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话控制

2024-07-01

会话控制(精选7篇)

会话控制 篇1

摘要:Web服务器将每个页请求都作为独立的请求, 且服务器不保留以前请求的信息, 正是HTTP协议的无状态性使得Web应用程序难以实现。在ASP脚本代码中, 可以使用Session对象和服务器来生成特定用户标识, 用来标识访问网站的每个用户并保持对其信息的跟踪和处理, 本文讨论使用asp代码如何控制会话结束。

关键词:控制会话结束,Session,超时时限,强制结束

1.结束会话方式

结束会话有以下三种方式:一是用户自行关闭浏览器窗口断开连接;二是在指定长度时间内用户没有进行请求或刷新页面服务器自动结束会话;三是根据需要随时强制结束会话。下面讨论会话的超时时限和强制结束会话的控制技术。

2.超时时限设置

超时时限设置使用Session对象的Timeout属性可以为其指定时限, 如果用户在该指定时限内不请求或刷新网页, 本次会话将结束。

使用语法:Session.Timeout[=intMinutes]其中参数intMinutes指定服务器保持会话信息的时间长度。对于一个登录到ASP应用程序的用户, 如果用户在系统默认的时间内未进行其它任何操作, 当设置的时间一到便自动撤销这个用户的Session, 这样就可以防止系统的资源被浪费。例如, 下面这段脚本将超时值设置为8分钟。

<%Session.Timeout=8%>

3.强制结束会话

强制结束会话使用Session对象的Abandon方法来强制结束会话, 从而销毁存储在Session对象中的所有变量和对象并释放它们占用的资源。

使用语法:Session.Abandon只有到当前页所有脚本命令处理结束后才会起作用, 在调用该方法后的脚本区上会话变量会继续保留其值。Abandon方法删除所有存储在Session对象中的对象并释放这些对象的源。如果您未明确地调用Abandon方法, 一旦会话超时, 服务器将删除这些对象。

例如, 在下列脚本中, 第三行输出Jim值。这是因为在服务器处理完脚本前没有删除Session对象。

<%

Session ("MyName") ="Jim";

Session.Abandon

Reponse.Write Session ("MyName")

%>

如果在随后Web页上访问MyName变量时, 其值是空。这是因为在上一个页面结束处理时, MyName同前面的Session对象一起被删除了。当放弃会话并打开后面的Web页时, 服务器会创建新的Session对象。此时可以在新的Session对象中存储变量和对象。

在实际Web应用程序中, 例如用户通过身份验证方可有权限登陆相关网页, 那么在Session对象中保存用户名等信息, 通过测试会话变量确定用户是否有访问权限, 未通过则拒绝访问, 通过调用Response Redirect方法将用户重新定位到登陆页, 当用户选择退出登录时, 调用RemoveAll方法删除当前所有会话变量, 再用Abandon方法强制结束会话。

下例所示, 在用户登陆界面 (图1) 输入正确用户信息, 同时保存在会话变量中, 在该页面文档声明前添加代码如下:

<%

If Not IsEmpty (Request.Form (“btnLogin”) ) Then

Session (“username”) =Request.Form (“txtUsername”)

Session (“password”) =Request.Form (“txtPassword”)

Response.Redirect“default.asp”

%>

登陆成功后进入首页 (图2) , 读取会话变量, 如果在首页上点击注销, 结束本次会话, “游客”代替用户名字, 注销文字被隐藏 (图3) , 清除所有会话变量。

在首页文档声明之前添加代码如下:

在首页正文部分代码如下:

参考文献

[1]王国胜紫宝杰尼春雨.ASP.NET+SQL Server动态网站开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年

[2]赵增敏.《ASP动态网页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图32008年

[3]强锋科技.ASP+SQL Server典型网站建设案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年

[4]张跃廷.ASP.NET开发实战宝典[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年

会话控制 篇2

一、话轮转换与会话分析理论

会话分析作为话语分析的分支之一, 重点分析具备交际目的的书面语言以及口语语言在实际运用中的结构特点, 在实际语境中研究分析语料, 对人们出于自然交际场合时所用语言进行贴近观察, 重点关注社会背景以及文化背景存在差异情况下的话语, 主要包括实际话语交际过程中分析者参与话语或不参与话语, 所用方式包括笔录、录音以及录像等。话轮与话轮转换作为会话分析过程中的重点内容, 其中话轮指的是在会话中, 在任意时间说话者所叙述的语言, 并以听话者与说话者的角色互换或沉默标志着结束。话轮的衡量标准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说话者话语连续性, 即在结束一个完整的语法语义序列之后是否沉默, 如果沉默, 则同一说话者的话语并非一个话轮;另一方面是听话者与说话者之间是否发生角色互换, 如果两者之间角色互换, 则说明结束了一个话轮, 并开始了下一个话轮。

二、《鲁豫有约》会话特点分析

本文通过话轮研究理论, 分析《鲁豫有约》会话特点分析, 望对访谈节目特点、风格的形成提供借鉴作用。

(一) 转移发话人, 分配话轮

因电视访谈节目的传媒特点明显, 在话轮控制上通常具备更加突出的表现。在话轮控制上, 通常是由主持人控制, 由主持人以节目需要达到的效果分配话轮, 不具备绝对优势的说话者。另外, 话轮控制方式比较特殊, 主持人通常以点名的形式确定下一个话语者。如果电视访谈节目中, 主持人未明确下一个话语者, 则可能增加冷场的几率, 这种情况则需由主持人继续话题, 避免场面尴尬, 因此在电视访谈节目里, 话轮转换的技巧尤为重要。而在《鲁豫有约》节目中, 鲁豫则通过转移发话人的方式分配话轮。

例如:20160226《鲁豫有约:用声音打造灵魂》。

鲁豫:在跟你们具体聊之前, 有几个问题简单回答, 你们就给我一个第一直觉的反应和回答就好, 好吗?简单。到目前为止, 你们各自最满意的一部作品是什么, 徐涛老师?

徐涛:下一部。

鲁豫:下一部?真的没有满意的吗, 到目前为止。

徐涛:没有。

鲁豫:好, 任志宏老师?

(任志宏回答略, 季冠霖继续回答。)

鲁豫:广涛, 你可以说有一部是满意的。

(姜广涛回答略。)

以上内容是鲁豫通过同一问题在不同嘉宾之间的切换, 张弛有度, 互相牵拉, 又在同一嘉宾身上不做过多的纠缠, 既保证了节目的流畅性, 又使话轮在嘉宾和嘉宾之间实现了内在循环。

(二) 掌控过渡区域

在会话过程中, 话轮从一位话语者转至另一位话语者, 这一过程即为过渡区域, 话轮转换也是在这一区域中发生的。会话过程中, 话轮转换一般出现在听话者觉得说话者话题已经结束之处, 这也要求参与会话者应具备分析和理解说话者话语内容的能力, 同时具备识别结束语的能力。要求会话者具备以下几种能力:首先为上一个说话者补充一个自然的结尾;其次为未结束的句子上在适当时机加上建议性结尾;最后, 预测话语结束, 并在话语者讲话时讲出相同的话语。优秀的采访者应可以对受访者答话结束与否作出准确判断, 并明确如何开展新的话轮, 并且要在适当位置继续或中断上一话轮, 对会话进程进行控制, 一般情况下, 可按照受访者的答话特征与肢体语言进行判断。

例如:20160226《鲁豫有约:用声音打造灵魂》。

鲁豫:有没有女生表示过, 看到你和你的声音之间会有一些小小的差距。

姜广涛:对, 会有落差, 而且这种落差他们形容是幻灭。

鲁豫:倒没有那么可怕, (眼神示意季冠霖) 你觉得有那么大差别吗?

(季冠霖回答略。)

同样的话题吸引不同的嘉宾参与, 这是很显示主持人功力的地方。在这段会话中, 姜广涛用“幻灭”来自嘲, 鲁豫一句“倒没有那么可怕”轻轻地顶住了话题, 马上把话轮转移给下一位嘉宾, 这表现出一个成熟主持人四两拨千斤的圆熟技巧。既给嘉宾留足了面子, 又不过分发挥, 十分轻松地分配着话轮。

鲁豫:如果您的声音没有这么好听, 没有做跟配音有关、跟声音有关的工作, 您一直开火车的话, 你现在会在做什么, 您想过吗?

(徐涛回答略。)

……

鲁豫:对自信的一种摧毁。

徐涛:对自己产生怀疑, 可以说是摧毁。

鲁豫:每个人都可能要经历过那个时候。

徐涛:那个时候……

鲁豫:嗯, 所以说, 徐涛老师和任志宏老师是完全不同的性格, 声音上的表现形式都是不一样的。

徐涛:任志宏我们本身性格有很大差别。

鲁豫:是, 差别是很大的。

在这一段中, 鲁豫“所以说……”这一句是对徐涛发言非常高超的自然结尾, 明确地发出讯息:徐涛的发言结束, 任志宏的表达开始。但是又给了两人交接点可讨论的话题:性格差别, 就像电视特效中的淡入淡出一样, 既有对上一个话语者积极的响应, 又引导着一下位嘉宾的话题方向。

三、结语

在《鲁豫有约》中, 主持人可以有效掌握话轮转换特点, 对话题进行适时控制, 因此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会话分析可以为电视访谈节目提供一定的指导, 使会话更具传播效用与交际价值。

摘要:电视访谈作为一种节目形式, 是通过大众传媒将自然的人际交流或谈话过程展示出来。同时, 访谈作为会话类型之一, 具备一定的传播优势与特征。本文从会话话轮看《鲁豫有约》的访谈技巧, 旨在对会话提供更高的传播效用与交际价值。

关键词:会话话轮,《鲁豫有约》,访谈技巧

参考文献

[1]刘慎安.由《鲁豫有约》看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现实困境和发展趋势[J].新闻研究导刊, 2014 (08) :28.

[2]王晓敏, 郭琳.谈话类节目《鲁豫有约》分析[J].企业文化 (中) , 2013 (03) :187.

[3]王姣.访谈类节目主持人的语言技巧——以《鲁豫有约》为例[J].新闻爱好者 (下) , 2011 (10) :116-117.

[4]姜梦倩.从语用学角度探析鲁豫的采访技巧与语言特色[J].西部广播电视, 2014 (16) :111.

会话控制 篇3

关键词:会话合作原则,经贸英语会话,遵守准则,违反准则

近年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深入发展, 我国和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贸易往来日益频繁。经贸英语的重要工具。本文将从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和语言学家H.Paul Grice的合作原则 (Cooperative Principle) 出发, 对经贸英语会话中遵守和违反合作原则的现象和原因作以分析, 希望对商务英语教学和经贸活动有所帮助。

一、格赖斯的会话合作原则

美国哲学家和语言学家格赖斯 (H.P.Grice) 于1967年在哈佛大学的讲座上特别提出了为了保证会话顺利进行的合作原则。Grice认为人们在谈话中遵守的合作原则包括四个范畴, 每个范畴又包括一条准则和一些次准则 (Grice, 1975) :

1、量的准则 (Quantity Maxim) :

a) 所说的话应包含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

b) 所说的话不应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

2、质的准则 (Quality Maxim) :

a) 不说自知是虚假的话;

b) 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3、关系准则 (Relevant Maxim) :要有关联。

4、方式准则 (Manner Maxim) :要清楚明白。

a) 避免晦涩;

b) 避免歧义;

c) 简炼 (避免啰嗦) ;

d) 井井有条;

以上就是格赖斯提出的合作原则。

二、遵守会话原则的现象

在经贸英语会话中, 交际双方为了达到相互了解, 加深感情, 进而达成交易, 都会不自觉地遵守合作原则。

(一) 遵守量的准则

例1、A:Well, what commission terms can you offer? (那么, 你方可提供多少佣金?)

B:Five percent on the F.O.B.basis. (按照FOB价格的5%.)

例1中客户A欲知卖方能付的佣金情况, 卖方B的回答充分又无多余之词, 符合数量原则。

(二) 遵守质的准则

例2、A: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sales work in your company? (你认为公司的销售情况如何?)

B:It’s not so good as I expected. (没有我希望的好。)

例2中客户A询问销售经理B如何看待自己所取得的成绩, 销售经理B的回答是真实客观的, 因为其工作并非十全十美, 符合质量原则。

(三) 遵守相关准则

例3、A:Would you like to know something about the packing of the sweaters?

(你想了解一些关于羊毛衫的包装情况么?)

(是的, 我来访的主要目的就是看一下包装的样品。)

例3中卖方A询问客户B是否想了解一下羊毛衫的包装情况, 客户B的回答是想看包装样品, 这符合相关原则。

(四) 遵守方式准则

(关于保险条款, 还有什么不明白的么?)

B:I don’t think there is any. (没有了。)

例4中A问B关于保险方面的条款是否有什么不清楚的, B的回答简单明了, 符合方式准则。

以上讨论的是经贸英语会话中遵守合作原则的现象, 谈话双方对合作原则的遵守使得会话得以正常进行下去。下面笔者主要就在商贸英语会话中违反合作原则的现象作以探讨。

三、违反合作原则的现象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 为了取得某种特殊的会话效果, 说话者会有意地违反某一条准则, 而听话者则需要听懂其中的隐含意义, 揣测出说话者违反准则的意图。只有这样商业交际活动才得以顺利地进行, 才能最终达到成功进行贸易的目的。

(一) 数量准则的违反

商贸会话中有意违反数量准则以表达特殊意义的现象较多, 信息不足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特点。

例5、A:What is your mode of payment? (你方采用什么付款方式?)

B:L/C. (信用证。)

C:Confirmed irrevocable L/C to be opened in our favor. (我们希望开立保兑、不可撤销信用证。)

这是信息不足的一个例子。按照数量准则的要求来看, C的回答充分而且扼要。但如果双方是老客户的话, B的回答就简洁明了, 更为亲切。

(二) 质量准则的违反

经贸会话中较少产生违反质量准则的情况。它的违反常常含有讽刺、推诿等言过其实的意味。说话人常常会使用反语 (irony) 等修辞手段来达到这一效果。

(你能借给我3000美金度过商业的危机么?)

B:Sorry, I can’t. (对不起, 我不能。)

(你知道, 这笔钱对我们公司来说很重要的。)

用质量准则衡量, 显然B的回答遵守了准则而C的回答违反了准则。因为“$3, 000”不是“the last straw” (最后的稻草) , 这里用的是隐喻, 表示很重要的东西。

(三) 关系准则的违反

关系准则的违反在经贸英语中也是较为常见的现象。

例7、A:Zhang’s products are terrible, don’t you think? (你不认为, 张的产品很差么?)

B:These cakes taste delicious, don’t they? (这些蛋糕很好吃, 不是么?)

例9中B对A的提问做出了毫不相干的回答。实际上B是在表示不愿意谈论A的话题。它既明确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又保全了对方的面子, 不失为一种良好的交际手段。

(四) 方式准则的违反

方式准则的违反在商贸会话中多表现为语言的模棱两可、歧义和怪异。

请看下面的例 (11) :

A:When would you like to visit our company? (您想什么时候参观我们公司?)

B:I’ll certainly visit your company at an appropriate time. (我一定会在合时的时间参观你们公司。)

在此, B的回答十分含糊, 实际上起到了间接否定的作用, 但又留有一定的余地。显然比直截了当的拒绝更为得体。

四、违反合作原则的原因

Grice概括了四种违反合作原则的情况:

1、说话的一方不让听话人发觉地违反合作;

2、说话人宣布不愿合作, 不遵守准则;

3、说话人可能面临一种顾此失彼的局面;

4、说话人可能有意不去遵守某一准则, 但他相信听话人会觉察出这一点, 并会认为他仍然是合作的;而听话人也知道, 说话人并不存心让他受蒙蔽。

在经贸英语中, 最常见的是后两种情况, 特别是最后一种的情况,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条:

(一) 出于礼貌

合作原则是不够完善的, 从上面的例子也可以看出, 经贸英语会话中存在着大量违反合作原则的情况。在此情况下, “用利奇的话说, 礼貌原则可以‘援救’合作原则。”[2]

(二) 经贸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赢利

任何经贸活动无论是最初建立贸易关系还是为了加强感情, 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达成交易, 从中谋取利益。所以在经贸英语会话中, 其目的都是为了使双方更好的沟通, 从而促成业务, 从中赢利。

五、结束语

商务会谈中对会话原则的遵守与违反都是人们为了达到其赢利目的而采取的一种交际策略, 说话者需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对象、场合和目的而采取不同的谈话策略。因此, 对于交际策略的研究不仅可以促进经贸英语教学, 而且也有利于商贸业务人员提高自身的商贸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Grice, P.Logic and Conversation, in P.Cole and J.Morgan (eds) .1975.41-58

[2]何自然.语用学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 70—100

[3]廖瑛莫再树.国际商务英语语言与翻译研究,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2—8

[4]浩瀚英语研究所.商贸英语使用会话.中国石化出版社, 2004

[5]柯群胜, 经贸英语会话的语用分析, 《武汉科技学院学院》, 第4期, 2001

[6]黄小勇, 掌握会话含义理论提高商务交际能力, 《国际经贸探索》, 第4期, 1999

会话控制 篇4

关键词:关系导向型,任务导向型,交流会话

文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概念。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由于各自产生的地理环境、历史条件和发展演变过程等等的差异, 因而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然而最能体现一种文化的个性的是它的民族性。关于文化的民族性, 庞朴先生在《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1]一书中转述了一个笑话:

在一个咖啡店里, 有三位客人.每人要了一杯咖啡, 每杯咖啡里都有一只苍蝇。日本客人见了勃然大怒, 拍着桌子冲侍者说:“赶紧把你们经理叫来, 我得告诉他怎样经营咖啡店, 怎样管理他下面的雇员。”英国人看见苍蝇后一声不响, 把钱往桌子上悄悄一放慢条斯理地走了。美国人看见苍蝇后, 把食指一勾, 把侍者叫到跟前说:“在我们美国, 客人爱吃多少苍蝇, 由他自己加, 不必麻烦你们事先加好了。 (庞朴, 1988:80) 三个客人对苍蝇的态度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日本人讲究严格的管理, 英国人讲究绅士风度, 而美国人则讲究个人主义。不同的文化个性在各自的民族也就这样形象地表现出来了。在开放的现代社会, 跨文化的言语交际显得愈发重要, 已经成为现代交际中引人注目的一个特点。交际中的文化差异随处可见。

1 汉语背后的文化的特点

中国的文化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要想归纳所有的特点是比较困难的。任何语言都是一种交流的工具, 同时也或多或少受习惯方式影响具有内涵的特殊艺术形式。然而对于英语和汉语学习者而言影响语言学习的以下两点:第一是中华民族在追求和谐统一的基础上看中“人和”。第二则是中华民族含蓄之美。

1.1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和谐与统一的特征, 也体现于“贵和尚中”的人我关系。孔子主张“礼之用, 和为贵”[2] (《论语·学而》, 1.12) , 强调礼的施行以和谐为贵。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3]

(《公孙丑下》, 1) 将“人和”视为取得事业成功的必备条件。而这种观念如果付诸实践, 就形成了中国人独有的行为和思维方式。而这些行为和思维方式也更进一步体现在汉语语言里。比如在中国传统文化意识中, 即使是一个人个人取得的成绩, 也不敢突出“我”字, 而常说“我们”, 强调这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因而在汉语对话交流中, 为了能够或是建立或是保持抑或是维持和对话者的良好关系, 会话双方需要“以他人为本”, “察言观色”, 委婉间接。

1.2 含蓄蕴藉

中国人一般都追求涵养, 说话做事比较含蓄, 也是中国人的情感方式和思维方式。中国人端的就是那么一股神秘含蓄, 心领神会, 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味道。含蓄体现在各个领域包括:在各种语言中, 大约没有比汉语双关、比喻、借喻、反衬使用得更多的了, 这些修辞的使用多数都体现了中国语言的一大特征———含蓄。形容绝色美女的时候, 不去直接描写鼻子如何, 眼睛如何, 而是用“闭月羞花”、“沉鱼落雁”, 婚恋中的含蓄更富有情调, “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 这便是最常见的爱意表达。再比如中国人拒绝一件事的时候比不是直接的表明自己不愿意, 而是找一些借口比如:“你的事情我们会仔细研究研究的”。

1.3 汉语会话的特点

汉语会话的在讲究得体, 适度和遵循一定规则的基础上,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重视会话双方的关系。其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就是以对方处境或动向为思维出发点。如:您去哪里?您是上班还是下班?再比如在买东西时, 一般店员都会说:“你想买什么?”或是在图书馆里我们也会听到:“您想借什么书?”表现出了中国人喜欢以对方为中心, 考虑对方的情感。第二就是在以对方为主体的基础上, 尽力地让对方感受到关心。举一个较为简单的例子。比如在汉语中打称呼最简洁明了, 通用性最广泛的用语是“您好”, 可就是由这两个简单的汉字所组成的一句问候就既是一个问候语同时又有一种表示对他人祝福的含义。根据碰面的时间, 互相道一声“早晨好”“下午好”“晚上好”, 既是一种比较简单又实用、明了的招呼用语, 这几个短语也同时表达了对对方的祝福, 让会话双方心情愉悦。

除此以外, 汉语会话同样重视含蓄之美。比如在《射雕英雄传》里面的黄老邪在铁枪庙看到徒孙与程大小姐互有爱意, 便欲撮合秦晋之好。黄老邪直接问程小姐愿意不愿意嫁给他的徒孙么。首次见面的千金大小姐满脸飞红, 低头不语。最后当眼看幸福就要从眼前溜走, 大小姐只好不顾害羞地解释到自己没有摇头, 就代表是同意了。

如果在会话交际中说话人不注意这种暗示性的意思, 就会严重影响交际的效果。比如《好客的主人》[4] (语文闲谈, 1995 (5) ) 一段话:时间到了, 客人还没有到齐。主人思客心切叹口气说:“嗳!该来的还不来!”所以已来的客人中, 有些人想, 我或许是不该来的, 生气走了。主人着急了, 脱口说出:“不该走的又走了!”未走的客人中间, 有些人想:我大概是该走的, 也生气走了。主人更着急, 说:“我不是说的他们!”剩下的客人想:那就是说的我们了, 一起走光!也有时候在我们和外国人打交道时, 我们往往会处于礼貌地对于对方的要求说:“没问题。”“不要紧”“没关系。”等等回复之时, 却惊讶地发现对方真的信以为真。因此, 汉语是一种重视关系, 间接委婉的语言。

2 英语的使用文化

和汉语相比较, 从英语语言的发展历史看到:首先, 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不只一个而是譬如澳大利亚, 加拿大, 爱尔兰等等不同国家。但是这是否就意味着英语是一种具有多国综合文化特点的语言呢?也不尽然。在各个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中打招呼都会说:“Hello!”可能只是口语的发音会有所差异吧。那么可见英语语言和使用国籍的文化并不存在必然的关系, 尤其是和那些只把它当作工具的国家的文化就更是没有很大关系了。因为大多数时间它是一种交流工具, 使用者往往需要的是对该语言本身所具有的特色有一个良好的把握和能够正确使用该语言工具。其次英语是一个“外来性”很强的语言, 这也就注定英语语言应用的文化背景就不会像汉语的使用背景那样对汉语语言的影响很大。那么对于把它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的学习者而言重要的在对该语言本身所具有的特色把握基础之上的正确应用。

2.1 英语会话的“语言文化”特色

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肯定知道或者向学生强调过不要问外国人去那里, 在做什么, 或是你和谁在一起等等这些问题。那么究竟是问什么要有这样的禁忌呢?笔者认为英语语言有着自身不因国度而更改的“语言文化”。“以己为本”和“直截了当”这两点就是英语会话的两大特色。

2.1.1“以己为本”

这里的指的是以说话者为本。是以说话者处境或动向为思维出发并且也包括了对自己的保护也包括给对方留下自由的空间。比如在英语交流中我们听到的正确的是“I am goingto the market.Would you like to come with me?”而不是:“你去哪?, 我要去市场, 咱们一起去吧!”前者的表达不仅包括了以说话者为本也给对方留下了选择的余地。并且再比如在买东西时, 一般店员都会说:“what can I do for you?”而非“你想买什么?”前者表达了自己帮助对方的愿望也给对方留下了余地。因为对方可以回答说:“I am just hanging around.”但是汉语的文化方式对方会觉得如果自己什么都不买就不好意思了。其二和汉语相比较是英语语言打招呼用语种类要更加繁多, 其中当然有了有传递祝福之意的表达方式, 可是很重要的一点是用怎样的方式和对方打招呼取决于你和对方的“熟悉度”。并且很多英语的打招呼方式被称为“Social question”。也就是说很多的问候, 问话者不在乎你的答案。而且很多打招呼的方式里问和答是一样的。比如对方说“Hello!”我们也以“Hello”作答。

2.1.2“直截了当”

英语中有一个习语“beat around the brush.”而该语言的另外一个特色和汉语相比较而言就是不要拐弯抹角。在以说话者为出发点的基础之上, 说话者及其听话者都要求直入主题。使用英语者则喜欢开门见山。比如就拿“向朋友借钱”作为例子。中国人向朋友借钱, 一般情况下, 不会直捣黄龙的。我们会先从朋友的近况入手, 慢慢推理, 步步为营, 当朋友和他达到了共识———朋友比他过得好、有能力借钱给他、应该借钱给他后, 最后才来个“引君入瓮”、“瓮中抓鳖”, 这时候, 钱不借就不行了。而西方人就不同, 讲究的是开门见山。一开始就会把说话的目的说得很清楚———借钱。然后从不同方面证明和说服对方为什么要借钱给他, 最后来个总结陈词———“借钱给我吧”。

3 中英会话的碰撞

在下列对话中:

Chinese student:Mr..White, you are so pale, are you sick?

English teacher:Well...yes.I have got a bad cold for several days.

Chinese student:Well, you should go to a clinic and see the doctor as soon as possible.

English teacher:Er...what do you mean?

中国人建议患上感冒的人马上去看医生, 表示真诚的关心。而美国人对此不理解, 会认为难道他的病有如此严重吗?其实只要用正确的英语表达:“I'm sorry to hear that.”这句话就够了。因为使用英语向别人正确地提供帮助、关心、同情等的方式和程度是在表达自己意愿的同时也要给对方留下空间的基础上来定的;而这位学生帮助对方的出发点是自己“一颗火热的心。”这位中国学生则只顾及了自己母语文化而忘却了英语语言文化的特色了。

4 总结

由此可见汉语会话和英语会话的差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汉语的会话是绝对地受到了汉语文化的影响, 而英语语言不一定和该语言使用国的文化有着必然联系。第二, 汉语文化使得汉语的会话中体验出来两个特点:其一是“以他人为本”;其二是无处不体现出对对方的关心。但是英语语言中所体现的却是”以己为本。”以完成“任务”为重, 直截了当的特色。从汉语和英语与文化的关系以及两种语言各自的特色中看见:在使用第二语言进行交流之时, 首先要“忘记”本土语言文化, 全心全意使用第二语言包括用其思维进行交流;其次要做的是善于总结第二语言的语言特色, 勤于应用。

参考文献

[1]孔丘.论语[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 1996

[2]孟轲.孟子[M].广州:广州出版社, 2004.

[3]庞朴.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 1988.

会话控制 篇5

1. 独立院校会话课程教学改革及辅助教材存在的问题

1.1 基础薄弱, 不会灵活运用

在现有的实际教学过程中, 由于在大学里是零起点教学, 学生们普遍存在水平较低, 基础薄弱的现象, 很多大学生即使能够达到日语一级水平, 也存在不会活学活用的教学效果。大多数的学生, 如果想组织一段对话的话, 还是只能依靠书本, 一旦离开了书本, 学生在掌握基础词汇的过程中存在机械性记忆的现象, 不会结合生活实际活用语言。另一方面, 对词汇掌握的程度仅停留在认识的层面上。学过外语的人都知道, 单词量掌握的多少, 直接影响说这门语言的程度, 很多学生不爱背单词, 或者在背单词的时候不认真, 由于日语语言中的部分词汇源于汉语语言, 学生遇到相类似的词汇就约略不计, 这就造成了词汇量积累过程中的缺失。从而导致在会话过程中对词汇不能自如的运用。而且对平常不常使用的词汇更不重视, 在会话过程中不能运用自如, 就会经常出现错误的语句。

1.2 教学侧重于基础日语课, 对会话课不重视

在部分独立院校日语教学实践中, 教师们往往把基础日语或者是精读课看做主干课程, 会话课只看作是一种辅助, 但是通过阅读和翻阅其他语种的初级教材就会发现, 大多数的课文都是会话体的文章, 从中可以看出会话课程在日语学习过程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而且很多学生也认为, 只要将基础日语的语法和单词背过, 对待精读和基础日语课认真一些, 只要考级过了, 自己的“听, 说”能力就应该没有问题了, 所以就会出现以上提到的“能考不会用, 能读不会说”的情况发生。而且日语等级考试中, 在目前的日语等级考试中, 还存在着对学生的读与写的重视, 缺失了语言学习中最重要的“说”的能力的评估, 所以导致学生们对会话课也没有那么重视, 会话课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

1.3 课程教材不够完善

会话课担负着提高学生口语会话水平的重任, 但却未能达到会话课预期的效果。以我院为例的独立院校目前日语会话课程所使用的教材, 种类繁多, 教材中涉及的实用范例颇多, 针对每章节中出现的语法内容, 有较多的习题供学生实践, 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 但主要侧重于语法训练, 忽略了会话口语的实用性, 不太适合学生们的实际需要, 也满足不了教学的需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们要除了教受日语会话课教材的内容之外, 还要重新选择, 修改, 重新设计练习, 供学生们上课进行会话练习。

2. 独立院校对会话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

2.1 对日语会话教学改革

现阶段, 以我院为例的独立院校往往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为主,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基础知识, 为了能更好地打好日语功底。但是光学习基础知识是不够的, 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对日语专业的就业情况来看, 目前大多数日语专业的工作都以说为主, 比如翻译, 导游, 教师等等, 外企公司更希望自己的员工能说一口流利而纯正的日语, 大家只有在会话课上才能充分地得到练习, 从而可以看出会话的重要性, 所以上好会话课不容忽视。

为了便于学生打下坚实的语音基本功底, 使学生的日语听说水平全面提升。以北信学院为例, 在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 开始开设的日语会话课程, 由于学生刚开始学习日语课, 前期需要大量学习基础课知识的课时, 所以开始的日语会话课时安排较少;第二学期开始到第二学年的第二学期里, 将日语会话课课时加大, 除此之外, 为丰富学生们的课余生活, 开办日语角, 增加日语听说训练课程 (是集中一周进行强训) , 更能够促进学生们练习口语, 将学生们在本学期学习到的, 接触到的会话知识充分得到锻炼, 加以巩固。

2.2 对教材的改革及辅助教材的必要性

教材是学生获得新语言能力的依托。目前市面上能买到的, 有很多地是关于日语的句型, 词汇, 惯用词, 外来语等教材或图书, 这类教材大多以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为目的, 真正实用的日语会话教材并不多, 而配合日语会话教材的辅助教材更是少之又少。北信学院目前所使用的会话教材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放心说日语系列丛书:日语会话基础篇》。本教材的基本表达方式是以会话形式表述每一课的学习重点;对文中出现的语法现象作进一步的分析解释;围绕上述重点语法进行会话练习;但这些针对语法的会话练习较少, 不能完全满足学生们的需要, 另外, 北信学院的日语教研室除了语法、汉字等字典外, 还未给学生们提供辅助教材, 所以本研究的研究目标是根据三本院校 (独立学院) 学生水平, 编写一部配合会话教材, 符合并提高三本院校会话能力水平的辅助教材。

在独立学院的日语教学中, 学习日语时用到的所谓辅助教材, 不外乎是同步语法辅助练习书, 教师辅助用书及语法汉字词典等, 还有部分教师将自己自编的讲义作为辅助教材来使用, 但在日语会话教学里, 这类辅助教材并不能充分地提高学生们的会话水平, 因此选择合适地教材及辅助教材, 就成为教师的重要责任。编写一部具有科学性、趣味性、实践性日语学习的辅助教材是我们的责任与义务。

3. 总结

日语会话课历来的教学方法及所使用的教材, 主要针对课文中出现的语法等基础常识进行复习和强调, 注重对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方法比较有利于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 但是, 随着课程的深入, 这种形式渐渐显得有些单调, 不利于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使用本部辅助教材, 在保证学生能够在系统地掌握日语基本会话知识的同时, 把学到的这些知识, 充分运用到辅助教材制定的练习当中去。将日语教堂只是教师们一个人演独角戏, 学生们只是听众的这种教学模式打破, 也希望通过本部辅助教材, 对现有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有更新的突破, 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组织学生和学生之间会话, 老师和学生之间会话等互动式练习,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真正让学生们“当家做主”。

摘要:作为语言交流的先决条件, 提高日语口语水平, 是作为日语教学的重要目标, 但目前独立院校会话课程存在问题较多, 学生们的基础较为薄弱, 教材及辅助教材也不够完善, 所以改善日语会话教学及完善教材, 提高独立院校学生日语会话水平的辅助教材, 势在必行。

关键词:语言交流,日语会话课程,辅助教材

参考文献

[1]金竹善.谈大学日语的会话教学.陕西教育 (高教) , 2007, (12) .

[2]王艳迎.大学日语综合教学模式探索.[J]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0, (1)

有效会话,因情生趣 篇6

英语语感是人们对英语语言的直接感知能力, 是经过反复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经验和体会,是一种直感。在我们开展的日常英语教学中,不少教师一味关注学生听、写技能的提高,致力于学生会拼写词组,能正确完成习题。这些举措直接导致中国学生“哑巴英语”现象的频繁出现———光练不说。 因此,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应充分尊重英语表达,将会话技巧融入文本教学,以课堂教学带动学生的口语表达,真正实现由会话带动英语教学的顺利开展。在此,我以译林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Unit7 Would you like a pie? 为例,谈谈如何巧用文本朗读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一、渗透文本,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

语言学习始于模仿,朗读是最佳的模仿方式,通过大声诵读复现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文,无疑是模仿的一种完美演绎。本课时通过知识点的以旧带新,层层深入,由教师开场的英文问候“Good morning.What’s your name? ”拉近师生距离,以此激发学生开口说英语的热情。请同学用“This is my...”的句型介绍身边人物,借此机会新授“Nice to meet you.”,既建立真实的语境,又巧妙引导学生主动开口表达。

有了良好的情感基础后,借用文本野餐这一背景,我邀请新朋友们与我一同去野餐,引出新授满满一篮子的食物词汇。以食物从篮中到野餐毯的动态过程,抓住学生的眼球,让学生主动关注新知,并通过因素关联法学习词汇,如pie由like,nice过渡,让学生体会新旧知识在文本中的衔接与过渡。作为初学者,我关注学生口语表达的标准性示范,由录音到师读,做到关注细节 ,如课文中 出现的“meet you,would you,what about”的连读,疑问句“Would you like...? ”的上扬读法。

进入文本后,围绕培养学生良好朗读习惯的教学目标,本课时设计四读,帮助学生读透教材。一读主要信息,通过观看动画找出主要人物,搞清人物关系;二读重点句式,跟录音读,模仿标准的朗读方式,探索朗读技巧;三读角色扮演,试图掌握对话节奏,自然开展对话练习;四读复现会话,三人小组操练展示会话,融入情感完整演绎。

二、操练文本,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一味朗读而不加以思索,结果只会养成“小和尚念经”不知所云的习惯。当然,朗读的方式也有讲究,不可默读,不可吼读,因为前者无法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后者不利于记忆与理解,两者都不利于持久的英语学习。因此,本课时我力求打开学生的嘴巴,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开口表达。

开场“Nice to meet you.”学习中,当同学们还沉浸在争相介绍身边小伙伴的热情中时,我加入肢体语言主动伸手,帮助学生引起知识点的形象记忆,让学生因为会表达而敢于表达、乐于表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充满乐趣的课堂离不开精彩纷呈的课堂活动, 因此我特意设计了Quick response这一游戏,加上有声的炸弹和抱头的动作,确保学生在紧张刺激的游戏中喊出新学词汇,抢先表达。

在热身活动和知识学习后,文本学习显然变得颇为顺畅,学生能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对文本的解读能在看动画、听录音、跟读录音的过程中层层深入。在课文录音的背景中,学生接收着潜在的听力输入,并在演绎中展示所学,在细节中做到弱化难点、细化重点,紧凑却不失创意。这些教学设计大大激发了他们潜在的表达欲望,从而积极地参与对话活动,切实培养了他们英语会话表达的能力。

三、演绎文本,训练学生的听读技巧

在外语教学中,情景教学法不仅活泼生动,能够营造氛围和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易于创造、模拟母语学习环境,使外语教学在科学且正确的方向上前行。进入文本后,教师可以通过夸张的语音语调带领学生做动作, 甚至通过夸张的肢体语言强调重点句型,从而进行文本的演绎。因为对话是在一定情景下的习惯性语言,脱离了情景,对话也就失去了意义。

在教学中,教师不可能将真实生活情景搬入课堂,但能模拟真实情景,创设接近生活真实的语言环境,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对话内容。中年级学生重在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知识掌握的规范标准。因此,新授词汇cake和pie的教学,我融入了拼读和四线三格规范书写的演示, 让学生能清晰明了地学习到、体会到。

最后的总结环节,我特意设计了有关文本内容的习题,以放飞气球为依托,设置层层关卡训练学生听、说、读的能力。听录音做判断,对学生的要求较高,能直接反映学生对本节课重难点知识内容的掌握情况。针对文本的解读及学习,在回家作业的书面练习和听读巩固中加以训练, 知识点拓展可移至下一课时,做到课内课外、课前课后的有效衔接,让学生轻松提高学习能力和英语素养。

四、拓展文本,完善学生的会话水平

研究表明,通过调动人的多个器官,由眼、口、耳输入大脑的信息要比单纯通过视觉储存到大脑的信息牢固。因此,坚持朗读,就能帮助我们摆脱看得懂听不懂的僵局。

本课时的教学设计亦注重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由会话为主线贯穿其中,由词到句再过渡到文本。以师生间和谐的英语会话开场,在轻松自然的气氛中提议野餐。引出餐篮中的食物,用个人读、同桌读、男女生读、开火车读等不同方式传递新信息, 再由前问后答的小组交流方式顺利导入“Wouldyou like a pie? Yes,please./No,thank you.What about...? ”新句型的学习。由师问生答过渡到生问师答,真正做到知识点的传承和指引。

有效利用学生热衷的话题或资源是事半功倍的制胜利器。将连词成句变形为打怪兽, 再加以植物大战僵尸的背景乐,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这样一来既训练了学生组合句子的能力,又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强化他们对英语学习的需求,形成良性积极的英语会话氛围,完善他们的会话水平,鼓励学生乐于开口,喜于会话。

会话内容、语体和亲疏关系 篇7

关键词:会话内容,语体,亲疏关系

1. 引言

战国时期, 齐国大臣邹忌就有这样的名言:“吾妻之美我者, 私我也, 妾之美我者, 是畏我也, 客之美我者, 欲有求于我也。”同样一个“美”字, 实际的内涵完全不一样。这正是由于妻子、小妾、客人和邹忌的亲疏关系不同, 引起“美邹忌”的不同含义。这里的亲疏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 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亲疏是人际关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种人际关系常常在会话过程中体现出来 (李茹, 2006:5) 。交际双方通过语言和非语言交流, 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向对方传递自己的社会情感, 然而正是交际各方, 会话的参与者们所具有的这种社会情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会话的形式和内容, 也就是说, 语言得体性、会话的内容和会话参与者的亲疏关系之间有密切的联系。首先我们来看一个示意图:

这里的亲疏关系主要是指speaker和addressee之间的关系, speaker和addressee在会话中处于核心地位, 也是会话的基本要素, 决定着他们会话时所采用的形式和会话内容。参话者必须知道自己在会话中的角色, 必须对会话的语体有清醒的认识, 并且要使自己的话语得体, 符合语境。因为正如Enkvist所说, 语体可以传递交际双方的情感和思想 (刘世清, 1998:9-10) 。

语体是语言变异研究的核心构念。拉波夫将语体定义为:说话人对自己说话所留意的程度。但贝尔提出“听众设计”, 强调语体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说话人对听话人的态度。对此库普兰德等人予以支持, 认为语体转换是说话人的身份认同行为, 是一种策略, 是说话人利用符号资源进行角色定位的过程 (李经伟, 2003:1) 。

笔者以五十名学生为调查样本, 以粗俗语、礼貌语为变量, 客观地阐述学生的亲疏关系和会话, 语体之间的关系, 以及着重阐述怎样改变语体和会话内容来改变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亲疏关系。

2. 会话形式和亲疏关系

首先, 要讨论的是会话形式即文体和亲疏关系。“在一般情况下交际文体越随便, 表明交际双方的关系越亲密, 交际中礼节性内容和约束就越少, 举止就会显得粗俗、鲁莽。如果交际中文体高雅、正规, 表明交际双方关系疏远。文体越正式, 礼节性的蕴义就越大, 礼节越多, 人与人的关系也就越疏远” (朱跃, 1999:241) 。较正式的语体标志着交际双方社会地位不平等而比较随便的语体则标志着双方可能比较亲密、志同道合或者志趣相投 (贾玉新, 1997) 。文体和亲疏关系可以用一个函数式来表示就是y=kx, 图象如下:

X值的范围为[stranger, friend]或[friend, stranger]。Y值的范围为[formal, informal]或[informal, formal]。函数Y=KX为正比例函数, 随着X值从stranger向friend变化, Y的值也从formal向informal变化, 反之亦然。

笔者就陌生人、朋友之间的语体变化这一话题, 对十名初高中学生进行了一项调查。其中初中生三十名, 高中生二十名, 调查他们在和朋友、陌生人交谈时使用粗俗语、礼貌语、俏皮语的情况。调查的结果如图所示:

从上图中不难看出朋友之间使用粗俗语、俏皮话等随意语体的可能性要更大一些, 而熟人和陌生人之间交谈时多使用礼貌语、问候语等礼节性的语言。

汉语里粗俗语非常丰富, 中学生之间也是如此, 自己好朋友如果老实那叫“呆子”、“猪头”;同学有一道题做不出来, 叫“白痴”;啰嗦是“八婆”;朋友长得帅那是“衰哥”或者干脆说“你这丑鬼”等。这些语言在朋友之间使用时可以理解为关系亲密, 然而这样的语言如果在陌生人或熟人之间使用, 那就是两个人在吵架、骂街。在调查中有这样两道题, 如:

(1) 当一个陌生人或熟人和你交谈时说脏话, 你会觉得:A可以B不可以C无所谓

(2) 当一个朋友和你交谈时说脏话, 你会觉得:A可以B不可以C无所谓

从以上统计中可以看出大多数中学生在和陌生人交谈时不会接受粗话和脏话, 而在和朋友交谈时, 如果朋友说粗话或脏话可以接受。因为粗俗语的语义在特定的语境中并非表示词语的指示意义而是表示说话人特别的喜爱、亲热或随意等情感或语气。我们来看下面几组中学生对话的例句:

1) A:作业做完了吗?猪头!

B:还没有, 去死吧, 你!

A和B之间的对话更显得他们关系亲密无间, 如果他们是熟人或者陌生人, 接下去可能就是两个人在对骂。因为“猪头”等粗俗语在陌生人这样的语境中更多表现的是它的指示意义, 那就是在骂人了。

2) A:Close the door, you, Son of bitch.

B:Fuck you.

A和B这样的对话如果是发生在熟人或者陌生人之间, 那么他们可能在为关门的事而争吵。所以从以上两个例子中不难看出随着参话人之间的亲疏变化, 语体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3) A:丑鬼, 把作业给我抄一下。

B:滚!

A:我操。

如果两个人是朋友, A想借作业抄一下, 但是遭到B的拒绝。我想A是不会生气的。如果A和B是陌生人或熟人, 而同样的内容, 他们之间的对话很可能是这样的:

A:把作业给我抄一下, 行不行?

B:不好意思, 不行。

A:没事。

如果对话一方说脏话, 另一方用礼貌用语, 会是什么样的情况呢?看下面这样一个例子:

4) A:丑鬼, 把作业给我抄一下。

B:不好意思, 不行。

A:我操。BT (变态)

如果两个人是好朋友, A会觉得B有点变态, 不给我抄就算了, 还故意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如果两个人是熟人或者陌生人, 给人的感觉就是A是一个不懂礼貌、没有涵养的人。

在英语中粗俗语是指那些低下、缺乏品位、不加修饰的粗俗的语言 (vulgarwords) 常见的粗语有Goddamn, fuck, man, shit, SOB (son of bitch) , fool等。

fuck一词在现代人们的生活当中, 经常被人们使用, 朋友在一起聊天, 有时会情不自禁地说出粗语和脏话。

5) A:Have you all read and memorized that list?

B:Yes.

C:Fuck, yes.

B:Oh!

C:Oh, my God, I didn’t believe I just did that again.

这里的fuck很明显表示的不是该词的指示意义, 而是暗示说话人的一种情感。再来看这样一句话:

6) I’ll wring the neck of any fucking bastard says a word against my bleeding fucking king.

第一个fuck那是一种咒骂, 而第二个fuck却是一种强烈的爱的情感。因此在一个文明的社会里, 人们在和陌生人或熟人对话时, 出于礼貌, 一般不会使用粗语和脏话。但是朋友之间使用粗语或脏话有时却能起到拉近彼此之间关系的作用。

粗俗语可以说无处不在, 几乎没有年龄的界限。夫妻之间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最亲密的一种社会关系。他们之间有时也会有粗俗语出现, 如:“死鬼, 死老头子, 有病, 短命的……”这正应了一句俗话“打是亲, 骂是爱”, 骂之越狠, 爱之越深, 关系也越密。当然交际双方是否说粗俗话可能还要受到文化环境、教育背景、家庭环境等许多因素的影响。

“礼貌”是指由一定社会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礼节。人们用礼貌语来表示对对方的一种尊敬和照顾交际各方的“面子”。礼貌用语的变化和说话人之间的关系是息息相关的, 所以会随着亲疏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在日语文化中, 这一变化表现得最为明显。日语有谦语和敬语之分。在和对方交谈时, 如果对方是陌生人, 则用敬语, 和自己相关的事情和事物用谦语, 如果和自己的好朋友交谈时, 则用简体形式。例如:

田中和小张第一次见面, 田中介绍自己时一般会说:

7) 私は、田中のと申します

当他们成为好朋友之后, 田中给小张打电话时会说:

8) わたしは田中だ

田中和小张第一次见面, 早晨打招呼会说:

9) 田中: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

小张: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

熟悉之后, 早上见面:

10) 田中:おはよう

小张:おはよう

在英语里情况也是如此, 如果两个人初次见面通常会有以下对话:

11) A:Good morning.B:Good morning.

如果两个人是朋友, 打招呼就非常随便了:

12) A:Morning.B:Morning.

A:Hi, Tom.B:Hi, Mike.

那么在汉语里两个人如果初次见面打招呼会是这样的:

13) A:你好, 贵姓?B:你好, 免贵姓陈。

如果是朋友见面了打招呼可能会变成:

14) A:吃过了吗?B:还没有。A:上哪儿去?B:上班/上菜场。

Brown&Levinson认为语言交际中的礼貌策略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达到交际的目的, 满足人们的面子需求。所以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 人们在遇到陌生人时非常客气、礼貌, 在汉语里, 人们会说“请……”英语里就是“please……”日语里却是“ます, ございます, ください……”。

在调查中有两道这样的题:

(3) 当一个陌生人在你身边大声喧哗, 你会说:

A:您的声音小一点好吗?B:闭嘴C:声音小一点

(4) 当一个朋友在你身边大声喧哗, 你会说:

A:您的声音小一点好吗?B:闭嘴C:声音小一点

调查的统计结果如下图:

从上图中可见人们在交际时基本上遵守着语言随着亲疏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原则。因此, 如果亲疏关系不同了, 而语体不变, 在会话时会产生许多误解和尴尬的场面:

如果两个日本人第一次见面是这样的对话:

15) A: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

B:おはよう

B的回答可能会让A觉得, 我不认识你, 你的年龄也不比我的大, 你又不是我的社长, A会非常困惑。我们再来看这样一个例子:

在英语里人们见面时经常说:

16) A:Hello, how are you?

B:Fine, thanks.

但是如果B的回答是:

Well, it depends on what you mean, if you mean am Iphysically well, then I am as far as I know although it is different to be sure.Emotionally I am tired out and really should take a rest, professionally things are going Ok but, and then there is my family... (Channell, 2000:232)

A只是一个礼貌性的问候, B的回答会让A觉得很难为情, 因为A并没有想着要去了解B的身体情况和家庭情况, 去打听别人的隐私, 只是一个问候而已。

3. 会话内容和亲疏关系

会话内容也随着亲疏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俗话说“关系浅, 舔一舔, 关系深, 一口吞”, 当然这是酒桌上的话。人们把喝酒的深浅和人的亲疏关系联系在一起, 人们喝酒时常用的戏言却也正应了朋友之间有说不完的话, 而如果关系不好, 脾气不和, 一句都为多。在调查表中有这样三道题:

(5) 当您和陌生人交谈时, 你会说 ()

A工作B爱好C学习D个人秘密E家庭情况

F饮食情况G政治H天气I爱情J异性

(6) 当您和熟人交谈时, 你会说 ()

A工作B爱好C学习D个人秘密E家庭情况

F饮食情况G政治H天气I爱情J异性

(7) 当您和朋友交谈时, 你会说 ()

A工作B爱好C学习D个人秘密E家庭情况

F饮食情况G政治H天气I.爱情J异性

调查的结果统计如下图:

从上图中很清晰地看出朋友之间谈论的话题要比陌生人或熟人之间更加丰富, 话题的数量在陌生人、熟人、朋友三种亲疏关系之间变化着, 随着关系的亲密的发展, 话题的数量也明显增加。除此之外, 谈论的话题的深浅也会随着亲疏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从谈论天气, 工作到谈论“异性”。谈论异性的话题更多的是在朋友之间进行。

在图5中, 在朋友之间, 有三十多人会谈论异性, 而只有五人选择会和陌生人谈论异性。在调查中还发现几乎所有的朋友在一起都会谈论异性、个人秘密、性等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东西。这可能是朋友之间有更多的共有知识有一定的关系, 所以他们的话题会更加深入。如果两个好朋友是女性, 她们在一起会相互倾诉心中的白马王子, 某某对我有意思等话题;如果两个好朋友是男性, 他们在一起可能则会讨论哪一个女孩漂亮、性感等话题。而陌生人或熟人之间谈论的内容局限于表面、浅层的东西, 例如天气、学习、工作等相关的话题, 通常只是礼节性的问候。Malinowski在语言学中创造了寒暄交流或者叫应酬交谈 (Phatic communion) 这样的术语, 如:How are you?How do you do?等 (转引朱跃, 1998) 。用这些词交际时, 他们不包含信息交流的意义, 只用来建立说话人之间的社会接触或避免难堪的沉默 (朱跃, 1998) 。所以陌生人和熟人初次见面处于礼貌而经常采用礼节性的话题来表达友好的意图, 也正如Leech所说的那样:为了表现我们的友好, 在交谈时, 我们会采用没有实际意义的短句, 例如一些问候语, 见面和告别时非常客气的问句, 如, “How is the family?”, “What happened to spurs on Sunday then?”这些句子只是一种打招呼的方式而已 (Leech, 1973:62) 。

在英国, 人们遇到陌生人时可能喜欢以天气为主题进行攀谈:

17) A:It is a nice day, isn’t it?

B:Uh, Yes, it is.

交际双方都知道天气很好, 可能只是想打破沉默的场面。所以Carroll提出熟人可能会更多地使用停顿语 (如:Uh, Um, and so forth) , 而且通常只谈论一个话题 (Carroll, 2001:232) 。

因此, 交际双方从起初是陌生人, 随着接触的频繁, 关系也会逐渐地走向亲密, 那么他们交流的内容都会随之发生变化。下面实录的是两个的学生之间的几段有代表性的对话:

18)

(1) 开学第一节文学课上, 同学们都不熟悉。

王:你好, 这座位有人吗?

李: (很热情) 哦, 没有, 请坐。

(2) 在后来的马哲课上他们又碰面了。

王:你好!

李:你好, 这座位没有人。

王: (坐下之后) 文学课上到哪儿呢?

李:Shakespeare’s Tempest.

王:谢谢!

(3) 王有一次马哲课没有去上, 在文学课上, 王又和李军坐在一起。

王:喂, 昨天老师点名了吗?

李:没有, 胆子挺大!

王:好!太棒了, 真走运。

李:去干什么呢?

王:和他们一起打篮球去了。

李:下一次去, 记着要叫上我。

王:没问题。

(4) 星期五下午, 上马哲课, 王刚走进教室, 就听李军叫道:

李:老大, 座位在这。

王:怎么在这里?还行吧!

王:没有几个人? (四周看看)

李:李博士的课这么上下去不行。

王:唉, 可能有水平, 发挥不出来。

李:喂, 喂, 那姑娘是谁?挺纯的。

王:想追?抓紧时间。 (2004.9—2005.1)

这几段对话记录的并不是一个会话的公式, 只是反映了学生从陌生到熟悉, 再到相知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与此同时他们谈论的话题也由浅入深直到最后评价老师, 谈论异性。

4. 会话内容和语体的改变和交际双方关系的改善

正是由于亲疏关系和会话的紧密联系, 可以通过改变会话的语体和内容或方式来改变交际双方的关系。“文体信息可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因此对文体的修正也是对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修正” (朱跃, 1999:212) 。所以交际双方在初次见面时, 一方想和对方交朋友, 或者不想让对方觉得受约束, 他可能尽量选择一些随和、生活化的语言来拉近和对方的距离。例如, 如果你叫张大明, 是一家公司的职员, 有两个领导找你谈话, 一个叫你“小张”、“大明”, 另一个称你为“张大明同志/同学”、“张先生”。很自然你会觉得前者非常平易近人, 让人感到亲切。在调查中有这样一道题:

(8) 如果你到了一个新单位或者一个新班级, 假如你叫王大明, 你喜欢别人叫你 ()

A:小王B:大明C王大明同志/同学

调查的结果统计如下:

很明显大多数人都喜欢生活化的语言, 听起来非常的放松, 有一种和家人聊天的感觉。另一方面, 官话、工作语给人的是一种压力, 给人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感觉。因此, 教师如果想和学生保持一种朋友的社会关系, 改变会话的内容和语体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教师要紧紧抓住学生喜欢的话题和说话的方式, 从而拉近彼此的距离。

但是, 这种会话内容和语体的改变, 只有在交际双方共同的努力下才能更好地达到改变双方关系的效果。

Leech指出交际双方必须保持语言的平衡, 让交际双方都能得到足够的安抚和报偿从而促使双方社会关系的发展。下面就是Leech引用被Berne称为八次安抚程式的例子:

19) A:Hi.

B:Hi.

A:Warm enough for you.

B:Sure is, looks like rain, though.

A:Well, take care yourself.

B:I’ll be seeing you.

A:So long.

B:So long. (Leech, 1983:63)

四次对话保持了语言的平衡, 他们彼此都觉得很满意, 因为分别得到了四次安抚, 都使用一种平等的语言, 而且语体也比较随意。

但是如果打破这种语言的平衡, 或者缺乏一方缺乏合作, 就会影响说话人之间的关系。

20) (1) A:Hi.B: (no reply) (2) A:Hi.B:Good morning, what’s up? (3) A:Hi.B:Hi. (Leech, 1983:64)

在第一个对话里A会觉得B不愿意和他交谈, 不友好, 平衡被破坏。第二个对话里, B的话太多, 也会使A觉得很突然, 所以有时候要表示亲近也要注意分寸。而第三个对话正好保持了语言的平衡。这简单的问候正是密切交往的开始。

5. 结语

总之, 会话的内容、语体会随着陌生人、熟人、朋友这种亲疏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学生在社会交往中也会根据亲疏关系的不同而选择适当的语体和会话内容。另一方面, 中学生也会通过改变会话内容和语体来改善亲疏关系, 而且这种改变是交际双方的共同努力和保持语言上的平衡。

当然有一点不能忽视的是:从陌生人到熟人再到朋友是处于动态的不断变化之中。尤其是人类在步入二十一世纪之后, 科技迅猛发展, 人们交流也变得便捷而又频繁, 中学生的关系是疏是密只在朝夕之间, 网上是好友, 邂逅于街头却是行色匆匆的路人, 所以有时我们很难去界定陌生人、熟人和朋友。此外在会话当中, 说话人、听话人还会受到其他语境变量的影响, 尤其是中学生非常年轻, 语言具有时代性、创造性, 因此他们会采取什么样的语体和谈论什么样的话题有时有很大的随意性。正如Amy B.M.Tsui所说的那样, “交谈时由于会受到许多语境变量的影响, 无论交际各方的亲疏关系如何, 说话者有时也无法去推测听话者有什么样的反应和应答” (徐碧美, 2000:17) 。

参考文献

[1]Carroll.语言心理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232.

[2]Joanna Channell.模糊语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167-170.

[3]标准日本语[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322-366.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156-157.

[5]李经伟.语体转换与角色定位[J].洛阳: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 1.

[6]李茹, 刘雪芹.权势与亲疏在话语中的体现形式[J].南宁: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2006, 5.

[7]里奇.语义学 (中文版)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7:62-64.

[8]刘世清.西方文体学概况[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8.

[9]徐碧美.英语会话[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17.

上一篇:元素化合物的复习策略论文下一篇:塑性材料的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