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分类构建

2024-07-06

内部控制分类构建(精选7篇)

内部控制分类构建 篇1

0 引言

国内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因起步较晚,经验技术不足,因此多以产品合作分成模式与外国石油公司合作开发。如中石油与荷兰皇家壳牌合作开发的长北天然气项目,富顺永川页岩气项目,金秋致密气项目;中石油与雪佛龙合作的川东北高含硫天然气合作项目。非常规天然气项目运营风险高,设备技术工艺要求复杂,MRO(Maintenance、Repair、Operations,维护、维修、运营)作为一种有效实现复杂设备管理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思想需要得到重视[1,2]。从会计角度定义,MRO物资是一种“间接材料”,而“直接材料”实际是指成品产品组成部分。从生产角度定义,MRO物资通常是指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不直接构成产品,只用于维护、维修、运行设备的物资。随着非常规天然气项目开发建设运营,如何在保持较高服务水平的情况下降低MRO库存投资将变得非常重要。

MRO库存控制需要根据MRO的不同分类来进行。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提出的库存分类方法主要包括单标准ABC分类法、多标准ABC分类方法、快速和慢速流动备件分类方法、设备维修模式分类方法、多维分类法、关键因素分类法,等等[3,4]。国内常用的库存控制方法包括定量订货法、定期订货法、最小最大订货法、双堆和三堆系统、物料需求计划。由于不同分类方法各有其侧重,其适用场合及对历史数据、物料数据、信息系统支持、企业管理方式等都有较大关联。同时不同库存也需要根据分类特征调整相应的库存控制策略。仅仅按照某种方法进行MRO分类控制或在整个项目期间都采用一种方法分类控制都是不合理的。本文将综合考虑各种库存分类方法和库存控制方法的优缺点,考虑设备不同期间的技术特性、历史数据的可获得性、安全生产管理的重点领域来构建非常规天然气的MRO分类库存控制模型,实现安全生产和经济库存之间的平衡。

1 非常规天然气项目MRO库存分类方法

1.1 MRO库存分类基本思路

非常规天然气MRO库存分类是指相关管理部门需要根据MRO的关键性、价格、采购周期、维修难易程度等因素进行的技术分类。库存分类的目标是把有限的资源用在有迫切需求的地方,提高库存管理的效率,MRO的分类管理同样也是制定库存策略的基础。分类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库存影响因素,同时需要兼具可实施性的要求,根据不同项目周期的特点进行库存分类的调整。本文以“ABC”库存控制法和三维库存控制方法为基础,从MRO物资特性出发,提出MRO动态多维库存分类法,分类思路如图1所示。

1.2 MRO库存分类实施步骤

MRO库存分类实施步骤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步,按流动性划分。依据年需求率和消耗的不确定性,把MRO分为慢速流动和快速流动件;分类的依据为每年的MRO消耗使用记录,计算宜于实现。

第二步,按价值进行划分。针对不同流动性的MRO采用不同分类标准进行ABC价值分类,对于快速流动MRO,按历史消耗值进行ABC分类管理;对于慢速流动MRO,库存资金占用是需要重点管理对象,选择按现有库存值进行ABC分类管理。

第三步,按关键管理属性进行划分。综合非常规天然气项目的库存管理特性,分别从设备关键性,部件/零件故障显著性、供货敏捷性、维修敏捷性进行多维分类。

2 非常规天然气项目库存控制方法

2.1 MRO库存控制思路

非常规天然气项目MRO库存控制受很多条件制约,包括需求的不确定性、订货周期的不确定性、运输的不确定性、资金的制约、库存管理水平的制约。MRO库存控制是以控制库存为目的的方法、手段、技术以及操作过程的集合,是对库存进行计划、协调和控制的工作。过量库存、积压库存、缺货,称为MRO库存的三大弊病。库存控制核心是根据MRO的使用寿命、消耗速度以及年消耗量,确定订货点、订货周期、订货数量、最低库存水平、最高库存水平。在充分考虑库存控制的要素和制约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前面的库存分类方法,MRO多维库存控制思路为:

第一步,按流动性进行慢速与快速MRO分类,针对不同流动性的MRO制定初步的库存管理策略,如连续检查库存、周期检查库存。

第二步,针对不同流动性的MRO采用不同分类标准进行ABC价值分类,对分出ABC类MRO制定相应的库存管理方式,包括管理重点、订货量订货方式、检查方式、记录、统计方法、保险储备量等。

第三步,最后按照关键性属性、故障显著性、供货敏捷性、维修敏捷性分别确定相应的库存控制策略。

2.2 流动性不同的MRO库存控制策略

2.2.1 慢速流动MRO库存控制策略

慢速流动MRO是指年需求率小于1(在过去12个月内未有周转),需求不确定的MRO物资。其库存控制策略包括:

(1)对于周转缓慢(如在过去12个月内未有周转)的MRO物资,与终端用户组沟通,确定材料是否仍然可用;对最低/最高水平或过剩材料的周转进行必要的调整;使用库存申请流程记录最低/最高水平的变动。

(2)对于呆滞(在过去36个月内未有周转)的物资,除采用(1)中提到的方法外,任何设备报废时,维护部门应就报废设备向供应链管理小组进行通知,而供应链管理部门应向维护部门提供库存报告,说明该设备的剩余库存量,以供审查。根据该报告,可以确定是将该物资重新部署用于其他类似设备还是进行废弃处理。

(3)对于价值较高的慢速流动MRO,需要定期(每半年)对其可用性进行评估,也可在采购时考虑采用虚拟联合库存的方式和其他同类企业共享库存。

2.2.2 快速流动MRO库存控制策略

对于快速流动MRO,也就是年需求率大于1(在过去12个月内有周转),需求基本确定的物资。需要掌握其消耗规律,根据历史消耗数据进行需求预测。采用周期检查库存的方式进行定期采购,在保证供应的情况下尽量降低库存,与供应商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能够实现本地采购的尽量采用本地采购,实现“零库存”。对于用量较大的标准件可与供应商协商采用供应商寄售库存的方式。

2.3 成本不同的MRO库存控制策略

针对不同流动性的MRO采用不同分类标准进行ABC价值分类。对于快速流动的MRO,每年有固定消耗或消耗规律是可预知的。因此对其按历史消耗值进行ABC分类。对不同消耗规律的MRO选择不同的需求预测模型。对于慢速流动的MRO,由于年消耗低或几年都没有消耗,因此按现有库存值进行ABC分类。对于不同分类标准得到的ABC分类实施不同库存控制策略。A类物资需要重点管理,经常检查和盘存,按品种规格详细统计,保险储备量低;B类物资普通管理由于比较贵重,一般检查和盘存,按大类品种统计,保险储备量一般;C类物资一般管理,低值易耗,一般检查和盘存,按年/季度检查盘存,保险储备量允许较高。

2.4 库存关键影响因素的库存控制策略

通过对MRO进行流动性划分和ABC分析之后,还可以根据MRO库存管理的不同影响因素(包括关键性,故障显著性,供货敏捷性,返修敏捷性),决定不同MRO的库存控制参数,库存控制参数主要包括订货点、订货数量、订货周期、维修策略,其定义描述如下:(1)订购点:MRO物资进行订货的库存控制数量点,当库存量下降到订货点时,订货采购过程启动。(2)订货数量:单次购买的物资数量,购买的多少主要由采购周期以及订货点决定。(3)订购周期:相邻两次采购的间隔时间。(4)维修处理方式:对故障器件的维修方式,维修时间等。

通过对MRO管理过程的研究发现,任何其它库存控制参数都可以用这几个控制参数表示。MRO库存管理的影响因素(关键性,故障显著性,供货敏捷性,维修敏捷性)可以实现和控制参数集的一一映射,映射关系及相应的库存控制策略如表1所示:

3 总结

目前,非常规天然气MRO库存控制在石油行业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石油企业为保证安全生产往往订购较多的备件,导致多年无动态备件较多。有效进行库存控制需要在项目建设阶段就开始重视MRO库存控制。库存控制的实现在项目实施单位信息化程度不高的前期可通过EXCEL库存控制仿真模型简单实现,后期可通过库存控制的信息系统实现,在建立库存管理相关系统基础上,可以对相关数据进行挖掘。同时需要建立相应的库存控制管理过程,包括建立清晰的库存决策过程;建立有效的库存管理流程;进行详尽的库存数据收集;供应商的合理选择;采购方式的合理选择;供应商管理库存策略的推行;集中储备库存控制策略的推行。本研究将进一步针对不同分类研究库存控制计算模型,同时研究如何建立有效的库存管理绩效考核体系。

摘要:从国内外库存分类和库存控制方法的对比分析着手,考虑非常规天然气对MRO管理的要求,建立了MRO多维分类控制模型。首先按流动性进行慢速与快速MRO分类,然后针对不同流动性的MRO采用不同分类标准进行ABC价值分类,最后按照关键性、故障显著性、供货敏捷性、维修敏捷性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MRO库存分类给出了相应的库存控制策略。研究成果对于非常规天然气项目在保持较高服务水平的情况下降低库存投资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库存分类,库存控制,ABC法,流动性,关键性

参考文献

[1]钟学燕,文士豪,蔡春华.非常规天然气备件多阶段分类模型构建[J].物流科技,2012(12):43-45.

[2]沈歆星.基于采购流程的MRO物料分类体系的构建[J].中国集体经济,2011(31):109-120.

[3]胡啟军,尹迪,罗兵.基于ABC分类的备件多阶段多类别分类法[J].物流技术,2009(11):246-248.

[4]崔荣春.备品备件“4-ABC”正交完备控制法[J].管理工程学报,2008(4):129-133.

教学单元的分类及其构建 篇2

《课程标准》在教学内容的组合和搭配上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 可采用教学单元的形式进行。特别在1~6年级的低、中年级, 主要是打好体育的基础, 可采用复式单元进行教学, 即一个单元可采用两项或两项以上的教学内容。7年级以上可采用单一教学单元进行教学, 即一个单元一个教学内容, 每个单元的教学时数不宜太少。高中阶段的单元时数可更长一些, 如专项选择课可以半学期或一个学期为一个教学单元, 这样有利于集中时间, 使学生较全面地掌握运动技能。”新课程的实施为体育教学单元及其构建创造了条件, 提出了要求。

一、什么是体育教学单元

根据顾渊彦教授对体育教学单元的理解, 体育教学单元应该是指一个完整的体育教学单位。一堂课可以把它理解为教学的基本单位, 因为一节课有时连一个动作技术都教不完, 因此它不是完整的教学单位;而教学单元是课的上位概念, 是由若干节课组成的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整体性、连续性、阶段性特征的完整的基本教学单位。毛振明博士则认为:单元是指一个有机的教学过程和与之配套的教学内容“集合”或“板块”;教学单元是在一个相对规定的课时内, 对某一运动技术或组合运动技术或某个教育主题进行系统或阶段教学的过程, 它可使教师在连续的时间内系统完整地组织教学, 有助于学生对某项运动有一个完整的练习与掌握。

二、新课程的实施使单元构建成为了趋势和必然

1. 过去为了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

容, 教师蜻蜓点水式地进行教学, 学生是样样学, 结果是一样也没学好, 学生无体育兴趣和专长。《课程标准》在对课程性质的阐述方面, 重点突出了“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学习, 让学生掌握必要的运动技术和技能, 培养运动爱好和专长”的教学目标, 因此教师必须用“突出重点、精选系列教学内容的方式”进行集中教学, 这将使单元教学在体育教学中得到重视和强化。

2. 在体育新课程实施中, 单单采用分解

思维而缺失整合思维的方式造成了体育教学中的一系列问题, 例如:让教师在一堂体育课上对五个领域的目标进行全面、明确、具体的表述和实施是不现实的, 教师往往为制订课的目标而大费脑筋。由于把一堂课的目标分得太细, 教学已脱离了学生的实际, 有的学生早就会跳箱了, 教师还在重点传授助跑和踏跳;有的学生踏跳还没掌握, 教学已进入到了腾空落地阶段。而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是构建并实施教学单元, 即在单元的基础上, 实现对课程目标的整合, 然后在目标整合的基础上, 把课程目标转化为教与学的目标, 实现目标的可操作化。对于单元目标就可以提出全面、明确、具体和切实可行的要求, 因为单元是一个完整的教学单位, 它有着教给学生运动系列组合的时间和容量。

3. 课程标准实行三级课程管理, 把教师

从被动的课程执行者转化为课程的设计者和实施者, 同时规定:“各地、各校和教师在制订具体的课程实施方案时, 可以依据课程的学习目标, 从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 选用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师拥有了选择教学内容和设计课程的权利, 这使在体育课程实施中构建教学单元成为了可能。

三、体育教学单元的分类

教学单元的分类必须符合课程目标和教学的基本要素, 课程目标是体育教学的总纲领, 教学的基本要素是教材和学生, 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选编和有效实施是教学单元分类的依据。由于单元设计的切入点不同, 于是形成了不同规模、不同性质和不同类型的教学单元。最简单明了的是按单元的规模把单元分为小单元和大单元, 例如, 对那些没有必要让学生掌握, 但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或知道的介绍性、体验性教材, 如铅球、台球、铁饼、拳击等, 可以用小单元排列和设计的方法, 用一节课甚至半节课的时间向学生传授它们的起源或现状等运动文化知识, 也可以在操场上让学生练练动作, 但不要求学生会, 只要求学生知道, 能欣赏就可以了。而对那些社会上普及的、学生喜欢的、教师能教的、学校场地允许的教材, 如篮球、排球、足球或一些学校的传统运动项目滑冰、摔跤、武术、跳绳等, 必须使用大单元教学, 让学生在15~20学时甚至在一个学期为一个单元的时间里学会、学懂, 切实地掌握其运动技术并形成爱好。目前的体育教学大都是以小单元来排列和设计的, 大单元的理论和实践是下一步必须要探索和研究的。

受传统思维的影响, 目前最常见的划分单元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以教材为根据划分的“教材单元”, 一种是以学习课题或生活课题为依据划分的“课题单元”。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 拓展单元类型的呼声越来越高, 根据学制不同阶段的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原理的不同, 近年来涌现出了不同功能和特点的分类形式:教材单元、活动单元、课题单元等 (见下页表) 。

四、体育教学单元构建

“构建一个教学单元其实质是对学习经验的有效组织, 其中包括学科自身的逻辑组织以及学生的心理组织。”体育教学单元主要依据各个运动项目的特性、体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学习原理来构建, 同一运动项目、不同类别的运动项目、学制不同阶段的学生可以设置不同类型的教学单元。

1. 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单元构建

小学低年级的教材根据儿童的基本活动能力和行为特征, 以基础的身体动作和游戏类为主, 教材一般不以独立的运动项目出现, 因此, 在小学低年级宜于使用活动类单元, 以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为主要教学内容, 让初入校门的学生广泛地接触一些科学有趣的体育活动, 在游戏中达到全面发展其身体活动能力的目的, 单元时间为2~3学时。在小学的高年级, 反映儿童基本运动行为的教材单元也有出现, 但往往以服务于学生某一能力的发展为主, 围绕某一运动器材和场地, 以主题为线索来构建教材单元。小学生兴趣易转移, 不适合长时间从事单一练习, 因此, 在小学基本上不采用单一教材单元, 而是合理而又适度地构建复合教材单元, 复合教材单元是把两项或两项以上教材组合在一起, 连续地在一阶段的课时中出现, 构建时要关注一个教学单元中各教材之间的互相补充和搭配, 各领域目标之间的协调。如:跑和滚动、足球与投准、跳绳与游戏等。

在小学阶段大量出现的是活动类主题单元, 根据小学生的需要和教学实际, 作为典型故事、趣味情境、兴趣游戏、角色情节、特色文化的主题呈现方式成为构建小学体育教学单元的主要内容, 如在江苏省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能手大赛上出现的:“三只小猪、帮妈妈做家务、游恐龙园、学做消防队员”等, 都属于反映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体育能力的活动类主题单元。

2. 初中阶段的体育教学单元构建

初中阶段的学生大都进入了青春期, 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自制力和理解力迅速增强, 儿童时期的故事游戏、模仿练习不再符合他们的学习需要, 他们愿意接受正规的竞技运动项目学习, 发展自己的运动技战术能力, 这要求教师教给学生的不再是一些基础技术动作, 而是形成系列的技术组合, 以便于学生全面掌握后在生活实践中应用。因此, 初中阶段应当从课程标准及教科书提供的各类教材中优选系列运动项目构建教材单元。

初中阶段是学生的生理、心理和身体发展跨度最大的学段, 这一阶段学生的身体发育和运动技能的掌握正处在某些发展的“最适期”上, 在这一阶段可以利用大单元教学谋求学生在某项运动技能上的发展, 因此, 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围绕水平四的教学目标 (基本掌握一两项球类运动中的技战术”、“完成一两套武术套路或对练”、“基本掌握几项主要的田径运动技能”等) 的达成来构建8~12学时甚至更多学时的大教材单元, 如:篮球单元、太极拳单元、耐久跑单元等。但是, 在初中构建的教材单元包括了单一教材单元和复合教材单元两类, 单一教材单元中, 除了主教材外, 还可以有副项教材, 划分单元以主教材为主要依据, 副项教材由上课教师确定, 在构建教材单元时处理好主副项教材的关系是体育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

当然在初中阶段也会出现课题单元, 这种课题单元往往是以身体发展为主线的运动处方单元或是以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为主线的课题单元, 也可是根据学校资源开发的特色项目, 如学校以一种器材的研制而开发设计的器材单元, 如滚铁环、踩高跷、曲棍球等。

3. 高中阶段的体育教学单元构建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对课程性质的阐述方面, 提出了“通过对运动项目的选择和学习, 培养运动爱好和专长”的教学目标,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 课程标准提供了七个系列的教材分类体系, 强调了教学内容的选择性和系列性, 减少了学生实际学习的运动项目数量, 相对增加了学习某一运动项目的时间。为了使学生确实能掌握几项运动技能, 学会方法并形成爱好和专长, 就需要选项教学, 选项教学的基础就是大单元, 实施模块教学单元是高中阶段体育教学单元构建的主要思路。而高中阶段的体育教学有时以一个学期甚至一个学年为一个单元也是很正常的。

参考文献

[1]普通高级中学体育 (1-6年级) 体育与健康 (7-12年级) 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

[2]顾渊彦.体育教学的基本结构与单元构建[J].中国学校体育, 2006 (12) .

[3]毛振明, 于素梅.体育教学计划编制技巧与案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内部控制分类构建 篇3

关键词:垃圾分类,节约型学校,可持续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1. 研究背景

本课题的研究, 旨在结合国家提出的“建设节约型社会,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形势, 北京市政府已向全市市民发出“参与垃圾分类, 建设绿色北京”的号召, 清运垃圾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不仅占用大量土地、污染土壤、污染水源、污染大气, 而且有碍卫生, 影响人体健康, 甚至危机人类生命安全。

我校作为市级环境教育学校和绿色学校, 师生环境保护意识、节约能源意识已深入人心, 并已初步落实到日常行为之中, 目前正在进一步提高绿色学校的整体创建水平。

2. 研究目标

(1) 知识。寻找并理解学校现行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的关系, 进而明确在学校教育中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 技能。通过系列探索活动使学生体会观察、思考、倾听、讨论、想像、交流、统计、推理、分析、决策等技能的运用与培养, 发展学生的各种环境保护技能。

(3) 价值观。从现实状况入手, 通过研究使学生从认识到实施垃圾分类, 在构建节约型社会, 实现可持续发展教育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3. 理论支撑

本课题以《环境学》《生态学》《绿色学校构建理念》等理论为支撑, 通过绿色学校的深入创建, 不仅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 还要通过学校的环境为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源和机会, 着重加深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与创建节约型学校的关系的理解, 使学生从小掌握可持续发展的知识技能, 并形成科学正确的价值观。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 目的:探索实施垃圾分类的有效方法

2. 意义

(1) 把培养学生良好的节约意识和行为习惯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把在师生中开展节约教育活动摆上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 使全体师生从过去那种“地大物博”的思想中醒悟过来。在充分挖掘学校自身潜能、全体师生共建节约学校的同时, 借助社会、家长的力量, 形成一股学校、社会、家庭携手共建节约型社会的强大力量。从而达到让“节约是福”的歌声唱满校园, 并实现“教育一个孩子, 带动一个家庭, 影响整个社会”的良好局面的目的

(2) 实行垃圾分类回收, 化害为利, 变废为宝, 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功德之举, 是建设绿色家园, 建设绿色北京的需要。

(3) 是国家“建设节约型社会,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是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的大事。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1. 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工作管理情况。

2. 培训、宣传教育情况。

3. 垃圾容器管理。

4. 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检查监督。

5. 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日常检查。

6. 垃圾分类资源回收处理办法。

四、研究对象及方法

1. 研究对象

以全校教职员工及学生为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1) 调查法。引导学生调查校园内垃圾数量、种类情况等。

(2) 行动研究法。从生活实际出发, 从身边发现问题, 亲身研究, 得到体验, 寻找解决垃圾分类的途径。

五、研究的实施过程

1. 第一阶段:调查分析学校垃圾分类情况 (2006年9月)

学校布置各班积极开展“校园浪费我知晓”的调查活动, 小调查员们开始观察学校的各个角落, 用相机拍下浪费的现象, 走访学校的后勤副校长, 询问学校浪费水、电的情况……孩子们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资料, 拉开了“节约, 我能行”全校节约共同行动的序幕。在“校园浪费我知晓”的汇报会上, 很多同学都表示要从我做起, 从小事节约, 使更多的同学都有了节约的意识。

2. 第二阶段: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明确各自职责 (2006年10月12月)

(1) 成立领导小组。为了扎实、有效地推进垃圾分类和处理工作, 加大对此项工作的组织协调, 提高各级、各类人员的认识, 我们成立了垃圾分类和处理工作领导小组, 校长担任组长, 分管教育教学、总务后勤的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务处、总务处、德育处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为组员。通过管理、规划、建设、宣传教育、行动、总结, 把握实际、明确分工、落实责任。校长:负责全面协调工作, 负责全校师生的宣传动员工作, 明确各处室的相关任务;负责资金、场地落实和学校的全面规划。支部、办公室:是核心部门, 负责协调、监督各处室的相关工作;负责定期研究、检查、总结等有关工作;整理原始数据、文件等资料;并负责工作总结及各种总结汇报工作。德育处:负责师生环保意识与行为规范的教育。通过系列活动使全校师生树立绿色观念, 举办相关的专题讲座, 开设图文并茂的专栏;校园洁净, 教室整洁, 卫生无死角, 垃圾分类统一处理, 不对校园及周边环境产生污染。教务处:负责各学科环境渗透教育, 各学科教育中有渗透环境的计划、教案及有关资料。总务处:为活动提供支持与保障, 有表格记载。

领导小组负责全面协调学校各个管理层面的创建工作, 从学校的环境是否已满足了使用者需要, 学校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程度, 学校的行动对当地环境美化的贡献等方面来评价学校的环境, 并就好环境的标准和如何改变学校环境提出建议, 在此基础上, 领导小组根据校情和已有的绿色教育基础制订详细可行的行动计划。

高度重视课题的研究, 考虑到此课题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 需要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参与和积极投入, 将课题组人员划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研究层, 由7名教师组成, 从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挑选出热心于绿色教育事业, 专业知识扎实、教育教学水平、教科研能力以及敬业精神强的教师担任, 他们主要负责在理论的指导下, 对课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与研究, 并指导其他教师实践研究成果, 对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总结。第二层次是实践层, 包括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及学生, 主要任务是将课题研究的成果在教育实践中加以应用, 验证研究成果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为课题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2) 确定课题研究模式:确定理论核心—完善垃圾分类管理制度—分工协作—开展课内外活动—总结提高。

(3) 签订垃圾分类责任书, 提出鲜明目标。加强校园环境硬件建设, 使校园清洁优美、再生资源得以回收和利用。

为提高垃圾分类和处理工作的相关知识, 总务处主任作为垃圾分类领导小组的主要成员参加了北京市市政管委、区市政管委组织的培训, 掌握了垃圾分类和处理工作的组织、指导方法及相关业务知识。

(4) 制定严格的垃圾分类制度及实施细则。 (1) 垃圾分类:分塑料瓶类、铝箔包类、纸类、废弃物。 (2) 回收时间及地点:物品按类分放, 不可回收类放垃圾筒集中处理, 每周四下午将可回收类交学校废品收购站。 (3) 回收收入:各班回收收入充作各班班费。 (4) 资源垃圾回收检查:各班资源回收列入整洁竞赛评分, 由环保小组每日下午检查, 若发现班级垃圾未分类、分类不全, 除立即登记, 扣除班级整洁竞赛成绩外, 并且要求当场分类, 始准予存放, 废弃物封口丢入垃圾筒。 (5) 实施要点: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垃圾分类及资源回收工作。校区划分垃圾整理责任区, 依各班分配之整洁区实施。资源回收品, 各班各自整理集中于各班存放处, 收购站每周四回收一次。树叶、树枝、杂草及木制类垃圾放到校垃圾筒集中处理。一般废弃物之垃圾丢入垃圾箱, 每日由清洁人员清运处理。列入整洁竞赛评分。

3. 第三阶段:对师生、清洁工进行实施垃圾分类、回收的宣传教育及培训 (2006年10月12月)

为提高师生对垃圾分类工作的知晓率、支持率、参与率, 学校利用了一切可利用的渠道, 对垃圾分类和处理工作进行了广泛宣传和发动。如:在国旗下讲话时结合学校环境现状, 向学生宣传垃圾分类的意义, 明确我们做到什么, 可以做些什么。学校专设有宣传栏, 利用广播、教学网络播放有关知识及录像, 采取横幅、橱窗、发放宣传资料、现场咨询等宣传形式, 教会学生正确科学地扔垃圾, 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提高环境意识和文明程度, 倡导绿色生活行动, 使更多的资源从源头分离出来, 正确、科学地收集、处理垃圾, 使其尽可能地成为可循环利用的资源保护环境, 从而节约能源, 减少污染。通过垃圾分类知识讲座、垃圾分类小竞赛、可再生废品回收行动, 学生不但学到了垃圾分类和回收的方法, 还增强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环保的意识, 提高了参与环保活动的热情。学校增设了分类垃圾桶, 师生垃圾分类意识和环保意识逐渐增强。

各班召开主题班会, 黑板报开辟宣传专栏, 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也得到了充分发挥。

教师利用晨会、思品课等教育阵地大力宣传垃圾分类的好处;在综合实践课堂上进行区别、分辨, 并进行模拟练习, 防止学生混淆。另外, 学生们用易拉罐或矿泉水瓶两种貌似无用的材料, 经过自己的创意, 制作成有用的东西体现创新的价值。

我们意识到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还远远不够, 对广大家长的宣传也是我们肩上的责任。在家长学校的活动中, 垃圾分类的宣传也成了一项重要内容, 让环保教育从课堂延伸到了社会。

通过垃圾分类宣传教育, 同学们认识到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财富。回收垃圾不但美化环境, 而且垃圾再利用可以节省新资源的开采。生活垃圾种类很多, 且成分复杂, 燃烧排放后对环境造成很大污染, 危害人类身体健康。但是, 很多生活垃圾通过处理后, 能变废为宝, 达到资源回收再利用的目的。

4. 第四阶段:

研究实施垃圾分类、回收、节约能源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将这些方法运用到生活垃圾处理实践中去检验, 通过反馈进行调整, 真正达到化害为利, 变废为宝, 节约能源, 培养学生良好的节约意识和行为习惯的目的 (2007年1月至7月)

(1) 提倡垃圾分类。学校按照垃圾分类的要求, 统一部署, 将垃圾分成三类:一类为废纸、废书、废报、废本;二类为塑料瓶、袋, 易拉罐;三类为不可回收利用物品。一、二类垃圾回收, 并做好记录, 其余不能回收利用的垃圾则及时倒掉。增设了几个垃圾分类箱, 方便师生。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

通过生态道德教育, 倡导学生绿色消费。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选择合理的物质消费方式, 尽量限制和减少危及环境与个人身心健康的日用消费品。同时反对任何形式的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教育学生从一点一滴做起:保护环境不去接受太多的废弃物, 增加有限能源的利用。

在全校开展“爱护环境, 整洁校园”活动。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全体师生要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 传播环保的理念。为地球妈妈许下承诺:随手拾起散落在地上的果皮纸屑;从今天开始,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做保护地球的小主人。总之, 通过宣传、教育、引导, 强化学生人文素养和良好行为习惯, 绿色环保意识在学生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 保护环境的能力大大提高。

(2) 建立学生环保协会, 环保协会会长与会员层层竞选, 学生有了自己的环保组织, 他们的环保积极性空前高涨;学校“环保小卫士”也积极行动起来, 对分类垃圾桶进行擦拭后张贴分类标识, 指导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投放, 并由保洁员进行收集和贮运。加强了卫生的督促职能和管理机制。每天中午和课间有“校园环境卫生督察队”的巡视, 对校园内师生的绿色行动进行监督, 成为绿色学校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使随意扔垃圾的学生减少了, 促使了各班卫生清扫的更干净、更彻底。

为充分开展环保活动, 各班都由同学们自己组织成立了环保小队, 他们不但平时坚持学习、搜集、交流、宣传环保知识, 而且自觉开展活动, 负责班内环境卫生保洁, 随时清除污物。

(3) 各班也积极开动脑筋, 想办法, 有的废物利用, 把家里不用的纸箱拿到学校做垃圾分类用, 有的班收集可回收垃圾, 做好垃圾分类工作。班级对卫生区认真打扫, 还要进行垃圾分类收集、节约回收, 有效控制学校自身资源的污染。这样既保持了教室的清洁卫生, 培养了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又增强了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养成了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学校校园环境明显改哪, 学生乱丢乱扔的现象大大减少, 学生环境卫生意识显著增强, 还出现了学生主动捡拾垃圾的现象。

(4) 环境教育联系家庭, 走向社会。我校坚持环境教育与家庭、社会互动, 形成“绿色行动”的合力。我们组织了“我和父母谈环保”活动, 让孩子向家长宣传环保知识;开展了“小手拉大手”活动, 要求孩子和父母利用节假日一同去参观生态教育基地, 在基地做一件好事、实事、提出一项合理化建议等, 有的家庭就针对旅游景区内人们随地吐痰, 乱扔废弃物、粘在地上的口香糖、垃圾箱的摆设及垃圾的分类回收等情况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在学生和家长中间开展“为了家园更洁净”“节约能源”活动等, 促进家长与孩子的同步发展。

(5) 我们还将绿色行动向社区延伸, 我们与居委会签署了“为学生提供社区服务活动基地”的协议, 使学生能经常搞一些公益劳动、宣传等;我们建立了“红领巾文明街”, 进行宣传、实践活动。各种活动的扎实稳步开展, 优化了社区环境, 密切了社区关系, 促进全社会都来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扩大了社会影响, 使得一名学生影响一个家庭, 一个家庭辐射一个小社区, 带动了家庭、社区的绿色行动。

5. 第五阶段:

进一步深入研究、搜集资料、整理分析、并着手撰写本课题研究报告并申请结题 (2007年8月至9月)

六、研究成果的表达形式

研究报告、材料的展示方式:现场活动。

七、研究成果和结论

自从加强了对垃圾的分类回收, 这项工作已有条不紊的在进行中。从对垃圾分类和回收的情况看, 效果还是不错的。学校环境卫生有了一定的改观, 各班的清洁卫生比以前打扫的干净、彻底, 多数班级的教室随时检查都是干净、整齐的, 楼道卫生保持也比以前好。大多数班级养成了自觉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学生卫生习惯好转, 乱扔垃圾的人少了, 多数学生养成了把垃圾装入垃圾筒的习惯, 学生备有垃圾袋, 会自觉的把自己的垃圾放在自已的袋子里, 明显的减少了垃圾乱扔的现象。师生对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知晓率、支持率、参与率和对生活垃圾从源头分类的正确率、容器投放的正确率明显提高, 师生知晓率达100%, 现支持率达80%左右。

工作成效指标:

1. 班级分类情况:

80%左右的班级基本能按要求进行分类, 但部分班级分类不够仔细。相信通过我们进一步的宣传和师生的逐步适应, 此项工作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2. 实际投放效果:师生能够将分类好的垃圾投入相应的容器。

3. 垃圾减量率:约15%。

4. 垃圾资源的利用、分类后可利用物的情况:

可回收的送到收购站, 垃圾处理后变成的有机肥料, 计划用于养花种草。

在市级检查验收中, 我校获得了好评, 被授予先进单位, 平谷区一小的环境教育有了可靠的途径、手段和适宜的方式, 环境教育初步走向了制度化、规范化, 绿色校园、绿色生活正逐步深入人心, 不仅使师生的人文素质得到提高, 学校的环境品质得到改善, 而且通过学生带动家庭, 通过家庭带动社区, 通过社区又带动社会公众更广泛地参与保护环境的活动, 校园美化、绿化、净化, 为师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通过垃圾分类, 环保理念永在师生心中。

参考文献

[1]张益, 陶华.国外垃圾处理技术现状及发展.垃圾处理处置技术及工程实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

[2]郭广寨, 陆正明, 石峰.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置系统的选择[J].上海环境科学, 2002, 21 (7)

内部控制分类构建 篇4

建筑景观作为风景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的东西方造园实践中已有所体现。古罗马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将其列为园林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罗马时期, 其造型设计主要以英雄传说、神话人物或动物为创作蓝本, 这些景观作品最后通过或对称或独立的布局, 与植物、水体、建筑共同构成丰富的环境关系。在东方, 其造型设计主要以神兽、花纹为主, 以浮雕, 圆雕形式展现, 雕刻追求细节, 工艺繁琐, 从汉到清的两千年当中, 建筑景观的作用主要以辅助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等造园活动。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建筑界, 建筑师不满足于仅仅为环境提供一个装饰品, 他们以自己的方式积极投身到环境的塑造中去, 使建筑景观的内涵和外延得到相当的扩展, 作品开始具有抽象和符号化的特征, 伴随新兴材料的广泛使用、形式丰富, 不拘泥于传统的作品不断被设计建造出来, 这些作品由于社会参与意识强, 可识别标识时代化特征明显, 逐渐成为一种与景观密切联系并发生关系的全新艺术形式———建筑景观。建筑景观通过三维空间的表达形式, 多样的材料构成, 先进的建造施工技术, 符号化的特质与主题清晰的表现特点, 在思想上和功能上实现了与受众密切交流的目的, 逐渐演变成当代城市景观组成中的重要内容。建筑景观是风景园林中的点景元素, 同时需要承担空间外环境场地的建筑功能, 激发人们观赏景观的想象力, 具有构景、点景、赏景、组织游览线路、组织环境空间的作用, 其标识性也会延续风景园林的精神性与历史性。

2 建筑景观的分类

2.1 从建筑景观的性质来分

从性质来分建筑景观类型见表1。

2.1.1 纪念性建筑景观

纪念性建筑景观是以戏剧化情节为主体, 通过单体或者群组的形式来纪念英雄人物以及历史事件。戏剧化取材多以某个时段发生的大事件以及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为创作蓝本, 此类作品均反映出特定的时代气息, 具备体现历史记忆的职能。根据创作主题的取材范围, 纪念性建筑景观又分为传统性纪念性主题和当代性纪念主题。传统性纪念建筑景观形式主要以建筑形式出现, 即“碑”, 比如:人民英雄纪念碑。主体建筑的庄严性与纪实的高浮雕创作结合, 反映出空间环境的无限张力, 场所精神也因此跌宕起伏, 成为广场设计中的一个高潮。而当代性纪念建筑景观与传统性纪念建筑景观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没有设计成一种政府的政治标志或是政治勋章, 而是与园林环境浑然一体, 如华盛顿越战阵亡将士纪念碑, 设计场地按照等腰三角形的形式进行了切割, 缓慢下陷的三角形区域反映出战争中所受的苦难与伤害, 三角形的挡土采用打磨光滑的黑色花岗岩砌筑, 随着视线的延伸, 刻着57 692位阵亡将士名单纪念墙围合成黑色的死亡方阵, 镜面的大理石反射了周围的环境特征, 包括参观者的脸, 刻苦铭心的历史记忆油然而生。墓地与园林的结合通过建筑景观的手段实现, 在环境中并没有墓地予人恐惧的特点, 反而它成为孩子们在华盛顿广场玩耍过程中一个自然的场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外纪念性建筑景观也具备与此相似的设计理念。

2.1.2 主题性建筑景观

主题性建筑景观是指通过某些主题性事件作为创作基础, 整个创作过程都是围绕这个主题性展开的, 所有的形式与表现都服务于主题, 所以主题是整个创作的基石和灵魂。这一类作品的特征有着强烈的主题归属性, 主题性的表达是它成立和作用的根本。主题性建筑景观不但在物质空间上有主题, 同时在展现城市景观设计的精神层面也具有象征、引领理想或开创未来的精神意涵。马约尔的《布朗基纪念碑》是一个具有如奔马般气势昂扬, 有如青松般坚挺和刚毅的健壮女性裸体形象, 她挎着有力的大步站立在大地上, 全身上下散发着力量与信心, 充满着一股坚不可摧的英雄气概。作品体量饱满、坚实有力、充满力量与意志, 仿佛永远不畏惧时间的变迁。马约尔通过这个意味深长的女人体形象, 向观众传颂了英雄主义赞歌的创作主题。作品摆脱了具体的人物形象约束而使得作品的内涵与意蕴更加丰富和深沉, 更具有广泛的普遍代表性, 让景观环境获得一个更广阔的驰骋空间。杰里科设计的肯尼迪总统纪念碑, 纪念碑后面的美国橡树在每年的11月份叶色绯红, 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这正是肯尼迪遇难的季节。杰里科设计的冥想石凳处, 可以俯瞰泰晤士河和绿色的原野, 象征着未来和希望, 周围山水环境相互交映, 融为一体。杰里科希望参观者仅仅通过潜意识来理解这朴实的景观, 使参观者在心理上经过一段长而伟大的里程, 这就是一个人生、死和灵魂, 从而感受到物质世界中途看不到的生活深层含义。

2.1.3 装饰性建筑景观

装饰性建筑景观作为园林建筑的一部分以装饰环境为主要目的。题材内容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 情调轻松活泼, 尺度可大可小, 风格自由多样, 精神乐观向上。它与绿化环境、铺装、公共设施等其他要素共同构成完美的城市空间。建筑景观作品讲究艺术情趣与环境对话, 其本身也需要作为独立艺术品和鉴赏价值的属性, 作品整体上要具有趣味性、抒情性、夸张性等特征。如许多公园随处可见的小型动物、大人物造型, 大理石浮雕、树池装饰、花车摆件等。

2.1.4 陈列性建筑景观

陈列性建筑景观是指以作品陈列方式作为作品组成的主体内容, 有时一定数量的陈列性建筑景观可以组成艺术廊道或文化公园。作品以围绕相近的主题表现为主, 经严格的总体设计, 让公众集中观赏多种多样的艺术作品, 或者全部为一位作者的作品, 注重以场所精神主导整体观赏视线。比如:野口勇在20世纪80年代初创作的加州剧本 (California Scenario) 庭院。花岗岩、碎石、砂、仙人掌、红杉、溪流这些具有象征寓意的材质组成陈列廊架, 人能步行穿越并且近距离感受, 通过质感并置叠加唤起人们的情感共鸣, 传达出禅意冥想空间的场所精神。

2.2 从建筑景观的功能来分

明代造园大师计成先生关于园林的著作《园冶》中“巧于因借, 精于体宜”的理论, 也通用于建筑景观设计。因此建筑景观协同建筑设计、风景园林设计、城市设计, 在功能需求方面除了实现景观自主性的同时, 自身也产生了诸多灵活多变的设计办法和原则。在当代城市设计中, 由于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性质和作用的分类划分越来越精细, 这就需要建筑景观在功能设计方面有所区别。

依功能分建筑景观的类型见表2。

2.2.1 公园建筑景观

城市公园建筑景观是现代城市设计中的重要组成因子。公园建筑景观一般选址在设计功能分区当中的主要空间, 和园林建筑共同形成设计蓝图当中的点景。因此, 公园建筑景观的体量、线条、形状需要与区域空间整体协同, 以环境、主题和周围建筑体量作为建筑景观生成的考虑要素。一般位于公园的入口、滨水广场、建筑中轴线及焦点处多设置大体量建筑景观;与植物结合形成特定片区的区域设计多采用小体量设计手法;设计主题不断重复时, 片区规划设计则趋向于雕塑群组, 这时建筑景观独立承担风景园林功能分区的一个主要角色。以挪威首都奥斯陆雕塑公园为例, 公园内有用石、铜、铁、木雕塑成47组群雕像, 以几何布局散布其中。以雕塑的手法记录了人的生命历程、人生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以及不同年龄、性别的人不同的性格与行为方式, 惟妙惟肖, 颇具艺术特色且引人深思, 设计整体建筑景观设置为主, 植物为辅。受众由欣赏大自然风光转为以建筑景观引导的思想性环境参与, 此时风景园林设计的主题观赏目标则偏向于建筑与建筑景观构成性为主导。

2.2.2 建筑本体附属景观

建筑本体附属景观以构成性和装饰性为主。作为大型的公共环境组成元素, 具有鲜明的招徕、链接、场景营造的特点。具有表达建筑环境的恒常理性和普遍情怀, 可识别性的设计语言能与公众产生情愫互动, 实现室外空间舒缓压力、放松心情的场所效应。建筑本体附属景观主要布置在园林广场以及硬质园林建筑为主体的园林功能分区的重要节点处。当代景观设计中多以建筑本体附属景观作为园林空间的分割构件, 通过大门、立柱、景墙等元素进行协调处理, 成为建筑景观新的体现类型。以日裔美籍艺术家野口勇与合作伙伴历时七年时间共同完成的建筑景观作品《底特律市广场喷泉》为例, 作品屹立于美国底特律市城市广场中, 高达36.6 m, 喷泉是一个在造型上呈现扭转上升气势的纪念碑, 隐喻了人们在追寻荣誉过程中的矛盾, 向市民提供了一个聚会和放松场所, 富涵力量感的圆柱和圆环造型成为该城市的一个精神象征。野口勇曾说:“我喜欢想象把园林当作空间的艺术。”野口勇一生都致力于用建筑景观的方法塑造室外的空间土地, 他也是开辟近代主义景观园林的重要人物之一。

2.2.3 山体建筑景观

山体建筑景观是以山体作为景观营造对象, 通过主题创作或人文元素作为营建对象, 多以旅游性景观作品出现, 山体建筑景观体量巨大、气势磅礴, 空间场所感强。由于山体建筑景观受自然力影响比较大, 所以其密度必须达到标准, 具备承重标准, 否则很难成立。山体建筑景观多规模大, 工期长, 施工技术严苛, 对建筑师、艺术家的专业能力也要求极高, 因此山体建筑景观并不多见。比如:中国四川省乐山大佛;美国的拉什莫尔国家纪念碑。

摘要:基于当代风景园林不断创造与精细化设计的理论, 从性质和功能两方面对建筑景观进行了分类, 详细介绍了各个建筑景观的特点及适用场所, 以此来引导建筑景观场所构建的具体化、人文化和标识化。

关键词:建筑景观,分类,功能,设计

参考文献

[1]王向荣, 林箐.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2]温洋.城市公共雕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3]刘滨谊.纪念性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

[4]弗郎西斯·DK.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7:120-128.

内部控制分类构建 篇5

1 数据挖掘模型概述

CRISP-DM (跨行业数据挖掘过程标准) 是纽约证券交易所, SPSS, 以及戴姆勒-奔驰所制定的, 目前是数据挖掘领域最常用的标准。在跨行业数据挖掘过程标准中, 以六个步骤来定义数据挖掘过程:1) 业务理解过程;2) 数据理解过程;3) 数据准备过程;4) 建立模型过程;5) 模型评估过程;6) 模型发布过程。

为保证项目的可管理性和可靠性, 跨行业数据挖掘过程标准规定, 任何数据挖掘项目的报告都包括11个, 分别是:1) 数据挖掘业务的具体理解;2) 对所需原始数据的收集过程;3) 对收集到的数据的描述;4) 对收集到的数据的探索;5) 对数据质量的掌控;6) 数据集描述;7) 数据挖掘模型训练;8) 数据挖掘模型评估;9) 数据挖掘部署的具体计划;10) 数据挖掘监控和数据挖掘维护计划;11) 数据挖掘结果总结。以上这些数据挖掘报告能够比较有效地减少开发信息系统的风险, 并控制数据挖掘项目的具体活动进程。

跨行业数据挖掘过程标准定义了数据挖掘项目的整个流程。对数据挖掘系统而言, 其中的数据挖掘准备、数据模型训练、以及数据挖掘模型评估是必须涉及的, 数据理解这一阶段和业务理解这一阶段的目标是为系统输入进行准备, 数据挖掘系统结果的实施即为模型部署。

2 分类挖掘模型的构建

对于银行而言, 一个能够符合其需求的客户细分模型, 有利于银行在市场竞争中寻求较好的发展方向, 结合客户需要开发新的服务产品。下面将根据前面所阐述的数据挖掘模型具体步骤, 来构建银行企业的客户细分模型。

2.1 银行客户分群业务理解

银行业普遍面临的业务问题就是细分客户, 当前银行业已经处于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成熟期, 市场渗透率已经到达了一定的高度, 为了更准确的了解客户, 必须对客户进行细分。

2.1.1 银行业客户分群业务目标

所谓细分客户, 指的是结合所有的客户属性组合, 对其进行分类, 在各类异类的客户之间, 总是具有最大的属性差异, 而在同类的客户之间则相似性最大。通过对银行现有客户进行科学的细分, 并对未来所预期的客户群和当前已经拥有的稳定客户进行基于区段的分析, 找到处于各类区段间的客户的所拥有的典型属性, 便能对客户有一个准确的总体认识, 更加有利于对客户的服务和营销。通过对客户进行分群, 其结果可确定各个客户分段的组成内容;在此基础上细分流失倾向高的客户, 以此作为依据决定采取何种策略对这些客户进行挽留;并继续细分交叉销售的目标客户, 从而引入不同的行销策略。

2.1.2 银行业客户分群方法

本文引入的分析方法是基于价值和行为的分群模型, 简述如下:1) 分析所引入的相关变量, 获得被试客户行为和行为之中蕴含的价值;2) 结合已有的经验值, 通过聚类的方法, 获取属性类似的客户组;3) 用描述变量, 引入统计学方法, 获取细分客户组的具体属性;4) 以Clementine方法对客户数据进行挖掘;5) 数据选择比例为:测试集、训练集各50%。

2.1.3 客户细分结果的评判标准

在判断行为或价值细分模型的效果时, 应该考虑的几个关键点包括:

1) 每一个细分的客户群所拥有的客户数目是否都分布合理, 不能出现少数群中囊括几乎所有客户, 其他的群则人数过少;

2) 每一个群尽量不要拥有类似的关键变量, 偶尔出现两个关键变量相同的的群, 并不能否定分群结果, 假如两个关键变量相同的群在变量上模式不同, 举例来讲, 都有趋势变量这一关键变量, 但趋势呈现出相反走向, 也可存在;

3) 银行所有客户的总体情况与所选取的每一个变量所体现的特征是否存在比较清晰的差异, 假若差异并不清晰, 就能推断不同特征的客户群在分群模型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来;

4) 在具体的银行业务上, 细分所显示的属性是否是有意义的, 根据这些特征, 能否在业务上处理找出问题关键。

2.2 统一客户视图的建立

对银行客户进行数据挖掘, 基本前提是来自客户行为的数据。进行必要的数据准备, 才能确定这些数据的来源, 同时确定用于解决业务问题的数据。对客户行为造成影响, 并影响客户分群的因素能从理论上描述, 但在银行客户管理的实际操作中, 有时是无法准确的识别客户所拥有的特征的;对银行业而言, 在平时的营销行为中, 不少因素是难以获取的。所以, 在实际所谓数据挖掘过程中, 应该充分与业务人员进行沟通, 结合业务人员的实际经验, 来判断参与数据处理的各类指标应该确定在那些范围内, 在具体分析数据的时候, 应该在最大程度上收集与这些因素相关数据。笔者经过总结, 具体的数据包括:1) 客户的人口统计:包括客户年龄、客户性别、客户家庭地址;2) 业务信息:包括客户开始业务的时间、客户接受业务的种类、客户付费类型;3) 客户在银行的具体业务:包括各类业务量及其比重;4) 具体缴费信息:包括缴费、欠费行为;5) 服务质量, 客户的投诉记录等。

统一客户视图主要在两个层面应用, 即整体系统架构和系统的数据模型, 后者包括3大数据主题域:市场数据、产品数据和客户数据, 这些数据能够提供市场营销所需的信息基础。

2.3 数据模型的构建

从银行与客户的关系上看, 银行为客户提供的产品服务, 客户的消费情况是银行收入的来源。所以银行客户信息应涵盖客户的消费情况, 具体体现在客户--账户--服务实例, 如图1所示。

可以通过建立试点数据库获得统一客户视图, 还可以结合企业级数据仓库的构建而获得, 统一客户视图有助于进一步支持后续的分析应用和数据挖掘。我国的银行往往已经建立了数据仓库, 这些数据仓库能够对数据分析、报告进行支持。图2所示为统一客户视图数据抽取过程。

3 实例分析

3.1 数据采集及预处理

本论文以笔者所在的##银行为例, 从银行数据库中随机抽取部分客户2010年全年的数据。数据包含了3215个客户约15万条交易数据。进一步整理选择后的数据, 检查数据的一致性以及完整性, 通过减少数据噪声, 使其更加适合数据挖掘。并进行数据汇总与空缺值处理。经过以上处理, 得到聚类分析的数据模型。

客户在每个月中各种类型的交易记录均记录在样本数据中, 以季度为单位, 获取客户利润数据, 得出客户带给银行的利润总额。

3.2 客户的分类

结合本文所阐述的分类挖掘数据模型, 在以上处理的基础上, 引入聚类分析方法划分客户类别, 在数据采集及预处理的基础上, 得出如表1所示的分类模型:

表1中, 基于聚类分析的结果以group表示, 分别为group1:第1类、group2:第2类和group3:第3类;第1类表示经过第一次客户类别转换后, 所形成的第一组客户, 由A类客户和B类客户构成;第2类、第3类的含义与之类似。通过区分不同类别客户为银行带来的利润, 将客户类别归并为高价值客户与低价值客户。

4 结论

建立银行客户分类模型后, 通过这个模型, 银行季候就能够对已有客户分类, 对新客户进行类别归并。通过这个模型, 银行的客户管理者还可以获得客户属性, 这些属性与客户价值相关, 有助于银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提高客户价值。

参考文献

内部控制分类构建 篇6

关键词:泸宁鸡,繁殖选育,综合选择,指数构建,聚类分析,繁殖选配群,试验

遗传现象在一切生物中是普遍存在的, 而畜禽的表型值, 是由遗传物质+环境→生物性状, 按照遗传原理, 在开展畜禽品种繁殖和选育工作中, 要提高性状的遗传水平离不开选种和选择工作;为了掌握地方泸宁鸡的选配效果, 对繁殖选配群进行了聚类分析的分类选择和综合指数的构建, 旨为泸宁鸡繁殖选育工作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分析材料来源

在泸宁鸡繁殖中, 按公母1:10组群选配繁殖, 参照5周龄为最适选择期, 所获后代按繁育群和个体随机抽样测定5周龄体重和体尺性状, 作为制定综合指数和聚类分析材料。

1.2 综合指数制定方法

1.2.1 方法

按照综合指数的计算原理, 此例计算需要的基础数据, 以实例资料直接计算得到各性状的平均值 (pi) 和个体表型值 (pi) ;借鉴文献资料拟出各性状遗传力 (hi2) ;所需各性状加权值 (wi) ;用性状的表型值标准差作数据标准化处理, 并进行规一化处理, 使∑wi加权系数之和等于1。

1.2.2 计算a值

按下式计算a值, , 同时再把a值按比例分配给各性状, 分别求出a1, a2, a3, ……, an, 并要求各性状an值之和等于100。

1.2.3 计算选择指数

由下式计算选择指数, , 计算过程凡是下选性状应取反比值。

根据计算结果, 该例的指数式表示为:I=a1p1+a2p2+a3p3+a4p4+a5p5+a6p6+a7p7+a8p8。

1.3 分类选择计算

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法, 利用Spss软件作统计分析, 因此例主要是探讨选择指数, 仅用分类选择资料作比较, 其分类的计算过程此文省略。

2 结果与分析

2.1 选配繁殖群综合选择指数分析

经计算分别获得4个繁殖群36日龄性状的综合选择指数102.1500 (24号群) >102.0700 (27号群) >99.4000 (28号群) >94.7300 (26号群) , 按照选择指数标准为100, 4个选配群的选择指数有差异, 仅有24号群27号群达到选择标准指标, 说明要提高现有泸宁鸡遗传水平, 必须加强选择, 并应从个体优选开始, 通过选配效果的测试, 选优组织选配繁育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2.2 综合指数的运用分析

根据计算所获指数计算结果是:I=2.02p1+1.5p2+0.9135p3+1.2p4+1.42p5+10.38p6+2.12p7+2.49p8, 进一步考察个体指数值, 利用其中达到平均指数100以上的27号群的个体性状指标, 代入所得指数计算式计算得到各个体的选择指数, 同时列入聚类分析类别 (见表2) 作比较分析。

其一, 从综合指数分析结果, 看出27号繁殖群39个后代, 达100选择指数标准的个体为15个占38.5%, 未达到标准有24个占61.5%, 一是表明选配群中有一定性状较优后代;二是还有大部分后代表现较差, 为优选和淘汰提供了依据, 其结果应该指出, 严格加强选择工作是提高泸宁鸡遗传性能的必要工作。

其二, 当采用聚类分析所划分的最优类, 次优类和较差类, 与所计算的选择指数作比较, 可看出最优类4个个体平均选择指数为106.9716, 全部达到指数选择标准;次优类20个个体平均选择指数100.3701, 达到选择标准, 但其中达到100指标标准的仅12个平均指数102.8600占60.0%;还有8个未达到选择标准;较差类15个个体的平均选择指数仅为92.9330, 无一达到100选择指标, 比优类和次优类选择指数明显要低, 表明采用聚类分析和指数分析结果优类完全吻合, 次优类基本吻合, 聚类分析可在选配工作前对选配鸡作选择, 可见对泸宁鸡作个体优选组织选配方案是必要的。

3 讨论与小结

(1) 该分析研究对泸宁鸡不同扩繁群进行体重、体尺性状综合指数统计分析, 结果4个选配群仅有二个选配群综合指数达到100选择标准, 选择指数是一个带育种性质的指标, 是一种有效的选择方法, 可见选配群的遗传水平可选性较低;同时将最高选择指数群按个体代入选择指数式作个体选择指数计算, 达到100选择指数个体只有38.5%, 说明未经优选选配组群选配效果较差, 只有加强选择工作的基础上开展选配工作才可能取得好的选育效果。

内部控制分类构建 篇7

品种众多是导致MRO采购过程中成本较高的重要因素。针对这一问题, 将多种产品分类方式与采购流程的具体环节有机结合, 形成基于采购流程的MRO物料分类体系, 不仅能有效节约MRO采购成本, 而且能实现MRO采购效率的优化。

一、MRO物料分类概述

目前, 国内外的MRO物料大致有以下几种分类方法:

(一) 十五种MRO基础产品

MRO产品在行业内普遍分成十五种左右, 以下举例其中两种分类方式:一种分类方式将MRO分为:泵、阀、管、管件、接头、检测仪表、管路附件、管路工具、管路设备、气动液压、节能环保、暖通制冷、防漏清洁、过滤储罐等十五类。另一种分类方式如表1所示。

(二) 四种MRO产品

根据支出水平高低和采购难易程度, 可以将MRO产品分成以下四类物资:日常型MRO物资、杠杆型MRO物资、瓶颈型MRO物资、关键型MRO物资。每种物资的特点如图1所示。

(三) 三种MRO产品

根据MRO产品本身的价值可以将MRO产品概括性地分为三种产品:低价值MRO产品、较高价值MRO产品、超高价值MRO产品。

(四) 七种MRO产品

根据MRO物料的配送特点, 可以将MRO分为七种产品:普通大件、普通中件、普通小件、大件防震、中件防震、小件防震、化学液体。

二、MRO物料分类体系构建

基于以上分类, 将目前通行的四种MRO产品分类方式与采购流程的具体环节有机结合, 形成基于采购流程的MRO物料分类体系, 有效节约MRO采购成本, 实现MRO采购效率的优化, 对于整合MRO供应链, 构建敏捷型MRO供应链有较大作用。图2是MRO物料分类体系与采购流程结合的示意图。

十五条MRO产品线贯穿物料分类体系的始终, 作为四种MRO物资、三种MRO项目、七种MRO物件的分类基础。以下重点阐述如何将物料分类与采购流程相结合形成物料分类体系。

(一) 四种MRO物资与采购模式相结合

根据四种MRO物资各自的采购特点, 为不同类别的物资选择不同的采购模式

构建采购模式选择体系。表2所示的是四类MRO物资的采购特点。

(二) 三种MRO项目与订单模式相结合

综合采购订单是一种开放式订单, 有效期为一年, 每月交易六次以上的商品方可通过综合订单来购买。采购部门对综合订单的项目流通性进行调查和审核, 对于不再流通的项目给予及时的取消, 进一步降低交易和维护成本, 使用综合采购订单可以节省大量花在需要重复采购的项目上的时间和精力。三种MRO项目与综合订单模式结合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

(三) 七种MRO物件与配送模式相结合

不同的MRO产品对配送有不同的要求, 图4是七种MRO物件与配送模式结合的示意图。

该物料分类体系适用于需求不确定性高, 供应不确定性高的MRO产品。通过这个物料分类体系的建立, 能有效地实现物料采购过程中的一体化。从采购的起始环节开始, 为具体的物资选择进入不同的物料分类体系, 进而系统性地快速有效地进行采购模式的选择、订单模式的选择和配送模式的选择, 完成采购。通过对采购效率的提高和成本的节约, 实现系统化模块化管理, 构建敏捷型MRO供应链, 对来自于需求和供应的不确定性做出及时反应, 始终能够围绕运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参考文献

[1]、安珂.控制企业采购成本的五大策略[J].市场周刊·新物流, 2005 (9) .

[2]、陈瑞雄.企业采购成本的优化与控制[J].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5 (12) .

[3]、谈海霞.电子商务对企业采购模式的冲击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5 (15) .

[4]、李静芳.政府采购和企业采购的新工具——采购卡[J].物流技术, 2005 (4) .

[5]、王贵臣.加强企业采购管理的措施[J].铁道物资科学管理, 2004 (2) .

[6]、周燕华.关于企业采购流程再造的思考[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 (教育社科版) , 2003 (1) .

[7]、徐荣星.对企业采购成本控制的思考[J].研究与交流, 2003 (1) .

上一篇:宫角切开取胚术下一篇:成形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