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理解

2024-11-29

准确理解(共12篇)

准确理解 篇1

电磁感应知识中,关于线圈或导体棒在导轨上切割运动的问题,常会出现与“稳定”有关的解题信息,解题过程中由于没重视理解“稳定”的含义,或是理解不准确,导致难解或错解.现就几类较典型的“稳定问题”进行分析归类.

一、受力平衡时达到“稳定”

例1一个质量为m、直径为d、电阻为R的金属圆环,在范围足够大的磁场中竖直下落,磁场的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已知磁感应图1强度竖直分量By的大小只随高度y变化,其变化关系为By=B0(1+ky)(此处k为比例常数,且k>0),其中圆环轴线的磁场方向始终竖直向上.金属圆环在竖直下落过程中环面始终保持水平,速度越来越大,最终稳定为某一数值,称为收尾速度.求:圆环中感应电流的方向和圆环收尾速度的大小.

解析:圆环在重力作用下向下运动,由磁场分布特点可知,穿过圆环的磁通量向上增加,根据楞次定律,圆环中的电流方向俯视为顺时针方向.磁场对感应电流产生安培力,其竖直分量向上,以阻碍圆环向下运动,随下落速度的逐渐增大,环中电流所受安培力也将逐渐增大,使得圆环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当安培力的竖直分量等于重力时,速度达到最大并稳定,之后圆环做匀速下落.

由上述分析可知,圆环运动稳定时,竖直方向受力平衡,设其稳定速度vm.因安培力大小无法计算,可由能量关系展示稳定特征,即机械功率等于电功率,故有

综合解得.

点评:电磁感应现象中,导体棒或线框(环)在恒力作用下做切割运动,感应电流的安培力总是要阻碍切割运动,使其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当受力平衡时,运动达到稳定,通过建立力的平衡方程或能量守恒方程(一般为功率关系)即可解决问题.

二、速度差恒定时达到“稳定”

例2如图2所示,足够长的光滑平行导轨水平放置,电阻不计,MN部分的宽度为2l,PQ部分的宽度为l,金属棒a、b的质量ma=2mb=2m,其电阻大小Ra=2Rb=2R,a和b分别在MN和PQ上,垂直导轨且相距足够远,整个装置处于竖直向下的匀强磁场中,磁感应强度为B.开始时a棒向右的速度为v0,b棒静止,两棒运动时始终保持平行,且a总在MN上运动.求a、b稳定运动前电路产生的焦耳热.

解析:由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可知,a棒运动后做加速度减小的减速运动,b棒从静止开始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当两棒加速度同时减小到零,即电路中电流为零时,两棒运动达到稳定,此时两棒速度关系为(从阻碍磁通量变化的角度可知,两棒速度关系为vb=2va且恒定不变时,两棒与导轨构成的回路面积不再变化,电路达到稳定).

根据上述分析,从开始运动到稳定,对两棒分别用动量定理:

再由vb=2va,解得va=v0/3,vb=2v0/3.

由能量守恒思想,a、b稳定运动前电路产生的焦耳热为

综合解得.

点评:对于双导体棒切割问题,两棒相对运动稳定的标志是相对速度恒定,稳定的实质是电路电流恒定.

三、加速度相等时达到“稳定”

例3如图3甲所示,光滑的平行长直金属导轨置于水平平面内.间距为l,导轨左端接有阻值为R的电阻,质量为m的导体棒垂直跨接在导轨上.导轨和导体棒的电阻均不计,且接触良好.在导轨平面上有一矩形区域内存在着竖直向下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开始时,导体棒静止于磁场区域的右端,当磁场以速度v1匀速向右移动时,导体棒随之开始运动,同时受到水平向左、大小为f的恒定阻力,并很快达到恒定速度,此时导体棒仍处于磁场区域内.

(1)导体棒以恒定速度运动时,单位时间内克服阻力所做的功和电路中消耗的电功率各为多大?

(2)若t=0时磁场由静止开始水平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经过较短时间后,导体棒的运动刚好达到了稳定,其v—t关系如图3乙所示,已知在时刻t导体棒的瞬时速度大小为vt,求导体棒做稳定运动时的加速度大小.

解析:(1)由于导体棒和磁场间存在相对运动,所以电路中就有电流,致使导体棒所受安培力为其运动的动力;要使导电体棒能以恒定速度运动,导体棒和磁场间运动的相对速度须为一定值.

设导体棒的稳定速度为v2,由恒定速度要求的受力特点有:

解得.

故单位时间内克服阻力所做的功为

电路中消耗的电功率为

(2)由v—t关系,导体棒稳定运动时,说明导体棒加速度为一定值,其值设为a,磁场运动的加速度设为a'在时刻t,磁场运动的速度为v',此时导体棒运动速度为vt,对导体棒有

要使导体棒做匀加速运动,须使v'-vt=恒值,则导体棒和磁场的加速度必须相等,即a'=a,

故有v'-vt=at-vt,

综合解得导体棒加速度为

例4如图4所示,在间距为l的光滑的水平导轨上,放着两根质量均为m、电阻均为R的导体a和b,处于方向竖直向上、大小为B的匀强磁场中.如果对导体a施加水平向右的恒力F,试计算:(1)导体a的加速度的最小值和导体b的加速度的最大值是多少?(2)稳定时两导体的相对速度是多少?

解析:由电磁感应规律可知,当两导体开始运动后,导体a受到的安培力为阻力,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导体b受到的安培力为动力,做加速度增加的加速运动.

(1)当两者的加速度相等时,导体a的加速度达到最小值,导体b的加速度达到最大值.以系统为研究对象,根据牛顿第二定律,两极值均为a=F/2m.

(2)以导体b为研究对象,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安培力为FB=mamax=F/2.从而有

这时,两导体的相对速度(va-vb)、电路中的电流I也恒定不变.所以,两导体最终的相对速度为

点评:对于外力作用下,磁场中有切割因素的二体运动问题,不论是导体与磁场间的相对运动,还是二个导体棒间的相对运动,“稳定”的标志是加速度相等,实质是电路中电流恒定.

四、加速度差恒定时达到“稳定”

例5如图5所示,两根足够长的光滑平行金属导轨在同一水平面内,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垂直于导轨平面,导轨上垂直放置两根导体棒.两导体棒长度均为l,质量均为m,电阻均为R,其他电阻不计.已知导体棒ab所在处导轨宽为l,导体棒cd所在处导轨宽为l/2,现对导体棒cd施一恒定向右外力F,求:经足够长时间后ab、cd棒稳定运动的加速度各为多少?

解析:设任意时刻两棒的加速度分别为a1、a2,因流过两棒中的电流大小相等,故两棒所受安培力应有F1=2F2=BIL,

由牛顿第二定律:,

设某时刻两棒速度分别为v1、v2,经过一段很短的时间t后,速度分别为v'1、v'2,此段时间可将棒的运动看成是匀加速运动,则有

则回路中因两棒切割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为

综合解得

分析可知,只有当a2=2a1时,电路中感应电流将达到稳定,此时两棒也将稳定运动,由此解得

进而得知

点评:磁场中的切割运动,导体棒“稳定”运动的本质是电路电动势恒定,在此前提下,由问题特点可确定导体棒“稳定”运动时两棒的加速度关系及速度关系.

准确理解 篇2

考 点:感知并能概括文章(段)内容

知识要点:准确感知和理解语言材料,概括文章(段)的主题。

考试说明:

1、能判断对文章(段)内容的概括正确与否。

2、能准确概括出文章(段)的中心。努力避免感知不准,理解不透,概括不准或不全等问题。

3、能找出最能体现文章(段)主题的语言材料或事件材料。

4、能结合自已的认识,联系自己的生活,就文章(段)主题谈一点体会。

解题方法

方法一:提取中心句法

题目1: 速读下文,找出表达关键信息的语句。

全球定位系统是一种用信号覆盖全球各个角落的卫星系统。目前由美国国防部发射的24颗卫星组成。它们在距离地面大约12000英里高的轨道上绕地球运行。每颗卫星都不断地向地面发出表示时间和位置的信号。地球上任何地方的接收器随时都可以收到4个以上卫星的信号。任何有接收手段的人利用这些信号就能确定自己的位置和行进速度。

方法二:整合法: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句子进行再概括形成答案。

题目2:完整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内容。

小型蚁筑巢,将湿润的土粒吐在巢口,垒成酒盅状、灶台状、坟冢状、城堡状或松疏的蜂房状,高耸在地面;中型蚁的巢口,土粒散得均匀美观,围成喇叭口或泉心的形状,仿佛大地开放的一只黑色花朵;大型蚁筑巢像北方人的举止,随便、粗略、不拘细节,它们将颗粒远远地衔到什么地方,任意一丢,就像大步奔走撒种的农夫。

方法三:分层归并法。先划分层次,然后再把层次的内容概括组合。

题目3:试概括下段文字的大意。

阴霾弥漫的冬天是毫无生气的季节,是自然界的休眠和沉睡时期:昆虫停止了生命,游蛇停止了运动,植物终止了生长,失去了绿色,所有的空中居民都被抛弃流放,水族生命被关在冰冻的牢狱中,大部分陆地动物被囚禁在山洞、岩洞、地洞内,这一切给我们展现出一幅幅萧条冷落的景象。鸟类的回归带来了初春第一个信息,这些可爱的小生命唤醒了沉睡的大自然,焕发了新的活力与生命,树木吐出了新芽,小树林披上了新装,引来了新主人在此嬉笑打闹,唱歌传情,到处生机勃勃。

方法四:点示要素法。是用最简洁的文字,用近乎一个词加上一个词再加上一个词的形式来点示。题目4:说说文段中介绍了麦考利夫哪些方面的情况。

“挑战者”号上的七名宇航员中,有一名来自新罕布什尔州中学的女教师麦考利夫。她是一名来

自民间的航天飞机乘员,是从l万l千名报名应征的教师中选出来的。她为参加这次飞行接受了120个小时的宇航训练。她准备在轨道上向她的学生讲授“太空课”。

方法五:整体归纳法。理解材料,抓住关键词句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题目5:概括下面文段的基本信息。

目前世界上已鉴定的生物物种有170多万种。本世纪80年代地球上平均每天至少有一种生物灭绝,从1990年开始,平均每小时消失一个物种,到2000年,估计有100万种生物物种从地球上消失。

实践练习

1、将下面的文字材料改写为“一句话新闻”。

央行的统计数字表明,到2月份我国的粮价已连续4个月小幅回升。分析师估计,今年国内主要粮食品种的价格水平可能持续走高。据国内媒体对全国832个县7万多农户3月初种植意向的调查,今年全国稻谷、小麦和玉米等谷物品种播种面积继续减少,只有豆类品种播种面积增加,这将对今年的粮价水平有一定影响。

2、根据文段内容,指出爬山虎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40字以内。

爬山虎在环境保护中发挥着多方面的作用。它的叶片较大,呈广卵型,宽10至20厘米。炎夏,从根部吸收的水分经叶片蒸腾,可带走空气中的热量,降低环境温度。它的茎叶密集,覆盖在房屋墙面上,可以遮挡强烈的阳光,又可以使空气在叶片与墙面之间流动,因而降低室内温度。它的卷须式吸盘能吸收墙上的水分,有助于潮湿房屋的干燥;而干燥季节,有它遮蔽墙面,又可以保持房屋的湿度。它的绿叶能制氧,是空气中氧气的一个重要来源。它的枝叶攀援在围墙、房屋的墙面上,可以吸收环境中的噪音,还能吸咐飞扬的尘土。

3.概括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

2008年全国高考平均录取率超过60%。其中北京、上海、新疆、江苏等地的高考录取率都超过了75%。但今年高分考生集中报考北大、清华等名牌重点院校的现象十分突出,致使一些名牌重点院校的平均分数比往年提高了20—80分,北大、清华则超过了120分。与此相反,许多一般院校特别是一些地方所属院校和专科、高职及民办院校生源明显不足。主动放弃这些院校的考生今年大幅度增加。

4、点示下面这段话表述了故宫哪些方面的信息。

在北京的中心,有一座城中之城,这就是紫禁城。现在人们叫它故宫,也叫故宫博物院。这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有五百多年了。

5、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语段中所透露出来的信息。

继在上海、青岛、大连、杭州开办多家建材连锁超市后,世界上最大的仓储式装饰建材商百安居日前又将建材连锁超市开到了深圳;并计划以深圳市场为中心挺进中国整个华南市场。与此同时,欧洲第二大、德国最大的建材商欧倍德也加快了向中国市场进军的步伐,在抢占了无锡、上海市场后,近日又计划在广州市场“跑马圈地”。已在上海安营扎寨的美国最大建材超市THE HOMEDEPOT也有意将市场的触角向南北延伸。

中考真题

温总理打给母亲的电话

李晓

1他的亲人,有13 亿之众。他的亲人,是一个国家的人民。这个人,○就是

天津

喜欢

放您

他带温家宝。2他的母亲,○叫杨秀兰。这位年过九旬的母亲,和中国那些普通的母亲样。早年,她只是天津城里一位寻常的小学语文老师。那时,他和母亲住在城里一条古朴的小胡同里,他与小伙伴们把门板卸下来当乒乓球台,他母亲把钥匙放在邻居家里,放学后,他便到邻居家拿钥匙:‚刘娘,我妈把钥匙这儿了?‛后来,他到北京工作以后,母亲还炸好面酱,托跑运输的邻居给

到北京。后来,她的儿子成了国家总理。他说:‚母亲对我的教育是永远忘记不了的,因为我出生在 1942 年,恰恰是在抗战时期,我在她身边知道了战争的苦难,知道了生活的艰难,从而懂得一个人要如何献身给国家。‛他这样深情地说。这绝不是一个国务院总理的即兴表达,这是一个孩子对母亲内心的感激和感恩。

3三年前春天的下午,他到日本访问,在国会刚刚进行了一场可以载入史册的成功演讲后,他便○

给母亲打电话:‚妈,我讲得怎样啊?‛在当天的电视直播里,双眼昏花的母亲一直看完了他的演讲,接到他的电话,老母亲当即夸奖他:‚孩子,你讲得很好,因为你是在用心讲。‛他这才放心了。母亲是他信任的人,他等待母亲评论的心情,就像一个幼儿园孩子,等待老师给胸前佩戴大红花一样。在参加当日华人社团和中日友好团体近千人共同举办的欢迎大会上,他提起国会演讲结束后,打出的第一个电话是给母亲的,并说到‚妈妈在我小时候就教育我要讲真话‛时,全场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所有的人无不为他的亲情所动容,许多人眼眶里闪着晶莹的泪花,有的甚至被感动得泪流满面。一位日本老妇人,双手合掌向身旁一位中国人说道:‚你们中国人很幸福。有这样一位热爱妈妈的总理阁下,连我也感到很温暖…… ‛

4在美国访问时,他再次回忆年幼时母亲对他的教育。他说:○‚母亲从小就教育我,对人要真实、真情、真挚、真切。一个人如果做到‘四真’就达到很高的境界。‛这些,在他做了一个泱泱大国的总理后,也是按照母亲的嘱托去做的。

5在天津火车站候车大厅,他向一位哭泣的母亲伸出了慈爱的大手,那位母亲两岁的孩子,患了○

白血病无钱求医,母亲的哭声揪痛了他的心。在他的关心下,孩子入院了,后来,他又自己捐助一万元给孩子治病。在视察路上,他中途下车,把手伸向了那位刚从庄稼地里劳作回来的母亲,后来,在全国掀起了为农民工的讨薪风暴。在前年的地震灾区,多少次,看到他情不自禁地流泪……这个风尘仆仆的老人,有一颗柔软而滚烫的心在绵延奔腾。

6○

是母亲在新闻里对他的张望,在心里对他的念叨。而他,无论怎么繁忙,也还记得,常常给母亲打一个电话。老舍在《我的母亲》中写道:‚人,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在,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

7给母亲打电话回家的总理,一个赤子的深情,才让他常常《仰望星空》○,正如他在诗里诉说的那样:‚那永恒的炽热,让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响起春雷。‛

(选自《意林》2010年第10期,有删改)

1.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6段“念天下苍生,也念母亲安康”的三件事。2.从文中找出印证第○

2段插入总理小时候的生活片断有何用意? 3.第○

5段“这个风尘仆仆的老人,有一颗柔软而滚烫的心在绵延奔腾”一句中加点词的作用。4.分析第○....

6段划波浪线的句子中,你能感受到母亲怎样的复杂情感? 5.从第○

6.古人曾有“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感叹,也有“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面对七旬总理与九旬母亲之间的真挚情意,你有何感想?小结:

一、中心的格式化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二、寻找中心的思路⑴从分析标题入手。⑵从分析材料入手。⑶从分析段首入手。⑷从分析篇末入手。⑸从分析文中议论、抒情入手。⑹从概括段意或分析人物事件入手。

三、表述答案应注意的问题

1、遵守字数要求。

2、尽量用原文的词语。

3、组合材料时,尽量不用修饰语。

4、用自己的话概括时,尽量用短句

四、两个特殊句式

1、某某人做某某事

2、某某事物某某样

答案:

参考答案:全球定位系统是一种用信号覆盖全球各个角落的卫星系统。

参考答案:三种蚂蚊筑巢的不同方式。

参考答案:冬天的萧条景象和初春的生机勃勃

参考答案:身份、性别、来历、训练情况、航行计划。

参考答案:物种灭绝速度加快

参考答案:今年国内主要粮食品种的价格可能持续走高。

参考答案:爬山虎有降低温度、调节湿度、制造氧气、吸收噪音、吸附尘土等多方面的环境保护作用。参考答案:今年高考名牌重点院校爆满而一般院校生源不足

参考答案:地理位置、名称、历史价值

参考答案:海外建材商正加速抢占中国市场温总理日理万机,却不忘常给母亲打电话

2在日本成功演讲后,他将第一个电话打给母亲;在美国访问时,回忆幼时母亲对他的四真教育;在天津帮一位母亲救助生病的孩子;在视察时向一位母亲了解民情掀起为农民工的讨薪风暴;在地震灾区,多次流泪。

3小时候经历 的战争苦难和生活的艰辛,交代他念天下苍生,也念母亲安康的背景。为下文做铺垫 4柔软表现善良。滚烫表现赤诚两个词语刻画了总理对母亲对人民的浓浓爱意与满腔热忱 5牵挂和关心

如何准确理解文言文 篇3

一、掌握文言文规律,准确理解文言文

文言文在语法、修辞、遣词、炼句等方面都有特殊的规律。准确地认识和把握这些规律,从规律入手解读作品,很多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在文言辞赋中,上下句多采用相似的语言结构,处在相对位置上的词语往往意思相同、相近或相反。利用这一规律来推测词意,可以避免失误。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有一个对句:“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对其中“游泳”二字如何理解?按现在语言习惯可理解为“游来游去”“穿来穿去”。其实,这是不确切的。上句“翔集”既为两个动作,下句的“游泳”与之相对,也应是两个不同的动作。原来“游”和“泳”是有区别的。“泳”不是一般的游,而是指潜行水底。这样,上句译为“沙滩上的鸥鸟一会儿展翅飞翔,一会栖止聚集”;下句译为“五色的鱼儿一会儿浮上水面,一会儿潜入水底”,正好对应。这样既理解了词意,也领悟到作者所描绘的境界。

二、根据文中信息,准确理解文言文

一个词,一个句子,只有联系它所处的语境才能产生实际的意义,如果将它们从中孤立起来,就有可能不知所云或发生误解。

白居易《琵琶行》中“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这里的“弟”和“阿姨”,指的是谁?他们和琵琶女是什么关系?我们就要根据这一句与上下文的连贯情况来加以推断。琵琶女在自述身世遭遇时,只说了自己的籍贯和住处,没有涉及家世,所述内容全是教坊里的欢乐奢华和嫁作商人妇女的孤苦凄凉,看不出与家人有何来往。从“十三学得琵琶成,名数教坊第一部”可知,琵琶女自幼就来到教坊,早已与家人失去联系。可见“弟”与“阿姨”是她的亲属的可能性很小,因此也就不可能翻译为“弟弟”和“姨妈”。据唐代《教坊记》中记载:“坊中诸女,以气类相投,约为香火兄弟。”由此可知,“弟”应当是指在教坊中与琵琶女相类似的诸姐妹。从琵琶女自幼生活在教坊的事实可知,“阿姨”应当是指教坊中歌妓娼女的养母(即鸨母)。

三、依据相关事实,准确理解文言文

这里指的“事实”包括作者的经历,创作的动机,时代背景和文化、风俗、习惯等。

《木兰诗》中“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对于诗中的“思”和“忆”,一般都作“想”和“考虑”来理解。我们知道,木兰在织布时是怀着满腹心事的,下文木兰也向母亲说明了自己的心事就是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可她为什么还要向母亲表白自己“无所思”“无所忆”呢?这不是前后矛盾了吗?其实,这里的“思”和“忆”并不能当泛指的“想”“考虑”来讲,而是有着特定的意义和内涵的。原来,汉乐府民歌中“思”和“忆”都是表达女子的爱情之思、相思之忆的。根据民歌的这一传统再来看《木兰辞》中的诗句,原来是母亲听到女儿的叹息声,便敏感地认为已长大成人的木兰是不是有心上人了,想出嫁了?木兰的回答是对母亲猜想的否定。这样写,就把一个不为儿女爱情所困,勇敢地为父分忧,报效国家的巾帼英雄形象清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四、依照人情常理,准确理解文言文

作者是根据生活逻辑,人情常理来创作诗文的,所以,如果我们对其中的词语或句子的解释不合逻辑,有悖于常理,那就要回过头来再作仔细的推敲。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是高中语文的传统名篇。其中有“借书满架”一句,若把“借”解释为“借来的”就未免牽强附会。归有光出身官宦家庭,书香门第,读的书何须去“借”?即使真需要“借”,又哪有“满架”之理?这就违背了人情常理,需要再作推敲。我在查阅《康熙字典》时看到:借,音积,义同。原来“借”就是“积”,即“堆叠、码放的意思”。这句话可翻译为:“在书架上满满地码放着书”,文意便豁然贯通。

五、揣摩作者情感,准确理解文言文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作者思想感情的指向,决定了诗文语句的意义归属。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一句诗“绿水荡漾清猿啼”,如果把“清”理解为“凄清”是不够妥当的。因为猿声是否凄清全在于听者当时的主观感受。那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时的心情如何呢?且看诗人入梦之后,“一夜飞渡镜湖月”,可见游山的心情何等急切。然而接下来并没有直飞天姥,而是停在了“剡溪”,因为这里的溪水清澈,风景优美,更主要的是“谢公宿处今尚在”。李白与谢公同为诗人,好游山水,而且同是怀才不遇,蔑视权贵。爱人及地,李白既然如此向往热爱谢公,又怎么会想起凄厉的猿声来大煞风景呢?可见,这里的“清”并非凄清之意,而是用“清”描绘猿声的清脆悦耳,表达作者对剡溪景物的热爱之情。

如何准确理解教师的有效阅读 篇4

关键词:有效阅读,终身学习,文化发展,主动精神,持之以恒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精神世界的基石。书籍,体现的是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延续。读书就是在和崇高的人对话,是和大师们一起构建人类文明的大厦。而要达到这样的较高境界,读书又必须是有效的、有益的。

没有记忆的阅读,是无效的阅读。对于“有效阅读”,并没有十分准确的概念。但有效阅读的最基本标准是显而易见的,就是必须能够消化吸收书中的一些内容,并使其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有所影响。有一个大致相同的概念,就是所谓的“阅读时效力”,是一个融速度、理解、记忆于一体的阅读概念,指的是在单位时间内取得阅读效率的能力。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以作为对阅读有效性进行深度思考的参照。

当今社会,“互联网+”时代,竞争日趋激烈,终身学习越来越成为人们生存与发展的第一需要,人人阅读已经成为必然。而与学生和一般社会大众的阅读不同,教师的有效阅读,又有着非常明显的特点。

一、教师阅读之需

吐故纳新是大势所趋,必须让自己的大脑时刻闪耀智慧的光辉。在以个人角度来说自觉不自觉地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今天,一个人不想落伍,就只有终身勤奋学习,主动掌握具有时代特色的人文知识、社会科学知识。

作为一名普通教师,综合素养的高低决定了他是否合格。他的文化底蕴、教育追求、教育智慧的高低,都决定着他是否能担负起历史使命。一名教师要想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成为学生潜能的唤醒者,就必须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广大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一日不学,就可能成为落伍之雁和无源之水。所以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学生才能在自己的爱心培育下健康成长。教师必须为胜任教学而读书,为专业发展而读书,为精神快乐而读书。

教师的阅读,可以让读书走进工作、走进生活。通过长期的有效阅读,可以养成热爱书籍、博览群书的良好习惯,增强学习能力,提高各方面修养和欣赏水平,提高审美情趣和人文底蕴,增长见识、陶冶性情、愉悦身心,激发工作和生活热情。

可能有人会说,教学所需可以依靠配套的教学参考资料。其实不然,有过一线教学经历的教师都知道,在自己所教的学科里,学校所配发的教学参考用书所包含的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任何一个领域的知识海洋里都只能是沧海一粟。而且身处知识经济时代,在全面实施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信息爆炸,学生的知识更新神速,好的教师在知识和能力结构方面,既要有一桶水的基础,更要有自来水常流水的意识。“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教师而言,要强化的东西很多,实际上所知道的东西有时又相对太少。一名教师仅仅具有所教学科的知识远远不够,还要有广博的人文的、文化的以及实践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把学生引向健康的人生之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教师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和社会实践知识,不仅能扩展学生的精神世界,而且能不断激发其求知欲,即培养一种能力意识,为他们拓展更广阔的成长和发展空间。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三项“基本职能”是大致相同的,均有其深刻含义,是逐层递进的。正如叶圣陶所说“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人们的理解通常是,农业是栽培作物(包括种植作物),农业产品是有生命力的,有它的特点和生活习性,有属于它自身的内在力量。教师,不只是教书匠,还要教授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与主动学习的可贵品质。当教育不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批判性地去审视我们与真理的关系,去叩问我们现实存在的境况,并且审慎地规划我们行动的方向时,“便获得了启蒙的意义,并真正有助于具有完整人性的人的生成”。

“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它与工作方式相结合,不仅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而且会增强社会的道德力量”。

非学难以“明道”。非学无以“补短”。当今时代,是网络信息海量增长、实时更新及瞬息万变的时代,是知识总量以原子裂变姿态迅猛增长的时代。如果我们不去努力提高各方面的知识素养,不去自觉学习掌握各种科学文化知识,不去主动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开阔视野,“就难以增强本领,就没有办法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教师还要以己达人。我们的教育不仅要对学生的知识积累负责,还必须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所以有效阅读是新的时代对教师的职业需求。

教育需要理想与信念,也需要智慧与真情。而决定教师专业发展高度的,恰恰不是某些学科的专业书籍,而是看似与工作需要没有直接关系的“闲书”。而这类书往往可以丰富教师的文化根基,充实教师的精神世界。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得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正取决于此。”“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学过程中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如此说来,教师的阅读之需,也就会成为教师的阅读之趣,而这种趣味就在于陶冶性情、愉悦身心。

再有,教师在完成本职工作基础上的专业发展,即使科研成果确实不再成为职称评定等等事关教师切身利益的诸项标准中的必要内容,但绝不等于“课外阅读”可以忽略,反而感觉对教师个人包括系统涉猎各方面知识和信息的教育科研能力等等要求无形中不减反增。能够开展教育科研,是解决教学中所碰到的问题的最主要途径,而这种科研不是闭门造车苦思冥想,核心正是阅读。所以说,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科研,未必就是拿着某个问题在哪级学会或者哪级规划办立项开题,而必须是出于教育工作者本能的一种与生俱来的、与时俱进的、人人必备的基本功。

职业需要,新的时代对教师有效阅读要求更高,内容上毋庸置疑,形式上的改变同样势在必然。在注重挖掘文化消费潜力、推动供给能力和水平改善的大环境下,数字阅读不可或缺。尤其是在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今天,数字阅读作为全民阅读的便利载体,在文化服务民生等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觑。从这个角度说,教师的阅读,无论是工作需要,还是情操陶冶,都显得十分重要,都是融入社会发展大潮中的必然之举。不但要读,而且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读到基本够新基本够用的程度,这是底线。

二、教师阅读之忌

1. 忌杂,阅读要有目的性。

长知识、增智慧、养精神,不是单纯的读书就能达到完满境界。还得有人生经验垫底,才可能将书读好。人生的经验越厚实,书就读得越好(书才可能读得越好)。“经验决定着读书的成效。而读书的成效又转而影响人生经验的深度与广度。”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包括更大范围人群的一般意义上的普罗大众,“为求知而读书,读有所得;为修身而读书,读有所循;为工作而读书,读有所用;为生活而读书,读有所乐”。他们可以用最前沿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知识武装头脑,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思维能力。

而这其中教师读书的目的性要更明确,可以分为很多种。在当前激烈的竞争中,“适者生存”已成为现代人的座右铭。教师更应该以读书为支撑,立足课堂,从从容容播种传道;以读书为信仰,积极坦然,宁静明朗面对人生;以读书为生活,涵养自己丰富的情感、健全的理性、敏锐的判断以及不竭的创造力,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发展。“以读书为己任,让自己的生命之树常青,无声地润泽学生,悄悄地葱茏自己。”

“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不仅要看经济和民生的发展,同时还应当高度重视文化发展,重视文化发展就要重视阅读。”人们要养成阅读习惯,将时间更多地用来阅读,借助阅读寻找精神家园。教师的阅读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让这一智力加体力的活动发挥出应有作用,包括读些闲书也是有明确的目的性的,可以增加自己的阅历,陶冶自己的情操,为个人发展服务,为事业需要服务。

2. 忌乱,阅读要有计划性。

西汉刘向有句名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是治愚的一剂良方,但必须强调的是“善”字,即某种意义上的好书。

读书不是装书。读书用脑子,装书用箱子。箱子只能如数装书,而脑子给了读书人,是让读书人能举一反三,能很强健地扩大知识。“有些人读一辈子书,读到终了,不过是只书箱子而已。”

“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教师读书要坚持形式活泼、联系实际、重在实效的原则,必须是“缺什么补什么”。而与此同时,兴趣爱好则是另一方面,可以学习政治理论、法律法规、领导科学、金融经济、公共管理知识,或者学习历史文化、现代科技和与本职工作有关的更系统的知识。

教师读书应该认真制定计划,并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全面准确实施。要力争学有所得,使所读内容既内化于心又外化于行,既武装头脑,又能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阅读是以多读书为基础的,但有效阅读却不能单纯以数量取胜。否则就会像肖川评价高考一样:学生为了尽可能地取得高分,就不得不压抑自己的兴趣爱好,花成倍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自己不喜欢、不擅长的学科。结果是“‘全面的丰收’,导致全面的平庸”。读书应有停顿,这是计划性的应有之义———要学会突然地中断阅读而思考已被阅读的那些东西。一般大众的阅读是一种被动的阅读,是不费神的,费神就违背了俗众读书的本意,因为他们的本意是消遣。而读书人的阅读,固然不排除消遣,但绝非满足滞留在这一层次。他们的阅读快感,是在接受时不断扩大收获,具有“活泛思路与主动精神”。教师阅读正是其中的最重要部分。

3. 忌偏,阅读要有主导意识。

对于学校教育,阅读十分重要,但“我们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阅读对教育价值本身的意义”,既包括家长、老师,也包括研究教育的人。其实,“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

教师的阅读应该是自觉自愿的,但要达到一定目标,也就是不做无用功、想达成一定的有效性,就要有一定的导向。

从整体上说,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认知能力亟待提高。所以除了认真阅读、注重积累以丰富学养,“学习一些思想方法论,包括知识论课程也是十分必要的”。

要做有思想的教师,就要乐于接受别人的思想。而接受别人思想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阅读别人的书籍,尤其是大师的书籍。阅读是教师获取思想的源头活水的最佳渠道,所以要让阅读成为每位教师的习惯。同时,要做有思想的教师,还要在反思中进步。将理论反复应用于实践可以实现这个过程。面对学生违纪,就要审视我们的教育方法是否恰当;当学生上课走神,就要琢磨自己的课上得够不够好。诸如此类。当有勇气直面自己时才会发现,其实自己做得可能还很不够。做有思想的教师,更要敢于释放思想。要敢于亮出自己的观点,敢于碰撞。

而这套连环“动作”的效果好坏,都与有效阅读的主导意识强弱有着最直接的关系。

4. 忌躁,不能急功近利、舍本逐末。

教师的有效阅读,必须养成良好习惯,比如在仔细研读的基础上写好笔记、及时整理心得积累经验等。这一点,与上面说到的阅读是否有主导意识、能否循序渐进有大致相同的地方,只是那里说的更多的是阅读者针对具体问题的处理时而去读书所要做到的而已。

读书要有好的效果,思考是最重要的。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必须善于动脑,达到心领神会,要认真整理读书笔记和撰写读后感。把思考的结果整理出来,既有助于思考,也可以帮助记忆思考的结果。有人贴切地比喻,如果一个教师只会阅读,不去写作,那就只能是一头只会吃草而不会产奶的牛。

与读书急躁或焦躁相关的另一个极端是读书忌懒,读书贵在持之以恒。教师的有效阅读,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狭隘地为需而读。徐特立老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笔记之所以受到重视,就是因为它对学习和写作有着特殊意义。“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读书笔记是记忆的贮存器,培养记好笔记的习惯,读书过程中的感悟就会越来越多。在整理读书笔记的过程中,需要以自己的语言准确表达,这又是语言的训练,有助于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又是对读书感悟的再次升华。所以能够真正稳扎稳打地读书,才是实际意义上的有效阅读。

5. 忌妄,不能盲目地以己达人。

书籍对每个人的成长都是至关重要的,每个追求进步的人都应该养成读书的好习惯。但说到底,教师的有效阅读,只能是教师个人的感悟。要防止“爱屋及乌”,教师不能将自己的兴趣爱好强加于人,更不能强加于学生。

这个问题是辩证的。教师阅读的最主要的目的还是用于育人。但既要引导学生,又要避免越俎代庖。课外阅读的力量是无穷的,一本好的课外书甚至可能成为影响学生一生的宝贵财富。完全粗放管理,不可能达到理想效果。所以不能放任学生盲目为之,漫无目的地去读,而是应该由教师充当引领者,使学生真正学会阅读。同时,学生谈读色变又是一个普遍现象。原因就在于很多时候学生的阅读是在老师的强迫下进行的,书由老师选,问题由老师提,感悟深浅认识对错都由老师评判,老师几乎包办一切。实际上需要极强的自觉性和个性化非常明显的读书行为,如果被整齐划一,学生就可能对书中内容漠不关心,只会按照老师的计划亦步亦趋,偶尔有自己感兴趣的篇章段落才会阅读一下。教师“引导”过多过细,学生就不会把阅读当成一件快乐的事,而是当成学习任务,当成苦差事,不能做到在阅读中悦读,课外阅读的效率必然低下。

这种情况的发生和普遍存在,既有在引导阅读方面未能形成较为完整理论体系的原因,也与教师的个人喜好和工作方法不无关系。所谓教师阅读忌妄,就是要避免妄想,就是不能把自己的灵光一现当做取到了真经,恨不得将其马上全盘复制到学生的潜意识中,这种想法和做法是极其危险的。过于强调“有意义”而忽视了“有意思”,以至于一些本来生动有趣的阅读就沦为了说教,让学生失去了阅读的兴趣。

当然了,有效引导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很难,想到了容易做到了不易。一个教师要科学引导学生阅读,必然涉及到对哲学、美学、科学、文艺、伦理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的广泛涉猎。知识要丰富,视野要宽广,方法要对症,要求要准确,对教师是很大的挑战。所以偶有心得就要授之于人也在情理之中,需要不懈努力才可能改观。

三、教师阅读之殇

真实的阅读,最终是私人性的。私人性不同于单个性,是具有特定含义的独立存在。私人性阅读是自由的,是具有“身体性”,有“体温”和“体感”的阅读。就像一个学生为了应对老师抽查而死记硬背,这就不是私人阅读,不是真正的阅读。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开展“名书伴我行”———教师读书交流推进会、“书香校园”“书香教师”等等活动,口号很多,凭借一个又一个可以互相对话、可以交流读书感受的平台,教师们联系教学实际畅谈自己的读书感受,可以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增强教育教学技能。

但开卷未必有益,活动也未必全部有效。出于实际需要的阅读是有益的,反之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对于这一点,阅读者自己十分清楚。前面已经说过阅读之忌,是从教师自身的阅读之道说的,是从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读书的角度说的。这里要说的是,阅读是否有效、是否高效的问题,必须引起组织者和管理者的足够重视。

大家都懂得,有时阅读不是个人的自发和自觉行为,教师的阅读也需要引导。但书香校园、书香教师,可以成为一个风尚,可以是一种风气,却不该成为风潮,不该成为随随便便的一道风景。外表华丽的工程、活动、规划等等,也许是促动教师全面提高的重要手段,但如果在内容和形式上不切实际,就极易造成和逐步加重教师的逆反心理,使得读书活动不但不能起到应有效果,还会平白无故地浪费教师的宝贵时间。

画蛇添足之举,对于组织者和学校管理者来说,都是得不偿失的。动辄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全员参与,动辄要求哪部分教师某段时间内读多少本指定或自选书目、写多少千字多少万字心得体会、记多少字多少页读书笔记,实际上可能并没有达到自觉读书、快乐读书、有目的读书、丰富精神文化生活、陶冶情操的效果。这种状态下的体会交流、成果展示等等,也都会成为教师的种种负担。

准确理解反垄断法的几个问题 篇5

2008-03-0

514:14:27来源:中国人大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已于2007年8月30日由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将于2008年8月1日起施行。这是一部确立市场竞争基本规则、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保障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法律。为了便于广大干部群众准确把握反垄断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正确执行这部重要法律,现就社会普遍关注的几个问题,予以简要说明。

问题之一: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我国企业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做大做强,增强竞争能力。在这种形势下,制定反垄断法的必要性何在?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只要实行市场经济,就要维护市场竞争。市场竞争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本来是具有较强自我调节功能的,但当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市场竞争机制就越来越难以完全依赖自身功能来维护。这就要求建立反垄断法律制度,由政府对市场活动进行适度干预,用这只“看得见的手”来矫正市场发展进程中产生的扭曲和失真。

在现阶段,我国的市场发育尚不充分,竞争规则尚不健全,经营者的行为尚不规范,既存在一些经营者在国内市场上和对外贸易中低价销售商品,互相倾轧、损害国家利益的恶性竞争现象,也存在一些经营者通过订立固定价格、限制产量等垄断协议,排除或者限制市场竞争的现象;既存在企业规模较小、竞争能力较差、需要做大做强的问题,也存在一些经营者通过企业合并而占有较大市场份额、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损害市场竞争的现象。从这样的实际情况出发,为了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既要依法反对不正当竞争,又要依法反对垄断。通俗地说,搞市场经济,一是不能不竞争,二是不能乱竞争。这就如同体育比赛,既不能排斥运动员上场,也不能允许运动员上场后不按规则比赛。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就是这样相辅相成,从两个侧面确立了市场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则。1993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在此基础上,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制定反垄断法,建

1立健全我国的反垄断法律制度,是迫切需要的。

问题之二:反垄断法的立法精神是什么?与其他国家的反垄断法相比较,我国的反垄断法有什么特点?

制定反垄断法总的精神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我国的国情和实际出发,研究借鉴国际上的反垄断法律制度,确立与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相符合、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一致、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反垄断法律制度。

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据此,我国制定反垄断法,必须维护国家基本经济制度,既要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又要有利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确立市场竞争基本规则,在国家宏观调控的指导下,使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各类企业通过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开展经营活动;必须从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我国企业做大做强、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的需求,统筹协调反垄断与实施国家产业政策的关系,使经营者通过公平竞争和自愿联合,依法实施集中、扩大经营规模、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这三个“必须”集中体现了反垄断法的中国特色,是贯穿这部法律始终的基本精神。

问题之三:反垄断法第七条第一款规定:“国有经济占控制地位的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行业以及依法实行专营专卖的行业,国家对其经营者的合法经营活动予以保护,并对经营者的经营行为及其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依法实施监管和调控,维护消费者利益,促进技术进步。”按照这样的规定,允许国有经济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控制地位,会不会保护和助长“行业垄断”?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反垄断法所称的控制地位,也就是反垄断法中的市场支配地位,是指

经营者在相关市场内能够控制商品价格、数量或者其他交易条件,或者能够阻碍、影响其他经营者进入相关市场的能力。经营者取得市场支配地位,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比如: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或者营销有方、在市场竞争中获胜而取得,也可能由于其从事的行业(如电力电网、铁路路网、城市基础设施管网等)具有自然垄断性质而取得,还可能是基于国家对某些特殊行业或者领域实行特殊市场准入政策而取得。反垄断法并不禁止经营者通过合法途径取得市场支配地位,只是禁止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滥用其支配地位,实施垄断价格、掠夺性定价、拒绝交易、搭售、歧视性交易等排除或者限制竞争、损害消费者和其他经营者合法权益的行为。反垄断法对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作了明确的、具体的禁止性规定。这些规定对任何企业都是适用的。

对于反垄断法第七条,我们一定要全面理解。一是保障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取得控制地位,是坚持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对于保障国民经济稳定运行,维护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二是取得控制地位,并不是说就可以实行垄断。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行业以及依法实行专营专卖的行业占控制地位,并不等于这些行业都只能由国有独资企业经营,更不是说这些行业的经营者就可以不遵守市场规则,滥用其控制地位,排除或者限制竞争。按照中央确定的“推进垄断行业改革,积极引入竞争机制”的精神和“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深化石油、电信、民航、邮政、烟草、盐业和市政公用事业改革,推进国有资产重组,形成竞争性市场格局”的要求,在国有经济占控制地位的行业中,同样要引导、促进不同经营者进行公平竞争。这一条第二款明确规定:这些行业的经营者“应当依法经营,诚实守信,严格自律,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不得利用其控制地位或者专营专卖地位损害消费者利益。”三是国家对这些行业的经营者的合法经营活动给予保护的同时,又要对其经营行为及其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依法实施监管和调控,维护消费者利益,促进技术进步。显然,反垄断法第七条的规定是全面的、正确的,既遵循了反垄断法关于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一般原则,又体现了我国的基本国情。至于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大型国有企业利用其市场控制地位采用乱涨价等手段损害消费者利益的问题,正是需要依据反垄断法加以解决的,不能因为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就怀疑甚至否定法律规定的合理性、必要性。

问题之四:经营者通过兼并等方式实现做大做强是国家所鼓励的,为什么事前还要申报、审查?

反垄断法所称经营者集中,包括经营者之间吸收合并、新设合并的情形,也包括经营者通过取得其他经营者的股权、资产或者通过合同等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或者能够对其他经营者施加决定性影响的情形。由于经营者集中可能产生或者加强其市场支配地位,对市场竞争产生不利影响,并且一旦完成集中,纠正成本较大,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反垄断法通常采用事前申报的办法对集中行为进行控制,规定达到一定标准的经营者集中,要在实施前向反垄断执法机构申报。同样,我国的反垄断法对经营者集中规定了事前申报制度,是必要的。

我国制定反垄断法,还充分考虑到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与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其他有关政策相协调。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产业集中度不高,许多企业达不到规模经济的要求,竞争能力不强。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都明确提出,要“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因此,制定反垄断法,既要防止经营者过度集中形成垄断,又要有利于国内企业通过合并、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在控制经营者集中方面作出适度规定。按照这一精神,反垄断法在“总则”中明确规定,经营者可以通过公平竞争、自愿联合,依法实施集中,扩大经营规模,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在“经营者集中”一章中又进一步规定,审查经营者集中,除了要考虑经营者集中对竞争产生的影响以外,还要考虑对国民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影响等因素。对应予禁止的经营者集中,如果经营者能够证明该集中对竞争产生的有利影响明显大于不利影响,或者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的,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作出不予禁止的决定。

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说明。反垄断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对外资并购境内企业或者以其他方式参与经营者集中,涉及国家安全的,除依照本法规定进行经营者集中审查外,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国家安全审查。”反垄断法公布后,有些外国企业担心这一规定是否意味着中国引进外资政策将发生重大改变。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对外开放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已经载入宪法,是不会改变的。当然,我们在坚持对外开放的同时,随着形势发展,有必要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再者,对外资并购本国企业进行国家安全审查,并

不是我国独创的制度。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许多国家的法律都有这方面的规定。外国不少有识之士已经看到,中国的反垄断法确立了国际公认的市场竞争基本规则,将为中外投资者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更有利于吸引外资,更有利于中国与各国开展互利共赢的经济合作。

问题之五:有些人认为,我国市场经济活动中的突出问题是“行政垄断”。为什么反垄断法没有明确规定反对“行政垄断”?

准确理解 篇6

例1 关于汽车在水平公路上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汽车启动后以额定功率行驶,在速度未达到最大以前,加速度是在不断增大的

B. 汽车启动后以额定功率行驶,在速度未达到最大以前,牵引力应是不断减小的

C. 汽车以最大速度行驶后,要减小速度,可减小牵引功率行驶

D. 汽车以最大速度行驶后,若再减小牵引力,速率一定减小

解析 根据公式P =Fv可以判断:汽车在启动后以额定功率行驶时,在未达到最大速度之前,由于汽车的即时速度v在不断增大,而额定功率P保持不变,所以牵引力F在不断减小。由牛顿第二定律有加速度 ,可以判断加速度 将不断减小,所以选项A错B对。当 时,汽车达到最大速度,如果减小牵引过来,则 也将随之减小,此时 ,加速度a < 0,汽车做减速运动,速度不断减小,所以选项C正确。若减小牵引力 ,则 ,加速度a < 0,汽车的速率减小,选项D正确。

综上所述知,本题应选B、C、D。

例2 质量为2 t的汽车,发动机的牵引力功率为30 kW,在水平公路上能达到的最大速度为15 m/s,当汽车的速度为10 m/s时,汽车的加速度为多大?

解析 当汽车达到最大速度时,满足F = f,则根据P = Fv可得:

在以上几例中,讨论的是交通运输工具行驶的过程中,关于P = Fv中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变化关系,一个物理量的变化会引起其它两个物理量随之变化,从而引起其它的相关物理量也发生变化。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公式P = Fv中F、v的物理意义的正确理解。

准确理解 篇7

一、准确理解先进文化内涵要澄清的几个问题

1. 先进文化内涵的界定。

首先, 要准确理解先进文化的内涵, 必须搞清什么是文化的内涵。到目前为止, 世界上关于文化的定义有几百种之多, 可谓是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之所以如此, 是因为下定义者立于不同的学科角度所致, 诸如, 政治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等。尽管不同学科给文化所下的定义有所不同, 但有一点在认识上是共同的, 那就是文化因人而生, 如果没有人, 就绝没有文化可言。一部人类发展史, 就是一部人类文化史。所以, 马克思“自然的人化”的概括, 虽然不是文化的定义, 但却精辟地指出了文化的内涵。即人类超越动物本能, 依照自己的价值取向, 作用于自然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 无论是物质的、精神的, 还是制度的, 只要有人的参与、创造, 都属于文化的范畴, 这是广义上的文化。其次, 我们所要建设的文化是属于什么样的文化?显然不是涵盖如此宽泛的广义文化, 而是与经济、政治相对应, 反映并作用于经济和政治的观念形态的狭义文化, 是思想道德、价值信念、精神情感方面的人文文化, 属上层建筑范畴, 其核心是社会意识形态。再次, 我们所要建设的先进文化应具有怎样的特质?属于上层建筑的文化有先进与落后、健康与腐朽之别, 对此, 我们历来的态度是努力建设先进文化, 积极扶植健康文化, 认真改造落后文化, 彻底摒弃腐朽文化。那么, 什么样的文化才能称得上是先进文化呢?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原则要求, 先进文化应具有服务性、开放性、前瞻性、民族性、科学性和群众性的特质。那么, 建设先进文化就应紧紧扣住这些内涵特质。

2. 发达国家的文化不等于先进文化。

我们所要建设的先进文化是观念形态的文化, 虽然科技文化也属观念形态的文化, 但就其内在特质和社会功用而言, 二者之间不尽相同。科技文化所涉及的是认识体系的内容, 人文文化所涉及的是价值观念的内容。科技文化一般表现为人类对外部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把握, 换句话说, 人类对外部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把握如何, 往往直接在社会物质文明发展上得以同步反映, 这就是为什么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之所以被现代社会机械操作所取代的根本原因。而人文文化则主要表现为人类需求、愿望、理想、选择等生活目的与价值观念, 它们往往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 并对社会历史起着或积极或消极的作用, 它与社会的物质文明并非一定同频共振。在15世纪以前中国处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 物质文明程度不高, 然而, 它所创造的人文文化, 不仅使中华文明璀灿夺目, 也给周边国家文明进步以充沛的养分, 为世界文化宝库增添了最亮丽的风采, 就是明证。

就目前现状而言, 发达国家在科技文化上所表现出的某些先进性, 我们的确不可与之同日而语。但是科技文化的先进, 并不意味也绝不等于人文文化的先进。因为我们要建设的先进文化是思想道德、价值信念、精神情感方面的人文文化, 是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的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化。因此, 以发达国家科技文化作为参照, 来衡量我国社会意识形态文化建设, 是认识与理解上的严重偏颇。

3. 不能脱离意识形态属性谈先进文化。

我们谈先进文化, 并不是在谈一个抽象的理论概念, 而是在谈一个具体的社会历史实践, 肯定要和现实以及现实的功利联系起来。离开现实功利空谈概念是毫无疑义的。自古以来,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由于理想信念、价值取向不同, 对于文化先进与否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譬如, 价值观念的不同对于文化先进与否的认识也是不同的, 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社会本位价值观念可谓是根深蒂固, 而西方文化追求个体本位价值观念也可谓由来已久。这就必然形成东西方对文化先进与否认识上的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在谈先进文化时, 不能脱离国家意识形态以及民族生存的历史和精神的历史, 其中最根本的是要看创造它的那个阶级是否先进。我们所要建设的先进文化, 性质是社会主义的;核心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任务是全面构筑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从根本上说, 就是要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立场上, 立足于民族的前途与命运, 代表当代中国前进方向, 代表推动社会发展要求, 努力建设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文化。

虽然在文化的载体形式和传播手段上, 与西方一些国家相比还存在诸多不足, 但这并不能证明我们的文化落后。美国的文化产品大都利用高新技术包装, 即使它在某些方面能吸引人, 赢得了一定市场, 因其内容大多宣扬的是资产阶级人生观、价值观, 决不可妄言其先进。因为, 判断一种文化先进与否, 不能只看现象, 要看其实质;不能只看形式, 要看其内容;最根本的是要紧紧抓住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

二、衡量文化先进与否应把握的标准

1. 要看其指导思想是否科学。

既然我们建设的“文化”是与经济、政治相对的观念形态的文化, 属于上层建筑范畴。那么, 判断其先进与否, 根本是要看其指导思想是否科学。科学的标志是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 揭示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并正确运用这一规律, 引导、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 以合理的、先进的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 尊重、维护、调动社会广大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 以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精神对待一切事物, 以实现人的自由发展的最高社会形态为最终追求。

凡是科学的思想理论必须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 被人们奉为科学的思想理论。在今天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严峻形势面前, 研读马克思理论成为西方国家政要、银行家、金融家、企业家所追求的一种“时尚”, 他们试图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钥匙”。于是, 一个严密逻辑清晰地呈现在他们面前:资本主义的内生矛盾——有效需求不足———生产过剩———透支消费———违约率上升——经济危机。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根源的理论经得起现实的拷问, 充分显示了科学思想理论的魅力。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 她所领导建设的社会主义文化, 必然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 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 势必把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构筑作为核心, 把思想道德建设作为中心环节和重要内容, 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重要任务,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教育重点。毫无疑问, 只有如此建设起来的文化, 才是先进文化。

如果摒弃观念形态的科学指导思想, 仅以技术水平的高低去衡量文化的先进与否, 这种做法的本身就有失科学。比如, 某些西方国家凭借本国所占有的尖端技术, 研发新型军事武器, 扩充军事力量, 四处制造事端, 破坏世界和平与安宁。即使其技术再先进, 也不是观念形态上的先进文化。

2. 要看其是否具有文化共享的理念。

大凡先进文化都应有共享的理念。这是因为文化是自然的人化, 反过来又在化人。世间因为有了人才产生了文化, 因为有了文化才使人真正成为社会人。古往今来, 不管生活在何国家、何民族、何地域的人们, 所创造的文化, 接受的文化信息, 感受的文化氛围, 具有相通之处。那么, 文化共享就不仅是可能, 而是必然。

马克思曾明确指出:“由于资产阶级开拓了世界市场, 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 被各个民族的各个方面的相互往来和相互依赖所代替。物质生产是如此, 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个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 由多种民族的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文学。” (1) 经典作家这里关于“世界的文学”的论断, 广而言之, 也可以理解为“世界的文化”。其实, 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有没有世界文化, 而在于不管是地域的或民族的“精神产品”如同物质产品一样, 随着人类的发展进步必将成为公众共享的产品。

罗素在《中西文化之比较》中也说:“不同文明间的交流, 过去常常被证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里程碑。希腊向埃及学习, 罗马向希腊学习, 阿拉伯向罗马帝国学习, 中世纪的欧洲向阿拉伯学习, 而文艺复兴的欧洲又向拜占庭帝国学习。许多这样的交流表明, 作为落后国家的学生能超过作为先进国家的老师。对于目前中国发生的情形, 如果我们把中国人看作是学生, 那么中国人一定能再次超过我们西方人。事实上, 如同他们向我们学习一样, 我们能从他们那里学到许多东西。” (2) 从罗素所言国家、民族间文化互学共享的事实, 我们同样可以反过来这样理解, 任何一种文化如果不能自觉、主动与异质文化交流和融合, 进行有效地“嫁接”, 势必处于孤立封闭状态之中, 造成“近亲繁殖”, 这样的文化必将是一种短命的文化, 根本就没有什么先进性可言。

文化共享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 是其自身生存、发展、完善的必然需要。在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信息网络化背景下, 世界各国由于文化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使之形成一个整体, 任何文化的自我封闭已万不可能。既然如此, 那就要树立共享观念, 自觉融入共享, 在共享中取长补短, 实现和谐发展。因此, 我们在建设先进文化过程中, 必须牢固树立文化共享理念。

首先, 要勇于汲取、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对于本国文化要有正确认识, 既不要“天生丽质难自弃”, 自爱自怜;也不要“养在深闺人未识”, 孤芳自赏。对于外来文化只要是有益的、有用的, 都要持有欣赏、享受、为我所用的态度, 不鄙视, 不排斥, 以泰山不让杯土的包容态度, 以河海不择细流的宽阔胸襟, 广纳精华, 以丰富和充实自身的文化发展。在汲取、借鉴的同时, 对于那些明显带有资产阶级审美倾向, 甚至宣扬资产阶级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文化产品, 应坚决摒弃、剔除。要努力克服学习借鉴中的浮躁之气, 什么斯克尔宾馆、维多利亚浴场、莱茵名都等等, 仅用几个无厘头、名不副实的“洋词”, 就以为是对优秀文化成果的共享, 相反, 这恰恰是浅薄的写真。其次, 要勇于将自身优秀的文化“送出去”。在文化共享中, 仅吸纳和引进外来文化是不够的, 还应该积极主动地将本民族的优秀文化送出去。在文化“送出去”的过程中, 一是要有辨别地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优秀的东西送出去。目的就是要让世人真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真正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营养所在, 而不是鱼目混珠、鱼龙混杂, 将一些不良文化产品也推出国门, 给一些本来对中国文化抱有偏见的人们落下话柄, 或给那些对中国文化了解不多, 甚至根本不了解的人们产生错觉或误解。二是要充分展示当代中国的新形象。随着中国的迅速崛起, 综合国力的增强, 国际地位的提高, 近几年来, 在西方世界“中国威胁论”此起彼落, 尤其是一些西方媒体歪曲事实, “妖魔化”中国, 对此, 我们就必须通过文化传播, 以无可辩驳的事实, 以正视听, 将一个当代中国真实形象送到世人面前。

3. 要看其是否具有独树一帜的民族特色。

文化的民族特色, 是民族历史的积淀和潜在的社会意识, 渗入社会心理的深层, 所表现出来的该民族所具有的独特的思想感情、审美倾向、处事态度、风俗习惯以及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这种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 以全民族共同联系为纽带, 以全民族利益为宗旨, 它对内包容丰富多彩的个性, 对外显示旗帜鲜明的整体风貌。虽然人类文化具有共通性和共享性, 但并不等于人类文化的同一和统一。经济全球化, 并不等于文化全球化, 或者说世界上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单一价值标准的所谓“全球性”文化。因此, 从这个意义说, 世界上从来就不存在超然于民族之上的同一、统一的文化, 而恰恰是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构成了缤纷瑰丽的世界文化。

正因为如此, “在最杰出的近代作家身上, 他们自己国家的特点可以通过他们对古人的模仿中看出来;他们的花朵和果实虽然得到了同一太阳的温暖, 并且在同一太阳的照射下成熟起来, 但他们从培养他们的国土上接受了不同的趣味、色调和形式。从写作的风格来认出一个意大利人、一个法国人、一个英国人或西班牙人, 就像从他面孔的轮廓, 他的发音和他的行动举止来认出他的国籍一样容易。” (3) 伏尔泰关于从作家的写作风格来认出他们国籍的论述, 正说明文化独具民族特色的极端重要性。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王牌, 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在建设文化的过程中, 汲取其他民族文化的优长是必要的, 但决不能迷失自我, 必须坚定不移地突出自己的民族特色, 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在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问题上, 毛泽东强调指出:“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带有我们民族的特性……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 这就是民族形式。民族形式, 新民主主义的内容———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新文化。”只有这样的文化, 才是“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4) 的文化。

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问题上, 江泽民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 国家要独立, 不仅政治上、经济上要独立, 思想文化上也要独立。根植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反映中国人民创造自己新生活的进程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 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立身之本。只有首先赢得中国人民的喜爱, 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才能堂堂正正地走向世界和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5) 只有坚持民族特色, 表现和反映振奋的民族精神、高尚的民族品格、坚定的民族志向的文化, 才是真正具有竞争活力的先进文化。

考量一下现在文化建设中的一些雅俗不分、美丑不辨, 甚至刻意追求鄙俗、丑陋的不良倾向, 应引起我们的高度警醒。例如, 有些地方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名, 行封建迷信之实, 甚至视低俗、粗俗、庸俗的东西为民族特色, 从城乡大街小巷各种店铺名称可见一斑, 什么刘三刀把子肉、赵老鬼茶庄、胖嫂足疗所等等不一而足。不言而喻, 这种所谓逆美而行“文化”, 根本不是在丰富民族文化特色, 相反是对民族文化特色的糟践和扭曲, 岂有先进性可言。

4. 要看其是否坚持人民大众利益至上的原则。

文化“为什么人的问题, 是一个根本的问题, 原则的问题。”文化建设“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 是否始终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 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毫无疑问, 是否坚持人民群众利益至上, 是衡量文化先进与否又一重要标准。因此, 建设先进文化必须坚持人民大众利益之上的原则, 切实做到文化建设为了人民, 文化建设依靠人民, 文化建设成果由人民共享。具体表现为:第一, 尊重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激励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精神。一些地方凭长官意志, 越俎代庖, 脱离实际, 远离大众, 为涂脂贴金“造政绩”所搞的文化虚假繁荣, 不管作出何种标榜, 都不是先进文化。第二,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已故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金克木先生认为, 文化就是“国情”, 就是“国民性”。建设文化要立足于中国正处于今后还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 要着眼于提高人民群众素质这个根本要求, 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协调社会各种关系, 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反之, 建设文化不仅失去应有的意义, 同样也没有先进性可言。第三, 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成果享受权。文化建设的主体既然是广大人民群众, 所创造出的文化成果自然也理应由广大人民群众去享受, 任何个人或社会集团、社会阶层都不能倚仗经济或政治的强势地位, 强行将某种文化成果据为己有;也不能借口是文化原生地或原创者, 而将某种文化列为专属。对于一些新的文化成果常常带有思想意识的超前性, 甚或表现为人们还不熟悉的新的表达形式, 也应将对其的价值判断权、选择权交给人民群众。否则, 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是口惠而实不至。

综上所述, 只有准确把握内涵, 严格衡量标准, 才能真正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只有这样的文化, 才是真正代表社会前进方向、适应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反映最广大人民利益和要求。也只有这样的文化, 才能在当今诸多思潮的较量和综合国力的竞争中, 充满蓬勃生机与旺盛活力。

摘要:在我国先进文化建设呈现空前繁荣发展的良好态势下, 一些不容忽视的倾向、现象也日益凸显, 如果任其扩展蔓延, 必将直接危及先进文化建设的方向、性质。因此, 必须澄清对先进文化内涵的模糊认识, 厘清对先进文化的是非判断标准, 保证先进文化建设的健康开展。

关键词:先进文化,内涵,标准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人民出版社, 1997

[2].罗素.中西文化之比较.中西文化文学比较研究论集〔M〕.重庆出版社, 1988

[3].伏尔泰.论史诗.西方文论选〔M〕,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79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 人民出版社, 1965

准确理解 篇8

关键词:“十二五”规划,科学发展,以人为本

0 引言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引人注目地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这是“十二五”规划建议的一个最为鲜明的特点,也是时代的要求,事关“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

1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这是党在新时期的施政方略,是十一五期间建设的成功实践和经验总结。要能取得十二五的胜利,就必须借鉴十一五的经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这是十二五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能坚持发展,就必须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做到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就必须全面落实、践行科学发展观。尽管我们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上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我们还要看到我们的不足。那些只要政绩,轻视民生;那些行政命令、强迫命令带来的社会不够安宁;那些在工作上不能顾全大局,顾此失彼;那些只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等现象,不时地还在一些地方出现,不仅会影响科学发展观的落实,长期下去也会影响十二五期间的建设。因此,我们要打牢科学发展的思想基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万众一心,去夺取十二五的新胜利。

2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建议》指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其要求是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发展方式的落后是经济发展落后的重要根源之一。国际金融危机提醒我们,不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就难以在世界科技革命、经济发展和国际激烈竞争中占领先机。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那种靠高投入、高能耗取得的增长,已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现代经济比拼的是科技和创新,追求的是高端和低碳,仍然走以前的老路,就会被发展的潮流甩下。由此可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客观规律使然,人民意愿使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使然,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完全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特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为此,《建议》提出了“五个坚持”的基本要求。这“五个坚持”,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确定了明确的路径:在发展方向上,要做结构上的战略调整;在发展理念上,要有科技意识和创新精神;在发展目标上,要关注民生、注重保障;在发展重心上,要把节能减排、环境协调作为突破口;在发展动力上,要坚持改革开放。这“五个坚持”,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我们要全面深刻理解,认真贯彻落实。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的迫切要求。近些年来,我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还相当突出。主要表现:一是投资高、效率低、难循环。二是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三是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四是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实践证明,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看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3 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五中全会强调,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四个更加”就是围绕“科学发展”展开的具体内容和实现路径。

建议提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除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之外,还提出“居民消费率上升,服务业比重和城镇化水平提高,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在社会保障方面,我国已逐步加大投入力度。去年中央财政安排社会保障基金2906亿元,比上年增长16.6%。截至去年底,全国参加失业保险人数超过1.2亿人,全国基本医疗保险总参保人数已超过12亿人,总体覆盖率达到90%以上。绝大多数省份已建立了工伤保险储备金制度。

建议提出,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

一系列旨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改革,涉及重大利益格局的调整和政府职能转变:包括改革户籍制度,缩小城乡差距;加强对垄断行业的监管,限制高管收入,缩小行业差距;完善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增加职工工资等。

一场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涉及财政、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体制等多方面,必须统筹各方面的利益诉求,稳步推进,有效解决。

宏伟蓝图在展开,崇高使命在召唤。随着科学发展贯穿到中国经济和社会的方方面面,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必将会发生更加深刻的变化。

准确理解 篇9

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到, 多年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 最大的成效是让不少校长和教师对课程有了相对一致的认识, 逐步理解了学校课程是什么, 有哪些范畴和形态, 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什么关系。通过课程核心素养的梳理和界定, 有更多的学校开始思考今天学校的课程对学生现在和未来负责的关联性, 这些都为解决教育是什么这一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基础。但就目前实践的情况看, 今天的课程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 尤其在学科教学中, 始终困扰校长和教师的是, 今天的学科教学如何实现从单纯追求知识教学转向超越纯知识导向的状态。事实上, 这是一个认识上的问题, 也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问题, 如果广大校长和教师对此问题能有比较清晰且一致的认识, 那么, 如何实施学科育人的问题也会得以有效解决。关于这个认识问题, 从学校的学科教学角度, 需要从如下三个方面作深入理解。

一、学科知识固化形态与学习者的关系

这是指课程中所呈现的学科知识体系、结构以及内容本身与人的发展存在的联系, 在某种程度上, 涉及学习者的学习动机问题。

学校的学科设置和分科教学, 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在我国, 自近代才开始有这种做法, 从时间跨度上, 也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从教育的需求角度出发, 学校的学科设置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某种社会发展的需要, 它比较快速地解决了教育为社会需要而培养人才的目标问题, 让受教育者能够在一定时间内最大程度地学习、了解甚至掌握不同领域的知识和信息。基础教育的学科教学, 解决了学习者的阅读、书写、计算等基本技能, 为学习者进入后续更高阶段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基础能力, 逐步提高了全社会的科学文化素养。

但学校的学科教学同时存在着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如单一的考试评价导向, 让学科教学陷入对纯知识点的追求, 学科内容被碎片化、断点化, 有些教学内容既不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完整性, 也不反映知识体系的要素关联性, 学习者仅仅关心知识点的局部结论和考试的要求, 忽略了很多属于学科知识意义的内容。比如人类在该领域知识体系的认知形成过程中的思考过程与方法;该知识体系如何解释人类自然和社会的过去、现在以及将来的相关发展问题, 以及所拥有的解释世界的方法和工具是什么;这些知识体系如何揭示和挑战人的认知极限, 体现人类在知识领域中所作的诸多探索的过程, 为真理而孜孜不倦地追求甚至牺牲生命的可贵品质等。

不同知识对人类发展的结果和意义是不同的, 就学科教学而言, 不仅是向学习者解释知识是什么, 而且要让学生了解所有的学科对他成长的意义, 如何成为他和社会相联系的重要纽带。因此, 学科本身所自有的内在要素, 诸如人类解释世界的逻辑和结构、人类对此领域知识形成的情感和方法等, 都是重要的学科内容, 这些内容作用于知识体系中, 是需要学生用自身的实践过程逐步体验和感悟的。只有理解了这些, 才能让学习者知道学习内容的意义所在, 才能够影响和改变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引领他们去思考未来自身对于社会应有的责任方向。

二、知识学习过程与学习者的关系

学科知识学习的过程, 是学习者主体意识和能力养成的过程, 其中包括了大量的认知、行为和情感的矫正与强化的交互表现, 是学习者人格与品性形成的重要渠道。

对纯学科知识点的关注和对标准答案的追求, 让今天的很多学科教学陷入“去学习者主体性”的状况, 主要表现在学习者只关注考试结果, 主动学习动力不足, 思维能力不够, 学习方法缺失。同时, 由于认知的局部性和局限性而影响更多的良好行为品质和情感态度的形成, 比如, 当学习者习惯长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结论, 其自身内在的逻辑思维和结构化能力就会被削弱, 从而影响他的判断和分析能力, 继而会影响他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最终带来的是学习者对学科知识理解的偏差和误判。

课程的三维目标, 并不是独立并行的三种平行目标, 而是相互统整、同时作用于学习者学习过程的综合性要求, 知识与技能是在有效的过程与方法中获得, 而这其中的学习主体性思维品质和能力的建立与形成过程, 就是情感、态度的养成过程, 情感、态度最终影响价值观的建立, 而情感、态度的深度强化, 又会加速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 这是围绕人的成长过程的课程要求。所有的学科, 虽然内容领域不同, 但教师都应该设计符合人的成长与发展的课程目标, 从而实现人格完整、人性完善的教育目的。凡是一切围绕知识点的训练和强化, 不关注学习者的过程感受, 不关心学习主体的情感、态度乃至价值观的收获与取向, 都是对今天真正学科教学的异化。

学习者的知识学习过程, 伴随着思维方式和行为态度的变化, 是一种知识人格化的形成与显现过程, 其中包括学习者需要逐步学会对他人的态度;能够建立起个人的学习兴趣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判断和选择;能对学习和生活抱着主动探索的精神, 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和积极的生活态度等。

因此, 对于研究者和指导者而言, 需要能够更进一步地界定学科教学的真正教育内涵, 能给学习者以清晰的解释和引领。以语言文字类课程为例, 学习语言文字的目的不仅仅是掌握语言和文字的表达技巧, 更是要开展有效的沟通, 这是语言文字课程的重要的基础技能。在此基础上, 是进一步的要求, 包括表达内容的价值倾向、所反映出的内心真实情感, 以及对审美的理解等, 这些由低到高的课程要求, 需要通过学科的系统知识载体的选择和设计, 才能帮助学生进入其中, 逐步实现从对文本的理解转向对文化的理解, 进而达到自身文化修养的提高, 当学习者能够用该学科的基础技能而造就良好的人文素养时, 不仅实现了语言文字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要求, 也达到了该学科的育人目标。

三、有效教学与学习者的关系

学校的学科教学因其组织性和标准性而有别于其他的学习形式。在当前班级授课制的形态下, 如何面对学生的差异, 如何在某些标准化的要求下, 实现学科的全面育人功能, 是一个极具现实的研究命题。学科的有效教学是关注教学关系、建立学科与学习者的个体性联系、基于学科价值统整的目标追求的三者统一。

教学和其他社会活动功能不同, 在学科教学中, 教学关系是一种影响教学成效的重要参数, 在一定程度上, 有什么样的教学关系就有什么样的课堂生态和学校文化。长期以来, 我们的教学权力始终由教师全面掌控, 学习者习惯于被动接受, 主动交流比较少, 这会影响学习者在学科中的整体学习品质和思维能力。不过,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当前教学关系中一些形式上的讨论和合作, 如果没有作深入实质的思考和设计, 只追求停留于表面的、不解决真实问题的互动, 将会给学习者带来更坏的后果, 长此以往, 会对学习者群体性的交往文化带来严重伤害, 这是需要当前广大教育工作者加以重视的问题。教师在学科教学中, 应该建立起公正公平、恪守规律、温和宽容、团结合作、善于探究、勇于克难、秉持信念的学习文化, 并把这样的文化所需品质通过教学过程传递给学习者, 让良好的教学关系成为未来人际关系和交往文化的基础。

学科教学的另一个重要价值是要让学习者知道个人在学科中的主体责任和意义, 这是当前学科教学相对缺少关注的问题。学科教学的意义不在于考查学习者能用多少解题技巧来表现其学习成效, 单一的知识点导向和考试带来的驱动, 容易让学习者失去学习的动力和目标, 学科教学要能持续激发学生对学科领域的兴趣, 这是学习的动力, 也是学科教学的价值。学生在学科中, 需要了解学科的知识领域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以及和个人的关系, 这个关系不是一种简单的职业对应, 而是自己是否能在这样的知识领域里找到某种联系, 这既是一种思维联系, 也是一种价值联系。而这样的逻辑关联, 是建立在理性、科学、顺应规律的思维基础之上, 能改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方法以及对世界的真实看法。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 需要建立起知识与人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重新获得知识的社会意义、获得判断的方法以及社会性要素的基本概念和路径, 这是德性培育的最重要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习者正视自己在学科学习中的实际状态, 并给予他们充分信任和鼓励, 提供给他们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人际环境, 这些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习者是否胜任学习任务。

学科虽然以分科形式存在, 但学习的最终意义是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应用, 学科教学在良好的教学关系和个性化关注的基础上, 应该收获的是影响学习者自己的道德判断和价值认同。而这种判断和认同, 是通过实践表现, 就像赫尔巴特所认为的那样:“人的真正本性是在实际从事的活动中显露出来的。”这里的本性, 是指人的所有的行为特征和价值取向。而学校的学科教学则要提供针对这些本性特征的实践场景和学习要求, 让学习者逐步知道、学习并强化某些实践能力, 包括基础分析力、判断力、理解力和意志品质。这不仅是所有学科都必须承担的责任, 也是所有的教育者都应该承担的责任。早在近一个世纪前, 蔡元培先生的“教育者, 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仅为灌注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 而不贯之以理想, 则是机械之教育, 非所以施于人类也”的论述, 就是对人类教育的规律的深刻揭示, 人类无论面对怎样的不同时代, 育人的核心是不变的。

在教学中应准确理解电动势的概念 篇10

1 电源电动势的物理意义及定义

如图1所示:全电路由内电路和外电路组成, 虚线内是电源, R是用电器, ARB在电源的外部, 称之为外电路, 电源内部的电路称之为内电路。内电路和外电路的交接处就是电源的极, 其中电势较高的极叫电源的正极, 电势较低的极叫电源的负极。

当电路被接通后, 外电路中形成电场, 在静电力作用下, 正电荷从电势较高的正极向电势较低的负极移动, 到达负极后与负极上的负电荷中和, 因此, 正、负极上的正电荷、负电荷同时减少。如果不及时地把正电荷从电势较低的负极转移、补充到电势较高的正极上, 电路两端的电压将逐渐变为零, 电路中的电流将停止, 这是静电力不能实现的。只有在非静电力的作用下才能将正电荷从低电势的负极移至高电势的正极, 电源的作用就是能够提供某种与静电力本质上不同的非静电力, 这种非静电力能够把电源内部的正电荷从电势较低的负极经内电路搬运到电势较高的正极上, 以维持正负极间一定的电压。在电源内部, 非静电力把正电荷从电源的负极移到电源的正极这个做功过程就是电源电动势的本质。

在上述过程中, 非静电力做功, 正电荷的电势能增加, 增加的能量是从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而来, 电源就是把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如伏打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一种装置, 发电机是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一种装置。在电源内部非静电力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 非静电力做的功反映了有多少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 即非静电力把正电荷从负极移到正极所做的功与该电荷电量的比值就定义为电源的电动势。其公式为:E=W非/q。

2 对电动势概念的理解

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它的作用是通过非静电力 (即电场力以外的化学力、电磁力等) 做功, 把正电荷从电源负极移送到正极, 或者把负电荷从电源正极移送到负极, 在电源两极维持一定的电势差。对同一个电源来说, 电动势值为一恒量, 并不因电路中有无电流、流过的电荷多少、电流强弱的不同而不同。对不同的电源来说, 电动势的值不同。它反映了不同的电源把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本领是不同的。由此可知, 电源电动势的大小是由电源的性质和结构所决定的, 而跟外电路的组成以及是否接入外电路无关。

2.1 电动势和路端电压的关系

路端电压是指电源两极的电压或者说电源加在外电路两端的电压, 反映的是静电力把单位正电荷从电源正极经外电路移到电源的负极所做的功。对于给定的电源来说电动势是不变的, 而路端电压却随电路的电阻的变化而变化, 外电路两端的电压用U外表示。如图2所示: (虚线框内为电源, 为电源内阻) 它是随着外电路负载的变化而变化的, 其变化规律服从全电路欧姆定律。即U外=E-Ir, Ir项是电源的内电压U内, 也叫内压降, 它的物理过程虽然也发生在电源内部, 但与电动势的意义不同, 它是由静电力所引起的, 在电源内部起着消耗非静电力所做功的作用。对给定的电源来说, 它的内阻r是不变的, 但通过电源的电流是要随外电路而变化的, 因此, 内电压也是一个随外电路而变化的量。若令U内=Ir, 则E=U外+U内。可见, 电源电动势在数值上等于内、外电路上的电压之和。

当负载电阻R为无穷大, 相当外电路断开时, I=0, 由U外=E-Ir得U外=E。

这表明:在外电路断开时, 电源电动势虽然在数值上等于路端电压, 但这并不意味着电动势就是电压。

电压的实际方向规定为从高电位点指向低电位点, 即由正极指向负极, 在电压方向上电位逐点降低。电动势的实际方向规定为从低电位点指向高电位点, 即由电源负极指向正极, 在电动势方向上电位逐点升高。

2.2 电动势和电势差的区别

电动势与电势差是学生最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 正确区别二者是非常重要的。两者的相同点: (1) 电动势和电势差都是标量; (2) 单位都是伏特; (3) 在没有接通电路的情况下, 电源的电动势和电源两极间的电势差在数值上是相等的。两者的不同点是: (1) 定义不同:电动势的定义式E=W非/q, 电势差的定义式U=W/q。 (2) 所表示的物理意义不同:电动势是指非静电力把单位正电荷从电源负极经电源内部移至正极时所做的功, 电势差表示在电场中静电力把单位正电荷从电场中的某一点A移到另一点B所做的功。 (3) 能量转化过程不同:电动势是表示非静电力做功特性的物理量, 非静电力做功时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电势差是表示静电力 (电场力) 做功特性的物理量, 静电力 (电场力) 做功时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摘要:在物理教学中, 物理概念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它包含着重要的物理思想和方法, 蕴含着物理规律。学生只有真正掌握了物理概念的实质, 才能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 提高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电动势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教学中应使学生深刻理解电动势的物理含义并弄清其与电势差及路端电压概念的关系。

关键词:电动势,静电力,非静力,路端电压,电势差

参考文献

[1]邵长泰, 张明明.物理 (下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6.

准确识别和理解古诗文中的典故 篇11

关键词:暗引典故  《晋书全译》  误解

古诗文中经常引用典故。《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对典故的解释是:“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1]《汉语大词典》对典故的解释是:“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2]引用典故有明引,有暗引。明引是指出古事或指明古语的出处,人们容易看得出来。如:

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司马迁《报任安书》)

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荀子《劝学》)

暗引则不指明出处,讲究剪截融化。所谓剪截融化就是裁取古事古语并加以改易,使之适合作者自己的本意和对仗严切等方面的需要。如: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王勃《滕王阁序》)

或者如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说的“有时候甚至把典故只融化成一个词或词组,表面上就更看不出有什么出典,但是作者却是有意识地在用典”[3]。如:

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王勃《滕王阁序》)

意思是遥望太阳下的长安,手指云中的吴会。但这里其实是用了典故。《晋书·陆云传》记载,陆云与荀隐相遇,互通姓名,陆云自称“云间陆士龙”(陆云是云间人,即现在的上海市松江区,古属“吴会”),荀隐自称“日下荀鸣鹤”(荀隐是西晋首都洛阳附近的人,“日”隐喻首都洛阳)。这里就是不知道典故的出处,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也是可以的。但有些时候,如果不知道这些词语实际上是浓缩了的典故,照字面意思来理解,就容易误解文意。如:《隋书·卷三十七·列传第二》:“吾荷国恩,年宦已极,启足归泉,无所复恨。”《二十四史全译》翻译为:“我蒙受国家之恩,年龄和官职已经极高,现在迈步往黄泉路上走,没有什么可遗憾的。”把“启足”翻译为“迈步”,显然没有认识到“启足”是用了典故。“启足”是开启衣被查看手足,后世指善终,语出《论语·泰伯》:“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朱熹《四书集注》:“曾子平日,以为身体受于父母,不敢毁伤,故于此使弟子开其衾而视之。”[4]

我们用《二十四史全译·晋书·第三册》里面的误译来说明准确识别和理解暗用典故的重要性。《二十四史全译》是国家“十五”出版规划重点图书,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重点项目,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规划重点项目。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出版。绝大部分译文准确、流畅。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晋书》包含大量的章表奏启,多用骈文,文字艰深,经常暗用典故。这些地方的翻译容易出错。举例如下:

1.《卷六十二·列传三十二》(1429页)

(原文)若必月旦,则颜回食埃,不免贪污;盗跖引少,则为清廉。

(译文)如果一定要按月品评人物,那么颜回俸食少,不免贪得卑下;盗跖任官时短,则成了清廉之士。

这里没有认识到“颜回食埃”和“盗跖引少”用了典故。“月旦”泛指评论。应译作:如果一定要加以评论,那么颜回吃沾有尘埃的食物,不免被认为贪得卑下;盗跖分赃时拿得少,则成了清廉之士。《孔子家语·卷五·在厄》记载颜回吃掉孔子沾染了尘埃的饭食,子路发现了,误认为颜回贪而不廉。“盗跖引少”出自《庄子·外篇·胠箧》,即所谓“盗亦有道”,盗窃时勇敢而分得少,才能成为大盗。

2.《卷六十四·列传三十四》(1454页)

(原文)故华元厚葬,君子谓之不臣;嬴博至俭,仲尼称其合礼。

(译文)因此华元厚葬,君子认为不合身份;嬴博极俭,仲尼称赞他符合礼仪。

这里没有认识到“华元厚葬”和“赢博至俭”都用了典故。应译作:因此华元厚葬其君,君子认为华元没有尽到臣子的规谏的道义;季札把儿子葬在嬴博之间,仲尼称赞他符合礼仪。《史记·宋微子世家》:“二十二年,文公卒,子共公瑕立。始厚葬。君子讥华元不臣矣。”《说苑·卷十九》记载楚国的贤人季札到齐国出使,其子死于齐国的嬴博之间,就葬在那里,葬礼简单合礼,“孔子曰:‘延陵季子于礼其合矣。”

3.《卷六十七·列传三十七》(1508页)

(原文)敦大逆,宜加斫棺之戮,受崔杼之刑。

(译文)王敦大逆不道,应该掘棺戮尸,依崔杼那样处理。

这里没有认识到“受崔杼之刑”用了典故。应译作:王敦大逆不道,应该掘棺戮尸,像春秋时齐人对待崔杼那样。“戮尸”就是挖坟开棺,将尸体枭首示众。《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记载春秋时齐国权臣崔杼杀害齐庄公,后崔杼被齐人戮尸。

4.《卷七十·列传四十》(1590页)

(原文)乃崎岖寇难,契阔艰虞,匪石为心,寒松比操。

(译文)在外患内乱中崎岖前行,在艰险中历尽离散,心比石坚,操比寒松。

这里没有认识到“匪石为心”用了典故,应译作:具有不像石头那样可以转动的坚定不移的心。《诗·邶风·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转也。”孔颖达疏:“言我心非如石然,石虽坚尚可转,我心坚,不可转也。”

5.《卷七十一·列传四十一》(1594页)

(原文)昔宋杀无畏,庄王奋袂而起,衣冠相追于道,军成于宋城之下。

(译文)以前宋杀无畏,庄王拍案而起,士族士绅相追于道,在宋城之下排列好军阵。

“衣冠相追于道”是“剑及屦及”(又作“剑及履及”)的改写,非“士族士绅相追于道”。《左传·宣公十四年》记载宋国杀了楚国的使者无畏,“楚子闻之,投袂而起,屦及于窒皇,剑及于寝门之外,车及于蒲胥之市。秋九月,楚子围宋。”言楚王急欲出兵为使者报仇,迫不及待地跑出去,捧鞋的人追到窒皇之路,捧剑的人追到寝门之外,驾车的人追到蒲胥之市,才追上他。

6.《卷七十四·列传四十四》(1645页)

(原文)有人伦识鉴,拔才取士,或出于无闻,或得之孩抱,世人方之许、郭。

(译文)善于品评鉴别人才,选材取士有的出自默默无闻的平常之家,有的在幼年就得到赏识,当时的人们把桓彝与许迈、郭璞相提并论。

“许、郭”应指许劭和郭太。二人均善于鉴识人才。《后汉书·许劭传》:“初,劭与靖俱有高名,好共核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后汉书·郭太传》:“性明知人,好奖训士类。……其奖拔士人,皆如所鉴。”许迈和郭璞都是西、东晋之交的人,都喜欢寻山访道,追求长生,不以“有人伦识鉴”出名。

7.《卷七十八·列传四十八》(1751页)

(原文)圣上宽明,宰辅含弘,虽射钩之隙,赏之故行,雍齿之恨,侯之列国。

(译文)圣上宽弘明达,宰辅胸襟博大,即使有射中带钩的仇隙,奖赏照样赐予,有雍齿那样的怨恨,照样封为列侯。

这里没有认识到“雍齿之恨”用了典故。“雍齿之恨,侯之列国”应译作:即使像刘邦对雍齿有切齿痛恨,也照样把仇人封为列侯。《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刘邦平定天下后大封功臣,功臣们争功,疑惧不安,张良劝说刘邦急封多次反叛窘辱刘邦而后归附刘邦的雍齿为侯以安众心。

8.《卷七十九·列传四十九》(1792页)

(原文)虽植德无殊邈,犹欲教养子孙以敦厚退让。或以轻薄,庶令举策数马,仿佛万石之风。

(译文)虽然种植的情趣不很高远,但还是要教育子孙有淳厚退让之风。有时因为狂放,或许让他们举鞭策马,与万石的风度相似。

这里没有认识到“庶令举策数马,仿佛万石之风”用了典故。后半句应译作:有时子孙轻薄,希望让他们学习万石君石奋的儿子石庆举起马鞭数马的数量后才告诉皇帝马的数量的谨慎的作风。“万石”指西汉万石君石奋,与其四子均官至二千石,故以万石为名。《史记·万石张叔列传》:“万石君少子庆为太仆,御出,上问车中几马,庆以策数马毕,举手曰:‘六马。”非“举鞭策马”。

9.《卷八十七·列传五十七》(1943页)

(原文)景、亳垂统,本吞燕之开基。

(译文)景、亳承袭帝位,靠的是兼并的开创之业。

原文标点应作:景亳垂统,本吞燕之开基。应译作:商朝帝王把帝业传到后代,靠的是先祖高辛氏与简狄所生之子契开创的基业。景亳是地名,为商都,在今山东曹县。传说简狄吞吃了燕子遗下的蛋而生了契,契即殷商的始祖。

10.《卷八十八·列传五十八》(1960页)

(原文)殷若复尔,恐招华士之诛,故不敢不至也。

(译文)刘殷如果再像以前那样,恐怕要招致华士的诛罚,所以不敢不来。

“恐招华士之诛”非“恐怕要招致华士的诛罚”,应译作:恐怕要招致像太公望对华士一样的诛杀。《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记载齐国隐士华士自己耕种而食,织布而衣,不出仕,隐居山林,姜太公望认为他无益于国,把他杀了。

11.《卷八十九·列传五十九》(1971页)

(原文)愿明公思高祖纳娄敬之策,悟张良履足之谋,远临深之危,保泰山之安。

(译文)愿明公思考高祖接纳娄敬的计策,领悟张良为人穿鞋的谋略,远离面临深谷的危险,确保泰山般的安稳。

前两句应译作:愿明公思考汉高祖接纳娄敬迁都的计策,迁移都城;领悟张良踩刘邦的脚示意封韩信为齐王的谋略,封赏成都王囧。(因为当时成都王囧势力很大,威胁朝廷。)汉高祖六年,刘邦建都洛阳,娄敬劝说刘邦“都关中”,刘邦“即日驾,西都关中”(《史记·留侯世家》)。本文非用张良为圯下老人穿鞋的典故,为老人穿鞋,算什么谋略呢?《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平定齐地后,派人请求汉王刘邦封自己为临时的齐王,刘邦正要生气,张良“蹑汉王足”,示意刘邦当时控制不住韩信,于是刘邦封韩信为齐王。

12.《卷九十·列传六十》(1989页)

(原文)元帝比少康之隆,处仲为梗,海西微昌邑之罪,元子乱常。

(译文)元帝追求少康的兴盛,处仲从中作梗,海西察办昌邑的罪行,元子扰乱纲常。

应译作:晋元帝司马睿像夏朝的少康中兴夏朝一样中兴晋朝,但王敦叛逆;海西公没有西汉昌邑王一样的罪过,但是桓温废掉海西公,立简文帝。王敦字处仲,晚年叛逆。桓温字元子,为东晋权臣。西汉霍光废掉昏乱的昌邑王,立汉宣帝。桓温伐燕失败,为树立权威,效法霍光,废无罪的海西公,立简文帝。

注释: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290页。

[2]罗竹风:《汉语大词典》(第二卷),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1993年版,第114页。

[3]郭锡良等:《古代汉语》,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868页。

[4]朱熹:《四书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2页。

准确理解 篇12

一、《规范》6.2.4条款理解及审核关注重点

1. 标准原文

“施工企业应对施工机具进行验收, 并保存验收记录。根据规定施工机具需确定安装或拆卸方案时, 该方案应经批准后实施, 安装后的施工机具经验收合作后方可使用。”

2. 基本理解

(1) 施工现场必须选择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特种设备的任务;安、拆单位应当编制《安装施工专项施工方案》、《拆除施工专项施工方案》以及《安拆作业应急预案》, 制定安全施工措施, 报总包方及监理方认可后方可进行特种设备/设施的安拆, 现场安拆时必须由专业技术人员现场监督;特种设备完成安装工作后, 要求安装单位做好自我检工作, 并出具检查合格证书。施工单位要做好安全交底工作, 并根据规定要求将交验手续办理好;在完成安装之前, 需要经过相关部门做好验收工作, 并且在达到规定要求以后才可以进行使用。

3. 现场审核审核抽样参考

(1) 查阅施工机具的验收依据:如机具配备计划、租赁合同、租赁合同中约定的质量标准, 机具的合格证和检验单、使用说明等;检查项目部对施工机具的验收和报审情况。

(2) 作业现场存在特种设备作业时, 查安装方是否具备相应资质?拆装方案和安全施工措施是否形成?安拆前是否进行了相关告知?安拆作业人员是否上岗证件?安拆实施是否由专业人员监督进行?安拆过程是否符合程序要求?

(3) 施工机具 (塔式起重机) 安装完成后, 对安装单位的检查验收情况进行检查, 检查安全交底工作是否按照规定要求进行办理, 相关手续是否齐全。

二、《规范》10.4.2条款理解及审核关注重点

1. 标准原文

“施工企业应按规定向监理方或发包方进行报审、报验。施工企业应确认项目施工已具备开工条件, 按规定提出开工申请, 经批准后方可开工”。

2. 基本理解

首先确认开工条件是否满足开工要求;在开始施工前, 施工单位要先向发包单位或监理单位提出报验、报审要求, 并申请开工;严格按照我国项目规定要求执行报验、报审和开工申请;有总监理工程师签发开工报告。

3. 现场审核提示参考

项目部在开工前应进行以下方面的开工条件确认:施工现场的“五通一平”是否具备?手续是否完善?《施工组织设计》是否形成?并按照规定进行批准?施工图纸和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是否审查?建筑红线是否明确?施工放线是否获准?施工设备?检测机构?测量仪器是否安排并落实?管理人员、施工队伍、外协队伍是否安排并就位?施工材料、构配件及设备施工是否落实供应厂家?施工现场管理体系 (质量、安全) 检查是否落实?

上述开工条件落实后, 项目经理要把管理人员、组织结构、工序重点、测量结果、分包方及试验委托方等资料向监理或分包方进行报审, 并保留相关记录。

三、《规范》11.2.1;11.2.3条款理解及审核关注重点

1. 标准原文

“11.2.1施工企业应对施工质量检查进行策划, 包括质量检查的依据、内容、人员、时机、方法和记录。策划结果应按规定经批准后实施。

11.2.3项目经理部应根据策划的安排和施工质量验收标准实施检查”。

2. 基本理解

应对施工质量检查进行策划, 策划内容应完整, 策划结果应获得批准;施工企业依据策划的要求和施工质量验收标准规定实施检查。

3. 现场审核提示参考

项目部是否形成质量检查的基本规定?内容包括哪些?该安排 (策划结果) 是否进行了审批?项目部是否进行了 (互检、自检、交接检等) 相关检查?并保留相关记录。现场审核应重点关注以下项目部的活动内容:测量放线是否进行复核?并获得监理 (或甲方) 签字认可?钢筋隐蔽和混凝土隐蔽验收是否进行?钢筋工程和模板工程是否进行预检?并办理中间验收记录?施工班长是否参加检验批检查、评定和验收?其他质量检查记录是否保存等?

四、《规范》11.3.1;11.3.3条款理解及审核关注重点

1. 标准原文

“11.3.1施工企业应按规定策划并实施施工质量验收。施工企业应建立试验、检测管理制度“。

“11.3.3施工企业应对工程资料的管理进行策划, 并按规定加以实施。工程资料的形成应与工程进度同步。施工企业就好按规定及时向有关方移交相应资料。归档的工程资料应符合档案管理的规定”。

2. 基本理解

(1) 建筑工程质量验收主要由分项工程验收、检验批验验收、单位工程验收、分布工程验收等, 施工质量要和《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 (或2013) 相关要求相一致。

(2) 工程资料的形成应按照《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标准关于分部分项和检验批划分的要求和工程进度同步产生;

(3) 归档资料的管理应符合企业档案管理制度要求和项目所在地档案馆的管理规定。

3. 现场审核提示参考

(1) 关于建筑工程检验批、分项、分部和单位工程划分及验收的基本规定:

(1) 检验批

检验批是工程验收的最小单位, 是指施工时, 同样施工条件下特定数量的配件、材料等。检验批质量检查包括三个方面:资料检查、检测常规项目和检测主要控制项目。工程施工质量主要是由项目检验结果和项目验收结果。由于主控项目对验批质量影响比较大, 所以要求可以达到相关规定和要求。表明主控项目若不符合要求, 则该检验结果为不合格。负责工程质量的相关责任人要进行签字验收。

(2) 分项工程:

分项工程的验收主要是在已经检验审批通过的基础上开展的。通常情况下, 两者的性质是比较接近的, 唯一的差异只是批量大小存在差异。所以, 要将相关检验批组成分项工程, 要求组成分项工程的所有验收文件和验收资料具有良好的完整性, 所有环节都验收合格以后, 就认为验收合格。项目责任人要组织专门的技术人员验收分项工程。

(3) 分部工程:各分项工程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分部工程的验收, 合格标准规定如下:

各分项工程已全部验收合格, 相应的质量控制资料文件完整;抽样检查所有影响建筑功能和安全的部分, 并进行取样检验。

(2) 项目资料是施工管理技术缩影, 必须完整, 真实、有效。审核员现场审核时多数情况下是通过追溯施工资料来了解施工过程及控制情况。因此取样必须合理、不可盲目和随意。因此审核员应重点关注以下各阶段的现场工程资料 (不限于) 并能合理抽样:

(1) 开工报审资料:重点检查施工许可证, 施工组织设计, 开工报告, 工程地质勘查报告, 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检查记录, 项目部管理人员及特种作业人员从业资格证书, 测量放线记录等施工记录是否齐全?并保监理审查确认?

(2) 基础及主体施工阶段:重点检查定位放线记录?作业技术交底?隐蔽工程验收?工程预检?检验批检查验收?分项汇总及分部验收资料等是否齐全?完整?。

(3) 装饰装修阶段:重点检查现场使用的地砖、吊顶材料、门窗、涂料等饰材是否进行复试?结果?现场施工时是否形成施工方案?是否进行技术交底?隐蔽验收和检验批验收?结果?

(4) 屋面施工阶段:重点检查防水主材是否复试?报审情况?屋面施工阶段的方案、技术交底, 隐蔽、检验批情况及结果。

(5) 检查项目部收集的质保资料中是否包含了生产许可证?产品质量证明书?出厂检验报告?备案证?质量证明书?四性试验报告等基本资料?建议针对钢筋、水泥、商混、砌块、门窗等对浇筑功能影响较大的材料进行重点抽样?对须进行复试的材料必须按照代表批量的基本要求抽样不少于三组 (建议加大抽样量) 。

(3) 工程档案资料的移交

(1) 施工企业应在项目竣工3个月之前协助建设单位完善项目施工资料, 移交建设档案馆的施工资料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前期资料, 包括立项、可行性报告、宗地图、设计文件等;工程施工资料;竣工图。

(2) 项目部应按照公司《施工质量管理制度》的要求及时将施工资料移交公司档案管理部门。

(3) 现场审核应关注竣工资料的移交和管理是否满足上述规定。

参考文献

[1]陈乃骏, 李学方.国家注册审核员培训教程 (预备知识部分) [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 1998.

[2]李仁良, 肖建华.2000版ISO/DIS族国际标准草案[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0.

【准确理解】推荐阅读:

核算准确06-04

准确判断06-14

准确测量06-18

准确采集07-02

准确设计07-07

准确有效08-07

准确切入08-18

准确生动09-01

准确语言09-20

准确测试10-05

上一篇:精品课程平台的构建下一篇:集中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