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设计(精选12篇)
复习设计 篇1
复习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统计”。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知道扇形统计图可以直观地反映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关系, 能从扇形统计图中读出必要的信息并进行分析, 能应用有关知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2.复习时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通过与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特点和作用的对比, 体会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3.在复习中感受各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及相互间的内在联系, 体会统计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和统计的实用价值, 进一步强化统计观念。
复习过程:
一、梳理各种统计图的内在联系
师:我们学过哪几种统计图?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根据学生的回答, 教师小结:条形统计图是用一个直条表示一个数量, 从条形统计图里很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是用一个点表示一个数量, 再把各点用线段连接起来, 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各种数量的多少, 还可以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趋势;扇形统计图是用一个圆表示总数, 用圆内的扇形表示各部分数量, 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关系。
师:学校要统计各年级学生人数的多少, 你想采用什么统计图?
学生回答 (条形统计图) 后, 教师用课件出示“××小学各年级学生人数统计图”让学生观察。
师:要表示某地一周气温变化情况, 你想采用什么统计图?
学生回答 (折线统计图) 后, 教师用课件出示“某地一周气温变化情况统计图”让学生观察、比较。
师:要表示六 (1) 班同学喜欢各种体育运动项目的人数占全班总人数的百分比情况, 你又想采用什么统计图?学生回答 (扇形统计图) 后, 出示课题:“复习统计”。复习“统计 (图) ”要从它们的意义、数据特征及图形上区分, 进而选择画哪一种统计图。有时根据需要, 可以适当转换, 如条形统计图可以画成扇形统计图, 不过转换前要做些计算, 以第一图为例, 想一想要算什么。
【设计意图:由于扇形统计图是在学习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百分数的基础上教学的, 所以, 课开始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注意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通过与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特点和作用的对比, 让学生体会到各种统计图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数据的特征,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突出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让学生看课本第107页“六 (1) 班最喜欢的运动项目统计图”。引导学生回顾 (课件出示) :这是什么统计图?图中用整个圆表示什么?圆内各个扇形又表示什么?从统计图中, 你获得哪些信息?喜欢“其他”运动项目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全班共有多少人?喜欢足球运动项目的有多少人?喜欢踢毽运动项目的有多少人?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并解答) ?先在小组内讨论, 再在班上交流。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点拨、引导。
【设计意图:在表示全班人数的圆中, 用扇形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喜欢各种体育运动项目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从而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凸显扇形统计图的作用;通过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有价值的数学信息, 看图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扇形统计图特点和作用的认识, 逐步增强统计观念, 并在生活中恰当应用。】
三、加强练习, 形成技能
1. 我们学过的统计图有 () 统计图、 () 统计图和 () 统计图。
2. 要表示各个兴趣小组人数的多少, 选用 () 统计图合适, 医生要记录病人的体温变化情况, 选用 () 统计图合适, 要表示一袋牛奶中的各种营养成分占总量的百分比情况, 选用 () 统计图合适。
3. 观察课本第120页第11题“统计图”并回答问题:
(1) 这是一幅 () 统计图, 图中用整个圆表示 () , 用圆内各个扇形分别表示 () 。从扇形统计图里可以清楚地了解 () 同 () 之间的关系。
(2) 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选其中的两条写下来。
(1) 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
(3) 油菜占总面积的____%。
(4) 种植西红柿多少平方米?
(5) 种植芹菜多少平方米?
(6) 如果黄瓜和西红柿每平方米产量都是8千克, 黄瓜和西红柿的产量一共是多少千克?
(7) 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选择其中的两个写出来并解答。
4.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125页第16、17题。
【设计意图:通过有层次的练习, 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同时, 把学生对扇形统计图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突出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注重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 让学生再次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 凸现了统计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 从而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的实用价值。】
复习设计 篇2
(教案)
姓名:李职务:教职称:讲
艳师师
单位:灵石县第一职业高级中学 电话: 邮编:031300 标点符号总复习教学设计
一、复习目标:
1、明确标点符号的书写,养成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良好习惯;
2、复习标点符号的一般用法和误用类型,通过概括、理解、识记、内化,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3、掌握标点符号解题技巧,通过用法积累和反复朗读能发现“敏感点”来进行判断;
4、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从思想上重视标点符号的应用作用。
二、复习重难点和教学方法:
重点: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理解、识记、内化标点符号的用法 难点:掌握解题技巧,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学方法:小组交流补充、多媒体和资料辅助
三、复习准备:
以面向全体学生,切实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习为目的,要求学生用一课时,分组复习之前学过的标点符号的一般用法和误用类型,要求学生能用具体的例句来帮助理解,进一步落实总结、掌握用法。
四、复习过程:
(一)导入:(直入并出示复习目标)
(二)整体感知:
标点符号的功能、分类、规范的书写。(教师选择性板书;学生上黑板书写正确的标点符号,说明占格情况和写作中需注意的问题)
(三)目标完成过程:
1、把学生分组复习的结果依次进行交流补充,落实学生对标点符号的一般用法和误用类型的掌握。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理解、识记、内化标点符号的用法 标点符号的一般用法和误用类型总结 句号
1、用于陈述句的末尾
2、用于语气舒缓的祈使句的末尾
3、无主句、独词句,表示陈述语气时末尾都用句号
问号
1、用于疑问句的末尾
2、用于反问句的末尾
3、有些语气委婉的祈使句,句末也可用问号
注意:
1、有些句子含有疑问代词或疑问格式,但不是疑问语气,而是陈述语气,句中停顿用逗号,句末用句号
2、选择问句虽然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择项,但疑问语气落在末尾,只能在句末用一个问号,句中各项用逗号。
3、主谓倒装,问号放在句末
4、特指问,表强调,每句后都用问号
感叹号
1、用于感叹句的末尾
2、用于语气强烈的祈使句末尾
3、用于语气强烈的反问句末尾
4、用于感情强烈的独词句、象声词后
5、主谓倒装,感叹号放在句末
顿号
表示句子内部最小的停顿,常用在并列的词或短语之间 注意:
1、并列词语间如果有连词“和、与、或”等,就不必再用顿号
2、并列词语是简略语,则中间不用顿号
3、并列词语在句子中作谓语和补语,并列词语间用逗号
4、如果并列词语间还有并列,小并列间用顿号,大并列间用逗号
5、数字间表约数不用顿号,表确数用顿号
6、并列词语后有“呀”等,并列词语间用逗号
逗号
1、句子内部成分间的停顿,用逗号
2、复句间的停顿,有时用逗号
分号
1、复句内部已用逗号,再大的停顿就用分号
2、用于分行列举的各项之间
冒号
1、用在称呼语后边,表示提起下文
2、用在“说、想、证明、宣布、例如、如下、指出、透漏”等词语后边,提起下文
3、用在总说性话语的后边,表示引起下文
4、用于总括性话语的前边,表示总结上文
5、用于需要解释的词语后边,表示引出解释或说明 注意:
1、如用冒号必须能管到句尾
2、句中短暂停顿不用冒号
3、同一个句子中不能使用两个冒号
4、“某某说”的三种情况
引号
1、用于行文中直接引用的部分
2、用于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表突出强调
3、用于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表讽刺否定
注意:
1、间接引用不用引号
2、引号内还要用引号,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
3、如引文独立成句,意思完整,句末点号放引号里;引文不完整或引文成为作者自己话的一部分,则点号放引号外
4、主题活动名、会议名、栏目名、丛书名用引号
5、作文题中,以XX为题或以XX为话题,XX要用引号
破折号
1、表示解释说明
2、表示话题转变
3、表示意思递进
4、用于声音的延长
5、用于事项的列举分承的各项之前
6、用于副标题前
注意:
1、双破折号的作用
2、破折号和冒号表示解释说明时的使用区别
省略号
1、用于引文的省略
2、用于列举的省略
3、用于话语中间,表示声音的断断续续
注意:
1、省略号和“等”、“等等”不能同时出现
2、省略号前后点号的使用
书名号
用于书名、篇名、报刊杂志名、影视剧作名、歌曲名、艺术作品名、法律法规名等
注意:
1、书名号内还有书名号时,外用双书名号,里用单书名号
2、电视栏目、报社及杂志社名称不用书名号
3、书名和篇名连用时的区别
括号
表示文中注释的部分
1、句内括号,词语的注释
2、句外括号,句子的注释 着重号
用于表示需要强调的词语或句子下 间隔号
1、用于外国人和某些少数民族人名内各部分的分界
2、用于书名与其篇名间的分隔
3、用来间隔日期中的时间,例如月份与日期。如果重大历史事件或重大节日早为人们所熟知,而它们的月份和日子又恰好都是个位数,间隔号可以省略不用
连接号
1、两个相关的名词构成一个意义单位,中间用连接号
2、相关的时间、地点、数字之间,用连接号表起止
3、字母和阿拉伯数字间用连接号表产品型号
4、几个相关的项目表示递进式发展,用连接号
专名号
用于人名、地名、朝代名等专名下面,只用在古籍或某些文史著作里
2、通过两步走的策略,内化解题技巧和解题能力。明确做题方法:
①读句子——知大意——加标点——再读检查。②用自己的火眼金星来发现“敏感点”进行判断。第一步:妙手回春
⑴1861年以后,那拉氏(慈禧)曾搞所谓“垂帘听政”(这是那拉氏直接掌管政权的一种形式。),指使刽子手„„
⑵她先是寄希望于刘女士的丈夫,(那个美男子!)后又寄希望于Q男士。
⑶这样的聪明还是少来一点好。
⑷他在文中指出:我们要学习一些自己国家的历史,比如说:国家的政治史、文化史、经济史等。
⑸参加国庆献礼的优秀影片:《风暴》、《青春之歌》、《林则徐》等也将在各大城市上映。
⑹她是秋天没丈夫的,她有一个小叔子,小她十岁,她靠打柴为生:我知道的就这些。⑺他退休后生活很丰富,遛遛鸟呀!打打麻将呀!听听戏呀!⑻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但丁)。
⑼要在城西修建立交桥的消息传出后,许多人都非常关心这座立交桥将怎么建?那里的近千株树木将怎么办?
⑽罗伯特·舒曼说:“一磅铁只值几文钱,可是经过锤炼,就可以制成几千根钟表发条,价值累万”。因此他劝告人们“要好好利用天赋给你的一磅铁。” 第二步:骁勇善战 对口高考常见题型有三种:
1.选择题,要求选出选项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或不正确的项;2.改错题,对使用错误的标点符号进行辨识并修改;3.标注题,为试题提供的语言材料加注标点符号。近年来,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
⑴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怀着深重的忧国忧民之心写下了像《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一系列的名篇。
B、“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C、麦收以后,这块地是种玉米呢?还是种红薯呢?到底种什么?与会者议论纷纷,莫衷一是。D、“学而不厌”出自《论语》(述而),常与“诲人不倦”连在一起使用。⑵(2009年)选出下列各句中问号误用的一句()
A、他为什么要发火呢?他碰到了什么问题了?他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B、今天是星期天,你去故宫呢,还是去万寿山? C、昨夜一场大风,刮坏了教室里的两块玻璃,今天老师正在调查是哪个组做值日时忘了关上窗户? D、怎么了,你?
⑶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A、“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B、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
C、这种独特的美的内涵是什么?是奇?是险?是秀?„„是兼而有之,还是其他? D、该段文字引自李学勤《论文研究与历史研究》,发表于《文物报》2004年3月11日第10期。
(四)总结扩展
⑴让我们来看一个关于标点的趣味故事:
徐渭因家穷,没米下锅的时候,就跑到亲戚朋友家里去,赖着不走,依人生活。有一次,适逢春雨绵绵,他所寄食的那户人家十分厌烦。有一天,主人看到徐渭上厕所去了,就在壁上题上一行字,委婉地下了逐客令。那行字是这样的:
“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主人的意思是什么呢?)
徐渭回来,看到那行字,自然心头明白,但是他不只不走,还笑嘻嘻道:“既然你这样盛情留我,我就再住下去吧!”(徐渭是怎么读的呢?)
师补充:古时候写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读起来很吃力,甚至容易产生误解。到了汉朝才发明了“句读”符号。语意完整的一小段为“句”;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顿的一段为“读”(音“逗”,相当于现在的逗号)。宋朝使用“。”,“,”来表示句读。明代才出现了人名号和地名号。这些就是我国最早的标点符号。1919年的国语统一筹备会在中国原有标点符号的基础上,参考各国通用的标点符号,规定了十二种符号,由当时的教育部颁行全国。新中国成立后,出版总署进一步总结了标点符号的用法规律,于1951年刊发了《标点符号用法》,同年10月政务院作出了《关于学习标点符号用法的指示》。从此,标点符号才趋于完善,有了统一的用法。1990年4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署修订颁布了《标点符号用法》,对标点符号及其用法又作了新的规定和说明。
⑵播放百度(中文网站)的广告片,体会标点符号及中文的魅力。
同样的句子,或者使用不同的标点符号,或者用相同的符号只是位置不同,所表达的意思也可能完全相反。可见标点符号在生活中有着奇妙的作用,它使得文章语句匠心独具,让人深感中国文学句法之精妙。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标点很要紧。一个人标点不大会用,说明他语言不够清楚。”希望同学们不仅能做好标点符号的考题,也能在作文中正确丰富地使用标点符号,使之更好的帮助我们表情达意。
五、板书设计(师生共同书写)
六、作业布置
完成模拟试卷的标点符号题
七、教学反思
确定好课题之后,就着手进行教学设计。在目标上依据考点确定了基础知识点和基本能力点。为了确保学生对知识点的透彻掌握,我要求学生在总结类型的同时,能举出实例,帮助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内化。在题型训练巩固上依据从易到难的学习规律:从句子的训练再到题的训练。因为是复习课,题型和题量训练上又得竭力避免向习题课靠拢,所以我设计了两个训练的环节,而且是精练;特别是题型训练上选取了三个对口高考题而且题干上也注意了其全面性,包括:下面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下面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下面问号(某一个具体符号的考查)使用错误的一项是。最后我依据考纲及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做了一些拓展和延伸,既使学生感受到标点符号在生活中的作用,也可使他们了解标点符号的生动性和不朽魅力,从而让他们能将标点符号的作用和魅力在生活和作文中进行淋漓尽致地发挥。
在课前准备时我最担心的是第一个环节,即学生分组交流他们对某一标点符号的一般用法和误用类型的总结。这一环节我卡了三次时间,但最后上课时还是在这一环节上和预设出现了相左的情况。因此我及时调整了策略,在题型训练上省去了对句子的训练环节。
第一个环节上占用的时间超出了预设。我认为自己在两方面还需着重处理和把握:一个是预设和生成,一个是指答和自答。
第一个环节学生分组交流总结占用的时间超出了我的预设时间。因为在这一环节我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所以在这一阶段主要以学生的回答、交流、补充为主,学生在时间上也就占了主动。又因为主要采用的是主动自答的方法,学生在站起来前有些在犹豫,有些在观望,也在无形中消耗了时间。我想也许我用指答的方式,会节省不少时间,进行速度也会快些。自答,一个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一个在于鼓励学生珍视机会和表现自我。但在此过程中是需要等待的。
在有限的时间内“指答”应该是很有必要的。
如何设计好复习课 篇3
一、让教学再创造变成复习脉搏
毕业复习是教师引导学生完善知识体系,重新拓展知识整合知识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将毕业复习视作教学再创造的过程。小学教材中的知识点比较零散,复习课的目的就是将零散的知识重新整理成有效结构,让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明白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是提高数学素养的核心。教师在选题的过程中也要精选有针对性并不太复杂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习题的内在特征,由浅入深地带领学生发掘完整的理论领域。
如,在复习“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可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飞镖问题:靶纸一共有三圈,投中中心点的10环,投中外环的5环,投中中圈的8环,那么,只投一次,能得到的环数数据有哪几种?随后又设计了买书的问题:有ABC三本书,想买其中两本,有几种办法。请用表格填写完成。通过这样的例题,能帮助学生温习已学过的知识,而买书的问题又是四年级下学期的找规律问题,这些都是帮助学生将有联系的知识点紧密整合到一起。而用表格来列举,如何完成表格的填写过程,每个数据又是如何思考并计算得到的,也是学生理解时容易出现的盲点。通过这种连续性的提问,使静态的教材变得生动,也使学生的思维能够逐步展开。从上述例题可以发现,在复习的时候教师应该灵活地掌握教材特点,让学生们发现并理解掌握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精选优秀例题,进行系统化训练
整理知识就是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知识,运用知识。因此,引导学生拓展四维空间,富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也是毕业复习的核心。它要求教师花费大量的精力去钻研各种优秀例题,再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将例题进行改编。
首先,可以选择针对一个知识点且启迪性较强的例题。如在选题时选择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例题会让学生在解题中获得适合他们自身发展的解题技巧,这也是让学生在多解、多变、多思的解题过程中去发掘问题的本质,去融合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掌握解题技巧与规律,在为学好数学打下良好基础的同时也逐步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复习面积计算的时候,我给学生出示了这样的问题:如图,用50米长的篱笆建造一个一条边靠墙的矩形养鸭场,设它的长度为x米。如果中间有一道篱笆隔墙,养鸭场的长度应为多少面积最大?如果不限制养鸭场的建筑形状,有几种计算方式呢?比较的结果,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对于这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拓展到一题多解就会对教学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不仅能让学生拓展思维空间,也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其次,通过科学化的例题训练,让学生从机械化的理论中走出来,培养其灵活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精选例题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综合角度复习所学过的知识,解答这样的例题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满足于学生算出答案,而是让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去深度地探究问题。让学生找出问题的内在本质,也就是在深度探究的过程中建立了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意识,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归纳意识和提炼问题的能力。
复习设计 篇4
精选例题要依据学生基础、高考要求来选题, 精选例题目的是要学生听懂、会做、做对、做好, 要能记住、能应用、能得分.我们精选例题的基本要求是;
一、选择基础题及中等难度的综合题, 夯实学生基础
历年的高考试题其难易比例是3∶5∶2, “3”表示基础题, “5”表示中档题, “2”表示难度稍大一些的试题;要让学生明白, 基础题打底、中档题决定命运, 最后一、两题是为尖子学生锦上添花的.因此, 我们选题的第一要求就是选择基础题、中等难度的综合题, 以夯实学生基础.
以热学为例, 热学试题涉及到的知识点有:分子动理论、分子的热运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分子力做功与分子势能的关系、物体的内能及变化、热力学定律、气体状态参量的关系、能量守恒定律.其试题大多是“拼盘试题”, 我们精选的例题有:
例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只要知道水的摩尔质量和水分子的质量, 就可以计算出阿伏伽德罗常数
(B) 物体的温度越高, 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越大
(C) 悬浮在液体上的固体微粒越大, 布朗运动越明显
(D) 吸热的物体, 其内能一定增加
例2如图1, 某同学将空的薄金属筒开口向下压入水中, 设水温均匀且恒定, 筒内空气无泄漏, 不计气体分子间相互作用, 则被淹没的金属筒在缓慢下降过程中, 筒内空气体积减小, 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气体向外界放热
(B) 气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不变
(C) 气体在单位时间与器壁单位面积上碰撞的分子数不变
(D) 筒上外加压力F在逐渐减小
再以万有引力定律为例, 我们精选的例题有:
例3我国未来将建立月球基地, 并在绕月轨道上建造空间站.如图2所示, 关闭动力的航天飞机在月球引力作用下向月球靠近, 并将与空间站在B处对接, 已知空间站绕月轨道半径为r, 周期为T, 万有引力常量为G,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图中航天飞机正加速飞向B处
(B) 航天飞机在B处由椭圆轨道进入空间站轨道必须点火减速
(C) 根据题中条件可以算出月球质量
(D) 根据题中条件可以算出空间站受到月球引力的大小
再以波的问题为例, 我们精选的例题有:
例4如图3所示, 左图为某一列波在t=1.0s时的波动图象, 右图为x=4m处的P质点的振动图象, 则对该波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方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沿x轴正方向传播
(B) 沿x轴负方向传播
(C) 波速为4m/s
(D) 波速为6m/s
透彻的分析、讲解, 让学生完完全全理解, 明明白白领悟, 扎实夯实基础知识.
二、选择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和现代科技的试题
近年高考试题中有大量的试题取材于生产、生活实际和现代科技, 通过这些理论联系实际的试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物理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让学生不只会分析复杂的“纯物理”现象, 还要能对实际情景进行分析, 建立物理模型,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我们精选的例题有:
例5农民在精选谷种时, 常用一种叫“风车”的农具进行分选.在同一风力作用下, 谷种和瘪谷 (空壳) 谷粒都从洞口水平飞出, 结果谷种和瘪谷落地点不同, 自然分开, 如图4所示.对这一现象,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M处是谷种, N处为瘪谷
(B) 谷种质量大, 惯性大, 飞得远些
(C) 谷种和瘪谷在竖直方向都做自由落体运动
(D) 谷种飞出洞口时的速度比瘪谷飞出洞口时的速度小些
例6 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成功举行, 推动了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发展.体重为m=50kg的小芳在一次校运会上, 最后一次以背越式成功地跳过了1.80米的高度, 成为高三组跳高冠军.忽略空气阻力, g取10m/s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小芳下降过程处于失重状态
(B) 小芳起跳以后在上升过程处于超重状态
(C) 小芳起跳时地面对他的支持力大于他的重力
(D) 起跳过程地面对小芳至少做了900J的功
例7 (2007年25题) (20分) 目前, 滑板运动受到青少年的追捧.如图5是某滑板运动员在一次表演时的一部分赛道在竖直平面内的示意图, 赛道光滑, FGI为圆弧赛道, 半径R=6.5m, C为最低点并与水平赛道BC位于同一水平面, KA、DE平台的高度都为h=1.8m, B、C、F处平滑连接.滑板a和b的质量均为m, m=5kg, 运动员质量为M, M=45kg.
表演开始, 运动员站在滑板b上, 先让滑板a从A点静止下滑, t1=0.1s后再与b板一起从A点静止下滑.滑上BC赛道后, 运动员从b板跳到同方向运动的a板上, 在空中运动的时间t2=0.6s (水平方向是匀速运动) .运动员与a板一起沿CD赛道上滑后冲出赛道, 落在EF赛道的P点, 沿赛道滑行, 经过C点时, 运动员受到的支持力N=742.5N. (滑板和运动员的所有运动都在同一竖直平面内, 计算时滑板和运动员都看作质点, 取g=10m/s2)
(1) 滑到C点时, 运动员的速度是多大?
(2) 运动员跳上滑板a后, 在BC赛道上与滑板a共同运动的速度是多大?
(3) 从表演开始到运动员滑至I的过程中, 系统的机械能改变了多少?
该题以学生非常熟悉又喜欢的滑板运动为背景, 试题从中学教学和学生实际出发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物理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而引导考生在学习中要关注社会实际, 用物理视角观察分析实际问题.
三、选择源于教材、有利于夯实基础的改造题
“考课本”是近年高考命题的特点, 引导学生对课本作全面的到边到角的阅读, 特别关注自己以往疏忽的知识点, 课本中的阅读材料, 课本中的著名实验, 课本中研究性学习和现代科技问题.我们精选的例题有:
例8 (2007年14题直接取材于教材上的演示实验) 如图6所示, 厚壁容器的一端通过胶塞插进一支灵敏温度计和一根气针, 另一端有个用卡子卡住的可移动胶塞.用打气筒慢慢向容器内打气, 使容器内的压强增大到一定程度, 这时读出温度计示数.打开卡子, 胶塞冲出容器口后 ()
(A) 温度计示数变大, 实验表明气体对外界做功, 内能减少
(B) 温度计示数变大, 实验表明外界对气体做功, 内能增加
(C) 温度计示数变小, 实验表明气体对外界做功, 内能减少
(D) 温度计示数变小, 实验表明外界对气体做功, 内能增加
例9 (2007年15题教材上习题的引伸、变式和拓展) 如图7所示, 矩形线圈abcd在匀强磁场中可以分别绕垂直于磁场方向的轴P1和P2以相同的角速度匀速转动, 当线圈平面转到与磁场方向平行时 ()
(A) 线圈绕P1转动时的电流等于绕P2转动时的电流
(B) 线圈绕P1转动时的电动势小于绕P2转动时的电动势
(C) 线圈绕P1和P2转动时电流的方向相同, 都是a→b→c→d
(D) 线圈绕P1转动时dc边受到的安培力大于绕P2转动时dc边受到的安培力
例10 (2007年16题各选项都源自教材) 关于天然放射现象,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内的核子有半数发生变化所需的时间就是半衰期
(B) 放射性物质放出的射线中, α粒子动能很大, 因此贯穿物质的本领很强
(C) 当放射性元素的原子的核外电子具有较高能量时, 将发生β衰变
(D) 放射性的原子核发生衰变后产生的新核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辐射出射线
例11 (2007年19题各选项都源自教材) 两种单色光a和b, a光照射某金属时有光电子逸出, b光照射该金属时没有光电子逸出, 则 ()
(A) 在真空中, a光的传播速度较大
(B) 在水中, a光的波长较小
(C) 在真空中, b光光子的能量较大
(D) 在水中, b光的折射率较小
例12 (2007年22题 (1) 直接源于教材实验) 在做“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实验时, 除了木板、小球、斜槽、铅笔、图钉之外, 下列器材中还需要的是__________.
A.游标卡尺B.秒表C.坐标纸D.天平E.弹簧秤F.重垂线
实验中,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
(A) 应使小球每次从斜槽上相同的位置自由滑下
(B) 斜槽轨道必须光滑
(C) 斜槽轨道末端可以不水平
(D) 要使描出的轨迹更好地反映真实运动, 记录的点应适当多一些
(E) 为了比较准确地描出小球运动的轨迹, 应该用一条曲线把所有的点连接起来
四、选择有“高考味”的试题
高考试题文字表述严密, 文字阅读量较大, 题目背景真实、可靠, 不计的现象明确说明.第二、三轮复习期间, 结合高考试题的特点, 认真精选“高仿真”的试题, 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强化综合训练, 让学生感受高考, 以求适应真正的高考.我们精选的例题有:
例13 (16分) 如图8所示, 在高为1.25m的光滑水平台面上放着两个质量分别为0.2kg和0.3kg的小球B、C, 两球间用轻质弹簧连接.现有一质量为0.1kg的小球A以v0=10m/s的水平速度与B球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正碰并被反弹球从水平台上下落后落地点距平台右边缘的水平距离为1m.已知三个小球半径相同, 弹簧的形变在弹性限度内, 不计空气阻力, g取10m/s2.求:
(1) 碰后小球A的速度;
(2) 碰后小球B在压缩弹簧的过程中弹簧的最大弹性势能.
例14 (19分) 在赛车场上, 为了安全起见, 在车道外围一定距离处一般都放有废旧的轮胎组成的围栏.在一次比较测试中, 将废旧轮胎改为由弹簧连接的缓冲器, 缓冲器与墙之间用轻绳束缚.如图9所示, 赛车从C处由静止开始运动, 牵引力恒为F, 到达O点与缓冲器相撞 (设相撞时间极短) , 而后他们一起运动到D点速度变为零, 此时发动机恰好熄灭 (即牵引力变为零) .已知赛车与缓冲器的质量均为m, OD相距为S, CO相距4S, 赛车运动时所受地面摩擦力大小始终为F/6, 缓冲器的底面光滑, 可无摩擦滑动, 在O点时弹簧无形变.问:
(1) 弹簧的最大弹性势能为多少?
(2) 赛车由C点开始运动到被缓冲器弹回后停止运动, 赛车克服摩擦力共做了多少功?
例15 (19分) 如图10所示, 两个光滑的定滑轮的半径很小, 表面粗糙的斜面固定在地面上, 斜面的倾角为θ=30°.用一根跨过定滑轮的细绳连接甲、乙两物体, 把甲物体放在斜面上且连线与斜面平行, 把乙物体悬在空中, 并使悬线拉直且偏离竖直方向α=60°.现同时释放甲乙两物体, 乙物体将在竖直平面内振动, 当乙物体运动经过最高点和最低点时, 甲物体在斜面上均恰好未滑动.已知乙物体的质量为m=1kg, 若取重力加速度g=10m/s2.求:甲物体的质量及斜面对甲物体的最大静摩擦力.
例16 (20分) 如图11所示.光滑绝缘水平面上方空间被竖直的与纸面垂直的平面MN分隔成两部分, 左侧空间存在一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 场强大小E1=mg/q, 右侧空间有一长为R=0.8m的轻质绝缘细绳, 绳的一端固定于O点, 另一端拴一个质量m2=m的不带电的正在与纸面平行的竖直面内做顺时针圆周运动的小球B, 运动到最低点时速度大小vB=8m/s, B物体在最低点时与地面接触但没有相互作用力.在MN左侧空间中有一个质量为m1=m的带正电的物体A, 电量大小为q, 在水平面上与MN平面水平间距为L时由静止释放, 恰好能和B物体在B运动到最低点处发生正碰, 并瞬间成为一个整体C, 碰后瞬间在MN的右侧空间立即加上一竖直向上的匀强电场, 场强大小E2=3E1.
(1) 如果L=0.2m, 求出整体C运动到最高点时的瞬时速度大小, 及此时绳拉力是多少?
(2) 当L满足什么条件时, 整体C可以在竖直面内做一个完整的圆周运动. (g取10m/s2)
这些计算大题具有着重考查学生对物理过程的分析、建立物理模型及运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综合能力的特点, 是为尖子学生锦上添花而设计的.
科学训练包括: (1) 审题能力的训练:关键词语的理解、隐含条件的挖掘、干扰因素的排除; (2) 良好的物理思维习惯的训练; (3) 画示意图的习惯和能力的训练:用形象思维帮助抽象思维分析题意借助画草图建立清晰的物理情景, 展示物理过程, 正确选择研究对象, 正确进行受力分析, 画出状态、过程的示意图. (4) 建模能力的训练; (5) 表述能力及解题的规范化的训练:教师课上讲的例题不宜多, 要有充分的时间做示范.要注意答案中不能含有未知量和中间量, 不能以无理数或分数作计算结果, 如“2、1/2”等应把它换成小数, 是矢量的必须说明方向等. (6) 学生计算能力的训练:学生平时依赖于计算器进行运算, 或者遇到繁的运算就列式不算, 致使计算能力退化, 考试中遇到较繁的计算就容易出差错, 所以在复习后期要加强计算能力的培养, 不许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养成良好的运算习惯. (7) 应试技巧的训练:先易后难, 先熟后生, 先高后低;阅读要快, 审题要慢;书写要快, 计算要慢.做到仔细审题, 把握信息, 规范答题, 稳中求快, 一次成功.
第三轮复习中理综模拟考试的选题制卷要做到: (1) 难易比例合理:以容易题和中等难度试题为主, 体现新课程“注重全体学生发展, 使每个学生都成功”的理念. (2) 传统题与体现新课程试题的合理搭配, 特别是要多选一些体现新课程的新颖的试题. (3) 试卷结构要稳定, 试卷考核的知识点分布要合理. (4) 注重过程、方法的考察, 考察学生的科学素养. (5) 注重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考察, 重在检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含知识的迁移能力) 等等.
以上是笔者在近年高三物理总复习中的一点做法, 总结于此:一方面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另一方面意在抛砖引玉, 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复习教学设计 篇5
1、使学生能正确解答用图画表示的应用题。通过综合练习,使学生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一步巩固和加深理解。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熟记加法表,较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法。
3、通过复习,使学生更进一步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10以内数的顺序、组成和有关10以内的加法。
难点:使学生更进一步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
师:请小朋友想一想:我们本单元学过了哪些数学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把学过的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比一比哪个小朋友学得好。
二、复习数。【出示课件】
这一单元你学习了那些数?请你写出来。
1、对双数和单数的认识。
师:你还知道些什么?
2、猜一猜。
①出示第主题图。
师:小朋友们看,图上画了些什么?
生:有三个小朋友坐电梯。
师:他们分别说些什么?你能不能根据他们的谈话内容,猜一猜小男孩住在几层?小女孩呢?
生:小男孩住6层,小女孩住8层。
三、复习数的组成。
1、数的组成。
①师:我们已经学过l0以内数的组成,你都知道哪些数的组成?
②同桌两人共同表演,用拍手或对口令的形式说说组成。
四、复习数的加法(整理加法算式)【课件】
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10以内数的加法算式,你能说出得数是2的加法算式吗?(老师板书。)
问:你能说出得数是3的加法算式吗?(老师板书。)
问:你能说出得数是4、5……10的加法算式?(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1)指导学生横看加法板书表。
让学生按横行顺序很快地读算式说得数。
问:看每一横行最左边的一个算式和最右边的一个算式有什么特点?(老师
边问边指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能说出相加的两个数刚好调换了位置,得数一样。)
练习:老师任指一题,学生很快地说出得数一样但两个数调换位置的算式。
(2)指导学生竖看加法表。
五、整理复习10以内减法。(整理减法算式)课件
师:我们已经复习了10以内数的加法算式,那么10以内数的
减法算式。你能说出2减几的减法算式吗?(老师板书)
问:横看减法表,编排上有什么特点呢?
师:第一行是2减l,也就是2减几,第二行是3减几,第三行4减几……
第9行是10减几。每一行第1题都是从减l开始。
接着请学生按横行顺序很快读算式说得数。
问:竖看减法表,编排上有什么特点呢?第一竖行减号前面是哪些数?
六、复习指导――练习“用图画表示的应用题”。(问题解决)
(1)出示梨子图
请学生说图意,再列式计算。(多方位的思考)
出示动物。
学生说图意,说要解决的问题,再说解答方法。
出示上车下车的图,说一说要解决什么问题,在找信息,并解答。
课堂总结
“细胞工程复习”教学设计 篇6
“细胞工程”是人教版新课程教材《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的教学内容,根据操作对象的不同,可分为植物细胞工程和动物细胞工程两大领域。本部分内容是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了解植物细胞工程和动物细胞工程。细胞的全能性是植物细胞工程的基础,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植物细胞工程的基本技术手段,是植物体细胞杂交与单倍体育种的基础。动物细胞培养技术是核移植、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等技术手段的基础。本部分内容以必修1中的细胞学、必修2中的遗传学,以及必修3中的内环境与稳态等知识为基础,为“胚胎工程”、“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的后续学习打下了基础,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
〖学生分析〗
高二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合作性学习能力也比较强,但是个体之间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重、难点分析〗
1.植物组织培养是本节的重点
分析:植物组织培养重点讲述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和基本原理,即离体培养的植物细胞脱分化和再分化过程,不仅在知识上对细胞结构、功能、细胞增殖、细胞分化进行深化和擴展,而且还为培育无病菌植株、制备人工种子及植物体细胞杂交等提供技术支持。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植物组织培养这门新技术将日益普及和深入,成为现代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技术手段。
2.植物体细胞杂交是本节的难点
分析:植物体细胞杂交是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基础上,借助动物细胞融合的方法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型生物技术。这部分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因此应用表格和动物细胞融合比较学习。
3.单克隆抗体是本节的重点、难点
分析:动物细胞工程常用的技术手段有动物细胞培养、动物细胞融合、单克隆抗体、核移植等。其中动物细胞培养是其他技术(单抗、细胞融合、核移植等)的基础,其价值更多是通过其他技术成果来体现的。而动物细胞融合技术是目前较成熟的、其最重要的用途便是制备单克隆抗体。可见单克隆抗体应列为本节的重点内容,同时单克隆抗体技术本身环节多,技术复杂,因此也列为本节的难点所在。
〖设计理念〗
从新旧知识联系入手,进一步深入学习细胞全能性理论,并在学习过程中,渗透对学生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借助于多种直观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对植物体细胞杂交和单克隆抗体由点及面的学习;智能训练,实现知识的正向迁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细胞全能性(理解)。
(2)植物细胞工程的主要技术——植物组织培养和植物体细胞杂交(知道)。
(3)动物细胞工程的主要技术——动物细胞培养、动物细胞融合、核移植(知道)、单克隆抗体(知道)。
2.道德目标
通过向学生介绍几大动植物细胞工程技术的发展动态及一些新的研究成果,使学生明确人们对生命奥秘的揭示愈加广泛和深入,知识不断更新并向前发展。认识到学无止境,形成终生学习的意识。
3.能力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图表、流程图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整合、运用科学信息的能力;通过联系生产实际,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手段〗
CAI教学、讨论教学、对比教学。
〖教学策略和程序〗
1.教师课前准备
图片资料,科学文摘,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前准备
上网、阅览室查找资料;复习细胞工程的相关知识。
3.教学过程(见表1)
4.作业设计
(1)完成《世纪金榜》基础梳理部分,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
(2)任何新技术的诞生,总会让人们争论不休,支持者当然可以举出无数理由,反对者也能历数此项技术的种种不足,对于“克隆动物”,你是持支持还是反对态度,并分别举出你支持或反对的理由。
〖教学反思〗
1.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本专题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的比较少,学生对此比较陌生,因此采用了学生先复习,教师运用多媒体演示和学生活动相结合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图表、流程图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整合、运用科学信息的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
2.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对课堂的调动不够,基础好的同学思维活跃,而基础差的同学在合作学习中参与的较少。
(2)课堂教学的方法还有些单一。
复习设计 篇7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版《小学数学》第十册。
【学情与教材分析】六年级下学期有一大半以上的课程是整理与复习。而“分数乘法”是北师版六年级上期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 这时学生已完整地学完小学数学的全部课程。为了加强学生对分数乘法知识的整体把握, 提高他们的比较概括能力, 教学时,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通过观察、对比, 让学生对分数乘法建立全面系统的知识网络, 在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总结的基础上, 能够正确灵活地运用分数乘法的意义和法则, 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并巩固倒数的概念, 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实际应用的能力。
【教学目的】
1.通过复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分数乘法的熟练程度和灵活计算的能力, 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复习的过程中, 通过观察、概括,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3.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学习, 自主建构知识网络, 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并从中学会整理知识, 增强合作精神,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其在现实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提出课题
师:同学们, 让我们来回忆一下, 学了“分数乘法”后, 你已经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难问题?这节课我们就从分数乘法的意义、法则、运算律、应用四个方面来进行复习。
【评析】上课伊始, 通过谈话引出课题, 轻松自然, 同时唤起学生的回忆。
二、回顾知识, 提升认识
1.列算式, 说意义。 (屏幕显示)
(1) 一盒牛奶1/4升, 24盒牛奶多少升?
(2) 花坛里有80棵花, 其中1/5是月季花, 月季花有多少棵?
(3) 一台拖拉机每小时耕地1/2公顷, 1/3小时耕地多少公顷?
(4) 一辆汽车行1千米耗油约1/12升, 照这样计算, 行6/5千米, 耗油约多少升?
2.先讨论, 后小结。
(1) 学生讨论后再汇报分数乘法的意义。
(2) 通过说算式意义, 教师归纳总结出这四道题的意义实质相同:求一个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是多少, 用乘法计算。
3.先计算, 后交流。
(1) 上述四道算式让学生在练习本计算后, 分别说出每道题的计算方法。
(2) 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知道, 分数乘法中的所有计算方法可以用“分数×分数”的方法统一起来: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 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为了计算简便, 也可以先约分后再乘。我们可以用字母表示。
【评析】通过让学生先列算式后再说乘法意义, 先练习后再说计算过程。这样复习, 让学生建立统一的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的知识脉胳。
三、巧用简便, 提炼技能
1.电脑显示下面题目 (运用简便算法) 。
2.要求学生先观察分析思考后再计算, 并说出你是怎样简算的。
3.师总结说明整数运算律对分数运算同样适用。
【评析】通过一组简便计算来提高学生计算技能技巧的训练, 不但巩固了在计算中巧妙运用运算律的算法过程, 而且明白所有整数运算律对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同时避免计算的盲目性, 提高对算法选择的自觉性;主动发现计算规律, 达到提高学生计算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四、解决问题, 提高能力
1.师提供信息 (如听课现场人数、各市参加听课各占总人数的n/ m等) , 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
2.用分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你们还有哪些经验和体会?
【评析】创设这样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又营造了一个自主探究学习的课堂氛围, 为学生用分数乘法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供条件, 使其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的魅力。
复习设计 篇8
创设情境, 体会数学
为了使学生能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我为学生创设了一系列情境, 引导学生猜想、探索并验证, 让他们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优越性.
情境1小明到校后看到一则失物招领启事:七 (1) 班王刚同学在校园内拾到人民币a元, 请失主到政教处认领.小明纳闷了, a元是多少元?
情境2观察下列等式, 像这样的式子你还能说出吗?你能找得尽吗?
学生举出很多例子, 并指出像这样的式子有无数个.于是我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可以用什么办法来说明.学生讨论后回答:a+b=b+a, a、b表示任意数.这就使学生感受到引进字母的必要性和优越性.
之后, 我让学生思考:他们还学习过哪些用字母表示的数量关系.学生讨论后回答有面积公式、运算律等.我对学生的回答都给予了肯定和表扬.这样就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用字母表示数的优点和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错题回放, 提高认识
1.代数式书写不规范.如将a的倍写成, 应为
2.对代数式描述语句顺序不理解.如将a, b两数的平方和写成 (a+b) 2, 应为a2+b2.
3.合并同类项出错.如5a-2a=3, 2x-5y=-3xy.
4.去括号时符号出错.如a- (b+c) =a-b+c, 2a+3 (b-c) =2a+3b-c.
5.探索规律出错.如由1+3=4=22, 1+3+5=9=32, 1+3+5+7=16=42, 1+3+5+7+9=25=52, ……猜想出1+3+5+7+…+ (2n+1) =n2 (n为正整数) .
例题分析, 渗透方法
数形结合的基本思想, 就是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 将数和形结合起来考察, 把图形性质的问题转化为数量关系的问题, 或者把数量关系的问题转化为图形性质的问题, 使复杂问题简单化, 抽象问题具体化.
例:求1+2+3+4+…+n的值, 其中n是正整数.
解析:对于这个求和问题, 如果采用纯代数的方法 (首尾两头相加) , 问题虽然可以解决, 但在求和过程中, 需对n的奇偶性进行讨论.
如果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 即用图形的性质来说明数量关系的事实, 那就非常直观.方案如下:如图所示, 斜线左边的三角形图案是由上到下每层依次分别为1, 2, 3, …, n个小圆圈排列组成的.而组成整个三角形小圆圈的个数恰为所求式子1+2+3+4+…+n的值.为求式子的值, 现把左边三角形倒放于斜线右边, 与原三角形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此时, 组成平行四边形的小圆圈共有n行, 每行有 (n+1) 个小圆圈, 所以组成平行四边形小圆圈的总个数为n (n+1) 个, 因此, 组成一个三角形小圆圈的个数为
根据以上例题, 我又给学生给出以下问题:
(1) 仿照上述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设计相关图形, 求1+3+5+7+…+ (2n-1) 的值, 其中n是正整数. (要求:画出图形, 并利用图形做必要的推理说明)
(2) 试设计另外一种图形, 求1+3+5+7+…+ (2n-1) 的值, 其中n是正整数. (要求:画出图形, 并利用图形做必要的推理说明)
学生通过尝试探究, 最终得到了答案, 并获得了对数形结合思想的体会.
师生总结, 追求进步
1.提高动手、动脑、观察图形和分析、归纳能力, 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
2.体会数形结合的基本思想.
3.能解释一些简单代数式的实际背景或几何意义, 发展符号感.
4. A=X+Y+Z:成功=正确的方法+刻苦的学习+务实的精神 (与学生共勉) .
作业设计, 反思提高
1.人在运动时的心率通常和人的年龄有关, 如果用a表示一个人的年龄, 用b表示正常情况下这个人在运动时所能承受的每分钟心跳的最高次数, 那么b=0.8 (220-a) .问:
(1) 正常情况下运动时, 一个13岁的少年所能承受的每分钟心跳的最高次数是多少?
(2) 一个50岁的人运动时, 10秒钟心跳的次数为24次, 他有危险吗?
初中“科学”有效复习方法设计 篇9
一、设计一:情景贯穿, 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富有新意的问题情景, 能充分发挥“科学”的综合学科优势,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阔学生视野, 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激活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处于悱愤状态, 不断推动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在《科学》教材中有些知识点是并列关系, 它们并没有严密的联系。老师在复习这类知识点时若能创设一个情景将这些貌视毫无关联的知识串联起来, 则复习突破了“炒陈饭”的方式, 会使学生耳目一新。例如在第三册第二章§1~5的复习课可以这样设计:首先在大屏幕上显示“梦想之旅”, 老师提问:“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环游世界, 大家有兴趣吗?”然后让学生选择交通工具 (如热气球、飞机、轮船) 去旅游。同学们的选择肯定不会完全相同, 所以老师可以根据热气球、飞机、轮船这些情景复习基础知识。若选择热气球, 则复习热气球的原理, 根据热气球的升空记录可以复习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及大气分层, 凭借“热气球最佳飞行时间”的材料可以复习天气与气候、天气的要素、气温的日变化等知识点;若选择飞机或轮船也同样可以串联许多基础知识: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及大气分层、天气要素、飞机原理、大气压证实及测量、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浮力、浮沉条件、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等知识。通过“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去环游世界”这个令人兴奋的情景来串联复习, 原本错综复杂的、比较零乱的知识被串成了一根线, 织成了一张结实的网。这样一来, 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很高, 大脑的思维十分活跃。
二、设计二:热点透视, 激起学生热情
社会热点问题能较好地体现科学教学的时代性、科学性。复习时, 老师把知识目标与学生感兴趣的国家大事如北京奥运等社会热点问题有机融合成一体, 并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对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复习效率, 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例如“光”的复习教学可用“奥运之光”为题进行。知识结构为:光源—光的传播及光速—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原理、特点—光的折射规律—凸透镜成像的应用。具体的教学设计是:首先回顾北京奥运, 引出奥运圣火的火种灯、李宁腾空点燃主会场的火炬、邱健的最后一枪、水立方游泳馆、郭晶晶跳水、菲尔普斯自由泳、新闻记者在抓拍等图片, 再设计以下问题: (1) 火种灯是光源吗? (2) 光的传播需要媒介物质吗? (3) 光在哪些物质中可以传播? (4) 李宁腾空点燃主会场的火炬时为什么会有影子? (5) 酷暑时, 水立方会不会变成“温室浴场”呢?为什么? (6) 郭晶晶在跳台上可以看到游泳池中自己的像吗?这相当于成像, 所成的像有何特点? (7) 当跳水运动员下落的过程中, 像的大小如何变化 (变大、变小或不变) , 像离水面的距离将 (增大、减小或不变) 。 (8) 游泳馆的水为什么看上去是那样的浅? (9) 在水中的菲尔普斯看观众又会有怎样的感觉? (10) 你知道新闻记者手头的照相机成像特点吗?这样, 以中国人所自豪的北京奥运为线索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在豪情澎湃中完成各知识点的复习。这个设计的优点是:借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熟悉的场景, 学生会非常愿意用已学的专业知识解剖科学奥秘。
三、设计三:自我梳理, 归纳知识结构
学习是知识建构的过程, 而知识的建构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因此在复习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自我梳理、归纳, 从而自主建构知识体系, 是非常重要的。
在复习课中, 老师应搭建合作交流的平台, 让学生在表现自我、相互竞争、相互合作中感受意想不到的惊喜与收获学习成果的喜悦。常见化合物间的反应规律是中考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怎样使枯燥的反应规律在学生的相互竞争中建构、完善呢?笔者曾进行这样的教学设计:课前布置复习物质分类及各类物质间的相互反应规律的任务。上课时把学生分成两大组, 并声明优胜小组成员在班级量化考核中每人加2分。首先在大屏幕上显示稀硫酸、稀盐酸、锌粒、铜、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氧化铜、氧化铁、氢氧化钠、澄清石灰水、氯化钡、硝酸银溶液、食盐水、碳酸钠、大理石、水、钠、氯气等十八种物质的名称;然后让学生在学习活动单上进行物质分类竞赛, 在能相互反应的物质间连线, 进行书写化学方程式比拼, 根据化学方程式总结反应规律, 完善酸、碱、盐、氧化物等物质间反应的条件, 探索制盐十法及制碱、制酸的可能方法;最后交流评价。上课时教师充分发挥班级量化考核的杠杆作用, 为学生搭建学习、表现的平台。整节课中充满了竞争的氛围, 学生学习的热情十分高涨, 复习效率得以提高。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科学评价的有机结合是这一设计的巧妙所在。
四、设计四:任务驱动, 动脑动手又动口
任务能帮助学生自觉地把已有知识和技能运用于新的情境中。要完成学习任务, 要求学生不仅掌握基础知识和从题目中敏捷地捕捉和分析信息, 而且能有选择地调用自己贮存的知识, 将信息与已有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而综合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最终轻松愉快地实现知识复习与能力提高。
这时所用教学策略为:针对复习课的教学目标, 老师设计几组任务, 将有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融于其中。课堂以任务为骨架, 教师引导学生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和解答, 必要时结合学生实际再增加一些重要的实验或重组整合某些实验。例如:在复习电路与电路连接时, 可以根据串并联电路的特点设计成一组任务: (1) 打开家里电冰箱门, 你会发现灯亮了, 这时冰箱的压缩机可能在工作, 也可能没工作, 试一试画出冰箱的工作简图; (2) 现在轿车比较普及, 小明在坐轿车时发现四个车门中任一车门没有关好, 驾驶仪表上的指示灯就会发光提示。每扇车门相当于一只开关, 你能画出电路图吗?
结果同学们都傻眼了, 虽然经过教师引导、小组讨论等教学手段, 但同学们还是一言不发, 教师只得自己分析。教师讲得累, 学生听得一知半解, 教学效果不佳。但是, 如果让同学们以边讨论边实验的方式进行模拟实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促使其动脑动手又动口, 学生会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实践证明, 对重难点知识的复习必要时采用边讨论边实验的方式比教师一个人分析讲解效果好得多。
五、设计五:习题拓展, 巩固深化又提高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说的是传授给人知识, 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通过习题拓展、一题多解, 重视解题的过程和方法, 对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具有良好的效果, 可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
在对“科学”进行新课教学时, 我们是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的教学, 好比是站在大街上认识门牌号, 学生对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没有形成自己的网络体系, 尤其表现在解题过程中。在复习时利用习题拓展的途径, 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达到“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 切实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例如分析饮水机、电饭煲、电烙铁等家用电器加热和保温的工作原理, 解此类题目学生普遍感觉困难。笔者曾这样设计电功、电功率的复习:首先请学生用所给的器材 (电源、开关一只、导线若干、两只不同的灯泡) , 设法使两只灯泡都发光, 并画出电路图。待学生掌握该知识点后, 再引申到饮水机、电饭煲问题, 让学生有“哦, 原来是这么回事”的感慨, 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以提升。
初中历史专题复习设计探索 篇10
在深化课程改革的今天,减负增效成为被倡导的教学理念,初中历史专题复习也应该有所突破和发展,以摆脱知识点铺陈和练习题堆砌的惯有模式,发挥出更加有效的功用。笔者试以《中国古 代专制主 义中央集 权》专题为例,就如何设计初中历史专题复习课作一个肤浅的剖析。
一、把握方向,准确进行专题复习的目标设计
在初中历史专题复习中,因缺少明确的教学目标指导,往往在实际教学中出现简单的重复或者是盲目的拓展。所以,如何准确把握复习课的教学目标,是决定授课成败的关键。
课标是进行专题复习设计的根本 依据。尽管其 中并未明确提出对 复习课的 目标要求,但是认真 研读课标,有利于教师准确把握课标内涵,有针对性地对本专题涉及的历史知识进行选择和整合,设计复习方法,构建知识体系,为提高专题复习的指向性和有效性打下坚实的基础。
各地区的初中历史学业考试纲要或指要是准确 进行专题复习设计的重要依据。历史复习课除了达成学习目标的要求外,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顺利通过诸如中考等学科学业考核。所以,在准确把握课标的基础上,教师还要进一步加强对于考核要求的研究。一般而言,考试纲要中有着较为具体的考查内容、能力要求和命题原则等重要信息,对这些信息的准确理解有助于在专题复习的设计过程中把握好学业考核的基本原则和方向,贴近学生的认知,有利于更加有效地开展复习工作。
二、立体整合,巧妙进行专题复习的内容设计
初中历史知识内容多、范围广,但其连续 性相对高中来说有所欠缺,这给学生建构学科知识体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加强内容设计,注意有效整合,是设计专题复习中的重要部分。
例如《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专题的复习,绝大多数教师采用的是时序性设计,将本专题涉及的主要知识内容从教材 中抽取出 来,按照从先 秦到明清 的时序,进行知识梳理,带领学生了解、掌握和分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过程、趋势和影响。这样设计的优点在于符合学生认知的一般特点,易于操作,不足之处则在于情境感不强,兴趣点缺乏,易沦为“重炒冷饭”。同时由于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平铺直叙的方式也容易造成学生难以从更高的层次掌握本专题的知识内容,更难以达到运用能力的要求。
由此,在初中历史专题复习的内容 设计上,从一开始就应以俯视的角度来对本专题的知识进行更加灵活的立体整合,建立交错联系,丰富资源,打造一个新的立体化的专题知识 体系并呈 现给学生,由此开展 教学引领,为下一步的教法设计提供良好的基础。例如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专题的设计,可打破时序性,将所有涉及的知识内容分成“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君权与相权的消长”“官员的监督与选拔”“思想的控制与统一”四个板块进行分析和归纳,在大专题中建立小主题。这样的设计,化整为零,“冷饭新炒”,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有新的感受和新的收获;有利于突出知识重难点,抓住问题的关键,便于学生分类掌握知识和加强记忆;更加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按类开展认知与拓展,增强了复习的伸缩性,并能通过对各个板块分解后的再次整合,建成一个立体交叉且有核心点的专题知识体系,使学生对历史知识形成良好的再认知,顺利实现专题复习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教学目标。
当然,在初中历史复习中,并非只有 这一个专 题可以进行类似的立体整合,教师可以根据各个专题的自身特点进行创新、改造和发展,将着眼学生、重组教 材、引入热点三者有机结合进行综合设计,保持独创性,并且注意与其他专题之间相互链接、延伸拓展并激活整体,将复习课更为生动、系统地呈现,加深学生对初中历史知识的了解、理解、掌握和运用,进而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有利的影响。
三、智慧引导,有效进行专题复习的教法设计
有了创新的内容设计作为基础,一节专题复习课的成功还需要有效的教法设计,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问题探究
课标倡导使用多样的教学方式以促进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对历史进行感知、理解和探究,而各地区也越来越注重试题的开放性和探究性。因此,重视和引入问题探究式的复习手段显得十分必要。
复习课是一个促进学生温故知新的过程。温故,需要教师在授课中指导学生认真阅读、理解、总结专题知识内容和教师所提供的学习资料;知新,则需要教师创设问题情境,通过组织和推动,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积极思考,开展合作 探究,把握史实 联系,掌握历史 认识。例如针对上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君权与相权的消长”“官员的监督与选拔”“思想的控制与统一”主题,教师可根据各个 主题进行 内容设计,在授课中 因势利导,分别提出“中央与地方之间在权力分配上呈现出怎样的变化?宰相制度 的变化过 程反映出 怎样的实 质?古代监察和选官制度发展、变化说明了君主需要怎样的官员?历代君主 进行思想 控制的手 段有着怎 样的变化?”等符合初中学生认知现状的分类探究问 题。在专题总结之后,再提出“中国的明清时期,世界主要大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出现了怎样的趋势?中国此时有没有进行过变革政治制度的尝试?结果如何?”这样的拓 展探究问题,组织学生结合所提供的史料,分组进行问题探究活动。以这样的设计,抓住重点问题,激发学生 的兴趣点和求知欲,从而调拨他们的知识储备,进行历史知识迁移和思维的训练,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在这其中,教师也不应完全放弃对学生的经验传授和引导交流,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自主探究相结合非常有利于发挥各自的长处,尤其是在处理重点、难点问题或解决较为艰深的知识点方面其优势更为明显。教师的引导作用在于从浅显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精神,面对问题,寻找突破口,逐个击破难点;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探究,层层深入,在史实中寻实质,在分析中求真知,最终和教师共同获得提升机会。
2.习题精炼
初中历史复习不可避免地要通过习题训练来反 馈学习的效果。在不少复习课堂上,先讲后练、当堂 训练成为一种主流,但是更多的课堂简化了“讲”而高度重视“练”。大量的习题练习和其标准化的答案,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使复习课味同嚼蜡毫无生趣,而且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使其难以 形成必要 的学科素 养和创新 意识。所以在专题复习中,坚持讲练结合、当堂巩固 很必要,同时也要注意对习题的精选精练,要注意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原则,并尽可能选择各地典型的中考成题,将其融合于专题内容和教法的设计中去,在恰当的地方发挥恰当的作用。
例如,教师可选择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主题的中考探究题作为复习课的导入设计,引导学生发现和关注题目主题,养成良好的读题、思题和解题习 惯。如果是以中国古代君臣礼仪的变化为主题的题目,需引导学生加强对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外在表现的感受和思考;而以“八股取士”为主题的材料解析题则需鼓励学生对史料的分析和解读。在对设问的设计中前后联系诸如秦汉、明清各类思想控制的举措,在拓展和比较中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化其认识,提高其阐释能力。
在专题复习中,要尽可能改变原有的教师主导下的批量练习模式,将其发展成为教师引导下的精选典型练习,注意结合专题的主题,运用同类中考例题并选择在相对恰当的环节来进行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充分做到量、质兼顾,不将复习课讲成习题课。同时还要注意教学语言的设计,增强分类探究之间、知识和习题之间的转承性、艺术性和趣味性,使复习授课更为流畅生动。
3.初高中衔接
课标还提出在突出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学特点 的基础上,要与高中教学进行衔接,为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打好基础,而初中专题复习正是落实这一要求的良好载体。因此在初中专题复习授课中,有意识地进行初高中的衔接教学,在知识掌握和能力提升方面保持对接,着眼于学生对中学历史的可持续学习是完全必要和可以操作的。
高考物理复习专题设计的思考 篇11
1 物理复习专题设计的原则
①科学性原则,即体现学科特点,遵循教育心理学原理、符合逻辑学的方法,这是传统的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的三个基本程序的体现。物理学有哪些特点呢?它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是一门严密的理论科学;是一门定量的精密科学;也是一门带有方法论性质的科学。因此,在专题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专题所涵盖的知识体系、逻辑结构以及物理方法的运用。同时要考虑第一轮复习中学生所暴露的问题及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来设计专题。复习的过程也要遵循皮亚杰的关于图式、同化、顺应、平衡的四个认知过程。专题复习就是要解决新的认知平衡问题。如果将专题复习课堂视为一个开放系统,则按照耗散结构理论,复习中只有充分开放,才能使学生从无序走向有序,从而形成稳定的结构。按照遗忘规律设计,热学、光学、原子物理学及实验的复习由于识记的内容偏多,所以应放在所有专题的后面。
②系统性原则,即在教科书和《考试大纲》的范围内,不局限知识单元,而是考虑知识的体系和结构,从学科思想和方法上进行归纳,帮助学生构建新的物理框架。这不是知识的堆积,而是知识的综合,更是思想的综合。设计的重点应放在系统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上,放在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例如,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贯穿于物理学的始终,是研究自然科学的重要思想方法。能量守恒的具体形式在力、热、电、光、原各知识单元中均有呈现,作为一个专题进行复习,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种独立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或能力。
③最优化原则,专题设计的方案具有多样性,根据知识结构可以设计为大的专题,也可以设计为小的专题。如力和运动的关系,在力学和电磁学中均有广泛的应用。应用在力学范围就有力与直线运动的关系以及力与曲线运动的关系;应用在电磁学范围有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电磁感应现象中的杆类问题等等。显然这样的专题太大,可以设计为如力与直线运动、力与曲线运动、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电磁感应现象中的力学问题等四个小专题。总之复习时间有限,应当努力追求复习效益的最大化。
④可行性原则,专题设计要考虑学生的实际,选择教辅书上的专题应在复习课时保证的前提下,注意专题的时效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 物理复习专题设计的依据
专题设计是通过对高考研究所获取的信息为依据。高考研究包括《考试大纲》的研究和近几年高考试题的研究。《考试大纲》是国家考试中心制定的带有法定性的文件,是命题的依据。《考试大纲》每年均有少部分调整或变动,只要比较新大纲和老大纲就能了解哪些地方作了调整或变动。教师需要考虑的是大纲调整的意图是什么?为什么作这样的调整?在试题的设计上怎样体现?还有《考试大纲》题型示例的研究,例如2007年较2006年在题型示例中增加了6道小题,研究后发现增加的目的是强调试题的基础性、应用性和实践性,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每年的高考试题,既保持稳定,又不断创新;既重视基础,又考查能力;既关注教材,又联系实际。近年的高考试题,特别是全国试卷,是最规范的,也最有规律。考试中心近三年共编制了9份理科综合试卷,其中2004年4套,2005年3套,2006年2套.几乎不变的命题组成员,其命题风格和思路也基本稳定。受到《考试大纲》的约束,命题范围狭窄,物理学科的题量有限,这就为我们分析研究高考,提供了空间。此外,专题设计时必须分析学生在进入学习过程前所具有的一般特征,必须确定学生的初始状态,注意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学习者的准备状况。
3 设计示例-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
复习专题设计的内容一般包括三个部分,即知识梳理、例题精析、训练板块。知识梳理是对知识的综合,例题精析是对思想的综合,训练板块是对专题的反馈。因此例题的选择尤为重要.限于篇幅,设计示例只列出标题或主要知识点,例题只选两道,训练板块略去。
3.1 复合场
3.1.1 概念:同时存在电场、磁场和重力场的区域或其中的两个场的区域,均称为复合场。广义地说,解题过程中凡涉及两个场或三个场的分析的问题,均属于复合场的问题。
3.1.2 三种场力的特点
3.1.3 关于微观粒子和普通带电微粒重力取舍的原则
3.2 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性质
3.2.1 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无约束情况下的运动性质
(1)带电微粒在三种场共存区域中做直线运动。当其速度始终平行于磁场时,不受洛伦兹力,因此可能做匀速运动也可能做匀变速运动;当其速度垂直于磁场时,只能做匀速运动。
(2)带电微粒在三种场共同作用下做匀速圆周运动。必然是电场力和重力平衡,而洛伦兹力充当向心力。
(3)当带电粒子所受合外力的大小、方向均在不断变化时,粒子将做非匀变速曲线运动。
3.2.2 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有约束情况下的运动性质
3.2.3 带电粒子在交替场中的运动性质
3.3 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运动的分析方法
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运动的分析方法和力学问题的分析方法基本相同,不同之处是增加了电场力和洛伦兹力。要知道电场力和洛伦兹力的特点,灵活运用力的观点、能量的观点处理有关问题。
3.4 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运动的实际应用
3.4.1 速度选择器(滤速器):利用相互正交的匀强磁场和匀强电场选择具有一定速度粒子的器件。
3.4.2 磁流体发电:利用等离子体喷射入磁场,在磁场中的两块金属板上聚集电荷,产生电压的一种新型发电技术。
3.4.3 质谱仪:测量带电粒子的质量和分析同位素的重要工具。
3.4.4 电磁流量计:测量液体流量的仪器。
3.4.5 回旋加速器:一种高能粒子加速器。
例1 有人设想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来选择密度相同、大小不同的球状纳米粒子。粒子在电离室中电离后带正电,电量与其表面积成正比。电离后,粒子缓慢通过小孔O1进入极板间电压为U的水平加速电场区域I,再通过小孔O2射入相互正交的恒定匀强电场、磁场区域Ⅱ,其中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方向如图1。收集室的小孔O3与O1、O2在同一条水平线上。半径为r0的粒子,其质量为m0、电量为q0,刚好能沿O1O3直线射入收集室.不计纳米粒子重力。
(1)试求图中区域Ⅱ的电场强度;
(2)试求半径为r的粒子通过O2时的速率;
(3)讨论半径r≠r0的粒子刚进入区域Ⅱ时向哪个极板偏转。
“平面图形的复习”教学设计 篇12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 (下册) 第97~98页“整理与反思”后半部分, 第98~99页“练习与实践”第7~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基本特征的认识, 进一步理解这些图形之间的关系, 完善认知结构。
2.使学生学会用网络图、集合圈等形式正确表示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 并能在今后的学习中灵活运用这些方法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3.使学生感受空间与图形领域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产生继续探索的积极性, 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揭示课题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整理复习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 (板书课题)
二、回顾梳理, 构建联系
1. 复习平面图形的名称。
谈话: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平面图形?请你先自己回忆一下, 把想到的平面图形的名称记录下来。
根据学生记录, 用活动卡片把平面图形的名称出示在黑板上。
谈话: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 我们学过的这些平面图形, 它们的样子是怎样的。
教师逐个说出黑板上平面图形的名称, 学生想象。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 引导学生通过回忆、交流等形式唤起有关平面图形的表象, 简单勾勒出平面图形知识的初步结构。
2. 复习、整理有关三角形的知识。
(1) 分类整理, 知识再现。
谈话:请同学们回忆一下, 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关于三角形的知识?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要求学生将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简要地记录下来。
引导学生交流三角形角、边的有关知识。着重对下列知识进行回顾和整理:三角形由三条线段围成, 在一个三角形中, 任意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一个三角形中最多只有1个钝角或1个直角, 至少有2个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谈话:你能将这些三角形分类整理一下吗?请同桌合作, 先想一想我们已经学过哪些三角形。
交流时, 首先让学生说说怎样的三角形叫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 怎样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2) 小组合作, 理清关系。
讨论:在三角形中能不能找到一个三角形既不是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也不是锐角三角形?这三种三角形之间是什么关系?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一般三角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整理:如果我们用一个圈来表示全部的三角形, 你能在这个圈内分别表示出我们刚才讨论的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示意图:
(3) 练习。
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 )
有一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 )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的和是90°。 ( )
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就是等边三角形。 ( )
学生逐题判断, 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对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进行回忆、交流, 初步分类整理, 然后通过小组合作讨论, 用合适的集合圈表示各类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帮助学生自主建构合理的知识体系。
3. 复习整理有关四边形的知识。
(1) 操作回顾, 整理特征。
谈话:我们已经学过的四边形有哪些?你能利用自己手中的彩纸剪出这些四边形吗?请大家在小组里分工剪一剪, 再想一想它们各有哪些特征。
反馈:你剪成的是什么图形, 它具有怎样的特征?
根据学生回答, 逐一出示相应的图片 (一般四边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 , 并要求学生描述相应图形的特征。
(2) 沟通联系, 理清脉络。
谈话:根据这些四边形的特征, 你能用图来表示它们之间的联系吗?先与小组同学商量一下, 再动手试一试。
学生活动, 教师巡视。
反馈:你是怎样表示这些四边形之间的关系的?能说明理由吗?
学生中可能出现下面的表示方法:
让学生展示自己表示的方法并说明理由, 同时说一说每个图中字母的含义。
(3) 练习。
提问:说说什么是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怎样画高?
完成教材第99页第7题第3小题, 画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指定底边上的高。
集体订正, 说说画高的注意点。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教学, 通过让学生用纸片剪出各种已经学过的四边形, 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各种四边形的特征, 明晰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教学中, 教师通过提问、启发、点拔, 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理清脉络, 并学会用网络图表示各种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完善原有的认知结构。
4. 复习有关圆的知识。
(1) 谈话:在平面图形中, 我们还学过一个比较特殊的图形——圆, 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画一个圆, 让学生说说圆与其他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根据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
(2) 要求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个直径5厘米的圆, 并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
(3) 想一想, 用圆规画圆体现了圆的什么特征?
三、巩固练习, 深化理解
1. 选一选。
(1) 右图中 ( ) 是梯形的高。
(1) a (2) b (3) c (4) d
(2) 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 你准备选择下面哪三条线段?
学生选择后, 让其说一说选择的理由。
2. 填一填。
(1) 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是56°, 另一个锐角是 ( ) 。
(2) 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是40°, 顶角是 ( ) 。
(3) 三角形三个角度数的比是2∶3∶4, 最大的角是 ( ) 。
学生独立完成后, 组织反馈。
3. 猜一猜。
下图被阴影部分遮住的图形可能是一个什么三角形?为什么?
学生判断后, 引导学生整理各种可能的情况, 并进行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选一选、填一填、猜一猜这些形式多样的练习, 加深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识, 注重通过问题的“变式”, 引导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的本质。
四、全课总结, 拓展延伸
【复习设计】推荐阅读:
复习题设计06-03
创意设计复习提纲07-02
设计概论复习提纲汇总08-26
初中英语复习课设计07-11
生物实验设计专题复习09-15
《旋转》复习教学设计06-17
成语复习课教案设计07-24
平面设计复习试题08-19
化学复习学案设计05-26
旅游话题复习教学设计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