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置方法(共12篇)
布置方法 篇1
1 布置原则
曲线上的桥梁采用直线或折线布置法,其主要思想是将桥面结构(防撞墙、防护栏、行车道等)现浇成相应曲线线形,适当增加上部梁板的宽度,使之在桥宽范围内将曲线的桥面结构“包住”。同时要考虑设计施工的简便以及桥梁的适用性、经济性和美观性的要求。因一般加宽值不大,所以通常采用加宽上部梁板的翼缘的方式来加宽桥面。
2 直线布置
直线布置法是指适当增加上部结构宽度,将全桥按直线桥修建的方法(见图1,图中左右幅各孔桥面正宽相同)。
一般全桥以桥中心桩号处平曲线的切线方向为轴线(如桥梁的斜交角度较大,轴线的方向可以调整),墩台平行布置。其特点是全桥各孔的上部梁板、下部盖梁等主体部分完全相同。确定了桥轴线后,全桥的设计与施工基本与直线桥相同,十分方便。
采用此种设计方法,在设计中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上部梁板的加宽值的确定、桥轴线的确定、桥面构造与上部梁板边缘距离、各部位标高的计算。而且,由于墩台平行布置,而路中心线为曲线,在桥台处桥梁轴线与路中心线有一定的偏角,还应考虑耳墙与路肩的衔接、桥头搭板的宽度及相对于桥台的位置等问题。
还应注意的是,对于双幅桥来说,曲线内侧桥所需的加宽值大于曲线外侧的加宽值,为便于设计和施工,通常左右幅桥采用相同的加宽值。并将曲线外侧桥向曲线内侧移动,使桥宽的多余部分移至中央分隔带不易被人所见处,以避免在曲线外侧锐角处产生一个较大的外露部分,影响桥梁的美观。
3 折线布置
折线布置法是指将上部梁板按各墩台间的弦线方向布置,每孔上部结构相对于上一孔偏转一定角度,全桥上部结构呈折线形。
折线布置法的上部梁板是在一孔的范围内加宽,所以其加宽值比在全桥范围内加宽的直线布置法小。由于折线布置方式较好地适应了曲线的变化,其适用范围也较广泛,可应用于桥长较长、曲线半径较小、斜度较大等直线布置法不适合的情况。
折线布置法可分为两种:墩台平行法和墩台径向法。
3.1 墩台平行法
顾名思义,此方法中各墩台平行布置(见图2,图中左右幅各孔桥面正宽相同)。
由于各墩台轴线互相平行,而每孔上部结构相对于上一孔偏转一定角度,所以在每一孔内各个梁板的长度和斜度相同,而各孔间梁板加宽值和斜度却不同,各墩台盖梁的长度也不同。
采用这种设计方法,在设计中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上部梁板加宽值的确定、各孔间不同斜度的上部梁板和各墩台不同长度盖梁的设计。
本着简化设计和方便施工的原则,可将上部梁板的加宽值按最大者取为一致。如果桥孔数较少,斜度较小时,全桥也可采用相同斜度的梁板。这时,虽然由于梁板的斜度与墩台的斜度不同,各梁板端部之间会产生锯齿形交错,但仍可满足两孔梁板之间的施工缝要求。同时还应注意把桥跨中心处墩的斜度作为上部梁板的斜度,这样可以减少两侧桥台斜度与上部梁板斜度的差异。对于盖梁,也可以选择与路中心线夹角最大的墩台盖梁,即最长的盖梁的长度,作为各墩台统一的盖梁长度。但这样确定盖梁位置的计算就比较繁琐。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这种布置方法的适用范围较直线布置法要广,但如果桥长、曲线半径、斜度超过一定限度时,会使桥台处上部梁板的斜度过大,超过合理的范围。
3.2 墩台径向法
这种布置方法是指墩台布置时,其轴线与路中心线法线方向的夹角不变,即各墩台轴线不平行(见图3,图中左右幅各孔桥面正宽相同)。
由于各墩台轴线互相不平行,所以一孔内各个梁板的长度不相同。而且梁板两端的端面也不平行,特别是在梁板较宽、斜度较大时,在设计上必须加以处理。但又因为各墩台轴线与路中心线法线方向的夹角不变,对曲线为圆曲线来说,则各孔间相应位置梁板的长度是相同的,而且下部的盖梁长度也相同。
采用这种设计方法,在设计中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上部梁板的加宽值的确定和一孔内各个不同长度梁板的设计。
由于各墩台轴线与路中心线法线方向的夹角不变,即上部梁板的斜度不变,所以这种方法可以适用与桥长长、半径小、斜度大的桥梁,适用范围最广。
折线布置法中两种下部结构的布置方式的适用范围相近,但又各有优缺点。若路线曲线为圆曲线,对上部结构而言,墩台平行法中每一孔内各个梁板的长度和斜度相同,而各孔间梁板的斜度却不同,适用于跨径较少的桥梁;墩台径向法中一孔内各个梁板的长度不相同,而各孔间相应位置梁板的长度是相同的,适用于跨径较多的桥梁。举例来说,若某桥共10孔,横向布置有20块空心板,采用墩台平行法要设计10种长度相同、斜度不同的空心板,采用墩台径向法则需要设计20种斜度相同、长度不同的空心板。对下部结构而言,显然墩台径向法更为方便。若路线曲线为缓和曲线,则墩台径向法中全桥上部梁板的长度几乎全都不同,故不是合适的布置方法。
4 各布置方法比较
对于这几种布置方法,前面已作了一些比较。为了表达得更清楚,在这里加以总结,并以列表的形式表述。
5 参数的求取
曲线上的桥梁按直线或折线布置,设计上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平面布置参数的求取,诸如上部梁板的加宽值、桥面构造与上部梁板边缘距离、各部位标高等,特别是对于按直线布置法设计。圆曲线上桥梁按直线布置法设计各参数的解析解,其计算是十分繁琐的。而缓和曲线上桥梁平面布置参数的求解,则将更加复杂得难以想象。
现在计算机已在公路设计中得到广泛应用,我们应充分利用计算机软件提供的强大功能。有些程序甚至可以通过捕捉AutoCAD图中的点求出其标高。这是十分简便而且精确的方法。
6 结语
曲线上桥梁的布置方法有很多,上面所述仅为常用的几种。各种布置方法的适用范围不同、设计重点不同、复杂程度不同,设计者在设计时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布置方法,以达到桥梁实用、经济、美观,而且设计施工简便易行的目的。
摘要:主要介绍了曲线上桥梁采用直线布置和折线布置的方法,以及各自的特点、适用范围和设计重点。
关键词:平曲线,直线布置,折线布置
布置方法 篇2
一、独立式餐厅。这种形式是最为理想的。一般对于餐厅的要求是便捷卫生、安静舒适,照明应集中在餐桌上面,光线柔和,色彩应素雅,墙壁上可适当挂些风景画、装饰画等,餐厅位置应靠近厨房。需要注意餐桌、椅、柜的摆放与布置须与餐厅的空间相结合,还要为家庭成员的活动留出合理的空间。如方形和圆形餐厅,可选用圆形或方形餐桌,居中放置;狭长的餐厅可在靠墙或窗一边放一长餐桌,桌子另一侧摆上椅子,这样空间会显得大一些。
二、厨房与餐厅合并。这种情况就餐时上菜快速简便,能充分利用空间,较为实用。只是需要注意不能使厨房的烹饪活动受到干扰,也不能破坏进餐的气氛。要尽量使厨房和餐厅有自然的隔断或使餐桌布置远离厨具,餐桌上方应设照明灯具。来源:
布置方法 篇3
1.政治课外作业的作用
政治虽然属于文科,但是其内容比较抽象,具有较强的思维型和逻辑性,光靠上课听讲和探究,学生很难实现知识和思想的内化。布置一定量的作业或思考题,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是一种延续和补充,让学生课堂所学“用得上”。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过程,就是使用课上知识进一步探究的过程,具有很强的自主性。通过思考与解决作业中的问题,学生可以内化课堂所学,同时还可以提升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辩证分析的能力。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作业也可以暴露出学生在知识习得过程中的一些思维障碍以及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借助于作业的完成情况让教师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以此为基础就可以及时地调整课堂教学,保证知识教学的连贯性和有效性。
2.高中政治作业布置和批改的现状
(1)布置的作业模式过于单一化,缺乏明确的目的性,简单且笼统地要求学生完成教材对应的课后习题。作业的内容随意性很大,通常表现为作业是为了布置而布置。
(2)布置的作业难度把握不到位,未能从学生的学情出发。主要表现为大多数的作业题目设置偏难,导致学生课堂所学的知识无法应用、不能消化;有些题目过偏,学生看不懂,形成挫败感,长此以往失去对社会现象分析的兴趣。
(3)作业的题目缺乏创新,经典题目是可以传承,但是老是“拿来主义”,也会导致学生兴趣的缺乏。同时教师的行为和意识对学生有很强的感染力,教学实践证明,只有教师具有创新意识,才能布置出适合学生个体发展的作业,推动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
(4)作业布置后,教师不能及时地进行批阅和讲评。特别是随着江苏高考模式的改革,政治课时大大减少,课堂时间越发珍贵,所以课堂上的时间教师不愿意花在作业的讲评上,光有布置,有批阅,却没有讲评,导致学生无法从理解的误区中走出来。
二、高中政治有效作业布置应遵循的原则
1.作业布置以生为本
教学应以生为本,对于作业这个环节也不例外,笔者认为以生为本布置作业包含了以下两层涵义。
(1)作业的设置应当以学生的学情为依据,而不应该固守陈规为布置而布置,或凭教师的经验随意性布置。
(2)作业的设置应以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考虑到同一个班级里的学生不可避免地存在“个体差异”,所以,我们应分层布置作业,以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拓展和思维发展的要求,促使其从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出发,都能够得到最大的发展。这也是生本教学的终极目标所在。
2.作业的布置应顺应减负增效的目标
从学生课后的学习压力来看,控制作业的数量是“减负”最直接的手段。题目量太多,学生疲于应付,游走于题目之间,只会瞎写,导致问题的解答缺乏缜密的思考和辩证的分析,作业的效度低下。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各科作业相加,学生的休息时间大大减少,身心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诸多不良反应随之而来。
不过“减负”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最大发展,也就是说可以“减负”但要“增效”,推进学生知识与能力全面的发展。“减负增效”是通过精心选择思考题让学生思考,始终通过成就动机维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的良性循环。
3.政治作业布置应具有科学性和时效性
科学性和时效性是政治的學科特点,因此,我们平时在布置政治作业时,应注重选择材料的科学性和时效性。同时对于重要的知识点,应根据艾宾浩斯记忆曲线进行科学灵活的布置,科学地设置已学知识点的频次,滚动式复习,提高记忆的效果。
4.作业要及时进行讲评
大量教学实践经验表明,作业讲评是提高作业质量的有效手段,亦是帮助学生固化知识、形成知识网络重要的一环。作为教师在讲评作业之前必须对学生作业情况作出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缜密的计划。对学生答题出错的知识部位和过程进行细致的分析,并进一步通过调查了解导致学生出错的原因所在,根据出错人数的多少和出错原因综合考虑,筛选出具有典型性或普遍性的问题,并以此作为作业讲评的突破口,最终通过错题的一个个突破,帮助学生构建完整且正确的认知体系。
总之,学生课后完成作业是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亦是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本文寥寥数笔,只是笔者个人所感所悟,盼更多的教师立足于点滴,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教学劳动,不断提高高中政治课作业的质量和效率。
布置英语作业的原则及方法 篇4
一、布置作业应遵循的原则
教师一定要向学生解释布置作业的重要性,如果不讲清楚做家庭作业的意义所在,很多学生就不愿按时完成。在每学期初我都会和同学们相互交流沟通,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做好家庭作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布置作业,必须遵循如下原则:
1. 作业总量要适宜。
一不要求全,二不要求精品。如果一味追求数量,采取题海战术,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反之,过少的作业量,蜻蜓点水,达不到巩固和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必须确保一题对应一个教学目的,一项对准一个训练点,真正从微观上控制作业的总量。
2. 作业应有趣味性。
学生的英语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过程,而作业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方面的独特作用必不可少。有趣的作业,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如在学完一些情节性很强的课文后,可布置表演性作业,让学生自编自演,也可编演课本剧。学生自己设计台词、表情、动作、服装、道具、舞台背景等,使他们在各方面得到充分展示。这样学生在表演中得到了很多乐趣,学习英语的热情也就会空前高涨。
3. 作业应有层次性。
因为班级中每个学生的智力水平和接受能力不可能处在同一水平,所以作业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因此,作业布置具体可分为A、B、C三级作业,即A级作业面对优秀生,他们完成基本技能训练之后,再力争完成综合性强、概括性强、灵活性大的练习;B级作业面对中等生,在他们完成基本技能训练后,再练习一般综合题;C级作业面对后进生,重点布置与教材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并适当减少数量,降低难度,对基本题进行强化训练。这样一来,优等生满足了更高的求知欲,中等生减轻了心理压力,后进生也能按时完成作业。
4. 作业应有延伸性。
社会需要的是全面的高素质人才。因此,英语教学不能仅局限于课本知识,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了解各方面的知识。可要求学生借阅一些图文并茂、幽默诙谐的趣味读物,让学生在轻轻松松、开开心心地阅读中得到提高,感受到英语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更是一种享受。
二、作业布置的方法
1. 词汇作业的布置。
“如果说结构是语言的骨骼,词汇就是最重要的器官和血肉。”没有一定的词汇量,学生无法进行语言交际。词汇量的积累和扩充是英语学习中最重要的一环。以往的词汇作业主要以抄写、背诵为主,机械抄写、枯燥背诵严重降低了学生积累词汇的积极性,而灵活的词汇作业则会激发他们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结果。如在教完每一单元的单词后,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找喜欢的同学组成小组,一起背单词,然后互相测试,看看谁记得多,记得快。一切“以学生为主”,既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又巩固了所学单词。
(1)词汇的积累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老师可让学生准备一个词汇收集本,以容易查阅为标准,将每天碰到的单词记下来。生词的来源主要是学生平时的学习及课外阅读。教师可大量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可不定期检查,也可举办词汇本展览活动,表扬收集词汇较多的学生。
(2)单词故事。给学生一定量的单词卡片,让学生从中选择8―10个单词,每个学生用自己选择的单词组成一个故事,并在小组中讲述。此项活动既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所学单词,又可以丰富语言交际及语法功能项目。
2. 课文作业布置。
(1)为了让学生能够牢固掌握标准的语音语调,老师可经常让学生课后听读录音。但是如果老师只是一味地让学生机械重复听读,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难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利用磁带做作业,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能力进行大面积的检测,为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2)布置背诵任务时,特别是很长的文章,肯定有很多同学背不下来。于是我每次布置学生背一到两段,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按照小组长负责制,督促组员背诵。上课抽查时,如果有一人背诵不通过,其他成员都会受到惩罚。这样做,表面看来是很残酷,但是,这是检验组内成员是否团结合作的有效方法,每个同学都不愿成为别人的累赘,并要为本组增光,他们就会努力背书,到第二天检查时,大多数同学会过关。
布置方法 篇5
循环式热水系统管道布置可分为下行上给式及上行下给式,
图2--98为一下行上给式热水系统,供热水管和回水管均布置在地沟内(或首层吊顶内),用水点从各立管上接出,供水干管应设不小于3‰的逆坡,系统内空气平时可随用水点用水而排出,干管可不单独设置放气阀。
2---98
为了保证配水压力稳定,一般采用由高位水箱的水供给加热器使用,即将自来水首先接入水箱内,然后在从水箱下部接管至换热器被加热水入口处,
因在系统内敷设回水管系统,当系统用水量减少或停止使用时,其热水会通过热水循环泵不断循环,以保持管道内水温要求。
当干管、立支管处均设置回水管时称为全循环系统;当只在干管处设回水管而立支管不设回水管时称为局部循环系统。
下行上给式布置时,回水立管应低于供水立管最顶端用水点约50处与供水立管连接,避免回水立管的顶端形成气塞而影响热水的循环,确保系统内的空气从顶部用水点排出。
图2---99为上行下给式热水供应系统甲供热水干管多敷设在建筑物顶层吊顶内或顶棚下,回水管可设置在地沟内,主干管应设有不小于3‰的逆坡,供热水干管的最高点处设自动排气阀,回水管接在供热水管立管末端即可。
2--99
试谈高中历史课后作业布置方法 篇6
对于学生来说,作业是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对于教师来说,作业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不少教师认为,布置作业越多就越能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布置大量类型单一、内容简单、模式统一的作业,缺乏布置作业的方法和策略,忽视学生的学习水平及个性特长。
作为新时期的高中历史教师,我们在布置作业时要讲究一定的策略,做到既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又培养学生的能力;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兼顾个别学生,从而促进课堂教学与课后作业的有机结合。
一、端正学生对待课后作业的态度
不少学生认为,教师布置作业是为了让他们在课余时间有事可做。另外,有些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差,不能独立完成作业,只能抄袭别人的作业。学生的这些对待课后作业的态度和做法是非常不正确的,教师要及时给予纠正和引导。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课后作业,端正对待课后作业的态度,让学生明确写作业的目的和意义,不是为了应付教师的考察,而是为了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巩固所学知识。另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课后作业,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和回答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史学观点与史学范式分析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掌握历史阶段特征与社会发展规律。
二、布置趣味性作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布置一些趣味性作业,激发学生写作业的兴趣,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情绪下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历史作业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学生往往消极对待。在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心理特征为依据,设计形式多样且富有趣味性的作业,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学生的印象,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笔者对布置趣味性作业进行了一些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根据学生自尊心强、爱面子的特点,设计了个人抢答、分组抢答的作业形式,引导学生当堂回答作业中的问题。这种方式能够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外,我还设计了猜谜语、玩游戏等娱乐性的作业形式,寓教于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布置开放性作业
开放性作业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一些开放性的作业,使学生在动态的、开放的、探究的环境中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学生就能相互帮助、相互合作,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拓展自己的思维,提高自己的能力,培养自己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反思和改进作业布置方法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高中历史教师要整理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反思和改进作业布置方法。对于学生的共性问题,教师要进行统一讲解,并从内容、形式、层次等方面反思作业的布置方法是否科学、合理。实践表明,对作业布置方法进行反思和改进有助于教师提高能力。
浅谈汽车总布置设计方法 篇7
1 周边结构完整性
布置首先要考虑的是整个布置的结构完整性, 周边结构缺一不可。重要结构的缺失都将导致整体布置方案推翻;细小结构的缺失将导致整体布置的调整。对整车开发的时间和金钱都是巨大的浪费。
例如, 在布置转向柱时, 遗漏了转向角度传感器, 将导致转向柱布置的轴向尺寸减小。在修正该问题时, 首先考虑的是保证整车性能, 那么首先需要保证人机控制硬点, 进而可能导致组合开关, 时钟弹簧, 巡航开关, 点火锁等一系列结构的布置和结构更改, 甚至可能导致转向柱溃缩尺寸的变更, 进而需要调整整个仪表板的造型结构。
2 间隙尺寸要求
间隙是布置的基础, 同时, 布置的目的也是要在保证各类性能和结构的同时, 在生产和装配误差累计的状态下, 保证零部件之间的间隙, 防止整车零部件产生一些装配困难和零件干涉等问题。
一般情况下, 采用静态零件之间间隙5mm, 动态零件间的极限状态下间隙10mm, 无固定的软管之间间隙15mm。该尺寸仅是一般状态下的经验值, 根据各公司实际的工艺生产能力及设计时的尺寸链计算可以进行调整, 并非唯一值[1]。
3 整车布置性能需求
3.1 装配工艺性
车辆的装配工艺性是整车设计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无法装配等于无法生产, 那么车辆也没有了设计的意义。
整车装配工艺性, 首先要考虑的整车各系统总成的装配顺序。其中, 线上装配的零部件需要尽可能的操作方便, 工序尽可能的减少。因为操作的困难程度及工序的增加将增大整车的生产节拍, 影响整车生产线的生产能力。另外, 所有零部件的设计装配顺序与装配操作方式应尽可能的与现有生产线 (或规划生产线) 保持一致, 仅局部调整, 这样才可减少不必要的生产投资[2]。
其次, 需要考虑每一个零部件的装配操作空间。即, 对每一个零部件的安装工具及操作空间, 进行空间尺寸校核, 保证正常的装配可行性。
3.2 维修保养方便性
车辆设计上, 处于成本和各部件的性能要求考虑, 每一个零部件的耐久性并不一定相同, 有的结构和零件设计耐久上, 与整车同寿命, 如仪表梁等;有些则有对应的耐久里程。另外, 车辆的制造和设计也并不会完全吻合, 这样部分零部件也会发生一些设计之外的故障。因此, 车辆的维修保养方便性是布置时的一个重要考虑项目。
首先, 需要根据车辆的零部件故障率, 区分易损件和非易损件。易损件的维修拆卸方便性是必须要进行保证的, 一般情况下, 需尽可能保证该零部件在拆卸尽可能少的零部件的状态下, 完成拆卸。
其次, 需要日常进行维护保养的零部件, 需要方便的进行操作和保养。如, 空滤的滤芯更换, 制动液的加注等。此外, 维护保养的时间和周期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如洗涤液壶的容积定义, 过小则维护的周期过于频繁, 过大则加注的时间过长易产生操作疲劳。
3.3 操作方便性及空间舒适性
车辆的作用是给人的生活带来方便, 车辆的使用过程中, 同样要考虑车辆操作的舒适性和方便性需求 (包括装配和维修保养) 。主要考虑人体的尺寸大小, 各关节操作的舒适角度 (包括视野的角度等) , 以及不同的操作力的大小等。此项性能在不同的公司往往有着相应的标准, 布置时, 需要进行设计参照分析。
3.4 结构通用性
整车设计时, 考虑整车的成本, 往往会对各类零部件有一些通用自身已有车型或供应商其他车型结构的需求。对于此类零部件的布置, 需要特别注意尽可能的不对其结构进行修改, 若需要进行任何局部修改, 则需要确认该更改对其他共用车型结构无影响。其中尤其需要注意的是, 左右置车型的通用问题, 这个 (往往需要左置与右置车方案的同步设计考虑[3]。
3.5 其他整车综合性能
此外, 还需要考虑整车的通过性等外部尺寸要求, 碰撞安全及储物空间的要求等。
4 法规需求
车辆上市前, 需要进行公告和法规认证工作, 否则将无法进行上市销售工作。不同的地区和国家有不同的法规要求, 如中国的国标, 欧洲的EEC和ECE, 俄罗斯的GOST等。车型的目标市场不同, 需要满足的市场法规也不相同。在布置过程中, 需要针对对应的法规作对应的布置结构设计。
5 零部件结构性能需求
最后, 布置时需要考虑各专业的结构性能需求, 如车身刚强度、线束管路的折弯、电器件间的电磁干扰、转向柱的压溃和调整等问题。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设计需求。布置时, 一般需要与各专业进行一个初步的了解沟通, 以此进行布置。布置完毕时, 再次将布置数据向各专业进行结构确认, 方能保证布置正确与完整。
6 结束语
经过上述步骤, 布置完成后, 组织进行统一的布置评审, 即可完成相应的布置方案设计。
总布置方案设计是一个车辆各项结构性能因素综合考虑的工作, 布置时, 需要尽可能的考虑清楚各项结构和性能需求。以上基本梳理了布置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各类布置因素, 在考虑以上因素的同时, 对结构性能的了解和熟悉程度也将对布置过程产生重大的影响, 需要各位设计师注意。
参考文献
[1]宋凯.汽车车身结构概念设计关键技术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 2010.
[2]赵尚义.基于典型截面的汽车总布置设计方法研究[J].装备制造技术, 2008 (8) :53-56.
设施布置的求解方法研究 篇8
设施布置(facility layout)的定义,多位学者提出的看法大致相似。Montreuil等人(1991) 认为:“设施布置是根据单元(cell)、流量(flow)、关系(relationship)等三大需求来定义系统中的各种设施的配对关系。”Hogg(1991)将设施布置定义为“对设施寻求最优的摆设,使设施间的流量、距离极小化,而其邻近关系为最大化”。Kochhar等人(1999)[1]认为“设施布置乃是极大化设施间的邻近程度与极小化设施间的物料搬运总成本或是同时达到此两大需求”。Meyers(1996)则认为设施布置指的是对公司实体设备加以组织安排,由此提升设备、物料、人员及能源的使用效率。
而设施布置问题的求解方式,依照不同的年代及求解方式分成四个时期,20世纪60年代早期—60年代中期采用传统图解方法和系统化图解方法,60年代中期—70年代晚期发展出最优化解法与启发式算法,80年代至今主要算法有多目标方法、遗传算法(GA)、模糊理论法(Fuzzy)、层级分析法(AHP)、资料包络法(DEA)、模拟退火法(SA)等。下面将对经典和具有重要意义的算法做依次介绍。
1图解法
传统图解法是利用操作程序图(operation process charts)、流程图(flow diagrams)及线图(string diagrams)等基本图表发展及评价不同的可行方案,但这种布置的结果,往往会与分析者的判断能力与经验有极大的关系。
系统化图解法主要是用于分析设施间流量与物流的顺序,主要包含了物料搬运图、系统化布置、作业程序分析、因子分析、直线排列、数学模型等六种技巧。但因为此方法在实际运用上,常使用试误法进行分析并且包含了太多的主观因素,所以当设施数量过多时,便无法有效地求得较优的布置方案。
Chiang等人(2005)的相关文章,主要针对在工作流程中的布局,考虑到对与对(pair of pair)的观念,使其干涉降至最低。主要思想如下:
(1)在一对设施与另一对设施之间,其工作流程路线存在着交叉点所造成的干涉。如图1所示。
(2)在两对设施的工作流程路线中,两条路线为平行且重复的干涉问题。如图2所示。
最后对决策者,能使原料流动更为顺畅,更加容易观察与控制,提供一个更为优良的布置方案。
2模糊理论
模糊理论为Zadeh(1965)所提出,其主张将现实生活环境中,所得的模糊信息利用多值逻辑的观念将其数值化,用隶属函数的方式表达,放弃了传统的二值逻辑论,非此即彼的观念。而且由于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现象是无法用明确的数值来代表的,所以许多的决策是在模糊环境下进行的,有鉴于此,Zadeh与Bellman在1970年发表了模糊环境下的决策。自从模糊理论发表以来,持续发展出许多相关模型并被广泛运用于厂址选择、设施布置、作业研究等多准则研究领域。由于在设施布置问题中,决策者在其规划过程中,需要主观的意识或经验,给予某些定性的因子明确的数值,所以一般的决策者不易找到适当的数值来表示所评价因子的正确关系,而模糊理论提供了一套良好的体系,能采用语言变数(linguistic variable)来描述,更能使规划合理化。
3层级分析法
层级分析法(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是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教授在1971年提出的一套多目标决策系统,由于理论简单且容易操作,近年来层级分析法也广被工业界应用,该方法自1982年被介绍到我国以来,以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地处理各种决策因素的特点,以及其系统灵活简洁的优点,迅速在我国社会经济各个领域内,如能源系统分析、城市规划、经济管理、科研评价等,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应用。而AHP方法主要步骤有四步(Saaty & Vargas,1980):
(1)将复杂决策问题的评价结构化、系统化,列出相关因子,建立层级结构。
(2)建立评价属性和各种不同属性下方案的成对比较矩阵。
(3)计算各属性的相对权重和各方案的相对评价值。
(4)检定一致性。
计算各属性的相对权重和各方法的相对评价值,都是利用成对比较矩阵计算其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简祯富(2007)将其流程定义如图3所示:
4模拟退火算法
模拟退火算法(SA:Simulated Annealing)最早由Metropolis等人于1953年提出,此为一种随机搜寻的技巧,对于复杂的组合优化选择问题可求得近似最优解。模拟退火算法的基本概念源自于将固体加热至一定的温度后,会使其结构瓦解成为液体,再对降温过程加以控制,使物体的分子结构在变为固体时,能达到稳定的状态。针对上述的退火过程加以模拟,在最优化问题中合理解域的每一个组合就好比物质状态间问题的目标函数,在执行最优化时,在合理解域中找寻对应目标值最小化的解,就如同退火过程中,物质结构重新组合往能量最低的状态形成。
Wang等人(2001)基于单元布置模型并没有考虑到产品需求量的变动,且每一零件的搬运成本皆假设为一固定单位来建构模型,并不合乎实际状况。当产品需求有所变动,机器设备重新布置不但影响生产进行且需要付出极高的成本。故采取模拟退火算法来求解变动需求下的单位制造系统的设施布置问题,以期在求解质量及求解时间上取得一定程度的平衡。
McKendall等人(2005)将模拟退火算法应用在动态的设施布置(DFLP:Dynamic Facility Layout Problem)上,在部门与部门之间原物料的流动将其重新排列与持有成本的总成本使其最小化。
5结论与展望
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环境,各企业都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生产自动化改造以降低成本并增加生产效率。为了达到此目标,应该将影响设施布置的定性与定量因子加以结合,发展出衡量多目标布置方案质量的评价指标,让决策者对于布置方案有一定的参考依据。因此,未来解决设施布置问题的研究方向将是以遗传算法为基础架构并加入弹性因子,构造能达成整体最优化解的多目标求解算法[2]。
参考文献
[1]J.S.Kochhar and S.S.Heragu.Facility layout design in achanging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Vol.37,No.11,1999:2429-2446.
布置方法 篇9
1. 政治课外作业的作用
政治虽然属于文科, 但是其内容比较抽象, 具有较强的思维型和逻辑性, 光靠上课听讲和探究, 学生很难实现知识和思想的内化。布置一定量的作业或思考题, 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是一种延续和补充, 让学生课堂所学“用得上”。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过程, 就是使用课上知识进一步探究的过程, 具有很强的自主性。通过思考与解决作业中的问题, 学生可以内化课堂所学, 同时还可以提升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辩证分析的能力。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 作业也可以暴露出学生在知识习得过程中的一些思维障碍以及学习中的薄弱环节, 借助于作业的完成情况让教师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 以此为基础就可以及时地调整课堂教学, 保证知识教学的连贯性和有效性。
2. 高中政治作业布置和批改的现状
(1) 布置的作业模式过于单一化, 缺乏明确的目的性, 简单且笼统地要求学生完成教材对应的课后习题。作业的内容随意性很大, 通常表现为作业是为了布置而布置。
(2) 布置的作业难度把握不到位, 未能从学生的学情出发。主要表现为大多数的作业题目设置偏难, 导致学生课堂所学的知识无法应用、不能消化;有些题目过偏, 学生看不懂, 形成挫败感, 长此以往失去对社会现象分析的兴趣。
(3) 作业的题目缺乏创新, 经典题目是可以传承, 但是老是“拿来主义”, 也会导致学生兴趣的缺乏。同时教师的行为和意识对学生有很强的感染力, 教学实践证明, 只有教师具有创新意识, 才能布置出适合学生个体发展的作业, 推动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
(4) 作业布置后, 教师不能及时地进行批阅和讲评。特别是随着江苏高考模式的改革, 政治课时大大减少, 课堂时间越发珍贵, 所以课堂上的时间教师不愿意花在作业的讲评上, 光有布置, 有批阅, 却没有讲评, 导致学生无法从理解的误区中走出来。
二、高中政治有效作业布置应遵循的原则
1. 作业布置以生为本
教学应以生为本, 对于作业这个环节也不例外, 笔者认为以生为本布置作业包含了以下两层涵义。
(1) 作业的设置应当以学生的学情为依据, 而不应该固守陈规为布置而布置, 或凭教师的经验随意性布置。
(2) 作业的设置应以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考虑到同一个班级里的学生不可避免地存在“个体差异”, 所以, 我们应分层布置作业, 以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拓展和思维发展的要求, 促使其从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出发, 都能够得到最大的发展。这也是生本教学的终极目标所在。
2. 作业的布置应顺应减负增效的目标
从学生课后的学习压力来看, 控制作业的数量是“减负”最直接的手段。题目量太多, 学生疲于应付, 游走于题目之间, 只会瞎写, 导致问题的解答缺乏缜密的思考和辩证的分析, 作业的效度低下。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各科作业相加, 学生的休息时间大大减少, 身心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诸多不良反应随之而来。
不过“减负”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最大发展, 也就是说可以“减负”但要“增效”, 推进学生知识与能力全面的发展。“减负增效”是通过精心选择思考题让学生思考, 始终通过成就动机维系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教学的良性循环。
3. 政治作业布置应具有科学性和时效性
科学性和时效性是政治的学科特点, 因此, 我们平时在布置政治作业时, 应注重选择材料的科学性和时效性。同时对于重要的知识点, 应根据艾宾浩斯记忆曲线进行科学灵活的布置, 科学地设置已学知识点的频次, 滚动式复习, 提高记忆的效果。
4. 作业要及时进行讲评
大量教学实践经验表明, 作业讲评是提高作业质量的有效手段, 亦是帮助学生固化知识、形成知识网络重要的一环。作为教师在讲评作业之前必须对学生作业情况作出全面的了解, 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缜密的计划。对学生答题出错的知识部位和过程进行细致的分析, 并进一步通过调查了解导致学生出错的原因所在, 根据出错人数的多少和出错原因综合考虑, 筛选出具有典型性或普遍性的问题, 并以此作为作业讲评的突破口, 最终通过错题的一个个突破, 帮助学生构建完整且正确的认知体系。
总之, 学生课后完成作业是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亦是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本文寥寥数笔, 只是笔者个人所感所悟, 盼更多的教师立足于点滴, 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教学劳动, 不断提高高中政治课作业的质量和效率。
布置前置性作业的原则与方法 篇10
一、以“导学单”为载体,合理安排学习内容
小学生特别是中低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前置性学习习惯养成的起始阶段,他们对于怎样进行前置性学习往往感到无从下手,或者只是停留于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的浅层面。因此,课前先学什么,教师要有明确的要求。我采用“导学单”的形式,合理安排“少而精”的研究容量,为学生提供自学的路径和方法。因为繁杂的预习内容会弄得学生晕头转向,加重学生的负担,实效性不大,难以引起学生长久的兴趣甚至产生厌倦的心理。我们要根据实际,从学生的心理层面出发,选择让学生“接受并喜欢”的内容,力求让前置性学习内容是“开放并具价值”的,只有有了问题的开放,才有可能带来探索的开放,继而形成思维的开放。“导学单”的内容要做到简明,且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弹性要求,使中下层学生不至于遇难而退。
二、运用多元学习形式,做到形式为内容服务
前置性学习应该考虑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年龄段的差别,采用多元的学习形式,不能一概而论,形式的多样化是调动学生兴趣的源泉,让学习有“新鲜感”是学习的推动力。比如,笔者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知识及年龄特点,选择课前和课中相结合的前置性学习形式,既紧抓学生课前先学,也灵活地采用课中先学的形式,避免了形式的单一,力求做到形式为内容服务,为学生的学服务。
三、教师督导,促进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习惯的养成是教师长期培养和督导的过程。前置性学习并不是教师把任务布置给学生就结束了,而是要全程了解和指导学生的前置性学习情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
在进行课堂交流之前,教师应对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前置性作业进行检查。为了让学生的交流更有深度和实效性,对于错误的知识点和自学答案,教师要给予一定帮助和订正。同时,对完成质量较高的前置性作业,教师可在全班提出表扬并在班级内交流展示,激励学生更好地完成下一次前置性作业。
在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给绝大部分学生提供展示作业成果的机会,让他们的劳动有所做也要有所用。只有在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完全领会教师教学目的的情况下,双方才能形成良性互动,学生才乐于去做。事实证明,自己动手查找的资料、动脑解决的问题才能掌握得牢靠,展示的时候才更有自信心。
布置方法 篇11
关键字:水工建筑物;安全监测;监测点;布置优化;方法研究;存在问题
引言:近年来我国的水利工程事业不断地发展进步,水利建设项目也越来越多,需求量逐年上涨的大环境下,水利工程的质量必须得到保障。因此,水工建筑物安全监测就在监控水利建筑物的质量与安全性上起到了重要的监控作用。总所周知,水利工程的建设项目规模都是十分大的,安全性问题是十分重要的。一旦发生了一点安全质量问题甚至安全隐患,就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安全事故以及不可估量的后果与损失。同时,人们的财产与人生安全也可能面临威胁,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影响着社会乃至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稳定。所以,对水工建筑物进行安全监测是非常有必要且十分重要的工作。本文首先分析水工建筑物中安全监测点的布置优化方法,然后讨论安全监测工作中的空间分布样本,并且抽取出样本探究其空间分布的特点。进而对水工建筑物安全监测布置优化进行细致的参数分析与研究。
一、水工建筑物安全监测的重要性
(一)水工建筑物安全事故的概述。水工建筑物在建筑前的设计、建筑过程中的施工、建成后的维护与监测,每一个环节的安全性都至关重要。一旦出现安全事故,都可能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一些水建筑物中,尤其是堤坝这种重要的水工建筑物。在设计时要兼顾各方面因素,精心设计。施工的时候要注意各个环节的质量把控,精心施工。切记安全第一的原则。但是近年来任然有水工建筑物的安全事故发生,究其原因,不外乎种种因素引起的安全隐患事故。据不完全统计,在第14届国际大坝会议的报告中指出,在历年来已经完工建成的堤坝当中,有14000个高于15m的堤坝里,破坏率接近1%。得益于近代以来社会的快速发展与科技的迅猛进步,堤坝的可靠性与安全性逐年增高,如今的堤坝破坏率已经下降至0.2%左右了。
(二)水工建筑物安全监测的意义。之所以要对水工建筑物进行安全监测,其目的就是对水工建筑物的整体变化状态进行监测,保证水工建筑物的各方面参数维持在正常安全数值范围内。水工建筑物实际上是处于动态的变化过程中的,宏观上看水工建筑物的外部是看不出变化情况的,这种动态的变化是十分微小的,需要借助仪器来对水工建筑物体进行监测。在建筑物体上选取不同的监测点,采集监测数据,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等。因此,水工建筑安全监测不论是对建筑物本身还是对人们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
二、水工建筑物安全監测系统的设计优化原则探究
对于水工建筑物进行安全监测是十分必要的,其目的性也极其明确:就是对水工建筑物的安全问题进行实时监控。这里要注意的是,在对建筑物进行监控的工作过程中,不仅要注意监测设计,还要考虑到施工水平问题。要始终以“安全”为宗旨做好整个建筑物的安全监控工作。下面介绍一下水工建筑物安全监测系统中的设计要求:
(一)通过系统来监测建筑物的整体性状的变化过程。首先要说明的是,这里提到的水工建筑物的性状实际上是包含了多方面的状态。一方面是水工建筑物的力学状态,一方面是水工建筑物材料的物理学状态以及化学状态。要明确一点:水工建筑物在其施工和运行的整个过程中,它并不是静止地维持在某一固定状态下的,相反的,它始终是处在一种不断运动以及变化的状态当中的。通常情况下来说,这种情况的出现并不是异常现象,而是正常的变化状态,当然,如果发生了非正常的变化也是有可能的。因此,监测系统对水工建筑物的整体性变化全过程的监测就尤为重要。
(二)在监测某一水工建筑物时,注意原音量参数与效应量参数应当相互配套。咋一看这二者比较晦涩难懂,实际上简而言之就是说,如若在某一个水工建筑物上选中的那个重要效应量,那么还需要考虑引发效应量产生变化的那些原音量,单一的只分析一个参数是不正确的,得到的分析结果也是有偏差的。不仅如此,还要将二者组合在一起进行分析。综合考虑分析原音量参数与效应量参数,得到的分析结果才是最接近水工建筑物监测的实际安全状态。
(三)监测数据要备份。在对水工建筑物进行监测的时候,建筑物主要部位的一些关键监测数据必须进行备份,保证搜集的监测数据完整没有丢失。如果不进行数据备份还可以在同一个监测点的测量点上,用两个同样的仪器来进行监测和采集监测数据。也可以利用不同的技术方式来获取同一监测点的监测数据。总而言之,监测数据一定要充足且有效。
(四)监测系统的影响因素。在对水工建筑物进行监测的时候,在以下几个工作环节上要重点关注,因为这些环节影响着建筑物安全监测系统的安全性。其一,水工建筑物监测数据的采集。数据采集要注意数据信息的准确性,不能出现采集缺失,采集错误,记录失误等情况;其二,水工建筑物监测数据的检验。采集好的水工建筑物数据比较多也比较杂,有些数据可能会存在偏差,因此要对采集数据进行检验。采集数据要确保有效性,检验后的数据才会更加精准;其三,水建筑物监测数据在采集数据时的处理与存储。采集好的水建筑物安全监测数据要做好处理工作,同时要及时存储,防止数据采集好之后因为没有及时存储而丢失。其四,水建筑物监测数据的分析。监测数据要进行细致的分析,是判断水建筑物安全的重要监测环节。以上这些都是监测系统在高速运转的时候不可缺少的构成部分。在自动化程度的高低上这些环节对整个水工建筑物安全监测系统的安全与否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所以,在制定安全监测系统的设计方案时,一定要优先考虑好自动化的问题,切不可在设计已经完成的时候再去考虑自动化程度的高低设计,不能舍本逐末。
nlc202309090002
三、水工建筑物监测点布置的点集划划分方法与步骤
(一)划分点集合的组成方法。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找出体系中主要因素与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就是所谓的主成分分析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将高空间的问题转化到低维空间里去分析处理,这种方法的一般思路是:设样本集X 有 n 个 p维样本,即 X = { x1,x2,?,xn} ;Rp,xi= ( xi1,xi2,?,xip) T∈ Rp,因此,希望可以找到 Rp的一个子空间 Rm( m < p),y1,y2,?,ym∈ Rm为x1,x2,?,xn在子空间 Rm上的投影,使得用 y1,y2,?,ym来描述 x1,x2,?,xn时信息损失量,以期信息损失量达到最小值。
水工建筑物安全监测点在空间上的分布,构成了相应的监测曲面,我们可以采用主成分析法进行曲面区域的划分,用不间断的折面进行逼近,从而使得信息损失达到最小。以x,y,z为三个方向上的变量值,如果有n个节点,那么样本的资料数据矩阵应该为X为n×3阶矩阵。因此,结点的协方差矩阵为S: S =1n - 1( HTH) ,n 为点集中点的个数,H 是矩阵。
(二)点集合的欧式距离聚类划分。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知道,主成分划分方法是指在曲面主要变化方向上进行划分,如果说曲面在主平面方向上的面积特别大,则主平面很有可能包括某几个点之间的空间距离过大的点。为了将局部上所有的点聚集到一起,就需要减小插值,对误差进行拟合,按照空间距离对向量e进行聚类划分。在聚类划分中,通常用欧式距离。
这里笔者主要采用欧氏距离聚类法,来对点集进行再划分的算法。一般的思路是:假定要对点集 C进行划分,为了把点集 C 划分为集合c1和c2,定义两个点 P1= c2-νmax和 P2= c1 + νmax。其中c 是点集C 的中心,Vmax= | λmax| emax。根据式( 7) 分别计点集C 中所有点x与P1、P2的欧氏距离d1k、d2k。如果样点xk与P1的距离比较大,即d1k≥d2k,则将样点 xk划分到点集 c1中;反之,如果 d1k (三)水工建筑安全监测监测点布置的评价。所谓的水工建筑安全监测点的布置,也就是说,在布置监测点的时候,要遵循用最少点有效反应水工建筑物体空间变化情况原则。因此,当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重心之一就是如何用最少的监测点,同时用最优化的布置方法来反映水工建筑物的安全性与工作状态。这也是水工建筑物安全监测的设计难题之一。 布置监测点的时候,要选择尽可能少的点,监测建筑物典型部位的空间分布变化情况。可以用一个形象点的建模来比喻:用最少的监测点建立的曲面模型问题。这样一来,可以通过曲面建模的误差监测法,来对水工建筑物进行监测点的布置的分析与相关评价。 首先,给定数据点数 t( 1,2,?,m × n) 因此,样条曲线形成曲面的矩阵形式为:TG = P ( 8) 在上述公式中: T 为( m × n) ×( r × s) 阶矩阵,含有两个 B 样条基函数的乘积;而 G 是( r × s) × 3 阶矩阵,含有未知曲面控制顶点的坐标;P 则是( m × n) × 3 阶矩阵。 按照解析几何的相关解方程的相关方法,上述方程式的解可以表示为:G = [TTT-1TTP,从而可以将每一点的误差矢量用矩阵的形式表示,其矩阵表达式是哦:e = P-G = P-T[TTT-1T;P =[I-T[TTT-1TT]P = RP。 四、结论 从上面的这些分析来看,我们不难得出如下的一些结论: (1)借用有限元的成果来作为理论分析的依据,依照“小曲率区域保留下最少的点,大曲率区域则应当保留多一点的点”这个原则,通过对水建筑物监测的曲面主要成分和聚类分析与发现,能够提取建筑物各个效应量的空间分布特征,从而通过点集划分,提出水工建筑物安全监测布置优化方法。 (2)关于水工建筑物安全监测的评价指标在文中已经做了详尽的分析,即:在以B样条曲线而形成的曲面误差的基础之上,用相关规定明确指出的范围内可以允许存在的误差容许值来进行分析,从而对水工建筑物安全监测进行评价。 (3)在水工建筑物的设计中,实际上已经广泛采用了有限元分析的方法,所以,可以采用设计分析成果来进行水工建筑物安全监测的优化布置,与此同时,在不增加设计工作量的情况下,实现安全监测系统布置的优化。 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做好水工建筑物的安全监测,不仅要做好监测系统的设计优化,还要做好监测点的布置等工作。目前来说,水工建筑物的安全监测也一直是现代企业与有关单位正在面临的技术难题。做好水工建筑物安全监测布置优化意义重大,同时,水工建筑物安全监测也是一个长远的历史性的任务。比如大坝的安全监测、水利事业中水库等建筑物的安全监测、不管是对国家的经济发展,还是与人们的生活都是息息相关的。本文在利用数理学的有关方法的同时,还结合了水工建筑物安全监测系统的相关原则,阐述了优化水工建筑物监测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以期能够有助于提高水工建筑物安全监测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陈飞.张华.水工建筑物结构设计关键问题初探[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年第30期. [2]董雪明. 简论水工建筑物安全监测设计思想[J]. 長江科学院院报,2008(12) [3]郑东健,远近. 水工建筑物安全监测布置优化方法研究[J]. 水利发电学报,2012(31) [4]A. 瓦西里耶夫斯基等. 已建水工建筑物的安全监测[J]. 水利水电快报,2008(24) [5]周绿,林享,钟约先,等。曲面重构中测量点云精简方法的研究[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4,33(5):102 - 104. [6]金涛,童水光,等.逆向工程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同缓倾斜煤层开采比较, 急倾斜煤层开采的主要特点有:a.一般来讲, 地质构造复杂, 煤层赋存不稳定, 储量较少。b.采落的煤和垮落的矸石可沿底板下滑, 这对工作面的煤炭运输有利。c.不仅顶板下沉破坏, 底板也可能产生滑动。回采工作面顶板压力小, 但支架稳定性差, 回采平巷支架承受较大的侧向压力;周期性来压不明显, 但初次来压步距大。d.回采工作面行人、运料、落煤、支护、采空区处玛筹各项工序操作都比较困难, 增加了采煤机械化的难度。e.采区主要巷道一般采用一组上山眼布置。以溜煤眼代替缓倾斜煤层中的运输上山;以运料眼代替轨道上山;出矸需设置溜矸眼;为了安全, 需要分段设置人行眼。f.采煤工程图一般采用立面投影图、倾斜剖面图及水平切面图。 2 采区巷道布置特点 2.1 区段数目少。 区段数目一般为2~3个;区段斜长也小, 一般为50~60m。但是, 当采用伪倾斜走向长壁工作面布置时, 区段斜长可以达到80~100m。 2.2 巷道维护时间长。 由于工作面推进速度缓慢, 考虑煤层自然发火期一般较短, 采区走向长度缩短, 一般单翼采区走向长度为250~500m, 双翼采区为500~800m, 但伪倾斜掩护支架采煤法可达800-1000 m。 2.3 煤柱宽度小。 由于矿山压力显现强度小, 同缓倾斜煤层开采相比, 水平隔离煤柱为5m~7m, 上山之间煤柱为5m~10m, 上山两侧煤柱为5m~10m, 区段煤柱为5m~10m。 2.4 层间联系石门多。 采区标志为石门, 而缓倾斜煤层的采区标志为上山。 2.5 一般只采用上山采区的准备方式。 3 采区巷道布置 采区巷道布置分单层布置和联合布置, 其中联合布置也有许多种形式。 3.1 单层布置 每个开采煤层单独布置一套采区上山, 形成独立的通风、运输系统。采区上山大多布置在煤层内。单层布置的采区上山有沿煤层真倾斜方向和伪倾斜方向两种布置方式。 3.1.1 沿煤层真倾斜方向布置 在开采薄及中厚煤层时, 采区上山沿着煤层真倾斜方向布置。a.上山数目。至少三条, 即溜煤眼、运料眼、人行眼, 根据需要还可以设置溜矸眼、泄水眼。b.巷道间距。上山眼走向间距为5m~10m;人行眼倾斜错开10 m左右;沿煤层倾斜方向间距10m~15 m设置上山眼之间的联络巷。c.运输。区段平巷煤炭经溜煤眼自溜;运料用带撬板的小罐笼或平地运料船由矿用绞车提升。d.联系。由大巷以石门进入煤层连接上山眼;区段平巷与上山眼平面交叉, 交叉处设抬板过人。 3.1.2 沿煤层伪倾斜方向布置 在开采急倾斜厚煤层时, 上山往往采用沿煤层伪倾斜布置, 上山眼减少为2条或者1条。 a.上山数目。可减少至l条或者2条, 只有一条上山时, 巷道断面较大, 可用木板等将上山眼分为2格, 一格铺中部槽用于运煤, 另一格用于行人、运料和通风。当有2条上山时, 一条真倾斜上山用于运料, 另外一条伪倾斜上山用于运煤和行人。b.伪倾斜上山倾角。倾角一般为25°~35°。c.优缺点。减少上山眼的数目, 降低溜煤产生的煤尘量, 改善了急倾斜煤层中的巷道掘进和支护条件, 减轻了工人上下的劳动量, 提高了行人、溜煤的安全性, 但是, 增大了上山的保护煤柱。如果用底板岩层真倾斜方向穿层布置的轨道上山代替人行眼、运料眼, 以区段石门与区段平巷联系, 岩石掘进量大, 采区准备时间长。 3.2 联合布置 近距离多煤层群开采时, 可采用联合布置方式。 3.2.1 联合布置的基本形式。 a.共用一组采区上山眼的联合布置。在煤层群中掘一组上山眼, 用区段运输石门和区段回风石门联系各煤层, 各煤层单独布置区段平巷。b.共同采区上山和区段平巷的联合布置。掘一组采区上山眼 (一般在最下部的煤层中) , 沿最下部煤层掘区段集中运输平巷和区段集中回风平巷至采区边界, 并安设运输设备供各煤层共用。各煤层只需掘本层的超前运输平巷、超前回风平巷及切割眼即可形成生产系统。 采取何种基本布置形式, 应根据煤层间距、煤层厚度及围岩性质等条件, 比较掘进费、维护费及其他费用后决定。 3.2.2 联合布置分析。 a.分组小联合布置。按煤层间距、煤质及自然发火期等因素, 把煤层群划分为几个煤组, 每组采用共用上山的联合布置, 而各煤组间的巷道完全独立。b.大联合布置。把所有煤层用区段石门联系起来, 布置一套采区上山 (眼) , 为所有煤层共用。此布置方式, 主要用于层间距都比较小的煤层群开采。c.混合型的联合布置。对于所有的开采煤层, 主要运输采用共同上山 (眼) , 次要运输采用分组或分层布置上山 (眼) , 如采区内共用溜煤眼、运料眼, 分组布置人行进风眼及溜矸眼等。开采急倾斜近距离煤层群或者厚煤层时, 应尽可能联合布置采区。a.可以减少巷道的掘进费和维护费;b.有利于提高采区生产能力, 增加采区储量, 延长采区服务年限;c.有利于提高采区生产集中化程度和自动化水平;d.有利于提高采区生产效率;e.有利于减少煤炭损失。 3.3 巷道之间的联系 大巷主要通过采区石门与采区上山发生联系;煤层之间和煤层与采区上山之间, 一般通过区段石门发生联系。急倾斜煤层的石门布置和缓倾斜煤层基本相同。 4 围岩移动破坏特点 急倾斜煤层开采后, 由于急倾斜煤层倾角大干冒落矸石的安息角 (30°~35°) , 采空区冒落的矸石由于自重作用向下滚动, 从而使得采空区不对等充填, 离下部采空区越近, 充填程度也就越高, 其上覆岩层弯曲变形越小;由于充填程度低或未受到充填, 上部采空区的上覆岩层将不断弯曲下沉、断裂和垮落。这种上下采空区的不对等充填, 既影响邻近的上位煤层, 也致使本层工作面顶底板相对移进量和支架受力的不均衡, 沿煤层倾斜方向, 一般下部小、上部大。工作面后方采空区的不对等充填和本层上区段已经采空, 还致使工作面上、下平巷承受不同程度的矿山压力影响, 即位于工作面上部的回风平巷承受的矿山压力大, 巷道支护困难, 而位于工作面下部的运输平巷, 由于邻近采空区有矸石充填, 来自上覆岩层的压力很大一部分被充填矸石和下侧未采的煤体承担, 巷道承受的矿山压力相对较小, 维护较容易。在煤层倾角接近或大于50°时, 底板也可能滑移, 滑移范围用岩层移动角来划定。在开采急倾斜近距离煤层时, 还要考虑上层煤开采对下层煤的影响及破坏。 摘要:急倾斜煤层开采的地质构造复杂, 煤层赋存不稳定, 储量较少;采落的煤和垮落的矸石可沿底板下滑, 这对工作面的煤炭运输有利;不仅顶板下沉破坏, 底板也可能产生滑动;回采工作面行人、运料、落煤、支护、采空区处玛筹各项工序操作都比较困难, 增加了采煤机械化的难度;采区主要巷道一般采用一组上山眼布置;采煤工程图一般采用立面投影图、倾斜剖面图及水平切面图。主要阐述了急倾斜煤层开采主要特点、采区巷道布置特点、采区巷道布置、围岩移动破坏特点等问题。 关键词:急倾斜煤层,采准巷道,布置方法 参考文献 [1]杨明贺.急倾斜煤层开采方法探究[J].华东科技, 2012, 5. [2]杨国庆.浅析煤矿急倾斜煤层的开采技术[J].中国科技纵横, 2012, 10.急倾斜煤层采准巷道布置方法 篇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