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平台的应用服务

2024-06-29

一体化平台的应用服务(共12篇)

一体化平台的应用服务 篇1

随着电力营销业务的发展, 以及电力客户规模增长和缴费需求, 国家电网公司营销部根据《国家电网公司“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中提出了多渠道统一接入、渠道商管理、新型缴费方式管理的建设要求, 于2011年底组织开展了“一体化缴费接入管理平台标准化设计”工作, 并根据标准化设计成果进行了平台系统的设计开发。

在设计开发一体化缴费接入管理平台系统时, 对于各类系统业务集成采用了先进的SOA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 对于使用不同技术方式的自助缴费终端和渠道商系统业务接入则采用了规约适配器进行自动识别接入。

1 采用SOA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 构建一体化缴费平台接入管理系统

面向服务的架构 (SOA-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 是以服务为导向的架构, 它是由一系列不同粒度的服务构成。这些服务在使用上相对独立、自包含、可重用, 服务接口和契约采用中立、基于标准的方式进行定义, 它独立于实现服务的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 这使得构建在不同系统中的服务可以以一种统一的和通用的方式进行交互、相互理解。因此, SOA为一体化缴费接入管理平台提供了跨平台的技术层面优势和支持灵活、可扩展的业务层面优势。

SOA为一体化缴费接入管理平台的实现提供了服务功能架构和服务模型架构。其中服务功能架构为实现缴费管理业务提供核心支撑功能, 而所实现服务功能的粒度以及这些服务之间的关系是通过分层的服务模型划分。

2 采用标准通讯规约, 实现外部终端或渠道商系统与营销系统统一接入

基于SOA的架构体系, 将业务功能和技术接口方式拆分开来, 因此可采用不同的连接技术方式来进行同一业务操作。在一体化缴费接入管理平台实际业务应用中, 金融机构代扣出盘回盘文件、代收对账文件与缴费平台服务器之间的交互传输使用FTP方式;各类缴费渠道接入缴费平台使用Socket、Tuxedo交互方式;缴费平台和营销业务应用系统集成使用SOAP方式;激费平台系统消息传输使用JMS/JMS XA方式;缴费平台与邮件系统的邮件传输使用SMTP方式。

一体化缴费接入管理平台通过接入管理服务使用规约适配器, 映射转换不同接入系统的通讯规约报文数据为统一标准的通讯规约报文数据, 实现对外部终端或渠道商系统与营销系统统一接入。

3 通过界面集成、流程集成、应用集成、数据集成实现与营销业务应用的系统集成

界面集成是指一体化缴费接入管理平台与与营销业务应用组织权限维护、统一登录、待办事宜等界面集成。一体化缴费接入管理平台主要通过远程Portlet (WSRP) 、HTTP (页面) 方式、单点登录方式实现与营销业务应用的组织权限维护、统一登录及身份认证的相关业务。

流程集成是指一体化缴费接入管理平台与营销业务应用系统之间业务流程及流程权限的无缝衔接。通过将一体化缴费接入管理平台的组织权限和工作流程与营销业务应用系统进行融合设计, 实现与营销业务应用系统业务流程及组织权限的一体化。对于业务流程发起者, 营销业务应用系统相关业务的工作流程统一通过Socket通信方式, 调用一体化缴费接入管理平台开放的业务接口, 实现启动跨营销业务应用系统的业务流程;对于自动化节点, 流程引擎通过调用注册在一体化缴费接入管理平台上的共享服务;对于人机交互节点, 营销业务应用通过流程引擎开放的调用接口, 获得工作项列表;如果业务流程节点对应到营销业务应用内部是一个子流程, 则通过异步的机制与营销业务应用内部工作流程进行交互。一体化缴费接入管理平台流程集成如图1所示。

应用集成是指一体化缴费接入管理平台通过标准接口与营销业务应用相关业务, 实现应用紧密结合或一体化应用, 实现了渠道商系统调试、缴费设备调试、自助缴费终端查询、缴费、预约、订制等业务应用的集成。一体化缴费接入管理平台应用集成如图2所示。

数据集成是指与营销业务应用相关业务数据之间的集成。一体化缴费管理平台与营销业务应用之间的数据集成是核心部分。一体化缴费管理平台与营销业务应用共用一套组织权限和工作流, 根据其数据量少、更新少的特点, 采用数据同步方式实现数据集成。对于相关业务档案数据由于数据量大、查询性能要求较高, 因此采用物化视图的方式实现数据集成。

4 采用规约适配器, 实现外部终端及渠道商系统接入通讯规约解析组装

一体化缴费接入管理平台通过规约适配器技术实现对外部终端及渠道商系统接入的多种接口通讯规约报文数据进行解析及组装, 如电力位图域 (64/128位) 、定长、分隔符、XML。

接入管理服务接收到自助缴费终端或渠道商系统发送的缴费交易报文数据, 通过规约适配器中的CBM (Communication Basic Module) 规约解析模块将报文数据解密并解析后, 通过规约适配器主控模块中的服务调度发送给BBM (Bussiness Basic Module) 业务逻辑处理模块进行业务处理, 最后根据服务路由配置按营销相关业务规则发送到营销业务应用系统。

在CBM规约解析模块中对于符合国网标准通讯规约的自助缴费终端或渠道商系统的通讯规约接入, 可根据缴费平台标准规约交易元素属性变量配置文件, 对接收到请求交易报文数据进行直接解析, 对返回给自助终端或渠道商系统的响应交易报文数据直接进行组装。交易元素属性变量配置文件及交易元素属性映射配置文件采用了XML扩展标记语言生成。

通过规约交易元素属性配置及属性映射配置方式, 很好地解决了采用不同通讯规约的自助缴费终端及渠道商系统接入一体化缴费接入管理平台, 提高了缴费平台接入的灵活性和可靠性。

5 结束语

一体化缴费接入管理平台作为《国家电网公司“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要求的多渠道智能缴费技术、多渠道自助服务技术等技术研究成果的具体应用, 在设计开发中通过采用先进的SOA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构建, 基于SOA架构体系采用标准通讯规约实现外部终端或渠道商系统与营销系统统一接入, 采用规约适配器实现外部终端及渠道商系统接入通讯规约解析组装, 灵活、可靠地实现了外部自助缴费终端或渠道商系统与营销业务应用系统缴费业务的无缝集成。

随着一体化缴费接入管理平台实施应用, 通过对外部终端及渠道商系统接入技术的不断完善, 最终实现标准统一、功能齐全、安全可靠的一体化缴费接入管理平台, 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安全可靠的多渠道缴费服务。

一体化平台的应用服务 篇2

为使受票单位(消费者)在取得发票后,查询发票开具信息,提高发票鉴别能力,特提供发票网上查询业务。淮北、亳州、宿州、淮南、铜陵、池州、六安市、马鞍山开具的发票均可在本系统查询;安徽省未上此系统的市局发售的发票也可通过本系统查询,但仅可查到发票流向。

网上办税对纳税人有何好处

网上办税方式符合信息化、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对纳税人而言,具有以下优点: 1、方便:在任何能上网的地方都可远程完成有关纳税事宜;2、便捷:可24小时使用本系统,避免在办税服务厅的拥挤和较长的等候时间;3、高效:操作简单,实时性好,中间环节少;4、低廉:可减少往返于税务机关的时间和费用,且不需要向税务机关交纳任何费用。

网上办税的用户对象

目前安徽国税网上办税厅的用户对象为包括个体户在内的所有纳税人,其中的网上申报模块只允许企业用户进行操作。

网上办税会不会泄密

每个纳税人只有在登陆后才能查看自己的纳税资料,由于纳税人之间不允许进行资料互查,不会造成纳税人资料外泄。

网上办税需要具备的条件

硬件条件:纳税人需要有一台安装了IE6.0并可以上互联网的电脑和一台平推式打印机。

注册条件:纳税人通过省国税局或当地市国税局的网址登陆“网上办税厅”,点击“纳税人登陆”,可进入注册界面。在申请注册信息中,要求纳税人识别号和法定代表人证件号码与在CTAIS中完全一致,否则注册不予通过。

网上办税的网址及登陆方法

在IE浏览器的地址栏输入网址,进入安徽省国税局网站首页,或直接进入当地市局网站(芜湖的纳税人需进入芜湖市局网站的网上申报系统);

点击首页导航条上的“网上办税厅”,进入办税厅主界面;

点击办税厅主界面中“纳税人登陆”图标,进入登陆界面;

已经注册的纳税人在登陆界面中正确输入纳税人识别号、密码和校验码之后即可登陆办税大厅,未注册的纳税人须点击申请进行注册。

纳税人如何通过网站寻求帮助

编辑纳税人如有关于网上办税系统及涉税相关问题,可以在“网上办税厅”通过 “办税指南”、“网上办税流程”和“常见问题解答”来查询。如果在这些栏目中无法找到问题的答案,可通过“在线咨询服务系统”进行提问,将会有专业人员在固定的工作日内对纳税人的问题作出解答。对税务人员的不良行为,可通过“举报信箱”向有关部门举报。

相关文章推荐:

1.安徽企业办税一体化平台

2.安徽企业网上办税一体化平台

3.安徽省国税局企业办税一体化平台【官方】

4.安徽省办税一体化平台

5.安徽网上办税一体化平台

6.办税一体化平台初始密码是什么

7.安徽办税一体化平台入口

8.2016年985大学名单排名及录取分数

9.2016年985大学名单分数线【标准】

一体化平台的应用服务 篇3

就业服务 就业跟踪 一体化平台

构建就业服务和跟踪一体化平台的背景

在教育部召开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中,要求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和就业跟踪是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高校也都成立了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也开设了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但学生对开设的课程大多不感兴趣,没达到原本预期;国外高校普遍开展的就业心理辅导、职业适应性辅导及职业测评等,虽然学生在校期间或多或少均有涉及,但更像是在完成既定任务,没有真正形成长效性服务体系;高校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跟踪和调查存在抽样局限性,请第三方调查机构又不能形成系统连贯性。

就业服务和跟踪一体化平台的分析和实现

(一)高校就业服务网络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外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在漫长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不断走向成熟,并逐步建立起了一套成熟和制度化的大学生服务体系,并在网络平台上实现了远程培训、招聘、咨询、服务等。国内高校就业服务网络建设相对而言仍存在很多问题,就业服务网与校内其他网络系统各自为政,数据和业务无法集成;就业服务网站信息更新速度慢,信息量少,无法满足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需求;网站服务功能不完善,往往集中在招聘信息、政策发布等事务性工作上,而缺乏像指导咨询、职业测评、就业跟踪、网上调查和职业生涯发展等学生广泛需求的功能;大多数就业网站参与互动性不强,不能为学校、用人单位、已毕业学生和在校学生提供良好交流互动的平台。

(二)就业服务和跟踪一体化平台的构想

1、建设高校就业信息网络档案。首先,通过一定的人力、资金投入,将就业指导中心、各职能部门和院系的资源信息进行整合,在不违反信息公开利用的基本原则前提下,把就业政策、动态,用人单位信息、岗位,应届毕业生个人情况、专业特长,以及往届毕业生就业跟踪和调查等信息公开共享,使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能更方便快捷获得各自有价值的就业信息。其次,高校在网络信息平台构建上需加强管理队伍建设,熟悉国家、地方就业方针和政策,及时更新岗位需求和动态;保障信息资源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网络招聘信息进行甄选,及时过滤和清除虚假信息案做好信息跟踪服务,把各种反馈信息加以整理分析,以便指导今后的就业工作。

2、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平台功能化区块。就业服务和跟踪一体化平台应将就业服务与大学生个人成长过程紧密结合,拓展延伸“在读—就业前—就业后”,形成一体化的过程。以此为平台建设的依据,可将平台划分为职业生涯规划模块、职业测评咨询模块、就业政策及招聘信息模块、就业跟踪调查模块、就业论坛综合信息模块等。就业服务和跟踪一体化平台将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评测咨询纳入进来,就是要学生从一踏进学校开始就利用开设的课程等接触一体化平台。在平台上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了解就业市场状况,帮助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专长,利用测评软件等帮助学生逐步确定今后的发展方向。平台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收集简历制作、面试技巧、名人讲座等学生比较热衷的内容,让学生习惯于在一体化平台上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提高一体化平台的使用频率,实现学生从被动使用到主动利用的转变。大学生在进入校园第一年甚至第一学期的新鲜感过后,对学习的方向和未来个人职业发展方向比较茫然,就业论坛模块和就业跟踪调查模块的开放可以让在校学生还可以与用人单位、毕业校友零距离交流互动,充分了解行业发展需求,为在校学习和未来进入职场做好规划和准备。

3、突破平台使用时限和创新平台激励机制。学生毕业离校后,基于各种原因和学校的联系缺乏良好有效的方式,一体化平台的建设可以为学校和毕业生的双向交流提供一个不变的终端。一体化平台以学生在校就读期间的学号为唯一通行账号,已毕业的校友仍可利用平台接受母校的各种就业指导和培训。就业服务和跟踪一体化平台的良好运行,必须以得到相当数量的人员参与作为保证。为了吸引更多的毕业生参与其中,可以建立“就业积分”制,每一个在校学生或毕业生可以通过在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等的学习、分享实习阶段心得、协助开拓就业渠道和发布就业信息、参与就业论坛活跃度、及时反馈就业跟踪调查问卷等等获得“就业积分”,凭此积分达到一定额度可免费接受学校的深度就业指导和培训。再者,可设立优秀毕业生奖励基金,奖励那些在各自行业做出突出成就的、能为母校形象在主客观方面做出正面宣传的、能为母校毕业生就业做出一定贡献的毕业生。并将符合条件者相关资料放到校园网毕业生论坛上,或开辟专栏如毕业生风采等作介绍,一方面可以对在校学生的学习和就业提供正向引导,另一方面又是对外宣传的一个重要窗口。

结束语

就业服务和就业跟踪一体化平台的实现,有助于学生使用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学校就业部门及时掌握就业信息和学生就业动态,从而一定程度上解决目前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两头热,中间冷”现象,即学校和用人单位就业工作热火朝天,处在中间的学生却毫不关心。平台利用无处不在的网络,就业资讯和信息能充分共享,降低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人为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损失。创建毕业生就业服务和跟踪调查平台机制是复杂的,以上所论只是笔者初步设想,若要进一步完善尚需社会及学校各方面的积极努力和配合。

一体化指挥调度平台的研究与应用 篇4

随着信息通信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公安通信已从早期的单纯依赖有线电话和无线对讲机, 发展成为运用有线、无线、卫星、网络、视频等多种通信技术的全面应用阶段。在这种背景下, 整合多种通信手段, 建设具有强大信息支撑, 能够综合分析研判, 可实现跨地区、跨层级、跨部门统一的一体化通信系统已经刻不容缓。

目前, 全国公安机关已经自上而下建设了多种类型的通信系统, 具备了有线、无线、卫星、视频等多种通信手段, 为全国公安机关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技术支撑。但是, 由于这些系统建设处于不同时期, 多按照行政区划, 分级、分层、分片建设, 相对独立, 技术手段单一, 未能有效整合, 无法形成互补, 缺乏信息支撑, 通信保障信息化含量较低, 在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通信服务保障时, 存在人工转接环节多、通信建立时间长、语音图像质量差、信息支撑能力弱四大问题。

2. 目标与意义

由公安部第一研究所独立自主研发的“公安一体化指挥调度平台”是全国公安机关“十三五”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平台立足常态、着眼应急, 通过系统集成、信息共享, 创建“横向一体化、纵向扁平化”的指挥调度新体系, 变单纯的层级指挥为单兵指挥与层级指挥相结合的综合指挥新模式, 满足了公安一体化指挥“看得见、呼得通、调得动、能研判、防得住”的警务实战新需求;同时推动了智慧城市建设, 实现公安机

(图片来自网络)

关层级数据信息互联互通, 提升城市管理运行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

★“看得见”是指依托警用地理信息平台和视频平台实现“图像能调出、现场能看清、轨迹能刻画、警力定位准”的目标;

★“呼得通”是指整合公安有线、无线、卫星、移动警务等多异网异构通信系统, 一键直达单兵, 实现点对点、多对多的语音通信;

★“调得动”是指以统一指挥为前提, 以减少层级为关键, 以快速反应、精确打击为目标, 实现跨部门、跨层级、跨警种的协同指挥合成作战;

★“能研判”是指通过集成警用地理信息、视频、人证核验、北斗定位、通信基站、交通卡口、旅馆、网吧、行政办公等系统和平台, 汇聚人员车辆定位、人员聚集监控、信息关联分析、行为轨迹追踪、治安态势监控、警情预测分析等数据信息, 进行综合分析研判, 为实战指挥提供强大的信息支撑;

★“防得住”是指通过人证核验、交通卡口、流动人口数据与五类重点人员数据的比对手段, 结合警情研判结果, 合理规划警力部署, 充分利用警力资源, 从而实现有效预防预警的勤务部署科学化作战目标。

3.平台架构及创新点

3.1 平台架构

平台架构立足公安专网, 通过成熟可靠的信令网关、媒体网关、地理信息、视频联网、数据分析等技术, 将公安现有的各个通信系统进行集成与融合, 并且以更高层次的通信、视频、数据应用等形式展现出来。平台融合了警用地理信息、视频监控联网、警务综合、接处警、行政办公、值班备勤、人证核验等公安信息系统, 提供强大的信息支撑, 可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既可“自上而下”又可“横向铺开”的多异构融合网络, 构建了具有一体化、扁平化等先进特征的新一代公安通信指挥体系 (见图1) 。

3.2 创新点

1) 应用与实战一体化

平台融合集成了警用地理信息平台、视频综合平台、值班备勤系统、网格化巡控、位置定位服务平台, 结合一体化指挥平台、大型安保、智能预案等功能, 实现了实战指挥中平台一体化, 解决了指挥员为了完成指挥需要学习多个平台并在多个平台中切换的弊端。

2) 数据与研判一体化

平台目前规划建设地区60多个热点图层, 通过平台可清晰查看到各类公安处置资源、实时动态警力、静态警力以及公安检查站、清真寺等敏感场所, 平台通过对警情数据展开热点、重防区域、四色预警研判分析, 可发现某类案件的高发时段、高发区域等, 解决了应急处置过程中对处置资源、敏感场所、重要出口等数据的“抓瞎”问题。

3) 通信与指挥一体化

为进一步落实整体防控和精确打击的要求, 平台通过对信令网关跨网段路由技术、媒体网关交互技术进行攻关, 突破了异网异构、异地远程等技术瓶颈。完成了有线电话、手机、PDT数字集群、模拟集群、移动警务、卫星通信等多异构网络通信手段的融合与互联互通, 解决指挥员在指挥调度过程中需要手持多种通信设备的负担, 使公安实战过程中通信成本降低, 有效提高了公安通信指挥的扁平化与实战化水平。

4) 部、省、市、县四级调度一体化

平台突破了异网异构、异地远程等技术瓶颈, 可在全国形成一个既可“自上而下”又可“横向铺开”的应急指挥调度网, 实现部、省、市、县实战指挥一体化。

4. 应用实例及前景

4.1. 应用实例

“公安一体化指挥调度平台”已经在公安部、新疆公安厅、克拉玛依市、乌鲁木齐市等新疆15地州公安局、宁夏银川市公安局等多地完成了应用推广, 并即将在多个省市地区承担一体化指挥调度平台的建设工作。以新疆地区为例, 平台页面如图2、图3所示。

4.2. 平台前景

平台将以公安专网为骨干网, 可以完成PSTN (有线电话网) 、警用无线网、3G移动网等警务指挥调度资源网的融合, 同时依托于公安专网可以进行城域网络延伸, 实现异地远程、异网异构、实时同步指挥调;而且它对公安用户现有设备无任何改变, 具有超强的植入性和融合性, 必将有效提高公安应急指挥的调度效率和速度。

“公安一体化指挥平台”贴近当前社会各管理领域对指挥调度业务的实际需要, 可广泛应用于社会应急指挥调度领域, 适用于公安、消防、城市管理等各行业所涉及的应急指挥调度业务, 普及面宽、覆盖面大。

5. 结语

由公安部第一研究所自主研发的“公安一体化指挥调度平台”, 在实战中真正实现了指挥一体化、应用一体化、数据一体化和作战一体化, 有效地提高了公安机关的指挥通信调度能力, 极大地提升了公安机关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速度和应急处置能力, 为构建城市中应急指挥系统提供了解决方案, 为我国新一代公安应急指挥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摘要:一体化指挥调度平台是智慧城市中应急指挥一体化的典型实例, 是立足常态、着眼应急, 通过技术融合、系统集成, 搭建横向一体化、纵向扁平化的指挥调度模式;变单纯的层级指挥为层级指挥与“点对点”指挥相结合的工作模式, 实现“指挥能畅通、命令能直达、图像能调出、现场能看清、数据能汇聚、轨迹能刻画、打防能精准”的目标。

平台一体化信息系统建设汇报材料 篇5

按照省厅部署,我县财政平台一体化系统于今年4月1日正式上线运行,全县所有财政性资金、所有预算单位全部纳入平台管理。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财政平台一体化系统实施概况

为推进平台一体化系统建设,我局重点做了以下四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我局成立了局长任组长,分管局长任副组长的平台一体化建设领导小组,下设业务组和技术组,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切实搞好统筹安排和综合协调。二是加强学习讨论,统一思想认识,协调部门配合,和谐推进系统实施。三是排查更新硬件,规范完善网络,确保信息系统硬件、软件正常运行。四是规范财务扎账,及时完成新老系统数据切换。从而保障平台一体化系统在4月份全面上线运行。

我县平台一体化系统上线单位XXX个,涵盖目前所有预算拨款单位(包括乡镇学校和乡镇卫生院),资金包括预算内、预算外、政府性基金、义务教育专项、卫生院事业收费、单位往来资金等,实现了财政资金全覆盖和财政拨款单位全覆盖。随后又探索把“乡财县管”资金纳入平台进行实拨方式管理,在5月份财政总预算账务核算软件正式启用。截止到七月底,通过一体化平台下达指标1735笔,资金10.38亿;直接支付4291笔,资金9.21亿;乡财县管业务81笔,资金0.13亿。

(二)非税系统接入并实现对乡镇的延伸管理

为加强非税收入征收管理,提高信息化、规范化管理水平,我县于7月份实施非税收入系统接入一体化平台和向乡镇延伸的工程。局党组高度 重视,认真组织局直机关和乡镇财政所深入学习相关文件精神,统一思想认识,明确要求在全县范围实现非税收入“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管理模式,严格规定各乡镇非税收入从8月1日起,一律就地缴入当地邮储银行或信用合作社,全部实现乡镇非税收入通过非税信息系统自动汇缴县级非税收入专户,实现非税收入全过程监督。

为了顺利推进改革,7月20日财政局召开乡镇财政所长和财政结算员、征收单位会计培训会,相关业务股室和软件工程师对参会业务人员进行了业务讲解和上机培训,确保每个业务人员都能听得懂、会操作。截至8月12日,乡镇财政通过平台汇缴非税收入23笔,资金81.6万元。至此,彻底改变了以前乡镇财政非税收入由征收单位缴入乡财“结算专户”,再由财政所划转到县国库或财政专户的方式,减少了缴库中间环节和资金在途时间,我县平台一体化实现了财政性资金全过程信息化管理,有机地整合了各类信息资源,为财政业务提供科学的统计报表和数据分析,进一步提高了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我县财政信息化建设再上新台阶。

(三)积极推进工资统发

一体化平台的应用服务 篇6

关键词:高等院校 一体化信息综合服务平台 顶层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9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03-0035-04

一、高等院校信息化现状分析

自2000年开始,全国高等院校纷纷开始大规模的校园网建设,不仅建成了覆盖全校(院)的网络体系和应用系统,不少的业务部门和下属院系还根据各自的业务需要和应用需求,建立了相关的应用系统。在对上海的各高等院校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从“条”和“块”两个层面来分析高校信息化现状。

1.“条”的信息化现状

通过对高校各个信息化系统分析,可以看出各个条线基本上是高校校级单位主导建设的业务系统和地方教委(或教育部)下发的各类应用系统。以学籍管理系统为例,目前延伸到各院、系层面的系统至少有3~4套,例如,本科生的学籍管理系统由学校教务处统一分发到各院系教务科;而研究生的学籍管理系统由研究生院统一分发;各院系所自行招收的成教、自考学生的学籍管理,则大多使用各院系自行开发的简易系统。

高校条线的信息化建设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事务性工作较多的条线(如教务处、科研处等),信息化程度较高,而且大而集中的模式是主流发展方向。

(2)在事务性工作较少的条线,信息化程度较低,急需信息系统支持。

(3)由于垂直行政关系的力量,条线系统基本上解决了纵向业务协同问题。

(4)不同业务部门的条线系统相互独立,信息交换少,形成信息孤岛。

(5)各条线系统在应用上对“块”上的需求考虑较少。

2.“块”的信息化现状

各高校多年来在信息化的实践,基本上是以条线为主进行的,院、系或独立中心等在“块”层面上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却相对落后。

二、问题的提出

从高校信息化现状分析看,高校信息化建设仍存在着与高校快速发展不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各条线部门信息化建设起步早,自成体系,已经形成事实上的以部门为主体向下延伸的信息化模式,客观上对院(系)级层面进行跨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2)院(系)级层面的信息化总体发展水平不够高,基础不够扎实,标准不够完善,不利于整体上与高校各有关条线已经建成的信息系统对接。高校信息化建设表现为明显的“纵强横弱”的特征。

总的来说,高校中院(系)信息化建设的模式还没有进入集约化阶段,各方对信息化本质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在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重技术轻业务、重个案轻基础的“三重三轻”现象。

因此,有必要从宏观层面,对高校的信息化平台进行顶层设计,根据高校发展的战略目标,从技术角度细化、展望并阐述高校一体化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的原则和方向,为高校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

三、高等院校一体化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框架

1.设计理念:顶层设计

高校信息化顶层设计包含三个层次的含义:第一层,关注整体和全局;第二层,关注核心业务;第三层,关注绩效。

着眼于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求,高校一体化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框架设计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

(1)基于整体和全局的综合设计

高校信息化顶层设计要跳出高校条、块信息系统局部环境的束缚和影响,站在高校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的整体高度和全局视野,分析和设计高校一体化信息综合服务平台的整体框架。

(2)基于业务的系统规划

顶层设计的重点是高校业务流程的优化和重组,因此,高校信息化顶层设计要关注高校和院(系)机构内部的核心业务流程。高校信息化顶层设计中,需要正确全面描述用户需求。顶层设计中的用户需求,重点不在于用户的操作需求,而在于用户的业务需求。高校信息化的顶层设计,首先分析高校各部门、各院系现有信息系统的业务可行性,分析利益关系,然后,应用信息工程的方法,从宏观上对业务需求进行收集、梳理和描述,将高校业务需求按层次展现出来,并以数据的形式保存在数据库中,以利于今后的整理、积累、传播。高校信息化顶层设计中的业务规划,将以丰富、清晰、完整的业务资料帮助和推动业务决策、业务利益关系设计、业务职能转变和职能改革。

(3)绩效贯穿始终

高校信息化的顶层设计中,绩效将成为贯穿始终的推动因素。通过制定合理的高校信息化绩效评估模式,将绩效评估与建设周期的各环节联系起来,不仅可以在项目结束之后进行绩效评估,而且可以在投资环节对投资决策与绩效进行综合考虑。

2.总体目标

以顶层设计的理念为基础,结合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情况,高校一体化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框架的总体目标是:以整体化规划、集约化建设、系统化管理为原则,以高校的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体系和管理体系为基础,以高校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为核心,以信息化应用支撑体系建设为重点,逐步推进高校人员、资产、校园,以及学校内部管理等领域信息系统的深入应用,形成全面、完整的高校信息化建设总体技术框架。

3.具体目标

(1)建立完善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管理体系、安全体系和信息基础设施,合理规划和建设基础网络平台,构建信息的采集、交换、存储和服务平台,为加快信息化应用奠定基础。

(2)加大高校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立高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逐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整合。

(3)建立高校统一的应用支撑体系,从信息交换、应用开发、系统整合、协同工作、系统管理等方面逐步建立统一的基础软件平台,支持各应用系统的开发和实施。

(4)以综合性、跨部门的应用系统建设为重点,规划和建设各部门和各院系的信息系统应用,提高条块综合协同服务水平。

4.具体要求

针对高校信息系统服务的不同对象,高校信息化建设应该达到的要求是:

(1)教师、教工、学生:享受简单便捷的“一体化”服务;(2)高校基层单位:避免重复劳动,切实提高工作效能;(3)高校业务部门:在审批和服务事务上增强综合办事功能,在监管事务上实现高效协同工作;(4)高校决策规划和监管部门:确保能够随时掌握准确、完整、及时的动态数据为高校的情况分析、政策制定提供决策支持。

5.建设原则

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建设原则主要包括:

(1)系统设计与整体规划先行

以系统设计思想指导整个规划、设计过程,从系统需求出发,保证系统规划、实施方案的可行性。

(2)技术先进与经济合理的统一

高校信息化的设计要符合技术发展的潮流,使系统依据的基本技术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保持一定的先进性。同时,也要注意保证投资效益,在既满足业务需求又考虑到今后发展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少投资,并充分考虑系统软件、各类硬件、网络平台投资上的均衡性。

(3)架构规范与业务驱动的均衡

高校信息化建设在规划和建设中,要着重建立并不断完善基础技术架构,通过不同层次的技术规范和标准框架的实施,适应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减少重复投资,避免信息孤岛的产生。同时,信息系统的建设应建立在明确的业务需求基础之上,高校信息化建设要总结已有经验,在分析、识别、整合不同部门业务需求上多下功夫。

(4)系统整合与应用集成的统一

高校信息化设计过程中,应采用先进的中间件技术,提供面向多类异构操作系统、异构数据资源的集成方案,以便有效地保护已有的应用体系和数据资源,节省投资。

(5)快速开发和灵活部署相结合

高校信息化的设计,需要支持应用层的快速开发和灵活部署,能够较完善地解决当前高校工作改革、机构调整、行政提速所导致的应用系统开发的困难。

6.总体框架

高等院校一体化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框架如图1所示。整个框架为五横两纵的结构,五横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层、信息资源层、应用支撑层、应用层和服务渠道层;两纵是技术规范和安全机制、保障机制,为高校信息化建设提供管理保障措施。

(1)前端——服务渠道层

服务渠道的建设目标是要整合教师(工)、学生、公众服务的前端系统和渠道,借助信息化手段为用户提供一体化服务。目前主要的服务渠道包括:现场服务窗口、高校门户网站、学生门户、教师门户、高校热线服务中心。

(2)应用服务——应用层

高等院校一体化信息综合服务平台的主要应用系统集中在应用层中,由学籍管理、教师(工)管理、资产管理、科技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及各类应用系统组成。

(3)核心服务——应用支撑层

应用支撑层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实现应用系统所共有的、与业务无关的技术性功能需求,为应用层提供基础服务。高等院校一体化信息综合服务平台的应用支撑层由四大技术体系组成:门户支撑、认证授权、信息交换、基础服务,包含五方面的内容:统一用户管理、统一门户管理、统一应用管理、统一权限管理、应用系统定制管理。

1)统一用户管理

统一用户管理提供针对高等院校各部门及院(系)统一用户和组织结构的管理功能,实现对组织信息和用户信息的统一管理、集中存储、集中维护,并提供对于高等院校内用户管理和用户标识的统一规范和服务规范。

2)统一门户管理

统一门户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在门户网站界面层完成不同信息、不同系统的整合,它基于成熟的门户技术建立,为最终用户提供统一而灵活的信息发布、应用入口和身份识别服务。

3)统一应用管理

统一应用管理系统实现平台内各种异构系统统一的系统注册和系统标记功能,支持对于各种异构系统功能展示方式的兼容匹配,实现系统功能层次结构下的标记管理和注册管理,标记各系统对于平台接入服务的各种对应服务,提供通用的系统标记和注册服务规范。

4)统一权限管理

统一权限管理的目标是将应用系统及其权限授予给用户、角色、岗位,并为门户或其他应用系统提供用户对应权限的服务。

5)应用系统定制管理

应用系统定制管理为高等院校各类接入应用提供综合定制和管理功能,使接入的信息化应用系统可以满足系统应用的自由延展,各接入系统可以随着高校组织机构的不断变化和应用业务的不断发展定制各应用系统的应用逻辑,从而扩大各系统的应用范围。

(4)数据中心——信息资源层

信息资源层的主要目标是建立高等院校的信息资源体系,加强信息资源的管理、开发和利用,保证信息资源的共享和整合,支持信息资源的交换。信息资源系统通过数据管理系统进行信息资源的采集、更新和共享,建立若干个与高校业务有关的信息资源库,形成统一的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为高校管理、学生、教师(工)和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信息资源层包含三种类型的信息资源:高校业务信息资源、高校基础信息资源和高校共享主题信息资源。

1)高校业务信息资源:高校业务信息资源是高等院校各部门、各院系在开展业务活动过程中,由应用系统产生的信息,既为高校各部门和各院系开展业务和决策分析提供数据支持,也是高校基础信息资源、共享主题信息资源的基础和来源。

2)高校基础信息资源:高校基础信息资源来自于高校管理相关的国家、地方各政府机关的相关法律、法规和业务信息,具有基础性、基准性、标识性、稳定性等特征,支持高校各类应用系统。

3)高校共享主题信息资源:高校共享主题信息资源是围绕高校跨部门综合应用而形成的、为高校业务协同提供支持的各类信息资源等。面对海量的高校信息资源,需要有一套分类科学、层次清晰、管理规范的高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为高校信息的开发和利用提供标准和规范。

(5)基础体系——基础设施层

基础设施层主要包括网络基础设备、应用服务集群服务、域管理及目录服务、CA管理服务、IT资产管理服务、其他系统软件及服务。基础设施层的重点是“全面覆盖、安全可控”的校园网体系,目前各高校大多已完成校园网的基础建设。

(6)技术规范和安全机制

在标准化方面,根据应用需求,为信息交换、信息共享、业务协同提供基础支持。在环境建设方面,加强电子政务的宣传和推广,提高信息化意识和应用技能,建立完善的考核和评估机制。高校信息安全体系将采用适当的安全管理策略,通过各种技术和管理手段,从不同的层面保证系统建设和运行的安全。安全策略包括:网络安全、信息资源传输、存储安全,以及数据备份恢复、身份认证、权限控制等。

(7)保障机制

保障机制主要从项目管理体系、实施推广体制、运维体系等三方面为高校一体化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提供保障支持。

四、高等院校一体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思路

高等院校一体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遵循“统分结合”的建设思路。所谓“统”,是指采用统一方式建设,主要内容包括:网络基础设施、基础性的高校信息资源、应用支撑体系、综合性的跨部门应用系统、服务渠道。所谓“分”,是指采用分散的方式建设,主要内容包括:专业性的高校业务信息资源、高校部门内部或各学院独立的应用系统。分散建设部分应当遵循统一的规划和技术规范,使用公共的基础平台、系统服务和开发工具,做到分散与统一的有机结合。

五、结束语

高等院校一体化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框架的研究,还涉及许多技术和应用问题,例如信息整合的技术实现,有待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筅

参考文献:

[1]朱建江.顶层设计“顶”在何处?[J].中国信息界,2005(9).

[2]陈晓斌,陈晓山.高等院校校园网与信息资源共享的思考[J].科技资讯,2006,35.

[3]龚春红.高等院校教育教学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综合版),2006(11).

[4]查贵庭.美国高校信息化的成功经验与启示[J].教育信息化,2006(9).

一体化平台的应用服务 篇7

1 远程会诊一体化信息平台的提出

2015年1月15日,国家卫计委颁布《关于印发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建设技术指南的通知》进一步规范和指导了我国远程医疗体系的建设,推动了远程医疗系统建设的快速发展。但是,由于我国远程医疗起步较晚,特别是在远程医疗信息系统的建设方面,目前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信息标准不统一、各系统之间信息不互通等原因,导致了远程医疗工作无法充分开展或是开展效果不明显[2]。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及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远程医疗的需求将会不断扩大,这是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解决基层和边远地区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3]。依托信息化技术开展远程医疗服务,确保服务质量安全,完善服务流程,加强服务监督管理将是远程医疗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为此,远程会诊一体化信息平台将以远程医疗为核心,通过医疗信息化技术集成各类远程医疗信息系统,提供音视频会诊、双向转诊、专科诊断、视频教学、手术示教等功能,为远程医疗提供功能强大、集成度高、简便易用的信息化工具。我院远程会诊一体化信息平台结构示意图,见图1。

2 服务模式

远程会诊服务模式分为被动方式和主动方式两种。被动方式是指各联网医疗机构向中心医院提交会诊申请,要求安排会诊专家应诊,它主要体现的是申请医院的主动性,又分为交互式会诊和非交互式会诊;主动方式是指中心医院预先对出诊专家进行排班,并将排班信息公布,各联网医疗机构根据排班信息进行会诊预约与申请。它主要体现中心医院的主动性,表现为远程专家门诊形式。

2.1 被动式临床会诊

(1)交互式会诊:(1)会诊开始前申请医院连接会诊中心视频,双方进入会诊状态;(2)患者主管医师介绍患者病史、当前病情、各项临床检查结果、治疗经过及本次会诊的主要目的;(3)会诊专家询问病情,与主管医师讨论并分析病情;(4)会诊专家做出诊断咨询意见和治疗建议;(5)会诊结束提示会诊专家完成诊断报告;(6)会诊中心核算会诊费用,同时上传诊断报告和会诊费用明细[4]。

(2)非交互式会诊:(1)会诊专家在安排的会诊日期到会诊中心,调阅患者病历及影像资料;(2)会诊专家分析患者病情,建议诊断咨询意见及治疗方案;(3)会诊结束提请会诊专家完成诊断报告;(4)会诊中心核算会诊费用,上传诊断报告和会诊费用明细。

2.2 主动式临床会诊

主动方式临床会诊是指中心医院预先对出诊专家进行排班,并将排班信息公布,各联网医疗机构根据排班信息进行会诊预约与申请:(1)中心医院确定开设远程门诊的诊疗疾病;(2)中心医院确定出诊专家,编制专家出诊表;(3)各联网医疗机构向中心医院提交患者就诊申请,进行网上预约挂号[5];(4)各联网医疗机构按要求准备患者基本资料、详细病史资料;(5)中心医院接收就诊申请,安排患者就诊次序及时间;(6)在约定的就诊时间,会诊专家进行远程会诊服务,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诊断报告。

3 质量控制

为确保远程会诊的质量,除严格执行工作流程和规章制度外,还应该对整个远程会诊流程进行质量控制。根据会诊流程将质量控制分为前质控与后质控[6]。

前质控是指对已经申请完成的会诊进行质控的过程,通过查看会诊申请或自动抓取的详细信息,确定是否符合会诊要求,不符合要求的会诊,可进行退回操作,并指出退回原因,以告知申请医生。上传或抓取的DICOM信息,需和患者信息进行自动比对校验,不匹配的信息,可供质控管理员进行参考。后质控是指对已经完成报告的会诊进行质控的过程,不符合会诊要求的报告,可进行退回操作,并指出退回原因,待会诊专家修改报告后,再进行后续流程。质量控制流程图,见图2。

4 功能集成

远程会诊一体化信息平台除应有的临床综合会诊功能外,还集成了各项专科诊断及教学、示教、会议等远程应用。

4.1 远程影像诊断

由医学影像专家基于患者CT、MR、X光片等疑难影像资料进行远程诊断,并出具诊断咨询报告。影像诊断一般在非交互方式下进行,特殊病例或影像教学应用时可以使用交互式会诊[7]。一体化信息平台通过DICOM影像无损传输技术和原始影像呈现技术,把基层医院CT、MR、X光片等患者影像以原始数据形式呈现给影像专家,专家可以对看到的每一幅影像进行放大、缩小、窗宽窗位调整、CT值测量、病灶大小测量等多种处理,做出恰当的诊断结论。

4.2 远程心电诊断

由医学电生理专家基于心电信号进行远程诊断,并出具心电诊断报告,一般在非交互方式下进行。一体化信息平台针对不同的用户提供不同的功能,针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功能包括采集、上传心电图,查询诊断结果;针对中心医院的功能包括诊断心电图,提供心电、心率数据波形显示、心电数据分析、自动生成诊断分析报告等[8]。

4.3 远程病理诊断

由一名或多名病理专家基于数字病理资料进行远程诊断,并出具病理诊断报告,一般在非交互方式下进行。基层医疗机构通过一体化信息平台将数字切片与相关病例资料打包、上传,病理专家通过平台进行数字切片浏览、分析与诊断,并完成病理咨询诊断报告[9]。同时,平台还支持实时远程数字切片互联网会议,实现多个专家同时浏览同一张数字切片或某个病灶,实现多人在线交流讨论。

4.4 远程超声和内镜诊断

通过多路视频方式取得影像以及医师手法、手术视野的视频内容,由专家根据病史资料进行会诊,一般在交互式方式下进行,同时可进行教学。一体化信息平台可满足全景摄像机、术野摄像机与各种医疗影像设备信号的同步采集、录制、传输功能。支持单间诊室多达6路可视信号的同步组合录播,满足复杂手术及诊治环境下(如心脏介入治疗手术)医疗影像信号的全面完整记录,方便转播及事后同步回放。

4.5 其他远程应用

一体化信息平台还集成了病人出院、入院信息自动下转的双向转诊,下级医院对上级医院大型医疗设备的远程预约检查,对已完成的远程会诊患者进行后续远程跟踪随访,快速组建医疗行业专有知识库体系的远程在线教育。流媒体、垂直搜索、海量数据处理等技术也是远程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0]。

5 应用分析

远程会诊一体化信息平台的集成,结合了基于远程医疗的民生需求和科技需求,是远程医疗信息化手段的综合体现。经过半年多时间的探索,我院建立的远程会诊一体化信息平台已在重庆市沙坪坝区得到应用,联网各基层医疗机构29家,开展了临床综合会诊、远程影像诊断、远程心电诊断、远程病理诊断、远程手术示教、远程教学等业务,直接覆盖常住居民超过100万。

通过应用远程会诊一体化信息平台,提高了基层医疗机构诊断准确率与整体医疗服务能力,惠及了广大患者与基层医生,充分展示出了一体化信息平台的特点:(1)通过与医院信息系统(HIS)、电子病历系统(EMRS)、医学影像存储与通讯系统(PACS)等接口,获取了全面的医疗数据;与超声、内镜、数字病理切片仪的对接,实现了图像视频获取及病理全景切片扫描;(2)患者一体化视图、DICOM数据浏览、病理全景切片浏览、电生理浏览、超声内镜示教浏览等支撑了全面原始数据的展示;(3)遵从HL7、IHE、DICOM3.0等数据元与数据集标准,为大数据应用、BI应用、跨区域应用打下基础;(4)符合国家规范要求,提供从会诊申请到会诊完成的全面流程管理和多点质控。

6 结语

在三甲医院拥有大量专家级医生和医疗技术资源,而二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由于地区医疗资源发展不平衡,医疗技术和设备等受到制约的条件下,依托远程会诊一体化信息平台开展远程医疗,可以真正覆盖区、县、市甚至区域外基层医疗机构,打破了区域局限,充分利用各自优势医疗资源,调动各级医院医生参与远程医疗的积极性。后续远程会诊平台的推广与应用,应以政府、主管部门或大型医疗机构牵头为主,在现有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制定奖励措施和保障措施,保证形成长效的远程医疗运行机制[11]。

参考文献

[1]史长生,支朝朋,杜洪良.4G通信技术在远程医疗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2014,29(7):77-78.

[2]刘骏峰,梁伟,刘海燕,等.远程医疗信息服务平台模式研究[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1,18(3):28-31.

[3]韩嘉,叶青,王倩.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远程医疗系统构建[J].中国医疗设备,2014,29(6):68-70.

[4]王玲玲,卢云,徐民,等.远程医疗信息系统的设计[J].中国医疗设备,2013,28(8):115-117.

[5]王琳华.关于远程医疗如何促进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重庆医学,2011,40(35):3574-3575.

[6]韩霄,王伟.多措并举保证远程医疗会诊质量[J].中国数字医学,2010,5(9):95-96.

[7]陆勇,何萍,姚侃敏,等.区域影像特征库的应用[J].中国数字医学,2014,9(7):9-11.

[8]徐向东,翟冰菲.利用区域心电信息平台实现医疗资源整合[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3,34(9):20-24.

[9]袁静,张华,刘长兴.数字病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中国医疗设备[J].2013,28(9):36-38.

[10]王志博,王九生.远程医疗主要功能及发展战略前瞻[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2012,9(6):32-34.

一体化平台的应用服务 篇8

近几年来, 随着国家电网公司SG186工程建设的不断深入、业务系统的陆续上线, 提供信息服务的IT软硬件的种类与数量持续增加, IT软硬件的运行情况和企业各部门业务的捆绑越来越紧密。IT软硬件承担的责任越来越重, 对信息部门的系统安全、运营和维护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 迫切需要一套监管系统对信息系统的运维进行支撑。

作为SG186工程建设推广单位之一, 甘肃省电力公司积极推进自身的信息化建设进程, 并于2009年12月顺利通过国家电网公司组织的验收。随着业务系统的陆续上线, 如何使用好现有的系统, 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公司各业务部门, 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体化信息系统监管平台集“综合网管、安全管理、桌面管理、IT服务管理”于一体, 旨在建立一个稳定、高效、灵活的信息系统运行和维护管理体系, 为保障业务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有力的支撑, 提高信息系统运行效率, 提升服务质量, 降低运营成本。一体化信息系统监管平台的出现解决了所提到的诸多问题, 在保障各业务系统正常运转的同时, 平台向信息运维人员直观和准实时展现了各系统的运行状态, 运维人员还可以通过平台获取各业务系统服务器、数据库、中间件和关键进程的状态。另外, 网络的流量情况和网络设备的运行情况也会通过平台准实时的展现出来。

1 监管平台的整体架构

一体化信息系统监管平台由综合网管系统、安全管理系统、桌面管理系统、IT服务管理系统和信息运维综合监管系统5个模块构成, 各模块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由图1可已看出, 一体化信息系统监管平台是一个由应用展示层、数据采集处理层和协同调度层构成的三层架构。

1) 应用展示层:统一的应用、管理与展示界面, 建立在统一的图形平台上, 通过信息运维综合监管系统进行展现。

2) 数据采集处理层:由数据采集与数据总线构成, 根据管理策略对所有IT资源的运行状态情况、资源配置数据、安全数据等进行采集, 并将数据进行转发和存储, 为协同调度层提供支撑, 是构建协同调度层的先决条件与基础。配置数据采集主要完成对IT资源对象配置情况的主动采集, 为后续的配置管理流程、资产管理提供数据, 同时通过数据的对比分析或者审计, 发现配置变动。

3) 协同调度层:数据采集处理层把分析处理过的数据上传到建立在统一的流程引擎上的协同调度运维流程, 运维流程进行统一的派单和处理, 这一功能模块主要通过IT服务管理系统实现。

截至目前, 一体化信息系统监管平台的5个模块的部署工作已经完成, 各模块间的接口调试和接入工作也已经完成, 已接入和计划近期接入的业务系统已达31个, 其中包含生产管理系统、协同办公系统、营销系统、ERP系统和企业门户系统等SG186统推系统。这些系统的接入, 一方面降低了运维人员的工作量, 提高了运维人员快速处理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 提高了企业信息运维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为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 监管平台模块及其功能

甘肃电力一体化信息系统监管平台的5个模块中, 只有桌面管理系统属于已建成系统, 与平台的接入中只需要开发接口进行调试和接入;部分旧版本综合网管系统需在新的服务器上进行数据迁移和升级;安全管理系统和IT服务管理系统、信息运维综合监管系统则新建部署。

2.1 安全管理系统

安全管理系统主要包含以下4个功能模块。

1) 资产管理:自动资产采集, 探测网络中的资产及其资产之间的关联关系, 并自动生成资产库。以资产信息库的建立为基础, 实现信息资产、资产上的漏洞、资产面临的威胁以及相应风险的管理。

2) 漏洞扫描:通过扫描装置或安全评估过程分析获得, 并对其进行管理。

3) 事件采集处理:包括事件采集、事件标准化处理、事件归并与压缩、事件信息过滤、事件关联分析。

4) 风险管理:系统地将管理方针、程序和实施应用于风险的环境建立、鉴定、分析、评价、处理、监控和信息交流等任务。安全风险管理收集被管设备的各种漏洞和威胁, 并结合资产信息, 实现基于资源 (资产以及安全域) 、漏洞和威胁 (安全事件) 的风险计算分析。

通过以上功能模块的搭建, 可以实现信息系统应用安全相关日志的集中;完成资产安全数据采集管理;收集安全设备、网络设备、主机等资产的安全事件;实现综合安全事件关联分析;实现安全风险的计算和综合呈现;建立基本的安全策略框架和策略脚本;建立初步的安全知识体系和预警应急体系。

遵照国网典设, 安全管理系统和综合网管系统、桌面管理系统在甘肃的实施分地市单位和省公司本部2个层面, 本部和地市单位部署示意如图2~3所示。

2.2 综合网管系统

综合网管系统主要实现对信息网内不同厂商、不同类型设备的监控管理;实现对信息网内告警信息的采集、处理和分析功能;实现对信息网内所有网络设备、主机、中间件、数据库及通用应用服务的性能数据的采集和统计功能;根据监测到的性能原始数据, 对信息系统运行状况, 运行趋势等进行分析;提供灵活的报表定制功能。

2.3 桌面管理系统

桌面管理系统主要包含以下4个功能模块:

1) 资产管理:针对桌面终端详细的软、硬件资产现状及变更进行管理, 通过自动或手工方式进行资产采集, 能够了解桌面终端的软、硬件资产各种信息, 对桌面终端资产进行统一管理;

2) 软件管理:对桌面终端所需要的操作系统、办公工具软件及管理软件等, 提供对其统一管理的功能;

3) 补丁管理:能够48h内提供标准的最新的补丁漏洞信息及补丁数据更新服务, 并提供第三方的补丁安全性检测、依赖性及冲突性检测;

4) 安全管理:对桌面终端提供安全接入管理、安全访问管理及安全评估管理, 对相关安全事件提供告警和审计功能, 以保障桌面终端的安全。

通过以上4个功能模块的部署, 系统可实现桌面安全管理标准化。对桌面终端进行安全访问、病毒防范、入侵检测、安全接入、补丁更新等安全策略进行标准化管理, 实现桌面资产管理规范化。对桌面终端进行硬件资产全生命周期的规范化管理, 桌面软硬件资产配置达到标准化, 实现桌面维护管理流程化。对桌面终端的软硬件维护服务实施进行标准的流程化管理, 实现桌面运行管理考核化及桌面终端运行监测点及相关考核指标标准化。

2.4 IT服务管理系统

IT服务管理系统主要由事件管理、问题管理、配置管理、变更管理和发布管理5个流程构成, 各流程分别实现各自特有的功能。

1) 事件管理:完成事件生命周期的管理, 包括事件的登记、事件的分配、事件的方案记录、事件的升级和事件关闭等;

2) 问题管理:完成问题生命周期的管理, 包括问题的登记、问题的审核、问题的分配、问题的方案记录、问题关闭和问题的监控等;

3) 配置管理:完成配置项生命周期的管理, 包括CMDB配置管理数据库结构的定义和初始化、配置项的新建录入、配置项的修改、配置项的删除、配置项的状态变更、配置项的展示、配置项的查询、配置项的审计等;

4) 变更管理:实现信息资源的变更管理, 完成一个变更生命周期的管理;

5) 发布管理:负责将经过测试无误的软硬件版本发布到目的变更地点, 并保证相应的服务级别, 包括发布的申请、发布审批、发布计划和测试、上线审批、发布培训、发布实施和发布关闭等。

遵照国网典设要求, IT服务管理系统在甘肃省电力公司的实施采用集中式部署, 地市单位不再部署服务器或者客户端。

2.5 信息运维综合监管系统

信息运维综合监管系统基于以上4个成熟的产品模块, 通过统一信息库、数据总线和图形平台, 面向硬件设备和业务系统, 实现了系统多层次、稳定、高效、灵活的运行。

遵循国网典设要求, 甘肃省电力公司信息运维综合监管系统通过与总部级联, 实时地向国家电网公司总部报送本省的系统运行统计数据等信息, 为国家电网公司实现精细化管理、规范化运作, 提高信息运维管理水平提供了决策依据。

甘肃省电力公司信息运维综合监管系统与国网总部的级联主要通过实时上传、数据汇总和页面集成3种方式实现, 与总部级联报送的数据包括总部关注的重要告警、国网典设要求的统计指标和本省信息系统运行月报等。甘肃省电力公司信息运维综合监管系统的工作流程如图4所示。

3 运行效果

信息运维综合监管系统收集了运维人员比较关心的数据, 并通过系统进行展现, 图5和图6为系统的运行效果截图。其中, 图5所示的界面为便于运维人员操作的系统界面;图6所示的展示中心能够更加直观地展示各种数据和指标, 主要用于系统演示。

4 结语

一体化平台的应用服务 篇9

1 平纵横一体化的设计分析

1.1 创设一体化设计环境

路线一体化设计需在专门平台上开展, 所以首先应建立一个相应的一体化设计平台。在计算机上可同时打开多个窗口, 将同一路线的平面、横断面和纵断面进行视图显示。设计人员能够根据需要切换窗口, 并对窗口进行缩放、移动, 这几个窗口相对独立但又紧密相连。即是说每一个窗口内的绘图区域、图像比例是独立的, 在操作另一个窗口时不会对其产生影响。而联系是说彼此间的相互响应, 如在平面视窗内对路线的位置做了调整, 系统会自动调整纵断面视窗内容, 生成与平面视窗相应的地面线;而调整纵断面视窗内的纵坡时, 横断面视窗也会生成新的横断面。

1.2 开发一体化设计功能

主要包括3个功能: (1) 交替设计。可实现视窗的任意切换, 进行所需要的操作。如在平面窗口内设计时, 可随时切换至纵断面窗口开展拉坡设计。这一功能是在公路路线设计中极为重要, 因为路线设计需经过多次修改才能最终确定, 而一旦一方面发生改变, 另外两方面也必然要有相应的变动; (2) 关联设计。即几个视窗之间彼此相连, 在设计某一方面时必须兼顾其他两方面。如调整平面视窗内的线位, 则会引起纵断面视窗内地面线的变化; (3) 信息查询。各个窗口内涵盖了大量与图形相关的信息, 可随时搜索查询, 如土石方工程量、桩号的横断面等, 辅助判定每次交互操作的合理性, 以便有针对性地对方案加以调整。

具体来说, 平面设计视窗能够调整交点和线元, 并对半径、A值等参数进行修改;纵断面设计视窗包括地面线点绘制、交互式拉破、调整坡长坡度和坡点;横断面设计视窗包括横断面的自动设计、交互设计等功能。在开发这些功能时, 需逐个进行, 先设计各个方面的独立功能, 然后将这几个方面加以连接, 实现平、纵、横一体化。主要应用了两种技术:一是响应器, 用以监测路线设计时可能出现的事件;二是通知技术, 创建实体的同时可在其内部安装相应器, 记录有另一实体的对象ID号, 负责两个实体之间的关联。一旦设计人员对实体有所改动, 响应器变化自动发出相应的响应, 通过读出所依附实体的对象ID号, 将实体打开, 按照设计思路实现相关操作。如创建平面线元实体, 安装响应器便可与纵断面窗口内的地面线相连, 若修改前者的线元, 响应器会自动引发后者对应地面线的重新操作。

2 公路勘测设计一体化分析

2.1 数字地面模型

公路建设引进计算机技术已有很长时间, 但在一体化技术方面的研究不多。数字地面模型是一种集三维数字、数据采集、路线设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技术, 因为公路多呈不规则的带状, 所以必须利用三维技术加以设计。数字地面模型利用数字对地形的起伏变化进行表述, 先采集地形表面的数据, 然后以x、y、z的方式分别表示路面的平、纵、横坐标。模型的数据结构与工程进度、检索效率密切相关, 必须加强重视。

2.2 数字地面模型的应用

(1) 在三维立体的地面数字模型中选择合理的路线。通过该模型的收集和分析, 能够将所有路线都显示出来, 给设计人员提供多种方案。根据工程要求, 设计人员在对比后可选择最佳方案;利用CAD技术获取路线平面的逐桩坐标, 然后利用数字地面模型求出路线相对应的纵断面与横断面的地面线, 在此基础上生成路线的纵断面图和横断面图;最后将设计好的路线与数字地形的三维模型进行叠加处理并消影, 然后经过渲染和动画处理, 以得到整个路线的三维真实模型。

(2) 在以往计算土石方数量时, 多是根据断面加以计算, 缺乏科学性且计算结果精确度较低。使用数字地面模型计算, 因采用了三维技术, 理论上更加严密, 可提高计算效率和精准度。

(3) 将实际勘测结果和数字地面模型测量出的结果相比较, 从中不难发现, 数模已经可以满足任何道路最初期阶段设计精度的要求, 在各种地形中都较为适用。随着地形越来越恶劣, 对技术要求也更高, 而且可能会用到加密、特征线处理等技术。

3 可视化技术在公路路线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从前面分析可知, 公路路线设计的三维场景较为复杂, 若只采用一种流形的曲面进行描述, 难以一次性地将整个模型描述清楚。所以有必要通过分割-归并的方法将三维实体分成现状景物实体和虚拟的景物实体两类, 对其进行可视化描述。而一体化和可视化的联合应用也是今后的主要趋势。所谓现状的景物实体, 指的是地形、地貌等已经客观存在的实体;而虚拟的景物实体指的是在规划设计中还未真正施工建立的实体, 包括隧道、桥梁、路基等结构。然后根据各个子实体的特点, 对其三维实体造型依次进行探究。最后将多个子实体组成一个整体, 形成一个可视实体。大致程序如下:

(1) 计算拼合交线。连接道路横断面的前后坡脚点, 在路线、桥隧的起终断面处进行封闭, 形成若干闭合环。

(2) 嵌入拼合交线。利用约束的Delaunay三角化算法将拼合交线嵌入数字地面模型。

(3) 裁剪地形。在拼合交线围成的区域内植入一个可将区域内三角形吞噬的程序。

(4) 拼合模型。将建立的道路模型与裁剪后的地形进行拼接, 形成整体模型。

4 结束语

为提高公路路线设计水平, 必须积极引进一体化、可视化等先进技术。通过平、纵、横的相连, 可提高路线勘察设计时的效率, 以确保工程高质、快速地完成。

摘要:随着公路建设事业的发展, 对路线设计要求越来越高, 一体化设计技术的作用日益提高。首先分析了路线平、纵、横一体化的设计环境和功能, 然后对其在路线勘测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究, 最后简述了可视化技术的应用。

关键词:路线一体化设计,路线设计,可视化技术

参考文献

[1]代龙平, 王昶, 畅奔.可视化与一体化在公路路线设计中的应用[J].科技与企业, 2013, 22 (15) :109-110.

[2]黄和川.浅议公路勘测设计一体化技术[J].黑龙江交通科技, 2013, 20 (3) :118-120.

[3]卓鑫, 林建军.浅析基于RTK技术的公路勘测一体化的实现[J].今日科苑, 2009, 22 (10) :125-127.

采修一体化平台在埕岛油区的应用 篇10

胜利埕岛油田C B26井区位于埕岛油田主体区域内, 其周围井组平台的油气生产、注水均采用海底管道方式, 电力系统采用海底电缆方式供电。该项目主要新建C B26固定式采修一体化无人值守平台1座, 平台集井口、生产、修井区为一体, 上层平台布置有修井机模块、修井设备、油管堆场、配电间、救生艇、吊机等, 底层平台布置有井口、应急发电机房、油气计量加热设施、修井设备、井下安全阀控制柜、消防设施等, 井口区、生产区及机械设备区之间用防火墙进行严密分隔。

2 修井模块在平台的应用

2.1 修采平台调试运行

(1) 部分流程不适合作业生产

在调试过程中, 井下作业公司有关人员参与了设备的调试运行, 鉴于他们在修井作业中的经验和实际情况, 提出高压管汇流程及污水回流流程需整改, 主要原因为高压管汇设计是基于钻井工艺流程而设计, 部分流程在修井作业时不能充分有效利用, 易造成作业过程中的误操作, 回流流程设计缺少净化管至污水罐的回流流程, 无法实现循环洗井。

(2) 部分设施及配件故障

在2次调试过程中, 共发现设备设施故障30余项, 主要原因为设备存放时间过长或者运输安装过程的损伤。其中由于存放过程较长, 设备设施因为缺乏必要的保养维护而造成的锈蚀老化故障达到24项, 因为运输安装过程造成的损伤达到3项, 因为设施不匹配等固有原因影响正常使用为4项。

2.2 设备投产使用前准备 (1) 影响作业的问题

在修井前期讨论中, 针对平台设计问题, 提出了影响修井作业的问题, 主要包括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缺少生活设施。

修井过程需要本平台提供至少24人的住人环境, 由于设计之初CB26平台无住人生活设施, 这为油井的作业施工带来了困难。

(2) 缺少必要的安全环保措施。

平台工艺二层修井料场没有设计必备的排污系统, 料场污水不能直接排放入海;

(2) 整改的措施的实施

针对提出的以上问题, 我们积极探索解决方案, 与设计部门和井下有关单位进行了主动的结合, 对存在问题逐一落实, 提出了合理的整改方案,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利用修采一号生活模块作为修井生活模块。

经过测量和计算, 提出了利用修采一号平台生活模块作为生活设施。

(2) 通过设计部门对平台安全环保及照明设计进行改造。

a、为避免污水直接排放, 在二层甲板加设了集水槽12个, 将污水直接引入平台自备的100方污水罐, 将作业期间甲板上的污液收集排放至污水灌集中排放;

b、在工艺二层底部加装可燃气体探头, 检测可燃气体情况;

c、对其它必要的设备设施按照修井作业要求进行了加装;

2.3 设备投产运行

经过以上措施的实施, 在修采一号生活模块吊装上平台后, 对修井模块进行了全面地试运行, 该次运行主要针对修井作业实际操作进行, 其中不断有问题出现,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 部分设计不合理

由于该模块是以钻井平台的模块为设计蓝本, 在设计中过多的考虑到钻井工艺等方面, 许多设备设施在修井作业中得不到有效、充分的利用, 其中沉砂池的设计、振动筛、真空除气器的应用, 高压管汇的设计, 液压大钳、B型钳的选型等, 使得实际修井作业中出现了很多困难。

(2) 修井设备与工艺设计的矛盾

由于修井设备设计尺寸与平台工艺设计尺寸的矛盾, 修井模块在井口平台二层距离舷边距离不足0.4m, 在实际安装后出现了部分操作需要在舷外操作, 增加了日常操作安全隐患。

(3) 修井模块建造问题

在试运行期间, 发现了5吨绞车与液压死绳干涉, 3吨绞车安装位置不合理造成偏绕等。这些问题都是设计、建造过程中造成的问题, 加大了现场整改难度。此类问题应在下步设计制造中加以改善。

(4) 电力系统不完备, 故障率高

平台采修设施全部采用电力系统运行, 采用插拔式接线箱连接管线, 由于近海天气情况, 受海风潮气影响, 接线箱易发生凝露现象, 容易造成短路及短接情况, 是造成故障的主要原因之一。接线箱同时连接信号数据线, 1根电缆集中了30根数据线, 发生通讯故障只能逐个排查, 排查难度大, 点项多, 直接影响施工进度。

同时, 由于此类设备间歇性使用, 设备在闲置期间的保养维护同样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问题。对于管理平台的采油专业人员, 不能达到设备管理及维护需要的专业要求, 对于闲置期的设备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保养和维护。

3 修井设施的意义及价值

3.1 修井作业成功实施

2009年平台正式利用自备修井模块作业, 首次作业共实施措施油井2口, 检泵1口, 转注1口, 其中电泵井2口, 螺杆泵井2口, 经过这些油井的作业, 全面检验了CB26平台修井模块的使用效果, 为下步此类平台的投产使用奠定了基础。截止到2011年, 共实施修井作业24井次。

3.2 修井设施充分利用

C B26平台自备有完善的应急、消防、逃生、修井等设备设施同时, 装有2台10t吊机, 我们利用吊机吊装, 自主更换了CB26A-6螺杆泵井驱动头和CB26A-2电泵井安全阀密封圈, 避免了以往利用浮吊完成的作业, 2次施工分别提前2天对油井恢复了生产。

如果按照2009年C B26情况计算, 每年2次作业, 6次洗井及其他措施的实施, 每年可节约费用达到744.6万元。

4 今后平台建造的建议

经过近3年的生产运行, 在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及时地整改和改造后, CB26平台运行稳定, 生产正常, 但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我们通过CB26平台的运行, 对今后类似平台建造和运行提出几点建议, 以供参考。

4.1 加装必要的生活设施

由于该类平台油水井较多, 平台设计为无人值守平台不利于平台日常油水井的维护和管理, 修井作业期间的人员生活条件也将受到限制, 建议在该类平台上加装提供作业期间生产人员人数的生活设施, 应将住人要求达到35人以上。

4.2 加大平台建造使用面积

CB26平台为2座9井式, 井口间距1.5米, 由于井口流程繁多, 井口实际操作面积很小, 造成了日常维护困难。工艺平台一层由于设备繁多, 设备及流程摆放密集, 造成安全隐患, 建议对该类平台应加大建造面积, 提供必要的操作空间便于日常维护保养。

4.3 引入专业意见

应在修采设备设计、建造、安装过程中引入作业管理人员的专业建议, 减少修采设备投产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隐患。并且应引入专业的维护保养队伍, 对此类设备进行定期的维护保养, 以减少作业前高额的维修保养费用。

摘要:海上自主式采修一体化平台是现阶段海上采油平台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如何迈出这重要的一步, 在无可借鉴经验的基础上发展好自主式采修一体化平台是目前海洋采油厂乃至整个胜利油田海上采油事业的重要发展目标之一。

一体化的力量AMD蜘蛛平台解析 篇11

AMD4核处理器的正式发布,也带来了AMD的桌面平台新战略,推出了CPU、显示核心以及主板芯片组的一体化平台概念。该平台被命名为Spider,不过,与Intel的迅驰平台所不同的是,AMD蜘蛛平台面向桌面市场,目的是要带给游戏发烧友一体化的高性能平台。组成该平台的都是AMD旗下最新的CPU、显示核心以及主板芯片组产品,也使得Spider平台成为高性能的代名词,加上AMD的官方超频软件,此次Spider平台的正式发布可谓软硬结合,架构完整,也可以看出AMD是有备而来。随着Spider平台的推出,AMD平台化的概念将逐渐完善和成熟。

spider平台的核心——Phenom处理器

处理器仍然是整个平台的核心,也是sPider平台性能的保证,AMD Spider新平台将搭配65nm的Phenom(羿龙)9500和9600处理器,采用95W TDP功耗和共享2MB三级缓存设计。其中AMD Phenom 9600处理器工作频率2.3GHz,Phenom9500处理器工作频率为22GHz,这两款处理器支持HyperTransport 3.0总线,内建2MB-~级缓存,每个核心512KB二级缓存。Phenom 9500和9600处理器还支持速度高达DDR2-1066规格的内存。

spider平台的灵魂——7系列芯片组

AMD 7系列桌面芯片组采用先进的65nm制程,包括AMD 790Fx、790X和770芯片组,其中790Fx芯片组针对超级发烧友市场,790X芯片组将主打高性能Pc市场,而AMD 770芯片组则面向主流市场。7系列桌面芯片组支持HyperTransport 3.0和PCI-E 2.0接口,其中790FX支持Quad CrossFire,而790X仅支持CrossFire,770芯片组则仅支持单卡。

spider平台的重要部分——HD 3800显卡

在Spider平台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代号为RV670的显示核心,这也是AMD平台战略中至关重要的一步,让AMD成为业界首家处理器搭配自家的芯片组和显示核心的平台,相比Intel的处理器搭配自家芯片组,在平台化策略上更具吸引力。RV670分为HD 3850和HD 3870两款,是业界首款采用55nm的显卡,符合DXI01规范,HD3800系列还支持PCI-E20规范,结合HyperTransport 3.0可为AMD新一代平台带来足够的带宽。并RHD3800还加入了ATi PowerPlay专利省电技术,可根据实际负载动态调整核心频率和电压。结合55nm新工艺,HI)3800的每瓦性能是上代高端HD 2900 XT的2倍。此外AMD为HD 3800加入了UVD引擎,支持H264和VC-1视频的全程硬件解码,可以充分满足高清和HD DVD)播放的需求。

官方超频软件——OvetDrive

除了硬件,AMD还为Spider平台搭配了专业的性能调校软件OverDrive,集平台监控、超频、测试软件于一体,CPU主频与带宽频率、内存频率、显卡频率、芯片组频率都在调整范围之内,同时,还可对CPU独立内核和相关芯片的电压分别进行调整。另外,OverDrive软件还有全面监控的功能,CPU、HT总线频率,PCI—E速度、内存频率都获得了完全的监控,甚至可以监控每一颗CPU的电压、温度等参数。

一体化的力量

一体化平台的应用服务 篇12

关键词:科技管理,科技服务,一体化,SOA

0 引言

近年来,科技部门为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积极开展电子政务,建立了各级科技门户网站、科技信息网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通过网站及时更新政务工作动态,对信息公开和便民服务创造了便利条件。同时也建设了网络环境下的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科技奖励管理系统、科技行政监察系统等科技业务系统和应用管理系统,体现了科技管理的规范化,提高了科技服务的质量。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些平台系统往往是为了解决某一方面的业务而开发的,功能应用形式单一,各平台系统缺乏统一的规划,应用设计不统一,技术手段不统一,平台系统彼此孤立,数据接口多种多样,各平台系统相互之间难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致使各平台和应用系统只能是孤岛式的运行,无法实现资源间、系统间的资源共享和信息联动,同时数据一致性也无法得到保证。这些问题已经成为进一步强化科技服务的支撑能力、提高科技资源共享利用效率和提升科技管理行政效能等方面的一大障碍,需要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在今后的信息化推进过程中加以解决。

1 科技业务一体化平台与SOA的基本内涵

1.1 科技业务一体化平台

科技业务一体化平台是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方法建设的一套科技业务综合服务系统,其特点是以综合性和灵活性实现“一个平台多个业务”,目的是以科技服务的现代化促进科技服务能力水平的提升,以科技管理的信息化推进政府职能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的目标,顺应国家倡导的提高行政效率和提升服务创新水平的大方向。

科技业务一体化平台的综合性表现在平台具有高信息化水平、全过程管理能力、一站式服务能力。它能够包含科技管理和科技服务的所有内容,同时各项内容也具备完整的生命周期。例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业务中,实现从项目的公告发布、用户申报、形式审查、专家评审、立项、签订任务书、执行中检查、项目验收等科技计划项目全流程的高质量服务和管理。

科技业务一体化平台的灵活性表现在信息数据的共建共享、业务流程的优化重组、业务过程的自动化监控和管理等方面。例如,统一的数据接口标准和数据交换标准,能够使“专家数据库”在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业务系统和科技奖励业务系统中实现共建共享;再如,科技行政监察系统可以直接“打洞”到科技项目评审系统中进行实时监控等等。总之,科技业务一体化平台具有很强的适应性,能够深入挖掘各科技业务管理系统内部潜在联系,优化和完善相关业务流程和管理体系,能够实现科技业务的统一管理、综合分析,切实提高相关信息数据的质量和综合利用率,为科技管理、科技服务和科技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1.2 SOA

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即面向服务的架构。SOA不是一种语言,也不是一种具体的技术,而是一种以通用为目的、可扩展、具有联合协作性的新一代体系架构模式。为了解决在互联网环境下不同应用之间业务集成的需要,它将应用程序的不同功能单元定义为服务,服务之间通过定义良好的接口和契约进行联系,使得构建在各种各样的系统中的服务能够用统一和通用的方式进行交互。接口是采用中立的方式进行定义的,独立于实现服务的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这使得构建在各种这样的系统中的服务可以以一种统一和通用的方式进行交互。

SOA架构具有松散耦合、粗粒度服务接口、可重用服务和标准化的接口的特点。Web服务(Web Services)是SOA架构的主要实现方式,它是通过一系列标准和议来保证应用程序之间的动态松耦合连接。

SOA是目前EAI(Enterprise Application Integration,企业应用集成)领域最先进的体系结构,同时伴随着云计算和物联网这些新兴热点、新兴技术的出现,SOA变成了一个重要的支撑技术,有越来越广阔的发展前景。SOA也是近年来我国软件服务业发展的一个热点,很多行业用户选择SOA作为信息化建设统一的技术路线,在推动本行业信息化进程以及技术创新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成效。

2 科技业务一体化平台建设中SOA的应用

科技业务一体化平台的建设,应该立足当前实际需要,着眼未来发展阶段的时代特点,将规范化、标准化,集成有效资源作为总体思路,采用SOA的理念、技术和方法,建立一个具有标准性、一体化和灵活性等特点的应用系统架构,既可以包容现有的应用又能满足未来新的应用需求,实现科技应用系统的高度集成,使得基于不同平台、不同语言实现的应用系统能够很好地进行信息交互,让应用系统能更快地响应科技服务和科技管理的需求。

2.1 科技资源标准体系规范中的应用

结合科技资源体系的特性和需求,对科技资源涉及到的有关规范与技术标准进行全面梳理,将SOA的标准在科技资源的建设与应用上进一步规范,研究和制定科技信息系统在建设和应用中遵循的标准体系规范,包括数据接口标准、数据交换标准、数据库设计规范、编码规范、系统模块组件规范等,用以提供统一的网络科技资源汇集、服务支撑环境,形成科技资源积累与共享技术标准体系,实现网络科技资源安全、可信、可控的共享应用。

2.2 技术框架中的应用

以SOA架构提供的通用性指导,定义统一、先进与实用的技术架构分层框架规范,形成统一的应用安全支撑体系。

基于SOA的流程管理解决方案,对科技业务各种异构的核心信息系统进行整合,实现科技业务管理系统间的业务数据共享和业务数据跨平台的实时处理,以及关键业务流程的重组、优化和自动化监控和管理。

在SOA的理论架构指导下,将科技资源信息采集、加工/存储、传输、发布分为多个相对独立(松偶合)的服务,定义统一、规范的接口或契约将各种服务进行灵活连接,构建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解决各应用系统存在“信息孤岛”问题。

2.3“一站式服务”中的应用

SOA的核心特点是以服务为核心来构建软件系统,它直接面向服务,可以实现业务逻辑以较低的成本进行快速重构。

科技业务一体化平台的“一站式服务”建设中,应规划全局统一的服务接口,按照服务接口“粗粒度”的设计原则进行服务接口的开发,使得一个系统接口定义的变化并不会直接影响到其他的系统,从而使得系统之间形成“松耦合”的体系架构,根据需要可灵活定制服务内容,确定每个服务承接信息、传递信息的具体内容,形成个性化科技服务集成系统,实现科技业务的“一站式服务”。

3 结束语

建立科技业务一体化平台是实现科技管理服务创新和促进科技信息资源充分开发利用的有效方法。采用SOA的理念、技术和方法构建的科技业务一体化平台是一个更灵活、更易于重用的高可信、开放、集成、一体化的信息化应用环境,能够更好地提供业务价值。

参考文献

[1]林怀恭,聂瑞华,罗辉琼,马将,黄序鑫.基于SOA架构的服务集成技术的研究[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9,19(7).

[2]Thomas Erl 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Concepts,Technology,and De-sign[J].Prentice Hall PTR,2005.

上一篇:系统寿命下一篇:节目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