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建筑业

2024-05-15

创新型建筑业(精选12篇)

创新型建筑业 篇1

党的十八大为我们描绘了未来中国发展的宏伟蓝图和美好前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建筑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上升空间,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 建筑业承担着极其重要的经济建设任务和实现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的历史使命。工程项目管理作为工程建设的一种现代化管理方法, 其模式创新既是项目管理内在运行规律的需要, 也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助推力量。

第一部分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与引擎城镇化对国家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因为它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 又是现代国民经济增长的引擎与发动机。就全球看, 城市面积仅占世界陆地面积的2%左右, 但却创造出全世界以GDP计称的经济总量的70%。当然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阶段, 城镇化建设速度与城镇化质量和效益存在着明显差异。有些国家城市创造GDP已占到整个国家GDP总量的50%, 比如泰国的曼谷、埃及的开罗城市化发展都充分说明了城市经济对促进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自上世纪末以来, 我国城镇化建设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每年新增城镇人口约2000万人, 年均城镇化水平提高近1.5个百分点。2012年, 我国城镇人口已经超过7亿人, 城镇化率达到52.6%。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 今后相当长时期, 新型城镇化将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和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与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但与此同时城镇化发展也面临诸多突出问题, 需要通过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 走新型城镇化建设道路。

一、我国城镇化发展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

城镇化发展给我国带来的巨大好处是毋容置疑的。相信人们已有体会, 城市大了许多, 环境优美了不少, 人居条件显著改善。城乡面貌的巨大变化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中国梦”和谐前进的高速“火车头”。综观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有以下四个方面:

1. 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城镇化大体经历了启动发展 (1977年~1985年) 、缓慢进行 (1986年~1995年) 、加快推进 (1996年~2000年) 和快速发展 (2001年~2010年) 四个阶段。2011年城镇化率达到51.3%, 这意味着城镇人口已经过半, 也标志着我国城镇化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三十多年, 我国城镇化为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国民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45.2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519322亿元, 约是1978年的142倍, 2010年人均国民总收入为4260美元, 首次由“下中等收入”经济体转变为“上中等收入”经济体。与此同时, 建筑业在这一时期也得到快速发展, 总产值从1985年不足1000亿元增到2012年的135000亿元, 平均年增长20%以上。

2. 城镇化使我国有效地抵御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 保持了经济平稳增长

20世纪90年代末,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 让当今世界上发达经济体遭遇历史最严重的经济衰退。美国财政悬崖、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亚洲一些国家也发生了严重金融危机, 像日本这样的经济强国经济发展也停滞不前。同时, 一些发展中国家无法从长期增长性贫困和中等收入陷阱走出来, 长期陷入战乱和国内动荡。但自1996年以来, 我国经济仍保持着平稳较快增长, 速度超过9%, 成为世界经济的引擎。

3. 城镇化建设拓宽了农民城镇就业和增收渠道

到2012年, 我国转移农村劳动力超过2.6亿人, 其中外出农民工超过1.6亿人, 农民在城镇就业的收入已大大超过在家中务农的收入, 农民工的月平均收入达到2290元, 同比增长12%, 这些人基本上都在城镇就业, 这是改革红利和城镇化发展推进给农村带来的深刻变化。但是也有必要指出的是每年转移的大量农村劳动力, 仍然游离于农村和城镇之间, 尚未成为真正的城镇化市民, 人口处于由分散在农村向城镇集中的过程里。

4. 城镇化建设为促进工业化转型, 信息化与现代农业化同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过去, 我国城镇化主要依靠工业化来推进。比如六七十年的大三线建设就有力地促进了东西部及边远山区的城镇化发展, 到2012年我国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约下降到10%以下, 工业化率约达到60%以上, 按照百元产值中工业产值的比重计算, 再对比发达国家美国、德国工业化率水平, 可以说我国的工业化已基本实现。同时, 城镇化发展的实践又证明, 已经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城镇化又为建立适应市场需要的新经济与新型产业体系奠定了基础。比如当时兴建的攀枝花钢厂, 现在已经形成具有122万人口的中等城市, 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GDP突破700亿大关, 比四川省平均水平高1.4个百分点。再比如, 60年代的大庆油田建设, 形成了今天具有290万人口的大庆市, 人口不到全省的1/13, 却创造出占全省30%的GDP, 扛起了2012年黑龙江经济平稳增长的大旗。纵观攀枝花、大庆市的发展可以看出城镇化建设不但为地区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还肩负起了提升地区工业化和促进信息化发展、反哺农业和带动现代新农村建设的重任, 也正在不断地改变着整个国家的城乡面貌, 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摆脱贫困, 走向希望和幸福的田野。

但是, 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 较大规模的城镇化建设至今并未唱响“新型城镇化”的主旋律, 且已经暴露出不少的负面信息乃至个案。

首先, 土地城镇化大大快于人口城镇化, 城市空间外延过度扩张, 耕地面积急剧减少, 稀缺土地过量消耗, 资源使用效率低。2000年~2010年, 全国城市建成区域面积由2.24万平方公里增加到4.01万平方公里, 增长79%;同期城镇人口由45906万增加到66978万, 仅增长45.9%, 两者相比, 土地增长是人口增长的1.7倍。再比如, 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深圳, 其经济活力世人有目共睹, 但与香港相比, 情况并不乐观。香港陆地面积1104平方公里, 深圳为1953平方公里, 是香港的1.8倍。香港的城市建设上百年, 建设用地只占陆地总面积的24%左右, 大量的土地作为储备用地;而深圳城市建设只有30多年, 目前建设用地几乎到了无地可用的地步。从经济总量上看, 据有关资料, 2011年香港的GDP为1.95万亿港币, 约为人民币1.63万亿元, 而深圳只有1.15万亿元, 仅为香港的70%。

其次, 城市基础配套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远远滞后于城市人口与车辆的增长, 造成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事故频发、甚至出现城市灾难生灵涂炭等情况。比如, 2009年南方发生的雪灾和2012年北京的雨患以及近两年周边城市大面积雾霾就充分暴露了当下我国大型城市环境保护与防灾减灾能力上的严重脆弱, 它要求我们必须进行很好的反思, 在今后城镇化建设中补上一节人居安全的警示。

再次, 重视政绩工程上马, 追求形象市容建设, 管理粗放、水平低, 整体人口素质低下。更为严重的是有不少乡镇古宅、城市庙宇或高墙深院, 打着城镇化建设或开发振兴、恢复重建的“口号”而消亡。如日前有关媒体披露的已有200多年历史的苏州吴中区金庭镇后埠村老宅子承志堂, 由于缺少保护, 房屋已经破烂。今年4月一名西安网友给省长反映西安市长安区滦镇的沣峪口老油坊古建筑被拆以及六月广州金陵台、妙高台被推为废墟等事件都说明, 面对中国城镇化进程步入快车道, 一系列凸显的“城市病”顽疾及老问题与新挑战, 亟需转变发展方式, 全盘统筹规划、做好顶层设计, 促使大城市中小城镇建设协调发展, 着力达到个性鲜明、居住舒适、环境优美、文物保护、文化传承、绿色环保、安全减灾等各类指标, 使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真正展现出新途径、新模式和新面貌。

二、我国城镇化发展必须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道路

党的十八大提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 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 以统筹兼顾为原则, 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 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 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1. 新型城镇化建设, 必须深刻认识城镇化的潜在内涵, 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城镇化发展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包括人口、经济、社会环境以及政治文化及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等, 但最核心的是指人口向城镇集中和建设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表现为三大方面:一是城镇数目的扩张和增多;二是城市内人口规模随着城市建设不断扩大;三是城镇化发展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建设过程。因为城镇化伴随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 吸引大量的农民劳动力, 促使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逐渐转移这一结构性变动。一方面包括城市经济发展的进一步社会化、现代化和集约化, 另一方面由于城镇化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及住房等方面创造了巨大的投资需求, 且建设过程中的每一步都凝聚了人的智慧和劳动。城镇化不等于城市化, 但也包含着城市的形成、扩张和形态塑造, 人的活动始终贯穿其中。城、镇、市从它开始形成的那一刻起, 就对人进行了重新塑造, 深刻地改变人类社会的组织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与国际社会比较, 我国城镇化发展与建设的道路仍然漫长而艰难。从上个世纪末的统计数字看, 世界的平均城市化水平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是46%, 低收入国家为30%, 中等收入国家为65%, 高收入国家为77%, 而整个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则为34%, 我国为36%。尽管2011年一跃上升到51%, 但据专家分析, 仍处在一个较低的发展水平, 城镇化虚高17%属于伪城镇化, 至少有约2亿人没有真正享受到城市公共服务, 城镇化基础设施远远滞后于城镇化率。

总体上讲,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是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根据中国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历次人口普查城市化水平依次为:12.84%, 17.58%, 20.43%, 25.84%, 35.39%, 49.68%。 (图1)

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大多已在80%左右, 英国、美国已高达90%以上, 其特点是起步早、时间长、水平高, 尤其是欧洲国家城市基础设施与排水管道建设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比如法国、德国的排水管网可以划船开车。当然, 国际上也有很多教训值得我们引以为戒, 要吸取一些国家以单一产业推进城市建设的教训, 比如, 最近美国申请破产的底特律市就是一个很好的个案。总之, 根据国际上一般经验, 一个国家或地区当城镇化率超过30%到70%之间时, 城镇化发展速度则相对比较快, 更需要注重质量提升与协调发展。

当前, 国际政治环境日趋复杂、经济复苏缓慢曲折, 经济增长动力正由外需驱动转向内需驱动, 由工业化驱动为主转为城镇化驱动为主。我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大幅度提高城镇人口比重, 逐步扭转、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就是其中的重要目标之一。为此, 我们必须努力走出一条既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 也不同于传统发展老路的城镇协调发展、城乡共同繁荣的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相呼应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基于这一判断, 未来我国城镇化率将继续提高, 预计到2030年达到70%左右, 并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上将被赋予更加重要的使命。而这一使命能否真正实现, 关键还要看我们已选择推动城镇化建设的正确道路是否能够始终坚持。

2. 坚持新型城镇化发展, 要立足提高城镇建设品质与文化传承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创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新”就新在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 改变为以人为核心, 以提升城市文化、公共服务体系配套等内涵为中心, 要在实践中找到文化经济建设的出发点来发展城镇化建设, 真正使我国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质量品质和文化底蕴及环境优美适宜人居的场所, 完成农民到真正市民的转变。而不单是建高楼、造广场。新型城镇化建设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规划高起点。城镇化建设要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预留文化发展空间, 注重生活质量, 使城镇化规划和建设、发展及管理做好结构调整与政策变革与经济转型配套推进, 始终处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龙头”地位。

二是理念内涵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应致力于减少 (碳) 排放, 在绿色发展的基础上坚持以人文、科技、创新, 通过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的形式, 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协调发展。

三是途径多元化。我国地域辽阔、情况复杂, 发展很不平衡, 东中西部不一样, 山区、平原不一样, 不同的发展阶段要求不一样, 不同地域特色不一样, 因此, 不能强调甚至只允许一种方式。应该在坚持基本原则的前提下, 实现的途径应当是多元的, 而且与工业化的关系处理也应该有多种方式, 有的是同步, 有的可能要超前。

四是聚集效益佳。城镇化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聚集功能和规模效益。要在增加城镇数量、适度扩大城镇规模的同时, 重点把城镇建设做强, 不能流于形式、搞政绩, 外强中干, 徒有虚名。

五是辐射能力强。充分利用城镇建设已形成的自身优势向周边地区和广大的农村进行辐射, 带动郊区、农村一起发展, 这是城镇化建设责无旁贷的义务, 我们要有这种意识、视野、规划和措施。千万不能搞成孤岛式的城镇。

六是个性特征明。城镇要有自己的个性, 每个地方的城镇, 每一个城镇都应该有自己的特点, 要突出多样性。城和镇都是有生命的, 都有自己不同的基础、背景、环境和发展条件, 由此孕育出来的城镇也应显示出自己与众不同的特征。

七是人本气氛浓。发展城镇的目的是为人服务。所以, 城镇的一切应当围绕人来展开, 要牢固树立人本思想, 创造良好的人本环境, 形成良好的人本气氛, 产生良好的人居服务功能, 促进人的自由与全面的发展。

八是城镇联动紧。“城镇化”, 而非城市化。其内涵是要把城市的发展和小城镇的发展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考虑, 解决好非此即彼或非彼即此或畸轻畸重的问题。中国有600多个大中小城市和两万多个小城镇, 本来就是一个完整的梯队, 不能人为地分割开来。

九是城乡互补好。新型城镇化一定要体现一盘棋的思想, 要打破二元结构, 形成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共存共荣、良性互动的局面。市带县体制也好、城乡一体化也好, 其出发点都是要走活新型城镇化这盘棋。因为农村可以为城镇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形成坚强后盾, 城镇又可以为农村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从而全面拉动农村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农村的发展来谋求城镇化的提速。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政策取向与客观必然性

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 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 要求以全新的思维和方式, 大胆开拓, 勇于创新, 努力解决当前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复杂问题, 促使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为释放巨大内需潜力与协调科学发展的“倍增器”。城镇化发展是否合理不能以速度的快慢为标准, 重在看城镇的建设质量、看城镇化建设是否能做到带动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 这是城镇化发展的主题。新型城镇化建设关键在于促进与“四化”同步发展。也就是说, 城镇化应是工业化的加速器、是农业现代化的引擎、是信息化的载体。

1. 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在进一步改革政府主导型机制的基础上,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协调好不同纬度城镇化之间的关系, 协调好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中突出矛盾之间的关系。

一是协调好城镇化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依托城镇的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聚集产业和人口, 缓解部分大城市由于人口膨胀和产业粗放带来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压力。

二是协调好城镇化和工业化之间的关系。引导工业化从粗放、速度型转向集聚、效益型, 改革完善制约农民进城和流动的体制机制, 切实改变长期以来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现象, 构建城镇化与工业化的良性互动机制。

三是协调好城镇化与居民福利改善之间的关系。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 切实推动进程帮助农民实现职业和身份的双重转变, 提升城镇的包容性。与此同时, 着力防止大城市病现象, 促进原城镇居民的福利也不断得到改善。

四是协调好大、中、小城市与农村城镇发展的关系。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公共服务功能配套完善为原则, 合理控制大城市过度扩张, 加快健全中小城市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 引导人口和产业集中集聚, 形成大、中、小城市与农村城镇合理有序发展格局。只有协调好各种关系, 城镇化才是健康的, 作为未来驱动经济发展的基石才是牢固的。

2. 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四大取向

一是市场化取向。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 既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更要坚持市场化取向, 探索多种实现方式, 按市场规则配置资源。要着重围绕城镇化发展中面临的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户籍和社会管理、资源支撑和生态环保等问题, 实现体制机制创新, 正确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 为持续发挥城镇化效应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二是产业化支撑。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尤其要强调产业支撑, 否则城镇化就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城镇化是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依托。城镇化产生集聚效益、规模效益和分工协作效益, 极大地推动工业化进程。要依托中心城市和县城, 以城镇功能完善吸引产业集聚, 以产业集聚促进人口集中, 形成以产兴城、依城促产、产城互动发展格局。要按照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人口有序转移的要求, 提升产业集聚区建设水平, 形成一批规模优势突出的产业集群、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服务业合理布局, 打造区域服务中心, 使城镇化建筑在坚实、可持续的发展基础上。

三是信息化贯穿。当前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 但“四化”不是孤立的, 而是在融合、互动、协调中实现的。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应用, 信息化已经成为一种全面、动态、优化的资源配置方式, 它既是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固有之义, 又是提升这“三化”水平的重要手段。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必须坚持以信息化贯穿, 形成信息化建设高地, 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撑。

四是创新化发展。建设新型城镇化, 不能再是简单的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积扩张, 要从“广度”向“深度”发展, 要围绕城镇化发展中面临的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 实现体制机制创新, 为持续发挥城镇化效应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使各类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优化配置。要着力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由“乡”到“城”的重要转变, 在教育、医疗、就业、社保等公共服务和福利上跟城市接轨, 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最终目标是能够满足城镇人全面发展的需要。 (待续)

创新型建筑业 篇2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建筑模板厂在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方面做了不少工作,特别是今后一段时间里,中国的建筑业还将持续增长,这为模板行业带来了新的契机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把握机会,提升模板行业的整体创新能力,笔者以为第一需要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倾斜,第二要坚持走独立自主、自立更生的道路,第三要依靠先进经验和管理措施的带动,真正做到以点带面、全国一盘棋的顾大局、识大体的创新意识。

随着建筑业市场的不断深化改革,各类建筑模板厂的市场将十分广阔,全国各地都有重点项目和工程需要大量开发,像铁路、轻轨、隧道、大桥等的建设,都需要有一大批形状不一的建筑模板来是使用和配套,市场需求量大面广,用什么模板、用哪家模板,这就看模板企业是不是有竞争优势,是不是抓住信息.坚持市场为导向,搞好研发新产品,对内抓质量、对外搞促销的本领。企业只有长期坚持以科研革新为抓手巩固和完善老产品,不断推出新产品,适应模板和施工市场的需求,牢牢抓住改革创新的新思路,才能赢得客户的欢迎。

行业应坚持以协会为龙头,制订长期的发展规划。中国模板协会不仅是建筑模板厂科技创新的带头人和领路人,而且是模板信息的传递者。而协会要制订出长期的发展规划,走中国特色的模板发展之路,要有系统、有部署、有目的的搞好模板企业的长期规划。同时,要加大科技创新资金的投入,建立起一支实力较强的科技队伍,以模板市场和工程施工为导向,开展新型模板的开发和创新。企业的领导要有新思路、新方法解决新问题,提高企业自身素质,完善企业产品质量,满足市场的需求。

要坚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和技术,洋为中用、取长补短。建筑模板发展到今天,国外一些发达的国家,特别是欧美地区对建筑模板技术很重视。新型建筑模板的生产和技术应用发展很快,目前已达到了最高水平。他们采用品质优良、耐久性好的模具材料,应用工业化流水线生产,加工精度高。成套模具及模板采用模数化.装配化的工具或体系。有的国家在隧道、高层建筑施工中发展自动升降、快速拆装的工艺。模板实行专业化施工,有专业化施工队伍或由模板生产厂家设计制造安装,标准体系比较健全,有统一、详细的产品设计和施工技术标准。建筑设计在执行国家统一标准的前提下,推行简化结构、细化装修、强调统一、强调成本的设计原则,使模板体系能够实现模数化、装配化、工具化。因此,发达国家的模板不仅能够确保混凝土工程质量,并有很好的综合技术和经济效益。

因此我国建筑模板厂要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取长补短,洋为中用,组织中国的模板企业、施工技术人员到外去考察,学习交流,这样才能使我国的模板行业和生产技术朝着更加先进、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

财务管理创新与提升建筑业竞争力 篇3

【摘要】 建筑业是集传统产业与现代服务业于一身的产业,是国际服务贸易领域中的一个独立分类,虽然在国际服务贸易领域其所占比重并不大,但对社会经济发展却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何提升我国建筑业核心竞争力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而管理创新是中国建筑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新视角,对提升我国建筑业核心竞争力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关键词】 建筑业核心竞争力 服务业 管理创新

中国建筑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低,一方面表现为中国建筑业占有的国际市场份额较小,另一方面表现为中国国际承包商承接国际工程的能力较弱。提高中国建筑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扩大中国建筑业市场占有份额的迫切要求。不同的企业拥有各自的竞争力去占领不同的市场。普拉哈拉德和哈默认为,企业的核心能力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提供了进入多元化市场的潜能;二是对它所服务的顾客体现出的价值;三是使竞争对手难以模仿。构成建筑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可归纳为由三部分组成:市场营销能力、服务创新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和企业资源整合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服务创新能力是构成建筑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提高中国建筑业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和服务创新能力,对提升中国建筑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至关重要的。

一、提高中国建筑业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

市场营销能力组成的具体要素是: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业主意图的能力、企业的信誉和品牌服务的能力。服务能力的重要一环是如何把无形的服务转换成有形的商品去和业主沟通,能够把为业主增加的价值信息传递给业主。业主在签订一项新的建设工程合同时,无法预先选择有形的建筑产品,也无法预先检测工程的质量,因此企业的信誉和品牌往往成为至关重要的评判标准,业主通过比较企业以往的业绩和在行业中的信誉来做出决策。对提供工程咨询服务的企业来说,信誉意味着技术能力和依靠技术控制风险的能力。对施工企业来说,信誉就意味着对建筑师或设计意图的理解能力和工程质量保证能力以及履约能力。中国建筑企业应了解业主的追求、业主的理念,甚至主动发现业主,与业主结成伙伴,引导业主的需求,培育业主的个性化需要。中国国际工程承包商应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上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品牌服务能力,在国际工程施工中应加强与业主的沟通和交流,提供竞争对手不可替代的服务,形成自己的优势。中国建筑企业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1、树立良好的国际信誉

中国建筑企业应注重海外精品工程的创建,树立长远目标,不局限于短期利益,以外交部、商务部驻外领事馆、经商处新建(改建)工程为突破口,通过提供优质的产品和完善的服务,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

2、加强与业务的双向交流与互动

通过互联网及其他一切可利用的渠道,加强与业主的沟通与交流,准确了解业主的意图,并把企业独特见解、设计理念和个性化的服务传达给业主,引导业主的个性化需求。

二、提高中国建筑业企业的服务创新能力

服务创新能力包含了制度安排、企业的文化和灵活并最大限度接近市场的工作流程。硬件环境容易被模仿,而企业的制度安排、企业文化等“软件”是难以简单复制的,因此,服务创新能力成为企业竞争力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制度安排体现在企业的内部运行规则必须符合企业的市场需要和战略发展,其核心是产权制度,最突出的作用是人力资本化,人才作为一种可以组合配置的资源,直接构成到企业的竞争力中去。中国建筑业企业应充分发挥设计院所、建筑大师、结构大师、有丰富经验的管理人员、项目经理、咨询工程师等的作用,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制度的创新表达了企业的战略选择、经营观念、组织体制、管理方式以及对人的价值的理解,企业文化是人的价值观的体现,要为用户带来价值并能够被用户所认可,在一定程度上可称之为“文化营销”。企业内部管理的思想、组织、方法、手段等,都可以融人到企业文化中,文化是一种能力,在工程咨询企业表现为创新的气氛,在把低成本作为竞争优势的纯粹施工企业则应有严密控制的精细生产文化。中国建筑业企业应注重企业自身的“文化营销”,具体表现为:激发企业成员的创造性思维和持续创新的能力、加强企业的团队精神和企业成员之间的协作能力、促进服务模式优化升级的能力。中国建筑业企业在关注营业额增长的同时,应更加关注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三、加强企业人才管理

厉以宁教授曾经说过,“在发展中求稳定,才是真正的稳定;在动态中求平衡,才是真正的平衡。”中国建筑业要发展必然离不开技术创新,尤其是人才培养的创新。随着建筑业竞争的加剧、工程项目管理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建筑业政策法规的先后出台,建筑业的竞争日益趋于规范化和制度化。了解国际上与建筑业相关的法律和法规、熟悉国际上常用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掌握建筑业的国际惯例等均对中国建筑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已由传统的建筑师、工程师项目管理模式向设计-总包模式、工程项目总包也称为“交钥匙”(Turn-key)承包、CM模式和BOT模式转变,培养新型的国际工程管理人才,学习工程项目管理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经验,促进中国建筑业工程项目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是中国建筑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中国在建筑业人才培养上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抓好建筑业职工队伍建设。根据建筑业的产业特点,大力抓好职工队伍的教育和培训,把提高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企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以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对不同岗位的职工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并进行定期的考核,成绩不合格者,不能上岗工作,在工资待遇上逐步拉开技术工人和非技术工人的差距。第二,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强化现有国际工程管理专业的教育,形成一流的国际工程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国际建筑业人力资源规划、开发与管理的研究。注重培养懂技术、懂经济、懂法律、懂外语和精通国际商务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四、加强企业财务管理

从资金力综合评价的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中国建筑业在固定资产上具有明显优势,但市场利润额不尽人意。对中国建筑业进行资产结构优化,提高安徽建筑业的资金利用率,积极地开拓海外市场,是增强中国建筑业资金力的可行之举。而熟悉国际工程招投标制及国际常用的工程管理方法,加强中国国际工程承包商的融资能力,是中国建筑业开拓海外市场的迫切需要。

1、对中国建筑企业进行资产清算,进一步优化资产结构

中国建筑企业应明确区分核心业务与非核心业务,结束或出售企业的非核心业务,收缩不善长的业务领域,进一步加强核心业务。对非核心业务的资产通过资产剥离、资产重组等方法进行处理。第一,确定核心业务。在明确企业战略目标后,围绕着战略目标的实现,确定企业的核心业务。加强核心业务领域资金、人员等投入,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第二,对非核心业务进行资产外理。一方面进行资产剥离,以出售资产换取现金,或以实物换取投资股权等手段进行资产剥离;另一方面进行资产重组,将非核心业务的资产进行重组,成立一个全资公司,或与其他公司成立合资公司。

2、加大中国对国际承包商的金融支持

从中国建筑业的现状看,承包商的资金困难和资金的低利用率是同时并存的,而国际工程项目承包又对承包商资金实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中国政府应加大对国际承包商的金融支持,鼓励中国国际承包商积极地承建海外工程。过去,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在国际工程市场上多从事较为简单的工程施工项目,对银行的金融支持要求也相对简单,主要是招投标过程中的保函和一些流动资金贷款。随着中国承包商实力的增强,一些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已具备了进一步发展对外承包工程的能力和条件,更希望参与竞争附加值高的大型成套交钥匙工程项目。加之近年来国际承包工程市场形势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东道国政府采用BOT、BOO、BOOT和BOOM等方式建设大型工程项目日益增多,项目承包形式也更加多样化,竞争加剧,对承包商在管理、技术,尤其是资金及风险承担方面的要求愈加苛刻,资金实力在国际竞争中显得越来越重要,没有雄厚的资金支持就无法获得大型的项目。因此,与之相应,国际承包工程企业对银行的金融支持也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为了提高中国建筑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中国应加强银行与企业合作,即加强金融机构与国际承包公司的合作,增强公司的国际融资能力。国际建筑业同行的一些做法是非常值得借鉴的,国际一些大型承包商非常注重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结合,为企业持续发展创造稳定基础。日本的大承包商在这方面更为明显。以大成建设为例,其资金来源就一直是靠富士银行等十家大银行提供支持。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有机融合,是这些大企业蓬勃发展的基本动力。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如下建议:第一,允许承包商以有价合同抵押方式贷款,使中国承包商承揽BOT项目成为可能,增强中国承包商在承揽海外工程中竞争力。第二,重视建筑企业的资本运营,推进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紧密结合。建筑企业如果仅仅局限于生产经营,发展的路子只会越走越窄,就不可能取得超常规的跳跃式发展。从国内的情况看,推进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结合,既需要企业自身的努力,也需要金融机构的改革配合,更需要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

【参考文献】

[1] Michael E. Port: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New York Free Press,1990.

[2] Michael E. Port : Competitive Strategy[M].New York Press,1980.

[3] The McGraw-Hill:The Top 225 International Contractors[J].ENR,2005(8).

[4] 徐波、赵宏颜:信息技术与建筑业跨跃式发展[J].施工企业管理,2005(5).

[5] 郑远挺、马丰宁:我国建筑业的信息化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3(2).

建筑业技术创新组织形式研究 篇4

各国经济的发展史证明, 建筑业是国民生产总值和劳动力就业的主要贡献者, 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技的进步, 建筑业技术创新对建筑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 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水平与先进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因此增强建筑业技术创新能力, 就成为缩小与发达国家水平的重要途径。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为使我国建筑业企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中占据一定的位置, 促进建筑业技术创新已刻不容缓。

建筑业技术创新组织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会直接影响建筑业技术创新的整体效果。那么, 建筑业技术创新组织有哪些形式?其作用如何?这是研究建筑业技术创新组织所必须解答的问题。为此, 本文将识别我国建筑业技术创新组织的基本形式, 阐明其在建筑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和目前存在的问题, 并对我国建筑业技术创新组织的发展提出有益的建议。

1 我国建筑业技术创新组织的基本形式

建筑业技术创新的组织形式与其技术创新的类型或层次有密切的关系。建筑业技术创新的类型可以按照其应用层次被分为专用技术创新、共性技术创新和基础技术创新[1]。

所谓专用技术, 是指用途比较单一、可直接应用于建筑产品生产中的技术形式。这种技术由于可以直接应用于建筑产品的生产, 且不易被学习和模仿, 因而可以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收益, 是建筑企业最热衷的技术创新形式。例如, 北京城建集团在国家大剧院工程中所采用的曲线可调模板技术, 它不仅解决了曲线墙体的施工难题, 而且混凝土成型质量及宏观效果良好, 受到专家的好评。

所谓共性技术, 是科学知识的最应先应用, 它为追求私人占有技术提供了概念和经验基础, 往往不限于特定产品、企业、乃至产业。共性技术研究介于基础技术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之间, 是基础研究迈向市场的第一步, 也是商业应用的基础。例如, 预制混凝土技术就使整个建筑行业的生产方式产生了很大变化。

所谓基础技术, 是指各种各样的技巧工具的集合, 包括测量和测试方法;使这些方法有效应用的人工制造物 (标准参考材料、, 科学和工程数据库、, 工业模型以及针对物理和功能界面的技术基础等) 。例如, 土方方格网计算法、砌筑砂浆强度增长关系等建筑工程中常用的基本方法和数据。

根据技术创新层次的不同, 可将我国目前的建筑业技术创新组织分为建筑企业、建筑类科研院所、建筑行业技术开发基地等三种主要类型。

1.1 以建筑企业主体自身为技术创新组织

建筑企业是整个建筑业技术创新组织系统的核心。在国外, 建筑企业内部的创新活动与市场需求密切相关, 其科研机构能根据用户的具体要求迅速做出反应, 技术开发也更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 创新是一项与市场密切相关的活动。企业会在市场机制的激励下去从事创新, 以扩大企业技术水平与产业技术水平的差距, 利用这种差距获得超额利润。建筑企业的技术创新往往以专用技术为主, 而对行业技术发展起基础支持作用的共性技术和基础技术则缺乏投资热情。

全球最大的50家建筑企业对研究开发相当重视, 研究开发组织的形式也十分多样。日本建筑企业如鹿岛和大成建设, 普遍采用集中式结构, 即成立技术研究院或者类似的集中式研发机构 (以中央研究院为代表) ;韩国的建筑企业大多把技术研究与开发部门作为公司的一个职能部门;美国建筑企业的技术研发大多是分散式的, 没有设置专门的技术研发机构, 技术研发工作分散于工程项目中或者委托给专业研发机构;欧洲建筑业中, 既有集中式研究开发 (如瑞典Skanska AB集团公司的技术中心-Skanska Teknik和德国的Hochtief) , 也有分散式研发组织 (如法国的FECHNIP—COFLEXIP) [2]。

我国的建筑企业组织机构和韩国建筑企业相类似, 大多数有能力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也是将技术研发和开发部门作为一个职能部门。成立于1999年的中建二局企业技术中心, 是我国首个被国家认定的建筑企业技术中心。在它之后, 中建一局、北京城建、上海建工集团等企业的技术中心相继获得国家认证。

虽然有上述企业成立了技术中心, 但目前我国建筑企业还存在自主创新能力差, 缺乏自主创新意识, 即使是一些有意愿并且有能力建立技术中心的企业, 也存在企业对技术中心的组织形式和功能定位不明确的问题, 而且尚不能有效地评价建筑企业技术中心的绩效[2]。

1.2 以建筑类科研院所为主体的技术创新组织

建筑类科研院所包括高校中的土木建筑专业和土木建筑类的专业研究机构。

前面提到企业为追求超额利润, 其创新往往以专用技术为主, 而对行业技术发展起支持作用的共性技术和基础技术缺乏投资热情。但是从建筑业长远发展角度看, 对共性技术和基础技术的投资又是必不可少的。因此研究型大学的土木建筑专业和土木建筑类的研究机构就成为建筑业共性技术和基础技术创新的中坚力量。我国建筑类科研院所承担大部分与国家使命有关的基础课题研究和关键技术开发的重任, 在建筑创新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虽然建筑科研院所在建筑创新体系中有如此重要的作用, 但目前我国建筑科研院所的现状却令人担忧。1999年以来, 原国家经贸委所属的10个国家局的242个应用类研发机构和建设部等11个部门所属的134个应用类研究机构, 都先后实行了企业化转制, 这些科研院所转制之后, 出现一个重大问题, 即共性技术和基础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由谁来做[3]。建筑科研院所转为企业后, 追求科研项目在短期内产生的经济效益, 但共性技术和基础性技术给研发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往往并不明显, 这使得共性技术和基础技术研发与建筑科研院所自身利益之间产生了矛盾, 使我国建筑业共性技术和基础技术的创新面临巨大的障碍。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关系到我国建筑业技术创新的前景和建筑行业的长远发展。目前我国建筑类科研院所, 虽然拥有一批综合性或专业型的实验室和检测中心, 装备了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试验仪器和设备, 但其科技成果, 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够转化为生产力。此外, 我国高等院校土木建筑类研究机构所进行的共性技术和基础性技术方面的研究, 长期缺乏政府和社会所提供的持久的、有力的研究经费等方面的资助, 因而也就很难产生对人类建筑技术发展有重大贡献的科研成果。

本文认为建筑类科研院所在改制的过程中, 应当加强人才、技术、设施等资源的投入, 在组织上重视将部分从事共性技术基础和基础技术创新, 并使其研究的院所独立出来与专业性技术创新研究相互结合, 相互促进。进行重组, 政府应加大对共性技术和基础性技术研发项目的支持力度投入, 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同时以减少过多重复设置的研究机构, 同时提高投入, 人员精干, 提高效率。

1.3 以建筑行业技术开发基地为主体的技术创新组织

行业技术开发基地是技术创新的一种组织模式, 是企业在大学或研究机构建立共同技术创新基地的一种合作创新组织形式。一般由企业提供资金或设备, 大学或研究机构提供场地和研究人员。我国建筑业技术开发基地是1999年科研机构改革之后, 依托转制后的综合性大型科技型企业而建立的, 比如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建材行业技术开发基地, 就是依托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 联合国内外同行业科研院所, 大专院校及企业建立起来的技术开发基地[4]。另外, 现在有很多企业与高校进行校企合作, 以在校内建立实验室的形式开展技术创新活动。行业技术开发基地应具有开发和推广本行业共性、关键性、前瞻性技术的能力, 基本掌握本行业国际先进水平的关键技术和国家重点建设所需的工艺技术及装备的研制开发能力。建筑行业技术开发基地作为建筑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形式, 其主要任务是:

(1) 围绕重点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以国家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和建设项目为依据, 采取产、学、研结合等多种合作形式与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合, 开发重点解决经济建设和发展中的重大技术瓶颈。

(2) 积极承担和参与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重点建设项目以及基础研究项目的投标工作, 发挥综合优势, 参与跨行业的攻关和开发, 提高技术的集成能力和装备成套设备的能力。

(3) 开展国际合作, 加快对国际先进技术和产品的引进、消化和创新, 并向本行业推广,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和产品输出到国外, 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4) 在国家有关职能部门监督指导下, 坚持公正性原则, 做好标准计量, 监测等工作;发挥大型科技企业的辐射作用, 帮助企业开发新产品, 提高工艺水平, 培养人才, 面向社会搞好技术中介等服务。

(5) 研究行业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 积极为政府部门制定产业技术政策、行业发展规划、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等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建材行业技术开发基地是我国建筑业技术开发基地运作比较成功的个案。其最新研究成果有, 耐火浇筑料, 碱性耐火材料, 粉末喷涂法在线镀膜技术等, 在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我国建材行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目前像这样的建筑业技术开发基地并不多, 这主要是受建筑业技术自身特点的限制。由于建筑产品的一次性, 使得一些技术只限于使用在特定的建设条件或建设项目中, 而难以得到广泛的应用, 从而限制了建筑业技术开发基地的建设与发展。

2 新的建筑业技术创新组织形式——建筑企业技术联盟

以上的三种建筑业技术创新组织形式, 主要适用于一些大型建筑企业和科研院所, 对于大量存在的中小建筑企业来说, 进行技术创新的代价是难以承受的, 这是由建筑行业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在建筑业中开展产品创新需要获取创新信息的模式主要是通过直接的经验。获取这种直接经验的成本较高, 无论是对个别的建筑企业或整个产业都是如此。这些成本包括:创新成本的启动和创新产品不被接受从而失败的风险损失, 创新成果需要较长时间的测试和评估所带来的费用。所有这些成本, 可能会严重限制创新实践的机会。

建筑业可以模仿其他产业, 建立建筑企业技术联盟[5]。建筑企业技术联盟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建筑企业出于对市场预期目标的考虑和各自总体战略目标的需要, 为了技术创新, 进行技术交流、合作研发、降低风险、提高效益以及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等目的, 通过各种协议形成的一种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组织。建筑企业技术联盟建立的出发点虽然是纯经济联系, 但联盟的各成员通过合作交流共同解决技术难题, 研制新产品, 尽快占领产业内技术制高点, 使联盟的所有参与者都获得效益。建筑企业要通过技术创新实现技术进步, 这种技术联盟既包括建筑企业之间的联盟, 也包括建筑企业和非建筑企业之间的联盟, 建筑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形成的技术联盟。

建立建筑企业技术联盟不仅有助于联盟企业以较低的成本取得较好技术创新效果, 而且有利于提升联盟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 提高我国建筑业整体的技术创新水平。

(1) 它有利于降低单个建筑企业技术创新的成本。建筑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必须付出高额的成本, 由于建筑企业生产的一次性等因素, 一些技术创新针对的是具体的项目, 这些技术创新尤其是工艺创新对建筑企业而言因外部性等特征很难通过专利保护等措施阻止其他建筑企业采用。而通过构建技术联盟, 联盟的企业可以在以后类似的项目中采用新的工艺技术或新产品, 从而分摊了建筑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本。

(2) 建筑企业技术联盟可以提高技术联盟之间的学习创新效应。由于技术日益复杂多变、建筑智能化和生态化等要求, 即使是大型的建筑企业也很难完全依靠自己的资源和能力走内部化自我发展的道路, 在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于其他企业的能力。企业之间的技术联盟可以为隐性的技术知识的转让和传递提供一种有效的机制, 从而使合作企业从中获得外部市场交易难以获得的技术和技术诀窍。通过不同组织之间的密切联系与人员之间面对面的沟通, 实现技术知识的转让。

(3) 建筑企业技术联盟可以加速建筑企业的多元化发展, 提高我国大型建筑企业的竞争实力。国外大型的建筑企业都是以集团方式出现的, 其规模大, 经营的业务多元化。我国大型建筑企业要成为真正的大企业、大财团, 就必须实行多元化发展战略, 找到企业利润新的增长点。建筑企业通过与非建筑企业及科研院所 (如高新技术企业、研究院) 之间构建技术联盟, 将为建筑企业发展多元化战略提供一条便捷的道路。建筑企业可以获得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权、经营权和应用权, 为建筑企业完成资本扩张, 发展成为大企业、大财团提供支持。

3 结 论

对于上述建筑业创新组织形式, 包括建筑企业、建筑类科研院所、建筑业技术开发基地和新的建筑业技术创新组织形式——建筑企业技术联盟, 它们的形成条件各不相同, 其创新效果也各有区别, 这主要体现在其创新技术成果上, 比如建筑类科研院所所做的基础性研究, 一旦有所突破对整个建筑行业的贡献和影响可能是巨大的, 而建筑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的贡献和影响力就相对较小。建筑类科研院所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们曾作为建筑业技术创新的主体, 为我国经济建设和建筑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社会与经济环境的变化, 其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逐渐受到建筑企业的挑战。建筑企业技术创新组织在最近20多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特别是近几年来这主要是由于改革开放以后, 建筑业市场增长迅速, 市场竞争也比较激烈。特别是最近几年, 随着国外大型建筑企业陆续进入国内市场, 不仅带来了更先进的建筑技术, 而且给我国建筑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因此, 我国各大中型建筑企业开始重视技术创新, 其中一些企业相继成立了自己的技术研发中心。然而, 这些建筑业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基础薄弱, 在研发中心的目标定位和绩效如何评价其绩效等方面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有效的方法。建筑行业技术开发基地, 在一定程度上主要是在1999年科研机构改革以后, 由企业和科研机构联合成立的。它解决了科研机构资金不足和企业研发能力较差的问题, 其研究的重点是建筑行业共性, 关键性和前瞻性的技术。对于一些日益复杂和集成的建筑技术来说, 由某个企业或机构单独进行研发已经很难完成。, 在这种情况下, 建筑企业技术联盟这种新的建筑业技术创新组织形式有利于提升联盟成员的技术创新能力, 提高建筑业技术创新的整体水平, 为建筑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 近年来我国建筑业技术创新组织形式更加多样化, 这些不同形式的建筑业技术创新组织仍面临着困难和问题, 如建筑企业自身创新能力不足, 国家对于建筑业技术创新投入不够, 建筑技术自身的一些特点不利于技术创新 (如建筑产品的一次性) , 原有的建筑业技术创新组织 (专门的建筑业技术研究院所) 改制, 导致一些基础性技术开发中断, 人才流失等。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我国建筑业市场的逐渐开放, 与国外建筑企业交流日益增多, 将有可能会产生新的建筑业技术创新组织形式。因此, 不断寻求并促进形成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适合我国建筑业自身特点的技术创新组织形式, 已将成为改变我国目前建筑业技术创新不足的根本途径。

摘要:建筑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筑业技术创新对于建筑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建筑业技术创新组织的形式、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提出建筑业技术创新组织发展的新形式。

关键词:建筑业技术创新组织,建筑业技术开发基地,建筑业技术联盟

参考文献

[1].C.B.Tatum:“Classification Systemfor ConstructionTechnology”, 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September, 1988, 114 (3)

[2].吴贵生等.建筑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与评价[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6:57~58、43~44

[3].王辟长.科研院所进入市场[J].神州学人, 2000, (9) :14

[4].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开拓创新——建设建材行业技术开发基地[J].中国经贸导刊, 2001, (16) :48

创新型建筑业 篇5

第一,新型墙体建材。当前我国新型墙体建材的种类较多,建筑企业可以应用空心砖块、纸面石膏板等新型建材开展墙体施工工作,可以提升轻板与复合板的应用价值,使其在墙体施工中获得一定的施工效果。我国在应用新型墙体建材的时候,还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难以提升建筑业的发展水平,无法提高新型墙体建材的档次。

第二,新型保温隔热建材。建筑业在实际施工中,经常会应用新型保温隔热建材,可以有效提升建筑业的施工质量与环保性能。然而,我国相关建材与其他国家相比较,还存在滞后性问题,无法从整体上提升新型建材的应用质量。

第三,新型防水密封建材。在建筑业实际工作中,防水密封建材的应用受到广泛重视,可以有效提升工程建设质量,发挥其防水性能,可以有效增强建筑施工中防水工作效果,提升工程施工质量。但是,此类新型建材在实际应用中,经常会出现产品结构不合理的现象,难以提升产品应用质量,无法创新相关施工技术。

第四,新型装饰装修建材。建筑业在实际施工中,应用建筑装饰装修建材的品种较多,除了可以提升装饰装修施工质量之外,还能增强城市建设的美观性,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然而,目前部分建筑业在应用装饰装修建材的时候,无法提升自身的工艺水平,难以发挥先进建材的应用质量。

2建筑业新型建材应用特征

建筑业在应用新型建材的时候,必须要全面分析其应用特征,提升建材应用质量,减少其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具体特征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时代行特点。在应用新型建材的时候,必须要保证其时代特征,在每个时期都要利用先进的建材,科学分析现代化建材类型,并提升其工作质量。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还要全面分析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特点与要求,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其进行处理,减少新型建材的应用问题。

第二,绿色环保特征。建筑业新型建材的应用,需要具备绿色环保特征,满足现代化建筑施工要求,提升其绿色化程度与环保程度。对于建筑材料耗费量而言,需要利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对其进行处理,减少浪费与污染现象,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降低建筑业的成本,提高其经济效益。同时,绿色环保的新型建材,有利于促进周边环境的连白色花发展,利用环保、安全的建材提升建筑业的施工质量,减少其中存在的施工问题。

第三,新型建材定义。新型建筑材料一般指在建筑工程实践中已有成功应用并且代表建筑材料发展方向的建筑材料。凡具有轻质高强和多功能的建筑材料,均属于新型建筑材料。即使是传统建筑材料,为满足某种建筑功能需要而再复合或组合所制成的材料,也属于新型建筑材料。

3建筑业新型建材的发展

在建筑业新型建材实际生产与应用过程中,相关企业必须要做好管理工作,提升新型建材的環保性,促进其向着长远的方向进步。

3.1全面调整主导产品的结构

建筑业在实际发展中,必须要对主导产品的结构进行调整,保证可以发挥新型建材行业的前瞻性作用。首先,相关管理人员需要保证新型建材的实用性,利用先进的技术提升建材的节能环保科学性,保证新型墙体建材与其他建材的建筑功能,并大力开发先进的建材,提升其工作质量。对于防水建材而言,需要对传统的建材结构进行调整与优化,积极利用现代化的环保材料。对于保温建材而言,需要利用先进的材料代替传统的`建材。

3.2提升新型建材的技术水平

在未来的发展中,新型建材生产企业必须要加大科研工作力度,提高新型建材的技术水平。首先,要根据当地建筑企业实际要求,科学分析建材技术的应用方式,并利用先进技术促进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进程。其次,对于新型建材的生产而言,需要根据建筑业类别等,制定完善的生产方案,并借鉴国外先进技术与装备,开发属于我国建筑业的新型建材产品,提高其应用质量与环保性能。最后,技术人员需要做好技术开发工作,提升技术的可靠性,减少各类技术的应用问题。

3.3强化产业的集聚发展

在我国建筑业实际发展的过程中,新型建材生产企业必须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保证建筑业的发展得以促进。首先,新型建材生产企业需要做好技术开发工作,合理布局产业结构,逐渐提升产业链的发展效率。其次,建筑业需要科学选择新型建材产业模式,在保证资源共享的情况下,提升其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发挥现代化建材生产作用,提升先进技术的应用价值。

4结语

在我国建筑业新型建材生产的过程中,相关部门需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加快新型建材的应用速度,提升建筑施工的环保性与节能性,减少其中存在的各类建筑问题,并利用先进的工作方式对其进行管理。

参考文献

[1]任琳,张秋波.建筑行业节能减排中新材料的应用[J].中外企业家,(30):222-223.

[2]付松.新型建材的绿色探索[J].当代贵州,(16):30-31.

创新型建筑业 篇6

关键词:新型墙体材料 节能建筑 保温技术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国家墙体材料改革与建筑节能政策和措施的落实,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为新型墙体材料的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国的新型墙体材料在工艺技术上呈现了多元化、工业化发展的新趋势。

建筑节能是执行国家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政策的主要内容,随着国家一系列的节能政策、法规、标准和强制性条文的出台,我国住宅建设的节能工作不断深入,节能标准不断提高,引进开发了许多新型的节能技术和材料,在住宅建筑中大力推广使用。但我国目前的建筑节能水平,还远低于发达国家,我国建筑单位面积能耗仍是气候相近的发达国家的3-5倍。分析研究新型建筑墙体材料及节能建筑保温技术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一、新型建筑墙体材料概述

新型建筑墙体材料是指不以消耗耕地、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为代价,适应建筑产品工业化、施工机械化、减少施工现场湿作业、改善建筑功能等现代建筑业发展要求而生产的墙体材料,就我国现阶段而言是指除黏土实心砖以外的所有建筑墙体材料。

《新型建筑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征收和使用管理办法》中将新型建筑墙体材料共分六类:1)非粘土砖,包括:孔洞率大于25%非粘土烧结多孔砖和空心砖,混凝土空心砖和空心砌块,烧结页岩砖。2)建筑砌块,包括:普通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轻集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和石膏砌块。3)建筑板材,包括:玻璃纤维增强水泥轻质多孔隔墙条板,纤维增强低碱度水泥建筑平板,蒸压加气混凝土板,轻集料混凝土条板,钢丝网架水泥夹芯板。石膏墙板,金属面央芯板,复合轻质夹芯隔墙板、条板。4)原料中掺有不少于30%的工业废渣、农作物秸秆、垃圾、江河淤泥的墙体材料产品。5)预制及现浇混凝土墙体。6)钢结构和玻璃幕墙。

二、新型建筑墙体材料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新型建筑材料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产品档次低、企业规模小、工艺装备落后、配套能力差。新型墙体材料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对实心粘土砖限制的力度不够,缺乏具体措施保护土地资源,以毁坏土地为代价制造粘土砖成本极低,使得任何一种新型墙体材料在价格上无法与之竞争。其次新型墙体材料应新型建筑材料科技含量高,往往价格高于目前使用的一般材料,对市场推广起制约作用;?材料的施工工艺、技术、检测手段等目前尚无规范限制,部分产品质量不稳定;个体利益驱动影响了新型墙体材料的开发应用和推广等。

三、新型建筑墙体材料简介及节能建筑保温技术应用

我国是人均资源短缺的国家,能源紧缺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因此,建筑节能就成为缓解我国能源紧缺矛盾、改善人民生活环境质量、减轻环境污染、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关键一环。推广建筑节能将是我国发展住宅建设的一项长期国策。目前,在建筑中常使用的墙体保温主要有内保温、外保温等方法,下面就两种保温方法进行论述。

1.建筑中常使用的外墙内保温材料及技术 外墙内保温施工,是在外墙结构的内部加做保温层。内保温施工速度快,操作方便灵活,可以保证施工进度。内保温应用时间较长,技术成熟,施工技术及检验标准是比较完善的。在2001年外墙保温施工中约有90%以上的工程应用内保温技术。被大面积推广的内保温技术有:增强石膏复合聚苯保温板、聚合物砂浆复合聚苯保温板、增强水泥复合聚苯保温板、内墙贴聚苯板抹粉刷石膏及抹聚苯颗粒保温料浆加抗裂砂浆压入网格布的做法。

但内保温会多占用使用面积,“热桥”问题不易解决,容易引起开裂,还会影响施工速度,影响居民的二次装修,且内墙悬挂和固定物件也容易破坏内保温结构。内保温在技术上的不合理性,决定了其必然要被外保温所替代。

2.建筑中常使用的外墙外保温材料及技术

外保温是目前大力推广的一种建筑保温节能技术。外保温与内保温相比,技术合理,有其明显的优越性,使用同样规格、同样尺寸和性能的保温材料,外保温比内保温的效果好。外保温技术不仅适用于新建的结构工程,也适用于旧楼改造,适用于范围广,技术含量高;外保温包在主体结构的外侧,能够保护主体结构,延长建筑物的寿命;有效减少了建筑结构的热桥,增加建筑的有效空间;同时消除了冷凝,提高了居住的舒适度。

节能材料属于保温绝热材料。绝热材料是指用于建筑围护或者热工设备、阻抗热流传递的材料或者材料复合体,既包括保温材料,也包括保冷材料。能满足上述性能要求而用于建筑外保温的节能材料主要有: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EPS及XPS)、巖(矿)棉板、玻璃棉毡以及超轻的聚苯颗粒保温料浆等。以上各种材料所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材料内部都有大量的封闭孔,它们的表观密度都较小,这也是作为保温隔热材料所必备的。岩(矿)棉和玻璃棉有时统称为矿物棉,它们都属于无机材料。岩棉不燃烧,价格较低,在满足保温隔热性能的同时还能够具有一定的隔声效果。但岩棉的质量优劣相差很大,保温性能好的密度低,其抗拉强度也低,耐久性比较差。

创新型建筑项目管理体系研究 篇7

1.1创新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

完善项目施工管理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落脚点, 施工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秩序、有效地进行施工管理, 才能全面完成建设工程合同约定的施工内容, 使用户得到质量优良、价格合理、功能良好和尽快发挥最佳投资效果的产品, 使公司获得最佳的效益和社会声誉。

1.2创新是时代的要求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时代的要求, 是企业家的基本职责, 也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本源涵义。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 跟在别人的后面, 落后于别人是要挨打的。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 适应市场需要, 走一体化道路, 是建筑施工企业亟需面对的一项艰巨而关键的任务, 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项目施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1.3创新是管理科学的要求

管理科学产生于二战期间, 20世纪50年代理论形成。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管理的对象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管理学科为满足现实的需要也在不断的发展。管理科学, 理论把现代科学方法运用到了管理领域中, 为现代管理决策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它使管理理论的研究从定性到定量上前进了一大步, 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由于管理科学理论中过分强调定量的研究, 现实中将各种复杂因素全部数量化是不可能的, 忽略了人的因素, 没有考虑到人的思想、感情会对劳动生产率产生影响。在进一步发展完善定性研究的同时, 如何更准确的进行定量研究以及如何将人的因素和管理更加紧密的联系起来是关键。当今科学发展迅猛, 如何有效地运用于企业的管理实践中, 关键是要结合项目施工进行创新。

2建筑管理体系的创新立足于新技术与工艺的应用与创新

为了优质、高速、经济地完成本工程的施工任务, 不仅在经济上创造良好效益, 而且在技术上为推广新技术、新成果作出贡献, 我们采用了多项全新施工工艺和方法。

2.1新技术应用

(1) 电渣压力焊。

电渣焊速度快、接头可靠, 比搭接节省费用约25%;冷挤压接头可在各种环境下施工, 接头质量可靠, 结构抗震性能好。电渣压力焊是埋弧焊的一种, 它利用电流通过液体熔渣, 使被连接的钢筋两电极间产生电弧, 由电弧的高温熔合剂获得较高高温熔渣, 熔化两钢筋端部并在熄弧后的短时间内利用电阻热使钢筋端部进一步熔化, 当达到所需的熔化量时的瞬时, 施加顶锻压力使钢筋焊接成一体。

(2) 整体式提升外挂架应用。

外挂脚手架可减少周转材料的投入。挂架搭拆简单易行、耗工少, 完成之后只要逐层提升即可;其施工、提升分为多个单元进行, 互相间不干扰。标准层开始后在外墙面搭设好外挂架, 主体施工阶段由塔吊逐层提升就位, 主体结构封顶后由塔吊吊至地面拆除挂架, 施工中仅高空搭设一次, 降低落物伤人的概率。

(3) 泵送混凝土的应用。

随着现代高层建筑的发展, 传统的砼浇筑方法已越来越不能保证质量和工期, 采用泵送每标准层浇灌时间可减少60-70%, 且可有效控制施工缝出现。因此利用泵送砼的新工艺成为目前高层建筑施工中的必然趋势。

(4) 综合运用UEA系列外加剂。

工程中使用缓凝泵送型UEA-W补偿收缩膨胀剂, 砼中加入10%, 并替代相关水泥用量。利用UEA-W的缓凝性能, 并减少部分水泥用量, 可控制水化热的早期集中释放, 配制低水化热高强砼, 用于基础大体积砼施工。利用UEA-W补偿收缩性能, 使砼能够产生适度的膨胀, 在钢筋邻位的约束下, 结构中可建立0.2-0.8Mpa的预压应力, 可抵消砼在硬化过程中的收缩拉应力, 配制高强防水砼, 在地下室结构自防水砼施工中应用。

(5) 现代管理技术和计算机应用。

大力推广现代管理技术和计算机在施工中的应用, 动态控制施工工序质量和控制点;优化人、财、物动态配置;运用计算机CAD技术、计算机网络计划管理、项目优化设计PROJECT技术等加强施工方案设计和计划编制工作, 可达到快捷、准确减少重复劳动的效果。

2.2技术的研发与创新

物联网是将各种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的形成的网络。我们可以在塔吊上合理的配置摄像装置, 在脚手架特殊部位安装传感装置, 在材料的堆放处 (暗处) 连接摄像装置, 在特殊的结构部位安装传感装置等, 这样就可以在办公室随时查看工程的施工进度和质量情况, 也能很好防范工程现场的安全事故。合理的规划, 可以将施工后的装置简单改装, 用于小区生活的治安监控体系中。

创新型技术是国家一直在高喊的战略发展口号, 但出现新技术的研发到应用需要较长的周期, 初期成本比较大。因此, 这样的技术在研发应用阶段都有一定的难度。

3结语

技术创新是未来工程管理的基础和决定性因素, 只有拥有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 拥有自主的创新型管理体系, 才能进一步提高工程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的水平。

摘要:建筑市场是整个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 有其固有的特性, 不能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运行, 但无论怎样市场经济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 建筑市场的完善要求不断创新来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创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全国建筑业企业项目经济培训教程编写委员会.施工项目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论知识管理对建筑业创新的作用 篇8

世界经济正在向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经济转移, 知识已成为和人力、资金、能源等并列的资源, 并且成为第一生产要素。一个建筑产品的生产过程其实质就是一个“知识”逐步实现其有价值的过程:项目组的确立需要“知识”, 搞好勘察设计需要“知识”, 强化施工现场管理是管理科学“知识”的应用, 全面质量的落实和确保决定于“知识”的力量, 建筑业的创新还是要有坚实的“知识”作后盾。知识管理在建筑企业未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已越来越明显, 并引起了愈来愈多的关注。知识管理是建筑业进行创新的必然选择, 势在必行。

1 知识管理内容与流程

美国《福布斯》杂志于1998年4月22日发表了一篇题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文章, 提出知识管理的概念认为, 知识管理不同于信息管理, 它通过知识共享, 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知识管理的实施在于建立激励员工参与知识共享的机制, 设立知识总监培养企业的创新能力和集体创造力。

知识管理涉及4个运作过程: (1) 知识积累过程, 指对现有的知识进行收集、整理、分类和管理的过程; (2) 知识应用过程, 指利用积累的显性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也是显性知识内部化的过程; (3) 知识交流过程, 指通过交流来扩展企业整体知识储备的过程; (4) 知识创新过程, 是指企业整体的知识储备扩大并由此产生出新概念、新思想、新体系的过程。知识创新过程是前述3个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2 建筑业创新存在的瓶颈问题

2.1 建筑业的创新体系不连贯

建筑业创新的领域包括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制度创新和服务创新等。在现有体制中, 技术创新主要由建筑企业进行, 知识创新是依靠大学、公共研究机构进行, 而制度创新和服务创新则是政府、金融机构和一些中介服务机构的事情。所以建筑业的创新没有一个系统的规模, 各个创新领域存在脱节, 建筑企业只能作出技术方面的创新, 在其他方面即使有创新也不能及时传达给企业, 很难快速的应用在建筑业的实践当中。而且一旦某个领域的研发脱节, 其他领域做出的创新优势就很难发挥。不仅这些创新领域都离不开知识积累及应用等知识管理过程, 而且知识创新本身就是知识管理的重要方面, 因此如果建筑企业能够利用知识管理作足知识的积累、应用和创新, 将会在各个创新领域作出成果, 解决创新体系不连贯的问题。

2.2 建筑业生产的特点对创新有不利的影响

建筑产品具有单件性, 建筑活动在空间处于离散的状态, 因此, 建筑业不像一般的制造业一样享有区域经济和规模经济的优势, 而是知识与信息都较零散。另一方面建筑生产总包企业与分包企业之间缺乏足够的稳定的知识与信息交流, 使得建筑业增值链上的各个部门不得不承担各自的创新风险和费用, 这极大地限制了建筑业的创新。必须通过知识的积累与交流解决建筑业生产自身特点对创新造成的不利影响。

2.3 建筑产业链内各系统阻塞限制行业创新

建筑业价值链所涉及的行业极广, 包括材料和组件生产商, 建筑设计, 建筑总包和分包企业, 用户和公共研发部门等。各行业所涉及的专有技术也截然不同, 目前建筑业大部分的研发活动主要是由公共研发机构及原材料和建筑组件商承担的, 而建筑企业研发的主要目的在于降低成本和增进建筑进度, 在建筑技术方面的创新很少。造成这个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建筑业的生产特性以及建筑产业链上各系统知识与信息交流阻塞。在没有政府的干预下难以进行有效的交流合作, 其他各增值部门所实施的研发活动的优势很难发挥, 这不仅限制了技术在产业链的扩散, 还限制了整个行业的技术创新。因此, 建筑产业链内各系统之间强烈需要知识沟通、交流与传递。

可见, 建筑业创新中存在的这些瓶颈问题需要通过知识管理解决。

3 知识管理对建筑业创新的作用

知识管理是知识的积累、应用、交流和创新的过程。知识管理就是通过引导和约束这4个环节, 促进知识生产和流动, 使知识在使用中实现价值、推出创新, 从而提高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知识管理对建筑业创新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到:

3.1 知识管理提高技术水平与管理水平, 提供创新的基础

对于建筑业来说, 建筑产品的多样性与单件性, 以及建筑生产的多变性与复杂性, 决定了知识的积累更加重要。随着企业完成工程的增多, 企业知识库内容会越来越丰富, 即施工经验和工程管理经验将越来越丰富, 这是企业最珍贵的财富, 如果能为企业全体员工共享, 使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都可查阅学习, 企业的施工技术水平与组织管理水平会迅速得到大幅度提高。

在运作一个工程项目的时候, 对这个项目有着重要作用的恰恰是这种类似工程项目以往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知识的积累与传递就为建筑业积累重要的信息和资料, 在一个项目完成后可以将经验应用到以后的项目中去, 对工程项目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丰富的实践经验与高水平的管理为后续建筑业创新打下良好基础。

3.2 知识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有助于实现创新

一些新的建筑思想如建筑工业化、精益建造等, 都对员工的素质提出较高要求, 而且要求员工处于一种不断学习、提高的状态, 充分理解当中的涵义和技术要求以后才能积极配合高层决策者的战略做好工作。知识管理就允许员工第一时间掌握这些先进知识技术要求, 为建筑业创新发展提供良好平台。

建筑工业化、精益建造等创新的建筑业先进技术付诸实践必须有强有力的知识水平支持, 知识管理提供坚强的后盾, 将建筑业的创新技术实践与知识管理联系起来, 否则研究是研究, 实践是实践, 不能有效结合起来。通过知识管理可以使创新技术研究在最短时间内被组织成员接受并进行实践。

3.3 知识管理的实施推动企业创新

在科技高速发展, 产品生命周期显著缩短的现代商业社会中, 创新往往是企业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知识管理有利于实现通过数字化和知识化将大量无序信息有序化, 为员工提供知识共享的环境, 提高工作效率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增加企业知识储备, 将个人知识和信息提升为组织知识, 减少员工休假、离职而造成的损失;有利于分析外部环境的机会和挑战, 获取相关资料, 相应调整企业战略, 领导市场潮流;还有利于企业的后继者轻松获取前人积累的知识, 以此为基础不断创新, 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这些都是进行建筑企业创新的有利条件, 推动建筑企业创造出新的产品和服务。

3.4 知识管理推动建筑业的集成创新

集成创新的含义是把已有的知识、技术创造性地加以集成, 以系统集成的方式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产品、新工艺、新的生产方式或新的服务方式, 以满足不断发展的新需求。尽管其中每个部分的知识、技术和部件都是原来就已经存在的, 但是集成的思想却是新颖的、前所未有的。在建筑实践中, 整体上完全从无到有的原始创新是比较罕见的, 当前的建筑新产品、新的建设流程、新的项目管理模式以及大型新工程多半是系统集成创新的产物。集成创新是当前建筑业创新的重要手段。有人把集成创新称为“第二代的知识管理”。可见知识管理作为集成创新基础将推动建筑业的创新发展。

知识管理是提高我国的建筑业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我国建筑企业要通过知识管理学习发达国家“战略制胜”, 制定适合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战略和措施, 并根据变化及时调整, 力求全面提高工程项目质量, 建立适应中国国情的EPC、PM、CM和BOT等项目管理模式, 尽快使中国的建筑业管理水平与世界接轨, 使中国的建筑业创新水平有所提高。

摘要:知识管理不仅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对于建筑业创新同样也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分析建筑业创新中存在的瓶颈问题, 说明知识管理对建筑业创新的重要性, 继而讨论建筑业创新中知识管理发挥的重要作用。我国建筑业进行创新必须重视知识管理。

关键词:知识管理,建筑业,创新,集成创新

参考文献

[1].Biggar J.Defining Knowledge:An EpistemologicalFoundation for Knowledge Management[C].Proceeding of the34th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 USA, 2001

[2].伍忠贤, 王建彬.知识管理:策略与实务[M].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3:2

[3].林小丹, 陈松.建筑业创新体系的构建[J].建筑经济, 2003, (11) :13~15

[4].赵雪凌.建筑业创新的障碍因素及发展对策研究[J].理论界, 2007, (8) :87~88

新型建筑规划下的建筑设计刍议 篇9

1 新型建筑规划的内容、含义及其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新型建筑规划就是对于建筑物一些功能进行规划, 通过对各种功能的连接和布置的规划处理, 提高建筑物单体的使用价值。主要从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出发, 依据建筑形体、建筑区位等特点, 实现建筑物资源利用价值最大化。

建筑设计是在进行建筑规划的基础上, 结合建筑师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运用现有的各种建筑条件和建筑技术, 将建筑使用者设想和一些要求进行有机的结合, 完成建筑物的空间构筑和平面布局。建筑设计是用来实现建筑物的全部设定功效, 主要包括社会功效和个体功效, 是建筑物的最后设计。对于一个建筑物来说, 设计考虑的因素越多, 就会越广泛的得到社会和使用者的认可。

2 新型建筑规划的目的及作用

2.1 合理进行建筑规划

新型建筑规划的目的也就是使建筑的功能价值在使用的周期内得到提高, 合理规划建筑物的布局, 使建筑物的一些群集化的要求得以实现。建筑物规划的过程也就是以建筑区的功能、风格定位、形体要求、区位分析为切入口, 实现建筑物的使用功能的统一调配, 对建筑物资源进行最有效的利用。

2.2 加强建筑规划作用

新型建筑规划是在建筑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的, 是建筑物建设顺利进行的保证, 体现出来的一些价值也就是建筑物功能目标的实现。建筑设计的基础条件也就是建筑规划, 一方面建筑物规划体现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建筑规划保证建筑物的功能能够真正实现。建筑规划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在我们实际的建筑规划过程中尽量的减少了设计过程的时间, 整个的环节不断地进行优化, 对于多余的部分进行省略, 从真正意义上减少损耗, 最大限度的提高效率, 如果这方面我们没有做好, 那么我们在后续的工作中, 就会遇到很大的麻烦, 甚至会影响到招标的环节;第二, 设计与规划这两个阶段往往会被人们误解为一个方面, 其实他们有很大的不同的地方, 规划所考虑的方面会更多一点, 像是我们在以后的发展中会发展到什么样, 我们施工的过程中要考虑某些东西, 这些都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 考虑的越完整, 对于我们施工过程中的效果起到作用的就会越好;这些方面做的非常全面时, 就变成了我们所说的设计方案, 两者的关系紧密相连缺一不可;第三, 在我们设计与规划的过程中一定要科学合理, 只有这样才会符合未来的发展需求, 今天的建筑行业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式, 想要更好的发展, 我们就要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最合理的投入, 最大的收益, 只有这样才是我们所提倡的设计。

3 新型建筑规划是现代建筑设计中的重要环节

建筑规划保证了建筑设计的逻辑性和科学性, 向下渗透到建筑设计环节, 向上渗透于宏观的总体规划, 起到承上启下作用, 是介于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新型建筑规划对于开发商和建筑师来说, 一方面避免了由于重大修改而造成精力的大量消耗;另一方面建筑规划阶段的引入使开发成本得到了很好地控制, 投资目标变得更为明确, 投资回报有了保证。对于不同的建筑设计项目的建筑规划, 在解决和研究问题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例如对于建筑规划, 可能侧重于技术经济指标、建设资金的有效利用、建设成本的控制、空间价值提升、土地利用、户型规模的研究、社区主题的确立等。对于一些商业建筑来说, 要考虑应变规则和市场的适应, 可能比较多地做市场的研究和分析, 规划的内容出于经济性和外观的考虑, 可能涉及标准层的布置、空间的分配和利用、柱网的选择、空间的形象、建筑形体等。

4 新型建筑规划下建筑设计的协调统一

建筑设计与建筑规划是不能割裂的, 两者所涉及的知识是交叉的, 在同一建筑中涉及建筑规划和建筑设计。在进行建筑规划设计时, 两者是相互渗透的, 它们是设计过程的两个阶段, 规划师进行建筑规划时建筑物的功能要有拓展性、前瞻性, 要考虑以后发展空间, 还要满足目前的需要。每一栋建筑反映着地域特色, 要考虑地域的和谐和特点, 完成社会功能。新型建筑规划要求每一个建筑设计都包含着建筑对即有布局的理解, 要运用广泛的社会调研及丰富的设计经验及先进的技术手段才能成功照到切入点, 最终完成符合新型建筑规划设想的建筑设计。

5 加大人才的培养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 专业设计人才方面是非常大的短板, 集体的变现为岗位多, 人才留不住的现状, 面对于这样的情形相关的企业非常的焦急, 采取了一系列的方案, 进行高薪招聘, 但是效果不是很好, 人员流动大又成为了其主要的矛盾, 这些方面的问题很大的程度上困扰了我们企业的发展。

针对于这一情况, 很多的企业已经开展了行动, 针对于具体的情况, 进行聘请专业人士培训, 更多的进行现场的指导, 通过理论与实际相互结合, 这样能够更好的促进员工的成才速度。与此同时我们企业要开展多样的活动, 像是竞赛活动, 平时的一些技术革新奖励等等, 使员工从中受益, 这样就能够更好的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全员参与才是我们人才培养的最终的目的。就目前而言, 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我们也深深的认识到, 未来的发展将会更快, 竞争的将会更加的激烈, 人才的储备将是我们未来竞争的焦点, 谁拥有了更多的专业型人才, 谁就将占领更大的市场, 人才战略是我们未来发展的必然阶段。

结束语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建筑行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慢慢的我们采用了新型的建筑方式, 建筑的理念也在不断的发生着改变。市场竞争也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重要的方向, 要正确的面对压力, 只有很好的面对处理, 把其变成改革的动力, 这样我们的企业才会取得更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浅谈绿色建筑中的建筑节能创新 篇10

1 绿色建筑的节能创新理念

1)建筑节能的创新要与时代进步相结合,全球气温变暖是人类目前面临的重大问题,而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的结合发展正是要减少建筑能耗,降低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的排放量,减少全球范围内的温室效应,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2)绿色建筑节能的创新要与科技进步相结合,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层出不穷,数字化办公楼的出现就是创新与科技进步相结合的实例。3)绿色建筑节能的创新也要与我国传统的建筑文化相结合,以体现建筑的文化底蕴和功力,增加建筑的历史厚重感。

2 绿色建筑节能技术创新

2.1 围护结构的创新节能技术

墙体、门窗、屋面等建筑物的外围护结构,所造成的室内外温差传热耗热量是增加建筑物建筑能耗的主要原因之一。采用创新节能技术的围护结构,增加室内的通风换气量,减少围护结构的散热,降低建筑物的能耗,在现行节能建筑标准的基础上,通过对围护结构的合理设计和优化,可进一步提高节能标准。

2.2 创新蓄能技术

积极采用先进的蓄能技术,以降低建筑用能成本。冰蓄能空调及蓄热锅炉的使用对电力供应起到了削峰填谷的作用,同时其在电力供应的波峰和波谷时段用电的电价差较大,也使建筑节能成本有了一定的降低。

2.3 创新性可再生能源的节能技术

大力采用先进的供能技术,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等。调整优化建筑能耗结构,最大限度地减少建筑对常规能源的消耗,建成真正的低能耗建筑。在建筑设计中充分利用自然通风技术,尽可能依靠自然通风来维持室内舒适的居住条件,创造一个更加宜人的健康人居环境。

2.4 建筑节能方案的优化设计

从建筑整个寿命周期考虑建筑总体能耗,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建筑节能方案的优化设计,尽可能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优能耗和最舒适的健康环境。如对建筑物围护结构及其采暖、通风、空调、制冷(Heating,Ventilation,Air-conditioning,Cooling,简称HVAC)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可利用Energy Plus模拟程序和Gen-Opt(the generic optin ization program)优化程序两种工具来降低房间采暖所必需的总能耗,采用尽可能少的采暖、制冷和照明能耗,满足人所必需的舒适环境[1]。

2.5 利用自然环境进行建筑节能设计

建筑物的里面设计、自然采光、通风技术、太阳能供电系统、分区空调系统、智能照明系统、分区热水采暖和制冷系统、水回收系统、风设计与环境、气候协调的建筑设计是节能的重要方法。如对于两幢相邻的建筑,可从太阳辐射的角度对其高度和距离进行设计,使建筑能得到充足光照,又起到调节日照、节省能源的作用。

3 绿色建筑节能材料创新

3.1 创新型的复合节能建筑材料

当前我国使用的节能建筑材料品种很多,如用空心砖、加气混凝土等新型墙体材料代替实心黏土砖等,应用广泛的墙体保温系统的建筑保温材料,如阻燃型膨胀聚苯板(EPS)或挤塑聚苯板(XPS)、聚氨酯硬质泡沫及胶粉聚苯颗粒复合型等都是综合性能良好的墙体保温系统。此外,门窗则采用多层窗、中空玻璃、低辐射玻璃、填充惰性气体等新型玻璃材料,增强门窗的保温隔热性能及气密性。

3.2 新型建筑节能材料使用功能的创新

建筑节能材料种类的增多,使各种保温材料的选择及在建筑各个部位上的用法和构造等各不相同,鼓励积极采用新型的节能建筑材料,任何可以节能的部位都做到节能。另外,在使用新型节能建材时,需考虑建筑材料的重复使用,减少建筑更新造成的建筑材料的浪费。

4 绿色建筑的节能机制创新

4.1 建立国家建筑节能示范性标准机制

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能源危机时,出台了节能政策和建筑节能标准,美国能源部组织编制了供新建建筑使用的国家非强制性节能标准[2]。我国作为能耗大国,为推动建筑节能技术的发展,也制定了强制性的国家建筑节能示范性标准,鼓励和倡导各省根据国家节能政策和示范性标准,制定适应各省实际需要的建筑节能标准,也应效仿美国发布国家建筑节能示范性标准。

4.2 建立建筑节能监管机制

虽然我国已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但建筑节能监督和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还没有配套。建筑节能涉及政府部门颇多,也涉及到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如单靠一个部门或依靠个人、企业自发的行为难以实施建筑节能。应有政府相应职能部门牵头,加大协调力度,建立健全法制标准体系和激励机制。要强制性地执行现有的法规和节能标准,强化以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贯彻执行为主要内容的工程设计、施工、监理、验收全过程监管体系,建立起强有力的约束机制。此外,政府应引导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建立一整套经济激励制度,促进建筑节能工作的开展。

4.3以政策扶持拉动建筑节能

为推动建筑节能技术的发展和节能政策的实施,国家应鼓励各省制定相应的节能政策,并对独户住宅翻新或装修时采用节省能源的高能源效率房屋进行奖励,组织开展公共事业单位提供能源利用效率评价,对建筑物降低能耗和能源费用等提出具体建议。

4.4优先考虑能源效能

不论是建筑物的建造还是建筑的改造都要体现绿色建筑的原则,要高效率地使用能源,节省能源,不仅在整个房子里改善空气质量,还要改善光照质量,减少取暖费用等。专家认为,政府可以采用减税优惠的措施以及绿色建筑技术的改进,鼓励建筑商和房屋买主把能源效能作为优先考虑的方面[4]。

5结语

推动建筑向节能、绿色、智能化方向发展,是建筑业实践可持续性发展理念的大势所趋,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而在发展过程中,创新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课题,需要发挥集体智慧,实现在建筑材料、建筑技术、建筑设计理念以及政府建筑节能政策和管理机制等各方面的创新。这些都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只有实现了各个部门的协调合作,打破惯性思维,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落实相关创新技术和激励机制,我国建筑节能才能实现良性有序的可持续性发展,在日益国际化的建筑业市场站稳脚跟。

参考文献

[1]华虹,陈孚江.国外建筑节能与节能技术新发展[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6(23):148-151.

[2]胡慧平.美国的节能建筑[J].中国建设信息,2005(2):60-61.

[3]聂梅生,张雪舟,赵凤山.建筑节能优化设计案例分析[J].建筑学报,2005(10):20-22.

[4]宋春华.广义建筑节能与综合节能措施[J].住宅科技,2005(11):5-11.

刍议建筑设计的创新 篇11

[关键词]现代建筑;建筑设计;创新

1、建筑设计创新应具备的基础

创新,就是具有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在建筑设计中,就是要具备创造新鲜、与众不同的建筑设计的一种思维能力。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新鲜事物的追求与日俱增,普通的建筑作品很难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要求。好的建筑作品需要有好的灵感,没有好的灵感、动力很难有好的想象力及创造力,更别提好的建筑作品。而创造性思维是现在设计师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他在一个多元化的设计领域中起到了主导的作用。这里的创新性思维是广义的,并不是单纯的创新,包括:丰富的想象能力、强大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建筑设计经验、阅历和扎实的基础知识,并且对地理、环境、历史、政治、文化、宗教等一系列也要有一定的了解。有了上述这些强大的理论实践武器来武装自己,这是成为一名一流的建筑设计师的必备条件。所以在千变万化的国际化建筑设计的竞争中,要不断完善自己,充实自己。创新是建筑师们重要的武器,创新是设计的灵魂。

2、建筑设计中的创新设计方向

2.1生态的设计

生态建筑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主要研究建筑与生态关系。生态建筑是多种技术集成的结果,是指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保护环境的要求,把建筑物与种植业、养殖业、能源、环保、美学、高新技术等紧密地结合起来,在有效满足各种使用功能的同时,能够有益于使用者的身心健康,并创造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工作和生活空间。生态建筑是今后建筑发展的大趋势。例如:有些建筑是屋外的电伏板为房间夜间照明提供能源,大大的落地窗充分接收阳光的明媚,房间内一片温暖。该住宅的设计极大地响应了低碳世界的口号。现在的居住建筑只讲求快速建筑,大的居住容量,忽略了人们的居住感受,居住需求。普通楼盘的楼间距在越来越小,窗户也是能矮多少就矮多少,到处充斥着廉价房的感觉,售价却是天价。政府与房地产开发商应当在保护当地绿化基础上,增加绿化面积,改善人们的居住,生活,工作环境,提高空气质量,不仅可以改变人们周围环境,更可以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一个绿意盎然的城市,处处生机勃勃,展现生态建筑的重要性。

2.2人文设计

建筑不是各种建筑材料拼接在一起的简单物体,她是建筑师的灵魂体现,是建筑师信仰的表现方式,是建筑师对美好生活的寄托。同时建筑也要表现出所地的地域人文特色,悠久的历史,壮丽的河山,独特的民族风情。例如拉萨的建筑特色,就充分体现了藏传佛教,藏传佛教的密宗信士将曼陀罗作为自己的观想对象,因为曼陀罗外圆内方,使得拉萨的藏传佛教的寺院的设计风格基本上都是外圆内方。这也使我们对以后的建筑风格上要充分考虑一下当地的人文特色,在建筑设计当中适当的将人文特色、历史、典故、宗教信仰等融合进去,通过建筑设计来把我们的大好河山发扬光大,使好的作品成为我们以后留给下一代的巨大财富。纵观古今中外也有许多很好的例子:为迎接2022年世界杯,卡塔尔准备筹建改造12个体育场馆。其中之一的運动城体育场,坐落于多哈东岸,波斯湾沿海一带,是由美国堪萨斯城建筑事务所Populous的建筑师丹·梅斯负责设计。梅斯设计灵感来源于阿拉伯人的传统住所——贝都因上帐篷。贝都因上帐篷伸缩性好,可根据容纳人数,调节空间大小。运动城体育场将是一座多功能带阿拉伯文化因素的优秀设计品。球迷在观看激动人心的球赛,为自己国家球队呐喊之余可深刻的感受阿拉伯文化氛围。结合自身优势及文化内涵是建筑设计永不衰亡的手段,结合其自身特点是建筑设计永葆青春。

2.3地域与环境设计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地域环境特点,怎么抓住地域环境特点进行建筑设计也是建筑设计的重要环节。那就要我们的建筑设计师在设计之初就要实地考察了解当地的地域环境特点,因地制宜的进行改良和创新。在结合当地地域环境特点的同时也会给设计师们带来灵感。创造出巧夺天工的作品。例如:位于美国匹兹堡市郊区的熊溪河畔的流水别墅,又称考夫曼住宅,巧夺天工,堪称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典范。该别墅由著名建筑师赖特设计。赖特是有机建筑的倡导者,他设计的流水别墅充分与周围的溪流、山石、树木、鸟鸣相结合,仿佛与大自然是一体。流水别墅简直是一件艺术品。当建筑与环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人们获得的不仅仅是绝佳的生活,工作场所,更是一种心灵,精神上的享受。

2.4可持续发展设计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发展,人口数量剧增,有限的地球环境面临着严峻考验,环境破坏,资源浪费。这就对我们建筑设计提出了难题,如何让设计出的作品即受人类社会的欢迎,又受自然环境的欢迎呢?所以可持续发展策略已经成为设计的必然选择。一些发达国家把高新技术,高投入作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浪费的手段。例如一些欧美国家建造的房子外墙全部都装上了太阳能电池板,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利用了太阳能,对于家居取暖用电等节约了开支,减少了煤的利用,达到了保护环境的目的。但是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我们目前是不提倡大面积采用上述高成本方式。在这样的事实情况下,现阶段我们可以采用传统建筑设计结合可持续发展策略的方式,达到节能减排,优化资源配置。首先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例如许多网友提出来世博会各国场馆完全可以再利用,将其改造成旅馆或是公寓,往往拆除会在撑不必要的浪费;再者通过高新技术的支持,开发新兴材料,用于建筑工程;第三将废旧材料重复利用,在建筑拆除或建造时往往会有许多建筑垃圾,这些垃圾经常被填埋大海或是被堆弃,一无是处。能否将这些建筑垃圾重新利用,在设计之初就将其纳入设计方案中,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2.5结合数字化技术

科技创新给我们带来了数字化技术,将数字化技术带到建筑设计中去,给我们建筑设计师们注入了新鲜的血液。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越来越离不开数字化了。说白了人们的工作生活都离不开计算机网络技术,例如早先已经从西方欧美国家传入我国的SOHO住宅,他就充分融入了数字化技术,将办公与住宅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从而打破了上班下班的传统模式,通过网络来实现办公自动化、自由化,不仅给工作带来了自由与动力,同时也减少用地,和上班下班带来的交通压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节能减排,降低了环境污染。可见数字化技术将会成为未来建筑设计不可或缺的组成成分。

3、结语

综上所述,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建筑设计中建筑设计的创新决定了建筑设计师能否成功,也决定了今后建筑业的发展。现代建筑要长久不衰,创新能力是很重要的。创新能力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这就要求我们建筑设计师,要在提高自己业务水平的同时,同样也要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文化素养、人文素养。使我们的建筑设计师能够设计出既美观耐用、舒适、环保又体现出人文科技,以及具有自己的建筑风格,来造福人类。

创新型建筑业 篇12

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已达到50%以上, 半数以上的居民生活在城市之中, 中国步入了真正的城镇化时代。在经济发展转型的背景下, 原有的城镇化模式难以持续、城乡二元分割的“非完全城镇化”道路难以持续, 我国城镇化到了转型的关键时期。就建筑行业来讲, 应以深化改革为重点, 坚持创新项目管理模式, 有力地推动建筑业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变。

1 当前建筑业发展概况

进入新世纪以来, 我国的经济发展显现了平稳快速的趋势,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建筑业迎来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建筑产业规模创历史新高, 至2010年, 全国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95206亿元, 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6451亿元;全国工程勘察设计企业营业收入9547亿元;全国工程监理企业营业收入1196亿元。“十一五”期间, 建筑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6%,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6.5%, 全国工程监理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33.7%。

2 建筑业与工程项目管理

工程项目是建筑业创造效益的源头, 是生产和管理的要素。项目管理是施工企业最基本的管理, 也是施工企业最核心的管理工作。项目管理模式是施工企业对外形象的体现。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 是指以具体的建设项目为对象, 全过程的综合性管理与控制。其宗旨就是自建设项目开始到项目完成, 通过策划与控制, 使项目的进度、质量、费用和安全等目标得以实现。而当前国内的建筑企业对自身工程项目的管理大都存在问题, 例如管理技术落后、管理体系不完善、管理人才队伍不规范等, 这些都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3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创新措施

3.1 加强工程项目中的资金成本管理

建筑工程企业在确保建筑工程建设的质量水平达到相关规定中的标准与要求后, 要在已有的资金成本管理的模式与制度上, 完善资金成本管理的核算体制, 在建筑工程项目中加大对资金成本节约的宣传与教育, 使建筑工程项目中各个环节的工作人员形成对资金成本的节约意识。根据建筑工程项目的实际状况, 运用科学合理的资金成本管理方式, 对机械费用、人工费用、现场管理费用、材料费用等一系列相关事项中的费用进行有效的控制。

3.2 完善建筑工程项目中的组织机构

经理部门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中心机构, 它负责制定建筑工程项目各个环节中的管理制度。目前, 我国建筑工程项目中相关的经理部门, 大多数都是由建筑工程企业在工程项目中组建的, 尚没有完整的管理方案与职权约束, 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各个部门在进行数据信息相互交换时, 交接工作经常会出现对职责的混淆不清与管理混乱等一系列现象。所以, 建筑工程项目经理部门必须要对自身结构设置与人员分配上进行有效的创新, 不仅仅要在建筑工程项目中设立分工明确与互相约束的部门, 还要对建筑工程项目在建设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所有事项进行全面的调节与统一管理。

3.3 加强建筑工程项目中施工质量的管理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在创新的过程中, 使施工质量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的目标之一, 施工质量水平也决定了建筑工程企业的发展与建筑工程项目整体的建设进度。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在创新中, 不仅仅要明确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标准, 还要将施工质量中的管理标准进行细致的划分, 对其进行分类, 保障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中各个环节的质量, 还要加大对相关施工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 加强相关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

3.4 构建健全的管理制度

建筑工程项目在前期的招标、规划、设计工作中, 必须构建健全的管理制度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监管, 而在建筑工项目的施工、竣工阶段, 也需要健全的管理制度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与管理。健全的管理制度能够弥补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的诸多不足与缺陷, 构建健全的管理制度能够在完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这一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创新。

4 结语

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社会对建筑业的施工质量及服务水平的要求也将逐步提高, 建筑工程的管理水平将直接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的布局与城市居民使用体验。因此, 如何提高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水平, 对于促进我国新型城镇化的良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新型城镇化”, 释放出了城镇化转型发展的新信号, 作为城镇化的重要载体, 建筑行业的发展需要把握好速度与质量、效益的关系, 推动建筑行业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共进发展。本文对建筑行业的发展与项目管理模式创新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建筑业发展,项目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1]何旭东.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工程项目主体行为风险管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 2011.

[2]王凯.基于粗集理论的工程项目管理指标及其体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 2012.

上一篇:传统细胞学涂片下一篇:排水管网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