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创新(精选10篇)
用于创新 篇1
有人把危旧房喻作是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可能落下,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也考验着各级政府的应对能力、社会责任。尤其是近年来一些地方危旧房倒塌事件的发生,人民群众对棚改的呼声越来越高,政府对保障房屋安全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如何妥善安置城市棚户区业主(即被征收人)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在城市棚户区改造工作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近日,由宁波市政府下发的《宁波市关于推进以成片危旧住宅区为重点的城市棚户区改造工作实施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中,创新性地提出了由被征收人自主选择货币补偿并购买商品房或者其他类型的房屋作为安置房的方式,打破了由政府主导建设安置房或者回购商品房作为安置房等方式的传统。将市场上的房源用于安置房,一方面体现了以人为本、尊重群众意愿的原则,另一方面实现了政府、房地产企业和被征收人多方受益、共赢的局面,可谓是全国创举。
相对于传统的由政府建造安置房或者回购商品房作为被征收人安置房而言,笔者认为,宁波市政策由被征收人自主选择市场中的房源作为安置房,有以下几个方面优点。
一、缩短安置过渡期
城市棚户区的改造工作从政府作出房屋征收决定、拆除老旧房屋、建造安置房到被征收人入住,往往需要经历三四年的时间。在此期间被征收人需要自主寻找出租房暂住,他们可能面临因为租金高或者租赁期限届满而被迫搬离出租房,屡次寻找栖身之地的困境。特别是对于一些老年人,他们希望能够在属于自己的房子里安度晚年,不希望到处漂泊、居无定所,这不仅会给他们生活上带来了诸多不便,也会在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影响。但由被征收人选择货币补偿方式而后购买市面上的房源作为安置房,仅需要花费三四个月的搬迁、装修时间,大大缩短了安置的过渡期。
二、节约资金成本
传统的原拆原建、就近安置或回购成片商品房等方式,需要政府一次性筹集大量资金去建造、购买商品房来安置被征收人,对于超过过渡期限,不能按时交付安置房的,政府还需按照最新过渡费标准2倍支付临时安置补偿费,同时《浙江省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规定超过过渡期限未交付产权调换房屋的,被征收人可以要求变更补偿方式为货币补偿,为此政府需要承担巨大的财政支付的压力。由被征收人购买市面上的房源作为安置房,政府不需要垫付资金去建安置房,也无需去市场上回购商品房,这样不但降低了建设安置房的费用,而且可以缩短被征收人的过渡期,降低政府支付给被征收人的临时安置费用。因此,被征收人自主选择安置房的方式节约了资金成本。
三、降低法律风险
相比传统的政府建造安置房或者回购商品房作为被征收人安置房的方式,城市棚户区改造中将市场上的房源用于安置房的方式可以降低法律风险。政府在建造安置房或者回购商品房作为安置房的时候,除了需要承担财政压力,还有可能面临着安置房出现质量瑕疵,房地产开发商运营失误等问题而无法按期交付房屋需要承担的法律风险,最终政府要向被征收人额外支付违约金。因而传统的棚户区改造安置方式不仅增加了政府的财政压力,还增加了法律风险;而由被征收人在市场上自主选择安置房的方式,是一种市场行为,政府无需面临被征收人购买房屋而产生的法律成本。
四、保护被征收人的权利
城市棚户区改造将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按照绝大多数业主的意愿确定改造方式。采取回迁重建方式实施改造的,政府将坚持“业主自筹、政策扶持、市场运作、自求平衡”原则,经所涉及房屋三分之二以上所有权人同意后,由业主委员会向属地政府提出协助申请,所需经费由业主自筹分担,政府在规划、国土、税费等方面给予相关政策支持。采取房屋征收方式实施改造的,政府将坚持“业主申请、以旧换新、等价置换、鼓励自选”原则,经所涉及房屋总户数90%以上所有权人同意后,向属地政府申请危旧房改造征收,对于被征收房屋价值的补偿,不得低于被征收房屋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如果回迁重建、房屋征收等方式均难以实施的,对其中的单幢危房可根据绝大多数业主意愿,通过采取维修加固、原址重建、按市场评估价格回购等方式解危。
城市棚户区改造中如果被征收人选择房屋征收方式的,被征收人将可以选择市场上的房源用于安置房,这种方式使被征收人的自主选择权和获取补偿权得到了很好的保障。被征收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价格合适、地段优势的商品房或者其他类型的房屋,如购买与自己的子女或者父母相近的房屋,方便了日常生活。同时自主选择购买安置房,也不会出现以往分配安置房不公平的现象,保护了被征收人的自主选择权。另外,《意见》中规定了被征收人用货币补偿资金在市场上选购房屋,在征收补偿协议生效之日起24个月内购买房屋作为安置用房,并完成交易过户手续的,凭该房屋所有权证、土地使用权证和契税证,由政府按被征收房屋评估金额10%的比例给予购房补助。也就是说被征收人选择货币补偿方式并购买房屋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获得购房补助,增加了房屋征收补偿金额,其获得补偿权受到了保护。
五、促进城市和谐发展
采用传统的政府建造安置房或者回购成片的商品房作为安置房的方式不能彻底分散被征收人群,可能出现贫民窟的楼群,易发生社会矛盾。而采用被征收人自主购房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分散被征收人群,减少社会矛盾的发生。另外,在宁波市二手房和商品房供应量(住宅在10万套左右)过剩的形势下,政府采用货币自选安置的方式,将市场上的房源用于安置房,从而打通市场库存房源与棚户区改造的安置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对房地产市场资源进行了合理调配,实现了百姓、企业、政府多方面受益、共赢的局面。
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篇2
关键词:生活化;小学数学教学;应用价值
常规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教师往往只关注数学知识与解题技能的传授,很少注意数学知识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哪些联系,导致学生成为做题的机器,走出课堂就感受不到数学的存在,遇到与之相关的实际问题也不会解决。针对这一不良现状,身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我们,在讲课过程中必须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以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并感受到它的真正魅力
所在。
如何有效地在生活中挖掘资源,创设生活教学情境,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是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需要探讨的问题。我们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用数学的方法去思考,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下面,我就从挖掘生活资源、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这三方面对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进行详细阐述。
一、充分挖掘生活资源,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构建数学知识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着数学信息,它渗透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来自生活、回归生活的知识才是最有价值的知识。因此,身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时刻观察我们身边与数学知识相关的事物及现象,将其积累成丰富的素材,然后在课堂上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性使用,这样,我们的数学教学就不会是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且枯燥乏味的说教,而是变得具有趣味性和生动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调动学生上课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我们应充分利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资源,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和实例中构建数学知识。
比如,在学习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负数”这部分内容时,上课伊始,我对全班同学说:“同学们,你们平日在家里看电视时,都跟着爸爸妈妈看过天气预报吧,现在呢,老师就为大家播放一段天气预报录音(据福建气象台的预报,今天白天天气晴朗,气温在-3℃到
-6℃之间,今晚起将受强冷空气影响,气温将大幅下降,请广大市民做好御寒准备)。”然后,我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出示了气象台的课件,并将显示温度进行了扩大,让学生意识到,我们平日所讲的气温中藏有负数,从而让他们对负数的概念有初步感知,并对温度计有进一步认识。这样,我利用学生每天都会感受和面对的生活话题——气温变化入手,吸引了学生的广泛参与,学生也能在熟悉的场景和经验中构建数学知识,同时为我们接下来教学活动的进行做好了铺垫。
二、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数学实践活动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活动过程。再小的活动都不可能一下子完成。的确,我们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此才能彰显出数学的真正价值和魅力。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在教给学生一定数学知识和技能后,应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与生活知识背景相关的数学实践活动,以让学生深刻体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乐趣,并逐渐培养他们用数学观点观察和认识生活现象的习惯。
比如,在学习了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内容后,我把学生带到了学校新建的体育馆内,告知了他们体育馆长、宽、高的相关数据,然后说道:“这个体育馆要把四个面刷成蓝色,现在就请你们利用刚才我告诉你们的数据,帮粉刷工计算一下,需要刷油漆的面积一共多少平方米。”听罢,班里学生都积极行动了起来,显得十分投入,不一会儿,他们就利用所学知识计算出了需要粉刷墙壁的面积。这样,我通过开展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体会到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
效果。
三、创设生活教学情境,促进数学问题的生活化
教学情境,即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氛围或场所,它能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使数学教学回归生活,所设计的教学情节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场景和经验中引出数学问题,从而促进数学问题的生活化,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
比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统计与可能性”这一单元教学内容时,我为学生创设了如下生活式教学情境:上课开始后,我对班里学生说:“同学们,你们平时在玩下象棋、跳皮筋、踢足球这些游戏时,使用什么方法决定谁先来?”同学们纷纷答道:“划拳、抛硬币、掷筛子……”“看来你们的方法真实多种多样啊,那么你们有没有想过,你们这些决定谁先玩的方式到底公不公平?”这时学生们你看我、我看你,都陷入了思考状。于是,我抓住这个时机,继续说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会告诉你们这个问题的答案,大家想不想学啊?”“想!”学生声音响亮且异口同声地答道。这样,我依据具体教学内容,创设了与学生生活实际背景相关的教学情境,拉近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新知产生了亲切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会以最饱满的情绪和热情投入,有利于我们获得高质量、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始终遵循“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这一基本教学理念,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使学生认为,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以让他们真正喜欢上数学、爱上数学!
参考文献:
[1]朱国锋.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实践[J].数学教学通讯,2013(8).
[2]陈延华.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的构建策略探析[J].新课程:小学,2013(8).
用于创新 篇3
1 创新实验教学用于麻醉学专业本科教学的科学意义
由于传统的实验教学几乎都只是教师准备好试剂、器材,学生按照实习教材按部就班的操作,所以学生的主动能动性,积极性就没有调动起来。同时,传统的实验模式多为“基本技能训练-验证基本理论-加深理解”,该模式缺乏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而且传统医学实验教学依附于相应学科的单一模式,医学院校的基础实验教学与临床实践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都不利于学生综合理论体系和实践能力的建立。因此,实现各学科间知识的相互渗透、交叉和融合,培养具有主动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医学生的理念已得到普遍的认同。所以,开展创新实验教学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创新实验教学模式能够吸引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积极性。可有效的巩同和扩充理论知识,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并且更注重实际分析能力,很大程度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麻醉学专业教育已有近20年历史,以往主要是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同时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课程作为一种速度更快、传播空间更大的教育形式,正日益广泛地被应用,但在实验教学中的使用还在摸索中。国外大部分医学院校都建立了专业的麻醉实验室,并拥有强大的实验队伍。徐州医学院等一批国内院校也于上世纪即建立了麻醉专业实验室,配备了精良的实验器材,为本科教育及研究生科研创造了良好的试验条件。如何保证麻醉学本科的教学质量与效果,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科研带动实践,创新实验教学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对教与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创新实验教学在麻醉学专业本科教学中的实践
我校已于2004年开设麻醉学专业本科教育,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和达到教学目标,我们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本研究主要紧密结合《麻醉生理学》、《麻醉药理学》、《临床麻醉学》课程的有关内容和教学大纲要求,拟通过学生开展自主性设计实验、多元化教学模式、多媒体实验教学、开放性实验室使用、通过与临床操作相结合的模拟教学模式,来验证是否能更好地使麻醉学本科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出较佳的培养方案,以适应新形式下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2.1 自主性设计实验的应用
常规性实验是在该次实验课之前的理论课由教师提与该次实验课相关的问题,学生课后通过预习准备答案[1]。设计性实验是根据学生对已学习和了解的相关知识以及自己的兴趣,设计一个具有可行性的实验方案,可以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及书籍或参考实习教材进行实验设计,完成实验准备、实验实施、数据采集处理,最后写出实验报告。在该次实验课前提交,由教师认真审阅,发现问题再返回修改补充[2]。设计性实验不仅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成就感,还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为今后申报有关科研课题、进行科学研究打下基础。本研究以广州医学院2007级64名麻醉专业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各安排10次实验,进行问卷调查、成绩分析、老师评价。对于此次教学实验64名(100%)学生都认为是有必要的。对于其教学效果、吸引力和接受程度,绝大多数学生(85%)都认为自主性设计实验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习兴趣,锻炼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同时提高了实验技术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 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应用
按照教学计划与大纲要求,优化课程体系,制定《麻醉生理学》、《麻醉药理学》及《临床麻醉学》相关内容贯穿实验的教学大纲、编写实验教材、制定学生成绩评定细则。多元化教学模式以机体麻醉过程中的功能系统(如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神经等系统)为主线,将《麻醉生理学》、《麻醉药理学》及《临床麻醉学》的相关实验教学内容有机融合起来,从教学内容到课程设置等进行全方位的调整,使学生形成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同时每年举办2次实验竞赛。对那些成绩优秀、有更多精力和兴趣参与科研的学生,提供第二学习课堂,每班挑选5人参与到相关学科的科研课题组,在教师指导下经过课题设立、查阅文献、开展实验、完成论文、进行答辩等这一过程。在麻醉学实验过程中,用发散思维方式启发学生,促使学生多思路、多角度的思考问题、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加深了对发散思维的理解及培养[3]。同时引导学生发挥个性,体现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现代多元化教学模式,并打破传统医学实验教学依附于相应学科的单一模式,实现各学科间知识的相互渗透、交叉和融合[4]。
2.3 多媒体实验教学的应用
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多媒体课件的编写,以文字资料、图像、动画等形式展现实验项目内容,结合实验内容插入典型病例图片,提出问题,补充理论课临床应用内容,并展示最新实验诊断学的科技进展。我系多年从事临床教学工作的骨干教师,根据实验教学大纲,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多媒体课件的编写。包括文字内容的编写和各种插图编排,成为内容完整、简单扼要、重点突出的幻灯片形式的多媒体课件。将其上传于校园局域网,便于学生迅速而方便地访问和使用这些课件,实现课内教学向课外教学的延伸。100%学生认为,多媒体教材图像更清晰,文字更简洁清楚,一些复杂的细胞组织形态、结构,通过多媒体演示,学生更容易接受,便于记忆。通过多媒体演示实验课相关实验的操作流程并结合实验内容插入典型病例图像,分析患者的症状、体征,提出相关问题可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多媒体网络教学根据实验教学大纲,补充理论课临床应用内容,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课堂内容。多媒体运用于医学实验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通过动态、动画、直观的形式将实验细节及过程表现出来,增加了输出量,增加了教学的吸引力[5]。
2.4 开放性实验室的使用
实验教学采用立体式的教与学模式,改变传统型教学模式的课时限制和进出实验室的时间规定,根据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在同一实验平台向学生提供具有不同功能的实验条件,为部分有余力的学生提前进入较高层次的学习提供机会。实验室开展第二课堂以弥补因学时不足而课堂教学未涉及的知识点,拓宽学生知识面,了解学科发展动态,以适应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需要,大大提高了实验室开放层次、开放空间、开放时间,在实验教学中有力促进了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利用医学院基础实验室的资源优势,将与麻醉相关实验室的实验项目整合起来,把相同或类似的实验项目删去,提取各实验室特色、优势实验项目,把它们融合成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项目。调动实验中心人力资源,充分利用实验中心的仪器设备资源,根据临床需求设计出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项目,同时将各专业、学科的研究成果结合临床科室治疗病人的需要,并由此转化为创新和探索性实验项目[6]。
2.5 模拟教学模式的应用
编写模拟带教内容及流程安排。其中《麻醉药理学》编写①静脉麻醉药作用、②血管活性药作用、③肌肉松弛药等3项模拟教学程序;《麻醉生理学》编写①休克生理变化、②麻醉药对心血管生理影响2项模拟教学程序;《临床麻醉学》编写①困难气道诊断与处理、②缺氧的诊断与处理、③心律失常的诊断与处理、④心跳骤停诊断与处理等4项模拟教学程序。完成模拟教学实验课程,书写实验报告。拟通过在高级模拟人系统模拟出现各种生命体征变化培养学生对围手术麻醉期发生的各种情况作出判断与处理,并通过与临床操作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来验证是否能更好地使麻醉学本科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出现较佳的培养方案。通过问卷调查、成绩分析、老师评价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100%学生认为模拟教学改革的效果明显,改变了学生不重视实验课的情况,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增强了感性认识和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提高了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鼓励创新意识,发掘同学们的学习潜力,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7]。
3 创新实验教学用于麻醉学专业本科教学的优势
通过创新实验教学,使学生明白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面的考虑分析问题,可加深对发散思维的理解、培养自己的发散思维。这种全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努力构建自主、合作、生动活泼、探索创新的实验教学氛围,使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潜能激发。创新实验教学模式可引导学生发挥个性,体现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现代教学模式,并且不消耗更多的教学资源,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对新时期医学生的需求。因此,开展自主性设计实验、多元化教学模式、多媒体实验教学、开放性实验室使用、模拟教学等的运用是新型教学方法的改革尝试,对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医学发展需要,培养高素质实用型医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本文论述了麻醉学专业本科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的必要性及迫切性。结合我校实际,根据麻醉专业对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以麻醉本科专业五年制学生创新实验教学内客为基本框架,建立相应的创新型实验教学模式,包括自主性设计实验、多元化教学模式、多媒体实验教学、开放性实验室使用、模拟教学等的运用。对实验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探索思维的培养、完成力的培养和建立具有创新氛围的实验环境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既丰富了本专业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逐步提高,也初步指明了今后专业教学的改革方向。
关键词:创新实验教学,麻醉学专业,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周岚,熊祥玲,曾建明.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在临床营养学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08,21(4):463-464.
[2]Prince KJ,van Eijs PW,Boshuizen HP,et a1.General competen-cie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PBL)and non-PBL grudges[J].MedicalEducation.2005,39(4):394-401.
[3]花向红,邹进寅.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7):114-116.
[4]戴淑芳,李连宏.医学机能实验学教学的初步探索[J].实验室科学,2008,4(2):1188.
[5]成少利,马思敏.多媒体在医学教学中运用的优势与弊端[J].西北医学教育,2005,13(4):394-395.
[6]石飚,基围林.做好开放实验室工作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10(4):96-99.
指纹不只用于破案 篇4
指纹是天生的
人的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部分组成。指纹是人体表皮上突起的纹线。由于人的遗传特性,虽然指纹人人皆有,但指纹的形状,纹形的多少、长短各不相同,就是在全世界的六十多亿人中,都很难发现两个指纹完全相同的人。更有趣的是,当我们在妈妈肚子里生长了三四个月的时候,指纹便开始产生,到六个月左右就形成了。随着我们长大成人。指纹只会放大增粗,它的形状特征会固定不变。
指纹不可缺
虽然指纹在人体中的作用看似微不足道,但它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却没有被淘汰,这其中是否也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呢?
为此,科学家们进行了专项研究,发现手指在划过粗糙物体表面时,指纹能够以一个最佳频率增强振动,进而刺激皮肤神经末梢,用于探测物体表面的纹理。也就是说,指纹能增强我们的触觉,帮助我们辨别物体表面纹理。
不仅如此,通过电子显微镜,你还能观察到指纹表面的许多小颗粒,这些小颗粒感觉非常敏锐。只要用手触摸物体。就会立即把感觉到的冷、热、软、硬等各种“情报”通报给大脑“司令部”,大脑再根据这些“情报”发号施令。
用于创新 篇5
公安部天津消防研究所承担的《超细粉体灭火剂用于早期火灾扑救技术研究》项目于2014年12月通过验收。该项目研制了适宜粒径的专用超细粉体灭火剂和具有定点感温探测、报警控制及早期火灾扑救等功能的探火管式超细粉体灭火装置,首次获得了探火管式超细粉体灭火装置的充装比、充装压力等关键设计参数与喷射特性的相互关系,建立了装置对典型火灾的灭火应用参数,提出了应用于典型场所的灭火保护方式及灭火剂用量计算方法,为解决早期火灾扑救技术难题提供了新型高效的技术手段。
数学源于生活, 用于生活 篇6
一、源于生活, 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使学生保持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因此, 我们的教学应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情境, 使学生高高兴兴地致力于学习。
数学离不开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 以教材为版本, 注重数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如教学“认位置”, 以学生眼前的教室为情境,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观察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位置关系的场景, 让学生在从指定观察到自由观察、换位观察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使他们不光会表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还能感受到物体间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从而使学习变成一种互动、主动的探索过程。例如教学“比一比”通过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蓝猫邀请大家参观客厅来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发现猫大哥客厅里的数学秘密, 学生兴趣高涨。
又例如教学“统计”, 借助媒体播奥运会颁奖的情境, 并以此为线索展开学习活动,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让数学回到生活中去
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 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 学生只有在生活中运用数学, 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
如在教学“比一比”时, 通过教室周围的物体长短高矮的比较, 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
如在学习“认位置”后, 回家观察一下自己的卧室, 并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一下卧室内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 然后说给爸爸妈妈听。观察一下自家房屋周围、村庄周围都有些什么, 到学校后和小伙伴交流。
又如在学习了“统计”后, 问学生你们准备统计什么?这一环节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解决了身边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之一。
耳朵形状可用于身份识别 篇7
用来鉴定人身份的生物识别系统很容易受到干扰,如面部识别软件常会被人物表情的变化弄得“晕头转向”。指纹识别虽是鉴定人身份最好的手段之一,但对有些人来说,有时也并非那么有效。而且人老后,某些识别系统也会出现变化,如面部识别系统常会受到鱼尾纹或其他衰老迹象的干扰。最近科学家发现,利用耳朵作为扫描系统,不仅操作简单,而且准确率高。耳朵自人出生起,轮廓就已完全成形,随着人慢慢变老会按比例增大,仅耳垂会拉长变形。科学家测试了252幅不同的耳朵图像,发现耳朵扫描系统能将耳朵与数据库中的图片匹配起来,准确率高达99%。因此,未来机场可通过耳朵的形状来识别乘客身份。
用于MBBR的新载体 篇8
2014年10月,英国Veolia Water Technologies公司介绍了一种用于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的新型生物膜载体。该新型生物膜载体产品的商业名为Anox Kaldness Z-MBBR,是历经二十余年的研究成果。
与常规的MBBR载体不同,Z-MBBR具有独特的外形结构,允许在其表面生成可预先自控厚度的生物膜。这可控制氧化还原梯度并可增强传质效果。该载体可定制,以得到厚度从200μm(用于硝化等完全好氧过程)到500μm(用于类似该公司Anti Mox系统的反硝化系统)的生物膜。
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篇9
关键词: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情境;实践活动;数学作业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充分挖掘蕴藏在数学知识中的生活性和趣味性,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体验数学的智慧魅力。下面,我就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谈谈我的几点感悟和体会。
一、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使数学内容充满生活化气息
所谓生活化教学情境,即教师针对具体教学内容,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将其置于富有生活气息的情景之中,从而使我们的数学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和氛围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图形与坐标》中“平面直角坐标系”这节内容时,我们不必马上给学生讲解有关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和其他知识要点,而是给学生创设如下教学情境:我国社会经济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各地旅游业的发展,假设我市的旅游业正开展得红红火火,而你是一名优秀的导游,站在我市西湖这一旅游景点示意图面前,你会如何向远道而来游西湖的游客介绍各个景点的位置呢?这样,我通过讲述与学生生活实际贴近的话题,将学生带进了常见的生活场景中,他们都对这个问题表现出了极高的兴趣和热情,于是,我和学生一起对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在讨论过程中带出了有关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知识,这样,我们一方面帮助学生建立了空间概念,使学生初步感知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相关知识,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大力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
意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在学生掌握了某个数学知识点后,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以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索能力。
比如,在学习了九年级上册《相似三角形》这章内容之后,我们可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让学生去测量操场上的旗杆、路边上的树木以及教师办公楼等这些不易直接测量到的物体的高度,因为具有一定趣味性和生活性,学生都对这个活动表现出了强烈的探索兴趣和热情,并运用刚刚学到的知识想到了如下方案:人高与人影的比和旗高与旗影的比相等,量出人高、人影以及旗影之后,就能求出旗杆的高度。树木和办公楼高度的测量方法亦是如此……这样,学生在解决完这些问题之后,数学经验也显得日趋丰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既体验到了数学的真正应用价值,也尝到了学习数学带来的甜头,从而真正喜欢上数学、爱上数学。
三、作业编拟生活化,促使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价值
传统初中数学作业,大部分是枯燥繁琐的计算题和陈旧乏味的应用题,且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致使学生对数学作业丝毫没有兴趣或者只是把它当作应付老师的差事。所以,我们在设计作业时,应当尽量体现出作业的生活化,让学生在充分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价值的同时,自觉主动地完成作业。
比如,在学习了八年级上册《一次函数》这章内容之后,我们可以为学生布置这样一项作业:回家后询问自己家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哥哥姐姐等)手机的收费方式,然后运用自己所学到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知识,比较哪种收费方式更便宜、更实惠、更适合自己家人使用。因为和以往作业形式不同,且具有实际意义价值,学生都对这项作业表现出了极大的探索欲望和兴趣,从而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完成,并形成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应积极创造各种条件,将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我们的初中数学课堂也能由原来的沉闷枯燥变得精彩有趣!
参考文献:
贾青松.遵循生活化原则,优化初中数学教学[J].新课程学习:上,2014(03):8.
木薯用于园林观赏的探讨 篇10
关键词:木薯,园林树木,观赏植物,探讨
木薯 (Manihot esculenta Crantz) 是世界三大薯类作物之一, 素有“地下粮仓”、“淀粉之王”和“能源作物”之美称[1], 距今已有近5000年的栽培历史, 其广泛分布于南北纬30°之间, 粗生易栽, 适应性强, 在旱地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园林是一种与生活同步, 供人们陶冶情操、自由欢娱、休憩养生的生态型空间[2]。园林树木是营造园林的主要材料, 搞好园林的选用、栽培和管理, 可以促进生产发展、提高美化效果、改善生活环境、发挥社会效益。任何一种植物种植应用后能够达到绿化美化的效果, 起到改善环境的作用, 那么这种植物就可以应用于园林树木或者观赏植物[3]。因木薯植株具有高度适中, 株型紧凑, 叶形独特, 对生长环境适应性较强等特点, 符合园林观赏植物的应用范围, 所以可作园林观赏植物使用。探讨木薯用于园林景观植物, 对扩展木薯应用领域, 提高木薯综合利用价值, 美化绿化环境, 降低园林绿化管理成本等, 有重要意义。
1 木薯用作园林树木或观赏植物的可能性
1.1 木薯的株型特点符合园林要求
园林树木的植物学特征是指植物体的结构与形态, 包括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种子等器官。木薯的根系稀疏, 深生穿透性强, 有长期的耐旱能力[4]。木薯块根能积累淀粉, 可作食用、工业用, 收获块根是人们栽培木薯的主要目的。木薯根系藏于地下, 不具观赏性。
木薯为灌木或乔木, 多为木本, 稀为草本[5], 茎由节和节间组成, 一般成灌木状, 株高1~5 m, 茎粗1~6 cm, 株型分为直立 (不分叉) 、伞形、紧凑、分散和圆柱形等, 多为伞形。木薯主茎有顶端分枝和侧分枝组成, 但多数品种无侧分枝, 顶分枝多呈三叉状, 少呈二叉和四叉状, 分枝次数多为2~4次, 分枝长度随分枝次数增加而缩短。木薯嫩茎一般为五棱形, 老茎一般为圆形, 幼嫩时为肉质, 老化时木质, 茎外皮灰白色、银绿色、淡褐色、赤黄色或暗红色, 含乳状汁液。木薯茎干和株型的特点, 符合灌木类观形植物的要求, 修剪后可装点于园路两侧或建筑周围。
木薯的叶为单叶互生, 掌状深裂近基部, 裂片5~13片。裂叶全缘渐尖, 具有羽状网脉, 叶脉绿色或红色。叶柄细, 长25 cm左右, 常为紫红色、绿色、乳黄色或带紫色条纹的绿色, 基部多具有凹沟, 老叶脱落后, 在茎上留有明显叶痕, 呈马蹄状、碟状或平顶状。木薯叶以独特的掌状叶形和多样的叶色使其具有观叶类植物的观赏价值。盆栽的单株木薯经过修剪、整形后可置于阳台、室内或厅堂作盆景。
木薯的花为雌雄同株, 排成顶生或小枝上部腋生的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 果实为蒴果, 矩圆形, 内含种子3粒, 种子长圆形, 种皮坚硬。木薯是短日照作物, 在低纬度地区开花的品种和数量比高纬度地区多, 温带或亚热带地区少开花结果, 因此木薯多采用茎干作无性繁殖, 作观赏植物用也以观赏其株型和叶片为主。
1.2 木薯用于园林观赏具有生态学优势
木薯是热带或亚热带作物, 喜高温, 不耐霜雪, 每年需要8个月以上的无霜期, 年平均温度要在18 ℃以上, 最适生长温度为25~28 ℃, 在14 ℃以下生长缓慢, 叶片萎蔫脱落, 10 ℃以下停止生长, 并受寒害。因此, 木薯只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一般以南北纬30 °之间, 海拔2300 m以下为宜, 应用于观察植物也仅适合种植在我国的南方地区。
木薯对光照的强度和长度反应较敏感, 阳光充足可促进生长, 日照长度在10~12小时条件下, 块根分化数量多, 产量高, 但茎长得慢, 长日照则长茎叶快, 长薯慢。木薯用于景观植物时, 以观茎叶为主, 栽培时可适当延长日照时间, 一般以11~13小时为宜。
年降雨量在600~6000 mm范围内木薯均可生长, 以年降雨量在1000~2000 mm, 且经常保持湿润的条件最为适宜。阴雨天多, 光照不足, 积水多, 易造成烂根使植株死亡;在年降雨量少于500 mm的干旱条件下, 木薯的块根会趋于木质化, 落叶枯萎。
木薯对土地要求不严, 只要不是过分贫瘠、过多石砾、过分积水的土地均可种植, 庭栽和盆栽均可。木薯忌怕强风, 强风易折损, 所以不适合作防护性树种使用, 应选择避风环境栽培。木薯抗病虫害能力强, 在我国很少发现严重木薯病虫害, 一般不必喷洒农药。
木薯是多年生作物, 不收获薯块可连续生长20年以上, 在热带地区对环境和土壤要求不高, 在疏于管理条件下也能自然生长。木薯光、热、水、肥利用率高, 抗逆性强, 用于园林观赏植物有无可比拟的生态学优势。
2 木薯应用于园林观赏的栽培与管理
2.1 依观赏需求选择适合的木薯品种
作景观用途的木薯, 重在其观赏价值, 所以外形特征是很重要的参考指标, 我国南方地区部分主栽木薯品种的外部形态特征观察结果如表1所示。
木薯植株大多在3 m以下, 在园林布局中一般充当灌木使用。株型紧凑, 高大的品种如华南124、GR911等, 可植于建筑和围墙边上或间种于高大的行道树中, 能起到联系建筑, 分隔视线的作用;较矮、分枝多的品种, 如华南5号、GR891等, 其园林用途类似于鹅掌柴, 用于构建花坛、花境、花丛等;不分枝的品种如桂热4号等, 其圆柱型的株型可以栽于大型花盆中, 置于厅堂或门前, 有类似发财树的用途, 可丰富室内或门面建筑的视觉效果。花叶木薯叶片掌状深裂、绿色叶面镶嵌不规则金黄斑块, 叶柄红色, 显得十分绚丽, 是理想的观叶植物, 其盆栽可点缀阳台、窗台, 大型盆栽于公共场合可活跃气氛, 布置在园林的亭阁、池畔、山石等处, 能起点缀园林, 升华意境的效果。
2.2 根据气候变化安排养护管理
木薯对环境要求低, 适应性强, 只要气候不过于寒冷, 土地不过于贫瘠就可种植。木薯除在苗期需要用少量除草剂进行化学除草外, 生长期不需要专门除草, 不必喷施农药、施用化肥和用大量水浇灌, 所以其养护成本低, 省劳力。
受旱季和霜期影响,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木薯种植期是2~4月份, 10~12月份是木薯收获期, 该时期木薯植株落叶严重, 观赏性不强, 所以在温带和亚热带地区, 木薯只适合用于夏季观赏树种, 春季种植, 秋冬季收获。在木薯落叶后, 可将茎干拔起, 收获薯块, 保留种茎供来年栽培, 这样可留出土地或空间供其他冬季园林植物使用, 又可带来经济效益[6];若不收获薯块, 可以仅截去地上部分的茎枝, 待来年开春时, 能重新萌芽迅速生长。
用于园林观赏性的木薯, 日常养护主要是修剪整形。对于观形用的木薯, 如桂热4号、GR911等, 多剪去侧枝和过长的叶片, 除去枯萎的叶片, 保留其整体直立的株形;对较矮、丛植的木薯, 如华南5号, GR891等, 可剪去主茎顶部, 留侧枝生长, 抑制其长高, 保留矮生丛植的形态。此外, 可以根据园林布局和观赏需求, 将木薯修剪成各种艺术造型, 以达到美化效果。
3 木薯应用于园林景观植物的前景展望
我国园林建设遵循经济高效的原则, 即用有限的土地, 以最少的人工 (资金) 投入来健全自然生态过程[7]。而木薯以其独特的生物学优势、低廉的养护成本、出色的美化效果用于园林建设的植物材料, 是符合这一原则的。木薯用于园林观赏植物的做法在国外已经有所实施, 例如在泰国木薯淀粉发展研究所 (TTDI) 已经以大量木薯布置园林, 取得了良好的造景效果, 如图1、图2, 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参考文献
[1]罗振宝, 吴页宝, 胡宝华, 等.木薯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园艺, 2009 (10) :45.
[2]祝志勇.园林植物造型技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6:1-31.
[3]张涛.园林树木栽培与修剪[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6:1-13.
[4]黄洁.木薯丰产栽培技术[M].海口:三环出版社, 2007:10-46.
[5]陈超.观赏树木学[M].海口:华南热带农业大学, 2002:348-349.
[6]贺青灵.果树在我国北方园林绿化中的作用[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8) :253-255.
【用于创新】推荐阅读:
用于生活论文07-02
用于描写秋天的作文05-26
用于赞美学校的段落07-16
信息技术用于英语教学08-11
可用于写作的时间名言05-10
通知一般用于上级对下级10-02
网络平台用于社会管理10-01
焊接技术用于石油工程论文07-28
信息技术用于幼儿教学的感想08-24
虚拟仪器用于生物医学论文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