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习需求(精选12篇)
英语学习需求 篇1
中国学生英语程度的提高, 除了在语音、语法方面多加训练外, 必须从“文化”的高度入手, 这样才能体味到其中的韵味, 实现语言学习的目标。
语言是一种工具, 又是一种文化, 包含了民族的思维方式、传统文化及审美情趣。单词中有“文化”的内涵, 玫瑰花在汉语文化里被诠释为“带刺的美人”, 如探春;在西方文化里rose是爱情的象征, 被比作rose的女孩子一定是活泼奔放、热情可爱的, 且不会带“刺”。色彩也包含了文化的意蕴, 比如翻译名家Hawks把《红楼梦》中的“怡红院”意译为“the House of Green Delight”, “红”变为“绿”却让英语国家人更能体会到宝玉的勃勃生机。数字中有文化, 13就是西方基督信徒心理上的“结” (因为耶稣死在13日) , 而中国人忌讳4 (因为谐音是“死”) 。另外, 汉英两种语言文学在句法、遣词造句、成语典故的运用方面都存在极大的差异, 如此等等。因此语言学习中有强烈的“文化”需求。
满足这种“文化需求”的手段是多样的。学生可以把英语课程当成“索引”:自己按图索骥, 去阅读相关的书籍, 积累英语文化的相关素养。学英语, 也应该适当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和政治体制的相关信息, 读一读欧美的历史书和政治书都是非常必要的, 这些书中、英文版本的都可, 因为按照知识“匹配”的原则, 以后在接触到相关问题的时候, 就会有比较敏锐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
在英语文化知识的汲取过程中, 有三大块是不可或缺的:古希腊罗马神话、圣经故事和莎士比亚作品。西方文化源于古希腊罗马, 相关的神话故事反映的不仅是古代的社会风情, 更包含了西方文化观念的众多“原型”, 比如后来被弗洛伊德演绎为“恋母情结”的俄狄浦斯悲剧等。《圣经》的重要性自不待言, 这是世界上发行最广泛的书, 英语世界来自《圣经》的箴言和典故很多, 而部分意象如Noah′s Ark (诺亚方舟) 、Garden of Eden (伊甸园) 等已被全球人共享。莎士比亚影响非常深远, 其戏剧和诗歌中的句子、人名、故事都渗透到英语语言中, 像to be or not to be (Hamlet面临重大抉择时说的独白) 、Shylock (夏洛克) 、Romeo and Juliet (《罗密欧与朱丽叶》) 等已深入人心。英语学习者要一下子把握以上三大块的内容可能会感觉困难, 初学者可以从一些“普及本”开始知识的累积。古希腊罗马神话的英汉对照版本国内有很多, 选择其一即可;美国人房龙 (Hendrik Van Loon) 的《漫话圣经》 (The Story of the Bible) 文字简洁, 故事生动, 英文版的难度不高;英国名作家查尔斯·兰姆和姐姐玛丽·兰姆 (Charles&Mary Lamb) 合著的《莎士比亚故事集》 (Tales from Shakespeare) 改写了莎士比亚戏剧的名篇, 读本简易但通篇闪烁着莎士比亚智慧的光芒, 几个世纪以来广为读者喜爱。
在吸收英语文化的过程中, 相应的中国文化知识的补充非常必要, 出入中外, 熔铸古今, 徜徉于语言文史诸学科之间才能成就大器。老一辈学者大多学兼中外:国学大师如王国维、胡适、陈寅恪等都是外语的高手, 而外语专家如吴宓、许国璋等在国学上也有深厚的根基, 钱钟书学西文出身最终成为国学之泰斗, 朱生豪本来学的是中文却以翻译莎士比亚戏剧而令人高山仰止;专治汉语而出身外语者不乏其人, 如王力、吕叔湘等。在英语学习中, 我们不妨读一些中国古代典籍的英译本。从文化角度看, 翻译是不同文化交流、会通与融合的关键,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认为, 读书是一件乐事, 名篇而有佳译, 读起来更是一件双重的乐事。译介中国文化方面成绩突出的海外翻译家有不少, 比如Arthur Waley, David Hawkes, James Legge, Ezra Pound, Burton Watson, Stephen Owen, Cyril Birch, A.C.Graham, Kenneth Rexroth, David Pollard, Victor Maird, Bernard Carlgren, Goran Malmquist, Torbjorn Loden, 刘若愚、柳无忌、叶嘉莹、叶维廉、孙康宜、余宝莲等。国内致力于中国文化向外译介的大家也有许多, 像杨宪益夫妇、傅雷、杨绛、英若诚等人在翻译艺术上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我国传统的英语教育过于偏重语音语法等“基本功”的训练, 一些外国人对“文革”后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评价是:“语言流利, 头脑空洞”。在语言基本功训练的基础上, 英语学习只有广泛阅读, 才能做到不仅语言流畅, 而且言之有物。培根在《论学习》中说:“读史使人明智, 读诗使人灵秀, 数学使人周密, 科学使人深刻, 伦理学使人庄重, 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 皆成性格。”英语学习者应该竭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这样才能成为英语学习者中的“文化人”。
英语学习需求 篇2
作者:常娜 学校:渤海电大 专业:行政管理
学号:0912001457812 指导老师:赵雪玲 2011年4月30日
目录
内容摘要----------------------------2页
正文
一、调差对象及内容-----------------------------3页
二、现状分析----4页
三、结论与意见-------------------5页
参考文献--------6页
内容摘要
青年生存状况直接关系着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而农村青年作为当前我国青年的主体,他们的生存、生活及发展状况更对发展农村经济,稳定农村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说:农村青年兴,则中国农村兴;农村青年衰,则中国衰矣。本调查通过问卷调查方式,主要考察农村青年的受教育现状及问题所在,并就存在问题相关结论和体会。新农村建设需要农村青年必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建设现代农业,才能更好地转移到非农产业中去,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农民青年学习需求调查
青年生存状况直接关系着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而农村青年作为当前我国青年的主体,他们的生存、生活及发展状况更对发展农村经济,稳定农村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说:农村青年兴,则中国农村兴;农村青年衰,则中国衰矣。本调查通过问卷调查方式,主要考察农村青年的受教育现状及问题所在,并就存在问题相关结论和体会。一.调查对象及内容
在被调查的4名农村青年中,学历层次偏低,最高学历为高中毕业,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素质较差,大多数只能从事体力型、收入低的工作。知识水平的限制,直接影响了农村青年的就业。
在调查对象中都明确表示,希望进一步提升自身学历层次。通过电大组织的短期培训获取技能,或通过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组织的培训获取相关技能,表明农村青年对技能培训的认识增强,想通过高效能低成本的方式成才,进一步提升自身学历,通过相关培训,学习文化知识,掌握先进技能,学有所用,以技致富,对社会具备更强的适应能力,充分体现了农村青年对知识技能的需求加大。都能对自身发展进行定位,思路清,有逻辑的人生目标。二.现状分析
造成农村青年普遍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素质较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由于长期以来的历史、地理环境以及国家政策原因,导致偏远山区经济发展较慢, 生产水平低,直接导致农村教育发展滞后。农村青年不能享受良好的教育环境 ,有才之士不能得到挖掘, 导致农村人才的流原因失, 这就是农村青年文化水平低的根本原因。
2、农村传统思想锢禁
农村社会封建思想依旧残留 ,重男轻女思想严重, 导致农村青年性别文化水平的失衡 ,再者对教育的不重视也是一个瓶颈。
3、青年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突出
农村青年就业创业能力普遍较弱,大多从事低收入的体力型职业。普遍缺少职业技能 ,法律意思淡薄 ,从而导致青年农民工劳动、就业权益保障缺失和不公平的现象时有发生。就业是民生之本,贫困生就业问题,更加牵动社会各界的关注。最近,笔者组织对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家庭经济困难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在生活和就业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经济压力,也存在着很大的困难,需要各界予以帮助。
4、精神生活匮乏
现在农村中的文盲现象正因乡村社会文化建设的荒废和文化氛围荒漠化而加剧,城市中常见的公共文化设施如图书馆、剧院、书店等在农村都付诸阙如,一切被城里人视为必要的精神享受对农村人来说都是奢望。近20年来在中国的城市化加速的进程中,农村的文化荒漠化现象却在加剧。这样的数亿文盲、半文盲被隔离于现代文明之外,远离智慧、创造、理性、正义和文明,他们对制度和秩序等外在压力
抱有恐惧心态,也因为害怕和不解而产生出盲目的仇恨并转化为破坏现代文明的内在冲动。三.结论与建议
针对上述情况,提出农村青年学习需求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支出,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更新教育理念, 为广大农村青年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2、强化职业教育。以培育高技术人才为目的, 加大对职业院校的建设, 让农村青年掌握一技之长, 学有所用, 以技致富。
3、加强农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让农村青年树立良好的思想,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努力学习知识技能,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推动农村青年建设的健康发展。
4、深化农村社会障改革。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缩小城乡差。
总之,新农村建设需要农村青年必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建设现代农业,才能更好地转移到非农产业中去,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可以说,新农村要求农村教育不仅要培养农村需要的人才,还要培养城市需要的人才,不仅要培养农业需要的人才,还要培养工业、服务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邢哲:农村青年闲暇生活的状况与对策,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1999(4)2.苏士红,张翔,王磊:排斥在现代之外的农村青年,中国改革·农村版,2003(9)3.胡丰顺:贫困地区农村青年的学习与成才,中国青年研究,2006(6)
4.梁英:农村青年接受继续教育的影响因素,成人教育,2010(1)总第276 期
高中生英语学习需求分析 篇3
【关键词】需求分析;英语学习;桂林市高中生
G633.41
一 、引言
(一)需求分析的意义
需求分析(need analysis)对高中英语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是我们制定教学计划的前提条件,但是这一步骤却被很多英语一线教师忽略。2003 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这五大目标的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上。新课标要求我们实事求是,因材施教。所以,对于广大一线英语教师来说,在设计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之前必须先明确学生的需求才能真正体现教学的实效性。
(二)需求分析的定义及涵义
Brown(2001)将需求分析列为课程六个部分之首。他是这样定义需求分析的,“系统地收集和分析主客观需求信息,以用来确立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下满足学生要求的课程目的,这也是用来检测课程目的是否有效的手段”。
需求分析其实包含不同层面的涵义。首先,需求可以指学生目前的学习要求及未来的工作要求,也就是说他们在学完外语课程后能够用这门语言去做些什么。这种以“目标为导向”(Widdowson,1981)的需求最适当的定义应该是“目标需求”(Berwick:1989)。第二,从内容上看,需求可以被看作是外语使用者所处的整个社会环境和社会机制所认为是外语学习中有必要或者说是最好应该掌握的内容。(Mount-ford,1981)第三,需求可以被定义为“外语学习者要真正习得一门语言所必须要做的事情”。(Widdowson,1981) 这是一种以学习过程为导向的需求定义,它涉及到外语学习中行为的转变及学习的手段。第四,我们还必须考虑到外语学习者本人,即他们自己希望从外语课堂中获取什么。
在我国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学大纲已经被定下来,教师需要在大纲框架的指导下,在了解学生需求的前提下,有效地灵活地改善自身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并在现有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设施的辅助下,尽可能满足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持久发展、特色发展提供条件。
二 、调查对象及统计方法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广西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附外)和桂林市第八中学(桂八中)的部分学生。其中在附外,高二及高一各随机抽取一个班,共两个班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38份,有效回收率为76%;在桂八中,笔者高二班级中随机抽取了一个文科班和一个理科班,发放调查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46份,有效回收率为92%。总有效回收率为84%。
之所以选择附外和桂八中,是因为这两所中学在桂林市均具有代表性。广西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属于广西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和“示范性特色学校”,在2010年的一本上线率达79.26%、二本上线率达97.66%,本科上线率达到100%,为桂林市中学里的佼佼者,与桂林市的重点中学有很多共同之处,可作为桂林市的重点中学的代表。而桂八中近年本科上线率平均大约为50%多,可作为桂林市普通中学的代表。
三、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
本调查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访谈法为辅。本问卷是在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題与对策》一书中对上海市一所外国语学校对中学生外语学习需求分析的调查问卷的基础上设计的,共有22道题目,涉及的内容分为学生、教师、教材及环境四大块。其中学生模块的需求状况包括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目的、动机及方法策略;教师模块包括了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及教学风格的评价和期待;教材模块则涉及到的是学生对所用教材的评价;环境模块包括了课内和课外两大方面。调查结果将从以上四大模块进行分析。
四、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学生自身需求
学生自身的需求分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目的、动机及方法策略这几个方面。
学生模块最先涉及到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附外和桂八中的被试者当中分别有71.05%和15.22%的人对英语学习有兴趣,对英语学习兴趣一般分别占到了21.05%和65.22%。重点高中的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普遍高于普通高中的学生。重点高中生源质量明显高于普通中学,再加上重点高中的学生基础好,知识面广,他们的学习兴趣相应比较高。而且兴趣和动机两项成正比的关系。普通高中绝大多数学生学英语的动机是高考和就业,属于表层动机。具有表层动机的学习者对英语学习通常没有直接兴趣,间接学习兴趣持续时间相对较短;而重点高中学生学习动机既有表层动机也有深层动机,这样学习兴趣较浓厚,持续时间也较长。在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方面,两所高中均有超5成的学生表示对文化知识的学习最感兴趣,而造成他们兴趣缺失的是他们认为难度最大的语法和词汇。附外的被试者最不喜欢学的是语法,桂八中的被试者最不喜欢学的是语音语调。
当被问及英语的重要性,附外和桂八中有78.95%和60.87%的人认为英语学习非常重要。由此可见,英语学习的重要性都得到了学生广泛认同。具体到听,说,读,写四项技能中,不管是重点高中还是普通高中,近5成的学生认为说的技能最为重要,听次之,读再次之,最不重要的技能是写。总之,被试着普遍认为听说技能较之读写技能更为重要。
学生学习策略的使用与其学习成效和学习信心有直接的关系。两所高中都有超过55%的人认为自主学习能提高能力,因此,。此外,调查结果显示,近90%的附外被试者对英语很有信心,但在桂八中,这个比例不到30%。这个数据就不难理解,在重点高中,七成以上学生对自己的英语学习成效满意;而普通高中六成以上学生对自己的英语学习成效不满。自主学习能力和信心都属于学生的学习策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且要不断鼓励学生,减少学生的焦虑。endprint
(二)对教师的需求
调查结果显示,附外的学生大部分反映老师在课堂上能经常传授相关文化知识和学习方法。文化知识是语言运用得体实现的保证,学习方法是学习者能自主学习继续学习的条件。两者都是新课标中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新课标中所要求的传授文化知识、提高文化意识和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策略,普通高中在教学活动中有待加强和提高。
对于教师的授课方式,两所高中70%的学生都喜欢老师在上课时以英文为主,必要时使用汉语,这表明学生希望老师能在用全英和全汉两种授课方式中寻求一个平衡。但是用全英文上课这一项,附外的比例比桂八中的比例高出10.64%,以汉语为主这一选项中,桂八中的比例高出附外8.24%,这两组对比数据表明重点高中的英语语言水平比普通高中高,重点高中的学生期望能从课堂中获得更多的语言输入。总体的数据都表明,学生要求教师教法灵活新颖,否则语言课堂很容易上得枯燥乏味。教师惟有不断提高自己,不断创新,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喜爱。
(三)对教材的需求
调查结果显示,附外被试中者有76.32%的人数对现在使用的英语教材还比较满意,有23.68%的人不喜欢现在的英语教材。桂林八中有71.74%的被试者对现在的英语教材比较满意,有28.26%的人不喜欢现在的英语教材。由此可见,不管是重点高中还是普通高中,对现在使用的英语教材评价基本趋同。对于教材的难度,超过65%的学生选择了一般难度这一选项,根据克拉申的二语习得假说,语言输入难度应是i+1,数据结果显示,目前的教材对两所学校的学生并不算难,对此教师可以通过加快教学进度和适当补充教学材料来对学生进行更多的輸入。
(四)对环境的需求
课内环境方面,附外学生倾向自我纠错方式,而桂八中学生倾向于教师纠错,前者的自主学习欲望比较强;且两所高中学生都较排斥同伴纠错,这与高中生自尊心强的年龄特点相关,也说明他们的合作性学习欲望不是很强。对课内教具的使用,两所学校学生的选择明显都是偏向于电脑和幻灯片等多媒体教学工具,这给教师多媒体使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附外的被试者在选择多媒体教学工具上的比例比桂八中略高,在选择粉笔黑板等传统教具上的比例比桂八中低。这说明,在重点高中学生的接受和学习英语的能力更强,能够应付更多多媒体呈现出来的知识和任务,对黑板等传统教具依赖较少。而在普通高中学生的学习能力稍弱,更依赖于黑板等的教学工具来帮助学习。
课外环境方面,附外52.63%的学生喜欢看英语报纸杂志,18.42%的学生喜欢看中英文对照小说, 18.42%的学生喜欢看英语原版小说,说明重点高中的学生英语阅读能力较强,也养成了平时阅读英语读物的习惯。而桂林八中有43.48%的学生几乎不读英语读物,26.09%的学生喜欢阅读中英文对照小说,说明学生阅读中有一定的困难,而相应的中文翻译提供了帮助。但值得外语教师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引导学生养成阅读英语读物的习惯,如何避免为了情节干脆只读中文、不读英文原文的问题。
五、总结与反思
以上的需求调查已经涉及了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多个方面。总的来说,这次调查结果显示出,桂八中的学生由于平时接受较少文化知识的输入,对英语国家文化知识更为渴求。同时,他们也更希望能从老师那得到关于学习方法、策略等的指导。另外,他们对教学活动趣味性的要求较高。
而在学习动机方面,附外的学生的选择呈多样性,并不局限于为了高考,而是把英语当成一门工具。而桂八中学生就相对传统一些,大多数学生还是把高考当成主要考虑因素。
在这样的需求分析的调查中,有几点需要引起我们研究人员以及一线教师的思考。(束定芳,2004:50)
第一,倾听学生呼声。西安交通大学校长郑南宁说过,“提高教育质量……需要教育工作者发自内心的真心付出,……要用亲情、信念和尊严支撑学生的追求和成长;帮助学生找到适合他们的发展之路。……少了一些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对学生意见的倾听,这难免粗糙,难以了解学生的真实诉求。”在英语学习中,如果教育者不了解学生对学习的需求,就不能做到因材施教,真正地帮学生找到发展之路。
第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和疑惑。在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就应该有的放矢地针对每个学生薄弱的地方或者学生感觉到困难地地方帮助其解决困难和学习上的困惑。对症下药才能做到药到病除。
第三,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如何帮助学生树立信息,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2)帮助学生设立科学可行的英语学习目标;(3)在学生学习需求强烈的内容上可适当增加教授或为学生指明方向;(4)定期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并及时充当“协助者”的角色帮其解决;(5)为学生的微小进步喝彩;(6)帮助学生建立客观合理的自我评价
第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要优秀成为一种习惯。要想在英语学习中获得成功,就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习惯好学习就有成效了,就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国的良好的成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持久兴趣。
第五,让学生学会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 “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培养学生有效的学习策略,不仅有利于他们提高学习效果,减轻学习负担,而且能够大面积地提高教育质量。”(程晓堂、郑敏,2002:v.)作为英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相关学习策略的引导和相应的训练,以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参考文献:
[1]Brown, J.D. The Elements of Language Curriculum: 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Program Development [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汤普森学习出版社,1994
[2]Berwick, R. Needs assessment in language programming: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A].In R.K.Johnson (eds.).The Second Language Curriculu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3]程晓堂,郑敏.英语学习策略[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4]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5]于卫华.需求分析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8)
作者简介:邹喆(1987-),女,壮族,广西贵港市人,教育学硕士,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助教,主要从事英语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
英语口语学习需求述评 篇4
教师应该从纲要要求出发, 充分认识到口语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在口语和书面表达两方面都具备一定的实际应用能力。在过去几十年的英语教学中, 我国英语基础教育经历了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以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以语法及词汇为中心到提倡以学生个体为中心的转变, 更确切地说, 是以素质教育和交际能力为中心的转变。虽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经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但如何在具体教学中真正实现该模式仍然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在目前的英语基础教育中, 仍存在忽视教学大纲要求的现象, 如:片面注重应试而忽略听说训练等, 导致学生的口语水平滞后, 远不能满足今后的学习深造或就业要求。如何才能打破口语水平低对整个英语教学效果的制约, 真正有效提高学习者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 有必要对学习者的英语口语学习需求进行调查与分析, 然后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改革。
一、英语口语学习需求分析
教育界对需求的认识与心理学密切相关。这里所说的需求, 心理学一般称之为需要。心理学家马斯洛比较细致地提出了“需要”的内涵, 即:需要是人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感到某种缺失或不平衡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需求是人行为的内在的动力源泉。教育界对需求的认识与研究由来以久, 早在20世纪中期, 应用语言学的先驱们便积极研究具体的需求分析事例, 洞察需要与复杂的语言使用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马斯洛还建立了需求分析的理论框架。在他看来, 人类共有两大类需要: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 如生理需要;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 称为高级需要, 如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需求分析的雏形, 他从人文主义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需要的层次及内容, 其研究对我们现在研究课堂需求仍有指导作用。学习需要属于高级需要, 它跟动机、风格和态度等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 在调查和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或在设计需求分析调查问卷时, 更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需求 (见图1) 。
需求分析最初应用在外语教学中的专门用途英语 (ESP) 中, 但在普通英语课程中常常被忽视。实际上, Richards认为需求分析在普通英语课程计划中也是基本的步骤, 它是指“根据条件对一个或一群学习者的语言学习需要进行判定的过程”。M.Vilches&A.Waters认为:“实施英语教学改革离不开对一定范围内的需求进行分析”。需求分析是教学改革能否得以开展和进行下去的有力保障。他们提出并区分了两类需求———基础建设需求和可能意识到的潜在需求, 并实施了四项需求调查来为菲律宾英语教学改革寻求依据, 其研究发现越是全面细致的需求调查越能为确定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提供参考。Alum Davies对英语作为外语的课堂学习需求进行了调查, 证实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更受学习者喜欢。他提议应该鼓励分析学习者的需求, 对他们的个体学习需求进行测试, 以本校特定的学生群体为样本, 采取科学的方法收集资料并进行正确的分析、运用, 而不是仅仅凭借教师经验作出相关判断。Hutchinson&Waters建立了学习需求分析的具体理论, 他们的研究为在课程设计中引入需求分析建立了具体实施纲要和问卷的项目雏形。任何对学习需求进行的调查, 都应该包含如下基本项目。
1. 为什么学生要上这门课?
必修的还是选修的?明显需要还是不需要?开设该课程是否涉及等级评定?学习者认为他们会获得什么?对英语课的态度如何?他们是否想要提高英语或是否讨厌自己花费时间学英语?
2. 学习者们是如何学习这门课的?
学习者的学习背景如何?他们对于教与学的概念做何认识?哪些学习方法对他们有吸引力?
3. 可获得哪些学习资源?
教师人数及专业能力如何?教师对于英语教学的态度如何?教师的知识储备是否充分?教材的质量?有无教学辅助手段?获得课外活动的机会是否足够?
4. 学习者的特点?
年龄/性别/国籍?有关英语他们已经知道什么?学科知识背景?学习兴趣有哪些?有什么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他们习惯或偏爱什么样的教学风格?对英语的态度或对于英语国家文化的态度?
5. 英语课程在哪进行?何时进行?
授课氛围如何?愉悦的、枯燥的、吵闹的还是冷冰冰的?整个白天上?每天或每周一次?全职或兼职?现时的需要还是提前需要?
Richards等人的研究, 不仅为当代需求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扫清了认知上的模糊, 而且为需求分析研究, 更好实施需求分析指明了方向。
如图1所示, 英语需求的内涵丰富, 视其分析角度不同而有所不同。从学习目标上看, 英语需求指学习者目前的学习要求和未来的工作要求;从学习内容上看, 英语需求指外语使用者所处的整个社会环境认为外语学习者应该掌握的语言内容;从学习过程上看, 英语需求既可指英语学习者或使用者在英语学习或应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也可指英语学习者本人期望从目的语课堂中获取的知识以及学习者在学习和使用目的语过程中暂时不知道或不会做的事。学生学习需求可概括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到学习上的缺失或不平衡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需要着重指出的是, “以学生为中心、用科学的方法收集信息, 了解他们在英语口语学习上的缺失或不平衡, 并寻求满足他们学习需求的对策的过程”的学习需求分析, 不仅可以纠正英语教学中教师主观推测的偏差, 使口语教学“有的放矢”, 而且有利于秉持学生主体的理念, 有效提高他们的口语能力。
在英语教学中实施需求分析是有的放矢地实现口语教学目标的重要一环。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在基础教育阶段 (初高中) , 受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 读和写的能力一直是强调的重点, 听说能力的培养则相对滞后。从语言的缺失及不平衡性来看, 及时有效地进行需求分析不仅可以反映出学习者已掌握语言与需掌握语言之间的差异, 而且可以作为教学的反馈。教师可以根据分析结果制定合适的教学技能, 考查学生既有语言能力与应有语言能力之间的差距。使学生通过大量专业训练和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 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为真实的语言交际打好基础。
分析学习者的口语学习需求离不开准确把握学习者现时的口语需要。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中, 达到口语教学效果的首要条件就是分析学生对于英语口语的学习动机、学习愿望等。首先应该从分析学生的显性需求入手。对于英语口语来说, 学生为了特定目标而学习口语的要求相对比较容易确定。如为了今后可以顺利通过英语等级考试或为了出国前的口语测试等。其次是分析学生的隐性需求。学生对于英语口语的需求往往是潜在的、不公开的。他们往往重视直接的考试项目, 如阅读等, 而忽视对口语的直接需求。教师可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其需求, 然后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于英语口语的学习需求, 变隐性为显性, 变被动为习惯, 使口语学习贯彻到今后学习中。
课堂实施需求分析可以采用调查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形式, 从学习者需求角度出发, 对广大初高中学生的英语口语学习进行调查, 项目可包括学习动机、学习情感态度、学习行为、学习策略、学习目标或预期以及教师角色和教师素质等方面。例如, 关于情感需求可设计如下项目。“你希望老师用哪些方式来帮助你提高口语?”“你喜欢什么样的课堂气氛?”“你比较喜欢哪种形式的口语练习/活动?”最好采用五级量表形式来量化分析学生对口语的学习需要。
比较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大纲, 一般来说语音准确、语调自然流畅、内容丰富、言之有物、反应机敏、连贯性好、语法差错和语用失误较少, 就算有较高的口语水平。目前, 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在口语学习中的困难主要有以下四类:1.发音问题。如:语音语调不准。2.英语基础薄弱。语法知识不过关、词汇量少, 加上英语文化方面的知识匮乏, 是提高口语能力的“拦路虎”, 导致一说就错或是感到无话可谈。3.缺少说英语的交际环境。最大困难是没有锻炼机会, 找不到可以用英语进行交流的对象, 没有表达机会。课堂上同学间的交流多是不熟练、不地道的, 不能体会说英语的乐趣, 不足以激发自己学好口语的热情。因此, 他们更愿意关起门来自己学。有的学习者采取“对自己说”和朗读的方式来进行练习。4.自己的一些心理障碍是阻碍口语进步的最大问题。如:怕出错、害羞胆小、怕被人笑、怕丢面子。
二、对基础教育阶段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
在基础教育阶段,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 口语教学理应成为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要打破口语对于英语教学的制约, 实现外语教育的更大成功, 有赖于师生双方的通力协作。
1. 对学习者的建议
(1) 态度转变。作为学习过程的主体, 学习者应当正确认识学习, 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改变以往被动接收知识的态度, 转为主动积极的自主学习;配合好老师的教学工作。 (2) 行动转变。要把意识的转变付诸实践, 行动要跟得上。比如:要合理安排时间、充分利用资源来提高口语。 (3) 学习方式转变。除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掌握外, 要更加注重自己语言运用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养成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好习惯等。
2. 对教师的建议
在英语教学中如何把单纯地灌输知识转变成培养和发展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 使学生变盲目学习为主动学习, 关键还在教师。由于缺乏用语环境, 在英语作为外语或二语的环境下, 学习者不喜欢特定目标场景活动并不奇怪, 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可能就是在设置特定场景活动时更大程度地关注学习者需求最强烈的方面, 同时明确告知学习者开展这类活动的意义、好处或是基本理由。因此, 要及时分析学生各方面的学习需求, 创造开放、活跃的课堂氛围。此外, 教师也需要解放思想, 及时调整自己的角色。教师不再是知识权威和真理的传授者, 除了传统的角色外, 教师被赋予了新的角色:“是所有学生的关怀者、是多元文化的理解者、是多元文化教育环境的创设者、是行动研究者”。英语教师应该分析学生的口语学习需要, 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等, 因人而异地确定教学方法。要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交际环境中语言的使用情况作透彻的分析, 以此来对教材进行增删取舍, 有针对性地加强不同学生的训练。要注意分析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特点等, 排除或弱化影响学习的消极因素, 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 加以鼓励。要注意分析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心理反应, 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 如适当调整教学方法, 创造轻松和谐的氛围, 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总之, 要从分析学生需要出发, “以学生为中心”精心安排教学内容, 灵活选择教学方法, 合理设计教学步骤, 使学生在良好的语言氛围中, 在强烈的学习兴趣支配下, 积极主动地学习,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作为教学活动中的双方, 两者的协调配合一定可以帮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实现学生口语水平质的飞跃, 促成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更大成功。
参考文献
[1]陈冰冰.国外需求分析研究述评.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9 (2) .
[2]West.Richards.“Needs analysis in language teaching”.Language Teaching.27 (3) .
[3]Hutchinson, T.A.Waters.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 learning-centred approach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4]Alum Davies.What do learners really want from their EFL course.ELT journal, 2006 (1) .
[5]Michael H.Long.Second Language Needs Analysi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6]Reilly, P.Meeting Learners’Academic Needs, English Teaching Forum, 2001 (39) .
[7]倪传斌, 刘治.英语需求的特性分析.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 (2) .
[8]田海燕.学校课程开发中的学生学习需求分析.中小学管理, 2003 (12) .
[9]余卫华.需求分析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8) .
[10]秦晓晴.外语教学研究中的定量数据分析.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3.
青年学习需求调查报告 篇5
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奋斗在农村第一线的青年朋友们,他们对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是素质能力的决定因素,全面掌握农村青年教育水平发展状况,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于是我们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我县的农村青年学习需求情况作了随机调查,调查对象为3名年龄均在35周岁以下的农村青年。
(一)、受教育程度。
在随机调查的三人中,初中学历的2人,占总人数的66.67%;高中以上学历1人,占总人数的33.33%。在这三名农村青年中,两人从事农业种植、养殖体力工作。调查表明,农村青年学历层次偏低,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素质较差,大多数只能从事体力型、收入低的工作。知识水平的限制,直接影响了农村青年的.就业。
(二)、对教育需求程度。
在调查对象中都明确表示,希望进一步提升自身学历层次。其中66.67%的希望通过脱产学习方式攻读相应的学历,利用学校机构的载体,主要为:广播电视大学、普通高校、其它成人高校。调查表明,农村青年大部分人都希望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学历层次,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三)、获取自身技能途径。
在对农村青年获取自身技能调查中发现有2名调查对象希望通过电大组织的短期培训获取技能,1人希望通过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组织的培训获取相关技能,表明农村青年对技能培训的认识增强,并希望通过高效能低成本的方式成才。
(四)、农村青年家庭收入情况。
从农村青年家庭收入调查表中可以看出,年收入低于1万元的有两名,只有1人家庭年收入高于1万元。说明城乡差别拉大,农村青年家庭生活水平仍处于较低的水平。
(五)、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情况。
在调查对象中最为关切的是农村医疗保障问题、子女升学问题、农民权益保障问题,其次为农副产品价格、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和农民养老问题。调查显示,农村青年比较关注民生问题,参与社会建设的意愿比较强烈。
(六)、农村青年对未来发展及学习需求。
在三名调查对象中,都有一个共识:就是希望进一步提升自身学历,通过相关培训,学习文化知识,掌握先进技能,学有所用,以技致富,对社会具备更强的适应能力,充分体现了农村青年对知识技能的需求加大。都能对自身发展进行定位,思路清,有逻辑的人生目标。
二、当前影响农村青年发展的突出问题
(一)影响农村青年发展的基础条件
1、农村基础教育薄弱
农村学校在施教的过程中普遍只重视文化知识的教授,职前的从业技能教育十分薄弱,农村基础教育有明显的“离农教育”倾向,从而使走向社会的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工作转换能力和创业能力较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青年素质的提高及个人发展。
2、职业教育相对落后
办学条件简陋,硬件设施严重缺乏,再加上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民对职业技术教育存在偏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困难重重。从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覆盖面来看,木兰县农村青年接受职业培训的比例很低,与全国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3、思想道德教育效果不明显
受传统的教育模式、工作方式和评价标准等因素的影响,农村青少年教育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较为普遍,思想道德教育缺乏丰富多样的教育方法和内容,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不强,无法发挥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的教育效能。
4、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难度加大
在农村出现的各种两新组织中,团建工作相对滞后,甚至存在空白地带,未能有效地覆盖青年。农村团干部基本上是兼职从事团的工作,年龄普遍偏大,并带有义务性质,工作热情不高,再加上经费严重不足、活动场地缺乏,农村基层团组织的工作开展非常困难。
5、农村青年文化建设滞后
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和青少年文化活动场所严重缺乏,面向青年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很少,农村青年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不高,农村民间文化缺少青年传承,农村普法教育力度不够,农村青年文化社团发展缓慢,从而使求神拜佛、卜卦算命、赌博等封建迷信活动和不良习气有所抬头。
(二)影响农村青年发展机会的问题
1、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农村青年的就业环境不断得到改善,但大部分农村地区自然条件差、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贫困比重大。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农业科技进步,解决了农产品供应短缺问题,但农民增收的难度依然很大,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特殊是青年劳动力选择了离开土地进城务工。
2、农村青年就业创业难度大。
受就业观念、教育培训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农村青年就业创业能力普遍较弱,大多从事低收入的体力型职业。初、高中毕业的“两后生”,普遍缺少职业技能,又难以得到直接的政策扶持,职业定位“高不成、低不就”,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3、青年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突出。
长期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分割使青年农民工无法和城市青年平等分享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和社会福利,从而导致青年农民工劳动、就业权益保障缺失和不公平的现象时有发生。教育与发展权利的差别、社会保障不完善等问题,是制约农村青年发展的现实问题。
三、促进农村青年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农村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作为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和基础责任,应该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要通过政府行为调整教育政策,追求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支持经济落后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发展基础教育,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确保受教育者的权利和义务。增加农村基础教育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构建适应农业发展需求和青年务工需要的“农业现代化教育模式”,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为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和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
(二)重视职业教育
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突出农村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并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农民转变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其次,要从培养目标、办学模式、培训内容等方面对农村职业教育重新定位,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再次,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育双师型教师队伍,使职业教育切合实际、与社会需要相结合。要从实际出发,坚持面向市场发展职业教育的思路,切实按照农村经济和个人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发展职业教育,从而不断增强农村青年科技种田的能力和进城务工的能力。
(三)增强农村青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要以农村青年的理想教育、现代文明意识教育、科技兴农教育、现代农业意识教育为重点,针对青少年群体各成长阶段的特点,进行分层教育,合理确定由低到高的阶段性目标、内容和方法,努力做到目标切实可行、内容通俗易懂、形式生动活泼,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要重视思想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改变过去思想教育就是说教、读报纸的教育方式,以影响大局和青年关切的问题作为工作的突破口,把思想教育融入到日常的生活当中、融入到青年群体性活动当中,使思想政治教育实实在在地进入到青年的思想、工作和生活。
(四)大力加强农村青年文化建设
农村青年文化建设要以服务农村青年成长成才、就业创业为主线,创新载体、加大投入、重在建设、引导参与、寓教于乐,用先进文化塑造农村青年,充分发挥青年在农村先进文化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要大力加强农村青少年文化阵地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年文化活动,充分挖掘农村本地的传统文化潜力,加大对农村文化市场的综合治理力度,推动农村青年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五)引导农村青年参与和谐社会建设
基于学习需求的学习活动设计 篇6
【关键词】学习需求 学习活动 设计
学习活动的设计依据究竟是什么?对这个问题众说纷纭。有人说,应该基于学习心理学;有人说,应该基于课程标准;还有人说,应该基于学生的原有认知;还有的教师,事实上是基于自己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不妨回到初心——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这个初心出发,课程标准指明了宏观视角下学习活动的最终需求,原有认知指明了当下的学习需求,而学习心理学则指明了学习方式的需求。由此可见,学习活动的设计就是要扎根于对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的需求分析。下面以《七颗钻石》(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基于学习需求的学习活动设计。
一、学习内容的需求
明确而恰当的教学内容应该建立在对课程内容、教材价值、学生认知的研究和把握上。
(一)基于课标视野下的学习内容需求
一篇文章被选入教材,就必然要体现出它的教学价值。每一篇课文都是语文课程目标体系中的一个点,即通过这篇课文达成某一个具体目标,一篇篇课文聚沙成塔,最终达成总目标。梳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的课程内容就会发现,它主要包括 “感悟”“积累”“方法”三大板块,编者将这些内容分解到每一篇课文。据此,我们可以定位不同课文的不同功能。
一般来说,情感体验类文章的核心内容为“感悟”,语言优美或框架结构典型的课文的核心内容为“积累”,对借由复述等方法学习的文章就应该通过该学习抓手习得并运用相关的“方法”。显然,《七颗钻石》的核心学习内容为“感悟”。
再看《课标》里中段的阶段目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比如,课文中有这样一句:“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联系上下文我们可以体会到这是孝顺的水、神奇的水、珍贵的水、生命之水等水的内涵。再比如妈妈说的话:“我反正要死了,还是你自己喝吧。”这句话饱含了妈妈对女儿的爱,体现出在生与死之间无私地给予的深层含义。
(二)基于认知基础上的学习内容需求
《七颗钻石》篇幅不长,情节也不复杂,不论是叙述方式、遣词用语,还是故事的表面含义,对三年级学生而言都不算难。可见,课后的助学提示并不是学生真正需求的学习内容。
表面上谈爱何其容易,但现实生活中,当自己的利益与帮助别人发生冲突时怎么办?当这个东西自己也非常需要时,帮不帮别人?……这所谓的高尚是否真正扎根于学生的意识中?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所以把小姑娘塑造成一个“人”,更契合学生的认知。小姑娘不是神,由圣入凡,是现代化的体现,只有“由圣入凡”,才是博爱。
因此,如何让学生通过切身体会,真正把故事寄予的道德期盼和社会理想种到心里去,进而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处世观,这才是基于学生认知基础上的“感悟点”所在。
(三)基于教材实质价值的学习内容需求
学习内容的需求必须契合并且体现一篇课文实质上的教学价值。除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对读者产生精神影响、价值引导外,还应通过课文的言语表达形式关注其在积累语言材料、习得言语规律、发展语文能力、获得言语智慧等方面的独特功能,从多个视角去开掘课文的教学价值。如学习生字新词,从第一段背景描写中积累表示干旱的近义词,对从三个方面描写大旱灾的总分式写作方法进行内化运用等。
由此,我们基本上明确了三年级学生对《七颗钻石》的学习内容的需求:①学习生字新词,积累描写大旱灾的语言。②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句子的深刻含义,体悟简短文字背后寄予着的作者的道德期盼和社会理想——让广博的爱像星星一样点亮人间。
二、学习方式的需求
教改过程中,不乏出现“为形式而形式”“形式与内容分离”的现象。基于学习需求的学习内容如果没有适宜的学习方式来支撑,也就失去了该有的意义。学习方式包括两个层面:学习所采用的组织形式及学习路径的展开。
(一)服务于内容的学习组织形式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是辩证统一的哲学原理,两者关系协调才能最终达成教学目标。《七颗钻石》按照故事发展顺序步步推进,情感体验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因此,学习的组织形式应遵循并服务于这种整体性。
国外有一种教材编写方式叫“搀扶式”,其样式就类似于旁批点评,这种“搀扶”按照阅读的进程逐步展开,指引学生进入相关的学习活动。借鉴这种理念,本文的学习活动就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展开,在文章的关键处提出问题,有意识地打断学生的自然阅读进程,使他们看到作品中隐含的他们过去没有看到、如果不学习的话以后也往往不会看到的意蕴。
师:谁能带大家一起讲一讲这个故事?
生: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走出家门,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
师:这是怎样的水?
(此为“搀扶点”一:学生联系上下文感悟水的内涵)
生:小姑娘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但又一想,这些水给妈妈还不够呢……母亲说:“我反正要死了,还是你自己喝吧。”她又把水罐递给小姑娘。
师:短短十三个字,孩子们,你感受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
(此为“搀扶点”二:感受母亲无私的爱带来的榜样作用。妈妈的教育是事情发展的一个基础,小姑娘的行为方式离不开无私、高尚的妈妈潜移默化的教育与影响,我们从后面学生的发言中可见一斑)
生:就在这一瞬间……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这个过路人。
师: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她犹豫过,矛盾过,给,还是不给?请你联系上下文说说。
(此为“搀扶点”三:体悟矛盾的心理。前面的铺垫在这里展现)
一个个“搀扶点”层层递进,步步铺垫,前引后联,带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看到了文本背后的曼妙。
“搀扶”的设置要注意两点:一是“搀扶”的问题应该源于选文,“自然而然地渗透其中”,和学生的阅读融为一体。二是问题的设置是为了促使学生从问题所在的角度去把握文本,而不是为了得出“标准答案”。以“搀扶点”三为例,我们来看看学生对小姑娘行为的精彩诠释:①关爱、同情,体现人与人和谐相处的道德模式。“给,他是个老人家,要尊老爱幼。”这是中国的传统文化。②共享——学会合作、学会分享。“给他喝一点,我自己也喝一点。”多么智慧的现代思维。③榜样的力量,文化的影响。“妈妈为了让我能活下去,舍弃自己,把水给我。我也救一个人吧。”④急人所急,换位思考。“他确实很渴,会死的。”这是多重要的为人处世的方式……
(二)遵循认知心理的学习路径
1.生字新词的学习活动路径
从识字心理规律看,出现频率和语言环境影响字词识记效果。出现频率高,与学生见面的机会就多,故能增强记忆。因此,我们主张根据教材特点和生字在课文中的分布情况,在不同的板块与教学语境中识字。
比如说,课前检查预习情况,出示“水罐、焦渴、大旱灾、清澈、喜出望外、绊倒、唾沫”等词语,让学生在1分钟内凭记忆写下5个左右的词语,再依据词语说说对文本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画面。这样,借助词语理解和概括课文,凭词意支撑思维和记忆,每一次交流都是对某几个词语的一次复现,可谓一举多得。
再比如,识字与语言的学习具有互相促进的作用,我们还可以采用识字、朗读和语言积累有机整合的途径进行教学。如学习第一段时,引导学生用一个字或一个词说说感受。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体会“渴、干、死”等,随机积累并区分近义词“干涸、干枯、焦渴”,从而领会这是描写“一次大旱灾”的总分式的表达方法。这样的识字教学,目标是多维的,学生的识字、阅读、语言表达、内容理解等都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进行,教学一定是高效的。
再比如,写一写小姑娘的矛盾心理时,把“咽、唾沫、罐”等几个难写的字结合在写话的环节中。这也是一种语境识字方法。
2.体悟文本内涵的学习活动路径
前面分析本文的核心内容是“感悟”,感悟是情感体验的关键。情感体验由浅入深分为:入情、动情、移情、抒情。由此,我们基本可以构建如下学习活动板块。
(1)披文入情:走进大旱灾。
(2)破文动情:“搀扶式”阅读故事。品味“搀扶点”一、二。
(3)悟文移情:体悟“搀扶点”三。
(4)导行抒情:(播放视频)夜晚,当你抬头看天空时,会发现那七颗星星在天上永远闪亮着,告诉我们很多很多……
三、基于学习需求设计学习活动的几点结论
基于学习需求的学习活动设计可以概括为:致力于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最近发展区”,以便集中精力满足学生当下最主要的需求,为其提供学习支架,帮助学生取得成功。它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具体的学习内容。学习需求不是抽象的,我们只有从仰视《课标》变为俯视教材、学情,才能弄明白学生真正需求的学习内容,从而把握具体的关键性内容。
第二,适宜的学习方式。基于学习需求的学习活动特别注重学习形式与内容的协调统一,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学习过程中习得知识。
这样的教学思路为一线教师的学习活动设计提供了清晰的路径,便教利学,特别适宜推广运用。
英语学习需求 篇7
关键词:学生,英语,需求,策略
学生作为英语教学的生力军, 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有着不可缺少的地位价值。基于学生学习主体能动性和积极性基础上的教学策略活化, 能起到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的作用, 帮助他们在丰富的教学方法引导下, 主动学习和积极探究, 深化理解感知。教学策略的优化能使得学生走出传统教学中被动应付学习的境地, 真正体现他们的课程学习主体地位和作用, 使得他们在和谐的学习情境与开放化的学习过程中大胆尝试和主动交流, 增强学习体验和自我效能感, 不断提高他们的英语表达综合运用能力水平。
1.创设自由和谐氛围, 让学生“我要表达”
小学生的天真本性离不开自由和谐的情境氛围。教师从学生的学习认知需求中探寻适合他们学习的策略方法, 就是要在激活他们学习潜能动力的基础上, 多给他们自由表达和积极交流的机会, 将他们的自我发展需要转化为主动实践运用。
以学生自由学习需要为前提, 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氛围, 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主动学习的需求。尊重小学生的学习差异, 以宽容和发展的心态来审视学生, 给他们主动尝试的机会, 让他们体味到自身的学习主体价值;营造民主、平等、自由的学习情境, 让他们在大胆尝试的过程中主动表现自己的学习才能, 激活他们内在学习潜能动力;多给学生自我表达的机会, 针对他们的学习能力水平, 设计一定的导学案, 让他们在主动尝试探索过程中发现更多的学习乐趣。以这样自由和谐氛围来活跃课堂教学情境, 能使得学生对英语学习增强信心, 激活内生动力。
自由和谐的情境氛围的创设, 使得他们对英语学习内容有更为深刻的认知感悟。例如, 在《牛津小学英语》 (Fun withEnglish) 6A Unit 1 Public signs的“Listen, read and say”教学中, 不妨建议学生根据文本中的“No smoking”、“Be quite”等标志的不同, 建议他们运用画图的形式来展示其表达内容, 并建议他们围绕“What does the sign mean?”和“What shouldwe do ?”等进行表述。让学生通过画图的形式来识记学习内容, 并在自由交流中主动探索, 更好地丰富他们的学习思维感知。
2.运用任务合作探知, 使学生“快乐尝试”
针对学生的学习认知不同, 运用任务探究的形式来优化教学过程, 能更好地丰富教学资源, 给学生自由快乐尝试的机会。以任务探究为导向, 注重合作交流, 不仅能给学生身临其境的学习情境氛围, 更利于他们在主动尝试的过程中探究和解决问题。
教师在教学中, 围绕英语学习的知识要点体系, 尤其在关注重点和难点的基础上, 设计多样化和层次性的学习探究任务, 帮助学生在实践交流中增强认知体验。按照课程教学难点并结合学生的学习认知需要, 创设多样化的任务, 引导他们在背景链接、基础知识练习、拓展延伸训练等过程中发现更多课程的精彩之处, 以此来帮助他们深化理解感知;发挥学生群体学习力量, 鼓励他们运用同伴交流、小组讨论、角色对话、情节小品等方式来自由交流, 将他们自我尝试探究的激情融入实践运用过程, 增强认知感悟;教师多给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策略的指导, 帮助他们在尝试过程中发现更多的学习乐趣, 激活他们的学习探知潜能。
合作探究模式的运用, 让学生的自主权和语言表达权得到有效发挥, 丰富他们的学习认知思维。例如, 在6A Unit 6Holidays的“Listen, read and say”教学中, 可引导学生围绕“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New Year’s day/at Easter/…?”进行主动表达, 帮助他们理清语言表达思维。同时, 引导他们运用同桌交流形式, 针对“What does Su Hai/David/…usuallydo on/at…?”进行表达, 以强化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 可要求学生以小组互动交流形式针对以上节日作全面介绍, 强化整体理解感知。
3.引导形成评价反思, 帮学生“信心倍增”
英语教学倡导运用形成激励评价方式活化教学, 能使学生的英语学习信心倍增, 更好地增强他们的学习潜能动力。给学生喝彩和掌声, 学生定会有不俗的表现。让学生在受到肯定和激励的同时反思自己的学习认知感悟过程, 定会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运用形成激励评价来发现学生的学习闪光点, 能在拉近师生之间距离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增强学习信心。教师多运用表扬话语、激励眼神、鼓掌示意、竖大拇指等肢体性语言, 能使得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好感, 增强理解体验。同时, 可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思维进行总结反思, 帮助他们养成自觉主动的良好学习习惯。这些形成评价反思运用能有效激活学生的潜能动力, 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精彩, 将他们自我效能感转化为主动实践运用。
如上所述, 关注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优化教学策略, 能使得他们在各自需求差异不同的基础上调整学习思维方法, 帮助他们有效增强学习的信心和潜能。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优化策略方法, 能更好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 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主动尝试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 提高英语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徐妍.指导学习策略, 活化认知感悟——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学习策略指导之谈[J].考试周刊, 2013年81期。
英语双学位学生的学习需求分析 篇8
一学习现状分析
64%的学生表示课下会主动学习英语;31%的学生主动参加过英语演讲比赛, 但仅3人获奖;69%的学生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其中42%的学生希望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31%的学生通过了大学英语六级考试, 其中53%的学生希望通过努力拿到英语专业四级考试证书。在问及“辅修双学位后对原专业的学习成绩有何影响”时, 86%的学生表示成绩无明显变化, 9%的学生表示成绩提高, 5%的学生表示成绩下滑。在问及学生“目前哪些英语技能缺失”时, 72%的学生选择听说技能, 64%的学生选择写作技能, 53%的学生选择翻译技能, 47%的学生选择阅读技能。这说明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较浓, 学习比较主动, 但学习效果一般, 因为他们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学习困难。调查到的困难有:17%的学生觉得和教师沟通不便;19%的学生觉得教师讲得太快, 听不明白;58%的学生体会到考试时间紧迫, 无法复习到位;44%的学生觉得课程太多, 无暇顾及;33%的学生承认自己投入时间和精力不够, 学习考试效果不佳;11%的学生表示学习兴趣逐渐降低。对此, 我们在帮助学生较为系统地学习英语专业知识, 提升英语应用能力的同时, 还需要克服各种学习困难来保持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双学位课程和原专业课程或学校活动有时间冲突, 仅28%的学生表示自己从未旷课, 72%的学生承认自己双学位课程的出勤率为“一般没事就去上课”。67%的学生希望双学位课程安排在周末, 47%的学生希望时间安排在晚自习, 还有2名学生希望时间安排在假期。这说明上课时间需要灵活调整, 保证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时间。
二学习需求分析
本文主要通过学习目标、对课程喜好、对教师喜好、对教法和教材喜好和对课程考核喜好来调查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调查发现, 64%为了就业, 61%的学生选择双学位是因为热爱英语, 58%为了多拿个学位, 22%用于实习, 19%为了考研, 11%准备出国。这表明学生学习目标明确且具有多样性。
双学位的课程设置覆盖英语专业高年级的骨干课程内容, 适合具有一定英语水平的学生选择。主要专业课程有高级英语、英美文学与文化、语言学概论、英汉互译、实用英语 (商务、旅游、文秘) 、视听说、写作、日语、英语教学法等。通过调查分析, 61%的学生觉得实用英语 (商务、旅游、文秘) 和视听说对他们最实用, 他们还喜欢写作、英汉互译、英语语法、高级英语、英美文学与文化。对写作、英汉互译等这些实用课程的喜欢说明双学位学生希望学到的英语能够真正服务于岗位, 他们对语法课的喜欢说明他们的英语基础知识需要不断巩固。33%的学生认为比较文学概论, 25%的学生认为语言学, 22%的学生认为英语教学法这些课程不需要开设, 因为这些学科太过专业, 学习起来难度较大且实用性不强。学生希望开设一些外教课、口语课、演讲课、文化相关课程来进一步提高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总的来说, 多数学生希望通过双学位课程学习到英语专业的实用性课程来服务于自己的专业发展, 实现双赢。
了解学生对教师、教法和教材的需求, 能使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教学效果。对中国教师的学习背景和职称要求, 学生的意见比较均衡, 他们觉得只要教师能进行本门课程的基础教学并补充该领域中的最新知识就可以接受。53%的学生要求外教教学, 这能提高他们的听说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由于学生不是英语专业的, 所以56%的学生喜欢教学语言是中英结合, 英文为主, 当然有27%的学生乐于接受全英文教学, 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教法的要求, 学生多希望采用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在学习中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他们不喜欢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法。对于上课模式, 86%的学生选择不同专业的学生一起学习, 这样能交流学习经验并结识更多朋友。对于教材, 33%的学生喜欢原版英文教材, 这是真实的学习资源, 61%的学生喜欢双语教材以方便学习和使用, 少数学生喜欢中文教材但这不利于他们英语能力的提高。总体来说,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求来调整教学材料和方法。
对于课程考核, 多数学生不喜欢单一的闭卷笔试形式, 他们希望通过英语写作比赛、演讲比赛、辩论比赛、英语竞赛、课程论文、英语证书等形式来评估他们的英语能力。调查显示, 56%的学生倾向于平时成绩为期末成绩, 36%的学生选择课程论文, 80%的学生表示会主动考取与原专业相关的英语证书。因为学生需要准备原专业课程的考试, 时间和精力有限。调查显示, 58%的学生感到考试时间紧迫, 无法复习到位。为了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准备双学位考试, 学校应按需协调考试时间, 42%的学生建议双学位考试在放假之后, 14%的学生希望双学位考试在原专业课考试之前。对此, 本文建议学校应鼓励学生参加职业英语资格证书考试, 甚至可以考虑用一种证书代替课程学分以实现英语与专业相结合的教学考模式。总之, 为了实现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上的全面发展, 我们应该从多方面综合评价学习效果, 最后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准备考试以展示真实的学习效果。
三结束语
本文对英语双学位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查和分析是探究英语双学位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阶段性成果, 这能深入了解学生需求以构建一种适合英语双学位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 从而培养具有比较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一定的中西方文化素养、较强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适应能力, 能熟练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应用型复合人才。
摘要:双学位的人才培养模式探讨需要对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分析研究, 只有这样, 我们的教学才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鉴于此, 通过调查分析川渝地区两所高校80位英语双学位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学习需求, 以期为中国英语双学位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双学位,学习情况,学习需求,分析
参考文献
[1]林萌、姜怡、姜欣.“专业+英语”双学士学位培养之需求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1)
英语学习需求 篇9
一、激发兴趣, 做好过渡
小学英语教育可能更多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课堂教学多以听说为主, 对学生的考试评价也少有主观性试题;而进入初中, 考试评价中主观性试题比例大幅度增加, 教学内容增多, 课堂密度加大, 这些变化使学生对英语学习少了一份兴趣, 多了一份负担。另一方面, 学习是一种艰苦复杂的脑力劳动, 如果没有兴趣来支撑, 那的确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如果学生对英语产生兴趣, 就会主动、积极地学习它,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并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课堂上继续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仍然是教学目标之一, 所以我坚信:只有乐学才能好学。
于是, 在我的课堂上, 游戏、比赛、猜谜、笑话、抓阄等等,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设计不同的主题活动形式。在这些活动中, 学生都有具体的角色, 有具体的任务, 都很投入地参与, 甚至忘记了自己是在学习, 积极努力完成自己的角色, 在乐中学……
例如:背诵英语课文是学好英语的有效途径之一, 但也是令学生很头疼的一件事。每次检查背诵课文, 老师和学生都很痛苦, 课堂气氛也非常沉闷。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我经常采用抓阄的形式。事先准备一些小纸条, 上面分别写上如:背诵你最流利的部分, 至少五句;你能把“我”翻译准确吗?纸条上给出汉语译文;还有背诵第二段, 错一处, 抄写一遍;你太幸运了, 请你找其他同学代替你;老师考你三句话, 全对就过关, 不对要挨罚等等。这样, 检查背诵这一枯燥的训练过程变成一种游艺活动, 使这一环节变得十分轻松愉快, 兴趣盎然。
成就感是英语学习中非常宝贵的情感体验。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激起人们进一步追求更大成功的欲望。它能最大限度的激起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确保努力学习者所需具备的热情。课堂上, 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遇, 想方设法地帮助学生成功。根据学生的特点, 多方诱导学生参加英语学习活动, 使他们体验成功的感受, 从而增强学生自我学习的内部动力。例如, 每天课前的“Daily report”或“Free talk”活动, 虽然承担任务的学生只花费了3~4分钟, 但却给了他们一次练习和应用英语的机会。这是十分重要的。当然, 有的学生可能在发音或语调上有一些错误, 在这时由教师和同学的鼓励而引发的成就感会渐渐帮助其树立自信心, 使他们能在教师和全班同学面前大胆地说英语, 从而达到了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
在课堂活动中应该怎样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呢?我的做法是:不是一味的去指责和批评, 而是倍加小心的去呵护他们的自尊心, 对他们提出合理的要求和善意的帮助, 即便是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文不对题, 也不要一味的去纠正错误, 而是给予他们一句鼓励的话或一个信任的眼神。“对孩子来说, 一句表扬胜过十句责骂。”英语教学中应以多鼓励、赞扬为主, 适当的严厉为辅。后进生更加需要鼓励表扬, 让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 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上进心。
二、及时归纳, 授人以渔
“授人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学会归纳, 总结规律。在教学中我发现:记忆单词已成为学生学好英语的一大障碍, 很多学生由于不会音标, 背单词时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硬背, 没过几天就都忘了。我们使用的《新目标》第四版并没有把音标作为教学要求, 教音标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而且我们的课时也不允许我们细致地教授音标。所以针对记忆单词这个问题, 在教生词时, 我有意地引入一些字母及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则。
我告诉学生, 英语单词的拼读是有规律的, 大家要学会发现其中的规律, 并用于识记单词。将这个理念传递给学生后, 在教学中我开始引领同学们寻找、利用这些规律来记忆单词。例如英语中辅音字母的发音和汉语拼音中的声母不但长得像, 而且发音相似, 这就是规律。于是, 在单词中见到辅音字母我就带领学生读出来, 很快学生就掌握了辅音字母的基本发音规则;另外, 辅音字母组合也很常见, 但规律性不强, 所以见到就读反复强化。而对于元音字母, 情况比较复杂, 因此先向学生渗透了开音节和闭音节的概念;接着教给他们元音字母和辅音字母在开音节和闭音节中的发音规则。还有一些字母组合与词义、词性相关联, 如“tion”就是名词后缀, “un”就是否定前缀, 而且也有着固定发音, 组织学生把发音相同或意义有关联的词汇放到一起做比较, 例如看到“ar”就读/a:/, part, park, car, card, far, farm……等。如果出现发音情况比较特殊的单词, 再随时给学生总结, 如元音字母“ea”的组合在重读音节中就有3种发音:/e/bread, breakfast, head;/i:/break, great;/iə/hearing, really;且规律不明显, 所以遇到带有元音字母“ea”组合的单词就强调它的发音, 以便让学生掌握其正确的发音。
一年多下来, 每节课讲授生词时我都鼓励学生使用这些规则或规律记忆单词, 学生们已经基本掌握了所有字母及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律, 而且熟能生巧, 几乎能够做到见生词拼出发音, 听到发音写出单词, 为学好英语扫除了一大障碍。
三、持之以恒, 扎实基础
英语的学习在于积累, 而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想达成与他人交流的目的, 就要将教材中出现的重点句型都要求学生熟记于心并转化成自己的语言熟练运用;而句子的构成要靠单词的组合, 因此单词的积累对于英语学习至关重要。
1.分类积累:根据单词的性质、特征、内在联系等归纳分类, 如家庭人物、职业、天气、服装……让学生准备一个笔记本, 随时将新学的单词分类积累在这个笔记本上, 如关于天气的单词:rain-rainy, snow-snowy, cloud-cloudy, wind-windy, sun-sunny;hot-cold, warm-cool, dry-wet等等。
2.阅读积累:在进行阅读训练时, 不是只针对阅读讲阅读, 而是同时将阅读段落中的重点词汇和固定搭配及时提炼给学生, 虽然有些词汇和搭配不是现在要求学生掌握的, 但是提早让学生接触到重点词汇和固定搭配, 有利于学生能够及早积累, 以便更加轻松的应对今后的学习。
3.构词法积累:通过词根加上前缀、后缀来改变词性、词义积累单词, 如词根“act”加后缀变成actor和actress, active, activity等。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前缀和后缀, 也有利于他们猜测生词含义。
4.总结性积累:总结汉语意思相近的单词一起记忆, 如listen, hear, sound;总结带有同一单词的短语, 如look like, look up, look after, look for, look up and down, look at, look out, look over, look forward to等。
长期的词汇积累有利于学生词汇量的增加, 不仅巩固了基础知识, 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使学生在考试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创设情境, 学以致用
语言的学习源于生活和社会活动, 学好语言的最终目的又是运用语言更好地生活和参与社会活动, 使之成为交流的工具。如果只是死记硬背书本上的课文和语法点, 加之大量的练习题, 不仅会使学生对英语学习感到厌倦, 而且也不能做到真正地掌握和灵活地运用。所以英语学习必须结合学生社会生活实际。英语的学习需要语言环境, 问题是我们绝大多数学生的家庭不能提供英语学习的环境。因此, 学生学习英语和练习英语的唯一重要途径就是英语课堂。
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堂这个阵地, 真正起到主导与引领的作用。要结合每节课所学内容设置适合的情境, 引领学生使用所学知识完成语言的运用, 真正地在“生活”中使用英语。让学生在每一堂课上都能尽量做到学以致用, 是每一位英语教师的首要和必要的任务。因此, 我们教学的重点应该不再是“我们该教些什么”, 而是“我们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造这些条件”, 更应强调的是学生“能干什么”。
例如:运用将来时态谈论自己的理想职业, 其实也就是学习使用“be going to do”来谈论想要做的事情。我为学生创设了三种情境:1.Go to the Hope Primary School (去希望小学) ;2.Go to the Children’s Hospital (去儿童医院) ;3.Go to the Old People’s Home (去养老院) 。让学生们做出周末计划:要去哪?打算做什么?之所以选择这三个地方, 是因为我觉得教师不仅仅要教会学生知识, 更重要的是结合所学知识教会他们做人, 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要树立为他人着想的观念, 并融入和谐社会的思想观, 让学生的语言运用紧扣时代脉动。当然, 作为老师不应该把自己的思想完全强加给学生, 那样会限制学生的思维, 所以我又给出一张空白相片, 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真正地融入情境之中去运用所学知识。
五、面向全体, 整体推进
学生个体的全面、和谐发展永远是教育的核心命题。
种种原因导致了升入初中的学生的英语水平差距巨大, 个别学得好的学生上初中时, 已经达到了初二甚至是初三的英语水平, 而差的甚至连A、B、C都读不准。这就给初中英语老师一个大难题:课堂上如果老师的教学迎合了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 那么一部分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就会跟不上学习的进度, 久而久之会被远远地甩在后面;如果老师一味地照顾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 那么英语基础好的学生就会逐渐对英语课堂失去兴趣, 造成这部分学生的退步。
要解决这个难题, 就要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体作用, 把英语基础好的学生所掌握的, 而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需要学习的, 同时也是初中英语教学内容的这部分知识, 作为英语教学资源来看待, 充分利用英语基础好的学生的学习优势来因材施教, 发挥他们的带动作用, 使英语基础好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体会成就感;让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感受到能够学好英语, 使每一位学生每一节课都学有所得, 并促使中间的学生尽快提高学习能力。
为此, 我从预习环节着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休作用。课前, 根据学习内容有重点、有目的地布置预习。课上, 组织展示交流预习成果, 学生会的要展示、交流或汇报, 展示、体会他们预习的成就, 使同等水平或英语基础稍弱些的学生也跃跃欲试, 进而调动了更多学生学习积极性。然后, 组织其他学生对展示、交流的学生进行评价, 使其他学生对展示交流的学生负责, 虚心向英语基础好的学生学习, 变教师的教为学生的教, 互教互学, 同时要指出进行展示、交流的学生存在的问题、错误、不足, 这使得展示、交流的学生更加审慎、负责的对待自己的展示、交流行为, 使其他学生更加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来促进自己的学习, 进而达到了调控全体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最后, 教师组织对学生的评价进行再评价并推广成果。
英语学习需求 篇10
笔者有十多年英语教学及心理研究经验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 通过多方位的了解和分析, 认为对于这些所谓“弱势群体”的同学, 给予他们基于作为一个“人”的关爱比出于提高英语成绩的“好心”更能使他们感到有尊严。具体地说, 他们的心理需求有以下几点表现。
1.渴望进步, 不希望被认为不思进取
由于英语学习的特殊性, 学生的努力往往不可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作为英语教师, 要从阶段性角度去评判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 通过细心观察和比较去发现乃至发掘学困生英语学习中的可圈点之处, 及时给予激励性点评, 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情感。因为他们的点滴进步是付出比其他同学更多的努力才取得的。做老师的既要对他们有足够的信心, 也要培养自己的耐心, 否则, 教师的急功近利可能换来学生对英语的更加没信心。毕竟, 成就感是每一个孩子都在追求的心灵感受, 不思进取其实只是遭遇挫折时短暂自我发泄的代名词, 因为绝大部分同学从未放弃对学习、对校园生活的热爱。
2.渴望尊重, 不希望被视为怜悯对象
英语学习能力弱, 不全都是学生的错。男生与女生有区别, 长期以来形成的学习习惯也是重要因素, 再加上一些英语教师教学方式不当, 所以学生之间英语成绩差距大应该承认是有其客观原因的。但出于教师、家长乃至社会的多种原因, 这些学生逐渐成为被同情的对象。座位安排上老师要考虑搭配, 英语结对学习中他们是帮扶对象, 个别辅导时在他们身上花费的时间不少。在一片“好心”的包围之中, 他们逐渐会觉得自己拖了班级和老师的后腿, 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学习动力有时却演化成了学习的压力, 压得他们几乎喘不过气来, 反而影响了进一步提高的效率。其实, 尊重感是作为一个人的最基本的心理需求。而同情和怜悯会使那些学生感到低人一等, 抬不起头来, 进而在无形中形成想要挣脱甚至叛逆的性格特征, 因为那可能成为他们不能背负的心灵之重。
3.渴望快乐, 不希望课堂上提心吊胆
自英语新课程实施以来, 英语教材的选材更趋生活化和情趣化。在学习新课时, 初中英语的很多课时都能上得轻松而有意趣, 完全可以实现快乐学习的目标。然而, 由于部分英语教师缺乏对教材进行再处理的能力, 教学方式程序化, 教学手段单一而且单调, 使得原本该充满活力的英语课堂始终不能激起火花, 学生一直处在被动学习的状态中, 难以体验到学习英语的快乐。特别是那些英语比较弱势的学生, 尤其渴望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增长知识, 享受学习。但纯粹知识讲解型的课堂, 常常令他们提心吊胆, 因为他们怕提问, 怕出丑, 怕见到老师希望的目光和失望的眼神。由于是在忐忑的心境下学习, 学习的效率难免大打折扣。如果对于沉闷课堂的害怕成为常态, 对英语学习的抵制甚至放弃也就随时可能发生了。
以上三个方面是笔者对所谓英语“弱势群体”学生英语学习心理的粗浅分析。要想调整他们英语学习的状态, 就要从满足他们心理需求的角度去改善英语的教与学。而从培养他们英语学习上的积极情感入手应该是切实可行的策略之一。为此, 笔者在英语教学中经常进行以下三个方面的尝试, 效果不错。
1.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 调动学生积极情感
越是“弱势群体”的学生, 对周围的环境越敏感, 哪怕是同伴的一句戏言或是老师不经意的一个眼神都能引起他们对号入座的思考, 甚至影响到他们学习的动力或意志。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使孩子们能在宽松、愉悦、平等的环境里学习英语、交流英语甚至表演英语, 则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对英语的热爱之情, 使英语课堂有动力而少压力。
在课堂导入时, 我经常结合自身或身边的事来调动一下学习气氛。例如在学习8A Unit 3 A Day Out这一新课时, 我先问学生:Do you often exercise?What do you like to do to keep you healthy?学生畅所欲言, 气氛热烈。我再问:Do you want to know what I often do?学生很感兴趣, 借此机会, 我描述自己:I like swimming very much.In summer, I often go swimming with my family.Do you know how long I can swim at a time?学生猜测, 也带点怀疑。I can only swim 5 meters.学生哄堂大笑。在这样的氛围中, 我接着问:Do you want to know what Eddie often does?以此导入新课。
在学习过程中, 我经常结合课文内容穿插一些知识性或趣味性的话题来引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 效果也不错。
2.运用生动有效的学习方式, 激发学生积极情感
在课堂学习中, 渲染和调动气氛只能起到短期效果。从整堂课来看, 关键还在于学习方式的选择和运用是否科学合理。英语课文的内容往往寓哲理于生活场景中, 所以适合运用多种生动而有效的学习方式来丰富课堂学习行为, 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热情。
创设真实情景, 模拟情景对话是英语课堂的常用手段, 也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而且它对学生的英语积淀要求不是很高, 适合每个学生参与其中。如在学习牛津7A Fashion这一单元时, 我就安排了现场走秀, 不仅要走得好, 还要旁白说得流利。在情景表演中, 积极参加而且演得好的倒是那些英语成绩不很理想的同学。
组织合作学习, 提倡全员参与, 能给英语“弱势群体”学生提供一个融入集体、发挥个人作用的平台。因为小组成员共同努力完成教师布置的各项任务, 不仅可以使小组内每位学生都感到自己是小组中不可缺少的成员, 产生被重视、被接受和被尊重的感觉, 从而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 而且可以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 相互交流, 共同增加词汇量和信息量, 实现资源共享。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延伸学生积极情感
课堂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 在课堂上激发起来的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情感只有不断地延伸下去, 从课内拓展到课外, 从学校延伸到家庭, 才能发挥它的长效活力, 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跟磁带朗读是英语科目最广泛的课外活动。但不少老师布置得多, 检查得少, 而且检查方式单一, 不能调动学生的跟读热情。所以此项任务往往是虎头蛇尾, 学生由于缺少监督, 很少能有坚持下去的。笔者为了激发学生跟录音机读的兴趣, 让学生在读熟后, 再以最好的状态录在磁带上, 第二天带到学校来比较。从中再挑出一些读得较好的和进步较快的录音, 在早读时间里播放。在好奇心的驱动下, 即使是英语成绩不很理想的学生也会增加下次好好朗读、录音的动力。
另外, 以“每周一歌”的形式教学生唱经典英文歌曲也能很好地延伸学生对英语的热情。不管是喜欢唱歌的还是被动接受的同学都难以抗拒经典的魅力。
英语学习需求 篇11
【关键词】高职 种植类专业 英语学习需求 调查 分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4C-0048-03
在外语教学领域,需求分析是语言课程设计和实施不可或缺的启动步骤,它至少有四大重要作用:一是为制定外语教育政策和设置外语课程提供依据,二是为外语课程的内容、设计和实施提供依据,三是为外语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的确定提供依据,四是为现有外语课程的检查和评估提供参考。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对学生的需求进行分析,以对教学过程进行及时的调整。基于这一考虑,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种植类专业2013级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各方面需求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旨在为高职种植类专业学生英语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确定提供依据。
一、调查概况
(一)调查内容。共设计21道题,其中单选题10道,多选题10道,客观题1道。内容涉及学生的英语学习态度和观点、学习目标和动机、学习的自我评价和总结、学习方法和策略、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对课程设置的要求等方面。
(二)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包括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156名种植类专业在校生,他们分别属于生物技术及应用、中草药栽培技术、植物保护、种子生产与经营、生态农业等专业。
(三)分析方法。回收问卷134份,其中有效问卷125份。对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统计,按每一选项人数除以有效问卷人数计算出百分比,然后对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进行群体分析。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对英语学习的态度和观点。表1显示,11.5%的学生对英语学习“非常感兴趣”,38.3%的学生“比较感兴趣”,24.7%的学生“一般感兴趣”,但持“不感兴趣”和“无所谓”态度的学生分别占了6.7%和18.8%。16.7%的学生“经常会主动寻找”机会主动学习英语,34.2%的学生“偶尔会主动寻找”机会学习英语,只有22.8%的学生“从来没有主动学习”或持“无所谓”的态度。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还是有兴趣的,而且是希望能够学好的,也有大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主动性较高。
表1还显示,在学生认为学好英语的关键因素中,40.4%和26.8%分别认为“教师”和“教材”是英语学习的关键所在;而50.5%的学生认为对英语学习影响最大的是“老师”,33.4%的学生任务对英语学习影响最大的是“语言学习环境”。因此可以得知,教师的教学方法、教材的选择和语言学习环境的营造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习兴趣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英语学习的目标和动机。表2的调查结果显示,关于学习目标,100%的学生希望能“通过学院的学业考试”,由于广西高职类院校要求学生考B级,有85.2%的学生希望“通过B级考试”,另外,有30.5%的学生希望“通过四、六级考试”,19.6%的学生希望“获得英语职业资格证书”。在学生最希望提高的英语技能和学生认为对职业理想有利的技能中,大多数的学生都认为“口语”和“听力”最重要并对自己的职业理想最有利。关于学习动机,75.8%的学生希望英语学习在自己将来的专业发展中有用。由此可以看出,学生不仅有通过学院考试或通过B级考试的短期目标,还有真正学好英语,特别是学会英语听说的长期目标,这就要求教师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摆脱“聋哑英语”,让学生真是能够“听得懂”和“开口说”,并且与学生的专业发展相结合,让他们能够真正在日常交际和工作中使用英语。
(三)对英语学习的自我评价和总结。表3显示,38.9%的学生认为自己进入大学后英语学习收获不大,甚至有19.7%的学生认为英语学习是在浪费时间;在学生遇到的困难中,口语和听力是学生遇到的最大困难。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英语学习,让学生在大量语言实践中提高听说水平是高职种植类专业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目标。
(四)英语学习方法和策略。表4有关英语学习方法和策略的调查结果显示,分别有47.7%、38.5%和28.6%的学生认为“看英语电视新闻、影视片”、“听英语广播、歌曲等”和“读英文报刊、杂志、名著等”是英语学习的最好方式,而有64.7%和75.8%的学生则分别认为“与外国人交流”和“与所学专业相融合,学习种植类专业英语”是英语学习的最好方式。在如何安排课外英语学习时间的调查中,绝大部分学生能在课外利用各种渠道学习英语,仅有15.4%的学生“基本不投入学习”,而“看英文电影”、“听英文歌曲”、“浏览英文网站”等能吸引学生的活动是学生课外比较青睐的英语学习渠道,也有30.8%的学生能在课外安排时间自学种植类专业英语。因此,如何指导和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有效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如何引导学生增加英语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在课外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传授与种植类专业相关的专业英语,是针对高职种植类专业学生教学的有效途径。
(五)对课堂教学的要求。表5显示,38.5%和26.7的学生分别认为教师“经常鼓励”或“偶尔鼓励”能促进学生努力学习;58.4%的学生喜欢“师生互动,共同学习”、53.6%的学生喜欢“英语为主,汉语为辅”的授课方式;仅有28.7%的学生希望老师“按照书本、大纲按部就班”进行教学,大部分学生希望老师在教学中能够“介绍文化背景”、“加入种植类相关内容,提高实用性”,并“结合B级考试内容”进行教学;60.3%的学生认为“教材陈旧,脱离实际生活”是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70.7%的学生则认为“很少和种植类相关的英语训练课程”是现阶段种植类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还有68.2%的学生认为英语教学“目的仍是考试而非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由此可见,教师在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也是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关键。
(六)对课程设置的要求。表6有关课程设置要求的调查结果显示,35.8%和40.5%的学生分别认为目前教材的难度“很难”或“较难”;如果学院开设拓展课题,35.5%和24.9%的学生选择时考虑最多的因素分别是“和种植类专业密切相关”或“未来工作需要”;51.6%的学生希望大学英语的授课内容是“公共英语和种植类专业英语相结合”;26.7%和45.3%的学生分别认为“非常需要”或“比较需要”一本辅助的种植类专业实训教材。以上数据说明,现阶段教材的难度和种植类学生英语实际水平不符,学生更希望开设和种植类相关的专业英语课程,因此,在高职种植类英语教学中,如何选取合适的教材,如何让公共英语和种植类专业英语相结合是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教学启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的高职种植类专业的英语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需求之间有着较大的差距。根据Stevick的研究分析,外语教学只有充分体现与学习者学习需求的“相关性”,同时具备“完整性”(指教学能较完整地包含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有效性”(能使学习者学以致用)、“满意性”(使学习者感到他们的需求能得到满足),才有“优势”来施加对学习者的影响。基于调查结果,可以得出以下几方面的教学启示:
(一)转变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关于教师对其所在的工作环境的制度和自己在其中的角色的理解。目前,大部分教师都是按照教学大纲按部就班地教学,但是忽略了学生的学习需求,没有建立真正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学习需求的满足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所在,学生始终是英语教学的主体,也是教学目标的实践者。因此,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以人为本,加强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以便了解学生的需求,认识高职种植类专业学生的特点,积极地引导他们进行英语学习。
(二)全面整合教学内容。《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除明确教学对象、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测试外,还特别注明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既要打好语言基础,又要培养实际使用语言技能;要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应协调发展,特别要加强听、说技能的培养。调查结果也显示,学生最希望提高的和学生认为最有用的英语技能就是听力和口语。但是,现阶段的高职种植类英语教学教材还是以精读教材为主,听说内容较少,特别是和种植类相关的专业英语的听说内容几乎没有。因此,如何有效地整合教学资源,是高职种植类英语教师必须认真对待的一个问题。
(三)改革种植类专业英语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设计按照统一的教学大纲的要求,为实现平均目标而设计,不可能满足所有专业、所有学生的学习目标,也不可能兼顾所有专业、所有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能力。因此,针对高职种植类专业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英语教师应把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改为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以保证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此外,还应把现有的课程设置模式改为公共英语和种植类专业英语相结合的模式,增加种植类专业英语的实训课程,让学生真正学习到有用的知识。
综上所述,本文根据需求分析理论,调查了高职种植类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的实际情况,帮助教师了解高职种植类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的实际需求,希望这次调查能够为高职种植类专业英语教师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提供行为依据,也为今后的高职种植类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实证支持。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陈冰冰.国外需求分析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2)
[3]Stevick E.Adapting and Writing Language Lessons [M].Washington D.C.:Foreign Service Institue,1971
[4]Jack C R,Charles L.Reflective Teaching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M].Cambridge:Cambridge Language Education,2000
[5]余卫华.需求分析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6]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张小川(1983— ),男,广西蒙山人,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农业英语翻译、高职英语教学;陈钦兰(1982— ),女,广西合浦人,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二语习得、语料库语言学。
英语学习需求 篇12
关键词:财经类院校,公共英语,学习需求,分析调查
引言
进入新世纪,中国对大学公共英语教学进行改革的呼声愈来愈高,从教育部领导在不同场合的讲话到各个地方院校的教改措施,自上而下的改革举措在全国范围内不断推出,希望通过共同的努力使得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可以上个新台阶。三十年来,大学英语教学为我国改革开放事业提供了强大的语言支持,大学生的英语总体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这是不容抹杀的事实。当以教育部门主导推进的大学英语改革得到不断深化之时,我们有必要用科学的方法来调查非英语专业学生和大学英语一线教师的要求和呼声,毕竟,一切的改革都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一切的改革都需要众多的一线教师来认真执行。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教学理念逐渐成为英语教学界的普遍共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实质就是要考虑学生个人的真实需求,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和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英语学习需求分析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孕育而生的研究手段。学生英语学习需求分析是指在课程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和教师对学生的主观与客观需求进行调查分析,从而确定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的问题。
需求分析对我国提高大学英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鉴于全国高等学校的教学资源、学生入学水平以及所面临的社会需求等不尽相同,各高等学校应参照《课程要求》,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系统的、个性化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导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需求分析可以使得各个学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校的教学大纲。只有做好需求分析,才能充分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需求,才能制定出符合本校实际的教学目标和授课方案,真正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 调查过程及结果分析
束定芳认为需求分析包括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两类。通过对安徽省某财经类大学四个年级300名学生所进行的问卷调查和对该校公共外语教学部部分教师的座谈,我们发现,财经类院校的学生在学习大学英语的需求方面有着自己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提出应对策略。此项调查的对象主要为在校学生,所以反映的主要是学习英语的个人需求。而该调查的对象也包括大四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社会实习工作经验,所以调查结果可以从一定角度反映出社会需求。本次调查对象来自该校国际贸易、会计、管理、营销、政治学、经济学、财政学、中文、广告学和统计学等十个专业。他们对公共英语教学中的教师因素、教学方式、学习策略、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及教材选择等问题作出了回答。
(1)学生对公共英语教学教师因素的判断。65%的大一学生直接回答希望自己的英语教师可以用流利的英语授课,改变高中英语教学那种只讲语法、只做练习的模式,讲授一些关于英美文化相关的知识。91%的大二学生则认为教师应该能帮助自己高分通过全国四、六级英语考试。而77%的三、四年级学生则希望大学英语的学习最好和专业能结合起来,同时能兼顾实用知识的传授,例如怎么写英文求职信,如何考托福、考研等。从该组数据可以看出,该校的学生对教师的要求不同于一些综合类院校,学生比较在意教师的“实用”价值,他们希望教师能够帮助自己解决一些诸如通过考试、提高口语的实际问题。而对英语学习的思辨价值和文化熏陶作用则没有提及。
(2)教学方式。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虽然有65%的一年级学生对英语教师有如(1)所描述的希望,但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他们中还是有61%的人不太适应大学英语的教学方式,读写与听力分开;考试内容同课本关联不大;口语练习比重增加;英文授课时间延长,而这些恰恰和高中英语大不相同。15%的学生要求教师最好不要用英语讲课。4%的学生对一些教师的教学方式感到不满意,因为他们是全汉语教学。而72%的二年级学生则认为同一位教师教学两年时间稍长,可否由两至三名教师连续担任。另外,83%的学生呼唤能用多媒体进行英语教学。当问及教师除了课本之外还有什么补充阅读材料时,93%的学生都说基本没有。
(3)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81%的学生都说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平时跟随教师的进度,精读课本,以课本的学习为主。对于大学英语的系列教材,如,泛读教材,65%的学生承认自己没有时间去读。49%的学生说了自己有时会买一些《21世纪报》、《英语学习》、《英语世界》和《疯狂英语》阅读。2%的学生说自己曾经在英语角和外教有过聊天经历。当问及是否在浏览一些网页时会不会听一些音频资料时,91%的学生回答否定,但有部分人说自己会经常看一些在线大片,但听懂的原声比例不大。可见,该校学生兼具具体型学习者和交际型学习者的特点。前者喜欢通过游戏、图片、电影或录像等手段来学习外语。后者喜欢观察和倾听本族人与朋友用英语交谈、观看英语电视、在商店等场合使用英语,通过听和交谈来学习英语词汇(束定芳,2004:34)。另外,只有3%的学生坚持晨读。45%的学生表示只有在教师要求听写和快考试前,自己才会主动地背单词。
(4)学习动机。正如(1)处的调查结果所揭示的那样,不同年级的学生对公外英语教师的要求可以从一定程度反映学生的种种动机。对(1)的结果形成补充的是:在四年级的调查学生中,76%的学生表达了某种“后悔”,认为自己大学英语的学习没有把口语的提高摆在重要位置,而较差的口语表达能力则是自己工作实习时的一大“瓶颈”。16%的学生认为本科时的英语应该能帮助自己以后的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
(5)教材选择。该校目前使用的教材是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视野大学英语》。30%的学生表示了对该套教材的内容、话题感觉陌生。如:爱滋病、婚前协议、意识流等。14%的学生则认为对教材的内容没有感觉,只是被动地跟着教师走。24%的学生认为该教材内容有意思,很有现代气息。
2. 对该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
根据该调查的结果,项目组对该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出如下建议:
(1)立足本校实际,开展分级教学。毕竟该项目组调查的院校是一所二本院校,学生入校的高考英语成绩差别大。部分学生刚进校时就可以通过四级考试,但也有部分学生基础较差,在语法、发音、听力等方面感觉很吃力。面对这样的实际,应该开始分级教学的改革。让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平台。对于大多数成绩普通的学生而言,夯实基础,脚踏实地地提高自己也不失为一条稳妥的方法。
(2)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其学习兴趣。由于该校学生兼具具体型学习者和交际型学习者的特点,大学英语教学应当适当走出课本,走出教室。教学中增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课堂辩论、情节模拟等方法,提高其学习兴趣。项目组建议针对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专门组织一次全校分年级的需求分析调查。
(3)大力开展ESP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特殊用途英语)教学,同专业接轨。财经类高校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不同于英语专业。英语对于前者来说,工具和辅助的作用更加突出。而财经类的许多专业又是“舶来专业”,英语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所以,建议在二年级和三年级时开设同公外学生专业相结合的ESP课程,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利用英语学习专业知识。这无疑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还有专业学习都是有利的。
(4)师资培训。既然要开展特殊用途英语的学习,师资是必要前提条件。该校可以利用自身的财经类学科优势,从外语专业选择教师,可以和其他专业的老师接成对子,进行专业补课。两到三名教师可以负责一门课,组成课程组。当然,学校也需要在教学时间、课时安排、教学条件等各个方面给予配合和支持。
结语
由于本调查属于小型研究,因此在问卷设计中会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而且随着学生英语水平情况的逐年变化,对大学英语教学的需求分析也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有待于进行进一步的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2]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3]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修订本)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英语学习需求】推荐阅读:
学习需求调查05-14
英语需求09-06
英语课堂需求05-12
学习需求与建议06-18
内在学习需求论文12-07
英语使用需求论文10-27
外语学习需求问卷调查06-19
旅游英语专业人才需求07-17
企业2016年英语培训需求调查问卷09-28
英语专业毕业生社会需求调查表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