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过程论文(精选12篇)
系统过程论文 篇1
1、过程控制仪表与控制系统
如图所示是一个单元组合仪表构成的简单控制系统。图中控制对象代表生产过程中的某个环节, 控制对象输出的被控变量 (T P L F等) , 经变送、转换成相应的信号, 送显示、记录、调节与给定单元来的给定值进行比较, 将偏差值进行一定运算后, 发出信号控制执行单元的动作, 将阀门开大或关小, 改变控制量, 直到被控变量与给定值相等。
2、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
2.1 液位控制系统
图中, 检测变送器检测到水位高低, 当水为高度与正常给定水位之间出现偏差时, 调节器就会立刻根据偏差的大小去控制给水阀, 使水位回到给定值上。从而实现水位的自动控制。
2.2 温度控制系统
它由蒸汽加热器、温度变送器、调节器和蒸汽流量阀组成。控制目标是保持出口温度恒定。当进料流量或温度等因素的变化引起出口物料的温度变化时, 通过温度仪表测得的变化, 并将其信号送至调节器与给定值进行比较, 调节器根据其偏差信号进行运算后将控制命令送至调节阀, 改变蒸汽量维持出口温度。
2.3 流量控制系统
它由管路、孔板和差压变送器、流量调节器和流量调节阀。控制目标是保持流量恒定。当管道其他部分阻力发生变化或有其他扰动时, 流量将偏离设定值。利用孔板作为检测元件, 把孔板上、下游的差压接至差压变送器, 将流量信号标准信号;该信号送至调节器与给定值进行比较, 流量控制器根据偏差信号进行运算后将控制命令送至控制阀, 改变阀门开度, 就调整了管道中流体的阻力, 从而影响了流量, 使流量维持在设定值。
自控系统由被控对象、检测元件、控制器和调节阀四部分组成。组成方框图如下:
3、控制系统的分类
由于控制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控制理论的发展, 使得控制系统具有各种各样的形式, 但总的来说分为两大类, 即开环和闭环控制系统。
3.1 开环控制
这种控制方式又分两种、一种是按设定值进行控制。其操纵变量与设定值保持一定的函数关系, 当设定值变化时, 操纵变量随之变化。另一种是按扰动量进行控制, 即所谓前馈控制, 如图:在蒸汽加热器中, 若负荷为主要干扰, 如果使蒸汽流量与冷流体流量保持一定关系, 当扰动出现时, 操纵变量随之变化。
3.2 闭环控制系统
系统的输出 (被控变量) 通过测量、变送环节, 又返回到系统的输入端, 与给定信号比较, 以偏差的形式进入控制器, 对系统起控制作用, 整个系统构成一个封闭的反馈回路, 这种控制系统统称为闭环控制系统或反馈控制系统。
4、结语
通过上面论述表明, 自动化程度的完善就等于生产力的提高, 虽然先期阶段增大了投资费用, 然而在长期正常的运转中可以实现各项能源的节约, 其特点十分显著, 其取得的收益远远大于先期的投入。
参考文献
[1]李树伟.有关自动调控的一些看法[J].石油化工环境保护, 1994, (1) :55-57.
[2]牛学义.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特点[J].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0, 2.
系统过程论文 篇2
我认为几个管理体系(如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安全管理体系等)分开和整合都是可以的,但整合时应能正真融为一体,分开时也应能分得清清楚楚,不论是整合还是分开都应考虑便于管理,提高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效率,既要确定“共性”的集合进行共同管理,又要确定“个性”,针对个别管理,更重要的是相互关系作用的考虑。就质量管理体系而言,可以确定四大过程即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和测量分析改进,确定中过程例如采购过程,确定小过程如供方评价和采购,对采购确定如标准件采购,小到确定采购某规格标准的螺母,还小到螺母采购的各种“活动”
“活动”(activity)ISO的解释是something done in pursuit of an objective在追求一个目标中做一件事,一个或一组“活动”组成过程,过程就是活动,这组活动是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这些活动是要使用资源,这些活动是将输入转化为输出,输出会大于输入,过程增值。一个过程的输出可能是另一个过程的输入,某几个过程的某些输出可能是另一个过程的输入。
过程方法和系统方法的理解对初学者有难度,因为“过程方法”提到由过程组成的“系统”在组织的应用,连同这些过程的识别和相互作用,以及对这些过程的管理,也就是说过程方法提到了系统应用,让人误解为过程方法是系统方法的一种,或者说过程方法就是系统方法,另外系统方法也提到过程的系统,其实过程方法和系统方法是有区别的。
过程方法的“主体”是一个过程或一组密切的过程,这一个过程或一组过程是“系统”的一个部分,为了这个“主体”关注在“系统”内其他过程“客体” (或称系统和系统中其他过程是“主体”过程的环境),不是其他所有的过程都需要去关注,只是关注与 “主体”有作用影响关联的“客体”,目的是为了“主体”的期望的结果更高效得到。“主体”是焦点之美女,“客体”是追美女的男士或美女心仪的男士。因过程的特点才有过程方法,过程的输入和输出和其他过程 ,得考虑有关系的其他过程,连续控制,“主体”不是孤立存在的,和体系内其他过程 ,过程方法之考虑“客体”和焦点“主体”的关系,不去考虑“客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过程方法是局部考虑,焦点“主体”。过程方法还有一个特点是将相互相互关联的“活动”和“资源”作为“过程”进行“管理”,PDCA模式以及过程方法关注的是过程要求、过程增值、过程结果、过程改进,
系统(体系)SYSTEM: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一组“要素”。这个定义很不明确,“要素”ELEMENT有哪些不同功能?至少要有哪些功能要素才能构成“系统”。我定义系统为为了实现特定目标的按一定的原则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一组各种所需特定功能要素的组成的统一整体。
系统方法是将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系统看待、理解和管理,这些过程没有“主体”和“客体”之分,是单多混杂群恋,系统方法是全局、全面整体考虑综合考虑,为了系统的总的目标。
一、系统论方法
系统论方法是指用系统的观点研究和改造客观对象的方法,要求人们从“整体”的观点出发,“全面”地分析系统中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此系统与他系统的关系,从而把握其内部联系与规律性.达到有效地控制与改造系统的目的。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要始终着重从整体与部分(要素)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综合”地、精确地考察对象、以达到最佳地处理和研究问题。
系统论方法还要求人们建造反映系统运动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定量地进行研究,探索实现优化的途径和手段。
所谓系统是由要素构成的,是各种要素组织起来的有“特定功能”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系统论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由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L.V.Bertalanfy)创立。自系统论和系统方法创立以后,这种科学方法不断地获得充实和发展,该方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
⒈ 整体性和综合化原则
整体性原则是系统论的一个最重要原则。它要求人们在研究问题时,要牢固地树立全局观念,始终把研究对象看作一个有机整体。用什么要素(子系统)构成整体,各要素(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如何安排,都要有利于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
整体的功能不等于各部分功能之总和。任何系统虽由若干部分(要素)所构成,但在功能上,各部分功能的总和不等于整体的功能;任何系统的整体功能ET,等于各部分功能的总和E1,加上各部一分相互联系形成结构产生的功能ER,即
ET= E1+ ER
⒉ 联系性原则
联系性原则的意思,一是讲系统与外部环境的联系和制约;二是讲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从哲学意义上讲,系统、环境和要素是有密切联系的,一种事物总是存在于某种系统之中,从而作为该系统的一个要素。如果把这一事物从其特定的系统中离析出来,它就必然落于另一个系统中,成为具有新质类型关系的系统中的一个要素。任何一个系统都是较高一级系统的要素(或子系统),同时任何一个系统的要素又是较低一级的系统。对于一个特定系统来说,其他系统则是该系统存在的外部环境。所以,系统、要素和环境三者是有机统一的关系,是彼此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
住宅供配电系统安装过程探讨 篇3
关键词:供配电系统;配电室;住宅小区;施工过程
中图分类号:TU8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1)18-0038-02
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住宅的设计需求越来越高。设计人员必须针对综合型住宅小区的建设规模,结合小区的总体规划及用电负荷特征,选择适合的供配电方式,以保证供配电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配电室作为供配电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保证其安装施工过程的规范性是工程人员不容忽视的一部分。
1电气工程与土建专业配合
在土建专业施工时,电气专业应密切配合与盘、柜安装有关建筑物(构筑物)尺寸、位置、预埋件位置是否正确、大小是否合适,是否牢固等问题。虽然有些误差可以在事后进行修补,但为了避免后续施工中不必要的麻烦,电气专业应及时对土建专业的施工提出建议,以便于以后电气设备的安装工作。
2基础型钢的安装
2.1制作
基础型钢一般是现场制作,尺寸依据设计蓝图。施工前,施工人员对图纸的尺寸与订货图中每面盘的尺寸进行核实,以避免因设计疏忽或笔误而造成的偏差。10 kV电柜的底座一般采用10#槽钢平放加工(即10 cm平面在上方),由于10 kV配电柜比较重,这样便于承重,能够增强稳定性。槽钢在经过较直、下料、拼装、焊接、打磨等工艺就成型了,然后按平面布置图上的尺寸位置将槽钢摆放在正确位置,一定要注意两列盘间的距离,因为有些高压柜的母线联络是用母线桥来连接,所以尺寸稍有误差就会给将来母线桥的安装带来很大影响。
2.2固定
先对基础型钢进行找平工作,可以用水准仪进行测景。先测出型钢基础自然状态摆放时的最高标高点,然后把这点固定,再把其他各点标高固定与此标高相同即可,可以垫些垫铁点焊,全部标高调整好后,复测一次,最后满焊加固。如果为了高压柜安装完成后能够更加美观,最好先与土建专业确定最后室内地平的标高,然后以型钢底座的标高高于地平标高2 cm左右为宜。用水准仪测量的误差基本在l mm以内,如果没有水准仪,也可用长的塑料管注水的方法来施测,实践证明,其误差也可控制在3 mm以内,完全符合规范要求。
2.3接地
基础型钢的接地,每组型钢底座应有不少于2处的接地,接地材料选用-50×5镀锌扁钢直接与接地干线相连,接地干线的接地电阻应符合设计要求。另外,型钢的内侧或接地扁钢上需焊几组接地螺栓,因为高压柜内的接地线要与此相连,要求用镀锌螺栓。
3高压柜的安装
3.1检查
高压柜进场之前应对电气室进行检查,常有的检查项目包括:屋顶、楼板是否施工完毕,是否有渗漏;室内抹灰是否完成;门窗是否完毕,是否有损坏;门是否可以上锁等。简而言之,室内凡是进行施工活动有可能损坏已安装设备的土建施工必须全部结束。
3.2安装
高压柜进场时对柜体进行相关检查,检查合格后方可进场安装。安装时应从一侧开始,先将高压柜按图纸位置依次摆放在基础型钢上,可以使用液小车或滚筒来完成。每面盘之间留一点缝隙,最后一面或几面盘由于空间不够可以先不放在型钢上。然后从第一面盘开始定位,然后其他盘与之靠拢,最后进行较正,偏差值应符合表1的规范。然后用连盘螺栓进行连盘,最后将盘与基础型钢点焊固定即可(在内侧点焊)。实践证明,如果基础型钢安装误差很小,高压柜的尺寸误差也就非常小,高压柜放在型钢上就可以满足相关规范的要求。
表1盘、柜安装的允许偏差
项次项目允许偏差(mm)
1垂直度(每米)<1.5
2水平度相邻两盘项部<2
成列盘项部<5
3不平度相邻两盘边<1
成列盘面<5
4盘间接逢<2
3.3母线桥的安装
母线桥的安装过程很简单,只要保证固定母线桥的拉杆的牢固性就可以了,这里就不再作详述。
4母线安装
4.1检查
母线应按工程材料及设备进场的相关规定进行验收,母线表面应光洁、平整、竖直,不得有裂纹、沙眼,无明显机械外伤等。
4.2预拼
由于母线很多,多数为双片母线,安装前应根据母线上的编号确定母线的位置。可以将母线放在柜前,把整列母线依次按实际位置进行摆放,再对母线上的螺栓孔进行核查,保证螺栓孔的尺寸、位置与柜内连接处一一对应。因为高压柜的母线需从侧面按次序穿入,如果中间某段母线上的孔的位置不符或是尺寸不稳合,重新安装它需要把之后安装的母线全部拆除,所以母线在柜外的预拼是非常重要的。
4.3安装
预拼完成后就可以进行柜内的组装了,此过程中要注意在穿母线时避免母线上的绝缘护套刮损,影响绝缘。母线的安装应按母线的验收规范进行施工,注意螺栓的平、弹垫,螺栓的力矩、螺栓的点红等。施工时一定要注意施工人员所携带的小工具、螺栓螺冒等小件,防止其从柜缝掉入高压柜内,若不慎掉入高压柜内,应急时找到,并将其取出。
5电缆敷设、接线
5.1高压电缆
高压电缆的固定和接线工作应在电缆的试验结束并合格后方可进行。电缆的固定是为了避免接线端子处承受电缆的拉力或张力,固定电缆的方法很多,如果电缆在电缆沟内,可以用扁钢制作的Ω卡进行固定,固定时可以垫一块电缆的外皮以保护电缆;如果电缆在夹层内,可以固定在走线架上。电缆固定后,将电缆头与接线端子接上即可,最好涂点导电膏,另外电缆的接地线也要接好。
5.2控制电缆
控制电缆在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敷设,敷设时注意高压柜的进线必须从柜的底部进入,盘间连线不得从两面高压柜之间的孔洞直接穿过,因为此孔洞是为微机综合保护系统通讯线专门预留,其他电缆从此穿过可能会对综合保护系统形成干扰,
所以施工时切记不要贪图方便省事。控制电缆头的制作和接线符合相关规范即可,在此不再赘述。
6调试前的检查
调试之前的检查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高压系统对绝缘的要求很高,很小的疏忽都可能导致调试过程中对设备的损坏。检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地面、电缆沟内不得有杂物(电缆接线垃圾、土建垃圾等);高压柜内不得有杂物、灰尘;其中母线室、高压电缆室及段路器室最好用吸尘器进行除灰;还要检查高压柜体的接地,柜门与柜体、断路器与柜体之间的接地连接是否牢固等。在以上内容都完成之后就可以进行高压柜的调试工作了。
7结束语
保证供配电系统配电室安装施工过程的规范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希望本文能为日后工程人员的施工安装提供参考。
Residential Installation of Power Supply System
Huang Wenqiang
Abstract: 10 kV power distribution room is for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Articles from electrical power distribution room all aspects of construction specifically addressed, for the install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power distribution room to provide a reference value.
Key words: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system; distribution room; residential district;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浅谈指纹系统查档过程 篇4
1 人工比对和系统比对的异同点
了解它们之间的异同点, 能充分的发挥指纹系统的功能。才能很好的利用指纹系统比中犯罪分子。人工比对指纹的基本方法为对比判断是非法。对每一枚指纹和现场指纹相对比, 判断是否为同一枚指纹, 如果不是则排除, 进行下一枚, 如果是, 则比对结束。实际上, 在每一对指纹的对比中都有三个过程:筛选、特征匹配、判断是非。首先根据纹型、中心花纹形态结构等立即将某些指纹迅速排除;再次, 将两个指纹根据中心、三角、细节特征相互匹配, 找对应的特征点;最后根据是否能够找到对应的特征点, 特别是根据小勾、小眼、小棒等重要特征, 进行判断是否为同一枚指纹。
对于指纹自动识别系统, 与人工比对的方法有很大的相似, 但由于计算机不能对每一枚指纹判断是非, 只能根据相似的可能性大小提供一个候选列表。因此, 现场指纹在捺印库中检索的过程分为四步:筛选、特征匹配、评分和排序。在筛选、特征匹配和评分过程完成后, 各参与评分的候选指纹就会有一个相似性的得分, 得分越高, 可能性越大, 系统会按照总计得分的多少进行排列, 将排名的前几十名作为侯选提交给技术人员认定, 得出最终的比对结果。
2 现场比对捺印过程
2.1 筛选
筛选是根据现场指纹的重要特性 (指位、纹型、斗的方向、联指纹型、中心三角的形态结构、重要特征、伤疤等) 与捺印指纹相比较, 将不符合该特性的捺印指纹迅速予以排除。筛选的作用是:提高查中率, 加快比对速度。由此带来的风险是有可能漏查。
由于筛选的过程是直接排除候选指纹, 因此带来的风险很大, 这就要求提供的信息 (捺印指纹和现场指纹的特征标注) 百分之一百准确;参加筛选的指位、纹型、联指纹型、斗的方向一定要标注肯定而准确, 不能依据“大概”、“可能”的信息来确定;指纹形态结构也直接起到排除作用, 因此, 在标记现场指纹或捺印指纹时, 要特别注意中心、下中心、三角的标注准确性, 建议在标记小中心斗时, 将中心的位置和方向范围以及下中心的位置范围尽量给大一些。
2.2 细节特征匹配
筛选结束后, 接下来的是特征匹配。所谓特征匹配是指将现场指纹标记的细节特征在捺印指纹上定位出相对应的细节特征。特征匹配是个复杂的过程, 其基本原理是:假设现场指纹标有A个细节特征, 捺印指纹标有B个细节特征;首先根据现场指纹的中心、三角等迅速定位捺印指纹, 确定现场指纹每个细节特征点在捺印指纹上的基本位置, 标注现场指纹的细节特征时应该连续, 尽量避免跳跃性的标注。因为根据我们上面对比对原理的描述, 在匹配的过程中, 有一个推导的过程, 可以根据某个基准点向四周推导其它相对应的特征点。这个推导和基准点与相邻的特征的距离有关系, 如果距离太大 (存在跳跃) , 则有可能因为变形的原因推倒不出应有的特征点或者推导错误。细节特征的自相似性。在某一区域, 细节特征本身存在自相似, 例如相邻的四五个特征, 距离很近, 方向相同, 此时就有可能造成特征匹配错误。因此, 应注重标注方向不同的特征。
2.3 评分
在特征匹配结束后, 接下来的过程就是评分。评分包括加分和减分两个过程。加分是表示对这两个指纹的相似性的肯定;减分则是对此两个指纹相似性的否定, 也就是排出不相似的指纹。这两个过程是相互配合的, 不存在那个过程重要。在指纹系统中, 加分因素有相似特征的个数、匹配特征点的局部结构的特殊性和完整性等和减分的有重要特征、重要区域、匹配的整体误差和重合程度、整体匹配重合度等。
2.4 排序
比对过程的最后一步是将打完分的指纹按分值的大小排序, 以供指纹技术人员认定。
3 影响指纹系统比对的因素
3.1 提高捺印指纹的质量, 捺印卡片的质量, 捺印指纹库是破案的基础, 捺印指纹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破案的效率。
建立捺印指纹采集的相关规定和激励机制, 不仅要有采集率、采集数目等项目, 更应侧重指纹的优良率;提高捺印采集人员的素质, 包括制定固定的采集人员、对采集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培养采集人员的责人心等;采用先进的采集手段。新型活体采集系统方便指纹采集, 提高采集速度, 并且能够保证采集的质量, 同时直接入库, 减少捺印指纹在使用纸质媒介过程中受到的损失。
3.2 提高现场指纹提取质量
破案的两个最为基本的因素就是捺印库和现场库。在很多地方, 现场指纹的搜集工作一直很难提高, 是制约指纹自动识别系统发挥效率的一个根本性因素。所以, 破案的最终关键还是本地的现场指纹。为达到此目的, 需要从两方面下手, 即提高现场指纹的提取率和提高现场指纹的提取质量。现场指纹的提取率不仅包括现场指纹有无, 也应包括某个现场提取指纹的数目;现场指纹的提取质量包括:指纹的清晰程度、比例尺、指位分析、指纹方向分析、残缺指纹位置分析等。
3.3 提高比对时效的方法
捺印指纹的流转时间是制约指纹网上即时破案的一个瓶颈, 目前对于已建有指纹自动识别系统的各地公安部门来说, 限制破案时效的瓶颈在于捺印指纹的采集、流转时间、为了从根本上提高破案时效, 并有效开展实时比对工作, 目前, 我省已全部开展活体采集仪采集指纹的采集、将指纹网上破案推向基层一线, 形成“指纹24小时服务机制”, 2-4小时内就能反馈出比对结果, 极大方便了基层民警, 快速有效的提高了指纹破案的效益。
摘要:对于指纹自动识别系统, 与人工比对的方法有很大的相似, 但由于计算机不能对每一枚指纹判断是非, 只能根据相似的可能性大小提供一个候选列表。谈谈指纹系统查档过程。
教学系统设计的过程浅析 篇5
王良勇
西华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南充
637002 摘要:教学设计的理论以其科学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关注。如何使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被广大的中小学教师所掌握,并为素质教育的改革实践服务,是当前教学设计理论和教学实践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就教学设计的概念,教学设计的分类,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过程,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过程,以“主导-主体”教学设计的过程(自动化教学设计)等5个方面进行简单分析。对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教学设计
过程
课程改革
素质教育
The process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Analysis Summary
WangLiangyong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stitute Nanchong 637002 Abstract:instructional design theory in its scientific and systematic characteristics, has been more and more and more of concern to educators.How to make the instructional design theory and methodology of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has been overwhelming majority of possession and practice of quality education reform services, are the current instructional design theory and teaching practice of the important issues covered.In this paper, the concept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in order to “teach” teaching-oriented design process in order to “learn” based instructional design process in order to “lead-the main” teaching the process of designing the five aspects, such as easy analysis.On the current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and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has enormous role in promoting.Key Words:instructional design
process curriculum reform
quality education
纵观目前国内外教育界对教学设计过程的研究状况,不难发现教学设计本身有一个演变过程,它在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方面发展。教学系统设计观要求教学设计者统揽全局,从教育改革的整体目标出发,对环境、资源、文化、改革意识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高屋建瓴,设计出最优化的教学成果,以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一:教学设计的概念
教学设计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是20世纪60年代末形成的一项课堂教学技术,由于教学设计学是融合了许多不同学科的重要理论概念而形成的一个新的知识体系,不同的教育理论工作者对教学设计概念的界定,不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存在差别,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一些说法:一是“计划”说。把教学设计界定为是用系统的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研究解决问题途径,评价教学结果的计划过程 或系统规划。这种论点的代表当推美国学者肯普,他给教学设计下的定义是:“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部分的问题和需求。在连续模式中确立解决它们的方法步骤,然后评价教学成果的系统计划过程。二是“方法”说。把教学设计看作是一种“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和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而这种方法与过去的教学计划不同,其区别就在于“现在说的教学设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着眼于激发、促进、辅助学生的学习,并以帮助每个学生的学习为目的。”三是“技术”说。鲍嵘在《教学设计理性及其限制》一文中认为,教学设计是一种“旨在促进教学活动程序化,精确化和合理化的现代教学技术。”四是“方案”说。认为“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这种观点在我国有较大的影响面,代表人物是乌美娜。五是“操作程序”说。认为“教学设计就是运用系统方法和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综合上述观点,我认为教学设计是面向教学系统,分析教学问题,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特殊的设计活动。
二:教学设计的分类
总的来看,教学设计可以从宏观(整体)和微观(局部)二个角度对教学设计进行分类,宏观(整体)可以分为二个方面:①课程设计-以地区性的某一学科为设计对象,②学段整体教学设计-以某学段、某学年或某学期为设计对象;而微观(局部)可以分为三个方面:①单元教学设计-以某一单元的教学为对象,②课时教学设计-以某一课的教学为对象,③微格教学设计-以某个教学环节为设计对象。
三:教学设计的过程分析
教学设计的分类不同,教学设计的过程也有所不同。一),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TID)的过程
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Teaching-Centered Instructional Design,简称TID)主要研究的是“教”,即如何帮助教师教好学生,提高教学质量。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主要由教学系统的前段分析,教学策略的设计和教学评价三大部分组成,每一个部分又由若干相关要素组成。其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按教学目标的要求来组织教学,因而这种理论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领域中有很大的影响;不足之处是,按这种理论设计的教学系统中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往往受到一定的限制,难以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但是,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系统设计思想和模式仍是目前教学系统设计的主流。我们可以总结出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的基本组成应如图一所示。
(图一)由图可见,该模式包含学习者、学习需求、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和教学设计成果评价等诸多要素。(1)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习者特征分析的目的主要是了解对教学设计产生重要影响的学习者特征,为后续的教学系统设计步骤提供依据,是教学设计工作中的非常必要和重要的环节。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般特征分析,学习风格分析和初始能力分析。(2)学习需要分析
指学习者在学习方面的目前状况与所期望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差距,也就是学习者目前水平与期望学习者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3)教学目标的分析与阐明
教学目标也称行为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达到何种状态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教学目标应是可观察,可测量的。为了保证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通常采用BCD(马杰)方法或ABCD(乌美娜)方法编写教学目标。BCD方法的一般模式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反应模式。马杰提出,写得好的行为目标应具有三个要素:①说明通过教学后学生能做什么(或说什么);②规定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③规定符合要求的作业标准。ABCD模式即指一个规范的学习目标一般应包括四个要素:对象(Audience),行为(Behaviour),条件(Condition),程度(Degree),简称为ABCD模式:对象-指教学对象;行为-主要说明通过学习后,学习者应能做什么;条件-主要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程度-规定行为应达到的程度或标准。(4)选择与组织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指为实现教学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或培训机构有计划安排的,要求学生系统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经验的总和。分析教学内容是对学生起始能力转变为终点能力所需要的从属知识,技能及对其上下,左右的知识结构关系进行详细剖析的过程。主要包括选择与组织单元,确定单元学习目标,确定任务类别以及评价所选内容等步骤。(5)教学策略设计
教学策略是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的程序,方法,形式和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教学策略的设计是最能体现教学设计创造性的环节。目前较流行的以”教”为中心教学策略有“先行组织者”策略,“五段”教学策略,“九段教学“策略,”假设—推理“策略等等。(6)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应用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需要对功能各异的教学媒体进行选择。教学媒体选择遵循媒体选择公式,又称为媒体选择最小代价原理:媒体选择概率(P)=媒体功率(V)/付出的代价(C),代价是指使用媒体所需要付出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媒体的功效是指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的大小。(7)教学设计结果评价
教学设计结果的评价主要有两种形式: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一般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形成性是在某项教学活动的进程中,为使活动效果更好而不断进行的评价。总结性评价又称事后评价,一般是教学活动告一段落时对被评价者所取得的较大成果做出全面鉴定,区分等级,对整个教学方案的有效性做出评定。
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LID)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Learning-Centered Instructional Design,简称 LID)主要研究的是“学”,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是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LID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它是在认知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以问题或项目,案例,分歧为核心,建立学习“定向点”,然后围绕这个“定向点”,通过设计“学习情境”,“学习资源”,“学习策略”,“认知工具”,“管理和帮助”而展开。问题,案例,项目,分歧的提出基于对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和学习内容的分析,教学评价是教学设计成果趋于完善的控制环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建构性,对于学习做了初级学习和高级学习之区分,提出了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思想和知识结构的网络概念等等。这些主张对深化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1)分析教学目标
分析教学目标是为了确定学生学习的主题及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或基本过程有关的知识内容。分析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学习者这一主体,即教学目标不是设计者或教师施加给学习过程的而是从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提取出来的;其次,还要尊重学习主题本身的内在逻辑体系。(2)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对学习者特征分析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设计适合学生能力与知识水平的教学内容和问题,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恰当的指导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与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过程中学习者特征分析方法相同。(3)学习内容分析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要解决真实环境下的任务,在解决真实任务过程中达到学习的目的。但真实的任务是否能体现教学目标以及如何体现,就需要对学习内容深入分析,明确学习内容的类型(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以及知识内容的结构体系,才能根据不同的知识类型,将学习内容嵌入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的不同要素中。(4)设计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的提出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系统设计中的核心和重点,为学习着提供了明确的目标,任务,使得学习者解决问题成为可能。学习任务可以是一个问题,案例,项目或是观点分歧,他们都代表某种连续性的复杂问题,能够在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上展开,均要求采用真实的情景通过自主建构的方式来学习。
(5)学习情境设计
建构性的学习情景有三个要素:学习情境的上下文或背景。描述问题产生的背景,有利于控制,定义问题;学习情境的表述及模拟。为学习着提供一个真实的,富有挑战性的上下文背景;学习情境的操作空间。为学习着提供感知真实问题所需要的工具,符号等。(6)信息资源的设计
信息资源的设计是指∶确定学习本主题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本主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对于应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源,如何去获取(用何种手段、方法去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等问题,最好能建立系统的信息资源库(或使用现有的资源管理系统),并提供正确使用搜索引擎的方法,如果学生确实有困难,教师应及时给以帮助。(7)提供认知工具
认知工具是支持和扩充使用者思维过程的心智模式和设备(Derry,1990).在现代学习环境中,主要是指与通信网络相结合的广义上的计算机工具,用于帮助和促进认知过程,学习者可以利用它来进行信息与资源的获取,分析,处理,编辑,制作等,也可用来表征自己的思想,替代部分思维,并与他人通信与协作。(8)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
自主学习策略指为了激发和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而安排学习环境中各个要素的模式和方法,其核心是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是整个以“学”为中心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之一。从整体上来讲,学习策略分为四类:主动性策略,社会性策略,协作式策略和情境性策略。不管是用何种教学模式在“自主学习设计”中均应成分考虑以下三方面的问题:①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② 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将知识“外化”);③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实现自我反馈)。以上三点,即发挥首创精神、将知识外化和实现自我反馈可以说是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三个要素。(9)管理和帮助设计
建构主义学习中,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但并没有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任何情况下,教师都有控制,管理,帮助和指导的职责。由于不同的学生所采用的学习路径,所遇到的困难不相同,教师需针对不同情况做出适时反馈,而且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和启发,使他们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10)总结和强化练习
适时地进行教学总结可有效地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在总结之后,应为学生设计出一套可供选择,并有一定针对性的补充学习材料和强化练习,以便检测,巩固,拓展所学知识。这类材料和练习应经过精心的挑选,既要反映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又能适应不同学生的要求,以便通过强化练习纠正原有的错误理解或片面认识,最终达到符合要求的意义建构。(11)教学评价
建构主义主张评价不能依据客观的教学目标,还应该包括学习任务的整体性评价,学习参与度的评价等,即通过让学生去实际完成一个真实任务来检验学生学习结果的优劣。建构主义主张学习是自我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因此,源于建构观的评价并不强调使用强化和行为控制工具,而较多使用自我分析和元认知工具。
三)“主导—主体”教学设计的过程
何克抗教授着重分析了以“教”为中心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优缺点,结合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将两种教学设计模式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提出了“主导—主体”教学系统设计模式,即双主教学设计。“主导—主体”教学系统设计过程如图二所示:
“主导—主体”教学设计从方法和步骤上来说,是以“教”为中心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方法和步骤的有机整合。“主导--主体”模式教学设计流程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结构情况灵活选择“发现式”或“传递-接受”教学分支;
(2)在“传递-接受”教学过程中基本采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同时也可采
(图二)
用其他的“传递-接受”策略(甚至是自主学习策略)作为补充,以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
(3)在“发现式”教学过程中也可充分吸收“传递-接受”教学的长处(如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和促进知识的迁移等)。
(4)便于考虑情感因素(即动机)的影响:在“情境创设”框(左分支)或“选择与设计教学媒体”框(右分支)中,可通过适当创设的情境或呈现的媒体来激发学习者的动机;而在“学习效果评价”环节(左分支)或根据形成性评价结果所作的“教学修改”环节(右分支)中,则可通过讲评、小结、鼓励和表扬等手段促进学习者三种内驱力的形成与发展(视学习者的年龄与个性特征决定内驱力的种类)。
而在此之前,梅瑞尔(M·D·Merrill)提出了自动化教学设计(Automated Instructional Design,简称AID),由于教学设计过程需要多方面的许多知识,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同时又要做很多重复劳动,因此对于普通教师来说是不胜其烦的。如果能够实现教学设计的自动化,将会大大减轻 教师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但是,教学过程是一个涉及到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复杂过程,要真正实现AID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现在由于各种智能指导系统开发成功,多媒体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环境的实现,使得AID有了很在的进展。目前已有不少AID系统开发成功,比如:ELectronic Trainer(电子教练)、GAIDA(教学设计咨询指导)、JBMT(基于教学策略的课件开发平台),以及梅瑞尔等人研制的ID ExpertTM(教学设计专家系统)等,都为AID的实现做出了努力。
综上所述,TID和LID为教学设计的两种类型,它们各有侧重、互为补充。而AID则为教学设计的普及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支持。LID代表了今后教学设计的发展方向,应组织力量认真进行研究和实践,并逐步建设必要的学习环境,在有条件的地区、学校及相关学科积极开展试点工作。TID适合我国当前广大地区的教育、教学的现状,应大力研究和推广,以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进程,加在教育改革的力度。在进行TID的时候,不要把以“教”为中心片面地理解为以“教师”为中心,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有Teaching-Centered,而不用Teacher-Centered的原因。TID虽然是着重从“教”的角度出发,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但其主导思想是要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未变,教学组织形式仍然是以班级集体授课为主,“高考”、“中考”指挥棒仍然起作用的情况下,TID还是近一个时期内的重要选择。
参考文献:
[1] 齐伟
互动教学设计[A]
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现代教育实验室
[2] 黎加厚
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A]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
[3] 陈龙泉
张长辉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变教学设计观念[A] 成都列五中学
[4] 武子杰
教学设计过程的分析[A] 苏州科技学院数学系98级 [5] 何克抗 教学系统设计[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 林宪生 教学设计的概念、对象和理论基础[A] 辽宁师范大学
[7] 张华
教学设计研究:百年回顾与前瞻[A]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教育科学》 2000年第4期
[8] 郑葳
第一代教学设计理论的局限[A] 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系 《外国教育研究》1999年第2期
[9] 何克抗
当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与发展趋势[A] 北京师范大学
[10] 皮连生 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G网络通信系统的发展过程分析 篇6
关键词:4G;通信系统;智能天线;软件无线电
中图分类号:TN92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04-0000-01
3G全称是3rd Generation,其含义是指第三代数字通信。在国际上,3G网络通信有四个标准:CDMA2000、WiMAX、WCDMA和TD-S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的缩写就是CDMA,它是3G移动通信系统的技术基础。CDMA网络系统的优点是通信质量好、抗干扰能力强、系统容量大、多址能力强、手机功耗小、频率利用率高、抗多径衰落能力强和安全保密性能高。3G业务由我国三大通信运营商推出,这也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3G网络通信时代。3G的核心应用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视频通话、手机网游、宽带上网、手机购物、手机电视、手机音乐、无线搜索。但是3G技术和频率方面有一定的局限,主要体现在:在不同业务环境之间不同频段难以进行无缝漫游;动态范围多速率业务很难得到提供;通信速率不高。
一、4G通信系统的特点
4G属于宽带接入与分布网络,相比3G通信,4G通信是一种更加先进的新无线世界。可以提供150Mb/s的高质量影像服务给全速移动用户,还有超过2Mb/s的非对称的数据传输能力,这是三维图像的高质量传输的首次实现。
4G通信系统特点:
(一)传输速率加快。对于大范围告诉移动用户(达到250km/h的移动速度)来说,4G系统的达到的数据速率为2Mbit/s;而对于中速移动用户(达到60km/h的移动速度)来说,其数据速率达到20Mbit/s;而对于低速移动用户(如步行或在室内者),其数据速率达到100Mbit/s。
(二)更宽广的宽带。4G信道将会达到100MHz甚至更多带宽。
(三)更大容量。为了大力满足未来大信息量的需求,常常通过新型网络技术如空分多址技术帮助尽量提高系统的容量。
(四)更高的智能型。相比3G系统而言,4G系统的智能性更高,其还可以适应资源分配,适应不同的信道环境以及处理变化的业务流。
(五)多媒体通信得到更高质量的实现。4G通信可以帮助提供如数据、语音和影响等无线多媒体通信服务,通过宽频信道将大量信息传送出去,,是任何用户在任何地点和任何时间都可以在系统中接收到。
二、4G核心技术
正交频分复用(即OFDM)是4G的核心技术。移动通信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更加高化的频段、更为宽带化、高速化和数据化,而未来移动网的主流业务就是移动IP和移动数据。
(一)正交频分复用技术
正交频分复用技术(OFDM)属于一种较为特殊的多载波传输方案,多载波之间彼此正交能够帮助高效利用频谱资源,且OFDM可以将总宽带分为几个窄带子载波,对于频率选择性衰落具有很高的抵抗能力。其优点是:高利用率频谱;较强的康衰落能力;适宜的高速数据传输;较强的抗码间干扰能力。其缺点为:较低的功率效率,很敏感的相位和频偏噪声。
(二)软件无线电技术
软件无线电英文简称为SDR,各种类型的无线电通信系统可以在一个通用硬件平台中,通过模块化和标准化的硬件功能单元对软件加载方式加以利用来得到实现,而通过适宜的软件使不同体制之间的兼容和所有的标准与体系的更新得以完成。在可编程控制的通用硬件平台上,通过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使软件无线电技术充分利用软件定义得以实现无线电台的各项功能。
在靠近天线处充分使用宽带的“数字/模拟”转换器是软件无线电技术的中心思想,信号数字化的尽快完成,无线电的功能也由此在软件定义中得以实现。
(三)多进多出技术
多进多出(即MIMO)技术指的是空间分集技术通过多接受和多发射天线来实现,其采取分立式多天线,很多并行的子信道通过通信链的高效分解而得到,这使网络容量大大的提高。MIMO技术是在受到限制的功率宽带的无线信道中系统容量得到提高、高数据速率得以实现、传输质量得到有效提高的空间分集技术。
(四)高性能的接收机
大部分数字接收机都采用模拟器件和高效能魔术转换器,由于基站数字接收机需要有足够的动态范围,帮助对极大的干扰信号进行处理,以使电平较低的有用信号解调出来。根据香农定理,因为较高的传输速率,相比于3G移动通信系统,4G移动通信系统对接收机的性能要高得多。
(五)智能天线技术
在波束间,自适应阵列天线或没有切换的天线就是智能天线。在一个扇区中多波束天线可以同时使用多个固定波束,而多个天线的接收信号在自适应阵列中,可以得到被加权,同时这多个天线在一起合成的信噪比达到最大。
通过阵列天线技术,充分利用各种用户信号空间存在的差异特征,各天线阵元的加权向量依照一些接收准则得到自动调节,也是智能天线达到最佳的放射和接收,这使得多个用户可以在同一个信道上发送并接收还互相不受到干扰。
(六)全IP技术
一个全IP的网络也可以说是4G移动通信系统,这种4G通信系统能够支持IPv6,从而使移动IP得到实现。各种类型的接入系统都可以得到全IP网络支持,网络用户可以通过多个接入系统同时和网络相接连;用户通过网络提供接受到系统可知的业务;网络还为用户提供到跨接入系统的授权、认证、寻址与加密机制。在全IP网络中,核心交换传输和网络呼叫控制在业务控制分离的基础中得到更深入的分离。
(七)切换技术
在当前的服务基站广播的消息使移动台在4G移动通信系统中得到相邻小区的信息,先进的切换技术在4G移动通信系统中得到使用,使终端在多个基站之间可以同时进行接收和发送数据,信号质量也因此得到很好的改善。
三、4G技术展望
现在4G系统已经开始投入到市场,但是还发展范围还不广泛,国际化标准如IEEE等还处在制度规范和标准的过程当中。不过4G是一个融合了现有多种无线接入技术的无缝连接的统一系统,这是网络业务的可便携性和跨系统的全球漫游得以实现,成为更加满足未来市场需求的新移动通信系统。
参考文献:
系统过程论文 篇7
系统开发的主要步骤包括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实施及评价。我们所说的系统分析包括对当前系统任务的分析、数据的收集、数据的分析、系统数据流程图的确定以及系统方案的确定等。
一、商场现状分析
该商场是一家现代化综合大型商场, 主营商品零售批发和出售商业铺面, 其经营模式和管理系统有一定的滞后。商场现阶段的经营管理虽然也采用计算机进行数据信息处理, 但其功能只是停留在存储、打印报表等基本操作上, 并且, 对进、销、存三个系统实行分散管理, 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系统。从而导致以下问题的存在:
(1) 库房与管理部门之间库存信息难以交流, 导致库存存在一定程度的积压, 库存商品结构不太合理。
(2) 业务员、仓管员、计划员和有关领导之间的信息流通困难, 内部信息不畅, 使得物资供应效率低下, 进货不太合理。例如, 某些商品已经滞销, 甚至积压, 却还继续进货。
(3) 费用开支不合理。例如, 某些商品应分批进货, 却一次性购进, 增加了仓储费用。
综上所述, 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就是提高经营管理的信息化程度, 建立一个完整的进销存系统, 降低进货成本和库存成本, 提高进销存业务处理效率, 同时有效管理各种数据资源, 实现对商场主要经营活动的集中化管理。
二、系统分析
商场组织商品流通的业务过程, 分为进、销、存三个基本业务环节, 是商业企业管理的重点, 下面分别对它们进行介绍。
a) 进货管理。在深入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 了解与掌握生产和消费发展趋势及需求变化规律的基础上, 根据国家政策和计划的要求结合本企业经营特点、经营范围和库存结构情况, 依据一定的原则, 掌握好进货的品种、数量、花色、进货时间、进货渠道和进货方式等, 组织好商品货源, 保证销售需要。
b) 库存管理。为了保证商业企业购销业务的持续进行, 必须要保证具有一定的商品库存, 但库存不当, 又会造成人为的损失和浪费。加强库存管理, 中心内容是有效地控制库存数量、库存结构、库存时间和库存空间, 实现商品库存的合理化。
c) 销售管理。根据市场需要和企业自身的条件, 做好销售组织, 选择适当的销售形式, 灵活运用各种促销手段, 开拓市场, 扩大销售, 搞活经营, 使商品销售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和用户的需要。
2.1系统功能分析
该系统对商场经营过程的管理是以业务为中心展开, 通过对系统功能进行分析, 按照结构化程序设计的要求, 设计如图1所示的系统功能模块图。
2.2系统数据库分析
建立一个稳定的数据库, 是系统开发和建设的核心环节。该系统的开发工具选用Visual Basic 6.0和Microsoft SQL Sever 2000。在对数据库进行分析的时候, 要根据给定的应用环境, 构造出最优的数据库模式, 保证有效地存储数据, 满足各种用户的应用需求。
2.2.1系统数据流程图
系统数据库结构要充分满足用户各种信息的输出和输入, 收集基本数据, 能够处理数据流程。在分析调查该商场进销存系统需求的基础上, 得到如图2所示的系统处理流程。
2.2.2逻辑结构分析
该系统的数据库采用关系数据模型, 可以设计一个名为factory的数据库, 它由多个表格组成, 包括产品类别表、产品信息表、客户信息表、库存表等, 每个表格在数据库中是一个表, 以产品类别表1为例。
以上便是对商场进销存管理信息系统的简要系统分析过程, 这个过程是比较重要的, 占有很大的工作量, 耗费的财力人力最多, 因为只有分析得好, 计划得好, 以后的设计才能少走弯路。
参考文献
【1】耿骞, 袁名敦.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3
【2】陈艳峰高文姬邵蕴秋.Visual Basic数据库项目案例导航.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8
某发射动力系统工作过程仿真 篇8
发射动力系统是潜射导弹发射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把导弹按照预定的内弹道参数指标弹射出发射筒,实现筒外点火的任务[1]。其内弹道参数决定发射的质量。
1 发射动力系统组成与工作原理
根据做功工质不同,发射动力系统可分为燃气式、燃气蒸汽式、压缩空气式、过热蒸汽式和液压式等类型[2],燃气蒸汽式发射装置与发射筒平行[3]。
其工作过程原理如图1所示燃气发射器主装药点燃后,产生的高温、高压、高速燃气流从一级喷管喷入冷却器,借助一、二级喷管之间的压差将冷却水通过冷却器筒壁上的无数小孔挤入筒内[4]。通过小孔的冷却水呈雾状[5],与第二喷管进入的燃气混合,经过一系列的热力过程后,形成相对低温的混合工质气体,推动导弹运动[6]。
2 数学模型
2.1 基本假设
(1)不具体考虑气流各参数沿管路的变化情况,把气流沿管路的流动看作是工质能量从动力源向发射筒输送过程;
(2)连续进入发射筒的燃气、冷却水和发射筒内的空气瞬时均匀混合,进行能量交换,形成各点状态参数均匀一致的混合物;
(3)将火药气体看作一个整体来发挥其作用。不考虑火药气体的组分变化及与水蒸气、空气之间的化学作用;
(4)对于热传递等能量损失和过程的不可逆性造成的能量贬值用能量系数考虑,并假设其值在整个过程中为一常数,对于漏气造成的质量损失用压力系数考虑;
(5)由于发射筒内工质气体存在宏观动能,引入动能系数来考虑,并假定其值在整个发射过程为一常数;
(6)发射筒内的燃气、空气视为理想气体,水蒸气则引入马丁-侯(M-H)实际气体状态方程,他们之间符合温度函数混合法则;马丁-侯(M-H)实际气体状态方程为
忽略海流、海浪、潜艇运动等环境的影响,并认为发射筒在水下某一深度垂直不动[1]。
2.2 流量方程
进入发射筒的燃气量mg计算式
式中,At为燃气发生器喷管喉部面积;μ1为喷管流量系数;C*为火药的特征速度;t为燃气作用时间;σf为总压恢复系数;mg0为点火药量;下标g表示燃气;c为燃烧室。
逐渐注水方式下进入发射筒的冷却水量ml为
式中,α为海水中含淡水的百分数;μ为喷水孔流量系数;nl为喷水孔数;ρ为海水密度;λ为喷水压差系数;ml0为立管预加水量;下标l为冷却水。
2.3 运动方程
运动方程计算式为
式中,F为作用在弹体上的阻力之和;xk为动能系数;a为加速度;M为导弹质量(含适配器);St为发射筒截面积;pt为发射筒内压强。
式(3)中的计算式为
式中,z为适配器与筒壁的摩擦系数;sf为适配器气密环与筒壁接触面积;μf为适配器气密环外表面摩擦系数;h为发射深度;l为导弹行程;Δl为弹顶端与发射筒口之间的高度差;φ为附加水惯性力系数;v为导弹速度;下标m为导弹。
2.4 内弹道方程组
根据在某时刻进入发射筒内燃气与水的比例和热交换规律,可将整个过程分成水的加热过程、汽化过程和水蒸气的过热过程。水的加热过程被认为把水从初温加热到沸腾温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认为筒内没有水蒸气存在;水的汽化过程被认为是把达到沸点的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该过程符合相平衡条件,并引入干度x表示汽化程度;过热过程被认为筒内没有水存在,且水蒸气处于过热状态。由上述假设可得在各个不同过程的内弹道方程:
(1)加热过程
当t
式中,xe、xp分别为能量系数和压强系数;Tt(tt)为发射筒内工质气体的温度。
(2)汽化过程
当tt=ts,0≤x≤1时,则
式中,Ai(i=2,3,4)、Bi(i=2,3,5)、Ci(i=2,3)为系数;b为分子体积的参数;v*及vs*分别为湿饱和蒸汽的比热容及干饱和水蒸气的比热容。
(3)加热过程
当tt>ts时,则
内弹道方程组中有关变量参阅文献[1]。
(4)数值求解方法
直接求方程的解析解有一定困难。因此,可采用数值积分方法求解内弹道方程。根据台劳级数展开式,导弹的行程和运动速度按下式计算:
式中:
3 计算结果和分析
运用MATLAB进行数值仿真,得出结果如图2~5所示:
(1)导弹运动特性
导弹在发射筒内运动过程是一个变加速过程,导弹在起始阶段的加速度和速度均较大,有利于导弹在工质气体尚未充分膨胀的情况下较早的被弹出筒外,使其出筒速度不致过高。
(2)发射筒的压强
从图4可以看出燃烧室压强随时间增加而升高,体现了装药增面燃烧的特性;燃气经过经过一级喷管压强降低起到了很好的“缓冲”作用;在加热过程筒内压强升高较快;汽化过程中筒内的温度变化很小,影响压强的主要因素是筒内气体的质量以及工质气体所占的体积。由于导弹初始位移较小,弹后空间变化不大,热力过程可近似为定容充气过程,筒内压强呈上升趋势。随着运动的速度越来越大,弹后空间变得越来越大,当筒内新增气体不足以填充增大的弹后空间时,筒内压强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在过热过程受到温度的影响压强又有所回升。
从图3可以看出在加热过程筒内压强升高较快;汽化过程中筒内的温度变化很小,影响压强的主要因素是筒内气体的质量以及工质气体所占的体积,由于导弹初始位移较小,弹后空间变化不大,热力过程可近似为定容充气过程,筒内压强呈上升趋势。随着运动的速度越来越大,弹后空间变得越来越大,当筒内新增气体不足以填充增大的弹后空间时,筒内压强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在过热过程受到温度的影响压强又有所回升。
(3)发射筒内温度
发射筒内温度明显分为三个阶段即加热过程的爬升段、汽化过程的平稳和过热过程的上升段(如图5)。
4 结论
(1)仿真结果与实际情况比较符合,可供相关研究参考。逐渐注水方式下发射内弹道变化较平稳,发射筒内工质气体最高压强、导弹的最大加速度变化比较平缓。
(2)汽化过程长有利于控制发射筒内的温度,有效的解决发射筒不承受高温问题,有利于保护导弹及其附属设备。
参考文献
[1]赵险峰,王俊杰.潜地导弹发射系统内弹道学[M].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1.
[2]李咸海,王俊杰.潜地导弹发射动力系统[M].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0.
[3]吴明昌.地面设备设计与试验(上)[M].北京:宇航出版社,1994.
[4]李锐,周儒荣.燃气发生器喷喉面积对导弹发射动力的影响[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3,36(3):353-357.
[5]李锐,周儒荣.导弹变深度发射动力调节技术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5,35(3):127-131.
基于系统进程遍历过程的研究 篇9
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在人们生活中的普遍使用, 计算机病毒也因此在整个计算机使用中出现越来越多的麻烦。病毒程序的运行可以破坏系统正常程序运行的环境从而导致计算机相关文件无法执行和个人信息的丢失, 甚至会导致系统的瘫痪, 因此对计算机病毒的防治就越来越重要, 查找病毒程序进程, 遍历系统进程就变得尤其重要。
2遍历系统进程函数介绍
在windows程序设计中使用Tool Help函数就可以完成进程遍历的任务。使用这些函数需要包含tlhelp32.h头文件。通常使用如下系列函数:Create Toolhelp32Snapshot, Process32First, Process32Next。其遍历原理是首先使用Create Toolhelp32Snapshot函数给当前系统内所有运行的进程拍快照, 这样就可以得到一个进程列表, 里面记录了每个进程的ID、进程名、父进程等信息, 然后使用Process32First函数和Process32Next函数即可遍历出快照列表中记录的进程信息。
函数原型如下:
这个函数不但可以获取进程列表, 也可以获取线程和模块对象的列表。函数执行成功后返回一个快照句柄, 之后的Process32First函数和Process32Next函数使用这个快照句柄遍历快照中的进程列表。如果函数执行失败则返回如下宏值INVALID_HANDLE_VALUE也就是-1。
3遍历系统流程
在系统进程遍历过程中, 首先要进行的是在源文件中引入快照函数所在的头文件tlhelp32.h, 通过在该头文件中所包含的函数来生成或引入快照函数来实现进程快照信息, 即为所有进程拍快照;其次编写遍历函数, 通过遍历函数运行来了解每一个进程的快照信息并且显示快照信息。最后关闭由快照函数所生成的快照句柄, 完成整个系统进程的遍历过程。
4实验结果
4.1进程运行
使用Tool Help系列函数的运行来获取系统进程的运行ID号, 其运行过程如图1所示:
通过图1的运行结果, 可以了解每一个系统进程的先后顺序和进程运行的结果, 从而掌握进程的运行情况, 这对系统中是否存在病毒程序的运行有一定的帮助信息。
4.2终止进程运行
终止自己的进程使用Exit Process函数即可。函数原型如下。
在程序的任意一个地方调用Exit Process函数都会立即终止自身进程的运行。对于操作系统来说这样做是很正常的。但是C/C++应用程序应该会避免直接调用这个函数, 因为这会使C/C++运行期库得不到通知, 从而没有机会去调用全局或静态的C/C++对象的析构函数。对于C/C++程序, 当其入口函数 (main或winmain函数) 返回后, C/C++运行时库启动代码将调用退出函数exit, 并将入口函数的返回值传递给它, exit函数会销毁所有的全局或静态对象, 然后调用系统函数Exit Process促使操作系统终止应用程序。运行结果如图2所示。
5总结
通过以上的描述可以看出对系统进程运行情况的了解和掌握, 可以更好的了解系统的运行情况和运行过程, 这对于发现病毒程序在系统中运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利荣, 马文龙.Windows 7遍历Psp Cid Table表检测隐藏进程[J].计算机系统应用, 2011 (09) .
炼钢MES系统实施过程分析 篇10
随着科学技术和计算机应用的不断发展, 炼钢行业已经能够依靠成熟的数学模型完成对生产过程中的物理和化学的变化过程进行控制。然而, EMS和核心控制功能, 能够对上述的过程进行良好的控制, 与此同时, 还能够为基础自动化部分的系统提供准确的操作运行数据信息, 并能够将DCS收集的运行信息用于模型的进一步演算和控制, 同时MES还可以将最终的执行情况反馈到ERP或其他生产管理系统上。根据MES系统的基本概念, 炼钢厂将其运用在炼钢过程中, 从而达到更高的效率。
MES系统中许多利于炼钢厂发展的功能, 因此MES系统才逐渐被运用在炼钢厂的炼钢过程中。具体常见的功能有:现场管理时间更加周密, 由按天变为按分钟/秒来计算;现场数据的采集也由人手录入变为扫描, 使得采集结果更加快速准确;在电子看板管理方面实现自动化采集、发布;在仓库物料的存放也更加透明、规整;自动化进行生产任务的分配;仓库管理实行系统指导, 更加及时、准确;出现问题追究责任时更加清晰、正确;能够凭准确数据分析绩效统计评估;对于统计的分析能够按不同时间/机种/生产线等多角度分析对比。
2 炼钢MES系统的现状
从目前来看, 我国大部分钢铁企业的生产管理与执行基本上都是靠人工来操作的, 面对众多客户繁杂的订单, 钢铁生产部门每天需要组织许多的生产调度会, 来协调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式各样的问题。众所周知, 我国的钢铁行业面临着来自全球各个国家的激烈竞争, 因此, 我国的钢铁企业必须将产销一体化系统的管理和控制有效的结合起来, 才能将钢铁行业的价值链贯穿起来。
在现阶段, MES系统的建设已然成为了我国钢铁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这是由于钢铁行业的特殊性决定的, 钢铁行业在炼钢的过程中是十分复杂的, 使得传统基于BOM表的通用ERP软件不能够实现详细物料的需求和每日生产的排程。然而, 对于钢铁企业来说, 生产是第一位的, 如果生产排成不能完成, 那么依据生产排成返回的作业实绩就没有办法得到相应的保障, 到最后财务便不能核算到工序。由此可见, MES系统的支持对于ERP系统来说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 国内的钢铁企业对MES系统的实施还属于新兴的阶段, 具体操作过程还不够成熟, 但是他们也在逐步的完善和提升自身水平, 随着MES系统和信息化应用的逐步深入, MES系统将会在钢铁企业的生产管理中祈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 炼钢MES系统实施过程遇到的问题分析和发展规划
MES系统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把所有管理问题都交给计算机解决。钢铁企业在发展得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管理问题需要解决, 一些问题计算机是可以解决的, 还有一些问题就需要钢铁企业凭着自身科学的组织、严格的规章制度以及有效的控制来自行解决的。计算机知识简单地对信息进行获取与加工, 并用一定的流程控制来支持企业管理思想的贯彻。目前, 大部分钢铁企业的组织结构还不够合理, 职能相互重叠, 造成结果后的责任不清, 相互扯皮。这就严重妨碍了MES系统的顺利实施和高效运行, 因此, 钢铁企业一定要合理分工、明确职责。
2) 一个完善的MES系统要把所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作为基础, 包括工厂的物流、工艺流程以及管理方式和习惯, 都是MES系统的基础。仅靠IT人员是没有办法将一个正常运行的MES系统设计和编制出来的, 所以, 为了不耽误生产的进度, 必须对功能、需求分析和基础数据整理有一个清晰地认识。
3) 炼钢厂各类人员的文化水平、操作能力参差不齐, 要想保证MES系统能够顺利的实施, 就必须对相关的操作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 只有掌握了MES系统的操作方法, 才能顺利的完成生产任务。
4) MES系统在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扩展性和接口的友好性。这是因为MES系统不能单独的在一个企业或工厂中生存, 所以, 要充分考虑到MES各种数据的来源, 还要对肯呢过相关的系统的接口也要充分考虑到。
5) 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模拟运行和制定工作规程的基础上, 可以对系统进行试运行, 但是这样一来, 有关MES系统的操作人员的工作量就会增加。因此, 炼钢厂的领导组织就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来实现一举两得的良好效果。
对于炼钢厂来说, MES系统的发展能够更快速地实现炼钢厂的经济利益, 所以MES系统的发展规划对于炼钢厂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MES系统为炼钢厂带来了许多好处, 例如:MES系统可以优化炼钢企业的生产制造管理模式, 同时强化过程管理和控制, 达到精细化管理目的。还可以加炼钢厂各个生产部门的协同办公能力, 从而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与此同时, 还能够提高生产数据统计分析的及时性、准确性, 避免人为干扰, 促使企业管理标准化。为企业的产品、中间产品、原材料等质量检验提供有效、规范的管理支持。最重要的是, MES系统能够实时掌控计划、调度、质量、工艺、装置运行等信息情况, 使各相关部门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可利用MES系统建立起规范的生产管理信息平台, 使企业内部现场控制层与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 以此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于MES系统的发展规划来说, 首先需要实现炼钢厂现有设备的信息化管理, 提高自动化程度, 在必要时进行设备的改造。其次, 对于旧生产线的物流管理以及生产管理等进行重新的整合规划, 为MES系统的准备实施打下基础。最后的发展规划也定在了旧生产线上, 那就是着手MES系统在旧生产线上的具体实施。
4 总结
本论文通过对炼钢MES系统实施过程分析和探讨, 对炼钢厂MES系统实施中针对炼钢厂特殊的生产管理内容和要求, 对MES系统的具体内容进行介绍, 并针对其遇到的难点和问题提出建议和解决方案。希望能够对日后MES系统在炼钢厂的应用起到一定的理论基础性作用。
摘要:MES系统是制造执行系统的简称, 此系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MRP计划的执行功能, 同时把MRP计划同车间作业现场控制, 并通过执行系统联系起来。本论文通过对炼钢MES系统实施过程分析和探讨, 对炼钢厂MES系统实施中针对炼钢厂特殊的生产管理内容和要求, 对MES系统的具体内容进行介绍, 并针对其遇到的难点和问题提出建议和解决方案。
关键词:MES,信息化,炼钢厂
参考文献
[1]赵恕昆.炼钢厂MES系统实施过程以及研究[J].天津大学工商管理专业, 2008-04-01.
[2]彭凉, 赖继宏.炼钢厂MES的系统框架及生产调度综合管理[C]//第十一届全国自动化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06.
[3]郭颖.浅谈炼钢生产管理系统MES的实施前期准备[C]//2009年河北省冶金学会炼钢—连铸技术与学术年会论文集.2009.
[4]吴晓峰, 王少福, 杨卫东.钢铁生产流程工业制造执行系统 (MES) 研究[C]//冶金企业自动化、信息化与创新:全国冶金自动化信息网建网30周年论文集.2007.
[5]陈杰, 吴怀宇.MES系统在韶钢炼钢轧钢生产线的应用[J].南方金属, 2008 (01) .
系统过程论文 篇11
关键词 基于工作过程 印制电路板课程 教学实施
1 教学模式
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模式,是工作过程导向下串行发展到串并行再到并串行的一种很好的系统形式。以坚持“行动导向”为基本原则,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完整的行动方式来进行教学。
2 教学组织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组织学习活动的方式及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安排方式。个别教学制,班级教学制,道尔顿制(废除班级授课制,指导每个学生各自学习不同的教材,以发展其个性),分组教学制,特朗普制(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别作业三种教学形式结合)都是常用的教学组织形式,可哪种形式最适合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呢?为了解决班级学生人数多,教学组织困难的问题,采用分组教学的组织形式是比较合适的。将整个教学班级按3~6人分成若干的小组,依据企业车间的模式,采用班组长负责制。学习时教师下达工作任务书,任务书中对该任务进行一定的描述并提出要求,学生则以教师下达的任务书为共同的活动中心分组学习讨论,在强烈的问题动机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完成既定任务。这样做的好处有下面四个方面:(1)让学生身为“准员工”体会工作环境和工作工程;(2)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3)锻炼学生的合作、沟通能力和责任心;(4)让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成为考核评价的一部分。
在采用分组教学法的时候,有几个问题值得我们关注:(1)分组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协作能力,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性格、能力等进行合理分组,最终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并培养其欠缺之处;(2)加强组长的责任意识和管理意识;(3)组长可以轮流担当。
3 教学方法
(1)四步教学法。四步教学法包括计划、演示、实施、检查。由教师做计划并进行演示,学生实施,教师检查,评价学生的实施情况及达到的状态,学生也对自己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并相互评价。这种方法的局限性在于不能指导学生独立计划和检查任务,而且没有给学生留太多机会来做独立的决定。可用于完成某一个完整项目任务中的一小部分。
(2)项目教学法。教师根据教学进度以及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的原则提出项目实例,将学科知识巧妙地隐含在项目当中,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达到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的目的。
(3)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项目教学法的重点是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掌握自主学习的基本方法,感知自主学习的实质和乐趣。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方法、各种手段主动地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来迁移旧知识,构建新知识。以串联稳压电源电路印制板制作项目为例,针对原理图元件的导入、编辑与元器件的新建,涉及多种对象的认识、理解与操作;对于报表的生成与修改,涉及控件与报表的知识;PCB图设计中涉及到对电路板物理特性的规划,元件布局涉及到电子元器件之间的相互干扰,元件封装涉及到对电子元件外围尺寸的考虑等等的知识内容。对于这些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学生可以先查阅有关的教材、资料,在实践中,逐步地理解、模仿、改造,进行自主学习;然后鼓励大家资源共享,相互讨论、交流,进行协作学习。 在课程教学中,通过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学习主动性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都有明显的提高。
4 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的素材等各种可利用的条件,除了通常包括的教材、课件、教具、工具书、仿真器以外,我院还引进了小型工业快速制板系统,建立了仿工业的制板实验室。该系统包括计算机、激光打印机、数控钻床、手动裁板机、热转印机、图形转移机、自动线路板抛光机、程控曝光机、烘干机、线路板丝印机、化学沉铜机、化学镀锡机和全自动多槽腐蚀机。该系统大大提高了制板速度和效率。
5 教学实施
(1)布置任务。首先将情境(项目)分解成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不太大的,新知识、难点不太多的任务。如情境二串联稳压电源PCB板的设计中可细分为9个任务:原理图环境设置;原理图元件的制作;串联稳压电源原理图的绘制与设计;电气规则检查及生成网络表;串联稳压电源的仿真;PCB板的设计环境设置;PCB板的库操作;PCB布局;PCB布线。
(2)分析任务。给出任务之后,教师就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注意哪些问题让学生进行适当的讨论、分析。除了一部分以前已经学习过的,学生自己能给出解决方案的问题以外,剩下的隐含在任务中的新知识点正是所要解决的问题。
针对提出的问题,教师和学生进行互动。老问题一定要由学生自己提出解决方案,新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探索得出解决方案。方案得出后,教师一般需要对操作过程作示范。
(3)完成任务。学生独立或者分组实践操作来完成任务。在这个环节,老师是指导者,就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所提出的这样那样的问题进行解答,帮助学生完成任务。
(4)检查任务。学生实践完成后,教师要检查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并及时指出存在的问题,让学生清楚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查漏补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6 课程考核
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减少考核误差,学习效果评价采取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相结合的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7 结束语
协同办公系统建设过程研究 篇12
本文是在软件产品检测中心协同办公平台实际研究与建设的基础上撰写的,探讨和阐述协同办公系统建设过程中所涉及的软件选型、需求开发、系统设计与实现、知识库建立、测试等环节注意事项和相关细节,为协同办公系统建设提供借鉴。
近年来,软件产品检测中心一直在努力为业主做好计算机软件评测、应用系统验收鉴定、信息化咨询、 优秀软件产品奖(金慧奖)评审工作,随着业务需求的日益增长,原有以“检测项目”为管理模式的单机版检测管理系统出现管理瓶颈,企业内部信息沟通不畅、 传递时间长、损耗多,直接导致内部沟通成本增加、决策延迟等诸多问题。然而,协同办公系统的建立满足了用户网上申报业务办理,并可上网查询受理单的工作状态,提高工作效率和精细化管理水平,实现了无纸化办公。
笔者作为软件产品检测中心成员有幸担当该系统建设工作,整个建设工作经历了软件选型、知识库建立、业务流程梳理、系统设计与实现、软件测试等环节,PDCA过程管理模式贯彻整个建设过程。为提高用户体验,系统实用性、易用性等特点也是必须考虑的部分。
经需求开发,协同办公系统功能包括:为方便实验室固定资产审查工作的固定资产卡片借还登记及固定资产信息维护;为方便分析统计绩效的合同信息管理、著作权登记信息管理和员工日常检测工作管理,可实时监测各部门运作情况,辅助领导决策;为提高系统质量及可维护性的系统管理、流程管理和动态表单管理,不断改进系统功能、性能和安全性。对应的功能组件包括:测试管理、知识库管理、合同管理、固定资产管理、著作权登记管理、评审管理、质量体系文件管理、个人办公、电子邮件、系统管理、流程管理、动态表单管理等。
1软件选型
软件从管理的角度上方便企业运作、流程跟踪、 节省资源,而并非让企业从无管理到实现管理那么智能且完全自动化,所以不能有太理想的要求。选择适合企业运行的软件产品非常重要,应避免选择功能全、品牌、主流,最主要的是能提供接口可二次开发。 但每个企业各有自身的管理特性,因而需制定自身有特色、个性化的功能。项目开发团队的责任心与敬业精神也很重要,不能只从企业的总裁、技术主管的能力判断该公司的实力,主要得从公司管理层对项目的重视程度、组织架构、管理能力上权衡。建设方的项目负责人需对软件工程、软件开发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否则只能听从开发人员的推卸。
没有完美的产品,每个产品都有自己的优缺点, 关键在于将自己的核心需求和软件的优势结合起来, 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对比、测试、选择。综合来看,选择软件产品需要关注5大要素,即实用性、易用性、开放性、服务、性价比。
2需求开发
需求开发是整个建设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也是项目最终能够取得成功的基础。协同办公系统的需求开发所涉及的功能性需求和非功能性需求的实现方式、实现手段与原有单机版检测管理系统有着本质的区别,同时也远远超出传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的范畴。笔者在需求开发之初就成立了需求分析小组, 明确任务,细化重点。而后组织访谈对象进行需求挖掘,由于笔者本身就是检测中心成员,所以在需求访谈的对象上有着明确的认识,如用户角色类型、用户任务类型、用户操作习惯和客户体验等均能敏锐地捕获,同时也使得需求分析的过程变得简单而清晰,继而撰写《用户需求说明书》,并提交访谈对象确认,保证需求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但由于管理的完善或更完美的追求,所以软件需求的变更也是在所难免的。
3知识库建立
将日常工作中的资料、方案、计划、纪要、经验等进行存储,利用设定的规则进行集中有效地管理,在不同版本使用和查找方面都将有知识管理理念支撑, 提高重复利用。通过“遇到什么问题,如何处理;什么问题,必须避免;什么问题,可以有更好的创新型解决方式”等类似问题的解决,实现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可被更好地吸收、利用乃至创新。
通过建立多级知识分类,自定义标题与内容文档,存储创建人与创建时间信息,或以附件形式上传、 下载文档,方便员工对所需知识的快速查找。
4系统设计与实现
笔者在协同办公系统建设中体会最深的是需求分析到系统设计,其中质量管理模块因对用户需求理解模糊,跟写需求的人员沟通也有了障碍,怎么也走不出这个胡同,越想越复杂而且觉得不符合软件设计的基本原则,无法设计,甚至想放弃,当笔者将体系文件的元素复制到Excle文件的一瞬间,来了灵感,发现了体系文件既要对格式版本又要对内容版本进行管理的设计方法。分析用户需求时不单是读与思考还得多画多写,从中获得灵感。将问题想到并解决后才发现其实很简单。
5软件测试
在该软件的测试中总结了有关测试的几个要点。
(1)测试用例不能穷举,也不能过度测试,要做到用最有效的用例发现缺陷或错误,提高测试效率。
(2)测试计划与方案优先于测试标准,是针对项目背景、测试范围、测试要求、测试内容 、测试环境、 测试流程、测试策略与方法、测试资源、测试周期、进度安排、工作量估算等而制定的指导性文件。
(3)充分评估测试风险,避免因测试周期与测试人员的不足带来质量与进度的影响。
(4)作为项目管理人员,尽可能做到站在每个人的立场思考问题,特别是开发方的角度与建设方的角度, 对于下属提出的建议或意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5)对于文本编辑框的验证,思考特殊字符(%/′′)、 前后空格、全空格、字符超长、唯一性测试的必要性, 特别是查询条件编辑框。精减反例配置用例,取消界面元素判断测试用例,因为是文档没有及时更新所导致的差异。这一点也要因地制宜,灵活应用,不能一概而论,如日本外包测试项目,则并非如此。
(6)一定要注意测试中的错误集中发生现象,这与程序员的编程水平和习惯有很大的关系,类似这样的问题提在一个缺陷中即可,如前后空格的BUG、唯一性的BUG、不同的菜单功能但使用同一个窗口产生的BUG,以便提高测试效率,并减少开发人员带来的负面情绪。
(7)对发现错误较多的模块,应进行更深入的测试。一般来说,一段程序中已发现的错误数越多,其中存在的错误概率也就越大。
6过程管理
过程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由于管理面广, 并非事事都能时时跟踪。即使工作通过OA系统实现了电子化,也依然难以实现理想中的过程管理状态。 软件项目过程管理不同于传统项目的过程管理,对于软件而言,其进展是不能立即看到的,软件项目管理就是使不可见的过程可视化。了解软件项目的费用是如何花费的,要比其他工程制品更加复杂。软件开发者必须与用户需求保持一致,这不仅因为从事该工作的人员可能不是同一个人,而且对于一个组织来说, 还由于内部交流不够畅通、决策也会失误。软件可以被方便地改变,通常认为这是软件的长处之一。然而, 因为变更引起的多方面风险更应该重视,如需求变更控制。
7平台特点
通过建设方或开发方多次的沟通交流,以及对业务需求的调研分析,协同办公平台实现了在整合、集成、协同、共享的基础上,提供统一的综合应用技术框架。全面支持构建:办公自动化OA、网上申报、网上审批、业务/事务流程管理、项目督办、信息发布、信息共享、智能知识库、即时通讯等各种具体业务应用的综合协同工作平台。
平台采用了面向服务的SOA和虚拟化VM-Ware的技术体系架构,各组件模块之间通过互相提供服务的方式进行互动。除了应用动态表单定制、动态流程定制等成熟技术外,在设计、开发的过程中做了大量的原创性工作,其中“动态子系统服务引擎技术”和 “动态在线业务开发技术”是2个主要技术创新点。
本平台采用模块化的体系架构,任何系统模块都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动态地加载和卸载。开发的任何功能模块都可以方便地加载进平台中,具有权限的用户就可以使用该模块包含的所有功能了。
本平台的工作流引擎具有可视化的管理界面和流程配置工具,能够通过配置的方式快速实现流程的搭建、变更等工作。能够实现挂起、退回、分支、条件流转、子流程等功能。对引擎中处于运行状态的流程实现图形化的流程监控。对于当前的流程任务,支持具体任务委托他人执行管理的功能。
同时,在平台工作流及消息提醒机制的统一协调控制下,用户的待阅文件、待办任务、待办业务、预警、 催办信息等,都可以统一集中到任务提醒中心界面, 真正实现“事找人”。
摘要:软件从管理的角度上方便企业运作、流程跟踪、节省资源,而并非让企业从无管理到实现管理那么智能且完全自动化,所以不能有太理想的要求。选择适合企业运行的软件产品非常重要,应避免选择功能全、品牌、主流,最主要的是能提供接口可二次开发。但每个企业各有自身的管理特性,因而需制定自身有特色、个性化的功能。项目开发团队的责任心与敬业精神也很重要,不能只从企业的总裁、技术主管的能力判断该公司的实力,主要得从公司管理层对项目的重视程度、组织架构、管理能力上权衡。建设方的项目负责人需对软件工程、软件开发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否则只能听从开发人员的推卸。文章具体分析了协调办公的建设过程。
【系统过程论文】推荐阅读:
过程系统控制05-22
过程管理系统07-22
热工过程控制系统07-03
甲醇精馏过程仿真系统08-03
基本过程控制系统11-03
控制系统工作过程07-28
系统过程文档验收标准10-25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01-22
过程控制系统实验装置10-07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