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律手段

2024-05-10

非法律手段(共7篇)

非法律手段 篇1

摘要:文章通过一个案例, 引出了对犯罪嫌疑人以暴力手段向非债务人索债的行为如何定性的问题。最后得出的结论是, 犯罪嫌疑人的上述行为构成了抢劫罪而不是绑架罪。

关键词:案情,评析,法律适用,绑架罪,抢劫罪

一、主要案情

某年6月上旬, 做粮油生意的甲以向李某要账为由, 请丙帮忙, 丙应允。某日上午8时许, 甲伙同乙以做古董生意为由, 将被害人李某及一起做生意的同行王某骗至丙家附近, 并与丙联系, 丙当即前去帮忙。然后, 甲、乙、丙三人将李某、王某带至山上一树林内, 强迫李某偿还债务。甲强行将李某、王某的手机要走, 切断两人与外界的联系, 乙对李某实施殴打, 丙在一旁持刀威胁李某和王某。后来, 甲、乙、丙三人威逼王某替李某偿还债务, 王某被迫先后电话联系张某、赵某往甲提供的账户上汇款共计5万元人民币。李某被迫向王某打了两张分别为3万元和2万元的借条。当日下午16时许, 甲确认钱已到账后, 方把李某和王某的手机归还。甲、乙、丙三人随后带李某、王某下山。事后, 甲酬谢了丙。经鉴定, 李某的伤情为轻微伤。

二、分歧意见

对甲、乙、丙三人以索要债务为名, 使用暴力手段从非债务人的第三人处取得钱财的行为如何定性, 有三种不同的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 甲、乙、丙三人以索要债务为名, 使用暴力将受害人带至隐蔽处非法限制他人自由, 并致受害人轻伤, 三人已构成非法拘禁罪。

第二种意见认为, 甲、乙、丙三人非法限制他人自由并使用暴力手段强迫受害人和他人联系, 让被害人以外的第三人送钱给他们, 从而达到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 三人已构成绑架罪。

第三种意见认为, 甲、乙、丙三人为了非法占有他人财物, 以索要债务为名非法限制他人自由, 继而使用暴力手段强迫与其没有债务关系的第三人王某还钱, 王某因害怕自己受到伤害不得已联系朋友向指定的账户上汇款, 符合当场使用暴力、当场取财的犯罪特征, 三人已构成抢劫罪。

三、评析意见

笔者同意第三种意见。本案中, 甲、乙、丙三人在实施犯罪行为的过程中, 发生了犯罪故意的转化, 因而导致了犯罪性质的变化。最初, 甲、乙、丙三人为了向李某索取债务而实施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的行为, 其犯罪故意是以索要债务的目的非法拘禁他人, 故该行为构成了非法拘禁罪。但是, 在向债务人索债不能的情况下, 甲、乙、丙三人转而强迫没有债务关系的王某替李某还债, 其犯罪故意就已经转化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暴力非法抢取他人财物, 该行为构成了抢劫罪。

(一) 甲、乙、丙三人使用暴力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 向李某索要债务的行为, 不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构成非法拘禁罪

在实施暴力强迫王某替李某还债的行为之前, 甲、乙、丙三人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最初的目的也只是逼债务人李某还钱, 主观上也只是想要回自己的债务, 排除了非法占有的目的, 同时也不是为了其他不法要求, 更没有向场外的第三人提出索财或非法要求, 不能够认定为绑架罪。与此相似, 行为人虽然在客观上也实施了暴力或胁迫行为, 但也仅仅是向债务人李某要钱, 主观上只是想收回自己的财产, 不具备非法强行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 即不具有抢劫他人财物的犯罪故意, 因而也不能构成抢劫罪。因此, 甲、乙、丙三人作为具有刑事行为能力和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在明知非法限制他人、殴打他人、暴力胁迫他人等行为属于违法犯罪行为的情况下, 为了索取债务, 不惜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经组织策划, 采用殴打、持刀威胁等手段非法限制被害人的活动范围一直到下午四点, 主观上具有非法拘禁他人的犯罪故意和犯罪动机, 客观上实施了非法拘禁他人的行为, 侵犯了被害人的人身自由权利。根据刑法第238条的规定, 甲、乙、丙三人的行为构成非法拘禁罪, 且三人对被害人有殴打行为, 应当从重处罚。

(二) 甲、乙、丙三人使用暴力强迫与其没有债务关系的王某还钱的行为不构成绑架罪

其实, 对本案定性争议的焦点在于, 甲、乙、丙三人使用暴力强迫非债务人王某替李某还钱的行为, 是构成绑架罪还是构成抢劫罪。仅从犯罪行为侵害的客体来看, 绑架罪与抢劫罪有很大的相似性, 特别是勒索财物型绑架罪与抢劫罪更为相近。但作为两种不同的犯罪, 两者又有本质的区别。结合勒索财物型绑架罪与抢劫罪的本质特征进行分析, 甲、乙、丙三人使用暴力强迫非债务人王某替李某还钱的行为, 不构成绑架罪。第一, 绑架罪中实施暴力、胁迫的目的在于劫持被害人, 从而达到将被害人作为人质的目的;而在抢劫犯罪中, 实施暴力、胁迫的目的在于使被害人不敢反抗、不能反抗, 从而直接非法占有被害人的财物。甲、乙、丙三人对王某使用暴力, 最初只是为了控制李某和王某, 而后是为了强迫王某替李某还债, 并没有劫持王某作为人质的意图。第二, 勒索财物型绑架罪是以非法剥夺人身自由的方法, 并以被绑架人的安危为要挟, 勒索财物的行为指向被绑架人以外的第三人, 即被勒索的对象是被绑架人的近亲属或其他人, 而不可能是被绑架人;抢劫罪的方法则一般不表现为非法剥夺人身自由, 而且其要挟的人及劫财行为指向的对象一般具有同一性。甲、乙、丙三人强迫王某还债, 使用暴力的对象是王某, 对王某施暴的目的是让王某拿钱, 并没有以李某、王某的安危为要挟向不在场的第三人发出胁迫, 没有实施向被绑架者的利害关系人勒索钱财的行为。第三, 绑架罪是对利害关系人进行威胁, 利用利害关系人担心被绑架人的安危而满足绑架者的要求;抢劫罪中, 是被害人受到暴力或暴力胁迫不得已而交出或被夺去财物。张某、赵某向指定的账户汇了款, 从表面上看, 该案有被绑架人、第三人参与, 但关键是受到暴力胁迫的是王某, 王某由于害怕自己受到伤害才迫不得已求助于张某、赵某汇款, 而张某、赵某并没有受到暴力的威胁或其他精神上的强制。第四, 绑架罪由于是将被绑架人作为人质向第三人索取财物, 因此获取财物的时间不可能是绑架行为实施的当时, 也一般不可能是当场获取财物。而抢劫罪只能是当场及在暴力、胁迫行为实施的当时劫取财物。甲、乙、丙三人在确认收到张某、赵某汇款的情况下才将李某、王某放走, 并且还让李某分别向王某打借条, 说明是当场取得了钱财。由此可见, 甲、乙、丙三人的行为不构成绑架罪。

倘若, 甲、乙、丙三人在向李某、王某索要债务未遂的情况下, 不是逼迫王某替李某还债, 而是以李某或王某的安危为要挟向利害关系人发出威胁, 利害关系人因害怕被劫持的人受到伤害而汇款, 则有可能构成绑架罪。

(三) 甲、乙、丙三人使用暴力强迫与其没有债务关系的王某还钱的行为, 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构成抢劫罪

从犯罪的构成要件上看, 为了强迫非债务人王某替李某还钱, 甲、乙、丙三人当场对王某实施了暴力和暴力威胁行为, 又当场劫得他人巨额钱财, 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符合抢劫罪的犯罪特征。第一, 该行为侵犯了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双重客体。甲、乙、丙三人非法拘禁并殴打他人, 使用暴力胁迫他人, 强迫王某替李某还债, 既侵犯了他人的人身权利, 也侵犯了他人的财产权利。第二, 该行为具有明显的“当场性”。甲、乙、丙以暴力相胁迫, 使受害人王某害怕自己受到伤害而由受害人求助于场外的人往甲指定的账户汇钱, 场外的人并未受到甲、乙、丙的胁迫, 暴力、胁迫的行使具有明显的“当场”性。并且, 甲、乙、丙三人在确认收到张某、赵某汇款的情况下才将李某、王某放走, 还让李某分别向王某打借条, 说明取得钱财具有“当场”性, 符合当场使用暴力当场取得钱财的行为特征。第三, 该行为具有非法占有他人钱财的故意。甲、乙、丙三人在向李某强行要债时已经意识到李某可能不还或是当时无法还清, 而在向李某要债不成的情况下, 明知王某不是债务关系的当事人, 没有还债的义务, 仍然使用暴力向王某索要, 犯罪目的就由索取债务变成了非法占有。同时, 王某也并无替他人还债的意愿, 只是在他人暴力胁迫下因害怕自己受到伤害, 不得已才联系他人汇款。因此, 甲、乙、丙三人使用暴力取得钱财, 具有非法占有的故意。第四, 暴力强迫被害人打欠条具有掩盖非法目的的用意。欠条是在受害人受到胁迫的情况下打的, 李某并未向王某借钱, 同时也未拿到王某朋友的汇款, 因而打欠条既不是出于自愿, 也不是双方债务的实际记录, 具有民事违法性, 不受法律保护。甲、乙、丙三人应当知道这样的欠条不具有法律效力, 还一意强迫被害人写, 说明了他们想以合法的形式掩盖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犯罪目的。由此可见, 甲、乙、丙三人当场使用暴力手段胁迫与其没有债务关系的第三人还钱的行为, 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而且他们也当场取得钱财, 符合抢劫罪的要件, 构成抢劫罪既遂, 且数额巨大, 应当按较重的法定量刑幅度处罚。

倘若, 李某与王某之间在此之前确有正当债权债务关系, 甲、乙、丙三人欲以合法的方式让王某替李某还债, 则应当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进行协商或者通过仲裁诉讼等途径解决, 不能够通过非法的暴力手段解决。

(四) 甲、乙、丙三人开始是为了索要债务而非法拘禁他人,

后在索债不成的情况下抢劫他人财物, 主观上属于犯罪故意转化, 应从重处理

本案中, 甲、乙、丙三人的行为先后犯了非法拘禁罪和抢劫罪两个不同的罪名, 两个犯罪行为之间在主观上应当属于犯罪故意转化, 在进行处罚时可采取重罪吸收轻罪的原则, 定抢劫罪一罪。第一, 该抢劫行为不构成转化型抢劫。如果行为人在实施盗窃、诈骗、抢夺的过程中或者完成这些犯罪后, 为抗拒抓捕、窝藏赃物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实施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 应当适用刑法第269条, 认定为转化抢劫罪。本案中, 甲、乙、丙三人既没有实施盗窃、诈骗、抢夺的行为, 也没有为了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使用暴力, 因此, 不属于转化型抢劫。第二, 两个犯罪行为之间是犯罪转化造成的, 应定抢劫罪一罪。犯罪故意转化是指行为人在犯罪行为的过程中, 改变犯罪故意, 而常常导致此罪与彼罪的转化。犯罪故意转化本质上是此罪转化为彼罪, 是在前一犯罪行为继续进行过程中的变更, 而行为一般是针对同一被害对象而存在, 所侵害的权益也往往是同一或者是同类, 因而仍为一罪, 在处理时一般是择一重罪。本案中, 王某的介入其实是偶然因素, 最初甲、乙、丙三人只是想要通过非法拘禁的方式逼迫李某还债, 但在李某是同王某一并到达现场的, 并不在犯罪谋划之内, 并且一开始非法拘禁李某、王某的目的也只是为了向李某索要债务。只是在逼李某还债不能的情况下, 没有停止自己的犯罪行为, 而是改变了犯罪的故意内容, 转而向王某施威, 逼其替李某还债。整个犯罪过程是在非法拘禁他人索要债务的过程中, 被害人仍然是李某和王某, 并且抢劫行为侵犯的客体为双重客体, 包含了非法拘禁行为侵犯的客体。因此, 两个犯罪行为之间在主观上应当属于犯罪故意转化。此外, 可能存在甲、乙、丙对法律的认识错误, 但无论是对“暴力向第三人强索债务”的犯罪性质的认识错误, 还是对“非法欠条”合法与否的认识错误, 均不影响对其犯罪行为的定性。根据择一重罪的原则, 甲、乙、丙三人的行为应当定抢劫罪。

四、处理结果

检察机关以抢劫罪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法院最终判决甲、乙、丙三人犯抢劫罪, 分别判处了有期徒刑。

运用法律手段加快电费回收 篇2

1 利用法律手段强制电费回收

对于到期不交付电费又有履行能力的用电客户, 首先可依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九条的规定, 向欠费户所在地基层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强制用电人交付电费 (用电人15 日内异议失效, 否则用电人应当履行或供电人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其次可依据“供用电合同”约定申请仲裁委员会仲裁 (必须有书面仲裁协议或条款) , 没有约定仲裁时则可向有管辖权的法院起诉 (法院有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 地域管辖可在合同中约定选择、没有约定时由被告地或履行地法院管辖) 。 最后, 供电人可依据仲裁裁决书或法院判决书申请人民法院强制用电人交付电费。

2 利用法律手段促进电费回收

2.1 停电催费

停电催费是供电人的自力救济手段, 也是《合同法》第一百八十二条和《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第三十九条赋予供电企业的法定权利。 停电既可减少欠费的过快增长, 同时是治理诚信缺失的灵丹妙药, 是当今社会最为有效的催收电费手段。 当然在使用停电催费手段的同时还应当符合《供电营业规则》第六十七条规定的法定程序。 利用停电催费应特别注意的是欠费必须逾期已过30 天, 但供电人可以通过合同约定分次支付的方式使先期电费先满足30 天条件。

2.2 行使抗辩权

(1) 行使同时履行抗辨权: 《 合同法 》 第六十六条规定, 在双方互负债务时, 一方在对方履行之前有权拒绝其履行要求。 即在供电与交费没有约定先后顺序时, 供电人在用电人不交付电费的情况下有权拒绝供电。 据此, 供电企业完全可以对用电客户实行“预付费”供电方式, 即一手钱一手货, 待抄表后结清余款。

(2) 行使先履行抗辩权:《合同法 》第六十七条规定, 双方互负债务有履行先后时, 在先履行一方未履行前, 后履行一方有权拒绝对方的履行要求。 因此, 在现行先用电后付费方式下, 供电人必须先供电, 用电人才付费, 并且发生欠费时还应按《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的规定延期30 天才可停电催收。 如果将传统电费结算方式倒过来, 在供用电合同中约定采用 “购电制” 的新型电费结算方式 (如IC卡表) , 在用电人没有交费购电的情况下供电人有权拒绝供电。

(3) 行使不安抗辩权:根据《合同法》第六十八、六十九条规定, 对经营状况严重恶化、转移财产以逃避债务、丧失商业信誉、丧失履行能力的用电客户, 供电企业可以按程序通知客户停止供电, 只有当用电人在合理期限内提供担保后再恢复供电, 拒不提供担保时解除合同, 终止供电。供电人对于濒临破产的用电人行使不安抗辩权尤为重要, 因为《破产法》第三十二条规定, 破产受理前6 个月内, 债务人对个别债权人的清偿有面临被法院撤销的危险。

2.3 约定违约金

根据《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和《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第三十九条规定, 供用电双方可以在合同中约定用电人迟延交付电费时向供电人支付迟延违约金, 以促使用电人按时交付电费。 应特别注意的是违约金必须在合同中约定, 没有约定视为不存在, 且不因用电人交付违约金而影响供电人停电催费。

2.4 实行价格惩罚

根据《合同法》第六十三条规定, 当用电人欠付到期电费, 如遇政府上调电价, 用电人应按涨价后的新电价交付电费, 如遇政府下调电价则仍按原电价交付电费。

3 利用法律手段保护电费债权

供电人既可通过行使代位权和债权人撤销权保全电费债权, 也可通过举张债权、申请执行、诉前保全、诉讼保全等手段保护电费债权的完整。

3.1 行使代位权

根据《合同法》第七十三条的规定, 当用电客户对自身债务人 (次债务人) 的到期金钱债权怠于行使并影响电费按时交付时, 供电人以自己为原告, 次债务人为被告, 用电人为第三人进行诉讼。 利用通过诉讼所获得的财产来偿还电费。

3.2 行使债权人撤销权

根据《合同法》第七十四条的规定, 当用电客户故意与第三人串通, 不当减少自己财产或增加自己债务并影响电费支付时, 由供电人以自己为原告、用电人为被告, 第三人为诉讼第三人, 向人民法院申请撤销用电人与第三人的不当交易行为, 以增加用电人的责任财产, 减少供用人电费回收风险。

3.3 及时举张权利

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五条规定, 民事权利诉讼时效为2 年, 因此, 供电人应在到期电费不超过2 年的时间内向用电人催讨 (可通过向用电人、法院、仲裁委举张权利, 用电人同意履行等方式来中断时效) , 否则用电人可能因时效而免除交付电费责任; 对于已通过仲裁和法院判决的电费, 应在规定偿还日期到期后的12 个月内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否则, 过期后法院不再执行。

3.4 提供合同担保

根据《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五条、《担保法》第二条的规定, 为确保用电人按时足额交付电费, 在“供用电合同”中可以约定由用电人提供担保, 担保的方式既包括保证和财产担保 (抵押、质押) , 也可适用定金担保。

(1) 保证:是指供用电双方以外的第三人, 受用电人的委托, 与供电人书面约定, 当用电人不按时交付电费时, 由保证人按照约定代用电人交付电费。 保证又分一般保证和连带责任保证。 一般保证的保证人在供用电合同纠纷未经审判或者仲裁, 并就用电人财产依法强制执行仍不能履行债务前, 对供电人可以拒绝承担保证责任。 连带保证形式时供电人既可向用电人举张也可向保证人举张电费债权。

(2) 抵押:是指用电人或者第三人不转移对财产的占有, 将该财产作为交付电费的担保。 当用电人不能按时交付电费时, 供电人有权依照法律的规定以该财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财产的价款优先抵交电费。 抵押必须订立书面抵押合同, 多数抵押物均需登记才能生效, 如常见的房屋、土地、车辆等。

(3) 质押:包括动产质押和权利质押。 动产质押是指用电人或者第三人将其动产移交供电人占有, 将该动产作为交付电费的担保。 当用电人不能按时交付电费时, 供电人有权依照法律的规定以该动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动产的价款优先抵交电费;权利质押是指所质押标的系银行票据、债券、存款单、仓单、提单、股票及依法可以转让的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中的财产权等非不动产。

(4) 定金:在供用电合同中可以约定由用电人向供电人给付定金作为交付电费的担保。 应特别注意的是, 此处的定金完全不同于供电企业以往所采用的电费保证金。约定定金也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定金必须在供用电合同中约定或另行订立书面协议;

二是定金必须交付才能生效;

三是供电人不履行供电责任时, 应当给用电人双倍返还定金;

四是供用电合同到期时定金应当全额抵交电费或者退还用电人;

五是用电人拖欠电费时仍可按约定收取迟延违约金, 但没有将定金抵交电费前不宜停电催费;

六是定金的数额不得超过供用电合同标的额的百分之二十 (即有效期为1 年的合同, 其定金数额不得超过用电人2.4 个月的电费额) 。

4 利用法律手段降低电费风险

4.1 行使合同解除权

根据《合同法》第九十四条的规定, 当用电人迟延交付到期电费并经供电人催告无效时, 供电人不仅可停电催收还可单方解除合同。 如果用电人在应当交付电费前明确表示或以自己行为表明不会交付电费时 (例如有的客户以欠费停电需逾期1 个月为由, 明示不交电费要用电;有的客户到期故意不交电费等) , 供电人有权通知用电人解除合同, 终止供电, 以减少电费损失。

4.2 行使债务抵销权

根据《合同法》第九十一条规定, 双方互负到期债务可以相互抵销, 据此可通过物电互抵、债务互抵来降低电费风险。 尤其对超过了诉讼时效的电费债权行使债务抵销权, 可以说是回收该陈欠电费的唯一有效手段。

4.3 债的转移

是指债的主体发生变更, 即由新的债权人、债务人代替原债权人、债务人, 而债的内容保持同一性的一种法律制度。 如:收取背书的银行票据、三方及以上的电费抹帐、合并后的法人应承担原单个组织的电费债务、分立后的各个新法人应对原组织所拖欠的电费承担连带偿还责任等。

4.4 共益债务

按照《破产法》第十八、四十二条规定, 共益债务是指在破产程序中, 破产管理人为所有债权人的共同利益, 管理、变价和分配破产而负担的债务。 用电人被法院受理破产之日起, 供电人有权要求破产管理人就电费交付提供担保, 管理人拒不提供担保则视为解除供用电合同, 供电人应当终止供电。 即便供用电合同继续履行, 所发生电费亦为共益债务而不能列入破产债权, 应当在破产财产分配前优先清偿。

5结束语

以法律手段解决“欠电费”难题 篇3

供电企业如何正确使用法律的武器, 使以前所形成的欠电费既能足额回收, 又不会给本单位带来不利的社会舆论和法律后果?是电力营销战线上广大员工非常棘手的问题。笔者就供电企业如何运用法律手段解决“拖欠电费”难题, 谈一点看法。

1 催缴电费享有的法律权利

我国《电力法》、《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和《供电营业规则》中明确规定了用电方有缴纳电费的义务, 供电方收缴电费时享有中止供电权和收取电费违约金等权利。

同时, 供用电行为也受我国民事法律法规的保护, 供电企业可利用《民法通则》、《合同法》和《担保法》等民事法律法规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在具备法律规定的条件时, 可以依法采取要求用电人提供电费担保、签订抵押或保证、定金等合同, 行使不安抗辩权, 直至起诉追回所欠电费、解除供用电合同等举措。这些都是供电企业解决“欠电费”问题的法律手段, 也是解决“欠电费”最有效的措施, 必须毫不含糊地执行到位。但必须警觉的是, 法律在赋予权利的同时必须要求承担相应的义务, 这就要求供电企业只有严格依法收费, 才能做到理直气壮。

2 以法律手段解决“欠电费”难题

2.1 规范限期交款通知书

依据《供电营业规则》和《电力供应使用条例》, 供电企业应同用电客户就电费的缴纳方式、期限通过合同约定的形式确定下来, 供电企业也应有明确的客户交费方式、期限等规定。

客户限期交款通知书是客户每月收到正常电费通知后, 到期未交纳时, 供电企业再次发出的“通牒”。在该通知书中, 一定要将违约金一并列上, 要把新欠、陈欠电费一并写上, 以重申供电企业对陈欠部分的债权, 用户一时交不了的, 可以用欠条的形式承诺下来, 也就是把债权先确认下来。

2.2 严格电费违约金制度

用户在供电企业规定的期限内未交清电费时, 应承担电费滞纳的违约责任, 这是供电企业遏制用电户人为拖欠电费最有效的经济手段。为此, 供电企业在收电费违约金时, 应与用户签订书面协议, 严格按标准执行, 并在用户交费时, 按先结清违约金再结清陈欠电费, 最后结清当月电费的顺序执行。

2.3 以担保合同替代还款计划

多年的实践证明, 在收缴电费时还应特别注意, 有的企业信誉很差, 缴款协议、还款计划定了一个又一个, 就是不兑现“缴纳承诺”。对这种客户, 应与其签订一个担保合同, 以换取继续用电的权利。担保合同比还款计划更具有法律约束力, 一旦不按期缴纳电费, 供电企业可以通过法律程序以担保合同中的抵押物 (不动产) 或滞压物 (动产) 折价, 优先得到偿还。对于资不抵债、濒临破产的欠费企业, 担保合同更显现出其特殊作用。

2.4 设置有效担保

对于经营发生困难的电力客户, 各级供电企业在发现其存在无力缴纳电费的现象, 而暂时不宜中断供电时, 可以敦促其为可能形成的债务设置担保。担保的设置必须以保证债务的履行为条件, 也就是设置有效担保。担保可以是人的担保, 也可以是物的担保。采用人的担保形式的, 供电企业必须对担保人的主体资格和资信状况进行审查, 担保人必须具备主体资格, 并具有偿债能力。采用物的担保形式的, 担保物应为流通物或可以用于交换的其他动产或不动产, 担保物不得为抵押物。在电力用户无力缴纳电费, 又不能设置有效担保的情况下, 供电企业应考虑实施中断供电的措施。

2.5 行使不安抗辩权

行使不安抗辩权不是任何时候都能采用的法律手段。根据《合同法》的规定, 不安抗辩权的行使要具备以下一些条件:后履行债务的一方当事人 (用电户) ;债务尚未到履行期限, 履行能力明显降低的;有不能履行债务的危险, 且又未提供适当担保的。在具备上述法定条件的情况下, 供电企业在行使不安抗辩权时还必须认真履行以下义务:应及时通知对方 (用电户) ———将中止履行的事实、理由以及恢复履行的条件及时告诉对方;应提出对方履行能力明显降低、有不能履行债务危险的确切证据, 否则将有可能承担违约责任;若对方提供适当担保, 供电企业应当恢复履行其义务。

供电企业在履行了上述义务后, 在用电方恢复履行能力或提供担保前, 有权中止供用电合同、暂停按约供电。用电方恢复履行或提供担保后, 不安抗辩权归于消失, 供电方应恢复履行供用电合同, 继续按约供电。用电方在合理期限内仍未消除障碍恢复履行能力并不能提供担保的, 供电方可以解除供用电合同。

实践中, 供电企业可结合电力经营的实际, 适当考虑用户的利益, 对用电方每月分2至3次抄表结算 (对大用户) , 要求用户在每次用电前为15天或10天 (2次抄表结算为15天, 3次抄表结算为10天) 的电费提供担保。担保可采取预交15天或10天电费的形式 (此处所指预收电费属《担保法》规定保证金) , 相当于预交电费的电量用完后, 预交电费充抵当期电费, 用电方必须为下一阶段用电重新提供电费担保。此种操作, 供电方应与用电方签订《供用电合同》和《电费担保合同》, 或在《供用电合同》中设立担保条款, 依法明确供用电双方权利和义务关系, 减少不必要用电纠纷的发生。这既有《合同法》、《担保法》支持, 能有效降低电力销售风险, 又缩短电力贸易结算的周期, 减小供电方占有用电方担保资金的总量, 宜于取得社会的支持和用户的理解, 操作中阻碍较少。

2.6 合法采取停、限电措施

对于欠缴电费的客户依法停、限电, 是法律赋予供电企业的重要手段, 各级供电企业要充分利用该手段, 依法追缴欠费。但在使用停、限电手段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一定要同样严谨, 做到“手续全、依法办、无后患”。必须严格按照《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和《供电营业规则》的规定, 做好停电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即:用电客户在约定交费日后, 逾期30天, 经催交仍拖欠电费, 可采取停电处罚;必须在停电通知送达对方及有关管理部门后再停电, 让客户有3~7天的准备时间。

3 结束语

非法律手段 篇4

关键词:物流企业,员工,激励,非物质手段

1 中小物流企业人才流失严重

中小物流企业由于社会、自身等原因,使得其地位、环境、条件和实力在竞争中均处于弱势地位,人才在企业中难以发挥自己的全部才能,因而人才流失现象相当严重。以长兴顺达汽运有限公司为例,公司4个部门员工加起来不超过50人,但近3年人才流动约15%。在本课题组对浙江省中小物流企业调研中,人才流动指标也相对偏高。

在中小物流企业中,流动性较强的是那些具有一定学历和专业技能的管理人员、营销精英和技术骨干。这部分人才,因为掌握管理知识、掌握企业核心机密、掌握销售渠道或掌握行业内较为先进的技术而有更大的选择范围和发展空间,其就业选择空间更为广泛。

另一方面,在中小物流企业中,对物流一线从业人员进行系统的专业物流知识培训少之又少,大部分上层管理人员只顾眼前利益,不愿把资金用到员工培训上。这就造成长期在物流一线的工作人员对物流前沿理论、管理模式知之甚少,缺少创新开拓能力。

双方面的原因使得中小物流企业的管理者普遍感到专业人员的缺乏,但又不敢投入较大的成本来培养潜在的管理人员,无形中陷入了“缺人才———怕投入———更缺人才”的恶性循环。

通过中小物流企业人才流失影响因素调查分析来看,除了员工缺乏职业道德与忠诚度较低之外,企业选人、用人机制方面也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才招聘简单,应聘人员与岗位要求不匹配;(2)中小物流企业激励机制方面缺乏长期吸引力;(3)工作内容枯燥单调,人事错位,缺乏挑战性;(4)用人选拔机制落后,制约员工工作积极性;(5)物流企业工作环境较差,缺乏人性化关怀;(6)企业重于如何削减开支而忽视员工培训和职业发展。

2 通过激励机制留住人才

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企业没有了人才优势,也就失去了竞争的优势,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中小物流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生存并获取竞争优势,就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吸引人才、培养人才,更重要的是通过建立各种机制(如绩效考评机制、激励机制等)来留住人才。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是用人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领导者的一项主要职能。激励需要领导者遵循人的行为规律,运用物质和精神相结合的手段,采取多种有效的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下属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中小物流企业的发展需要员工的支持。管理者需要懂得,员工决不仅仅是一种劳力,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将对企业生存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要取得员工的支持,就必须对员工进行激励;要激励员工,又需要了解其动机或需求。

根据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理论,中小物流企业可以采取物质或非物质的方式来达到激励员工的目的。

虽然在物质生活极为丰富的今天,人们生活水平已经显著提高,金钱与激励之间的关系渐呈弱化趋势,然而,物质需要始终是人类的第一需要,是人们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基本动因。

本课题组调研数据显示,浙江省中小物流企业支付给员工的月薪酬800~2 000元的占到80%,多数员工的薪资待遇比较低,许多企业没有福利、奖金,甚至有些企业不为员工缴纳“五险一金”。员工需求的保健因素难以保障,大大降低了其工作积极性。因此,物质激励仍是中小物流企业激励的主要形式。中小物流企业应该设计合理的薪酬制度,积极改善职工薪酬及福利,增强员工归属感。如可以规定员工工作每满一年,工资或年终奖就可以增长一定比例,比例与其工作量和工作难度挂钩。

物质激励必须公正。根据亚当斯公平理论,一个人对他所得的报酬是否满意不是只看其绝对值,还要进行横向或纵向比较,通过相对比较,判断自己是否受到了公平对待,这种比较会影响员工的情绪和工作态度。其次,物质激励也要反对平均主义,平均进行分配等于无激励。如果员工的奖金不是主要根据个人业绩来发给,那么尽管企业支付了奖金,对其员工也不会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另一方面,中小物流企业必须注意到,薪酬制度对激发员工工作热情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人们在进行某项活动的背后往往会有其真正的动力源泉,譬如危机、荣誉、使命、竞争、沟通、生存、兴趣和空间,这些都会带给企业员工强大的工作行动力。基于这些动力源泉,中小物流企业可以以相应的非物质手段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3 以非物质手段激励员工

中小物流企业的经营与运作中,以非物质手段激励员工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3.1 尊重激励。

尊重是加速员工自信力爆发的催化剂,尊重激励也是一种基本激励方式。上下级之间的相互尊重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它有助于企业员工之间的和谐和企业团队精神及凝聚力的形成。适度的授权所体现的尊重,会使员工爆发强大的工作积极性。

3.2 参与激励。

浙江很多中小物流企业是家族式企业,在这些企业中,一些有能力、有学历的人才被当成局外人,难以真正地参与到企业的决策与管理当中,其积极性和创造性都得不到鼓励和发挥,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经验和研究表明,现代员工都有参与管理的要求和愿望,创造和提供一切机会让员工参与管理是调动他们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因此,中小物流企业应该让员工恰当地参与管理,这样既能激励职工,又能为企业的成功获得有价值的知识。通过参与,员工能够形成对企业的归属感、认同感,并进一步满足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3.3 工作激励。

工作本身也是一种激励力量。但是,多数中小物流企业主要从事的是低层次的物流服务功能,工作内容枯燥单调,缺乏挑战性,工作环境也较差。为了更好地发挥员工工作积极性,中小物流企业的管理者就要考虑如何才能使物流工作本身更有内在意义和挑战性,给员工一种自我实现感。管理者要进行“工作设计”,使工作内容丰富化和扩大化,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3.4 培训和发展机会激励。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当今世界日趋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通过培训可以充实员工的物流知识和职业技能,为其提供进一步发展的机会,满足员工自我实现的需要。中小物流企业可以鼓励员工通过成人教育等方式参加正规物流教育,也可以加强在职人员的岗位技能培训、业务技能培训、管理理念培训及物流新知识与新技术的培训等。

同时,中小物流企业还可以为比较重要的员工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计划,为他们安排成长机会、发展机会,这样一方面可以起到激励作用,另一方面也为公司发展储备了人才。

3.5 荣誉和提升激励。

如果说自我实现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那荣誉就是一种终极的激励手段。每个人都对归属感及成就感充满渴望,都希望自己的工作富有意义。荣誉是众人或组织对个体或群体的崇高评价,是满足人们尊重需要,激发人们奋力进取的重要手段。中小物流企业应对一些工作表现比较突出、有代表性的先进员工,给予必要的荣誉奖励,对有突出表现或贡献的员工,对长期以来一直在为公司奉献的员工,通过荣誉激励授予一些头衔、名号,这些名号、头衔可以换来员工的认同感,从而激发起员工的干劲。荣誉激励成本低廉,但效果很好。

另外,提升激励是对表现好、素质高的员工的充分肯定,应将其纳入“能上能下”的动态管理制度。

总之,中小物流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生存并获取竞争优势,就需要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及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制定合理的激励制度,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拥有一支业务熟练、高度敬业、团结向上的员工队伍将成为中小物流企业在竞争中制胜的法宝。

参考文献

[1]宣玲玲.浙江中小物流企业的竞争力研究[J].中国商贸,2010(22):155-156.

[2]赵永强.中小型物流企业整体激励及其改进策略研究[J].物流科技,2007(6):60-64.

非法律手段 篇5

坚持30%的收入分成, 独吞用户数据信息, 尽其所能限制用户通过其它途径订阅——2月15日, 苹果公司与媒体出版商的紧缩性合作政策一出台, 便遭遇了来自各方的抗议与压力。

2月15日, 苹果公司宣布, 媒体出版商可以在iPad及苹果其它终端设备上销售相关的报刊、音乐及视频内容。

但是苹果开出了苛刻的条件:苹果将获得30%的订阅收入分成以及姓名、邮件地址等订阅者的个人信息。对此, 媒体出版业抗议之声不绝于耳。

“苹果前进了一步, 但是还不足够好, ”美国杂志媒体协会执行主席Nina Link表示, “甚至可以说是一个令人沮丧的消息, 因为出版商希望采用更加灵活的合作模式。我认为手机订阅产业还处在市场培育初期, 相信今后会有更加互利互惠的商业条款出台。”

音乐服务提供商Rhapsody则措辞严厉地批评苹果订阅新政“完全站不住脚”。在媒体采访中, Rhapsody公司总裁Jon Irwin表示“不得不将应用撤出苹果应用商店”, 并声明“Rhapsody与合作伙伴可能会采取相应的法律或商业手段予以回击”。

此外, 苹果还表示, 不允许媒体出版商在其它渠道进行打折促销, 媒体出版商必须保证在自有网站与苹果应用商店中产品定价的非歧视性。

另一个对媒体出版商们不利的消息是, 苹果将不再允许在应用中提供外部链接, 以防止用户顺利绕过苹果平台进行订阅购买。希望通过外部网站进行订阅购买的用户将不会得到苹果的任何帮助。

据悉, 除了媒体出版业, 苹果上述紧缩性合作新政还有望引发反垄断组织的关注。“相关法律部门将介入调查, ”瑞士联合银行分析师Brian Pitz表示, “预计来自外界的竞争与压力最终将迫使苹果放宽合作政策。”

Fierce MOBILE CONTENT谷歌加速进军移动广告市场

目前, 不论是Android的市场份额、单用户收入还是谷歌应用收入, 亦或是谷歌整体营收都被普遍看好,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 谷歌开始将广告业务的重心由互联网迁至智能手机。

谷歌CEO Eric Schmidt曾预测, 凭借移动广告以及数字内容下载收入, 未来Android操作系统每年有望实现超过100亿美元的收益。

事实上, 根据Android持续强劲的市场表现, Eric Schmidt的预测有望加速实现。Piper Jaffray咨询公司分析师Gene Munster透露, 2012年Android平台的广告销售目标为10亿美元。在近期的一份调研报告中, Gene Munster表示, 2010年Android平台单用户移动广告收入为5.90美元, 预计至2012年, 上述收入将增至9.85美元。同时, Gene Munster还预测, 至2011年底Android平台的用户将达到1.33亿, 每年将贡献约13亿美元的广告收入。

与此同时, 谷歌已经开始加速进军移动广告市场, 谷歌全球移动广告总监Karim Temsamani近日正在积极游说公司主要客户, 吸引他们尽早选择谷歌移动广告渠道。Karim Temsamani日前甚至表示, “我找不出任何不选择移动广告的理由”。

ITnewslinkRIM联合西班牙电信推出融合计费账单

融合计费账单通过与用户话费账户进行关联, 方便用户在黑莓应用商店进行支付, 同时也有望长期推动移动互联网应用与电子商务产业。

日前, RIM和西班牙电信合作向全球用户推出融合计费账单, 该账单将提升用户在黑莓应用商店支付的便捷度。据悉, 通过与运营商月度账单进行关联, 西班牙电信的用户将可以利用话费账户支付购买相应的应用商店产品。

“用话费进行支付结算将给用户带来全新的服务体验, 并进一步推动移动应用商店以及基于移动终端的电子商务产业的繁荣发展。”西班牙电信全球金融服务总裁Joaquín Mata表示。

非法律手段 篇6

英语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交际行为 (即英语知识和技能的教授与学习过程) , 既强调准确和规范的言语教学 (包括有声语言和书面语言) , 同时更注意利用多种教学 (交际) 方法和手段 (主要为非言语教学) , 以实现英语教学的目的。[2]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2007年7月教高厅[2007]3号文) 把大学英语的教学性质进一步界定为“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 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 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同时在教学目标中也规定, “使学生们在今后学习, 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够运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

可见, 在大学英语课堂, 教授英语无疑是要教会学生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并与他人进行交流。因此, 言语交际 (Verbal Communication)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往往能够引起英语教师的足够重视;而与此同时, 人们却容易忽略英语教学中另一个重要方面:非言语交际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的作用。[3]

“大学英语是我国1030余所高校全部开设的公共课, 教学课时多, 对学生的素质, 择业或进一步求学影响甚大。当今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新形势又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 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及时纠正教学中的错误以及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4]

要做到这一点, 大学英语教师就必须努力学会运用各种方法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其中, 利用非言语手段就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因为非言语行为往往具有表达思想、补益口语、表露感情和调整行为等方面的重要功能。西方学者认为, 课堂的非言语交际在学生的学习中的作用往往比课堂教学本身的作用还要大。[5]

实践和研究均表明, 在交际过程中, 言语和非言语行为的信息是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 非言语行为既表现在每一个交际者身上, 又体现在交际的全过程, 它以独特的方式为人们的交际服务。一是强调言语信息。如人在生气时, 常常依靠说话时的声音强度和面部愠色来表现该信息。二是重复言语信息。如当你对某人说不明白某事时, 还常常会伴以摇头动作。三是代替言语行为。如我们有时不说“是”或“不是”, 而只是点头或摇头。四是补充言语信息。如讲述一圆形物体时, 往往会用手势比做一个圆。[6]

如果教师能够在英语课中穿插应用各种形式的非言语交际, 就可以获得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笔者三年来一直讲授大学英语这门课程, 教学的实践使我获得了许多有益的启示。笔者将以自己在日常教学实践中的体会, 综合非言语交际的相关知识和原理, 来谈谈在英语课堂中如何灵活运用几种常用的非言语交际手段, 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一、教师的非言语交际行为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英语课堂教学是一个特殊的交际场所, 教师本人的非言语交际在英语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B.M.Grant和D.G.Hennings (1971) 经研究认为, 课堂教学效果的82%是通过教师的表情、举止等非言语手段实现的, 而只有18%是通过言语行为达到的。[7]

教师的非言语交际行为主要体现在教师体态语 (Body Language) 上。作为非言语交际最重要的一种表达形式, 体态语包括基本姿势 (姿势和身势) 、基本礼节动作, 以及人体各部分的动作, 如头部动作、面部动作、目光交流、臂部动作、手部动作、腿部动作等提供的交际信息, 也有称之为体语、态势语、身势语、形体语言或人体示意语言。作为教师, 不但要“言传”, 还要“身教”。教师的一个手势、一种身体姿势乃至面部表情, 都可能对学生产生很大影响。

由于体态语是一个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的比较复杂的问题, 笔者仅从教师身上较有代表性的三个方面略加说明。

1. 目光接触

从大的方面看, 教师的体态言语, 可以分为面部表情和体态动作。面部表情, 是教师通过自己的口、鼻、眼等器官和脸部肌肉运动来表达或辅助表达有关课堂教学内容的信息活动, 其中又以眼睛为首。[8]

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在人类所有的感觉中, 视觉是一种最重要的感觉。调查表明, 人类从外界所接受到的信息中, 80%—90%是通过视觉获得的。[9]课堂上, 教师毕竟是处在全班学生“众目睽睽”之下, 既然英语教学是作为一种语言交流,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 则应自觉地利用自己的目光把握师生之间的双边交流, 表达自己的情感, 并引导学生的注意力。笔者在授课过程中, 除了必要时看下课件, 其余时间都在用目光广泛地与全班学生进行接触, 以捕捉每位学生眼神中传来的信息, 了解课堂情况, 并予以及时的反馈。具体到反馈, 就是教师需要善于观察学生目光中反映出的各种不同表现和反应, 在讲授英语的同时, 适当鼓励积极的学生, 以便活跃课堂气氛, 同时要提醒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 从全方位上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 保证课堂教学秩序。

在《新视野大学英语》1中, 有篇课文“How to Make a Good Impression”, 专门提到目光接触, 于是笔者在讲解这篇课文时, 很自然地向学生们演示面对观众怎样做到眼神自然。然后以课文标题为题目, 让学生们分组讨论, 派代表上台作“presentation”, 让他们以“老师”的身份体会目光交流的妙用, 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又增强了相关的语言文化意识。

2. 手势

体态动作, 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自己的躯体和四肢动作传达和辅助传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活动。主要包括站立姿态、行动姿态和手势。[10]

手势是指手指、手掌、拳头、臂膊的综合运用。手势具有很丰富的表达力, 而且在体态语中是动作变化最快、最多、最大的。它的运用往往与讲述、面部表情相配合, 是一种重要的无声教学语言。一个优秀的教师从来都重视掌握与运用手势, 注意平时在这方面的自我训练和经验的积累。借助手势, 教师的言语表达就会更生动形象、更富有感染力。

笔者每当举例涉及人称代词的时候, 都会用各种手势自然地指向例句中的“你”“我”“他 (她) ”。例如, 当涉及“from my point of view”等类似的句子时, 笔者指向自己, 当有“You”的时候则指向笔者对面的学生区域, 争取将自己与全班学生都自然而然地联系到一起, 争取让学生都参与进来。

3. 其他姿态

走动的姿态不仅是教师精神状态或风度的表现, 而且有传递教学信息的作用。如果一个教师一节课始终站在讲台上授课, 课堂上就会显得单调而沉闷。相反, 教师适当地在教室内走动, 课堂就会显得有生气, 能够促进师生双边教学活动, 引起学生注意,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情绪。

西方国家教室内的课桌椅, 往往可以根据需要随意摆放成圆形、马蹄形等各种形状, 注重了课堂的互动和学生个性的培养。[11]然而对于笔者所在高校的大部分教室仍然采用传统的“秧田式”排列方式, 因此,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 笔者因地制宜, 在授课过程中, 除了播放课件, 大部分时间就在教室内来回穿插走动, 尽量做到贴近学生, 照顾到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可以说是在现有条件下充分发挥教师个人在非言语交际上的作用。

4. 各种体态语手段的结合运用

当然, 上述的这些教师体态语并不是孤立进行的, 应该是相互配合、相辅相成的, 它们的运用应该伴随着英语课堂的言语教学, 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

例如, 英文里有很多描述具体动作的词, 不太好掌握。在

《新视野大学英语》2的课文“Learning the Olympic Standard fo Love”中, 有句话“He invited me inside and sat down on the couch, patting the blanket next to him to get me to sit next to him

(他请我进门, 在沙发上坐下, 又拍了拍身边的垫子, 让我坐在他旁边) ”, 笔者在讲解单词时, 除了示范必要的例句外, 还运用眼神、手势及其他动作当场示范, 让学生从一种更加形象直观的角度上了解这些动词所描述的具体动作, 强化用法, 便于记忆。

二、教学辅助工具方面的运用

这里所说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 并不仅仅拘泥于PPT等软件制成的幻灯片课件, 但由于篇幅有限, 笔者举几个在日常教学中的简单例子, 以示参考。

1.《新视野大学英语》1中有篇描写父子之情的课文“A Good Heart to Lean on”,

其中很多场景以纽约这座城市为背景, 记得笔者在讲授时就利用投影, 给学生播放了纽约的行政区域地图, 以及课文中提到的一些代表性建筑的图片。因为课文中多次提到一些街区、地铁站及橄榄球队的名字, 这些图片可以引导他们, 给他们充分的想象空间, 让他们结合课文内容, 自己去联想故事的一幕幕场景, 例如寒冬时节, 两个瘦小的孩子用雪橇拉着父亲穿行于路面结冰的街道, 去往布鲁克林内的地铁站。这样一来, 既帮助学生体会了作者当时的写作意境, 又使他们加深了对课文中很多描述性表达的理解。最重要的是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当再次将这些图片展示给学生的时候, 学生可以试着根据图片所暗示的故事背景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从而强化了课文讲解的效果。

2. 在讲授《新视野大学英语》2中的课文“Time-Conscious

Americans”时, 根据课文中一处提到钟表的关于时间的暗喻描写, 笔者在让学生阅读课文时, 巧妙地播放了带有钟表滴答声的音频资料, 有意识地使学生在处于一种模拟的时间紧张气氛中。让他们在快速阅读课文的过程中, 体会美国人普遍的时间紧迫感, 既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又传达了课文流露出来的一种语言文化。

3. 播放影片的辅助作用。

在英美文化中, 尤其是反映其文化的电影中, 主人公们的动作及表情非常丰富。例如在日常生活中, 美国人拦车时伸出大拇指;弹响指来强调“就像这样!”;耸肩表示怀疑;弯曲胳膊显示力量;在寻找什么时把手放在眼睛上方;用手比划作射击状等。还有一些特定的宗教或专业手势, 如用手在心口划十字, 举起右手模仿法庭宣誓;许多运动员见面时拍一下对方的巴掌表示问候。有些手势动作是从某些场合借用而来 (如职业拳击家双手在头顶相握表示庆祝胜利的动作) 。有些专门的手势动作则是正式教授的, 如军队的行礼, 有严格的姿势和运用场合, 入伍的新兵都要逐渐学会其正规姿势。许多行业都有特殊的手势动作语言, 如体育运动的裁判、电视电台演员、土地测量员、音乐指挥、交通警, 拍卖人等都有其自成体系的手势动作语言, 甚至外科医生在手术时也有专门手势信号, 示意护士递送所需的手术器械。

由于英语学习过程是从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动应用的结合过程, 因此必须通过学生自身活动才能得以实现, 他们在语境中体会体态语的正确使用, 并主动地相互交流, 不断熟悉题材内容, 反复练习发音与表达。[12]

笔者经常在课堂教学当中, 抽出时间用DVD给学生播放原声电影, 且不带任何字幕。虽然部分学生的听力基础薄弱, 台词领悟不完全, 但是都能够借助影片中不同人物的表情和动作中学习领会部分情景的准确含义, 起到潜移默化的英语语言教学效果。事后, 教师便可以很方便地要求学生把语言文化中的各种体态语用于英语情景故事、幽默小品中, 进行小组讨论与比赛表演, 通过模仿来加强知识吸收的效果。

三、结语

任何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都需凭借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实现。许多研究表明, 教师有意识地、恰当地使用各种非言语交际手段, 将有助于师生间的信息沟通, 增强教学的艺术性, 从而达到并实现最优的教学控制和最好的教学进程。

作为大学英语教师, 要想准确无误地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英文知识, 以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除必须掌握基本的有声语言技能外, 还应当意识到课堂教学中“无声胜有声”的道理, 掌握和善于运用一些非言语方面的教学技巧, 以提高英语教学的艺术性, 始终保持学生的良好的学习状态。由此可见, 加强非言语手段的研究与运用, 在当今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当然, 确保良好的教学效果, 离不开教师个人扎实的语言功底, 以及充分的课前准备, 如果说这些都是课堂上美丽的花朵, 那么非言语手段的充分运用则是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Leger Brosnahan著.毕继万译.中国和英语国家非语言交际对比[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88.

[2][6]蒋红晔.非言语英语的教学.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0, VOL18, (6) .

[3][9]余意纯.非言语交际在英语课堂中的应用.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1.5, VOL30.

[4]邢丽.浅析教学反思对大学英语教学的促进作用.素质教育论坛, 2007.1 (下) .

[5][8][10]赵红梅, 李永兵.试论课堂教学中的非言语交际艺术.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0.12.

[7]Grant, B.M.&Hennings, D.G.The Teacher Moves:An Analysis of Noverbal Activity.New York:Teacher College Press, 1971.

[11]中国与外国学生课桌椅及应用对比研究.中国课桌网, http://www.xskzy.cn/xiaojujiaoju/768.

非法律手段 篇7

陈原在《社会语言学》中指出,一个人讲话时,除了发出分音节的有声语言之外,常常伴随着手势,还有眼色,也许还伴随着身体动作。陈原在此提出“非语言交际”概念。

“非言语交际手段”在熊大冶的《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一书中有明确界定,他指出:“无声语言又称‘非言语交际手段’,它主要指面部表情、体态动作、空间距离,以及笑、哭等。”②

正如陈原所说:在特定环境或特定语境中,人们需要用手势语等无声语言来补充有声语言的不足或不可能,甚至在特定语境中代替有声语言。

具体来说非言语交际手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丰富课堂信息,提高教学效益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非言语交际手段介入课堂教学可以使语言现象更加直观,起到支持、强化、补充信息的作用。其表现有:

1. 非言语交际手段能够辅助言语行为,解释言语所不能表达的意思。

如当我发现学生屡次将“急躁”的“躁”写成“急燥”时,为了让学生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便在课堂上用足顿地,说明“急躁”的“躁”应该用“足”旁,而不是“火”旁。不必浪费口舌,学生很快地就记住了这个字的偏旁,再也不出错。

2. 非言语行为能配合言语行为描述事物。

例如,当我们说:“我昨天看到一条蛇,有那么长!”说着自己就会用手比划,以形象地表达它到底有多长。而一般不会说“它长90公分”,这样说就显得生硬,不生活化了。

教学中也可以适当使用非言语行为来描述、解说某些事物,使课堂信息更加丰富,也更加明白易懂。陈钟梁老师在讲授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为了引导学生理解人物描写一定要倾注真情、细致观察,他这样设计“父亲”爬月台动作的描写:请一位学生到讲台这边来,以第一排的课桌为“月台”,模仿“父亲”爬月台的情形。这既分析了“父亲”爬月台的动作,让学生感受到“父亲”对朱自清的爱,同时也没费多少言语就让学生明白对人物的成功描写离不开真情实感及细致的观察。

3. 非言语行为能补充言语表达的未尽之意。

语文教学中常常会遇到文字表达“言不尽意”,或作者故意留下“空白”让读者去填充等情况。这时,教师可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用非言语行为去引导学生感受“空白”的存在,去思考、填充和建构,在生命体验的高度上阅读文章,提升人生境界。例如韩军老师在讲授杜甫《登高》一文时(放音乐《二泉映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课堂气氛凝重,有些学生流下泪来)③

韩军老师利用朗读中语调的变化和语速的变化,缩短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把学生带入了一种特定的情境中,引导学生去想象、去感受“空白”,走进杜甫的心灵。

4. 非言语交际手段可以部分替代言语表达来传递信息。

非言语交际手段虽然不能替代语文教学中所有的言语行为,但是在有的情况下,它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手段。例如,当学生迟到不知道教师布置的任务时,教师可指着黑板上的书面作业给以示意,这样既不会打扰其他学生,又照顾了个别。非言语交际手段介入语文课堂教学能大大提高课堂信息含量,并且让学生从教师的非言语行为中更生动鲜明地感受言语行为不能准确传达出来的信息,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介入非言语交际手段中的一种——身势语。利用身势语中的眼神的交流、身体的接触及面部表情等传递信息来调动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1. 眼神是所有身势语中的最富有表现力的一种。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神往往是不会骗人的,它直接表现出内心情绪的变化、情感的波动。因此对教师来说,运用眼神与学生进行沟通,不仅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还能发现学生的问题。例如,有一位学生上课喜欢盯着老师看,所以在课堂上我的眼神就多给她一点,经常向她示意“我知道你在认真听课”,很好,老师很喜欢。课堂上一名学生在下面做小动作,教师可以用略带微笑的眼神盯着他,告诉他我知道你在下面做什么,希望你认真听课。

但是教师在用眼神关注或警告学生时,需要掌握好接触的时间和程度,正确地传达出不同的信息。

2. 身体接触包括握手、拥抱等。

一般来说在课堂上握手和拥抱很少采用,主要用到的有:抚摸头部,拍拍肩膀,捏捏耳朵等。比如教师和学生说话时,身体略微倾斜向学生一方,学生会产生一种受重视的感觉,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有助于优化谈话效果。

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有效地利用身体接触等非言语交际手段来补充言语所不能传达的信息。当学生碰到困难时,可以轻轻地拍拍学生的肩膀来安慰并鼓励;当学生态度不认真时,可以轻轻地抚摸学生的头部来提醒,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3. 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一个复杂并且多变的结合体,有人曾做过统计,人的面部大约能做出25000种不同的表情。白居易《长恨歌》中的经典名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恰到好处地写出了杨贵妃最微妙的面部表情,正是这回眸一笑让唐明皇不能自拔。俗话说,“脸是晴雨表”、“看脸色做事”,这正是面部表情淋漓尽致的表现。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也能恰当运用面部表情,相信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教师的面部表情如果能正确传达出热情、欣赏、赞许等信息,就可能起到激励、鼓舞和调动积极性的作用,引导学生产生积极的行为。当学生正确回答后,教师向他微笑,表示对他的欣赏与赞许,他肯定会很开心,下次会更加积极地回答问题。反之教师面部表情若传达出厌恶、烦恼、放弃的信息,就可能导致学生产生不良的行为。

三、调控教学氛围,增进师生感情

语文教学活动是一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积极学习过程,学生不是被动接收知识的容器,而是富有感情、个性的个体,他们在接受知识时必然会相应地做出不同的反应,影响知识接收的效果。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学情恰当调控教学氛围。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花在课堂教学的组织上,必然会有效运用语速、语调、眼神、表情等非言语交际手段,非言语交际手段在语文课堂上的合理运用可以在不影响教学节奏的情况下达到调控教学氛围的目的。

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不仅仅是一个特殊的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更是一个师生之间平等沟通、平等交往的形成正确的情感价值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情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情感不仅仅影响着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还影响着学生获取知识的效果。处于中学阶段的青少年学生富有激情,他们渴望与人交往,渴望被人理解,特别是与教师交往,被教师理解。如果教师能够多多关心他们,并使他们感觉到这种关心,他们会更加积极地学习语文,同时产生强烈的上进愿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这种关心,固然可以通过言语传递给他们,但当着全班学生的面讲,容易弄巧成拙,因此,通过表情、眼神、姿势等非言语交际手段潜移默化地把这种情感传递给他们更为合适。

总之,非言语交际手段的合理使用可以融洽师生关系,缩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增进师生间的感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及时反馈信息,调节教学节奏

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节课堂节奏,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一些非言语行为如语调、语速、眼神、表情等都能透露他学习的态度,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有学习的激情。语文课堂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所以教师要善于及时了解学生通过非言语行为反馈的信息,适时调整教学节奏,确保课堂教学的顺畅紧凑。

如学生听课时,有挠头皱眉、叹气抱怨等现象,可能是因为知识量太大,超过了他们的接受能力;学生记笔记时流露出无可奈何而又焦急烦躁的表情,并不停地将笔拿起又搁下,可能是教师讲课速度太快,学生跟不上;学生听课时大多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或玩弄手中的文具,这可能是教学内容太枯燥,或太简单,引不起学生的兴趣。

笔者讲授李清照两首词《醉花阴》和《声声慢》,备课时把系统介绍李清照词的风格及其代表作作为一个重点。但在课堂教学中发现李清照比较有名的词学生基本都能背出来,而且通过他们的表情还得知,80%的人对李清照都有一定程度的关注。于是我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把原来预设改成生成,对李清照词的风格及代表作简单带过,重点和学生一起讨论词中的意象。

学生的眼神、表情、神态、动作等非言语行为反馈的信息,能帮助教师获取学生知之与否、知之多少、知之难易等多方面的信息,教师要根据这些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如果是学生知之不多,甚至从未接触过的东西,就应该多花些时间,多下些功夫;如果是学生已经知道的,或者是他们很容易掌握的,就不必绕来绕去,喋喋不休。在这样的地方,花的时间越多、下的功夫越大,不仅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厌烦、反感。

五、提供学习信息,有针对性地讲授

任何课堂教学都是艺术,语文作为我国的母语教育,其课堂教学更是一门艺术。在这门艺术的殿堂里,作为主体的学生每一个非言语行为都代表着传达着某种信息。例如从学生听课时视角的俯仰、注视的时间与变化的快慢等,都可以看出他们对旧知识的掌握情况、对新知识的接收情况、对教师教法的适应情况,以及内心的疑问、好恶及态度的赞成与否。

从学生这些无意的非言语交际手段透露出的信息,教师可以做出恰当的应对,对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略讲,不是很明白的知识细讲。

综上所述,可见非言语交际手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丰富课堂信息,提高教学效益;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调控教学氛围,增进师生感情;及时反馈信息,调节教学节奏;提供学习信息,使教师有针对性地讲授等。所以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恰当地使用非言语交际手段。心理学研究表明,单调的刺激容易使人疲劳并分散注意力。如果语文课堂教学中,适时辅以一定的手势、表情和动作,能够丰富课堂刺激,使学生在无意注意中得到休息,消除疲劳,继续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使课堂保持一种生动活泼的气氛。

参考文献

[1]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主编《普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3页。

[2]熊大冶《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12、104、292页。

上一篇:输煤改造下一篇:盲校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