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总结

2024-07-25

单元总结(共12篇)

单元总结 篇1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以及数学结构和模型的一门科学, 它不仅具有逻辑的严密性、系统性、完整性等特点, 而且还具有更为突出的纵横交错的互通性。在单元内容结束时, 引导学生对单元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总结, 对学生整体掌握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思维水平是非常必要的。因此, 单元总结应是站在新的高度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及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规律所在, 应成为使学生在全面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和探索的继续。

一、单元总结应使学生对本单元知识脉络清晰化

理顺单元概念与概念, 法则与法则, 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密切联系, 从而使学生达到融会贯通整章知识的目的。

例如:关于有理数单元的总结。

1、有理数可分为整数和分数, 也可分为三种:

(1) 正数; (2) 0; (3) 负数。除了无限不循环小数以外的实数统称有理数。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写成分数m/n (m, n都是整数, 且n≠0) 的形式。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在数轴上表示。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为整数。分数包含了正分数、负分数。小数包含了有限小数、无限循环小数。而且分数也统称小数, 因为分小互化。

一般情况下, 有理数这样分类:

整数、分数;正数、负数和零;负有理数, 正有理数。数学书中介绍的用计算器做有理数运算的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有理数可以用a/b的形式表达, 其中a、b都是整数, 且互质。我们日常经常使用有理数的。比如多少钱, 多少斤等。

凡是不能用a/b形式表达的实数就是无理数, 又叫无限不循环小数。在有理数中, 不是无限不循环小数的小数就是分数

2、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和步骤:

(1) 运用减法法则将有理数混合运算中的减法转化为加法; (2) 运用加法法则,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简便运算。

二、单元总结应注重知识点之间的沟通

知识的系统性掌握, 在于知识之间的联系。而联系的关键则是沟通。沟通是复习课和单元总结的鲜明特质。因为新授课的主要目的是将单元知识点分化, 把握单个知识的本质属性, 一般很少也不可能同后继知识发生关联。在单元总结时, 在单元复习课中, 正好就可以将所学知识前后贯通、沟通起来, 这就是所谓知识点的泛化。

沟通不同于知识之间的简单联结, 而是知识本质上的融合。因此, 沟通不仅要在异中求同, 而且也要在同中求异, 这是知识结构转化为认知结构的重要环节。这就是前面谈到的, 回忆阶段只求“是什么”, 而这里“沟通”时还要追求“为什么”问题。如约分与通分, 它们的意义不同, 但本质和操作却是同一个理论根据, 即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具体化。操作过程也有差别, 约分一律运用“同时缩小相同倍数”, 而通分则一般运用“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

沟通时, 既可让学生提出疑问, 也可由教师出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 还可采用板书填空的形式, 视具体运作情况而定。

沟通的目的也不仅仅是求同与求异, 更重要的是为了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进而拓展学生的思维。

三、单元总结应着重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进一步挖掘概念的本质:

单元总结应首先在挖掘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上下功夫, 同时还应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例如:为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负数的概念, 可让学生回答这样的问题: (1) a是正数还是负数呢?-a呢?- (-a) 呢? (2) a是不是一定大于-a? (3) 已知|a|>|b|, 能否断定a>b等等, 这些知识在单元总结时, 必须让学生熟练地掌握。

2、针对数学命题内容及结构特点, 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与手段, 提高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

如对“1”的意义的认识:是数量单位的表示, 是一个自然数, 是自然数中的第一个数, 是除“0”外的最小自然数, 把对象看成一个整体时, 记作“1”, 任何数中与1相乘所得的积仍是那个数, “1”表示的量可以很大, 也可以很小, 既具有绝对性, 又具有相对性, 是绝对和相对辩证统一。“1”的变式:1n (-) 2n, , 10Lgaa, sin2a+cos2a, tan2a-sec2a, ……。再如, 让学生思考回答求函数极值的方法有哪些?

3、发挥典型例题作用。

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是以解题为中心来表现的, 要精选例题, 选择的例题对本单元知识面具有一定的覆盖作用, 典型性例题对于一类或一种方法具有代表作用, 可以以点带面, 使学生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通过一个问题出发, 梳理本单元各部分知识, 进行比较和联系, 可起到理顺知识关系的作用。

4、通过单元总结, 使本单元知识与已学其它单元知识联

系起来, 即加强知识的纵向联系, 在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指导下, 不断引导学生总结已掌握的一切技能与方法, 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形成牢固的金字塔结构。

例如:初中数学12章轴对称单元小结。要用文字的归纳, 注意重点知识和重点例题。

定义: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 直线两侧的图形能够互相完全重合, 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性质: (1)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 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中垂线) 。 (2) 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中垂线) 。 (3) 中心对称图形不一定是轴对称图形, 而轴对称图形不一定是中心对称图形。 (4) 轴对称图形的对应线段、对应角相等。

单元总结实际上是在学生对单元知识已基本掌握基础上的再认识, 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定要注意:我们的分类, 是将已学过的知识分类, 而不是将学生还没有学过的知识分类。其实, 分类标准本来就是人为的, 更何况对有些分类目前专家们也争论不休, 如三角形按边分类就有两种情况:一是分成两大类——不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 把等边三角形作为等腰三角形的特例;二是分成三类——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这就要看给“等腰三角形”怎么下定义了。到底是分得细一些好, 还是粗一些好, 可看复习内容的多少来定, 复习的内容多要粗分, 反之则细分为宜。

单元总结 篇2

qīwǔjiànkānzhǎozézhuànqián

()()()

dǒnshìcuándònjīxùyùnwèi

()()()()

二、给下面的字加上不同的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12分)

召兼乔

氐建莫

三、选词填空(12分)

保护保卫

()祖国()庄稼()视力

()边疆()羊群()儿童

改进改正

()错误()方法()错别字

()缺点()工具()技术

四、给句子换一种说法,不改变意思,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

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6分)

(1)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是不能忘怀的。()

(2)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能忘怀吗?()

(3)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能忘怀。()

五、下列句子用词正确的打“√”,用词不当的打“×”(6分)

(1)

(2)

六、修改病句(10分)

(1)同学们千方百计想尽一切办法帮助这位农村失学儿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要虚心改进自己的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任何一切困难都吓不倒我们少先队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学校智力竞赛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了实现四化,要努力学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我要报效我的祖国

①在美国亚特兰大举行的第26届奥运会上,中国姑娘邓亚萍奋勇拼搏,蝉联了乒乓球女子单打冠军。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亲自把金牌挂在她的胸前。在庄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声中,邓亚萍仰望着徐徐升起的五星红旗,激动得流下了泪水。

②在通往世界冠军的道路上,邓亚萍不知洒下了多少奋斗的汗水。邓亚萍的父亲曾是位乒乓球运动员,在父亲的影响下,她不到五岁就站在乒乓球台前,开始了乒乓球运动员的生涯。邓亚萍个子矮小,不是打乒乓球的理想身材。为了弥补身体条件的不足,她就在双脚下绑上沙袋练习打球,常常练得脚底都起了血泡。如今,灵活多变的步伐成了邓亚萍战胜对手的法宝。在国家队,邓亚萍是最能吃苦的运动员,她经常给自己加大运动量,一练一身汗,一天要换五六次衣服。为了掌握一种技术,邓亚萍有时要连续挥拍上千次。回到宿舍,她浑身像散了架似的瘫倒在床上。

③面对鲜花和荣誉,邓亚萍总是说:“是祖国培养了我,我要报效我的祖国。”

(1)查字典填空。(8分)

“赴”字用音序查字法,应该查字母(),音节()。

“届”用部首查字法,应该查()部()画。

(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4分)

邓亚萍在()举行的()上,蝉联了乒乓球女子单打冠军。邓亚萍不到()岁就站到了乒乓球台前,开始了乒乓球运动员的生涯。面对鲜花和荣誉,邓亚萍总是说:“()。”

(3)读了短文后,请你从文中摘录出感受最深的一句话,并谈谈自己的想法。

(4分)

八、习作(30分)

单元总结 篇3

【关键词】 语文 随堂练笔 习作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8-079-02

小时候,觉得桥梁建设者有神奇的魔力,能在滔滔江水之上架设飞虹,连通天堑;读书的时候,才知道建设者们是把桥梁分设为若干个预制件,利用吊臂或潮汐的力量,在大江之上,如砌积木一般,把预制件组合成桥梁。工作的时候,看到面对单元习作时苦思冥想的学生,我想,能不能用架设桥梁的方法,为学生搭设通往习作彼岸的大桥呢?

人教版教材以导读、课文、口语交际、习作、日积月累等的内容组织单元,我们尝试把单元习作看作一架桥梁,把它分拆成若干个组成部分,通过一次次结合教材的有目标、有计划的随堂练笔,让学生突破一个个写作难点——或写作手法的运用,或写作主题的表现、或写作素材的积累,或写作能力的巩固。随堂练笔不是无中生有、孤立地提出的,而是根据单元习作的要求,结合课文中可利用的写作秘妙、要掌握的写作技巧,考虑学生已有的习作能力,综合设计的随堂练笔。

以四年级上册第一组教材为例。本单元以“大自然的魅力”为主题组织教材,选编了《观潮》《雅鲁藏布大峡谷》《鸟的天堂》《火烧云》四篇课文。单元习作内容为:“围绕自己游览过或了解到的一处自然景色,写一篇习作,突出它的特点,按一定顺序写,希望让读者读过之后能想象出画面,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

《观潮》记叙了钱塘江观潮的盛况,描绘了作者目睹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形象地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描绘潮水的汹涌澎湃、雷霆万钧。此时可安排本单元第一次随堂练笔,引导学生以时间为线索,说说校园的清晨,或者黄昏的景色。通过对比描写,表现出学校由宁静到热闹,或者由热闹而宁静的景色变化,并于课后完成练笔。练笔要求是:一按一定顺序写,二用上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和修辞手法。

《雅鲁藏布大峡谷》为学生介绍了世界最长最深的峡谷,也介绍了其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学习之后我们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行文特点——每个自然段介绍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某一方面特点,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就是本自然段的中心句、总起句。我们可以运用这种写作手法么?随后进行本单元的第二次练笔:写校园或记忆中的一处景物。要求一、写出景物二、三方面特点,每一特点独立成段,要有总起句。二、可以用上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的说明方法。

《鸟的天堂》记叙了巴金先生两次游赏小鸟天堂的迥异经历,在描写第二次游览时,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出了鸟儿的自由可爱,也写出了它们天堂般的生活。课堂上,可安排修改第一篇练笔——在校园的景色变化中整体景色场面是怎样的?有没有特别精彩的人或景色值得特写?自己改改,相互读读,并于课后抄正练笔。

《火烧云》教学完毕,丰富了语言积累之后,就可以让学生尝试完成单元习作了。如此,当学生面对单元习作时,他们应该拥有了足够的资源来建造一架飞虹,跨越到成功习作的彼岸。学生可以以时间为线索,描绘景物的变化;可以用特点叠加的方式,描绘一处景物的秀丽和精彩;也可以通过对比描写、点面描写展现景物不同时刻、不同方面的风姿。选材方面,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另选题材重起炉灶,力有不逮者可以在现有练笔的基础上,修修补补,加以完善。行文所需要的语言积累也会在平时的练笔交流中得以丰富、得以积累。

经过长期的摸索,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整合单元随堂练笔,推进单元习作教学一些操作原则。

一、以突破单元习作难点为目标,组织练笔,碎步快走、少食多餐

一篇文章总有不少的写作训练点,可结合插图想象,可补充文章留白,可仿写文笔精妙处……练笔设计方法各异、途径多样。但为什么写这个,不写那个,选择的标准是能不能突破本单元习作的难点。系统论原理告诉我们:有结构的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我们在设计随堂练笔的时候,强调整体功能的发挥,坚持从整体出发,在整体的基础上进行部分的分析,最后回归到整体上来。散乱的、随性的随堂练笔设计,犹如向不同方向奔跑的骏马,无论多么用力,学生写作能力这辆马车依然纹丝不动。有目的、有梯度的随堂练笔设计,才能握指成拳,突破难关。

如《鸟的天堂》中,老舍先生运用了点面描写、动静态描写、对比描写等的写作手法,随堂练笔中应该以什么作为目标呢?根据单元习作的目标要求,及与前后课文表达手法的比较,最后我们选择“点面描写”作为练笔目标。因为第一次练笔已有对比描写的渗透,这一次通过修改,为文段丰富“点面描写”为练笔的主要目的,也为丰富单元习作时的写作手法和技巧打下基础。

二、以发现作者写作秘妙为追求,解读文本,适时适度、准确深刻

宗白华先生认为:“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有心人得知,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形式如人的面容躯体,承载着内容和涵义,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作者的语言组织和表达技巧是文章最大的秘密。抓住文本的写作技巧,不但能让学生在感知文本“写什么”,体会文本“怎么写”,领悟作者“为什么写”的过程获得阅读的愉悦;更能令学生外化这个阅读的过程,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学习其中的言语精华,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迁移自己的语言应用,提高自己的言语能力。如此,教学才能如有源之水,让学生的思维和表达都得以丰润起来。同时,这也对老师有了更高的要求,要从作者、编者、读者各个角度去解读文本,力求准确而适度。

如《火烧云》,其写作特色更多的体现在多彩的语言和对晚霞变化的描写上。教学练笔中,也应该紧扣色彩的缤纷和变化的自然做文章,不只是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就可以的了。

三、强调教师的引导,要求明确,指导有效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儿童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现在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能独立的解决智力任务;另一种是最近发展区,表现为儿童不能独立完成,但在一定帮助下,通过富有挑战性的智力活动,可以解决的,最终达到高于原有水平的发展区域。为此教师应不断地了解学生总体的现有发展区,教学目标应设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中,通过一次次实践任务,通过一次次有效引导,让学生不断跃起,去摘取空中力所能及的果实。所以,语文教学贵在引导学生去发现,去体味文本的语言特色,如含义隽永深刻的词句;如与学段要求相符合的句式段式、篇章结构、修辞描写。

随堂练笔是课堂语言实践活动的一部分,除指导学生习得各种写作手法之外,更要培养学生的语言品质、语言感受和语言法则。如低年级要求学生写完整的话;中年级培养学生有条理的写话,继而能具体的、准确的写话;力求让学生具有良好的语言形象感、意蕴感、情趣感,做到如王尚文所言:“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看就懂,一写就通,而且听得真,说得好,看得准,写得美。”

如所示例的“大自然的魅力”单元,学生正处在第二学段学习构段的任务中,适度提出以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段落和篇章的布局是合适的,在学生习得以时间先后描写校园晨昏变化后,提出对变化中的景物进行点面描写,亦应该是适度的。在显性的写作手法训练之外,培养学生的隐形语感更重要。一次次的跳跃,一次次的努力,让学生不断地尝新,亦不断尝试成长的滋味。

四、重视学生的互动,先说后写,能者为范

单元总结 篇4

一、开展群文比较阅读

群文阅读就是把相关的几篇文章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 从中发现文章主题、表达形式等方面的异同。如人教版新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组“说明文的学习”, 在单元总结时, 可以引导学生对本单元中的《松鼠》《鲸》等课文进行比较阅读, 体会作者不同的表达方法。从说明的角度来看, 《鲸》侧重于介绍鲸的形体特点和生活习性, 而《松鼠》侧重于介绍松鼠的外貌、性格和行动;从表达的方法来看, 《鲸》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而《松鼠》主要是采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从语言风格上来看, 《鲸》的语言精练平实, 而《松鼠》的语言生动传神, 极具文学色彩。这样在单元整组教学中, 就让学生经历了一个从“单元初读感知—课文深入体验—同组类比感悟—实践尝试运用”的完整的学习过程。

二、展示实践活动成果

人教版新教材从三年级开始, 每册教材都安排了两次小综合性学习, 到了五年级还在每册教材中安排了一次大综合性学习。教师更应强化单元整组教学的意识, 整体策划单元学习内容, 制订整组教学计划。开展综合性学习前, 通过单元导读制订单元学习计划;综合性学习结束时, 要充分展示学生实践活动成果。如五年级上册大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 教材分为“有趣的汉字”和“我爱你, 汉字”两个板块, 通过两周的综合性学习, 在总结时就要交流和展示学生在“汉字之源、汉字之趣、汉字之美、汉字之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其他单元整组教学也可以借鉴综合性学习的方式, 在总结时让学生展示单元实践活动的成果。

三、检测单元学习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 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 改善课程设计, 完善教学过程, 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人教版新教材, 我们结合区教研活动及校本教研时间, 普及试卷编拟的方法, 以单元为单位编拟评价细目表。如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生语文测评细目表:

《单元测评细目表》在期始时就提供给教师, 让教师一开始教学就明确单元教学目标, 到单元教学结束时紧扣目标进行检测, 从而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调控教学的过程, 促进学生达成单元学习目标。

四、拓展语文学习空间

传统的语文教学通常以单篇课文传授为主, 习惯从词语教学、段落层次、主旨写法等几方面组织教学, 这几乎形成了一种规范, 学生所获非常有效。单元整组教学的实施, 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时效, 可以把课外阅读引进课堂, 开展班级读书会。我们根据教材单元的主题内容, 适当补充儿童文学作品, 梳理出螺旋上升的推荐书目体系, 让孩子们走入更广阔的语文学习世界中。如同一主题不同年级的阅读书目及实践活动表:

语文单元教学总结 篇5

总领是单元教学的第一阶段,它起着导入的作用。其任务有三条:1、确定教学目标;2、粗读全单元内容;3、扫清文字障碍。

确立教学目标是发挥单元教学高效率的首要原则,它在单元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它控制信息输出和接受的范围,决定了教和学的具体内容。

作为教师,必须明确远期目标(整个中学阶段应达到的要求)、中期目标(学段要求)、近期目标(年级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在实施单元教学时,根据教材内容和教材编者的意图去恰当地确定单元教学目标。

在确定目标这个环节中,要注意紧扣单元教学要求、课文学习重点和训练重点,因为这些要求和重点直接体现了教材编者的意图,明确规定了教些什么学些什么。在整个教材中,它们具有科学性、系统性、渐进性,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可依据学生的实际,将这些要求和重点进一步具体化,使之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

单元教学目标应当在单元教学起步时就告诉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主攻方向。为强化学生的印象,许多教师常把它板书出来。

预习全单元,让学生粗知单元内容,对单元的整体脉络有一个大概的印象,是总领阶段另一重要任务。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一般由学生通读,有时也可由教师概述。有必要布置通读要求,可适当提出思考问题。

扫清文字障碍,往往与通读全单元同步进行。

二、教读

教读是单元教学的第二阶段,属典型引路阶段。基本任务是通过教师解剖一两篇课文,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使学生学到阅读同类体裁文章的方法。

教读必然具有示范性和指导性。仅一般地传授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应把重点放在揭示认知的规律上,要指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一般是把讲读课文拿来作例文进行教学的,也有人根据实际需要将个别自读课文改为讲读课文。

在这个阶段要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可以由教师精讲课文为学生阅读分析文章作示范,也可以引导学生共同进行阅读分析。理想的做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研讨,实现揭示规律的目的。

应当特别注意的是,教读活动的内容和范围必须受教学目标的控制。任何一篇课文,无论其内容或形式,可供学习的地方都较多,若都拿来分析讲解,势必游离教学目标,占用教学时间,加重学生负担。正确的做法是根据教学目标,大胆进行取舍。

加外还要注意,在教读阶段,必须让学生经历读的尝试和训练,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切实领会阅读同类文章的决窍,才可能形成依靠自己力量排难解疑的心理素质,才可能为自读迁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自读

单元教学的第三阶段是自读。这里主要指学生在有教师陪伴和指导的条件下所进行的课内自读。

让学生运用在教读课中学到的知识和阅读方法,仿照教读课的格式和步骤进行自学阅读,独立解决一些具体问题,从而实现知识的适移和能力的培养,是这个阶段的目的。

自读的内容是单元中的课内自读课文。

如果说在教读阶段学生主要是接受知识,那么在自读阶段则主要是在运用知识;如果说教读是举一,自读则是反三;如果说教读是解剖典型,自读则是融会贯通。由教读到自读,形成了两个层次体现了由教向不需要教迈进的过程。

自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要有意强化学生独立认知活动的作用,并努力扩大这种活动的范围。教师在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扶着学生走,切忌越俎代庖。

学生应根据教学目标和自读提示,仿照教读课文的教学模式去阅读课文,解答思考练习题。

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有启发性的思考题作为自读提纲,以引导学生自读。在学生自读过程中,应帮助他们解决疑难。这时的教学形式不宜统统采用全班授课制,当以小组讨论、个别辅导为主。每个学生的自读方式也不必整齐划一,可因人而异。

四、总结

单元教学的第四阶段是总结。在此阶段,主要任务有三:

1、系统整理

引导学生对本单元课文进行横向比较,找出异同点,对单元知识内容进行归纳整理,使之系统条理化,从而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尤其要注意对带规律性的东西予以归纳、总结,以便学生掌握得更为牢固。

教学形式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可师生讨论归纳,可由教师作画龙点睛式的结论,也可由学生自己进行梳理。

2、综合训练

通过训练来巩固本单元所学之知识,促成语文能力的形成是这个环节的目的。重点是进行作文训练和听说训练。

在教读和自读中,中心任务是阅读教学,虽然间或也有听和说的训练,但表达方面的训练,尤其是书面表达的训练是比较薄弱的,因此有必要在这个方面加以强化。

在单元几篇课文后面,有的安排了作文训练或作文片断训练的内容,有的安排了应用文练习或听说训练,我们可以按教材内容进行训练。

3、达标检测

检测的目的在于获取信息反馈,评价教学效果,基本形式是书面测试。检测内容根据教学目标去确定,一般只检测本单元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两大块,至于听说和写作能力情况的反馈,则在自习和作文训练中进行。如果通过检测发现问题,则要及时采取措施矫正补救。

无论系统整理、综合训练或达标检测,活动的主体都在学生,活动的实质则为通过各种形式的演练,强化和巩固单元学习内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

就时间分配来看,总领阶段用12课时,教读阶段用24课时,自读阶段用23课时,总结阶段用23课时,每个单元大体用1012课时即可学完。

总领教读自读总结是我们进行语文单元教学的基本程式。这个基本程式反映了单元教学的科学程序:确定目标整体感知典型示范触类旁通知识归类以读带写检测反馈课外延伸。它体现了单元教学的整体性、知识的系统性、训练的连续性,也反映了教学进程的动态性,做到了教读与自读、阅读与写作、知识与能力、课内与课外、教法与学法、学习与检测的有机结合。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遵循了整体部分整体的认知事物的规律,符合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从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中概括出来的基本原理整体原理、有序原理、反馈原理,也得到了体现。

单元教学是求得提高教学效益的一种教学组织结构形式,它不是具体的教学方法。在进行单元教学时,可根据实际需要,博采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诸如讲读法、教读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比较法、朗诵法、自学法、暗示法、发现法、评点法、图表法等等,无一不可为之所用。

至于课型,根据四个阶段的不同任务,大致有预习课、教读课、自读课、讨论课、写作课、训练课、测试课、总结课等。

双被动单元 篇6

最佳性价比天敏天聆TL106

一般而言,采用2.0设计的小音箱的外观多数以稳重保守为主,时尚的色彩元素并不多,而天敏天聆TL-106笔记本音箱则很好地改变了这一点,在产品中增加了时尚元素。

音箱的整体设计非常简单,箱体呈正方体,各边角都采用了圆弧过渡,外壳经高光抛磨处理,手感平滑。白色为主色调的箱体与采用红色透明塑料装饰的前面板搭配,增添了音箱的美感。主箱体的右侧的音量调节旋钮上没有明显刻度指示,在调节音量时有些不便。两只音箱在底部各配备了四个海绵脚垫,对音箱起到支撑和保护作用,同时减小了播放时产生的箱体振动。

音箱的扬声器则采用外露式设计,与主流的分体式便携音箱相似,但是音箱背部的黑色长方形低频辐射器就是一个很独特的设计,在不影响音箱整体美观的同时,通过AAS动态低音技术有效地提升音质。

天聆TL106的使用也非常简单,只需将USB 5V供电接口与3.5mm立体声插头接入即可使用,音箱配备的3.5mm立体声插头可以方便地与手机、MP3以及MP4等移动音源连接。音质方面,这款99元的便携音箱表现还不错,中、高频的表现则中规中矩,而在低频方面能明显体会到它与同等价位的产品相比有了不小的提升,足以应付普通用户的日常使用。

全面升级朗琴郁金香三代

朗琴郁金香三代采用了郁金香系列的经典造型,但是郁金香三代与以往的产品在外观有着明显的区别,就是在音箱正面配备了一块点阵液晶显示屏,能够在播放音乐时显示歌词、歌曲名以及码率等信息。

除了液晶屏的变化,朗琴郁金香三代还让用户感到明显的变化就是郁金香三代的按键均采用硅胶材质。除按键材质变化带来的出色手感以及防尘效果之外,音箱在操作方式上变得人性化了不少,组合按键更加合理也更容易理解。从箱体结构方面来看,郁金香三代相比前作有明显变化,音箱背部两侧的镂空部分各设有一个无源低频辐射器,也就是说每一个40mm的全频主动单元背后都设计有一个被动单元。两个单元分别存在于两个独立的声学腔体,整体设计思路类似于朗琴喀秋莎,这样的设计增加了两个声道的分离度以及低频量感。

这款218元的朗琴郁金香三代增加液晶屏、优化功能设置以及采用“双独立声学腔体+双后置被动单元”的设计使得郁金香三代相比较前两代在各个方面都有明显的提升。

单元总结 篇7

该综合楼项目于2015年获得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二等奖。项目在方案设计阶段,从医院功能布局、空间结构和流线组织入手,很好诠释了医院改扩建规划设计的理念及原有功能单元合理重组的重要性,为项目的成功完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资源整合,立足全局、目光长远

对于医院改扩建项目应该有一个立足全局的总体规划思路,要从城市、院区和建筑单体各个层面进行把握,对医院的各项资源进行整合。医院功能模块的重组,受到科室的设备情况、流线要求以及医院人文等因素的限制,因而,重组必须有一个长远的、合理的远期资源整合方案。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区大致分为三个部分:南侧靠近黄埔大道的区域为门诊区,中间为医技区,最北侧为病房区。三区之间以半封闭的连廊串联,流线也相对短捷。

病房楼北侧(即本案的建设用地)现状为患者的活动场地和部分停车场。方案中通过对医院整体功能结构的分析,对院区的功能进行了重新整合:拥有许多大型设备的影像科迁至新楼二层;因大部分病房均迁到新楼,手术部及手术相关科室如病理科、输血科也迁到新楼的裙房;原住院楼除保留部分科室外,一些科室改造为办公科研和值班用房,其余科室均移至新楼;另外对原门诊医技楼各科室也相应地做了一些调整优化。

连接原有门诊、医技、病房的连廊继续延伸至新建综合楼,这样一来,以中心连廊为主轴,医疗区各功能模块依次排开,形成了一个高速运转的医疗体系。

流线重组,与功能配置相结合

对于医院这种特殊的功能单位来说,只有高效率的工作机制才能为入院患者提供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因此,确保医院交通流线的便捷、人流和车流的快速出入、提高工作效率的空间布局成为医院设计的重点。

在改扩建项目中,流线的合理组织显得更为重要。不同于异地重建,改扩建项目受到原有空间结构的限制,只能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很难在流线组织上有一个全局的规划和彻底改观。

医院的流线主要是人车流线和洁污流线。设计方案充分考虑了院区的基地现状和路网组织。院区南侧主入口用地比较局促,却汇集了整个医院的门急诊、住院和探视流线,人车流量巨大,流线组织也较混乱。在新综合楼建成后,医院的发展将会有一个小的高峰,人车流量也将迎来一个高峰。由于新楼处在院区的深处,所有的人车流将横跨整个院区,所以合理的人流、车流组织将成为医院高效运行的首要条件。

在人流的组织上,中央连廊是院区将来所有人流的主动脉,门诊、医技和病房的人流主要集中在此。设计中,将连廊延伸至新建综合楼,这样,连廊就串联起了医院的各个功能模块,所有的人流可以在半封闭的连廊内往返于门诊、医技、病房而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同时在新楼的设计中,合理组织其内部的水平和垂直交通成为方案的关键。在方案中,医生和患者有单独的竖向交通核,在一层也有单独的出入口。在标准护理单元,医生办公区和病房区以中间走廊为界完全分开,竖向交通核分列在各自的分区之内,使医患区域完全分隔。

在车流的组织上,首先充分调研了院区的道路情况,然后设计了合理的方案。入口广场作为医院的车辆集散广场,车辆沿现有东侧道路进入院区;利用地形高差,将地下停车场入口设置在高差起落的位置,缩短了地上车道的长度,同时,车辆在此提前分流,减轻了地面车行流量负担,也避免了不必要的人流和车流的交叉;地面停车场靠近建筑主入口,同时尽量靠近外围,以减少入口广场的交通压力;在整个院区形成了一个车流环路,使汽车出入医院顺畅,这样便解决了因扩建而给城市带来的交通压力;将大量的停车置于地下,地面作为绿化休闲广场,以缓解院区用地紧张及大型住院楼带来的交通压力。

空间环境塑造,找到最适合的型体布局

设计方案注重新建筑与院区原有建筑乃至城市空间的和谐,兼顾了两条干道及一个学校主广场的视觉体验;同时,在拥挤的外部环境下,尽量处理好外部空间关系和流线组织。

通过多方案论证,明晰地展现了各种可能所带来的利弊取舍,从而在所有可能之内找到了最适合的型体布局。

充分论证方案,为后期打好基础

医院是以功能为主导的特殊性质的建筑类型,它的使用主体为患者和医生,如何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如何让患者通过最短捷的路线看上病,成为功能设计的主要出发点

方案确定后,设计单位和业主立足医院现状,以发展的眼光对医院内部的布局做了详细的调研,确定了大的规划思路,包括现有建筑的改造、内部功能动线的再组织和空间环境的营造。同时,针对新建大楼内部的各个科室,在满足规范的前提下,根据不同科室人员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整,大至内部流程的设计,小到家具的布置、房间的开门、开关插座的前期定位等等,两年时间内完成了二十余个科室的调研和内部功能的调整,为后期施工图设计和精装修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外,对医院原有的医疗功能进行重新梳理,统筹布局,对流程进行再造;在功能布局方面,立足全院,整合原有医疗资源,满足拓展需求的同时,做到最大化共享。

抓好施工质量,保证建筑品质

在确定方案以后,后期施工图纸的深度、施工中材料的运用以及施工工艺的水平决定了建筑建成之后的品质。

由于投资限制,该项目在选材上受到了一定限制,外墙由石材改为面砖,立面的金属装饰线条也被省掉。设计人员和业主方多次实地考察,取样对比,力求在用材上做到最省,同时保证基本的建筑效果。

锁扣单元主题,直击单元灵魂 篇8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人物风采”, 我们不妨学着剖析, 从细处领略人物风采。 学习本单元, 仅仅关注“人物”还不行, 还必须要关注“风采”。 也就是说, 我们要搞清楚每一篇课文展示的“人物风采”是什么, 而不仅仅是停留在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等表面层次。 我们需要通过语言、动作、外貌等描写, 透视人物的精神风采。 如《童年的朋友》中的一段对话:

“你睡吧! 还早着呢, ———太阳睡了一夜刚起来……”

“我不想睡! ”

“不想睡就不睡好了。 ”

这段话虽然极其简短, 但显得轻松柔和, 显示出外祖母对“我”没有丝毫的勉强。从内容上说, 劝小外孙再睡会儿是为了他的身体考虑, 但当小外孙不想睡时, 外婆马上放弃规劝, 而是顺着小外孙的心意, 绝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小外孙, 可见外婆的慈爱。 再者, 跟小外孙说话时, 外婆使用儿童化的语言而不是成人语言, 如“太阳睡了一夜刚起来”完全是儿童的口吻。 一个饱经风霜挫折的老太婆, 其性格之刚强、心情之苦闷, 从小说《童年》中可以知晓, 但她在直面冷酷世界的同时, 却能用“童言”跟孙儿对话, 足见其对小外孙的疼爱之心。 其实, 从课文节选中也可以看出外祖母处处不顺心, 如气愤的目光、凶狠的面貌等, 但这些无疑是为了反衬其对小阿廖沙的温暖慈爱。 至此, 外祖母慈爱善良的人物风采跃然纸上。 其他的, 《一面》从外貌描写表现鲁迅无私奉献的精神风采;《我的老师》 从叙事的角度表现蔡老师热爱学生的风采;《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从叙述贝聿铭杰出成就的角度表现其为建筑事业做出的不朽贡献;《赵普》借细节描写表现赵普的刚正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形象风采。

除了学会剖析之外, 同学们还要学会补白, 以求从宽处丰富人物风采。 为了深入或者全面了解人物风采, 我们还需要给课文“扩容”。如《童年的朋友》中, “我”坐船到什么地方去?为什么要去?为什么称外祖母是“我”童年的朋友, 而不是外祖父或者是自己的母亲? 这些问题, 大家必须要弄清楚, 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大视野、全方位地领略人物风采, 这就需要完整地阅读高尔基的《童年》了。 再如, 《一面》中, 为什么“我”看到了“鲁迅译”三个字就好像得到了保证? 鲁迅为什么在进步青年中有如此大的影响力? 查阅有关资料我们就会发现, 鲁迅有很多关心进步青年的事迹, 如帮助青年车夫包扎伤口, 替很多学生在包书皮上写姓名, 关心培养萧红等左联青年作家的成长等。 《赵普》一课中提及赵普的前任“龌龊循默”, 不及赵普刚毅果断, 我们也可从《宋史》中找到史实予以佐证———从一个普通的军事推官到几度出任宰相, 从帮助赵匡胤黄袍加身到为太祖谋划攻城略地, 直至建立大宋江山, 赵普的足智多谋、刚毅果断是不言而喻的。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童年趣事”, 我们要紧扣“趣”字展开学习。 大家可能把“趣”仅仅理解为“有趣”“很好玩”, 读了整个单元后可能觉得没“趣”或者不是很有“趣”。其实, 每一篇课文都有独特的“趣”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重点描述了儿童的“玩趣”, 无论是在百草园还是在三味书屋, 作者都详细地写了十足的趣味。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 本文的主题并非是批判封建教育制度, 而应是回忆童年往事, 怀念儿时的快乐生活。 这其中既有探究、捕鸟、听故事的快乐, 也有读书的快乐, 否则, 小时候读书的内容, 为什么几十年后鲁迅还记得那么牢固呢? 如果是批判的主题, 那必是要板着面孔的, 干吗还要写那么多的快乐呢?

《月迹》之趣, 是孩子对月光移动的好奇的“奇趣”, 是对月光的踪迹不断探寻之“寻趣”, 是孩子在追寻月光之后对美好顿悟的“悟趣”, 这一连串的“趣”写出了孩童在探寻大自然的过程中的恍悟与成长。《三颗枸杞豆》除了写堵住金巴牛、捕捉花蝴蝶的“玩趣”外, 还重点写了“志趣”———三叔用象征他人生教训的三颗枸杞豆教育了“我”, 帮“我”立定了志向, 后来, “我”成了一名植物学家。《我们家的男子汉》中, 小男孩吃的乐趣、哭的乐趣、独立的乐趣, 他对父亲的崇拜与遇事时的冷静等都很有趣。与前面几篇文章相比, 《柳叶儿》侧重写“苦趣”, 却以“乐”的形式描写出来, 如爬树之乐、吃柳叶之乐, 读者从貌似快乐的字里行间感受到的是涩涩的酸楚。

单元总结 篇9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IEC 61850标准的深入研究和电子智能设备在数字化变电站应用示范工程中取得的重大成功,以及IEC 61850高实时性、高可靠性的巨大优势,IEC 61850体系越来越受到关注[1]。

作为新推出的通信协议,国外对IEC 61850通信标准的研究起步比较早,已经推出了一套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许多知名的大公司,比如GE、ABB、SIEMENS等,已经推出了十分成熟的符合IEC 61850标准的产品[2]。与国外相比,国内对IEC 61850标准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像南瑞、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等国内诸多厂家和科研机构对IEC 61850标准进行了积极的研究与探索,极大地推动了IEC 61850标准的发展。现在,一些符合IEC 61850标准的产品也已问世,并且国内已建成了多个IEC 61850标准体系的变电站[3]。

但是由于IEC 61850标准与传统网络通信的差异,造成了上位机网口无法接收下位机数据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本文通过嵌入式合并单元发送符合IEC 61850-9-2标准的报文,设计了基于LabVIE W的上位机数据接收程序。

1 在线监测系统合并单元通信单元设计原理

在线监测系统合并单元通信单元的设计包括硬件和软件2个部分,硬件核心为ARM中央处理器,软件部分由LabVIEW应用程序、数据捕捉动态链接库、Windows CE嵌入式操作系统组成,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2 基于IEC 61850-9-2的嵌入式合并单元

嵌入式合并单元的硬件部分由2块组成:1块是核心板,配置有ARM920T内核的CPUS3C2410A微处理器、2片32M的SDRAM、1片65M的FLASH;另一块是扩展板,它由DM9000以太网控制器、2个RS232串行接口以及I/O扩展电路等组成[4]。

IEC 61850标准采用的通信栈是参考开放系统互联(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OSI)7层协议制定的[5]。采样值传输作为一种快速报文传输服务,为保证数据传输的实时、快速性能要求,省略一般网络通信所采用的TCP/IP协议栈,直接由应用层(表示层)映射到数据链路层[6]。IEC 61850-9-2的通信协议栈如图2所示。

IEC 61850-9-2采用与基本编码规则(Basic Encoding Rules,BER)相关的抽象语法标记(Abstract Syntax Notation One,ASN.1)对信息进行编码[7]。采样值传输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 Data Unit,PDU)的定义如下:

按照IEC 61850-9-2的通信协议栈对数据进行封装处理,发送给上位机[8]。IEC 61850-9-2数据结构如图3所示。

3 基于虚拟仪器的上位机

本设计采用NI公司的LabVIEW图形化编程语言编程,通过调用库函数节点,用C语言语句实现对数据的捕捉及分析计算,同时完成数据存储、显示等功能,软件系统具有界面友好、操作方便的特点。

由于LabVIEW本身不支持IEC 61850的通信协议,所以本设计通过调用C语言的方式,使用WinPcap软件包,来实现对下位机上传数据的读取。

3.1 WinPcap简介

WinPcap是由伯克利分组捕获库派生而来的分组捕获库。WinPcap为用户级的数据包提供了Windows下的1个平台,由Packet.dll、函数库LibPcap和WPcap.d113个部分组成软件开发包,可以在Windows操作平台上实现对底层网络数据包的截取过滤。Packet.dll直接映射了内核的调用。WPcap.dll提供了更加友好、功能更加强大的函数调用。WinPcap提供了1套标准的抓包接口,与LibPcap兼容。

3.2 软件结构和流程

首先使用pcap_findallcdevs函数获取网络接口列表,再通过pcap_open函数打开网络适配器,然后运用pcap_loop函数来捕获数据包,最后用pcap_close函数来关闭网络适配器。程序流程图如图4所示。

按照程序流程图编写好程序,用VC6编译器生成DLL文件。

3.3 LabVIEW调用C语言

CLN是1个位于LabVIEW框图程序窗口中的带有输入输出端口的图标。用户可将需调用的外部代码编译成所能识别的格式后与此结点相连。当此结点执行时,将自动调用与此结点相连的外部代码,并向CLN传递特定数据结构。

LabVIEW的CLN(Call Library Function Node)函数节点如图5所示。

上位机平台上调用动态链接库可通过LabVIEW提供的如图5所示的CLN函数节点实现。双击该节点之后,会弹出如图6所示的配置界面。

在图6所示的对话框中对该编程节点进行配置首先在“库名或路径”中选择所要调用的DLL文件,然后可以在函数名中看到该库所提供的接口函数列表,选择函数名并配置好参数及类型,就可以在LabVIEW中调用和运行DLL中的函数了[9]。

配置好的函数节点如图7所示。

在配置好的CLN函数节点上引出数据,编辑好的前面板如图8所示。

3.4 搭建测试系统

将嵌入式合并单元与上位机连接,通过串口向嵌入式合并单元发送数据,搭建的测试系统如图9所示。

本设计采用LabVIEW来模拟过程层监测设备发送采样值,发送数据界面如图10所示。

其中09EB与BE90是简单的串口协议,有效数据为1234567[10]。同时运行上位机软件,捕获数据包之后的显示界面如图11所示。

4 结论

通过测试系统可以看出串口发送数据和网口接收数据完全一致,并且接到的是符合IEC 61850标准的数据,从而证明上位机实现了接收符合IEC 61850标准的数据。

摘要:随着对IEC 61850研究的日益完善,以及IEC 61850标准实时、可靠的优越性,越来越多的符合IEC 61850标准的设备投入使用,但是IEC 61850标准与传统的网口通信标准有着很大的差别,计算机无法通过网口直接读取符合IEC 61850标准的下位机传输的数据。为此,设计了一套基于I,abVIEW的上位机接收程序,解决了上位机无法接收符合IEC 61850标准的下位机传输数据的问题。通过测试,系统实现了良好的通信效果,通信单元实现了符合IEC 61850标准数据的传输与接收。

关键词:IEC 61850,LabVIEW,WinPcap,上位机

参考文献

[1]谭文恕.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协议IEC 61850介绍[J].电网技术,2001,25(9):8-15.

[2]王永胜.基于IEC 61850 GOOS的电弧光保护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中国电力出版社.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计,2007.

[4]向珂.电子式互感器数字输出接口的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5]高翔,张沛超.数字化变电站的主要特征和关键技术[J].电网技术,2006,30(23):67-71.

[6]赵应兵,周水斌,马朝阳.基于:IEC 61850-9-2的电子式互感器合并单元的研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0,38(6):104-106.

[7]IEC 61850-9-1,Communication Networks and Systems in Substations[S].北京:中国电力岀版社,2003.

[8]IEC 61850-9-2,Communication Networks and Systems in Substations Part 9-2:Specific Communication Service Mapping(SCSM)-Sampled Values Over ISO/IEC 8802.3[S].北京:中国电力岀版社,2003.

[9]陈金平,王生泽,吴文英.LabVIEW与C语言接口的方法[D].上海:东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2005.

单元总结 篇10

一、单元导语的构成

单元导语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导入、提示学习的思想内容,即人文专题;二是规定、提出学习和思考的任务、要求、重点、方法等,即训练重点(一、二、三年级主要是第一部分)。我们以六年级上册第三组的导语为例:

“本组课文如一首首心灵之歌,唱出了动听的爱的旋律,唱出了人间真情。让我们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共同感受真情的美好,并让爱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扎根。

学习本组课文,要在读懂课文、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抒发美好情感的。”

这一导语的第一部分向我们提示了学习、体会的思想内容、思想情感,即“共同感受真情的美好,并让爱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扎根”,这是继续学习、感受“人间真情”的人文专题。第二部分给我们规定、提出了学习的任务和要求,主要有两项:一是“读懂课文、体会情感”,即感受真情的美好;二是“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抒发美好情感的”。其中第二项是本组教学的重点、关键。也就是说,体会本组所描写的人物的美好心灵只是基础,关键是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抒发这种美好情感的,是以学习如何表达为重点的。第二部分还为我们提示了学习方法,即先读懂课文,体会情感,这是基础;然后提示把教学的着力点转移到学习作者如何表达、抒发这种情感的,这是关键。

由此可知,单元导语是从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教师“教什么”、“怎样教”两个方面和两个角度进行规定、提示的,是教与学的出发点、着力点,乃至落脚点。

二、单元导语的解读

根据我们多年进行主题单元整合教学实践的体会,解读单元导语,要有系统思想和整体观念:把一组教材放置在一册、一个年级,乃至整个小学阶段来思考,把一篇课文放置在整组教材之中来解读,从而弄清这一组课文在整个教材体系中所处的位置,以及这一课在这组课文中所处的位置,进而明确教学的出发点、着力点和落脚点。

1. 人文专题的解读

一般地说,某些人文专题在整个小学语文教材中会连续出现,但是侧重点有所不同。理清某一人文专题的发展脉络,能够帮助我们明确教学的着力点,教在点子上。以五年级上册第六组导语为例:

“我们在父母的爱中长大。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在本组课文中,我们将看到父母之爱的一个个侧面,感受到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

认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

此类专题在三年级下册第五组已有涉及,即“体会父母所付出的辛劳”。与三年级的这一专题联系起来解读,我们就会发现,两个同类专题虽然都是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但是侧重点不同:三年级的侧重点是初步体会和感受,而且仅是一个侧面,即体会父母付出的辛劳;而五年级的侧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的“一个个侧面”,也就是从方方面面,尤其是那些隐含在琐事之中,甚至是批评训导之中所表现出的父母之爱,从而“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深沉之爱,由于是隐含的,不容易发现,需要细心体会;宽广之爱,则是讲爱的方方面面,无处不在)”,即父母之爱的无处不在、无处不真、无处不深。

本组安排了四篇课文,从四个侧面来描述父母之爱。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地震中的父与子》,讲特殊情况下父母之爱的伟大;一类是《慈母情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学会看病》这三篇课文,是讲日常生活中关心、教育子女的父母之爱。尤其是父母“无情”的批评、有意识的“冷漠”也是爱。

从学生对父母之爱的感受、体验来看,第一类是极其特殊的,学生最容易感受到父母之爱的伟大。而第二类是一些生活琐事,尤其是那些“无情”的批评、父母有意识的“冷漠”,学生就比较难以感受到父母之爱了。我们在教学这组教材之前,做过这样的调查:“在生活中,你感受到父母之爱了吗?请举例说明。”结果,90%以上的学生写的是自己生病的时候母亲守候在身边、下雨的时候父亲冒雨来送伞等特殊情况下的父母之爱,只有两三个学生写到了父母给他洗衣服、为他操劳等爱的事例。可见学生对父母之爱的认识和感受是比较单一的,这恰恰是学习这一组教材的关键所在,即让学生通过这一组教材的学习,提升对父母之爱的认识。

经过将这一专题与同类专题联系起来分析、解读,我们就可以充分认识到五年级的这组教材不是让学生感受一般意义上的父母之爱,而是让他们从生活的多个侧面,尤其是那些严厉的批评、“无情”的冷漠等方面真正感受、认识到“这就是爱”。这是本组教学的着力点、落脚点,这样解读才符合并能体现编者的意图。

2. 训练重点的解读

从四年级开始,单元导语在第二部分为我们规定并提出了语文训练的重点,一般有三个方面:阅读方法;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表达;语文实践活动。所不同的是有的年级、有的单元是提出了一个方面,有的是多个方面。

那么,怎样清楚明白地解读语文训练重点呢?我们以把握“阅读方法”为例: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的导语:“让我们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编者规定、提出了“读课文,想画面”的要求。这是从阅读方法方面提出的,是学习本组课文的基本方法,是本组教学的一个重点。要真正弄懂这一要求,一般应该从三个方面进行解读:一是弄懂什么是“读课文,想画面”,它与“一边读,一边思考”有什么不同;二是为什么要“读课文,想画面”;三是怎样引导学生“读课文,想画面”。

“读课文,想画面”是一种通过阅读有关景物、人物等语言文字的描写,在头脑中形成的一种“心理图像”,是借助于想象、体验进行阅读的方法。这种阅读方法与“一边读,一边思考”不同,前者是一种形象思维,更多的是想象、体验和感受,后者是一种抽象思维,更多是质疑、思考和感悟。进行这种阅读方法的训练也是走进文本的重要途径,即在头脑中产生一种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阅读体验和感受。教学时可采用语言描述法,如“我仿佛看到或听到了……”;闭眼想象法,如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读;还有朗读体验法、绘画还原法等。这样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方面对训练重点进行解读,教学时就能比较准确、扎实地体现和落实编者的意图。

在实践研究中,我们还体会到,如果把某些训练重点放置在教材系统中思考、解读,搞清它的来龙去脉,教学时会更加心明眼亮,教在点子上。如“读课文,想画面”不是在四年级才提出的,实际上在三年级上册《我们的民族小学》一课中已经提出“我好像看到了这样的情景”,这可以看作是这一训练要求的源头;四年级上册第五组又提出了“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的要求,这可以看作是这一阅读方法训练的发展;五年级下册第四组单元导语里再次提出:“学习本组课文,要入情入境,抓住那些感动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可以看作是这一阅读方法的提升。这样解读,弄清了它“来自何方”,我们就知道“读课文,想画面”这一训练重点是在什么基础、起点上进行的;弄清了它“走向何处”,我们就明白这一训练重点是朝着什么方向发展的,它的归宿是什么,进而明确“现在干什么”,干到什么程度,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从四年级开始,在单元导语中,编者陆续规定、提出了“领会表达”的任务和要求。如,四年级下册第一组提出“去体会作者对山山水水的热爱之情,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这是引导学生不仅要理解优美词句的意思,体会思想感情,还要关注课文中这些优美词句在表达情意上的作用,以落实课标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这一学段目标。还有些单元导语的规定和要求是偏重于领会语言表达的,如,前文所述六年级上册第三组的导语:“学习本组课文,要在读懂课文、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抒发美好情感的。”在解读和教学时要特别用心弄清楚此类编者意图,避免把劲用偏了。

总之,这样解读单元导语,看似“复杂繁琐”,似乎“小题大作”。但是这样做,不仅能使教学明确方向,把握关键,教在点子上,提高教学的实效,同时也可以大大提升教师自身解读教材、驾驭教材的能力。

三、单元导语的运用

单元导语这一文本要件是很有用处的教学资源。为此,在单元整合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在解读单元导语,把握了编者意图的前提下,还要把单元导语作为教学一个单元的首要环节,作为学生学习的出发点。以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的导语教学为例:

“本组课文再一次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让我们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的生动描写。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还可以搜集有关自然奇观的资料,以丰富我们的见闻。”

1. 展示导语,梳理任务。

在进入本单元的教学之始,我们向学生亮出导语,引导学生梳理出四项学习任务(实际也是学习目标、方向、重点),即:

①理解本组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的神奇。(理解思想内容)

②体会作者的生动描写。(领会语言表达)

③读课文,想画面。(阅读方法)

④搜集有关自然奇观的资料。(语文实践活动)

2. 分析任务,明确重点。

在这四项学习任务中,根据学情,有两个最为重要,有必要分析、明确。一是读课文,想画面;二是体会作者的生动描写。这样教学,使学生在知道了“学什么”的基础上,又弄清楚了“重点学什么”和“怎样学”。

3. 点拨疑难,把握关键。

本组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上有一个关键问题,是学生也是教师比较忽视和混淆的,即“自然景观”与“自然奇观”不同。一般地讲,前者侧重于描写景观的“美”,后者侧重于描写景观的“奇”。为了让学生把握这一关键,我们在教学中出示一组既有自然景观又有自然奇观的图片,让学生进行区分辨别“自然奇观”与“自然景观”的不同,从而弄明白学习本组的关键是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景观)。有了这样的点拨,学生在学习《观潮》《鸟的天堂》等课文时,就明确了学习的方向,会有意识地发现、理解课文所描写景观的“神奇、奇特”之处,也有利于完成好“搜集有关自然奇观的资料”这一学习任务等。

《光现象》单元测试 篇11

1.太阳、月亮、未通电的灯泡、点燃的蜡烛中,其中不是光源的是________,属于自然光源的是________.

2.光的三原色是________,颜料的三原色是

________.

3.光年是________单位.北极星距地球44光年,我们现在看到北极星的光是________年前发出的.

4.生活、生产中常用到光学知识:在开凿大山隧道中,用激光引导掘进机掘进方向,如图1所示,是利用了光沿________;有时人们把电视机遥控器的红外线发射窗,对着电视机对面墙壁发射,也能控制电视机,这是利用了光的________现象.

5.佩戴夜视镜,在夜晚也能发现敌人,夜视镜是根据夜间人的v比周围草木、建筑物的________,人体辐射的________线比它们的________的原理制成的.

6.天然紫外线的重要来源是________,地球周围大气层上部的________可吸收紫外线,使得阳光中的紫外线大部分不能到达地面,但目前这一保护层正受到空调、冰箱里逸出的氟利昂等物质的破坏,出现了“空洞”.

7.湖边的路灯距离湖面3m,湖水深5m,映在平静湖水中的灯的“倒影”是________像(填“实”或“虚”),它是由光的________形成的,该“倒影”距离湖面________m,而“立竿见影”的影是________形成的.

8.一束光射到平面镜上,反射角为30°,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________,若将镜面转动使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减小15°,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________.

9.如图所示2,是从墙壁上的平面镜中观察到的电子表图,则当时的时间是________.

10.透过绿色玻璃纸观察周围的景物,它们________(填“是”或“不是”)原来的颜色,当白色的阳光通过红色的玻璃纸时,能通过的是________光.摄影师照相时,有时要在镜头前加一个________,以使拍出的像改变色调.

11.舞台上的演员穿着白上衣,绿裤子,在红色的舞台灯光照射下,他的上衣呈________色,裤子呈________色.白光通过蓝色玻璃照到白色物体上,此时看到物体呈________色.

12.冬冬同学站在平面镜前3m处,她看到镜中自己的像是由于光的________现象形成的,她的像到镜面的距离为________m;现将一块和平面镜一般大的木板放在镜子后面1m处,这时她________(填“仍能”或“不能”)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像.

二、 选择题(30分)

1.关于光的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B.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速度相同

C.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D.光年是天文学中的时间单位

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在同种均匀介质中,光沿直线传播

B.日食、月食的形成说明光沿直线传播

C.钻石不是光源,因为它本身不发光

D.光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3.如图3所示,一只大熊猫正抱着一根竹子在镜前欣赏自己的像.此时,它从镜中看到的自身像应该是图4中的( ).

4.关于小孔成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孔成的像一定是倒立的

B.小孔成的像一定是缩小的

C.小孔成的像一定是放大的

D.小孔成像实验中,小孔越大成像越清楚

5.一个站在竖直的平面镜前的同学向远离平面镜的方向走去,他在平面镜中的像的高度与本人相比,高矮变化是( ).

A.变矮B.变高C.不变D.无法判断

6.如图5示,猴子看见水井中的“月亮”,就要去捞,结果什么也没捞到.关于水中的“月亮”离水面的远近,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月亮”就在水的表面上

B. 和猴子眼睛到水面的距离相等

C. 等于井中水的深度

D. 和天上月亮到水面的距离相等

7.我国加入“世贸”后,民族汽车工业发展迅猛,已步入世界汽车生产大国行列.观察发现,小汽车前面的挡风玻璃并不是竖直安装的,其主要原因是( ).

A.为了美观

B.可以有效减小外界噪声干扰

C.扩大视野

D.使车内物体通过挡风玻璃所成的像不在车的正前方

8.如图6所示,一束光线从地面上S点垂直入射到平面镜上的O点,已知地面和镜面平行且相距1.73m.现把平面镜绕通过O点并垂直纸面的轴转过22.5°角,则地面上得到的光斑与S点间的距离为 ( )..

A.3m B.2m C.1.73m D.1m

9.平面镜M1与M2的夹角为60°,如图7所示.如果光线AO经M1和M2反射后按原路反射回去,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1=45°

B.∠2=60°

C.∠1=15°

D.∠2=30°

10.如图8所示,甲乙丙三个发光点位于同一平面镜前,E点为眼睛所在处,那么眼睛从平面镜中能看到哪几个发光点的像( ).

A.丙B.甲、乙

C.乙、丙 D.甲、乙、丙

三、 作图题(22分)

1.请在图9中补画出入射光线或反射光线或镜面(保留作图痕迹或依据).(每图3分)

2.如图10所示,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画出物体ABC在平面镜中的像.(4分)

3.如图11所示,发光点S和镜面MN以及平面镜外一点P,试用作图法画出由点S发出的一条入射光线经过反射后过P点.(4分)

4.如图12所示,a、b为同一点光源S发出的两条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试用作图法在图中画出点光源S的位置以及两条入射光线.(5分)

四、 实验探究题(18分,每小题2分)

1. 如图13所示是某吸音室墙壁上的楔形物体,

(1)请作出图中光线在契形物之间的反射路径(仅做两次).

(2)根据你的作图,吸音室墙壁做成这种形状的目的是_______.

2.《光污染,来自靓丽的玻璃窗》

最近张小姐十分苦恼,因为她的房子正对着一座新大厦的玻璃幕墙.有时站在她家的窗前,看到对面玻璃墙就好像平面镜一样,将同楼居民家的一举一动看得清清楚楚.玻璃墙的反光也使她苦不堪言.只要是晴天,她的房间就被强烈的反照光线照得通亮,无法正常休息.尤其是那种凹形建筑物,其玻璃幕墙在客观上形成一种巨型聚光镜,一个几十甚至几百平方米的凹透镜,其聚光功能是相当可观的,能使局部温度升高,造成火灾隐患.

(1)从文中找出一个光学方面的物理知识填入横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有一处出现科学性错误,请在错误的句子下面画上横线.

(3)从上文中找出一个玻璃幕墙给居民带来的不便或危害实例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何预防光污染,请你提出一条合理的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橡皮泥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14所示.

(1)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填 “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2)实验中使用刻度尺,是为了测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通过 现象,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光现象》单元测试答案

一、 填空题

1.月亮、未通电的灯泡太阳2. 红、绿、蓝红、黄、蓝3.长度444.直线传播 反射5.温度高红外强6.太阳臭氧7.虚反射3光沿直线传播8. 60°90°9. 12︰0510.不是红滤光镜11.红黑蓝12.反射3仍能

二、 选择题

1.C 2.D 3.D 4.A 5.C 6.D 7.D

8.C 9.B 10.C

三、 作图题(略)

四、 实验探究题

1.(1)图略(2)吸音

2.(1)光的反射(或平面镜成像)(2)一个几十甚至几百平方米的凹透镜,其聚光功能是相当可观的(3)暴露生活隐私;造成火灾隐患(4)建议城市对使用玻璃幕墙的范围、设计、制作和安装制订统一技术标准;限制使用玻璃幕墙

3.(1)A (2)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3)白纸上没有棋子的像

单元总结 篇12

要想做好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在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包括他们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点; 影响他们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各种因素; 以学习动机为核心的非认知因素以及学生集体对教学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调整教师的教学,调整课堂设计,调整教学方法,协调教学环境,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相互融通。

学生在学习《地球表面及其运动》这一单元时,是有一定基础的,在前面的学习中他们已对地表物质水和空气、岩石和矿物有一定的了解,对地球内部构造和火山成因,对岩浆岩、沉积岩、化石成因有一定的认识基础。关于地球表面的形态,五年级的学生已有不少见闻。他们对高山、河流、平原这些常见地形并不陌生。溶洞、瀑布、峡谷等一些特殊的自然景观会引起他们的好奇心,火山和地震也是他们非常感兴趣的话题。这些都为学生本单元的学习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方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每一课的教学设计要指向单元的总体目标

一个主题单元通常包含数个课堂教学设计,它们虽然相对独立,但也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因此,要把一课的教材置于主题单元之中进行研究,弄清整体结构,加强各课间的前后连接与呼应,以达到较好的整体效应。“教学设计”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学设计的成功与否决定了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否,也对后续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做好单元教学设计,可以从整体上把握这一单元的知识,使教师对整个单元知识的结构都有着很清楚的认识,知道在什么时候讲到什么程度,更好地把握教材、解读教材,使学生对一个单元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理解,让学生能够知道单元内课与课之间的联系,就会有目的的、理解性的去学习了。《减少土地的流失》一课为本单元的结束课,是在学生学习和探究了地球表面的地形特点及其成因、岩石的风化及土壤的组成、雨水和河流等各种因素对土地侵蚀的基础上,对本单元一系列知识的总结和综合运用。

从单元的整体知识结构和单元目标要求入手设计了导入环节。首先出示“泥石流”的视频,让学生去分析泥石流发生的原因。根据学生的回答和教师的引导,将本单元前几节所学的地形地貌的改变,土地侵蚀的因素的知识进行了回顾。在温习所学知识的同时,为本节课利用这些已有知识进行实验设计和分析提供了前提。这样从单元整体的角度去导入新课,既自然地引起了学生的关注和兴趣,又有效地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

三、整个单元系统地规划后再分课教学,最终高效达成目标

单元教学的着眼点是“单元”。从教学内容看,单元教学以一个“单元”为相对独立的教学单位,强调从单元这个整体出发设计教学,突出内容和过程的联系性和整体性。从教学目标看,单元教学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和有效落实问题逐步得以实现。从教学方法看,单元教学不是对单元内各课题平均使用力量,而是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某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整体把握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后,把各个目标分配到不同的课时,系统的规划后再分课教学,最终高效达成目标的过程。如《岩石会改变模样吗》一课,在这课之前的第1课先大致让学生了解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及整体概况,第2课要通过火山和地震的事例来引导学生认识地球内部的力量是如何改变地形地貌的。在以上两课的基础上过渡到第3课《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把引导学生探索岩石破碎的原因作为认识这种外力引起地形地貌变化的开始,同时为后面的“土壤中有什么”的学习作了铺垫。本课教材主要由“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和“风化作用改变了地形地貌”两部分组成。在本课教学中,希望利用学生对岩石与生俱来的兴趣,通过老师的引领,利用“冷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两个模拟实验以及观察种了豌豆的石膏,同时整合利用各种学习途径,经历岩石变化原因的探究过程,多角度寻找支持自己解释的证据,培养学生的推理、求证意识。同时在探索岩石变化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

围绕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导入时以谈话的方式以岩石为话题作为认识地球内部力量引起地形地貌变化的开始。再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在设计这个环节时,首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老师提供的图片对岩石变化的原因作出自己的猜测; 再引导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以及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从而使学生体验到过程与方法中证据、逻辑推理以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认识自然界的风化。在以上的研究环节中,学生已经通过模拟实验验证了自然界中的气温变化、流水、动植物、大气等会使岩石发生变化,在这样的认知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风化”的概念,再通过所学到的概念解释现象,从而达到巩固所学的概念和培养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在认识了风化作用以后,引导学生了解像风化这种自地球外部的力量也会改变地形地貌。通过欣赏风化作用形成的景观,来加深风化作用对地形地貌的改变,并获得美的体验,最后拓展延伸。调查家乡的自然景观及形成原因,目的是让学生对风化作用改变地形地貌延伸到自己生活中,真正体现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四、“问题”宜小不宜大,宜少不宜多

《一杯水的观察》课例中,孩子们在老师的追问下,探究的问题开始五花八门: 老师,“我想研究水到底透明吗?”老师“我想研究水会不会给我们带来坏处。”老师我想到“很多成语都用到水,知识的海洋、学海无涯、水滴石穿……我想知道为什么要用水来形容。”孩子们的问题涉及到不同的概念体系,还跨越不同学科。课始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摸不着头脑,答非所问,偏离了本节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只好强拉硬拽向目标奋进。在《分离食盐和水的方法》中问: “让浓盐水杯中未溶解的盐再溶解该怎么办呢?生1: 搅拌; 生2: 加热……那不是加快溶解的方法吗? 我只好再解释一遍,学生再一次思考奋力向我的目标靠拢。可见科学问题要有合适的尺度,要“循序渐进”。学生提的问题涉及面很广泛,对于小学低年级的科学教育,主题要小,对于是什么的问题,所观察的对象要具体; 对于为什么的问题,所解释的现象要简化,这样才能简单明了。

无论是一个单元还是一节课的教学设计,都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年龄特点,以学定教,在教学中要时刻注意有效的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善于发现,善于思考,敢于质疑,不断引领学生做真科学。

摘要:从课程理论得知,单元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过程,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发展知识、思维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基本单位。单元是一个教学系统,由若干节具有内在联系的课所组成。这些具有内在联系的若干节课相互间形成一个有机的教学过程,其知识、方法态度等内容也集合成了一个统一的板块。

上一篇:外交理念下一篇:土木施工控制项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