青金石也随着商队的行进不断流入欧亚各地。这种远早于丝绸的贸易品在欧亚大陆的广泛传播为带动欧亚贸易交流做出了贡献。这种珍贵的商品曾是两河流域各国财富的象征。当青金石流传到印度后, 被那里的佛教徒供奉为佛教七宝之一, 令青金石增添了悠远的宗教色彩。

春风化雨

中国古代已知最古老的印刷品唐代的《金刚经》发现于敦煌。造纸术曾经为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于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这种技术似乎只有东亚及南亚部分国家才有发达的造纸工业。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 纸制品开始在西域以及更远的地方出现。人们已在楼兰遗迹的考古中发现了2 世纪的古纸。而中亚地区虽然也是用纸, 但没有发现造纸工业的证据。很多人认为造纸术的西传为欧洲及中亚带来了一次巨大的变革, 而最初这场变革却是残酷的:唐朝与新兴的阿巴斯王朝在中亚的势力摩擦不断。在对中亚政治格局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怛罗斯战役中, 阿拉伯人将中国战俘沿着丝绸之路带回撒马尔罕, 而这些战俘中就有长于造纸术的中国工匠。最终造纸术就这样传播到世界各地。

中国古代印刷术也是沿着丝路逐渐西传的技术之一。在敦煌、吐鲁番等地, 已经发现了用于雕版印刷的木刻板和部分纸制品。其中唐代的《金刚经》雕版残本如今仍保存于英国。这说明印刷术在唐代至少已传播至中亚。13 世纪时期, 不少欧洲旅行者沿丝绸之路来到中国, 并将这种技术带回欧洲。15 世纪时, 欧洲人谷腾堡利用印刷术印出了一部《圣经》。1466 年, 第一个印刷厂在意大利出现, 令这种便于文化传播的技术很快传遍了整个欧洲。

佛光塔影

关于丝绸之路的故事 篇5

小学时,王树彤基本上每次考试都是第二名,父亲就会问:“那第一名是怎么做到的呢?”小树彤嘴上不敢说,只能在心里埋怨:谁让你们没有把我生得更聪明呢?不过,这也让她意识到自己不是聪明人,只有笨鸟先飞,忍受别人忍受不了的苦,才能获得成功。读书时如此,后来工作、创业亦如此。

1991年,23岁的王树彤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北京电子工程学院,随后任教于清华大学软件开发与研究中心。1993年8月的一个晚上。王树彤慢条斯理地将一张纸递给了父亲,随即引起了一场家庭风暴,父亲大发雷霆,将那张纸撕得粉碎。原来,那是她的辞职申请,她要从清华辞职!因为她却觉得这种四平八稳一眼望得见未来的生活并不是她想要的。

父母最终也没有改变她的决定,从清华辞职后,王树彤到微软应聘。虽然当时的微软还没有今天的规模,但王树彤还是被拒之门外。微软的拒绝激起了王树彤不服输的心理。她给所有的面试官发E-mail、打电话,问他们自己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好,得到的答复是:你不适合做总裁秘书,但比较适合做销售。事情就这样有了转机,没多久,王树彤进入微软做销售。

微软竞争激烈,要求严格。第一个星期,领导就耸耸肩,无奈地说:“你没有达到我们的要求!”第一次被人当面这么说,她当时就想走人,可转念一想,走了不就等于承认自己技不如人吗?不行,要走也要得到大家的承认而光明正大地炒微软的鱿鱼!为了做好,她拼了命似的每周工作7天,每天加班到十一二点。她再次提醒自己,笨鸟只有先飞才能和别人同时到达目的地。

丝绸之路的回忆 篇6

20年以前,日本人对于丝绸之路还不是那么热心。但在NHK播放了“丝绸之路”特别节目,1988年“奈良丝绸之路博览会”以后,丝绸之路热突然升温,好像谁都得去敦煌、撒马尔罕等地旅行似的。

丝绸之路有着很多魅力,其中之一就是可以与人相会,我是指与历史上的那些人物相会。在帕塞波里斯(Persepolis)你会遇到大流士(古波斯王,约公元前558~前486年在位———译者),亚历山大大帝(古马其顿国王,公元前356~前323年在位———译者);在巴克特利亚,你会遇到亚历山大大帝和左罗阿斯脱(波斯袄教的创始人,公元前1000年左右———译者);在帕尔米拉(Palmyra),你会与季诺比亚女王(古代叙利亚女王,267~272年在位———译者)相逢;在敦煌和巴米扬,你可与玄奘相逢。

叙利亚西北部阿勒颇附近,有一个水源丰富的小村被称作“天府之村”。我们在那里停留时,村里的人自豪地对我们说:“我们是亚历山大大帝的子孙。”向翻译打听后才知道,这里的居民是库尔德族,亚历山大大帝征服这里时,与库尔德族姑娘Cyrrus结婚,希腊的血统就在这里繁衍开了。据说这里的居民眼睛是蓝绿色就是这个原因。原来如此,难怪他们的眼睛都是蓝色的。亚历山大大帝开通了丝绸之路的西半部,实现了希腊文化的东渐,佛像的出现就是其结果之一。

曾经有一些有名的探险家活跃在丝绸之路上。楼兰,有瑞典的斯文·赫定,他曾在被称为“死亡之海”的罗布泊附近,体验到了接近死亡的感觉。在敦煌,曾见到大谷探险队的吉川小一郎随意写下的题记。

在阿富汗的首都喀布尔,斯坦因的墓是我一定要去访问的。斯坦因是英国人,在西域各地探险,包括敦煌、和田、尼雅等,或者发现了珍贵的文书,或者挖掘出文物。1943年在他第八次探险中访问喀布尔时,得了重感冒,于82岁突然去世。根据他的遗嘱,把他葬在喀布尔的外国人墓地,他的碑上刻着如下的碑文:

马克·奥里尔·斯坦因

印度考古学的学者、探险家、作家

他旅行的足迹遍及印度、中国、土尔其斯坦、伊朗、伊拉克

他扩大了知识的领域

1862年11月26日生于布达佩斯

1904年取得英国国籍

1943年10月26日死于喀布尔

一个非常受尊敬的人

我喜欢这样的语句。斯坦因所收集的丝绸之路文物现在保管于印度新德里博物馆和英国的大英博物馆。

在丝绸之路的遗迹里重新发现一些与日本的古代文物的源流相关的东西,也是种乐趣。

奈良县斑鸠町的藤木古坟出土过金铜冠,在阿富汗的蒂利亚·台裴(Tillya Tepe) 也发现了与它十分酷似的金冠。一般来说,韩国新罗的金冠影响到日本,这是通常的观点。但是藤木所发现的冠与新罗的不同,即冠上有立起来的装饰物,藤木出土的冠上装饰的是树形,在其上还有两件鸟和步摇。这种树形的装饰物是新罗的冠上没有的。可是在蒂利亚·台裴出土的冠上有五个树形装饰物,其上也有鸟和步摇装饰,可见它正是藤木出土金铜冠的源流所在。蒂利亚·台裴还出土了大量的金丝,而日本也在被认为是藤原镰足墓的高木规 的阿武山古坟等处出土了螺旋状的同一类型的金丝。

萨珊朝的文化曾经对中国的北朝、隋唐文化、日本的古坟时代后期到奈良朝的文化产生过强大的影响。5世纪后半叶和歌山市大谷古坟出土的马具上的忍冬纹,就是萨珊朝经犍陀罗而传入中国、朝鲜、日本的。

玻璃制品可能也存在某种关系。檀原市新泽126号墓出土的雕花玻璃碗、藏青金泥绘的玻璃盘,可以说是西亚系统的。与之同类的还有安闲陵出土的碗、正仓院宝物中的玻璃器等。

据《魏书》西域传:“世祖时(424~452),其国(大月氏)人商贩京师(大同), 自云能铸石为五色琉璃。于是采矿山中,于京师铸之,既成,光泽乃美于西来者……自此中国的琉璃遂贱,人不复珍之。”

丝绸之路上也不光是有意思的事情,失败的事情也有,悲伤的事情也有。

在阿富汗除了汽车没有别的交通工具。国内有连接全国的主要城市的公路干道,但只有一处没有公路。在西北部的希比尔甘(Shibarghan)和赫拉特(Herat)之间在地图上也是用虚线连接起来。没有道路,我想如果是坚硬砾石的沙漠倒也无妨,以前也走过这样的路。所以就没太在意地从希比尔甘乘坐客货两用车出发了。没想到途中没有了道路,车陷进沙漠不能动弹。想到附近的部落找人来帮忙,但周围一家人也没有。到夜里冷了起来,既没灯光也没暖气,四个人在车中忧心忡忡地忍耐着寒冷。突然,远处出现了亮光,而且在逐渐走近。心想总算有救了,可是,那一点灯光半天还没有走到跟前。等灯光渐近时,才看出是一辆大型货车,在车轮的前面铺两块长长的板子,车子只前进到板子的长度为止,然后再把车后面的另外两块板子移到前面,再向前行进一次,像只蠖虫一样蠕动。不用这样的方法是不可能越过这儿的沙漠的。我们以前不知道要准备这样的板子。

于是,仅阿富汗人的司机留在车里,我们三人坐在卡车的货箱里返回了希尔甘,这期间,寒风劲吹,体内受冷,到城里下车以后,感到道路像火烤着那样的热。次日,司机和车也平安地返回来了。

悲伤的事情就是文物被破坏的消息。巴米扬的大佛被伊斯兰原理主义者的塔利班破坏了。实在是遗憾的事情啊,这两座大石佛倒不是塔利班首先破坏掉的,过去已经多次受到破坏,特别是印度的莫卧尔帝国的奥朗则布王于1646年远征巴尔赫的途中,把巴米扬大佛当作靶子来训练发炮射击。据说西大佛的下半身就是那时给破坏了的。伊斯兰教似乎有破坏偶像的教义,但巴米扬大佛并非伊斯兰教的东西,而是全人类的珍贵遗产,伊斯兰教徒作为人类也应该认识到这一点。这个塔利班又制造了在纽约同时发生的多处恐怖事件。本来都是恶人塔利班的作为,而美国则对阿富汗进行了空袭,随着这些空袭,阿富汗很多的重要的遗迹也遭到了破坏,这样看来,美国也与塔利班一样有罪。

丝绸之路不仅仅是过去,对于当今的世界也提出了很多的课题。

新丝绸之路的国际大战略 篇7

丝绸之路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把封建制度下的物流推到了顶峰。丝绸之路分为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从西汉开始, 繁荣于汉唐, 结束于12世纪;陆上丝绸之路以西安为起点, 南路到达印度, 北路到达中亚各国, 西路到达地中海与北非。海上丝绸之路起于秦汉, 兴于隋唐, 盛于宋元, 明初达到顶峰, 明中叶因海禁而衰落;东洋航线到达朝鲜与日本, 南洋航线到达东南亚各国, 西洋航线到达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各国。在打通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中, 有国家的意志, 有商人的参与, 更有像张骞、郑和这样的功臣。

丝绸之路的兴起有四个条件:一是商品经济的发展, 从公元前1世纪到12世纪, 中国的封建社会经济繁荣, 需要与外国进行商品交换与文化交流;二是商人的出现;三是货币成为交易媒介;四是交通工具的发展, 特别是造船业。中国的丝绸之路对中国古代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以及对周边国家的经济与文化的繁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现在世界已经进入了21世纪, 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 中央领导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它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在哪里呢?我提出五个基本看法。

其一, 这是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后, 进一步融入世界的重大战略。小平同志提出要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与“两个市场”, 这不仅中国需要, 所有的国家都需要, 这就是全球供应链。一个国家对全球资源与市场整合能力的强弱, 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丝绸之路经济带从线扩大到面, 是一种区域经济合作, 将产生新的区域性经济结构调整, 成为全球新的经济增长点。

其二, 这是经济全球化的迫切需要。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分工进一步细化, 一个行业如此, 一个国家如此, 全世界也是如此, 全球采购、全球生产、全球流通、全球消费。这就需要货畅其流、物尽其用, 需要打通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四大通道, 实现贸易、服务与投资的便利化, 使各国之间开放包容、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其三, 符合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流。虽然目前世界并不太平, 各种矛盾并发, 经济发展也不均衡, 有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贫困国家, 但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流。新丝绸之路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与贫困国家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 不分政治制度, 不分民族、肤色与宗教信仰, 为了一个共同目标, 互相学习, 互相交流, 携手共进。

其四, 新丝绸之路战略, 发展物流业首当其冲。欧亚大陆桥要打通从太平洋到波罗的海的国际大通道, 但并不畅通, 物流成本太高。目前从重庆到德国的杜伊斯堡11179公里的渝新欧铁路首先打通, 受到了全球的关注。新的海上丝绸之路, 也不畅通, 使贸易便利化受阻。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所以中国政府提出建议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加大对国际通道基础设施的投入。所以, 加快建设国际物流大通道, 已处在风口浪尖上。

其五, 要紧紧抓住新丝绸之路战略的机遇。对于如何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 习近平同志提出了五点意见:

一是加强政策沟通。各国就经济发展战略进行交流, 协商制定区域合作规划和措施。

二是加强道路联通。打通太平洋到波罗的海的大通道, 逐步形成连接东亚、西亚、南亚的交通运输网络。

三是加强贸易畅通。各方应该就推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问题进行探讨, 并作出适当安排。

四是加强货币流通。推动实现本币兑换与结算, 增强抵御金融风险能力, 提高本地区经济国际竞争力。

五是加强民心相通。加强人民友好往来, 增进相互了解与传统友谊。

丝绸之路天籁下的曼舞 篇8

一个幸运的机会,使我畅游了西北,夙愿得偿。

我们从兰州出发。汽车离开兰州就步步爬高,开始了艰难的跋涉。远眺祁连山,横亘西方,绵延不绝。车子沿着河西走廊,经金昌、永昌、山丹,抵达了张掖。

大佛寺是张掖的名胜。它始建于西夏永安元年。寺内,木胎泥塑、金装彩绘的释迦摩尼涅槃像,身高34.5米,肩宽7.5米,颇为壮观,据说是全国室内卧佛之冠。在它的两侧,分立着信女优婆夷和善男优婆塞的塑像。十八罗汉形态各异。四墙上满壁绘画。巨佛长卧900年,始终不朽,足见千百年来香火鼎盛。观赏者、朝拜者无不赞叹。

当晚下榻酒泉。酒泉何以为名?相传西汉骠骑将军霍去病,远征匈奴,大胜而归,汉武帝赐御酒一坛犒赏他。他顾念战士辛劳,不愿独享,便将御酒全部倾入金泉,与三军战士同饮。酒泉由此得名。

酒泉西行10多千米,便到了万里长城西端终点嘉峪关。嘉峪关南衔祁连山,北接马鬃山,地势险要,关隘宏伟。千百年来,它一直是拱卫我国内地的重要屏障。在这儿流传着许多爱国志士的动人传说。登上城楼,心潮澎湃,浮想联翩,不由地产生了崇敬和肃穆的感情。

出嘉峪关百余千米,便是一望无垠的大戈壁了。戈壁滩地面平整,表层覆盖着灰褐色的沙砾岩,其下为坚硬的沙层。由于终年缺水,寸草难生。纵目远望,那无边无涯的沙漠,无穷无尽的旅途,梦幻中的丝绸之路,竟是那样的严峻而艰难。幸喜好客的主人为我们备下了西瓜,供我们旅途解渴、解热。我们吃着西瓜,随意地谈起了唐僧取经的故事。当年他们向天竺取经,克服了千难万阻,头一道难关恐怕就是这戈壁沙漠的干渴吧!

经过两天半的跋涉,敦煌古城终于在眼前了。在敦煌城南6千米处有一座鸣沙山。它东西长约40千米,南北宽约20千米。山势陡峭,漫山黄沙。山北奇迹般地出现了一汪清泉,像娥眉弯月似的,水草青青,波光粼粼,人称月牙泉。长时间困顿在漫漫沙龙中的人们,顿然耳目一新,喜上心头。当地人说,风起沙飞,居然绕泉而过,从不落入泉内。月牙泉历经沧桑却依然涟漪萦回,未被黄沙湮没,真是造化的奇迹!

至于有关鸣沙山的传说,更为神奇。人们登山时,沙陷双脚,步履维艰。但是,人们从山顶上下滑时,沙砾卷裹,响起奇异的声音。鸣沙山就是因此而得名的。又有当地人说,天气晴朗时,山中隐隐响起丝竹管弦之音:风沙起时,山中又传来军马嘶鸣、鼓角阵阵之声。我想,兴许是人们缅怀历史遗迹而产生的想象吧!如今鸣沙山已是甘肃省的一个重要旅游点。当地有骆驼出租。骑上骆驼,悠悠缓行,驼铃叮当,领略大漠风光,是别有一番风味的。

敦煌的莫高窟是真正的古老佛国胜地。在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遍布石窟佛像,上下四五层,高低错落,鳞次栉比,绵延近2千米。石窟佛像的凿建,开始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经北魏、西魏、北周,到隋唐时形成宏大的规模了,号称千龛。是否确有其数,我不曾细数。然而工程之艰巨,规模之宏大,中外游人无不为之折服。

第96窟是一尊巨佛弥勒,高33米,它是敦煌第一大塑像。据说是女皇武则天在位时凿建的。

第98窟是五代时期洞窟的典型,也是莫高群窟中最大的洞窟,建筑辉煌,壁画精美。壁画大多反映的是佛教中的故事。

像这样的彩绘壁画,莫高窟有45000平方米之多,窟中的彩塑有2450身。唐宋木结构建筑5座,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它是建筑、绘画和雕塑组成的综合艺术,也是古代匠师们留下的极为宝贵的艺术遗产,我国光辉灿烂古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观看了众多的石窟佛像,不由地使我联想到当年佛教的昌盛。现在佛教在我国西部地区,主要是喇嘛教。它在西藏、青海、甘肃有很大的影响。当地人说,每年农历正月、4月、6月和9月,要举行四大法会。2月举行两小法会。各族数以万计的群众,不远千里,赶到青海省塔尔寺进香。他们携带几十斤酥油,磕着数不清的头,最大的愿望是得到大喇嘛轻轻抚摸一下,赐福全家平安。

我们饶有兴趣地来到塔尔寺。塔尔寺是我国喇嘛教格鲁派(黄派)六大寺院之一。它座落在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隅的山坡上,依山建筑,高低错落,拥有大小金瓦殿和一座可容3000人诵经的大经堂。大金瓦殿,藏语称赛尔顿。相传黄教开山祖师宗喀巴出世时,其母将胎衣埋在现今大金瓦殿的地下。后来那里生长出一株菩提树,树上10万片叶子,每张叶子上都有“狮子吼佛像”。其母心疑,便在这里建了一座小塔,大约是为了镇邪求佑。后人在小塔基础上建了一座大银塔。清朝康熙年间,青海蒙古郡王额尔德尼,布施黄金千两,白银万两,将屋顶改为镏金铜瓦,这才成了真正的大金瓦殿。它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寺庙占地虽大,也还觉拥挤。

塔尔寺之行,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竟是佛学的研究。

塔尔寺把寺庙办得像高等学府。学员们在这里学习佛教传统礼仪,同时学地理、天文、医学、诫律、仪式等等。设有哲学、因明、藏医和丁科四个专业,类似普通大学的系。哲学专业传授佛教哲理,因明专业研究佛经中的逻辑理论,藏医专业学习藏医藏药,丁科专业是学习科技方面的知识。每个进修的喇嘛,选定一个专业为主修学科。除此,还有戒律和忏悔,是共同必修的课目。

我们到达塔尔寺这一天,适逢寺内展开佛学大辩论。一进寺庙山门,那广阔的广场上,三五成群,围着若干个圈。人圈里一个喇嘛盘膝打坐,闭目合什;另一个喇嘛对面站着;坐的大声提问,站的直立回答。时而招手,时而跺脚。周围还有一些喇嘛围观。向导告诉我们,这是根据佛学教义进行大辩论,也是对小喇嘛学业的一种口试。可见佛学也是一门深奥的学问,不是头顶上烫几个疤,遵守佛门清规戒律,就能成为有修养的和尚的。

室内装饰设计的“丝绸之路” 篇9

关键词:丝绸制品,室内装饰,发展历程

0 引言

自从黄帝的“正妃”嫘祖“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而天下无皴瘃之患(《通鉴纲目外记》)”开始,丝绸开始成为人类的衣食之源,衣被万家,泽惠四海。“男耕女织”成为先人们最合理的社会分工。在希腊文中中国被称为“支那”正是“丝绸之国”的意义。

在早期甲骨文中“丝”为“”,像两束两端打结的蚕线,形象的说明了丝这种原料的形状,“择茧缫丝清水煮,拣丝练线红蓝染(白居易《红线毯》)”,则完整的道出了丝是如何从蚕茧开始择茧、缫丝、煮茧、拣线、染线直至最后的织造过程[1]。

以丝为原料制作的产品由于加工织造技术的不同以及不同的纺织结构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或纹或素、或厚重或轻薄,它的前世、今生在装饰设计的历史长河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将来也将继续挥洒它独特的魅力。

1 丝绸制品的“发展之路”

我国是历史上最早的饲养家蚕和缫丝织绸的国家,并一度垄断了养蚕缫丝的技术,中国的丝绸传到国外,绚丽夺目的材质被人们惊呼为“像一个美丽的梦”,是只有帝王和贵族才能享用的奢侈品,“贵如黄金”。甚至在公元571年导致了西方历史上著名的“丝绢之战”。

1.1 我国古代丝绸制品的发展历程

考古史上著名的也是最有争议的“半个蚕茧”的故事将我国养蚕制茧的时间推断为距今5500年~6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不是没有道理的。在我国的古籍中都将养蚕制茧的历史上溯至黄帝时期,“伏羲化蚕,西陵氏始蚕(明董斯张《广博物志》)”。且在明代文学家徐道编撰的《历代神仙通鉴·仙真衍派》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西陵氏女嫘祖”发现蚕种、饲养培育蚕种、制茧取丝、造机制帛(丝绸制品的统称)、制衣染色等故事做了系统详尽的描述。中国科学家在1958年发现了距今5300年的大汶口时期的丝绸织品,是现今考古学上最有影响力的关于丝绸历史的起始时间的说法。到了商周时期,丝绸的生产和加工已具有复杂的工艺水平,出现了罗、绮、锦、绣等品种。战国时期用蚕丝为原料制成的轻纱互相绞缠,在绞缠处通以纬纱的织品非常风靡,曾被楚国文学家宋玉赞叹“罗纨绮绩盛文章”。

秦汉以后,丝绸的品种变得更加丰富,主要分为绢、绮、锦三大类。从现代考古中发掘出大量的丝织品中可以看到,当时的丝织业的技巧之高超,有织、绣、绘,品种之繁多,有绢、罗纱、锦、绣、绮,色彩纹样之丰富,有褐色、绛红、黄棕、浅黄、青、绿、白等二十余种色彩和动物、花草、云彩及几何等纹样,1972年长沙马王堆曾发掘出一件素纱禅衣,“轻若烟雾,薄如蝉翼”,重量甚至不足一两。汉代丝绸生产形成完备的体系,丝织业快速发展,丝绸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物资,形成了一条从古长安出发,一路向西,经甘肃、新疆、中亚、西亚,最终抵达欧洲的“丝绸之路”,中国因此成为在世界上占主导地位的贸易大国,丝绸也成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

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到了唐朝时期,丝绸的发展达到了巅峰,无论是产量、规模还是织造工艺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又出现了“海上丝绸之路”“西北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丝绸的生产和贸易为唐代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树立了当时世界上经济强国的地位。出现了越州(今浙江绍兴)的缭绫和宣州(今安徽宣城)的红线毯。

宋元时期,蚕桑的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宋锦、丝和饰金织物,出现了可以织出细腻繁复图案的缂丝,能织出山水花鸟人物,相传当时最著名的是朱克柔的缂丝作品,被后世赞誉道:“精巧疑鬼,工品价高。”

明清时代,资本主义短暂的萌芽推动了丝绸的商品化进程,但是由于清代的“闭关自守”,中国的丝绸发展一度停顿。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又一次迎来了丝绸业的兴盛,开创了中华民族丝绸服饰文明的新时代。

中国是世界蚕桑业的发源地,丝绸对中国古代和现代,乃至全世界的经济文化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1.2 丝绸在西方的发展历史

中国古代对丝绸织造和养蚕的技术一直严密控制着,但在重利的驱使之下还是有很多人将蚕种和养蚕的技术偷偷流传出去。最初,西方主要依靠丝绸之路来获取中国丝绸,对丝绸贸易通道的垄断和占有引发了东罗马与波斯长达20年之久的“丝绢之战”。如此被动的局面使西方各国不满足于依靠贸易进口来获取如此昂贵的物资,传说古罗马时期,一些僧人将蚕桑的种子偷偷藏在手杖里带回君士坦丁堡,并成功喂养繁殖,还发展了丝绸编制技术,开启了西方蚕桑历史的大门,也成就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到10世纪~12世纪,欧洲的丝绸工业开始发展,尤其是意大利的丝绸工艺,一种用单色丝或双色丝织造的被称为“dias Per”的生产技术在当时处于领先地位,精美的图案纹饰具有东方气息。

到15世纪,法国的丝绸工艺开始兴起,从16世纪起,丝织物开始了为特殊目的而设计的阶段,室内装饰也开始采用丝织物。

从19世纪中期开始,工业革命使得丝绸的批量生产成为可能。丝绸制品开始“飞入寻常百姓家”,许多符合中产阶级家庭生产和审美的素色或无图案花纹的丝绸产品被广泛应用,其特有的肌理效果和光泽感既有富丽堂皇的质感又不会太奢华,有些还具有极好听的瑟瑟之声,成为当时上流社会的宠儿。

不过,丝绸始终是一种奢华的面料。作为室内装饰材料,早先只见于高贵的家庭或主要的客厅或起居室等,主要用于窗帘、壁饰、床品以及一些陈设物或家具表面的包覆。

2 丝绸制品在室内的“运用之路”

丝绸是有着高度创造性的原料,在人类聪明才智的开发下,丝绸制品在人类生活中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

2.1 丝绸制品对室内功能的影响

丝绸制品在居室室内主要有铺、覆、挂、帷、盖、垫、枕等七大功能,能被全方位运用于室内的各个空间。

首先,丝绸制品常被用于地面铺饰。最常见的地面装饰用的丝绸制品就是丝毯。我国早在唐代就出现了“彩丝茸茸香拂拂,绒软花虚不胜物”的体现高超丝织技艺的“宣州红线毯”。在现代居室中,由于丝毯特殊的光泽和触感,丰富的肌理纹样,是不可或缺的实用装饰品。

在墙面装饰时,为体现室内高雅富丽的效果,常用“壁绸”进行墙面贴覆。“壁绸”即丝绸墙布,是以蚕丝为经线、化纤丝作纬线,工艺精细,花色华美秀丽的提花织物。许多传统的丝绸面料如织锦缎、古香缎等织物由于具有良好的装饰性能,也常被用作装饰墙布,体现东方传统的审美和自然的意蕴。

除了地面的“铺”和墙面的“覆”,丝绸也可用于“挂”“帷”,挂置于门窗和墙面等部位,起到装饰、遮蔽和隔音的效果,还能作为分隔室内空间的屏障,美化调节室内气氛。

丝绸制品也常被用作家具覆饰,主要采用以桑蚕丝为主要原料制织成的金星葛、云幕锦等高花凹凸效应的面料作为家具织物应用于沙发、座椅的蒙面及制作丝织坐垫、织锦台毯等,其色调简洁,凹凸变化的肌理呈现浮雕般的装饰效果,有些还采用多色结构或添加金银丝线等,呈现不同的装饰意味,适用于不同风格的室内环境。

以桑蚕丝为原料的丝绸制品也是常见的床上用品,是室内软环境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装饰手法。丝绸制的床品图案富丽,纹样多变,质地精致柔滑,既能选用传统的吉祥纹样,也能采用现代的装饰纹样,极富表现性,从被面、床罩到枕套、靠包等都能找到丝绸制品的影子。

由于丝绸特殊的工艺与装饰效果,丝绸制品还常被用作室内装饰工艺品。比如20世纪50年代初蜚声国内外的丝织人像或风景画,或黑白或彩色,甚至还有具有立体感的浮雕型像景织物,就是利用经纬丝层次分明的变化组织在织物表面呈现出逼真细腻的人物、植物或动物、景物的照片质感。

丝绸制品还能用于一些生活物品的装饰,体现使用者的巧意和匠心。比如古人喜欢使用丝绸制作的有精巧绣花的扇套、镜套或者荷包等,又有使用功能,还能传情达意,体现出含蓄美好、悠远深沉的情意。

2.2 丝绸制品对室内物理环境的影响

室内物理环境指的是室内的自然条件和人工环境,与人体感受外界的五种方式(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密切联系,包括空气、采光、干湿度、冷暖、声音等等因素。

丝绸是由富含多种亲水基团的多孔蛋白纤维组成的,能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灰尘和微生物,水分子能很好的扩散,能吸收空气中多余的水分,吸湿性是普通全棉制品的1.5倍,放湿性超过二成以上,能很好的保持空气中的湿度,丝绸制品与人体的生物相容性能帮助室内空气的干湿度调节到人体最适宜的程度,是最舒适的织物材料。

由于丝绸纤维有较高的孔隙率,还具有很好的吸音性和吸气性。如果用于室内装饰,能消解噪声,保持室内安静。丝绸内部空隙中的大量空气还起到了保暖隔热的作用,调节了室内的温度。

丝绸制品的纤维特性使其对室内物理环境有较大的影响,丝绸材质特有的质感也会对室内物理环境产生影响。丝绸制品表面光滑,对光的发射柔和而温暖,加上不同的肌理和纹样,能增加室内的温和柔软的触感。与室内的石材、金属或木材等其他材料结合能产生微妙的艺术表现力,为丰富室内空间的装饰感,拓展空间的品质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2.3 丝绸制品对室内情感环境的营造

在室内装饰设计中,丝绸制品除了具有调节室内物理环境的作用,还与人的环境心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对外界自然物和非自然物的外形、质感等感受来自于人体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五种方式,由此产生的“五感”:触感、量感、味感、音感、美感是人类情感组成的基本要素,丝绸制品对人体的“五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丝绸材质是由蛋白纤维组成,表面光滑柔和,与人体的摩擦系数是所有纤维中最低的,因此触感柔和爽滑,同时质地轻盈,与人体贴合度好,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层皮肤”。采用丝绸材质制作室内装饰品,能使人心理上产生舒适祥和的感觉,增加心情的愉悦感。

丝绸制品的纹样多采用中国传统的吉祥瑞庆图案,色彩柔和又不失饱和,装饰手法比较多样,如印、染、绣、织等,既体现出积极向上的情感表现,又具有和谐统一的审美情趣。

3 丝绸制品的“未来之路”

3.1 丝绸技术的加工和开发

随着消费市场的不断完善和成熟,丝绸制品自然柔和的风格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与喜爱,也对丝绸的加工技术和原材料特性的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传统丝绸原料的高感性特征开发成为现代丝绸技术开发的重点[3]。

现代丝绸工艺以高科技纤维技术为基础,结合消费市场个性化、风格化需求,以开发独具视觉效果的外观为目的,强化丝绸制品优良的五感特性,正在研究开发能随着温度、湿度变化的热敏变色和光敏变色加工技术,这样不仅可以使丝绸制品的色泽更加艳丽多变,还能改良丝绸原料的色度不牢易褪色的缺点。

同时,仿生技术的介入也使新型高感性丝绸面料的开发成为可能。人们从神秘的大自然中寻找灵感,汲取知识,借鉴美丽的蝴蝶翅膀上对光的入射反射原理,开发出具有不同光泽,能随着观察角度变化不同色泽的丝绸加工技术。通过高科技纤维技术的开发,一些独具趣味的丝绸产品也成为可能,比如蓄光后能缓慢释放的发光材料,能发出不同香味的面料,以及具有抗菌消臭作用的面料等等[4]。

3.2 丝绸制品的功能开发和利用

现代丝绸制品早就摆脱了以前单一的服装服饰面料的功能,结合其特殊的纤维构造特性以及较强的装饰效果,在室内空间的很多地方都能看到丝绸制品的影子。

墙面装饰上有一种新型手绘丝绸壁纸就是传统壁绸的改良产品。这种手绘丝绸壁纸是以高档纸材为基底,既具有壁纸的环保透气易施工易更换的特性,还具有壁绸防裂高档、表现力强、格调高雅、装饰效果强的特性,同时由于采用无缝拼接和后期绘制的工艺,还可以量身定制,现场制作,所以图案完整,素材多样,风格多变。既能诠释古典传统端庄典雅的风格,也能呈现奔放浪漫,阳光活力的视觉。同时手绘丝绸壁纸还能重复使用,二次装裱加工,符合现代装饰设计的绿色环保理念。

丝绸制品在空间中的配套设计也大大的延续了丝绸的功能,以连贯的设计语言在视觉空间中反复出现或不断强化,其强烈的艺术效果和对空间的整合、统一作用是独立的丝绸制品无法达到的。室内装饰中可以采用相同或不同材质的肌理的丝绸制品互相搭配,通过触感的对比形成独特的审美空间,如果还能与其他类别的织物配套设计,则效果更加鲜明。也可以采用相同或不同的色彩纹样进行配套设计,呈现统一的视觉效果[6]。

参考文献

[1]廖伦旭.诗词歌赋誉丝绸——盐亭丝绸厂[J].四川丝绸,2000(4):46-52.

[2]李玲.家居空间软装饰情感化设计研究[D].长春:吉林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0.

[3]鲁虹,刘国联,蒋孝锋.高感性丝绸产品的开发方向探讨[J].丝绸,2003(11):15-17.

[4]陈宇峰.丝绸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5]金韵.论丝绸服装与家居饰物的配套设计[J].丝绸,2008(9):16-24.

丝绸的有机之路 篇10

胸襟博大的汉武帝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 终于打通了中国通往南亚、西亚、欧洲、北非的贸易交往的七千里通道。经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伊朗, 到达罗马帝国, 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南行甚至越过巴基斯坦, 至波斯湾头, 远至印度河口卡拉奇。以后, 中国人又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 越走越远, 从南洋到阿拉伯海, 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征服了号称为“世界屋脊”的帕米尔高原, 走出喜玛拉雅山、昆仑山、天山、阿尔泰山等山脉;踏平了冰峰峡谷、沙漠戈壁的艰难;横过“黄沙西际海, 白草北连天” (岑参) 的悲壮, 穿越了“上无飞鸟, 下无走兽, 复无水草”的生命极限之地。使中国、印度、西亚和希腊罗马四大古代文明开天辟地互相交流和影响, 此后, 任何文明的发展也不再是相对孤立地进行了。

这是时代英雄的创举!

中国的丝绸大量转运到了西方世界, 彻底改变了西方的生活和文化。出现了雅典女神、意大利女祭司的轻柔飘逸, 露体动人的绝美艺术形象。

中国的造纸、印刷、漆器、瓷器、火药、指南针物产和技术西传入欧, 为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西方的珍禽异兽、珠宝香料、玻璃器皿、金银货币纷纷传来, 中亚、西亚的穿著、饮食等生活方式, 音乐、舞蹈等文化娱乐活动都源源进入中原, 出现了很多“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空侯、胡笛、胡舞, 京都贵戚皆竟为之。” (《续汉书·五行志》)

通过丝绸之路, 佛教传入中国。沿着丝绸之路留存下来的佛教石窟, 如龟兹的克孜尔、吐鲁番柏孜克里克、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武威天梯山、永靖炳灵寺、天水麦积山、大同云冈、洛阳龙门, 这些石窟融会了东西方的艺术风格, 它们连成一串宝珠, 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文化遗产。

丝绸之路是中外人民友好交往的纽带和桥梁, 是传播文明、友谊的道路, 对中西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往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直至今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丝绸之路研究计划”, 把丝绸之路称作“对话之路”, 以促进东西方的对话与交流。对于中国人民来讲, 今天的丝绸之路, 是开放之路, 是奋进之路, 是通向光明之路。

丝绸之路的道路漫长而久远, 而且无始无终。

但是, 有谁能想像得到, 这么一条横贯中欧大陆, 纵贯千年历史的瑰丽之路, 她的涓涓细流的起源却是从汉字“杖”开始的。没有这个“杖”字的文化作用, 也许历史不是这样。

我们就从“杖”字的文化说起。

一、“杖”是敬老的制度, 融入皇权的内涵

京剧《杨门女将》里, 佘太君见皇帝时, 手里拄着一根手杖, 俗称“龙头拐杖”。一般人觉得这是正常的事情, 佘太君老了自然就拄杖了。其实, 这可不是随便的事, 这是古代一种敬老的制度。

杖, 现称“手杖”, 俗称“拐杖”。古代又叫“扶老”。杖虽然在现在是任何人都能使用的东西, 在古代却是一种表明身份的器物, 而且是皇帝制定的一种敬老的制度, 即“赐杖”制。

《曲礼》上记载:“大夫七十而致事, 若不得谢, 则必赐之几 (ji1) 、杖。”

“致事”, “致”, 退还的意思, “事”, 指君主交给的工作。《礼·注》说:“致其所掌之事于君而告老。”这是一种退休制度。周代官员退休没有一定年限, 想退休就自己向君主提出。“大夫七十而致事”, 就是七十岁的时候, 向君主提出退休, 但是后面说“若不得谢, 则必赐之几、杖。”“谢”, 辞却义, 意思是, 没有得到君主的辞却 (不允许退休) , 就被恩赐几、杖, 让这位七十岁的老大夫还继续工作。

杖, 就是手杖, 扶助老人行走的用具。几, 是一种小桌子, 样子和字形相仿, 古人用来凭靠休息。《尚书·顾命》中说, 周成王在弥留之时, 召见群臣, 发布顾命诏书时, 因为已经没有力量了, 但是又必须坐着, 就“凭玉几”, 依靠着玉作的几来支撑。古人工作用的是大桌子, 称之为案, 凡是和工作有关系的都和“案”字连接。

几、杖两物连用, 就是老人起居的用具。君主恩赐几杖, 这不但是关心, 也是荣誉。

顺便说一下, 这种“致事”, 古代还有一种叫“致仕”。《公羊传·宣》元年:“古之道不即人心, 退而致仕。”《公羊传·注》:“致仕, 还禄位于君。”把禄位完全还给君主, 回家当老百姓。但是这也必须是自己提出来, 君主接到这种申请后, 如果同意, 给以一定的恩赐。后世谈年老告退, 经常用的是“致仕”, 少取“致事”。

“赐杖制度”是, 当朝为官者到七十岁还请他坚持工作, 皇帝就赐给他一柄手杖。这开始的意思是为了帮助老人行走, 到后来, 由于是皇帝恩赐, 就含有身份的象征了。

《礼记·王制》说:大夫“五十杖于家, 六十杖于乡, 七十杖于国, 八十杖于朝。”

周代的杖是不能随便用的:

五十岁, 君主被允许他在自己的家族范围内使用手杖。这个“家”, 是大夫的封邑, 又叫做“食邑”“采地”, 这不但是自己家族的势力范围, 而且有自己供祖宗神位的家庙。

到六十岁, 请他在乡内使用杖。称之为“杖乡”。这个“乡”的范围, 各个朝代不一样, 在周代相当可观。周制, 人员组织的数字喜欢用五, 五家为邻, 五邻为里, 五百家为党, 五党为州, 五州为乡。计算起来, 乡的范围为一万二千五百家。能在这么大的范围用杖, 是很荣耀的。所以以后, 就把“杖乡”当作六十岁的代名词。

南朝梁任昉诗:“劳君尚齿意, 矜此杖乡辰。”北周庾信诗:“杖乡从物外, 养学事闲郊。”都是指六十岁。

唐皇李隆基歌曰:“处处祠田租, 年年宴杖乡。”这里的“杖乡”用以代表年事已高的老臣。可见, 时至唐代, 还保存这种赐杖制度。

七十岁, 朝廷就赐杖以示尊敬, 可以在全国范围内使用杖, 称之为“杖国”。“杖国”一词汇流传后世, 成为了七十岁告老的代名词。上官仪《代刘幽州请致仕表》:“加以钟漏以殚 (dan) , 齿历云暮, 杖国之年斯及, 夜行之惧载深。”说的就是老年的状态, 快到七十岁了, 请求致仕。 (《文苑英华》603)

到八十岁就可以“杖于朝”了。能“杖于朝”的人, 可持手杖, 进入朝廷之中。前面说的佘太君就属于这种情况。唐朝韩偓诗曰:“若为将朽质, 犹拟杖于朝。”意思是, 即使老了还想为国家工作。

到九十岁的时候, 连朝廷也可以不去了, 天子如果有什么事情, 还要到老人的家去问, 所谓, “天子欲问焉, 则就其室。”

所以, 手杖是尊敬老人的一种很尊贵的东西。是带有皇权色彩身份的象征。

杖还有装杖的盒子, 称“杖咸 (han) ”。“杖于朝”的老臣, 只有在国家祭祀的大典中, 才把杖放下, 专门的人负责收在杖咸这专门的盒子里, 等祭祀完, 再还给老臣。《周礼·秋官·伊耆氏》:“掌国之大祭, 共其杖咸。”意思是, 在国家大祭祀时, 要带着这个杖咸。《周礼·注》:“老臣虽杖于朝, 事鬼神尚敬, 去之, 有司以此函藏之, 既事乃授之。”因为鬼神祖先比皇帝还重要。这也看出杖是怎样的身价。

《礼·曲礼》上还规定:“谋于长者, 必操几杖以从之。”只要接触老人, 就必须带着几杖。

为了敬老, 对老人使用一切器物都连带地敬重起来。《礼·内则》记:“杖、履, 祗敬之, 勿靠近。”杖, 几乎到了神圣的地步了, 连靠近都不可以。

“赐杖”制度以后沿袭了很久。到汉朝, 汉孝文帝以德报怨, “吴王诈病不朝, 就赐几杖。” (《史记·十·孝文本纪》) 吴王虽然装病不上朝, 但是, 孝文帝还是赠给他几、杖, 以表示关心。汉孝文帝是汉高祖刘邦之子, 子承父业, 也继承了这一制度。这说明, 在汉代严格地延续着这个制度。这已经不是敬老的问题, 而是表示皇帝的权势, 几杖更加融入了皇权的内涵了。谁能得到这个几杖, 谁就会非常荣耀, 所以几杖就焕发着荣耀的光辉, 那么, 几杖被朝野人员关注就很自然的。

二、“杖”融入了敬老的道德, 有国家规定的规格

为什么把手杖称之为“杖”?这与“丈”有关。《大戴礼·本命》:“丈者, 长 (zhang3) 也。”

长, 在远古之时就用于辈分高的老人。

《尚书·伊训》中, 伊尹对继承王位的商汤后代太甲训话:“立爱惟亲, 立敬惟长。”教导他:树立爱心, 要从自己身边的亲近人开始, 树立尊敬, 要从长辈开始。所以从周王朝以前的商王朝, 就已经开始尊敬老人了。

长、杖音类, 古有“丈人”之称, 是对祖父或老人的尊称。也有类似“丈丈”和“丈人行”这样的敬老的词汇。所以把帮助老人行走的手杖称之为“杖”, 自然也有了敬重之意了。

《论语·微子》:“丈人曰:‘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 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这里两个词汇都出来了。

杖是神圣的, 样子也有固定的形式, 不是随便的。

它和现在的手杖不一样, 是长长的高过头的一跟长棍子。现在的手杖很灵活, 在身体的中部, 头是弯曲, 可以方便地拄着, 所以叫做“拐杖”。古代杖的头不是手的部位, 苏东坡《赠王子直秀才》诗:“万里江山一破裘, 杖端闲挂百钱游。”能挂一百个金属钱, 很多了, 所以手是拿着杖的中间部位。

杖的文化内涵是那么神圣, 它的制式和用料是十分讲究的。

用料有三种:

其一, 古代有一种木叫藜, 茎老可以为杖。

古人有“杖藜”一说, 《庄子·让王》:“原宪华冠縰 (xi3没有后跟的鞋) 履, 杖藜而应门。”

也有赠藜一说, 《晋书·山涛传》:“帝以赠涛, 又以老母, 并赠藜杖一枚。”

杜甫《漫兴》:“肠断春江欲尽头, 杖藜徐步立芳洲。”用的是藜杖。

其二, 杖的制作材料是用灵寿木。

灵寿木又称之为灵节, 是树的名字。《山海经内经》:“灵寿实华, 草木所聚。”他已经进入神木的范围了。《山海经·注》:“灵寿, 木名也, 似竹, 有枝节。”

《汉书·孔光传》:“赐太师灵寿杖。”《汉书·注》:“木似竹, 有枝节, 长不过八九尺, 围三四寸, 自然有合杖制, 不须削治也。”

这就说明:一, 灵寿木适合于制作杖;二, 杖的样式是, 长不过八九尺, 围三四寸;三, 杖在古代是有严格的制的, 不是随便什么形状, 制作杖, 必须“有合杖制”。

所以, 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支植》:“湖南有灵寿花, 数蒂簇开, 视日如槿 (jin) , 红色, 春秋皆发, 非作杖者。”告诉人们, 这不是作杖的材料。由此也看出到唐代, 依然延续着赐杖制度, 所以在作杖时, 还是严格地按照杖的制式制作, 不能马马虎虎。

这样长的杖, 只是在平地或者显示自己身份时候才用, 别的地方毕竟不方便, 于是在需要的时候, 古人就用“短策”, 相当于现在拐杖。

晋陆云《陆士龙·逸民赋》:“杖短策而往兮, 乃枕石而漱流。”这是在山上使用。短策纯属于为了方便, 没有身份的象征。

由于赐杖制度的激励, 又因为灵寿杖制作的精良, 于是, 就有歌颂灵寿杖的文章出现。东汉的李尤有《灵寿杖铭》 (《艺文类聚》1210) :

亭亭奇干, 实曰灵寿。甘泉润根, 清露流茎。

乃制为杖, 扶危定倾, 既凭其实。亦贵其名。

其三, 另一种制作杖的材料是用筇竹, 称之为“筇竹杖”。

晋朝戴凯之《竹谱》:“筇竹, 高节, 实中, 状如人剡 (yan3, 削也) , 俗谓之扶老竹。”这种竹子节高, 中间是实的, 不是空的, 因为一般的竹子中间都是空的。就是说, 外表是竹子, 实际上, 好象一根木棍, 不用人再加工, 所以说是“状如人剡”。又说, “俗谓之扶老竹”, 说明这种竹子早就被人用来制作杖, 才有“扶老竹”的名字流传。《竹谱》又说:“竹之堪杖, 莫尚于筇。”在用料制作的杖中, 筇竹作杖最好。

《史记·西南夷传·集解》:“邛, 山名, 此竹节高实中, 可作杖。”

张守节《正义》:“邛都邛山出此竹, 因名邛竹, 节高实中, 可为杖。”

用这种筇竹作杖, 不但是因为质地问题, 还因为它的文化内涵。《山海经》载:“又东南一百三十里曰龟山……多扶竹。”郭璞《注》:“邛竹也, 高节实中, 中杖也, 名之扶老竹。”也进入了神木范围了。

在晋朝有专门歌颂这种筇竹杖的文章。晋朝苏彦有《邛竹杖铭》 (《艺文类聚》1216) :

安不忘危, 任在所杖。秀矣云竹, 劲直条畅。节高质贞, 霜雪弥亮。圆以应物, 直以居当。妙巧无功, 奇不待匠。君子是扶, 逍遥神王。到唐朝的, 也见于李贺诗《巫山高》:“丁香筇竹啼老猿”。

白居易的《长庆集·东城晚归》:“一条邛杖悬龟榼 (ke1酒器) , 双角吴童控马衔。”

黄庭坚诗:“稍喜过从近, 扶筇不驾车。”

筇竹产地是邛山或者邛都。现在的四川邛崃县, 位于四川西昌的东面。汉王朝用这种筇竹制作杖, 作为皇家赐杖制度的用品, 当时的汉王朝的官员是很重视这种筇竹杖的, 也渴望得到它以显示自己的荣耀。

三、筇竹杖在遥远西域出现, 引起张骞的注意

这就涉及一个巨大的问题:张骞怎么会成功地打通去西域的道路?怎么会使汉王朝得以和西域诸地交往?

这么巨大的问题却从这个小小的筇竹杖开始。东西有限, 情节也有限, 但是要弄清它的作用, 就应该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说一说。

匈奴自秦始, 就是中原头疼的问题。汉武帝当然也经常受到匈奴的侵扰, 就想方设法对付匈奴。他找俘虏来的匈奴问, 听他们说, 匈奴打败了大月支国, 把大月支国王的头拿来当作喝酒的大碗。大月支国逃跑后非常痛恨匈奴, 想报复匈奴, 只发愁没有人合作。

“天子问匈奴降者, 皆言匈奴破月氏 (zhi1) 王, 以其头为饮器, 月氏遁逃, 而常怨仇匈奴, 无与共击之。” (《史记·大宛列传》)

汉武帝抓住了这个信息, 决定联合大月支国, 一起对付匈奴, 让匈奴腹背受敌, 汉王朝就少受匈奴的侵扰。于是征召出使大月支的人员。

但是, 到大月支必经匈奴地域, 很危险, 几乎没人去。当时张骞身份是低级随从的郎, 他敢应诏。张骞是很有魄力的。

张骞带着一个原来的胡人党邑父做翻译和一百多人出发到陇西。在这以前, 去大月支的道路, 汉王朝只知道通过匈奴这唯一的路。否则的话, 谁也不会冒这个危险取道敌国。果然, 张骞到了匈奴就被扣留了, 理由是:“月支在吾北, 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 汉肯听我乎?”留张骞十多年, “与妻有子, 然骞持汉节不失。”张骞有汉武帝的重任在身, 终于找机会逃走了。他只知道大月支在匈奴的西北边, 只要向着西北走总会走到大月支。当他走了十几天后, 却到了他从来不知道的大宛国。大宛国欲交好汉王朝, 于是送张骞去了大月支。可是大月支已经无意报复匈奴, 张骞无法, 又不知道怎么回到汉王朝, 只好闲居。他闲暇逛市场, 逛到了附近的大夏国 (阿富汗北部) 。逗留了一年, 决定返回汉王朝。怎么走?经过匈奴是不可能的了, 只好取道终南山, 经过羌族中。但是, 途中还是被匈奴抓获。又被扣留了一年, 正巧遇到匈奴本身大乱, 他和胡妻、党邑父乘机逃走了, 终于回到了汉王朝。

这里就存在一个问题:张骞出逃, 走匈奴不成, 走羌族中也不行, 那么张骞走什么路回来的?再走原路返回还是会被抓到, 所以他走的是一条新路。

而《史记》只说“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初, 骞行时百余人, 去十三岁, 惟二人得还。”

虽然回来了, 但是, 联合大月支的目的没有达到。汉武帝也没办法, 只能听听张骞带回来的新闻:大宛国有好马、安息国有葡萄酒、条枝国有水罐子那么大的鸟蛋、大夏人善于作买卖……

如果, 君臣谈话仅此而已, 那么, 张骞就永远不会被后人知道, 更重要的是, 中原和西北、西南各个民族的交往, 不知道要推迟到何年何月。甚至于可能永远改变了而后中原和西北西南各个民族的关系的状况。

万幸的是, 在介绍了各个国家之后, 张骞告诉汉武帝一件小事情, 他在大夏国看到了两样东西:

张骞曰:“臣在大夏时, 见筇竹杖、蜀布。问曰: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 (gu3) 人往市之身 (yan) 毒 (印度) 。”

由于筇竹杖是带有皇权色彩, 所以才让身为汉朝官员的张骞格外的惊奇!在几万里之外, 竟然能看到故乡之物, 而且是皇帝制度下的荣耀之物, 自然引起他的注意。

由此, 又引起他的大胆的想法, 这些珍贵之物, 是从什么道路来的!既然东西能来, 人必然已经来过了。那么这就是一条汉王朝从来不知道的, 通往西域的新的道路!

张骞说:“以骞度之, 大夏去汉万二千里, 居汉西南。今身毒国, 又居大夏东南数千里, 有蜀物, 此其去蜀不远矣。今使大夏, 从羌中, 险, 羌人恶之。少北, 则为匈奴所得, 从蜀宜径, 又无寇。”

“此其去蜀不远矣。”这个判断太重要了。

这样。除了大月支之外, 汉武帝今天才知道西边还这么多国家:大宛国、乌孙国、康居国、奄蔡国、安息国、条枝国、大夏国、身毒国……

而且知道了除经匈奴到大月支之外, 还有一条别的道路。

“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 多奇物, 土著, 颇与中国同业, 而兵弱, 贵汉财物;其北有大月氏、康居之属, 兵强, 可以赂遗 (wei4) 设利朝也。且诚得而以义属之, 则广地万里, 重九译, 致殊俗, 威德遍于四海。天子欣然, 以骞言为然。”

这可是汉武帝的重大的设想。

于是“乃令骞因蜀犍 (qian2) 为 (四川宜宾) 发间使, 四道并出:出駹 (mang2) , 出冉, 出徙, 出邛、僰 (bo2) 。

开天辟地!并出四路, 气魄之大, 表现着汉武帝的信心与决心。这回的目的已经不只是为大月支一国了。

汉武帝“拜骞为中郎将, 将三百人, 马各二匹, 牛羊以万数, 赍 (Ji1) 金币帛直数千巨万。”

张骞再次出使西域, 去联络乌孙国。这么浩荡的一个队伍, 显示着汉王朝的繁荣昌盛。

道路终于开通了!

这就是横贯欧亚, 纵贯千年的丝绸之路!

以后, 张骞到达乌孙国, 以之为据点, 放射性地“分遣副使, 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阗 (tian2) ……及诸旁国。”

汉王朝的信息几乎传遍了西域所有的民族、地区。

乌孙国得到那么多的礼物, 高兴, 派向导护送张骞回汉王朝, 并且, 遣使节跟着张骞, 到汉王朝, 为了观看汉王朝的广大。

这回张骞是满载而归。汉武帝高兴地拜之为“大行, 列于九卿。”“大行”, 是接待贵宾的高级官员, 秦代称“典客”, 汉代景帝时代称“大行”, 到汉武帝改为“大鸿胪”, 食俸禄二千石。张骞得到了崇高的荣誉, 这是他应当应分的。

可惜, 张骞“岁余, 卒。”

但是, 张骞的事业没有中断:“其后岁余, 骞所遣使通大夏属者, 皆颇与其人具来, 于是, 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中原自三皇五帝, 殷商, 周天子, 春秋、列国、秦始皇、直至汉武帝, 经历了数千年, 到今天开始, 才与西域通话, 这是中国的第一次开放, 他的巨大意义, 垂辉万代。司马迁没有忘记张骞的功劳, 他斩钉截铁地说:

“然, 张骞凿空!”

“凿空”, 凿破混沌, 开通道路。

以后, 汉武帝得大宛国汗血马、乌孙国西极马。汉朝人们和西域人有了这条道, 于是络绎不绝, 趋之若鹜。好像“赶大集”。

“益发使抵安息、奄蔡、藜轩、条枝、身毒……使者相望于道。……大者数百人, 少者百余人。……一岁中使多者十余, 少者五六辈。远者八九岁, 近者数岁而反”。

“乌孙以千匹马聘汉女……”

“西北外国使, 更来更去……”

汉王朝与西域交往, 如同走亲戚一样地频繁。

另外在行政上, 收获巨大:设置酒泉郡。设邛都。封滇国为王, 纳入汉王朝版图。……

汉王朝在通西域以后, 取得了巨大无比的成果。

张骞意外地发现了蜀布和筇竹杖。从而知道了到汉王朝的另外的一条道。这是筇竹杖引出的道。而发现筇竹杖是极其偶然的。历史常常在偶然中前进。

设想, 张骞如果没有看到筇竹杖怎么样?

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 就有点后怕了。如果张骞真的因为没有发现筇竹杖而不能返回的话, 那么, 以后演绎出的通西域的这场气势恢弘的历史史诗, 就被消失在这个筇竹杖的身影之后了。那将是多么惨痛的事情!

所以, 我们应该感谢张骞发现筇竹杖, 更感谢中华筇竹杖, 以及感谢“杖”字融入的敬老制度的文化内涵。只因为“杖”字的文化内涵的高贵, 才让张骞注意。

由于张骞是汉王朝的官员, 他不可能不知道汉王朝的的赐杖制度, 这是皇权的象征。在那个崇敬天子的时代, 见到和天子有关的器物, 自然就有一种敬畏心理。如果是汉王朝的普通老百姓, 可能也见到过这种东西, 因为不了解汉王朝的赐杖制度, 而且与自己无关, 也就熟视无睹。但是, 张骞是官员, 他知道这种器物的特殊意义, 而且这种东西与自己有关系, 自己在什么时候也可能得到皇帝的这种恩遇。这才引起他特殊的注意, 询问从什么地方来的。所以, 在他返回汉王朝的时候, 对汉武帝介绍他所见所闻, 国外的风土人情的时候, 特殊地介绍了他看到了这个筇竹杖。这不是张骞一个人的问题, 任何官员如果看到这种东西, 都会引起极大注意, 包括司马迁。

从《史记》的叙述方式看, 司马迁非常重视这个筇竹杖的问题:

在《大宛列传》当叙述张骞介绍各国风土人情的时候, 司马迁叙述:“骞身所至大宛、大月支、大夏、康居, 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 具为天子言之。”云云。然后, 在这个所有的内容中, 特殊地选择了筇竹杖内容, 来单独叙述, “骞曰:臣在大夏时, 见筇竹杖、蜀布。问曰: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

另外, 在《西南夷列传》中的结尾, 司马迁又提到筇竹杖:“然南夷之端, 见枸 (gou沟) 酱番禺, 大夏国杖, 邛竹。”这说明凡是官员都会注意这个东西, 原因就是汉王朝的敬老的赐杖制度。

当我们回头看这个全过程的时候, 发现这里的关键问题就是筇竹杖。

从一件小的东西, 引出一条开天辟地的道路, 把汉武帝最初的简单设想, 扩展为浩大的蓝图, 从而能扩大汉王朝的眼界, 这功劳与其说是张骞的, 不如说是筇竹杖这个小东西的。是他引导着张骞思考, 指引着张骞找到新的道路。所以, 这个小东西竟然改变了一个巨大的现状.使汉王朝得到这次意外的收获, 使汉王朝的局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由敬老的赐杖制度, 而推崇筇竹杖;由筇竹杖皇家身份而引发张骞的惊奇, 发现了新的道路, 从而演绎出一场雄壮的历史史诗。这就是中国古代杖的敬老制度的文化内涵和与他连带演绎出来的文化历史。

壮哉, “杖”字!

(通讯地址:100083北京语言大学)

记录全新的丝绸之路 篇11

普华寺是意大利最大的中国佛教寺庙,与此相应的,普拉托也是意大利华人最大的聚集区,官方数字,大约有5万华人。

普华寺是一个象征,标志着着意大利官方对当地华人的认可。正是华人的努力,支撑起了当地的支柱性产业——纺织业。

距离不过一个街区,就是普拉托最古老的教堂,建于文艺复兴时期的Duomo大教堂。30公里之外,则是文艺复兴的中心——佛罗伦萨。

不同人群和文化的并置,是今天丝绸之路上具有典型意义的景象。

在中国浙江义乌,走进夜晚的城区,仿佛来到了中东,空气中弥漫着阿拉伯水烟的味道,来自中东的商人们坐在街边,抽着水烟,喝着红茶;在他们的身后,则是熙熙攘攘的夜市,商贩们打开保时捷的后备箱,销售着耐克鞋。

为了吸引阿拉伯世界的客商,义乌甚至专门建设了一座规模不小的清真寺。

在迪拜的中国城,夜幕降临的时候,《最炫民族风》的乐曲声就准时响起,广场舞开始了,大妈们跳得十分投入。除了仍未散尽的暑热和波斯湾的海风混合在一起的味道,这里和中国的任何一个城市并没什么不同。

丝绸之路,这条古代世界连接欧亚大陆的交通网络,对今天的人们而言,意味着什么?

《丝路》摄制组组建于2010年,大约有一年的时间,我们都沉浸在古代丝绸之路的传奇故事之中,案头准备,一点一滴,从历史中打捞碎片,拼接关于丝绸之路的景象。

对于纪录片来说,丝绸之路并不是一个陌生的题材,此前,中央电视台已经拍摄了两版关于丝绸之路的纪录片。在航海时代之前,丝绸之路就是中国人对外开放的最重要的通道。通过丝绸之路,遥远地区的文化和文明,曾经强烈影响了中华文明,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当我们按照历史的逻辑,写完拍摄脚本之后,一个疑问却越来越强烈:今天的丝绸之路是什么样子?它是否还存在?是否仍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进而影响着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和文明?

对义乌的探访让我们找到了答案。

奥兹坎来自土耳其,在义乌开了一家土耳其风味的餐厅。来中国之前,他是一位职业足球运动员,曾经有国内的球队和他接触,希望他能来中国踢球。那时候他想,中国是那么地遥远,就好像在世界的尽头一样。于是,他拒绝了来自中国的优厚报酬。

然而,几年之后,因伤病退役的奥兹坎,却把餐厅开到了中国。他的餐厅对面,就是义乌国际商贸城,100多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6万多家商铺,主要的销售对象,来自中亚和中东,那些传统的丝绸之路上的商人们,现在蜂涌来到义乌,开往义乌的航班上,有一半是他们的面孔。

在传统意义上,义乌远离丝绸之路。在历史上,丝绸之路就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没有一条道路的名字,叫做丝绸之路。自从德国学者李希霍芬提出丝绸之路的概念之后,这个名字的内涵就在不断地扩展,今天的义乌,就像是历史上的长安或者洛阳。

于是,我们决定记录今天的丝绸之路,寻找今天的丝路与历史的契合点。

在历史上,从长安出发的駝队,把丝绸贩运到中亚的商人,和今天坐在写字楼中,通过电子邮件把中国生产的小商品销售到中东的中间商,其实没有什么不同。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对于利润的追逐,对于更好生活的向往甚至对于梦想和信仰的追寻,从古至今,推动人们前往远方的动力并未改变。

在丝绸之路上,发展经济成为今天的主旋律。在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10个国家中,有5个就在丝绸之路的沿线。卡塔尔更是保持了连续10年经济增长第一。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丝绸之路上的国家、地区之间,交往和合作的程度前所未有。

中国的影响力更是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从中亚最大的批发市场多朵依巴扎,到迪拜沙漠中的龙城,中国制造,已经走遍了整个丝绸之路,中国人的足迹更是无处不在。

经过了两年多的拍摄和制作,《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在8个国家拍摄,记录了上百位丝路上的人物故事,希望能够呈现给观众今天丝路的面貌。正是这些普通人的努力,搭建起了今天的丝绸之路。同样的,在历史上,保障丝绸之路畅通的,不仅仅是记载于史书之中的英雄,还有无数普通人的身影。

海上丝绸之路对日本人的影响 篇12

1、海上丝绸之路的起源

从中国的南开始向海、东海、南海、印度的海洋,并且,也被称为“海之丝绸之路”。福建省泉州是以海之丝绸之路的起点而闻名的,从西安穿过中亚的丝绸之路被进行的东西贸易,在唐代末期发生激烈的战乱的影响,为了避开这一条路开发出了新的道路,这是福建省的港城,泉州是那个海洋丝绸之路的东起点。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是指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的海上交通路线,以中国起点,东通日本,朝鲜半岛,西经东南亚,印度洋地区,直至西亚和东北非。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四大港口。

2、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海上丝路起于秦汉,兴于隋唐,盛于宋元,明初达到顶峰,明中叶因海禁而衰落。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海外贸易的连接延伸,中国著名的陶瓷、茶叶、丝绸和铁器,经由这条海上交通路线销往各国,西方的香药也通过这条路线输入中国。历代海上丝路,亦可分三大航线:(1)东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口至朝鲜、日本。(2)南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口至东南亚诸国。(3)西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口至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

二、中国和日本的港口

1、宁波港口的开设

早在7000 年前,在河姆渡时期的文化遗址中,发现了木桨和鲸鱼以及鲨鱼的遗骸。宁波的原住民发展了河姆渡文化,形成了早期的港口雏形。752 年,日本的孝谦天皇派遣了3 艘遣唐使船到达宁波港口。从这以后,宁波港口保持了1200 年以上的对外开放的历史。

宁波从唐代开始,贯穿宋代,元代,明代,清代的历代王朝,一直是我国的外国交通和贸易的重要港口。在近代是我国五大通商口岸之一,也是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的港口之一。《后汉书东夷列传》说“会稽海外有东鲧人,分为二十余国。又有夷洲及澶洲。传言秦始皇遣方士徐福将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蓬莱神仙不得,徐福畏诛不敢还,遂止此洲,世世相承,有数万家。人民时至会稽市。”也有《三国志》言,“东鲧人时至会稽货布”。由此可见在东汉年间,宁波与日本已经有了往来。

2、日本港口的开设

长崎港口始于1570 年。长崎港口在日本在闭关锁国时期对接受海外贸易和文化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也是当时唯一一个对外的港口。在日本的大正时代作为澳大利亚、菲律宾、北美等的运行船停泊的港口而发展。

三、贸易商品的交流

丝绸的生产是公元前3000 年左右的中国开始的,在中国传说中,黄帝传播养蚕和绸缎的技术,殷的甲骨文字也成为丝绸字的原来的文字,很早就被生产出来。公元1000 年左右的古代遗迹埃及从中国丝绸片断被发现。在汉朝的时代被运送到了往西亚以及地中海世界,从而称之为丝绸之路。中国的农民栽培了蚕的吃的桑树,用家人劳动来生产生丝。不过,作为商品桑树被栽培,丝绸作为手工业开始被大规模生产的是从明代开始,特别是以长江下流的杭州与苏州作为产地的地方尤为繁荣。

日本在弥生时代的传入了绢的制法了,根据律令制为了纳税,生产丝绸的生产也繁盛起来了,但是质量是远远赶不上中国的丝绸。还因为战乱生产线渐渐衰退。因此日本的上流阶层对中国丝绸十分珍爱,这也是是中日贸易的原动力。到了明代因为禁止了和日本的贸易,因此,倭寇等洗劫了中国沿岸,这时候从东亚来航的葡萄牙人从日中之间丝绸贸易中获取了巨额的利润。因为锁国后中国丝绸也是必需品,所以在长崎中国商船的驶入都被商人认可。

四、对日本人生活的影响

1、长崎县的中华街

(1)中华街上的春节

从17 世纪到19 世纪的日本的锁国时代是国外的唯一的贸易窗口的长崎,在中国和荷兰的交易也繁荣了,当时是中国人居留地的唐人屋,幕府的规定的东西的比较自由出入被允许,对长崎有很多的影响。中华街镇的拱形的彩灯装饰。每年农历的正月春节时相邻凑公园元宵的主会场的。还有,旧历的8 月15 日,在中秋节会点亮1000 个黄色的提灯。

(2)长崎县的狮子舞

狮子头戴着的三头狮子,一边打肚子上的大鼓一边飞舞的“长崎狮子舞”,元禄年(1688 年~ 1703 年)开始传承的丰岛区的传统艺术。长崎舞狮是旧长崎村里的人们而传承下来的民俗文艺。江户时代末期的弘化4(1847)年9 月被进行了的古文书所传承。另外,这元禄追溯时代,长崎村的伊角兵衛雕刻了狮子头,开始供奉。

2、关于建筑方面

(1)长崎街的崇福寺

崇福寺是17 世纪从中国高僧·超然而创建的东西。第一峰门,作为正殿的大雄宝殿,受江户时代开始传来的明末清初建筑的影响显著,在日本文化史上也非常重要,被指定为日本国宝。在寺院散步的时候,包括建造物的配置,到处都是被镶嵌在的桃花和蝙蝠等中国的吉利物。中国南部沿海地区被信仰航海的神供奉的妈祖堂,现在的中国也几乎看不到“妈祖门”。崇福寺也是日本重要文化遗产。

(2)唐人房屋遗迹

从12 年(宽永1635)和中国的贸易港口只有长崎港而已。航的唐人们,开始在长崎市中寄宿。由于走私贸易增加问题了,幕府在锁国后的同出岛这个城市一样,在元禄2 年(1689 收容),建造了收容唐人的唐人房屋。唐人房屋在长崎在奉行所支配安置,受町吏以下的地役人管理。进口产品主要东西有药材、砂糖、织物、陶瓷。拿来的货物在日方寄存,唐人们严格的检查后只有随身物品可以带入馆中,返回之前一直在唐人房屋中生活。

五、总结

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不仅扩大了世界文化的交流,同时扩大了海上丝绸之路时间上的跨度,丰富了丝绸之路的内涵。“海上之路”的历史性的展开,对各地的历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国家之间文化的交流,研究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更进一步对中国以及其他海外国家的历史发掘起起到帮助。中日海上丝绸之路连接了中国和外部世界,促进了中日间的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黄晓宏.浅谈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陶瓷贸易[J].历史研究,2010,14:23-26.

[2]孙光圻.古代中日主要海上航线考[J].中日关系史研究,1993,2:8.

[3]陈炎.东方丝绸之路和海外文化交流[J].史学月刊,1991,1:100-106.

[4]李干.略论元代的海外贸易[J].历史教学,1983,10:2-5.

上一篇:自然灾害风险系统下一篇:教师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