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管理的有效性

2024-05-13

小学德育管理的有效性(共12篇)

小学德育管理的有效性 篇1

对于一位小学班主任而言, 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学习情况, 还需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情况, 在学生的一言一行间寻找思想品德工作的着眼点。小学生年纪还比较小, 正处在人生启蒙阶段, 在接受学校教育时, 班主任必须做好教育工作, 才能更好地为学生铺垫今后的人生道路。

一、建设积极向上的班风学纪, 为德育工作奠定基础

班级是班主任进行德育工作的基地和组织保证, 班级的稳定和学生学习氛围的优劣直接影响德育工作推行的效率。班主任要建设积极向上的班风学纪, 不断有序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接手新班级之初, 班主任要摸清班级学生的情况, 与每一位学生沟通, 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每位学生都是班级的一分子, 班主任要对所有学生的成长健康负责。班级学生众多, 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 都有自己的个性和困惑:有的学生刚刚从幼儿园转入小学, 一时之间感到不适应;有的学生长期依赖于家长, 来到学校觉得不自在;有的学生贪玩调皮, 不好好学习……班主任需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 有的放矢解决班级学生问题。每一位学生都犹如一滴小水珠, 但正因为无数小水珠的团结一心, 才能汇集成无边的海洋。班主任要做好每一滴小水珠的工作, 不能在任何一环上掉链子, 只有这样, 才能为班级建设提供保障。

班级管理工作中, 班主任要带领学生进行班级日常行为规范的学习, 认真贯彻《小学生德育纲要》《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礼仪常规》等校园规章制度。对于小学生而言, 孩童的天性使学生不自觉地模糊规章纪律的底线, 作为班级的大家长, 班主任要做好管理者、引路人的角色, 为学生界定底线, 给学生“立规矩”, 知道什么可以做, 什么不能做。小学生活动具有群体性, 学生之间的连锁效应非常明显。在班里面, 一旦有一个学生开始讲话, 其他学生马上就会叽叽喳喳起来。通过班级规章制度的学习, 班主任要对这些不遵守日常行为规范的行为提出警告和处罚。

只有建设积极向上的班风学纪, 才能将全体学生凝聚在一起, 一旦良好班风形成, 班级德育工作就会事半功倍。

二、班主任“身教重于言传”, 为学生树立德育榜样

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主导者, 是德育工作的实施者, 提高德育教学有效性, 不仅需要对学生严格要求, 也需要培养班主任的高尚道德情操, 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师表风范。我国伟大的教育思想家孔子曾经说过:“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这启示班主任在开展班级德育工作时, 要恪守道德规范、践行道德行为, 时时处处做学生的表率。

小学生年纪小, 向师性非常强,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个别担任班主任工作的教师, 动辄在班级里面辱骂学生, 给学生甩脸色, 试问, 这种管理模式如何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学生有些地方做得不够好, 班主任当然要管, 但是应以德服人, 告诉学生哪里做得不好, 怎么才能做得更好。片面指责学生, 容易对学生造成压力, 给其他班级学生树立糟糕的典型, 有损班主任威信的树立。

班主任可组织班级参与社会活动, 在活动中躬亲示范, 为学生树立榜样。例如, 开展一次“我为山区学生送温暖”活动, 班主任做好领头羊工作, 积极捐赠衣物、书籍等生活学习用品, 在班主任榜样的感召下, 班级学生必然会积极参与进来, 为公益活动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班主任的言行是一本最直观、最生动的活教科书, 其榜样示范作用是非常强大的。在每周升旗仪式的旗下讲话、晨读、班会课上, 班主任要与学生有效沟通, 进行会话, 充分发挥榜样作用, 用一言一行影响学生, 全面提高班级德育工作效率。

三、善于与学生家长沟通, 发挥家庭教育的力量

相比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更深刻长远的, 学生每天与家庭接触的时间远甚于班主任。学生知识的获得、性格的养成、思想情感培养无一不与家庭有密切的关系。正如同“孟母三迁”“陈毅教子”所讲述的那样, 父母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班主任要经常召开家长会, 与家长沟通家庭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方式, 帮助家长了解学校、了解老师, 在教育孩子上和学校步调一致, 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良性互补, 共同推进德育教学。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班级工作中, 班主任要用爱温暖每一位学生, 从思想上、生活上、学习上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和爱护, 帮助学生自觉接受教育, 维护班级秩序, 将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张纯芳.将德育工作融入班主任工作[A].宜春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专题研讨会论文集 (上) [C], 2005.

[2]李广录.素质教育与班主任工作[A].萃英集:青海省教育委员会、青海省教育学会优秀教育论文集[C], 2008.

小学德育管理的有效性 篇2

论文摘要:

当前农村中学德育管理工作是农村中学教育的薄弱环节,直接影响到了农村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农村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所以必须加强和改进农村中学德育管理工作。加强和改进农村中学学校德育管理工作必须做到加强领导,健全学校德育管理系统;明确责任,调动每位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更新观念,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加强联系,积极拓宽农村中学德育途径。

论文关键词:农村中学 德育管理有效性思考

正文: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内容,德育工作是学校的首要工作。学校教育能否培养出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的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对德育的管理。当前农村中学德育工作是农村中学教育的薄弱环节,直接影响到了农村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农村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所以必须加强和改进农村中学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一、农村中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学校领导不重视,机构不健全

首先,部分校长没有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其次,学校德育管理体制不健全,各项德育计划难以得到落实。农村中学都设有主抓德育的副校长,政教主任,下面是各班的班主任,学校的主要德育管理系统就是德育副校长——政教主任——班主任这样单一的管理

1模式,一般的任课教师虽然名义上有德育的责任,但实际上任课教师的任务就是上好自己的课就行了,班级德育活动、学生思想教育活动主要靠班主任一个人来完成。学校虽然设有学生会、团委等,但是这些组织往往是有名无实,很少组织活动。学校虽然都有德育工作计划,但都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

(2)德育责任模糊,德育工作者积极性不高

倡导落实全员育人、大德育观的背景下,教师的德育观念日益淡化。相当一部分教师工作中只管教学,不管教育,课堂上没有体现德育渗透,对待问题学生不敢管不愿管、放任纵容、很少主动配合管理班级、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能推则推。

(3)德育观念陈旧,德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不高

面对教育形势的变化,农村中学的部分教师的德育观念陈旧、素质不高,影响了德育的实效。一些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仍然习惯以权威家长式的态度对待学生,采用强令式、指令式的教育方式,借奖惩权威,专制压服学生,强迫学生接受和服从既定的道德规则,不太关注学生的心理需要和情感需要,忽视对学生人格特点和个性发展的尊重,不善于化解师生间的矛盾,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情绪,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不利于德育的实施。还有不少教师缺乏终身学习观念和自我提升意识,不能主动把握社会道德动态和道德信息,不注重自身道德知识的更新和充实,不注重德育方式方法的改进提高,不注重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特点研究,德育能力落后,德育技巧缺乏,不能满足学生道德成长的新要求。

(4)教育网络脱节。

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结合不到位,表现在学校方面,学校的教育活动仅仅局限在校园范围内,与社会、家庭联系较少,不能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德育力量缺乏沟通联系和组织协调配合,教育要求不一致,甚至互相矛盾冲突,形成教育上的分力与反作用,最终导致学校德育的低效与失败。

二、增强农村中学德育管理有效性的思考

(1)加强领导,健全学校德育管理网络

加强中学德育工作,提高德育的时效性,组建一支负责任、能力强、办法多的德育工作队伍至关重要、理所当然,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负责机构是党、团组织和政教部门,主要负责人是班主任。因此农村中学要建立健全学校德育管理网络,在组建德育网络的同时,务必使各科室要明确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并制订相应的考核要求和奖惩条例,形成较为完备和规范的德育管理制度。要强化制度导向,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广大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使德育成为教育中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的的形式,提高中学德育的实效。

(2)明确责任,调动每位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发挥德育组织作用必须明确学校各位教师的德育工作职责,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德育工作落实。在农村中学,班主任教师和科任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体力量。所以明确班主任教师和科任教师的责任,调动其积极性对于学校德育工作就有重要意义。

第一,要调动班主任教师加强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因为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学校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学校要翩定班主任工作职责、考核细则,明确班主任的责任,增强班主任的责任感。同时学校要建立激励机制,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首先,对班主任实行目标考核激励机制,提高班主任待遇。其次,让班主任参与班级学校管理,提高班主任的地位。

第二,要调动各科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学科教师是不容忽视的德育工作者,学校提出要在学科教学中以知识为载体渗透德育。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主旋律,各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都是同本学科的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就增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给学生深刻的影响,形成强大的内化力量。各学科德育都要以以知识为载体,实现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效果。学校要制定科任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以及配合班主任抓好班级工作的具体要求。

(3)更新观念,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

更新观念重点体现在一个重视、两个克服上,即学校教育不仅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克服形式主义倾向;更新人才观念,克服用一个模子培养人才的倾向。必须树立为受教育者今后的终生学习打好基础的观念,树立为受教育者成为一个合格公民的观念。德育工作者的着眼点,应放在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身上,致力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健全,实现人格个性的社会化。为此,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为着眼点的现代德育观。

观念的更新,需要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要做好农村中学德育工作,必须提高学校领导和教师的素质。学校重视对教师的培训,通过教育理论学习,举办专题讲座,加强德育科研等形式,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德育工作者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传播者和建设者,要切实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因为,教师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对学生的德育工作起着重要作用,教师职业道德的好坏是学校精神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必须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认真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树立德育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4)加强联系,积极拓宽农村中学德育途径

小学德育管理的有效性 篇3

关键词:小学德育;有效管理;配合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传、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幾方面素质。小学德育即学校对小学生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正如大家普遍认为的一样——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建设祖国的历史重任,所以小学时期的德育工作管理对小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重要的奠基作用。

一、当前小学德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分析

1.学校对德育认识存在误区

国外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教育的最根本目标是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品德。但是受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小学阶段对学生的德育管理并不十分重视,将小学生的德育表现体现在是否遵守校纪校规上,班主任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评分时,以学生是否能按时完成作业、考试是否成绩优异作为德育的重要参考标准,过于重视学生的学科知识学习,对学生的德育管理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再加上学生长久以来对教师的敬畏心理,学生德育管理更缺乏有效措施。

2.德育工作管理缺乏有效措施

由于教师德育管理存在误区,使得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开展也存在缺陷。主要表现在很多小学生在教师的监督管理下,遵守校纪校规、按时完成作业等等,一旦脱离教师的视线,在无人约束的情况下,就表现出行为随意性,也不能认真履行教师的课业要求和家长要求。德育管理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习惯,在有人督促、无人监督的情况下,都能注重自己思想品德修养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都能自觉、主动地学习进步。

二、有效开展小学德育管理的措施

1.在班级中建立良好的德育氛围

素质教育倡导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的朋友,在教学中与学生共同成长进步。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建立德育氛围的前提,也是教师开展有效德育管理的基础。教师应对学生多一分理解,不再以知识的权威角色出现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让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

比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感知学生的心理状态,通过与学生有效的情感交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将德育从课堂中延伸到平常交往中,在平等关系下,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

2.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品德管理时,最重要的是注重对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少一些课本理论知识的讲授,多一些实际操作,将品德管理真正地落实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很多学校都会张贴小学生行为准则这样的标语,但是这些德育计划并未真正地起到德育作用,所以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例如,在课间休息时,要教导学生不要在楼梯口追逐打闹,和同学游戏要在开阔的操场上;上下学回家路上不乱丢垃圾,过马路之前注意车辆;在家复习功课时也要与父母进行交流。从生活的细节入手,教师要多强调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细节,久而久之,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就能养成。

3.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有效配合

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灵接触的过程,根据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学生集体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有着重大的影响,其影响力一定程度上大于教师的作用。因此,对小学生的德育管理不应只是教师的日常工作,而是要将其上升到学校、家庭和社会当中,在大的集体环境下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思想品德修养的形成。学校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场所,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养成有明显作用,家庭是学生的第一学习场所,家长的一言一行也是学生模仿的对象。通过大集体的力量培养学生的品德习惯,这无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对小学生的德育管理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感染和影响,学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需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制定德育培养计划,这不仅可以降低教师的德育工作难度,也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只有在教育工作者、家长以及社会人士的全体努力下,潜移默化地影响小学生思想道德养成,用正确的德育方法引导其健康成长,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高俊云,侯俊美,王文凤.对小学德育有效管理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6(11).

[2]袁仙艳.谈谈对小学德育有效管理的几点思考[J].教育,2016(10).

[3]魏桂云.新课程理念下小学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J].文教资料,2015(30):135-136.

[4]张秀洁.对现阶段小学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4(1).

小学德育管理的有效性 篇4

德育导师制工作模式是一名导师可以同时带5到10名学生, 导育过程的要求是每周至少1到2次和被导学生进行交流, 导师要及时了解其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变化;要求导师每一次都要有书面的记录并完善学生成长档案袋;要求导师每月至少1到2次与被导学生家长进行沟通, 帮助与指导学生家长进行有关的家庭教育;要求导师养成做工作记录的习惯, 完善工作记录袋, 主要是记录师生活动的全过程。

德育导师的职责主要包括:关注被导学生在思想、品德以及行为上的动向, 帮助受导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好的道德品质;关心被导学生身心健康方面的变化情况, 及时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与健康指导;关心被导学生学业及个性特长上的变化, 有效地帮其改进学习的方法, 提高学习的能力以及学习的效率;经常保持与受导学生家长间的沟通, 保证较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成长过程。

那么, 就小学生而言, 笔者认为, 其提高德育导师能力的途径与方法有以下5种。

一、坚持因材施导, 提高导育目标设计科学性

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 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 表现为儿童运用已有知识经验独立完成任务, 即现有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 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 但在成人的帮助下, 通过模仿, 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同样, 在德育中也存在着最近发展区。事实证明, 导师只有在充分了解被导学生的各项实际情况后, 才可以制定出较为合理的导育目标。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我们所制定的目标不应该固定而应是动态的、分阶段的, 并且目标的设计要具体且便于检测, 不能含糊、笼统、不易操作。

二、坚持因材选材, 提高导育内容选择正确性

导育要达到预期的目标, 导育内容选择至关重要。如果导育内容与被导学生实际联系不够紧, 必然会影响其导育效果。笔者认为导育内容的因材选材可以概括为三个原则, 即:系统性原则、务实性原则和创造性原则。德育要增强系统性, 必须在基础理论性内容的系统性、稳定性、连续性上下功夫, 以克服教育内容选择的随意性;要增强导育内容的务实性, 导师须紧紧抓住被导学生最关心的热点、疑点、焦点、盲点问题进行导育内容选择, 防止贪大求全, 华而不实;要增强导育内容的创造性, 导师对传统的导育内容要大胆地取舍, 科学地“加减乘除”, 使导育内容的选择具有灵活性、创造性。小学生理解能力尚未完全形成, 因此在选择内容上更应注意, 多选取对比性较强的内容作为导师导育的内容。

三、坚持因材取法, 提高导育方法实施针对性

方法对于导育结果的影响是非常明显, 因此针对小学生选择导育方法就更为重要了。通常在工作中教师们选择说服教育法、情感陶冶法、榜样法等。说服教育法是我国目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基本、最广泛的德育方法。它借助语言或者事实,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影响受教育者, 启发学生的自觉性、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增进学生的辨析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说服教育的主要形式有讲解、谈话、讨论等方式。而“身教”法是以导师的人格熏陶对学生进行导育。实践证明, 导师在导育过程中不重视自身人格修养, 不注重身教, 那么其结果必将是失败。合格的导师要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人格塑造。笔者认为导师必须要了解与准确判断自己所导对象的特点。同时, 对于现有的导育方法我们也可以给予优化与整合。例如, 我们在选择方法的同时有意识地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理论与操作技巧运用到我们的导育过程中。

四、坚持因材施威, 提高导育过程的导师影响力

所谓威信就是你在他人心目中的影响程度, 或者说赢得众人的尊敬和信任后形成的一种无可替代的影响。我认为导师树立威信可以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德”立威。“德”是指导师的道德、品行、作风。《诗经·小雅》中说:“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意思是品德像高山一样崇高的人, 自然有人敬抑, 行为光明正大的人, 就会有人效法。二是以“识”增威。这里的“识”包括导师广博的知识。知识是人类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是智慧和力量的象征, 是衡量一个合格导师的必备条件和起码要求, 它直接关系着导师所导内容的优劣。三是以“信”取威。这里的“信”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信任, 二是信用。信任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前提, 也是体现人格力量的纽带。讲信用, 就是不食言、不说空话和大话, 信守诺言;对做不到的事情, 决不能许诺, 不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只有这样, 导师才能树立较高的威信。四是以“绩”壮威。导师要努力工作, 争取获得一定的成绩。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能够使你所导的学生对你更加敬佩。五是以“情”升威。鲁迅曾经说过:“无情未必真豪杰, 怜子如何不丈夫。”人非草木, 孰能无情。当代人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人人期望得到别人, 尤其是领导的理解、尊重和信任。哪怕是一个主动的招呼、一句亲切的寒喧、一句玩笑话, 都会使人感到是对自己的尊重和亲近, 从而达到心理相容, 感情相通。

五、坚持导研联动, 提高导育过程的导师技巧

长期从事导育工作的导师更需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 并对其进行经验梳理, 这就是所谓的导育研的联动。例如, 案例反思就是促进自身导育能力提升的有效方法之一。一般导育案例的书写格式主要包括案例背景、问题分析、施导措施、实施效果、案例反思等。这样用文字形式将其记录下来更有利于导师们导育技巧的提升。因此, 笔者建议小学的德育导师们要积极地参与导与研。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主要表现为易动情与易重情。因此, 小学的德育工作需要导师们做到以情动人、以情育人、以情感人。但是除了这些之外, 笔者认为还有必要对几个技巧进行完善。首先是表情技巧。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学生学习的过程并不单纯是一个“纯认识”过程, 其接受教育的过程第一环节就是对教师教态表情的接收。因此, 导师身着得体、大方的服饰, 一副亲切、和蔼的面容以及充满期待的目光, 再配以适当的肢体动作, 其导育将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其次是导言技巧。心理咨询研究领域中对于咨询师引导能力要求非常高, 德育导师的工作类似于心理咨询师。导师通过语言的引导使学生感官产生兴奋, 能强化受导学生的主观感受, 从而最终激起学生理智感的发展, 促进其快速地进入特定沟通氛围, 提高导师的导育效率。最后是导师的评价技巧。评价是德育导师制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对导育全过程起着决定性作用的环节。评价的有效性将会对学生生活、学习等方面的情感达到激励与调节的作用。小学生更需要导师们的评价, 因为他们有着较为强烈的心理需要。通常导师可以用“对”、“不对”、“好”、“不好”等简单词语评价普通的学生, 但是对于学校所分配的受导学生则要配以表情与手势, 多采用启发性、示范性的评价。

总之, 德育导师工作是意义深远且烦琐、复杂的工作, “责任心”是有效完成工作的保障。尽管导师的工作能力有所不同, 但其目的都是一个, 那就是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对于学生选导师和导师选学生要力争做到双向选择且受导学生名单要具体化, 即受导学生名单上除了班级、名字, 还应该交代学生的主要问题、受导方向。当然, 学校要多宣传与培养德育导师, 即使做不到每个教师都担任德育导师, 也一定要保证每个老师都很清楚德育导师是怎么一回事。当然, 学习的方式有很多, 比如全校教工大会;或者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学习;通过学校网站, 要求教师上网学习。当然, 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是“德育导师优秀案例”的学习, 即看看别人都干了些什么。

参考文献

[1]刘莉.中小学德育中学生主体性缺失的反思[J].教学与管理, 2011 (34) .

[2]郭蓉.多元化背景下学校德育工作的挑战与机遇[J].教学与管理, 2012 (18) .

[3]丁银辉.加强小学德育有效性的策略[J].教学与管理, 2010 (2) .

[4]李本同.中小学德育实效较低的成因分析及消解对策[J].教学与管理, 2007 (28) .

[5]卢勇, 何松毫, 杨璐.德育导师制内涵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 2007 (2) .

小学数学德育渗透有效性初探论文 篇5

摘要: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学科教学则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因此,德育回归课堂,回归学科,是落实和提高德育有效性的必然选择。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内容,使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也受到德育影响。

关键词:小学数学;德育;渗透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学科教学则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因此,德育回归课堂,回归学科,是落实和提高德育有效性的必然选择。以“学科德育基地”为平台,共同破解“落实和提高学科德育有效性”这个难题,是我们小学数学学科德育基地的核心追求。

在“学科德育”的主题下,我们进行了广泛的听课、评课活动。因为,学科德育的落脚点在课堂。在听课评课的过程中,学科德育成为我们思考问题的一个重要维度。我欣喜地发现,不仅大家的学科德育意识显著增强,而且从教学目标的确定,到教学环节的设计,以及教学细节的处理,出现了一些新颖独特、具有借鉴意义的好方法,经过初步的归纳,我们将其概括为落实小学数学学科德育的三种基本方式,即:“熏陶式”、“预设式”和“生成式”。

一、熏陶式

“养成教育”是落实小学数学学科德育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小学的低年级。小学生姓“小”,小学德育也姓“小”。小学数学学科德育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眼要高,但手要低;谋大做小,持之以恒。

一年级新生为期一个月的学习准备期,从学科德育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不能仅仅着眼于让孩子们适应全新的小学学习生活,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们从小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为,良好的行为习惯能让人终生受益。

在研究过程中,基地成员们越来越认识到,教师自身是最大的德育资源。在学科教学中,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蕴含着德育。教师的表情是写在脸上的德育;教师的动作就是写在行为上的德育;教师的倾听就是写在耳朵上的德育;教师对每一位学生发言的那份期待,那份引导,就是写在眼睛里的德育。这正是老子所倡导的:行不言之教!

因此,学科德育有两个基点:教师的师德,学生积极的学科情感。如果离开了教师的师德,或者孩子们不喜欢这门学科,那么,学科德育将无从谈起。

二、预设式

数学学科中所蕴含的德育资源虽然不像语文、思品那么丰富和明显,但只要我们有了敏锐的学科德育意识,我们同样可以在研究教材时有目的、有计划地落实学科德育。

案例1:《小数点的.移动》在《小数点的移动》这节课上,讲完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后,我给学生补充了这样一段资料:

1967年8月23日,前苏联著名宇航员科马洛夫在完成任务后,一个人驾驶联盟一号宇宙飞船胜利返航。此刻,全苏联的电视都在现场直播飞船返航的情况。但当飞船返回大气层后,科马洛夫却发现降落伞怎么也打不开。

播音员只能沉重地宣布:由于无法排除的故障,飞船将在两个小时后坠毁,我们将目睹民族英雄科马洛夫同志遇难。

指挥中心把他的亲人们请到指挥台作最后的话别。但科马洛夫却说:“首长,属于我的时间不多了,我想首先汇报这次飞行探险的情况,这是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科马洛夫的生命在分分秒秒中消逝,但他却从容镇定地汇报了整整70分钟之后才与亲人们作最后的诀别。

当他泣不成声的女儿接过话筒时,科马洛夫落泪了。他说“女儿,我要告诉你,也告诉全国的小朋友,请你们学习时,认真对待每一个小数点和每一个标点符号。联盟一号今天发生的一切,就是因为地面检查时忽略了一个小数点,这是一场小数点引发的悲剧,同学们,记住它吧!”轰隆一声巨响,整个苏联一片寂静。

我的课堂也陷入一片寂静,此时无声胜有声,我不再多说一句话,但我相信这个由一个小数点引发的航天悲剧,任何时候都能给人以心灵的震撼!这是对学生“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科学精神”的一次带着泪花的洗礼。

德育不尚说教,德育重体验,重感悟,重践行。

以现实生活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为素材,不仅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小概率事件,而且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凡事不能心存侥幸,从小就要养成做事严谨认真的科学精神,这正显现了数学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而素材选择本身正是教师强烈的学科德育意识下的一种自觉与自然。

三、生成式

只要有了自觉的学科德育意识,我们就不仅能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德育资源,还可以敏锐地抓住课堂上稍纵即逝的生成性德育资源。以美育人,这是数学学科的美学价值所在。在引导欣赏美的基础上,正当我要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描一描、剪一剪来创造出各种轴对称图形时,一只小手很执著地举着!是呀,如果孩子从小总是随大流,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个性,没有自己的想法,那么,他们的自主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又从何谈起呢?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批判精神,即:数学学科也应该有自己的人文命题,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方面,数学学科德育应该有所担当!

学科德育,对于老师来说,就是在教书的时候别忘了教学生做人,而且是做有中国心的中国人。这不仅关乎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而且关乎学生的道德品质,关乎学生如何做人的问题。兹事体大,岂能轻忽!通过基地全体成员三年的共同努力,我们初步形成了“纵向成序,横向综合”的小学数学学科德育体系:两个基点:教师的师德,学生积极的学科情感;三个维度:科学精神,人文精神,道德品质;五个原则:有意,有序,有机,有度,有效;六个层次:数学本身的文化内涵,数学内容的美学价值,数学命题的历史背景,数学周围的社会现实,数学体系的辩证因素,数学教学的生态环境。

小学德育有效途径的探索 篇6

一、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

皮亚杰认为,从他律到自律是儿童品德发展的基本规律,“他律”的引导是形成“自律”的基础。因此,学校以课堂为主渠道,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道德认知,提高自我检查、自我反省、自我调节等能力。

学校鼓励教师深入挖掘学科中的德育因素,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构建积极的自我认知。例如,品德和语文课,渗透着人的理想、追求、情感和做人的道理;数学、科学课程中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辩证地看待事物的科学方法等,都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道德品质。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认识,学会自主地学习、生活和交往。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仅获得了知识和技能的进步,更获得了道德成长。

二、挖掘活动资源

要提高德育实效,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为此,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进而提高自我教育能力。

每年的植树节、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电影节等,学校都邀请家长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深刻的道德体验。如在“手拉手庆六一,迎亚运创和谐”大型联欢活动中,学生与家长、老师一起排演节目、同台演出;在“感知快乐,体验童趣,放飞梦想”校运会上,多位家长志愿者承担了裁判、医务、摄影、安全保卫等工作;130位师生、家长到农村小学开展手拉手爱心活动。家长还自发组织成立了广州市首支“家庭志愿爱心服务队、医疗服务队”,家长们忙碌的身影、灿烂的笑容,成为学校一道道靓丽的风景。

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触动着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获得了深刻的体验和感悟,逐渐变得自信、自律、愉快和成熟,如此,以活动为载体的自我教育,有效促使了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三、以多元评价促发展

学校充分发挥评价的德育功能,将活动与评价相结合,制定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雏鹰争章”评价制度,以评价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

学生在学校、社会、家庭的优秀道德行为,可“兑换”成一定的道德分;如有不良行为习惯,则“消费”一定的道德分,汇总后作为获得“雏鹰章”的依据。活动中,学生自主制定目标、设计章程、管理分数、评价反思,在评价中体验生活,不断提高自主管理意识。

“雏鹰奖章” 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分年段开展。如二年级,举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活动,争取“家务章”“自理章”;三年级,举行“通过安全门”活动和安全演习,争获“自护章”;组织学生到从化鳌头镇民乐小学和白云区外来工子弟学校,与留守和贫困儿童结对子,争获“好伙伴章”和“阅读章”;四年级,举行“我心中的红领巾岗位”主题队会,每位学生用不同的形式介绍自己为集体服务的岗位,用实际行动争获“集体服务章”;五年级,组织学生参观、祭扫烈士墓,开展阅读革命英雄传记等活动,争获“民族精神章”;六年级,结合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社会调查,争获“社会考察章”。

(作者单位:广州市东风西路小学 广东广州 510000)

小学德育管理的有效性 篇7

一、小学德育工作的意义

小学阶段是学生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 也是学生思维与各项能力发展的基础阶段。小学生的想法简单, 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他们的品德正在逐步由低级迈向高级, 处于一种重要的“质”的变化中。在这个阶段, 如果教师能对其进行正确的、有效的引导, 学生就能够向着正确的、健康的方向发展, 产生好的“质变”。相反, 如果教师对其不闻不问, 或是进行了不当的教育, 学生就有可能发展到不良的方向, 甚至由此步入歧途。小学生的精神面貌与道德素质是我国民族精神的一种体现, 也代表了我国的未来。在这个竞争极其激烈的时代, 为了不在民族素质方面落于人后, 我们必须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因此, 德育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奠基意义。

二、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

(一) 教师和领导对于德育工作认识不足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 很多学校的教师和领导仍保持着“重智育轻德育”的想法, 他们没能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随之也就无法对德育工作产生很大的热情和工作的动力, 这种消极应付的状态不仅效率极低, 对学生也没有任何吸引力。

(二) 没有持续的规划, 只是在短期内进行

有的学校实施德育工作没有规划, 也没有持续性, 遇到某个问题了就开设几次德育课, 完成目标后就彻底放松, 不再重视德育教育。

(三) 表面形式严重

有些地方的教育部门对于德育工作的调控功能只体现在开会、评比上, 给学校发一堆文件, 经常性地举办一些活动, 活动完毕后由德育教师上交总结, 教育部门装订、封存后就完事了, 从不关注活动开展的过程, 即使没有开展, 只要交上来材料即可。农村小学编制内人员本来就很紧缺, 为了应付这些活动, 学校疲于应付, 只能做一些表面文章, 在形式上过得去就行。这种做法不仅带来教育、教学资源的浪费, 还削弱了德育的有效性, 使德育教育无法长久地开设下去, 所带来的恶劣后果是无法估计的。

(四) 没有完整的德育队伍

在有些学校没有专门的德育教师, 都是由班主任兼任。班主任的教学任务比较繁重, 再加上家庭的负担, 他们的体力匮乏, 精力有限, 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对学生展开细致的品德教育。有的教师不能将德育教学融入学科之中, 认为那是班主任的事, 当学生出现问题时就向班主任抱怨。这样就使班主任“费力不讨好”, 丧失信心, 对德育工作也就更加丧失耐心了。

(五) 德育内容不能与实际相结合

有些学校德育课的设置不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很好地融合到一起, 当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出现问题时, 无法在德育学习中找到好的解决方法。而且, 在课堂上教师教育学生要助人为乐、谦虚礼让, 但是目睹了社会上的一些坏现象, 如公交抢座、胡乱插队等, 学生就会困惑、不解。并且, 有的教师没有上进心, 他们的思想紊乱, 知识薄弱, 观念陈旧, 在实施德育教育时就没有足够的说服力, 也无法使学生受到感染。

三、提高农村小学德育有效性的方法

(一) 明确德育工作的内涵

对于目前教育界的动态和发展, 以及形式上的变化, 教师要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明确如今进行德育教育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学校教育的关键是教师, 只有教师从思想认识上明确德育的紧迫性, 才能为社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我们不仅要将教学这个本业做好, 还要注重学生的品德教学。所谓教书育人, 教师为人师表, 自己首先要明确德育工作的内涵, 在正确的思想的指导下展开教学活动。

(二) 改变过时的评价方法

为了让德育工作有一个更好的评价机制, 我们必须改变以往那种过时的评价方法, 建立一种科学的、正规的、与时俱进的评价机制, 对于教师的考评工作也不再是单纯地依靠学生的分数来评定的, 而是要将教师的政治理论水平和师德、教学效果等综合起来评断。在以往的教师评价中, 多数都是教师单独评议, 这样做的缺点就是不全面、不深刻。我们可以将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以及家长对学生的评价纳入评价系统中, 并逐渐缩短评价的时间, 实现评价的优质、高效。

(三) 校内外相结合, 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

认真组织好社会实践活动, 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加强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确定相应的基本时间, 并把实践活动作为期末考评的依据之一, 让学生走出校门,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四) 与家长加强沟通和联系

为避免5+2=0的现象出现, 学校应加强与家庭的联系, 通过家访活动, 让学校德育走入家庭。学校发动教师定期进行家访活动, 使学校的德育要求为学生家长所了解。有家长督促, 学校检查, 促进了学生自治、自理能力的提供, 同时充分发挥家长的特长, 让学生在不同的家庭学会交往与合作, 开阔视野, 锻炼能力。

(五) 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我们要让学生爱祖国, 爱社会主义, 首先要爱家乡, 爱学校, 让他们从小事做起。教师要引导学生共同为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出力。创设优美的校园环境, 让学校内的一草一木都成为教育的阵地,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熏陶, 提高素质。

小学德育管理的有效性 篇8

关键词:小学德育,有效性,联动机制

德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小学生年龄一般在6至13岁之间,正处于人生生理和心理发展都不成熟的阶段,此时,他们很容易接受一些具有正能量的道德引领,也容易受到一些具有负能量的不良风气侵蚀,因此,抓好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刻不容缓!笔者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深感一些教师对德育的作用认识不到位,德育的观念和内容陈旧落后,德育方式单一化,与生活脱节,德育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从心底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在德育过程中也未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导致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大打折扣。针对于此,笔者进行了认真研究,认为可采取以下措施提升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一、开通多条德育渠道,引导学生养成积极的道德情感

学校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场所,我们可以通过多条渠道来实施德育教育,具体如下:第一,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参与少先队集体活动,体验集体生活,从而在活动中逐渐形成与他人和睦相处、团结合作的精神,帮助学生逐步养成遵守团体纪律、服从组织安排、具有集体荣誉感的优良品格,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第二,我们可以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活动,体验班级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将德育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使学生能够学会自我教育;第三,我们可以通过建设特色的校园文化来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提升德育的有效性。苏霍姆林斯基曾倡导:“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说话”。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校园环境这一载体,将德育彰显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使其发挥“润物细无声”的德育作用,如宣传栏、黑板报、格言区等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理想载体。

二、开展多种校园活动,于活动中实现育人的目的

开展多种校园活动,不仅能够在校园内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提高学生对文化科学的兴趣,更能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实现育人的目的。如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时,我们可以借助升旗仪式、国庆节等活动,向学生介绍中国近代史、社会主义发展历程,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爱党之情;在培养学生养成集体主义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植树节、地球日、爱鸟周等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环保行动,树立环保意识,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维护生态平衡,争做文明小市民;在构建融洽师生、生生关系时,我们可以做好校门口的欢迎问好仪式,让几位值周的教师和学生身披绶带,笑容满面地欢迎问候每位教师和学生的到来,从而促进使学校内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融洽。总之,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外在环境的影响,学校组织各种活动,不仅能锻炼和激励学生,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道德,还能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开辟一个好的开端。

三、优化多门学科教学,于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

赫尔巴特曾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品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品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因此,教书育人相结合是学校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我们只有将教学与育人相结合,才能深化、贯通学生对德育的认识与理解。首先,学生在学校内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处在教学活动之中的,如果我们忽视了这最大一块时间的德育工作,就不可能真正地将“德育为先”落实到位,并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反之,如果我们能把德育渗透到具体学科教学中,那么我们就占领了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其次,把如果能够将传授学科知识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将德育渗透到具体学科内容中去,则将使德育可感可知,有血有肉,增强德育的可接受性,同时,由于德育工作需要日积月累,潜移默化,那么在教学中适时进行德育教育,则可使学生避免产生被强加说教的感觉,从而使德育工作容易做到扎实有效。

四、达成多方教育共识,建立家庭、学校、社会联动机制

小学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增强德育的有效性绝不能光依靠学校,而是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达成小学生教育共识,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改变各唱各戏的做法,从而增强小学德育的有效性。目前,由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大教育主体间的教育理念不一致,导致小学德育面临“学校5天教,回去2天消”。即所谓“5+2=0”的困境。要破除这种困境,首先必须调动家庭在小学德育中的基础作用,即家长必须改变过去那种重学习成绩轻思想品德,重自我需要而忽视孩子的需要的教育理念,要知道现在社会的竞争是综合素质的竞争,是质的比拼,仅仅有一技之长而无良好的品德是难以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的,同时,父母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小学生的思想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其次要继续发挥学校在小学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即学校要形成德育为先,人人重视的局面,素质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校必须摒弃过去那种将素质教育等同于智力开发,等同于应试教育的错误做法,切实将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放在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首位,同时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发挥教师模范的作用。最后要加强社会在小学德育中的平台作用,即社会要多创建积极向上的文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入脑入心,成为人们的价值取向,积极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道德建设活动,如开展学雷锋志愿活动、十佳少年评选活动等,从而以活动促风气,以好的社会风气带动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素质。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花朵,培养德才兼备的青少年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使命。小学阶段是培养孩子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阶段,家庭、学校和社会一定要始终把德育放在小学生的教育的首要位置,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张洋.对小学德育工作管理新途径的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4(12)

对中小学德育实效性的探讨 篇9

一、影响德育实效性的原因探析

(一) “德育目标过高”的困惑。

长期以来, 教师中一直有一种舆论:我们德育目标过高, 不容易达到。现以《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 (下简称《规程》) 中所定目标为参照来评价德育目标高不高。该《规程》中提到“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实际上是基础教育的德育目标。这个目标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适用于所有学生的普遍目标, 即“培养学生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守纪律的公民”;二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目标, 即“在这个基础上, 引导他们逐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 并为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奠定基础”。

事实上, 我们对学生的德育要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规程》中的要求, 还隐在我们的德育观念中, 隐在对学生的期待中, 隐在德育实施中, 隐在对德育实施的评价中。我们认为理应如此的隐性的德育目标, 才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是教师们所感受到的“德育目标事实”。

(二) 德育力量薄弱的事实。

人们常常把道德的培养完全寄希望于道德教育, 所以就有“加强德育工作”之说。所谓“加强德育工作”, 通常是配备专门的德育工作者, 开设专门的德育课程, 开展专门的德育活动, 把德育体制化、形式化。这种以分工为基础的专门化的做法, 意味着德育是专门的德育工作者的职责, 是专门的德育活动、德育课程的任务。这就暗示或默许了其他教师是非德育工作者, 他们从事的是非德育工作。这样的“加强”使原本“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员”德育, 变成专门的德育工作者的德育, 更加削弱了德育。

目前从事德育的教师很多都是兼职教师, 甚至是代课教师。这些教师的德育专业知识普遍都很匮乏, 而且没有对德育方法进行创新与实践的意识。归根究底, 原因在于学校不重视对德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教师们普遍反映, 自身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欠缺, 教育技巧掌握得不够, 一旦遇到问题往往束手无策, 或总是那么几种办法, 有时就打不开学生心里的锁, 解不开他们心里的疙瘩。

(三) “5+2=0”或“6+1=0”的反复。

现在中小学学生的学习作息安排多是每周双休或每周单休。学生每周在校接受五天或六天的教育, 但是这几天的教育往往在经过一到两天的休息之后变得无迹可寻。

这是我们一线的教师普遍都会有的经历, 孩子们在校的学习与生活都很符合教师的期望, 行为习惯的养成、情感意志的锻炼较之以往都有明显提高, 但是令人苦恼的是这些进步与提高总会经历几次反复, 学校的正面道德教育受到不恰当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巨大冲击, 甚至出现倒退的现象。

1.父母的影响。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学生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父母言行在其身上的反映。

一些孩子在学校因拾金不昧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同学的称赞, 体验到了老师所说的做好事会感受到的幸福, 可是, 在回家告知父母之后, 却得到了他们一连串的数落, 说孩子是一个被老师洗脑了的傻瓜, 还让孩子想想前不久自己丢失的零花钱有谁送还给他。可想而知, 父母的这番“真知灼见”完全抹杀了老师辛勤教育的成果, 将学生又打回了混沌无知的状态, 同时使其再次接受了错误的认知。

2.同龄人的影响。在学校主流道德教育之外, 也就是在学生内部, 已经和正在形成着他们自己的“亚文化”、“亚道德”体系。这种“亚文化”、“亚道德”的存在对学生的道德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这一影响或许没有学校主流道德教育产生的影响那么直接, 但是这种同龄人之间的影响是潜隐的、深刻的。我们教育者无法禁止这种由学生自己约定俗成的行为规则, 因为这是他们普遍认可和接受的东西, 他们认为这些行为规则体现着他们对公正、公平的追求, 是他们进行交往的不可缺少的调节器。

(四) 德育途径选择的尴尬。

《中国教育报》曾于2002年2月24日发表关于《北京市中小学德育实效性研究》调查报告的报道。此项调查要求调查对象 (学生、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 以排序的方式, 表示这些项目实际落实的情况和成效。据有关此项调查的报道中提到的数据, 调查结果为:

1.关于德育途径, 学生排在前三位的是社会实践活动、大型教育活动和课外活动;教师排在前三位的是班会、大型教育活动、个别学生教育。教师把社会实践活动排在第四位, 学生把班会排在第四位, 把个别教育活动排在第七位。

2.学生把团队会排在末位, 把思想品德课类课程排在第六位, 教师把思想品德课类课程排在末位。

3.关于学生最喜欢的德育活动形式, 小学生、中学生都表示最喜欢的是郊游野营 (占被调查的学生总数的44.6%) ;最不喜欢的是公益劳动 (占99.13%) 。

从上述调查报告中可以得出结论, 现在需要的不是继续重复由来已久的“主体性”, 老生常谈, 而是寻求引导学生自主成长的途径和自主参与活动的形式。

(五) 考核管理制度不健全。

学校在智育方面有一套完整、具体的管理办法, 如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考核制度和升留级制度等, 形成了一个完整而严密的教学体系。相反, 学校在德育方面的管理考核却明显缺乏系统性与科学性。主要表现在:

1.德育过程没有充分明确, 有德育而没有德育管理办法和措施, 很难形成一个完整而严密的教学体系和教学过程;或者虽然建立了德育规范、德育考核机制, 制订了规章制度、学生守则, 但不够健全不够完善, 考核也不能经常化、制度化, 导致部分学生放松要求, 不重视道德修养, 降低了德育的效果。

2.现行的德育类课程考核方法, 如测验式、论文式存在共同的不足, 即考试的卷面成绩与学生的思想实际是否相符, 学生是否真正接受和自觉运用这些理论, 难以测度。

3.对学生思想品德的评价, 主要凭教师的主观印象, 有的学校没有设立学生品德档案袋, 教师只有定性描述, 缺乏科学性。

笔者认为, 由于知情意行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过程, 尤其是感情、态度, 往往表现出人对德育影响的内在需求倾向以及或接受、或排斥的心理状态, 而这又是外部的德育影响内化为人的品格的前提, 所以是否乐于接受德育影响, 可以作为迅速判断德育是否具有实效性的一个尺度。

三、增强德育实效性的措施

(一) 扭转德育观念。

我国素来崇尚教育, 教育名目繁多, 且有越来越多的趋势。不过, 国际教育潮流演变的大趋势似乎同我国的趋势正好相反:“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交往”之类“学”字当头的口号不胫而走, 不少惯用的“教育”名目也逐渐为“学习”名目所取代。这并不意味着“终身教育”、“道德教育”之类的概念已经过时, 而是反映出从着眼于“教”的教育向着眼于“学”的教育演变的趋势。学生的行为及品德形成由于同学生自身的价值取向相关, 因此走向“道德学习”更是大势所趋, 这一观念的转变对教师来说尤为重要。指导“道德学习”和进行“道德教育”的区别, 主要在于它不是使学生随着教师的“教育”而行动, 而是教师随着学生的“学习”而“教育”。

(二) 德育专业建设。

“在教育史上, 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发展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被关注。每一份教育改革方法和每一份学校改进计划都强调高水平的专业发展的必要性”。[1]现代教育的发展, 使得教育活动越来越复杂, 对教育人员专业性的要求越来越高, 突出地表现在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举措。但是教育人员中, 承担着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重任的德育专业人才培养却成为一个被人忽视的“死角”。

笔者设想,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德育工作者走向专业化:

1.理解德育工作者专业化的价值, 将德育工作者专业化纳入教师专业化之中。

2.明确德育工作者专业化的核心和内在标准。

3.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的德育工作者专业化的培养体系。

4.制定和完善德育工作者专业化的制度。

(三) 强化德育影响。

1.建立家长学校。学校可以建立家长学校, 在家长学校中, 有计划地向家长宣传正确的家庭观、教育观和人才观;讲授儿童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个别差异;介绍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指导家长提高科学育儿的能力, 还可以分类组织专题讲座, 在讲课方法上采取讲解、讨论及家长谈正面经验体会相结合, 并尽可能运用现代音像手段, 指导家长接受合理有效的家庭教育方式、方法。当然, 家长委员会及家访也是学校提高家长家庭教育水平的有效途径, 三者可以有机结合使用。

2.营造班级文化。“班级文化是指通过班级成员的团体活动所形成的具有共同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总和, 并以物质和精神形态表现出来的整体性氛围”。[2]

任何一个“社会”其内部至少有两个以上的群体, 班级被称为“微型社会”, 因此班级成员的团体活动就在班级这个小环境中衍生出一种文化气息和氛围, 从而影响每个班级成员。因而学生个体接受班级文化的陶冶, 其实质就是团体心理和行为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引导与规范。对学生个体来说, 一旦认同了他所处的团体, 将会使他的心理感到更为安全, 有归属感。

(四) 优化德育途径。

由于长期囿于“教育”概念, 不能正确区分与使用训练、感化形式, 往往只能进行简单尝试, 难以取得真正的实效。

“教育”实际上是对学生精神的影响, 即把社会价值—规范体系内化为个人的道德品质、社会—政治教养和精神品格。所有未能促使学生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发生变化的举措, 都算不上是什么“教育”。

营造一定的道德环境, 形成健康的舆论, 使学生的行为合乎社会规范体系, 并经反复练习形成良好的品性, 即道德—社会训练。

以触动人的感情的方式影响人的态度和行为, 称为“感化”。感化可分为自然的感化和人为的感化。自然的感化是指周围人们的良好行为所蕴含的人格力量影响。人为的感化指的是教育者出于教育意图, 以富有感情色彩的行为触动学生的感情。

教育涉及人的理性, 影响人的价值观念;训练涉及人的行为;感化涉及人的感情, 影响人的行为。德育过程是知情意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过程, 因此对于德育过程中德育途径的选择, 要密切注意学生的道德转化, 以期最快、最直接地达到德育目的。

(五) 健全德育管理。

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 不仅要考虑理论课程讲授本身存在的问题, 还要从构成德育教育范畴的整体上, 建立符合客观规律的德育教育模式或体系, 所以应建立起德育考核制度和思想品德的评价体系。需注意以下几点:

1.学校德育教育和德育管理各部门应各司其职, 各尽其责。从社会、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开展工作, 在健全制度、规范的基础上, 坚持管理和考核, 使德育的管理与考核制度化、经常化和规范化。

2.优化课程讲授、改革考试方法。重点改革测验式, 可拟定一些包含课程基本概念及主要内容的课堂情景剧, 作为基本方式加以强化;同时也可以写学习心得, 通过交流学习心得检验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德育考核坚持把定性和定量结合起来。如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集体观念、道德修养、文明礼貌等方面的实际表现可通过定性描述予以评价, 而学生在遵纪守法、奖励惩处等方面的情况可通过定量考核检验出来。在德育管理与考核中应密切结合学生的实际, 立足于教和导, 增强管理考核中的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Guskey, T.R.Evaluat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Thousand Osks, Calif:Corwin Press, 2000:16.

[2]鲁洁.德育现代化实践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3, 11:190.

[3]陈桂生.中国德育问题.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7.1, 第2版.

[4]陈会昌.德育忧思——转型期学生个性心理研究.华文出版社, 1999.5, 第1版.

[5]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人民出版社, 2005.10.第1版.

[6]陈正良.冲突与整合——德育环境的系统建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6, 第1版.

谈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篇10

关键词:小学德育,道德行为,道德判断

德育要从小抓起, 从道德修养的过程看, 道德判断、道德行为都有一个发展过程, 就跟上台阶一样。小学生正处在人生的起步阶段, 在此阶段要加强基本的道德品质的培养, 注意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后, 再逐步提高理性认识, 以理论指导道德行为, 并为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打下基础, 这对他们的一生怎样做人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因此, 为把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抓住时机开展德育工作是十分有必要的。

具体来说, 学校德育工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将德育渗透在学科教学中

在学科教学当中须注重对德育的渗透, 这是一项重要的任务。“育人以德”亦是每一名教师肩负的使命, 不管从事哪一学科的工作, 都应该把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德育工作二者协调在一起, 努力把握住教学中所有可以借助的时机让学生能够受到品德方面的良好影响。课堂当中的每个细节都牵扯着学生的注意力, 其在教学环节中不断地产生和消融, 通过适当的教学行为, 可使学生被教师营设的课堂情境所感染, 进而增强了对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应认真思考如何才能把握好德育渗透的有利时机, 让学生在每一个教学细节中都能感受到德育的浸润。

二、将德育渗透在社会活动中

为加深学生对德育知识的理解, 以及正确地引导他们的行为, 我校还在一些传统节日到来时, 让学生亲自参加一些相关的德育活动, 比如在“母亲节”到来时, 让学生回家后都帮助家长做家务活, 使他们感受到家长平日的辛劳, 这使家庭之中的亲情氛围更加浓厚了。在周末开展“我与家长一起看书”活动, 家长与学生分别将自己看书后的体会说出来, 通过这种有益的学习交流, 来更好地掌握知识。此外还给他们提供实践的机会, 引领他们开展一些实践活动, 以使他们对所学的德育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 增强自己的责任观念。在“我为社会做贡献”活动中, 学生来到最脏乱的路面, 清扫路面的杂物, 给路两旁的花草浇水;有的还来到行人拥挤的街道, 维持行人秩序, 搀扶老人过马路;许多学生还到敬老院之中帮助老人打扫院落;在天冷的时候, 来到贫困山区, 捐给那里的孩子御寒的衣物。在“环保日”到各社区宣传环保。这种大范围内的德育, 将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育人资源联系在了一起, 同时打破了以往学校和社会的隔离状态, 把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二者有机结合, 使二者作为一个整体能够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经过不断发展, 大体上形成了以学校教育为主导, 以参与相关社会活动为辅助的联合型、一体化的学校——社会合作育人模式, 增强了德育效果。

三、将德育渗透在良好的校风中

学校应该让学生在学校的日常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相关的熏陶。若要形成良好的校风, 一定要先从班集体着手, 即打造一个充满活力的班集体。这不仅可让学生愿意融入, 而且能够主动为它着想、为它做贡献, 并将个人荣辱与之联系在一起, 从而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朝气感。充满活力的班集体, 需要师生共同经营, 使内部成员之间彼此都能达到心理的认同, 教师的关心, 也就是班集体中老师的关怀是打开学生心门的钥匙, 是促进他们向上的动力。所以, 教师要在平时对他们多加以关心, 包括对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一些细节上的照顾, 尽最大努力让集体内的所有学生都能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 从而帮助他们取得一个个的进步, 并体验到进步所带来的内心愉悦。集体内部学生之间的彼此关心更有助于他们道德观念的增强。教师应多给他们提供一些参加班集体活动的机会, 并让他们在活动能够尽力地表现自己。无论他们在活动中表现的程度如何, 都会得到老师与其他学生及时的鼓励, 这样一来, 在每名学生心中都会逐渐产生一种对集体的认同感, 也能够主动关心与帮助身边的人, 从而在集体内部形成一种成员之间彼此相互关心与帮助的氛围, 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下, 可以促使他们更加的奋发努力。

形成良好的校风, 还离不开学校制定的德育规范, 因为通过这类规范可以对学生行为进行指导与约束, 从而摈弃不正确的行为习惯。在以往进行德育时, 有的学校只是将有关的规范张贴在学校中醒目的地方, 认为只要学生看到了, 就一定会遵守。可是, 他们忽略了德育中“懂不懂”与“执行”的问题。如果学生对其中的内容并没有完全的明白, 在执行方面就很可能存在障碍, 这就使得规范变得流于形式。所以, 德育规范的制定要符合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 要具有实用价值, 如《课堂行为要求》等, 而且要对学生讲解规范的内容, 让学生对德育规范的内容能够真正地理解, 根据规范的内容对照自己的行为找出差距, 从而改正不足, 发扬优点, 并经由举办相关的活动来加深学生对规范的认识。

总之, 学生的道德品质是从无到有, 从外部调节到内心自觉, 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起来的,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效地开展小学生德育工作在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但学校德育工作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挑战, 我们一定要想方设法把这项工作做好。

参考文献

[1]范锦飘.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小学德育管理的现状与对策[D].广州大学, 2012.

[2]苏艳花.萨拉齐第二中学德育管理实效性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3.

[3]陈宗庆.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2013.

[4]陶西平.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兼评《尊重·基础道德教育研究》[J].北京教育, 2000 (3) .

[5]芮火才.追求真实的德育——提高学校德育管理实效的思考与实践[J].江苏教育, 2001 (14) .

[6]叶素梅, 赵宝臣.关于德育内容体系的思考[J].辽宁教育, 2001 (3) .

小学德育管理的有效性 篇11

【关键词】道德素质 德育教育 小学阶段

一、关于小学德育教育

何谓德育,德业就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社会经验,以及受教育者的本身需求,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也把德育放在了首要的位置,广大教育工作者为培养青少年倾注了大量心血,取得了一些成效。学校教育能否培养出充足的、素质优良、品德高尚、知识丰富的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对德育的管理。想要充分发挥德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整体功能,来提高德育的实际成效,拿就必须加强对学校德育教育的更深层次的研究。

二、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学校教育应是教育的主导青少年的德育教育离不开诸多环境和因素,但学校教育对儿童的影响正起着主导作用。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首要任务。俗话说得好嫩枝易弯也易直。小学生正处于人生中人格的形成阶段,因此,这个时期对于他们来说,任何事物对于他们的影响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思想基础打得好坏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以至今后一生都有极大的影响,所以必须从小学生抓起,加强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和道德品质教育,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想要让孩子们健康茁壮的成长,那就必须去抵制那些不健康的消极情绪,对学生思想上造成不良影响。如果说学校的教育仅仅注重学生的智力发展,而将德育置之不理的话,那么我们所培养出来的一群智力人才无疑也会成为一帮只知道读书的废品,一批高分的低能儿。

三、当前小学德育问题

首先是,学校的德育工作同其他学科并没有良好的结合,造成了德育教育在学校的不完整性。就像有的老师会将自身的不满情绪代入到学校的课堂当中,这样就会总称学校的德育工作在课堂内被扭曲了。

其次是,学校的德育工作过分注重形式现在的德育工作者往往通过一些集体活动来表现,因为这样好总结,成果显而易见。殊不知,一个活动留给学生的只是一些表面的现象,要让学生真正在心里留下烙印,还需要教师持久的训化与检查。

最后是,学校德育只是社会德育的一个组成部门没有社会的大德育体系,没有大环境的德育教育氛围,学校的德育工作要想获得太大的成功也缺少了现实的可能性。由于在教室讲的,在学校集会上说的,一旦将其放置于社会当中,会发现好多都不是这样的,学生也就不会太深信教师的那一套了。

四、如何解决这些德育问题

1.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德育队伍的实效性

一是加强德育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的管理素质.小学德育管理干部队伍,在德育工作中起领导作用,要使学校德育工作有序开展,学校管理干部队伍必须正确导向,进行合理布置,制订切实可行的德育工作实施计划.因此,必须组织他们认真学习德育的有关理论,研究并学习德育工作的具体方法,要求他们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与本校实际相符合的德育管理体系,用以指导学校的德育工作.

二是加强德育工作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二是要提高他们对德育工作的认识.

三是要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以便更好地为德育工作服务.四是要深入开展德育工作的评比、表彰活动,要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从而带动学校整个德育工作的开展.

2.加强薄弱环节,从而提高德育教育有效性

学校的办学要积极构建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要使小学德育工作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我们的教育必须摆脱“应试教育”的困扰,向“素质教育”积极推进.如果让我们仔细探究“一手硬”、“一手软”出现的地区或学校,它们大多带有“应试”的成分,从办学思想上还没有端正起来.必须更新观念,加快它们实施素质教育的步伐,从而从根本上淡化考试竞争、按分排队,彻底摒弃单纯以升学率的高低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做法,使德育真正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其次,加大德育工作力度,狠抓學生基础道德教育。

3.开展德育实践活动,从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

当代教育学理论提出:德育的本质是实践的,德育实践教育活动是德育的核心.首先,德育目标的落脚点在学生品德行为上,只有学生的言谈举止符合德育要求,才能实现德育目标.其次,德育实践教育活动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唯一基础,道德实践是检验学生品德素质高低的唯一标准,学生的品德素质必须在实践活动中才能表现出来.因此,学校要高度重视德育实践教育活动,切不可停留在理论说教阶段,把德育虚化.要在理论教育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怎样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上,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德育教育体系,引导学生既学习书本理论,又学会动手操作;既勤于观察思考,又勇于探索实践.一般地讲,小学德育活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一是利用传统的节日,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教育;二是围绕上级德育工作重点,开展某一主题的系列活动;三是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现如今,党和国家队学校的德育教育可以说是相当的重视,为此还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从而做好学校德育教育的规范工作,也为学校的德育教育提供了良好的丰富的,现货的教育内容进去。因此,作为德育工作者来说,一定要不断地去探索落实好德育教育的新的有效的途径以及方法,从而才能够开设一个全新的德育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邓达.道德责任教育论[M].中国文史出版社

[2]师瑞军.小学德育途径的开发与整合[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7

小学德育管理的有效性 篇12

一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

1. 观念落后

虽然近年来进行了新课程改革的推行, 但是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仍然没有消除。依旧将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 造成了重智力培养、轻德育教育的形状, 对学生的未来成长十分不利。

2. 模式单一

德育教育长期被轻视, 当骤然走上教育前台, 难以有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与其相适应。教学方法依然沿用传统的方式, 采用简单的说教, 以典型的事例作为说教内容, 进行枯燥的德育教育, 无法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德育教育。

3. 缺乏评价体系

学校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 以学生智力的培养为主, 对于学生德育教育方面的投入几乎为零。在这种严重缺乏投入的情况下, 德育教育没有一个完善的教学体系, 在进行德育教育情况评定时, 无法对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实际状况作出准确判断。

4. 脱离生活实际

由于学校没有建立完善、系统的德育教育体系, 在德育教育的选材方面, 取自一些典型的事例, 虽然这样很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 但是难以让小学生接受。而且有些传统的事例严重与现实社会相脱节, 令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与现实社会现状发生严重冲突。

二如何提高小学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1. 以学生为课堂教学主体

人的道德形成, 是人与社会环境相互进行构建的一个过程。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 我们必须要注重学生在道德形成中的主体作用, 并有效地与环境进行结合, 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理想塑造”, 使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得到充分发挥。

2. 将德育教育融入课堂教学

在日常课堂教育中, 存在一个误区, 认为思想政治课才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科目, 然而事实上德育教育是渗透在整个教育活动中的, 如语文课, 可通过丰富的内容来培养学生的内涵修养;数学课, 可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态度;美术课, 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等。在开展小学德育教育时, 应当有效地将德育教育融入到整个课堂教育中, 而不应仅仅依靠思想政治一门学科来进行学生的德育教育。

3. 教师自身修养的全面提高

在小学阶段,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尚处于形成阶段, 一切的行为习惯都来自于模仿。因此教师成为学生们进行学习的主要对象, 教师的自身素质, 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发展。要想做好小学生的德育教育, 必须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修养, 从而提高学校的整体德育教育水平。

4. 德育教育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令学生成为一个具有高尚品德修养的人。开展德育教育无法离开社会而独自存在。德育教育不应局限在课堂上, 而是将其释放到更为宽广的社会中。小学生的社会经验不足, 在有效的课外活动课中融入德育教育, 不但能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还能极大地提高德育教育的时效性, 从而实现小学生德育、智育的全面培养和提高。

三结束语

作为教育事业的基础, 小学德育教育实效性的提高, 直接关系着学生未来发展的途径。将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列为重要研究课题, 充分发挥学生在德育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通过教师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 将德育教学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在教学与实际生活的有机结合下, 从多方面入手, 以有效的教学措施来提高小学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 社会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 伴随着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趋势, 对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 这就要求学校必须针对学生们的德育状况开展有效教育。在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开展具有实效性的德育教育, 是社会发展与人类素质提高的必然过程。

关键词:小学教育,德育教育,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沈涛、黄金哲.面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J].光学技术, 2008 (S1)

[2]明海、郑荣升、许立新等.素质增强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新探索——光信息专业大学生研究计划与科普、SPIE俱乐部活动相结合[A].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及协作委员会2010年全体会议论文集[C], 2010

上一篇:营林模式下一篇:内循环机械密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