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创建和谐社会

2024-09-13

为创建和谐社会(通用12篇)

为创建和谐社会 篇1

摘要:本文首先阐明提升会计信用的重要性, 然后联系我国实际深层剖析会计信用缺失的成因, 最后从优化产权、建章立制、诚信教育、国际协同等方面提出一些相应配套的治理对策。

关键词:和谐社会,会计信用,信用体系

一、重塑会计信用的必然性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 会计信用则是经济活动链条的基石。没有信用, 市场经济就无法顺利建立和持久维系。市场经济发展的速度越快, 会计信用就越重要。加快会计信用体系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也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性环节。会计信用是建设和谐社会信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是我国当前会计工作的中心任务。会计作为经济学科, 应将大众作为服务主体, 提供真实、有用的会计信息。会计信用应重点强调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负责, 企业应站在社会的角度来发布会计信息, 应在合理获取最大利润的同时保障信息的准确性与真实可靠性, 以最大限度满足利益相关者投资、决策或其他使用的信息需求。

目前, 我国会计信用体系建设在实践应用上面临许多问题。会计信用缺失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伪造会计凭证、虚假账表等财务欺诈问题严重, 外部治理环境欠佳;虚构资本投入, 拖欠借款或货款;企业经营者法律观念薄弱, 会计监督控制乏力;会计信息披露透明度偏低, 难以满足投资者需求。在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下, 会计信用缺失问题愈演愈烈, 为顺应和谐社会建设的需求, 我们必须加快会计信用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二、我国会计信用缺失形成原因剖析

1. 尚未建立健全会计信用法律规范体系。

我国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 传统的信用观念与现代市场经济信用观念相冲突, 信用法律原则和会计失信行为的处罚仅分散在我国《合同法》、《会计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中, 无系统性且可操作性差。而实施会计监督检查的执法部门因涉及区域经济利益、地方保护主义导致监管失效, 未能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泛滥, 形成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

2. 法律监督机制不完备, 政府对企业监控不力。

目前, 财政监督、税务监督、审计监督等在监督标准和管理上各自为政, 无法有机结合, 不能从整体上有效地发挥监督作用。同时, 满足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运行需要的会计管理体系还在逐步形成中。因此, 当国家宏观利益与企业微观利益发生冲突时, 在很大程度上就诱发了造假行为的产生。

3. 会计人员素质偏低, 缺乏职业道德与法律意识。

部分会计人员不顾会计行业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道德规范, 在个人利益的驱使下伪造会计资料、贪污公款、监守自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许多会计人员对会计核算原则、核算方法认识不足、理解不深, 实际操作中往往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4. 披露成本与产权利益是会计信息失实的经济因素。

企业虚假财务报告的产生来源于信息不对称, 而信息披露成本极大地影响着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企业为降低披露成本, 最终倾向于减少会计信息的披露。目前我国会计信息缺失已成为普遍现象, 其中产权主体缺位是会计信息造假的制度根源。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从国有企业改制而来, 内部治理机制尚未完善。董事会作为执行者履行行政机关职能, 难以真正代表职工的切身利益, 会计信息发布必须经大股东的同意, 不然就无法发布。因此企业产权利益之争必会降低会计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5. 公司治理与内部会计控制方面存在缺陷。

内部控制制度必须有严谨的会计作业流程、专业会计师的查核及独立行使职权的董事、监事, 三者缺一不可。会计信息造假事件中, 会计准则与制度和审计、监管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外在保障机制, 并不能根除会计信息造假, 会计信息造假的根源是治理机制的缺失。因此真正需要做的是从源头上建立健全会计信息质量的内在保障机制, 堵住会计信息造假的源头。

6. 政府管理部门观念和管理存在错位和缺位。

目前, “官出数字, 数字出官”的浮夸风盛行, 单位领导和高层管理人员可能因“业绩优秀”而谋取更高职位, 获得更多经济利益和政治荣誉。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出政绩, 搞花架子, 盲目地下达经济增长指标、国有企业扭亏任务, 或其他任务, 逼着企业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而必须编造虚假的会计报表。

三、建立我国会计信用体系框架的设想

1. 狠抓法制建设, 加大执法力度。

会计法规的完善与否将直接影响着会计工作的质量, 应抓紧会计法规体系的建设。我国正处于法制社会建设时期, 会计法律还未完善, 为此要不断加强立法, 尽快制订、修改有关会计诚信的法律法规, 不断完善会计法律体系。加大执法力度, 严惩违规行为和违规人员, 使违法者受到应有制裁, 承担法律责任。在构建和谐社会新阶段, 要通过加强会计法治建设和提高执法力度, 真正发挥法律的约束作用, 彻底纠正会计失真问题, 推动经济社会稳健发展。

2. 健全制度规章, 完善监督职能。

抓紧对市场规则的完善, 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在制度上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可靠, 同时用非市场力量抑制市场制度的弊端。从有关会计的法制建设来看, 目前需要解决惩治造假的精确制导问题, 明确由什么人启动对会计欺骗的诉讼程序, 改变“民不举、官不究”的局面;明确规定会计真实性的具体法律标准;明确规定企业负责人是会计信息真实性的主要责任者;明确区分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 提高立法和执法的科学性。从政府监督来看, 发挥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作用, 鼓励媒介披露不讲诚信的单位和个人, 对不守诚信而造成严重后果者, 不仅要在经济上追究其责任, 还应追究其法律责任, 完善监督约束机制, 有效防范会计舞弊和经营风险。

3. 加强道德诚信教育, 重视企业内部会计监管。

加大会计行业职业道德教育, 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实乃当务之急。着重开展以职业道德为核心内容的诚信教育, 让“诚实守信”和“独立、客观、公正”的职业风尚成为每一位会计从业人员的自觉行为。此外要加强企业会计内部监管建设, 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技能。企业要建立内部会计监督制度, 对会计人员实施监督, 内部审计工作的监督也应该严格执行, 加强对会计工作的审计监督。对违反会计法规和职业道德的会计人员, 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应进行严格查处, 吊销其资格证书, 使其不得从事会计工作, 情节严重的, 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4. 优化企业产权管理, 改进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是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内部制度安排, 会计信息属于产权主体。我国会计诚信问题的产生从根本上讲是由于产权关系复杂造成的委托人缺位, 而会计诚信的培育首先依赖于产权的明晰。在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中, 产权管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一直未能妥善解决。如果只依靠产权的治理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会计信用缺失的问题, 那么就应该通过加快制度建设使产权得以确认, 进而解决委托人缺位的问题。

必须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 首先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加强股东等财务信息需求者参与监控的动机和能力。其次是完善业绩评价机制, 应考虑增加一些涉及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等的非财务会计指标, 使代理人所得的利益与企业目标约束挂钩;然后是改变激励措施, 防止管理者的短期行为, 经营管理者的激励措施应当将长期绩效补偿与短期工薪支付分开;通过持股结构的调整, 增加股权之间的相互制衡, 解决“一股独大”的问题。再次是要建立健全独立董事制度, 增强董事会内部制约机制, 切实维护中小股东利益。最后是完善公司内部会计控制体系, 规范公司财务行为。

5. 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强化会计信用管理。

只有建立健全包含内部稽核制度、内部牵制制度、内部审计监督制度等内容, 形成较为完整和严密的企业内部控制系统, 治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才具备必要的条件。要严格贯彻执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使日常会计业务处理及会计档案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尽力达到标准规范的要求。制定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 使之分工科学合理、职责分明。会计人员除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外, 还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业务能力, 既要学习、掌握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提高综合素质, 又要不断接受后续教育, 加强业务学习, 熟练掌握相关的标准与实务, 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和职业判断能力, 提高对会计法律法规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6. 深化会计改革, 积极推进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和趋同。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日益加快的背景下, 建立公认、合理、公正的会计准则, 尽量达到国际会计趋同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加快经济发展, 引领世界潮流, 必须结合我国国情, 紧抓良机, 加大会计改革力度, 不断完善我国会计准则体系, 实现国际趋同。目前完善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2006年2月, 财政部发布39项企业会计准则和48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 这标志着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 并借此向全世界发出清晰的信号, 那就是我国的会计职业界致力于提高透明度和执行高水准的执业准则, 这不仅有利于会计职业界的发展, 而且有利于我国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7. 借鉴外国经验, 建立科学、合理的会计信用体系。

加入WTO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 同时也带来严峻的挑战。许多国家的会计信用体系建设已进入正轨。美国在最近一次经济危机后, 政府建立了以联邦立法为核心的证券信息披露制度, 主要是监督证券市场运作是否正常, 以恢复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国外注重法律约束力, 通过制定系列法律来相互约束, 其会计信用制度较完善, 因此在会计信用实施上非常有效。我国上市公司多是从国有企业转型而来, 难免带有一定的“陋习”, 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应扬长避短, 效法国外经验并吸取教训, 少走弯路, 迎头赶上, 同时, 应结合实际苦练内功, 尽早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会计信用体系。

【注】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项目编号:70772008) 、河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 (项目编号:07457203D-7)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万晓文, 董宪光.会计信用:一个新制度经济学的解释.财会月刊 (理论) , 2006;5

[2].王爱国, 袁兆霞.关于会计信用体系建设的理性思考.齐鲁论坛, 2006;1

[3].张玮.会计信息失真成因分析及治理措施.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5;11

[4].George H.Bodnar, William S.Hopwood.AccountingInformation System.Prentice Hall, 2003

[5].朱锦余, 刘秀丽.关于会计信用若干问题的探讨.中国农业会计, 2005;9

为创建和谐社会 篇2

现在大中小城市也包括一些乡镇街道均由房地产开发商建成几个楼群或者多达100多楼群小区。这些星罗棋布的小区镶嵌在祖国版图上。居民住在一起,水电燃气,办公管理区、服务区、活动区、绿花区、警务区、活动广场、学校医院托幼园、养老院、周围农村居民,形成一幅农城商乐图,大家积聚在一起,生活在一起,晚上一起跳跳佳木斯快乐舞步,和谐而居。俨然一个和谐小区。有些小区,垃圾围城、挣地种菜、赌博丢窃、矛盾隐患,治理软弱。

和谐校园

大学职业学院技校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校园经济,中国一大奇观。 大学职业学院技校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校园经济,中国一大奇观。全国中小学生总约2.08亿。学生家长每年支付学费数字巨大,有力推动经济流动 。每年极少数学生发生坠楼、意外事件,牵动全国“可怜天下父母心”的神经,流汗挣钱,再揪心、流泪、流血。迫切建立和谐校园,一起“中年丧子(或女)”都不愿意发生,就是被大学培养个废品,也比孩子失去强一百倍。尽管这样,还是一些独生子女命丧阎罗,成为父母心中的痛,目前约有失独家庭百万余。可见和谐校园意义所在。

和谐社会

是指一种美好的社会状态和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即“形成全体人们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和谐中国

和谐中国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个现实目标,稳定和谐,绝大多数人的最本质利益所在,一些人,极少数人如一些邪教头领、暴恐分子、一些被收买的民族败类,不断找麻烦,与一些阴谋分裂国家的境外势力遥相呼应,制造不和谐。这些人梦想有朝一日,实现其个人的一国第一首领梦,痴心梦想,疯狂活动。大家看到没有,香港占中者妄想一霸香港;台湾极少分人希望独立成国,当总统呀;还有人希望大陆学习苏联分裂为多个国家,好多几个总统先生。哈哈哈。一些城市希望自己升格为直辖市吗!都是私心作怪。

和谐小区

无论和谐小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还是和谐中国都离不了和谐之道、和谐大道。其实对于地球村70亿人民来说,不需要一个政府,但是为了安全、平息民与民利益纷争才组织了人民政府。人民求安稳、求和谐,离不开不和谐者的治理人。就是军队、法院、监狱、公安。本来人民政府为人民,可事与愿违,政府也喜欢钱,变为人民政府为人民币。因此提出以人为本的民本位基本观念。普通人民就是三个一:一个房子、一个工作、一个家庭(伴侣及孩子)。凡是满足三个一就实现了人生基本目标。就可以考虑和谐幸福了,行和谐之道了。

为创建和谐社会 篇3

【关键词】文明城市;创建;和谐社会

一、深化创建文明城市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为推进和深化文明城市的创建,坚持我党的理论和指导方针政策,全面树立起讲文明、有礼貌的新型社会,让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其中建设,从日常琐碎事情做起,提升品位,提高生活品质,让老百姓从建设文明城市中得到实惠,进一步推进深化文明城市的建设。 要想更好的建设文明城市,首先应做到如下几点:

1.积极宣传文明城市建设,打下良好的宣传基础。可以通过开通专栏节目和专访进行积极的宣传和引导,还可以制作相应的专题、大批公益广告和积极宣传典型事例等行为进行宣传文明城市建设,对那些破坏建设的行为进行相应的惩戒和处罚。

2.积极治理城市,打造美好城市生活工作环境。这要求我们不仅要积极改造城市旧区,建设新区,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进行综合治理,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推行生活垃圾袋装,定期清理。还应该加大对城市治理力度,对城市污染如噪音、空气、水等污染进行监管。此外,为了更好建设文明城市,美化城市面貌,还应对道理安全进行加强治理,防止街道混乱、人车交杂混行等现象的发生,更应加大对摩的、网约车的管理,规范车辆和交通治安。最后,为了城市环境的美好,更应规范文化市场的秩序,加强对网吧、音像市场、ktv等娱乐场地的监管,使广大群众的业余生活积极向上,更健康,发展更美好,提高群众道德素养建设。

3.实施群众素质教育,共创良好人文环境。首先,政府应积极编制文明手册,发放到群众中去,让大家认识到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其次,积极抓好学校教育,孩子是未来的希望,只有加强对其思想道德建设,才能为创建文明城市提供人文支持。

二、如何深化文明城市建设。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创建文明城市不仅能够树立城市的良好形象,还可以使得人民生活水平改善和提升。各级领导应充分重视和认识到建设文明城市的大势所趋。积极落实和建设文明城市,让群众认识到其重要属性。

2.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创建文明城市是一件长远且复杂的事情,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应强化领导能力,确认各自的责任,共同努力。由市政府带头引导建立指导小组,负责文明城市的创建的后勤工作,务必保证文明城市的正常有序的开展。

3.分工合作,积极配合。创建文明城市需要各行业、各部门、各方面的紧密协作,共同实施。只有各单位按照市领导旨意积极配合,共同制定适合发展的方案和措施,抓好自身建设的同时积极配合,才能为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尽一份绵力。

三、在创建文明城市进程中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1.应遵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来调整创建文明城市的方针政策。就在我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着以新方向和方针以后,《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修订之时也已把构建和谐社会增加到其中,进一步根据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点进行调整和规划。各方也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按照构建和谐社会这一指示,在深化文明城市创建的过程中把构建和谐社会这一目标纳入其中。

2.根据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来开展创建文明城市的工作思路。要想和谐社会得以构建,不仅物质上需要有保障,还需要精神上的保障。要想深化文明城市的创建,就要积极发展经济。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 创造新的发展模式,进而改善发展质量,从而实现经济快速持续稳定发展。物质上得以发展,精神上的建设就应坚持马列思想,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让广大人民拥有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同时还应加强群众爱国主义和法律常识的教育,激发群众爱国之心,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妥善处理人民大众之间、各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这样不仅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持,还可以为其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3.应遵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来创新创建文明城市的体制机制。文明城市的创建与创新密不可分,要想使和谐社会的构建可以顺应时代的发展, 就要创新观念、载体、机制等等。(1)观念创新。即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发展创建工作,促进和谐社会持续健康。(2)载体创新。应结合社会环境和工作对象与人民群众的特征和需求,进一步找出适合建设精神文明的活动载体 ,我们应从身边小事出发,走到群众中去,使人民大众愿意接受和乐意实施建设,这不仅可以扩展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力使更多的人知道愿意参与其中,还可以使精神文明建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扩大范围。(3)机制创新。要想使长效管理机制、公民参加机制、指导协调机制、目标责任机制、资金投入机制、依法整治机制、监控管理机制得以创建与完善,达到“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全员积极参加 ”这种领导和工作体制的实现,进一步使得和谐社会更加科学、规范的实施和创建。人民群众是城市的主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支持所在,因此,建立群众参与制度势在必行。政府还应积极的创造像做志愿者、义工等条件和机会让更多的人参与构建和谐社会中去,让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其中,把建设和谐社会作为分内、自己的事。这些都为城市建设管理打下坚定基础。

四、结论

文明城市的创建是一个动态发展、逐渐积累的过程,必须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精神文化的不断增长需求同步进行。在深化文明城市的创建过程中,应积极构建和谐社会, 这不仅可以开拓创新文明城市的创建,还可以贯彻落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

[1]罗朝良.创建文明城市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J].科学社会主义,2010年01期.

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思考 篇4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

和谐社会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在一定意义上, 可以把它归结为四个方面:社会系统内部诸种基本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和要素之间关系的和谐;人与人之间关系或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其中心环节毫无疑问是“人”。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 人的个性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前提。造就和谐的人的个体, 就是要使一个人有健全的人格, 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能合理地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做到融入自然、融入社会、融入集体。促进个体的人的和谐成长与发展是社会的主要工作和责任。社会关爱人, 集体承认个人、尊重个人, 给人以充分自由的发展空间, 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体体现在人自身以及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与国外的和谐发展等诸多方面。和谐社会说到底是人的和谐, 是人的身心解放、人格完善、人权保障、人际关系良好、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哲学基础

胡锦涛强调:“做好任何一项工作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 要通过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 深化对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规律性认识。”反思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 它之所以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 有其合理性和现实性, 是因为它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之上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矛盾的稳定性与动态性辩证统一的社会, 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共存互动的社会, 是否将和谐社会理解为一个动态过程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人们在认识和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 应该用辩证的、发展的和历史的观点来审视和指导人们的认识和实践。事物作为由多种矛盾构成的矛盾体系, 是一个动态的体系。它内部各种矛盾力量是不断变化着的, 这就会造成各种矛盾力量的不平衡, 这种不平衡表现着各种矛盾力量的不同地位、不同作用, 也规定了矛盾发展的具体内容、态势和方向, 这样就有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由于在事物发展过程中, 各种矛盾及其相互关系是不断变化的, 因而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区分不是凝固不变的、僵死的, 而是可变的, 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只有在认真研究事物的主要矛盾的同时, 又注意各种次要矛盾的发展, 注意各种力量相互关系的变化, 才能正确地预见主要矛盾的变化, 并且在主要矛盾一旦发生变化时, 在认识上和实践上及时地把主要精力放到新出现的主要矛盾上来。从毛泽东的“斗争哲学”到邓小平的“和谐哲学”, 再到十六大以来提出的“和谐社会”新理论, 集中体现了上述原理。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应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指导下, 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不断探索和认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 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协调好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 将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统一起来。

三、努力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的创建是党和国家当前工作的重点, 它包括了人伦和谐与天人和谐, 深刻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突出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决定着社会面貌的变化、社会结构的更新、社会和谐地发展。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在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贫穷的社会也不可能和谐。胡锦涛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仅仅抓住和切实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对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加快实现现代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要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把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 努力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2、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

和谐社会的内涵里无处不显示出“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始终坚持这一取向。在“以人为本”这一概念中, “人”有两个尺度, 即泛指任何一个具有公民资格的人和特指这些公民中的弱势群体。只有对“以人为本”这两个层次把握好了, 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以人为本”不仅要求每个个体的能动性、自主性得到发挥, 个体得到充分的尊重;而且要求作为劳动者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保障, 能够充分享用自己的劳动成果, 并免除他人的侵害。然而, 我国在公民按自身能力发展的制度平台上还存在诸多问题, 突出的是政策性支持所带来的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性障碍, 以及精英与大众的剧烈分化而引发的社会断裂。现在的迫切任务就是要优化社会结构, 保证每个公民的身份资格得到平等的承认, 并有公正的机会促进其发展与利益的实现。最根本的措施是健全社会的流动机制, 保证每个公民都具有流动的权利和自由。这种弹性的社会结构才是有活力的, 才更具有和谐性。这样就能打破社会阶层之间的壁垒, 使各个社会阶层处于不断变换和更新中, 缓和社会冲突。具体地说就是要取消农民进城的就业限制, 破除户籍制度, 解除公务员的身份资格限制等等, 用流动性来缓解社会的不稳定, 用流动性来增强社会活力, 用流动性来使社会结构和谐。

3、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唯物辩证法告诉人们,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过程, 只有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事物才能健康成长。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基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永恒追求所内含的一种必然要求。然而, 自工业文明以来, 旧式的工业化发展方式导致了全球能源紧张、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和灾害频发等一系列问题, 使人类受到了自然界的报复, 也让人们认识到:人类对自然界需要索取、利用, 更需要补偿建设。党和国家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建立“五个统筹”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改善生存环境和美化生活环境, 改善公共设施和社会福利设施等, 走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科学发展观是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指南, 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创新。

摘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了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理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博大精深, 其中心环节是“人”。它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观和辩证的认识论为其哲学基础的, 是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的。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目前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和谐社会,矛盾观,认识论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5.

[2]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讲话[N].人民日报, 2005-02-23 (3) .

创建平安家庭,共建和谐社会 篇5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平安与和谐是整个社会平安与和谐的基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入开展平安建设活动,关系着每个家庭、每位公民的幸福与安宁。而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社区的一份子,创建“平安家庭”活动与 每个家庭的生活息息相关,又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谐社会建设为深入开展“平安家庭”创建活动赋予了新的内涵。开展“平安家庭”创建活动,是落实平安建设目标、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新举措,是宣传教育广大群众、提高家庭成员素质的新载体,是组织引领亿万家庭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新平台。

家庭的平安是家庭生活幸福的基础。平安家庭建设以平安驻我家、幸福你我他为主题,以坚持不懈地学法、用法、守法为方法,以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良好氛围目的。大力弘扬以孝为本、上慈下孝、长幼有序、以和为贵、充满爱心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大力提倡诚实守信、民主平等、宽容平和、平等相待、互相信任、求知求新、健康科学的先进理念。家庭成员要彼此友爱,尊敬老人,爱护孩子,夫妻互敬互爱,融洽相处。要不断培养家庭成员的责任感和责任心,促进建立和睦的家庭关系。依法兴家、依法治家。调解家庭矛盾,调解邻里纠纷,促进家庭和谐、健康发展。

家庭作为整个社会的基础和细胞,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域,是平安社会的坚固防线,更是社会和谐的根本所在。家兴则国兴,家稳则国稳。和谐家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家庭和谐是实现家庭进步的基石,一个实现了夫妻全面协调发展、子女可持续发展的家庭好比一个等边三角形,最稳定,最和谐,也最有希望和发展前途。而一个平安、和谐家庭的建设应该从多方面着手,多方面努力。

家庭生活中应注重夫妻和谐,促进家庭协调发展。现在我国绝大多数家庭是由夫妻和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夫妻是家庭的主体,两者的关系主导着家庭的走向,影响着子女的成长,决定着家庭的未来。平等是夫妻和睦的核心,更是家庭和谐的基础。平等就是互相尊重,尊重则是发自内心的关爱,夫妻相互关爱,关系就会和谐,家庭就会稳固。

家庭成员应同舟共济。夫妻从组建家庭开始就成为了一个共同体,双方要共同承担家庭的建设和孝敬父母、养育子女的义务,切不可坚持传统思想中“男主外,女主内”的狭隘僵化的家庭生活模式。同时,夫妻还应做到,当家庭处在逆境时,夫妻携手抵御风险,当好家庭的掌舵人;在收获成功时,要明白个人的进步是夫妻以及家人共同拼搏的结果,应与家人共享。

生活中应相互促进。夫妻在生活中要多帮助、多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否则思想观念、社会地位等的差距拉大,容易导致夫妻沟通困难,直接影响夫妻和睦、家庭和谐。父母应当重视子女。子女是家庭的接力棒,子女的成人成才关系着家庭发展的延续和质量。有人说,50岁以前是自己奋斗,50岁以后看孩子发展,只有把子女培养成社会的有用之才,家庭建设才能后继有人。所以,只有一方发展而不顾另一方发展,是不协调发展;只顾夫妻发展而不顾子女教育培养,是不全面发展。最理想的状态是夫妻共同发展,家庭全面发展,这样家庭才能更稳固,夫妻才能走得更远。

家庭作为人类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是以婚姻和血缘为基础,由世间关系最亲密、情感最深厚的人组成;古往今来,幸福平安是人们的普遍的愿望,并不懈的为之奋斗,不惜流血牺牲。在我国的传统中,每年过春节,家家门上都张贴“出入平安、四季平安”的平安联,以祈祷全家平安;过节要燃放鞭炮,其寓意是驱鬼避邪,以保佑家人平安。可以说人们对平安的祈盼和执着的追求,从来没有停止过。特别是在我们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里,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幸福指数显著提高,在人们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同时,对家庭的平安和社会的稳定倍加重视和珍惜。而在现实生活中,影响家庭平安和谐的因素依然存在,有些家庭信奉封建迷信或邪教,使家庭生活偏离正常的轨道;家庭暴力时有发生,受害者多为妇女儿童,使他们的身心受到严重伤害;伦理道德失范,婚外情导致家庭离婚率上升,使婚姻家庭基础出现危机;家庭子女教育存在缺陷,青少年犯罪问题突出;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成为破坏家庭的杀手;家庭贫困,就业难等问题,成为导致个别家庭成员违法犯罪的诱因。而这些问题都可能直接影响着家庭平安与幸福,同时也严重的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创建平安家庭,要始终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目标来开展,最大限度消除和减少影响家庭平安和谐的消极因素,最大限度的增加有利于家庭平安和谐的积极因素,以家庭的平安,促进全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在创建活动中,我们应该着重抓好以下几个环节:一是要确立平安家庭创建的目标。平安家庭创建活动,要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紧密结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有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按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家庭平安创建的目标应定位在:崇尚科学、勤劳节俭、遵纪守法、健康文明、邻里团结、家庭和睦、尊老爱幼、环境整洁、积极向上,人与自然、家庭与社会和谐相处。二是坚持把宣传、教育、引导贯穿创建活动全过程。创建平安家庭,既是家庭义务也是社会责任,既要解决实际问题,也要解决思想观念问题。因此,做好宣传、教育、引导工作对推动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尤为重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专栏以及文艺、体育、技能比赛等形式和方法,广泛、深入的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不断扩大群众对创建活动的知晓率和参与度。通过宣传教育活动,使广大群众比较系统的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科技文化知识,政策法规知识、文明礼仪知识、安全防范知识、和增收致富的技能等。要注重发现和培养典型,通过对典型引路使创建活动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家庭,贴近实际,使创建活动学习有榜样,创建有方法。三是创建活动要注重发挥家庭的主体作用。创建平安家庭,要坚持以家庭为主体,充分发挥内因的作用。

而家庭主体作用应着重解决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要使家庭成员提高对平安创建活动重要性的认识。开展平安家庭创建活动,是落实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实践活动,其目的是通过创建平安家庭来实现社会基本单位的平安和谐,使和谐社会建设具有更加广泛坚实的社会基础。第二,要增强对平安家庭创建活动针对性的把握。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家庭平安,这是共性;但每个家庭之间存在差异,他们对平安的理解和需求各不相同,这是特殊性。开展平安家庭创建活动,既要注重宏观指导,整体推动,更要注重微观的把握和有针对性的操作。比如有的家庭因经济困难,致使家庭成员通过非法手段谋求增加收入,从而出现了违法犯罪;有的由于赡养老人问题出现家庭矛盾,家庭处于长期无休止的争斗当中,使家庭关系陷入危机;有的家庭由于教育不当,出现了子女逃学、吸毒、不务正业,给家庭希望蒙上阴影。这就需要我们根据每个家庭的具体情况,去开展工作、化解矛盾、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使创建工作更具实效和生命力。第三,要充分发挥家庭在平安创建中的能动性。家庭能动作用如何发挥,直接会影响创建活动的效果。在创建平安家庭活动中,要把增强家庭成员平安意识作重点,把引导家庭成员充分参与作关键,把充分发挥家庭成员能动作用作为动力,使家庭成员人人重视平安,人人维护平安,人人建设平安。在创建平安家庭中更需要特别注重发挥妇女的作用,妇女在家庭中处轴心的地位,侍奉公婆、扶助丈夫、教育子女、料理生活、协调邻里;她们对家庭的平安最关心,最重视,最投入,也最赋有责任感,我们要把发动广大妇女投入平安家庭创建活动作为工作重要环节,不断的激发她们热情和创造性。四是逐步建立和完善平安家庭创建的长效工作机制。平安家庭创建活动是一项具有综合性、系统性、长期性的工作,是一项与千家万户密切相关的民心工程,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各级党政组织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把创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做到同部署、同实施、同考核。

联合国为了体现对家庭的关注,把每年的5月15日定为 “国际家庭日”。可见,家庭的稳定与重要性已列入国际性的重要议事日程。家庭已不再是传统观念的 “生育合作社”、“经济共同体”,而是承载着经济生活、瞻养老人、教育子女、计划生育、文化建设等多个层面的职能和任务。为了提高一个家庭的品位其成员尤其是夫妻之间能够平等、尊重、沟通、关心、体贴至关重要,对爱情、社会伦理道德的认知度直接影响家庭每个成员特别是子女,家庭文化建设的提高一旦形成合力,文化素质、道德修养就会得到提高,就会形成爱的港湾和绿洲,家庭就稳定,社会就必然和谐。

为创建和谐社会 篇6

长期以来,职工教育作为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近年来,随着我国企业改革的深入,我国职工教育却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缺乏有效的组织形式。随着管理体制的改革,职工教育和培训的任务决大多数是由企业内部完成的,形成了企业各自为战的局面,有限的教育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重复建設严重。除了少数条件较好的大型企业外,大多数中小企业内部几乎没有什么培训。而且职工教育与培训的内容单一,无法满足职工学习的需要。由于缺乏社会化的培训体系,社会优质的教育资源缺乏进入企业的渠道,无法为职工教育服务。

经费难以保证。为职工教育提供必要的经费是开展职工教育的前提。国家也有这方面的政策和规定。但事实上,首都大多数企业在职工教育经费的提取上远远达不到规定的标准,调查数据显示,2004年,北京市国有企业中有87.3%根本没有提取职工的教育经费。

激励机制的不健全、不完善。特别是缺少促进首都职工教育的长效激励机制,难以调动首都职工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形不成“我要学”的局面。

针对上述这些问题,“工程”从筹备之初,就试图建立起一种首都职工教育的长效机制,从工程的组织结构、课程设置和教学的模式上解决职工教育面临的难题。

一、“工程”教学的组织结构

在“工程”的组织结构上,由北京市总工会牵头,联合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人事局、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北京广播电视大学等五个单位共同成立了首都职工素质教育工程领导小组,形成了以各级工会组织为依托,通过基层工会组织发动、引导职工参与学习,形成了党委领导、行政支持、工会组织、站点搭台,多方参与、职工受益这样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教学组织结构。通过这样的组织形式,“工程”初步形成了工会、政府部门、教育机构联手共同开展职工教育的格局,通过多个部门的联合和合作,改变了以往只凭一个单位或部门单打独斗的局面,有效的发挥了各自优势。

下面的图是“工程”的教学组织结构图,从这张图中可以看出,整个“工程”的教学结构是一个两级的培训系统,第一级由“工程”领导小组和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形成,而各个教学站点和部分站点下设的学习课堂是第二级。

“工程”领导小组由参与“工程”的单位领导组成,其职责是为“工程”制定政策,对“工程”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其中工会负责“工程”的组织,宣传推广、动员职工参与学习;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人事局、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则从政府的角度,引导企业,为职工学习提供经费保障和政策支持;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则为“工程”提供教学资源和教学指导,并为职工的后续学习提供服务。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是“工程”的常设机构,具体负责“工程”的日常事务和教学组织工作。

教学站点是“工程”的主要教学单位,承担“工程”的宣传、发动、招生、教学、学籍管理和考试等工作。教学站点的设置采用公开报名,择优批准的方式建立,并有一定的硬件、软件等条件限制(如教室、教学设备、师资条件和管理能力等)。

学习课堂是“工程”在实施的过程中,根据企业的需要而设立的一种学习组织形式,其主要目的是针对有些企业内部没有培训机构,但参加学习的职工又比较多;或者是一些大型的企业集团,因企业的布局比较分散,组织集中学习相对比较困难,因而,为了方便职工学习,“工程”开展“送教上门”,由教学站点派教师上门为企业服务,在企业内部成立了学习课堂。这种新颖的教学组织形式既满足了首都职工学习的要求,又给予企业体贴的服务。参加学习的职工可以在企业内学习、讨论,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在企业内形成了一种学习的氛围。是学习型企业的雏形,值得在企业内大力推广。以北汽福田为例,它作为“工程”的教学站点之一。由于工厂的规模比较大,布局又比较分散,所以该企业因地制宜的在北京厂区内设立了风景工厂课堂、欧曼工厂课堂、奥铃发动机课堂、欧马可工厂课堂、欧V客车课堂和汽车工程研究院课堂等六个职工素质教育的学习课堂。

“工程”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开展起来,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其关键就是抓住了首都职工教育中的难点,并以此为出发点,通过多方合作,发挥各方的优势,从而使“工程”的教学做到了组织落实、经费落实、政策落实,为职工教育的顺利开展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从实施的结果看,参加“工程”的70%以上的企业能够为职工学习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经费保证,从而促进了首都职工教育发展,具体表现在:

提高了企业领导者和管理者对“工程”重要性与必要性的认识,从人、财、物等方面对职工素质教育给予支持。解决了以往开展职工教育所不能落实的问题。为“工程”能够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了保证。

发挥多方优势,通过多方合作,相互借力,为“工程”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促进了企业内部职工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学习型企业的建立。“工程”中教学站点和学习课堂的建立,把课堂搬到了企业,为职工就近学习创造的良好的条件,也在企业内部形成了一种学习氛围,会对学习型企业的建立起到促进作用。

二、“工程”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

“工程”所面临的另一个大问题就是为职工提供合适的教学内容,设置哪些课程以及建立起什么样的课程体系,以满足首都广大企业发展需要,满足首都职工教育多样化需求的,并为首都“创建学习型企业,争做知识型职工”搭建的学习平台。

要建设课程平台,就必须了解学习者的需求。通过对首都企业、职工所进行的调查,了解到企业和职工对教育的需求有如下的特点:

企业和职工对教育的需求既有相似一面,又有差异的一面。从相似的一面来看,我们的调查表明:在问及是否愿意接受与工作相关的培训上,企业和职工表现出相当的一致,所调查的职工有75%表示愿意,55%的职工还愿意自费接受培训。同时,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对职工综合素质也有相当的期望。他们希望员工具备“较强的营销意识”、“较强的管理能力”和“较好的外语水平”;此外,企业的经营者或管理者还在“敬业精神”、“实际工作经验”、“自我学习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等方面对员工有一定的要求。其中要求具备“有敬业精神”的呼声最高,达55‰要求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为27.9%;要求“自

我学习能力”的占24.6%。另值得一提的是,职工能否适应市场,是否具备市场竞争意识,是否具有危机感、紧迫感,也成为企业衡量职工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可见,进入21世纪,企业迫切需要的是提高职工适应市场的能力,包括心理素质、应对压力的能力等。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比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还要重要。

从差异的一面来看,企业的管理者大多数是从企业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角度去考虑培训职工,所以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大多指向的是职业技术教育;但从社会发展和以人为本的角度看,职工教育不仅仅是职业技术教育,还应该包含更大的范畴。这其中包括职工为增强个人竞争能力和职业生涯发展而接受的培训,也包括为提升学历水平、改善知识结构而接受的后续学历教育等。

企業和职工对教育内容的需求趋于多样性。伴随着中国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社会,职工教育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在我们对首都职工进行的教育需求调查中显示,职工的教育需求非常分散,几乎包括了所有的学科门类。这其中不仅有提高个人的竞争能力为目的的计算机、外语、营销、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内容,还有以个人的需要和爱好为主的证券、艺术、音乐等方面的内容。而就企业而言,对职工教育培训内容的需求多样性上则更体现在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企业上。例如同样是计算机的培训,电力行业与超市在内容上是完全不同的,而这正是在职业教育中所反映出来的特点。

根据以上的调查,“工程”在课程设置上即要满足企业发展和职工发展的需求,同时也要考虑到“工程”本身的供给能力。即要满足企业对员工培训的要求,又能体现职工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因而,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工程”领导小组给出了“工程”的定位和课程建设目标。这就是“针对企业一线职工的工作需要,以提高职工的基本素质为根本,以提高职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核心,以职工长远的发展为目标,分阶段、分步骤的推出职工素质教育培训课程,为创争活动的深入开展打造课程平台”。

正是本着这样一个基本的定位,目前“工程”所开设的课程,都是根据企业和职工的需要而精心设计和开发的。在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设置上体现出以提高职工素质为本,提高职工能力为核心,兼顾职工长远发展这样的课程建设原则,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为职工不断学习搭建学习通道

为了给职工继续学习搭建一个不断进取的阶梯。在“工程”教学设计上,把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通用能力培训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是培养学习者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学习者完成了这个阶段的学习之后,可以根据学习者的需求和兴趣,进入第二阶段的学习。在这一阶段,职工可以根据本人的工作需要(或企业的要求)和自己的兴趣,选择职业教育(包括职业资格培训或岗位培训),或者学历教育(包括大专学历教育或中专学历教育等)来继续学习。通过这样精心设计的教学体系,把非学历教育和学历教育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为首都职工不断学习,逐步进入高层次学习的通道。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工程”在课程的设置上创造性的采用了学分当量替换制,学习者在进入第二阶段的学习之后,原在第一阶段所取得的成绩将经过当量替换后,可以带入到第二阶段的学习中来。这样通过学分的累积,学习者最终可以取得国家承认的学历教育文凭。

(二)通识课程平台

通用能力培训是“工程”的核心,这个阶段以传授新理念、增强学习能力、增容新知识、提高综合素质作为职工学习的主线,为此“工程”专门打造了通识课程平台,满足职工学习多样化的需要。

截至2007年6月,“工程”第一阶段通识课程平台上已经陆续的开发出了10门通识课程和将近30门企业的内训课程。这10门通识课程都是由参与“工程”的成员单位提供的。打造通识课程平台的目的,是通过这个课程平台的建设,广泛吸纳了社会的优质教育资源,包括大专院校、各类培训机构和企业内部的培训资源,形成一个教学内容齐全、教学资源共享的开放性的社会化教学体系,以满足首都广大企业和职工自身发展需求,保证“工程”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课程平台的建设打破了在职工教育上,企业各自为战,资源不能共享的弊端,使社会的优质资源能够进入到企业的培训领域,满足了企业和职工学习的要求。从教学资源上保证了建立学习型企业的需要。

(三)效果与创新

1、“工程”学习通道的建设兼顾了企业的需要和职工的发展。“工程”学习通道的建设,满足了首都企业和职工两方面的需要,一方面提高了首都职工的素质,增强了首都职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首都职工在续接职业技能的学习、提升打下很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学习通道也为首都职工的个人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使首都职工能够通过个人的努力实现个人的职业目标。更重要的是,从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大视角来看,这种学习通道体现了教育公平,既为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提供平等的教育服务,使每一个人都有机会通过学习达到自己的目标。

2、“工程”通识课程平台的建设整合了资源,为社会化开展首都职工教育打开了一个新局面。“工程”通过课程平台的建设,为首都职工搭建了社会化教学的平台,多方面、多层次的为首都职工提供了鲜活的课程,极大的丰富了职工的教学内容,使首都职工素质教育走上了一个全新发展态势。

3、“工程”通过“学习通道”和课程平台的建设,改变了以往只注重职工的岗位技能培训的传统观念,在首都企业和职工中树立起素质教育是培养各类人才、开发人力资源的基础;是造就高素质劳动者主渠道的理念;培养了职工素质教育是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职工的全面发展紧密联系起来的基本意识。

三、“工程”的教学实施

作为一个大规模的职工教育项目,怎样才能达到“工程”的预期目标,“教”的环节是关键。如何在实践中摸索出“工程”教学实施的有效管理方式?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来实施教学?9币资的培训和选派如何来进行等等这些问题均给承担“工程”教学任务的中央电大提出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任务。

针对上述问题,中央电大在“工程”的教学实施过程中,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尝试和探索。

(一)重视对教学过程的管理,按需办学

首都职工素质教育工程在教学上通过实践逐渐摸索出一套统一部署、分级实施、按需办学的办学方式。这样做的目的一是能够保证教学的过程能够有秩序的进行,从源头上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保证。二是教学过程不强求统一的时间和进度,为了使企业、培训站点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有更大的灵活性,给企业和站点更多的自由时间。三是满足企业用人的需要,允许企业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对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增加和删减。

(二)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发挥多媒体教学

优势

素质教育工程依托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模式和较完善的教学服务支持体系,引导和教授职工借助以电视、广播、网络教学为主体的“天网”,以培训工作站点为支撑的“地网”,以面授教师为核心的“人网”的丰富资源学会自主学习,真正提高职工自主学习的能力。

首都职工素质教育工程与以往职工教育单打一的“平面”式培训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就是将通用能力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学历教育、劳动技能大赛、安康杯竞赛、窗口外语大赛等多种形式融为一体,使首都职工素质教育工程形成了内涵丰富、外延广阔的立体化运行模式。

(三)切实抓好了“工程”师资队伍的培训,有效地保证了“工程”的教学质量

教师的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因此首都职工素质教育工程十分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工程”教师队伍的培训分为集中培训和经验交流活动两种形式。

1、教师集中培训每年进行一次。每年在四月开课前,都会对任课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培训内容不仅有本课程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讲教学法,讲在现代远程开放教学模式下,辅导教师的任务和在课堂上所起的作用。在职工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向学习者传授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有组织的教师教学经验交流活动。经验交流活动的形式多样,有座談,有研讨,还有的课程组织了教师课程小组,通过集体的智慧,共同探讨教学创新之路。从实践来看这种教师教学经验交流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虽然目标很简单,就是给教师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交流教学经验的机会,但通过这种交流,启发了教师们的教学思路,也鼓励了教师在教学上大胆实践勇于创新。

(四)取得的经验和启示

通过两年多的实践,“工程”的教学组织与教学实施工作已经初步取得了成功。两年来共有两万多名员工参加了培训,一万五千多人经考核合格取得结业证书,有2000多人在完成第一阶段通用能力阶段的培训后选择进入电大或其他高校继续学习。在这其中,中央电大取得了一些经验,获得了有益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各级企业领导和各级工会组织领导对职工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是“工程”能够取得成功的保证。

2、在培训目标的确定上,以企业的需要为主,兼顾个人的需求。

3、坚持以人为本,为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而设计课程,为学习者的长远发展搭建学习通道。

4、在教学方法上要采取灵活的学习方式,打破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法呆板的局面。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考虑到成人的特长,注意发挥成人学习者的优势,保护学习者的积极性。

5、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学用结合。在教学质量上要有和传统学校教育不同的质量观,要以提高学习者的能力为核心,通过建立起一套适合职工教育的质量标准。

为创建和谐社会 篇7

如何适应新形势的变化, 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和改进, 进一步深化创新思想政治工作, 有效地解决各种新矛盾、新问题。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笔者认为, 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社会和谐中的作用,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 创新工作思路, 在增强主动性的基础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科学工程, 科学的本质是创新, 毋庸置疑, 只有创新工作思路才能开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天地。我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 积累了丰富的思想政治工作财富。但是, 有些思想政治工作者观念滞后, 方法陈旧, 用老眼光看待新事物, 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 严重影响了党的事业发展, 削弱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战斗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关键要在增强时代感, 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上下功夫, 解决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观念和意识更新问题, 鼓励支持思想政治工作者大胆创新, 敢于突破, 增强主动性, 打好主动仗。特别是在工作思路的确定上, 应做到既统筹兼顾, 又突出重点、难点和热点;既立足于本单位业务工作和干部职工思想实际, 还要考虑业务发展变化的需要和思想意识变动的趋向;既坚持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段, 更谋求创新以增添工作的生机与活力。为此, 要坚持以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为指导, 围绕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对思想政治工作, 在认识上树立“大局”意识, 在工作指导上树立争取主动的思想, 在工作部署上树立重中之重的理念, 在工作过程中树立长远谋划思路, 努力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

在思路的转变创新上, 一是要由只注重思想政治工作者做工作向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各职能部门人人都参与做相结合转变。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责任指标, 层层分解落实, 与工作职责和经济目标直接挂钩考核, 单位及部门的主要负责人, 同时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在创新过程中, 思想政治工作和行政、经济手段三管并重, 形成合力, 为实现和谐发展鼓劲。二是要由单纯灌输向灌输与渗透相结合转变。加强与群众的沟通与交流, 注意把握群众的情绪, 主动把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积极创造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三是要由偏重对干部职工的思想教育向解决思想问题和干部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相结合转变。群众中的思想问题、认识问题, 总是和物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联系, 做思想政治工作如果不注意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 思想教育就会脱离群众, 难以收到实效。因此, 在解决思想问题的同时, 也要深入到群众的生活实际中去, 注重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 多做一些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 增强群众工作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凝聚人心, 化解矛盾, 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

2 转变工作作风, 在增强针对性的基础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现实生活中, 有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工作懈怠, 作风浮漂;有的安于现状, 得过且过, 不求进取。这种现象必须改变, 作为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者, 必须经常从工作效果出发反省并改进工作作风, 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

一方面, 我们要加强理论学习。当前, 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战略转变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 就是新事物、新知识发展很快, 新矛盾、新问题不断产生。学习不是个人兴趣问题, 而是时代的要求, 形势的需要。加强理论学习是做好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理论坚定是政治坚定的基础。只有加强理论学习, 不断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 坚持科学发展观, 打牢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功底, 提高政治理论和思想道德修养, 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现实问题面前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 才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把握社会经济发展及其影响人们思想意识的趋势。

另一方面, 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搞好调查研究。思想政治工作是为完成党的政治任务而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的思想教育和转化工作, 它的灵魂是“以人为本”。而人的思想是复杂多样的, 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具有多变性的特点。所以要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好、做活、做实, 就要主动深入基层, 有针对性地搞好调查研究, 了解群众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忧所虑, 把握其主要的思想活动的特点, 从而根据不同的思想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选择相应的教育内容, 达到倾听群众呼声, 对症下药的目的。

3 充实工作内容, 在增强导向性的基础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工作内容必须坚持群众性和大众化, 保证为群众所需要、所接受。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作用主要表现在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形成并坚持科学的行为方式等。要针对人们思想活动的新情况、新特点, 根据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价值取向, 实事求是地确定教育内容, 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

其一,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用正确的理想信念来增强社会的凝聚力。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经过反复的教育, 帮助人们确定坚定、持久、有力的正确的理想信念。因此, 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要坚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 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现代科学知识教育人民群众, 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奋斗精神,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掌握科学的方法论。从根本上维护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可靠保证。

其二,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用具有教化功能的道德建设来培育文明的社会风尚。道德规范是营造良好的社会秩序、构筑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 道德建设是事业成功、社会稳定、民族兴旺、国家繁荣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前提。它能够净化人的心灵, 约束人的行为, 增强人的自觉意识, 减少和避免社会冲突。因此, 要大力倡导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友爱互助、扶贫济困、宽容谅解、平等相待的社会风尚, 积极践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努力挖掘并塑造符合行业特点及干部职工共同价值取向的企业文化和团队精神。通过这种非强制性的道德规范来调控、约束、教化和引导人们的行为, 形成文明健康的社会风尚与良好的人际环境, 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4 改进工作方式, 在增强实效性的基础上构建和谐社会

思想政治工作是说服人、教育人、激励人的工作, 要取得实效, 就要言传身教, 既要靠真理的力量, 又要靠人格的力量。特别要不断强化身教。因为身教较之言教更能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功效。

首先, 领导干部要做到率先垂范。“其身正、不令则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领导干部和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志存高远”, 经得起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和考验, 自觉筑牢思想道德防线;要明确自己担负的职责, 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尽心尽力、创造性地做好工作;在遵纪守法、廉洁勤政等方面做出表率。

其次,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要重视人的价值, 肯定人的作用, 发挥人的潜能。坚持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服务人, 以达到人的全面发展。尊重人, 要做到“目中有人”, 树立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平等的观念, 对人性充分肯定, 对人的潜能充分信任, 激发创造活力, 促进个性发展。关心人, 就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利益观来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 鼓励人们通过正当途径追求个人利益, 切实关心群众疾苦, 维护群众利益。理解人, 就要真切地理解人们现实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状况, 建立沟通、理解、信任的关系。服务人, 就要把工作落实到实处, 有效地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准。

第三、要坚持走群众路线。这是由我党的性质决定的, 毫无置疑, 思想政治工作也要走群众路线。“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必须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发扬好。这是我们党巩固执政地位, 推进事业发展, 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 我们更应该结合新的实际不断探索开展群众工作的新方式、新方法, 把群众工作做得更深入、更细致。特别要多深入基层, 依靠群众, 尊重群众感情, 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 积极采纳合理化建议, 完善自我, 完善工作, 努力用最浅显的语言、最亲近的接触、最真诚的感情做好群众工作, 用人性化的态度对待人, 用真挚的情感感化人, 用具体的政策说服人。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 理顺群众关系, 化解各种矛盾, 保持社会稳定, 促进和谐社会得以健康发展。

摘要: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需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为其提供思想保证, 牢固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营造一种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文化氛围。当前正值社会转型时期, 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内容和对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必须从方法、手段、内容、形式、机制等方面不断地探索和创新, 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创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为创建和谐社会 篇8

一是由于我国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多年, 高速经济发展造成的基尼系数进入警戒线, 贫富差距扩大, 造成刑事犯罪高发, 整体治安形势仍然严峻, 必然会对学校治安造成冲击和影响。

二是随着城镇化建设不断加快, 大批农民进城, 中小学教育还未形成适应新形势的校园安全管理机制。再加上中小学, 特别是幼儿园本身防卫能力较弱, 尤其是民办幼儿园, 由于经验不足等原因造成对一些突发事件应急响应能力差, 防范意识不足。

三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 在中小学校周边经商已经成为普遍现象。面对商铺林立的校园周边环境, 如何开展群防群治、做好综合治理的措施有待加强, 如何在校园周边筑起一道牢固的安全屏障值得认真研究落实。

四是个别中小学校把校园保卫承包给保安公司, 造成安全保卫工作存在漏洞, 安全工作保障体系和机制不健全, 保卫力量薄弱, 一旦发生突发事件, 校园保安有效抵御来自校外的各种不法侵害能力欠缺。

五是中小学生, 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 法制、安全意识淡薄, 自我防范能力薄弱、自我保护的能力低, 极容易遭受外来不法侵害, 打打闹闹的过程中也容易对同学、同伴造成不法侵害。

六是随着国家长假增多, 再加上中小学本身的寒假暑假, 每年学生离开校园的时间都在两个月到三个月, 假期学生安全问题也该引起重视。

七是一些中小学学生食堂对外承包经营, 如果管理工作跟不上, 极易给极个别利欲熏心的承包者提供可乘之机, 学生饮食安全存在隐患。

吉林省四平市针对中小学校园安全工作的特点, 重点狠抓了中小学校园安全管理工作。

一是教育行政部门不断加强对学校安全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各个中小学切实履行安全管理的责任, 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工作机构, 市、县 (市) 两级教育局配备专门人员负责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 中小学幼儿园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进一步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并细化岗位责任, 使全体教职员工都承担起校园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的责任。

二是建立健全中小学校园安全管理制度。几年来, 四平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普遍建立了校园安全管理制度。如:《中小学校园安全管理制度》《中小学校园安全培训制度》《中小学重大事故报告制度》《中小学校领导值班值宿制度》《中小学校园安全工作定期例会检查制度》《中小学校安全保障制度》《中小学假期安全工作制度》等等。

三是加强中小学学生安全防范教育。在全市中小学校普遍开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安全防范教育, 普及安全知识,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 提高防范能力。

四是加强中小学校内部的安全管理, 确保学生在校学习安全。四平市狠抓中小学门卫管理, 建立健全值班、巡逻制度, 防止社会闲杂人员到学校寻衅滋事。

五是加大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力度, 扎实推进平安校园建设。成立由政法、公安、消防、文化、街道、社区、学校等各方面参加的协调管理小组, 积极开展校园周边环境治理, 排查校园周边治安隐患, 加大对校园周边流动人口、出租房屋、中小旅店、娱乐服务场所以及施工工地等复杂部位的治安管理力度;加强校园及周边消防工作的督促检查, 严防火灾事故发生;强化校园周边网吧等上网服务场所的安全监管, 及时封堵各种不良信息, 抵制不良文化, 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 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 扎实推进平安校园建设。

六是加强中小学生假期管理, 确保学生假期安全。四平市教育局每当寒暑假前都会下发《关于做好暑假期间学校安全工作的通知》, 针对当前社会安全情况, 有针对性地对中小学假期安全提出明确要求, 切实做好全市教育系统暑期安全工作。例如2011年暑假前, 明确提出高度重视, 认真部署;加强师生的安全教育;加强汛期学校安全工作;加强校内安全设施防范;加强校内检查和巡视等五项要求。有效遏制各类涉校事故的发生, 确保全市教育系统安全稳定, 使广大师生度过一个愉快假期。

七是开展全市中小学联手同心共建和谐社区和平安校园活动。2010年中共四平市委组织部办公室下发文件, 在全市中小学党组织和社区党组织中开展联手共建活动, 建设平安和谐文明校园和社区, 共建活动双方应签订共建协议, 建立相关制度, 明确在共建活动中各自的职责和任务, 及时总结经验, 培育和树立典型, 加强宣传, 营造氛围, 对在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表扬, 适时召开一定规模的会议, 对活动进行评比表彰。

摘要:一直以来中小学校园安全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中小学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建平安中小学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截止到2010年末, 省中小学、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各类民办学校及幼儿园在校学生425.44万人。针对中小学校园安全工作的特点, 重点狠抓了中小学校园安全管理七个方面工作, 收到良好的效果。

为创建和谐社会 篇9

关键词:城市园林,植保,生态园林

1 城市园林植保工作的总体要求

城市园林植保工作是城市园林景观体系建设和维护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的工作重点是有效调节控制不利于园林景观效果充分体现的部分可能因素, 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最优化。因此, 笔者粗浅认为城市园林植保工作的总体要求可以是:充分使用各种调节措施, 在一定的时间和区域范围内, 实现园林植物病虫害的无公害可持续控制, 促进和保障城市园林景观效果的完美体现。

2 城市园林病虫害生态治理的原则

城市园林病虫害生态治理是郑州市在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中的切身体会, 也是郑州市正在努力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我们的体会是:城市园林病虫害生态治理势在必行, 生态治理必须坚持对城市环境污染的最小化或者零污染, 必须坚持对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控制的最大化或者彻底控制, 同时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其它方面。

3 城市园林植物病害的生态综合治理

3.1 城市园林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的生态综合治理

3.1.1 生态病害

城市园林植物的生态病害在以前并不很突出, 但在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的当前, 该类病害发生日益频繁, 主要表现为:城市道路建设中的道路反复开挖断根导致的生长衰弱, 人行道道板的不合理铺装导致的生长衰弱, 树穴的不合理处置导致的生长衰弱, 为保障城市管线功能造成枝干不合理修剪导致的生长衰弱, 为保障道路畅通不合理使用融雪剂导致的生长衰弱, 山地大树进城后环境不适宜导致的生长衰弱, 南树北移后环境不适宜导致的生长衰弱, 城区尾气、废水污染导致的生长衰弱, 极限低温导致的寒害和冻害, 极限高温强光导致的日灼, 极限水淹或干旱导致的生长衰弱等等。该类病害发生程度轻微、在园林植物忍耐限度以内时, 症状可能表现为整株性叶形小而黄并提前脱落、枝条细弱干枯并自然整枝加剧、根系不发达和生长缓慢;发生程度较重、接近园林植物忍受极限时, 症状可能表现为整株展叶困难、干枝回芽、根系萎缩和生存困难;发生严重、超过园林植物忍受极限时, 症状可能表现为整株死亡。时间进程上可有长有短, 主要受生态因子改变的猛烈程度、持续时间和植物本身的生长状态等条件影响。

对该类生态病害的生态综合治理, 重点是通过种种努力和技术措施, 尽可能地少采用或者避免采用危害植物正常生长的人工干预措施, 如果不能避免时应在采取措施前进行必要的提高园林植物生长势的养护管理, 并在处理后尽可能地营造园林植物原生境的生态环境和细致的养护管理。

3.1.2 生理病害

城市园林植物的生理病害是常见发生、又往往不被重视的一类病害, 表现为园林植物生理机能紊乱, 叶形变小、叶色黄化、枝条细弱、株型矮化、生长衰弱或者异常, 主要有:园林植物生存空间局限、根冠比失调导致的生长衰弱或者异常, 园林植物体营养不足、碳氮比失调导致的生长衰弱或者异常, 施肥不当或者不均衡、导致的生长衰弱或者异常, 药物或者激素使用不当导致的生长衰弱或者异常等等。

对该类生态病害的生态综合治理, 重点是通过了解和熟悉各种园林植物的生长习性并采取技术措施, 尽可能地满足园林植物的肥、水、光、热等需求, 科学养护, 提高园林植物生长势, 如果出现症状, 应采取针对性的补救措施, 进行科学的养护管理。

3.2 城市园林植物侵染性病害的生态综合治理

3.2.1 真菌病害

城市园林植物的真菌病害种类繁多, 危害寄主广泛, 侵染器官不一, 基本含盖了根、茎、叶、花、果实, 主要类型有:根部的猝倒病、枯萎病、菌核病、白绢病、白纹羽病、腐烂病等, 茎部的溃疡病、腐烂病、流胶病、丛枝病、枝枯病、枯萎病、干锈病、枯梢病等, 叶部的各种叶斑病、炭疽病、疮痂病、白粉病、霜霉病、灰霉病、漆斑病、黑痘病、煤污病、叶锈病、缩叶病、皱叶病、软腐病、枯萎病等等, 花蕾花瓣上的腐烂病、炭疽病、灰霉病、白粉病等, 果实上的疮痂病、软腐病、炭疽病、果锈病、种子僵化病等。

对该类真菌病害的生态综合治理, 重点是严格植物检疫和苗木栽植检查预处理工作, 严防死守, 努力避免外来病害的传染传播;对已经发生的要严格控制发病中心, 及时去除感病组织器官, 必要时予以整株清除更新;选用抗病性较强的园林植物品种并合理搭配品种, 避免转主寄主的连片栽植;加强园林植物的肥、水、土、修剪管理, 提高植物抗性。必要时, 使用无机农药或者高效低毒农药进行控制。

3.2.2 细菌病害

城市园林植物的细菌性病害不多, 但是一旦发生较难控制。主要类型有:各种细菌性疫病、根癌病、青枯病、火疫病、角斑病、细菌性叶斑病、细菌性穿孔病、细菌性溃疡病、细菌性软腐病等等。

对该类细菌病害的生态综合治理, 重点除了以上要点以外, 还要注意土壤、种苗的处理, 以及针对性的手术治疗和青霉素等药物治疗进行控制。

3.2.3 病毒病害

城市园林植物的病毒病害寄主种类较多, 一旦发生很难治理。主要类型有:花叶病毒病、环蚀病、碎色病、叶脉斑驳或明脉病、脆裂病、全株枯萎病、丛枝病等等。

对该类细菌病害的生态综合治理, 重点是严把苗木质量关, 一发现病株病苗必须清除, 并积极防治园林五小害虫防治传播蔓延。

3.2.4 类菌质体病害

城市园林植物的类菌质体病害虽然不多, 但是一旦发生也很难治理。主要类型是整株或者局部MLO丛枝病症状。对该类类菌质体病害的生态综合治理同上。

3.2.5 寄生性植物病害

城市园林植物的寄生性植物病害主要有菟丝子、桑寄生、槲寄生等, 发生后很顽固, 很难治理。对该类病害的生态综合治理重点是严格苗木栽植检查, 努力避免外来病害的传染传播;对已经发生的要严格控制发病中心, 及时去除侵染寄主, 必要时予以整株清除更新。

3.2.6 其它

城市园林植物的其它病害还有根结线虫病、藻斑病。对该类病害的生态综合治理重点是严格苗木关, 土壤消毒轮作, 一经发现危害及时清除传染源。

4 城市园林植物虫害的生态综合治理

4.1 食叶害虫的生态综合治理

城市园林植物上的食叶害虫种类繁多, 危害后直接影响园林景观, 是必须严肃对待的工作内容。取食叶片的害虫主要有以下类别:刺蛾类 (有黄刺蛾、扁刺蛾、褐边绿刺蛾、褐袖刺蛾等) , 蓑蛾类 (有大袋蛾、小袋蛾、白囊袋蛾等) , 尺蛾类 (有国槐尺蛾、杨尺蛾等) , 毒蛾类 (有舞毒蛾、柏毒蛾、杨雪毒蛾等) , 叶蛾类 (有斜纹叶蛾、银纹叶蛾、粘虫、棉铃虫、巾叶蛾等) , 舟蛾类、螟蛾类、巢蛾类、灯蛾类、细蛾类、潜叶蛾类、叶蜂类、叶甲类、蝗虫类等。

对该类食叶害虫的生态治理, 主要是有效去除越冬虫源 (包括修剪清除虫茧、冬季深翻) , 集中危害时有效清除虫卵、幼虫枝叶, 麻雀、灰喜鹊捕食性鸟类等啄食成虫和幼虫, 胡蜂、土蜂、赤眼蜂、跳小峰、寄生蝇等天敌寄生卵、幼虫、蛹, 苏云金杆菌、青虫菌或者多角体病毒防治幼虫, 黑光灯、糖醋液或者性激素类似物诱杀成虫等。

4.2 蛀干害虫的生态综合治理

城市园林植物上的钻蛀害虫种类多, 危害后往往造成枝干千疮百孔、风折易落存在安全隐患, 严重危害时可造成植物死亡。常见的主要有以下类别:天牛类 (有星天牛、光肩星天牛、锈色粒肩天牛、菊天牛等) , 小蠹类 (有柏肤小蠹、切梢小蠹等) , 吉丁虫类 (合欢吉丁虫、柳吉丁虫等) 、木蠹蛾类、透翅蛾类、茎蜂类、瘿蚊类、潜叶蛾类等。

对该类食叶害虫的生态治理, 主要是植物合理配置, 人工有效销除虫源 (包括修剪清除虫害枝、人工击卵等) , 啄木鸟等捕食性鸟类等啄食幼虫, 树干注药、树干涂白, 灯光或者性激素类似物诱杀成虫, 饵木诱杀成虫、虫卵、幼虫等。

4.3 地下害虫的生态综合治理

城市园林植物上的地下害虫种类常见的主要有:蛴螬类, 地老虎类, 金针虫类、蝼蛄类等。对该类害虫的生态治理, 主要是采用深翻土地、适时中耕、清除杂草、平整土地、不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等措施改变土壤生态条件, 破坏其生存条件降低其虫口密度, 灯光诱杀成虫, 饵料诱杀幼虫, 步行甲、益鸟、青蛙等天敌捕食幼虫和成虫等。

4.4 刺吸式害虫的生态综合治理

城市园林植物上的刺吸害虫种类多, 危害后往往造成植物生长滞缓、易于引发病毒病、类均质体病害, 严重危害时可造成植物死亡。常见的主要有以下类别:蚜虫类、介壳虫类、叶螨类、粉虱类、蝽类、蓟马类、叶蝉类、木虱蛾类等。

对该类害虫的生态治理, 主要是加强园林绿地除杂草;严格苗木栽植检查, 努力避免外来虫源的传染传播;人工有效销除虫源 (包括修剪清除虫害枝、清除越冬虫源等) ;培养瓢虫、食蚜蝇、草蛉等捕食性天敌;树干注药、树干缠胶带阻隔、树干涂白, 灯光或者粘虫板诱杀成虫等。

4.5 其它有害动物的生态综合治理

城市园林植物上的有害动物种类主要有:蜗牛、蛞蝓、马陆、鼠妇等, 往往危害植物的根部和嫩叶, 造成孔洞和生长不良, 严重危害时可造成园林景观极差。对该类有害动物的生态治理, 主要是植物合理配置, 合理密植确保通风透光, 合理灌溉不积水, 饵料诱杀成虫、幼虫等。

5 城市园林植保工作的努力方向

为创建和谐社会 篇10

国家与社会由政治、经济和文化三要素组成。文化在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政治经济的繁荣昌盛和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中, 起到战略性的作用和整合与塑造的功能, 也是惠泽民生工程。胡锦涛总书记多次指出, 文化就是力量, 文化就是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文化在国家和社会中的战略意义和重要性。温家宝总理在2011年3月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中提出, 大力加强文化建设, 指出了文化对民族和国家的影响更持久、更久远, 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社会发展等功能, 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和全社会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 加快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 适应社会市场经济、道德和行为规范, 加强诚信体系建设, 建立相关制度和法律法规, 增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和服务能力, 加强城乡基层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文化站工程建设、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建设) 。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剧团、影剧院等,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利用和传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大力开展公民健身活动, 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 让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再展辉煌。可见国家对文化发展的重视与期待, 建设和谐文化首先要从基层抓起, 提升综合国力首先要从文化着手。

图书馆是基层文化信息的传播地, 是发展基层文化的重要阵地, 国家又提出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它聚集了古今中外名人、名家的理论和思想观点, 人类文化在这里得到了汇聚、展现与延续。图书馆是当之无愧的文化使者, 它肩负着服务基层群众文化, 提升公民道德, 民族文明, 大众认识和构建和谐文化的使命。

真正的发挥基层图书馆在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基层文化馆建设, 以图书馆为中心, 实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 加强网络信息化管理、搜集与储存工作, 有针对性地及时、准确地把发展实用的信息资源搜集储存起来。

二、加强图书馆纸质类信息的收藏和声像资料的收藏, 有针对性地对书籍、报纸、杂志、磁带、光碟既实用又对当地发展和有当地文化特色的纸质类的音像制品类信息收藏好管理好。

三、加强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充分利用现有的图书, 加强图书馆中的图书借阅和管理, 按照图书馆图书的借阅制度认真落实, 确保图书不损坏、不丢失, 不断更新, 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

四、发动社会力量, 促进群众合力办图书馆和农村文化大院。宣传馆藏网络集成库的储存内容, 宣传民众利用图书馆的价值与效果, 只有民众看到了利用的效果, 才是吸引民众利用图书馆的最好办法。

五、开展读者活动, 建立读者协会。利用读者协会宣传图书馆, 吸引读者利用图书馆, 拉近图书馆与更多读者的关系。以知识为单元直接为读者服务, 组织广大读者读书, 研究读书效益, 充分发挥图书馆在基层文化发展中的知晓率和利用率。

国家在发展, 民族在富强, 文化产业的大繁荣、大发展适应了时代的步伐, 也提升了一个地方的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 在发展社会主义, 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图书馆作为社会主义信息文化的聚集库, 是构建和谐文化的重要阵地。图书馆要以自觉满足大众文化的需求, 着力培养公民的文化素质, 努力构建文明超前, 蕴含智慧, 充满活力的和谐文化。图书馆是服务群众文化的一个窗口, 也是群众文明与文化知识教育培养基地, 更是和谐文化建设的主阵地, 它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

为创建和谐社会 篇11

关键字:工会组织;工会职能;合法权益;民主决策;民主监管

中图分类号:D412.6 文献标识码:A

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按照新时期党和国家对工会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布署,充分发挥各级工会组织在维护稳定、发展经济、保障职工合法权益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坚持党对工会的绝对领导,是促进工会组织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的根本保证

工会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职工切身利益和合法权益的忠实代表,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工会组织的这一性质,界定了工会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在现阶段要充分发挥好工会的职能作用,就必须坚持党对工会的绝对领导。这就要求我们各级基层工会组织,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切实地充当起党和群众密切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把党的意志变为广大职工群众的自觉行动。建立定期向同级党组织汇报工会工作制度,自觉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服从服务于全党工作大局,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要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为己任,团结动员职工群众积极参与各项改革,支持改革,教育引领广大职工群众,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摆正位置,提高心理承受能力,适应经济关系和劳动关系的新变化。要紧密联系职工、听取和反映职工的意见和要求,关心职工生活,帮助职工解决困难和问题,全心全意为职工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打好基础。

二、坚持把富民强县奔小康,构建和谐社会做为工会工作的基本任务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只有经济发展了,人民安居乐业了,职工群众的收入增长了,社会才能进步,社会关系才能和谐。各级工会组织要紧紧围绕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各项工作任务,把富民强县奔小康,构建和谐社会做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动员和组织广大职工群众积极投身于经济建设的主战场,积极工作,建功立业。要认真贯彻党的依靠方针,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事业,组织职工提议案,提合理化建议,为经济建设出谋划策。通过职代会,审议决定本单位的重大问题,把决策建立在民主科学的基础上。要广泛深入地开展劳动竞赛活动,岗位炼兵、技术比武和评先创优活动,为经济建设富民强县奔小康做出积极的贡献。

三、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筑牢和谐的劳动关系

切实代表和维护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协调劳资关系是工会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应当成为工会一切工作的重点,也是《工会法》和省《实施办法》赋予工会组织的基本职责。江泽民同志指出:“保障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基点”。工会要在维护全体人民总体利益的前提下,要把维护全体职工的合法权益做为工会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工会只有多为职工说话办事,才能体现工会存在的价值,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才能深受广大职工群众的信赖。我们要把职工冷暖作为我们工作的第一信号,做到知人、知情、知心。要协助政府,高度重视和解决困难职工、下岗职工的生活和再就业问题,关心和解决劳模的生活困难问题,形成正确的利益导向,保护和调动发挥好劳模的工作积极性。通过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协调劳动关系,切实维护职工的劳动权益和物质利益。建立、健全困难职工援助中心的相关制度,进一步搞好交友帮扶工作,加大职工互助保险和医疗补充保险步伐,为职工及基层工会提供法律援助,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更好地发挥工会组织在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中的作用,实现双赢,促进劳动关系的协调发展

在企业长期实行的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职工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是把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指导方针落到实处的重要保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我们要把这项制度的落实作为一项重要的职责,主动和同级党组织配合,不断加强和完善保障职工的政治权利和民主权利的这一民主制度,要以厂务(校务、院务、政务)公开和民主评议领导干部为突破口,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工作整体上水平。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各种公开的内容,执行和监督措施,切实把职代会评议领导干部制度落在实处。真正把考核评议结果作为领导干部任免的重要依据之一,确实发挥广大职工在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主力军作用,促进和谐劳动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健康发展。

五、求创新、谋发展,以与时俱进的精神抓好工会组织建设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组织保证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我国社会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和分配方式出现了多元化,社会不稳定因素和不和谐矛盾向基层和企业转移,企业和基层已成为社会稳定工作的前沿阵地。基层的工会工作也随着出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特别是在改制企业中组建工会组织的问题,已经提到了我们工作的议事日程。旬阳这几年非公经济发展较快,大量的私营企业落户于城区和乡镇。这些数量较大的私营企业,大多是规模小、人数少、分布散,家族式的经营管理方式较多。如何在这些企业中最大限度地组建工会、吸收会员,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建立起和谐的劳资、劳企关系,是新时期工会组织工作的一个全新课题。为了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非公企业中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凝聚力量的工作优势,我们在这部分企业的建会上,坚持以属地管理为主,以社区为依托,宜独则独,宜联则联,逐步建立,适时规范,扩大工会工作面,消灭空白点。另一方面,着重抓好企业及新组建工会的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劳动合同工作。针对新建企业小、散的特点,采取区域行业协商,签定区域或行业集体性合同,或由上级工会代表企业与业主签定集体合同和工资协议,使企业工会实现组建一个规范一个、巩固一个、提高一个,充分发挥了工会组织应有的作用。

六、加强工会自身建设,造就一支素质高、业务精、工作实的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会干部队伍

为创建和谐社会 篇12

关键词:石狮,居民,收入,调研

一、城乡居民收入的现状与构成

从2007—2012 年近五年情况分析来看,石狮市城乡收入呈现稳步增长。2012 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6 417 元和16 043 元(两项收入继续保持全省各县市第一),年均增长分别为11.3%和9.9%,农村居民收入增幅比城镇居民年均增幅低1.4 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年均增速超过农民增幅,在基数逐年增大作用下,城乡收入差距有所扩大。

城镇居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2007—2012 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11.3%。居民收入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作为居民收入主要来源的作用更加突出;而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是城镇居民增收的重要补充。具体(见表1):

农民人均纯收入五年来持续增长,2007—2012 年,石狮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9.9%。2007—2012 年石狮市农村居民四大收入结构变动比较及趋势具体(见表2):

以下分别对城镇和农村近五年收入构成变动进行分析:

1.民生改善,城镇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升。一是逐步提高工资标准,工资性收入平稳增长。一方面石狮市出台企业最低工资标准的保障政策,保障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石狮市最低工资标准从2007 年每月的650 元提高到2012 年每月的1 050 元,提高幅度达61.5%。另一方面石狮市出台多种政策来促进就业,包括税费减免激励就业、小额贷款贴息带动就业、职业培训补贴提升就业等。二是加大扶持政策,推动经营性收入显著提升。城镇经营净收入从2007—2012 年翻一番。2012 年,石狮市城镇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达到13981元,比2007 年提高6 986 元,年均增长14.9%,占家庭总收入的37.9%,比重较2007 年的30.4%提高了7.5 个百分点,是推动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动力。三是完善社保体系,助推转移性收入飞速增加。2012 年,石狮市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12%,社保收入的提高,也直接推动石狮市转移性收入的增长。2012 年转移性收入达到3157元,占家庭总收入比重8.6%,四是增强投资意识,拓宽财产性收入多元显现。住户调查数据显示,2012 年石狮市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为7 040 元,比2007 年的4 649 元增长51.4%,年均增长8.7%。该项收入在家庭总收入中的比重达到19.1%,较2007 年下降了1.1 个百分点。

2.收入多元,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一是农民收入结构非农化,工资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较大。2012 年石狮市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9 416 元,比2007 年的6 019 元增加了3 397 元,增长56.4%,年均增长9.4%,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达58.7%。二是家庭经营收入增长迅速,拉动农民增收作用突出。2012 年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4 876 元,比2007 年增加1938 元,增长66%,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为30.4%,较2007 年提高了1 个百分点,有提高趋势。三是财产性收入有所增长,是农民纯收入的新增长点。2012 年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1 335 元,比2007 年增加385 元,占纯收入的比重为8.3%。四是转移性收入节节攀升,是农民纯收入的亮点。2012年石狮市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416 元,占农民纯收入的2.6%,比2007 年增加317 元,增幅达到320.2%。随着石狮市今年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渐完善,农民分享到改革成果,保障水平有所提高。目前,领取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农民逐年增加,年满60 周岁的老年人无需缴纳任何费用即可每人每月领取110 元基础养老金。

二、城乡居民增收存在的问题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2007 年以来,石狮市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建设力度,广大农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由于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资源配置明显向城区倾斜,各类公共投入与社会服务产品更多地集中在主城区范围之内,城镇居民更能享受到公共资源投入及商贸业发展带来的利益,2007—2012 年期间,城乡居民收入绝对额差距逐年扩大。

2.农民增收渠道不多。一是农民增收难度加大,石狮市农民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逐渐递减。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经营规模还较小,产品深加工能力弱,科技含量低,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尚不完善,使得农业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二是多数农民工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较低,而相应的政策性增收空间又有限。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后,“一免四补”政策对农民增收的支持力度很大,农民负担明显减轻。由于石狮市种植业占经济比重较小,2012 年占一产的3.04%,仅占GDP的0.11%,这些政策对石狮市农民增收影响不大。

3.城乡收入整体增速低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近年来石狮市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分别为11.3%和9.9%,低于同期国民经济13.8%的增速,居民收入的增长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分行业来看,经营性收入增长较快,主要源自石狮市民营经济发达,居民自主经营较多。城镇居民经营性收入年均增长14.9%,快于整体城镇收入水平和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而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年均增长10.7%,虽快于农民人均收入总水平,但仍低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经营行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及房地产业。工资性收入增长较慢,城乡年均增长分别为5.2%和9.4%,主要受前几年劳动力工资水平增长缓慢影响。

4.城乡居民在医疗方面的支出占收入比重增大。2012 年石狮市农村医疗保健类支出达到557 元,占家庭纯收入的3.5%,较2007 年提高了0.47 个百分点。同时,农民收入面临气候变化、自然灾害以及市场波动等风险,也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导致农民把相当部分资金作为预防性储蓄,阻碍了其对生产经营的投入。

5.居民财产性收入渠道不多。财产性收入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是衡量居民富裕程度的重要标准。2012 年,石狮市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7 040 元,按照新统计口径测算,扣除出租房屋收入,财产性收入仅2 165 元,占家庭总收入的5.9%。2012 年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1 335 元,仅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3%。

三、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对策建议

第一,继续大力实施“质量石狮,二次创业”发展战略,保持较快(11%以上)的经济发展速度,着力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实施城市景观提升工程和交通畅通工程,打造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

第二,借助“全域城市化”改革,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着力拓宽就业渠道,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就业转移,扩大居民就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2012 年石狮市城乡收入比为2.27∶1,以“全域城市化”改革为契机,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就业转移,对提升农民、仍至全市居民收入都大有可为。(1)加快城市化进程,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提高居民就业率。(2)建立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增加居民工资性收入。一是通过政府或企业、社会机构等各种平台的相互补充,开展对企业在岗工人以工作技能为核心的教育培训。二是大力实施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工程,提高农民专业技术水平。三是加强当前渔民捕鱼技能、安全培训,提高渔业船员持证率。(3)借助城市片区改造,带动城乡居民就业,提升周边房产价值和收益,增加居民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4)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发展规模农业、观光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一是加强以水利建设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发展近海养殖、果蔬休闲观光和现代规模化农业。

第三,发展海洋经济,扶持发展海洋捕捞业(一产),不断深化水产品加工业(二产),发展临海特色休闲旅游业和港口物流业(三产)。(1)一产。当前石狮市第一产业主要以渔业为主,渔业产值占石狮市农业产值的95%以上。提高渔业产量,鼓励和扶持渔民开展远洋捕捞,引进先进的捕捞技术,提高捕捞效率,可直接提升渔业船主的经营性收入和渔业雇工的工资性收入。(2)二产。扶持海洋生物产业科技园的建设,鼓励企业发展水产品深加工,支持较大型、技术和管理先进的水产品加工企业出口创汇。(3)三产。1)大力推广和发展永宁黄金海岸旅游项目。2)做好祥芝国家水产品贸易市场(及周边水产品市场)规范管理;规划布局祥芝渔业风情小镇,发展渔村旅游、餐饮等服务产业。3)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港口物流)行业。以石湖港口为依托,发展民营物流产业。

第四,提升全市经济活跃度,鼓励和扶持居民自主创业,加快提升居民收入增速。从资料来看,2007—2012 年石狮市城镇居民家庭经营净收入年均增长14.9%,农民经营性收入年均增幅10.7%,均高于可支配收入和纯收入的整体增幅。结合石狮市推动钞坑、城北、城东、北环、桥头和永宁、祥芝“五片区二小镇”开发建设,提升全市商贸辐射能力,努力打造服务泉州、面向海西的现代化商贸会展中心和购物娱乐中心,着力提高居民自主创业的热情和成效。

第五,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实现全民医保社保,提升医保社保标准,提高政府政策性补贴,增加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石狮市政策可影响的主要有医保、社保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三方面:(1)医保。提高对医保的报销比例和金额。石狮市新农合医保已基本实现了全民覆盖,2014 年新农合筹资标准将提高到470 元/ 人,个人缴费100 元/ 人,并由市财政承担低保对象、重点优抚对象、农村“五保户”、城镇“三无”人员、残疾人、“计生三户”等对象的个人缴费部分。建议该标准每一二年提高适度增幅,并应高于同期物价指数。(2)社保。石狮市城乡居民保险也已基本实现了全覆盖,领取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农民逐年增加,年满60 周岁的老年人无需缴纳任何费用即可每人每月领取110 元基础养老金。(3)最低生活保障费。2012 年石狮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4 801 人,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每人每月480 元。随着物价的上升和生活成本的提高,建议该标准每一二年提高适度增幅,并应高于同期物价指数。

第六,加大对劳动者工资的宏观管理。加大对劳动者工资的宏观管理,通过制定全市最低工资和全社会各行业平均工资标准,而不是直接去干预企业的工资政策,通过工会或者非公党组织,给企业和劳动者一个可以相互协商的空间,这既可以保证劳动者工资的增长不过多地落后于国民经济的增长,同时,又可以减少企业与劳动者之间因为劳资问题引发的纠纷,确保社会稳定。

上一篇:咨询评估下一篇:高职学生优质素质教育