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青年(共12篇)
知识青年 篇1
“中国知网”创始于1995年, 由清华大学、清华同方共同发起, 是以实现全社会知识资源传播共享与增值利用为目标的信息化建设项目。目前已建成了世界上全文信息量规模最大的中国知识资源总库, 囊括了中国90%以上的知识信息资源, 是目前资源类型完整、内容全面的国家知识资源保障体系。
面向中小学教师教学、学生学习需要, 依托“中国知网”先进的知识整合挖掘技术, 开发建设了“中小学电子期刊阅览室”、“CNKI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等数字阅读工具。
由中国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小学图书馆委员会主办的2012年“中国知网杯”数字阅读活动, 引起全国各地教育装备部门、电化教育部门和广二省大三乌中市交镇地小界处学之处桐乡校市。的乌北强镇端, 具烈典京反型江杭大响南运, 水河全乡特西侧国, 征2西, 2完临个整地湖州省保市市, 存组着晚北界织清江2和苏万民国吴江多时县所, 为期水中小学校参加活动, 阁、乡古阅桥镇读梁的各、石板巷风貌科和教格、茅学局。、盾以科河故居普等成街、独, 文街具江艺南桥相、连韵味文, 的化建依河等筑筑因各素屋类, , 体现了中水精镇品一文体, 国章组古1典织20民起居水多万篇, 撰写校本课“程以和、为课美件”设的人计文征思文想, 58以0其0自多然篇环境, 和在人全文国环境各和地谐中相处小的学整体校美掀, 起呈“现江数
南水乡古镇的空间魅力。
字阅读”热潮。走进乌镇, 走在那用青石板铺成的狭窄的小街上, 看到两边各式各样的民居
教学参考资料长的和仍免石居费住板小赠街其中送上的火, 可乡民热以, 进就倾听行脚会让中步人, 有在另为一一种庆亲小巷祝上切自教的然师的回音节感。觉来。临漫, 步于即古日镇绵起延全一国里多中小学教师可以通过拨打服务电话010-62701063、010-80895056-8425, 免费申请50元由“中国知网”提供的教学资料费, 每个学校限额3名。
“CNKI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网址:http://www.cfed.cnki.net
知识青年 篇2
重庆大学VS中山大学 陈词阶段 正方辩 :谢谢主席,大家好,从幼发拉底河的文明之花,到现今人类文化的美丽奇葩,从刀更火种的原始社会,到信息爆炸的新经济时代,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从来都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所谓知识是指人们在改造世界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而知识积累,则是对知识进行学习储备以及对知识结构进行不断完善的过程,它既包括个人知识,由少到多的纵向积累,也包括知识在多个人之间传播的横向积累,它既是量的增加也是质的提高,知识积
累不是简单的堆彻而是扬弃,而知识创新则是指通过科学研究获得新知识的过程,知识创新仅是创新的一部分,创新还包括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等多个方面。今天我们的比较标准在于看谁对于知识的传承运用和人类文明的延续发展有着更为广泛而重大的意义。我方认为知识积累比知识创新更重要,首先从知识积累的特性来看,知识积累具有乘数效应和可内化性,所谓知识积累的乘数效应,是以积累的知识为基础,将学习吸收更多的知识,知识积累的雪球会越滚越大,知识量和知识价值都会呈倍数增加,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雄厚的知识资本,而知识的可内化性又能将客观存在的外向性知识内化为真正能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内因性知识,因此知识积累能从根本上推动社会的发展。其次,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看,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其最主要的特征是能够进行知识积累,从前人那里学习经验吸取教训,使得文明得以传承。人类文明发展史告诉我们,社会的发展其本质就是知识积累的过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没有知识积累的丰厚,何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因此知识积累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最基础最持久的动力。最后,从知识创新和知识积累两者的关系来看,知识积累既是知识创新的活水源头又是其归宿。人类知识创新的每一朵奇葩,都离不开他脚下积累的沃土,而任何创新成果最终都必将汇入人类知识积累的海洋成为人类永久的财富。记得牛顿说过:“之所以看得这么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今天就让我们站在人类几千年知识积累的肩膀上,眺望人类灿烂辉煌的未来。谢谢大家。
感谢正方一辩,下面我们有请反方一辩发言,您的时间是三分钟。
反方一辩 :谢谢主席,大家好。今天对方辩友站在牛顿的肩膀上眺看未来,但是牛顿就没有自己的创新吗?对方辩
友说:知识创新的源头是知识积累,那么积累的知识又从何来,是否源头又是创新呢?对方辩友说:知识创新的归宿是知识积累,那么积累的知识的归宿又是什么,是不是创新着运用到生产之中去呢?对方辩友对知识的扬弃也认为是积累,如果新知不创,谁来告诉我们旧知是错的,对方辩友认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是知识积累,那么推动社会发展的这些新知识是如何凭着积累就积出来的呢?知识积累是对已有知识的聚积,而知识创新是对知识的扬弃和新知识的创造,他强调知识的拓展与深化,虽然积累与创新两者都不可或缺,但是从知识的本质属性和社会作用两个层面看,知识创新更重要。首先从知识的本质属性来看,知识创新更重要。第一,知识的本质是求真,求真是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的不断接近,从已知领域向未知领域的不断拓展,它要求人们必须不断以新的实现,突破已有知识的局限,发现更深刻的本质,揭示世界更复杂的规律,满足于已有知识的积累,对真理的探求怎能适应客观存在的变化,怎能突破认识主体的局限。第二,知识的应用实际上是求新。知识的应用不是对已有知识的简单模仿或生搬硬套,因为应用的主体、对象、时间、地点等条件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不断发现新问题,作出新判断开拓新思路,才能得到新答案,达到应用的目的。其次从知识的作用看,第一,与知识积累相比,知识创新才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第一动力,文明的进步离不开生产力的革命,只有知识创新才能不断创造新技术与新工具,才能实现知识向现实生产转化的持续与活力,才能使科学技术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文明的进步,离不开社会文化的推陈出新,只有知识创新才能不断扩大文化库存的质与量,才能不断创造文化延续的新手段与新载体,文明的进步离不开社会制度的变革,知识创新是制度变革的引导。第二,与知识积累相比,知识创新才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我们正
处在知识经济信息革命的新时代,这个时代给了中国超赶先进的新时机,如果我们满足于已有的和他人的知识,就难以迎接竞争的挑战,就难以抓住超越的机遇,就难以摆脱落后挤身于世界强国之林。谢谢。
主席:感谢反方一辩,下面是进入他们的一对一攻辩阶段首先正方二辩选择反方二辩或反方三辩进行一对一攻辩您的时间是一分三十秒,请。
攻辩阶段 正方二辩: 谢谢主席,有请反方三辩。创新出来的知识能否直接作用于生产力,推动其发展?
反方三辩: 莫非对方辩友认为我们的知识创新是在地球之外的某个社会进行的,又或者对方辩友认为知识创新是在知识体系之外进行的,知识创新是在知
识体系、在我们这个社会中完成的,它仅仅创造出来还不够,还需要应用于社会生产力,这就是知识创新意义之所在。
正方二辩 :那么你方的定义就是说知识创新还包括创新出来的知识的使用过程。
反方三辩 :莫非对方辩友认为,我们创新出来的知识是不能用的。
正方二辩: 那么请问:知识积累是否也包括积累的知识的使用呢?
反方三辩: 应用本来就既包括创新,也包括积累,而在应用过程中明显创造性的应用更为重要,对方辩友应该听说过活学活用,因时因地制宜吧。
正方二辩 :所以是否每一次人类创新出来的知识最终都会积累沉淀为人类知识不断增长的一部分,才能够发挥其价
值呢?
反方三辩 :对方辩友是不是说积累离不开创新,创新也离不开积累呢?这一点是我方和对方已经达成共识的,但是对方辩友似乎无法从其必要性推出其重要性,他们两个互为前提,但是明显知识创新更为重要。
正方二辩 :请对方不要扣我帽子,请问这上面那个过程是不是知识由少到多的个人积累和向社会横向积累的一个过程呢?
反方三辩 :无论如何积累知识都是创造出来的。
主席:谢谢两位,有请反方二辩选择正方二辩或三辩进行一对一攻辩,时间为 1 分 30 秒。请控制好。
反方二辩 :有请对方二辩,谢谢。当
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阶段,社会转型的主要性质是什么。
正方二辩 :当前我国的确是属于社会转型阶段,所以在这个时代我们更需要借鉴和吸取前人的经验,让我们的知识积累不断发展,为什么要科教兴国,就是要提高全民的素质。
反方二辩 :请教了,社会转型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正方二辩 :社会转型的主要问题就是因为我们当前太多的人想去创新可是知识积累的又不够,所以就导致了整个社会上可能会出现一部分不够脚踏实地不够真真扎扎点滴积累的这样一个状态呀!
反方二辩 :是不是我们今天在没有脚踏实地的时候谈国家的社会转型呢?请教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正方二辩 :关键之所在就是要我们更加注重指示积累的重要作用!今天我们谈知识积累和知识创新,并非要排除另一方,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无论任何知识创新的使用,都必须取决于我们知识积累的高度呀!谢谢
反方二辩 :对方辩友说的这是转型呢还是转弯我不知道,中国面对的新形势是不是前有古人的,如果以前有过什么时候有过呢?
正方二辩 :对方辩友,的确是有过但是我们说中国自古至今创造了很多辉煌,从四大发明到最近的各类新成果新知识,但是我们说有那一样知识不是最终通过积累学习最终成为我们个人的素质呢,谢谢!
主席:好,现在请正方三辩选择反方二辩或三辩进行一对一攻辩。时间 1 分 秒的限时。
正方三辩 :好,有请对方三辩。请问没有知识创新是不是一定就没有知识积累呢?
反方三辩 :没有知识创新的那知识积累的知识又是从那里来的呢?难道是从天下掉下来的。
正方三辩 :我们说知识积累有三大,学习、实践和创新,请问我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知识也增加了,这是不是知识创新带来的呢?
反方三辩 :请问如果没有第一个人被蛇咬,如果你没有曾经被蛇咬过,有谁会知道蛇是可以咬人的呢?
正方三辩 :那请问我们通过接受教育亲身体验所得来的知识,难道是知识创新带来的吗?
反方三辩 :对方辩友所说的是个人的知识积累,可是如果每一个人都像对方辩友想我还是知识积累吧创新多辛苦,那世界上的知识从哪里来!难道告诉我是靠火星人给我们从火星运过来吗?
正方三辩 :再问一个问题,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三者能否等同。
反方三辩 :当然拉!难道对方辩友认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这些都不包含知识吗?
正方三辩 :但是技术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手段,而知识呢则是一种抽象的认识,对方辩友是不是想告诉我们,技术本身就是一种知识呢?
反方三辩 :对方辩友刚才跟我们说他们的知识积累是脚踏实地的,这会儿又说积累出来的知识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
阁,这点我方实在不敢苟同呀!
正方三辩 :但是想请问对方辩友的是知识创新到底是不是知识积累的必要条件呢?
反方三辩 :难道没有创新出来的知识对方辩友是如何积累的呢?
正方三辩 :那请问我学习我妈告诉我一些东西这能叫做知识创新吗?
主席:那么下面有请反方三辩选择正方的二辩或三辩进行一对一攻辩
反方三辩 :谢谢主席,有请对方三辩。,请问社会生产力中是否包含着知识?
正方三辩 :对方辩友在社会生产力中当然包括知识,但是我们看到知识创新是通过创新成果的应用间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知识积累呢不仅能够间接推
动生产力的发展,更能够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直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就算从这一角度而言,也是知识积累比知识创新更加重要呀!
反方三辩 :很明显对方辩友混淆了知识传播与知识积累之间的区别,请问对方辩友,先进生产力与落后生产力二者之间的本质差别是否在于知识上的差异呢?
正方三辩 :知识传播怎么不是知识积累呢?,举一个例子孔子当年他周游列国,广收门徒到处传播儒学知识,如果说这不是社会的知识积累的话,难道说他在组团搞观光旅游吗?
反方三辩 :请对方辩友正面回答我方问题,先进生产力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差别是否在于知识上的差异。正方三辩 :是在知识上的差异呀!而
我们呀看到的这个差异是什么呢?还不是知识积累程度上的一种差异吗?
反方三辩 :莫非对方辩友认为新生产力之所以新是因为知识积的特别多,旧生产力之所以旧是因为知识积的特别少吗?请问新生产力之所以比旧生产力先进,是否说明了知识创新在生产力变革中所起的必不可少的作用?
正方三辩 :对方辩友,是必不可少,我方从来没有否认过知识创新的重要性,但我们要看到知识积累呢,是知识创新的前提和基础,这是其一。第二,知识基础的深度和广度呢决定了知识创新的深度和广度。第三呢,知识创新的成果必须通过知识积累才能够保存下来。所以我方认为知识积累比知识创新更重要呀!谢谢
主席:时间到,下面有请正方一辩做攻
辩总结,您的时间也是一分三十秒
正方一辩 :谢谢主席,刚才的攻辩阶段,对方辩友主要范了以下几点错误。第一,我方请教对方辩友创新出来的知识能否直接作用于生产力,对方告诉我们说创新的知识当然要通过使用,创新就包括使用,如果说创新也包括创新成果的转换与使用的话,那为什么现在有这么多创新成果,而创新成果的转换却寥寥无几呢?所以对方辩友今天一直给我们论证的是知识创新加上知识创新成果的转换与运用比知识积累更重要,对方辩友明显偷换概念。第二,对方辩友告诉我们说,知识积累的源头是创新,可是我们都知道,知识积累很大的源头都是实践,对方辩友是不是说所有的实践都是在创新呢?第三,对方辩友告诉我们,知识创新,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三者都是等同的关系,是这样的吗?我们说,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第四,今天我方并不是说个人的知识积累,我们也说了知识必须在多个人之间进行传播的横向积累,举个例子就好比说是一棵树在成长当然是积累,一片树林里面的树在生长,也是在积累,对方辩友今天为什么只见树目不见深林呢?而反观我方二辩和三辩的问题都说明了创新出来的知识必须通过推广必须通过使用必须通过更多的人学习积累下来,才能真正推动生产力的作用,所以说知识积累更重要嘛。谢谢大家。
主席 :好,谢谢。下面有请反方一辩做攻辩小结
反方一辩 :谢谢主席,首先在正方二辩问我的问题中,知识创新出的知识是如何转化为生产力的,我方回答是创新转化的,为什么只有电磁理论,你积累了还是电磁理论,怎么就变成了电话
呢?是不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是不是需要创新之后知识才能转化为生产力才能使用,而这一点积累能完成吗?在我方问出的问题中,社会转型的性质是什么,要解决这个社会转型的问题,靠什么?对方辩友说要借鉴吸收,请问今天我们是借鉴那国的经验,吸收哪国的理论,就能完成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呢?在对方辩友问我们的问题中,没有创新是不是一定没有知识积累,我们可以肯定的回答:当然没有。因为没有创造出知识,请问你们积累什么?而对方辩友说积累不一定要靠创新啊!可以通过学习,那么请问你们学习的知识又是如何来的?孔老夫子的知识是天上掉下来的吗?在我方问出的问题中生产力的转化是否包含着知识?新旧生产力的区别是否是因为知识?对方辩友说承认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创新很重要,但是我们要看到知识积累又很必要,所以知识积累就比知识创新更重要那么这个必要比重要更重要的重要结论,对方辩友是如何得出的
呢?对方辩友说知识普及也是一种积累,请问积累的知识传来传去对知识总量的增加有差别吗?能造成积累吗?
自由辩论阶段
主席 :时间到,谢谢你!好,下面是大家期待已久的自由辩论阶段,共十分钟,双方各有五分钟,我们首先由正方开始,有请:
正方四辩 :谢谢主席,大家好。刚才对方辩友告诉我们,没有知识创新,就一定没有知识积累,那我想请问对方了:学习和实践能不能达到知识积累?
反方四辩 :请问对方辩友您学习的东西是不是前人的知识创新呢?相对论对于经典力学的突破中到底是创新更重要还是积累更重要呢?
正方三辩 :我承认有相对论呀,但是我们要看到的是我们是积累的知识呀,我们要知识积累,可以学习实践的创新都可以获取知识,而且像我亲身体验我通过某些时间活动去获取知识,难道是知识创新带来的吗?
反方三辩:莫非对方辩友认为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是通过积累牛顿力学,不做任何创新就忽然之间积出来了吗?
正方二辩:看来对方辩友也承认了知识的创新要站在积累的 土之上才能够开出奇葩,那我们请问:今天我们说搞可持续发展要靠的是积累,为什么没有说搞创造性的跳跃式发展呢?
反方二辩:中国今天为什么搞可持续发展?正是因为以前从来没有面对这个问题,在可持续发展中我们要不要有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呢?
正方二辩:所以说我们要搞的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再加上知识创新,可是一切的源头和一切的归宿都是知识的积累。
反方一辩:但这个知识创新不是创新吗?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如果没有知识创新,对方辩友认为我们的制度、技术都是无知无谓的吗?
正方一辩:对方刚才告诉我们说知识创新也是知识积累的源头,这难道也不是告诉我们说知识是创新是知识积累的必要条件吗?
反方三辨:知识创新可不仅仅是知识积累的源头,还是知识积累不断推进的改革手段,甚至还是知识积累的归缩。
正方一辩:我就请问对方辩友:知识创新的使用是否取决于知识积累的程度呢?
反方四辩:当然不止取决于知识积累的程度。我们今天发现了一条理论,明天把它变成实际应用,这中间是创新。
正方二辩:对方辩方那我就奇怪,为什么同样是中国人发明了火药,外国人用来做枪炮,中国人却用来放鞭炮?
反方四辩:请对方辩友告诉我们为什么火药在中国只能是烟花,但是在西方却成了炸药,到底是创新还是积累带来的?
正方三辩:但是对方辩友告诉我们的是所有的知识创新都是知识积累带来的。那我们知道:地球它是绕着太阳转的,那是不是说这是一种知识的创新吧?
反方三辩:如果没有人发现地球是绕着太阳转的,对方辩友面对地球,日积月积也积不出这个知识吧?
正方二辩:所以对方辩友在跟我们说发现知识,请问发现知识等于知识创新吗?哥伦布到底是发现了新大陆还是创造了新大陆?
反方二辩:莫非对方辩友认为哥伦布是积累了新大陆?
正方四辩:我方可从来没有说这样的例子,请问对方辩友:刚才您方三辩说知识创新等同于技术制度创新,您做何解释?
反方二辩:我们已经说了,在技术创新中和知识创新中都有其知识内涵,按照对方一辩的理论雪球是否应该越滚越大,还是越滚越小最后化掉拉倒呢?
正方三辩:对方辩友告诉我们什么?他们说知识创新呢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前提,所以说知识创新就比技术创新
和制度创新更重要。那知识积累也是知识创新的前提和基础,照对方辩友的逻辑是不是说知识积累就比知识创新更重要了呢?
反方四辩:那今天对方是否认为知识创新不等同天体制创新、管理创新,那么是不是知识积累也不等同于体制管理、体制积累和技术积累?
正方四辩:可是对方辩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逻辑,含有知识的内涵它就等同了。那我告诉你今天中午我的肚子里吃了一只烤鸭,是不是烤鸭就等同于我呢?
反方一辩:可是对方辩友刚刚告诉我们制度创新是不是创新,就是说制度不是知识。可是回答我方攻辩的时候为什么要说解决中国现状要靠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先进制度,这你吸取的是知识吗?
正方二辩:对方辩友,我说我们借鉴外
国的经验知识,经验是不是一种知识呢?
反方四辩:经验与知识有没有区别,请教对方辩友?
正方二辩:我方当然知道,而且对方辩友请不要再一次的给我们混淆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
请问:我说一个人技术好,等于说他知识好吗?
反方三辩:莫非一个技术好的人在对方辩友眼里就是一个无知的人吗?
正方一辩:那请问:如果说技术等于知识的话,那我们现在很多人都知道股票的知识,但是
像巴非特那样用高超的炒股技术的人为什么寥寥无几呢?
反方二辩:你只是在说一个不同的知识应用于不同的领域的问题,能够论证那些股票知识不是知识吗?我想请教:今天推动积累水平提高的需要不需要手段的创新?
正方三辩:当然需要,但是我们可以举一个同一语的例子,贝克汉姆大家知道,他足球的知识很好是代表足球的技术很好吗?
反方四辩:那么请问国家知识创新体系它的目的是什么?
正方三辩:国家知识创新体系是为了我们更好的能够创造出新的知识来积累,来促动我们社会的发展。
反方三辩:对方辩友可千万不要把知识当成邮票,只是为了积累来收成,知识最终的目的是创新性的应用,对方辩友。
~ 26 ~
正方二辩 : 创造出新的知识 , 所以才要把它积累下来更多的传播和和运用。
反方二辩:这是不是又停留在一个积累比不比积累重要性的基础上呢?我想请教:今天科技馆里陈列的是什么?
正方二辩:对方辩友反而是一再给我们扣帽子,说我们要把它停滞,其实对方老是在说“如果没有,如果没有 …… “那请您正面回答解释一下。
反方一辩:请问对方辩友让我们解释什么呢?因为是对方辩友“如果没有,如果没有 ……” 正方四辩 : 对方始终在强调知识创新就一定是知识积累的前提 , 那我想请问你 : 我要利用查字典的知识去查到很多知识 , 这是不是也是前提呢 ?
~ 27 ~
反方四辩 : 那么是谁告诉您查字典的知识 , 是不是有人教职工您 , 是不是有人首先创造出来您才尽其用知道了呢 ? 正方四辩 : 谁告诉我知识我就在进行知识创新了吗 ? 反方三辩 : 那您查的字典难道不是知识创新得来的 , 莫非是天上掉下来的 ? 正方二辩 : 当然是通过前人积累下来的。
反方二辩:那么我想请教:第一次产业革命中是不是瓦特改良了蒸汽机才把我们带入一个新的时代?
正方三辩:如果当时瓦特用了这个蒸汽机就马上把它扔了的话,我们不把它积累下来的话恐怕到现在我们还不知道蒸
~ 28 ~
汽机是什么,可能我们的世界还是“两岸猿声啼不住,惟见长江天际流”。
反方一辩:对方辩友是不是还说积累很必要呢?
正方二辩:我们是说积累不仅是源头,而且更决定了知识创新出来后运用的高度,不然为什么有的人用电冰箱来放棉被,有的人却用洗衣机来装大米呢?
反方四辩:请教对方辩友:今天中国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要不要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正方三辩:是,当然是这样的,这是大家公认的常识。但是我们要吸取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先进经验是什么?这本来就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对方辩友不是在论证我方的观点吗?
~ 29 ~
反方三辩:既然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为什么吸取来之后还要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这结合的一瞬是不是创新的光芒?
正方二辩:所以我们才说知识创新的那灿烂光华的确是很重要,但是我们更要知识传承的开长地久。
反方二辩:都已经说到是灿烂光华了,怎么还否认创新的重要性?
正方三辩:是,灿烂光华就说明了它更重要吗?我们说无论是宏观的社会发展,还是文明传承,还是微观的个人成才,实际上都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而知识创新只不是推动其实现的一种力量而已。对方辩友能说知识创新就比知识积累更重要吗?
反方一辩:谢谢对方辩友,对方辩友刚才说知识创新是灿烂光华,灿烂光华更
~ 30 ~
重要。
正方四辩:从源头伴随以及归宿来看我们认为知识积累比知识创新更重要 ……(时间到)反方四辩 : 今天是什么让我们有了千里眼 ? 不是按对方辩友所说的知识积累站在高山上 , 而是因为伽利略发明了望远镜。对方辩友。
反方三辩:是什么让我们有了顺风耳?不是因为我们武功高强能够千里传音,而是因为贝尔发明了电话。
反方一辩:是什么让我们能移山填海?不是因为千百个愚公一起来劳动,而是我们改良了炸药。
[ 观众答辩 ] 观众 1 :刚才反方一直强调正方说的
~ 31 ~
是知识积累的必要性,我个人感觉在创新的过程当中它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在创新过程中我们也注重对于前人成果的保留和借鉴和保留它仅仅表现在必要性上面吗?
反方四辩:我们说创新的过程当中积累诚然是必要的。我们举一个例子,今天创新包含四个过程:第一是酝酿;第二是发现;第三是建构;第四是成型。在酝酿和发现阶段 , 我们说在积累的知识过程当中我们必须要有创新的意识,要有创新的能力才能够真正的实现创新。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积累诚然是必要的,但是有许多人都做了这样的积累,为什么只有牛顿能够发现经典力学?为什么只有爱因斯坦能发明相对论?说明知识创新的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今天我们在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实际上也是要培养一种创新意识。有了创新意识之后,我们才能
[1] [2] 下一页
~ 32 ~
“知识青年”回乡,应该行 篇3
笔者生于农村,长于农村,通过高考一举变成了“城里人”。但是,我的内心仍然流淌着农民的血液。虽然已经在城里工作了20多年,我仍然对农村和农民问题怀着深切的关注。眼下,农村年轻人口外流,许多土地因为缺乏年轻劳动力,而家里的老年人无力耕种,被令人痛心地抛荒。原因很明显,学龄阶段的年轻人有些在外求学,已经成年的年轻人则在城里打工,都憧憬着成为“城里人”。
然而,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占据中国的大部分比例。当前,国家决策部门仍然把农村工作作为国家建设与发展的重中之重,不断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扶持,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技术投入,实施各种惠农政策,以期以粗放经营为特色的传统农业转变为以集约经营为特色的现代高效农业。可是,建设好农村,建设强有力的现代农业,只有资金與技术的提供是不够的,更需要有知识、懂技术的“知识青年”。
其实,原先在媒体中就有过大学生回乡创业和城镇人士到农村创业的报道,可惜的是这些新闻没有形成值得人们瞩目的显著人才流动趋向,也没有起到扭转人们理念的作用。这说明,一个合理的社会现象由萌芽到发展和壮大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知识青年 篇4
乌镇地处桐乡市北端, 京杭大运河西侧, 西临湖州市, 北界江苏吴江县, 为二省三市交界之处。乌镇具典型江南水乡特征, 完整地保存着晚清和民国时期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以河成街, 街桥相连, 依河筑屋, 水镇一体, 组织起水阁、桥梁、石板巷、茅盾故居等独具江南韵味的建筑因素, 体现了中国古典民居“以和为美”的人文思想, 以其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和谐相处的整体美, 呈现江南水乡古镇的空间魅力。走进乌镇, 走在那用青石板铺成的狭窄的小街上, 看到两边各式各样的民居和仍居住其中的乡民, 就会让人有一种亲切自然的感觉。漫步于古镇绵延一里多长的石板小街上, 可以倾听脚步在另一小巷上的回音。“中国知网”创始于1995年, 由清华大学、清华同方共同发起, 是以实现全社会知识资源传播共享与增值利用为目标的信息化建设项目。目前已建成了世界上全文信息量规模最大的中国知识资源总库, 囊括了中国90%以上的知识信息资源, 是目前资源类型完整、内容全面的国家知识资源保障体系。面向中小学教师教学、学生学习需要, 依托“中国知网”先进的知识整合挖掘技术, 开发建设了“中小学电子期刊阅览室”、“CNKI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等数字阅读工具。由中国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小学图书馆委员会主办的2012年“中国知网杯”数字阅读活动, 引起全国各地教育装备部门、电化教育部门和广大中小学校的强烈反响, 全国22个省市组织2万多所中小学校参加活动, 阅读各科教学、科普、文艺、文化等各类精品文章120多万篇, 撰写校本课程、课件设计征文5800多篇, 在全国各地中小学校掀起“数字阅读”热潮。教学参考资料免费赠送火热进行中, 为庆祝教师节来临, 即日起全国中小学教师可以通过拨打服务电话010-62701063、010-80895056-8425, 免费申请50元由“中国知网”提供的教学资料费, 每个学校限额3名。“CNKI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网址:http://www.cfed.cnki.net
聊城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简述 篇5
中共东昌府区委党史研究室
朴实无华ZYP(执笔)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称下乡上山),是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期的一场重大事件。初期,它是国家为解决城镇青年就业而试行的一项政策。在“文革”期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发展成为一场群众性的政治运动。聊城县(1958年至1963年称聊城市,1963年至1984年称聊城县,1984年至1998年称聊城市,1998年改称东昌府区)按照上级的部署,也开展了这项工作和这一运动。
聊城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止于70年代末。其间,随着国家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经历了几个不同的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国民经济调整时期至“文革”爆发前。这一时期主要是精简城市人口充实农业生产第一线,以缓解经济困难给城市带来的物资供应压力。196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动员和组织城市知识青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颁布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逐渐形成高潮。第二个时期是“文革”期间。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聊城地、县两级革命委员会动员组织了聊城第一批应(往)届初、高中毕业生下乡,从而拉开了本地知识青年集体插队上山下乡的帷幕。1970年以接收安置济南市毕业生和疏散人口为主,未再动员本地知青上山下乡。1973年6月,毛泽东给知青家长李庆霖的复信向全党公布,国务院召开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会议形成了《1973年到1980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初步规划草案》等文件,聊城县动员、安置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工作,随即成为各级党委、革命委员会重要的政治任务,形成了群众运动高潮。第三个时期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1979年聊城县委根据上级指示,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对城镇毕业生不再动员上山下乡,而是本着“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方针,广开就业门路,缓解待业资源不断增多的压力。此期间,下乡知青大批回城就业,历年遗留问题得以解决。1981年1月,聊城县劳动服务公司成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机构随之撤销。
聊城县是聊城地委、行署所在地,担负着地、县两级动员安置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任务。这项工作时间跨度长,涉及面广,触动了几乎所有有适龄青年的非农业居民家庭,对一代人的成长和整个劳动体制及社会制度的改革,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一)20世纪60年代初,国民经济处于严重困难时期。“大跃进”中违背客观规律的主观臆断,造成了严重的物资供应不平衡,再加上自然灾害的袭击,农业近乎绝产,收购计划无法实现,人民生活水平降低。当时,聊城市也与全国形势一样,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市委为达到省委提出的“8个月的口粮9个月吃”的要求,于1960年10月、11月连续两次发出《压缩非农业人口用粮标准》的指示,表示“必须坚决将城镇非农业人口的口粮压缩到全国最低水平”,并动员职工家属、临时工、合同工还乡,加强农业生产第一线。尽管这样,城镇居民的生活仍处于入不敷出的窘况,严重的营养缺乏造成了人们体质下降和非正常死亡,也直接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秩序。
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召开,会议正式通过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强调指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随之,党中央采取八项措施全面调整国民经济,“精简职工、压缩城镇人口”位于八项措施之首。聊城市根据中央、省、地委的指示精神,专门成立了安置委员会,市委书记处书记王光君任主任,下设接待办公室,由副市长崔建英任办公室主任,市妇联、人事、青年、工会、工业、农业、粮食等单位各抽调一名干部具体负责接收安置工作。城镇工作委员会和各公社也分设安置机构,党政主要负责人亲自挂帅。1961年7月6日,聊城市委制定《关于精简非农业人口充实农业第一线的意见》,开始在全市工、基、交、文教、财贸等系统精简职工,并动员职工家属和城镇居民回乡、下乡大办农业,大办粮食。1962年初,中央召开七千人大会,随后又召开西楼会议和五月工作会议,提出了当时全党着重抓好的两项中心工作:一是精简职工和城市人口,二是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切实加强农业。
1962年五六月间,聊城市委两次召开扩大会议,着重研究进一步精简职工和压缩城镇人口的问题。6月6日,聊城地委向全区转发《聊城市委关于压缩城镇非农业人口的意见》。此期间,聊城市一方面逐级召开会议,动员全市职工、家属和青年学生响应上级号召,回乡、下乡参加农业生产;另一方面,为迎接大城市精简人口的到来,动员受灾较轻的公社、生产队做好安置接收工作。通过实行“精兵简政”,合并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和中小学校,至1962年底,全市共接收安置回乡、下乡人员9957名,其中青年学生1110名、外省市回乡人员4500余名。
1963年3月,聊城市改称聊城县。8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了中央安置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城市精简职工和青年学生安置工作领导小组长会议的报告》,传达了周恩来总理对安置工作的指示:“今后15年内动员城市青年学生下乡参加农业生产,是城乡结合、移风易俗的一件大事。”聊城县委根据地委要求,继续精简职工,动员城镇社会青年、居民和闲散人口下乡安家落户,并对已回乡、下乡人员的安置情况,普遍进行了检查。各接收单位党组织,在下乡人员中选拔830人担任大、小队干部,选派416人充实到纺织、饮食、榨油等副业和服务行业。
1964年1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动员城市知识青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草案)》。聊城地委于7月21日发出通知,要求贯彻执行省委、省政府《关于动员和组织城市知识青年和其他闲散劳动力下乡、回乡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指示》,分配给聊城县动员600人、安置500人的任务,并确定由冠县负责安置聊城下乡人员100名。1964年下乡的人员于秋末冬初到农村安家落户,他们在生产技术和生活安排上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困难和实际问题。1965年1月,聊城县委按照省委安置办公室要求,对下乡人员中的困难户进行了救济,对单身插队者进行了一次性补助,尽量体现上级的关怀。1965年初,聊城县委调整充实了安置工作机构,成立了“中共聊城县委安置城市下乡青年领导小组”,由县委常委任洪恩负责。各区建立了5至7人的领导小组,公社3至5人,生产大队2至3人,街道办事处由书记亲自挂帅。随着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深入开展,县委根据“坚持方向,重视巩固,稳步前进”的方针,开始了新的动员安置工作。1965年4月1日,聊城县委安置城市下乡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安置办公室)新印章正式启用。随后根据省委安置工作会议精神和县委安置工作意见,县委安置办公室会同县财政局、粮食局、供销合作社、农业银行、商业局等单位,研究制定了《关于城镇知识青年和闲散劳动力下乡、回乡安置工作中若干具体问题的规定》,对城镇居民和知识青年下乡、回乡的处理界限,经费、物资待遇的使用,口粮与食油的供应,自留地的划分,生活用具、生产工具以及住房的筹建等具体问题做出了详细的规定,成为这一时期此项工作主要的政策依据。围绕1965年全县动员安置600人的任务目标,县委总结前几年的工作经验,强调突出政治、训练骨干。在动员过程中,要求发挥党团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召开全县下乡、回乡青年代表会议,让已下乡的各类典型人物回城讲感受,进行群众性的自我启发教育。提出坚持“自食其力,个人自愿,本人通、家庭通”的原则,不搞强迫命令。为打消动员对象的思想顾虑,街道办事处组织青年学生和家长到农村参观安置情况。党团组织还向知识青年赠送《愚公移山》、《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等毛泽东著作。在动员安置过程中,安置办公室的人员定点包村,靠上去做工作,动员一批、安置一批、巩固一批,仅一个多月时间,就有213户714人投入农业生产第一线。据7月份统计,当年下乡、回乡的单身青年65名,已有20余名中学和高小毕业生分别担任大队会计、小队保管员和记工员、饲养员。下乡知识青年也反映:农村有发展前途,到生产队安家立业,自食其力参加劳动,总比呆在城里吃闲饭强。
1966年2月11日,聊城县人民委员会作出《关于1966年动员城镇下乡、回乡人员安置工作中若干具体问题的通知》,补充完善了有关政策规定。17日,县委发出《关于做好1966年下乡、回乡动员安置工作的意见》,将全县动员500人下乡的任务,分别布置到郁光、驴市口、北口、柳园、古楼、越河圈、闸口等7个街道办事处;责成斗虎屯、堂邑、张炉集、沙镇、闫寺、于集、城关等7个区,把下乡人员妥善安置到生产潜力大的丰收队、有余粮和经济作物多的生产队。同时,县委向下乡、回乡人员提出了“要在思想上一年安心,二年生根,三年红心;在劳动上一年会,二年精,三年创;在生活上一年自给,二年有余,三年丰衣足食”的要求。
1966年3月,山东省委批转了省委安置办公室《关于歧视、侮辱、迫害城市下乡青年的情况简报》。根据地委要求,聊城县安置办公室随即对全县下乡、回乡人员的安置情况展开了全面检查,对个别生产队把下乡户当成负担,迟迟不落实口粮问题和歧视下乡青年、侮辱女青年的行为进行查处。为杜绝类似案件的发生,县人民委员会于9月9日批转县安置办公室《关于注意解决下乡、回乡人员工作中现存问题意见的报告》,要求各区、社把建立下乡人员代表(包括青年代表)会议制度,与培养先进、树立标兵结合起来,及时发现问题,主动处理问题,切实做好下乡、回乡人员的安置巩固工作。
从1964年到1966年上半年,全县共动员下乡、回乡人员1500余人,其中单身青年75人。
聊城县这一时期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从总体上说,采取的政策比较稳妥,进展比较顺利。下乡、回乡的知识青年,能够做到顾大局、识大体,为了缓解国家经济困难,有的随父母一块下乡,有的兄妹、姐弟同行,也有的单身投亲靠友。他们在农村长期安家落户,在当地党委的领导和农民群众的帮助带领下,为夺取农业丰收发挥了积极作用;有的在改革开放的年代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堂邑刘庄党总支书记刘耀就是典型代表。
(二)1966年下半年,“文化大革命”从意识形态方面的斗争迅速转向全社会的**。社会秩序开始混乱,学校停课、工厂停工、农民进城,各种群众组织自立山头,各行其是,党委、政府的正常工作不能进行。动荡不安的社会现状打乱了下乡、回乡人员的生产、生活秩序,针对在生产、生活和政治待遇等方面暴露出来的越来越多的实际问题,他们中有的回城上 访向有关部门反映问题,有的在城内长期逗留等待问题的解决,还有的加入群众组织搞串联、请愿、上访,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因素之一。
为了尽快解决安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迅速稳定混乱的社会局面,聊城县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遵照中央和山东省委通知精神,于1967年7月和11月分别作出《对当前安置工作的意见》和《做好下乡人员安置巩固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区、社、队主动与县安置办公室配合,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尽快动员尚逗留在市镇的下乡上山人员返乡、归队“抓革命、促生产”。要求各级临时生产指挥部在下乡人员集中的区、社、队,吸收下乡人员代表加入领导班子。对因给领导提意见被打成“反革命”、“坏分子”的下乡人员立即予以平反,不得歧视;对侮辱下乡妇女和女知青的案件要迅速查明,严肃处理;对下乡人员的生活问题,明确指出应“本着自力更生为主、群众互助、社队扶助、国家关心、负责到底”的精神解决。
1968年7月,聊城县革委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关于大中小学校复课闹革命的通知》精神,开始办理1966、1967年中小学毕业生的分配和招生工作,改革招生制度,中学学制由6年缩短为4年,中小学校陆续“复课闹革命”。随着“红卫兵”使命的基本完成,“老三届”毕业生就业压力日益紧迫。8月,聊城地革委作出《对高初中毕业生分配安置工作的意见》,指出:对毕业生的分配,必须坚决贯彻执行中央提出的“四个面向”的原则,把分配重点放在农村。要求各县革命委员会(支左办公室)要加强对这一工作的领导,具体工作由各级招生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安置办公室完成。随后印发了组织城镇知识青年下乡宣传提纲,开始广造舆论,动员1966、1967年高中毕业生和1966年初中毕业生及社会知识青年,要求他们发扬艰苦奋斗的传统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听毛主席的话,到农村去,到三大革命运动中去锻炼成长。
10月21日,聊城县革委发出《关于做好下乡上山知识青年和其他下乡人员的安置巩固工作的通知》,督促各区、社、街道居委革命委员会,进一步贯彻“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方针,切实做好下乡人员的安置巩固工作,为下一步接收安置工作做好准备。11月2日,聊城县革委抓革命促生产指挥组又作出《关于城市知识青年下乡上山工作中几个具体问题的规定》。此期间,聊城县城区内,包括聊城地直机关和中央、省属企业驻聊单位,均已行动起来,共同去做学生及家长的思想工作。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在《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一文的编者按中,刊登了毛泽东的最新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27日,聊城县革委建立了“聊城县革命委员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田书香、武乃希、杜金龙、黄志春、类维秋、康有信等6人组成,田书香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知识青年下乡上山办公室。
12月25日,聊城地区暨聊城县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欢送会在聊城影剧院举行。会上,地、县、区、社有关领导和学校、工厂、街道办事处等单位的代表讲话致辞,聊城二中高中毕业生白建华代表下乡知识青年发言。会后,聊城一中、二中、三中以及聊城民中(今四中)的43名高初中毕业生披红戴花,乘坐汽车,在街道居民夹道欢送下离开城市,到农村去安家落户。这是一支完全由本地高初中毕业生、肄业生组成的知识青年下乡队伍,又是第一批到农村集体插队下乡的知识青年队伍,在这支参差不齐的队伍中,有不少青年的父母是地县级领导干部,在那特殊的年代身困“牛棚”失去自由,子女过早承担生活的重 负。这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拉开了“文化大革命”中聊城地区及聊城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序幕。
这批知识青年到达侯营区五里屯公社(1971年2月撤区并社为西王公社)后,受到当地群众夹道欢迎。他们被分成6个小组,分别被安置在东王、西王、潘屯、翟楼、端庄、齐南等6个生产队。开始时他们没有住房,生产队便腾出农房或仓库,把女知识青年安排在经挑选的贫下中农家中,或为她们找来妇女干部做伴。1969年春季,知识青年在当地政府和贫下中农的帮助下,自己动手盖起新房。1969年12月4日,《大众日报》转载了从上海到黑龙江插队的知识青年金训华为抢救国家财产牺牲的事迹。之后,各知青组开展学习金训华的活动。12月13日,《大众日报》通讯员以《学英雄见行动》为题,报道了聊城县五里屯公社部分知识青年学习金训华的故事。
为适应备战需要,迎接“不在城里吃闲饭”的济南市大批知识青年、干部、医务人员和街道居民到农村插队落户,1970年3月,聊城县成立了疏散城市人口安置办公室(又称“五•七”办公室),与县知识青年下乡上山工作办公室合属办公,准备接收安置济南市疏散人口9000人。下乡知识青年被分别安置在北杨集、蒋官屯、于集、侯营、沙镇、堂邑等区较富裕的公社,以知识青年小组的形式落户到生产队。7月初,为落实毛泽东批示“照办”的中发[1970]26号文件精神,聊城县对全县知识青年下乡工作进行普遍检查,认为多数下乡知识青年在政治上有人抓、生产上有人教、生活上有人管,思想安定表现较好,同时也认为一些问题应该引起注意。12月5日,聊城县革委生产指挥部发出108号文件,对下乡知识青年参加农业分配的办法、口粮的分配和知青小组的再划分等问题作出规定,并着重指示各区、社革委要教育知识青年计划用粮、节约用粮,安排好自己的生活。
从1971年开始,聊城县未再成批接受外地下乡的知识青年。1972年5月下旬,聊城县接受了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部队生产建设兵团招收战士的任务。经层层推荐、考察,选拔出209名(地直单位85名)知识青年,6月26日送到泰安驻地,超额完成了任务,此项工作暂时缓解了城镇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此期间,省地县革命委员会不断召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和各种类型的积极分子代表会议,每次会议都有一定数量的知青工作者和知识青年代表参加,他们交流经验,迅速掀起了比学赶帮超的竞赛活动。西王公社东王大队知青组由1968年12月下乡的6名女青年组成,她们研制了农作物刺激素“九二0”,使粮棉作物获得显著增产,1971年9月,该知青组被评为“山东省先进知识青年小组”。李海务公社李海务大队知青组有1970年6月下乡的9名济南知识青年,他们在接受再教育工作中走在前列,在地区知青会议上作了典型发言。侯营公社田庄大队知青组,由30名济南十五中毕业生组成,1970年4月来到农村集体插队,过去他们中大多数人不识五谷,经3年多的锻炼,不仅学会了农活,还闯过了大家庭的生活关,其勤俭持家的经验在全区知青组中进行了推广。
随着国家经济工作重点由“解决吃穿用”转向“备战”的需要,国家加大了对三线建设的投入,省内青岛、烟台等沿海城市国营企业迁入聊城建分厂,工业建设需要大量人才。从1971年起,聊城县陆续从下乡锻炼两年以上的知识青年中招收工人,还有一部分知识青年被招生、征兵。至1973年一季度末,全县仍有299名下乡知识青年留在农村。
(三)1972年12月20日,福建省知青家长李庆霖给毛泽东主席写信反映下乡知识青年的实际困难,毛泽东看了信后三天三夜没有睡好。1973年6月,毛泽东给李庆霖的复信向全党公布: “寄上300元,聊补无米之炊。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7月,国务院召开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议定了六条统筹解决的措施和四种安置形式,形成了《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若干问题的试行规定草案》和《1973年到1980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初步规划草案》等文件,为安置陆续毕业离校的高初中毕业生,指出了就业之路。
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和山东省知青工作会议精神,聊城县委于7月24日决定成立“中共聊城县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领导小组”,由杜传钧、陈玉魁、赵士贵、赵淑贞、张学勤、李钦增、裴维卿、杜存正、王启明、王长岭、刘长法、孙百川、李纯学、张新科、李士文等15人组成,杜传钧任组长,陈玉魁、赵士贵、赵淑贞、张学勤任副组长。随后,在原安置办公室的基础上组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办公室,办公地点由县民政局迁往县委大院。1974年1月,聊城县委任命乔辛未为县革委知青办副主任。5月1日,聊城县及各公社“革命委员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办公室”公章正式启用。之后,县委陆续任命赵淑贞、邱希凤、高旭东为县知青办副主任。
1974年1月11日,聊城地革委发出[1974]3号文件,指出:省委规定,城镇中学毕业生的分配,以上山下乡为主。地革委决定,从现在起,任何部门、任何单位和个人,一律不得选派和招用17至25周岁的高初中毕业生和中途退学的学生以及符合上山下乡条件的社会青年为家属工、临时工、合同工。1月18日,毛泽东亲自签发了中共中央[1974]1号文件,内容即江青授意迟群、谢静宜组织北大、清华一些人编写《林彪与孔孟之道》,文中强调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重要性。随后,中央4号、8号、12号、13号、14号文件均强调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问题。《人民日报》及《大众日报》等报刊连续报道邢燕子、侯隽、张铁生、柴春泽、林淑娘、白启娴等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典型事迹。1月20日,团省委五届二次全委会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做好知青工作的决议》。在批林批孔、反修防修、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浓厚氛围中,聊城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从春节期间开始发动,很快便进入到全党动员、全民行动的状态。聊城县委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于2月10日、3月13日、3月21日、10月19日、10月24日多次召开常委会议,研究知青工作,听取知青办工作汇报,议定组织部抽调带队干部的方案。根据上级的要求,县委、县革委领导干部带头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乡下去,各科局和街道办事处的人员也帮助自己的子女报名上山下乡。运动很快发动起来了,出现了兄弟三人争下乡,姐妹二人一块报名的场面,还有不少哥(姐)头批走,弟(妹)随后行的情况。在动员过程中,难度较大的是街道和社办企业的适龄青年,他们入厂早,有些已成为技术骨干。聊城地委责成县委对此进行调查,并转发了县委的请示报告,同意兼顾动员工作大局和企业生产的需要,对确因生产需要离不开的技术骨干,经群众评议、组织批准,可以缓下。
1974年是聊城县历史上动员安置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人数最多、任务最重的一年。2月22日,聊城地县两级党委和革委会在新华剧院召开万人大会,欢送540余名往届高初中毕业生和社会青年到农村去安家落户。3月14日,第二批200余名知识青年下乡。6月1日,400余名应届高初中毕业生集体下乡插队务农。10月28日,又有近800名知青下乡。按照计划全年应动员下乡对象是2200名,截止到12月25日动员工作扫尾,共有2124名知识青年下乡落户,其中有共青团员422名。下乡知识青年多数采用集中插队的方式,被安置在全县19个公社74个大队,编为134个知青小组,集中吃、住、学习,分散到各小队与农民一起劳动。单独回乡落户的占极少数。为便于知青集中劳动和管理,县知青办在堂邑公社许堤口大队试办青年队,开始时30余人,最多时八九十人,采取独立核算的经济形式,重点扶持创办刷纸、木工、喂猪等小型副业。聊城地县两级知青办则在闫寺公社任庄试办青年队,为以后统筹安排知识青年摸索经验。聊城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得到了省地领导的重视与认可。地委、地革委多次在聊城县召开现场会议,省知青领导小组负责人殷华元多次在全省知青工作会议上推广聊城县的做法,并对聊城县知青办财务工作给予肯定。《大众日报》、山东广播电台、电视台均有相关报道。1974年11月4日,《大众日报》登载了聊城县朱老庄公社徐集大队党支部做好下乡知青安置工作的报道。1975年2月下旬,省知青办副主任张敏丽带领出席省知青建房和规划会议的人员来聊,参观了当时建房工作搞得较好的许营公社许营大队和大石槽大队。3月8日,省革委知青办《上山下乡简报》介绍了聊城县知青办“为1974年前三批下乡的知青盖好了新房,第四批下乡的安置大队也正抓紧备料积极筹建”的情况。3月中旬,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于洪杰率省慰问检查团来聊,参加了聊城县委在许营公社召开的知青上山下乡工作经验交流会,总结推广许营大队和徐集大队党支部培养和使用知识青年,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发挥生力军作用的经验。
1975年春,聊城县根据地革委知青办《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不动员和暂缓动员对象的意见》,适当调整了知青上山下乡政策,动员工作集中于4月、8月两次举行,平时根据各科局和街道办事处动员工作进展情况以及安置社队接收条件,成熟一批安置一批,随时办理手续,全年共安置784人。当年第二批知青下乡后,全县在农村的下乡知青有2755人,知青小组和场队是106个,接收知青的生产大队是87个,达到历史最高峰。庞大的知青队伍涌入并不富裕的农村,给接收单位带来不少负担。社队党组织组成了专门班子,加强知识青年工作。在知青组,选派有经验的师傅手把手地教知识青年学做饭、料理生活;在田间,委派技术过硬的行家教知识青年干农活,掌握生产技术;农闲时节,为知识青年请“三老”(老党员、老贫农、老干部)、讲“三史”(村史、家史、阶级斗争史),进行人生观、世界观的培养教育。聊城县委根据上级的要求选派带队干部,协助贫下中农对下乡知识青年进行再教育,并制定定期轮换制度。1974年选派61名带队干部与知青一起下乡,其中有党员31名,团员4名,科级干部2名。1975年根据省地有关精神,县委作出《关于进一步作好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带队干部的选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对带队干部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并要求各公社都要选配一名专职带队干部,在公社党委领导下做好知青和带队干部的管理教育工作。全县选派出105名带队干部,其中科级干部22名,党员67名,女干部24名,他们经过集中培训后,分别到各公社、知青组上任。
为了加强对知识青年的思想教育,县知青办遵照上级指示为每个知青小组订阅了《人民日报》、《大众日报》、《红旗杂志》、《山东青年》和《学习与批判》等报刊,并不定期举办各种学习班,推荐选派知识青年参加学习班,学习理论、学习典型,引导知青在农村干一辈子革命。知青组与大队团支部、民兵连联合举办农民政治夜校和文艺宣传队,利用黑板报、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宣传上级的政策,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此时期,全县有知青理论组513个,有479人担任大队理论辅导员;建知青文艺宣传队54个,自创文艺节目208个;知青所在生产队粮食上“纲要”的47个;知青被评为先进个人或模范社员的有624人。许营大队由7名女知青组成的植棉组,在管理棉田方面做了大量艰苦工作,付出了许多心血,成为这一时期知识青年接受再教育的范例。
1975年11月1日至7日,聊城地区召开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代表会议。聊城县选派105名知青先进个人、8个知青先进集体与带队干部、知青家长、公社、大队、厂社挂钩先进单位等123名代表出席会议,许营公社许营大队知青植棉组赵国春、北杨集公社刘刚大队知青刘玉芹、蒋官屯公社后屯大队知青王爱平以及朱老庄公社党委、许营大队党支部在会上作典型发言。1976年1月20日,聊城县选派下乡知青孙毅、席玉龙、滕建喜、陈丽莎、胡玉峰、赵国春、邵建忠、黄元清分别代表知青组和个人出席聊城地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先进单位和先进人物代表会议。5月4日,李志红、王爱平、邵 建忠、谢遵祥、王华、吴秀军、孔祥玉、田富国、赵国春、赵桂芝等10名知青和带队干部陈希堂出席了山东省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代表会议,在会上,许营大队知青组被省委、省革委授予“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先进集体标兵”的称号。12月21日,许营大队下乡知青高敬芝与全省其他7位代表一起,出席了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1976年聊城县有900余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动员安置工作是在传达贯彻省知青代表会议和知青工作会议精神过程中完成的。县委通过召开党员干部群众大会,组织巡回报告团等形式宣传两会精神,动员应届高中毕业生下乡。6月1日下午,地县两级党委、革委会在聊城剧院隆重举行欢送会,一次完成了全年动员任务。
粉碎“四人帮”后,省地知青办和地县革委会逐级召开会议,统一思想,落实任务。1977年春节刚过,聊城地区全面落实中共中央提出的四项战斗任务誓师大会召开,聊城县许营大队知青组、任庄青年队,下乡知青王敏、刘玉梅出席会议并受到表彰。5月17日至19日,聊城地区上山下乡知青代表学习《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座谈会在闫寺公社任庄青年队召开,各县知青办负责人和知青代表参加会议。闫寺公社任庄青年队的知青开始住在村里,劳动地点是附近200余亩盐碱洼地,枯燥乏味的生活使一些青年一度产生情绪低沉、思想郁闷的情况,一女知青因家务纠纷服农药自杀。县委了解情况后责成知青办和公安局及时做工作,并将情况转发至县委常委、科局领导和公社书记,告诫各级领导干部要重视知识青年的思想教育工作。此后,地县知青办每年选派至少两名干部常驻青年队,并先后投资约20万元,建房50余间,增设水利、电力、机械设施,改善生产条件,创办副业,发展畜牧业。同时在全县各知青组提倡“三养一种”,不定期评选先进知青组和先进个人。此次座谈会的召开,对于稳定知识青年情绪和巩固提高青年队新模式,产生了一定作用,青年队粮食单产由百余斤上升为700余斤,农副业收入比生产队还高。1977年的动员安置工作于7月底完成,全年动员安置知识青年706人。
1977年12月,全国计划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提出知识青年就业政策要按照新“四个面向”,即面向学校、面向农村、面向边疆和城镇招工的原则进行。为适应知青政策的调整,1978年4月1日,县委召开各公社分管知青工作的负责人、全体带队干部、部分大队干部和知青代表150余人参加的会议,会议由县委副书记、副县长任锡岭与聊城地区知青办副主任胡顺之主持,会上表彰了在1977年冬季奋不顾身抢救落水儿童的堂邑知青队知青陈宝元和连续三年夺得棉花高产的许营大队知青植棉组等一批典型。5月29日,国务院知青办电话通知山东省知青办:“今年的知青动员工作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可以适当扩大留城面。”随后,中央、省和济南市各单位,地县直国营、集体企事业单位陆续从1976年底以前下乡的知青中招收员工。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还有一大批知青踊跃参加高考,他们身披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尘土迈入高等学府的大门,圆了自己继续深造、报效祖国的梦想。这一年知青上山下乡动员工作于9月中旬开始,至10月中旬完成任务,送走了聊城县最后一批下乡知识青年560余人,每个知青点按30人左右配备,充实老点,不再增设新点。
从1974年到1978年,全县共动员安置和接收外地下乡、回乡知识青年5100余人,常设知青点98个,国家累计拨安置经费260万元,其中建房费80.7296万元,建房1608间,折合25861平方米。
(四)8 1978年10月31日至12月10日,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12日,中共中央以中发[1978]74号文件的形式,转发了《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纪要》和《国务院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若干问题的试行规定》,提出了“调整政策,逐步缩小上山下乡的范围;城市广开门路,妥善安排知识青年”的意见。18日,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开始全面地认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国民经济第二次大调整随即展开。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和知青政策的调整,聊城县知青上山下乡工作也进入调整状态。首先,遵照地委部署对全县知青工作进行全面的检查评比,综合情况向地委、行署回报;对“三集中一分散”的知青点清产核资、整顿合并。其次,遵照地委意见拟定继续动员一部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搞与生产队脱钩的集体所有制独立核算的农工商联合体;在基础较好的知青点扩大地盘发展为容纳两三千人的农牧副渔基地,安置留城、回城知青,逐步升级为集体所有制企业。在地县两级党委领导支持下,地县知青办开始着手以具有经济实力的任庄青年队为基础,试办农工商联合企业,实行城乡统筹安排。
1979年10月,省委发出[1979]61号文件,决定“县城非农业人口中学毕业生一般不再列入上山下乡范围”。此期间,不少下放户和已经安家落户的知识青年回城上访。随着全党拨乱反正各项政策的落实,为稳定安定团结大局,聊城县遵照上级文件精神,做过细的审查核实工作,确认1972年前下乡的168名老知青并优先安排就业,为女知青15周岁以下274名子女办理了户粮转移手续;为“文化大革命”中遣返、疏散人员、错划“右派”和下乡教师的随迁子女办理了知青手续。地直机关、各单位之间实行条块结合,由聊城县负责安排,至1980年底,全县除15名知青因特殊缘故尚留在农村外,其余全部回城安置。当年,聊城县委、政府在闲置知青点财产清查处理工作中,决定不再向社队收款,只办理财产移交手续。
由于城镇中学毕业生不再下乡,全县每年递增待业青年近2000人,每年招工、招生、征兵数量有限,加上往届留城未就业的青年,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新的不安定因素。为了缓解就业压力,聊城县一方面清理压缩来自农村的计划外用工,一方面对小集体企业进行整顿,以求补充安置待业青年。经聊城地区行署批准,1981年1月22日聊城县劳动服务公司成立,把待业青年的就业工作纳入正常管理轨道,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办公室随之撤销。聊城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是与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经济困难、城镇就业困难联系在一起的,当初对于缓解就业压力、发展农业生产、支援农村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演变成一场群众性的政治运动,城镇中学毕业生别无选择地上山下乡,许多有志青年的更高理想化为泡影,造成了国家科学界人才的断层,偏离了倡导者的初衷。在政治挂帅、运动迭起的年代,许多知识青年尽管迷茫、无奈,却经历了由狂热到务实、由感性到理性的转变,逐渐成熟起来。至1979年底,下乡知识青年被纳新入党80余人,入团2097人,230余人被提拔担任各级领导职务,更多的人以普通农民的姿态,默默地耕耘,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浇灌劳动成果。不少人后来经招生、招工、征兵等渠道走上新的岗位,他们倍加珍惜迟到的机遇,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各个领域做出优异成绩。
知识青年 篇6
普通青年应该仍旧是当今社会的中流砥柱,他们没有什么特点,如果把人群按照特点分成一个金字塔状的话,他们应该就是甘愿为他人做嫁衣的最底层;文艺青年在最近几年如雨后春笋般冒头而出,本来“文艺”应该是个天上有地下没的词儿,现在也属于林妹妹落凡间了,稍微无病呻吟或者特立独行一些,就可以把自己往“文艺”上靠;2B青年其实是我最喜欢的族群,因为他们有话题,在职场里,大家都无聊,没几个2B青年撑门面的职场,绝对不是有趣的职场。
在我所在的办公室里,普通青年的男女比例相当。有些人喜欢在办公室里标新立异,但如果是没什么天赋的人,立得好也许能往文艺上凑合凑合,立得不好就直接被划入2B了,很不值得。所以当一个普通青年其实是很稳妥的一件事。
普通青年一般都比较踏实,干不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成绩,但也不给你添乱。办公室里大部分人都是普通青年,见到老板就当溜边鱼、穿衣服中规中矩、一到下班时间就静悄悄飘走,顶多是在午饭时间凑在一起八卦一下那些不太普通的人。普通青年不让人讨厌,只是让人记不住而已。
会有人把我划入文艺青年一类,因为毕竟我在写着专栏,还在《职场》这种有品位、有销量、有地位的纸媒写(赚点儿外快不容易着呢),同事一听到,立刻觉得:你就是个文艺女青年呀。其实坦白讲,我觉得自己濒临于文艺和2B之间,耍不好就2B了。
我们公司里的文艺青年不多,这是由工作性质决定的。如果按照男女比例来看,文艺女青年多一些,文艺男青年都有同志嫌疑。我有个男同事尚可称为文艺,爱看古书、爱写大字、爱钻研佛经,说话经常拖着长腔,穿个袍子就能冒充孔子。不得不说,他在古文上很有造诣,写出的古诗常常让人眼前一亮(当然,一亮的原因也可能是完全没有读懂),可我仍旧在判断他这种行为究竟属于文艺还是2B上举步维艰。
2B青年是带给我们欢乐的一群人,其实每个人都可能2B过。2B应该是在漫长人生当中每个人务必需要经历的那一闪念,运气好的话,可以成为别人脑中欢快的记忆。
公司里曾经有个外国老板从香港来北京,衣服没有带够,又需要在北京逗留将近一个月,于是他提出,想在北京买羽绒服,就问我们在哪里能买到。
老板提出来要求,我们要绞尽脑汁来满足的,于是大家纷纷出谋划策。普通青年提出,可以去大百货商场买,例如双安、华威、中友等等。文艺青年则提出,必须只有一家购物中心可以逛:三里屯Village,还得是北区,说出的牌子都跟诗一样,连我都从来没有听说过。
很不幸的是,老板其实来自国外,完全不理解个中差异,于是要求有人能够在周末陪同他前往。普通青年和文艺青年立刻如鸟兽散,因为普通青年得回家陪老婆孩子父母,而文艺青年周末往往要参加诗歌朗诵会、电影鉴赏会、厨艺加强班等等,都没时间。于是我同事里的2B青年就顶着巨大的光环出现了。题外话,其实2B青年都很善良。
于是那个周末,2B青年带着国外老板去了北沙滩儿的早市……
第二天,国外老板穿着一件只有我爸才会穿的羽绒服一脸茫然地出现了,那件羽绒服是150元在地摊上买来的。老板困惑地对我说:“真是太便宜了,你们说的商场就是那种地方吗?”我不得不跑去问2B青年:“你觉得老板没钱是吗?干吗带老板去早市啊?!”2B青年一脸满不在乎地回答:“离我家近啊!”2B青年可以干出来的新鲜事儿不胜枚举,上面例子里的都算病得轻的。
我们就是生活在一个既普通又文艺又2B的世界里,和平共处、共同发展是我们相处的基本原则。普通青年必须允许文艺和2B的存在,这个世界才会有嚼头。
知识青年 篇7
面向中, 卜学敎师敎学、学生学习需要, 依托《中国知同”先进的知识整合挖掘技朮, 开发建设了“中, 丨、学电子期刊阅览室”、“CNK1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等数字阅读工具。
由中国敎育部敎学仪器研究所、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学图书馆委员会主办的2012丰“中国知网杯”数字阅读活动, 引起全国各地敎育装备部门、电化敎育部门和广大中, 丨、学校的強烈反响, 全国22个省市组织2万多所中 , 丨、学校参加活动, 阅读各科敎f?科普、文艺、文化等各类精品文章120多万篇, 撰写校本课程、课件设计征文5800多篇, 在全国各地中+学校掀起“数字阅读”热潮。
敎学参考资料免费赠送火热进行中, 为庆祝敎师节来临, 卽日起全国中 , 丨、學敎师可以通过拨打服务电话010-62701063、010-80895056-8425, 免费申请50元由“中国知网T提供的敎学资料费, 每个学校限额3名。
知识青年 篇8
面向中小学教师教学学生学习需要, 依托“中国知网”先进的知识整合挖掘技术, 开发建设了“中小学电子期刊阅览室”“CNKI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等数字阅读工具。
由中国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小学图书馆委员会主办2012年“中国知网杯”数字阅读活动引起全国各地教育装备部门、电化教育部门和广大中小学校的强烈反响, 全国22个省市组织2万多所中小学校参加活动, 阅读各科教学、科普、文艺、文化等各类精品文章120多万篇, 撰写校本课程、课件设计征文5800多篇, 在全国各地中小学校掀起“数字阅读”热潮。
教学参考资料免费赠送火热进行中, 为庆祝教师节来临, 即日起全国中小学教师可以通过拨打服务电话:010-62701063、010-80895056-8425, 免费申请50元由“中国知网”提供的教学资料费, 每个学校限额3名。
知识青年 篇9
一、知识经济与知识管理
第一, 从宏观上看, 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知识的生产率取决于知识的开发与传播, 而不论是知识的开发还是传播, 都必须以一定的知识库、知识交流机制以及知识实际应用为基础;知识管理正是一种通过知识整序并鼓励知识共享而实现知识创新目标的组织过程, 其根本目的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知识经济的发展。相对完整的知识管理系统应由以下几个环节构成:知识信息管理, 即建立知识库, 用以固化知识;知识应用管理, 即如何获取知识并应用于具体实践;知识交流机制管理, 即鼓励知识创造与共享, 这需要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挖掘知识的制度和方法;知识财产管理, 建立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机制。
第二, 从微观上看, 知识管理通过一系列核心功能的发挥, 切实优化企业的商业活动。根据OECD的观点, 知识经济中的知识可以划分为四类:是什么的知识, 为什么的知识, 怎么做的知识, 是谁的知识。在这四类知识中, 后两类知识的重要性在增加, 它们常常成为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权项, 成为知识产业化的基点, 也应是知识管理的重点。根据美国经济学博士、知识管理及有关商业和信息技术问题资深专家YogeshMalhotra的观点, 知识管理揭示了观念的转变, 即从“信息价值链”转向“知识价值链”。“知识价值链”认为人力系统是最关键的组成部分, 只有人们不断地认识和评估技术系统提供的信息, 才能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没有人力的主动参与, 所谓的“最佳方案”也不会被施行。由此可见, 积极开发人力资源, 掌握并运用第四类知识, 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功能与重要任务之一。实现知识共享则是知识管理的另一项核心任务与功能。当个人或小团体的知识转变成公司的知识后, 共有的知识由这个企业共享并恰当地使用, 才有可能创造出新的知识, 形成知识生产的良性循环。
第三, 知识管理既是一种策略和思想, 又是一种可操作的技术。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方式, 必须建立一定的机构, 包括知识管理的负责人、知识库、负责知识管理和流转的知识中心、计算机网络及协同工作软件的技术基础、智力资本管理队伍、具备有利于知识共享和增值的文化氛围等。而作为一种技术, 知识管理应当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即在工程上和生产中把知识管理落实到技术层面。
二、知识经济与知识产权
知识经济是一种信息密集与智力密集的经济, 它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存在着天然联系。知识的占有与法律确认, 知识与信息的传播与管理, 都可以说是知识经济的核心问题, 同时也是知识产权制度的中心任务。因此, 知识产权是促进知识经济发展的法律保障。
三、知识管理与知识产权
不论是知识库的构建与知识共享, 还是人力资源开发及知识管理技术的具体实施, 都必须明确知识的拥有者、加工处理者、使用者、管理者、操作者等各方的权益和责任。也就是说, 知识管理需要知识契约, 应当关注知识管理的合法性。
第一, 二者以推动知识创新为共同目标。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 知识的核心是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的核心是创新, 因而知识经济的本质是知识创新, 企业知识创新则构成国家知识创新的重要基础。不论是知识管理还是知识产权, 都以促进企业知识创新活动为主要目标, 因而二者在努力方向上具有一致性, 只是功能和途径存在差别。一方面, 知识管理通过开发智力, 促进知识共享, 进一步激发企业员工的智力创造活动, 从而产生更多新的知识, 实现知识创新;另一方面, 知识创新意味着新知识、发明、技术的涌现, 这些新的无形财产只有在法律上获得合法产权, 形成知识产权并得到保护, 知识经济所需要的良性知识创新机制才能健康运行。但是, 知识管理和知识产权在推动知识创新活动中是交织一体、相互作用的, 知识管理过程是构造知识契约的过程, 二者又是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
第二, 知识管理构造知识契约的过程。知识管理系统化过程事实上内含了构造知识契约的过程, 而知识契约的确定, 成为知识产权机制建立的重要基础。其过程的几个环节:明确企业的知识结构;确定汲取知识的方法签订知识契约共享知识。
第三, 知识管理与知识产权的相互促进与相互协调。一是知识管理对知识创新起着重要的激发作用, 推动了知识产权的保护。如前所述, 知识共享是知识创新的加速器, 但在实现知识共享时应注意权级限制问题, 以保护客户的商业秘密和公司的核心机密。如公司数据库目录可以全部开放, 但如果需要详细资料则必须经过授权。二是人们的思考成果属于谁?是否有人有权迫使员工公开他们的思考成果呢?如果认为知识是一种“实物资产”, 那么知识管理就非常容易。按照企业的知识是存储在企业界中的一切的认识, 命令某一员工输出他的知识以便其他人能使用, 似乎是合情合理的;与知识管理有关的绝大多数管理人员、咨询人员和研究人员都持这种观点, 大多数知识管理的实际操作也以此为依据。但事实上, 员工头脑中的知识只是个人认识过程的体现, 而不是一种实物资产, 难以套用实物管理方式。因此, 应注重知识管理中的柔性管理、个性化管理, 结合一定的激励机制, 既尊重个人的知识产权, 又达到知识共享的目标。激励机制有利于稳定人才并鼓励企业员工进行知识与技术创新, 其中包括企业内部员工技术创新呈报制度、企业员工技术创新奖励 (包括分配股权奖励) 制度等。
知识青年 篇10
日本知识地图的研究现状
为掌握知识地图在日本的研究现状, 笔者依次在日本CiNii (CitationInformation by NII) 学术信息数据库、JAIRO (Japanese InstitutionalRepositories Online) 、KAKEN (科学研究费助成事业数据库) 上以知识地图为检索词对题名、关键词、摘要等循环组合检索。
通过检索发现在CiNii中有64篇相关度较高的文献, 而JAIRO上仅检索到4篇 (其中2篇与CiNii重复) , 在KAKEN上检索到相关已立项的项目为11项。研究文献具体如下页表所示, 文献数目最多的是教育支援类, 占总体的48.4%, 其次是信息处理类, 占32.8%, 最后是经营经济类, 占18.8%, 从比例上看可见知识地图主要是应用在教育支援方面, 比较多见的是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构建系统和数据库。例如, 《基于知识提示学科关系的学习履历系统》 (池田, 2009) 将理工专业本科课程中出现的知识点以知识地图方式进行构建, 然后与对应的履修科目和学习成绩进行关联, 对学生和教师提供自我分析、知识分析等功能;《基于WEB的协同学习条件下采用手机终端的形成性评价系统的开发与验证》 (永井, 2004) 则是采用知识地图构建基于BBS的学习支援系统, 对中小学生数学和计算机课程进行协同学习的实践研究, 特点在于采用手机终端对学习的知识点进行形成性评价。此外, 还有数学、医学、理科等学科的教学辅助实践研究, 部分文献还涉及焊接加工等职业技术学习、电子教材开发、电子学习档案等内容。由此可见日本比较重视利用信息技术支援教育实践内容, 侧重于将知识地图置于具体的学科中进行研究。
在信息处理类文献中, 除涉及系统和数据库外, 还有涉及本体 (ontology) 研究、多媒体处理、信息检索等方面, 侧重点在于知识的结构化和可视化。例如, 《日语本体词典系统Ontolopedia的构建与兴趣抽取方法的应用探析》 (宫城, 2009) 采用Wiki百科作为语料库开发日语本体词典系统, 根据用户在Twitter上的投稿信息进行兴趣倾向分析, 以知识地图进行系统评价实验。
经营经济类的文献相对偏少, 主要涉及企业管理、经营模型、知识资产等方面, 采用信息技术构建知识地图进行分析、评估。例如, 《提高企业实力的公司内部信息流通和利用方法——构建知识地图达成经营课题的战略领域》 (田中, 2005) 就提出采用知识地图提高企业在经营分析和信息沟通方面的能力。
从图1的时间分布上可见, 最早的知识地图研究在1994年, 之后逐年递增, 到2008年为顶点, 其后又开始减少。究其原因在于知识地图构建主要应用于信息学、计算机技术等方面, 需要依据严谨的构建步骤, 对于各个节点的名称、内容等信息需要复杂规范化定义, 研究应用面相对概念地图、思维导图等递增状态。
另外, 在科研立项上, 由日本文部科学省和日本学术振兴会所立项的课题中涉及知识地图的有11项, 其中教育支援为9项, 数据处理1项, 几何学分析1项。教育支援方面主要有教育课程开发、教辅支援系统开发、教材开发、学习实践分析等内容, 如利用数据挖掘和知识地图开发知识连锁体验教育课程, 利用学习辅助系统提供知识关联地图和活动场所提高协同活动的效率促进问题的解决, 以知识地图表现知识结构的E-Learning, 以知识地图构建系统促进科学概念理解能力开发科学教育课程, 基于学习活动中的分散知识研究自我效力感发展情况, 以学习履历和知识地图分析探究型学习过程等。由此可见, 科研立项的侧重点也是与上述文献分析结果相同, 即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知识地图以促进教育实践。
日本知识地图的商业化应用
由于知识地图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以地图形态可视化和结构化地展示信息, 因此除在教育实践方面进行探索外, 日本还将知识地图应用于商业模型、企业信息管理、社交网络服务、公益活动、宣传展示中。商业应用上有日本Knowledge Produce股份公司提出创建历时性的知识地图, 以“KONISHI方法”在知识地图上通过分析、综合、关联、类推、创意、决断、模拟等步骤后认识对象领域中存在的各类情况策划剧本, 强调以相关性构建整体结构, 记录并保留各类信息源和相关信息到最后一步, 信息要以客观事实为中心, 在信息的配置和关联上再以主观进行分析 (如下页图2) 。
将知识地图作为可视化的工具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ShareWis”, 它是一个基于社交网络的开放性教学资源系统, 利用地图的可视化方式做用户界面, 辅以基于Facebook、Linkedin等的SNS功能, 这样不仅将知识关联起来, 也将学习者的交流关联起来, 并可以保留学习履历和社交记录 (如图3) 。目前开发有Web网页版和手机APP应用版, 用户可以在免费注册后学习和发布课程, 现有外语、数学、会计、计算机程序、设计等数十种课程, 类似MOOC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 。该系统的特点在于将知识内容以课程形式予以展示, 所有课程均以地图方式构成, 同类课程构成一个区间, 放大后逐层显示。具体操作就是需要在地图上通过放大缩小选择课程, 以主节点为课程名称, 节点边有课程简要文字介绍, 点击主节点可放大进入该课程的所有单元一览页面。除在地图上缩放选择课程外也可以直接在搜索栏输入关键词检索课程。每个课程下由简到难分为多个单元, 每个单元的学习时间均控制在5~30分钟左右, 一个单元学习完后提供选择、排序、判断等以客观题为主的自测练习题, 学习过程中可以随时和其他用户进行SNS互动, 系统提供课程管理、学习历史记录、学习提醒等功能, 学完的课程会以不同颜色显示。
这套系统还支持用户自己创建课程, 支持图片、文字、声音、视频、链接等多类元素, 创建时系统会自动引导用户非常容易地建立一套完整的课程, 包括课程单元设置、教学内容展示、练习题设置, 等等。虽然目前大部分课程都为用户个人或者公司团体制作, 带有免费宣传做广告的倾向, 但是所有课程均是免费开放的, 实现了基于社交网络的开放教学资源的社会化共享。
除上述应用案例外, 还有用于癌症宣传的公益性知识地图, 用于职业技术考试的技术知识地图等, 这些案例都突出了知识地图在可视化和结构化上的特点, 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后记
知识地图由于定义比较模糊, 容易让人从字面上误解为简单的知识点的关联性排列, 而忽略了知识结构化表征的这个特点, 而知识地图构建最难的地方恰恰在于结构化。因此, 日本的知识地图相关研究主要采用了狭义上的知识地图, 采用科学严谨的方法以数据库和可视化手法构建知识地图, 相关文献比较少, 而商业化应用上则多采用广义上的知识地图, 实际上则是类似概念地图或思维导图等的表现手法, 很少见到能从狭义上对知识地图进行数据构建, 对知识节点进行标准化抽取和描述的案例。今后日本在知识地图的研究和应用趋势还有待继续深入探讨, 如知识地图在大数据分析、本体研究、数据挖掘方面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和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CiNii http://ci.nii.ac.jp/.
[2]JAIRO http://jairo.nii.ac.jp/.
[3]KAKEN http://kaken.nii.ac.jp/.
[4]ShareWis http://share-wis.com/.
[5]ナレッジマネジメントhttp://home.att.ne.jp/sea/tkn/Issues/Issue-KM.htm.
青年公司+青年土改 篇11
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难,并非短期的、孤立的、局部的问题,应该在改革与发展的宏观进程中,分析和解决。具体的政策建议有两个,一个是针对城市大学生,新创和增设“青年”公司,另一个是针对特定的返乡大学生,启动“青年土改”工程。
困局待解:针对性和建设性
社会各界都在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出谋划策,其思路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反思:是不是现行的教育体制出了问题(比如扩招、以考试为中心等)?是不是大学的专业结构需要调整(比如冷门专业不一定普遍设置等)?这些反思不无道理,但是远水毕竟难解近渴。
2.鼓励:例如鼓励承担重点科研项目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吸纳符合条件的毕业生从事科研工作;企业吸纳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可按规定享受相关就业扶持政策;建立大学生创业园,通过小额贷款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启动资金,等等。这些鼓励和扶持的确达到了一定效果,只是覆盖面相对较小。
3.引导:教育大学生放低姿态,不一定都要在中心城市,不一定都要收入高的工作。这样的舆论导向当然是必要的,但是如果设身处地把大学生们当做自己的孩子来考虑问题,还是会感到美中不足。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不是孤立存在的,应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打破行业垄断、土地承包制度改革、教育医疗体制改革等问题结合在一起,在改革和发展当中予以解决。这样的话,我们的思路就豁然开朗。
青年公司:城市就业孵化器
我们是世界上人口最大的国家,历史上也多次遇到过青年人就业难的问题,例如上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我们采取的办法是各地建“共青城”,以解决年轻人就业为目的,成立一些专门由年轻人管理和运营的企业。例如1980年成立的中国青年旅行社总社,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是成为上海证券交易所180指数公司(即中青旅),在资本市场和产业市场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笔者建议,参照这个经验,以吸收大学生就业为目的,新设若干中青旅式的“青年公司”。
“青年公司”的本质特征
“青年公司”就是以解决大学生就业为目的新设的企业。所以“青年公司”的员工的年龄必须在28周岁以下,而且其中90%以上应该是大学本科(含)以上学历,50%为应届或毕业一年的大学生。此外,需要另外10%左右的超年龄的行业精英,来进行指导和管理,才不会放大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经营风险。
如同当年的中外合资企业一样,“青年公司”应该属于相对特殊的企业法人,在批准程序、注册手续、税收制度、配套政策等方面,都应该跟其他普通企业存在一定差异。为了让人们一眼就能够识别出该企业是专为安排大学生就业而设立的,“青年公司”甚至可以专用椭圆形等异形公章。并且不管前面名称是什么,公章都附有“青年公司”字样的后缀,例如“某某青年公司”。
“青年公司”的投资方式
根据投资方式的不同,“青年公司”可以分为如下三种:
1.牌照管理行业新设“青年公司”(政府出资)
在牌照管理行业,政府财政可以出资新设各类“青年公司”,并且颁发特别牌照,专门大规模招收应届大学生。比如青年移动通信有限公司、青年证券有限公司、青年电视台、青年报刊、青年研究机构等。
2.其他高端服务行业新设青年公司(财政主导)
除牌照管理的行业以外,其他适合青年人工作的高端服务行业也应该采取类似思路,由国家财政主导,社会力量投资共同新设“青年公司”,比如青年影视公司、青年科技公司。这也是我们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知识密集型产业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
这两种形式的“青年公司”潜力很大,以金融服务、电信服务、交通运输、港口机场、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媒体娱乐等领域来说,每一个行业都可以提供几万到几十万个优质岗位。
3.大中型企业增设“青年子公司”(企业出资)
财政投资毕竟有限,我们还应该调动大中型企业的积极性,通过税收优惠等办法,鼓励企业新设“青年子公司”,比如中国人寿青年销售有限公司、海尔青年服务有限公司等。
“青年公司”的退出机制
“青年公司”是针对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政策安排,必须设立一个退出机制,类似于共青团员,年满二十八周岁,没有在团内担任职务,不再保留团籍。
那么,“青年公司”90%的员工将在工作到28周岁的时候,离开这些公司,会不会因此带来新的就业问题?应该不会,至少不会比现在更糟。因为:
1.这些学生经过几年的工作锻炼,比刚毕业的时候具备了更强的就业能力。
2.我国宏观经济在5年以后将完全走出低谷,整个经济形势会向好。
3.中国生育和升学高峰期即将错过,相对而言,5年后的就业压力会减小。
青年土改:特定的承包权
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返回家乡,但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户口管理制度和土地承包制度。长期以来,大中专院校学生的户口都是随录取通知书进入大中专院校,毕业后再随着就业进入单位。至于高校学生在读期间和毕业返乡的户籍性质,及其能否取得土地承包权,国家对此没有明确规定,各地政策执行也不尽相同。
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规定,取得土地承包权的前提是必须具备农村集体组织成员的资格,该资格的前提则是农村户口。返乡的大学生,由于已经考上了大学,户口转为非农业的了,也就没有了获得责任田的资格,往往享受不到村民待遇。
笔者建议,针对愿意返乡工作且符合条件的大学生,不但要给予村民待遇,还要超过当地的平均标准。
“青年土改”的两个条件
符合特定条件的大学生有两种:
1.进行农业、林业、渔业等生产的大学生。利用当地的土地资源进行高效农业、林业、渔业、养殖业等生产的大学生,可以有效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提高配套产业的科技含量,最终起到致富带头人的作用。针对当前落后的农村地区青壮年外出打工,只有老弱病残留守的状况来说,这些大学生的意义尤为重要。
2.进行村官、教师、医疗等服务的大学生。术业有专攻,如果不选择就地进行农业林生产,大学生可以在地方政府安排下。从事教学、医疗、村官等服务工作。工作满一定期限以后(比如5年),自动获得相应标准土地资源或其永久承包经营权。这些大学生对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将具有深远影响。
为什么对大学生进行“土改”
首先,由于大学生群体比较特殊,在政策上给予大学生一定程度的倾斜,会得到全社会的理解,不会影响到公平原则。从宏观上讲,大学生是社会精英;从微观上讲,大学生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来自农村家庭的大学生,可能已经耗尽了全家的资源,于情于理都应该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
其次,大学生有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以后,降低了失地风险。
《新青年》的青年观 篇12
一、《新青年》诞生, 启蒙青年人
《新青年》的问世, 不是文人雅士消极避世的“无病呻吟”, 而是顺应历史潮流冲决封建网罗的最后“呐喊”。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前后这段时间, 无论世界与中国都是正在酝酿着与发生着巨大变动的时代。在世界范围内, 杀人盈野的世界大战展示了资本主义世界内不可救治的各种病症, 等于宣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死刑, 而在地球的一角, 却有一声巨响, 升起了十月革命的红旗, 宣告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时代的到来。在中国国内, 辛亥革命后的局势毕竟不是鸟语花香, 而是群魔乱舞:帝国主义的掠夺, 军阀武人的专政, 官僚政客的营营逐逐, 土豪劣绅的敲骨吸髓, 反动文人的尊孔复古, 各种乌烟瘴气, 把国家搞得一团糟, “国家的情况一天比一天坏, 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1] (P1470) 在这万马齐喑、使人忧心如焚的时刻, “于无声处听惊雷”, 1915年9月15日, 《青年》杂志在上海应运而生。《新青年》并非一般的理论刊物, 而是青年革命者的启蒙之师。它一出生, 劈头第一句就昭告世人:“本志之作, 欲盖与青年诸君商榷所以修身立国之道。”[2] (P2) 俟后, 陈独秀在回答读者来信时更明确地说:“盖改造青年之思想, 辅导青年之修养, 为本杂志之天职, 批评时政, 非其旨也。”他所着眼的是思想上的启蒙, 而对实际政治的争论则采取了多少是有些回避的态度, 这在当时尚无民主可言的旧中国实属“不得已而为之”之举。《新青年》将青年作为改造社会的物质武器, 造就了新文化运动的基本群众, 一代青年的崛起, 使它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丰碑。
二、推崇进化论, 重视青年人
自从严复将赫胥黎的《天演论》加以改造介绍到中国后, 进化论的思想就不胫而走, 成为当时思想领域影响最大的学说, 也直接促成了《新青年》的诞生。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不仅接受了进化论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败、自然淘汰的道理, 而且从中获得了一种观察事物, 认识世界的方法, 即新旧交替, 后来居上, “将来必胜于过去, 青年必胜于老年”。[3] (P5) 在陈独秀等人看来, 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 之所以出现革命军起、革命党消的局面, 完全是它依靠旧势力的结果。由于怀抱这样的信念, 他们对青春﹑青年达到了近乎崇拜的地步。陈独秀就公开说, 中国人的年龄和知识成反比例, 年龄高者, 多半是昏聩无能之辈, 青年之中, 多有真知灼见之人。“倘由知力之深浅而判尊卑, 则吾国之老人, 当敬礼少壮”。“青年如初春, 如朝日, 如百卉之萌动, 如利刃之新发于硎, 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 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李大钊更是充满了对青年人的信心, 他歌颂青年是人生之王, 人生之春, 人生之华;号召他们“冲破过去历史之网罗, 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 来共同“新造民族之生命, 挽回民族之青春”;他要求青年“前进而勿顾后, 背黑暗而向光明, 为世界进文明, 为人类造幸福, 以青春之我, 创建青春之家庭, 青春之国家, 青春之民族, 青春之人类, 青春之地球, 青春之宇宙”;他热烈地呼唤青年:“速起而耸双肩, 负此再造国家民族之责任。”
三、提倡新观念, 塑造青年人
近代中国之民性, 是在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母体里孕育而成的, 受封建的传统观念, 以及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经营方式的影响, 中国民众形成许多颠倒了的价值观和愚昧落后的民俗, 尤其是广大青年, “手无缚鸡之力, 心无一夫之雄;白面纤腰, 妩媚若处子;畏寒怯热, 柔弱若病夫”。“纨绔子弟, 遍于国中;朴茂青年, 等诸麟凤”, 如此这等国民, “国安得不亡!种安得不灭!”[4] (P16)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 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把破除旧道德, 树立新观念视为当务之急, 在《敬告青年》一文中, 他对于如何塑造青年人提出了振聋发聩的六项标准。
(一)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塑造青年人的关键是还给青年一个自主权, 恢复其所应享有的人权, 以往的历史造成了民众劣根性的泛滥, 君主专制的长期统治严重“损坏个人独立自尊之人格”, “窒碍个人意思之自由”, “剥夺个人法律上平等之权利”, “养成依赖性戕贼个人之生产力”, 从而培养了十足的奴性。青年若想摆脱奴隶地位, 必须脱胎换骨, 彻底“脱离夫奴隶之羁绊, 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 无论任何人都“绝无奴隶他人之权利, 亦绝无以奴自处之义务”。“我有手足, 自谋温饱;我有口舌, 自陈好恶;我有心思, 自崇所信;绝不认他人之越俎, 亦不应主我而奴他人”。
(二)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大千世界, “森罗万象, 无日不在演进之途”, 人类社会莫不如此。“笃古不变之族, 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民, 方兴未已”, 如果世世代代只念祖传的一本经, 后人只走祖先开辟出来的一条路, 必然被人类社会所淘汰。所以青年人万不可故步自封, “不作改进之图”。既然存立于万国之林, 必置身于世界潮流之中, “笃旧者固速其危亡, 善变者反因以竞进”。中国必须善变以求竞进, 不断弃旧更新, 才有希望, 否则, 有被开除球籍的危险。
(三) “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历朝历代已经证明, “夫生存竞争, 势所不免, 一息尚存, 即无守退安隐之余地。排万难而前行, 乃人生之天职”。然而, “充塞吾民精神界者, 无一强梁敢进之思”, 这是很可悲的。所以, 少数觉悟者必须奋起呼号, 唤醒青年自觉奋斗, 培养他们的积极进取精神。
(四) “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居今日而言锁国闭关之策, 匪独力所不能, 亦且势所不利”。万邦并立, 互有交流, 不管国家大小﹑强弱, 都“不能漠视外情, 自为风气”, 虽然国情有别, 风俗各异, 但是“潮流所及, 莫之能违”, 这是客观规律。因而, 青年人应放眼世界, 着眼未来, 积极吸取世界知识, 学习先进文化技术, 才能重振我中华雄风。
(五) “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陈独秀是重实利讲实效的人, 对虚文和空谈历来厌之切齿。他指出:“若事之无利于个人或社会现实生活者, 皆虚文也。”凡属虚文, “虽祖宗之所遗留, 圣贤之所垂教, 政府之所提倡, 社会之所崇尚, 皆一文不值也!”他力倡实务精神, 主张废除虚玄名教, 号召青年自觉投身于经济建设之中, 充分尊重个人生产力, 改善民众生活, 努力增强综合国力, 切勿图虚名而遭实祸。
(六)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新青年》自创刊之日始, 就举起了民主和科学的大旗, 在茫茫黑夜中点燃了启蒙运动的火炬。“科学之兴, 其功不在人权说下, 若舟车之有两轮焉”,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 羞为浅化之民也, 则急起直追, 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一遵理性, 而迷信斩焉, 而无知妄作之风息焉”。由此可见, 科学对于净化青年思想之重要, 它既是青年脱蒙昧之良药, 又是反封建迷信之利剑。因此, 陈独秀号召青年学科学用科学, 还要研究科学, 发展科学, “科学领土内之膏腴待辟者, 正自广阔”。
四、呼吁新精神, 勉励青年人
通览《新青年》, 字里行间无不蕴含着对青年人的这样一种殷切期望:自觉奋斗, 发愤图强。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说:“予所欲涕泣陈词者, 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 有以自觉而奋斗。”李大钊也认为:中国能否回春再造, “此则系青年之自觉何如尔”。他们都指出:只有具备自觉奋斗精神的青年, 才是新青年, 而非旧青年, 才是真青年, 而非伪青年。
青年是人一生中最可宝贵的时机, “青年如初春, 如朝日, 如利刃只新发于硎”。每个青年都应在自身青春的十数个寒暑“植人生之大本”。这是《新青年》提倡青春价值观的第一层意思。同时, 每个青年还要明确青年时期对于社会的责任, “青年之于社会, 犹新鲜活泼细胞之于人身”。青年要克服自视卑贱的观念, 发愤图强, 蔑视自古相传的一切, 敢于用新的生命改变旧的社会机体, 这是自觉的主要内容。《新青年》阐发奋斗之意, 就是“奋其智能, 力排陈腐朽败者以去”, 与旧的社会决裂, 与昨日之我决裂。它把斗争的矛头直指封建社会的宗法制度和伦理道德, 控诉家族制度视青年如草芥傀儡的罪恶;号召青年挣脱封建家庭的羁绊, 追求独立自主的人格。《新青年》的撰稿人通过大量的篇幅提倡自觉和奋争, 其目的是唤起青年人的自我意识和反省, 向他们宣传一种奋斗不已, 自强不息的精神, 启发青年人的时代使命感, 激励他们投身于改造社会的洪流, “执戈而起”, “以扶人类之正义, 以寻吾国之活路”。
总之, 谁掌握青年, 谁将拥有未来。《新青年》的诞生紧紧扣住了时代的脉搏, 奏出了彼时代的最强音:倡民主, 兴科学, 追求个性解放, 将无数热血青年召集于麾下, 引导他们步入辉煌壮丽的人生之路;它的发展正如陈独秀所云, 是一项奋斗造桥的过程, 虽无完工的希望, 但这桥一天长似一天, 前赴后继, 终达彼岸。言词之间, 颇具屈老夫子之遗风:路漫漫其修远兮, 汝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第四卷) .人民出版社, 1991:1470.
[2]陈独秀.青年杂志社告.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1卷1号, 其他引文内容均摘自《新青年》1-3卷.
[3]鲁迅.鲁迅全集 (第四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5.
【知识青年】推荐阅读:
青年知识分子11-05
下乡知识青年补偿09-08
发展优秀青年知识分子入党问题之我见10-04
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07-14
青年公司+青年土改08-28
《新青年》的青年观07-12
青年勉乎哉——读《敬告青年》有感10-22
青年节致青年团员的慰问信10-25
青年妇女07-15
青年领袖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