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视的智慧(精选3篇)
平视的智慧 篇1
在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电视专栏类中, 吉林电视台的午间新闻节目《新闻参考》凭借个性化的编排模式以及突出的内容优势, 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其值得同行借鉴之处, 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播报形式:轻松地交流, 深刻地评点
《新闻参考》栏目采用男女双主播形式, 更具交流感和亲和力。两位主持人坐在演播室里, 用寻常百姓的语言、语态与观众交流, 并在播报新闻时包含着对民生的关怀。从内在的思想、情感, 到外在的语言服饰和行为举止, 主持人都平民化, 和观众打成一片。轻松的氛围和讲述方式带给观众如同在朋友家聊天的感觉。
除了形式贴近, 栏目还引发观众对“切身利益”和“生存状态”的深刻思考。在获奖的这档节目中, 有一条“政府向低保户发放免费电视, 却被村干部从中收费”的报道, 主持人在最后作出点评:“好事”要办好, 不但要有办“好事”的那颗心, 还要有办“好事”的制度。一语中的, 深层次地挖掘到问题的实质, 利用媒体的话语权为民生呼唤一种成熟的社会体制。
二、编排模式:横向联排, 纵向落点
《新闻参考》栏目在新闻制作上采用独特模式, 将具有互证、反证或参考价值的几条新闻组合编排, 力图开掘新闻事件的深度, 给观众以不同角度的分析和判断。
新闻的组合编排能够为每一期节目构造逻辑主干, 串联各个新闻事件深层价值。以获奖作品为例, 头条“长春病危产妇尹文娇得到社会各界救助”中所挖掘的“人间真爱”作情感主线, 串联起新闻事件“吉林省政府为困难家庭户家庭赠送的电视机, 却被村委领导从中收取运费”中的现实追问和“农户不慎将五千块的人民币放入粉碎机, 化为一堆碎片, 大量热心市民自愿为他拼接碎片”中的人情温暖。纵深的新闻链, 真实地诠释了人间冷暖, 各条节目衔接自然, 首尾呼应, 浑然一体。
新闻落点的逐次渐入, 能够为观众提供多元的视角和丰富的细节。该栏目多采用体验式报道, 运用比较、类比手法采编民生新闻。通过寻找事件的第二、第三落点, 呈现丰富的细节和完整的过程, 展现事件的全貌和社会的真实场景。
在这期获奖作品中, 报道了农民在“订单农业”中遭遇单方毁约而蒙受损失, 提醒农民注意相关事项。记者采访了甜菜订单企业, 了解目前的实际情况;走访相关领域的法律专家, 寻找解决途径;并同向比较“养殖订单难履行”的新闻, 调查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提醒农民朋友弄清合同内容, 慎选合作单位, 明确纠纷解决方式, 注意风险防范。
从纵向角度看, 栏目对长春病危产妇尹文娇的救治情况进行跟踪报道, 实时关注, 及时播发最新动态, 并派出记者前往哈尔滨, 对参与跨省救治病危产妇的社会各界进行采访。全方位的展示, 让观众从多角度了解了新闻事件, 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人间真爱。
三、定位原则:深入浅出, 差异化竞争
在观众同城化、内容同质化的竞争格局中, 《新闻参考》栏目凭借差异化定位, 探索到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1.面缘亲和, 人气旺盛, 培养立体纵深的受众忠诚。该栏目以其极具特色的编排模式, 展现出一个“好邻居”的面缘, 平易随和;用内容优势和真情关怀汇聚人气, 用服务性和感染力打动观众, 以此赢得观众的收视忠诚。
获奖作品中对城市噪音扰民的报道, 采用了跟踪报道模式, 也对噪音的常识进行了拓展, 用现场试验等浅显易懂的方式普及噪音危害的常识;在报道市民得了打嗝不止怪病时, 请相关医学专家进行诊断、释疑, 以期通过通俗易懂的话语解释复杂的病情, 并为主人公寻找到可行的治疗方案, 而不是单纯的猎奇。
2.规避时段竞争风险, 深度开发次黄金时段的优势。该栏目在吉林卫视的首播时间是周一至周五中午的12:30, 正是午餐和休息时间, 不少办公室、公共场所及家庭中都开着电视, 此时, 社会新闻往往能吸引大家的关注, 激起广泛的讨论。更为关键的是, 这个时段民生新闻的密集度不高, 比起晚高峰, 受众的选择忠诚度更高。中午时段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黄金时段, 但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 其含金量正在逐渐提高。通过深度开发次黄金时段, 该栏目全国收视份额超过1个百分点, 长春本地份额平均超过20个百分点。
3.亲近民生问题, 深入公共政策。在对“订单农业的风险”和“免费电视不免费”的报道上, 该栏目都直指公共政策层面, 不仅敢于言说政策层面对农民利益保护不够, 农民承担的风险过大, 缺失沟通和解决渠道, 还通过采访相关法律专家, 研究如何利用法律手段规避风险和保护农民利益。在“免费电视不免费”的批评报道中, 勇于承担媒体的社会责任, 对政府部门施加舆论压力, 引起上级部门的重视, 敦促事情的解决。
民生新闻在经历了被推崇和质疑的过程后, 正在开启理性的发展道路。对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 民生新闻仍然是民生之所需, 但百姓需要的是真正的民生关怀, 而不是把民生端放在秀场上, 以供观赏和猎奇。
《新闻参考》栏目既秉持了民生的基本价值理念, 在报道角度上也做到有高度的“平视”和有深度的“透视”, 彰显了公共新闻的媒介理想。需要改进的地方是话语方式的运用。作为一档民生节目, 选择大众民生话语方式的定位是非常准确的, 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但“大众民生”话语方式不等同于“戏说”, 不能一味地把百姓的亲身经历故事化。把握好轻松的度是非常重要的。
平视的智慧 篇2
上学的那条路,我走了一遍又一遍,看那花开花落,叶儿黄了又绿,绿了又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我看惯了,路边的乞丐为了得到行人的施舍,不顾一切地仰视别人……我看惯了,道旁从宝马车上下来的西装革履的富人,摘了墨镜后,那种目中无人的俯视……我只是笑笑,然后平视着走向前方……
做人,我也喜欢眼光平视。我从不想回头,要记住的早已烙在心里,不要记住的早已随风而去。这样何尝不是一种超然?世俗多艰,只要我们眼光平视,心境安然,头上的一片天就会永远蔚蓝……
穷人渴望富人的平视;乡下人渴望都市人的平视;夫妻渴望彼此的平视;朋友渴望对方的平视……失意时,你渴望家人的平视;失败时,你渴望上司的平视;落魄时,你渴望上帝的平视……其实,一切都缘于你自身,请你站稳脚跟,挺直胸膛,面朝前方,调整好焦距,平视自己、平视世界、平视现实。
我看见那些势利小人,他们像哈巴狗一样,凑在那些权贵、名人、富翁身边,摇尾乞怜,听风就是雨,嘻嘻地讪笑着,嘴里说着甜言蜜语,一只手早已伸了出去,等待着权贵的赏赐、名人的同情、富翁的布施。就算人家啐口唾沫在他们手上,他们也能煞有介事地用锦帕包了,揣金子一般地揣在怀里,继续期待下次的恩惠会更好些,却不懂仰视是一种对自己灵魂与人格的侮辱。
我看见那些自以为是的人,他们目中无人,他们鄙视一切比自己贫穷而平凡、卑微而弱小的人们,他们会眯起眼睛,虎起脸,作出不屑一顾的表情,想凌驾于别人之上,想做别人的上帝,轻易裁决别人的命运,殊不知俯视是一种极为愚蠢的自我夸张。
仰视与俯视往往是并存的。常常仰视的人,在另一种场合,必定会仗势欺人;常常俯视的人,在另一种情况下,也会仰人鼻息。
“平视是一种严肃的人生态度,是不带任何色彩的客观,是超越功利的.公正,是一种抛却杂念的单纯。”
“我是一名记者,但我不比任何人高,也不比任何人低。当我采访总统时我不会认为我比他低等;当我面对乞丐时,我也不觉得自己如何高贵。我仅是一名记者,一个历史记录者。”我在书上看过这样一段文字,精辟得实在是让人记忆犹新。比起那些带着有色眼镜的人们,我更尊敬这位不卑不亢的记者。
在人之上,要把别人当人;在人之下,要把自己当人。
我见过那些名噪一时的人,因为俯视,从云端重重摔下,摔成一堆废弃的瓦砾;也见过那些摇尾乞怜的人,因为仰视,在沼泽里愈陷愈深,变成一滩污水……
平视的作文800字 篇3
狂狷的尼采在其核心思想中不断点明“上帝已死”,有如演讲般宣传着众生平等的意志,因此,我们无需仰视,也拒绝被俯视。
俯视与仰视,正如一个圆的起点与终点。热衷于俯视他人者,正被他人俯视也正仰望着他人,仰视亦然,故有自卑是最大的自负”,然园的起点与终点注定重合,那么我的们需要另一条出路。
孔子有不耻下间,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美谈,韩愈更是主张不耻相师,“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这些所指向的,即为平视的态度。其他人之目光如盏盏鬼火为何不放平自己的目光与心态?平视,是你我独行于广博天地间,不自视甚高的良药,亦是不妄自菲薄的秘方。或人言奥斯卡王尔德自诩时代的引领者,尼采也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口说出如他不是神那么没有神,但我要说这正是对自我的一种良性认知,谁能否认能力者对自身能力的赞赏是一种现实意义的平视?正因为他们对真实的自己有准确的判断,我们才能见到此般如茨威格所描写的群星闪耀的世界。
那么对于茫茫人海中似乎渺小的“我们”而言,平视难道意味着臣服在伟人脚下吗?并不如此,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投身理想的建设才是平视意义之所在,这正是一种力量,认清我们的来处,也认清我们的去处。苏炳添被誉为亚洲飞人,站在决赛赛道之上却丝毫不见惧色,正体现着无需仰视,平视自我的珍贵品质。在理想信念之中前行,我们需要平视为伴。
诚然,保持平视是一件难事,也是命运给予所有人的重大考验。抬头自卑,低头自得,掌握平衡就像人生的必修课,在反复失败的废墟之中建成平稳的大厦。目不斜视,专注自我方得其中真谛。
【平视的智慧】推荐阅读:
《平视美国教育》的读后感1000字11-30
有智慧的名言警句 智慧名言05-17
著书的智慧读书的智慧阅读试题及答案07-07
从西方哲学智慧学到的人生智慧01-17
孔子的智慧10-15
分配的智慧05-27
动物的智慧06-08
指尖的智慧07-05
生命的智慧08-05
老师的智慧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