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测定(精选3篇)
作业测定 篇1
摘要:目的建立作业场所空气中丙烯酰胺气相色谱直接测定的方法。方法用水作吸收液, 冲击式吸收管采样, 样品直接进气相色谱 (FID) 测定, 以保留时间定性, 峰高或峰面积定量。结果所建方法的线性范围5~500μg/ml, 回归方程Y=5.9601X-1.643, r=0.9998;方法检出限0.5μg/ml, 最低检测浓度为0.04mg/m3 (采样体积60L计) ;采样效率达100%;样品在吸收管中可稳定5d。结论通过实验室和现场试验, 证明本法简便、快速、灵敏、重复性好。可满足职业卫生检测要求。
关键词:丙烯酰胺,气相色谱,冲击式吸收管
丙烯酰胺 (GAS 76-06-1) 是国际肿瘤研究机构 (IARC) 认定的2 A类致癌物, 对人的神经系统损害很大, 其聚合物或共聚物用作化学灌浆物料、土壤改良剂、絮凝剂、纤维改性剂、胶粘剂和涂料等。作业场所中丙烯酰胺主要采用气相色谱法进行测定, 以水为吸收液, 经溴化反应, 用乙酸乙酯提取后进样, 经FFAP色谱柱分离, ECD检测, 该方法操作步骤繁琐, 不易重复。我们研究了用气相色谱 (FID) 直接测定的方法。
1 实验部分
1.1 原理
空气中丙烯酰胺用水作吸收液, 冲击式吸收管采样, 直接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 以保留时间定性, 峰高或峰面积定量。
1.2 仪器
安捷伦6890型气相色谱仪 (美国安捷伦公司) , 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FID) , Agilent工作站:色谱柱:3 mm×2 mm, FFAP ∶KOH ∶Chromosorb WAW DMCS=10 ∶5 ∶100;冲击式吸收管;空气采样器;具塞小试管5~10 ml;10 μl和1 μl微量注射器。
1.3 试剂
丙烯酰胺 (99%) ;蒸馏水, 色谱鉴定无干扰杂峰。
1.4 采样
在采样点, 将装有5.0 ml水的冲击式吸收管, 以3.0 L/min流量采集20 min空气样品。
1.5 对照试验
将装有5.0 ml吸收液的吸收管带到现场, 除不抽取空气外, 与样品管同时分析, 作为空白对照。
1.6 分析步骤
1.6.1 样品处理
用采过样的吸收液洗涤吸收管的进气管内壁3次, 摇匀后, 将吸收液倒入具塞管中, 直接取2 μl样品进样。若样品液中待测物的浓度超过测定范围, 可用吸收液稀释后测定, 计算时乘以稀释倍数。
1.6.2 标准曲线的绘制
标准溶液:准确称取0.0500 g丙烯酰胺 (色谱纯:含量>99.9%) , 溶解在水中, 定量转移入100 ml容量瓶中, 并稀释至刻度。此溶液为0.50 mg/ml标准储备液。临用前, 用水稀释成所需浓度的标准溶液。
在5只100 ml容量瓶中, 分别加入0.0, 1.0, 2.0, 10.0和20.0 ml标准溶液, 各加水至100 ml, 配成0.0, 5.0, 10.0, 50.0和100.0 μg/ml标准系列。参照仪器操作条件, 将气相色谱仪调节至最佳测定状态, 进样2.0 μl, 分别测定各标准系列, 每个浓度重复测定3次。分别以测得的峰高或峰面积均值对相应的丙烯酰胺浓度 (μg/ml) 绘制标准曲线。
1.6.3 样品测定
用测定标准系列的操作条件测定样品和样品空白吸收液, 测得的峰高或峰面积值后, 由标准曲线得丙烯酰胺得浓度 (μg/ml) 。
1.7 计算
1.7.1 计算标准采样体积
按式 (1) 将采样体积换算成标准采样体积 (采样点温度5~35 ℃, 大气压98.9~103.4 kPa时, 不需作体积校正) :
undefined
式中:Vo—标准采样体积, L;V—采样体积, L;t—采样点的温度, ℃;P—采样点的大气压, kPa。
1.7.2 计算丙烯酰胺浓度
按式 (2) 计算空气中丙烯酰胺的浓度。
undefined
式中:C—空气中丙烯酰胺的浓度, mg/m3;5—吸收液的总体积;c—测得的吸收液中丙烯酰胺的浓度 (减去样品空白) , μg/ml;V0—标准采样体积, L。
2 结果与讨论
2.1 色谱条件的选择
2.1.1 柱温选择
柱温试验选择160, 180和200 ℃ 3个温度进行试验, 结果显示在180 ℃时分离最好, 灵敏度高, 故选用色谱柱温为180 ℃。
2.1.2 载气流量
当载气流量为50.0 ml/min, 分离度好, 基线平稳, 出峰快, 因此, 载气流量选用50.0 ml/min。
2.1.3 其他条件的选择
经实验, 气化室温度:230 ℃;检测室温度:230 ℃;能取得较好的分离效果。
2.2 线性范围及回归方程
按本方法配制0~500 μg/ml 5种不同浓度的丙烯酰胺标准溶液, 每种浓度重复测定3次, 以浓度对峰面积绘制标准曲线, 线性关系良好, 回归方程Y=5.9601 X-1.643, r=0.9998。
2.3 精密度和准确度
分别取丙烯酰胺线性范围内的10、50、200 μg/ml低、中、高3个浓度, 在1~3 d内进行6次重复测定, 测定结果undefined分别为 (9.87±0.18) μg/ml、 (45.14±0.29) μg/ml、 (195.51±1.94) μg/ml, 相对标准偏差 (RSD) 分别为1.82%、0.64%和0.99%。
在现场样品中, 分别加入低、中、高3个浓度的标准溶液, 然后测定样品溶液和加标溶液, 各测定6次, 由平均值计算加标回收率, 见表1, 加标回收率均大于99%。
2.4 检出限及最低检出浓度
本法检出限为0.5 μg/ml, 最低检测浓度为0.04 mg/m3 (采样体积为60 L) 。
2.5 稳定性试验
配制50.0 μg/ml标准系列溶液, 分别于当天、第1、3、5、7天进行测定, 计算下降率, 测得的结果见表2, 从表中可以看出:样品保存5 d时, 组分含量下降率<10%, 说明样品在室温下至少可稳定保存5 d。
2.6 干扰实验
现场空气中可能干扰的共存化合物有二甲基甲酰胺和二甲基乙酰胺。模拟现场配制浓度均为50 μg/ml的丙烯酰胺、二甲基甲酰胺和二甲基乙酰胺混合标准溶液, 在本实验条件下进行测定, 化合物之间能较好地分离, 不相互干扰, 见图1。
①0.456 min 二甲基甲酰胺 (50 μg/ml) ;②0.561 min 二甲基乙酰胺 (50 μg/ml) ;③2.709 min 丙烯酰胺 (50 μg/ml) 。
2.7 2种方法对比
将本法与国标GBZ/T 160.62-2004方法[1]比较, 文献[2,3]是按照国标法步骤进行测定, 结果比较见表3, 从表中可以看出:本法具有操作步骤简单、检测速度快、加标回收率高和相对标准偏差 (RSD) 小等优点;本法的不足之处是检测限比国标高, 但丙烯酰胺的接触限值是0.3 mg/m3, 本法最低检测浓度为0.04 mg/m3, 完全能满足要求。
2.8 现场实验
使用本法对南京某工厂业企业进行现场采样和分析测定, 共采集30个点, 90个样品, 测定浓度范围为0.08~0.14 mg/m3, 测定结果与现场情况相符合, 说明本法完全适用于现场测定。
3 小结
以水为吸收液, 采用冲击式吸收管采集作业场所空气中丙烯酰胺, 用气相色谱 (FID) 直接测定, 该方法操作简便、重现性好、干扰小、准确可靠, 经过现场实验, 完全适合作业场所空气中丙烯酰胺的测定。
(感谢:本文从选题, 实验过程直至成文, 始终得到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汪锡灿主任技师的参与和指导, 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参考文献
[1]GBZ/T160.62-2004.工作场所有毒物质测定.
[2]于保生.大孔径毛细管柱测定作业场所空气中丙烯酰胺的方法.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2, 12 (5) :571-572.
[3]于敬铭, 王云.气相色谱法测定空气中丙烯酰胺.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1989, 7 (4) :234-235.
作业测定 篇2
关键词:铅作业,血铅,尿铅,红细胞锌原卟啉
铅(尘、烟)被列入卫生部颁布的《高毒物品目录》(2003版),铅造成的职业性损害成为我市最严重的职业病危害之一,其慢性毒性作用也越来越引起高度重视。为此,笔者对2011年度参加在岗健康体查的铅作业工人和非铅作业的某电子厂工人进行了血铅、尿铅浓度、红细胞锌原卟啉和血常规测定,并进行相关性分析,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我市蓄电池生产企业铅作业工人252名为接铅组,其中男156例,女96例;年龄 18~60岁。选择非铅作业的某电子厂工人为对照组,共205例,其中男125例,女80例;年龄 22~55岁。
1.2 方法
1.2.1 职业健康检查 对调查对象进行职业性健康检查,检查项目包括询问病史、一般情况、职业史、内科常规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心电图、肝脾B超和红细胞锌原卟啉血铅、尿铅含量等。
1.2.2 样品采集 尿液采集:采集前1 d发放广口聚乙烯塑料瓶收集1次晨尿。静脉全血:采血前,局部皮肤依次经1%硝酸、去离子水、乙醇棉球消毒,按常规静脉采血法采静脉血。
1.2.3 样品测定 血铅、尿铅浓度用AA240 Z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血铅测定按WS/T 174-1999血中铅、镉的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测定方法[1];尿铅测定按WS/T 18-1996尿中铅的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测定方法[2];红细胞锌原卟啉的测定采用WS/T 92-1996血中锌原卟啉血液荧光计法[3],仪器是血液锌原卟啉测定仪;血常规用全自动血球计数仪测定。
1.2.5 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 13.0软件分析,采用t检验和相关性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常规检测结果
见表1。
2.2 血铅、尿铅及红细胞锌原卟啉检测结果
见表2。
2.3 接铅组血铅、尿铅浓度、红细胞锌原卟啉的相关性
对252例观察组对象的血铅、尿铅浓度和红细胞锌原卟啉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血铅浓度和红细胞锌原卟啉相关系数为0.406,相关函数为0.166,前者比后者相关性密切。
3 讨论
铅是一种具有神经毒性的重金属元素,可引起多系统、多器官的损伤,动物实验表明,铅对动物有致癌性,对人类是可能的致癌物[4]。慢性铅中毒是常见的职业病之一,因此,需加强对铅作业工人的健康监护。本研究表明,长期接触铅对人体的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基本无影响,但可导致血红蛋白含量降低,红细胞锌原卟啉升高。在血红素合成过程中,许多参与生化反应的酶活力可以受到铅的抑制。铅抑制δ-氨基γ-酮戊酸脱水酶(ALAD)和血红素合成酶,ALAD受抑制后,δ-氨基γ-酮戊酸(ALA)形成胆色素原受阻,但血ALA增加。血红素合成酶受抑制后,二价铁不能和原卟啉结合,使血红素合成障碍,同时红细胞游离原卟啉增加,使体内的锌离子被络合于原卟啉,形成锌原卟啉[5]。
血铅和尿铅均是慢性铅中毒的诊断指标,其中血铅浓度是最有价值的监测指标。慢性铅中毒诊断标准中,以血铅或尿铅浓度结合细胞锌原卟啉,可诊断为职业中毒。铅主要随尿排出,尿铅浓度升高提示近期有铅接触,但尿铅波动较大,采样操作较麻烦,且影响因素较多,不能很精确地反映体内的铅蓄积状况。本次调查结果表明,红细胞锌原卟啉检测敏感性高,而且与血铅浓度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若能用血铅指标代替尿铅进行分析,结合细胞锌原卟啉水平,能更好地反映铅对人体的生物学意义。
参考文献
[1]WS/T174-1999.血中铅、镉的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测定方法[S].
[2]WS/T18-1996.尿中铅的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测定方法[S].
[3]WS/T92-1996.血中锌原卟啉血液荧光计法[S].
[4]陈婷婷.铅的遗传毒性研究近况[J].广西医学,2004,9(26):1337-1338.
作业测定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中资料来源于在我院体检的镉作业者, 抽取其中的255例作为研究组, 其中男158例, 女97例, 年龄25~60 (45.3±14.6) 岁, 另抽取同期健康体检者255例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160例, 女95例, 年龄24~60 (44.9±13.6) 岁。以上统计镉作业者和健康体检者的年龄、性别比例等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以上统计的镉作业者和同期健康体检者留取24h尿液进行测定, 具体方法:于检查当日清晨排空膀胱后, 饮水200ml, 并在1h后取尿液进行尿量及尿比重测量, 测定尿β2 ̄微球蛋白、尿镉水平, 并对这两组研究对象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尿β2 ̄微球蛋白用酶标免疫分析法检测, 尿镉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软件包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 χ2检验, 检验标准α=0.05, P<0.05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尿β2 ̄微球蛋白检测结果
研究组尿β2 ̄微球蛋白均值为125±11μg/L, 对照组尿β2 ̄微球蛋白均值为70±14μg/L, 研究组与对照组差异性显著 (P<0.05) 。其中研究组有22例尿β2 ̄微球蛋白高于正常上限, 所占比例为12.5%, 对照组无高于上限者, 两组差异性显著 (χ2=23.98, P<0.01) 。见附表。
2.2 尿镉检测结果
研究组尿镉测定范围为0.03~0.018μmol/L, 均值为0.07μmol/L, 有67例超过尿镉正常值上限 (0.04μmol/L) , 所占比例为38.1%。
3 讨论
临床研究证实, 肾脏为镉毒性损伤的主要靶器官, 镉中毒主要对肾脏的近曲小管造成损害, 其对肾脏的损害较为隐匿, 初期诊断存在较大的困难, 一般经尿常规检查并不会发生任何的异常。若是肾功能指标发生改变, 则表明损害已经达到了严重的程度, 因此防治镉中毒对肾脏的损伤具有重要意义, 应注意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2]。
近几年关于镉中毒造成肾损害的研究逐渐增多[3], 本次研究中出于对尿β2 ̄微球蛋白测定在镉作业者肾脏损害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进行评价分析的目的, 对在我院体检的镉作业者展开了尿β2 ̄微球蛋白、尿汞水平检测, 并将检测结果与健康对照组进行了对比分析, 结果发现, 肾损害患者的尿β2 ̄微球蛋白、尿镉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发生显著升高。这一结果充分证实镉中毒致肾损害患者的尿β2 ̄微球蛋白水平会发生异常表达, 这对于临床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关注[4]。
综上所述, 尿β2 ̄微球蛋白水平检测可为镉中毒肾损害早期诊断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在今后的后诊治以及预防工作中应对其给予关注。
参考文献
[1]苏素花, 蒋东方, 农康, 等.铅性肾损害效应生物标志物β2-MG、NAG、RBP的相关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临床新医学, 2009, 2 (12) :1239-1242.
[2]姜秋霞.汞作业人员肾脏早期损伤指标的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 2010, 23 (10) :673-674.
[3]向莉, 周华, 李旻, 等.胱抑素C评估IgA肾病患者肾纤维化程度及早期肾损害的价值[J].江苏医药, 2012, 16 (16) :782-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