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裔测定

2024-10-26

后裔测定(精选3篇)

后裔测定 篇1

1 开展公牛后裔测定的背景情况

(1) 后裔测定是我国实施《中国奶牛群体遗传改良计划》的重要内容。计划要求每年组织两批青年公牛联合后裔测定, 每批200头, 最终稳定在每年后裔测定600~700头的规模。每年选择验证种公牛150头, 到2012年实现销售冻精的公牛都有后测成绩, 到2020年实现种公牛冻精质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2) 国家良种补贴项目的实施加速了后裔测定步伐, 近几年国家良种补贴项目的实施, 在给我国广大奶农降低成本的同时, 其“门槛”也使种公牛后裔测定变的更加紧迫。

从表1中可见, 良种补贴公牛4项入选条件中, 3项均提到后裔测定;2011年、2012年的TPPI值还可以作为入选条件, 后两年就只强调基因测定成绩和后裔测定结果, 无后裔测定的也强调已经开展后裔测定;从此可以看出, 基因测定和后裔测定成绩, 尤其是后者对种公牛影响越来越大。

(3) CPI成绩对公牛精液价格的影响, 也进一步凸显了后裔测定的重要性。许多TPPI值相近的公牛, 有CPI值的精液价格是无CPI值的将近2倍。

2 山西省种公牛后裔测定开展情况与问题分析

山西省后裔测定工作开展已将近30年, 起初主要由山西省奶业协会组织实施, 近几年, 由山西省畜牧遗传育种中心开展。尽管开展时间长, 但因多年来TPPI一直是种公牛精液选择的主要指标, 后裔测定工作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中。直至2007年国家奶牛良种补贴项目优先选择56头有后裔测定成绩的公牛作为种源, 使山西意识到后裔测定工作的紧迫性, 2007年山西省畜牧遗传育种中心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实验室的成立和2009年山西省成为中国北方后测联盟发起者和成员之一, 这有效推进了山西奶牛后裔测定。

从表2可以计算得出, 20个场的配种记录仅为发放后测冻精数的59.7%, 后测女儿数仅为配种记录数8.5%。通过统计发现其中4家后测积极性比较好, 配种记录是发放后测冻精的76.3%, 妊娠记录是配种记录的46.9%, 女儿数是配种记录的15.6%, 4个场配种记录与发放后测冻精数的比率是20个场的1.28倍, 女儿数与配种记录的比率是20个场的1.83倍。

山西省的后测场都是规模牛场, 不是养殖小区, 企业资金雄厚, 基本设施先进, 有自己的挤奶厅, 参加DHI测定、有自动挤奶机、使用TMR机;都用重金雇用配种员和技术场长, 所以配种技术基本相当, 配种工作都比较扎实, 各场之间悬殊不大。笔者认为, 引起多数后测场的配种记录与发放后测冻精的比率和女儿数与配种记录比率不如4个场高的原因:一是有的场发放冻精时参加生产性能测定, 后来不参加测定, 导致数据中断。二是后测场对后测工作的认识和态度, 有的场认为免费的就不是好的, 有的场觉的这是拿他们场做试验, 有风险, 这类的观点导致有的场将精液拿回去不用, 有的仅用一部分, 还有的是用, 但用在屡配不孕的牛上或多胎老牛上, 这直接导致数据回收率低, 妊娠率、女儿出生率低。三是良种补贴政策的实施, CPI概念的不断强化, 使广大养殖场形成唯有CPI值是好, 唯CPI作为选择依据。四是在推进后测工作时, 对牛场的服务没有相应的配套上, 与牛场没建立起相互信赖的关系基础。

3 提高后裔测定效率的对策

要提高后测数据回收率, 笔者认为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 加强青年公牛的选择

提高后测公牛的入选条件, 从TPPI值, 血统、基因组检测等方面要求, 确保后测公牛后代的有好的体型和高生产性能;这样通过后代的优良表现, 使牛场逐渐消除对后测牛的警戒心理。

3.2 加强对后测场的配套服务

首先需为后测场做动态血缘关系图, 确保后测场在选择冻精时, 所依据的图能覆盖全部所用冻精, 以免出现近交现象。二是指导牛场阅读公牛系谱。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公牛站公牛系谱图册都是按照官方要求制作的, 非常专业, 许多都是用英文或英文缩写。对于许多牛场低学历的技术员来说如同看“天书”, 在公牛图册通俗化之前, 帮助牛场认读利用公牛图册显的非常重要。三是定期为牛场做体型外貌线性鉴定, 并及时出具鉴定报告;报告需要在具体列出各个性状的统计结果的同时, 还需要明确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指出牛场总体出现的问题, 分析问题原因, 指出改进措施。在提供选配改进的措施的建议时, 最好以分阶段说明的办法。四是帮助牛场解读DHI测定报告。目前许多牛场所对DHI报告的利用, 停留在看体细胞上, 对乳脂、乳蛋白、脂蛋比、泌乳曲线、产犊间隔等出现的异常还没发现或无法应对, 如果能从这方面出发帮助牛场解决问题, 提高生产水平, 牛场心里认可后测工作人员后, 就会认真对待后测工作。五是根据牛场血缘关系图、线性鉴定报告、生产性能测定报告和牛场的发展目标为其“量身定做”选配方案。

3.3 给报送数据好的牛场一定的奖励

数据员和配种员是保证后测数据数量和质量的重要人员, 需要根据工作质量给予一定的奖励, 山西省在这方面一直是向技术场长发放, 怎么发放能更好的保证数据方面的质量还需继续探索。另外应对表现好的后测场给予荣誉方面的奖励, 同时争取在申请项目上给予一定的体现。

后测工作虽然困难重重, 但如果上面几方面齐抓并进, 后测人员能对后测场所的情况如数家珍似的熟悉, 工作中的难题和效率问题将会迎刃而解。

侗族:夜郎后裔? 篇2

夜郎, 这个令人向往的故国, 始终是学者们苦苦追寻的课题之一。据专家考证, 关于夜郎国的记载最早且可信度最高的便是司马迁的《史记》。《史记》是这样记载的:“夜郎者, 临牂牁江, 江广百余步, 足以行船。”但是由于作者吝惜笔墨, 夜郎的身世之谜一直未曾解开。时至今日, 在研究了夜郎的起源、民族文化、出土文物等方面后, 我们终于对其有了大概了解。夜郎国是西南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 创建时期大约在春秋战国, 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夜郎人已经能筑造“干栏式”建筑, 冶炼青铜、铁等材料, 已经使用先进的金属农具。大部分专家认为夜郎国的中心在贵州, 但是关于夜郎的后裔等问题迄今仍无定论。正是带着这种好奇, 许超、韦胜辉和我在黄老师的带领下, 一起走访了广西省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去探寻究竟。

传说夜郎王有三子二女, 一个个才智过人, 文武双全。汉武帝元鼎六年, 平南夷为牂牁郡, 派吴霸为太守, 夜郎王迎降, 被汉武帝怀疑有叛汉之举而诛杀, 发觉误杀后, 遂派唐蒙出使夜郎, 对其子的待遇是厚, 赐封竹兴继承夜郎王位。三王为统一大业, 不主张为父报仇, 不兴兵伐汉, 夜郎国子民免去一场兵灾, 子民安居乐业。后来, 西南边民为了纪念竹王父子治理夜郎国有功, 竹王宫、三王宫、三王庙就此建立起来。三王神话的传说也就应运而生且广为流传, 人们立庙祭之, 据说有求必应, 十分灵验, 因而香火不断, 宫灯长明。

我们与黄老师考察的三王宫伫立于三江侗族自治县和里、南寨两村之间的交汇处。据了解三王宫修建于明朝嘉靖年间, 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 为砖木结构建筑, 其中包括戏台、左右廊道、中廊、后院、杂物间及大殿, 此外整个宫内多处刻有碑文, 是一座典型的古代汉族宫廷式建筑。虽经历风雨, 仍保存完好, 但在“文革”期间遭到严重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经过多次修复, 终于得见原貌。

阴历二月初五是当地侗族人民的喜庆日子, 为了祈求风调雨顺, 按照当地风俗, 不论男女老少都会穿着盛装, 在三王宫里举行隆重的仪式来纪念人们心中的英雄———夜郎父子。听当地村民说, 三王宫庙会有大祭、小祭之分, 过去小祭1天, 大祭7天, 但现在大、小祭一律1天。在祭祀的前一天也就是二月初四, 人们会先将竹王 (三王父亲) 从竹王庙中请到三王宫一起接受人们的祭拜, 庙会过后又会将其送回。二月初五清晨, 老人们便将祭品摆设在三王宫正殿内。最引人注目的是摆在右殿大门左右两边的金猪、银猪, 猪头处用黑笔画有“王”字图案, 似乎是在说明这是给三王和竹王的祭品。此外案台上还摆有五生五熟 (羊、鸡、鸭、肝、肚等) 。这时右殿前静立数位老人, 房里面还有一位主持活动的长者, 老人们站在镜子前面, 听房里长者的提示, 依次进行正冠、整理着装, 然后进入房里, 在里面反反复复向三王宫祭拜, 过程繁杂但有序。接下来人们便请出三王, 举行规模盛大的绕村游行。游行队伍中人们抬着关公、竹王和三王。关公开路, 竹王、三王随后。在侗族的庙会里怎么会有汉族供奉的关公, 我们不得而知, 可能是由于汉族同化的作用。据村里的老人们讲, 游行的顺序是事先规定好了的。具体的巡游路线是吴甲—和里甲—欧阳甲—下南甲—上南甲—寨贡甲。出游时首先由主祭者抬轿, 在三王神像的代领下, 队伍按金猪、银猪、五生五熟、各甲老人、八仙和金童玉女的顺序先后出场。因为三王有求必应, 十分灵验, 所以三王所到各处人们皆以鞭炮迎接。从游行的路线上可以看出巡游地点多是球场、鼓楼等公共场合。围观群众蜂拥而至, 喜笑颜开, 出游场面好不热闹。游行结束后, 三王、竹王又被请回三王宫内。同时宫内的戏台上便会上演一出出土色土乡的侗族戏曲等娱乐节目, 例如, 桂剧《双界牌》选段、《呀啰耶》等。观看的群众更是人山人海, 将三王宫内围了个水泄不通。人们仔细观看、用心聆听, 生怕漏了哪一个节目似的。到了晚上, 上南戏台也有演出节目。在这一天, 可爱的侗族人们似乎注定会被笑声、歌声、欢呼声包围, 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歌舞的海洋里。

三王宫庙会反映的不仅仅是侗族人们的生活, 更在一定程度上传递了些许夜郎信息。似乎侗族与夜郎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谁是夜郎的后裔?侗族又与夜郎有什么关系?庙会结束后这几个问题始终萦绕在我心中, 挥之不散。

根据文献资料和考古发掘的遗址综合研究, 学术界普遍认为夜郎古国不仅仅是今天的贵州省, 还应涉及周边其他省份。首先, 据《史记·西南夷列传》所载:“窃闻夜郎所有精兵可得十万。”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 一个偏远地区的古国能拥有数万人的部队, 疆域一定不小。其次, 铜釜因在贵州赫章墓葬出土而名声大震, 也被认为是研究古夜郎国的线索之一。专家对其研究后发现铜釜也广泛出土于广西、云南等地。此外, 考古学者曾在广西发掘出了铜鼓葬, 而这一形式的墓葬并未出现在其他地方。有的专家据此考证认为广西的铜鼓葬与被称为最能代表夜郎文化特征的赫章的铜鼓套头藏属于同一性质。铜釜、铜鼓套头葬, 难道这仅仅是一种巧合吗?这些线索似乎要把我们的视线引向广西。最后, 古籍中所记载的夜郎独特的“椎髻”发式, 依旧可以在今天侗族等地看见。经过一系列的考证后, 我们可以确定古夜郎国的疆域应涉及贵州、广西西北部等地。

关于夜郎的解释, 在三江县有另一种说法。据杨书记讲, 夜郎与竹子有不解之缘:“很久很久以前, 歌罗寨有一村妇在遁水浣纱 (今贵州西部北盘江) , 突然有一段竹子不知从哪里漂到了妇人的两足之间, 这名村妇听见里面有小孩的啼哭声, 便剖开竹子, 发现里面有一蛙状小孩, 但是顷刻间小孩的皮便脱掉了, 并且跑到村妇怀中不停叫‘妈妈’。于是村妇将其抚养成人, 因‘蛙’在侗壮语里叫‘夜’, 故称夜郎。他长大成人后, 文能治国, 武可安邦。成为国王之后, 广施仁政, 普兴教育, 引进中原先进生产技术, 使刀耕火种的落后生产方式得以更新, 子民无不钦佩崇敬。”《后汉书》中关于夜郎的记载与民间传说极为相似, 唯一不同的是《后汉书》中漂过来的是男孩, 而传说中的则是蛙孩。这是由于民族语言上的差异, “夜”是民族语言的音译, “蛙”在侗语里的发音是“夜”, 而“郎”字在侗语里则是有本事的、勇敢的人。语言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 它是一个发展的、变化的事物, 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历史文化的发展。通过对侗族语言的认识, 我们似乎已经可以确定侗族与夜郎之间的关系。

最后, 在这次考察中, 我们还意外地了解到除了三江当地侗族群众崇拜夜郎、修建三王宫外, 其他侗族人们居住的地方也存在着“三王宫”、“竹王庙”的遗址和民俗。在《太平寰宇记》中我们发现桂林阳朔也有关于竹王三郎祠的记载。由此可见, 夜郎古国在侗族这片土地上的影响, 而他们之间的关系也随着我们进一步的探索变得更加清晰了。综上所述, 从语言、考古、文献等各方面的资料看, 侗族确实是夜郎的一支后裔。

夜郎———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国家已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脚印, 不论我们能否了解他, 他都在那里静静地看着我们, 看着他的后代。而三江县三王宫庙会似乎又为我们提供一把探索这个未知领域的钥匙。通过这把钥匙, 我们不仅认识了他, 而且认识了他的后裔———侗族。三王宫这个特殊的纽带就这样为我们将侗族与夜郎联系了起来。

参考文献

[1]陆云坚.夜郎族属问题补正[J].广西大学学报, 1999, (21) :282-286.

[2]王鸿儒.历史人类学与夜郎文化之谜[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2005, (01) :24-33.

[3]杨丹妮.广西和里三王宫和夜郎文化关系探析[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02) :68-71.

韩国吴氏族谱及其后裔 篇3

一、韩国吴氏族谱的修订

根据史书和族谱记载,韩国吴氏渊源于中国江苏延陵吴姓,其韩国始祖吴瞻,原为南齐商人。约501年,吴瞻在商船上装满了贵重货物“,乘舟浮海”,从“中原东来”至新罗南部海岸登陆,遭到当地佥使李相辅及县吏郑文龙的拘捕,夺其货物,释放吴瞻。新罗王廷得知消息后,将李、郑二人逮捕,以“私吞财物不报”之罪处以极刑[1]34。吴瞻如实陈事,获得宽免,命居咸阳天岭山下挂冠洞,并娶金宗之女,生三男一女。921年,高丽太祖王建追赠吴瞻为门下侍郎平章事,谥武惠公。 由此,韩国吴氏历1500余年,传50余世,繁衍人口60余万,分布于罗州、海州、长兴、兴阳、光州、宝城、咸阳、大同、大田、高敞、荳原、灵光、玧原、咸平、蔚山、同福、平海、和顺、义城、军威、宁远、乐安、郎山、 延日、殷封、杞溪、长鬐等地。

韩国吴氏延绵到高丽高宗朝时,吴瞻之二十三代孙吴守权之三子分家立籍,即长子吴贤辅为海州吴氏始祖,次子吴贤佐为同福吴氏始祖,三子吴贤弼为宝城吴氏始祖。始为三本贯,随着吴氏的繁盛,又从海州吴氏分籍出罗州、蔚山、乐安、高敞、咸平、平海吴氏;从同福吴氏分籍出军威吴氏;从宝城吴氏分籍出和顺、咸阳、长兴、兴阳吴氏等。在这些吴氏中,海州、罗州和同福吴氏发展为大宗,且都是同祖共根的血缘关系。此后,随着吴氏家族在朝鲜半岛的发展壮大,他们按照地域亲缘聚族而居,共生产同劳动,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乡土吴氏分支。为了增强家族的凝聚力,厘清世袭血缘关系,吴氏族人把世袭脉络按照从始祖至子孙的血统干枝记录下来,书写成族谱,以作为追本溯源、维护家族荣誉的重要依据。

流传到现在,历史最为久远、保存最为完好的韩国吴氏族谱序言, 是1401年海州吴氏吴先敬所作的《海州吴氏族谱》的《族图旧序》。因为韩国李朝政权建立于1392年,故有学者据此考证,韩国吴氏最初的族谱创立时间应在高丽王朝时代[2]。这份族谱已经遗佚,仅存序言。

韩国吴氏对于族谱的编纂高度重视,修撰规模之大,历时之长, 参与人数之众多,令人叹为观止。笔者现在收集到的韩国吴氏族谱共有35份,其中古代族谱有22份,均为朝鲜王朝时所编修,近现代族谱有13份。但由于国籍和语言等条件的限制,笔者的资料收集并不全面,据统计除古代族谱之外,当下韩国已经公开出版发行或者流传于吴氏家族内部的族谱书籍就有16种,共计26册。

二、从族谱看韩国吴氏后裔

根据史书和族谱的记载,功勋显赫或者名留于世的韩国吴氏后人主要有如下。

1.海州吴氏。吴仁裕:海州吴氏始祖,高丽朝人。吴仁裕原本是中国宋朝的学士,在高丽成宗三年随父亲吴成武东渡赴朝鲜半岛,经司马试合格后,入仕高丽朝。他是高丽王朝老西派的领袖,历任大司宪、 吏曹判书、左议政、领议政,官至正一品。因为他通晓中华帝国的典章制度,曾经与南宫元清、李允贯等官员一起仿照中国的典制,进一步完善了朝鲜半岛的宗庙、社稷、科举和国子监的制度“,激发了朝鲜民族精神的建立”[3]。

吴达济:海州吴氏,世系不详,朝鲜朝人。在朝鲜仁祖十四年发生的“丙子胡乱”中,吴达济主张与皇太极刚成立的清廷对抗。吴达济不认同皇太极在沈阳建立的满洲政权,坚决拥护明朝的宗主国地位,他主战最为坚决,与洪翼汉、尹集并称“三学士”。后朝鲜军战败,朝鲜朝仁祖王步行至南汉山城下汉江东岸的三田浦清营拜见皇太极,伏地请罪。朝鲜被迫交出“三学士”,三人被押致沈阳从容就义[4]89。

吴庆锡:海州吴氏,世系不详,朝鲜朝人。吴庆锡是朝鲜王朝末年著名学者、思想家、政治活动家,朝鲜近代开化思想的鼻祖,也是开化党早期代表人物之一。字元秬,号亦梅、镇斋、天竹斋。吴庆锡曾作为朝鲜使团的汉语翻译官前后13次来到中国,引进了《海国图志》等新书, 形成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开化思想,并与刘鸿基一道培育了金玉均、洪英植等大批青年子弟,为开化党作为一支政治力量登上朝鲜历史舞台奠定了基础。他在书画和金石学方面也成就较高,留存于世的著作有《三韩金石录》、《三韩访碑录》、《天竹斋札录》、《洋扰记录》等。

吴世昌:海州吴氏,世系不详,吴庆锡之子。吴世昌是韩国反日独立运动的先驱,1902年被迫流亡日本,1907年归国,1919年发起并参与反对日本殖民统治的“三一运动”,是33名独立代表之一,并在《己未独立宣言》上签字。在这场大规模的民族解放运动中,吴世昌组织宗教人士和青年学生进行示威、请愿活动,要求独立。在日本殖民当局的镇压政策下,三一运动迅速由和平示威转化为人民起义,席卷整个朝鲜半岛。最后由于日本的镇压,到1919年6月运动以失败告终。现在韩国“三一节”就是纪念三一运动的法定节假日。吴世昌后历任《万岁报》社长、《大韩民报》社长“、大韩协会”副会长“、桦太、千岛在留同胞救出委员会”顾问等职务,毕生致力于韩国的民族解放运动和同胞救出事业。1962年,因功勋卓著被授予大韩民国建国勋章之大统领章。

2.同福吴氏。吴亿龄:同福吴氏,世系不详,朝鲜朝人。在宣祖时, 通过“试年文科”的考试选拔步入仕途,多次担任大司宪和刑曹判书, 官至正二品。当时正值中国明朝万历年间和朝鲜宣祖年间,朝鲜宣祖王欲立光海君为王位继承人,但因光海君非长子,万历以违背礼制为由不予认可。时经吴亿龄及其他两位大臣在北京多方走访说服,万历终于准予册封,首肯了光海君的世子地位[5]7759。根据朝鲜王朝随军官员申炅书写的日记《再造藩邦志》中记载“,壬辰倭乱”之前,朝鲜宣祖王以时任典翰的吴亿龄为宣慰使接待日本使者。日本使者透露消息“:明年将大举假途,直犯上国。”吴亿龄即具奏所闻,云“:倭寇必至。”然而, “当国者偏听偏信,谓倭兵必不动,凡言倭情有异者,辄论以生事”,结果吴亿龄被降职处分。“壬辰倭乱”和“丁酉再乱”两次战争均以朝鲜战败告终,吴亿龄作为礼曹参判奉王命又致书于日本执政阁下,请求日本遣返被掠去的朝鲜国民[6]157。另据,《同福吴氏族谱》记载,吴亿龄在为官期间生活勤俭、清廉,被人称颂为“清白吏”,而且文笔洒脱,书法高超,也为时人所赞颂。从前述论述可知,吴亿龄在朝鲜王朝负责的主要工作就是协调外交往来关系,他的传世著作为《朝天录》,主要是记载他作为使臣出使明朝的日记和纪行诗,这些文献弥足珍贵,是中国目前所没有的,对于研究中韩文化交流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福吴氏的后人中不乏饱学之士,数人或被朝廷器重参与编撰朝鲜王实录,或被派遣赴明朝学习中国文化和治国经验。比如,吴亿龄的侄子吴竣就在孝宗时期担任礼曹判书,主管“知春秋官事”,组织编撰了《仁祖实录》。他的次子吴端与麟平大君(孝宗的弟弟)结亲,后任全州府尹,家族显赫一时。根据现存于韩国首尔市松坡区三田渡地区的“大清皇帝皇太极功德碑”碑文的记载,该碑刻的撰写人之一即为时任资宪大夫、汉城府判的吴竣。吴竣之子吴挺一也继承了父亲的文学才华,他参加“谒圣文科”考试,被任命为都承旨,参加编纂《孝宗实录》,先后担任吏曹判书、大司宪、汉城府判尹和户曹判书。显宗时代朝鲜王重视文科的修撰和义理学说的普及,吴挺一三子吴始寿在任吏曹判书期间,多次派人去明朝学习义理,后任右议政,官至正一品[7]1353。

3.高敞吴氏。吴学麟:高敞吴氏始祖,高丽朝人,靖宗时,通过科举及第,任文科翰林学士,抵御外敌有功,被赐以食邑,封地在高敞,故为高敞吴氏始祖。高敞吴氏的后裔一直尊其为始祖,把高敞作为本贯。

吴世才:高敞吴氏三世,吴学麟孙,高丽朝人。吴世才是韩国历史上著名的“竹高七贤”文人隐士集团的核心人物之一。高敞吴氏在高丽王朝以书香门第著称,吴世才及其兄长吴世功、吴世文均以文墨见长。在郑仲夫作乱之后,高敞吴氏趋于没落,因为受到岳父的牵连,吴世才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名落孙山。由于他文名日显,以致妇孺皆知, 每每落榜,人们不禁喟然为之惋惜。直至明宗时,他才在贤良榜上博得功名,但是入仕之后也始终遭人排挤,不得大展宏图。时年56岁的时候,吴世才意识到自己无法为经世所用,于是离开京城,隐居庆州, 后贫困潦倒卒于隐居处。吴世才文采飞扬,与他同时代的高丽诗人林椿把他喻为汉之杨雄、唐之韩愈,吴世才自己也以嵇康自比。他与同时代的李仁老、林椿、赵通、皇甫抗、咸淳、李湛之结为忘年之友,以诗酒相娱,史称“竹高七贤”[8]。他的作品传世仅两三首,以《戟岩诗》著称,该诗用汉文写成,明朝使臣读后赞叹不已。他在《病目》一诗中写道“:老与病相随,穷年一布衣。玄华多掩映,紫石劭光辉。怯照灯前字,羞承雪后晖。待看金榜罢,闭目坐忘机。”这首诗充分反映了吴世才对于人生怀才不遇的感慨和对于朝廷政治阴暗的无奈。他在文学上的斐然成绩,为韩国后世所颂扬,认为他是文人逸士的楷模,他的光辉“江湖卑湿,不可掩兮”[9]。

摘要:自吴瞻东渡入朝鲜半岛及其子孙世代定居于斯之后,不仅填补了韩国没有吴氏本贯的空白,而且韩国吴氏后裔高度重视族谱修订,这些留存至今的族谱一方面记载了家族历史,另一方面更是我们进一步研究韩国社会史、家族史、中韩交流史等的珍贵史料。

上一篇:街舞与现代舞的差异下一篇:正确评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