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真实阅读课

2024-06-14

英语真实阅读课(精选7篇)

英语真实阅读课 篇1

众所周知,阅读课教学在英语教学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想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课前必须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本文将从新课标“三维一体目标”的角度剖析一堂省级示范课,分析这堂公开课的可圈可点之处,以及如何运用“三维一体目标”提高课堂效率,并总结了一些好的做法,以期能够对广大同仁有所帮助。

一、引言

《新课程标准》一直以来倡导“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在目标教学中,三维目标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的,知识与技能是实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载体,而过程与方法是链接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维度的桥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升华,三维目标最终统一到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中。

英语课堂教学理应结合具体内容设立相应的课堂教学目标,然而有些教师在设计教案时,三维目标面面俱到,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往往将知识与技能目标看作是教学目标的全部,他们更多关心的是教学任务能否完成,而非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何感受,往往以牺牲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来保证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因此,往往上课的老师累,听课的学生也累,收效也并未达到预期。这样事倍功半的情况应该得到调整和解决。

二、实例交流与评议

1、教学内容

牛津英语模块五第二单元Reading: The environ-ment or the economy—must we choose?

2、教材和学生分析

这篇阅读材料从语言上来说有大量的难词长句,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从结构上来说,这是一篇辩论题材的文章,刚刚升入高二又刚经历过分科分班的学生不敢也不愿意多去主动参与这样的“辩论”文章,心理层面上就已经存在一些紧张情绪。因此,这堂课想要上好很不容易,老师的引导和学生的配合缺一不可,两者都为整堂课的效果带来影响。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掌握辩论题材文章的阅读技巧以及理解文章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可以学会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辩论的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会对辩论产生兴趣并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4、教学过程

首先,开课教师在屏幕上展示了几幅冒着白烟的大烟囱图片让学生猜测这些图片的地点,学生一开始很紧张,不敢动弹,渐渐小声议论了起来,几番“研究”过后,学生们嗓门大了起来,教师顺势让一名同学告诉大家这是镇江的标志性建筑——谏壁发电厂,猜对的同学脸上都很开心。接着,教师又问了一个问题:“我们的学校在镇江的东区,同学们每天都到校学习,有没有时不时闻到过刺鼻的味道呢?”同学们下意识地嗅嗅鼻子,若有所思地相互点了点头。“那么,同学们觉得这跟东区的谏壁电厂有关系么?大家想不想把谏壁电厂给关了?”教师接着问道。有一些男生愤愤不平地喊了出来:“Yes!”就在这时,教师又问了一句:“如果你的父母在谏壁电厂上班,你还希望把电厂关了么?”顿时,刚刚的义愤之声变成了深沉的思考。

相对于以往为了导入而导入的开课形式,这样的一个开篇和导入非常自然,以实情实景来引导学生转换自己的角色:先激起学生对于亲身感受污染的义愤填膺之情,接着抛出一个假设性问题,让学生转而去思考刚才“冲动”关闭工厂的想法是不是还需要再考虑周全。学生从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参与,原本紧张、沉寂的学生从不敢说话到有话可说并且想说,不得不说这样四两拨千斤的设计轻轻松松地就把教师、学生和课文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也为后面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完成课堂任务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接着,教师让学生快速阅读标题和文章,初步了解文章的结构和辩论形式,借着刚才的假设性问题来多方位地理解文章中两种观点的差别,正确了解作者的思路,感受辩论的针锋相对。

接下来的精读是每堂阅读课必不可少却稍显乏味的环节,笔者听课时本以为这堂课也是如此,可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正是这个环节。由于本篇文章是一位环境学家和一位经济学家的辩论开场词,因此,两人的语篇和结构大体上是一致的,正是因为如此,教师进行了大胆改变,巧用jigsaw阅读模式来设置精读教学。首先,教师带领学生阅读环境学家的语篇,通过选择题、问答题和填空题的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理解语篇的结构。接着,老师把课堂交给了学生自己,大胆地设计了jigsaw形式的表格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表格略)

由于之前已经细致地处理了环境学家的语篇,在阅读经济学家的语篇时,学生就产生了很多问题,并带着这些问题去寻找答案。而这张jigsaw形式的表格把传统阅读课教学的问答巧妙改成了structure map,促进学生开动脑筋,群策群力,共同完成,而教师只需在教室里“巡逻”,适时地给予一些提示和帮助,再由学生去展示全组的劳动成果,共同比对出最佳的表格。

众所周知,在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设置大量的知不知、对不对、是不是、怎么样、好不好等一些毫无启发性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是预设且唯一的,这实际上是变相地把结论直接交给学生,学生缺少提问的权利和思考的空间;也有些教师急于求成,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常常代替学生回答问题。这种课堂上的一问一答,表面上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实际上是用提问的方式在灌输。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方法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体验,把学生形成结果的生动过程作了简单化处理。这样的教学不是服务于学生,而是服务于知识。从形式上看,这种教学方法缩短了达成结果所需要的教学时间,似乎是一种捷径,但实际上这是一种以牺牲教学的质来追求教学的量的并不高明的做法。

而该教师则正确理解了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关注了学生学习的过程,为学生创造师生、生生、生本对话的机会,给他们感悟和运用语言留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探索和体验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丰富学习经验。

学生在对文章仔细研读和详细分析后,设身处地地站在了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去理解沟通中的一些差异和困惑,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就在此时,教师问学生:“你对环境学家和她的建议怎么看?如果是你,你会如何辩论?”这是一个源于文章却又高于文章的问题,极大地挑战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给了学生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本课的主旨以及领悟阅读技巧,辩论性文章就要通过批判性的思维去思考问题,从这点出发,教师成功地让学生思考和体会了辩论中选词、语气和修辞等各方面的差异,进而为下阶段的讨论和辩论环节做准备。

阅读课教学既是一门阅读课,也是一门语言课。随着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深化,教师必须提高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程度。在本课的后期,教师设置了讨论和辩论的环节,并将引入部分的设问放在这里解决。教师将全班同学分成两大队,一方认为谏壁电厂应该关掉,另一方认为谏壁电厂不应该关,每大队又按4-6教人师一就组设分定成好了了几规个则小,在组辩并论编环了节号中。,在每开个始小讨组论都之要前按照编号选出一名代表进行自由辩论,若无人“应战”,则给对方队伍加一分,最终分数多的一方获胜。再次引入实际的城市规划问题使得学生们参与的情绪高涨,清晰的指令也使得他们集思广益,热火朝天地讨论起来。可想而知,学生踊跃参加了之后的辩论,他们“唇枪舌剑”,表现得相当精彩,而教师只需在黑板上写下两方辩手的论点论据作为加分依据,倒真是“美差一件”呀。

课堂的最后,教师鼓励和表扬了所有的学生,并且布置了一篇相关题材的作文,进一步巩固所学的辩论知识,巧用黑板上的论点论据,训练思辨能力,检验课堂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正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是相辅相成、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的一样,这节课虽不见明显的目标教学痕迹,但这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却早已不动声色、悄无声息地贯穿在了整节课的教授过程中,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到主动地收获知识,从一贯的“填鸭式”教学、“哑巴”英语变为积极查找相关信息,从消极地盲目跟从到以主人翁意识去发现问题、慎重思考并解决问题。

英语真实阅读课 篇2

一、教学课型: 阅读课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课型是阅读课,内容是一名学生在网页上找到一篇关于圣经中的英语文章。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给学生提供一个了解英语中习语的机会,从而使学生更好的了解不同的信念,宗教以及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三、学情分析:

该年级段的学生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对根据具体语境猜测习语意思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要给学生表现的机会,指导他们积极主动地阅读。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重点词汇:in other words ,among other things ,by and by ,have a vague or loose connection to/with ,kill the fatted calf, develop a high level of competence in communication skills……

(2)、重点句子:It comes from a story in the Bible, where a son returned to his family after …, …among other things, and unless you recognize when an idiom is being used,you can easily misunderstand……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了解这些习语能培养学生更高水平的交流技巧。

五、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如略读、精读等能力。

2、提升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如交际能力等。

六、教学过程: Step1: Lead in 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following sentence and guess what the idiom means: I took my mother‟s car without asking for permission.She is angry at me.I ‟m in hot water now!(in trouble)【设计说明】以有据可依的语境导入,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恰当的引入了本节课的主题“Biblical idioms in English ” Step2: Fast reading Read the article quickly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What is an idiom?

2、Which language was the Bible first written in?

3、Which idiom is often used to describe children? 【设计说明】简要的问题使学生对文章内容有大概的了解,为下一步的careful reading 奠定基础。

中小学英语真实阅读教学实践研究 篇3

一、课题研究目标

教育目标:本课题推广真实阅读教学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在真实语境中为真实语用目的阅读真实英语篇章,提高真实阅读理解能力,帮助实验教师提高进行教学实验改革和运用英语的能力。学习目标:通过符合学生不断变化的真实阅读兴趣、真实阅读目的等教育因素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强化学生的阅读动力,减轻学生英语阅读的焦虑,并通过真实语境真实语用功能和真实语义的阅读输入,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输出真实英语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在真实语境中为真实语用目的而阅读真实英语篇章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成绩,让学生形成英语学习的成就感,并强化学生在本实验的学习过程中形成英语学习的主体性。通过课题实验,使学生达到《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对阅读教学的要求。

二、课题研究内容

研究国家《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阅读技能目标要求和“中小学英语真实阅读教学推广实验”课题理论倡导的真实阅读教学目标要求在教学理念上的一致性。通过研究真实阅读教学关于宏观阅读能力、微观阅读技能的理论,把《国家英语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技能目标指导性要求转化为校本化、课堂化、可操作的阅读教学策略、技巧及阅读教育技术等,进一步用实践论证课题理论的真实性。通过研究学生不断变化的真实阅读兴趣、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强化学生的阅读动力,学习和生存的经验完全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是不断变化的真实阅读兴趣、学生的真实的阅读兴趣和阅读动力。研究学生的真实阅读困难,研究什么是真实语境、真实语用和真实语义的阅读输入,研究怎样提高学生在真实语境中为真实语用目的而阅读真实英语篇章的能力。限于我们学生的学习和生存环境,我们要找真正真实的外语教学环境很难。就我们学校目前的条件而言,我们不可能聘请英国教师授课,即便聘请了外教,外教也只能是在中国的教室里面对着被中国文化氛围所包围的学生进行授课,我们也不可能让所有学生出国留学,让他们生活在充满英语语言文化的国度里,但是我们还得设法创造语义真实、语境真实、语用真实的阅读输入教学活动!其实要做到这些事并不难,让学生阅读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人写的原著就是很好的方法,课题指定实验读物《阅读空间》解决了语义真实和文化语境的部分真实这一问题。这需要我们教师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能力、高超的教学技巧、科学的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也必须熟悉英语语言文化。

三、课题研究方法

课堂教学实验方法。因为本课题主要属于教学实践层次的课题,因此教学实验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1.改变学生的阅读环境——课内外小组合作阅读法,课内外自主探索阅读法。

2.通过文学阅读改变学生文化意识的情感态度——分享阅读成果法(生生共享、师生共享、组与组共享)。

3.消除学生原有阅读焦虑,提高学生真实兴趣——阅读技能循序渐进形成法。

4.让学生明确阅读的真实目的及真实阅读动力——真实运用任务型阅读教学法。

5.让学生基本达到阅读学习的终极目标——构建阅读理解最基本的心理认知图式。

6.通过不断变化的真实课堂阅读教学,让教师逐步形成客观的阅读教学策略、方法技巧及教育技术。

7.运用多媒体演示技术,在阅读教学中有效帮助学生构建阅读理解图式。

浅析英语中阅读的真实性 篇4

一、真实阅读的特征

真实的阅读首先是真实的, 阅读者为需要而阅读, 为获取信息而阅读, 为实用而阅读, 为兴趣而阅读, 它关注的是文章的内容而不是文章的形式, 阅读者通过阅读获得了未知信息。也就是说, 真实的阅读是指让语言学习者在大量的、以了解内容或获取信息为中心的阅读中发展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言水平的语言活动。真实的阅读具有三大特征:目的性, 任务性和交互性。

1. 目的性

有目的地阅读是指从具体的角度或带着具体的目标来阅读某一篇课文。外语教学研究人员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 让学生从某一角度或带着明确的目的进行阅读, 不仅有利于掌握阅读内容, 而且便于记忆。其原因在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将注意力集中于课文中某些信息, 这样就有助于提高他们阅读的目的性。与读者阅读目的有关的部分更易于记忆。

阅读目的是指读者希望通过阅读达到的目的。在阅读教学中, 向学生提出明确的阅读目的, 意味着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既然有目的的阅读可以明显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对所学内容的回忆, 阅读的目的性这一概念应当成为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的原则。

2. 任务性

任务型教学法是从交际法发展而来的, 是诸多交际教学途径的一种。课堂中师生和生生的互动和交际有助于学生运用语言, 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产生语言的习得, 并最终达到掌握语言的目的。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看, 学生英语学习和习得的过程一方面是学生通过完成任务不断地将所学的知识内化的过程, 另一方面是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地将所学的知识表现出来的外显过程, 而学生的主体性正是通过内化和外显的无数次交替而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应积极参与任务活动, 集思广益, 团结一致, 完成任务。教师的作用表现在对任务活动的组织策划, 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帮助, 并对学生完成任务的质量进行评估和总结。任务教学法注重教会学生如何在完成一系列任务的过程中学会阅读, 而不是为了阅读而阅读。

3. 交互性

阅读过程不仅仅是从篇章中提取信息, 而是阅读行为激活读者所使用的一系列知识;这种知识又反过来受到来自篇章的新知识的纯化与扩展。阅读被看作读者和篇章的对话。心理语言学模式表明, 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是在积极地重新构建作者传达的信息。他们是在参与一种无言的对话, 在这种对话中形成假设, 作出预测, 表达疑惑, 随后消除模糊, 在已有的信息中植入新的内容, 用新观点修正旧观点。阅读不仅是积极的而且是双向的, 也就是说, 这种双向交流是有效的、真实阅读所固有的。

二、真实阅读的实现

1. 明确的阅读目的

既然只有在明确的目的驱使下阅读的内容才会更便于理解和回顾, 在课堂阅读的环境中提出明确的阅读的目的必然会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效果。

2. 具体的, 可操作的任务

掌握语言大多是在活动中使用语言的结果, 而不是单纯训练语言技能和学习语言知识的结果。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当围绕特定的交际和语言项目, 设计出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 学生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完成任务, 以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

3. 读者与文本的互动

阅读虽然不是直接的交际活动, 它却是读者与作者之间进行的一种书面交际活动。根据关联的交际原则: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这个交际行为本身具备最佳的关联性。因此, 要认知就要找关联, 要找关联就要思辨、推理。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首先要丰富学生的两种图式, 一种是修辞图式, 即关于不同种类的篇章的修辞组织结构的背景知识;另一种是内容图式, 指的是关于篇章所描述的内容领域的背景知识。另外教师应设计适当的任务、活动来激活学生已存在的图式。

任务型教学贯穿始终。整个过程有五个大任务:预习, 主题讨论, 略读, 细读和写作。这些任务一环紧扣一环。预习任务是为主题讨论做准备。而对预习任务的检查和评估正好可以作为主题讨论的素材。在任务实施的过程中, 学生的图式不断地得到丰富或激活。课前的阅读可丰富学生对“教育”这一主题的内容图式。另外对于相关问题的思考, 辩论有助于激活读者记忆中有关知识, 促进已有知识与新信息的联系。通过训练学生的略读阅读技巧, 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 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 从而丰富了学生的修辞图式。可以看出, 学生与文本在互动。在完成五个任务期间, 学生头脑中对教育这一主题的已有知识与从文中获取的信息在对话, 交流, 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新意义, 形成新知识。

三、真实阅读的技能

学生要想在阅读方面有一定的提高并且在考试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还应该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技能:1.略读;2.找读;3.预测下文;4.理解大意;5.分清文章中的事实和观点;6.猜测词义;7.推理判断;8.了解重点细节;9.理解文章结构;10.理解图表信息等, 要具备这些技能, 就必须做到:1.除教材外, 课外阅读量应累积达到30万词以上, 换言之, 长度300词左右的文段1000篇;2.能通过分析句子的结构理解难句和长句 (能理解语言结构有一定难度或有一定新语言现象的文段) ;3.能根据阅读目的和文段的不同, 调整阅读速度和阅读方法, 阅读速度每分钟120-200词。另外要想在考试中取得较大的提高, 猜测词义至关重要, 在阅读中, 我们往往会遇到一些不认识的单词或短语, 或者认识的单词在文章中有了新意义。如果这些词或短语不影响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 我们便可以将它们略过, 继续阅读。如果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对正确理解文章很重要, 这时, 我们就必须根据上下文的联系, 对它们的意义进行猜测, 使之不影响对整篇文章的阅读和理解。需要注意的是, 一个单词通常有好几个意思, 我们要解决的是这些词在文中所表达的意思。因此, 不可脱离上下文, 只根据自己以前了解的词义来确定其意义。

通常, 猜测词义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 利用所出现生词的上下文与其意义上的联系或下文进一步地叙述, 猜测词义。

eg.The female mosquito is a vampire and lives on blood.如不知道vampire的词义, 从下文lives on blood (靠吸血而生存) 则可得知其词义为吸血昆虫。

2. 利用文中的举例猜测词义。

eg.Some artists plan their paintings around geometric forms like squares, circles and triangles.如不知道geometric forms的意思, 可从文中所列举的三角形、正方形、圆形来猜得其意义为“几何图形”。

3. 利用文中说明词义的同位词或定语等, 猜测词义。

eg.The invention of snorkel, a long air tube that reaches up to the surface, has made it possible for submarines to use their diesel engine even when they are submerged.句中snorkel一词的意思, 可通过其同位语″a long air tube that reaches up to the surface″来猜得。由此, 可确定该词义为“通气管”。

要实现真实阅读, 教师首先应正确地认识阅读。阅读不应只是为了学习语法、词汇, 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 获取新知识, 提高认知水平、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 通过阅读, 学习者可以得到必要的语言输入, 从而扩大词汇量, 增强语感, 提高语言水平。其次, 对阅读过程要有一个科学的认识。阅读理论者常用以下三种阅读模式解释阅读过程:“自上而下”模式 (Top-down model) 或“意念驱动”模式 (Concept-driven model) , “自下而上”模式 (Bottom-up model) 或“信息驱动”模式 (Datadriven model) , 和“综合或交替”模式 (Interactive model)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无论采取何种模式, 如果没有学生这个主体的积极参与, 就不可能有真实的阅读。而真实阅读的实现在于明确的阅读目的, 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及读者与文本之间的互动。

参考文献

[1]Nuttall, Christine.Teaching reading skills in a foreign language.London: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1982:4-7.

[2]邹启明.在线关联理论对第二语言论述文阅读的影响.现代外语, 2000 (4) .

英语阅读课教学反思 篇5

在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是比较难教的部分,也是极为重要的部分,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快速准确地理解和获悉外语语言的能力。

1对于有碍于课文理解的生词。并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如果遇到可能猜得出的生词一定要去猜测,确实有困难的词教师要引导学生去理解,在具体的语境中教学生词。

2.处理文章的时候,根据其本身的难易程度考虑是通篇把握文章还是分段理解,在引导同学归纳总结主要内容、中心思想的时候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所设计的一些问题和表格,并将问题分解,以降低难度,逐一解决。

3.最后教师要明确阅读的要求及需要完成的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阅读时,可分为计时阅读,快速阅读和细节阅读。通过几个层次的阅读理解培养学生的能力,强化读取信息的意识,为巩固和运用知识打下了基础。1.快速阅读(scan)指定的内容(用眼读而不是用嘴读,逐句读而不是逐字读);

2.提问好、中、差各层次的学生,问题要围绕中心思想;

3.提出细节性问题,让学生获取有关what ,where ,when ,why ,who ,how等基本事实以及start ,process ,end总体过程脉络;

4.细读:布置任务,反复阅读课文,反复思考; 5.分小组讨论问题答案,然后全班检查答案。读完后

1.鼓励学生用简略的方式表述自己对文章的见解和领会,而不是复述课文。2.在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基础上,检查学生对生词的猜测情况,既然是猜,能沾边达意就行。

3.把语言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围绕已学课文开展各种形式的口头交流活动。比如可以复述课文,分角色扮演,讨论某个问题,调查一个项目,采访相关人士、仿写与课文相关的话题等;也可动笔对课文进行改写,列提纲、评述等。具体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

简论英语阅读理解测试中的真实性 篇6

一、对英语阅读理解测试中的真实性的认识

1. Carroll对真实性的解释。

真实性是交际性测试区别于传统测试的一大标志。卡洛尔是这样来解释真实性的:“[考生]承担的所有任务应该是现实生活中的、相互作用的交际活动, 而不是对考官的‘刺激’作出典型的、例行的考试反应, 或者是刺激——反应关系的一部分;考试的语言应该是日常的话语, 不为简化作编辑或改动, 而以其预料的不规则呈现给考生;语言交换的背景是真实的, 带有机场或者讲堂中一般的中断、背景噪音和无关的东西;对行为的评分要基于交际反应的有效性和充分性, 用非语言的和语言的标准来衡量。”这就是说, 真实性意味着考生所接收到的语言就是平时在现实生活中所听到和看到的语言, 所要完成的任务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可能要解决的事情;对考生行为的评估标准是考生在多大程度上完成了任务, 是否有效地达到交际目的。

2. Bachman和Palmer对真实性的发展。

Bachman和Palmer在《语言测试实践》 (Language Testing in Practice) 中进一步发展了语言测试的真实性观点, 指出真实性即“某一测试任务的特征与目的语使用任务的特征一致性的程度。”可以用下图表示:

Bachman和Palmer的这一定义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对测试实践具有指导意义。首先, 既然特征的一致性是真实性的关键, 那么, 只要使测试任务尽可能具有目的语使用任务的特征, 该测试就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其次, 目的语使用任务的特征主要涉及交际能力、语言环境及其他测试方法层面的因素;第三, 真实性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 一项测试的真实性或高或低, 但一般没有百分之百的真实性或完全没有真实性。

3. 真实性的重要性。

真实性对考试的重要性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首先是对考生的正面影响。考试的任务、话题、内容和形式都与现实生活中的情况相一致, 给考生以认同感和亲切感, 能有助于他们发挥最佳水平。其次, 由于考试任务与现实生活中的任务相对应, 根据考生完成考试任务时的表现能直接推断考生今后在完成现实生活中的任务时的表现, 从考生的分数能直接推断考生的语言使用能力。最后, 考试的真实性会对教学产生良好的反拨作用。

二、真实性在英语阅读测试中的体现

阅读是获取语言知识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阅读能力则是衡量掌握语言综合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志。有效地测试学习者的阅读能力, 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学习者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运用交际性测试手段来测试阅读理解时必须体现测试的真实性。真实性在阅读理解测试中考查学生交际语言的能力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首先, 阅读材料的真实性。语言材料的真实性是交际教学法和交际测试法所要求的一个重要内容, 阅读测试材料的真实性是贯彻直接测试原则的重要依托。威尔金斯给真实材料下的定义是:“不是专门给外国学生编写或录制的材料, 而是原来就是给讲本国语的人的材料。”事实上选材在整个测试过程中是相当关键的第一步。由于改革开放, 真实的阅读材料不难得到。国外的报纸、杂志、书籍、以及介绍各种情况的小册子等都是真实的阅读材料。我们还应当根据考试的目的和考试的对象选择适当的材料。如对于即将从事商业活动的被测试者, 该阅读考试的材料应主要与商务活动有关, 如广告、信函、会议纪要等。这样材料的选择就体现了被测试者未来的语言交际需求, 也体现了交际测试的原则, 测试得出的分数具有更好的效度和可解释性。其次, 阅读任务的真实性。如果采用了真实的阅读材料, 材料内容也为考生所接受, 但是任务却不符合现实生活的实际情况, 这样的测试不能被称为真正的交际性测试。因为它没有要求考生去完成交际任务, 它也就没有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因此, 任务或练习的形式要符合日常生活中人们使用语言的真实情况, 要有助于考生理解作品、作者的交际意图和交际意思;考试任务要得当, 能恰到好处地让考生最大限度调动他们的语言能力参与考试任务的完成。要实现对阅读材料理解的真实性就要求测试人员充分考虑到被测试的对象以及他们的水平, 要有助于发展考生对材料的真实理解能力。

但有必要指出的是, 交际法测试所要求的真实性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 它只是相对的。在实际操作中, 考试很难全部复现现实生活中语言使用的各项条件。因此, 考虑测试的真实性, 是指考试的任务、考试的语言及语言使用的各项条件在多大程度上与现实生活中的任务和语言使用条件相对应。对应的内容和方面越多就越真实, 反之亦同。

三、语言测试的真实性对阅读教学的反拨作用

Hughes指出反拨作用是指语言测试对语言教与学所产生的影响。反拨作用可以是正面的或是负面的。语言测试的这种反拨作用随着测试类型和内容的不同会对语言教学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而语言测试工作者和英语教学工作者要积极发挥阅读理解测试的正面反拨作用, 有效地促进和引导英语教学的发展。

语言测试的真实性会对社会、教育、考生心理等多方面带来影响。语言测试可以反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使教师、学生进步, 对教学产生正面的反拨作用。同时, 测试也会产生负面的反拨作用。阅读理解测试的题型和内容的侧重点不同时,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及备考过程中重点也有所不同。如果客观试题过多, 学生就会在考前做大量的阅读试题以应对考试, 这样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和语言运用能力难以提高;相应的, 如果测试考察的重点不再局限于单项选择题, 而是适当增加具有交际任务的主观题型, 那么学生就势必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 加强自身的交际语言能力的培养。在设计一个语言测试时, 真实性高的测试任务会尽可能多地包含重要目标语言任务, 使测试结果能全面、正确地反映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参加这样的测试, 学生就必须掌握更多现实生活中所需的多方面技能和知识。因此, 测试真实性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范围及知识面。由此可见, 测试的真实性不仅关系到学生学习内容, 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法。

测试与教学是相辅相成的, 真实性高的测试能更好地反映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它可以为学生提供较准确的反馈信息, 也能更直接地反映出学生语言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当学生认同测试分数和测试反馈信息时, 他们会更认真地对待这种测试, 并更积极、主动地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 从而提高学习成效。由此可见, 真实性高的测试不仅可更好地反映学生的语言能力, 还能促使语言教学内容更符合实际语言运用,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而阅读材料要想吸引学生的兴趣, 就需要增加材料的真实性、趣味性和可读性, 这样课堂的设置与教学方法也会因此发生相应的变化, 以适应新的教学目标, 促使学生能灵活运用精读、泛读、跳读、略读等阅读技巧完成不同的阅读任务。阅读测试的这种反拨作用将推动教学向着新的教学目标发展。

交际法教学强调语境和任务的真实性, 即应符合真实交际的特点。在阅读教学中, 要注意阅读材料和任务的真实性以及对阅读材料理解的真实性, 测试学生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达到交际目的的能力。测试与教学是分不开的。阅读理解测试对英语阅读教学有着重要的反拨作用, 只有在教学中加强语言的真实性, 同时提高阅读理解测试的真实性, 重视对学生真实语言能力及交际语言能力的考察, 才能充分发挥测试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反拨作用, 提高教学质量。虽然测试本身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但由于测试对教学存在着诸多方面的影响, 因此, 充分发挥测试的引导作用可以对教学产生正面的反拨作用, 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纪梁.试论交际语言测试的理论模式及主要特征.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1 (4) .

[2]韩宝成.语言测试:理论、实践与发展.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0 (1) .

英语真实阅读课 篇7

1真实材料的定义

真实材料(Authentic materials)在语言教学中的使用在外语教学研究当中一直是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不同学者对于真实材料也有不同的定义。Gilmore提出,真实材料是“由现实中的说话者或者写作者为现实中的受众所产出的,目的是为了传达真实的信息”。Nunan也指出,真实材料与非真实材料最大的不同,在于真实材料是为了交际,而不是为语言教学目的所设计的。这里还需要提到的一个概念是“学习者真实性” (Learner authenticity)。学习者真实性反映的是学习者对学习材料意识以及对其做出的反馈。Lee认为材料展示的方法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材料的真实性。也就是说,由于展示方法的影响,真实的材料有可能对学习者来说是“不真实”的,因为它无法引起学习者的合适反应或构建起对这些材料的积极认知。 同样,若展示方法运用得当,非真实的材料也可能引起学习者的“真实”感知。Widdowson亦提到,在课堂上展示真实材料的时候必须要激活相关的背景知识与情景设定,才能够比较好地保存材料的真实性。

真实材料与非真实材料相比,有着以下几大优势:1)真实材料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真实材料往往更为贴近生活,能够避免有的非真实材料中存在的语言的死板生硬。2)真实材料能够将课堂与现实世界连接起来,使学生感受到目标语言所带来的真实情境。3)真实材料能够即时反映所学语言的最新变化,给学习者提供更新鲜的语言输入。4)真实材料能够帮助学生体会到所学语言的“多姿多彩”,学生能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语法结构、词汇表达与文段组织,而非真实材料则大多针对一部分特定的语言特征进行设计。5)真实材料有助于交际教学任务的设计,能够为交际教学任务的实践提供尽可能多的文化背景与语言表达。

然而,使用真实材料同样也存在着一些缺陷。首先,真实材料的难度往往大于非真实材料。而若使用的语言材料难度大大超出学生者的水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反而会降低。其次,部分真实材料或多或少带有文化偏向,其使用的词汇及表达亦未必符合学习者的需求。

2商务英语教学中真实阅读材料的选择

与非真实材料相比,真实材料能够更好地向学生展示真实语言环境中的种种信息,刺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商务英语课程的教学中,常被选用的真实材料包括文字材料(如新闻报纸、商务期刊等)、音频材料(如广播广告、会议录音等)以及视频材料(如产品宣传片、商业人物访谈等)几种。在课堂上,被使用频率较高的真实阅读材料多为商业类的报刊。此类材料通常结构完整,信息明确,无论是对学生的语言输入还是未来的应用输出都有较为明显的积极作用。同时,除了这些传统阅读材料之外,教师亦可适当引进一些实物材料作为辅助,如财务单据、广告传单、带有外文包装的进口商品等,给学生更多样化的阅读体验。譬如在学生学习广告营销的相关内容时,教师便可在课堂上引入真实的广告传单或病毒性营销广告等作为补充阅读材料。学生从这些真实的广告当中不仅仅能了解到商业广告的必要组成部分,还能够学习到广告宣传语的常用表达。

但并不是所有的真实材料都适合用作商务英语教学。教师在选择课堂使用的真实阅读材料之时,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注意:1)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材料应来源于真实商务环境,与学生未来应用目标语言的场合有直接关系。2)商务英语教学中选用的真实阅读材料应当具有时效性与多样性。所选材料应涉及现实市场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并重点关注当下社会的热点课题,如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网络营销、企业责任等。另外,所选材料亦不应拘泥于特定的题材、体裁或是语言风格,因为使用真实材料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接触到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语言形式的使用,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样化的语言输入。3)选用的真实阅读材料应当与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及学习需求相符。对于语言基础较差或是相关背景知识较为欠缺的学生,他们在阅读真实材料的过程当中,可能会碰到词汇不认识, 句子结构相对复杂,背景内容不熟悉等问题,从而对文章的理解产生困难。面对这种情况,学生们不仅无法对真实材料做出积极的回应,反而会因此感到挫败与打击,甚至失去学习的动力。因此,面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教师选取的真实材料也应有所变化。4)选用的真实阅读材料应当考虑到学习者的兴趣,学习者国家与目标语言国家之间存在的文化、政治与意识形态之间的不同等因素。

真实材料毕竟不是为了教学而设计,难以面面俱到。因此,基于以上几点,商务英语课堂上选用的真实阅读材料除了可采用不做修改的实际交际活动的材料以外,也可选择经过适度加工后的真实材料。教师可根据学习者的语言水平以及教学活动的需求,对材料进行适当删改。例如,对于一些较为专业的材料文章,教师可删除个别难句和生僻词汇,或予以替换, 或在结构上做适当的改动和调整。

3真实材料在商务英语课堂上的应用

在商务英语课堂上使用的真实阅读材料,其内容应与课程教材内容相辅相成,在使用之时亦需配有适当的教学活动,否则真实材料的应用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甚至失去真实材料本身所具有的优势。

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之时,应当将真实阅读材料与语言输出活动相结合。也就是说,学生不仅仅是“为读而读”,而是为了之后的语言输出做准备。另外,真实阅读材料在使用当中配有的任务或是活动应当具有多样性,教师可由真实材料的信息输入引导出一系列的相关活动,从而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言技能。以《新编剑桥商务英语(中级)》为例,在教学Module 6 Re- cruitment这一单元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选取各大公司不同岗位的招聘广告给学生进行阅读。学生在阅读完招聘广告之后, 教师可要求学生对招聘广告中的关键信息进行提取,并根据这些信息写一份个人英文简历。完成个人简历之后,教师可将学生分为面试官与面试者两个小组。面试者需携带自己撰写的英文简历,与面试官进行一场模拟面试。教师可在旁进行观察指导,并请表现较好的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表演。同时,面试双方需为对方的表现进行打分并给予评价,评价结果可在活动结束后即时反馈给学生。教师亦可收集评价结果,针对学生们的表现对招聘面试这一领域的内容进行补充教学。在这样的活动当中,真实阅读材料已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输入,而是作为招聘这一主题教学的信息输入基础,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各项活动,不仅仅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多项能力, 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以及创造性,并为学生日后的工作面试应聘打下基础。

4小结

在商务英语课程中使用真实的阅读材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学生的商务交际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在选择真实阅读材料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将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学习兴趣以及现实商务世界的发展列入考虑。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亦要将真实材料与语言输出活动结合起来,并可以真实材料作为基础,设计多样化的任务来对学生的语言技能进行全方位的提升。

参考文献

[1]Gilmore A.Authentic materials and authenticity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J].Language Teaching,2007,40(2):97-118.

[2]Nunan D.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M].Boston:Heinle&Heinle,1999.

[3]Widdowson H G.Context,community,and authentic language[J].TESOL Quarterly,1998,32(4):705-716.

[4]Berardo S A.The use of authentic materials in the teaching ofreading[J].The Reading Matrix,2006,6(2):60-69.

[5]Lee W Y.Authenticity revisited:Text authenticity and learnerauthenticity[J].Elt Journal,1995,49(4):323-328.

[6]王皎皎.真实性的阅读材料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2(16):188-189.

上一篇:设施构建下一篇:小儿外科临床护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