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多谱勒检查

2024-05-25

彩色多谱勒检查(共8篇)

彩色多谱勒检查 篇1

摘要:目的 探究颈动脉彩色多谱勒检查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7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460例行颈动脉彩色多谱勒检查患者, 将心血管疾病患者258例设为观察组, 无心血管疾病患者202例设为对照组。对两组行颈动脉彩色多谱勒检查, 比较其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结果 4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为58.5%, 年龄越大检出率越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出率为89.9%,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8.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颈动脉彩色多谱勒检查则能够有效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 可为预测心血管疾病提供参考。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颈动脉彩色多谱勒,颈动脉粥样硬化

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致死率较高, 需要加强对该类疾病的预防工作。近年来, 有研究指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之间关系密切, 颈动脉彩色多谱勒检查能有效反映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1], 这为预测心血管疾病提供巨大帮助。本研究选取了我院460例患者进行了颈动脉彩色多谱勒检查, 检查结果较为满意, 现就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7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行颈动脉彩色多谱勒检查的460例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心电图检查和心电超声检查, 以患者是否存在心血管疾病进行分组, 将258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列入观察组, 其中男155例, 女103例, 32~86岁, 平均 (58.2±5.7) 岁;202例无心血管疾病患者列入对照组, 其中男106例, 女96例, 34~85岁, 平均 (58.5±5.5) 岁。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颈动脉彩色多谱勒检查方法

使用Toshiba-7500型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是8.0 MHz。检查时需要取患者的仰卧位, 以患者的颈根部为检查初始部位, 并逐渐移向患者两侧颈总动脉、颅外段颈内动脉等部位, 直至颈外动脉部位, 以获得二维图像;重点对血管的解剖结构、管壁厚度等进行观察, 记录患者血流情况。

1.3 颈动脉粥样硬化诊断标准

①观察动脉壁的内膜可见, 该部位的中层厚度存在明显增加的现象, 与此同时, 颈总动脉的内膜中层厚度≥1.0 mm;②伴有明显的粥样硬化斑块, 并伴有明显的管腔狭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9.0处理数据, 计数资料用n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年龄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比较

4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为58.5%, 年龄越大检出率越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

2.2 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比较

观察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为89.9%, 明显高于对照组检出率18.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2) 。

3 讨论

彩色多谱勒颈动脉超声检查具有无创、操作简便等特点, 能够对机体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进行探查。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典型表现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 颈动脉内膜明显增厚。具体为存在着节段性内膜增厚情况, 具备强回声, 正常平滑肌层未见低回声暗带。 (2) 存在颈动脉粥样斑块。包括:①软斑, 多呈扁平形, 并且伴有中低均质的回声;②硬斑, 外形比较规则且伴有中等强度的均质型回声, 如果彩色血流信号伴有大量中断伪像, 则需要考虑其是否为钙化斑;③混合斑, 外形不规则且内部伴有不规则的回声;④溃疡斑, 外形不规则且其中央部位呈低回声, 部分患者甚至不存在回声区域, 且患者多存在斑块内出血情况[2]。本研究中,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出率为58.5%, 并且患者年龄越大, 检出率越高。观察组检出率为89.9%,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检出率18.6%, 可见颈动脉彩色多谱勒检查则能够有效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 可对心血管疾病起到预测作用, 临床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传新, 邹雄.科学合理应用心脏诊断标志物[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13, 36 (6) :481-484.

[2]杨见青, 张英.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流速对早期预测脑梗死的临床价值分析[J].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3, 15 (2) :39-40.

彩色多谱勒检查 篇2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超声;先天性心脏病;多谱勒超声诊断;左房粘液瘤;二尖瓣狭窄;心包积液;诊断价值;心肌病;心脏病;彩超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69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381-01

彩色多谱勒显像仪是一种新型的医学检查仪器,使用范围广泛,临床应用价值高,具有高分辨率的二维超声功能,并且还能够更清晰地显示出来病人解剖结构的切面图像,临床上显示彩色多谱勒显像仪又具有高灵敏度的彩色显像以及频谱多谱勒的超声功能,临床上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1 二尖瓣狭窄

采用彩色多谱勒显像仪临床诊断常见心脏病主要是观察二维超声心动图。

11 左室长轴切面显示二尖瓣叶回声增粗,反光增强,尤其是瓣尖增厚明显呈结节状,由于瓣尖连接,二尖瓣开放受限,比如说瓣体活动尚可时,舒张期前叶瓣体可以向左室流出道鼓出,呈圆顶状凸起。后叶变长与前叶呈同向运动,慢性病例腱索也增厚,可伴有房颤,有时左房内可见附壁血栓异常回声光团。

12 二尖瓣口横切面表现出瓣膜增厚,二尖瓣口缩小并且边缘不整齐,由于瓣叶粘连接,瓣口常常偏心,二尖瓣钙化时,瓣口变得更小,甚至显示不清楚。

13 彩色多谱勒图像显示瓣膜活动曲线反光增强、增厚,二尖瓣前叶双峰曲线消失,EF斜率减低,呈“城墙”波,前后叶同向运动,伴心房颤动时“城墙”波不规则,大小宽窄不等。

2 心肌病

21 扩张型心肌病 临床上二维超声心动图表现为各房室均增大,尤其是以左室增大明显,心脏似球形,二尖瓣活动幅度低,呈大心脏小开口,其中以二尖瓣口横切面观察最为清楚,心腔扩大,心室变薄或者正常,室间隔、左室后壁活动幅度减弱。

22 扩张型心肌病彩色多谱勒图像显示室间隔上移,左室后壁下移,左心室显著增大,二尖瓣活动幅度低,瓣口开放极小,呈钻石样双峰图形,与扩大的心腔相比较呈大心腔小开口,二尖瓣前叶E峰与室间隔距离大于10mm,提示左室功能减低。

23 肥厚型心肌病 此种病临床上又分为梗阻型与非梗阻型两种。其中梗阻型主要是指在室间隔上部肥厚即主动脉瓣下,故此称特发性肥厚主动脉瓣下狭窄,因此本病以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导致左室流出道梗阻为主要病理生理特点。

24 肥厚型心肌病超声心动图显示为室间隔显著非对称性肥厚,可达20mm以上,使室间隔外形呈现出棒棒糖状改变,左室流出道变窄,左室后壁一般不厚或者稍厚,室间隔与左室后壁之比大于15:1,心腔变小,收缩期间可以出现心腔闭塞现象。

25 肥厚型心肌病具体表现 临床彩色多谱勒图像显示梗阻型临床表现室间隔与左室后壁非对称性肥厚,二者之比大于15:1,左室流出道变窄小于30 mm,二尖瓣装置靠拢室间隔,前叶收缩期向前运动,主动脉瓣收缩中期有提前关闭后再部分开放伴瓣叶扑动现象。非梗阻型临床表现为室间呈均匀增厚,而左室后壁不厚或者稍厚。除此尚有心尖肥厚型、前侧壁肥厚型、后壁肥厚型以及全心肥厚型心肌病。

3 心包积液

临床超声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在彩超心动图均可以见到以下几种情况。

31 患者心壁四周有液性暗区,范围与积液量多少有关。

32 心腔不扩大,心脏在液性暗区呈剧烈摆动,右室前壁活动度增加。

33 液性暗区内有时可见到纤维素渗出,形如飘带或水草,称之为“水草征”、“飘带征”。

4 先天性心脏病

41 房间隔缺损 根据缺损的部位可以分为原发孔型与继发孔型,临床上以后者为多见,继发孔房间隔缺损的超声表现,主要以右室容量负荷过重为其病理生理基础。

42 房间隔缺损超声显示为右房、右室及右室流出道增宽,室间隔运动异常,即与左室后壁呈同向运动,系右心负荷过重的表现。

43 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室长轴切面,可见右室明显增大,右室流出道增宽,室间隔变平直与左室后壁呈同向运动。剑下四腔图切面,可见右房、右室明显增大,左室相对变小,房间隔上部或中部可见连续中断,有时可见缺损残端的飘动,有的呈瘤形膨出。原发孔缺损部位多在近十字交叉处,常常伴有二尖瓣裂或三尖瓣裂。

44 声学造影临床观察早期左向右分流,右房内可出现“负性造影区”,有双向分流或右向左分流时,可见零星造影剂于舒张期,由右房缺损处进入左房,临床上如果患者用力咳嗽等动作会使分流更加明显。

45 彩色多谱勒分析 临床上取样容积置于房间隔右侧面,可以探及正向的舒张期湍流频谱。彩色多谱勒可以显示以红色为主,红黄相间的五彩血流,自左房经缺损处流入右房,直指三尖瓣口。

46 Fallot四联症 本病是紫钳型先心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其主要病理改变是:主动脉右移骑跨、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狭窄和右室肥大。血流動力学特点是在心室水平有右向左分流,和右室直接将血液射入主动脉进入体循环。临床超声检查具有特征性改变。

47 Fallot四联症声学造影显示注射造影剂后,可见右室造影剂于舒张期经缺损处进入左室,收缩期左右室含造影剂血液同时进入主动脉,左房内始终无造影剂,说明系心室水平分流。

5 左房粘液瘤

51 左房粘液瘤的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室长轴切面、心尖四腔图切面可见左房内一轮廓清晰,边缘较规则圆形或椭圆形光团回声,其内部回声较均匀,基底部多在房间隔上,有时可见一蒂附于房间隔上。瘤体可随心脏舒缩而运动,舒张期由左房坠入二尖瓣口,收缩期返回左房。二尖瓣回声纤细,左房、右室可增大。

52 左房粘液瘤临床显示二尖瓣波群中可见舒张期二尖瓣前叶EF斜率减慢,酷似“城墙样”改变,但前后叶间有云团状回声,其二尖瓣回声纤细,无增厚现象,前后叶呈逆向运动。

参考文献

[1] 王晓明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老年人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3,(03)

彩色多谱勒检查 篇3

参考文献

[1]吕珂, 张缙熙, 傅先水.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的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1998, 14 (5) :64-66.

彩色多谱勒检查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作子宫内膜息肉手术患者57例, 年龄27~59岁, 平均40.2岁, 临床表现:月经过多27例、经期过长22例、绝经后出血5例、不孕症3例。全部病例均经超声检查并经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

1.2 仪器和方法

采用LG-3、ALOKA-5000及ALOKA-α5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阴道探头频率3.8~7.5 MHz。受检者排空膀胱取膀胱截石位, 探头涂耦合剂并套安全套, 放入阴道作多方向扫查。重点观察子宫大小、内膜厚度及形态、宫腔线、宫腔内及宫颈管内异常回声, 叠加彩色血流并测阻力指数 (RI) 。

2 结果

2.1 超声检查诊断并经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子宫内膜息肉57例, 其中合并子宫内膜增生24例, 肌瘤或腺肌瘤15例, 内膜癌1例。57例中单发息肉35例, 多发息肉22例, 息肉平均直径9 (5~16) mm。

2.2 二维声像图表现 宫腔内息肉常呈椭圆形或水滴形高回声团 (如图1) , 亦有少部分呈较低或等回声团。位于宫颈管者则较细长, 可见蒂回声。

3 讨论

3.1 子宫内膜息肉的超声诊断 子宫内膜息肉是由于子宫腺体和纤维间质局限性增生而形成的突向宫腔的瘤样病变, 多发生于40~49岁的妇女, 目前认为与炎症、内分泌紊乱, 特别是与雌激素水平过高有关[1]。正常宫腔内呈线状强回声, 内膜随月经周期而有变化, 分泌期和月经期可呈团块状。大多数内膜息肉表现为宫腔内高回声为主, 与子宫内膜分界清晰;也可表现为子宫内膜厚度正常或增厚, 内部回声不均, 局部区域回声增强。彩色多普勒可显示息肉体内血流呈稀疏星点状[2], 息肉蒂部可见点状或短条状彩色血流信号[3]。

3.2 因子宫内膜息肉二维声像图为非特异性, 超声诊断时应注意与以下几种疾病相鉴别。

3.2.1 子宫内膜息肉应与子宫黏膜下肌瘤相鉴别 子宫内膜息肉和子宫黏膜下肌瘤均是宫腔内占位性病变, 子宫内膜息肉以高回声为主, 子宫黏膜下肌瘤以中低回声为主, 但当两者出现退行性变时, 可出现相似声像图。子宫黏膜下肌瘤一般体积较大, 基底较宽, 瘤体深部与内膜分界不清, 彩色多普勒在其周围显示环状或半环状血流信号;子宫内膜息肉则在瘤体中可见彩色鲜明的血流信号 (如图2) , 在瘤体的一端常可见一条较粗的血管, 从瘤体连续到内膜基底层, 是相当于息肉蒂的部位。以上可对二者相鉴别。

3.2.2 子宫内膜息肉应与子宫内膜癌鉴别 子宫内膜癌早期超声声像图表现并不明显, 与子宫内膜增生过长难以鉴别。典型图像宫腔内强回声、等回声菜花样实质性光团或团块。内膜毛糙光点密集增强, 与肌层分界不清或局部凸向肌层。大多数病例血流信号较丰富, PW多为低阻频谱, 少数也可无血流信号。而子宫内膜息肉内见稀疏星点状血流信号, 测得的PW阻力指数多较高。

3.2.3 子宫内膜息肉应与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相鉴别 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的内膜厚度通常>12 mm, 呈梭状甚至球状, 回声较均匀, 周围有低回声晕, CDFI不显示彩色血流信号, 多见于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而子宫内膜息肉仅为宫腔线分离, 宫腔内异常回声团块, 内膜可不增厚或局限性增厚, CDFI于其内或蒂部可测得彩色血流信号。本组病例中有很多患者合并子宫内膜增生, 可能与炎症或雌激素水平过高有关。

3.2.4 子宫内膜息肉应于宫腔内胎物残留或积血相鉴别 宫腔内胎物残留或积血时二维超声检查可见宫腔内不均质较高回声, 与内膜的边界可以是清晰的, 但彩色多谱勒显示为双向低阻的滋养血流信号, 或不显示彩色血流信号。宫腔内胎物残留或积血者多有流产史或宫腔操作史, 以此可作鉴别。

子宫内膜息肉因超声声像图缺乏特异性, 故检查时除了注意与以上疾病相鉴别外, 还应注意:①选择合适的检查时间十分重要, 由于子宫内膜存在特殊的生理性周期变化, 分泌期子宫内膜增厚, 回声与子宫内膜息肉相近, 息肉不易被显示, 而增生期内膜呈暗淡回声, 前后壁基层与内膜的交界线再加上宫腔线构成Lip征[4], 有助于较小息肉的检出率, 据胡越等[5] 报道增生早期经阴道超声子宫内膜息肉的检出率高达87.9%, 远远高于分泌期或增生晚期。本组研究均选择月经后7 d内阴道超声检查;②由于子宫肌瘤与子宫内膜息肉均与女性激素水平有关, 临床表现均以子宫异常出血为主, 因此对于声像图显示子宫肌瘤患者, 更应仔细检查子宫内膜情况, 注意合并症的存在。

参考文献

[1]陈乐真.妇产科病理诊断学.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2:178-179.

[2]金慧佩, 朱世钗, 王海, 等.经阴道超声诊断子宫内膜息肉与宫腔镜对照.上海医学影像杂志, 2003, 12 (3) :168.

[3]谢红宁.妇产科超声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225-226.

[4]何莉, 田艳.阴道超声对绝经后出血患者子宫内膜的观察.贵州医学, 2003, 27:460-461.

彩色多谱勒检查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31例患者均为我院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患者。其中26例为男性,5例为女性,平均年龄(36.6±5.6)岁。其中慢性吸烟史25例,肾病综合征病史2例,外伤1例,另有3例无明显病史。临床除有原有疾病外,均有不同程度的患侧体温下降、肢体麻木疼痛等,3例伴有趾端溃疡。相应动脉的搏动减弱或消失。共检测出病变血管42条,主要为尺动脉、桡动脉及足背动脉。正常组50条血管,平均年龄(35.3±5.5)岁,无上述病史及临床表现。

1.2 仪器与方法

应用GE Logiq7及SIEMENS SONOLINE Elegra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12~7.5MHz;患者采用仰卧位,下肢血管检查自腹股沟起,向下追踪观察,探测股动脉、腘动脉、胫后动脉、足背动脉(坐位);上肢血管探查自锁骨下动脉起,探测腋动脉、肱动脉、尺动脉及桡动脉各节段。二维观测血管内径、管壁形态、血栓部位及形态,彩色多谱勒观测频谱形态、峰值流速(Vmax)、最低流速(Vmin)、阻力指数(RI)变化。

注:各正常组与TAO组间比较,P<0.05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对血管壁厚度用均数±标准差表示,2组间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1例患者中,26例单侧发病,5例双侧发病;病变累及足背动脉的23条,累及尺动脉8、桡动脉11条,未探及股总动脉及股浅动脉的病变。

2.1 二维声像图改变

病变动脉管壁搏动减弱或消失,回声模糊或增强,内膜面粗糙,呈节段性不均匀性增厚,且管壁增厚在1.1~1.5mm,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管腔内径变细,内可见附壁斑片样稍强血栓回声,以尺、桡动脉和足背动脉内多见。重症者可累及肱动脉及腘动脉。15条病变血管内径正常,5条病变血管出现狭窄及闭塞。

2.2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病变血管血流信号充盈缺损、变细或中断。42条病变动脉血管中15条动脉血流明-暗变化,呈“闪烁样”,且血流信号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弱。彩色血流信号消失的有26条,表现为色彩较为暗淡的单色血流,其中有5条血管血流纤细。病变血管的彩色充盈血流束边缘均不光整,呈现“虫蚀样”充盈缺损。14条病变血管间断性变细,血流显示稀疏或消失。

2.3 多普勒血流频谱改变

42条TAO病变血管与50条正常同类血管的多普勒血流参数比较(见表1)。在42条TAO病变血管中其峰值血流速度及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在5例彩色血流显示纤细的患者,仅出现单向单峰血流频谱,血管阻力显著增高。

3 讨论

TAO作为一种血管慢性缺血性病变,主要损害肢体周围血管的中小动脉,而又以上肢尺、桡动脉及下肢足背动脉多见。其早期病理损害表现为血栓形成并堵塞管腔,伴有血栓内及血管壁的以淋巴细胞为主细胞浸润;晚期病理表现:炎症消退,血栓机化并闭塞管腔,新生毛细血管形成[2]。

历来动脉造影是诊断该病的主要检查方法,但血管造影是有创性检查方法,操作复杂,费用高,除具有一定的禁忌证外,还有发生并发症的潜在危险。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不仅可以定性定量地进行血流动力学分析,而且能直观显示病变血管形态。

本组42例病变血管的二维声像图显示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其声像图表现为管壁节段性增厚、回声增强、血管内膜面不光整。病变节段之间血管可正常,病变段与正常段分界明显。此外,本病多累及小动脉,可能与这些小动脉多为中动脉的延续血管,在血管张力、压力及血流速度等方面均较上级血管为低有关。因此,在血管内膜受损时,更易形成血栓[3]。TAO病变血管的彩色血流显像变化是其另一特点。“闪烁样”彩色血流信号的减弱、消失,反映了病变血管的搏动性减弱,这与血管壁的早期损害即炎性细胞浸润及纤维组织增生使血管弹性减弱密切相关[3]。晚期血管病变表现为:正常血管内血流信号减弱、消失,代之边缘不光整呈现充盈缺损的“虫蚀样”血流束。在本组中有5例患者的病变血管呈现纤细的血流束,这些血流束的形态变化与受累血管的血栓部位与形态相吻合,血管病变表现为TAO的晚期病理特征,亦与血管狭窄程度相一致。TAO的多普勒血流频谱表现多样,其频谱形态及血流指数变化可能与病变血管的炎症病变及纤维化损害程度有关[4],亦与血栓形成的部位及多少有关。本组有42条病变血管的多普勒血流频谱峰值血流速度及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均不同程度增高,但以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增高更为明显。这反映受累血管壁弹性减弱,顺应性降低。单峰血流频谱表明血管腔的狭窄程度较重,血管截面积明显减少。在小血管血栓检测的敏感性与准确性方面,X线血管造影明显低于CDFI[5],显示CDFI在这类小血管的血栓检测中具有很高的分辨力。不仅二维声像图可以显示血栓形态,而且彩色血流可以显示充盈缺损,多普勒频谱还可显示病变部位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TAO的血流频谱和动脉硬化闭塞症相似,应与之鉴别。后者老年人多见,常合并冠心病、高脂血症等,累及肢体大、中型动脉的中层和内膜,多处管壁可见钙化斑块,该斑块较血栓回声明显增强,境界亦较清楚,结合病史及其它部位检查较容易鉴别。TAO还应与急性动脉血栓鉴别。急性动脉血栓是由于心内膜血栓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随动脉血流冲入并停留在管径与栓子大小相似的动脉内,造成急性栓塞。多谱勒形态常表现为病变段远侧动脉内血流频谱消失或出现静脉样血流频谱。

摘要:目的 探讨彩色多谱勒超声影像对血管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angitis Obliterans,TAO)的诊断价值。方法 31例临床确诊为血管闭塞性脉管炎患者,超声探测出42条病变血管,比较50条正常组相应动脉血管,对其二维声像图及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对比。结果 TAO的血管壁增厚,>1.1mm,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血管内膜面不光滑,管壁呈节段性不均匀性增厚,管腔内可探及斑片样稍强回声。频谱峰值血流速度和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以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增加尤为显著,因此阻力指数减低。结论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可以对TAO进行定性、定量和血流动力学分析,且简便、经济、可靠,重复性强,可作为诊断TAO的首选方法。

关键词:彩色多谱勒,超声,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诊断

参考文献

[1]曹铁生,段云友.多谱勒超声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57~358.

[2]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28.

[3]陈文卫,石华,孙彬,等.彩超显像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研究[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1999,8(3):154~156.

[4]Shionoya S.Diagnostic criteria of Buerger’s disease[J].Int J Cardiol.2005,66(S):S2435,discussion247.

彩色多谱勒检查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随机选择96例临床可疑肛周围脓肿患者, 其中男76例, 女20例, 年龄最小17岁, 最大68岁, 平均42.6岁, 年龄分布比较平均。临床表现为肛周不适或肛门附近有瘘口及分泌物排出。

1.2 检查方法

患者检查前未做肠道准备, 使用日立EUB-55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7~12MHz。受检者取左侧卧位, 采用时钟定位法, 多角度不同切面探查肛周围脓肿。重点观察脓肿大小、脓肿厚度。分析肛周围脓肿的超声表现, 利用彩色多普勒观察病灶血供情况, 分析肛瘘管与内外括约肌的关系, 比较内、外口的显示情况及肛周围脓肿的分型, 检查结果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

1.3 统计分析

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 统计分析超声对肛周围脓肿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

2 结果

所有患者检查过程中均配合良好, 超声图像均显示清晰, 超声诊断阳性为90例, 其中高位75例, 低位15例。手术确诊有肛周围脓肿者共94例。所有病例中, 内外括约肌均不同程度受累, 以外括约肌受累为多。与手术病理情况相比, 超声诊断肛周围脓肿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94.7%和50.0%, 显示了良好的效果, 但是特异性有待提高, 具体情况见表1。

注:敏感性=89/94=94.7%, 特异性=1/2=50.0%

3 讨论

肛周围脓肿根据病因分为原发性肛周围脓肿及继发性肛周围脓肿2种, 原发性肛周围脓肿起源于隐窝腺化脓感染, 在内外括约肌间隙蔓延。进入肛门周围间隙。继发性肛周围脓肿多由急性细菌性感染引起, 也可由以下疾病引起, 如克隆氏病、溃疡性结肠炎、憩室炎、放线菌病、结核、糖尿病或迁延性阑尾炎及输卵管炎等。肛周围脓肿病人群每年患病率约10/10万, 且青壮年男性好发病, 本组96例患者中, 76例为男性, 20例为女性, 男女性别间发病率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 这可能与男性肛腺分泌功能较女性发达有关。肛周围脓肿一般要手术治疗, 正确寻找肛周围脓肿内口及了解瘘管走向对肛周围脓肿的诊断和手术成功至关重要。肛周围脓肿的分类方法多样, 按位置高低分:低位肛周围脓肿与高位肛周围脓肿两类, 瘘管位于外括约肌深部以下者为低位肛周围脓肿;瘘管位于括约肌深部以上者为高位肛周围脓肿。本组75例高位肛周围脓肿, 15例低位肛周围脓肿。高频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能明确显示肛脓肿的位置、大小、分支及走行, 较为准确的显示内外瘘口及瘘管与内外括约肌的关系, 从而指导临床拟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本组资料, 将超声诊断与手术结果对照, 诊断肛周围脓肿敏感性为94.7%, 特异性为50.0%, 4例超声中未显示肛脓肿但手术发现有肛脓肿, 表明超声对肛脓肿的诊断尚存假阳性及假阴性。

总之, 高频彩色多谱勒超声是一种无创伤及具有准确性相当高的肛周围脓肿检查方法, 为外科手术提供所需的解剖, 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邱磊, 谢沛标, 廖健南.复杂肛瘘术前超声检查的临床价值研究[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 2005, 7 (6) :543~545.

[2]吴菲.复杂肛瘘的诊断与治疗[J].临床外科杂志, 2004, 12 (6) :372~373.

[3]童卫东, 刘宝华, 张胜本, 等.顽固性慢传输性便秘的外科治疗及病因研究[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02, 5 (4) :266.

[4]刘宝华.便秘的诊断及治疗[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2:173.

彩色多谱勒检查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选取的该研究组病人一共30例, 全部都是女性, 年龄最小的21岁, 最大的39岁, 平均年龄为27.7岁。病人都有妇产科手术史, 其中, 进行了足月孕剖宫产手术后的有22例, 在孕中晚期由于胎儿宫内窘迫进行剖宫产手术后的有4例。实行腹壁纵切口手术的有6例, 横切口手术的有24例;其发病和手术的间隔时间是6~60个月, 平均间隔为22个月, 全部病例都经过手术与病理的证实。

1.2 仪器与方法

我们运用实时二维彩色多谱勒超声显像仪进行检查。该显像仪的线阵探头频率是3~11 MHz。根据具体情况, 取样容积定为0.5~2.0 mm, 把声束和血流的夹角设计为<60°。对检查者检查时, 首先使用常规的3~6 MHz腹部探头认真地探察, 观察腹部和盆腔脏器是不是存在着占位性的病灶, 然后再进行高频探头的更换, 集中于腹壁切口以及其附近区域, 进行比较连续的纵向和横向的扫描, 最后再使用彩色多谱勒来检测和确定肿块周边及内部的血流信号以及具体的分布状况。

2 结果

2.1 子宫内膜异位肿块的二维超声表现

子宫内膜异位的肿块处于腹壁纵切口下份的有2例, 中份的有4例;位于横切口中份的有12例, 位于侧上方的有4例, 位于侧下方的有8例。其中有10例肿块主要分布在腹直肌内, 有18例肿块主要存分布在皮下脂肪层, 和腹直肌的分界不清, 有2例肿块的边界不清, 并超出了腹直肌且几乎接近了腹腔。有24例检查发现有13个肿块, 有4例检查发现5个肿块, 有2例检查发现6个肿块, 30例病人一共检查发现了38个肿块, 其中, 最小的为0.7 cm×0.6 cm, 肿块最大的为4.4 cm×2.7 cm。根据二维超声结果, 显示是形态不规则和边界不清, 不存在包膜现象, 并且属于肿块内部的回音不均匀且属于中低回声。有2例肿块在内部存在多发点状的强回声, 有9例肿块内散在细小且不够规则的液性暗区, 有12例肿块内部发现斑状和多发条状的中强回声, 有6例肿块的后方回声又呈现出轻度的增强, 有4例直径为1.0 cm以下的小块肿块在后方回声没有明显的变化。通过超声检查以后病人的随机访问跟踪, 结果发现有22例病人的肿块伴随着其月经周期的不断变化, 它的内部回声和大小也呈现出动态的变化, 包块在月经的前期会出现增大和回声较弱, 但是在月经的后期出现缩小并且其回声又开始出现增强。仅有8例病人因为其包块体积比较小, 在病人月经前后的体积大小和内部回声没有发现明显的变化。

2.2 肿块的彩色多谱勒超声表现特征

有4例肿块的内部显示出束状的血流信号, 但周边的血流信号不够明显, 有6例肿块的内部没有明显的血流信号, 在周边仅见点状和短棒的状血流信号, 有16例肿块的周围和内部能够观察到比较丰富的束状或者短棒状的血流信号。通过该研究组的相关资料显示,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肿块的周边和内部血流信号的强度和该肿块的体积大小并不是存在着确切的联系。该研究组病例的频谱数据表明, 最高的速度 (PSV) 为15.8~24.9 cm/s, 最低的速度 (EDV) 为4.1~5.8 cm/s, 其阻力指数RI是0.66~0.78, 明显呈现出典型的低速度和高阻力的动脉频谱特征。

2.3 肿块和病理结果

该研究组的30例病人, 通过彩色多谱勒超声诊断确诊以后, 都对该病灶实施彻底的手术切除, 手术切除的范围一般超出病灶的边缘距离为5 mm。从腹壁切口内膜异位肿块的外观上看, 均呈现出暗红色或者是紫蓝色, 有的甚至呈现为黑色, 直径为1~5 cm, 平均直径为2.8 cm, 有一部分肿块的切面能够发现多个陈旧性的积血小囊。通过病理检验显示, 在肿块内含有子宫内膜腺体和内膜间质以及增生的结缔组织与出血等。

3 讨论

目前,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理尚不明确, 相对一致的观点是多因子的发病理论来进行解释[2]。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通常属于外在性的子宫内膜异位, 通常情况下会在实施剖宫产手术以后, 只有很少一部分出现在子宫腺肌瘤剥离后或者盆腹腔的内膜异位症等手术之后的合并并发症, 在剖宫产手术以后的发生率很低, 仅仅是0.03%~0.47%[3], 此种医源性的子宫内膜异位症, 一般原因认为是手术时将内膜碎片遗留在了腹壁切口, 继而再次生长形成。

通过彩色多谱勒超声进行查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 其主要表现特征是子宫内膜异位症肿块主要分布于腹壁切口皮下的脂肪层和腹直肌以内, 此病灶的主要表现是边界不清晰和形态不够规则, 内部的回声很不均匀, 属于中低回声, 并且会伴有不很规则的液性暗区, 以及斑状或者条状的中强度回声[4]。在通过超声检查病人的随机访问中, 我们发现了一个规律, 即病人在月经的前期, 该包块会出现直径增大和回声减弱, 而在月经的后期, 该包块出现直径缩小和回声相对增强。通过彩色多谱勒检查显示, 在肿块周围和内部能够发现束状或者短棒状等形态的血流信号, 在通过脉冲多谱勒进行检查后, 发现显示出典型的高阻力和低速度的动脉频谱特征[5]。

此次研究组中的病人一共有30例, 通过超声检查一共发现有38个病灶结节, 并且通过以后的手术和病理检查都得到了最终证实, 还包括了两例临床表现不明显扪至包块的病人, 原因是肿块位置相对较深或者形状太小等。在这些手术当中研究发现, 绝大部分的肿块都会累及到腹直肌的前筋膜层, 也有很小部分的肿块会局部地累及到腹膜, 但是都没有进入到腹腔以内, 这些都和手术以前经过超声检查后发现的大部分肿块和腹直肌浅面的分界模糊基本上一致, 这也能间接地反映出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的肿块有着和恶性肿瘤类似远端转移与快速生长的各种能力[6]。此外, 通过超声检查发现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的肿块内有不很规则的液性暗区, 并且存在条状的中强回声以及在肿块后方的声影, 这些都与已经异位的子宫内膜组织由于受到卵巢内激素的分泌作用, 所产生的和子宫内膜组织一样的增殖期和分泌期等等周期性的各种变化有很大关系。

参考文献

[1]包梅, 宋永慧.超声诊断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0例[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9 (1) :22.

[2]孙维勇, 郭桂菊.腹壁切口疤痕子宫内膜异位症14例临床分析[J].临床和试验医学杂志, 2006, 5 (9) :1312.

[3]彭卉, 赵婧, 汤蓓, 等.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的超声诊断[J].西部医学, 2010 (6) :15.

[4]何兴云.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超声诊断及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10 (6) :77.

[5]姥义, 桑玉顺, 徐永利, 等.高频超声对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价值[J].上海医学影像, 2010 (1) :102.

彩色多谱勒检查 篇8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08年7月至2010年7月江苏省高邮市人民医院以乳腺肿块就诊收住入院的女性患者144例, 手术后经病理证实为乳腺良或恶性肿瘤。年龄25~76岁, 平均 (46±3.2) 岁, 临床检查144例均触及乳腺肿块, 肿瘤位于左侧81例, 右侧63例, 其中乳腺呈橘皮外观3例, 肿块致乳头内陷2例, 发生乳头溢淡红色液体5例。患者术前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1,2]。

1.2 仪器与方法

使用Sequoia512型及HP1000型和Aloka35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7~12MHz。患者取仰卧位, 充分暴露乳腺, 采用直接扫查法, 以乳头为中心行放射状连续扫查, 观察并记录肿块的大小 (纵/横比值) 、形态、边缘 (有无包膜) 、回声类型, 后方有无衰减, 内部有无微小钙化灶和腋窝淋巴结肿大等特征, 彩色和能量多谱勒探测血管数量、形状及分布, 把血流信号形状分为穿通支、捧状、星点状, 把血流信号分布分为中心型、周围型、混合型, 并根据血流分布情况测量动脉血流速度和血流阻力指数等。

2 结果

术前超声检出乳腺实质性肿块144例 (213个肿块) , 术后经病理证实为良性病变92例, 其中腺瘤样增生结节38例, 增生伴囊肿形成28例, 纤维瘤26例, 导管乳头状瘤2例;恶性病变52例, 其中浸润性导管癌41例黏液癌1例, 硬癌3例, 导管内乳头状癌3例, 交界性分叶状肿瘤1例, 不典型增生3例;伴有钙化的良性肿瘤4例, 伴有钙化的恶性肿瘤41例。

肿块部位:肿块位于乳腺外上象限59例, 外下象限32例, 内上象限22例, 内下象限9例, 乳晕下区11例, 乳头后方3例, 乳腺尾区8例。肿块大小在0.4~6.0cm范围.

彩色多谱勒检查:92例良性肿瘤中仅12例可见彩色血流, 而52例恶性肿瘤均可见彩色血流信号。

良性肿瘤以低回声为主, 形态较规则, 周边可伴有包膜回声, 大部分无钙化性强回声, 极少部分为粗大钙化灶, 钙化率4.34% (4/92) , 内部可见星点状彩色血流信号或无血流信号, 较大的纤维瘤内可见较多混合型彩色血流信号 (10/26) , 7例 (7/10) 且血流阻力指数较低, RI≤0.7。92例纵横比均≤1。

恶性肿瘤内部多呈低回声, 无包膜, 形态不规则, 境界不清, 边缘多呈树根样生长, 46例 (46/52 88.5%) , 肿块后方回声衰减, 且后壁模糊, 37例 (72%) 。大部肿块内可见钙化灶, 42例 (41/52, 78.8%) , 以少粒样钙化多见, 2MM以上的粗钙化少见;恶性肿瘤彩色血流表现为肿块周围及内部可见多条动、静脉彩色血流信号, 多有动脉穿入肿块内部, 并出现弯曲或分支, 呈中心型、穿通血管和分支状血管, 彩色多谱勒频谱呈高阻型血流频谱, 收缩期峰值前移, 表现为上升坡和下降坡陡直, 舒张期频谱低, 血流阻力指数增高, RI≥0.7, 49例 (49/52, 95%) 。个别恶性肿瘤多普勒特征不明显。52例恶性肿瘤中38例 (72%) 纵横比>1, 10例 (20%) 纵横比为1, 4例纵横比<1。本组144例患者乳腺肿瘤二维超声特点及64例乳腺肿瘤CDFI彩色血流检出情况 (表1、表2) 。

3 讨论

随着彩色多谱勒不断普及, 应用高频率、高清晰度的二维超声设备, 使正常乳腺组织的结构、病变大小、形态、内部回声、有无钙化、内部结构及位置都可以清晰显示, 彩色及能量多谱勒显示了乳腺肿块内部及周边的血流供应。为鉴别诊断乳腺疾病的良、恶性肿瘤提供了多方面准确信息, 特别是对临床触诊>1.0cm的肿块, 可以清晰显示肿块大小、形态、轮廓、内部回声、有无钙化灶、血流信息, 是单发或多发等。90%以上良、恶性肿瘤, 可以通过声像图特征分析明确的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瘤彩色多谱勒检查除了二维检查结果的显著差异, 还在于CDFI检查结果有明显不同。

良性肿块内彩色血流信号较少, 流向较规则, 阻力指数多数<0.7;而恶性肿块病灶内部彩色血流较丰富, 且内径较宽, 流向不规则, 有穿通血管, 阻力指数多数>0.7, 但阻力指数测值重复性较差。通过对比分析, 乳腺良性肿瘤也有少数血流阻力指数较高, 这与恶性肿瘤有较高的阻力指数有一定的交叉。本组52例乳腺癌患者中, 肿块纵/横比≥1的患者48例, 占92%, 这与李江红等研究表明的纵/横比在乳腺癌中大部分>1, 若发现纵/横比>1.5时其诊乳腺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 (80.1+-9.1) %和 (70.0+-8.8) %相吻合。

乳腺肿块内伴有钙化的超声特征是鉴别良恶性肿瘤要点之一, 已受到超声人员的高度重视。本组恶性肿块内出现钙化灶41例 (41/52, 78.8%) , 以沙粒状多见, 我们认为微小钙化是乳腺癌极有价值的特征表现之一。随着超声设备不断更新发展, 二维图像的分辨率得到了很大提高, 对判断乳腺肿瘤良恶性有非常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本组乳腺癌二维超声、CDFI显像特征: (1) 低回声团块, 且形态不规则, 无包膜, 边界不清, 边缘呈“毛剌样”或“树根样”, (2) 后方衰减, (3) 内部回声多不均匀, 见有沙粒样钙化, (4) 肿块内, 纵/横比>1.5。 (5) .彩色多谱勒发现肿块周围和内部有丰富而杂乱的彩色血流信号, 特别是有穿入性动脉血流, 且血流阻力指数≥0.7。对于图像不典型的肿块, 应进行触诊, 体会肿块的硬度及活动度, 并放大观察肿块的内回声及血流情况, 如果彩色血流信号异常丰富, 应引起重视, 往往提示有不典型增生可能。随着彩色多普勒高频超声应用于乳腺疾病的诊断越来越普及, 将对乳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发挥重要作用。

摘要:目的 探讨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 (CDFI) 超声在乳腺实性病灶中的血流信号及超声特点, 评价其在乳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二维超声、CDFI超声成像技术对144例 (213个肿块) 乳腺实质性肿块进行超声检查, 分析病变的形态、边界、内部回声、包膜、纵/横比, 有无钙化灶、血流信号分布等情况, 并与术后病理结果对比。结果 病理诊断良性肿瘤92例, 恶性肿瘤52例。其中恶性肿瘤内部及周边见丰富彩色血流信号显示 (49/52) 穿通血管和分支血管居多 (41/52) 且内部可见大量散在沙粒样钙化或簇样钙化 (42/52) , 而良性肿瘤内彩色血流信号及穿通血管较少, 仅有4例肿块内部可见钙化。结论 二维超声结合CDFI检查在乳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有很好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乳腺肿瘤,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参考文献

[1]张青萍, 现代超声显像鉴别诊断学[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926-732.

上一篇: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下一篇:发动机曲轴齿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