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话含意

2024-11-08

会话含意(精选7篇)

会话含意 篇1

一、引言

H.P.Grice1967年提出的会话含意理论大致经历了“创立——修补——重构”三个阶段, 从古典格氏理论发展为具有广泛解释力的新格氏会话含意理论。该理论拓宽了语用学研究的领域, 为丰富和发展当代语言学理论作出了贡献。徐盛桓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末致力于会话含意理论的研究, 发表了10多篇系列论文, 指出含意性是话语的一种内在的禀性;含意是含意性在具体话语中的实际体现, 指活跃于话语之中的、存在于话语的命题意义、概念意义之外的, 又确是为话语的语言单位的形、音或义所承载的“言外之意”。话语的含意性的研究表明, 含意在话语中是普遍存在的因而含意性的确是话语固有的一种特性。徐氏建立了自己的会话含意生成机制的理论框架 (沈家煊1996) , 提出了会话含意语用推理模式, 进行了会话含意理论的本体论研究。本文以徐盛桓 (2006a, b) 的基于心理模型的语用推理范式为理论基础, , 探索会话含意的生成动因。含意体现在话语之中, 话语有无数句子的表达式构成。因此, 研究会话含意的生成也就是研究句法表达式的生成。然而本文的探索方向与徐盛桓 (2006a, b) 有不同, 他的心理模型范式探索的是语用推理过程, 即以形式→语义为取向, 为语言理解活动的认知机制提供一种可能的解释;我们的研究则是探索这种机制如何影响和决定句法表达式的建立, 即语义→形式取向, 为会话含意的形成过程和动因提供一种可能的解释。

二、关于心理模型

“心理模型” (mentalmodels, MM) 这一概念, 是美心理学家Kenneth Craik在1943年出版的The Natureof Explanation提出来的。根据Craik的说法, 心理模型是心智对实在的或想象的情况的表征, 人们运用表征来理解各种特定现象, 以作出预测、推理和解释。Norman曾给出对心理模型的概括说明:心理模型是“人们在同环境、同其他人、同科技的人造物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同自己和同涉及的事物有关的内在的心智上的模型, 这些模型为理解所面对的相互作用提供预测和解释力。”心理模型是人类对现实或想象情景的心理表征 (Johnson-Laird&Byrne2000) 。Johnson-Laird认为心理模型作为一种心理表征, 指的是人们以即时的短时记忆为基础建构起来的知识结构所形成的心理映像;人们为表征现实而建构起来的内部模型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模型”具有相似性;心理模型的运用是人类进行推理的基本形式。

认知科学把心理模型建看成是大脑对外部世界的内在表征, 强调心理模型的建构来源于人类先在的经验知识和有关图式知识及过去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积累;心理模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心理模型的运用是认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认知的维度来讲, 心理模型还有如下重要特征:心理模型是认知主体知识结构的表现形式, 或称心智中的知识的基本组织形式, 这一抽象知识结构由大大小小的类知识或抽象知识的“知识集”构成, 是人们的知识、经验、信念经由大脑的长短期记忆储备起来并经抽象和整合成为复杂的知识网络系统, 体现为由历时、共时的各种规则规律汇集成的集合体, 这些规则规律组成默认的层级和结合为各种范畴;心理模型将复杂的现象抽象为一个个简单的表征形式, 通常是以“如果x则y”的形式呈现出来;心理模型是一切推理活动的心理基础。

三、心理模型与常规关系

常规关系是事物自身的关系, 某一事物同另一事物之间的关系, 或某一事物的某一状态同某一 (些) 时间、空间、性状、形态、功能、因果等之间的关系, 就会被认定为较为经常性规约性地建立起来的联系, 形成某一“常规关系”。例如“下馆子”、“考研”、等, 就凝聚了一连串的常规关系。

从更为抽象的层次对常规关系作了新的概括, 认为常规关系在人们大脑里的知识结构中, 是作为小型知识集分布的, 分布为多层级的支系统和分系统, 由相邻和/或相似关系把它们纵横交错地连通在一起;这就是说, [相邻±]、[相似±]可以作为审视常规关系的两个维度。一方面, 两事物间肯定可以从两个维度表现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从很相邻/相似到很不相邻/相似, 比较容易观察, 而且没有什么事物是例外的。另一方面, 人们感知外界事物的心理特征, 也强烈受相邻、相似关系的影响。一事物/事件可以看成是一个“单位”。人们对一事物/事件的认识可以分解为若干小的单位。例如, “考公务员”可根据人们的知识和经验大体可抽象为: (i) 报名-- (ii) 初试-- (iii) 复试-- (iv) 获取 (不/录取) 通知这样的常规关系, 其以 (i) 与 (ii) 相邻、 (ii) 又与 (iii) 相邻……建立起来的常规关系集, 常规关系集是一个以连锁的相邻关系整合成的横聚合型的常规范型, 还可以有更大的常规范型;“公务员”、“考雅思”、“考研”等又可以其一定程度的相似性整合为纵聚合型的常规范型。人们对于常规范型掌握是以长期记忆为基础进行心理建模的过程。相邻维度和相似维度就是这样以抽象知识的形态影响着人们对常规关系的把握。通过相邻和/或相似关系, 把体现了常规关系的小型知识集连通为具有多层级的支系统和分系统的知识结构。相邻和/或相似认定的过程就是一种以关系的方式来把握世界的认知方式。具有常规关系的两事物互为对方的“关系体”一关系体的存在总是内在地蕴含着另一关系体的存在;在一定的语境下, 提到x就可能意味着。

四、心理模型与语用推理范式

徐盛桓 (2006b) 发现, 心理模型的建构同他多年来探索的“常规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常规关系的把握是人类对现实世界认识的结晶, 因此可以用来推定世界事物之间的隐含关系。这样, 常规关系就可以用作语用推理的机制 (徐盛桓1993:11-17) 。徐盛桓还发现, 含意在语言表达中具有本体地位而不仅仅是修辞性的 (徐盛桓1996:21-27) 。话语的字面表达即显性表述通常都是不完备的, 要达成对话语相对完备的理解, 就必须利用其蕴含的隐性表述即含意对话语加以补足或阐释, 而利用常规关系则是补足和阐释过程的必由之路。因此, 常规关系是含意推导的有力工具, 对话语推导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基于对语用推理机制的长期探索, 徐盛桓提出这一“基于心理模型的含意推理因果化模型”, 基本内容为:以心理模型的知识结构为参数, 根据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约束, 在知识结构里建立下向因果关系域, 引导话语的显性表述在域内搜索体现为相邻/相似的常规关系, 并在下向因果力的制约下被因果化, 使话语在知识结构里突现因果关系从而获得理解 (徐盛桓2006a, b) 。

五、心理模型与会话含意的生成

话语的表述总是离不开含意, 从本原来说, 含意是对语句所体现的常规关系的具体内容的解读, 话语通过显性表述的句法结构来体现, 因此讨论会话含意的生成也就是讨论句子的句法表达式的生成。句法结构是现实世界事物关系通过人类认知投射到语言运用的结果。对含意推导过程具有普遍解释力的“基于心理模型的含意推理因果化模型”既然能够解释形式 (显性表述) 和语义 (隐性表述) 的关系, 也就能够反过来解释表达这个显性表述的句法结构是如何在体现隐性表述 (会话含意) 的语义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

从话语的建构来看, 话语又会经历一个含意化的过程。含意化指话语的语言单位的形音义承载隐性表述的过程, 也就是含意内化于话语的过程, 也就是会话含意的生成的过程。话语含意化过程是同话语建构过程同时发生的。既然话语的含意性是话语的一种普遍特性, 那么话语含意化过程也是话语建构的一个普遍过程。话语的含意化, 不是说话人外加在话语之上的, 这是话语中所体现的各常规关系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 是语言内在机制的运作使然。要寻求更为经济、简洁的表达方式, 唯一途径就是简化原始描述中涉及的较低层级心理模型, 集约为更高层级的心理模型, 并将这个高层级的心理模型投射到话语。这个高层级心理模型应“高”到何处, 语言运用者能够做的, 只是根据规律适度地控制和合理地运用这个过程。

从我们举例来看, 例1, “小李在餐馆简单吃了快餐就开始工作了”, 听者一定不会认为“小李”是站着吃的或者没有付钱, 这是因为“坐着”、“付费”等较小心理模型集表征的常识被集约到表达式表征的更高层级的心理模型中成为共有知识的缘故。例2, “他每星期都会给在家乡的父亲写一封信。”——只写不寄?其实至少包括写信、写信封、贴好信封、贴上邮票、寄出, 但这一切自有含意补足, 即通过常规关系, 多个与写信相关的小型的心理模型集约成为大型的心理模型, 然后投射到话语中, 使话语的表述更加经济。例3, 著名歌星宋某在一杂志上登了一则启事, 全文是:“012345689”;看来, 城中不知有多少青春玉女要神魂颠倒了。其中, 数字“7”发音同汉字“妻”, 可以通过常规关系联系起来, “0到9”数字中缺少“7”, 即是要表达“缺妻”这一含意, 这也是小型的心理模型通过常规关系集约成大的心理模型并且投射到话语中, 生成会话含意的过程。

在这些过程中, 我们可以明显感到, 这些表征较高层级心理模型的句法表达式是建立在说话人相信听话人能够根据常规关系作出推导的基础上的, 句式的最终产生, 是自觉不自觉地遵循了基于心理模型的含意推理范式的结果, 只是其运作过程与“模型”的操作方向 (形式→语义) 相反, 从相对较为完备的语义内容到不完备表述的句法表达式 (语义→形式) 。从这里可以看出, 徐盛桓的“模型”可以刻画不完备的句法表达式和相对完备的语义表述之间的双向关系, 即可有效地解释形式←→语义关系。据此, 我们假设:“基于心理模型的含意推理因果化模型”也是会话含意生成的心理和认知基础, 即也是会话含意生成的基础动因。根据这一假设, 我们将上述流程图的运作方向和表述方式加以改动, 作为刻画基于“模型”的会话含意生成机制的形式化描述:

根据我们在“模型”的理论框架内对句法结构的产生过程所做的形式描述, 会话含意的产生过程是语言使用者在概念化过程中将诸多来自世界经验的小型心理模型集通过语义相邻/相似关系推断、处理而集约为较高层级心理模型然后投射到句法表达式的过程。具体过程可描述为:如果在语义内容中存在xy, 而在某一可认定的情境中x曾同y相邻/相似, 那么语言表达式 (话语) A有可能简化或集约为x或y, 即xy→A:x/A:y, 最终的x和y表征的心理模型是概念结构的不同表现形式, 映射到句法就形成了话语中会话含意的表达式。

六、结语

“基于心理模型的含意推理因果化模型”本质上描写的是形式 (显性表述) 和语义 (隐性表述) 的关系, 因此它能够解释会话含意句法结构 (形式) 是如何在语义的基础上建构的。对于会话含意生成机制的把握主要依靠我们的世界经验, 依赖我们对常规关系的把握, 也就是创建和操作“心理模型”。话语含意的句法表达式的建构是心理模型集集约的结果“模型”推理机制制约着句法所表征的心理模型的建立, 从而制约会话含意句法表达式的组织。只是“模型”推理范式描写的是从句法形式到意义释读的过程, 话语含意的句法表达式的建构则是逆向遵守“基于心理模型的含意推理因果化模型”的规则, 即从语义到句法的过程。

参考文献

[1]Johnson-Laird, P.N.Mental Models:Towards a Cognitive Science of Language, Inference, and Consciousness[M].Cam-bridge, MA:Harvard

[2]Johnson-Laird, P.N.1980.Mental models in cognitive sci-ence[J].Cognitive Science

[3]徐盛桓.常规推理与“格赖斯循环”的消解[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6, (3) .

[4]徐盛桓.论常规关系[J].外国语, 1993, (6) .

[5]徐盛桓.含意本体论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6, (3) .

会话含意在人际交往中的应用 篇2

关键词 合作原则;礼貌原则;会话含意;人际交往

一、会话含意

“含意是一种受制于语境的、说话人交际意图的隐含信息,因而是语用的,也称语用含意。”简言之,语用含意就是交际双方在交往的语境下,某些并不能从字面意思直接表达出的含意,而是需要听话人以特定的语境为基础来判断说话人想表达的非字面的意义,也就是言外之意。比如下面的例子:

甲:可以让我用一下你的手机打个电话吗?

乙:我手机没电了。

在这种语境下我们推断出甲想向乙借用一下手机,而乙并没有直接告诉甲借或者是不借,而是用了一种间接的回答方式拒绝了甲的请求,这就是会话含意中所表现出的言下之意,弦外之音,可能乙的手机并不是真的没有电,但为了不影响与甲的交际关系,所以采取了搪塞的方式。理解好这种会话含意既能不影响请求方的面子,又不损害被请求方的利益.所以,语用学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说话人在一定语境下希望传递的真正意思或用意。

二、合作原则

为了更好的理解交际双方想表达的真实情感,Grice提出了一个重要的促进交际的原则—合作原则。“所谓合作原则就是为了保证会话等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必须共同遵守一些基本的原则,特别是合作原则,并认为,言语交际中人们总是互相合作的,双方都有这样一个共同愿望:双方的话语都能互相理解,共同配合。因此,人们遵守一定的合作原则,以求实现该愿望。”合作原则共分为四个准则和一些次准则:

1.合作原则的准则和次准则A.量准则:交际双方在进行会话时所表达的信息是交际所必需的,不能超出所需要的实际信息

B.质准则:要保证会话时所提供的信息是真实可靠的

C.关系准则:交际双方在问和回答的时候都要保证自己的问与答都是和在当时语境下相关的或近似相关的话语,不要说与当时语境想冲突的言语

“D.方式准则:提供信息时要清楚明白”

三、礼貌原则

“莱可夫认为,礼貌行为与非礼貌行为之间的最显著区别在于,礼貌行为会使对方感到心灵上的舒服,而非礼貌行为却会让人感到压抑。”因此,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避免这些非礼貌的行为表现方式并且要遵守以下三方面的礼貌规則:

“A.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别人身上” B.给对方留有自己的空间

C.通过礼貌的言语和行为增进彼此间的友谊

2.利奇对礼貌原则的陈述

Leech的礼貌原则有如下准则和次准则:

A.得体准则 (a)尽量让别人少吃亏

(b)尽量让别人多受益

B.慷慨准则 (a)尽量让自己少受益

(b)尽量让自己多吃亏

C.赞誉准则 (a)尽量少贬低别人

(b)尽量多赞誉别人

D.谦逊准则:贬己尊人

(a)尽量少赞誉自己

(b)尽量多贬低自己

E.一致准则 (a) 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

(b) 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

“F. 同情准则: (a) 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

“(b) 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

四、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指导下的会话含意在人际交往中应用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一种现象,就是为了使一场会话能够顺利的展开,会话双方往往会说一些言不由衷或者是间接性,委婉性的话语,这些会话有时能够表达出交际双方的真实意图,有时却为了维护对方的面子或者为了寻求双方的最大程度的一致性而产生,这就是典型的遵循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表现,并且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对交际双方的会话产生的一定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遵循合作原则中的量准则

在我们的实际人际交往中经常会出现需要量准则来制约的对话,这样的对话需要我们交代出具体的时间,地点或者是人物,比如:甲向乙发出邀请:明天可以一起去中山公园吗?这就是遵守合作原则中的量准则的具体表现,说清的具体的时间-明天,明确的地点-中山公园,提供的信息既是必须的,而且也没有超出所需要的信息。

2.遵守礼貌原则中的一致准则

所谓一致,就是尽量说一些更贴近对方观点的言语,减少双方意见的分歧,即使自己完全不同意对方的观点,也不能给予完全的否定,要在肯定的基础上再去否定。

例如:A.我可以买几束花来装饰我们的房间吗?

B.可以,但最好不要买粉色的。

在B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B可能并不想在房间中摆放花朵,但是为了顾及A的感受,为了能够在观点上与A达成最大程度的一致性,所以B给予了半肯定,他先同意了A的意见,但是也加入了自己的感受,这种方式使双方的利益都达到了最大化,促进彼此的融洽关系的发展。A如果能从中判断出B的言外之意可能不太喜欢花的话,也会改变自己的观点,使交往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五、结语

会话本身会包含多种含意,如委婉语,间接语和言外之意,而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是帮助更好的理解会话含意的关键,不管我们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是听话人还是说话人,我们都要理解好说话人的会话意义,作为听话人要给予正确的回应,即指在遵循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前提下进行会话,有时说话人会故意违反合作原则,而只遵守了礼貌原则,这样的方式并不影响言语交际,因为有些合作原则要是完全遵守的话,就会破坏会话双方和谐的去进行言语交际,使言语发生歧义,造成彼此间的误解,礼貌原则为这种误解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式。合理运用这两个原则是指导我们理解会话含意进行人际交往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Borwn, P&Levinson,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M]. Cmabridge: Cmabridge Univesriyt Press, 1987..

[2] Grice H P. Logic and Conversation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5.

[3] 郭铁妹, 刘风光, 王胜. 礼貌言语行为的文化内涵研究 [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2006.

会话含意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 篇3

一.会话含意相关理论阐述

会话含意理论是语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会话含意是交际者通过话语的表面意义, 根据特定的语境推导出话语的隐含意义, 即语用含意或话语的言外之意。它的主要内容在于合作原则以及运用合作原则的准则来产生会话含意。会话含意理论吸引人的地方是违反合作原则中的某条或多条准则后可能产生的会话含意, 且与特定语境密切联系, 也就是说, 含意的产生与准则的违反有关。

二.会话含意理论对英语听力教学的启发

对于英语听力教学, 理解会话含意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此, 重视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理解会话含意理论对于提高英语听力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会话含意理论的分析, 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着手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⑴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听力基本技能, 更要概括性地向学生介绍会话含意理论的内容, 使学生认识到其在听力理解中的积极作用。听力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语音、语调、词汇、语法等基本技能方面, 更应该注重运用会话含意理论来理解说话人的真正意图。教师可以从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这四个角度分别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听力材料, 有意识地准备一些违反这些准则而产生会话含意的听力练习, 让学生在课堂上集中训练。

⑵听力材料尽可能的多选择真实材料。

真实的材料, 就是普通人用普通的方式说的普通语言。英美人在日常交际时是比较自然的, 而学生上课所选择的材料往往是那种比较标准的, 没有任何纰漏的材料, 这是不符合实际交谈场景的。在日常交际中, 任何人都有可能犯一些语法错误, 违反一些原则, 但在听力课上听的材料是不会听到这样的句子或段落的。而这常常是我们的外语教学失当之处。

⑶教师可以根据“平衡活动法”, 将听说训练相结合, 以达到语言输入、练习和交际输出之间的平衡。听力课堂上要尽可能的多进行口语练习。在实际生活中, 听与说是并存的, 口语表达流畅, 听力自然不会过差, 所以语言教学不能把二者分开来进行。在听力课堂上让学生多进行即兴会话练习, 以此模拟真实环境下的会话情景, 可以巩固和提高他们理解会话含义的能力, 培养其洞察非语言性暗示的能力。因此, 应重视学生在口语中运用关联和推理理论, 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和内在化。

⑷补充文化背景知识, 扫除学生因风俗习惯差异引起的听力理解障碍。因为, 话语意义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理解。研究表明:听的能力不仅与听的技能及其熟练程度有关, 而且与听者的其他方面的语言能力, 如文化背景知识、思维分析能力以及语用推理能力等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该国的文化背景知识。由于不同文化在世界观﹑价值观和风俗习惯的差异, 会话含意常常成为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个障碍。

听力教学可以利用会话含意的研究成果作为指导, 特别是在听力理解能力的训练和测试方面, 当学生听得清字面内容而不理解话语的真正意图时, 教师应讲授一些有关会话含意的理论, 帮助学生增强对含蓄语言的理解, 掌握正确的会话解码技巧。在听懂语言表层结构的基础上推断话语的真正含意, 无疑会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语用能力, 而使相互的交际水平得到大大的提高。所以听力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上, 即培养学生使用正确思路推断言者话语含意的能力。运用会话含义理论是提高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水平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研究概述 篇4

在日常交际中,说话人要考虑在一定语境下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才能产生最佳语境效果,而听话人则要反过来进行会话含意的推导,推导出如何理解说话人的话语表达才是最佳的语境效果。总体上讲,“新理论”克服了在“古典”理论研究上存在各准则之间缺乏关联性和存在等级关系的不足,也使会话含意理论的研究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二、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的研究现状

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下文简称新理论)从新的角度推理含意,给国内外学者更全面的研究方向。国外语言学家运用此理论研究某些过去主要是在语法学科所研究的问题,如列文森、黄衍等对“前指代”的研究。这些研究从语用学的角度解决了以前语义学上不能解释的问题,使语用学的研究的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在国内,等级关系和三原则的研究并没有引起广泛的注意,直到1993年徐盛桓教授三篇有关于“新赖莱斯会话含意理论”论文研究,开始了“新理论”的研究热潮。他的研究全面阐述“新理论”框架下的语用推导过程和实施规则,形成较完整的系统。目前,徐教授的研究引起了国外学者的注视

在现有的国内研究中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对新格赖斯理论的综述与述评。这些研究中,徐教授对“新理论”进行了全面的理论介绍与诠释,为学者也提供了更多学习“新理论”的知识,但是此类相关的研究都还在是存在理论研究的初级阶段,此研究更多缺少如何使用“新理论”的三原则来解释语言的现象,如何指导交际实践。

2.对等级含义的推导以及等级含义究竟属于常规含义还是特殊会话含义的归属问题研究等相关的研究。徐盛桓教授对“常规关系”的研究也是国内目前无人能及的,对语用推理机制的研究目前也是需要进一步发展的课题。

3.运用“新理论”来研究一些过去主要是在语法学科才研究的问题。徐盛桓教授运用“新理论”对语法领域做了大量的研究,在他的论文“新格赖斯理论和含意否定”中使用否定法,否定的不是词义而都是含意,运用“新理论”来理解话语的否定含意,解释英语中的否定转移现象,同时也促进国内学者把“新理论”运用到词汇、话语中,提高语言的表达技巧,促进言语活动的顺利进行。

4.运用“新理论”指导外语教学,解释日常生活和跨文化交际中的会话,分析小说、广告等书面语篇和影视、相声等口头语篇的话语含意等。国内学者运用“新理论”来解释日常的会话交际,使“新理论”的研究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新理论”在教学上的运用和实践最广泛,影响力也是最大的。具体在词义的辨析和释义教学,阅读理解教学,口语听力教学,文学作品的欣赏等方面来探讨“新理论”在英语教学上的运用。小说和广告等书面语篇使用有标记的表达方式,通过“陌生化”形式来达到一定修辞效果。“新理论”的运用帮助顺利领会作品中所隐含的意义,理解话语的真正含意。目前,运用“新理论”在解读文学作品的学术研究颇多。另外,相声语言幽默诙谐,通常使用有标记形式来表达这种诙谐幽默的语用效果。

可见,“新理论”是在“古典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起来的,“新理论”目前在语言学的研究中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综述当前国内许多学者对该理论的研究可以看出,大多学者都能很好的运用理论来指导实践,达到成功的交际目的。运用“新理论”不仅可以解决语用学的相关问题,而且可以解决一些过去主要是在语法学科才研究的问题,这样强化了语用学与语义学的互补关系,扩大了语义学的解释力,成为语用学研究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三、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的研究不足与展望

综合上面国内外对“新理论”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新理论”在不断的发展之中,仍有一些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的发展,如:

1.徐盛桓教授提出“荷恩等级关系”是一种常规关系,反映了事物间量的关系,并利用这种关系进行量原则推导。实际上并不是任何符合列文森对荷恩关系规定的两点就可以进行量原则的推导,怎样运用“新理论”来完成会话含意的推理成为新的研究点。

2.信息量、表达方式和信息的相关性三者之间存在怎么样的联系?具体遵循怎么样的等级关系?这些问题还须进一步的研究。

3.从哲学意义层面上看,列文森三原则是否普遍适用于各种语言与文化的交流,不同的语言对“荷恩等级关系”阶级顺序是否相同等问题有待解决。学者能够成功的把“新理论”应用于解释汉语的语言现象,证明“新理论”的普遍意义,更加会推动语用学的发展历程。

4.大多学者都能很好的运用理论来指导实践,但是,在运用该理论时没有很好的联系“古典理论”和“新理论”的相关性,没有区分两者之间的差异,只是套用纯理论来分析语料。在日常的言语行为活动中,会话往往具有隐含之意,弦外之音,可以用会话含意来解释,也可以用言语行为理论来阐释这种隐含之意。因此,可从不同的认知角度来解读、分析语料,进行一个多维视角的研究。

5.从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相结合的视角,运用会话含意理论来研究会话中的反语、隐喻等修辞效果,对口头书面语篇中的成语、谚语等语言技巧的研究将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点。含意是语言表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含意推导机制仍可用来作研究任何场合语言运用的理论支撑,指导着语言策略和技巧的研究,文学语言的研究和跨文化语言教学的研究,这些方面的研究仍是目前的研究趋势。

总的说来,会话含意理论是语用学最热门的话题,其影响力不仅表现在语用学领域里,而且将会渗透到跨文化交际、人工智能研究等方面。目前,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仍在发展,并且其研究仍有一些不足,需要对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的进行一个更加全面深入的研究,使其更具有解释力和学术价值。

摘要:本文是有关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的语用学研究概述。首先介绍了“古典理论”存在的不足,并概述了新格赖斯理论的发展及相关的理论知识,然后综合了当前国内学者对该理论做出的相关研究,对该理论的研究指出了不足并提出了展望。新理论的提出有利于外语教学指导和跨文化交际活动,促进会话活动的顺利进行,强化了语用学与语义学的互补关系,扩大了语义学的解释力,成为语用学研究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会话含意 篇5

格赖斯(1975)提出了著名的会话含意理论。他认为,为了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谈话双方必须共同遵守合作原则。然而,在实际言语交际中,说话人常常故意违反合作原则中某条或多条准则,以产生会话含意。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在翻译的过程当中,译者必须设法沟通双语的语用意义的差异,使原文的合作原则和译文的合作原则一致,原文的语用意义和译文的语用意义达到契合。

人物对话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通过让人物在对话过程中违反合作原则,可以成功传递某些会话含意。在翻译对话的时候,译者应根据上下文和对说话人的认识,捕捉到对话当中的隐含意思,并把这种隐含的意思在译文当中再现出来。本文将摘取《红楼梦》中一些对话,以霍克斯的译本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本为例,来分析译者是如把原文中的会话含意传递给译文读者的。

2 从会话含意看《红楼梦》对话两个译本的翻译

2.1 违反量准则产生的会话含意

合作原则中的量准则要求说话者使自己的话应包含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以及所说的话不应超出所需要的信息。

在第六十二回中,香菱说:“什么夫妻不夫妻,并蒂不并蒂……”

杨译:“Never mind about husband-and-wife or neck-to neck,”she grumbled.

霍译:“Bother your‘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said Caltrop,“and bother my‘husbands and wives’!”

在这句话中,香菱说的“夫妻不夫妻,并蒂不并蒂”用了重复的方法,违反了量准则中“所说的话不应超出所需要的信息”这一次准则,表现出说话者微微有点不高兴和不耐烦的语气。杨译和霍译尽管都没有直接译出重复这一手法,但是说话者的语气在两个译文中都比较得到了比较准确的传达。

2.2 违反量准则产生的会话含意

合作原则中的质准则要求说话者不说自知是虚假的话,也不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在第七十四回中,尤氏和惜春对话时说:“你是状元,第一个才子。”

杨译:“You are the great scholaor,of course,”said Youshi sarcastically,"the Top of the List candidate!

霍译:“You are Number One Scholar,the greatest talent of all times,”quipped Madam You.

这段对话中,尤氏因为惜春说她们“不看书不识几个字,所以都是些呆子”,所以回敬说惜春是“状元,第一个才子”,尤氏的话是对合作原则中质准则的故意违反,因为说话者明知自己的话是不真实的,她是通过反讽来保护自己的面子。从这个意义上说,霍译更能表现出原文中讽刺的语气,是更加贴切的翻译。

2.3 违反关系准则产生的会话含意

合作原则中的关系准则要求说话者所说的话要有关联。

第九回中,宝玉要入家塾上学,黛玉笑道:“好,这一去,可定是要‘蟾宫折桂’去了。”

杨译:….“So you are going to‘pluck fragrant osmanthus in the palace of the moon’.”

霍译:…“Good,I wish you every success.”

这句话中,林黛玉用了一个典故“蟾宫折桂”。典故的使用是对合作原则中关系准则的违反,因为典故本身跟说话人和听话人并没有直接的关系。这里,黛玉用“蟾宫折桂”来开宝玉的玩笑,表现出黛玉的聪敏和宝黛二人之间的亲密。在翻译的时候,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用的是直译,他们把“蟾宫折桂”的字面意思直接翻译过来,但是这个典故的隐含意思并没有得到传达;霍克斯是用的意译,尽管典故的意思翻译出来了,但是典故本身在译文中丝毫没有被提及。因此,可以说这两种翻译都没有把原文本身的隐含信息,即黛玉的聪敏和宝黛二人之间的亲密表现出来。

2.4 违反方式准则产生的会话含意

合作原则中的方式准则要求说话者所说的话避免晦涩、避免歧义、避免嗦和要井井有条。

在第三十九回,平儿吩咐周瑞家的道:“……就说奶奶的话,问着他那剩着的利钱。明日要还不交来,奶奶也不要了,就索性送他使吧。”

杨译:“Tell him from the mistress that if he doesn't bring in the rest of that interest tomorrow,she doesn't want it-he can keep it for himself.”

霍译:“Tell him that the Mistress says that if he hasn't handed in the rest of that interest by tomorrow,she won't ask him for it again,because she'll know that he's keeping it for himself.”

原文中这段话很明显是正话反说,是要求旺儿必须在第二天前把剩的利钱交来。说话者故意违反合作原则中的方式准则,使自己的话语产生歧义,以传递某种隐含的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讲,上面的两种翻译中很显然是霍译更加准确地理解并翻译出了这段话的会话含意。

结束语

在对话中,通过明示地或故意地违反合作原则中的准则,说话人可以成功传递某些会话含意。翻译是某种社会语境下进行的交际过程。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要理解作者的交际意图,并将其有效地传达给译文读者,使译文读者理解并接受译文。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有意违反合作原则中一条或多条准则,以产生某种会话含意。会话含意具有显著的修辞价值和审美效果,因此在翻译中应尽量予以体现。人物对话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通过让人物在对话过程中违反合作原则,可以成功传递某些会话含意,从而帮助刻画人物性格,或者使故事更加连贯、生动。在翻译对话的时候,译者应捕捉到其中隐含的意思,并在译文当中再现出来。

摘要:格赖斯提出了会话含意理论,认为为了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谈话双方必须共同遵守合作原则;但在实际交际中,说话人常常会故意违反合作原则,以产生某种会话含意。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必须理解原文中的会话含意,并把它传递给读者。通过分析《红楼梦》中一些对话的翻译,来解释译者是如何把原文中的会话含意传递给读者的。

关键词:合作原则,会话含意,翻译,《红楼梦》

参考文献

[1]David Hawkes.The Story of the Stone[M].Harmondsworth:Pen-guin,1973.

[2]曹雪芹,高鹗.岳仁标点.红楼梦[M].长沙:岳麓书社,2001.

[3]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会话含意 篇6

该文收集了热播美剧《生活大爆炸》第三季前5集的对话作为分析文本。美剧台词中广泛存在的隐喻现象正是美剧幽默的根基所在,对隐喻的正确理解至关重要。

美国语言哲学家H.P.Grice提出人们在日常交际中需要遵循合作原则以保证会话顺利进行,但人们会不时违反其中的某些准则来达到特殊的交际目的。会话含意是由于人们未能遵守合作原则而产生的一种话语意义。隐喻作为一种普遍的修辞格,它的本质违背了合作原则,属于会话含意的一种特殊情况;对口语中隐喻的会话含意解读不仅是交际成功的保证,也是学习者掌握地道口语必须具备的能力。

1 会话含意理论和隐喻

Grice在1975年的Logic and Conversation一文中提出了“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的概念,继而又在Presupposition and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中对此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广义上的会话含意理论包括合作原则及对合作原则的违反。合作原则体现为四条准则: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联准则和方式准则。Grice认为会话双方中的一方故意违反合作原则又表明其是在合作的基础上,那么话语传递了文字符号之外的意义,需要推导的超额意义就被称为会话含意。

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重要的认知现象。人们使用隐喻的目的在于创造一种非形象性语言不具备的感染力。西方隐喻研究主要形成三大理论:比较理论(Aristotle为代表);替代理论(Marcus Fabius Quintilianus为代表);互动理论(Lakoff,G.&Johnson,M.为代表)。其中,互动理论开辟了隐喻研究的新视野,认为隐喻是普遍存在,它代表了语言的常态。隐喻互动论的主要观点可以理解为Lakoff提出的隐喻通常是以相似性为基础,涉及即目标域和始源域,对隐喻的理解是将始源域中的概念点明或凸显目标域中相对应的概念,使抽象难懂的概念变得具体生动。

2 研究设计

本研究探讨隐喻实例,推导违反合作原则及其相关准则而产生的会话含意,加强学习者对纯正英语口语的学习和理解。

2.1 研究问题

本研究主要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1)在研究文本中,使用的不同种类的隐喻比重有无明显区别?

2)基于隐喻的分类,人们交际中隐喻的会话含意是如何产生的?

3)如何正确推导口语中隐喻的会话含意,进而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2.2 语料收集

该文尝试解读一般口语交际中隐喻的会话含意,选择时下热播美剧《生活大爆炸》第三季1-5集对白为研究文本进行研究。在收集语料过程中,为了使分类和判定更加合理,另一名研究者与笔者同时进行分析,两人的信度达到r=0.7。虽然本研究语料规模较小,但随机选中的原始语料保证了研究的真实性和可操作性。

2.3 研究方法

该文应用的语料来源统一,有相应的影音文件配合,不会导致研究局限于理论,有利于口语学习者对特定的交际话语和技巧进行理解和掌握。文章对收集的文本中隐喻数量进行了统计,再基于隐喻的分类,结合互动理论举例分析不同种类的隐喻违反不同合作原则产生会话含意,最后根据分析结果解决研究问题。

3 结果与讨论

人们日常会话完全符合合作原则,语言就没有生动性可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合作原则的存在是话含意产生的前提。隐喻的会话含意是说话人有意违反合作原则产生的结果,隐喻的出现必然导致会话含意的产生。

3.1 隐喻数量的分类统计

Lakoff和Johnson(1980)在Metaphors We Live By(《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把隐喻分为常规隐喻和创新隐喻;两者之中,前者更有认知价值,它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语言中,可分为三种: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包括容器隐喻)。

隐喻形式多样,笔者和另一位研究者在统计过程中只能对句子单位逐一分析,表格数据反映出隐喻是语言普遍的现象。从横向来看,实体隐喻数量最多,占据了隐喻总数的69%;其次是结构隐喻,占了28%;方位隐喻占了3%。从纵向来看,违背质量准则的隐喻比例最大,达到了56%,其中以实体隐喻出现最频繁。这一点并不难理解,实体隐喻是把抽象概念的表达理解为实体,必然会涉及用一个新概念去取代所述概念,质量准则的违反也就显而易见。

隐喻违反合作原则,产生了会话含意。口语中的隐喻不仅是文化的体现,也是服务人们交际的一种手段,正确推导会话含意决定了会话能否顺利进行。

3.2 语境对不同隐喻理解的作用

编剧采用贴近生活的隐喻,结合具体的语境,举目皆是的隐喻表达,并未使观众感觉晦涩或曲解人物的表达,反而起到了更好的表现效果。

语境对实体隐喻的理解有着重要的作用。剧中,当Howard和Raj向Sheldon提及他们北极探险得到的数据时,Sheldon说“In the world of emotions,I was colon,capital‘D’”(当时的他用表情字母表达就是大写字母D,代表笑脸);当他得知那些数据是他舍友故意制造出来时,Raj看到Sheldon的表情说“He just went colon,capital‘O’”(他的表情一下变成了O---惊讶)。这两句话违反质量准则,把人说成是特定的表情字符。结合具体的语境,这些字母隐含了一定的表情意义,更加形象地表现了Sheldon的内心情感变化,相对于“happy”,“surprised”等字眼更到位。

语境对结构隐喻和方位隐喻的理解作用也颇大。Howard把Leonard和Penny之间的感情看成是火焰,认为“Leonard flames out with Penny in less than 24 hours”,他以火焰的概念解释Leonard和Penny之间的感情状况,24小时之内火焰熄灭意味着这对欢喜冤家之间感情的结束。观众能轻易推测出Howard的嘲讽并感受到其中的幽默,正是借助语境的推导。Raj因为不满Sheldon向自己说教家乡的文化而叱喝他,事后道歉说“I’m a little on edge”;如果脱离上下文,观众不会明白Raj因面临驱逐出境而陷入极度崩溃和绝望中。

Ortony(1979)指出,任何忽视语境因素的隐喻定义都是不完整的。语境对隐喻理解的影响跟说话者所使用隐喻中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程度有关,相似性越大,对语境的要求就越低;相似性越小,对语境的要求就越高。

3.3 隐喻的会话含意的推导

隐喻的理解分为两个阶段:隐喻的识别和隐喻语义的推断。对隐喻的识别可以根据明确的隐喻信号词或者根据话语字面意义与语境冲突来判断。隐喻语义的推断主要根据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从违反会话准则去看隐喻是从语用角度去解释隐喻的一种尝试(何兆熊,2000)。

根据表1,我们可以看出实体隐喻出现频率较高,多表现为违反合作原则中的质量准则,在推导其会话含意时,就必须考虑说话者的真正意图。Sheldon和Howard根据一只蟋蟀的叫声判断是普通平原蟋蟀还是雪树蟋蟀时,各持己见,Sheldon不屑于Howard的辩解,认为“The science chirps for itself”(科学就像虫鸣一样从不说谎)。这个实体隐喻中(也可以理解为结构隐喻),违背了质量准则和关联准则。Sheldon想表达科学是不会说谎的,因而他的观点是正确的,如果没有充足的语境信息,观众就不能理解Sheldon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权威性。

隐喻的会话含意的理解过程实际上将喻体的语义特征映射到本体上,但喻体并非只有单一的语义特征,因此隐喻的正确理解不仅取决于说话者的意图,还取决于听话者选择的特定喻体特征。这个过程大体表现为:听话者接收句子——根据字面意义假设会话含意——结合语境判断字面意义的适当性——推导符合语境的会话含意——检验是否符合逻辑,确定正确的会话含意。

英语学习者在口语练习中,应当尝试模仿从美剧学到的隐喻表达,使口头表达富于变化,以求话语的形象性和幽默性。这也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传统的语音语调和词汇句型教学训练外,应对学习者灌输隐喻的使用意识,提高语言鲜活性。

4 结束语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对隐喻喻义的理解和再现不仅是语言表面的东西,还有更多语言层面以下的东西,离不开人脑的知识系统、概念系统和语言形象系统的相互作用。然而,Grice并未针对合作原则如何推导会话含意提出具体的机制,这就使得人们在合作原则指导下推导隐喻的会话含意主观性很强。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对口语中隐喻的会话含意解读倾注精力将是对提高地道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根据特定需求建立小型语料将会给英语不同方面的学习注入更多的活力。

参考文献

[1]Grice H P.Presupposition and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M].P Cole,ed.Radical Pragmatics.New York:Academic Press,1981:183-198.

[2]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会话含意 篇7

美国心理学家Kenneth Craik在其著作“The Nature of Explanation”中首次提出心理模型 (Mental Model) 的概念。他认为, 心理模型是一种知识的表征图式, 是心智对真实的或想象的情景和事态的表征, 人们运用这样的表征来理解、解释已发生的现象并对未发生的情景加以预测和推理, 用以达到认知世界之目的。随着研究的深入, 心理模型理论又出现两种代表性观点:一种是Gentner和Stevens提出的心理模型是长期记忆中的知识表征;另一种是Johnson-Laird等学者所关注的短期工作记忆任务在心理模型理论中的作用。随着理论的发展Johnson-Laird也在不断修正自己对心理模型理论的认识。

二、汉语歇后语的模型推导机制

一般来说, 歇后语的认知结构可以总结为如下两种观点:

第一, 凝聚了人们的观察方式和存在经历。歇后语来源于真实的日常生活, 作为一种认知图式存储于人类知识结构中, 并逐渐转变为一种认知模式。它们凝聚了人们如何认知这个世界以及他们现存的认知经历, 这些经历不仅是固有的, 也是习俗化和高度集中化的。作为人们以认真观察世界、详尽地区分和反复确认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习语, 歇后语隐约地反应了数量庞大且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 显现了深奥的逻辑与因果。比如,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 (一滴水在石头上打出一个洞———不是一天的努力) , “地球围着太阳转———周而复始” (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动———一圈又一圈) , “兔子尾巴———长不了” (一条兔子的尾巴———不会一直变长) 。

第二, 帮助将新经历带入到旧的语境概要中。一旦歇后语概念性的概要在人的思维中构建, 它们就成为一种认知模型。人们使用歇后语的过程就是认知的过程:人们充分利用存储于长期记忆中的固有的、高度集中的、包装的存在经历来解决新事件和新经历, 把新经历导入固有的模型中, 这样不仅新事件和经历可以被开始了解, 思维的浪费也可以减少。因此, 事件通常这样发展:当人们打算介绍小说、奇怪的事件, 或者想要传达十分抽象的概念时, 人们会诉诸于歇后语。这样, 不仅让说话者清楚容易地表达他们的想法, 也使听者毫不费力地就能理解他们。例如, 一个人想要强调事情正变得越来越好, 可能会在他的表达中使用“芝麻开花——节节高”来实现交流的目标。

我们将以上两点概括为:第一部分作为一系列的概要存储于人类的长期记忆中, 这是理解歇后语的基础。第二部分由短期记忆决定, 然后人们可以创造并扩展他们所需要的。在理解的进程中, 当长期记忆补全了各自小型模型的第一特征的全部信息, 短期记忆开始匹配这些信息用以获得真实的社交意义, 用一句话来说, 就是重新组建新的大型的心理模型。

歇后语还有两种较特殊的模式变化:“同样的导入部分, 不同的解释部分”;和“不同的导入部分, 同样的解释部分”。不论是普通的歇后语还是以上两种特殊的歇后语。我们研究的关键都是模型之间的认知匹配的建构。

三、应用心理模型推导特殊认知结构的歇后语

在相同的概要中, 存在许多突出的特征。因此, 在认知的过程中, 人们会有不同的结论或评论;结果取决于短期记忆如何匹配不同的突出特征或者根据交流目标的需要或蓝本的影响。

对于大多数汉语歇后语来说, 一个“介绍”搭配一个“解释”。只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说汉语歇后语的结构是稳定的。但对有的汉语歇后语来讲, 一个“介绍”可以很好地搭配若干个“解释”, 反之亦然。在这样的关系下, 我们说汉语歇后语的结构是灵活的。对于第二种类型, 我们会在下文中加以讨论。关于一个“介绍”, 但是有多个“解释”的歇后语, 选择哪一个“解释”取决于当时的情景, 换一种方式来说, 它是情景决定的。出现在“介绍”中是对象有不同的属性, 因此“解释”的选择也是取决于发言人给出的具体情景。

首先, 我们先研究歇后语“同样的介绍, 不同的解释”的情况。例子用下列的插图来说明:

例 (1) “他呀!嘿, 能文能武, 文章写得很流畅, 还会刻写一手好字。”编辑部主任呵呵笑道:“人们都说他是张飞穿针———粗中有细哩!”

例 (2) 几句话, 把个马连福说得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后脊背苏苏地冒凉气。

例 (3) 李锁龙凭着两手和肩膀, 指挥水面配合, 好容易地把铁销对准了洞孔, 开始穿销。但是潜水员上不着水, 下不着地, 中间无依靠, 全凭浮力, 一使劲就东晃西摇, 弄得李锁龙象张飞穿针———有劲无处使。

同样的“介绍”“张飞穿针” (张飞将线穿过针眼) 可以搭配三种完全不同的“解释”。为什么同样的“介绍”可以完美地搭配三种“解释”呢?这是因为使用者强调并巧妙地关联了“张飞”和“穿针”这个行为的不同的特征。在第一个例子中 (张飞穿针———粗中有细) , 这个著名的莽夫精明、耐心的一面———穿针得以被突出。

与第一则例子相比较, 第二则例子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增强表现了张飞的一对大眼睛与细小的针眼。第三则例子 (张飞穿针———有劲无处使) 强调了张飞的巨大力量和穿针所需的熟练经验。在中国, 有许多这样的歇后语。要是事物的分类特点在“介绍”中的排列能够联合在一起组成明显的语义完全和连贯的整体, 那么这则汉语歇后语就成了“一种介绍, 多种解释”的歇后语。

这就是所谓的汉语歇后语结构灵活的一面。下面我们会探究汉语歇后语结构灵活的另一面。我们来研究汉语歇后语“不同的介绍, 同样的解释”的情况。

与上诉所讲的汉语歇后语结构的灵活性相反的是, 一个“解释”可以搭配歇后语灵活的“介绍”, 这是另一个结构特点。考虑到汉语歇后语在思维上承载了厚重的中国文化和俗语, 我们不应对此过度地大惊小怪。文化会受到语言的冲击, 特别是在这种文化关联语言学形式上。汉语歇后语被人们从繁多的地域和不同的行业中创造出来。从相同地域来的人们有相似的基本社会经历, 共享了许多非语言学知识。相对比的是, 从不同地域来的人们表达相似的概念有形形色色的方言。结果就是, 同样的“解释”可以和许多“介绍”相关联, 这赋予了汉语歇后语多种变化, 与此同时, 增加了译员在解释方面的困难。下面列举了几个例子:“三月的蚕豆———黑了心”、“花椒熟了———黑了心”、“吃了木炭———黑了心”。由于区域的不同, 同样的“解释”可以有多种“介绍”。

专业差别是另一种因素可以来解释多种“介绍”—种“解释”。从不同行业来的人们更愿意用他们所熟悉的术语或专业词语去实现他们想要的形象化、幽默化的表达。例如, “商鞅变法———自作自受”、“木匠戴大枷———自作自受”、“铁匠戴镣铐———自作自受”。对那些专业词语不熟悉的人来说, 很难感受到汉语歇后语的幽默和生动效果。使事情变得更糟糕的是, 对他们来说, 不大可能从“介绍”中分析出“解释”。因此, 这样的汉语歇后语的使用一定要小心谨慎。最好使用人们所熟知的专业用语, 否则人们会感到困惑, 一点也感受不到相呼应的幽默和一语双关的效果。

摘要:会话含意在语用推理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能否正确建立心理模型决定着语用推理的成功与否。同时, 会话含意也是交际过程中的一个复杂因素, 为了达到不同的交际目的, 不同的语篇常会有意无意采用各种策略间接的表述;其中歇后语就是具有相当难度的语料。因此, 本文以认知语用学中的心理模型理论为工具, 研究推理过程中歇后语的会话含意的生成和理解机制。

关键词:心理模型理论,模型构建,歇后语

参考文献

[1]徐盛桓.语用推理的认知研究[J].中国外语, 2005 (5) :10-11.

[2]蒋向勇.汉语歇后语的认知语用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06:12-13.

[3]王晓娜.歇后语与汉文化[M].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23-24.

上一篇:天上的街市下一篇:五彩缤纷的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