茧丝绸业

2024-08-19

茧丝绸业(通用3篇)

茧丝绸业 篇1

近年来,广西桑蚕茧丝绸科技创新成果有力地支撑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广西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2013年,广西蚕茧年产量达32.34万吨,占全国蚕茧总产量的46%,蚕丝年产量达3.54万吨,占全国蚕丝总产量的26.36%,蚕茧生产与茧丝绸加工的总产值已达250亿元。

一、强化组织,联合攻关。自治区科技厅将桑蚕茧丝绸创新列为科技工作重点之一,特别是2011-2014年,科技厅安排了“桑蚕茧丝绸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重大科技专项(课题)等40多项,共安排科技经费达3 000万元,组织了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茧丝加工企业等近50个单位开展联合攻关。

二、强化良种创新,开发蚕桑良种。“十一五”全区桑蚕良种产业化开发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广西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桑特优2号”、“桂蚕二号”等5个蚕桑品种通过了品种审定并进行大面积推广开发;“十二五”期间“桂蚕N2”、“桂蚕H9”2个品种通过了品种审定,新育成“桑特优5号”、“桑特优6号”、“雄蚕1号”、“雄蚕2号”4个品系进入区域性试验鉴定阶段,鉴定出抗青枯病桑品种“桑特优3号”1个,育成基础品种(品系)12个,为广西蚕业发展提供良种支撑。广西桑树良种被农业部选为援助古巴国的良种,如今已经在古巴国生根发芽、枝繁叶茂,2014年7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古巴期间又特意带去一些广西桑树良种赠送古巴国,成为中古友谊新的见证。

三、突出了桑蚕产业科技示范县建设,集成优质高效蚕桑生产技术。在横县、上林、象州、鹿寨、宜州、环江等6个县(市)30个乡镇建立了26个优质高效蚕桑生产示范基地,桑园面积34.28万亩,应用桑、蚕优良品种,集成桑树速成丰产栽培技术、工厂化小蚕共育、省力化养蚕技术、蚕桑病虫害防控技术、蚕茧收烘技术、蚕沙无害化处理、桑枝食用菌等7项技术,形成优质高效蚕业生产模式与关键技术体系。

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新技术。针对广西茧丝原料特点,开发智能化煮茧工艺专家系统、新型生丝抱合测试仪器、微波高效烘茧设备、新型煮茧助剂使用工艺和高值化缫丝加工新工艺;研究广西蚕茧缫丝及生丝织绸前处理工艺、广西生丝原料织绸工艺技术,使生丝等级达到4A~6A级,实现纯广西生丝原料织造高档真丝绸面料,解决广西丝作经丝织绸其绸面容易起毛的难题。利用双宫茧、次茧开发蚕丝绵,创新开发可裁剪桑蚕丝绵、功能性蚕丝被等新产品;研究柔软防皱抗静电整理技术,开发蚕丝盖棉弹力面料、真丝氨纶交织面料、丝与多组分纤维混纺针织面料、桑蚕丝高弹针织面料及服饰新产品;改进新型纺纱关键设备,创新纯丝绵原料纺制生条工艺方式,攻克了丝纤维在新型纺纱系统加工的静电等难题,开发紧密集聚赛络纺、赛络纺、包芯纺、丝与多组合纤维混纺、高档丝棉混纺面料,形成具有广西特色的蚕丝多元化产品,实现缫丝副产品的高值化开发。

五、强化平台建设,强化人才培养。“十二五”期间,建设广西桑蚕丝绸产业化工程院1个,蚕桑良种培育与繁育、桑蚕丝加工、缫丝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建设广西桑蚕茧丝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1个,认定建设亚热带蚕桑良种培育中心1个,桑蚕及茧丝绸加工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基地5个。积极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选派了一批科技特派员开展技术培训,提高蚕农素质,为桑蚕茧丝绸生产提供技术服务。

茧丝绸业 篇2

2014年7月20日-21日,广东省蚕学会茧丝与蚕业资源综合利用学组组织其会员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广东丝源集团有限公司、茂名市蚕业技术推广中心一行23人先顺德后珠海的路线进行了考察学习,此次活动就蚕桑资源高效利用的发展现况、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的推广情况、蚕沙有机肥的可发展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讨。本次活动首站考察了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基地 ,这是一种“桑茂蚕壮鱼大泥肥”的良性循环模式,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充分利用,是属于基本无污染的农业产业,桑基鱼塘的发展推动了种桑、养蚕、养鱼产业的全面发展。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廖森泰书记详细地介绍了桑基鱼塘的生产方式:蚕沙 (蚕粪) 喂鱼,塘泥肥桑,栽桑、养蚕、养鱼三者结合,形成桑、蚕、鱼、泥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避免了水涝,营造了十分理想的生态环境,收到了理想的经济效益,同时减少了环境污染。

考察后,与会人员就蚕沙有机肥的应用前景在珠海市的广东植物龙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展开了深入研讨会议。广东植物龙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中国农业优质领导品牌、农作物全程植保解决方案创造商、推动生防技术替代化学农药”为战略定位,坚持“开发国内领先优势产品”,走创新之路。在作物诱导调控、营养促长和生物农药研发方面,有国内领先的技术力量,是国内农作物诱控营养领导品牌及全程植保技术领跑者。其生态肥料---“优动力”具有非常显著的蚕沙生物肥的代表性,能提高生物肥力、全能营养、果甜菜香。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廖森泰书记与广东植物龙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朝育展开全面会谈,最后达成共识:蚕沙生物肥在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营养养分,增加土壤养分和有机质含量中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并在会上提出,结合当今蚕桑资源的综合利用现状,应深入研究蚕沙的无害化处理技术,与此同时大力支持开展产学研合作,以推动蚕沙在生物肥中的应用,确保蚕桑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的高效与可持续发展。

茧丝绸业 篇3

1 取得的成绩

1.1 得到国家主管部门重视, 设立了农业部公益性行业 (农业) 科研专项蚕桑项目、国家现代蚕业技术体系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项目。

配合农业部公益性行业蚕桑科研专项子专题“蚕桑循环经济与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加工与资源综合利用功能研究室”项目和“热带亚热带外向型农业区新农村建设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的实施, 促进各有关单位的合作与交流, 围绕蚕桑茧丝资源利用产业的发展, 在广东、广西、江苏、重庆、四川等地建立试验示范基地, 开展技术推广和技术培训, 吸引企业参与, 形成全国蚕桑资源高效综合利用产业化的良好局面, 促进蚕桑茧丝绸产业综合效益提高, 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1.2 组织开展了全国综合利用状况调研。

由于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是一个新兴的非绢丝产业, 虽然多年的产业在开发, 但全国的产业技术状况未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因此, 本学组组织全国相关单位对全国综合利用状况进行全面的调研, 分别对广西、湖南、湖北、江西、辽宁、吉林、陕西、安徽、河南、广东等省进行了产业和科技调研, 在整理汇总调研材料, 并建立数据库, 编辑出版了《全国蚕桑资源高效综合利用产业发展报告》, 该书提出了蚕桑资源高效综合利用的新内涵和新思路, 汇总了18个蚕桑省区的产业和技术状况及发展报告, 较全面了解全国大部分省区的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现状, 为该学科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参考材料。

1.3 开展了一系列学术活动。

(1) 2004年12月, 在广东中山市承办了由农业部蚕桑产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主办的“全国桑蚕茧丝资源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会议”, 到会国家茧丝绸协调办公室领导和有关高校、科研单位以及企业代表22人。会议主要交流和研讨桑蚕茧丝资源产品质量标准项目的实施经验和有关标准的起草修订, 计划2004年的具体实施任务。国家茧丝绸直协调办公室王北鹰副司长作了讲话, 阐述了实施本项目的意义和在蚕桑产业的作用、地位及深远影响, 并要求该项目的实施要高起点、高标准进行, 务必要高质量完成项目计划。

(2) 2005年11月, 在广州承办了“全国桑树种质资源及育种和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学术研讨会”, 此次会议有各有关部门的领导和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全国十五个省的蚕业界100多位代表, 会议收到论文60篇并编印成论文集, 近20位代表就各自的研究成果和进展在大会上发表演讲并与代表们, 交流了我国桑树种质资源收集、整理、鉴定、评价、利用、桑树育种和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新进展。

(3) 2007年3月, 在广州承办了国家茧丝绸协调办公室主办的“全国桑柞茧丝综合利用研讨会”, 各有关部门的领导、全国从事茧丝绸业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代表160多人。会上, 10多位专家作了学术专题报告, 代表们踊跃交流, 会上交流论文达50多篇。罗富和院长、王北鹰副司长、封槐松处长、刘晓捷副主任、郭锡杰常务副所长分别发表了讲话, 对我国科技工作者和企业在加强科技创新, 进一步挖掘桑柞茧丝的新用途, 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 加快成果产业化进程等方面所取得的新成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这些成果将在实施“东桑西移”工程中将茧丝绸业发扬光大、做大做强, 推动桑柞茧丝业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王北鹰副司长还作了会议总结, 并提出了今后在桑柞茧丝综合利用方面的工作重点。

(4) 2009年7月, 在湖南长沙组织承办了由国家茧丝绸协调办公室主办的“全国桑柞蚕茧丝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发展研讨会”, 参加这次会议的领导和专家有国家茧丝绸协调办公室、中国蚕学会和19个省市的商务系统、经贸系统、农业系统的政府部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以及新闻媒体等66个单位的150多名代表。会议全面展示了我国桑柞蚕茧丝综合利用发展的最新成果和最新动态, 对提升我国茧丝绸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和资源综合利用研发水平, 发展多元化蚕桑产业, 全面提高蚕业的综合效益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5) 承办了“2009年度鲜茧收购资格专家复审会议”、“利用家蚕基因组技术成果推动广东蚕丝产业发展座谈会”和“广东省中小企业服务推广及产学研对接日农产品加工专场活动暨第四届广东省农产品加工技术研讨会”等会议。多渠道的学术交流活动为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 有效促进了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对接, 推动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技术推广。

(6) 2009年11月, 应印度西孟加拉邦中小企业与纺织部和中国驻加尔各答总领事馆毛四维总领事的邀请, 组织科技人员到印度西孟加拉邦进行为期6 d的蚕业考察访问。西孟加拉邦是印度唯一能够生产家蚕丝、柞蚕丝、蓖麻蚕丝和穆加丝4种绸的联邦, 每年能够生产1800 t生丝和590 t丝绸副产物, 大约占整个印度丝绸行业的10%, 在印度养蚕业、抽丝、织绸和贸易等方面都占有重要地位, 气候与广东、广西等地相似, 技术较为落后, 广东省农科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与西孟加拉邦政府在人才培养和技术合作等方面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1.4 取得的成果了一批成果, 促进了蚕桑产业的发展。

2004年以来获得蚕桑资源科研成果奖5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0多项, 发表论文100多篇, 出版专著2部。主要成果如下:

(1) 蚕桑新生态农业示范工程, 2005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2) 家蚕资源营养评价及高效利用, 2008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3) 蚕桑资源营养功能评价及系列食品研发, 2008年获中国食品科技学会科技创新奖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4) 蚕桑资源创新利用研究及产业化, 2008年获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三等奖。

(5) 桑椹原汁的保鲜方法, 2009年获广东省优秀专利奖。

(6) 2006年10月, 编写出版了《蚕桑资源创新利用》一书, 该书由廖森泰、肖更生主编, 由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主要内容为我所近10年来在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取得的成果和技术。

(7) 编写《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实用技术规程》, 普及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实用技术, 为蚕农和相关企业提供规范的技术指导。

(8) 完成了《中国亚热带 (综合) 蚕丝学》第十五章“蚕、桑、丝的综合利用”的初稿。

2 主要存在问题

(1) 非蚕业界行业参与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研发和产业发展比较少

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在学科和产业发展方面涉及的领域都比较广, 除茧丝绸产业以外, 还涉及农业、生物、食品、医药、化工、造纸、家俱等多个行业, 但从调研的结果看, 非蚕业界的行业参与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的研发和产业发展比较少。今后要注重引导更多的相关行业积极参与, 促进该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2) 产业规模仍不够大, 带动作用仍不够明显

虽然我们在试验示范点开展桑叶茶、桑果汁与生产技术应用, 但产业规模仍不够大, 对蚕桑产业的带动作用仍不够明显, 龙头企业参与不多。下一步要找准产业突破口, 依靠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 实现带动产业发展的整体目标。

3 今后的工作设想及建议

(1) 继续配合农业部公益性行业 (农业) 科研专项蚕桑项目、国家现代蚕业技术体系和热带亚热带外向型农业区新农村建设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等项目开展相关工作, 配合和促进技术培训及技术推广的工作深入进行。

(2) 继续深化对全国蚕桑资源综合高效利用产业的调研, 重点在华东地区、西南地区, 并整理调研材料, 发表调研报告, 为政府的决策, 我省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学科和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3) 组织召开全国性综合利用研究与发展研讨会, 交流全国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研究动态和进展, 促进我省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学科和产业的发展。

上一篇:卫生服务机构下一篇:信息安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