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效应

2024-08-23

学习效应(通用12篇)

学习效应 篇1

体育课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进行各种身体练习的过程, 也是思维的过程。既要通过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 也要发展学生的智力, 在掌握技能的同时并懂得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我们知道:任何运动技能的形成, 都是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因此, 在技能学习中, 不能只让学生作简单的模仿练习, 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效应, 掌握学生心理活动规律, 启发和培养他们的正确学习动机, 学习兴趣与注意, 启发他们积极思维, 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与参与性, 提高教学效果。

体育课中善于运用心理学规律,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的效果。

一、正确引导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动机是激励一个人去活动的心理原因, 对学习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是积极性的核心。在体育活动中, 学生的学习动机可分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两种, 直接动机是与体育活动直接相联系的, 它是以自己直接感兴趣的东西作为学习的动力。例如:生病见习的同学, 看着老师带领其他同学们正在作各种有趣的练习, 不禁有一种参与的要求, 这即直接的学习动机。但是, 这种动机是不会持久的, 一旦在满足了暂时的需要之后, 就会消失。而间接动机是由自己的意志和社会的需要所产生的, 是以达到一定的目的作为其学习动机的。例如:冬季, 学生在室外上体育课时, 有的学生看到天气寒冷, 不愿意把手拿出来活动, 也有一些同学由于懂得了锻炼身体的好处, 懂得德、智、体三者的辩证关系, 因此, 他们能克服天气寒冷的困难而努力上好课了。由此可见, 间接动机对于提高和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比直接动机有更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善于把学生从对直接感兴趣的学习动机, 引导到间接动机上来。

在教学中, 除了要向学生讲明学习的目的, 使他们懂得身体好与学习好的辩证关系, 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白掌握知识的重要性, 树立他们从“要我学习”变为“我要学习”的正确学习态度。

二、吸引注意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注意是人的心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的心理过程, 是对事物的感觉、思维的反映。

注意是认识事物的起点, 在体育活动中, 如果心不在焉或注意力不集中, 便不能掌握好所学的内容, 就容易出现错误动作或发生伤害事故。

注意分被动与主动两种, 被动注意是属于本能的, 不自觉的, 它由条件刺激或个人爱好所产生。例如:刚画好的场地、崭新的器材等, 都能引起学生们的被动注意, 而主动注意则由意志去指挥, 带有强制的意思, 往往学生对某些事物并不感兴趣, 只是由于某种需要才去注意。譬如:学生对体操的姿态并不感兴趣。但由于姿态分在考核中占重要的比重, 所以学生在学习中不得不集中注意力。在教学中, 运用注意规律, 组织和保持学生注意的时候, 要向学生讲明锻炼身体的意义, 每节课、每个动作的目的和要求, 指出完成动作的关键和难点, 尽可能利用那些能引起学生注意的因素, 把学个从被动注意引导问主动注意上来。例如:教纵箱分腿腾越时, 先可在纵箱的远端贴上胶布一条, 作为明显的标志, 引起学生的被动注意, 经过多次练习, 学生有了肌肉感觉, 知道了手必须撑到箱的远端, 才能完成好这个动作。因此, 引起了他们的主动注意。

在教学中, 还可以采用提示的方法来引起学生注意。例如:教学生“前滚翻”时, 可通过提示学生低头、团身、抱腿等口令, 引起学生对时间与空间关系的合理分配的注意。还可以让学生在滚动时用下巴夹住一张纸, 达到良好的团身效果。

三、激发兴趣提高学习的持久性

兴趣是个人对事物所持的选择态度, 它是属于感情和情绪的状态, 兴趣是产生注意的源泉, 二者关系密切, 互为因果。

我们对某一事物发生兴趣的时候, 就会集中注意, 专心专意去做。注意也能引起兴趣, 若经常注意某一事物, 也能引起对该事物的兴趣。例如:当学生看到老师打篮球时飘逸的动作, 优雅地投篮得分时, 便逐渐对篮球运动发生了兴趣。

在体育活动中, 有兴趣与无兴趣产生的结果是不同的, 对于感兴趣的活动, 可以持久和集中注意。学习时主动积极, 即使碰到困难, 也会努力去克服, 产生愉快的情绪。而没有兴趣, 会使学生情绪低落, 感到厌倦。

教师还应善于利用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直接兴趣, 启发学生积极练习一些他们认为枯燥无味的教材。例如:在教学中, 利用学生对足球和竞赛的兴趣, 先让他们进行足球比赛, 从中抓住他们的由于不能控制球而失掉很多进攻和防守的机会感到苦恼时, 再讲明学习基本技术的必要性, 进行正确示范, 这样, 就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这个教材的积极性。

在实践中,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是很多的。如:教师的目光暗示, 表扬、鼓励与批评, 及时纠正错误, 正确的示范, 生动形象的讲解, 游戏、竞赛、直观教具等。

总之, 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心理效应同时灵活安排教材, 并与正确教法和组织措施相结合, 把课上得生动活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持久性, 以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摘要:本文结合实例阐述如何通过正确引导学习动机、提高主动注意力以及激发兴趣等手段来达到促进运动技能的学习与掌握。

关键词:心理效应,技能学习

学习效应 篇2

探究内容:

一、什么是“热岛效应”?

热岛效应是城市气候中典型的特征之一。它是城市气温比郊区气温高的现象。热岛的形成一方面是在现代化大城市中,人们的日常生活所发出的热量;另一方面,城市中建筑群密集,沥青和水泥路面比郊区的土壤、植被具有更大的函授比热容(可吸收更多的热量),而反射率小,使得城市白天吸收储存太阳能比郊区多,夜晚城市降温缓慢仍比郊区气温高。热岛是以市中心为热岛中心,有一股较强的暖气流在此上升,而郊外上空为相对冷的空气下沉,这样便形成了城郊环流,空气中的各种污染物在这种局地环流的作用下,聚集在城市上空,如果没有很强的冷空气,城市空气污染将加重,人类生存的环境被破坏,导致人类发生各种疾病,甚至造成死亡。

二、“热岛效应”成因

气候条件是造成热岛效应的外部因素,而城市化才是热岛形成的内因。一般认为热岛成因有三:

一是城市与郊区地表面性质不同,热力性质差异较大。城区反射率小,吸收热量多,蒸发耗热少,热量传导较快,而辐射散失热量较慢,郊区恰相反;

二是城区排放的人为热量比郊区大; 三是城区大气污染拖物浓度大,气溶胶微粒多,在一定程度上起了保温作用。

大气污染在热岛效应中起着相当复杂特殊的作用。来自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大气污染物在城区浓度特别大,它像一张厚厚的毯子覆盖在城市上宛,白天它大大地削弱了太阳直接辐射,城区升温减缓,有时可在城市产生“冷岛”效应。夜间它将大大减少城区地表有效长波辐射所造成的热量损耗,起到保温作用,使城市比郊区“冷却”得慢,形成夜间热岛现象。

三、“热岛效应”产生的影响

1.热岛效应使得城市里的废气不能扩散。只能集中在城市里,造成城市空气的污染得不到缓解,使得城市空气质量更差。

2.在“热岛效应”的影响下,城市上空的云、雾会增加,使有害气体、烟尘在市区上空累积,形成严重的大气污染。人类有许多疾病。在这些有害作用下,高温区的居民极易患上消化系统或神经系统疾病(如: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鼻窦炎、咽炎等呼吸道疾病等)就是在“热岛效应”下引发的。

3.医学研究表明,环境温度与人体的生理活动密切相关。环境温度高于28度时,人们就会有不舒适感;温度再高就易导致烦躁、中暑、精神紊乱;气温高于34度,并伴有频繁的热浪冲击,还可引发一系列疾病,特别是使心脏、脑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上升,死亡率明显增加。此外,高温还可加快光化学反应速率,从而提高大气中有害气体的浓度,进一步伤害人体健康。

四、缓解“热岛效应”具体措施

1.选择高效美观的绿化形式、包括街心公园、屋顶绿化和墙壁垂直绿化及水景设臵,可有效地降低热岛效应,获得清新宜人的室内外环境。

2.居住区的绿化管理要建立绿化与环境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并且建立相关的地方性行政法规,以保证绿化用地。

3.要统筹规划公路、高空走廊和街道这些温室气体排放较为密集的地区的绿化,营造绿色通风系统,把市外新鲜空气引进市内,以改善小气候。

4.应把消除裸地、消灭扬尘作为城市管理的重要内容。除建筑物、硬路面和林木之外,全部地表应为草坪所覆盖,甚至在树冠投影处草坪难以生长的地方,也应用碎玉米秸和锯木小块加以遮蔽,以提高地表的比热容。

5.建设若干条林荫大道,使其构成城区的带状绿色通道,逐步形成以绿色为隔离带的城区组团布局,减弱热岛效应;

五、减弱“热岛效应”的建议

(1)要保护并增大城区的绿地、水体面积。因为城区的水体、绿地对减弱夏季热岛效应起着十分可观的作用。

(2)热岛强度随着城市发展而加强,因此在控制城市发展的同时,要控制城市人口密度、建筑物密度。因为人口高密度区也是建筑物高密度区和能量高消耗区,常形成气温的高值区。

(3)如北京市位于平原中部,三面环山。由于山谷风的影响,盛行南、北转换的风向。夜间多偏北风,白天多偏南风。因此,在扩建新市区或改建旧城区时,应适当拓宽南北走向的街道,以加强城市通风,减小热岛强度。

(4)减少人为热的释放,尽量将民用煤改为液化气、天然气并扩大供热面积也是根本对策。

因为水的比热大于混凝土的比热,所以在吸收相同的热量的条件下,两者升高的温度不同而形成温差,这就必然加大热力环流的循环速度,而在大气的循环过程中,环市水系又起到了二次降温的作用,这样就可以使城区温度不致过高,就达到了防止城市热岛效应的目的。

此外,市区人口稠密也是热岛效应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在今后的新城市规划时,可以考虑,在市中心只保留中央政府和市政府、旅游、金融等部门,其余部门应迁往卫星城,再通过环城地铁连接各卫星城。

学习效应 篇3

兴趣是人们对某种事物好奇而产生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里状态。它能激发和引导人们在思想、情感和意志上去探索某种事物的真相。直接影响这一个人的智力发挥和工作效率。研究表明: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发挥百分之八十以上,而做他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百分之二十。可见,兴趣是学习和创造的重要前提,是成功的先导。

学习兴趣从起因上分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所谓直接兴趣,它是指由学习材料或活动本身的兴趣。而间接兴趣,则是指由学习活动的目的或结果引起的兴趣。学习结果缺乏直接兴趣,就会视学习为枯燥乏味的负担,而学习没有间接兴趣则会使学习失去信心及毅力。只有两者协调配合互为转化,才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这是提高课堂效果的一个前提条件。

一、利用首因效应,诱发学生学习的间接兴趣

首因效应是认知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告诉人们“先入为主”第一印象的重要作用,美国心理学家阿希的实验认为:第一印象的作用很强,持续的时间也长。这是因为人们对实物的印象一般是以第一印象为中心而形成的,第一印象如何,直接印象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应该利用首因效应为每堂课开好头,以激发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 一课时,有的教师是这样引入的:唐僧带着三个徒弟去西天取经,路上,悟空摘来个大西瓜,想让师傅解解渴,贪吃的猪八戒看到了就囔这要吃,悟空大喝一声:八戒,你是想吃这个西瓜的1/2还是1/5?八戒连忙说:我吃这个西瓜的1/5.。悟空就切这个西瓜的1/5给八戒,八戒吃完西瓜再看悟空他们吃的西瓜,疑惑不解。同学们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那么这节课我们就共同來解开这个谜底好吗?学生情绪激昂,很想了解结果。

显然这个开场白利用了首因效应,使每个学生以最佳的姿态进入学习的角色,激发了学习的需要,激发了他们学习的间接兴趣,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新的知识的学习活动之中。

二、利用近因效应,培养学生的直接兴趣

所谓近因效应,它是指新近得到的信息比以前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的整个印象能产生更强的印象,它能使后者的印象在“叠加”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或淡化以前的心里记忆。近因效应启示我们:学习兴趣的形成与增强,它不仅取决于良好的第一印象,而教学过程的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有效组织显得更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使学生感受到心智的紧张,情绪的昂扬,感觉到层层递进的教学所带来的和谐教学节律,这是培养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的关键所在。也只是在这种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的有机统一下,才能使学生由对学习感兴趣,进而发展对学习的乐趣。有经验的教师总能在教学中充分施展教学艺术,培养学生的直接兴趣,采取各种策略创设近因效应,如:

(一)联系实际、唤起兴趣

课堂教学必须与生活、生产、科研实际相结合。这样便能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社会意义。如教学“圆的认识” 时教师问学生:为什么车轮要用圆形的?如果改为椭圆形、长方形、正方形行不行?为什么?这样一个司空见怪的现象却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与讨论的兴趣。激起想探究的欲望。

(二)探索规律,引发兴趣

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会解答某个具体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探究发现与所掌握知识的内在规律性。通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逐渐积累愉快的体验,引发学习兴趣。如教学“乘法的口诀”时是学生在初步认识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的乘法意义后进行教学的。当学生学习编制3、4的乘法口诀时,发现相邻两句口诀相差数总是固定的,3的乘法口诀相差为3,4的乘法口诀相差数为4,当学生学习5、6、7等的乘法时就可以结合乘法的意义,应用规律自己独立编写出乘法口诀了。掌握规律就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就进一步引发了学习的兴趣。

(三)加强实践,促进兴趣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总是活泼好动,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对所学知识 的感性认识,还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摆小棒”时,让大家想一想:摆一个口需要几根小棒?那么摆2个口需要几根小棒呢?学生回答后在引发学生动手操作并思考:摆3个口需要几根小棒?摆4个、5个呢?接着教师提问:你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哪一种方法最简便?再让学生摆四个口……?学生从动手操作中总结出答案,获得成果的乐趣,促进兴趣。

此外,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欢乐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因为成功的学习体验有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提高学习自信心,从而产生渴求在学习上有所突破的愿望。而失败,则会使学生产生焦虑、自卑感、兴趣低落、丧失学习的自信心。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设法帮助学生特别是帮助有学习困难的学生获得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技能,解除学生的焦虑,使他们通过学习上的成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学习动机的中介效应初探 篇4

学习者的社会心理,包括态度、动机、学习者的自我认同或身份、归属等,是语言学习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动机是属于学习者特征(即个人差异因素,如年龄、性别、学能等),是唯一可变、可控的个人因素。大量的研究已经证实了动机对二语学习的积极促进作用。然而,在现有的大学英语课堂环境中,动机是如何起作用的?课堂环境中的某些因素是否与动机研究相关呢?

本研究正是从这一点入手,将学习动机引入大学英语课堂环境的研究之中,旨在探索学习动机与课堂环境和学业成绩之间的关联效应。

1 学习动机的相关研究

1.1 学习动机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

学习语言的动机同其他学习要素在学习语言的成绩影响上是大部分研究人员所关注的问题。自20世纪末以来,呈现出很多建立在大学生基础上的相关实例研究证明。例如,桂诗春[1]的英专学生社会心理调查是国内进行的较早的对于学习的目的、学习习惯以及学习方式等对语言水平影响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社会环境及其对学生心理因素的作用会影响到学生自我学习的动机及坚持的态度;在大部分要素中,学习的自信及动机间的关系比较密切;就动机构成而言,父母或亲人的支持作用不显著。另外,吴一安[2]有关中国英语本科学生素质的调查是一项规模和影响都比较大的研究,关注的是诸多学习者因素对语言学习成绩的影响。回归分析上的结论可以得知其包含语言学习能力、动机等总共6种要素在提高英语成绩上的影响力。学习目的往往与学习成绩成正比。1996年,王海啸、文秋芳[3]的研究与上述调查的思路大致相似,用多元回归的方法分析学习者因素与四级考试成绩的关系,其中动机部分对于四级成绩影响较大。

1.2 学习动机与课堂环境的相关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学者开始尝试将课堂环境因素纳入动机模型,这不仅有利于解释与课堂环境相关的动机因素的来源,而且能使动机模型更适合于实际的教学研究和实践。另一些学者着重研究了二语动机模型中的课堂环境因素,他们在设计促进二语动机的教学原则和策略方面进行了深入地探讨。正如韦納的归因理论指出,将学习者在以前任务中的成功或失败归于可控因素的回馈方式可以提高学习者的自信心[4]。斯伯丁进一步指出,提高学习者自我能力感的有效途径是,可预测的学习环境、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一定的教学支持以及强调自我发展的评价方式[5]。

国内在这方面研究比较突出的是秦晓晴[6]对于归因的不同侧重于给动机行为造成的影响。她的研究结果表明,高分组的受测者在归因和归因理解上比较一致,学习环境、课堂教学等社会心理因素是影响他们学习动机的主要方面。

2 英语学习动机与英语学业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2.1 研究对象

我们在英语学习动机测量过程中,参考了加德纳的动机与态度测试量表。量表仍然采用李克特五级计分方式,从非常不满意到非常满意五级计分。消极动机反向计分的方式,最后得出被试总分。本研究所使用的英语学习动机量表动机分类根据高一虹等人的研究中对动机的分类标准,将语言学习动机分成“工具型动机”和“文化型动机”两种。前者指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进而使用目的语做工具,例如,成绩、信息媒介、个人发展等都属于这一范畴。而后者考虑的是对文化的兴趣和关注,其中,又分为内在兴趣和社会责任,前者指向目的语文化,后者则指向母语文化[7]。

2.2 数据分析

这步中,我们应当使用SPSS软件,通过双变量的相关分析对两种英语学习动机(文化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和期末考试成绩间关系实现分析。然后使对应的要素及成绩间的多元回归性完成分析。

注:相关的显著水平达到0.01.

如表1所示: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和“文化型动机”显著相关,数值达到0.01。正像前文所说一样,相关分析是对变量间共变关系的探究,想要验证文化动机与学生的期末成绩两者间的关系是不是密切以及变量会向何方向变化,就需要借助回归分析进行分析。所以,要对这一因素和学生期末成绩间的联系进行判断,我们需要仍然使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对此因素和学生期末成绩关系进一步探究。

通过回归分析得出,期末成绩和文化型动机依然呈正相关,显著水平达到0.001。说明文化型动机与学生的学业成绩的关系密切。

如表2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回归方程模型中,“文化型动机”变量的结果表现为:在这个表格中,R栏是回归方程的复相关系数,模型(文化型动机)的复相关系数为0.285,表明“文化型动机”与英语期末考试成绩密切相关,系数越大,表明关系越紧密。最后一栏T中的统计数量将会对模型中变量的关键进行确定,如若T比2大或者比—2小,就表明这一变量具有预测性。T值目前是4.731,这就表明“文化型动机”在英语成绩上具备预估性。

通过以上分析,显示“文化型动机”在大学英语课堂环境里的重要性。“文化型动机”中包含文化意义上的兴趣及关注性,内在兴趣将指向目的语,而社会责任也会指向母语文化。因此,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激发并加强学生的文化型动机,尽可能地扩展语言输入的内容,增强其趣味性、系统性、现实性和功能性,并鼓励学生对外沟通和交流,体会语言学习的重要性。

3 学习动机在英语课堂环境和学业成绩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通过回归分析得出,工具型动机与学业成绩间相关不显著,因此工具型动机不符合做中介检验的前提。而文化型动机与学业成绩呈显著正相关只考虑文化型动机在课堂环境与学业成绩间的中介效应。

自变量X指课堂环境,中介变量M为文化型动机,因变量Y指学业成绩。假设所有变量均已中心化,可以用下列方程来说明变量之间的关系:

假设Y与X的相关显著,意味着(1)的回归系数c显著,通常在这个前提下考虑中介变量M,如何知道M真正起到了中介变量的作用呢?

我们在这里的做法是进行一次检验回归系数。其中,a为课堂环境对文化型动机的回归系数,b为文化型动机对学业成绩的回归系数,c为文化型动机对学业成绩的总效应,cˊ为文化型动机动机对学业成绩的直接作用。然后依照依次检验回归系数[8]的检验程序来检验。首先,检验路径系数c;再次检验路径系数a和b,做部分中介检验;最后检验路径系数cˊ,做完全中介检验。

其次依照检测程序实行对第一步检测,也就是方程y=cx+e,其中的c显著性,其检测结论如表3所示:

由表3可以得知,方程y=cx+e中的回归效应极为明显,c值是0.285末期显著性小于000,将会进入接下来的显著性检测;

然后依照依次检验回归系数的检验程序来检验第二步的内容,分别对a、b的显著性进行检验,如若显著则需要进行中介及完全中介效应的检验;如若不显著,将结束检测;检验结果见表4:

从表4可见,在m=ax+e这个方程中,a值0.433显著性p<.000,在对方程y=cˊx+bm+e进行检验后,出现了下述结果(表5):

由表5的结果可以看出,方程y=cˊx+bm+e中,b值为0.276,其显著性为p<.000,所以,从两个方程m=ax+e和y=cˊx+bm+e的检验结果来看,a、b都极为显著。紧接着对中介效应的检测究竟是部分还是完全中介;也就是对cˊ的显著性的检测。由表5可知,cˊ值为0.021其p值>0.05,也就是说,cˊ值不显著。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文化型动机的完全中介有着突出的效果。课堂环境对学业成绩的作用,是借助文化型动机这一中介变量来实现的,也就是说课堂环境对于学业成绩没有直接的效应。

4 英语学习动机的中介作用的启示

本研究的初衷是要探讨学习动机在课堂环境和学业成绩间的中介效应,然而由于工具型动机与学业成绩不存在显著相关,只有文化型动机与学业成绩存在显著相关,因此工具型动机不符合做中介的条件,研究仅探讨了文化型动机在课堂环境与学业成绩间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文化型学习动机在课堂环境和学业成绩间存在完全中介效应,即课堂环境对学业成绩的中介效应完全通过文化型动机这个中介变量来达到其影响,也就是说课堂环境对于学业成绩没有直接的效应。文化型学习动机在课堂环境和学业成绩之间起者中介作用。研究者发现,文化型学习动机与自我认同以及社会责任密切相关。首先,自信是受到英语学习影响最大的自我认同维度,它受到文化型学习动机的影响,其变化高于所有文化认同变化。学习英语是否努力,和自我的认知、动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动机类型和自我认同的变化既取决于也作用于学习者的努力程度。也就是说,学生对学习英语兴趣浓厚,便会发奋努力;而为了成绩而学习的学生,付出的努力便少。通过对目的语、目的语文化的学习,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内在兴趣,从而使学生有生产性、附加性的自我认同变化,即整合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认同,在它们之间形成互动,从而起到增值目的,发挥学习者的潜能。同时,反之,这两种变化也会对学生学习目的语的兴趣起到激发作用。其次,虽然自我认同是我们努力的目标,但是,对语言的兴趣以及所具有的社会责任感是影响学习动机的关键。所以,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要让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理解程度进一步加深,使得母语文化中心的学习动机与目的语文化中心的学习动机并存,从而让学生的长期的、深入的学习目的得到培养,让学生达到自我发展,以促进自己成长。

文化型动机在课堂环境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完全中介效应决定了英语的课堂教学必须激发学生持久性的学习动机,利用课堂环境中的教材、教师、课程等因素,近距离、直接地影响学习效果,在施教、选材和布置教学活动中,将学生英语兴趣的提高当做不可忽视的任务来实施。

摘要:本文以相关动机理论为指导,对于学习动机的中介效应进行初步探讨。编制设计调查问卷,统计分析问卷结果,证实动机与学业成绩之间的相关度。并根据中介效应的检验原则,进一步分析动机在学业成绩和课堂环境之间的关联效应。从而找到影响学习动机,进而影响学业成绩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从而全面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关键词:动机,学业成绩,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桂诗春.我国英语专业学生社会心理分析[J].现代外语,1986(1).

[2]吴一安,刘润清,Jeffrey,P.,等.中国英语本科学生素质调查报告[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1).

[3]文秋芳,王海啸.学习者因素与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的关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4).

[4]Weiner,B.Human Motivation:Metaphors,Theories,and Research[Z].Sage,Newbury Park,C.A.1992.

[5]Spaulding,C.L.Motivation in the Classroom[Z].New York:Ma Graw-Hill,1992.

[6]秦晓晴.大学生外语学习归因倾向及其对归因现象的理解[J].现代外语,2002(1).

[7]高一虹,等.中国大学生英语学习社会心理-学习动机与自我认同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学习效应 篇5

教师期待效应与英语学习动机关系研究

一、英语学习动机现状 学习动机是制约第二语言学习成绩的主要变量,是语言学习诸多因素中最具能动的.因素之一.Gardner在其语言学习的社会教育模式中,把动机定义为个体学习语言的愿望,并为之付出努力而从中体会到满足.

作 者:甘咏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刊 名: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年,卷(期): “”(2) 分类号:H3 关键词: 

学习心理效应的实践与研究 篇6

关键词:馅饼效应;减负效应;“有偿补课”效应;鼓励与自信效应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2-0006-02

学生学习效率与学业成绩是“教学”的主要效果体现。为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与学业成绩,我进行了“学习心理效应”实践与研究。

一、馅饼效应

很多人会说:“没有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而我则深深感到:“馅饼能从天上掉下来,尤其掉给学生的馅饼,会随教师所愿从天而降。”下面例举四年级某班学生拾捡馅饼的热烈场景。

实习老师教学“梯形面积计算”之后,我以约10分钟的题量,对该课教学质量进行检测。检测结果:约三分之一的学生获得“优”,记“正确率”一次,约五分之一的学生获得“优★”,记“正确率”两次。正确率情况宣布之后,我对没获得“正确率”次数的学生说:其他同学的“正确率”次数又增多了。为了追赶他们,老师给你们一次补测机会,不过范围要扩大,除检测本节课梯形面积计算外,还要检测前几节课学习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获得“优”仍可记一次“正确率”,获得“优★”仍可记两次“正确率”。取得补测机会的学生,深感这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不仅没有半点怨言,而且做题的积极性十分高涨。

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谁不想捡?不需补做的学生强烈要求给予平等的机会。于是,老师说:“为了体现公平,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见者有份。”结果,全班同学都欢快、愉悦地的投入“拾捡馅饼”活动。

以此情景对照此实验之前的情形:学生作业没有全对,让他订正,虽说理所当然,但他并不愉悦,请他另外做题更是怨声载道;而作业全对的学生,如果再让他另外做题,定有抵触情绪,更不用提自愿多做题了。而该做法,可使被动转为主动,使消极转为积极,对附加习题,不仅不视为额外加重的负担,而视为“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自从2002年我研究的“‘排名’‘等级’可兼用”这一论文发表于《中小学管理》之后,我所任教班级的学生,一直在开展“正确率”优化赛跑活动,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每获得“优”,即可记一次“正确率”,每获得“优★”可记两次“正确率”,平时和单元质量检测,凡达到每生各自的标准,即可记两次“正确率”;一个周期累计一次每生的“正确率”次数。谁不想冲在学习赛跑活动的前列呢?

此外,还实行动态的及格标准,而不是固定60分。这样最高可提到99分,最低可降到20分,其间高低不等;且每隔一段时间随学生的学习状况而升降调整。这种学习优化赛跑活动,与平常的跑步比赛不同,跑步比赛的起跑线相同,到达终点的时刻不同;而学习优化赛跑活动则相反,起跑线不同(速度快者在后,速度慢者在前,其间前后距离不等),到达终点的时刻却大致相同。比如,及格标准99分的优生,其质量检测98分,却没“正确率”可记;而及格标准最低者得20分,即可记“正确率”两次了。从而,调动了全班学生你追我赶的学习积极性,使上、中、下各等次的学生都均等地参与学习竞争。

该学习心理效应,我称之为“馅饼效应”。其中存在一个道理:学生拾捡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要有一个氛围,创设氛围需要激励机制,没有相应的氛围与机制,即使天上掉下再多的馅饼,学生也视而不见。甚至把“馅饼”视为“陷阱”。可见,教学的心理效应多么重要!

二、减负效应

大家都知道“老师留学生”的话题,而未听说“学生留老师”。也正由于没有“学生留老师”之话题,每当老师留学生,学生容易引起逆反心理,甚至把“课外个别辅导和课外订正作业错题”也视为老师留学生。为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场讨论。

问题与讨论一:老师要为学生减负,学生该不该为老师减负?100℅的学生认为:老师为学生减负,学生也要为老师减负。

问题与讨论二:哪些情况属于老师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的行为?哪些情况属于学生加重老师工作负担的行为?经过讨论,老师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的行为有:拖堂(延迟下课时间)、全班延迟放学时间、超作业量……学生加重老师工作负担的行为有:当天学习内容未掌握需要老师个别辅导,作业错题未能及时订正而拖到放学后……

问题与讨论三:什么情况属于老师留学生?什么情况属于学生留老师?大家觉得:由于老师加重学生学习负担而拖堂或延缓放学时间的,是老师留学生;由于学生加重老师工作而导致老师不能按时下班的,即学生留老师。

问题与讨论四:老师留学生怎么办?学生留老师怎么办?老师首先表态:凡拖堂、延缓放学时间等情况,每次付给每生2元人民币,作为加重学习负担精神补偿费。那么学生呢?经过讨论决定:每留老师一次贡献人民币2元。所不同的是:教师付出的2元(每次100多元是归学生个人所得的,而学生每人每次贡献的2元是归班集体所有的,以作师生聚会之用。管理方式:记账。付款方式:教师付给学生的钱,当不教该班学生时累计兑现;学生贡献款13年之后;累计支付。贡献款来源:大学毕业后亲身工作、亲手所得的钱。

通过四个问题的讨论,学生认识到:课外个别辅导和课外订正作业错题并非教师加重学生学习负担,而是“学生加重教师工作负担”。学生意识到这一点,减负的理念也就提升了。其中“教师支付的精神补偿金与学生贡献款”之条款,使学生深感师生间的平等。再从教师角度说,由于受学生的监督和精神补偿金的制约,可尽力避免拖堂、延缓放学时间,可尽力避免超作业量的状况。从而,真正达到减负的目的。

这种师生“减负与教学”的互动,我们称之为“减负效应”。

三、“有偿补课”效应

素质教育的今天,提倡不拖堂,不延缓放学时间,不占用学生课外时间……同时,根据“因人施教”原则,个别辅导也还是提倡的,但严格规定“不得有偿补课”。

“无偿补课”固然好,但学生往往不仅不理解,反而误认老师占用他的课外时间,甚至误认老师留他。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无偿补课”为强加于学生的学习枷锁。为改变这一现状,我在“严禁有偿补课”之高压线下,明目张胆的在校实施有偿补课。

有偿补课时间:上午、下午放学之后。收费标准:半小时以内,每次每生一元;半小时以上一小时以内,每次每生5元;一小时以上,每次每生10元(一般控制在半小时以内,不会超过半小时,更不会超过一小时)。款项来源同样是13年后,大学毕业亲身工作、亲手所得的钱。我将“有偿补课”收费标准与管理办法书面征求家长的意见,竟没有一位家长反对我的“乱收费”,而都跟子女说:“应该,老师给你补课应该收费。”

特别有效的是:我的补课内容,课始即透明化,全班学生谁都可以经过课中的努力,争取放学后不补课。即课始或课前,公开宣布当天上午或下午放学之后补课的内容,而没有确定补课对象。由于有偿补课对象是以当堂课的学习效率决定的,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当堂课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得到充分的集中。

四、鼓励与自信效应

心理学表明:工作与学习需要动力,动力的源泉之一:鼓励。心理学也表明:工作与学习需要自信,“自信”是工作与学习成功的重要保证。比如成绩检测与考试之前,教师要多给学生鼓励,使学生树立起自信心。以期末模拟练习为例,任教语文、数学的老师可能知道:教研室统一印发给每个年级、每个学生的好几份期末综合模拟练习试卷,但一份一份地练下来,常常越练成绩越不理想,练到最后一份时,有的老师想:学生太粗心了,为了促使他明天正式考试细心、认真一些,最后一份模拟练习试卷分数必须扣紧点。于是明明能得90分就只给打80分,本来可及格也不予及格。而我恰恰相反,前几份试卷分数扣紧点,而到最后一份试卷的批阅却特别放宽,即使考30分的也送给60分,一般的学生试卷都给它提高分数,然后一个人一个人地分别领试卷,半句也不批评,全是鼓励,对学生说:“今天考得好(很好),挺不错!要坚信自己:明天一定能够考好。”

具有学习效应的单机成组排序问题 篇7

.BiskupD[1]最早讨论了与位置有关的学习效应的单机排序问题,他考虑了工件的加工时间是位置的递减函数时,对于目标函数为极小化共同工期偏差和极小化总完工时间是多项式可解的.Mossheiov[2,3]研究了加工时间更为一般的具有学习效应的单机排序问题和平行机排序问题。文献[4]和[5]研究了更为复杂的加工时间与位置有关的学习效应的排序问题。

本文讨论了一类线性加工时间的成组排序问题,其工件的加工时间是依赖位置的线性递减函数,不同组工件间有与顺序无关的安装时间。

1 问题的描述

设有n个工件被分为m组,其中第i组中的工件为12mn+n+(43)+n=n。工件ijJ的加工时间pij(v)=aij-bijv是依赖工件在第i组中位置的一个函数,其中ija与ijb分别表示工件的正常加工时间和学习效应,假设ija为正整数,ijb为非负有理数。当n个工件在机器上加工时,只有连续加工完一组工件时,才能加工另一组工件,并且机器从加工完一组工件转向加工另一组工件时需要独立的安装时间iS,且0iS>。maxC与ij∑C分别为工件的最大完工时间与总完工时间。

本文讨论的问题记作

2 定理及其证明

定理1对于问题1|pij=aij-bijv,Si,GT|Cmax,组内工件按学习效应bij递增排列,即bi1≤bi2≤(43)≤bini(i=1,2,(43),m),组间顺序任意,

可得问题的最优排序。

证明不失一般性,设r=(J11,J12,g,J1n1,J21,J22,g,J2n2,g,Jm1,g,Jmnm)是工件的一个加工顺序,下面计算各工件的完工时间:

对于第1组

对于第2组

对于第m组

上式右端的第一部分jm∑=1S j是常量,与组内及各组间工件的顺序无关。第二部分仅仅与组内工件的加工顺序有关,而与各组间的顺序无关。对于组内工件来说j∑=1in(aij-j⋅bij),只须按bij递增排列,即bi1≤bi2≤(43)≤bini(i=1,2,(43),m),就可得到最优排序。定理证毕。

下面讨论问题1|pij=aij-bijv,S i,GT|∑Cij。

定理1对于问题1|pij=aij-bij v,Si,GT|/C ij,组内工件按bij递增排列,即bi1≤bi2≤(43)≤bini(i=1,2,(43),m),而组间按Ai递增排列可得最优排序。

证明设r=(J11,J12,g,J1n1,J21,J22,g,J2n2,g,Jm1,g,Jmnm)是工件的一个加工顺序,则各组工件的完工时间如下:

第1组

第1组所有工件的总完工时间为n

第2组

第2组所有工件的总完工时间为

对于第m组

第m组所有工件的总完工时间为

所有工件的总完工时间为

上式第一项mi=∑1ni Si为常量,与组内及组间的顺序均无关;第二项只与组内工件的顺序有关,组内按学习效应bij递增排列;第三项只与组间顺序有关,由于Ai的系数是递减的,所以Ai递增排列可得最优排序。定理证毕。

3 结论

本文讨论了一类特殊的加工时间具有与位置有关的学习效应的成组排序问题,结果表明,当目标函数为最大完工时间时,让组内工件按学习效应递增排列,而组间工件任意可得最优排序;当目标函数为总完工时间时,组内工件仍按学习效应递增排列,组间工件按递增排列可得最优排序。

摘要:本文研究了一类加工时间依赖工件位置的成组排序问题。各工件的加工时间具有与位置有关的学习效应,同组工件必须连续加工且无等待时间,组间存在与顺序无关的安装时间,证明了目标函数为极小化最大完工时间和总完工时间是多项式可解的。

关键词:排序,单机,学习效应,成组排序,最大完工时间,总完工时间

参考文献

[1]BISKUP.D.Single machine scheduling with learning consideration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99,115(1):173-178.

[2]Mosheivo.G.Seheduling problems with a learning effect[J].European J.Oper.Res,2001,132:687-693.

[3]Mosheivo G.Parallel machine scheduling with a leaning effect[J].Journal of the operional Res-eareh Soeiety,2001,52:1165-1169.

[4]BiskupD.SimonsD.Common due date seheduling with autonomous and indeed learning[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eh,2004,159:606-616.

学习效应 篇8

一、分组时的互悦机制

国内学者绝大部分把“异质分组”作为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但国外学者斯莱文和约翰兄弟并未将“同质或异质分组”放在要素位置。正如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与人之间也没有简单的“同质”“异质”之说。未成年人兴趣爱好、成长环境、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可发展性,使同质、异质很难简单划分。国内外专家都认同合作学习最核心的要素是积极互赖,教师应更多地考虑如何促进学生的积极互赖。既然小组合作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就应在分组上考虑学生的想法,合理运用互悦机制和认知失调效应。

互悦机制是人际吸引律中的“对等性吸引率”,是指喜欢那些喜欢自己的人;而认知失调理论中也有一个类似规律———选择自己喜欢的、喜欢自己选择的。教师们常苦恼于把吵闹的学生和成绩优秀的学生放在一组,双方互不买账,那么可以采取一定的方法,如教师确定组长后的“组长 - 组员”双向选择机制,只要教师有意识地确定出学习能力好、组织能力强的各组组长,有意识地调整成绩落后、自律不严学生的分组情况,其余的中等生具有较大可塑空间,不会造成因学习成绩分化过大难以唤醒组间竞争的问题。教师要让学生知道他们能成为一组是彼此选择的结果,因为喜欢才选择在一起,即使原本不喜欢,也会因为自己的选择开始喜欢,为小组内的积极互赖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时间安排上的系列位置效应

从传统课堂到合作教学课堂的转变,教师们对小组合作的时间也存在疑虑,一方面困惑于是否每节课都必须用到小组合作,另一方面困惑于小组合作时长占课堂的比例。首先,在运用小组合作教学初期,尽量保持每节课都有小组合作的学习任务,既可以促进师生掌握合作的方法要领,又可以让学生养成合作意识;其次,小组合作教学方法很多,当下运用较多的小组成就区分法、小组游戏竞赛法、拼图法、小组辅助教学法和合作统整读写法都保持了学生在教师直接教学下学习的传统做法,学生在小组中的全部任务是理解、联系、复习、巩固教师所教的知识。[1]因此,小组合作的平均时长不超过每节课的二分之一。教师可以根据系列位置效应,合理安排小组合作时间。

序列位置效应是指记忆材料在系列位置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发生的影响,接近开头和末尾材料的记忆效果好于中间部分。且David Sousa的研究表明大于20分钟的学习时间,大脑对信息的保持率分为开始高效期、低沉期和结尾高效期,把一节40分钟的课分为2个20分钟,则高效期会多出20%,且开始高效期所接受的信息必须正确,如果出现错误信息很可能被牢牢记住。[2]这就告诉我们,小组合作学习尽量不安排在课堂开始的高效期内,因为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或讨论极有可能出现错误信息,一旦被学生牢记,教师在低沉期纠正为时已晚。相反,课堂开始20分钟后的低沉期则是小组合作最佳时间:一方面,学生已对教师传授的关键信息印象深刻,可加以巩固和升华;另一方面,合作探究把原本进入低沉期的课堂分为两段,重新唤醒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内容与方式上的头脑风暴效应

在合作教学课堂上,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和方式时,应充分考虑头脑风暴效应的运用。头脑风暴效应,是指很多人聚在一起,在一定时间内进行没有限制的自由联想和讨论,最后从这些讨论中挑选出有利信息的一种集思广益的激发创意的方法。头脑风暴的问题必须是开放性的、有利于发散思维的问题,这就告诉教师们在选择合作教学内容时,着重选择能让学生有足够探索空间的话题。要想头脑风暴效应发挥最大作用,仅靠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是不够的,还必须做到四点:第一,头脑风暴结束前不许评价;第二,说出想到的任何异想天开的想法;第三,重数量而非质量;第四,鼓励综合数种见解或在他人见解上进行发挥。[2]教师在合作教学的初期应充分鼓励学生发挥头脑风暴效应,抛开“被即时评价”的精神束缚,让学生无论成绩如何都愿意畅所欲言、用心倾听、在别人的见解上升华自己的观点,这不仅能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更能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学习。

四、小组与个人责任的社会惰化效应

合作教学有很多模式,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模式,但无论哪种模式,都应关注小组的整体表现,同时关注每个个体为小组所作的贡献和他们各自对学习内容掌握的情况。因此,教师一定要积极关注小组合作学习时各学生的参与程度,避免社会惰化效应的发生。

社会惰化效应,指个人与群体其他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事情时,或个人活动时有他人在场,往往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时偏少,不如单干时出力多,个人的活动积极性与效率下降的现象。在小组合作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是基本原则,这在一方面增加了小组成员思维碰撞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成员偷懒的机率。教师在宣讲合作学习规则的时候,不能忽视小组成员的个人需求;[3]布置的学习任务应由个人独立完成的部分与小组共同完成的部分组成,且针对个体任务应具有特异性,保证组员之间不能相互替代,只能在个体有困难时相互给予支持和帮助;小组内责任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由个体独立接受考核与测验,每个组员都有随机被抽选为小组发言人的可能。让学生个体切实了解到小组的荣辱与自身的努力息息相关,从社会惰化向社会助长效应转变。

五、合作与竞争中的鲶鱼效应

合作教学是课堂多种学习方式中的一种,并非唯一。目前再三强调合作的意义,主要是基于我国教育中竞争意识太过深入人心,并不意味着合作是万能的或不需要竞争。在现实教学中,只有以个体化努力为基础,以合作为核心,以适度竞争促发展,学生个体和团体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1]因此,教师在合作教学的时候,应充分整合合作、竞争和个体化三种学习方式,注意能激发竞争的鲶鱼效应。在安排小组合作与竞争的时候,为了积极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可以变换不同的竞争方式,除了团队之间的竞争外,教师可以挑选出适当的“鲶鱼人才”,运用小组游戏竞赛法,学生个体在全班授课完成个体化学习以及小组合作完成知识牢固、补充后分别到竞争组参与竞赛,得分结果根据小组进行叠加核算总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个体有面对不同对手的新鲜感、临建组别的陌生感、个人成败关乎小组荣辱的危机感,使他们像受到鲶鱼冲击的沙丁鱼一样焕发活力,积极主动参与竞争,为了竞争的最终胜利也会在前期的个人学习和团体合作中努力做到最好。

六、课堂管理上的“80-15-5”法则

在推广小组合作教学法时,教师最为头疼的问题便是课堂管理:第一,在教师全班授课阶段,小组内个体常相互影响,尤其是小组内存在纪律性不强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干扰他人听课;第二,在讨论阶段,教师一人无法有效控制所有小组的讨论进展,很可能出现“无效讨论”。这就要求教师在管理教学情境、掌握并指导学生学习、控制教学过程的活动中运用更多的艺术来积极预防课堂问题行为,了解并运用典型课堂上的“80-15-5”法则。

“80-15-5”法则是心理学家克文等在大量的课堂观察中发现的:在典型的课堂中一般有三类学生:80%的学生已经形成了适合的课堂行为,15%的的学生会周期性违反规则,5%的学生会长期违反规则。优秀的课堂管理者要学会控制,不让15%的学生对课堂学习环境产生的副作用影响到80%准备学习的学生,同时不要把5%的学生逼上绝境。[4]在小组合作教学中,为了有效地管理课堂,教师应首先明确课堂纪律,每个小组推选一名纪律小组长,教师与学生一同制定详细的合作学习规则;其次,充分了解学生行为,对“15-5”名单做到心中有数,并积极关注;再次,教学时详略得当,与学生保持互动,保证80%学生的需求,尽量带动15%学生的求知欲;最后,仔细观察学生,对课堂行为有相应且及时的鼓励或惩罚。而对待长期出现不可控制行为问题的5%的学生,教师唯有用爱与教育艺术慢慢矫正他们的行为,虽做到心中有数,但切勿给他们贴上“捣蛋”的标签。

七、奖励运用上的德西效应

新课程改革以来,常要求教师不吝啬表扬。在运用小组合作教学时也无一例外与奖励相结合。奖励的形式多种多样,而学生面对泛滥成灾的奖励却“无动于衷”,甚至“消极应对”。教师们开始困惑,究竟怎样运用奖励才科学有效?先不论科学有效,首先应避免反效果———德西效应的发生。

德西效应,就是人们在外在报酬和内在报酬兼得的时候,不但不会增强工作动机反而会减低工作动机的外加报酬抵消内感报酬的现象。当学生尚没有形成自发内在学习动机时,教师从外界给以激励刺激,以推动学生的学习活动。但是,当学习可以给学生带来内在满足时,奖励会适得其反。一味奖励会使学生把奖励看成学习的目的,导致学习目标的转移,只专注于当前的奖励,一旦奖励强化频率和内容低于他们的预期,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科学的奖励艺术,第一,要求教师在设置奖励规则起就从内部动机出发,使学生关注自己的成长;第二,在新知识新行为新习惯初始学习阶段,采用连续、固定的奖励以增加学生内部动机;第三,在学生的学习或行为达到一定程度,延长并变化奖励间隔时间,让学生找不到规律,促进学生从关注奖励到关注自身发展;第四,适当制造奖励规则外的特殊奖励惊喜,鼓励进步最大的学生。

八、课后作业布置的空白效应

作业不仅要起到检查和巩固已学知识的作用,更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在小组合作教学中,还需要充分考虑到独立完成与合作交流两部分的内容。这对教师而言,无疑是一个挑战。在布置课后作业的时候,教师应避免超限效应,讲究空白效应。

空白效应最早来源于书法绘画上的一种手法,整幅画中留下空白,给人以想象的余地。这种手法是一种巧妙的艺术表达,更是一种智慧。学生的精力是有限的,当他接受任务、信息、刺激时,存在一个主观容量,超过这个值,便会出现认知超载。因此,教师必须注意的是:第一,在布置作业任务、讨论任务时都要保证时间和内容不超标,让学生的大脑有“空白”去思考、消化、回味、探索、迁移,避免因超限导致的反感或因疲劳导致的无效;第二,在布置作业任务时,充分考虑足以激发学生探索欲望的、有“空白”空间的内容,使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有兴趣自发学习相关的拓展内容;第三,在布置作业时,给不同能力段的学生准备不同层次的内容,让每个成员都有属于自己的可进步“空白”空间;第四,不定期选择有探索难度的话题,给学生一定的“空白”时间,在一个不紧迫的时段内合作交流,共同努力,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作业。

参考文献

[1]伍新春,管琳.合作学习与课堂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刘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应[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刘玉梅.论基于心理效应的英语合作学习[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6).

学习效应 篇9

学习倦怠是一种消极的学习心理,指由于学习压力或缺乏学习兴趣而对学习感到厌倦的消极态度和行为。学习拖延和学习倦怠作为当前影响中学生学习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从班级环境的角度探讨学习拖延和学习倦怠的原因是非常有必要和意义的。但本研究认为班级环境这种外在的因素不可能直接影响中学生学习拖延,而是通过影响其他心理因素来间接影响中学生的学习拖延。学习倦怠作为影响中学生学业成就的重要因素在中学生班级环境与学习拖延之间起着中介效应,研究假设如图1所示。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被试是贵州省某民族地区内两所学校的中学生,运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中学生为被试进行问卷调查,包括高中5个班级和初中6个班级共11个班的中学生参加了问卷调查。其中共发放415份问卷,收回并筛选出391份有效问卷,有效率达94.2%。其中男生258人,女生133人;初一46人,初二54人,初三98人,高一45人,高二77人,高三71人。

2.研究工具

本研究使用的调查研究工具有《我的班级》问卷、学习拖延问卷和青少年学习倦怠量表。《我的班级》问卷包括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秩序和纪律、竞争、学习负担共五个维度[3];中学生学习拖延问卷包括学习计划缺失、状态不佳、行为迟滞和执行不足四个维度[4];青少年学习倦怠量表包括身心耗竭、学业疏离和低成就感三个维度[5]。三个研究工具在本研究中的信效度均较高。

3.统计方法

调查数据使用SPSS18.0软件录入、整理和分析,使用的统计方法有单因素方差分析、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与线性回归分析,中介效应检验同时运用AMOS18.0进行矩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二、数据分析

1.不同班级环境内中学生的学习拖延差异

本研究认为学生知觉到的班级环境相互之间是有个体差异的,并且个体的班级环境感受对自己的学校自我效能感影响更大。通过聚类分析可以概括为良好型、一般型和懒散型三类班级环境,其中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人际关系在良好型班级环境中最好,其次为一般型班级环境,最差的是懒散型班级环境中的人际关系;而秩序和纪律同样是在良好型班级环境中最好,一般型班级环境差一点,懒散型班级环境的纪律与秩序非常差;在良好型班级环境中的竞争最激烈,学习负担也较重,一般型班级环境的学习负担跟良好型的差不多,但是竞争氛围稍差,而懒散型班级中基本上没什么竞争,学习负担也很少。

为了探讨不同班级环境内中学生的学习拖延差异,以学习拖延为因变量,以聚类分析得到的班级环境类型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并进行多重事后检验。结果得到,学习拖延在不同班级环境内的中学生身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多重事后检验发现两两之间均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且在学习拖延的各个方面均表现出积极型(40.20±15.11)班级环境内中学生的学习拖延均显著小于一般型(46.07±12.70) 和问题型(51.43±14.75)班级环境内的中学生,而一般型班级环境中中学生的学习拖延又显著小于问题型班级环境内的中学生。即问题型班级环境的中学生学习拖延状况最严重,其次是一般型班级环境的中学生,积极型班级环境的中学生学习拖延的情况相对较少。

2.班级环境与中学生学习拖延和学习倦怠的相关分析

为了探讨班级环境对学习拖延的具体影响机制,将班级环境各维度与学习拖延、学习倦怠各个方面分别作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结果见表1。

表1表明,学习拖延的计划缺乏、状态不佳、行为迟滞、执行不足四个维度与班级环境中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秩序和纪律、竞争四个维度均呈显著负相关,学习负担与执行不足呈显著正相关;而学习倦怠中的学业疏离、低成就感与班级环境中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秩序和纪律、竞争四个维度均呈显著负相关,班级环境中的学习负担与身心耗竭呈显著正相关;学习拖延各维度与学习倦怠各维度之间均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

3.学习倦怠在中学生班级环境和学习拖延之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根据中介效应的检验程序,分别依次检验自变量X(班级环境)、因变量Y(学习拖延)和中介变量M(学习倦怠)之间的回归系数系数a,bc和c’的显著性,并采用Sobel检验验证中介效应的有效性,同时计算中介效应的相对大小[6],结果见表2。

表2表明,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秩序和纪律、竞争等班级环境的四个方面均对学习拖延和学习倦怠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学习负担对学习倦怠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同时学习倦怠可以显著正向预测中学生的学习拖延。并且中介效应检验分析的结果得到:中学生学习倦怠在秩序纪律与学习拖延之间、竞争与学习拖延之间均起完全中介作用,在师生关系与学习拖延、同学关系与学习拖延的关系上均起部分中介作用 (中介效应大小分别为71.35%和61.49%)。Sobel检验同样验证了中介效应的显著性。

根据以上分析结果,为了更深层次地分析各潜变量之间的影响机制,本研究进一步运用矩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学习倦怠对中学生班级环境与学习拖延之间的中介效应。以班级环境为预测变量,学习拖延为因变量建立直接预测模型1,加入学习倦怠作为中介变量后建立中介效应模型2,模型1和模型2的拟合指标如表3所示。

表3表明,模型1和模型2各项拟合指数均较高,均符合心理与教育测量学标准。在模型1中,班级环境对学习拖延的路径系数显著(β=-0.32,P<0.001)。在模型2中,班级环境对学习倦怠的路径系数显著(β=-0.43,P<0.01),学习倦怠对学习拖延的路径系数显著(β=0.77,P<0.001),而班级环境对学习拖延的路径系数由模型1的显著变为了模型2的不显著(β=0.01,P>0.05)。因此,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的学习倦怠在班级环境与学习拖延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并起着完全中介作用(见图2)。

(注:括号内的值为没有加入学习倦怠时的路径系数)

三、讨论与分析

1.班级环境对中学生学习拖延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班级环境内的中学生在学习拖延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与以往的研究基本一致。积极型班级环境内的中学生学习拖延水平较低,这说明这类班级环境中人际关系较好,老师对学生关爱有加,不管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这类班级环境内的中学生能经常得到老师的提醒与帮助,在与老师们经常交流与互动的环境里能按时完成各项学习任务。而同学之间会相互学习、相互照应,在有竞争的氛围里,同学们都争先恐后,他们的学习兴趣也非常高,自然而然就能按时自信地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其学习拖延也就少了。而在问题型的班级环境中,由于人际关系较差,师生之间漠不关心,同学之间关系冷淡,没有任何竞争与压力的氛围,对各项学习任务都不在意并采取一拖再拖的态度,而秩序和纪律也很差,因此这类班级环境内的中学生往往自由散漫和学习成绩不高,既无学习计划也总是拖延老师布置的各种学习任务,而且意志力也不强,因此在学习拖延上也就比较严重。

2.中学生学习倦怠在班级环境与学习拖延间的中介效应

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学习倦怠在秩序和纪律、竞争与学习拖延之间均起完全中介作用,这说明在良好的秩序与纪律以及良性激烈竞争的班级环境下,中学生会产生较少的学习倦怠心理,既而学习拖延也较少。在竞争气氛浓厚的班级环境里,中学生能够争先恐后去克服各种困难,维持较高的学习动机,并不断去改进自己的一些不良的习惯,同学们都能按规定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学业也不会疏离,他们会按部就班地按规定完成各种学习任务,不会造成过多的学习拖延。在这种比较严格的环境中中学生会较少感觉到学习上的苦恼,因而具有较少的学习倦怠心理,在这个过程中,中学生的成就感慢慢提高,自身知识与能力也在不断较快增长,能顺利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学习拖延的情况也较少发生。

中学生的学习倦怠在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与学习拖延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大小分别占总效应的71.35%和61.49%。这说明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首先影响中学生的学习倦怠,从而进一步影响中学生的学习拖延。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融洽的班级环境中,中学生能获得愉快的学习与生活经历以及精神支持与心理满足,在这种环境中中学生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与支持,随时都有同伴在身旁共同克服学习与生活上的各种困难与坎坷,这种积极向上的环境中会较少产生学习倦怠心理,这样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一起不断地进取,各自的学习拖延也较少。同时老师会对他们不断地肯定与积极评价,因而同学们的学习状态也就非常的好,对学习充满信心,在愉快中获得知识,在欢乐中感受到求学的美好,不断获得自己学业上的成就感,非常热爱自己的功课,学习倦怠的时候自然就比较少。由于对自己在学习的各方面都充满信心,相信自己能出色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没有任何倦怠心理,因此他们的学习拖延显然就少了。

参考文献

[1]朱晓斌,朱金晶,张莉渺.初中生学习拖延与学习适应性学业成绩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2(10).

[2]雷家萍,鲁媛,濮梅,等.青少年学业拖延与时间管理倾向相关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4(001).

[3]中小学班级环境:结构与测量[J].心理科学,2004(4).

[4]郑素瑾.中学生学习拖延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

[5]吴艳,戴晓阳,温忠麟,等.青少年学习倦怠量表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2).

学习效应 篇10

商业银行的学习效应是指商业银行工作人员, 技术人员和管理者在长期的工作中, 由于经验的积累, 操作更加熟练, 设计的产品更符合市场需求, 管理更加成熟, 使商业银行长期平均成本下降。

学习效应存在于各个领域当中, 而且影响着企业的方方面面。人员的培训, 新的生产技术的引进, 新产品的推出, 管理模式的改革, 资本投资方式的转变, 企业文化的创新等都是学习效应的内容。在企业中, 学习效应是普遍存在的, 但是企业的管理者可以能动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快学习的进程, 以期更快的降低企业的平均成本, 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商业银行的学习效应包括两方面, 即个人学习效应和组织学习效应。个人学习效应主要体现在人工成本即工资不变条件下银行产出增加, 或者银行产出不变条件下人工成本的降低。个人学习效应之外的学习我们都归为组织学习效应。商业银行的组织学习是指商业银行的管理者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 或者通过学习和培训学到了先进的管理经验, 改进了管理方法, 从而使组织的生产与运作效率不断提高。主要体现在技术进步、管理水平提高和改进组织架构三个方面。组织学习的特点是:不同的部门可能有不同的学习率、组织的多样性可能是成本下降得更快。

学习曲线可以由如下关系式表达:

式中x—产品累积产量

y—第x件产品的工时 (成本)

A—第1件产品的工时 (成本) ,

B—参数, A、B皆为正的数值。

b—学习系数, 小于等于零

一、模型假设与变量选择

文章在学习效应的基本量度公式 (1) 式基础上进行了变化, 把营业收入作为银行运营中的主要产出, 也是银行实现其功能的必要渠道, 因此选取贷营业收入成本替代产品的劳动时间, 而用该银行的累积营业收入替代累计产量。得到模型的基本形式为

Xl为该银行的累计营业收入, A为常数。由于第n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很难进行度量, 本文采取Cna即该银行在第n年的平均营业收入成本作为主要衡量指标, 具体可以表示为

其中, Cn表示该银行在第n年的成本总额, Dn表示第n年的营业收入总额。将公式 (3) 代入公式 (2) , 可以得到

然后将公式 (4) 进行指数化, 可以得到

这样就得到了度量学习曲线效应的一般线形化方程。但不可否认, 由于银行累计收入的增加往往伴随着银行规模的增长, 很难判断银行单位成本的下降是由银行规模经济引起的还是受学习曲线影响造成的。因此, 需要在模型中引入刻度规模经济的变量。在此, 可以假设, 银行第n年的贷款量与银行第n年总资产之间有如下关系

其中, Yn表示该银行在第n年的总资产, A′为常数。将公式 (6) 代入公式 (4) , 可以得到

将公式 (7) 进行指数化, 可以得到

通过对方程 (8) 求导, 可以证明

即d为刻度银行规模经济效用水平的变量, 其表示的是银行成本随着总资产额上升而上升的一个参数。同样也可以得到

即-b为刻度银行学习曲线效应水平的变量, 其表示的是银行成本随累计营业收入上升而下降的一个参数。通过上述证明, 可以知道A和A′均为常数, 且与度量银行的学习效应与规模效应无关, 因此可以将公式 (8) 变形为

这样就得到了可以进行多元线形回归分析的一般方程形式, 即式 (11) 。

二、方程回归分析

(一) 样本总体回归分析

本文选取了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及华夏银行五个代表性银行, 2000-2007年七年的相关数据作为分析样本。年度总成本是由该银行在年度中的利息成本、管理费用、营业外费用及营业税金及附加加总得到。资本总额即为银行该年终资本总额。累计营业收入为该银行该年之前历史营业收入的加总数据。文章以2000年作为基期开始计算银行的累计营业收入。本文采用了Eviews软件的最小二乘法 (OLS方法) 。得到结果如下 (表1) :

模型经调整的复决定系数R2为0.9818, 说明回归方程的解释程度较好;F统计量指标为841.1074>3.18, 说明方程有较强的显著性;DW统计量为1.263, 不能说明方程是否存在自相关性。变量b的T统计量通过检验。

因此, 可以认为该方程总体拟合效果较好。可以得到如下估计方程

显示这五个样本银行总体营业收入与总成本之间有相关关系, 而估计值为-0.088<0, 表明我国银行存在着学习效应对银行成本的影响, 且影响效果十分明显

回归结果显示, 刻度银行规模经济的指标d=1.19>1, 这表明5个样本银行在1995-2004年间, 整体上存在着明显的规模不经济, 即在这十年间我国银行规模的扩大并没有体现出规模经济的优势。而在模型中度量银行学习曲线效应的指标b=-0.885<0, 表明在我国银行中确实存在着学习曲线效应对银行成本的影响效果十分明显。

(二) 横向比较分析

但这种效应是否在我国所有银行中都普遍存在呢?本文也对五个样本银行进行单独回归分析, 得到结果如下 (表2) :

通过上述数据可以得出, b值通过T检验的银行有两家, 分别为中国银行和招商银行, 而且b值为负, 说明两家银行存在着明显的学习效应。中国银行历史悠久, 在业务管理和人员培训方面已积累了许多经验, 而且在四大国有银行四种规模最小, 国际化程度最高, 因此中国银行在管理和人员培训方面比其他三家国有银行更有效果, 呈现出有学习效应就在情理之中。另外招商银行存在学习效应说明其在人才引进、提高管理水平、引进新技术设备方面位于股份制银行的前列。

而在其他商业银行中, b始终很小、且均没有通过t检验, 这可以说明其他商业银行的累积营业收入Xl对于其成本的影响并不显著。显示我国其他国有商业银行现阶段没有发挥出学习效应, 股份制银行在刚刚发展的十几年中并没有获得明显的“软实力”提升, 这可能与这些银行在人才的流失、客户忠诚度不高以及竞争策略不合理等因素有关。

在银行规模方面, 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的d值均显著大于1, 说明其表现出明显的规模不经济。这说明我过国有商业银行需要降低规模, 精简改制, 以提高银行的竞争力。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呈现出规模经济, 说明股份制银行会通过扩大规模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其规模较大, 无法通过规模的扩大来有效降低成本, 所以这些银行应当将注意力转移到提高自身品牌效应、提升自身员工素质、改进管理水平等方面上来, 及时维持客户忠诚度, 否则就会造成人才及客户的流失, 使营业额下降。

三、商业银行学习率的测度

(一) 学习率的含义

学习率是用来描叙学习曲线的一个指标, 实际中通常以学习率来表示学习曲线。在式 (1) 中, 令b=lgc/lg2, 则C为学习率, 如学习率为80%的学习曲线称为80%学习曲线。学习率为当产量翻倍时, 所需要的成本与上一个产量所需成本之比, 用百分数表示。学习效果越好, 学习率越低。在这里要注意的是, 学习率小, 说明随累积产量增加, 工时 (成本) 下降迅速;学习率大, 则相反。因此, 学习能力弱的企业学习率的数值反而大, 而学习能力强的企业学习率小。

(二) 商业银行的学习率的测度及学习曲线的描述

我们知道, 学习效应的基本含义是随着累计产量的增加其单位平均成本不断降低。在商业银行中我们把贷款作为商业银行的产出, 把每一年的总成本除以贷款总额, 即单位贷款平均成本作为商业银行的平均成本来计算商业银行的学习率。即贷款为公式中的x, 单位贷款平均成本为公式中的y。

根据表2的数据, 通过计算得到如下结果 (表3) :

由表3可以看出, 当b值为负时, 说明银行存在学习效应。其中中国工商银行b值为正, 说明不存在明显的学习效应。其他四家银行存在一定的学习效应。学习率小, 成本下降迅速。中国银行的学习率是最小的, 接近70%, 不仅是国有银行中最低的, 而且也是这五家银行中最低的, 说明中国银行在这五家银行中学习程度最好。而招商银行是股份制银行中最低的, 说明招商银行这几年的快速发展可能与其学习效应有关。中国银行的学习程度比其他银行高, 可能与中国银行历史悠久, 已经存在完善的培训制度、管理经验和技术有关。

学习率和学习曲线代表了企业的学习能力。从根本上说, 能否尽快占据学习曲线上的有利点, 决定着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前景。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 面临着来自外部的竞争压力和内部的改革压力双重的压力, 尽快使自己的学习曲线达到一个合理的水平上是当前商业银行的重要任务之一。改善学习曲线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加快学习进程, 尽可能的缩小单位平均成本。二是稳定学习曲线, 减少学习曲线的波动。

通过以上的分析说明, 虽然商业银行中存在着学习效用, 但并不是所有的银行的学习效应都能都带来效率的提高。我国商业银行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学习效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摘要:学习效应主要应用于生产性的企业, 对生产性企业降低成本、有效经营、预测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学习效应中的产量和成本不好度量, 在实际研究很少对服务业进行学习效应的研究。银行业是典型的金融服务行业, 其学习效应不能得到很好的测量。而如何提高国内银行的竞争力, 成为一个紧迫而重要的问题。文章从学习效应入手, 来研究中国商业银行的效率和竞争力问题。最后提出对于一系列的激励机制和成本控制机制, 从人才、技术和管理三个方面进行改进, 使我国商业银行通过内部的改革, 精简人员, 提高员工素质, 提高管理服务质量, 最终提高工作效率, 降低经营成本, 达到更好的发挥学习效应, 从而提高我国银行业在国际中的竞争力。

关键词:学习效应,学习曲线,银行效率

参考文献

[1]厉以宁西方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20-121

[2]平狄克鲁宾费尔德微观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98-199

让名人效应在英语学习中绽放 篇11

【关键词】名人效应 英语学习 快乐学习

英语教学作为初中语言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承担着启迪学生感知能力,提高语言能力的重要作用。英语并非国人的母语,国人学英语时会信心不足,欠缺有效的学习方法,二是学习功利性强,缺乏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初中英语教学既要传授学生基础语言知识,也要应对着中考的压力,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完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就成了广大英语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现代教育改革的方向是让学生快乐学习,但又面对着分数的压力,如何构建学生快乐学习与满足考试分数要求的微妙平衡就成为摆在众多英语教育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一、名人效应在英语学习中的价值

名人效应,是名人的出现所达成的引人注意、强化事物、扩大影响的效应,或人们模仿名人的心理现象的统称。名人效应已经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产生深远影响,比如名人代言广告能够刺激消费,名人出席慈善活动能够带动社会关怀弱者等等[1]。英语学习中可以恰当地借助所谓的名人效应,最终达到启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可以说,名人效应在初中英语学习中有着独特的应用价值。

(一)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

初中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不强,对于英语的功能和重要性缺乏正确认知,属于为了学习而学习的典型。有鉴于此,任课教师如果单纯讲授英语知识点而不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很难真正激发起广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成功之母,初中生处于身体和心灵的发育期,对于外在世界尤其是对于明星或名人有极高的兴趣。在英语学习中利用名人效应,一可以通过名人的英语学习故事,例如向学生讲述姚明的NBA经历以及英语学习糗事来示范激励学生;二可以将名人的故事当作授课的内容,如综合英语教材中有一单元Celebrities专门讲述名人的故事,可以寓教于乐,通过讲述如比尔盖茨在哈佛大学的求学经历,向学生传授大学生活,同时讲述比尔盖茨退学创办微软这个软件帝国以及后来热衷慈善事业的故事,并向学生引导这都是老师查看英文文献自行了解到的,最好与学生共同分享相关的文章。当然,这些文章必须难度适中,符合初中生的词汇结构和理解能力。

(二)名人效应指引学生学习的一个方向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技巧这一环节最为重要。学习方法和技巧是比较抽象的概念,且所谓的学习方法并不具备通用性,要想摸索出适合不同学生的方法并获得较好的效果必须建立在学生对于学习方法的实践基础上,而这仅仅依靠教师的日常讲解是无法实现的。由于初中生对于名人有一种自然的崇拜心理,对于其言行举止等具有浓厚兴趣,我们可以尝试搜集一些名人的学习方法以适当的方式向学生传授,让学生慢慢体会英语学习应该如何进行,从而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办法。

二、名人效应在英语学习中的应用

英语作为21世纪国际性的通用语言,其意义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纯理论地讲述学英语多么重要恐难以触动广大学生。为了能实现快乐学习、高效学习,有必要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依靠名人的事例讲解所起到的效果远比空洞讲解好得多。名人效应只有贯穿于英语学习的全过程,将英语的入学教育、课程教育及课后教育有效地衔接起来,才能够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对此,教师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着眼,综合运用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帮助其掌握必要的方法,促进其学习成绩的提高。

(一)借助名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国内初中学生需要在现有的考试评价体系提高应试能力,初中英语教学者们应思考如何在现有的体制之下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将英语学习视为一种乐趣,着重培养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对此,英语教师可以考虑借助名人的力量,帮助学生明白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在讲授译林版牛津英语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My Day这一课时,笔者随意问了学生一个问题,你“学英语是为了什么”,听到的大部分答案是为了考试,出于兴趣或者是为了以后的交流使用的很少。对此,笔者以We shall never surrender这一篇著名的演讲稿为契入点,向学生讲述了丘吉尔的一天,在我提到丘吉尔坚持看书,坚持学习英语的时候,学生好奇的问为什么他还要学习英语呢,为此我让学生先自行思考,随后告诉他们丘吉尔先生之所以坚持学习英语是因为他知道世界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从书中学习的确可以帮助其适应这种变化,于是学生在无形中便会消除掉学习英语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这种错误观念。

(二)借助名人,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

采用科学合适的方法往往能够事半功倍,不合适的方法则会让事情变得事倍功半。在講授译林版牛津英语教材八年级上册Unit2 School Life的过程中笔者讲到了大学的英语学习经历,班上的一个英语学习优秀生提到了老师,你们那时候可参加过李阳的疯狂英语啊,你觉得他怎么样呢,他的话勾起了笔者的思考。笔者觉得我们可以通过介绍一些名人的英语学习,特别是那些通过努力实现英语很烂到很好转变的名人,这样对于学生的英语学习无疑更具有典范和引导作用,在这就不得不提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李阳先生。他从一开始的连续两个学期英语不及格到后来的创办疯狂英语,这种戏剧性的变化无疑更具有激励作用,其实现蜕变的方法——大声朗读的学习方法,有其积极的作用,既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也能够克服中国现有英语学习中因侧重阅读易形成哑巴英语的弊端,此外还能克服部分学生内向,羞赧的性格,让英语学习成为一项需要大声读出来的“有声”学习。

(三)通过名人效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向

英语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长久的坚持,更需要一个清晰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在译林版牛津版八年级上模块2 Nature and environment的讲课过程中,笔者向学生传授了达尔文的故事,着重强调了达尔文为发现进化论所付出的努力, 向学生表明了学习在于坚持和有个明确的目标,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获得成功。除了姚明,丘吉尔,达尔文等上文所提到的,学生们还会在日常生活中了解到各行各业的许多名人,老师可以和学生们一起深入探讨这些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具备了哪些品质,并总结出名人们具备perseverance,persistence,determination,courage,diligence,ambition, belief,devotion, ability,chance等优秀品质,通过此类问题来引导学生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和前进的动力。

三、结论

名人效应对于初中生学习英语的影响应是全方位和综合性的,包括思想品德、学习目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等等。一方面它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学生英语知识的掌握的英语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名人作为榜样,其所具有的人格魅力、顽强的毅力、艰苦的奋斗、巧妙的方法和那种全身心地投入自己本职岗位的敬业精神等对于教师和学生自身都是一种无形的洗礼,其所具有的价值是难以用金钱和分数去衡量的[3]。总的来说,充分发挥名人效应,对于初中英语教学无疑具有极大的推进作用,其影响也是深远的,将有力地推进初中英语教学更好的发展,使其更加具有吸引力。

参考文献:

[1]朱心琪.通过名人效应激励职高生学好英语[J].中等职业教育.2004(22):38-39.

学习效应 篇12

关键词:双向信息流动,管理者,市场学习效应,信息效率,经济效率

一、引言

股票市场价格能否影响实体经济?从古典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一级市场的发行价格能影响融资成本,从而影响资金的配置和企业经营。行为财务学则提出了市场择机理论等解释。但却很少有文献研究二级市场的股票交易价格对实体经济造成的影响,二级市场的交易只是在投资者之间达成的,似乎并不会涉及到上市公司本身(除非二级市场的流动性影响到一级市场的融资成本)。那么,为何管理者还是密切关注着二级市场的股票交易价格呢?Bond等(2012)从二个角度分析了其原因:第一,管理者的薪酬有可能是与股价挂钩的,因此,管理者做决策时会考虑其对股价的影响。如果股价中包含的噪音很多,管理者可能就不会尽力去完善各项决策以提高企业价值,因为基本面信息无法被股价反映出来。第二,管理者能从股价中获取信息,相应地调整各种企业决策,因此,股价能影响到企业决策,从而影响企业价值和实体经济。这被西方学者称之为“学习”效应(learning effect)。本文主要从管理者市场学习的角度,进行文献回顾。

二、管理者市场学习概述

(一)管理者市场学习的涵义

长期以来,学术界关注了信息经由上市公司的披露,从上市公司流向证券市场这个单向流动的过程;却忽略了信息从市场流向上市公司的过程,即信息在证券市场和上市公司之间的流动应该是双向的。在进行决策时,管理者不仅需要公司内部信息,还需要外部市场信息。本文将广义的管理者市场学习定义为各种来源的市场信息流向管理者的过程。早在1945年,Hayek就提出了价格作为信息来源的重要性。作为一个综合信号,证券价格向人们传递了大量的信息,既包括宏观经济、行业环境以及管理者所拥有的上市公司内部信息,也包括了投资者所拥有的私人信息。不仅公司自身的证券价格汇总了管理者所需的信息,同行业竞争者或上下游企业因其基本面与上市公司有较大关联,其证券价格所包含的信息对管理者而言也具有决策参考价值。因此,本文将狭义的管理者市场学习定义为管理者从相关的证券价格中获取决策有用信息的过程,下文中所探讨的为狭义的管理者市场学习。

(二)管理者市场学习的原因

理论上,管理者在做决策时是可以利用市场信息的。原因在于:第一,相对于上市公司管理者而言,单个投资者的知情程度或许比较低。但市场汇集了大量的参与者,包括中小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和证券分析师,他们从总体上来说相较于管理者或许更有信息优势。而即使市场参与者的相对信息优势并不明显,但只要他们拥有管理者所需要的信息,市场学习就会存在。一个特殊的情况是,投资者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偶然获取到有关企业经营的无偿信息(Subrahmanyam和Titman,1999)。例如,一家百货公司的经理可以从每天的经营中了解到顾客对于各个服装品牌的需求。图1中描绘的是管理者和投资者的信息集,以M代表管理者拥有的公司内部信息,P代表市场参与者的私人信息,C代表公共信息。P部分不一定会比M部分大,但只要市场参与者拥有管理者未知的信息,即P的部分不为空白,那么管理者就有动机去获取并利用这些信息。第二,虽然管理者可能拥有关于较多公司内部信息,但企业各方面决策的效率仍然取决于宏观经济政策、行业环境、市场需求、上下游公司和竞争公司等外部信息。第三,由于代理成本和企业官僚主义等问题的存在,管理者可能缺乏动机去搜集信息,尤其是一些难以标准化、难以解读的软信息(Gao和Liang,2011)。但逐利的知情投资者却有动机去进行交易,使得他们所拥有的信息被股价反映出来,减少管理者获取信息的成本。

三、实证经验证据

(一)实际投资决策

实证研究证实,股价和企业的实际投资(real investment)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Mock等,1990)。Chen等(2007)将其归因于管理者市场学习:管理者利用从股价中获取的信息帮助他们做出投资决策。他们发现,股价信息含量越高时,投资对股价的敏感度越高。这说明,股价包含的信息越多,管理者越有可能利用这些信息调整和改进投资决策。Basse(2012)利用欧洲14国的数据,对股价中的基本面信息和误定价部分进行分解,也验证了管理者市场学习的存在。Durnev等(2004)发现股价信息含量和投资效率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他们认为这是因为股价向管理者传递了有用的信号,当管理者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时,负面的股价反应会让他们意识到错误,进而更正。除本公司的股价外,同业公司的股价对管理者也有参考价值。Foucault和Fresard(2014)考察三种假设情景:第一,无市场学习;第二,管理者只从本公司的股价中获取信息;第三,管理者从本公司和同业公司的股价中均获取信息。他们发现,当本公司股价的信息含量增加时,企业投资对同业公司股价的敏感度降低;当同业公司股价的信息含量增加或本公司与同业公司的基本面的相关程度提高时,企业投资对同业公司股价的敏感度增加。他们认为,只有当管理者同时从本公司股价和同业公司股价中学习时,才会得到这些结果。Rebello和Ozogus(2013)也发现企业投资和同业公司的股价成正比。当行业中存在较多同质性企业时,企业投资对同业公司股价的敏感度越大。

(二)并购决策

当并购意图被宣告之后,管理者是如何做出继续或终止并购交易的决策呢?管理者及其咨询顾问了解本公司的内部情况,但包括了机构投资者和分析师等的市场总体很可能拥有关于目标公司、行业前景和国内外宏观环境的关键信息。或者他们有更高超的分析能力,能够发现管理者判断错误和遗漏的地方。Luo(2007)发现,最初的并购公告所引发的收购方和目标公司的股价反应能被用来预测最终并购交易的结果。管理者会观察并购公告带来的市场反应,从股价变动中获取信息。Kau等(2008)也发现,并购公告窗口期的市场反应越好,则并购交易完成的概率越大,即管理者会“倾听市场的声音”。Ouyang和Szewczyk(2013)关注了管理者在并购宣告之前进行的市场学习。他们发现,股价中的特质信息含量会提高并购投资对托宾Q的敏感度。而且,股价信息含量越高时,并购效率则会越高。

(三)融资决策

Giammarino等(2004)考察当企业提出股票增发的注册申请之后,是什么因素影响了管理者选择继续完成增发行为还是取消的决定。在检验了股票增发、内幕交易和股价信息含量之间的关系之后,他们的结论支持市场知情假设。即股票增发申请的提出之后,逐利的市场参与者会努力搜集与之相关的信息,管理者从股价反应中了解市场的看法,决定是否应该继续完成或取消增发。Fresard(2012)发现,股价的信息含量越高,现金与股价的敏感度越高。这说明,在进行现金储蓄决策时,管理者也会利用股价所包含的信息。他还发现,股价信息能帮助管理者能够做出更有效率的现金储蓄决策,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

(四)信息披露

Luo(2013)发现,当股价的信息含量较高时,管理者的预测性信息披露的修正与修正期间股价变化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管理者从修正期间的股价变化中进行了学习,随即调整了先前的预测。其次,他还发现股价信息含量与预测的准确度成正比。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信息披露决策影响股价;而由于管理者学习的存在,信息披露决策同时也被股价所影响。金智等(2011)发现,当监管当局发布信息披露违规的处罚公告之后,被处罚公司的同行业公司观察到公告对本公司股价所带来的影响,相应地调整了了其会计信息披露行为。

(五)交叉上市

管理者市场学习理论为上市公司交叉上市的动机贡献了一个新的解释:交叉上市为那些在母国市场上受到交易限制的知情投资者提供了一个新的市场,扩大了交易者的总体数量,因此交叉上市能提高公司股价的信息含量。Foucault和Fresard(2012)发现,当公司交叉上市之后,其投资与股价之间的敏感度相较于之前更高,并且经营效率也得到改善。这说明,交叉上市之后,管理者依赖信息含量更高的股价来引导投资决策,改善经营效率。且投资-股价敏感度越高,经营效率的改善越明显。这种情况只有当公司在公开市场交叉上市时才会出现,若公司在流动性较差、不利于知情交易者参与交易的OTC或私募市场交叉上市,则不会出现。其次,母国的市场环境会影响管理者从中学习的动机。在政治关联和社会关系较为重要的国家,管理者更有可能依靠政治关系获取信息,因此,在这些国家,股价信息对于投资决策的指导作用就不明显了。

(六)管理者的个人投资决策

Gao和Ma(2012)发现,当管理者利用其个人账户进行投资时,会向卖空交易者学习,管理者和卖空交易者进行的操作策略是同向的。过去研究证实,卖空交易者大都是知情交易者。他们或许拥有一些私人信息,或许具有更强的分析和处理公开信息的能力。因而管理者能通过观察卖空交易获取有用信息。作者还发现,当管理者买入股票时,当公司的信息环境有利于卖空交易者获取信息时,这种效应更为明显。而当卖空机制被禁止时,这种效应则会减弱。

四、理论启示

(一)融资决策研究

传统的啄食理论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管理者能否从证券价格中学习到有助于企业经营的信息,也是制定融资决策时的重要考量因素。相对来说,权益融资的信息含量大于债务融资的信息含量;公开交易股票的信息含量又大于私募发行股权的信息含量。因而融资决策就是在银行融资的优点(债权人的监督)和权益融资的优点(股价提供的有用信息)之间进行的权衡(Boot和Thaker,1997)。这可以解释企业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选择的融资方式:企业开始建立时,会选择银行融资以得到其对企业经营的监督功能。当发展到一定规模,权益融资成为可能的选项时,企业会选择上市公开发售股票,以获得股价所包含的信息。若企业在上市之后再次融资,则又会选择债务融资,以进一步消除剩下的道德风险问题(Sunder,2006)。也可以解释不同类型的企业选择的融资方式:缺乏固定资产作为抵押而不能得到银行贷款的企业会选择以管理和监督水平著称的风险资本家;依赖于复杂技术的企业则能从金融市场中获得更多所需的信息,因而选择权益融资(Boot和Thaker,1997)。管理者学习还能解释企业在公开发行和私募发行之间所作的选择。当企业推出新产品时,会倾向于公开权益发行,因为外部投资者很有可能掌握了管理者所需要有关产品需求和市场竞争等方面的信息;当企业计划内部重组时,则会选择私募发行,因为投资者在这方面并不具有信息优势(Subrahmanyam和Titman,1999)。

(二)公司治理研究

从实证研究的回顾中可以看到,在各项决策中,管理者会进行市场学习,若股价呈负面反应,管理者则会更正决策错误。这样的分析过程同样适用于公司任免高管等情形。换个角度来看,市场反应对管理者起到了监督作用,即管理者的市场学习使得股价有了一种公司治理功能(Edmans等,2012)。那么这种外部治理手段与公司内部治理手段之间是互补关系还是替代关系呢?Ferreira等(2011)发现,股价信息含量(衡量股价的治理功能)与董事会规模和独董比例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即股价的公司治理功能与内部治理手段之间是替代关系。此外,在研究股价公司的治理功能时,不应该忽略投资者的预期效应(Edmans等,2012)。当管理者做出错误决策时,例如,一个错误的并购宣告或错误的高管任免决策时,股价可能会呈负面反应。若投资者预期到管理者会进行市场学习,更正决策,改善基本面(类似于银行业危机中,监管者救市的情况),投资者又会推高股价。因此,当投资者预期效应存在时,股价所包含的信息可能是相当复杂的。股价信息与管理者决策或企业基本面之间的关系也并不明朗。此时,股价对管理者的监督作用可能会消失。

(三)信息披露研究

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总是越多越好吗?一方面,更多的信息披露能减少逆向选择问题,提高股票的流动性,最终提高企业价值。另一方面,更多的信息披露会使得知情交易者的信息优势减弱,降低他们的交易利润和收集信息的动机。股价中的私有信息含量因此会减少,对管理者的参考价值就减少了,这又会降低决策效率和企业价值。因此,当管理者市场学习存在时,管理者披露的信息并非总是越多越好。一个最优的信息披露政策则是在以上两方面的考虑之中进行的权衡。Gao和Liang(2011)构建的模型解释了为何增长型企业的信息披露往往并不透明:因为增长型企业的管理者可能更需要依赖股价获取决策信息。

(四)合并/拆分研究

若两个原本独立的分部被合并,将使得投资者搜集有关这两个单元的信息的难度加大,投资者所有拥有的总体信息将减少,因而股价的信息含量会减少,其对于管理者的决策有用性会降低。Habib等(1997)认为,如果投资者拥有大量有价值的信息,那么拆分决策将提高企业投资的效率,而合并决策会降低管理者从市场获取有用信息的可能。但换个角度来看,知情交易的减少会降低普通投资者因流动性需求而进行的交易损失,这将降低投资者所要求的流动性溢价。因而合并/拆分决策就是在合并的优点(更低的流动性溢价)和缺点(更少的有用信息)之中进行的权衡。

(五)投机潮研究

根据证券市场的价格机制,当一些投机交易者买入/卖出使得股价变化时,另一些投机交易者必然会针对股价变化进行反向操作以获利(Goldstein等,2013)。从这个角度来看,投资交易者之间并不会进行同向的战略协作,因而投机潮并不会出现。但这样的分析忽略了管理者市场学习的存在:如果投机交易者进行卖空操作,使得股价被拉低,这会误导管理者,使他们放弃原本可能盈利的投资项目,对企业基本面形成负面影响,使得股价降低更多。如果其他投机交易者意识到股价在未来会随着管理者的决策调整而进一步降低,他们会纷纷效仿卖空操作,最后形成投机潮。换个角度来看,即使投机者并不拥有私人信息,由于管理者市场学习的存在,投机者也能通过对股价的推动来操控管理者。但这种操控只能存在于卖空操作中。如果不知情的投机者推动股价上涨,管理者则会过度投资,这将最终导致企业价值和股价的降低,此时投机者是无法获利的。

(六)套利限制研究

管理者市场学习使得交易本身存在一种内生性的套利限制。当知情交易者基于负面信息例如,被投资者判断为错误的企业经营决策)进行卖空操作而拉低股价时,管理者会相应地更正其决策以改善公司的基本面,试图提升股价,因而股价并不会像知情交易者所期望的那样继续降低。因此,如果知情交易者预期到管理者会进行市场学习,那么一开始就不会利用负面信息进行套利,由此出现了一种内生性的套利限制。相反,当知情交易者根据正面信息(例如,一个好的投资项目)进行交易使得股价被推高时,管理者认识到市场的正面反应,会加大投资,使得股价进一步被推高。因此,负面消息和正面消息所造成的股价走势是不对称的。投资者对管理者市场学习的预期使得负面消息更难被反映在股价中,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企业会进行非效率的过度投资,因为管理者无法从股价中学习到负面信息(Edman等,2014)。

(七)内幕交易研究

学术界关于内幕交易的争论由来已久。从管理者市场学习的角度来看,内幕交易是应该被允许的。内幕交易者往往拥有更多的私有信息,通过交易,被包含在股价中。管理者可以从中学习到内幕交易者所拥有的信息,将有助于降低决策风险和改善经营业绩(Khanna等,1994)。当然,这里所指的内幕交易是由除了管理者本身或企业内部人员之外的投资者进行的内幕交易。

五、述评与展望

虽然大量实证文献均证明了管理者市场学习效应的存在,但Jennings和Mazzeo(1990)却发现并购公告的市场反应并不能被用来预测并购交易的最终结果,由此得出的结论是:管理者并没有进行市场学习。他们认为可能是因为管理者的一些自身因素阻碍其进行学习。此外,从理论研究的回顾中可以看到,关于管理者市场学习对于投机交易和套利限制的启示,不同的学者得出了不同的分析结论。Goldstein等(2013)认为卖空操作会误导管理者,使得他们放弃良好的投资机会,损害公司价值,因此未来股价仍会下跌,进一步的卖空操作将获利颇丰。但Edmans等(2014)认为管理者会更正错误决策,改进公司基本面,因此未来股价将逆转,卖空操作无法获利。

为何不同实证研究的结果有所不同?理论研究得出的启示也有差异?本文认为,主要原因在于研究所考察的管理者本身:(1)管理者是否会学习,什么样的管理者会进行市场学习?(2)管理者能否正确学习?首先,管理者市场学习理论是建立在一个隐含的假设基础之上的:管理者是理性的,他们会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从股价中获取信息,尽量做出有利于企业绩效改善的决策。如果管理者并非完全理性,那么他们在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最终做出决策的各个环节中,很有可能受到各种心理偏差的影响,从而做出有损企业价值的决策。管理者的过度自信、保守性偏差和锚定效应是否会影响其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率呢?此外,管理者的其他个人特征,如政治联系、社会关系、教育背景、性别等又会如何影响其学习效应呢?

管理者市场学习理论的另一个隐含假设是:管理者的目标是提高公司价值,所以会尽可能利用所有可以获取的信息来完善决策。但根据代理理论,实际上管理者和股东的目标是不同的。管理者很有可能出于自利而做出损害股东利益的决策。当管理者和股东的利益较为匹配时,管理者更有可能做出使企业价值最大化(同时也使得私人利益最大化)的决策。其次,当管理者受到的监管较多时,考虑到其自利行为可能会被发现而影响到职业生涯,他们会更以公司利益为重,进行市场学习。未来研究可以从管理者的薪酬-业绩敏感度、股权结构、所有制形式、董事会构、声誉机制、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媒体监督、债权人监管等方面考察公司内部和外部的治理机制对于管理者市场学习动机的影响。

过去文献主要侧重于对上市公司管理者的研究。因私募企业的股权并未在市场上公开交易,其管理者并不能获取价格信息,但却可以观察同行业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信息。其次,证券市场的其他参与者以及上市公司的利益相关者,如监管者、分析师、债权人、供应商、客户和雇员等是否也会从股价信息中进行学习呢?有研究主要关注的是管理者从股票市场信息中进行的学习,却忽略了证券市场的其他版块。债券市场的交易活跃程度低于股票市场,因此,总体来说债券价格的信息含量低于股票价格的信息含量。但在国债市场上,大量的信息,特别是宏观经济信息,被包含在了价格当中。当管理者所做的决策主要依赖于宏观经济信息时,他们是否也会从国债价格中学习?其次,现有研究考察的是本文所定义的狭义的管理者市场学习效应,即价格信息对决策的指导作用。股票价格汇集了市场参与者拥有的大部分而并非全部信息,考虑到信息成本,总有少部分信息是未包含在股价中但却为管理者所需要的。未来研究可以关注管理者从市场其他来源获取的信息。例如,在进行分阶段项目投资时,管理者会不会参考分析师报告中的预测信息来决定是否继续?在并购交易当中,媒体汇集各方对并购交易的评价和预测,那么媒体报道所传递的信息是否会影响管理者的最终决策?

六、结语

上一篇:政府责任理论下一篇:教师发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