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校学生

2024-05-10

盲校学生(共12篇)

盲校学生 篇1

音乐智能,是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教授在1983年出版的《智力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Frames of Mind: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的八种智能之一。音乐智能指人对音调、旋律、节奏、音色的感悟和直觉能力以及用音乐来表达情感、思想的能力,是人类与生俱来就拥有音乐的天赋,每个人都能够发展这种智能。音乐本身是各种文化共享的一种语言,它提供了学习其他民族语言与文化的重要而富有刺激的途径。视障学生在失去视觉以后,听觉成为他们认知物体,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大多数盲生听觉敏锐,善于模仿,具有音乐的潜能。盲校的英语教学也要从多元智能理论出发,在开发英语学科特有的语言智能的同时,抓住每一个时机,充分开发学生其他方面的智能,使他们大脑各部分协同工作,提高英语学习效率。而英语教学实际就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技能全面训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说的能力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听的能力。不仅如此,现代专家研究认为,耳朵受到很好的训练也有助于学生阅读,进而也有助于写作。因此,音乐智能可以充分发挥视障学生的听觉功能,是促进视障学生学习英语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一、音乐在盲校英语教学中的现实意义

1. 增加英语学习的趣味性。

音乐是许多视障学生的兴趣爱好,又是他们娱乐的重要方式。兴趣是一种推动学习的内驱力,是最好的老师。义务教育阶段的视障学生的心理特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喜欢形象、直观的教学方式,让他们机械地背诵英语单词,会让他们感到枯燥乏味。而采用听、唱英文歌曲等教学手段,将语言与情境相结合,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学习氛围。学生在愉快的韵律中学习,更激活了学习的心理内驱力,使大脑充满生机和活力。学生一旦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乐于接触它,并且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探索中,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有实验说明:孤立地记忆语言时,只有左脑工作,如果是一篇文章,孤立的语言就会被植入含义,这样右脑就能将这转化为形象,也就是语言与形象相结合,左右脑共同参与记忆。另外,旋律和节奏等有刺激右脑的作用有助于记忆。听英语歌曲,用右脑将歌曲转化为形象,唱英语歌曲用左脑将形象转化为语言。在我们的教科书中就有一些配合新单词记忆的歌曲,如《Color Song》、《Days of the week》、《Months》等。另外,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音乐来帮助他们记忆。如《Little Star》时用这个旋律可以做一些无词的哼唱,然后把复杂的学习内容加入到旋律中,这样,音乐就如同一条项链,把需要记忆的抽象事物连接起来。

2. 增强英语语音的准确性。

说一口地道的英语是英语学习者的学习目标之一,在教学中发现,要想说一口地道的英语光靠练习好音标是不够的,还必须强化学生的语音、语调,注意发音习惯。盲生在模仿和学习英语发音时,仅凭听觉,看不到口形,造成有些音发不准或发成另一个音,而他自己却浑然不觉或无法自行纠正。模仿是学习英语口语的最佳途径,通过歌曲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容易上口,效果非常明显。在英语的语音规则中有同化(Assimilation)、省音(Elision)、音长(Length)、连读(Liaison)、重音(Stress)、节奏(Rhythm)、语调(Intonation)等。例如:字母a的发音规则中有一种音读作[�],如果我们单纯地照着音标来读那么所发的音就与真正的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在读音上存在差别。实际上[�]在不同的单词或句子中读音有所区别:This is a book.中字母a的读音音量、音长最足最清晰;once again中字母a的读音是靠舌根上卷而带出的音;China中的字母a的读音则一带而过,最含糊。因此,在准确掌握音标的基础上,注意语音的习惯变化是学好语音的关键。通过对四、五年级视障学生语音学习情况的调察中发现78.6%的学生都存在连音不够准确、尾音易忽视的问题。学唱一些英语歌曲可以说是对这一弱点的强化训练。

3. 有助于培养英语学习的语感。

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视障学生由于视觉通道受阻,常年以耳代目,因此,对他们的英语教学主要应注重听、说能力,模仿是学习英语口语的最佳途径,通过歌曲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容易上口,效果非常明显。许多学生学了几年英语却不敢开口说英语,开口不会说英语,这主要是缺乏英语语感的训练。而通过让学生听歌学英语,唱歌学英语,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歌曲是培养学生英语语感的有力手段,要正确地理解英语的语言,有时不能用简单的中文词或句子来解释,必须把这个英语的单词或句子放在它的母语环境中才能真正领会到它所表达的语意,在这一点上,作为英国民族音乐的歌谣便有其得天独厚的作用。如《The More We Get Together》,通过对歌词的体会大家对get together所代表的“结交朋友”这一意义有了理解。又如,通过学习歌曲《This is the way we wash our face》,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从演唱中感知,直到熟练学歌的过程中,后做上动作“wear my clothes”、“wash my face”、“brush my teeth”、“have breakfast”,让学生的口、耳、手、足、脑并用,符合了“全身反应”原则,调动了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发展了视障学生的交际运用综合能力。

二、运用音乐手段进行盲校英语教学的原则

1. 适合性原则。

音乐和歌曲的选择非常重要,要把视障学生的语言水平、年龄、兴趣、可利用的资源、课堂学习主题等因素详加考虑后,再作出恰当的选择。根据教师对本班学生的了解,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类型的音乐,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音乐歌曲可能暗示的情景要尽量与教学内容紧扣,并能起到凸显主题的作用,音乐歌曲的位置设置应恰到好处,不要牵强附会。

2. 科学性原则。

歌曲难度和视障学生的认知水平应相对等,一首歌中不要出现过多的新词汇,6个左右就够了。教授英语歌曲的目的是为了学习类似于本族人的发音,掌握句子结构。清晰的发音,恰当的语速,简单的旋律,应是我们的首选。例如,我校采用广州版小学英语教科书每个Module都有对应的歌曲、歌谣,此外,教师找些相应的英语英文歌曲进行补充教学。

3. 文化渗透原则。

每一首歌曲都折射出它所处的时代的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音乐和歌曲是目标语文化的载体。教师在教唱歌曲以前,应对歌曲的西方文化内涵进行介绍。如当学习歌曲《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教师首先介绍一下西方人过圣诞节的传统,他们通常会布置怎样的环境、穿什么样式的服装、做什么特别的事情,如何庆贺这个节日等等,再通过学唱歌曲,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了解异国文化。

三、结语

多元智能理论说明,音乐智能对掌管人的情感、动机和愿望的肢体大脑有着直接影响,在盲校英语课堂上运用音乐、歌曲等教学手段对活跃课堂气氛、为视障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更加轻松的氛围,也为他们发挥听觉的作用提供了更大的可能。经过音乐和英语相结合的训练,视障学生的感受能力、联想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精神都会得到明显的提高。总之,盲校英语教师合理运用音乐、歌曲及歌谣进行英语教学,有助于解决视障学生的学习动机问题,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理解语言、习得语言、运用语言,以促进英语教学的开展。

摘要:盲校教育是针对视障学生的教育,需要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开发学生的智能强项。音乐智能是指人敏锐地感知音调、旋律、节奏和音色等的能力。视觉的缺陷使得盲校学生的听觉方面一般得到较多的锻炼,所以对节奏、音调、音色与旋律等比较敏感。这方面对于盲生的学习英语有着特别的作用。盲校教师应认真分析盲生英语学习的特点,巧妙发掘他们的音乐智能促进英语教学,从而提高盲校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音乐智能,视障学生,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刘饪.探讨英文歌曲对英语学习的影响[J].新课程学习,2011(1):33.

[2]岳凤霞,吴月华.视障学生的英语教育[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9):142.

[3]张淑燕.多元智能理论与英语教学研究[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4]张晓亚.视障学生英语教学方法浅议[J].当代教育科学,2013.(18):60.

[5]钟经华.视力残疾儿童教育学[M].华夏出版社,2006.

盲校学生 篇2

去盲校正文:

今天早上,我和其他几个年级的哥哥姐姐们高高兴兴地去盲校参加联谊会。到了盲校,我们看见了一条长长的横幅,上面写着潍坊外国语学校潍坊盲童学校联谊会。

过了一会儿,联谊会开始了,虽然那些盲童看不见东西,可那却完全不影响他们那动人的歌声,让人听了心旷神怡,好生佩服。在那里,不论是小孩还是那些哥哥姐姐,她们的歌声都十分动听,让人陶醉。联欢会结束后,我们又去观看了盲童的宿舍,他们宿舍的墙壁上有一些名人名言,我看了,觉得奇怪,就问一个宿舍管理员阿姨:“阿姨,这些盲童又看不到这些名人名言,那还贴在墙上干什么?”阿姨听了,对我说:“小朋友,请你仔细观察一下那些塑料模版,看看它有什么异样之处。”我仔细看了看那些塑料模版,终于发现了上面的不同之处,我看到了上面凹凸不平的小点点,心里这才明白:“原来是这么一回事啊!” 然后,我们又去看了盲童的教室,他们的书也是用凹凸不平的`小点点组成的,我想,这就是盲文吧。

很幸运,我和一个盲人大哥哥开始了说话,渐渐地,我和那个盲人哥哥交上了朋友,可是,我还想和他说话的时候,老师却说快上第三节课了,于是,我才恋恋不舍地和那个大哥哥告别了,踏上了回学校的路。

盲校体育教学分析 篇3

关键词:体育教学;盲生;健康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054-02

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把身体练习作为主要教学手段,达到增强盲生身体素质的教学目标。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教学评价的可行性,教学目标必须是具体的、可观察的。并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前提下,要求盲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强调盲生在运动实践中心理感受的体验,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把情感意志方面的学习目标,由隐性变为显性,由原则性要求变为可观测的行为表征。以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改变过去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使体育教学面向全体盲生,有针对性的采用个别化教学原则;激发盲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最大限度的帮助盲生实现生理缺陷的补偿。全面提升盲生体育教学质量,以求真务实的质态,去设计适合盲生特点的教学策略,遵循盲生学习体育的规律,发挥他们的动觉、触觉和运动觉的生理功能,设计具有时代气息的教学方略,充分激发体育教学资源的生成,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使盲体育课堂教学更具科学性、可行性、实效性和趣味性,让盲生和健全学生一样在运动中感受韵律;在参与中体验快乐;在激励性评价中得到成功的喜悦,全面发展盲生的身体素质,实现提升盲校体育教学质量的大目标。下面就盲校体育教学中的实践,浅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一、面向全体盲生,营造和谐氛围

根据盲生的认知特点、身体素质、体育知识和已有经验,体育课应合理的设计与之相适应的教学体系,让全体盲生在宽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教师要主动帮助盲生学会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形成一种良好的教师乐教,盲生乐学的和谐质态。因此,在盲生体育教学过程中,全面掌握盲生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抓住两条学习主线,一是运动主线,二是健康主线,采用具有针对性、实效性、趣味性的分层教学方法,关注每一个盲生的运动表现、运动能力和运动爱好,让每一个盲生都能得到自由的发挥,发展他们的个性和特长,弥补盲生在基础上可变差异的不足,达到基本的发展目标,利用不变差异来促进盲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使每个盲生达到一个基本的身体发展。在教学手段和方法实施上,应努力创设适合盲生个性发展的情境和条件。比如在分组练习中,采用适合个性发展的组织形式。体现体育与健康的性质,使盲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运动能力的同时,形成体育与健康的意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从而实现“身体、心理、社会”的三维健康目标,实现提升课堂教学效益的目的

由于盲生视力损伤的程度不同,使他们在生理、心理发展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盲生在运动能力、体育兴趣、年龄特征等方面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他们绝大多数的心态是比较积极的,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就是十分渴望能与健听学生一样感受运动、感受健美、感受快乐,能够享受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同等教育权利。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设计中,运用多维度的教学方法,采用区别对待的教学原则,改变过去“一刀切”的不合实际的做法,以调动盲生学练技能的积极性为出发点,分组练习,分层教学,让盲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在互动中得到快乐。在采取分组教学中,主要是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一帮一、二帮一的带动,以大带小、以强带弱等形式调动盲生练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各尽所能、各得所乐的教学效果。使每一个盲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优化教学环境,激发学练兴趣

由于盲生年龄差异较大,他们的动作表现在力量、协调性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根据这一特点,设计激励和支持个别盲生的学习方案,有针对性的帮助每一个盲生,使之按照不同的年龄,制定不同的教学要求进行学练。比如在投掷项目中,选用不同重量的实心球,弥补年龄差异所造成的不足,使年龄小的在重量不同的条件下,采用降低标准的方法,以最大限度的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年龄小的、体质差的盲生,从心理上放下“包袱”消除畏难情绪,让他们在宽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中积极参与。新课程标准最大的优势,是改变了传统的按运动项目统一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方式。要求从身、心、社三维健康观以及体育的特点为出发点,实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康复训练、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以善于实践、合作交流为策略,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发展。营造有效的学习环境,保护盲生的学习动机,设置适合盲生学习的教学目标,帮助他们克服学练中的一切障碍,为他们创设一个有利学练的平台,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教学方略,真正做到尊重差异因人施教,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在盲生的体育教学中,要坚持面向全体盲生,尊重盲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以发展盲生身体素质为本位,建立行之有效的课堂组织教法、学法,激发盲生学练体育的兴趣。由于盲生视力障碍的程度不同,他们对掌握知识和对动作表象的形成、运动轨迹的感知均有不同的认识,对教材的理解与记忆更是参差不齐。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不同的教法,学法,激发盲生的求知欲望,唤起盲生学习体育的热情,而盲生学习的兴趣,一般是通过听觉感官,对体育名称感兴趣开始,然后再对过程和结果产生兴趣。因此,在每项教材学习中,要让盲生理解学习内容的目的和意义,亲身感受到学习知识的实际价值,并使个体的体育需要得到一定的满足。在盲人门球发球技术的学练中,滚来滚去显得十分枯燥乏味,采用游戏的方法效果就大不相同了,有效的激发了盲生练习技能的积极性。如,我会指定或自由结伴,三人一组一球。要求掌握动作好的帮助能力差的盲生,低视力的帮助全盲的学生,形成互帮互助的合作学习的氛围。老师给他们搭建表现自我的平台,看哪一组完成得又快又好,这时他们会竭尽全力努力完成动作。所以,分组练习的教学策略,往往要比单个练习时劲头更足。在练习中一个个都不示弱,齐心协力,充分体现了团队合作的精神。尤其对于差生,他们在一种宽松、愉快的情境中得到了发挥,有效的保证了合作学习的初衷。使同学们在游戏中学会了接纳与宽容,进一步懂得了相互之间的交流与表述,在相互交往合作中,消除了学练的障碍,加深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发展了学生心智和体力素质,合作学习有效的促进了体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体验运动情感 ,互换师生角色

盲生体育教学的目标应包括认知目标、体能目标和情感目标。而情感目标的实现既能减轻盲生的学习负担,又能促进盲生学习的主动性,使盲生在快乐的情境中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体验是盲体育教学活动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它是形成积极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主客观协作的催化剂,在教学中盲生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教化,需要调节盲生的学习情绪,在认知水平、交往能力、集体合作等方面,都要培养他们正确的分析动作的能力,懂得认识和比较动作要领的意义和作用,从而使盲生在愉快的情境中积极的参与活动,自觉地形成相互配合的互朴性学习行为,促进同伴之间的相互提高、相互帮助、相互鼓励,达到共同进步的良好局面。而在客体因素的培养中,设计师生平等互动的平台,增强盲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从而,使盲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体育精神的内涵。

endprint

四、注重个性发展,建立评价体系

本着“以人为本”的要求,评价标准不仅是评价盲生的学习质量,还应评价盲生理解、参与、情感、创新等方面的表现特征。对于这一点是盲校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中最重要的一环,它关系到盲生的进步与发展,重视盲生的个性特征,强调满足不同对象的需求,注重培养盲生的学习态度、行为习惯、创新思维、团结合作等方面的能力。改变过去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不同的盲生,而抹煞了盲生的个体差异。由于盲生存在着身体素质的差异、班级年龄的差异、性格情感的差异。在课堂学练中所表现的运动机能各不相同,有些盲生身体素质好、视力障碍小,动作完成的就会很好,反之,无论怎么努力,学习效果总不理想,使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严重受到挫伤,极大的削弱了他们对体育学练的积极性。因此,有效地评价理念融入到盲校体育教学中显得十分重要,它能调动盲生学练体育的积极性,以促进盲生体育发展为目标,切实做到评价的合理性、操作性和时效性。

体育教学的实践中,如何对盲生学练行为作出及时评价和体育成绩的综合评价,都要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有利于关注个体差异,促进每个盲生学习的进步和提高,坚持过程与终结相结合,既要看到盲生学练的结果,又要看到盲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体验,使评价成为盲生发展的强大动力,并且在评定体能和运动技能的同时,更加重视评价盲生的学习态度、情意和能力等方面的表现。比如在耐久跑的评价中可采用记圈跑的方法,即对于能力差态度好的盲生,只要是坚持跑完规定的圈数就可达到及格。与此同时,根据盲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不同的评定标准指数,让能力强的盲生向高标准冲刺。这样既可激发盲生的主观能动性,树立耐久跑的信心,又能挖掘盲生的运动潜能,提高战胜困难,战胜自我的信心和决心。并以最大的热情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所以,选择全面有效地正确评价方法,是促进盲生体能进步和体能发展的“润滑剂”。使每一个盲生更好、更快、更优的在体育课堂活动中,充满活力,享受快乐,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使特教体育教学内容的发展性、教学过程的和谐性、教学环境的支持性、教学主体的复合性,更加适应盲生学习锻炼的需求,在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明确盲生学会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是否符合盲生的实际情况,是否符合现有的教学条件,是否创设多维度的快乐学习情境,从而激活盲生的思维活动,达到一种优化体育课堂教学的目的,真正使盲生在教学过程中既有汗水又有快乐,既新颖又自主,既平等又和谐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真正使体育课达到入趣、入情、入境的良好的教学效果;真正做到多层次激活教学资源的生成,从而获得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以强健盲生体魄,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快乐的教学氛围中,达到促进盲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提升素质教育层次,实现教学质量效益年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体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标准解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3] 现代特殊教育,2009.3 2011.9 2011.12 2013.6.

盲校学生 篇4

关键词:盲校学生,特殊教育,心理健康

1. 引言

特殊教育日益受到高度关注, 十八大中也提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 支持特殊教育”[1]。盲人教育是特殊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第四次全国盲人抽样调查表明, 我国视力残疾人数约有8368万, 居世界首位[2]。我们通常认为视力残疾只是生理上的损伤, 其实眼盲严重地损害了个体心理状态[3]。

2. 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为安徽省仅有的一所专门盲校——芜湖市盲人学校学生, 采用深度访结合问卷法。前期收集大量资料, 列出访谈提纲, 每次访谈时间在50分钟到1.5小时。结束后进行SCL-90问卷调查, 该量表共90题项, 包括9组心理症状。采用1-5级评分代表从“无”到“严重”。建立中国常模后, 在我国教育、卫生保健等方面应用广泛[4]。低视学生独立完成问卷, 盲视学生由访谈者朗读后口述回答。最终回收有效问卷46份。

3. 结果

3.1 盲校学生与国内常模比较。

将国内常模作为对照组对比研究, 结果显示盲校学生精神病性、强迫症状、焦虑、恐怖、偏执、躯体化、敌对7项因子分高于常模, 其中强迫症状 (p<0.05) 、敌对 (p<0.001) 、恐怖 (p<0.01) 和精神病性 (p<0.01) 与常模差异显著。

3.2 盲校学生阳性症状现状。

11名学生总分超过160 (筛选阳性) , 占总人数23.91%。阳性症状频率由高到低分别为:强迫症状30.43%、人际关系敏感19.57%、敌对19.57%、抑郁17.39%、恐怖13.04%、偏执13.04%、精神病性13.04%。

4. 分析与结论

4.1 盲校学生与国内常模比较分析。

盲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国内常模。访谈中盲校学生表示自己给家庭带来了负担, 自我意识方面存在自卑、自责心理, 认为自己不如别人, 感到痛苦羞耻, 很难对盲人身份自我认同[5];对于学校环境缺乏安全感, 与其他人交往中缺乏互动, 只愿与盲人交朋友而不愿与健全人交往, 不能很好适应学校生活, 存在焦虑、烦躁情绪;同时, 社会也给盲校学生带来了一定压力, 盲校学生不能像健全人一样了解社会, 处于未知环境时会感到害怕与恐惧, 对陌生人存在一定敌对。

4.2 盲校学生阳性症状分析。

芜湖市盲校学生常见阳性项目为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及敌对。部分学生表示, 经常有一些烦恼痛苦的想法;有些事情会重复多次直到自己认为做好为止;在公共场合害怕受到别人注意, 担心自己出错做出尴尬的事情;对于自杀类事件, 会忐忑不安, 内心无法平静。盲校学生内心的恐惧与担忧、对自我责任的认知、外界环境的不安全感导致其出现相应阳性症状。

5. 建议与对策

5.1 学校方面。

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与技能提高的场所, 同时也是学生的另一个家, 确保学生成绩、技能提高的同时, 也应建立创新教育观念。心理健康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盲校除了技能与知识的教学, 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不可或缺。盲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普通学校又有所不同, 需要探索出适合盲校的教育方法, 增强盲校师资队伍, 提高心理教师技能。帮助学生消除自卑、自责等负性情绪, 提升安全感与幸福感, 以适宜的方式引导盲校学生养成乐观积极的健康心理状态, 组织校内外体验活动, 如班级内部“我是班级小当家”管理活动、校外与其他学校同龄学生的交流活动等, 构建丰富愉悦学校环境, 帮助盲校学生适应学校生活, 培养其良好的自我接纳、人际交往能力。

5.2 家庭方面。

家庭作为个体的原生生活环境, 对其心理健康具有毋庸置疑的重要作用。父母错误的教养态度、缺乏交往的家庭氛围、不关注孩子要求等, 都会引发心理问题。在生活中关注孩子成长状况与实时需求, 培养孩子情绪表达能力, 用合理的方法表达、发泄情绪;经常带孩子参加亲朋好友间聚会、增进亲子互动, 增强孩子社会交往能力;给予孩子充分自立与自我管理权利, 如“我是理财小能手”活动管理自己的零花钱活动等, 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与责任感。让孩子与其他孩子一样, 拥有轻松活跃的家庭氛围, 逐步建立乐观自信心态。

5.3 社会方面。

相对健全同龄学生, 盲校学生需要面对更多社会压力, 如将来的就业、婚姻等。盲校环境条件与其他普通学校还存在很大差距。芜湖市盲人学校是安徽省唯一的专门盲校, 学校中有不少本省外地学生因当地没有盲人学校而来此就读。显示社会各界需更多关注盲校教育。

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结合, 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盲校学生正确接纳自己、认识社会, 学会调节情绪, 培养良好心态, 更好地融入社会, 实现自我。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2]王睿琪.盲人自助远程医疗服务系统设计[D].四川成都:西南交通大学, 2014.

[3]王怡, 钱文.视觉障碍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 2005, 9 (12) :148-150.

[4]王金道.SCL-90量表使用的现状及检测心理健康的异议[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4, 18 (1) :51-52.

武汉市盲校自查自纠报告 篇5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开展2010年度洪山区教育系统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的实施意见》(洪教[2010]51号),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管行业必须管行风”的要求,紧紧围绕“有学上,上好学”这一中心工作,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根本,我校全面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各部门结合实际工作情况,积极查找涉及政风行风评议的相关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认真地进行整改,逐条逐项抓好落实,目前我校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成立了领导小组,摸清情况,研究工作,加强对行评工作的组织领导,有序推进行评工作;二是通过召开校务会、全体教职动员大会等形式,学习上级关于民主评议政风行风的相关文件,领会精神,提高认识,统一步调,结合行评的目的、意义和学校实际作了深入广泛的动员;三是制定了《2010年度武汉盲校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实施方案》;四是做好自查工作。以问卷调查、座谈会、信箱等形式,广泛征询意见。就师德师风建设、教育收费情况、两免一补资金落实执行情况、学校管理和办学行为、校务公开及反腐倡廉建设情况等方面作了重点自查评议。现将学校前一阶段工作开展和自查自纠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自查自评情况

(一)规范教育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

1、严格执行市教育局关于普通中小学执行课程计划有关问题的文件规定,结合特殊教育学校教育教学实际情况,开齐课程、开足课时。

2、严格控制了中小学生补课及教辅资料的发放,控制教辅材料的购买,严格禁止滥订滥用教辅资料,禁止为学生统一订购或要求学生自行购买统一资料。

3、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科学制定招生计划,根据盲生特点,合理安排班级人数,严格按照国家关于特殊教育学校盲校的规定标准控制班额,无快慢班、重点班。

4、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学生政府安排、划片对口、免试就近入学的规定,无条件接收合乎条件的视障学生入学,杜绝有偿招生。学生的转学、插班、休学、毕业等情况均按学校学籍管理制度严格执行。

5、严格执行职业学校招生规定。对按摩班新生可进行摸底考察,并依据考察情况进行择优录取,坚持实施“阳光招生”。

(二)规范收费行为,落实减免政策

收费是学生家长和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学校严格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零收费”政策,坚决制止乱收费。

1、严格执行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按照相关规定免收学生借读费。

2、严格执行中小学收费项目及标准,杜绝以各种名目自立项目乱收费。学校严格按照物价部门核定的收费标准执行收费,所有学员学费均由财务人员收缴,开具了正式发票,无超标准或巧立名目的乱收费行为,无一例学生投诉事件。

3、为了严肃纪律,学校还实行了收费问题一票否决制,凡发现擅自向学生收费的部门和个人,一经查实,均要追究当事人的责任,除批评教育、退还所收费用外,还要取消当年评优、评先及职称评聘资格,甚至行政处分、解除合同关系。

(三)规范师德行为,提高服务意识

1、加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倡导“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良好教风,认真进行师德教育和师风检查,要求教师自觉践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校制定了刚性措施,坚决杜绝以教谋私,向学生索取钱物、有偿家教等现象的发生,争做人民满意的教师。

2、开展师生互动活动。组织教师开展爱生家访、对口帮扶等活动,以“千名教师进万家”为主题开展活动,同时,启动“教育开放日”,欢迎每位家长随时走进课堂听课,增进社会、家长与学校、教师的交流,认真听取家长和学生的意见,不断进行课堂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3、积极开展学习型组织活动,通过开展各种读书竞赛活动,引导教师提高自身的工作责任心、个人修养、教学业务和管理能力,进一步规范教师的行为,增强服务意识。

(四)坚持校务公开,加强民主监督

1、学校成立了校务公开领导小组,把学校工作的重点、难点、教职工关心的热点问题,作为校务公开的重要内容,努力做到政策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

2、学校设立了校领导信箱,对学校存在的问题、教师的教学情况,学生或家长可以通过信箱和热线电话向校领导直接反映或陈述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3、定期召开家长会,学校成立了家长委员会,搭建起家长与学校沟通的桥梁,定期请家长参与监督,使学校的各项工作都能健康稳定、科学有序地快速向前发展。

(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完善责任追究制度

1、围绕“廉政文化进校园全覆盖”深化治本抓源头工作,建立切实可行的“防腐败风险防控体系”,充分发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龙头”作用,坚持教育、制度、监督并重,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切实履行“一岗双责”。

2、加强监督检查,严格责任追究。学校坚持把党风廉政监督检查纳入学校领导干部目标管理考评体系之中。将年终考核情况与领导干部业绩评定、奖励惩处、选拔任用直接挂钩,形成落实责任制工作考核评价激励机制。

3、加强反腐倡廉工作任务的落实,定期听取群众意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严格执行上级主管部门的有关文件精神,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带头搞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工作作风建设。

4、认真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引导广大师生员工认清形势,提高组织纪律意识、大局意识和依法行政意识,增强了党员干部自警自励、拒腐防变能力。在校园营造出了反腐倡廉的浓厚氛围。

(六)畅通投诉渠道,积极化解矛盾

1、认真受理每一件群众来电来信来访,尽力做到群众满意。

2、坚持实行逐级负责、分级办理的原则,确保信访渠道畅通。

3、大力支持纪检查办案件工作,认真做好组织协调。

4、加大跟踪督办力度。在平时的工作中,对一些复杂的问题我们积极办理,化解矛盾,做到了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

二、存在的问题

(一)师德师风建设方面

1.部分教师未能处理好学校工作与工作时间外的关系,有本末倒置的现象。

2.部分教师敬业奉献精神不够,合作意识不够强,对自己要求不够严;有踏着铃声进课堂现象,上课过程中接打手机现象。

3.部分教师学习意识不够强,有得过且过思想;教师协作能力有待加强。

4、少数教师工作方法简单,有时还存在着变相体罚学生、歧视后进生的现象;

5、对待学生,未能做到完全平等和公正。教育教学中有急躁情绪,工作不细心,方式方法滞后且简单,对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不够深入。

(二)教育收费情况方面

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少,少数学生冒充学校名义,向家长索取额外费用,致使家长误认为学校在收费;

(三)学校规范管理和办学行为方面

1、少数教师教育思想、教学理念落后,教学业务水平不高,课堂效率不高;

2、学校制度检查落实强度不够。

3、学生管理有待加强,特别是学困生和特殊学生的管理。

4、教学过程管理不到位。

5、学校与家长联系、沟通不够。

三、整改措施

1、认真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强化教育教书育人职责和岗位要求。注重教师专业成长,努力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和教学业务能力。

2、坚持依法治校,科学规范学校内部管理。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形成依法办学、自我约束的发展机制。

3、加强学生德育工作,特别是加强学生管理,严格学校纪律。

4、进一步加强校风建设。高度重视德育工作,要突出重点,主攻后进生转化。建立后进生“帮教”队伍,关心每一位后进学生的进步,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5、学校应在今后的工作中,利用家长会、家访、张贴等形式广泛宣传学校义务教育阶段的“零收费”政策,确保家长、社会知晓,确保党和政府的民生工程落到实处。

6、对学生、家长反映的问题,要认真处理,做到事事有落实,件件有回音。

7、加强完善校务、政务公开制度,继续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质量。

8、加强教学工作的过程管理,认真落实各项教学制度,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9、加强家访工作,通过家访等各种方式与家长建立经常性联系,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把家访工作和家长会作为我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宣传学校办学思想、学校制度、教育政策、惠民政策的重要途径,让家长了解学校、了解政策,继之支持学校,建立良好的舆论氛围。

浅谈怎样搞好盲校语文教学 篇6

盲校语文教学策略探讨当我作为特殊教育学校里的一名语文教师,面对着这样一些特殊残疾的学生群体,真的感到任重而道远。自己暗暗发誓,一定要教好这些在视力上有缺陷的学生学好语文,竭尽全力来帮助他们一起走进语文学习的殿堂,来实现他们的文学梦。

一、要看到盲校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对搞好语文教学很重要

结合盲校学生生理特点与语文学科特点进行分析,大量的事实表明,与普通学生相比,盲校的学生在学习语文时主要表现出的问题:

(一)因为盲校学生普遍存在视力的障碍,使他们学习语文缺乏生活直观性

诚然,由于视力上的缺陷,使得这些学生往往不能对世界有完整的认识。对于过于宏观或微观的物体来说,对于过于遥远的东西,如太阳、月亮之类的物体,对于只能依靠视觉感知的颜色及二维平面等物体的层面上,这些学生常常很难获得准确认知。所以,他们对于这些物体在他们的头脑中建立的概念,往往会是片面的、一知半解的、甚至是错误的。比如,学生都说得出长城很长,有万里长,要不然为什么叫万里长城呢?也能够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讲,但这万里长城究竟是多长,大多数学生其实没有感性的体会。由于生活概念的缺乏,这就给学生的语文学习造成了直接不利影响,也给学生的学习产生了巨大的制约力。

由于视力缺陷,使这些学生的活动范围和感知内容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这也使得学生无法看到大千世界里万事万物的景象,让黑暗隔离了光明,更无法对自己不熟悉的生活场景或物体做出真实的描述和合乎逻辑的推理。这使得学生无法理解许多文学作品中的描写,进而严重影响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主旨的把握。

从语文学科角度来说,由于视力的缺陷,使学生缺乏生活直观性,这也在不同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知识的接受和消化。在盲校学生语文学习中,许多看似简单的词语,可是学生却可能无法理解。因为他们掌握的词汇量的少、词语积累的不够的缘故,这对于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上的限制和困难更是可想而知的。

(二)要看到盲校学生学语文,还缺乏文字学习的直观性

汉字是一种以表意为主兼具有表音功能的一种文字。而盲文是一种仅在盲人中通行的仅具有表音意味的一种独立文字体系。这种字形的缺乏对学生学习语文所带来的障碍是很严重的。以同音词为例,不加声调的话,等等词语在盲文书写上都是一样的,学生选择、辨别的难度可想而知。双音节词尚且如此,更何况那么多对于单个语素辨别的困难就更可想而知了。

因为文字直观性不足的缘故,而导致对学生进行阅读——尤其是文言文阅读——和理解会带来极大困难。比如,《论语》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么简单的一句话,所有的字普通小学生都认识,而且大概意思他们也可以猜出。可是假如不加声调的话,全盲生是绝对读不出来的,更不要说理解它的含义了。

除此之外,低视生在阅读和书写时普遍具有粗心大意、急躁不安等特点,而较年幼的或者是缺乏较好阅读训练的学生还会出现严重的跳字、跳行、回视等现象。这种种显然都不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

二、搞好盲校语文教学是值得广大语文教师认真对待的问题

教学方法的好坏、能否给学生以有效的补偿,这对于他们的知识掌握与否和知识掌握的程度高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要着力在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对于盲生而言,采用最好的教学方式,我想,莫过于采取直观性教学。

首先,要加强教师语言和动作上的直观性。

事实上,对于抽象的或者不可见的事物,教师必须用准确的语言,通过形象的描述把它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从而让学生可以获得准确、清晰的概念。与此同时,教师还必须擅于运用描述性的语言为学生渲染出合适的情境,让学生时而徜徉在荷花池畔,时而投入到火热的黄土高原生活,时而身处杏花春雨江南,时而置身于冰雪覆盖的北国……帮助学生进入到文章或教师预设的氛围之中,给学生以艺术的体验,激起学生的共鸣,使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其次,要有效使用直观教具可以运用现代电教多媒体技术,构建声光电刺激上的直观教学。

比如,《春》这篇课文,对于作者在文中的很多描写,学生由于缺乏观察往往很难产生共鸣。而如果运用多媒体课件,把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画面都用优美的图片表现出来,再加上合适的“叮咚”的水声、“啾啾”的小鸟声、“沙沙”的小雨声、孩子的欢笑声,很容易就营造出了一种欣欣然的氛围,把春的美丽与活力都展现了出来,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和体验。

在进行字形教学时,多媒体更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它可以把书写的过程再现,可以给学生适合他们视力需要的颜色和大小,可以很容易就完成拆字、组字、辨字等过程。

当然,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多种直观教学手段往往需要结合在一起运用,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现在阶段,网络已经进入了课堂,对网络资源的利用,也可以有效地缓解盲生读物陈旧稀少等现状,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开阔学生的眼界,这些都有利于搞好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陈秋节.盲校语文课堂教学特点及教学策略[J].文学教育(下),2013,(04).

盲校作文教学的理念与策略 篇7

一.作文教学的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主要方式, 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标准为作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教学理念。

1、习作教学要体现学生主体性

新课标要求学生成为习作的主体, 提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要调动学生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学生才可得到发展, 如果学生写作的自觉性与主动性长期受到压抑, 学生写作文的积极性就逐渐消退, 就会失去表达自我的愿望, 渐渐地会把习作看成是一种痛苦与折磨, 学生的主体性就退化成了奴性。

写作学生要能自主, 有选择, 例如自拟题目写作, 相互探讨话题作文, 相互批改作文等等。

2、写作教学要关注学生生活

新课标要求写作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捕捉事物的特征, 力求有创意地表达。”作文要完全出自“必要说或喜欢说”。学生习作不是为作文而作文, 而是把生活所需变成内心之需。

写作教学必须和盲生的生活结合, 作文应是学生自己生活的再现, 不能用他人的生活代替学生的生活, 用他人对生活的认识代替学生的思考。

3、习作教学要重现学生的阅读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倡少做题, 多读书, 好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的书。”学生能够在大量的阅读和背诵中获得丰富的语言积累、思想积累、情感积累、文化积累以及生活积累, 这是习作能力的基础。盲生视觉有障碍, 盲文书又少, 要创造条件让盲生多读书, 离开了丰富的积累, 无法从根本上提高习作水平。

在阅读教学中, 既要注意学习课文的一些写作手法, 也要注意学习作者的观察角度和思考方式, 盲生更需要用心思考他人的观察与思维的方式, 让自己也学会思考和观察。

4、习作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写作有个性、有创意, 这应该是习作的关键。

盲生有视力障碍, 在习作教学中更要引导学生感悟与想象, 放飞盲生思维, 舒展盲生个性, 让盲生在习作中洋溢真诚坦荡的人格、鲜活丰满的个性、细腻独特的生命体验、生机勃勃的创造力。

二.习作教学中的策略

在对盲生进行作文教学时, 可采取以下一些策略:

1、培养盲生习作兴趣, 让学生乐于自由表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作文教学中首先培养盲生对写作的兴趣。不要让盲生写没有实际经验方面的文章, 可少给学生命题作文, 只给习作提出一个范围, 让学生在写作的内容和形式上有自由度。这样, 学生能写自己想写的内容, 能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来写, 学生不拘形式, 自由表达, 积极性就有了, 就会慢慢地爱上写作。

2、结合阅读和生活, 丰富作文教学资源

课文是习作的范例, 习作要与课文阅读结合, 也要加强课外阅读。阅读是盲生获取习作素材的重要途径, 也能学到写作的技法技能, 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内外阅读, 不断提高其习作水平。

盲生的生活是作文教学的资源, 像盲生升学接到通知, 带盲生参观访问, 学生参加新年联欢活动, 等等, 这些亲历的事情, 学生一定说得出, 写得好。

3、学会观察, 学会思考, 敢于想象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写作教学中, 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盲生的言语表达是以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为基础的, 教会盲生认识世界十分重要。要教会有残余视力的学生使用辅助器来观察事物, 让他们养成用残余视力来观察事物的习惯。也要引导盲生利用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感官来观察事物, 提高盲生的观察能力。

在让盲生观察时, 首先要唤起他们的注意, 还要提示观察的顺序, 也要让学生把观察与思维和想象结合起来, 使盲生真正做到用“心”观察, 自由想象。

4、注重作文的交流、修改与展示

教学中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交流, 如让低视生和全盲生互助探究。写完作文后的批改, 要注重科学化、人性化。评价的方式要多样, “可以是书面的, 可以是口头的, 可以用等第表示, 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要用多样方式进行展示, 可小组交流, 也可全班或全校展示, 甚至推荐到杂志发表。

盲校数学阅读的调查与实践 篇8

提到阅读, 人们通常想到的是语文方面的阅读, 很少将阅读与数学联系在一起。在盲校数学课上, 由于视障学生客观存在的视力缺陷, 数学课本中生动活泼的情境图变成了大段的文字描述, 所以盲校老师上课采用较多的是讲述法。即教师通过语言表述传授知识, 利用语言说题意, 说分析, 说概念, 甚至说图形, 说实验, 然后让学生翻开课本做练习, 接着总结并记下当天的作业。对于学生来说, 数学课本只是起了一个习题集的作用。我在教学中还经常碰到这样的问题:学生解不出题时, 只要老师把题目读一遍, 有时甚至读到半截, 他就会叫起来:“哦, 知道了, 知道了”。

数学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门语言, 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

二、调查方法

我对本校三年级以上97名视障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最后收回有效问卷91份, 并且选择了本校8名数学教师进行了个别访谈。

三、调查及洽谈结果分析

1. 认同数学阅读的作用, 但对其功能认识模糊、肤浅。

在调查中, 54.9%的视障学生认为数学阅读有用, 33.0%的视障学生认为基本有用, 只有3.3%的视障学生认为根本无作用。另外, 我根据访谈了解到, 8名教师均认为数学阅读有用, 教师和学生都认为数学阅读可以帮助他们记住概念、重要结论和某些例题的解题过程, 可以帮助其加深对数学所学内容的理解。

2. 数学阅读缺乏内部驱动力与主动阅读意识。

从调查中, 绝大部分学生阅读数学课本仅仅是老师要求或为了完成作业, 应付考试;仅有4.4%的学生是出于对数学的兴趣而阅读, 42.8%的学生不喜欢读数学书。其中的原因主要有:读不懂占25.3%, 阅读资料太少占8.8%, 另外有一部分学生是因为讨厌数学老师而不喜欢数学阅读或干脆就是不喜欢数学这门课。由此可见, 部分学生即使在教师要求下进行被动阅读, 也明显缺乏内部驱动力, 当然阅读成效也就不高。没有主动阅读意识, 这种动机是被动的, 低效的。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时首先要激发和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与热情。

3. 阅读过程中自我监控能力差。

在数学阅读过程中, 很少有学生能有意识地监控自己的阅读行为, 36.3%的学生只有在教师的提醒下才会去思考阅读内容;只有13.2%的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做到经常提问, 86.8%的学生很少或从不给自己提出问题;83.5%的学生从未想或很少想过新旧知识的联系。这说明他们不能对阅读的理解情况作出适时的反应与调节。可见, 在教学中做适当的训练, 提高学生自我监控能力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

4. 缺乏教学阅读的方法和策略。

从相关统计中, 我们可以看出有48.3%的学生“像语文一样阅读, 不懂处就跳过不读”;从没试过或很少试过利用图形图标来帮助理解和把重要内容作笔记来记忆的学生分别占30.8%和34.1%;91.2%的学生在读数学书后, 没有或很少有总结概括的习惯;86.9%的学生在阅读后从来没有或很少与人讨论。这说明现阶段, 绝大部分视障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及阅读策略。因此, 盲校数学阅读教学当务之急是怎样指导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阅读方法。

5. 课外阅读情况不理想。

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 58.2%的学生课外时间从不阅读或很少阅读数学书, 能经常自觉阅读的学生仅占14.3%。通过洽谈我们还知道绝大部分学生阅读教科书, 是由于教师布置了预习或复习, 或者是由于作业中遇到了困难。至于课外材料的阅读, 对视障学生来说更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有81.3%的学生从没买过课外数学读本。主要原因是视障学生的家长绝大部分很少带他们外出, 更不用说逛书店了。而且现实情况也是适合视障学生阅读的盲文课外数学材料几乎等于零。16.5%只买过很少几次视障学生有点残余视力, 但也只认识汉文的数字。可以说视障学生手头就只有一本教科书, 阅读材料如此单一, 何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阅读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如何得以提高呢?

6. 教师的观念有待改进。

调查表明, 视障学生能完全读懂数学阅读材料的仅占3.3%, 49.5%学生只能是读懂一半, 这充分说明了视障学生不懂阅读数学课本的方法, 盲目、机械地套用一般语文式阅读法, 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从而导致其对数学阅读失去信心。问卷与访谈结果显示:大部分教师很少给学生指导阅读方法, 能做到经常指导视障学生阅读课本的仅占20.9%。在“你想不想得到有关的数学阅读指导”的调查中, 很想与较想的学生占69.1%。由此可见, 学生对于科学有效地阅读指导是多么地迫切。

四、视障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策略探讨

调查结果表明, 视障学生在数学阅读的认识方法与能力诸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问题。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加强数学阅读训练, 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数学阅读方法的技能,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更主动地去阅读, 理解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

1. 转变观念, 激发兴趣, 培养视障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数学课本是以严谨、演绎的面貌出现的数学语言, 不像文学语言那样形象生动, 因此教师不能只简单地要求视障学生去阅读数学课本, 而要结合数学这门课的特点激发视障学生对数学阅读的兴趣。只有当学生对阅读有了兴趣, 他才能积极地去进行这项活动。比如教材中每一章都有“你知道吗?”栏目, 内容丰富, 贴近生活, 是一些很好的阅读材料, 就可以合理有效地利用;教师还可以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有趣而通俗的课外阅读材料;在教室里学生摸得到地方经常张贴一些有趣的教学材料加强课外阅读。在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 学生会把读数学书当作一件快乐的事。

从调查情况来看, 教师首先要转变视障学生目前的学习观, 即学习数学就是听老师讲, 就是做题目。这种观念下的学生会全然没有看书的意识, 读书的习惯。更何况, 很多视障学生包括家长对学习数学的目的定位在只要在生活中买东西时会算钱就可以了。教师要让视障学生认识数学阅读的价值及重要性, 让他们在思想上重视数学阅读。其次,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体会到数学阅读的效果, 比如当一个学生遇到问题时, 引导他通过看书自己来解决问题, 而不是直接告诉他答案。体验到数学阅读的作用, 获得一种阅读成功的愉悦感, 他们的观念就会转变, 就会自觉地进行数学阅读, 形成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

当然, 视障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 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 需要教师不断地强化和刺激。只有培养兴趣和养成习惯相结合, 才能消除学生被动听课的消极现象。让学生自己阅读、思考、演算后, 教师再重点讲解, 才能使学生学得更主动, 生动, 活泼, 使阅读成为视障学生出自内心的需要。

2. 指导方法, 使视障学生学会数学阅读。

(1) 阅读过程中, 为了让视障学生更好地理解阅读内容, 教师可适时停顿进行对比、回顾等思考。在数学阅读方法指导上, 教师可以要求视障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在适当的地方暂停下来, 进行主动思考, 力求作出一些个人猜测、估计。如对后面的内容作出预想, 对新概念, 公式, 结论的猜测等, 然后再阅读, 把自己的想法与书中内容相对比。对诸如“根据……可以归纳得出……”“……也具有类似的性质, 就是……”“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想一想”“一般的有……”等短语的含义, 视障学生在理解上难度较大。在阅读时, 教师要在他们思索的前提下展开充分的讨论, 让学生明确意义, 引导学生再发现, 再创造, 让数学阅读过程充满探索性。

(2) 口、手、脑有机结合, 促进理解。

在数学阅读中常出现这种情况, 部分学生认识一般数学材料中的每一个字、词, 却不能理解其中的推理和数学含义, 更难体会到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这对有视觉障碍的学生更是如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意训练学生除视障外的其他感官的功能和潜力, 最大限度地达到补偿视觉缺陷的目的, 要调动他们口, 手、脑等器官充分协调参与, 促进其对阅读的理解。

(1) 要动口, 数学阅读不同于阅读小说, 快速浏览便知故事情节。学生对数学概念, 公式, 定律等知识要反复咀嚼, 抓住关键词句, 准确理解。动口还包括引导视障学生“说”, 指导学生“议”。提供机会让他们说出对阅读内容的理解, 概括和总结;读读议议, 让学生在相互交流阅读中发现问题, 相互协作解决问题。例如我在“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中初步得出规律后, 再让学生仔细看书, 交流一下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和看法。有的学生提出:“乘法分配律”一定要是“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吗?抓住这个思维灵感的闪现, 我马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研究, 结果大家发现:不仅三个、四个数……和同一个数相乘能适合“乘法分配律”, 而且几个数的差同一个数相乘也合适。后来还有学生提出:是不是可以发明一个“除法分配律”?

(2) 阅读要动手, 读写结合, 手脑并用, 促进思维展开。

一是做笔记。对要求记忆的重要概念原理, 公式等重要内容通过书写来加强记忆, 也便于以后复习巩固, 这点对视障学生来说很重要, 因为视障学生阅读是用触觉完成的, 触觉的知觉广度远不及视觉的知觉广度。

二是动手操作。教师应指导学生边看内容, 边动手实践, 通过亲身拼、折、摆、摸、比较、体验来感悟新知, 深入理解。视障学生的操作经验非常缺乏, 一般人往往处于同情心或怕麻烦, 大家不愿让视障学生亲自动手去做一些事情, 所以他们在日常生活或学习活动中会失去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 再加上由于视觉的缺陷, 无法看清他人的动作, 也就无法模仿他人的操作, 于是也无法对环境中有意义的视觉刺激作出积极的反应, 从而失去了许多从具体操作中认识环境和事物的经验。而且, 凡是无法直接接触或听到的信息, 都无法同旧有经验结合, 也就出现了认识上的困难, 这是视障学生由于视障缺陷所带来的不足。因此, 对于阅读材料中的某些内容, 教师要尽可能创设条件引导他们亲自动手操作, 促进对阅读内容的理解。

比如在教学时分秒时, 我把买来的钟面教具进行加工, 在钟面12个数字处, 各钉上一个图画钉, 表示1到12个数字, 每两个数字之间再钉上四个大头针, 表示每两个数间有5个小格。然后指导视障学生触摸这个改制的教具, 让他们观察钟面的形状、结构、特点, 学习计时规则。经过多次练习, 学生就能脱离教具正确地说出几点几分时, 时针、分针的位置, 理解时间单位时分秒的关系。

比如理解“平行线”概念, 我指导视障学生触摸觉观察桌子、盒子、尺子窗子、书本等物的两条对边。在此基础上, 视障学生就容易抽象出一切平行线的本质特征, 定义的理解也迎刃而解了。在理解两条直线相交成垂直状时, 我指导盲生用筷子或手指头作十字状, 这样学生顿时就领悟了。

又比如“用彩带把两个礼品盒捆好, 长方形盒子长60厘米, 宽40厘米, 高30厘米, 正方形盒子棱长是40厘米, 都要留15厘米用来打结。捆这两个盒子分别需要多长的彩带?”像这样的题视障学生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生活经验, 很难理解, 又不能进行多媒体演示。我给学生两个这样的盒子和一根绳子指导他们动手捆一捆, 问题马上就解决了。

三是动笔演练。教材有些内容推理的步骤, 运算过程常常简略。视障学生在阅读时, 如果从上一步到下一步跨度较大, 就需要用纸笔验算推理来架桥铺路, 促进理解以便顺利阅读。视障学生应在阅读中演练, 尝试演算推理;读后再练习, 形成技能技巧;练后再读, 反思失误, 总结经验。

(3) 灵活转化三种教学语言, 领悟本质。

数学语言可分为文字语言, 符号语言和图标语言之类。数学阅读常常要灵活转化阅读内容, 视障学生不能读懂数学教材,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能正确把握三种教学语言之间的联系, 更难以进行三种语言之间的转化, 特别是符号语言和图表语言对视障学生来说更是难理解。教师要指导学生先摸整体, 有一个大的概念印象再去摸局部。教师应让学生仔细阅读理解每部分内容所表述的数学问题, 再说说自己理解的意思, 避免出现“盲人摸象”的现象。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理解和处理同一个数学主题, 如:根据一个应用题文本列出几个算式, 或者反过来, 根据一个算式编出多种数量关系结构或类型不同的应用题, 又比如可以请学生说说6÷2=?这个算式怎样表述, 可以说成6除以2等于多少?2除6等于多少?6分为2份, 每份是多少?6是2的几倍?多少的2倍是6?6与2的比值是多少?等等。教师可通过训练使学生领悟数学问题本质, 发展学生数学语言水平, 提高数学理解能力, 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

总之, 教师要让学生做到手到、口到、心到, 学会认真看书, 用心思考, 讲讲议议, 动手动笔, 仔细观察, 用心体会, 真正学会阅读数学书。

3. 转变观念多种方式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调查表明, 视障学生数学阅读能力非常欠缺, 这一方面是由于视障学生自身缺陷而导致的能力问题, 另一方面也是教师不重视教学阅读能力培养的结果。所以, 盲校数学教师必须转变观念, 重视视障学生的数学阅读, 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来培养他们的数学阅读能力。

(1) 阅读要有具体的目标。

在盲校数学日常教学过程中, 有的教师一节课下来, 书都不让学生翻一翻;有的在主要内容讲完以后, 虽然也会要求学生自己看书但这一要求并不具体, 没有对阅读提出具体的要求, 使视障学生的阅读活动缺乏目标, 效果自然也不理想。数学阅读的过程应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阅读内容, 向学生提出阅读要求, 让学生带着问题边思考, 使阅读更有效。例如在教学“解简易方程”之前, 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 什么是方程?它与等式有何区别? (2) 你能举出几个方程的例子吗? (3) 下面哪些是方程:4+3x=10, 6+2x, 8x=0.17-8=9, 为什么?有了这些问题, 学生阅读就有了提纲, 有了方向, 就会积极地去阅读, 去思考。同时教师要及时注意学生的反馈阅读信息, 检查阅读效果, 随时发现问题, 使阅读指导更具针对性。

(2) 阅读要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教师应将阅读活动渗透在教学活动之中, 而不是将其作为课堂剩余时间的填充物。教师应课前要求学生预习, 课后进行读书整理。教师要少布置一些作业, 让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内复习阅读, 将这两个环节作为一个任务。这样不仅能让学生阅读, 而且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因为有准备的听课和听课后的阅读整理能促进完善和消化课堂学习的知识结构。

在课上, 教师应保证时间让学生有阅读的机会, 如将一些相对简单的内容让学生通过通过看书进行自学;又如对于重要的概念定理法则在学生理解后最好也让其通过阅读来规范表达, 进而巩固学习, 有的还要做笔记;在进行习题教学时, 也不要题目一出就进行读题分析, 而是要让学生自己阅读, 然后思考完成, 个别基础较差的学生可适当进行个别辅导。这样学生常常在独立的情况下解决问题, 就可以获得更多阅读的机会, 提高数学阅读能力。

(3) 拓展阅读渠道, 开展专门的数学阅读活动课。

通过调查, 我们发现, 视障学生除了数学课本外, 可以查阅的数学资料几乎等于零。虽然本校图书馆内的藏书量达到了一万两千册左右, 可以说把国内所有的盲文书籍都买全了, 但涉及数学方面内容的寥寥无几, 更不用说专门的数学材料了。可见适合视障学生的数学阅读教材是多么贫乏。开展专门的数学阅读活动课, 可以丰富视障学生的数学知识面, 使其体验阅读的成就感。除了教师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一些有趣而通俗的数学阅读材料外, 盲校老师还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宽广的网络世界为视障学生提供了无限可能。视障学生运用读屏软件就可以轻松上网, 阅读数学书籍, 查阅数学知识。教师可指明范围, 让学生通过网络收集阅读材料, 在阅读活动课中由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材料的理解, 本身就是对其阅读能力的一种促进, 在与别人交流的过程中, 了解他人阅读过程的同时, 又可以改进自己的阅读, 相互促进, 提高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盲童心理学.盲童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2]钟经华编著.视力残疾儿童教育学.华夏出版社, 2006.

[3]牛文如主编.盲生数学教学方法和策略.美国费城盲校.

[4]李伟儿.盲校学生学习数学的局限性分析及对策.2000.

浅谈怎样搞好盲校语文教学 篇9

一、要看到盲校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对搞好语文教学很重要

结合盲校学生生理特点与语文学科特点进行分析,大量的事实表明,与普通学生相比,盲校的学生在学习语文时主要表现出的问题:

(一)因为盲校学生普遍存在视力的障碍,使他们学习语文缺乏生活直观性

诚然,由于视力上的缺陷,使得这些学生往往不能对世界有完整的认识。对于过于宏观或微观的物体来说,对于过于遥远的东西,如太阳、月亮之类的物体,对于只能依靠视觉感知的颜色及二维平面等物体的层面上,这些学生常常很难获得准确认知。所以,他们对于这些物体在他们的头脑中建立的概念,往往会是片面的、一知半解的、甚至是错误的。比如,学生都说得出长城很长,有万里长,要不然为什么叫万里长城呢?也能够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讲,但这万里长城究竟是多长,大多数学生其实没有感性的体会。由于生活概念的缺乏,这就给学生的语文学习造成了直接不利影响,也给学生的学习产生了巨大的制约力。

由于视力缺陷,使这些学生的活动范围和感知内容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这也使得学生无法看到大千世界里万事万物的景象,让黑暗隔离了光明,更无法对自己不熟悉的生活场景或物体做出真实的描述和合乎逻辑的推理。这使得学生无法理解许多文学作品中的描写,进而严重影响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主旨的把握。

从语文学科角度来说,由于视力的缺陷,使学生缺乏生活直观性,这也在不同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知识的接受和消化。在盲校学生语文学习中,许多看似简单的词语,可是学生却可能无法理解。因为他们掌握的词汇量的少、词语积累的不够的缘故,这对于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上的限制和困难更是可想而知的。

(二)要看到盲校学生学语文,还缺乏文字学习的直观性

汉字是一种以表意为主兼具有表音功能的一种文字。而盲文是一种仅在盲人中通行的仅具有表音意味的一种独立文字体系。这种字形的缺乏对学生学习语文所带来的障碍是很严重的。以同音词为例,不加声调的话,等等词语在盲文书写上都是一样的,学生选择、辨别的难度可想而知。双音节词尚且如此,更何况那么多对于单个语素辨别的困难就更可想而知了。

因为文字直观性不足的缘故,而导致对学生进行阅读———尤其是文言文阅读———和理解会带来极大困难。比如,《论语》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么简单的一句话,所有的字普通小学生都认识,而且大概意思他们也可以猜出。可是假如不加声调的话,全盲生是绝对读不出来的,更不要说理解它的含义了。

除此之外,低视生在阅读和书写时普遍具有粗心大意、急躁不安等特点,而较年幼的或者是缺乏较好阅读训练的学生还会出现严重的跳字、跳行、回视等现象。这种种显然都不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

二、搞好盲校语文教学是值得广大语文教师认真对待的问题

教学方法的好坏、能否给学生以有效的补偿,这对于他们的知识掌握与否和知识掌握的程度高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要着力在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对于盲生而言,采用最好的教学方式,我想,莫过于采取直观性教学。

首先,要加强教师语言和动作上的直观性。

事实上,对于抽象的或者不可见的事物,教师必须用准确的语言,通过形象的描述把它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从而让学生可以获得准确、清晰的概念。与此同时,教师还必须擅于运用描述性的语言为学生渲染出合适的情境,让学生时而徜徉在荷花池畔,时而投入到火热的黄土高原生活,时而身处杏花春雨江南,时而置身于冰雪覆盖的北国……帮助学生进入到文章或教师预设的氛围之中,给学生以艺术的体验,激起学生的共鸣,使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其次,要有效使用直观教具可以运用现代电教多媒体技术,构建声光电刺激上的直观教学。

比如,《春》这篇课文,对于作者在文中的很多描写,学生由于缺乏观察往往很难产生共鸣。而如果运用多媒体课件,把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画面都用优美的图片表现出来,再加上合适的“叮咚”的水声、“啾啾”的小鸟声、“沙沙”的小雨声、孩子的欢笑声,很容易就营造出了一种欣欣然的氛围,把春的美丽与活力都展现了出来,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和体验。

在进行字形教学时,多媒体更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它可以把书写的过程再现,可以给学生适合他们视力需要的颜色和大小,可以很容易就完成拆字、组字、辨字等过程。

当然,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多种直观教学手段往往需要结合在一起运用,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现在阶段,网络已经进入了课堂,对网络资源的利用,也可以有效地缓解盲生读物陈旧稀少等现状,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开阔学生的眼界,这些都有利于搞好语文教学。

摘要:盲校学生是一个特殊学生群体,他们普遍存在视力障碍,正因为他们在视力上的缺陷,才导致他们在学习语文课上的诸多不便。而语文是盲校教学中非常基础但是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而开展教学工作,要提高教学的直观性,利用多媒体等直观性教学辅助来帮助学生克服视力上的缺陷,从而为学生学好语文打下基础。

关键词:盲校,语文教学,策略探讨

参考文献

[1]陈秋节.盲校语文课堂教学特点及教学策略[J].文学教育(下),2013,(04).

盲校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生命教育 篇10

一.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生命

关注生命, 点化和润泽生命, 进而珍爱生命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目标。当学生读《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的时候, 他们明白了“关爱生命不仅是关爱自己的生命, 更应该表现为关爱他人尤其是弱者的生命”;当学生高声朗读《敬畏自然》的时候, “敬畏它们, 就是敬畏宇宙, 敬畏自然, 就是敬畏我们自己”的思想已然铭记于心灵深处;当他们用心灵与冰心《谈生命》、和勃兰兑斯论《人生》的时候, 他们已经感悟到了生命的灿烂, 生命之火已经点燃, 生命得以完善。

语文教师应做一个关注生命教育的有心人, 应全身心地关爱和信任每一个学生, 捕捉生命教育的每一个机会, 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 及时疏导化解他们的心结, 让学生正确认识、理解生命, 让学生受到生命可贵意识的熏陶。

二.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命

开展“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的主题讨论活动。活动前, 学生利用图书室、网络等资源以及课堂所学进行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活动时, 他们通过讲述人物的典型事例, 感受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在榜样的启迪下, 学生又围绕“怎样使自己的生命活得有意义、有价值”这一主题进行讨论。他们各抒己见, 认为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不仅在于对社会有贡献, 更体现在人的一生有价值、有意义。

体验生命意义的教育, 是生命热爱的进一步升华。只有深刻认识到生命的意义, 才会有对生命的挚烈追求, 才会活出人生的精彩。在语文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 是一种心系学生未来的真教育。它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生命之贵、生命之美, 让脆弱的心灵变得坚强。

三.让学生在写作中提升生命

生命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延伸, 生活的点点滴滴构成了生命的内容。现实生活中的实例, 文学作品中的精品, 影视作品中的焦点, 都可以成为学生探讨生命的话题。勤写读后感、观后感, 畅谈对生命的思考, 让学生在讨论中反思, 在畅谈中回味, 在点评中探寻, 提升学生对生命的认识, 闪现思考生命的火花。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生命话题, 让学生探究生命的规律、内涵和本质, 对自然界生命和人类自身的生命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 进而培养积极进取的生命意识和精神, 以便更好地提升自身生命的质量。

四.让有限的生命体现无限的价值

生命是珍贵而又短暂的, 在我们的生命长河中只有直面人生才能体现生存的价值。蕴生命教育于语文教学, 以课堂为阵地, 让学生感悟生命的珍贵, 在提高学生自身的生命意识的同时, 也教会了学生平等地对待周围的一些生命体, 从而提高人类自己的生命质量。《生命生命》通过飞蛾求生、瓜苗抗争、倾听心跳三个生活中极小的事来感悟生命的意义, 虽然生命短暂, 但是, 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通过《散步》、《藤野先生》的比较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的情怀;通过《背影》、《我的母亲》、《金色花》的比较, 培养学生的骨肉亲情;通过《小石潭记》、《三峡》、《岳阳楼记》的比较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习惯,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通过《松鼠》、《绿色蝈蝈》的比较阅读, 教育学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盲校学生 篇11

【关键词】盲校 定向行走 教学 听觉训练

【中图分类号】G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132-02

定向行走是盲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技能之一,可帮助盲人融入主流社会,实现个人价值。定向行走中,定向是行走的前提,只有行走的方向是正确的,行走才有意义。盲人在行走中,主要依赖耳朵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定向,听觉定向在定向行走中运用最多最广泛。学校定向教学主要教授盲生定向的方法与技巧,听觉训练是定向行走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包括听觉注意、听觉记忆、听觉定向等训练。

一、听觉对盲人定向行走的作用

在定向行走中盲人主要依赖耳朵接收到环境的各种信息进行安全有效的行走。有研究表明,盲人通过听觉学习定向。当某一物体发出同样的声响时,距离近则响,反之则小,所以盲人可通过声音的大小来判断远近;他们将听到的声音与具体的事物建立神经联系,通过记住不同事物不同环境下的声音、注意各种声音的回声等协助他们准确定向。他们能根据自己发出的声响回声躲避障碍物;他们根据汽车的声音确定在马路上的位置;可根据车辆在不同行驶方向和距离发出的声音不同,判断车辆与自身的位置关系。这些信息可帮助盲人定向与定位,使他们安全行走。

二、听觉训练的原则

1.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对盲生进行听觉训练时,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如进行声音的辨认时,先辨认熟悉的声音,再到不熟悉的声音;对盲生进行音色音调的训练时,从单音过渡到多音等。

2.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听觉训练时,要和盲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让他们多听有意义的声音。设计听觉训练时充分利用盲生的日常生活用品,如进行音色、音调的练习,可让盲生敲击自己的洗脸盆、书包、枕头等,让盲生体会到:质地坚实的物件,音调高而细;质地松软的物件,音调低而粗。

3.学以致用

进行听觉训练时,要注意培养盲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如进行听觉注意和声音辨认时,让盲生站在十字路口的马路边上听红绿灯装置的声音。让学生认识并按要求练习:听到绿灯急促的“哒哒哒”的声音时可以安全有效地通过马路;听到红灯间隔较长的“哒-哒-哒-”声则不能通过。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盲生就能从理论学习应用到实践中。

4.设计真实的任务

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真实的任务,结合日常的活动或实践整合多重的内容或技能,不但能让盲生学习听觉训练的知识,而且情景交融,给盲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听觉训练时可设置真实的任务:判断车辆行驶的声音与自己的位置,能否安全通过路口?

三、听觉训练在盲人定向行走教学中的教学实践

1.听觉训练与体育课相结合

在体育课的走跑跳投活动渗透盲生的听觉训练,特别是听觉定向。如游戏“摸摸大树跑回来”,教师在“大树”旁放置一个录音机,播放音乐,盲生通过听录音机的音乐判断“大树”的方位、判断与大树的距离。如跳远时,在起跳点放置一个蜂鸣器,让盲生进行踏点。在投掷项目中,在一定距离的地方放置木板,让盲生把实心球或者沙袋往木板的方向投掷,通过击打木板的响声判断投掷的距离等。

2.听觉训练与寻找失落物相结合

盲生在日常生活常需要寻找失落物,要快速地找到掉到地上的东西,就需要盲生有较好的听觉注意、记忆、定向的能力。当一件物件掉到地上时,它与地面碰击会发出声响,不同性质的物件落地时,与地面碰击时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质地松软的物件(如书本等)落地时,与地面碰击的声音比较浑厚、稳实,而物件在地面上的位置也基本是在声音处或附近。质地坚硬的物件(如钥匙、硬币等)落地时,与地面碰击的声音比较尖锐、清脆并可能有反弹或滚动,致使失落物远离原落地的位置。盲生可根据反弹或滚动的声音判断方向和大致距离。

3.回声训练与躲避障碍物的训练相结合

回声是指声音遇到障碍反射回来再度被听到的声音。回声对盲人在行走过程中成功躲避障碍物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在回声的教学中,可让盲生倾听老师播放的回声现象,认识回声。然后再让盲生在空旷的、密闭的房间中倾听自己的喊声、脚步声、弹琴声、盲杖击地声等,让盲生体验各种回声的细微差异。最后让盲生尝试在行走的过程中,利用嘴巴发出“咂咂”声来判断前面有没有障碍物。因为有无障碍物,回声会不同:有障碍物,回声会发闷;没有障碍物,回声会发空。在盲生探寻到有障碍物的地方,请盲生用躲避障碍物的方法,安全地绕过障碍物。

四、结语

盲人要安全有效地行走,依赖盲人定向的准确性,盲人确定方向则多数依赖听觉定向,在定向行走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听觉训练,提高盲人的定向行走能力,使盲童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德深,钱志亮等.全日制盲校定向行走课程教师用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钱志亮. 盲校定向行走课程教学 [J]. 特殊教育研究,1994(1)

[3]姚伟.关于失明者定向行走训练的价值[J].现代特殊教育,1994(1)第1期.

[4]钱志亮.盲校定向行走课程教材建设的理论研究.国家“九五”教育规划课题“盲校特殊课程教材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子课题之六.

盲校分数相关知识的理解教学研究 篇12

分数的教学在盲校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二阶段:进一步系统学习分数。与之相对应的分数的概念也有两种不同的表述。

(一) 第一阶段

分数的概念: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 取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叫做它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 我们把这样的数叫做分数。在这一分数概念的表述中有两个难点需要老师帮助盲生去理解。

1.平均分含义的理解

可首先出示表示分数的圆形卡片, 再出示表示这三个分数的方形卡片, 最后出示表示这三个分数的线形卡片, 帮助盲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认识分数及其结构, 同时符合盲生由简单到复杂、由抽象到直观的认知规律;除了这些肯定例证, 也可出示非平均分的否定例证, 帮助盲生进一步弄清平均分的真正含义。

2.“它”字含义的理解

“它”这个字的含义是指:分数概念前面所叙述的“一个事物的整体”。

(二) 第二阶段

分数的概念: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 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这一阶段的分数概念相比第一阶段的分数概念更抽象, 尤其是对单位“1”含义的理解。

二、分数四则运算法则的理解教学

(一)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异分母分数相加减为何要先通分再运用同分母分数加减运算法则进行计算?这里的关键是要让盲生理解只有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相加减, 所以, 分数加减法的实质和整数加减法是一样的, 都是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相加减。

(二) 分数乘法运算法则

分数乘法的教学分三个阶段:分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分数;分数乘以分数。

1.分数乘以整数

例:得出分数乘以整数的运算法则。

2.整数乘以分数

例:这个转换运用分数的意义和乘法的意义去解释, 转换后就变成了分数乘以整数的情形, 得出整数乘以分数的运算法则。

3.分数乘以分数

例:直观教具解释是整个的先有问题的结果, 而这个结果刚好是分子:1×1、分母:2×3, 得出分数乘以分数的运算法则。综合以上可以得到分数乘法的运算法则:分子乘以分子作为新的分数的分子, 分母乘以分母作为新的分数的分母。

(三) 分数除法运算法则

我们都知道分数除法运算法则是除以一个数相当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但这个运算法则是怎么来的还需要教师通过具体案例, 设计问题情境帮助盲生理解这个法则的真理性。

1.首先通过案例说明分数除法意义产生的客观性, 合理性。可结合盲生前面学过的旧知识整数除法, 通过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转换, 整数转化成分数, 相对应的整数除法也就转化成分数除法, 体现数学的转化思想, 充分说明现在学的新知识分数除法只不过是前面学过的整数除法的一种转换, 其意义是一样的。这样教学设计自然, 水到渠成, 利于盲生知识学习迁移能力的培养, 利于盲生知识的系统化。

2.其次通过举例说明分数除法运算法则的合理性。例如:设计具体的问题情境来说明是怎样等于的。这也是分数除法运算法则真实性、合理性的体现, 重视结论产生的过程, 打消盲生的疑虑, 在理解的基础上减轻盲生的记忆负担。

三、分数应用的理解教学

(一) 重视盲生的分数数感培养

所谓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 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 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快速估计运算结果, 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这就要求盲生理解每一个具体分数的意义以及实际大小, 并能快速进行有关分数的计算、估算, 从而为学生今后继续学习数学及其他学科打下良好基础。

数感的重要性在盲生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无论是继续学习还是将来的工作、生活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比如:盲生做头像泥塑, 五官之间的比例关系就需要盲生具备较强的数感才能完成作品;针灸、推拿按摩是盲人将来谋生的主要职业, 关节、穴位的准确拿捏更需要盲生具备很强的分数数感, 否则难以工作, 以致影响生存;就连最基本的盲人日常生活都离不开分数的数感, 否则会影响其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的质量。由此, 教师必须重视对盲生的分数数感的培养, 帮助他们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分数的实际大小关系, 利于盲人更好地适应、融入主流社会。

(二) 单位“1”含义的理解

这部分内容涉及盲生学习的第二个重要的数量关系: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而我们往往把工作总量看成是单位1。这对盲生来说非常抽象, 也难以理解。

例如:开挖一条隧道, 第一阶段开挖了它的第二阶段开挖了剩下的此时隧道还有120米没开挖, 求:这条隧道全程长多少米?

解法一:设隧道全程长为单位“1”, 则隧道长可列式为:

解法二:设第一阶段开挖后剩下的隧道长为单位“1”, 则第一阶段开挖后剩下的隧道长可列式为:

再设隧道全程长为单位“1”, 则隧道全程长为:

显然, 解法二的列式要比解法一的简单, 但解法二的两个单位“1”前后含义是不一样的, 盲生不容易想到, 也较难理解;而解法一列式虽繁琐些, 但前后单位“1”的含义一致, 较易理解, 是通法, 也比较符合盲生的思维习惯。

四、总结

分数的认识、分数的四则运算、分数的应用及分数数感培养对盲生来说有很大困难。但对盲生今后继续学习, 包括其他学业, 如手工、泥塑、织补、钢琴调音、针灸、按摩推拿等有基础知识的作用, 也为其将来工作和适应主流社会做好准备。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要多做一些直观教具, 创设问题情境帮助盲生理解, 可减轻记忆负担, 以免死记硬背, 生搬硬套, 使盲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巩固这部分知识内容。本人在教学中做的一点点小小的研究, 希望给盲校数学教师有所启发。

参考文献

[1]钱志亮.盲校课程与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上一篇:非法律手段下一篇:物流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