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自动构建技术论文(共6篇)
主题词自动构建技术论文 篇1
一、前言
在现代制造业快速发展,中国致力于打造世界制造业基地的大环境下,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企业对从业人员在知识、技能、素质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当前电气自动化技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培养掌握电气自动化技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高生产一线生产、安装、调试、设备维护、售后服务和运行管理等相关岗位从业人员的素质显得尤为迫切。高等职业院校担负着培养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等职业专门人才的责任,要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1]。高职人才培养的核心是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所在,改变教育观念及方式,改革高职课程体系,构建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培养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及科学技术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是目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二、现状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的是适应社会生产、建设、管理等第一线所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技术应用型人才不同于学术研究型和工程设计型人才,其特点是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必须以职业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它的目标必须根据不同职业岗位的具体要求来确定。高职教育不能借用或照搬其他高等教育课程模式,而应当构建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主线,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基于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模式的课程体系。然而,现实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却存在着不少弊端:在课程的价值取向上,忽视课程本身的创新价值,课程目标缺乏对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明确要求与具体规定;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地域经济发展、行业发展和就业岗位的需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脱节,缺乏整体规划和安排;学科本位思想严重,课程结构设置还沿用学科本位的课程结构。为此,我们必须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树立能力本位、岗位目标的课程观,根据职业行为能力的要求,科学合理地构建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努力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备创新精神的符合企业需求的宽口径、复合型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三、课程体系构建
1. 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就业岗位分析及专业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说就是就业教育,它既是培养人才层次类型的教育,又是培养人才素质类型的教育,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而言,高等职业教育偏重于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
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面向企业自动化生产线的供配电系统、电气工程、电气控制设备、自动控制系统和计算机测控系统的安装、调试及运行维护,机电设备的销售、安装及维护,楼宇智能化及交通智能化设备的安装、调试及运行维护,现场仪表的维护使用和PLC系统使用维护,等等,涉及的技术主要有PLC、交直流调速、现场仪表和组态软件。涉及的行业有钢铁、有色金属、电机、汽车、模具、纺织、文具及房地产等,涉及的岗位有设备维护、销售、售后技术服务及研发等。结合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熟练的职业技能、追求完美的创新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能力的,掌握必需够用的专业知识的,面向生产第一线从事电气自动化设备及自动化系统安装调试、运行、维护、销售、管理等工作的高技能人才。
2. 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行为能力分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8届大会通过并发布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明确指出职业技术教育应当做到:(1)使受教育者获得在某一领域从事几种工作需要的广泛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之在选择职业时不致受到本人受教育的限制,甚至在一生中可以从一个活动领域转向另一个活动领域;(2)为受教育者从事的第一个工作提供充分的专业上的准备,并提供有效的在职培训;(3)使个人具备其职业生涯各阶段都可以继续学习所需要的能力、知识、态度。因此,接受过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应具备必要理论知识和科学文化基础,熟练掌握主干技术,对专业技能有较强实际应用和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与人沟通、合作共事能力;具有扎实的实务知识和过硬的职业技能;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
结合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就业岗位分析,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应具备以下职业行为能力:从事本专业活动所需要的技能和与其相应的知识;为完成今后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工作任务而应获取的跨专业、多功能、不受时间限制的能力;不断克服知识老化而终生不断学习的能力;在工作和学习中的积极性、独立性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社会交往、沟通、与人合作的能力,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组织表达及勇于承担责任和社会参与的能力;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包括制定工作计划、协调计划,对自己工作成果的评价,以及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可以把以上职业行为能力分类为专业职业能力和核心能力。其中,专业职业能力包括:电气基础技术能力、电气控制能力、自动控制能力;核心能力包括:交流表达能力、数字应用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提高能力、革新创新能力、外语应用能力。
3. 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模式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坚持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交流沟通、团队协作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为原则[3];坚持以人为本、能力本位、就业目标的价值取向;注重对学生基本素质、专业素质及岗位技能、职业道德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个性优势发展和全面发展。本文根据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职业活动行为能力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构建(见表1)。
四、课程体系构建的实施
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需要对课程设置进行设计,还需对师资、教学条件等进行建设,改革教学模式、考核评价方式。
1. 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与建设。
邀请行业专家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方案的制定,参与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及课程设置,参与教材的选择、编写;聘请校外行业能手来校任教,开展实践课程的教学和指导;聘请企业一线技术骨干担任学生实习指导老师,使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更加合理、更加符合职业资格标准,更加符合职业性和实践性,为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提供有力保障;加强校内专任教师的培养,鼓励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参加实际生产、管理锻炼、外出进修,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改善教师的职称结构。加强对专业课教师动手能力的训练,落实教育部关于高职院校专任教师每两年必须下企业锻炼两个月的规定,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2. 加大对教学条件建设的投入力度。
架设政府、专家、学校、企业之间的桥梁,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的办学模式,以校企合作为主要途径,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学条件。一方面,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同时,加大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使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有名有实,真正为学生提供亲临工作现场进行专业技能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加大对校内专业实训室的投入建设,通过建立“校内工厂”,引“厂”入校等手段,结合工作实际,营造实际工作情境,为学生搭起从理论到实际操作实践的桥梁,使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紧密相连。
3. 改革教学模式,采用基于工作过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以项目为导向,采用边学边做、学做合一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成为项目开发的主体,实现学习与实际工作过程的一致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保证实践教学课时数超过总课时数的50%;落实教育部关于学生参加顶岗实习的时间不少于半年的规定。
4. 改革考核评价方式,综合评价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实操技能的水平。
通过试卷考试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基于实际工作项目对实操技能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实训成果、技术报告、仪器设备操作和工作态度等。同时,要将职业技能标准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并对各类岗位职业资格证书作出明确的要求,将教学内容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相结合。对于职业技能证书课程,考核结合课业考试和职业技能证书两部分。课业考核按课程教学项目进行,从知识、技能和态度三方面进行评定;职业技能认证有两种考核方式:参加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或本专业技能认证。根据学生是否通过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或其在本专业技能认证所取得的等级进行综合评价,切实推行教育部推行的“双证书”政策。
五、结语
基于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模式的课程体系学习内容不是传统的学科体系,而是以职业活动分析为基础,以职业行为活动为依据,综合各有关学科的知识点和技能,根据教学目标分类要求,形成以培养职业行为能力为目标的课程结构。它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辅助以对师资、教学条件的建设,以及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的改革。
摘要:课程体系是高职人才培养的核心, 是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所在。本文在综合分析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现状, 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就业岗位、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结构及职业行为能力的基础上, 确立基于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模式的课程体系, 构建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并提出具体的实施方案。
关键词: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职业行为能力,课程体系构建
参考文献
[1]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2) .
[2]韩承江.高职自动化专业职业活动导向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J].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教学版) , 2006, 23, (27) .
[3]郭继红.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3, (9) .
主题词自动构建技术论文 篇2
伴随着人力资源的短缺、人员稳定性的降低和人对工作环境的要求不断上升, 越来越多的企业引进自动化的设备来适应市场变化。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 越来越多的企业面临“设备易得, 人才难求”的尴尬局面。随着自动化设备的普及, 人在生产制造中的角色和作用也在发生变化, 对员工专业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 更加注重技术专业性。《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 (教职成【2011】12号) 中明确高职教育必须为服务经济, 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一、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根据珠三角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对20余家装备制造业类、轨道交通类、家电制造类企业、200余名毕业生和5家高职院校的同类专业进行了调研分析, 确定了本专业的专业定位, 具体如表1所示。
通过对岗位群及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的剖析, 明确了岗位对应的职业能力和素质能力, 具体如表2所示。
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习领域分析
通过对电气自动化技术对应岗位职业能力的分析, 确定对应的学习领域, 具体如表3所示。
三、电气自动化技术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学生在毕业的同时除了毕业证, 还必须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本专业要求学生必考下列二种证书之一:“电工作业操作证”、“可编程序控制系统设计师”, 并可选考“维修电工中、高级证”、“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员 (电子) ”、“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员 (机械) ”等证书。根据“能力核心, 岗课证赛融合”的课程体系设计理念, 将职业标准、考试和实操项目要求融入到课程教学, 提高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 毕业生100%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本专业职业资格证书与课程衔接如表4所示。
四、电气自动化技术课程体系构建
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下, 本专业紧跟电气自动化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 对接企业岗位, 融入维修电工等职业资格标准, 嵌入全国职业院校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等竞赛项目, 构建“能力核心、岗证课赛融合、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 由“公共基础课程、职业基础课程、职业能力课程、职业技能训练课程、职业拓展课程、订单特色课程、考证课程”等7个课程平台组成, 具体如图1所示。
根据课程特点及高职学生学习认知规律, 本专业核心课程全部按照项目化设计, 以学生为中心, 教、学、做一体, 提高了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如《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技术》课程“产品出入库数量监控系统”项目教学, 整个教学过程分为“教中学”、“学中做”、“做中学”三个阶段 (如图2所示) 。在“教中学”阶段, 教师主要讲教授理论知识, 学生学习;在“学中做”阶段, 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实训项目, 学生掌握实践技能;在“做中学”阶段,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实际测量来完成学习任务, 同时锻炼自学能力和协作能力。
五、结束语
基于岗位职业能力的电气自动化课程体系实现了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经过两年的实践, 通过调查分析, 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得越来越浓厚, 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了较大程度提高, 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同时为高职院校的同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提供了借鉴。
摘要:伴随着传统制造业的升级改造, 对员工的技术专业水平要求越来越高。通过行业、企业、高职院校的调研, 对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对应的岗位进行职业能力分析, 进而分析对应的学习领域, 结合职业资格标准, 构建了基于职业能力的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通过实践, 对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职业能力,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莫慧芳.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27 (6) :34—38.
[2]于秀娜.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分析[J].商界论坛, 2015 (5) .
[3]贺婧.基于职业能力为主线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递进式课程体系构建[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27 (3) :19—21.
主题词自动构建技术论文 篇3
构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新型课程体系
我院通过对专业技能型人才岗位职业标准的分析及职业典型工作过程的分析, 构建由公共学习、专业学习、 (弹性) 拓展学习三部分组成的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体系, 并依据岗位职业标准和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界定每个学习领域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公共课程学习领域建设通过分析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现状, 结合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特点, 并借鉴各院校的专业建设之长, 建立公共课程学习领域, 包括综合素质拓展课程, 如表1所示:
职业通用课程学习领域建设职业通用课程针对性和实用性强, 在教学设置与教学过程中, 我们特别注重体现理论上的“必需、够用”原则, 并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 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基本达到了1∶1。在专业课程教学中, 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开发能力。积极实施行动引导型教学法, 以学生为主体, 通过教师引导、师生互动等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和兴趣, 使学生主动用脑、用心、动手学习。课程学习领域的设置如表2所示:
职业核心课程学习领域建设职业核心课程教学在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进行, 采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 部分课程聘请企业的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职业核心课程的学习领域设置如表3所示:
积极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本专业紧紧围绕实用人才能力培养的主线, 积极做好实习实训中心基地、电气自动化综合实验室、校外产学研合作基地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专业教学上以实验实训为依托, 以课程改革为途径, 实施教师、学生、企业技术人员三位一体, 通过加强产学融合, 深化教学改革, 并与哈尔滨地铁等单位合作, 大力推进“订单式”培养, 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同时, 聘请校内外专家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 在教学院长的直接领导下, 对本专业教育、教学等各项工作进行研究、指导。专业建设委员会定期召开教学研究会议, 探讨铁路行业发展现状、特点及对教学的要求, 根据现场实际需要指导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审定实践技能考核标准, 促进工学结合, 并参与学生相关实践教学环节及毕业前的最终考核 (毕业答辩) 。
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高职毕业生, 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加强实践环节。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所设实验、实习、实训内容约占总学时的50%。其中一部分在院内实验室完成, 其余部分在与我院有合作关系的校外实习基地完成, 包括工厂、铁路局技能训练部门和学校。实践教学部分的考核主要在实验室进行, 个别的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
通过实习实训基地的构建和实施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的开放化、技能培养并轨化、教学做一体化、顶岗实习指导教师“双元”化和课程建设综合化的建设, 大大提高了专业人才培养水平。
成绩考核与毕业条件
学习领域 (课程) 考核每学期确定3~4门必修课程为考试科目, 按百分制评定成绩, 课程成绩评定包括学习领域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
职业实践技能考核本专业的实践技能考核采用学校考核与行业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校成立各专业实践技能考核组织, 负责对本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实践项目的考核工作。以下实践技能项目还必须在学校组织考核的基础上参加行业组织的考核, 并获得相应资格 (等级) 证书: (1) 计算机应用能力:取得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证书。 (2) 职业能力:取得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相应专业中级工等级证书。
毕业设计 (论文) 考核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 在进行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后确定毕业设计 (论文) 方向, 经讨论确定毕业设计 (论文) 题目后再进行毕业设计的资料搜集, 然后按照任务书的要求进行设计, 以达到能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目的。
毕业文凭取得学生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才能取得毕业证书: (1) 所有教学环节考核合格; (2) 通过全国高校计算机二级 (省二级) 或以上考试; (3) 必须取得电工进网作业中级职业技能资格证书。
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将强电与弱电结合, 软件与硬件结合, 知识面广;将课堂教学与实践训练结合, 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技能教学并重;毕业生具备较宽广的专业技术能力和必要的管理能力, 用人单位的需求逐年增加。
摘要: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应在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指导下, 充分吸纳社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 根据职业岗位和企业的要求, 整合开发基于电气运行与控制工业过程的专业特色课程体系, 并具体结合本专业的实际特点, 使培养的人才从单纯技能型向技能、管理复合型转变, 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
关键词: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培养模式,职业岗位
参考文献
[1]姜大源, 等.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胡敏强, 程明, 李扬.新形势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知识体系框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3, (2) :44-46.
主题词自动构建技术论文 篇4
(1)传感器的易损坏性。一般传感器没有保护性电路,导致因学生不小心接错线而使其损坏。
(2)实验技术的先进性。实验中涉及温度源、振动源、示波器等,所用仪器设备功能专一,部分价格昂贵,学生只能按教师固定设计好的实验方案操作,不能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
(3)实验设备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学生人数多,仪器配套数目少,往往是2~3人一组做实验,不能很好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开设自动检测技术实验,才能在提高设备使用率的同时降低教学成本,且提高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及创造性。虚拟仪器技术的应用可以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虚拟仪器以计算机作为硬件支撑,充分利用计算机独具的运算、存储、回放、显示及文件管理等功能,把传统仪器的功能软件化,构成一台代替传统硬件仪器功能的全新仪器系统,因其仪器的面板及控件由软件构成,故称为虚拟仪器。采用虚拟仪器的自动检测实验室与传统的实验室相比有以下优势:
1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学习虚拟仪器的使用
所谓虚拟实验是指在计算机系统中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实现的各种虚拟实验环境,实验者可以像在真实的环境中一样完成各种预定的实验项目,所取得的学习或训练效果等值于甚至优于在真实环境中所取得的效果。学生可通过计算机进入虚拟的场景,认识基本的传感器,了解其工作原理,认识并根据实际选择虚拟的仪器并进行虚拟的连线,连接错误时能及时收到报警信号并更正,在虚拟的场景下可避免实际操作中出现的故障或事故及因误操作而发生的人身伤害,提高对仪器的熟练程度。传统的传感器实验,往往因为学生操作疏忽而造成器件或硬件模板损坏,实验室维护工作量较大,而虚拟实验则能够有效避免这个问题,降低了实验室的维护成本。
传统实验需要借助于具体的实验设备,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实验室设备价格昂贵、损耗大、实验成本高,这对于实验经费不足的院校是难以承受的。而虚拟实验设备不存在磨损、破坏等现象,可反复使用,不但满足了教学要求,又提高了办学效益。
2 利用虚拟测试分析技术替代昂贵的专用设备
虚拟测试分析技术就是利用高性能的模块化硬件,结合高效灵活的软件来完成各种测试、测量和分析。灵活高效的软件能创建完全自定义的用户界面,模块化的硬件能方便地提供全方位的系统集成,标准的软硬件平台能满足对教学实验的需求。虚拟仪器系统组建灵活、开放性好、维护和开发的成本低、性价比高,满足学生验证性实验教学的需求。利用虚拟仪器,学生在计算机上可以学习和掌握仪器原理、功能与操作,并通过仪器与电路的相互配合,完成实际测试过程,达到与实际仪器教学相同的效果。由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显然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不需再按教师固定设计好的实验方案操作,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虚拟技术改变了传统实验教学方法,降低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成本,通过虚拟的实验方式,同样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兴趣和创新能力。
虚拟仪器技术近几年以较快的速度发展,Labview是目前最为成功、应用最为广泛的虚拟仪器软件开发环境。Labview提供简单、直观的图形编程方式,把复杂、繁琐的文本语言简化成工程师最熟悉的功能结构图的编程方式,并且嵌入了丰富的工程应用函数,提供了多种仿真信号产生、测试信号分析和处理、数据采集函数。在该环境下,可构建虚拟示波器、虚拟频谱分析仪、虚拟温度、流量测量仪、虚拟电量测量仪等,完全满足实验测试要求。
目前,我校的自动检测实验主要包括应变力、温度、振动、位移、压力、流量测试等方面,基于Labview开发实验平台可将各种传感器所检测的数据进行处理,完成实验测试的要求,其采集处理过程如图1所示。
被测的物理信号通过传感器转换成电信号,再通过调理电路变送后才能进入虚拟仪器系统。虚拟仪器系统包括计算机及数据采集卡,电信号通过数据采集卡完成对信号的采集、放大、模/数转换后进入计算机,计算机处理完后再通过数据采集卡的数/模转换后输出相应的控制信号。学生可根据所需信号的参数自行设计在Labview环境下的前面板观察信号的瞬时值、灵敏度、线性度等,并可实时显示并采集实时波形。对于动态参数,在Labview环境下可用虚拟频谱分析仪进行数据处理、分析、显示并存贮。这样,一台计算机可代替实际数字电压表、示波器、频谱分析仪等仪器,大大节约了教学成本。
3 利用网络技术构建网络化虚拟仪器实验平台
网络技术已开始逐渐成为仪器控制与测量数据传输的主要工具,具备网络功能的仪器仪表,称为网络化仪器。这类仪器可以通过设备连接到网络上,利用通用的网络协议传递和接收数据。网络化虚拟仪器是将网络功能和虚拟仪器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将虚拟仪器的功能分解,通过网络再将这些功能连接起来组成一个网络化的虚拟仪器系统。
利用虚拟仪器系统构建虚拟实验室,用户可仅靠1台计算机通过Internet页面上选择相关的实验来远程控制实验仪器设备或操纵网络化虚拟仪器,进行实验操作并可在网络上直接获得实验数据,并观察实验结果。该模式不再受传统面对面的统一教学模式限制,从而可以节约大量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有利于改善办学条件和提高教学水平。用户可在任何时间,从任何地点访问实验室,大大提高实验教学的伸缩性和适应性。远程虚拟实验系统的开发使更多的精密仪器设备和虚拟仪器为更多的人所共享,这样可充分利用仪器资源,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
虚拟仪器技术教学具有的开放结构是全方位、全过程和全信息的,更易于实现开放式教学,也为建立开放式实验室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开辟了一种新途径。虚拟仪器实验室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数据传送,指导教师通过计算机监控实验过程,可以几十甚至几百个学生同时做实验。网上实验打破了传统实验的模式,实验者不再受到时间、空间上的制约,随时随地进入虚拟实验室网站,来完成自己的实验。学生只要有1台电脑,可以随时随地预习、复习实验实训教学内容,练习操作过程,实践教学再也不是一次性的、不可重复的。
随着虚拟实验室的发展,远程虚拟实验室可通过服务程序产生各种模拟信号,在Labview子模板上可提供各种常见的函数信号,方便地构造成1台信号发生器,然后通过链接将信号送至信号处理系统,然后通过编译模拟实验的过程,使实验可脱离硬件而进行,可大大节约硬件投入的成本,也方便学生在1台普通的计算机上完成实验教学,便于远程教学。Labview具有非常强大的网络功能,拓展了虚拟仪器的应用范围,结合各种网络通信技术,将虚拟仪器应用于网络平台上,则可以实现网络虚拟实验平台,这对于高校的实验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和现实意义。
4 结束语
虚拟仪器技术与自动检测技术的结合在实验室构建中大大降低教学成本,且提高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及创造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也全面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还能以其广泛的适用性、开放性,丰富的教学形式,优化教学效果,转换了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虚拟仪器技术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同时远程虚拟实验室的开放性为实验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及远程教育提供了条件及可能性,是非常有研究意义和实用价值的。
摘要:介绍了利用虚拟仪器技术进行自动检测实验室构建具有成本低、适应性强以及易于实现开放式教学等技术优势,可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高职实践教学改革。
关键词:虚拟仪器技术,自动检测实验室,优势
参考文献
[1]尹湛华,朱海洋.虚拟仿真技术在高职实践教学中的比较优势[J].南昌高专学报,2008,4
主题词自动构建技术论文 篇5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基层, 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是黑龙江省级重点建设专业, 通过广泛的企业调研和社会需求分析, 构建了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以素质教育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 构建符合社会岗位需求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框架, 建立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基本素质紧密结合的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 将职业资格证书内容融入教学体系中, 建立教学与生产、工学结合与顶岗实习、生产性实习实训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新途径。
二、人才需求与培养目标分析
(一) 人才需求分析
随着行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组合, 企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阶段, 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大量投入使用。黑龙江省很多企业正由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 设备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 因而省内各级各类企业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是比较巨大的。同时, 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 农业自动化的程度也越来越高, 这就需要一大批“扎根农村, 立足农垦”的电气自动化高技能人才, 其专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目前国内的现状是一方面企业人才非常紧缺, 另一方面学校的毕业生就业难。其根本原因是学校所开设的课程不能及时跟上企业的发展速度, 造成了人才脱节, 这需要我们不断调整课程体系。我院通过分析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需求现状,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 积极探索课程改革, 构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新的课程体系, 为我省及全国培养了许多合格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这对黑龙江省内及全国相关专业都具有一定的应用及推广价值。
(二) 职业目标分析
本专业面向自动化设备使用企业, 从事自动化设备的生产制造、安装、调试、运行、维护和维修工作;面向电气设备生产企业, 从事电气设备的安装、维护、销售与服务工作;面向自动化设备制造企业, 从事电气产品设计与开发、企业与车间生产技术管理等工作。
主要就业岗位:自动化设备的生产制造、安装、调试、运行、维护和维修岗位;维修电工岗位;电气设备的安装、维护、销售与服务。
(三) 人才培养目标
围绕哈大齐工业走廊制造业基地及国家的12个振兴产业对电气自动化技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具有良好工作态度、责任意识和团队精神, 具有自主学习、创新发展能力;电气控制系统安装、调试、维护维修能力;自动化生产线系统组装调试、维护维修能力;对设备电气控制系统的自动化改造能力, 能够从事设备电气控制系统的维护维修及技术改造、自动化生产线的组装调试与维护维修等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校企融合, 双证融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依据校企战略合作模式, 按照“构建平台、强化服务、突出创新、实现双赢”的校企合作工作方针, 校企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工作原则基础上, 实现了校企三融合, 即“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 学校教师与企业指导教师相融合, 学校学生与企业员工相融合”。学校在实训基地与实训室融入企业文化, 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在生产性实习期间学校教师与企业指导教师共同承担学生管理与教学, 实现学校教师与企业指导教师相融合;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按照企业准员工标准进行管理与要求, 实现学校学生与企业员工相融合, 工学结合取得了新突破。针对企业对人才岗位职业能力的专门化要求, 从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入手, 引入职业岗位等级证书和行业技术标准, 参照劳动部制定的高级维修电工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及可编程序控制器系统设计师能力标准, 实现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融通, 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融通, 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融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与哈尔滨电机厂交直流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宏宇开关整流厂、哈尔滨光宇电气自动化有限公司、上海三一重工等10多家企业合作, 采取“2.5+0.5”人才培养方式, 最后一学期学生在合作企业中带薪顶岗实习, 构建了“校企融合, 双证融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一条主线, 两个层次, 三个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 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 学院通过校企合作, 组成由企业技术人员和专任教师共同参与的教学团队, 剖析专业岗位工作任务, 确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 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整合和序化, 根据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求的能力, 构建了“一条主线, 两个层次, 三个核心”的课程体系。
(二) 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见表1。
(三) 课程体系构建描述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紧紧围绕“校企融合、双证融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强化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与落实。更新教学理念, 由学科体系向行动体系转变, 依托合作企业, 开发以职业技能训练为主的模块课程和综合实训, 形成“一条主线, 两个层次, 三个核心”的课程体系。
一条主线:以职业技能训练为主线, 重构课程体系。
两个层次:设置公共平台课和专业选修课组成两个层次的基础理论教学体系。
三个核心:构建以维修电工职业标准、可编程序控制器及应用、电气设备安装与维护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
五、“五位一体”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
(一) “五位一体”实践教学平台
2005年以来, 我院先后投入500多万元, 建设了自动线安装与调试实训室等7个“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拥有德国FESTO自动生产线实训设备等先进实训设备;完全满足该专业学生实习实训的要求, 实习实训开出率为100%。近几年与哈尔滨光宇电气自动化有限公司、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等10家企业建立了稳固的校企合作关系, 成为校外实习基地, 并申请成为黑龙江省电器工业行业协会的理事单位, 与协会所属的300多家会员单位建立广泛联系, 为顶岗实习和学生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实训室的建设坚持“先进性、实用性和体系化”的建设原则, 强化内涵建设, 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规律, 构建了“五位一体”实践教学平台。从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五个方面为学生提供实践训练平台, 使实践教学条件在能力培养上形成体系。通过该平台的建设, 全面实现了模块化课程的一体化教学, 完成了对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该平台的建设也为社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及科研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发挥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 职业能力训练
在行动导向教学理念指导下, 学院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实现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参与, 由个人学习到团队协作, 由理论与实践分离到学做一体的深度融合;教师由“讲授者”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实施的“指导者”,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职业道德方面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精神;在职业规范方面训练学生自觉遵守安全操作、着装、守时等职业行为规范, 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与职业规范。在职业技能方面引入行业标准, 通过专业课程学习、生产性实习、顶岗实习、综合实训项目训练, 可获得“维修电工”等4种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技能得到全面提升, 使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与专业技能训练相互融合。
(三) 毕业顶岗实习
主题词自动构建技术论文 篇6
目前,在我国各个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当中,高层和大型复杂建筑物不断增多,为了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施工和平稳运营,对建筑物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进行变形监测变得尤为重要,现在从事这项工作的大多数施测单位的作业方法还停留在通过人工观测和记录,报送表格数据的阶段。随着信息化、数字化监测设备的逐渐普及以及各种变形监测的技术的不断更新,构建一个能够实现对城市建筑物的变形信息进行自动化采集与管理的信息系统成为了今后这一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
目前,国内外的一些学者和专家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例如,中南大学陈翔结合精密水准仪、数字全站仪以及GPS开发的变形监测信息管理及施工安全预警系统中对建筑物基坑在开挖过程中的水平和倾斜位移做了详细的分析,并以系统的形式应用在广州火车站的工程当中[1];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测量工程研究所梅文胜等人结合测量机器人的无人监测技术开发的变形监测信息系统初步实现了对大坝变形监测信息的自动化采集和科学化管理[2];在变形理论及变形模型的分析方面,美国的Alexander Koninger采用了马尔柯夫模型、灰色预报模型、非线性灰色预报模型以及非线性相关分析预报模型在黄腊石的滑坡分析中进行了研究[3];德国的Arnaud de la Lose进行了预测预报数据库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并运用线性一阶灰色预报模型对沉降变形进行了预测分析[4];加拿大ZLATANOVA S,RAHMAN A A,PILOUK M根据变形体运动的非线性动力学特性,应用混沌与神经网络相结合的预测方法,并采用数据实验的方法确定嵌入维数,建立变形滑坡预测的混沌模型[5]。
这些研究成果虽然比传统的方法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与建筑和测绘领域的其他方面相比,变形监测自动化信息采集和信息管理技术还处在相对落后的阶段,而且其应用的范围也比较小,没有扩展到高层建筑物、地下工程等大型建设项目,因此来说,通过高新技术的应用与开发,研究一套面向大型或高层建筑物的数字化、高精度、自动化、高效实用的建筑沉降变形监测信息采集和建筑变形信息管理系统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本文就是在此基础上,通过一个建筑物变形监测信息采集和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将信息化技术和自动化监测等关键技术融入变形监测领域,从而实现变形监测数据获取的自动化、监测设备集优化、变形处理专业化、管理分析信息化,并通过国家体育场(鸟巢)沉降观测工程的具体应用,来验证此系统设计思想和实际操作的合理性和实用性。
1 系统设计与实现
1.1 系统的功能与结构设计
本系统的研究主要是通过使用先进的变形监测设备,从自动化、信息化的角度,通过合理、有效的技术集成和融合,开发出一套面向大型和高层建筑目标的数字化、高精度、自动化、高效实用的建筑变形监测信息采集和建筑变形监测信息管理的综合系统,其中包括建筑变形信息综合数据采集技术、变形数据的分析处理方法、建筑变形结果的三维可视化、工程应用研究等方面,并且提供出一套系统、完整的建筑变形监测技术集成解决方案,从而为建筑设计、施工和安全运营、安全预报提供可靠的数据参考和技术服务。
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1)建筑变形数据自动化采集功能;(2)数据库管理功能;(3)变形数据分析与处理功能;(4)二维图表与三维场景综合显示功能;(5)网络用户浏览、查询、分析功能。
根据建筑物变形本身的特点和信息管理的要求,我们按照多层体系结构原理建立了建筑物变形监测信息采集和管理系统的总体构架,如图1所示。
系统总体上可划分成三个部分,数据库、服务器和终端用户。其中服务器部分可以进一步分为数据库服务器、系统应用服务器和网络服务器。数据库包括空间数据库和动态监测数据库两个部分。在实际建立系统时,动态监测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均可按不同的专题进行建库,在两种数据库之间设有空间数据引擎,以实现空间数据与动态监测数据之间的快速查询以及数据的一致性。系统应用服务器是整个系统实现功能的服务器,可以连接各个专题的数据库,并根据应用进行查询、更新数据库和完成各项应用业务功能[6]。
1.2 系统的实现内容
我们通过对中国国家体育场(鸟巢)的沉降变形数据进行建库和试验,并使用局域网和广域网两种方式进行测试分析,最终结果显示,系统的运行状态稳定良好,基本上能够实现预期的设计目标,图2为系统客户端的浏览和查询界面。
系统用户在使用该系统时,只需要通过网络连接到系统服务器上,动态下载客户端程序到浏览器端,就能够形成客户端的操作分析界面,其中,在系统的工程文件菜单中用户可以通过项目管理对话框,填写监测项目有关的信息并输入项目CAD图,项目信息填写完成后,即进入到下一阶段数据处理界面中。
以鸟巢的沉降数据为例,数据处理包括沉降观测数据输入、沉降数据的处理、报表及成果生成和成果查询。沉降观测数据的输入主要是基准点信息输入、监测点信息输入、数字水准仪观测数据输入、手工记录数据输入和电子手簿数据输入等,数据输入后,会以表格的形式显示在界面的右下方;沉降数据处理的主要功能有根据输入的原始数据自动生成原始数据的存档表格、自动生成平差软件所需要的数据、调用平差数据处理软件和将平差完的数据入库。报表及各种成果的生成主要生成阶段成果表、自动生成时间—沉降关系图、利用模板自动生成沉降技术报告、自动生成等沉降曲线等功能。成果图形化查询则是根据处理的结果在界面中显示出用户需要了解的成果,如时间—沉降量关系分析图、建筑物沉降分布等值线图、单点沉降趋势图等等,显示在用户界面的左下方。
除了二维变形沉降曲线外,系统中还可以根据变形数据给出相应时刻的沉降面三维可视化效果,以便更加直观知道沉降面的变形形态和趋势。
2 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
2.1 变形信息的自动化采集技术
2.1.1 全站仪自动化监测技术
在对建筑物的水平位移变形信息的自动化采集过程中,本系统的研究主要是通过自动全站仪(又称测量机器人)实现对变形体的自动照准、观测、记录和信息处理,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做到了整个监测过程的无人值守,而且还减少了传统意义上人为观测可能造成的数据误差,从而快捷准确获取建筑物的变形信息。
具体来说,全站仪的自动化监测,首先需要在建筑物变形点附近设置用来架设自动化全站仪的观测基站,并在基站旁布设两个以上的校准点,以检校基站点位置的准确性,然后在建筑物上均匀地布设变形观测点,以获取其整体变形信息,安装于基站内的全站仪与监测系统之间通过网络建立通讯联系。观测开始时,由系统软件控制全站仪对观测点按一定的顺序进行逐点扫描、纪录、计算和检核,上述观测过程结束后,将观测成果实时地传送回系统进行入库存储和分析处理,以此实现监测系统与全站仪之间的循环交互,达到自动化信息采集的目的。
2.1.2 GPS获取建筑动态变形数据
测定建筑在动荷载的作用下产生的动态变形有多种方法,包括全站仪自动跟踪、位移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数字近景摄影测量、经纬仪前方交会及GPS动态实时差分测量等等。在这些技术和方法中,GPS动态实时差分测量应用于建筑动态变形观测方面无论在连续性、实时性、自动化方面及受外界干扰小等方面表现出了越来越多的优越性。
RTK定位技术是基于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实时动态定位技术,它能够实时地提供测站点在指定坐标系中的三维定位结果。在RTK作业模式下,基准站通过数据链将其观测值和测站坐标信息一起传送给流动站。流动站不仅通过数据链接收来自基准站的数据,还要采集GPS观测数据,并在系统内组成差分观测值进行实时处理。流动站可处于静止状态,也可处于运动状态。
使用GPS动态差分技术测量建筑动态变形时,需要将一台接收机安放在离建筑不远且稳固的地方作为基准站,另外一台或多台GPS接收机天线安放在待测建筑楼顶称为流动站。安放基站及流动站的位置尽可能没有遮挡,并至少可同时接收5颗以上卫星信号。进行监测时,通过GPS接收到动态变形监测数据,再采用整周模糊度动态解算方法(Ambiguity Resolution On-The-Fly,简称OTF法)进行处理分析,最终获得变形数据。
2.2 抗差卡尔曼滤波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由于变形体变形机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变形分析与数据处理方法的研究,需要引入数学、数字信号处理、系统科学以及非线性科学的理论,采用数学模型来逼近、模拟和揭示变形体的变形规律和动态特征,为工程设计和灾害防治提供科学的依据。目前较常用的变形分析与建模理论与方法有回归分析法,时间序列分析模型、灰色系统分析模型、抗差卡尔曼滤波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频谱分析法等。其中抗差卡尔曼滤波模型是现代控制理论中的重要方法,它最大的特点是能够剔除随机干扰噪声,从而获取逼近真实情况的有用信息[7]。因此,本系统的研究中就是采用抗差卡尔曼滤波模型来对高层建筑物变形监测的数据进行数学建模,从而保证变形结果处理的精度,实现科学分析和科学预报。
抗差卡尔曼滤波是以最小均方误差为估计的最佳准则,来寻求一套递推估计的算法,其基本思想是采用信号与噪声的状态空间模型,利用前一时刻的估计值和现时刻的观测值来更新对状态变量的估计,求出现时刻的估计值[8]。它所包含状态方程和观测方程为:
式中,Xk为tk时刻系统的状态向量(n维);Lk为tk时刻系统的观测向量(m维);Φk/k-1为tk-1至tk的系统状态转移矩阵(n×n);Wk-1为tk-1时刻的动态噪声(r维);Γk-1为动态噪声矩阵(n×r);Hk为tk时刻的观测矩阵(m×n);Vk为tk时刻的观测噪声(m维)。
如果W和V满足如下统计特性:
式中,Qk和Rk分别为动态噪声和观测噪声的方差阵;δkj是Kronecker函数,即
那么,可推得卡尔曼滤波递推公式为:
状态预报
状态协方差预报
状态估计
状态协方差阵估计
式中,Kk为滤波增益矩阵,其具体形式为
初始状态条件为
抗差卡尔曼滤波的实施步骤为:
(1)由状态方程和观测方程,确定系统状态转移矩阵、动态噪声矩阵和观测矩阵。
(2)利用m组观测数据中的第一组观测数据,确定滤波的初值,包括状态向量的初值及其相应的协方差阵、观测噪声的协方差阵和动态噪声的协方差阵;
(3)读取m组观测数据,实施卡尔曼滤波;
(4)存储滤波结果中最后一组的状态向量估计和相应的协方差阵;
(5)等待当前观测时段的数据;
(6)将上述m组观测数据中的第一组观测数据去掉,把当前新的一组观测数据放在其最后位置,重新构成m组观测数据,然后回到步骤(1),重新进行卡尔曼滤波。如此递推下去,达到自动滤波的目的[9]。
我们通过采用国家体育场(鸟巢)承台沉降观测监测点十期(2006.1~2007.12)的沉降数据应用抗差卡尔曼滤波进行实验,所得到的拟合结果图3所示。
图3中的左侧虚线是实际的变形观测值,右侧虚线代表地面沉降抗差卡尔曼滤波模型预测的拟合曲线,从图3中可以看出通过对前几次的变形数据应用抗差卡尔曼滤波进行处理得到的建筑物变形预测曲线与观测结束后实际的建筑物变形结果十分接近,因此,在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过程中采用抗差卡尔曼滤波模型对变形数据进行处理和预测,收到了非常良好的分析和预报效果。
2.3 3D GIS支持下地面沉降模拟与数据可视化
源于二维地图计算机处理技术的二维GIS具有强大的二维空间数据组织能力和二维空间分析能力。但是,用二维的形式来表达三维的现实世界,其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地面沉降数据是一种与时间紧密相联的数据,在时间维上具有不同的特征。更为准确地说,地面沉降实际上是四维数据。利用不同时间点上地面沉降的三维模拟就可以动态地反映地面沉降的变化和发展趋势,为科学分析和预测提供直观的依据[10]。
具体来说,就是在所要表现的区域范围,按照一定的建模算法,采集该区域内适当比例尺的真实地形地貌数据,来描述该区域的、连续的高低起伏变化。其中,三维地形的精细程度与仿真的真实感成正比,而与实时性成反比[11]。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在地形建模的工作中,要从下面几点进行综合考虑。首先,关于建模软件和建模算法的选取。目前,关于地形建模的软件有3D MAX、VAGA、MultiGen等多种,在3D GIS中,普遍采用的也是被认为最方便实用的是MultiGen软件。另外,MultiGen在地形建模中提供了多种算法,如Polimesh、Delaunay、CAT、TCT,用户可以根据自己对成果的不同需求来选择合适的算法。通常在网络三维信息传输方面,选用Delaunay算法来生成三维地形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案。
其次,对于LOD(level of detail)技术的运用。LOD建模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在三维建模过程中,对数据进行分层、分块处理,建立起由粗略到细致的多个模型层和模型块,实时显示时,当视点距离场景较远时,显示细节较粗的模型;当视点距离场景较近时,显示细节较细的模型。因此,在构建网络3D GIS时,应该采用LOD技术,在不同的视点距离建立并显示不同细致程度的模型块,从而避免一些不必要冗余信息的显示,大大降低系统硬件的资源消耗,提高实时显示率。
最后,需要考虑模型颜色的设定问题。因为三维地理环境构建的最终结果是要满足不同的用户需求,所以,在地形建模时,就要了解用户是否需要叠加地形纹理或者是人文要素,如果用户要叠加其他信息,那么,在建模时,就要设置“纹理颜色”,这样生成的模型表面色为无色时,该纹理映射仍能保持纹理颜色不失真;否则要设置“控制颜色”,这样生成的模型就可以保持用户对地形的分层设色显示[12]。
3 结论
该系统的初步应用表明,它可以进一步提高我国高层、大型复杂建筑物安全监测工作的技术水平,提高工程安全监测的效率;减少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安全度,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所以在变形监测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鉴于项目研究开发时间的限制和所研究问题的现实性,本研究内容当中还存在有许多的不足,因此还需对以下问题做进一步的研究和完善。
(1)基于三维激光建筑变形监测数据的建筑特征提取与整体变形分析。对于建筑的整体变形监测,三维激光扫描仪具有其它测量技术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应该研究如何从三维激光建筑变形监测数据提取建筑特征从而实现建筑整体变形分析。
(2)建筑变形三维可视化信息管理系统的完善。由于在进行建筑整体变形分析时,获取了不同时期的建筑形态信息,随着观测次数的增加,数据量势必快速增长,如何对这些数据进行组织与管理,并实现快速的调度显示,是必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3)三维激光雷达建筑变形监测规程的制定。三维激光雷达技术作为新兴的测量技术正在建筑变形监测中逐步得到应用,随着三维激光扫描仪精度的进一步提高和价格的降低,必将在建筑变形监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因此需要规范三维激光雷达建筑变形监测流程。
摘要:本文针对大型和高层建筑物的变形监测问题,阐述了研究并开发建筑物变形信息自动化采集和管理系统的原理和方法,并对其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最后通过实例论证了系统构建方案的可行性和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