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硬皮病

2024-06-14

系统性硬皮病(精选12篇)

系统性硬皮病 篇1

硬皮病或称系统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SS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局限性或弥漫性皮肤及内脏器官结缔组织纤维化或硬化最后发展至萎缩为特点的疾病。SSc的治疗目前尚无疗效确切、特异性强的药物,现将我院2008年9月至2011年3月,采用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与药物综合治疗系统性硬皮病90例,获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90例患者为我院2008年9月至2011年3月在我院就诊,均符合1980年美国风湿病协会(ARA)关于SSc诊断与分类标准[1]并经组织病理检查证实,男28例,女62例,年龄19~62岁,平均(40.3±12.8)岁;病程0.3~4年,平均(1.1±0.5)年,其中弥漫型53例(58.9%),局限型37例(41.1%)。

1.2 临床表现

系统性硬皮病最多见的初期表现是雷诺现象,本文90例患者中68例(75.6%)首发症状为雷诺现象。SSc的皮肤病变一般要经历肿胀期、硬化期及萎缩期,本组患者以肿胀为主18例(20%),硬化为主65例(72.2%),萎缩为主7例(7.8%),9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皮肤累及,皮肤受累的范围大小不一,全身皮肤广泛累及者58例(64.4%),局限性累及者32例(35.6%)。双手累及情况:双手皮肤关节累及84例(93.3%),肢端溃疡17例(18.9%),指尖变细、麻木12例(13.3%),发色素异常情况:广泛色素沉着伴色素减退22例(24.4%),局限性色素减退8例(8.9%);皮肤异色病样改变6例(6.7%)。其他情况:出现关节、肌肉症状78例(86.7%),出现消化系统症状49例(54.4%),心脏受累29例(32.2%),肺脏受累32例(35.6%),肾脏受累46例(51.1%)。

1.3 治疗方法

90例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联合HBO治疗,用柳州力风3.2Y型医用高压氧舱,治疗压力2.0绝对大气压(atmosphere absolute,ATA),稳压90min(戴面罩吸氧40min 2次,中间休息10min改吸舱内空气),加压和减压时间各为25min,气管切开患者经气管套管吸氧,每日1次,10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视病情需要休息3~5d后,再进行下一阶段治疗。

1.4 随访方案

患者接受HBO综合治疗后3个月、6个月和1年,分别对患者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生化指标等,并以1年时的随访结果作为疗效的判断。

1.5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皮肤变软,弹性恢复,化验指标接近正常;好转:局部皮肤变软,弹性较前明显恢复,化验指标较前改善;无效: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

2 结果

HBO综合药物治疗后显效82例(91.1%),好转6例(6.7%),无效2例(2.2%),2例无效的患者自觉症状无缓解,分别在第12次和第15次放弃治疗。

3 讨论

3.1 HBO综合治疗SSc的总体疗效

SS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临床上常与皮肌炎、红斑狼疮等疾病并发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80%的发病年龄是在11~50岁,男女发病比例约为1∶3,SSc可使机体多个脏器受累,易于复发等缺点给患者带来了较大痛苦,近年来随着高压氧医学的不断发展,其结合药物综合治疗SSc获得了较好的疗效。本研究发现HBO综合药物治疗后获得了较好的效果,总有效率为97.8%。

3.2 HBO治疗SSc的机制

目前普遍认为SSc原发性损害是发生在血管内,有学者认为微血管系统的病变是SSc发病的始动因素,在SSc早期即有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破坏,内膜增厚,造成管腔狭窄及闭塞,最后纤维化。Takagi等[2]研究发现最强的血管收缩肽,内皮素1在SSc患者明显增多。Lekakis等[3]发现,SSc患者颈总动脉的内膜与中膜增厚,内皮依赖性及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严重受损。血管的舒缩功能障碍引起局部组织缺血缺氧。李明等[4]曾探讨SSc患者缺氧与皮肤硬化的关系,SSc患者皮肤硬度积分与血氧分压呈显著负相关,SSc患者存在血氧分压低的现象,可能加重患者皮肤硬化。HBO可提高血管张力与血压,增加缺血组织的灌注压与血流量,改善肢端的血液供应与微循环功能,增加组织氧供应和氧储量,恢复患肢的正常氧代谢,减轻缺血缺氧引起的细胞损害,防止皮肤坏死及促进溃疡愈合。此外,高压氧可使机体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儿茶酚胺作用于胸腺细胞膜β受体,通过胸腺细胞内环苷酸的信使介导作用,最后使T淋巴细胞减少,同时HBO可使肾上腺皮质功能活跃,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加,肾上腺皮质激素可影响胸腺细胞使T淋巴细胞减少,抑制机体免疫功能,从而阻断或抑制免疫反应。HBO综合药物治疗SSc有效率高,无明显不良反应,是目前较好的治疗SSc的方法,由于SSc易于复发的特

心理干预对急性闭角

赵倩曾建军刘(四川省宜宾市第一人民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闭角性青光眼患者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方按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40例观察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及结果观察组患者焦虑、疼痛情况、眼压均较对照组低,满意度均较可缓解急性闭角性青光眼患者紧张焦虑情绪,降低眼压,减小急性【关键词】急性闭角性青光眼;心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77;R775文献标识码:B

急性闭角性青光眼是眼科常见病之一,致盲性极高,如治疗不及时,严重者数天内失明[1]。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有药物、激光和手术治疗,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降低眼压,以期达到靶眼压,保护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以保护视功能。本文探讨在护理方面配合进行有效的全过程心理干预,能减轻疾病所导致的烦躁易怒,焦虑不安、易激惹、眼压升高等,从而降低急性闭角性青光眼所造成的视功能损害。

1资料与方法性,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每年可HBO治疗2~3个疗程。

参考文献

[1]Masi AT,Rodnan GP,Medsger TA,et a1.Preliminary criteria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systemic sclerosis(scleroderna)[J].Arthritis Rheum,1980,23(5):581-590.[1]Masi AT,Rodnan GP,Medsger TA,et a1.Preliminary criteria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systemic sclerosis(scleroderna)[J].Arthritis Rheum,1980,23(5):581-590.

[2]Takagi K,Kawaguchi Y,Hara M,et al.Serum nitric oxide(NO)levels in systemic sclerosis patients:correlation between NO levels and clinical features[J].Clin Exp Immunol,2003,134(3):538-544.[2]Takagi K,Kawaguchi Y,Hara M,et al.Serum nitric oxide(NO)levels in systemic sclerosis patients:correlation between NO levels and clinical features[J].Clin Exp Immunol,2003,134(3):538-544.

[3]Lekakis J,Mavrikakis M,Papamicheal C,et al.Short termestrogen administration improves abnormal endothelial function in women with systemic sclerosis and Raynaud’s phenomenon[J].Am Heart J,1998,136(5):905-912.[3]Lekakis J,Mavrikakis M,Papamicheal C,et al.Short termestrogen administration improves abnormal endothelial function in women with systemic sclerosis and Raynaud’s phenomenon[J].Am Heart J,1998,136(5):905-912.

[4]李明,屠文震.系统性硬皮病患者缺氧与皮肤硬化关系的初探[J].中华皮肤病学杂志,2000,33(1):20-22.[4]李明,屠文震.系统性硬皮病患者缺氧与皮肤硬化关系的初探[J].中华皮肤病学杂志,2000,33(1):20-22.

系统性硬皮病 篇2

1.雷诺现象

常常是系统性硬化症的首发症状,可先于皮肤病变几个月或几年出现。表现为手指末端(足趾末端)在遇冷、情绪激动(紧张)后出现皮肤发白、发紫,再变红的变化。有时可伴有手指麻木感、肿胀、僵硬和疼痛。发病早期主要是由于局部小血管痉挛所致,随病情的进展,组织缺血加重,可以出现指端溃疡、瘢痕、末节指骨坏死及指骨的坏死、吸收、变短。

2.皮肤改变

皮肤硬化是本病的典型症状。主要表现为三个阶段,即肿胀期(水肿期)浸润期和萎缩期,病变为对称性、逐渐发展。

(1)水肿期 是系统性硬化症的早期改变,手指呈腊肠样,手背肿胀明显,皮纹消失。有时可发生于前臂皮肤。

(2)浸润期 皮肤厚而硬,失去弹性,紧贴于皮下组织,不能提起。除手指、手背、四肢、躯干出现上述皮肤损伤外,面部皮肤病变可出现面具样改变,面容呆板、皮肤皱折消失,口唇变薄、鼻端变小、鼻翼萎缩变软、张口困难。

系统性硬皮病 篇3

【关键词】 系统性硬皮病;发病机制;治疗;络病理论

系统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SSc)也称系统性硬皮病,是一种以皮肤潮红肿胀、硬化、萎缩三期特点明显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随着病情的发展而加重,可以累及多脏器、多器官,如肺间质纤维化、食道病变、食管硬化,还可出现心、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根据发病特点分为肢端型硬皮病和弥漫型硬皮病。此病几乎100%伴有雷诺现象,而且约70%以上为早期首发症状。雷诺现象是大多数病例的早期表现,并伴随疾病的整个过程。肢端型硬皮病皮损始于手足面等远端部位,向心性缓慢发展至前臂、小腿、躯干,累及内脏较晚,预后较好。而弥漫型硬皮病先从肢端开始发病,并累及内脏,也可内脏与肢端同时发病。弥漫型硬皮病影响内脏较早,通常影响消化道,食管硬化出现吞咽困难;累及肺脏并发肺间质纤维化,出现咳嗽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影响到心脏者,可并发心肌炎或心包炎;严重者,出现心力衰竭、心功能不全等。

硬皮病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胶原组织的皮肤和内脏过度沉积为特征。这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在医学上还是一个难题,第一届国际硬皮病论坛于2007年2月10日在希腊雅典会议上对硬皮病的发病机制进行探讨研究。学者们认为,硬皮病的发病因素至今尚不明确,但是有证据显示,遗传基因和环境因素在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美国印第安人的乔克托部落发病率较高,基因定位发现,在原纤维蛋白-1(fibrillin-1)附近有一个基因点位与硬皮病相关。一些环境因素如震动、二氧化硅、有机溶剂、过强的紫外线、杀虫剂、减肥药等都可能诱发硬皮病。中医学没有单独的硬皮病病名,但古籍中有关于“脉痹”“皮痹”的相关记载。笔者通过多年的临床研究发现,中医学对该病的发病机制与现代医学有密切联系,尤其是中医络病学说与硬皮病的发病机制有密切联系,应用络病理论来探讨硬皮病的发病机制与治疗可能开拓一条新路,对硬皮病的治疗将达到更好的效果。

1 系统性硬皮病与中医学皮痹、脉痹的联系

中医文献中对系统性硬皮病之病名有多种说法,如《诸病源候论》记载:“风湿痹痛之状,或皮肤顽厚,或肌肉酸痛……。此证由于素体气血虚弱,卫外不固,腠里不密,外感六淫之邪……,而成痹阻,致发热关节酸痛,皮肤受损,则肿厚苍白而为皮痹。”这和硬皮病临床症状基本吻合。 雷诺现象在临床表现为发作时手指(趾)皮色发白,继而青紫,逐渐变为潮红,最后恢复正常皮色,伴有手指(趾)发凉、麻木、疼痛、感觉异常等症状,遇冷遇寒加重,得温得暖缓解。现代医学认为,这种雷诺现象或雷诺氏病的机制是末稍动脉痉挛,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使手足皮色出现阵发性的变化所致。《素问·痹论篇》所谓:“痹……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医宗金鉴》曰:“脉痹,脉中血不和而色变也”“若内伤于忧怒则气逆,六俞不通,阳气不行,血蕴里而不散”。

2 系统性硬皮病现代医学发病机制与络病理论的联系

2.1 中医学之肺脾肾之络为其病位 按照吴以岭院士的络病学说的研究理论框架——三维立体网络系

统[1],络脉是从经脉支别出,逐层细分,纵横交错,遍布全身,广泛分布于脏腑组织间的网络系统,是维持生命活动和保持人体内环境稳定的网络结构。循行于体表的络脉为阳络,循行于体内布散于脏腑区域的络脉为阴络,又称“脏腑隶下之络”(《临证指南医案·便血》)。经脉系统按其运行气血的不同分为经气环流系统和心脉血液循环系统[2]。

经气环流系统末端的网络分支为经络之络(气络)。心脉血液循环系统末端的网络分支为脉络之络(血络)。经络之络运行经气,脉络之络运行血液,从而形成遍布全身的网络系统。气络之络运行经气,发挥着温煦充养、防御卫护、信息传达、调节控制的作用,实现脏腑间信息传递与功能协调,维持机体内外环境的稳定。脉络之络运行血液,在脉络的末端渗灌而发挥其供血供气、津血互换、营养代谢的作用。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具有高度相关性和内在一致性。神经、内分泌、免疫3个系统进行信息沟通的生物学语言是各种神经递质、神经肽、细胞因子、激素等。细胞表面都有接受这些分子语言的受体,同时也能分泌这些信息分子,从而使3大功能系统形成人体稳定机制的多维立体网络结构[3]。

系统性硬皮病起病隐匿,初期在于肺。中医学认为肺主皮毛。此病具有皮损为先、发展缓慢、病程迁绵、日久加重、伤及脏器的特点。最先出现肺之所主局部皮肤,络病学说为皮肤孙络、浮络所居,初期皮厚紧硬,继而枯萎。又因脾主肌肉四肢,脾之所主肢端皮肤和肌肉有凉、冷、紧硬的改变。从络病学来看是皮肤之络正气亏虚,“肺主皮毛”“脾主肌肉四肢”的功能失常。若肺脾功能健全,其所主部位则无虚之言。“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又为气血生化之源”。皮肤肌肉之气血不足,当责之于脾胃。内经《素问·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精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由此可见,皮肌之络之气血充盈条件,一是脾胃气血化源充足,二是肺宣肃通调畅达,三是皮肤络脉畅通无阻,三者缺一不可。临床上常见因脾肺脏腑功能失常引起的多是系统性硬皮病。肢端型以肺脾两脏为主,弥漫型以肺脾肾脏器同累及。仅皮肤局部之络脉不畅者多形成局限性硬皮病。气血不足责之于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但还要靠先天之本肾之阳温煦贯通全身。系统性硬皮病并发雷诺现象,从中医学来认识,是典型的阳气虚损不能温煦通达四肢末端。追本溯源,肾阳不足为该病之根本。从络病学说分析,硬皮病之病位在肺脾肾之络。

nlc202309021439

2.2 临床医学对硬皮病的生理病理的认识 硬皮病的病理生理变化复杂多样,免疫活化、炎症、血管功能不良和纤维化是该病的3个主要的生理病理过程,通过生物信号网络互相关联。

硬皮病的早期病变是血管功能不良、血管过度收缩,继而出现血管内膜内皮细胞和平滑肌增殖。纤维母细胞活化产生细胞外基质,最终导致小血管闭塞。此外,毛细血管密度降低,血管生成能力差,血管的减少不能代偿。

硬皮病在病变的过程中皮肤存在多种刺激血管的因素,如缺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增高,但是研究表明,组织中没有新的血管形成;相反,慢性无节制的表达,血管内皮的生长因子反而会使新生血管功能不良,血管病变伴内皮细胞因子活化是第一个病理表现,内皮细胞附着在血管壁上是血液和细胞外组织的一个重要界面,它有多种内分泌功能,如调节血管和血小板的功能和参与血管重构。各种因素包括缺氧、机械应力、炎症都可引起内皮细胞的损害,导致信号分子水平发生改变(一氧化氮和内皮素),白细胞粘连增加,新血管生成和细胞因子释放。

由于内皮细胞的损伤,会促使内皮素的释放。人体内的内皮素是一种很强的血管收缩剂,这个因素在硬皮病发病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内皮素对纤维母细胞有促进分裂的作用,能诱导纤维母细胞合成细胞外基质,抑制胶原酶的生成,减少细胞外基质的分解,还可以增加纤维母细胞表达细胞间黏附分子-1,增强纤维母细胞-白细胞的相互作用。转移因子β可刺激内皮素的分泌,内皮素和转移生长因子都可刺激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转移因子β还可引起心血管和细胞外基质形成。硬皮病的许多并发症如肢端溃疡、肺动脉高压、肾性危象等都与血管病变有关。

从上论述中不难看出,中医学的络病结构与分布与现代医学的血管、微循环关系非常密切,主要的血管功能障碍——缺血,与络病的脉络血运障碍或血虚脉络不通有关,而免疫活化、炎症、纤维化等因素与络病学说中经络之气构成的网系功能障碍、气虚血虚、气滞血瘀相关。

此病的西医发病机制与中医学络病学说之三维立体网络系统架构,以及由于脉络病变所致的病理变化是一致的,因此,应用络病理论指导临床的治疗能够达到更好的疗效。

2.3 中医学中“阳虚”为硬皮病生理病理之本 硬

皮病发病从皮肤肿胀、硬化到萎缩整个过程是一个慢性发展过程,其病理机制为阳虚。《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气阳受损易伤及阴血,阴血不足易损及阳气。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其性属阳、主动,对各脏腑器官的生理活动起着推动、温煦和激发其运动的作用。肺主气,司皮毛;脾胃为一身气机之枢纽,二者居中央而属土,脾以阴土而升于阳,胃以阳土而降于阴,升降之权,又在中气,升则赖脾气之左旋,降则赖胃之右旋也;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肾阳充足则中气旺,中气旺则充,脾升而胃降,气机畅达,皮毛润泽;脾主升清,运化气血,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四肢的营养输送,全赖于清阳的升腾宣发。“清阳实四肢。”四肢末温暖有赖脾阳、脾气之温煦濡养。阳气虚损日久易伤阴血。人体卫气乃拒邪之藩篱,其源于阳气,阳气旺盛,则内能养脏腑,外能拒虚邪贼风入侵机体,虽感受风寒湿气也不会形成痹证。必因阴血内虚,阳气卫外不固,风、寒、湿气乘虚而入,导致气血行缓成瘀,津液行滞成痰,脉络痹塞,痹证方可形成。因此,阳气不足是形成痹证的根本原因。

络病理论又提到,络脉中承载着由经脉而来的气血,随着络脉的逐级细分使在经脉中线性运行的气血流速逐渐减缓,直至面性弥散渗灌,并在络脉的末端形成津血互换和营养代谢的场所。因此,当病邪侵袭络脉伤及络气,久病久痛,脏腑气机紊乱;或气血耗损,无以荣养络脉,致络虚不荣;或气结在经,功能失调,久则入血入络,伤及形质;此外,亦有内外各种因素造成络脉损伤,导致络气阻断不通,或脉络破损出血。可见由于络脉的结构运行及功能特点,病邪伤及络脉则易形成易滞易瘀、易入难出、易积成形的络病病机特点,从而出现络气郁滞、络脉瘀阻、络脉绌急、络脉瘀塞、络息成积、热毒滞络、络脉损伤、络虚不荣等络病基本病机变化[3]。

从络病理论分析,硬皮病的发病机制是以阳虚为本,阳虚络伤,导致本病形成。久病入络,经络之络行气无力,经络之气虚滞日久,气不行血,脉络之络血运不畅,再加以风寒湿等外邪痹阻,病情日久可出现血瘀征象,这与硬皮病后期出现肺脏间质纤维化,以及现代医学中认为,系统性硬化症的肺组织损害肺间质纤维化,先是机体胶原组织损伤,之后累及肺组织小血管,出现肺部病变的认识是相吻合的。

2.4 中医学之“寒邪凝结、痰瘀阻络”为其病理产物 络脉遍布周身的立体网络系统在体内具有规律性的空间分布。《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外为阳,内为阴。”循行于肌肤和体表的络脉为阳络,阳络参与皮部的组成,十二经之气血通过阳络温煦、濡养、护卫皮肤;循行于体内,布散于脏腑区域的络脉为阴络。本病内有阳气亏虚,络气虚滞,人体肾阳之气不能正常流通,温熙顾护防御能力下降,故而风寒湿或湿热之邪极易乘虚侵袭机体,阳络首当其冲。其中,风邪善动而不居,常伤及人体的肌表,使皮毛腠理开泄,营卫不能调和,故可见部分患者出现头痛、汗出、恶风等症状。《素问·太阴阳明论》曰:“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人体气血津液之所以能运行不息,通畅无阻,全赖一身阳和之气的温煦推动,阳气亏虚,络脉中溃乏气血,运行无力,导致寒邪外侵,脉络凝闭阻滞,不通则痛,正如《素问·举痛论》所曰:“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寒性收引,“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蜷缩,蜷缩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故硬皮病患者绝大部分出现肢体肌肉酸痛,重着,甚或麻木;又因湿邪外犯,阻遏气机,从而使气机升降失常,络中阳气布达受碍,故可见肌肤不仁、肿胀、关节疼痛重着,甚者硬化萎缩等症。

素体阳虚,或久病阴阳气血俱虚,风、寒、湿之邪可乘虚而入,风为百病之长,寒性收引,寒性凝滞,久则成瘀成痰,阻痹脉络而产生顽麻、不仁、疼痛、肿胀等症;而脉络痹阻,气血瘀滞又可影响阳气的布达,影响气血生成及运行。二者互为影响,形成恶性循环,使痹证逐渐加重,疾病缠绵难愈。系统性硬皮病患者病初肌肤肿胀,可以理解为病邪在表,继之肿消,皮肤变硬、渐渐萎缩,且多伴神疲乏力、纳呆便溏、畏寒肢冷、齿摇发落、腰膝酸软,影响到内脏,是疾病由表入里,逐渐加重的演变过程。从络病学说来分析,络脉中运载着由经脉而来的阳气,是脉中血液,随着络脉的逐级细分,运行的气血流速逐渐减缓,细分弥散渗灌,在脉络的末端进行营养物质互换和代谢产物的清除。因此,当病邪侵袭络脉伤及气络,使络气郁滞导致津血互换障碍,津凝为痰、血滞为瘀,痰瘀作为病理产物阻滞络脉,形成痰瘀阻络的病理状态。患者由于阳虚导致寒邪稽留,寒邪凝结,痰瘀阻络,久则阻遏阳气布达而导致阳气更虚,互相影响、互为因果。

nlc202309021439

3 中医络病理论指导创立“温阳散寒、化瘀通络”为其主要治法

从上面系统性硬皮病发病机制的分析可知,该病属本虚标实。本虚是阳气虚,卫外不固;标实是寒邪凝结,痰瘀阻络,脉络不通。应用络病理论来指导本病的治疗,应以温阳散寒、活血通络为主。然而,疾病往往是错综复杂的,硬皮病有的也会阴阳俱虚,所以治疗过程中还要兼顾养血养阴。但是其阳虚是根本,正如《景岳全书》所谓:“故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故治疗硬皮病,温补肾脾之阳为治本,散寒化痰,除湿、活血瘀通络为治标。无论局限性硬皮病还是系统性硬皮病,温补脾肾之阳均应贯穿治疗始终。由于硬皮病病程长,病情缠绵难愈,有时会出现虚实互见、寒热错杂的表现。阳虚导致阴阳俱虚,继则气血亏虚,所以,不可拘泥一法,往往要互相兼顾,数法并用。如兼有食道病变者,在温运脾阳时和胃降逆或与温阳通络法联合运用;体质差,以阳虚为主又有寒邪凝滞者,需散寒通络与温补脾肾络法同用;卫气不固者,需调和荣卫与温阳补肾通络法同用;久病痰凝成瘀者,需祛痰与活血通络法同用。

现代医学对硬皮病的治疗在于抑制免疫活性,调节免疫,扩张血管,改善循环,改善血管功能,阻止胶原组织纤维化,软化皮肤,阻止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等,中医学的治疗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现代医学治疗有很大局限性,疗效往往不是很理想,许多药物有毒副作用也较大。中医学从整体上改善人体功能,尤其是应用络病理论指导此病的治疗能够有的放矢,直达病所。在运用络病理论指导下,研制的中成药通心络等中药制剂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对于改善心肌细胞,重朔心脏冠脉,血管重构,改善心肌内皮细胞的功能,以及稳定易损斑块分子机制,改善冠状动脉硬化等已经取得重大成果,有显著的疗效[4]。

应用络病理论指导治疗硬皮病,同样有较好的疗效。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中药补气温阳药能明显提高人体诱生干扰素的功能,促进细胞免疫,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抑制免疫炎症反应,亦具有抗疲劳、耐缺氧的功能[4]。

中药药理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药能刺激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并有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凝集的作用[5]。对于免疫性疾病,尤其是系统性硬皮病,运用络病的理论指导,精选能够作用于硬皮病发病靶点的中药来治疗,能达到更佳的疗效,值得深入研究。

4 参考文献

[1]吴以岭.中医络病学说与心脑血管病[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 吴以岭.中医络病学说与三维立体网络系统[J].中医杂志,2003,44(6):407-409.

[3]吴以岭.络病学基础与临床研究[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8:96-99.

[4]余传霖,叶天星,陆德源,等.现代医学免疫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 :1247-1250,1293.

[5]沈映君.中药药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164.

系统性硬皮病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107例SSc患者,按照其Valentini疾病活动评分,将>3分患者纳入活动组(n=32),将≤3分患者纳入非活动组(n=75),并选取同期50名健康体检者,纳入对照组。活动组男11例,女21例,年龄21~56岁,平均年龄(40.71±4.53)岁;非活动组男29例,女46例,年龄20~58岁,平均年龄(39.84±4.33)岁;对照组男16名,女34名,年龄23~55岁,平均年龄(41.32±4.27)岁。三组受试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临床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受试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选取标准及排除标准

SSc患者选取标准:1)参照美国风湿病学会制定的SSc分类标准确诊[4];2)入组前3个月内无糖皮质激素、抗类风湿类药物使用史。

排除标准:1)合并接触性皮炎、银屑病等其他皮肤疾病;2)合并可能对Th17、IL-17造成影响的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心血管系统疾病。

1.3 检测方法

抽取各组受试者入组次日空腹肘静脉血5m L,置入肝素抗凝管内,以PBS等比稀释后,将细胞悬液加入淋巴细胞分离液内,室温,2000 r/min离心20 min,将血浆层、淋巴细胞分离液交界面单个核细胞吸出,PBS洗涤2次。使用BD FACSCalibur流式细胞仪(BD Bioscience公司),对外周血Th17、Treg细胞进行检测,其水平均以占外周血CD4+T细胞百分比表示;使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对血清IL-17进行检测[5]。

1.4 统计学分析

对本临床研究的所有数据采用SPSS18.0进行分析,性别以(n/%)表示,并采用χ2检验,年龄、Valentini疾病活动评分等计量资料以(±s)表示,满足方差齐性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若方差不齐,则采用校正t检验,Pearson法分析Th17、Treg细胞及IL-17与SSc患者Valentini疾病活动评分的相关性。

2 结果

2.1 各组受试者外周血Th17、Treg细胞水平

活动组Th17水平高于非活动组,其Treg细胞水平低于后者;非活动组Th17水平高于对照组,其Treg细胞水平低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活动组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各组受试者血清IL-17水平

活动组、非活动组、对照组血清IL-17水平分别为(57.26±4.95)pg/m L、(15.53±2.13)pg/m L、(15.24±1.99)pg/m L,活动组血清IL-17水平高于非活动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相关性分析

Pearson相关性分析示,外周血Th17、血清IL-17水平与Valentini疾病活动评分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81、0.677,外周血Treg细胞水平与Valentini疾病活动评分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526(P<0.05)。

3 讨论

目前SSc的病因尚不明确,多数学者认为,由于SSc患者以皮肤内脏进行性纤维化、微血管系统改变及细胞、体液免疫异常为主要特征,T细胞和B细胞可能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6]。T细胞主要通过分泌成纤维细胞及细胞因子,发挥促纤维化、促炎作用,其中Th17和Treg细胞分别具有正向、负向调控炎症反应作用[7]。

作为CD4+效应T细胞的新亚型,Th17可特异性分泌促炎症性细胞因子IL-17、IL-21、IL-22等,其在细胞外病原体感染、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慢性炎症疾病中发挥的促进作用已得到相关研究证实[8,9]。本研究结果示,活动期SSc患者外周血Th17水平高于非活动期患者,而非活动期患者外周血Th17水平高于对照组健康体检者,说明Th17在SSc发生发展中亦占据着重要地位,Brembilla等[10]发现,经环磷酰胺治疗1个月后,SSc患者外周血Th17水平明显下降,其机制可能为SSc发病早期,患者体内往往已大量富集IL-6、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及IL-17,IL-6、TGF-β可刺激成纤维细胞合成细胞外基质,诱导天然T细胞分化为Th17,IL-17则可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上调IL-6水平,形成恶性循环[11]。而Th17可直接分泌IL-6、IL-17,并增强成纤维细胞粘附分子表达,导致局部胶原合成增加、纤维化加剧[12]。此外,Santiago等[13]发现,随着SSc患者病程的延长,其外周血Th17水平逐渐上升,进一步说明Th17的持续扩增与积累伴随着SSc疾病全过程,而非仅于炎症反应阶段发挥作用。本研究结果示外周血Th17水平与SSc疾病活动评分呈正相关,印证了上述结论。

Treg细胞具有负调控免疫反应作用,是介导免疫耐受、降低自体免疫的关键细胞。本研究结果示,活动期SSc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百分比低于非活动期患者,而非活动期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百分比低于对照组健康体检者,说明SSc患者处于自身免疫抑制状态[14,15]。与此同时,Treg细胞的缺失可导致效应T细胞增殖能力上升,进一步导致Th17/Treg体系失衡,体内胶原合成、促炎因子释放不断加剧[16],故随着Treg细胞百分比的下降,患者疾病活动评分逐渐升高。

IL-17是一种强大的促炎因子,主要由Th17分泌,在介导中性粒细胞招募、活化及迁移等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本研究结果示,活动期SSc患者血清IL-17水平明显升高,但非活动期SSc患者血清IL-17水平与健康体检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Gao等[17]研究结果一致,说明自身免疫紊乱、炎症反应是导致SSc活动的主要原因,且上述过程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随着IL-17水平的上升,血管内皮损伤逐渐加剧,而血管内皮的损伤可引发血管内皮细胞炎症反应,导致Th17水平上升,病情不断进展。此外,Truchetet等[18]发现,IL-17不仅可促进成纤维细胞克隆增殖,还可上调胶原合成相关细胞因子、粘附分子表达,从而促进胶原合成、诱发病情恶化。本研究结果可见,IL-17与SSc患者疾病活动评分亦呈正相关,与上述假设一致。

综上所述,SSc患者体内Th17/Treg细胞体系平衡处于明显失调状态且往往伴随着IL-17的大量分泌,上述变化均与患者疾病活动具有密切关联。针对这一机制,寻求一种调节Th17/Treg平衡、抑制IL-17分泌的治疗方案,有望为患者预后质量的改善提供新的思路。

摘要:目的 :分析系统性硬皮病(Systemic sclerosis,SSc)患者辅助型T细胞17(T-helper 17,Th17)水平与疾病活动相关性,探讨Th17在SS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107例SSc患者,按照其Valentini疾病活动评分,将>3分患者纳入活动组,将≤3分患者纳入非活动组,并选取同期50名健康体检者,纳入对照组。检测各组受试者Th17、Treg细胞、IL-17水平,计算上述指标与患者疾病活动的相关性。结果 :活动组Th17水平高于非活动组,其Treg细胞水平低于后者;非活动组Th17水平高于对照组,其Treg细胞水平低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组血清IL-17水平高于非活动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示,外周血Th17、血清IL-17水平与Valentini疾病活动评分呈正相关,外周血Treg细胞水平与Valentini疾病活动评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 :Th17与SSc患者疾病活动度呈正相关,其可能通过加重免疫损伤诱发疾病活动。

什么是硬皮病 篇5

硬皮病现称系统性硬化症,临床上以局限性或弥漫性皮肤增厚和纤维化为特征,并累及心、肺、肾、消化道等内脏器官的结缔组织病。各年龄均可发病,但以20-50岁为发病高峰,

女性发病率约为男性的3-4倍。HacK50.com-收集整理入门资料

硬皮病属于中医之“皮痹”、“肌痹”之范畴,其病因主要是由于素体阳气虚弱,津血不足,抗病能力低下,外被风寒诸邪浸淫肌肤,凝结腠理,痹阻不通,导致津液失布,气血耗伤,肌腠失养,脉络瘀阻,出现皮肤硬如皮革,萎缩,汗孔闭塞不通而有出汗障碍,汗毛脱落等症状。皮痹日久不愈,发生内脏病变。

系统性硬皮病 篇6

关键词 局限性硬皮病 中医药疗法 阳和汤

硬皮病是一种以皮肤组织中出现胶原纤维异常增生,导致皮肤纤维化和硬化为特点的疾病。临床可以分为系统性和局限性。局限性硬皮病局限于皮肤,亦有学者认为局限性硬皮病可以转化为系统性硬皮病[1]。本病治疗中医更具有优势,效果更好,2005年3月~2011年9月运用阳和汤加减治疗局限性硬皮病患者78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78例,男23例,女55例,年龄9~67岁,平均43.7岁,病程2个月~13年。

诊断标准:参照赵辩主编《中国临床皮肤病学》硬皮病一章诊断。

治疗方法:采用阳和汤加减治疗基本方:生黄芪、太子参、伸筋草、路路通各15g,桂枝、白芥子、桃仁、红花、川牛膝、穿山甲、制附子、肉桂、干姜各10g,葛根12g,皂角刺10g。加减:纳差加砂仁、焦三仙各15g,舌苔厚腻加枳实10g、厚朴10g,无汗加麻黄10g,肺脾两虚,皮肤变硬干枯,伴面色萎黄,加党参、云苓、白术各15。服药方法,服用中药前先服用肥儿丸,成人体格强壮者服用1包,体质弱者半包。服药后会有腹泻数次。腹泻止住之后即可服用汤药。汤药用法,水煎2次,取汁500ml分两次早晚饭后服用,2个月1个疗程。1~2个疗程观察疗效,服药期间嘱咐患者多食辛辣发汗之物,多活动。

结 果

治疗78例,显效40例,有效3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4.9%。

例1:患者,女,25岁,2007年7月29日初诊。2年前患者无明显原因出现左足背肿胀发硬,无不适,起初未予重视,后来皮损逐渐扩大,渐延及胫前及大腿前部,呈带状分布,皮损处皮肤逐渐变硬,萎缩,发紧光亮,伴左下肢冰凉。为求系统诊治,今来我院求治。入院症见:左足踝至胫前大腿前可见一带状皮肤发硬,萎缩,皮损处皮肤发亮,左足冰凉,纳差,畏寒肢冷,舌质淡,舌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入院中医诊断:皮痹阳虚脉络痹阻。西医诊断:带状硬皮病。处方:生黄芪20g,太子参15g,白芥子、桂枝、葛根、桃仁、红花、穿山甲、皂角刺、制附子、肉桂、川牛膝、干姜各10g,伸筋草、路路通各15g,水蛭6g,甘草6g。用法:水煎两次,取汁500ml分两次服用,日1剂,上方连服28剂,皮损处皮肤变软,仍有皮肤萎缩,守方加减服药6个月。病情痊愈。

讨 论

硬皮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因尚不十分明确,目前尚无特效疗法[2]。关于本病中医古籍未见明确记载,多数学者倾向于皮痹的诊断,《素问·痹论》记载“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合于肺,在于皮则寒,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于病相益,故寒也”。巢元方著《诸病源侯论.风湿痹侯》记载,“风湿痹病之状,或皮肤顽厚,或肌肉酸疼。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气血虚,則受风湿而成此病,久不病嗟,入于经络,传于阳经,亦变令身体手足不遂”。可见此病与风寒湿以及寒凝血瘀有密切关系。认为本病阳虚为本,寒凝血瘀为标,临床治疗以温阳散寒,软坚通络为基本大法。方中附子、肉桂、干姜直入肾经,培补元阳,使阳气得充,寒凝之邪可化;白芥子、葛根、桂枝解表散寒,且葛兼根有解肌作用,使肌肤玩痹得解。桃仁、红花、伸筋草、路路通、活血通络,气血行,脉道通,毒邪去。水蛭、山甲、皂角刺软坚散结。生黄芪、太子参补中益气,气行血行。全方集温阳散寒,活血通络软坚于一炉,切合病机,故疗效可观。

参考文献

1 许冰.硬皮病的皮肤表现[J].皮肤病与性病,2011,33(4):199-201.

系统性硬皮病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7月-2014年7月在本院就诊患有硬皮病的7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每组39例。对照组39例患者中, 男23例, 女16例;年龄18~59岁, 平均 (33.4±1.7) 岁;病史1~6年, 平均 (2.2±0.5) 年;治疗组39例患者中, 男24例, 女15例;年龄18~57岁, 平均 (33.2±1.6) 岁;病史1~7年, 平均 (2.1±0.6) 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史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静脉滴注清开灵注射液, 50 m L/次, 1次/d, 口服中药, 主要方剂组成:白花蛇舌草30 g, 积雪草、连翘、忍冬藤各20 g, 虎杖15 g, 皂刺12 g, 桂枝、山慈菇各10 g, 水煎服每日一次, 分早晚两次服用, 计划治疗2个月[3]。

1.2.2 治疗组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患处皮肤局部外涂海普林软膏, 外涂后按摩10 min左右, 3次/d, 计划治疗2个月[4]。

1.3 疗效判定标准

(1) 无效:硬皮病症状、体征没有明显好转; (2) 有效:皮肤硬化程度明显减轻, 仍然存在轻度的萎缩, 仍有自觉不适感存在, 雷诺现象为阳性; (3) 显效:皮肤硬化程度已经明显减轻, 萎缩基本恢复正常, 患者自觉仍有轻度的不适感, 雷诺现象基本消失; (4) 临床治愈:皮肤硬化和萎缩现象完全或基本消失, 恢复正常, 雷诺现象彻底消失[5]。总有效率= (临床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1.4 观察指标

选择皮肤外观恢复正常时间和硬皮病治疗计划实施总时间、硬皮病治疗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作为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皮肤外观恢复正常时间和硬皮病治疗计划实施总时间比较

经治疗后, 治疗组的皮肤外观恢复正常时间和硬皮病治疗计划实施总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d

2.2 两组硬皮病治疗效果比较

经治疗后, 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2.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8%,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5.5714, P=0.0183) , 见表2。

例 (%)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经常规药物治疗期间, 对照组中有8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发生率为20.5%;经常规药物与海普林软膏联合治疗期间, 治疗组中有1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发生率为2.6%。治疗组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4.5217, P=0.0335) 。

3 讨论

局部皮肤红肿是硬皮病在发展期的主要症状表现, 且皮肤的温度会明显偏高, 病变面积在近期内会有明显的扩大, 同时伴随出现皮肤瘙痒、毛发脱失等症状。海普林软膏中主要含有肝素钠、玻璃酸钠、角质软化剂、促透皮吸收剂等有效成分, 其中肝素钠中主要含有相对较多的低分子肝素[6]。肝素在作用于人体之后可以产生非常明显的抗凝血、抗血栓、抗炎等作用, 通过促透皮吸收剂类药物的作用, 可以使药物更加迅速有效地透过患者的皮肤, 使低分子肝素的透过变得更加容易[7]。肝素可以直接作用于患者的血管, 从而对机体的局部微循环系统功能起到积极的改善作用, 同时与角质软化剂类药物之间可以发挥明显的协同作用, 可对胶原纤维的增生过程产生明显的抑制效果, 使已经处于硬化状态的胶原纤维逐步软化, 弹性能力明显增强[8]。玻璃酸钠还具有一定的保湿作用, 对上述作用的发挥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局部外涂给药后进行热敷和按摩, 可以使神经和肌肉组织出现相应的兴奋反应, 对肌肉收缩产生一定的帮助效果, 使局部血液循环速度明显加快, 从而起到更加理想的活血化瘀、消炎、止痛、软化纤维的作用, 使组织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得以修复[9]。为此, 应用海普林软膏与内服药物联合方式对硬皮病患者实施治疗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虽然目前这一治疗方案还只是处于初步的临床试验阶段, 但试验结果证明这是一种值得进一步探讨研究的有效治疗方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是肝素钠本身具有一定的抗凝血作用, 海普林软膏虽然是通过局部外用方式给药, 但还是应该定期对患者的血象与凝血时间的指标进行复查, 对存在出血倾向的患者应该保证做到慎用或禁用[10,11,12,13,14,15]。

摘要:目的:研究应用海普林软膏对患有硬皮病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7月-2014年7月在本院就诊患有硬皮病的7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每组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进行治疗, 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海普林软膏。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皮肤外观恢复正常时间和硬皮病治疗计划实施总时间、硬皮病治疗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经治疗后, 治疗组的皮肤外观恢复正常时间和硬皮病治疗计划实施总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治疗总有效率92.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8%, 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2.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5%,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应用海普林软膏对患有硬皮病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系统性硬皮病 篇8

1病例介绍

病人, 女, 63岁, 因反复胸闷、气促伴咳嗽5年多, 加重5个月于2015年12月7日15:23推入病房。查体:体温36℃, 脉搏98/min, 呼吸35/min, 血压120/80mmHg (1mmHg=0.133kPa) 。病人自诉于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复咳嗽, 气促伴咳嗽, 起初症状不甚明显, 后症状逐渐加重, 全身皮肤黏膜发绀, 无黄染, 触诊僵硬无弹性, 关节肌肉疼痛, 颜面、四肢及双下肢明显水肿, 既往有硬皮病5年多。辅助检查:2015年12月7日生化检查, 总蛋白57.5g/L, 白蛋白30.4g/L, 直接胆红素10.3μmol/L。风湿免疫:类风湿因子20.0IU/mL, C反应蛋白33.60 mg/L。影像学检查:肺部CT提示双肺间质性肺炎、双侧胸腔积液、心包积液。入院后给予抗炎、改善微循环、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 并加强肢体功能锻炼。结果按临床疗效判断标准[1]:雷诺氏现象减少, 皮肤肿胀硬化减轻, 关节肌肉疼痛减轻。在全体医护人员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下, 病人症状明显改善, 于2015年12月24日好转出院。

2护理

2.1心理护理由于硬皮病发病率以女性多见, 患病后容颜发生了很大变化, 且该病为慢性病, 疗程长, 显效慢, 病人很容易出现悲观及焦虑的情绪。特别是进行性的皮肤僵硬, 关节肌肉疼痛, 已严重影响了病人的生活质量。此时, 责任护士应多关心病人, 通过健康宣教让病人了解此病的基本知识, 认真倾听病人对治疗和护理的感受, 正确引导病人以积极的态度战胜病魔, 告知病人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充分调动人体内的内在康复能力, 增强机体免疫力[2]。并在生活上给予帮助, 消除其焦虑情绪, 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 以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2饮食护理由于该病易累及消化道, 病人已出现恶心、腹胀、便秘。因此, 我们要嘱病人多吃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的软食, 少量多餐, 并注意食物的色、香、味, 以增强病人的食欲, 保证营养的摄入。避免摄入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保证大便通畅。

2.3皮肤护理病人的皮肤僵硬, 尤其是颜面、颈部、指 (趾) 端皮肤受累, 告知病人保护皮肤的重要性, 防止外伤, 避免日晒, 勤按摩受累的皮肤, 尤其在冬天应注意保暖。

2.4静脉穿刺部位的护理由于病人皮肤变硬及纤维化, 血管痉挛、弹性差, 导致静脉穿刺困难, 入院后多次穿刺失败, 后经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 输液通畅。为保证锁骨下静脉通道, 已妥善固定导管, 并给予定时更换护贴,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防止局部皮肤受压。

2.5用药护理目前系统性硬皮病治疗主要以抗炎、免疫抑制、免疫调节, 改善血循环和减少纤维化为主[3]常用的药物有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复方丹参等, 护士应熟悉其药理作用、使用方法、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等, 按医嘱正确给药, 帮扶病人服药到口, 并观察用药后反应, 认真听取病人用药后的感受,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如有不适应及时报告医生。

2.6加强关节的功能锻炼为了防止肌肉僵硬、萎缩引起关节受累, 应定时帮助病人按摩四肢, 促进四肢血液循环, 改善皮肤弹性, 在病情允许情况下进行四肢屈伸运动, 保持肢体的功能位置, 避免过度劳累。

2.7心力衰竭的护理首先应卧床休息, 以半卧位为主, 避免劳累, 以减轻心脏负担。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 改善胸闷、气促症状, 予以低盐、低脂饮食, 限制钠盐的摄入,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的食物, 少量多餐, 避免过饱而诱发心力衰竭。行心电监护, 注意心率和心律的变化。

2.8出院指导嘱病人出院后注意休息和保暖, 按医嘱按时按量服药, 忌自行调整或停止服药;适量活动, 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按摩肢体, 坚持功能锻炼, 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变形;加强营养, 注意清淡易消化饮食, 保持大便通畅。

3小结

经住院期间积极治疗和通过心理、饮食、皮肤等护理, 病人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皮肤肿胀硬化减轻, 皮肤逐渐变软, 关节肌肉疼痛缓解, 取得显著疗效。

关键词:硬皮病,心力衰竭,护理

参考文献

[1]吴志华.现代皮肤性病学[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9:556.

[2]董慰慈, 张桢先.护理学基础[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4:45.

系统性硬皮病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9月—2015年10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58例局限性硬皮病患者。其中男20例, 女38例;年龄35~60岁, 平均45.1岁;病程0.5~11年, 平均4.7年;病变部位:头面部24例, 躯干四肢部位34例。

1.2 诊断标准

参照《皮肤性病学》[1]中的诊断标准:皮肤有局限性斑状或带状水肿硬化性损害, 表面有光泽, 呈象牙色, 周边有淡紫色晕环;斑状者好发于躯干, 带状者好发于四肢一侧;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萎缩, 真皮胶原纤维多变性, 血管减少, 管壁增厚。

1.3 治疗方法

内服中药 (独活寄生汤化裁) , 组成:独活15g、秦艽20g、防风10g、细辛3g、当归15g、川芎15g、熟地黄20g、白芍20g、杜仲15g、桂枝15g、牛膝15g、人参15g、巴戟天10g、肉苁蓉10g、鸡血藤20g、乌梢蛇10g、羌活10g、威灵仙15g、炙甘草10g。服药方法:每日1剂, 水煎2次, 取汁300mL, 分早晚2次餐后0.5h温服, 150mL。

火针外治, 操作方法:选用0.35mm×40mm毫针 (即直径为0.35mm, 针身为40mm的1.5寸贵州安迪药械有限公司毫针) , 嘱患者取舒适体位, 充分暴露患处, 用碘伏棉球将针刺部位常规消毒后, 点燃酒精灯, 一手持针, 靠近欲针刺部位, 烧红针尖, 迅速向皮损部位以0.2~0.5cm的间隔进行点刺, 刺入深度约0.5mm, 自上而下分排点刺, 随进随出。每7天治疗1次, 以4次为1个疗程, 共治疗28天。

1.4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 痊愈:患处皮肤弹性、颜色、痛温觉、排汗等功能恢复至正常水平;显效:皮肤明显变软, 皮损范围明显缩小, 痛温觉、排汗等功能明显改善;有效:皮肤变软, 皮损范围未明显扩大, 痛温觉、排汗等功能改善;无效:皮损未见明显改变。痊愈、显效、有效计入总有效。

2 结果

痊愈30例, 显效18例, 有效6例, 无效4例, 总有效率为93.1%。最短用药时间35天, 最长1年, 平均6.8个月。

3 经典病例

王某, 男, 33岁,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人, 2014年10月22日就诊。患者左下腹部皮肤变硬1年余。初起为淡红色片状损害, 面积约2cm×3cm, 未予重视, 而后皮损面积逐渐扩大至3cm×6cm, 颜色变白, 表面有蜡样光泽, 中央出现凹陷性萎缩。经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为局限性硬皮病, 曾口服甲基泼尼松龙片、静脉注射丹参酮注射液, 病情未见明显改善。刻诊:左下腹部片状斑块, 视之有蜡样光泽, 触之坚硬难以捏起, 皮损处皮肤痛温觉减退, 其周围绕以暗褐色晕。平素手足不温, 腰膝酸痛, 舌质淡紫、苔薄白, 脉细数。实验室检查:血细胞分析、心电图、肝功、肾功、腹部B超检查未见异常, 抗ANA (-) 。诊断为局限性硬皮病。

给予独活寄生汤加减14剂, 日1剂, 水煎300mL, 分早晚2次饭后温服150mL;给予皮损处火针治疗, 每7天1次。服药联合火针治疗14天后, 皮损范围略有缩小, 皮肤弹性有所恢复。经上方加减变化联合火针治疗3个月后, 皮损出皮肤变软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 痛温觉、排汗等功能基本正常。停药半年后未见复发。

4 讨论

局限性硬皮病又称硬斑病, 是一种局限性皮肤肿胀, 而后发生硬化萎缩的结缔组织疾病, 病因尚不完全明确。有研究认为本病与胶原代谢异常、免疫异常、血管病变以及遗传、环境等因素有关。

本病属中医“痹症”“皮痹”等范畴。《张氏医通·卷六》指出:“皮痹者, 即寒痹也。邪在皮毛, 癮疹风疮, 搔之不痛, 初起皮中如虫行状。”近代医家赵炳南[3]认为本病多由于脾肾阳虚, 卫外不固, 风寒湿邪乘虚侵袭凝结于腠理, 气血疲滞、经络阻隔, 日久, 因实致虚, 造成脏腑的功能失调, 加重皮肤损害。治疗应以温肾壮阳、祛寒除湿为原则。独活寄生汤加减联合火针治疗局限性硬皮病是笔者通过借鉴唐代医家孙思邈的经验以及自身多年临床经验总结而来的特效治疗方案。口服汤方中杜仲、牛膝、巴戟天、肉苁蓉温肾壮阳, 滋先天之源;独活、羌活、桂枝、防风、细辛、秦艽、威灵仙通阳散寒、祛风除痹;熟地、川芎、白芍、当归、鸡血藤、乌梢蛇养血活血、舒经活络。纵观全方, 以温肾壮阳为主, 配合以养血活血、祛寒除湿, 使得风寒湿邪得散、经络得通、营卫调合则病邪自去。现代药理研究证实, 桂枝可使体表毛细血管扩张, 促进体表毛细血管扩张, 促进体表血液循环;独活、羌活、秦艽对早期炎症渗出、水肿均有抑制作用;川芎、鸡血藤、乌梢蛇有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血作用。配合外治火针点刺局部, 直接在病变部位给予针刺刺激, 增强其温经活血、祛寒通络之功。

本研究结果表明, 采用独活寄生汤化裁联合火针治疗局限性硬皮病见效快, 且远期疗效好。

摘要:目的:观察独活寄生汤化裁联合火针治疗局限性硬皮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独活寄生汤化裁联合火针治疗局限性硬皮病58例。结果:58例患者中, 痊愈30例, 显效18例, 有效6例, 无效4例, 总有效率为93.1%。最短用药时间35天, 最长1年, 平均6.8个月。结论:独活寄生汤化裁联合火针治疗局限性硬皮病有良好疗效, 副作用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局限性硬皮病,皮痹,独活寄生汤,火针

参考文献

[1]吴志华.皮肤性病学[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8:31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第三组, 1995:196.

犬脓皮病的诊治体会 篇10

1 病因

脓皮病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皮肤化脓性疾病。依据发生皮炎的深浅程度不同分为表层、浅层和深层三种类型, 依据发生原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原发性主要是犬自身防御机能低下, 致病菌污染皮肤后, 侵入毛囊和皮脂腺内引起发病, 在实践中比较少见。继发性脓皮病主要是皮肤天然保护屏障遭到破坏后, 粘染化脓菌引起发病。如虫咬蚊叮、真菌感染、螨虫感染、湿疹或脂溢性皮炎引起皮肤瘙痒时, 犬啃咬抓挠使得皮肤屏障破坏继发感染化脓菌而发病。

2 症状

病犬以丘疹、毛囊性脓疮、红斑等浅表性化脓炎为特征。深部脓皮病常局限于面部、腿部和趾间等部位。病犬全身或局部散布米粒大或豆粒大丘疹, 患部皮肤湿润覆盖厚痂, 体表散发腥臭味, 严重者四肢肘、跗关节, 尾根等处肿胀, 压之流出红黄色血水, 如不及时治疗可导致败血症死亡。

2.1 幼龄犬脓皮病

主要发生在前后肢内侧的无毛区域, 以腹部较常见, 多数表现为脓疱疹。

2.2 成年犬脓皮病

发病部位不确定, 一般可见皮肤上出现脓疱疹、小脓疱和脓性分泌物, 多数病例为继发性的, 表现为脓疱疹、皮肤皲裂、毛囊炎和干性脓皮病等症状。严重的可引起皮肤的溃烂, 气味恶臭, 疮面被脓性分泌物覆盖。

3 诊断

实验室诊断是治疗的基础, 可以做皮肤的直接涂片, 细菌培养和活组织检查。引起此病的主要致病菌是中间型葡萄球菌, 也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链球菌、化脓性棒状菌和异常变形杆菌等细菌。

3.1 脓皮病的采样

检查前的制片非常主要, 它决定了是否准确。犬身上的脓疱、丘疹和结痂都是适合采样的部位。脓疱:完整脓疱是最有意义的病变。方法:用一次性注射器针头挑开脓疱, 载玻片粘取内容物。丘疹:如果丘疹顶部存在结痂, 用载玻片边缘推开结痂, 然后按压;如果没有结痂, 可小心刺破丘疹顶部, 轻轻挤出内容物并按压涂片。结痂:是陈旧的病变, 如果没有脓疱和丘疹, 也可对其采样。去除结痂, 按压结痂下皮肤。

3.2 制片

将载玻片风干, 使用改良的瑞氏染色, 或瑞氏姬姆萨染色均可。最后用显微镜检查确定诊断结果。

4 治疗

治疗本病的一般原则是:消除继发因素, 全身用药控制感染, 局部中药治疗促进皮肤愈合。其中, 找出继发感染的原因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4.1 消除继发因素

螨虫感染型:注射1%伊维菌素0.05m L/kg·bw, 1次/d, 连续注射4~5次。真菌感染型:注射抗真菌一号0.2m L/kg·bw, 1次/4d, 连用4~5次。抗过敏止痒可皮下或肌肉注射扑尔敏、苯海拉明、肾上腺皮质激素类制剂 (地塞米松、甲基强的松龙、氢化可的松等) 。

4.2 全身用药

考虑脓皮病的发生与细菌感染有关, 故必须采用抗菌药物进行全身治疗。药物选择应兼顾抗革兰氏阴性菌和抗革兰氏阳性两方面的作用;或抗生素配伍磺胺类药物、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效果较好的药物有:林可霉素、阿米卡星、氨苄青霉素、恩诺沙星、先锋霉素、头孢曲松或头孢呋辛钠、磺胺二甲氧嘧啶钠等。

4.3 局部用药对脓皮病的治疗非常重要

真菌感染型:可采用红霉素软膏加等量咪康唑软膏混合冰硼散局部擦。湿疹或脂溢性皮炎型:可用洁尔阴洗液涂擦;渗出严重的, 用复方甲基异恶唑片压碎成粉混合牛黄解毒丸粉外敷。虫咬蚊叮型:牛黄解毒丸去蜡壳压碎, 加醋混合调匀, 涂布患处。螨虫感染型:红霉素软膏加2倍量的醋酸氟轻松软膏混合锡类散, 局部涂擦。注意, 在用中药行局部治疗之前, 在剪毛清污之后, 需用高浓度新洁尔灭彻底清洗, 或者用2m L:0.25g氯霉素注射液局部涂布。

甲硝唑注射液250m L;盐酸克林霉素0.8g;盐酸布比卡因注射液10m L。上述药物混合后装入干净喷雾器内, 每日喷涂患处3次。上方的作用主要是广谱药物杀菌, 局麻药物止痒;用喷雾器对患处喷涂, 对畜主来说非常方便, 喷涂均匀, 且省去用手接触疮面。对于本病禁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因其可抑制肉芽生长, 导致疮而久不愈合。如果是继发性的应同时治疗原发病, 比如驱虫、脱敏等。

5 预防

对犬要定期驱除体内、体表寄生虫, 要经常梳毛洗澡, 要保证犬获取全面均衡的营养, 并给予适当的运动和日光浴。

6 体会

6.1 本病治疗, 疗程较长, 易复发, 必须按疗程治疗。

6.2 本病病因复杂, 要求诊断准确, 用药恰当才能及时治愈。

6.3 本病治疗要采取综合性治疗, 找出继发病因, 全身用药和局部用药相结合的综合性治疗。 (参考文献略)

摘要:脓皮病是犬临床常见病, 多发生于夏秋季节, 病因复杂, 病程长, 治疗难度大。病因多为虫咬蚊叮、真菌感染、螨虫感染、湿疹或脂溢性皮炎引起皮肤瘙痒时, 犬啃咬抓挠使得皮肤屏障破坏继发感染化脓菌而发病。在长期的临床治疗实践中, 我们对该病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并掌握了一套有效的治疗方法, 用适当的药物组合进行全身治疗, 并结合局部使用促进化脓创愈合的方法治疗了犬脓皮病, 效果好, 治愈率高。

系统性硬皮病 篇11

(P < 0.05)。与醋酸泼尼松组比较,红花组真皮厚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皮肤炎症评分及RORγt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红花水煎液能降低硬皮病小鼠皮肤RORγt蛋白表达,抑制免疫炎症反应而具有抗皮肤纤维化的治疗作用。

【关键词】 硬皮病;红花;RORγt;炎症反应;抗皮肤纤维化;小鼠

doi:10.3969/j.issn.2095-4174.2016.04.001

Effect of Saflfower Decoction on the Expression of Skin RORγt in Mice with Scleroderma

LIANG Juan,LYU Jun-ying,HU Mou-bo,ZHENG Xue-jia

【ABSTRACT】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safflower decoction on the expression of skin RORγt in mice with scleroderma to explore the immune mechanism of safflower for anti-SSc skin fibrosis.Methods:

32 BALB /C mic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blank control group,a model control group,a prednisone acetate group,and a safflower group,8 rats in each group.Except for the blank control group,the other 3 groups were given injection of bleomycin damping fluid to establish scleroderma models.Meanwhile,intragastric administration was given to the control and model control groups with normal saline,to the prednisone acetate group with prednisone acetate,and to the safflower group with safflower decoction for 28 days.Hematoxylin-eosin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thickness of skin and evaluate the degree of skin inflammation.Immunohistochemistry method and Western blot were used to detect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skin RORγt.Results:Skin of Models in each group had various degrees of thickening and inflammatory cell infiltration.Inflammation score and RORγt protein expression were increased in various degrees,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mpared with the blank control group.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the dermal thickness,skin inflammation score and RORγt protein expression of the prednisone acetate group and the safflower group were decreased,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Compared with the prednisone acetate group,the dermal thickness of the safflower group was decreased,the difference being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and the differences of skin inflammation score and RORγt protein expression having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5).Conclusion:Safflower decoction can decrease the expression of RORγt protein expression in mice with scleroderma and suppress the immune inflammatory reaction,having a therapeutic effect on skin fibrosis.

nlc202309081715

【Keywords】 scleroderma;safflower;RORγt;inflammatory reaction;anti skin fibrosis;mice

系统性硬皮病(systemic scleroderma,SSc)是一种以局限性或弥漫性皮肤及内脏器官结缔组织纤维化或硬化,最后发展至萎缩为特点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发现,本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免疫系统异常活化的现象,特别是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在SSc发病中占主要作用[1]。SSc患者中辅助性T细胞17(T helper cell 17,Th17)免疫应答明显增强,对疾病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2]。

维甲酸相关孤儿受体γt(retinoic acid-related orphan receptor γt,RORγt)被认为是Th17细胞的特异性转录调控因子[3],调节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 17,

IL-17)的分泌,影响炎症效应,通过对RORγt的抑制可阻止初始CD4+T细胞向Th17的分化,降低免疫应答反应,这对于SSc的发病机制和新干预措施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红花能够抑制炎症反应[4],

是否可通过降低RORγt的表达而抑制Th17细胞的分化,从而达到抗炎、抗皮肤纤维化作用,目前尚未见报道。因此,本实验通过红花干预治疗硬皮小鼠模型,观察转录因子RORγt在皮肤中的表达变化,探讨红花抗SSc皮肤纤维化的免疫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与分组 32只BALB/C小鼠,SPF级,雌性,体质量18~22 g,购于广西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动物许可证号SCXK桂2014-0002。在清洁级环境中分笼适应性饲养2 d后给予编号,将32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醋酸泼尼松组和红花组,每组8只。

1.2 主要药物 注射用盐酸博来霉素(日本化药株式会社,批号140372)溶于高压灭菌的0.01 M

PBS(pH = 7.2)中,制成浓度为200 μg·mL-1

缓冲液,过滤除菌后分装于EP管中,4 ℃保存备用。红花(新疆产,批号140901)采用常规方法加水煎煮并浓缩成浓度为1 g·mL-1的红花水煎液,

4 ℃保存备用。醋酸泼尼松片(广东华南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批号141123)溶于蒸馏水中制成浓度为0.45 mg·mL-1混悬液,现配现用。以上药物均购于本院药房。兔抗小鼠RORγt多克隆抗体(Abcam公司)SP检测试剂盒、DAB显色试剂盒(北京中杉)二抗HRP标记山羊抗兔IgG(CST公司)RIPA细胞裂解液、ECL发光试剂盒、BCA蛋白浓度测定试剂盒(碧云天公司)。

1.3 模型制备及给药 按照国内外文献方法[5-6],将所有小鼠背部中央区被毛剃除后皮下注射,除空白对照组注射质量分数为0.01 M PBS(pH = 7.2)

(每次0.1 mL,每日1次,共28 d)外,其余各组均注射质量分数为200 μg·mL-1的注射用盐酸博来霉素缓冲液(每次0.1 mL,每日1次,共28 d)。造模开始即行药物干预治疗,根据小鼠与人折算系数表,计算出小鼠(体质量20 g)使用醋酸泼尼松剂量为0.09 mg·d-1,红花剂量为30 mg·d-1。灌胃前用蒸馏水将备用药物稀释成相应浓度,醋酸泼尼松组给予醋酸泼尼松溶液0.2 mL·d-1灌胃,红花组给予红花水煎液0.2 mL·d-1灌胃,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灌胃,共28 d。

2 标本制备及指标检测

2.1 取 材 用药结束后第2天,所有小鼠给予2 mL·kg-1腹腔注射质量分数为10%的水合氯醛麻醉。取背部皮肤,一部分放入质量分数为10%的甲醛溶液固定、脱水、石蜡包埋,连续制取

4 μm切片,用于苏木素-伊红染色(HE染色)和免疫组化;一部分于-80 ℃保存,用于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测定。

2.2 真皮厚度及炎症评分 石蜡切片行HE染色:二甲苯、酒精脱蜡至水,苏木素浸染,质量分数为1%的盐酸酒精分化,质量分数为0.5%的伊红溶液复染,再脱水透明封片。在光镜下(× 200倍)观察皮肤炎症情况,HE染色结果示胶原纤维、粘液、软骨呈蓝色,肌纤维、纤维素和红细胞染粉红色、胞核染蓝黑色。并采用病理图像分析仪系统软件,每只小鼠的切片随机取5处测定真皮厚度,并按照文献[7]的方法计算皮肤炎症积分:0,没有;1,少许;2,轻度;3,中度;4,重度。

2.3 免疫组化检测 石蜡切片脱蜡至水,PBS洗3 min×3次,置于柠檬酸盐缓冲溶液中进行抗原热修复,PBS洗3 min × 3次,质量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室温孵育10 min,PBS洗3 min × 3次,按照SP检测试剂盒操作步骤进行检测,一抗使用兔多克隆抗体RORγt,DAB显色试剂盒进行显色,封片后镜下观察结果,采用Olmpus图像采集系统和Image-pro plus 6.0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定量分析,每张切片随机选取5个视野(× 400倍),以细胞浆、细胞核内出现棕黄色颗粒为阳性,测定每个视野下染色的平均光密度值(IOD)=总光密度/阳性面积。

2.4 Western blot检测 皮肤组织剪碎后置于匀浆器中,加入RIPA裂解液,4 ℃裂解30 min,高速离心后取上清液按照BCA试剂盒说明书测蛋白浓度,再加入适量蛋白上样缓冲液,沸水浴5 min变性蛋白分装后-20 ℃保存。用质量分数为10%的SDS-PAGE凝胶电泳后转印蛋白到PVDF膜上,质量分数为5%的脱脂牛奶封闭1.5 h,一抗兔多克隆RORγt(1∶300)孵育4 ℃过夜,常温摇床下孵育二抗。以GAPDH(1∶10000)作为内参。ECL压片显影,拍照得到图片后采用Image J软件读取内参、目的蛋白条带的积分灰度值,相对含量即为目的积分灰度值(IOD)/内参积分灰度值(IOD)。

nlc202309081715

2.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如果符合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和q检验,否则采用秩和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 果

3.1 真皮厚度及炎症评分 小鼠皮肤HE染色显示,空白对照组小鼠皮肤结构完整,无或有少许淋巴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模型对照组小鼠皮肤明显增厚,胶原纤维明显增生,真皮小血管周围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皮肤附属器萎缩。醋酸泼尼松组和红花组小鼠皮肤炎症细胞浸润减轻,皮肤厚度降低,纤维增生缓解。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各组小鼠真皮厚度增加,炎症评分不同程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醋酸泼尼松组和红花组真皮厚度及炎症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醋酸泼尼松组比较,红花组真皮厚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皮肤炎症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见表1、图1。

3.2 RORγt表达水平 免疫组化分析显示,各组小鼠皮肤均可见阳性细胞表达,空白对照组呈弱表达。Western blot分析显示,在蛋白相对分子量为58 kD及36 kD处可见特异性阳性条带,分别是RORγt及GAPDH蛋白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造模小鼠皮肤RORγt表达水平均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醋酸泼尼松组和红花组小鼠皮肤RORγt表达水平减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与醋酸泼尼松组比较,红花组小鼠皮肤RORγt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图2、图3。

4 讨 论

SSc也称硬皮病,是一种以皮肤及内脏器官(包括心、肺、肾和消化道等)进行性增厚致纤维化、硬化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当前研究表明,免疫系统的活化和失调、血管改变、结缔组织代谢异常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是SSc的主要发病机制,其中免疫反应异常在SSc的发病中起着主导作用,是SSc血管病变和纤维化过程中的一个关键因素[1]。研究发现,T淋巴细胞活化在SS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T细胞激活分泌大量的细胞因子、炎症介质等导致内皮细胞损伤,刺激成纤维细胞,进而导致组织器官纤维化及功能障碍[8]。

Th17细胞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个T细胞亚群,主要由CD4+T淋巴细胞分泌产生,以分泌IL-17因子为特征而不同于传统的Th1和Th2细胞[9]。Th17细胞能够介导炎性反应、清除细胞外病原菌引起的感染,尤其在人类自身免疫性疾病、炎症反应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0]。RORγt、RORα是Th17分化过程中2种转录因子,调节Th17细胞分化[11]。有研究表明,在初始T细胞内转入编码RORγt的逆转录病毒可以诱导其分化Th17细胞,分泌IL-17,相反,在RORγt基因敲除的小鼠中Th17细胞分化严重受损[3],这证明了RORγt在Th17细胞分化中的重要作用,也是目前常用的检测Th17基因转录的标志,可在一定程度上反应Th17细胞的水平和功能活性[12]。本实验造模小鼠皮肤的RORγt蛋白表达及炎症评分均升高,真皮厚度增加,说明Th17细胞参与了SSc免疫炎症反应,通过致炎作用促进皮肤组织纤维化的形成。

近来研究表明,糖皮质激素并不是仅有免疫抑制功能,而是对机体有双向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抗炎与促炎作用以及对于免疫细胞和免疫应答过程中的不同调节作用[13]。醋酸泼尼松是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SSc的中效肾上腺皮质激素,可抑制SSc患者病理性免疫反应,对免疫过程中许多环节起抑制作用,特别是在免疫反应的早期阶段发挥治疗作用,但也可抑制患者自身免疫系统功能,产生多种副作用[14]。活血化瘀中药临床上已被广泛应用于SSc等胶原合成异常增多性疾病的治疗,它们单独或联合应用能不同程度改善患者症状。红花是一种传统的活血化瘀中药,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血栓等作用[15],有研究表明,SSc患者通过使用红花注射液治疗后,雷诺氏现象明显减轻,皮肤软化,关节活动度增强[16]。对SSc患者皮肤成纤维细胞培养中发现红花能显著促进SSc患者皮肤成纤维细胞的胶原合成[17]。而笔者前期实验研究发现,红花能够降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Ⅰ型胶原蛋白(COL-Ⅰ)、Ⅲ型胶原蛋白(COL-Ⅲ)的表达,具有抗纤维化作用[18-19]。本实验通过红花干预治疗后小鼠真皮厚度、炎症评分和皮肤组织中的RORγt蛋白均显著下降,表明红花可能通过抑制RORγt的表达,发挥抑制免疫炎症反应作用,而达到抗纤维化作用。与醋酸泼尼松组比较,①红花组小鼠炎症评分和RORγt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说明红花水煎液的免疫抑制、抗炎作用与醋酸泼尼松相似;②红花组小鼠真皮厚度降低显著,可能与红花抗过氧化、清除氧自由基、改善血管微循环等多靶点、多环节作用有关;③本实验醋酸泼尼松组小鼠炎症评分及RORγt表达均略低于红花组,但真皮厚度减低不如红花组,且观察小鼠一般情况发现,醋酸泼尼松组较红花组小鼠活动量减少,毛发粗糙无光泽,再生较少,体质量明显减轻。说明醋酸泼尼松抗炎作用显著,但可引起消化道系统溃疡、免疫系统功能降低等较强毒副作用;传统中药红花毒副作用较小,可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对抗醋酸泼尼松免疫抑制作用[20]。

5 参考文献

[1]Greenblatt MB,Aliprantis AO.The immune pathogenesis of scleroderma:context is everything[J].Curr Rheumatol Rep,2013,15(1):297.

[2]Fenoglio D,Battaglia F,Parodi A,et al.Alteration of Th17 and Treg cell subpopulations co-exist in patients affected with systemic sclerosis[J].Clin Immunol,2011,139(3):249-257.

nlc202309081715

[3]Ivanov II,McKenzie BS,Zhou L,et al.The orphan nuclear receptor RORgammat directs the differentiation program of proinflammatory IL-17+T helper cells[J].Cell,2006,126(6):1121-1133.

[4]张宇,郑为超.红花黄素抗炎作用机制研究概况[J].江苏中医药,2010,42(9):77-79.

[5]毛越苹,易娟娟,齐庆,等.博来霉素诱导硬皮病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免疫学特征检测[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3,27(7):673-676.

[6]Ishikawa H,Takeda K,Okamoto A,et al.Induction of autoimmunity in a bleomycin-induced murine model of experimental systemic sclerosis:an important role for CD4+T cells[J].J Invest Dermatol,2009,129(7):1688-1695.

[7]Yamamoto T,Takagawa S,Katayama I,et al.Effect of superoxide dismutase on bleomycin-induced dermal sclerosis:implications for the treatment of systemic

sclerosis[J].J Invest Dermatol,1999,113(5):843-847.

[8]Chizzolini C.T cells,B cells,and polarized immune respons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fibrosis and systemic sclerosis[J].Curr Opin Rheumatol,2008,20(6):707-712.

[9]刘高勤,吴鸿雅,张光波,等.人重组IL-17/His蛋白的原核表达、纯化及其生物学活性[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Ⅰ杂志,2007,23(8):715-718.

[10]Afzali B,Lombardi G,Lechler RI,et al.The role of T helper 17 (Th17) and regulatory T cells (Treg) in human organ transplantation and autoimmune

disease[J].Clin Exp Immunol,2007,148(1):32-46.

[11]Iwakura Y,Ishigame H,Saijo S,et al.Functional specialization of interleukin-17 family members[J].Immunity,2011,34(2):149-162.

[12]Zhou L,Littman DR.Transcriptional regulatory networks in Th17 cell differentiation[J].Curr Opin Immunol,2009,21(2):146-152.

[13]李鑫,杨蕊,臧强,等.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09,36(1):27-30.

[14]王伟铭,陈洪宇,刘华锋,等.糖皮质激素常见副作用的中西医结合治疗[J].中华肾病研究电子杂志,2015,4(4):173-176.

[15]陈梦,赵丕文,孙艳玲,等.红花及其主要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环球中医药,2012,5(7):556-560.

[16]唐冬菊,任雷生,王琳,等.活血化瘀类中药制剂治疗系统性硬皮病一例[J].光明中医,2009,24(7):1370-1371.

[17]朱鹭冰,李明.活血化瘀中药对系统性硬皮病患者皮肤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4,3(4):205-207.

[18]杨欢欢,吕军影,黄李平,等.红花水煎液内服对硬皮病小鼠皮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4,3(4):26-30.

[19]杨欢欢,吕军影,黄李平,等.红花水煎液内服对硬皮小鼠皮肤COL-Ⅰ、COL-Ⅲ表达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14,25(9):2115-2117.

[20]王晓菲,金鸣.红花抗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山西医药杂志,2007,36(1):51-53.

收稿日期:2015-12-14;修回日期:2016-01-18

着色性干皮病7例 篇12

7例患者有着共同的特征:全身皮肤干燥, 暴露部位可见较密集分布的点状至绿豆样大小褐色、黑色斑疹, 表面少许脱屑, 可见散在乳白色萎缩斑。体型较瘦小, 发育欠佳。性发育均有延迟现象:例1至今尚未遗精;例2至21岁时遗精;例3至20岁时遗精例4初潮为18岁;例5初潮为21岁;例6初潮为19岁;例7初潮为2 1岁。智力发育均不正常, 7例中仅例3学历为初中2年级, 其余6例均为小学未毕业。询问病史时7例均有答不切题, 言语表达能力差的现象。肿瘤出现部位均为暴露部位。家族史:例1、例2、例7的父、母系姑表兄妹近亲婚配;例3、例4为3代内姨表兄妹婚配。实验室检查:血、尿、粪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正常, 胸部平片、腹部B超检查无异常。

2 治疗

入院后经换药处理后, 肿块渗出减少, 炎症基本消退, 境界趋清楚后, 于局部麻醉下行手术切除治疗。术后伤口均甲级愈合, 未见愈合延迟等现象。切除物组织病理均证实术前诊断。

3 讨论

着色性干皮病 (Xeroderma Pigmentosum, XP) 是一种常染色体隐形遗传病, 本病患者皮肤内纤维母细胞部分或完全缺乏对紫外线照射损伤的D NA进行修复的正常功能, 临床上主要以暴露部位发生色素改变、萎缩、角化及癌变为特征。

本位所述患者中有5例为近亲婚配所生子女, 其中例3、例4为同胞兄妹皆患此病, 患者常发育较差, 体型瘦小, 性发育有延迟现象, 智力发育欠佳, 发病部位常为暴露部位。XP病程为进行性大多数人在幼儿期发病, 至多在2 0岁前达肿瘤期, 而少数发病较晚的病人, 可在较短的几年之内发生多发性肿瘤。本文报告的7例患者均发生了皮肤恶性肿瘤, 其区别仅仅在于发生恶性肿瘤的性质上有所区别。发生频率按好发频率依次为:基底细胞癌, 鳞状细胞癌, 恶性黑色素瘤。肿瘤好发部位均为暴露部位, 以颜面部为甚。

预防本病应禁止近亲结婚, XP子检出, 正确指导生育, 是预防和降低XP发生的有效方法和措施。本病患者一旦确诊, 即应避免日晒, 外用遮光剂保护皮肤。对于在原发皮疹基础上继发丘疹、结节、肿块、溃疡的现象, 应高度注意皮肤恶性肿瘤的可能, 必要时可做组织病理切片检查。对于肿瘤期的患者, 应首选手术切除的治疗方法, 皮损范围较大时可行皮瓣或游离植皮。应慎用冷冻、激光及腐蚀等方法。

参考文献

[1]赵辩.临床皮肤病学[M].第3版.南京:江苏省科技计数出版社, 2001:1006.

[2]方方, 林皆鹏, 陈建良, 等.着色性干皮病继发三种肿瘤一例[J].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0, 33 (1) :63~63.

[3]刘宗豪, 周运机.姐弟三人同患着色性干皮病[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0, 14 (4) :265~266.

[4]焦海燕, 瑜昭, 墙克信, 等.着色性干皮病临床治疗和预防初探[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1998, 6 (5) :113~114.

[5]刘溥, 郭韬.手术与冷冻治疗着色性干皮病合并鳞癌1例[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5, 9 (1) :27~28.

[6]汪志山, 王长欣, 刘慧娟.手术治疗着色性干皮病的面部损害[J].中华皮肤科杂志, 1996, 29 (4) :283.

[7]Mehta C, Gupta CN, Krishnaswamy M.Malignant melanoma of conjunctiva with xeroderma pigmentosa-a case report[J].Indian J Ophthalmol, 1996, 44 (3) :165~166.

上一篇:水稻免耕抛秧栽培下一篇:吸烟相关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